專業系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9 13:19: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專業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工管專業系學生實踐匯報
這個星期我也有機會去聽名人們的講解他們的心得,經驗以及對生活的一些體驗。真的是抑制不信自己那顆激動的心。見習,可以讓我在踏入社會前做那么小段預備演練,可以對公司管理有一個初步的實踐性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將書本知識在見習中得到論證。
十一月二十九日,學校為我們邀請到了韶關市就業指導中心的田部長,他為我們解讀了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環境以及大學生在創業中,國家為大學生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他講到:
㈠現在學生只擁有專業可是不行的,如今企業提供的崗位可幾乎都是多元化,崗位兼容性也很強,要求不僅僅是對你的專業要求上,同時得有較強的填寫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等。
㈡講讀了三個計劃:第一創業引領計劃,第二實施崗位招展計劃,第三就業服務,援助計劃。在我們學校已經開始了三個計劃中的每一個,這可以點燃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可以促進大學生穩定靈活地就業。第二個計劃是讓大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堅定的創業思維。第三個計劃中,國家啟動零費為公眾提供就業服務,同時也講到了高校畢業生(往屆,應屆及在校生)創業時國家提供的一些優惠政策。比如,在拿到工商營業執照后可以享受零注冊;開業兩年內零息貸款,稅費減免;開業半年后有一次性的獎勵,鼓勵大學生自謀職業,自主創業。
㈢大學生就業時,目光不要僅僅盯住競爭極大的公務員這個職業,不要只盯住工資數目大小,必須得看社會保險及國家規定的一切福利待遇,不要小瞧工資少的實習,實習是一個非常有用武之地的,經驗積累過程會為以后就業奠定一個好的基礎。
第二天,聽人力資源主管胡女士的報告。她主要講到:①公司非常地注重技術,研發人士,他們大多數是從名牌大學,國外精英中選拔出來的,因為研發是公司的重點,核心,同時公司也為動技術創新者進行不同方面的獎勵,這樣可以提高員工的積極性,提升他們的研究能力,也可以為公司帶來新的生命力。②公司為員工提供雙軌道晉升通道:辦工室和技術人員。一個普通員工在進入公司后,可以通過不斷地積累來提升自己,通過內部招聘來晉升,公司的管理員都是從有一定經驗技能的員工中選擇的,因此,公司為員工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③公司采用的是品級、銜級、等級制工資制度,但無論哪個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工作年齡大,工資就高,就如雪球,越來越大。④公司是一種和諧的文化,員工進入公司后,一般都是5年的工作合同,這樣讓工人有一種歸屬感,減少員工的流動性,降低成本,更是有利于企業的穩定。
院校學術組織建設詮釋
摘要:分析了普通工科院校基層學術組織現狀、以及深入研究的背景,提出了進一步展開研究的目標、研究內容、需解決的關鍵問題,給出了預期的研究特色和成果。
關鍵詞:基層學術組織組織模式運行機制組織設計
一、現狀與背景分析
普通工科院校的基層學術組織是按學科、專業設置的基層教學和科學研究、以及服務性的學術組織,基層學術組織中的教研室、研究所、實驗室直接面對師生,開展教學、科研活動,進行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師資培養等項工作。充分發揮基層學術組織管理、發展功能,對于普通院校來說非常重要。特別是在目前狀況下,一方面是: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院(系)管理的力度加大;另一方面是:近年來,普通院校開始實行學院制的管理模式,由原來的“學校(學院)-系”兩級管理形式,轉變為三級管理形式,主要的類型有:“學校(學院)-學院(院系)-專業系(教研室)”型式。不可否認的是,若我們僅追求形式,充實內涵不夠,則可將這種形式看作是傳統結構的“升級版”,其中的大部分學院僅是院系的翻版,而專業系僅是“大教研室”,雖然組織名稱發生了變化,但組織文化、組織功能和運行機制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正因為如此,研究如何搞好基層學術組織的各項建設工作顯得更加迫切。根據我校2008年修定的基層學術組織工作條例(例如《安徽建筑工業學院教研室(專業系)工作條例》等),分析我校2009、2010兩個年度各院(系)、專業系(教研室)、實驗室等基層學術組織工作狀態、教學科研管理狀況,認識到我校各基層學術組織的建設成效顯著、組織地位逐步提高、工作活力不斷增強。但目前仍存一些問題,主要有:
(一)從學校、院(系)來看.其問題表現為:
職能部門HSE職責實施計劃
前言
HSE管理體系的組織、監督者是各級職能部門,在推行HSE管理體系中,落實各級職能部門的管理職責,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管理監督作用,對于HSE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實現持續改進的目標,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按照《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安全、環境與健康(HSE)管理體系》、《油田企業安全、環境與健康(HSE)管理規范》、《煉油化工企業安全、環境與健康(HSE)管理規范》、《銷售企業安全、環境與健康(HSE)管理規范》和《施工企業安全、環境與健康(HSE)管理規范》的原則與要求,制定出《職能部門HSE職責實施計劃編制指南》,以指導各級職能部門落實HSE職責,編制HSE實施計劃。本標準規定了職能部門編制HSE實施計劃的一般原則,在實際編制過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依據本指南編制的部門HSE實施計劃可以獨立成篇,也可以在部門總體工作計劃中體現,但要滿足Q/SHS0001.1標準、企業HSE規范和本指南的要求。
本標準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安全環保局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安全工程研究院
林業經濟發展人力資源管理對策
摘要:林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林業可持續發展要培育專業技術型人才,人力資源管理能有效促進林業經濟發展。目前,我國林業經濟發展存在資源利用率不高等問題,根本原因是人力資源管理不合理導致。該文闡述林業發展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理論,分析林業發展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問題,提出加強林業人力資源管理對策。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林業經濟;發展;林業人才
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各國經濟問題面臨嚴峻挑戰。我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以《關于加快林業大數據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一帶一路”愿景為指引,以共建林業建設,共贏林業發展為理念,讓林業走出去的發展思路使我國林業經濟健康發展。我國林業資源豐富,由于之前過度追求林業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發展,影響林業可持續發展。林業發展需要依靠人才,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對林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文研究針對目前我國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林業專業技術人員少、林業工作人員培訓不足等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提出積極助力林業經濟發展加強林業人才培養,促進人力資源健康管理,帶動林業經濟快速發展等對策。
1林業經濟發展人力資源管理概述
1.1林業系統人力資源管理
林業是利用林木自然特性從事培育保護等相關活動,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公益事業。林業可持續發展是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進行保護性開發,實現林業經濟快速發展,林業經濟發展需要負責從事管理林業相關工作部門實現林業生態社會效益統一,林業經濟發展要兼顧社會生態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林業經濟發展是我國實現綠水青山的有力保障。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發展理念,為林業改革發展提供重要理論指導。1954年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首次提出人力資源管理概念,人力資源管理是現代化人事管理,通過有效開發人力資源,在生產經營中運用科學方法進行計劃組織,達到企業發展目標。在企業人員招聘等方面進行科學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可以使企業獲得有效經濟效益,對企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1]。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是將組織成員視為可開發資源,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不再停留于對員工進行檔案管理階段,更多關注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積極性,根據企業需求對人力資源合理調整,發揮人力資源最大效用,促進企業持續發展。林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分布,林業發展主要由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經營管理,隨著國家行政體制改革,對林業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縣扶貧開發工作總結
2005年人事股工作總結
一年來,人事股在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立足本職,開拓創新,與其他股室團結協作,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完成了區域站技術人員的招聘工作。
今年以來,我縣承擔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試點工作,組建了三個農技推廣區域站,同時配合縣人事局,在全縣范圍內公開招聘了36名農業系列專業技術人員(農業27名,畜牧業9名),充實到三個農技推廣區域站,整個招聘工作從制定方案、組織報名、筆試、面試、體檢、考核、到聘用等環節,我們都嚴格按照“公開、公平、公正、擇優”的原則和德才兼備的標準,精心組織,層層選拔,規范操作每個程序,確保了整個招聘工作圓滿成功。農技推廣區域站的組建成功,進一步健全了我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優化了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推動了全縣農技推廣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完成了局機關和區域站的人事管理工作。
一是為新招聘的39名區域站工作人員辦理了人事關系、工資關系和10%的養老保險補助,同時,根據縣人事局的要求,組織區域站工作人員完善了事業單位聘用合同和人事合同;二是按照縣人事局工資股的要求,為局機關在職、離退休干部職工和區域站工作人員辦理了工資晉級、晉檔、增資關系;三是對局機關和區域站工作人員的基本情況和工資執行情況進行了詳細統計,為2006年普調工資提供了依據。
視覺藝術觀念論文
一、來自1+3課題的爭議
教育部《1+3視覺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課題,是一個鼓勵傳統美術人才培養模式向視覺藝術人才培養模式轉變與創新的實驗性課題。在這個課題里,數字1代表不同系科的本科一年級實施通識造型教學的時段;數字3代表不同系科本科專業課程時段。因此,如何關注學生個性成長,如何在一年級通識造型課程里尋求出與專業造型課程相匹配的對接方式,如何讓不同教學觀念下的課程計劃實現對接等等,已經積聚為1+3課題爭議及其實施課程改革計劃的核心問題。近8年來,基礎部在行政化、指標化的教學框架下,一方面要剝離“應試美術”的慣性思維,關心學生個性成長。另一方面,又要為不同專業的終端辦學方向,輸送符合專業路徑的、具備一定造型能力的優質學生,其難度之大,實難想象。從某種層面上看,我校基礎部的成立和冠名為“視覺藝術基礎部”的通識策略,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造型基礎部。在培養視覺藝術人才的課程改革計劃里,強調“通識藝術基礎”的課程方案及其教學理念的內涵所指,就是要不斷地把傳統定義中的“美術”概念,納入到更為寬泛“視覺藝術”領域里進行研究,因而,建立在“通識”教學理念的課程改革計劃與各系部之間始終強調專業屬性的培養模式之間,不可避免地產生并存在著教學理念上的沖突。目前,在各專業方向強調技術型或職業型的辦學理念和形同各自為政的專業辦學過程中,1+3課題的交互計劃似有擱淺在“造型爭議”的灘頭。據抽樣調研的報告顯示,各系部專業針對基礎部教學提出的、權重于造型的意見及建議各有側重。有系部認為,基礎課程應側重速寫訓練,素描課程應根據專業偏重不同造型需求,如線性造型等。有的要求課程回歸理性,認為《圖式語言》不能遮蔽其他的課程需求;有的要求課程重視結構性造型等等。面對各系部的意見及要求,基礎部教師認為,基礎部無法在一年的有限教學時段和課程計劃里,逐個對應12個不同專業系部的專業側重及其固有的造型理念。其中,“加強基礎造型訓練”一說,是一種單一于技能教學的說辭,與現代大學制度下的教育理念及其藝術人才培養的目的不相適應。基礎教育或造型基礎的教學目的應該是培養有持續發展能力、有創造性潛能的人才,課程理念不應該只注重培養有些審美意趣或應對將來能夠應付工作、有個手藝那么簡單的需求。通識教學,應該重視對學生的啟悟和引導,應該通過“學習心理”的研究,幫助學生進入主動求知的狀態,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依據教學大綱指導,獨立按其編制的教案實施教學,以充分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基礎造型訓練是一輩子的事,我們的教學既要講百花齊放,也要講統一共識,一枝獨秀不行,各支孤秀也不行。我們應該把造型基礎的定位搞清楚,然后再談教學方略等等。概統言之,1與3之間的教學爭議,主要集中在通識與專識造型的理念層面。站在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學術視角,彼此所言均自成道理。專業系部考慮的是專業屬性的繼承與發展。基礎部考慮的如何剔除“應試美術”影響和達成通識教育的目的。因此,在總體培養目標相對錯位的前提下,彼此的教學目的、教學目標呈現斷裂,課題對接難以達成共識。
二、基于通識的教育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譯名,源自古希臘的自由教育,俗稱“通才教育”。與當下大學教育強調系屬分科(專業性或職業技術性分科)的高等教育方式不同,通識教育旨在關注學生獨立思考或在注重不同學科、涉獵科學與人文精神的培育中,促進學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發展。這種具有非功利性目的、能使人終生受益,最終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才教育模式,于1978年之后,被哥倫比亞、芝加哥、伯克利等許多一流研究型大學所接受。迄今為止,這種創建于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計劃,被認為是在理念上最完滿體現通識教育精神的一種實施方式,深得各國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推崇。哈佛大學第25屆校長博克認為:“大學生在知識學習上,應該深度及廣度兼備。一方面應該通過專業課程,對某一知識體系作深入研究,一方面應該對其他領域作廣泛涉獵”。2001年,北京大學按“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在教學計劃和導師指導下實施自由選課學分制”的改革思路,開始實施“元培計劃”。其中,元培班的學生入學后不分專業,低年級重點學習通識課程和寬口徑的基礎課程。對北大的學科狀況、專業設置、培養目標有了一定了解后,學生再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志趣選擇專業。其次,北京大學通選課手冊注明,通識課是一套旨在拓寬基礎、強化素質、培養通識的、跨學科基礎教學的新體系。課程力圖引導學生從本科教育最基本的領域獲取廣泛知識,以讓學生了解不同學術領域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進而,為能力、經驗各異的大學生,提供日后長遠學習和發展所必須的方法和眼界。
三、不同的教學理念需要達成共識
在2013年我校基礎部年度本科教學工作會議上,基礎部全體教師針對長達8年的教學實踐展開了較為全面的討論。其中,教師們針對通識藝術基礎的教學理念、執行情況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與論證。他們認為,進入美院的學生既是文、理高考的“犧牲品”,又是美術生中的幸運兒。這類被應試教育長期擠壓的學生,不僅存在著被歧視、被灌輸、被高考和被塑造等不同心理陰影,而且,受中考分流影響,這類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能力,常常受制于高考美術觀念的影響。他們常常以得過且過的學習方式,繼續著心理陰影的延伸——即放棄個性成長和塑造自我的進取意識。在造型教學中,很多學生因興趣迷失和缺乏獨立思考,只能照本宣科地描摹對象。雖然,這些早年“不聽話”的學子們在內心深處仍然潛藏著各自的叛逆個性,但他們一旦處在被動的學習語境,就會再一次地顯得無法自拔。為什么通識藝術基礎中的《圖式語言》課程能夠突破傳統僵化、沉悶的教學局面?為什么因襲傳統教學思維的《素描》《色彩》等教學手段不能解決大家所期待的造型要求?為什么將大家認可的《圖式語言》教學策略放在《素描》《色彩》課程里,就會呈現模版化的成果效應?為什么我們基于通識的教學策略不能與已經有所拓展的專業系部之間實施造型口徑上的對接?1+3的課題是基礎部的課題還是鏈接所有專業系部的共同課題?那種各專業系部各說各話的造型觀念及理由是否能夠滿足?造型訓練的內容及手段有必要細分嗎?這些一線教師們的設問,一方面讓“學術”這個長期陷入行政泥潭中的“名詞”變得鮮活起來,另一方面,針對“通識”與“專識”的理念碰撞,已然成為新一輪、基于1+3課題教學改革深度關切的核心問題。據深入相關專業系部的抽樣調研顯示,基礎部當下采用的通識教學及其課程理念(成果形式)與各專業口徑下的課程細分及其教學理念失衡,培養目標不盡一致。其中,專業系部認為《圖式語言》的課程創新,不能替代素描(速寫)和色彩課程,不能讓一年級把三、四年級的事情都做完了,基礎部的教學應著重體現學生造型能力的培養等等。針對相關專業系部特別強調的造型能力問題,基礎部老師在反復討論的過程中得出以下結論:一、在藝術語境已經發生根本變化的今天,造型觀念、造型能力已由過去所指稱的狹義“寫實能力”轉換成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我們的教學應該尊重每個學生個體的潛在可能,不應該搞一刀切、絕對化。應該鼓勵多種造型方式的探索與實踐,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相對明晰的評價體系,以盡可能地避免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二、學生培養問題,是一個涉及到學校長遠利益、惠及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其中,學校辦學的特色指向以及具體的辦學思路,不僅涉及各教學單位培養目標的相互協調與定位,而且也直接影響著“1+3”課題對接與實施。其次,在繞不開“通識”與“專識”的學術爭議中,“1+3”模式的教學改革與探索,不應該只是“1與3”的拆分,而應是“1與3”的對接。其三,在明確“共識”的基礎上,同步處理對接事務,以形成新的辦學特色。也就是說,在剔除“應試教育”影響和全校一年級實施“通識藝術基礎”的同時,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不能為尋求所謂的“最大公約數”而片面地停留在為各專業細化培養目標提供基礎教學的培養計劃,因為在所有課程設置中,基礎部實際上承擔了如何改變學生應試僵化及單一線性思維模式的責任。三、將“藝術基礎”納入“通識教育”平臺,已成為激發一年級學生興趣和培養學生視覺創造力的主要教學手段與方法。如果專業系部能夠在此基礎上明確“專識教育”理念,那么,二年級開設的“專識”造型課,就會有效地支撐起由“通識”到“專識”的造型通道,1+3課題的對接計劃就不至于成為一個偽命題。擴大招生帶來生源質量、專業素質逐年下滑以及“通識”與“專識”還未實現充分對接的問題,已經成為基礎部與各系部之間必須達成“共識共存”的學術問題。假定我們能夠按北京大學“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高年級實行寬口徑專業教育”的教育理念來有效調整課程戰略,重新規劃、制訂各專業系部的培養目標,那么,在“辦法總比困難多”的前提下,我們就能夠通過嚴肅的教學研究達成整體理念的共識。基礎部的課程設置不可能事無巨細地滿足各專業系部、不同種類的具體造型要求,專業系部也沒有必要去硬性地圍合一個專業細化的培養目標。我們要學會把已經僵化為某種特定概念的造型意識,激活并轉化為創造性思維的教學能量,我們應該在相互適度改變課程設置目的、方法以及階段性任務的基礎上,主動舍棄一些過度細化的課程內容以及刻板的課程方式。我們要通過常態化的制度機制和達成共識的教學理念,有效保護教師的教學個性,促進教師深度從事創作科研,在規范個性教學流程的基礎上,創造良好的學習場域,進一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在因材施教的課程改革中,將共識辦學的目的轉化為教學實效。如果基礎部、各系部能夠在1+3課題的整體要求下,達成造型觀念上的“合而不同”,那么,求同存異的相互依存和客觀達成學科專業面向的課程改造,就有可能全面實現1+3課題的對接。
工程管理課程建設思路與實踐
一、工程管理專業系列課程體系組成與建設目標
工程管理專業系列課程建設是對工程管理所涉及到的技術、經濟、管理、法規等系列的專業特色課程進行課程一體化建設,具體地包括以《建筑施工技術》、《工程造價管理》、《工程項目管理》、《招投標與合同管理》等課程為代表的技術、經濟、管理與法規等四個系列中的專業特色必修課課程建設。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見圖1。工程管理專業系列課程的建設的目標包括:(1)在內容上,加強系列課程之間內容的銜接與聯系,加大教學內容整合力度,并對不同層次的課程提出不同的要求,便于課程之間的相互協調與內容搭接;(2)建設層次分明,風格統一,考核合理的課程體系,注重課程共性與個性的建設;(3)通過系列課程的建設,深化和加強學科建設,推進教師之間的配合與協作,推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4)深化實驗、實踐教學改革,按照系列課程教學要求來設置實驗、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系列課程建設還必須體現強化基礎理論、處理好學科重點與內容交叉的關系、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理論體系和實踐環節的整體優化等目標。系列課程必須相互支撐,構成合力,不能是單門課程的簡單疊加。
二、工程管理系列課程的共性與特性建設
1.系列課程主要建設內容
工程管理專業系列課程建設各課程具有共同的建設標準與內容:(1)完善教學文件的建設。教學大綱、教學指導書、習題集、案例庫、實驗指導書等齊全完備,質量高,并能嚴格執行。1)組織參與各門課程建設的教師認真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實驗教學大綱和課程設計大綱,使教學大綱適應學校的人才培養特點,工程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時數的要求,課程內容更具科學性和系統性。既重視基本理論、設計原理與方法等基本知識知的講解,又注意介紹學科最新成果和研究進展,增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2)加強試題庫及案例庫建設。根據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要求組織教師編寫系列課程的試題庫。試題庫的建立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的基本訓練,還能規范和完善考試制度。同時根據課程教學中應采用大量案例教學的特點,結合本地區大量工程實踐或國內外的工程實踐編制各門課程的案例庫,重在進行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還可結合工程實例編寫讀書報告,或撰寫科技小論文,對某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2)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根據系列課程的特點和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需要,在系列課程建設過程中,通過研制、購買、收集整理等途徑增加多媒體教學資料,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增強教學直觀性、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修改性強的特點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彌補教材相對滯后的不足。(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系列課程建設為契機,從著力培養高素質的教學隊伍的目標出發,通過教學研討、教學觀摩、教學競賽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并有組織、有計劃地選派相關教師相關的教學培訓,參加相關教學會議,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能力。(4)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的加強,加強實驗室及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系列課程建設中各門課程應設置與完善相應的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通過課內實驗、課程設計、課外實習等一系列實踐教學環節的配合建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搞好實驗室建設的同時,充分利用教師與企業科研合作的優勢,積極創造條件,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校內外實習基地。本著雙贏的互惠互利原則,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服務社會,通過學校、學院等不同層面與企業,建立相對穩定的綜合性、專業性、產學研合作的實踐教學基地,架起學生和老師從學校走向社會的橋梁。(5)注重教學過程質量控制。要求將講課及教學環節(批改作業、輔導、答疑、研討課、實驗、考核等)的質量較長時間內穩定在較高水平,注重學生能力、全面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主講教師授課效果要獲得聽課學生和后續課程任課教師的好評。(6)注重教學改革與教育研究。要求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學生能力和素質培養等方面有成功的經驗和教學成果總結。工程管理專業系列課程體系建設框架,如圖2。
2.系列課程建設中各門課的建設特色
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探析
摘要: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轉型,市場對高等職業院校(以下簡稱高職院校)人才的需求類型也出現了轉變。高職院校畢業生作為服務社會的最大階層,優良的職業素養是高職院校學生在面對嚴峻就業形勢、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爭之處。本文通過2018年國務院大督查中對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調研分析,了解企業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方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素養;高質量就業
國務院在2015年了關于“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為了讓中國由一個制造業大國逐漸發展成為世界制造業強國,各企業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創新生產經營方式,加強企業科技水平,從勞動密集、低利潤、低生產技術型企業逐步向智能化、高利潤、高科技型企業轉變。因此,如何使高等職業院校學生適應市場的需求,實現高質量就業,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畢業生就業問卷調查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要求,進一步推動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貫徹落實[1],2018年國務院大督查工作隆重開展,由于20高校畢業生達82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為此,國務院大督查將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內容作為督點內容之一[2]。調查方式采用電話核查方式,內容包括:協議圖片上的信息與系統輸入信息是否一致、信息填寫是否完整?學生回答問題是否干脆果斷,有沒有猶豫?工作單位是哪些渠道獲得的?學生所在地與學生協議上的所在地是否一致?學生是否有意向換單位或者升學?學生是否有參加實習,就業單位與實習單位一致的話會繼續深入追問。學生薪資是否過高或者過低?具體從事什么工作?調查結果顯示實習單位代替就業單位;人文類、藝術類專業失真較多;學生被就業的情況存在;畢業生就業調查中工作來源學生填寫來自親威、朋友介紹的占86%,學校推薦的只占6.3%;就業崗位與所學專業不符情況較為嚴重;畢業生對本職工作的滿意度不高,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關注度最高的是畢業生的綜合職業素養[3]。
2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現狀分析
書記在農業政風行風督促會講話
同志們:
為了迅速貫徹落實全省農業系統民主評議政風行風督促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推進全市農業系統民主評議政風行風工作深入開展,督促指導各縣(市、區)農業部門切實抓好政風行風整改落實和檢查評議等各項工作,確保民主評議政風行風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經局黨委研究決定,今天召開全市農業系統民主評議政風行風督促工作會議。受程局長委托,下面,結合省廳的督促工作會議精神,我講四點意見:
一、前一階段行評工作簡要回顧
全市農業系統的民主評議政風行風工作開展兩個多月來,各縣(市、區)農業部門按照省農業廳的統一部署和《全市農業系統民主評議政風行風的實施方案》的要求,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扎實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突出表現在“三個到位”上。
一是宣傳發動到位。全市農業系統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紛紛采取召開動員大會、座談會、辦簡(板)報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民主評議政風行風的內容、步驟、方法與目標,在全市上下營造了“人人參加學習、人人提高認識、人人參與評議”的民評工作良好氛圍。
二是意見征求到位。各縣(市、區)農業系統通過公布舉報電話、開設征求意見箱和電子信箱、深入基層、主動上門和現場征求意見等形式,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和服務對象的意見和建議。全市各縣(市、區)農業局通過各種渠道共收集了意見和建議92條,主要涉及五個方面的內容:即一是建議進一步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落實基層農技人員的待遇,更好為農業發展提供服務;二是建議加強農業執法,穩定執法隊伍;三是建議加大信息報送,擴大農業宣傳,提高農業工作知名度;四是建議加強惠農政策的檢查督促,確保政策落實到位。五是建議加大對產業化扶持,做大農業龍頭企業規模,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書記在農業系統動員大會講話
同志們:
今天我們召開全市農業系統機關效能年活動總結暨創業服務年活動動員大會,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省農業廳、市政府機關效能年活動總結暨創業服務年活動動員會議精神,總結2011年機關效能年活動情況,部署今年在全市農業系統開展創業服務年活動。
自開展機關效能年活動以來,全市農業系統認真按照省廳及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主題,堅持以健全組織、強化領導為根本保證,以加強宣傳,營造氛圍為重要前提,緊緊圍繞落實九項重點工作和解決八個方面的突出問題,扎實推進機關效能年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效顯著。全局行政許可項目由原來的15項壓縮到10項,承諾時限由原來的60個工作日精減到40個工作日,壓縮精減比例均超過30%。全面推行了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和責任追究制“三項制度”,按照市政府要求,全部許可事項進市經濟發展中心,全局共受理行政許可事項29312項,辦結29312項,按時辦結率達100%,絕大部分行政許可事項為即時辦結,政務公開深入推進。結合農業工作實際,全市農業系統將農業職能、收費項目、收費依據和收費標準公開;辦事程序、辦事紀律、辦事時限和辦事結果公開,使政務公開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規范化軌道;強化以固定的政務公開欄,咨詢電話、農業信息網、短信平臺為主要內容的載體建設。農業局窗口連續十二月被評為紅旗窗口,農業局窗口將以年度第三的傲人成績受到市政府表彰。
二是執法水平明顯提高,進一步規范了執法行為。通過規范執法程序,嚴格執法依據、培訓執法人員、清理執法文書,全市農業部門的執法能力和執法水平有了極大提高。向社會公布了市農業局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細化標準,在實施行政處罰過程中,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消除了同案不同罰等不當處罰現象。
三是機關作風全面好轉。廣泛開展了“倡導四心四力,樹農業干部新形象”主題教育活動,開通了“辦事直通車”服務,編制了服務指南。對農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服務對象提供超前服務、預約服務、現場辦公等服務形式,為基層、為企業、為農民搶抓發展機遇、爭取農業項目、改善基礎設施、增強產業優勢提供幫助。針對局機關存在的“散、懶、拖、虛”等影響機關效能的主要問題,我們組成檢查組,進行不定期的檢查,提高了辦事效率。工作投機取巧、敷衍塞責的少了、攻艱克難、開拓創新的多了;上班缺崗、遲到、早退、脫崗的現象少了,敬業愛崗、高效履職的現象多了。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3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