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9 12:04: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專業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專業教學

幼教專業音樂教學探討

1存在的問題及新的動向

一些學者也曾指出幼教專業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許多新近學前教育專業參加工作畢業生對自身音樂彈唱伴奏或課堂設計缺乏自信,一些幼教專業畢業生的音樂施教能力與社會需求脫節,兒歌教學和音樂節目編排能力跟不上,即興伴奏等實用技能不足,直接限制了其作為幼師的施教能力。對此,學者和尤其是職業院校的教師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從不同角度進行剖析造成此現象背后的原因:一是學校課程設計不太合理,文化課程偏多而專業課偏少,理論課偏多而動手實踐的實操課偏少,灌輸了一般的教育理念和手段,但忽視幼兒教育的特殊性;二是學生生源素質較差尤其是缺乏音樂基礎;三是學校音樂老師數量不足,往往是一兩名音樂老師扛下了多門音樂課程;四是教學模式較為死板,對學生吸引力不足,課程內容設計與社會現實需求脫節。值得慶幸的是,上述問題已經引起了職業院校的注意,相應的音樂教學改革也得到較有力的推進,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例如,據筆者的了解,很多職業院校音樂老師師資問題已經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教學硬件設施更是大幅提升,課程設計和學生管理也在實踐中不斷優化。一方面,近十年來,高層次音樂和藝術院校專業的畢業生充足,為職業院校供應了較好的師資力量;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幼教專業的擴招,直接推動了學校對教師需求,師資儲備增強后,教學的專業化分工不足的問題就得以解決了。以筆者所在的技師學院為例,目前專門從事音樂教學的教師已達6名,幼教專業音樂課程的開設細化分解為聲樂、琴法、樂理等多門課程,每名教師只需要開設一到兩門課程,確保每位老師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進行深耕。據筆者調查,我校的這一改善情況并非孤例,至少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還比較多見。市場競爭和學校生存發展的需求,為職業院校注入了教學改革的動力。內在的發展和外部的市場競爭,都驅使職業院校必須緊貼市場需求,積極推動相關教學改革,提升其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一些學校以開放的姿態,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和手段;學校之間的交流實踐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更有利于教師們打開視野,向先進同行們學習。一些院校敢于重用一些年輕的音樂教師骨干,新一代的音樂教師因為沒有思維定勢局限,在課程設置上更容易貼近市場需求,專業設計和教學改革上更容易形成突破,并在實踐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如在教學設備設施方面,職業院?;旧隙家呀浤芴峁iT的鋼琴教室和獨立的琴房,學生的藝術課外活動得到加強,設置文化節為學生提供才藝展示和節目編排的實踐舞臺。這些改革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例如,我校近年的幼教專業畢業生就業時就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在學校每年藝術節之際就獲得現場簽約,即幼教專業的學生在二年級下學期時,就提前實現了就業,就業率100%。本文前面歸納的前幾年職業院校幼教音樂教學問題,實際上部分已經得到明顯改善,如師資上一肩挑多擔問題、課后實踐問題等。同時,一些同行反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足,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習互動不足也比較明顯。授課方面,結合筆者十余年教學經驗,個人感覺到在當前對幼教畢業生能力要求不斷提升的背景下,職業院校的大班教學與音樂教學的個性化需求矛盾顯得越來越突出,教師面對數量較多、水平層次不一的學生,教學上的個性化指導不足。另外,一些學校過分追求畢業生個人音樂技能的提高,而在針對幼兒的音樂教學能力提高上指導不足,這也是導致部分畢業生上崗后,不能勝任幼兒音樂教學課堂設計等主觀能動性要求較高的工作的重要原因。

2生源質量問題及出路分析

不少職業院校老師抱怨當今進入職業院校學習的生源質量太差,這類學生在高考或中考中學習成績不理想,高考達不到本科線。也就是說,基本上只有不入流的、平日不愛學習或者學習不得要領的學生,才會進入職業院校學習。由于近十余年來不斷擴招,導致進入職業院校的門檻是不斷下降的,也就是學生整體文化課水平實際上還略有下降。不過,職業院校學生生源質量,并非一無是處,也有一些教師感受這些學生文化成績雖不太好,但音樂基礎素養并不低于高中的平均水平,他們在初高中階段沒有專注于學習,不擅長考試,卻往往有更強的動手能力,甚至還有一些藝術愛好者,音樂素養不錯但開發不足?;诋斍爸袊逃龑蛹壴O置和體制,職業院校招生的生源,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有明顯改觀。因此,理想的情況,是能對幼教專業設置入學門檻。如學?;蛴捉虒I招生火爆,形成“賣方”市場,可采取入學專業門檻這一策略,具體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在本校擬招收學生內部篩選調劑,將有一定藝術(音樂)基礎的選入幼教專業,沒有的只能調劑分流到其他專業;二是報考時設置門檻,即具備一定資格、基礎或通過提前安排的面試的,才允許報考。這樣不僅能選拔到更好的苗子,促動音樂教學,還能引導考生發揮自己的能力特長,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不過,當下上述“賣方”市場尚未形成,招生之前的篩選暫時并不具備條件,但這并不意味著職業院校就不能招生之后進行篩選和分流,進行因材施教。筆者在為本校進行幼教專業設計時,就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藝術素養差別,設計了兩個分流的規則,并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推廣應用:一是學生在入學時,要進行一次簡單的藝術能力測試,并根據學生成績,挑選出基礎較好的學生組成精英班;二是學生進入第二學期后,就要進入分專業測試和分流,學生要在聲樂、器樂、舞蹈、美術(書法)和語言教學上選擇一個主修方向。以聲樂為例,主修聲樂方向的和非主修聲樂的此后教學的要求和內容就會有明顯區別,從而實現在音樂等藝術課程上分層次教學。這種設計,核心的思想是基于學生個體的“異質化”進行分類和“差別化”教學。相比千篇一律的要求和無差別化的課程設計,這種設置體現人性化,可以發揮學生個性化的優勢,能較充分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他們的特長或潛能。同時,通過專業方向的設置,既給學生以鼓勵(自己有“特長”),也給學生以壓力和動力(要形成并強化特長)。截至目前,這兩種分類和分層的措施,在我校應用效果還不錯,新開設的幼教專業也在數年時間內就成為學校的熱門專業。

3專業定位和設計:培養針對性的實用技能

高職幼師學制三年,但第三年幾乎都會安排實習,在學校實際學習時間只有兩年。兩年時間,要培養學生音樂藝術特長,時間當然不夠。其實,這涉及對幼教專業的定位問題。誠然,相對本科師范院校,職業院校幼教專業的學生基礎差,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都不如前者,在學制上也短了一兩年,在音樂幾乎“零基礎”的前提下,要培養其音樂“特長”,本身并不現實。條件的差別決定了職業院校幼教專業學生,只能采取“短平快”的方式,有所取舍,針對性地完成核心實用技能的學習。實際上,無論是中職還是高職,其幼教專業學生要培養的,并非音樂專長,而是“針對性的音樂應用技能”。也就是說,即便幼教專業的學生選擇“聲樂”或某個專業方向(即我們常說的“一專多能”中的“?!保?,也不過是相對她們其他的技能相對突出一些而已,并不意味著她們將以“聲樂”為職業。實際上,她們的職業定位還是“幼師”,而不是音樂教師或其他音樂從業者。第二個定位認識,是要突出幼兒教育對幼兒的針對性。有些職業院校在專業課程設計時,實際上是參照了普通師范院校針對中小學教育的專業設計,再添加了一些幼兒心理學等課程,但在專業課和技能課中針對幼兒生理和心理特征、學習和活動特點的導入或融合教育還存在不足。例如,掌握了成人聲樂教學方法,再學幾首兒歌,并不意味著就掌握了針對兒童的聲樂教學方法,因為可能沒有領會兒童發音習慣和對節律的把握規律。而針對幼兒教育的這種能力培養,也需要有專門的學習或訓練,需要融入幼師每個專業課堂當中。課程設計猶如一個指揮棒,對于整個教學活動影響深遠。職業院校的幼教專業課程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素養、畢業時期望達到的工作能力、學制、教學條件等基礎條件,做到科學定位,合理取舍,把重心放在核心的實用技能上。與原則設置相對應的,是原則在各個細節的落實。例如,鑒于幼教專業學生的核心能力是“基本的應用技能”而不是知識,因此,對其專業課的考核,應以技能考核為主,盡可能弱化知識的考核;同時對技能的考核,建議采用相對靈活的模式,這也是對幼教專業定位設置時應予以充分考慮的要點。例如,我校在推行幼教專業教學創新時,就嘗試了更為開放的考核模式,比如學生在藝術節中組織排練節目中的表現,就直接可以拿來當作技能考試成績;而學生的考核成績并不取決于一次節目,允許學生在多次節目中挑選相對比較成功的兩次,取平均值作為學生最終成績。

查看全文

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思考

摘要:本文從加強學制期內社會實踐工作、開展計劃內教學實習等2個方面對農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實踐教學工作進行了思考,以期為提高中等職業學校農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內涵、加快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農學專業;實踐教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也得到逐漸調整。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從業人員所具備的經營意識以及專業技能無法滿足生產需求,因而農業生產過程中對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提升,為中等職業學校農學專業學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1]。目前,由于中等職業學校農學專業學生數量較少,使農學專業的發展受到阻礙,甚至部分學校將農學專業取消,導致教學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其也為農業行業的發展埋下了隱患'導致這一情況發生的根本原因為職業教育不具備開放性、時代性以及前瞻性。由于當前農業生產中對于新技術的應用率不斷提高,需要配備更多的技術性人才,而農學專業的萎縮使得農學人才的培養受到影響。為了使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就需要做好農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實踐教學工作,從而提升學生的專業內涵,加快農業發展。

1加強學制期內社會實踐工作,培養學生專業思想

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學生屬于教學活動的主體,而學生所具備的主觀能動性將會對其學習效率產生影響。因此,為了保障教學成果,就需要從學生的精神意識層面入手,使其對自身所學專業有正確積極的認知。為了將學生對專業進行認識的緩沖期縮短,可在學生入學后的3d內,安排其到農業科技示范園、育種基地以及農業生態園等地進行參觀,并安排高級農藝師擔任講解員,將最新的農業科技信息與技術所取得的巨大社會效益進行普及,使學生了解自身將從事的職業所具備的現實意義與社會意義,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同時,還可利用寒暑假安排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包括農業生產現狀、農業產業結構、農民對農業生產的認識等,而且可以安排輔導教師解答學生遇到的疑惑。通過實踐調查,不僅使學生所具備的專業知識變得更為豐富,同時也可使學生對農村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其可促使學生下定學好專業知識的決心。

2開展計劃內的教學實習活動,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查看全文

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探索

一、修訂實踐教學計劃

通過循序漸進的綜合實驗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提高農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全方位培養“高素質、強能力、具特色”的優秀人才。

二、完善實踐教學條件

1.實驗室建設。我校十分重視實驗教學,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將實驗教學作為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作為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意識和創業能力的關鍵環節。我校農學院完善和加強農學專業教學實驗室建設,將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育種學和作物生物學基礎實驗室統一規劃建立以公共基礎實驗、專業基礎實驗、綜合實驗教學為平臺的植物生產類實驗教學中心,2016年獲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另外學院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實驗室(重點學科實驗室)、作物遺傳育種實驗室(重點學科實驗室)、雜糧基因與分子育種實驗室(山西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和學院測試中心也共享于實踐教學。各實驗室在開展正常實驗教學外,為大學生科研訓練和科技創新提供必要的實驗材料、儀器設備和技術支持。根據實驗課程設置、科研訓練和科技創新需求完善實驗室教學儀器建設,淘汰落后的實驗教學儀器。教學實驗儀器的更新為實驗實踐課程的改革創造了條件,切實提高了本科生實驗實踐教學質量。加強實驗室建設,給學生提供培養實踐動手和創新能力的一個有效的活動平臺,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交流創新思想、實現技術創新的場所。學院實驗室充分對學生開放,實驗室開放能保障學生實驗學習時間的機動性,能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熟悉儀器,預習并完成教學課時計劃內沒有完成的實驗內容。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個人獨立自主或小組團隊協作的形式提出具有拓展性、延伸性和綜合性的實驗項目在實驗室完成。實驗室開放能充分調動和發揮高??蒲袑嶒炇屹Y源,促進本科實踐教學質量的提升。只有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才能滿足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需求。2.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踐性教學的有效開展,首先應保證有一個良好的實踐教學基地,可以說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好壞直接對教育質量的高低產生明顯的影響。重視對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有實驗農場和教師科研試驗田。實驗農場包括現代化作物標準區和作物標本區,實驗農場為學生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實驗實習教學提供現場和材料,使學生在校內得到良好的教學實習鍛煉。教師科研試驗田與教師科研項目相結合,保證了足夠豐富的現場和不斷更新的材料,便于學生了解科研進展,拓寬視野。農學專業學生的科研訓練、生產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大都在教師的科研試驗田中完成。我校校內實踐基地還建有多個實驗站(研究所),如農業部華北黃土高原地區作物栽培與耕地保育科學觀察實驗站、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山西農業大學分子農業與生物能源研究所,這些校內科研實驗站(研究所)為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科研場所,為開放式實踐教學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多樣化的校內實踐教學途徑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3.校內創新創業基地創建。創新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人才應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一則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二則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6]。2009年我校農學院創建了以學生為實踐主體的“大學生種植創新創業基地”,秉承專業聯系實踐,實踐聯系市場的理念。基地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領導小組,創新創業技術指導小組,創新創業基地管委會,組建了由65名專家教授組成的創新創業專家團隊,為創新創業學生提供技術支撐、培訓服務、運營等方面指導和幫助。這種新型的創新創業實踐形式,有志于創業的大學生積極響應,每年均有學生踴躍參與,此類創新創業學生,學院鼓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參與申報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科研訓練項目。沒有申請到國家級、省級項目的,學院相關領導以及創新創業專家對申報的項目進行論證后,學校給予一定經費資助。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進一步加強了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科學研究與社會需要相結合,培養了大學生創新意識,促進了創業思維的萌發。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創新創業型培養模式,對提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極為有利,有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7]。4.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場所,是學生了解社會和企業、接觸生產實踐的橋梁。農學院積極搭建校外實踐教學平臺,加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依托農科教、產學研、科技服務等專項活動,推動學生創業活動與行業需求形成良性互動,積極推進校企協同育人。目前我校農學專業骨干教師負責的省級以上實踐教學基地有8個,如國家級的聞喜縣小麥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省級的右玉縣小雜糧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和太谷縣玉米高產試驗示范基地等。我校農學院根據農學專業需求先后與山西省農科院多個研究所,如高粱研究所、玉米研究所、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和谷子研究所等,以及地方企業,如山西美邦大富農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蓬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學生校外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加強與科研院所和企業實踐基地建設,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農學專業學生通過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進行科研實踐、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不但豐富了農業科研生產專業知識,還增加了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了解。5.高水平教師隊伍培養。教師的實踐技能水平,直接關系實踐教學的效果。因此,要搞好實踐教學,首先必須加強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8]。我校農學專業教師多數是國內各知名高校畢業的博士,科研實踐能力強,學院鼓勵青年教師服務地方農業,如參加“三區”服務,“科技特派員”活動,了解農業生產現狀和常見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去進行調查研究,通過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問題,提高他們的專業實踐能力。另外學院為搞好新老教師的“傳、幫、帶”工作,為青年教師指定骨干教師作為其指導教師,培養青年教師業務素質和實踐水平。高等農業院校應根據農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和現代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構建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科學規范地組織、實施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作者:張美俊 王宏富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

動物科學專業教學模式

動物科學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專業,只有通過實踐教學,才能鞏固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生產實踐能力。要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動物科學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適應我國畜牧業的科研和生產實踐需求,就必須在加強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實踐教學[1]。因此,因地制宜地構建適合本院校的實踐教學模式是動物科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2-3]。在過去,存在理論教學、教師團隊、教學項目、實踐基地和人才培養等脫節的現象,如教授一般專注于科研,往往忽略本科生教學、指導本科生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教授的社會資源不能被很好地應用到人才培養中。針對這些情況,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專業以畜牧產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明確了“教授引領,校企協同,著力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人才培養理念,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突出了“教授”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構建了“五個一工程”的實踐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了新時期畜牧業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五個一工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動物科學專業培養的是技術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不僅要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廣度,而且要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產中,具備解決畜牧企業各種難題的實踐技術應用能力[4]。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專業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在已建立的課程教學團隊的基礎上,構建了“五個一工程”實踐教學模式。“五個一工程”,即“1名教授,引領1個教學團隊(理論和實驗),聯系1批教學實踐基地,依托1批教學改革或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培養1批應用型創新人才”。突破原有的教學模式,著力打造“教授引領人才培養”的教學理念,使“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人才培養”三方面融合滲透,凸顯教授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將教授、課程教學團隊、教改(創新訓練)項目、實踐教學基地和人才培養5個方面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動物科學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以動物生產學實踐教學模式為例,一名教授(劉德武教授)帶領一個教學團隊(5個副教授、2名講師,2名高級實驗師),聯系一批教學實踐實習基地(包括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風行奶牛有限公司、深圳市晨光乳業有限公司、中山市白石豬場有限公司、河源市瑞昌畜牧發展有限公司、廣州市江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高明區新廣農牧有限公司等7個基地),依托一批教學研究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省級、校級教學研究項目和國家級、省級、校級、院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培養一批(每年20名左右)應用型專業人才。目前,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專業已建立了11個“教授引領”的“五個一工程”的實踐教學團隊,覆蓋了動物科學專業的大部分核心課程,每個教學團隊均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明確的教學改革目標、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健全的團隊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拔鍌€一工程”教學模式的實施,有效改善了理論教學、教師團隊、教學項目、實踐基地和人才培養等一度脫節的現象,團隊教師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到位。同時,建立了動物科學學院教學團隊負責人更換制度,保障教學團隊的穩定,促進教學團隊的可持續發展。

2“五個一工程”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2.1“五個一工程”的實踐教學之一:實習基地現場教學動物科學專業的專業課程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而,而實踐教學是學生鞏固專業理論知識和加深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更是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重要環節[5]。以養牛學課程為例,近年來在劉德武教授的帶領下,依托校內外養牛場實習基地,養牛學教學團隊(由5位教師和2位實驗師組成)制定了詳細的養牛學課程實踐教學計劃,在完成養牛學課程理論教學后,動物科學專業每個班的學生分別到牛場開展為期2周的養牛場生產一線現場學習,教師與學生同時參與到生產實踐中,在養牛場實習基地為學生現場講解養牛生產的全過程,同時在現場教學中鼓勵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實踐、善于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學習與思考,也可現場請教教師或咨詢牛場技術人員,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6]。通過這種“理論—實踐—理論提高”的教學模式,及時讓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化,使學生具有在生產一線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培養了具備扎實的實踐技能的養牛應用型人才。此外,利用牛場實習基地,該教學團隊的教師指導本科生開展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張細權教授和聶慶華教授引領的動物遺傳學和養禽學教學團隊(由4位教師和2位實驗師組成),依托華南農業大學原種雞場,完成動物遺傳學及養禽學課程的實踐教學,且每年有近20名學生的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都在該基地完成,突出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特色。2.2“五個一工程”的實踐教學之二:遠程視頻教學隨著高等農業院校的擴招和現代化養殖場對疾病防疫的日益重視,同時讓一個年級的本科生到生產一線進行課程實習存在較大的困難。為此,李加琪教授和吳珍芳教授引領的動物繁殖學和養豬學教學團隊,依托國家農科教實踐教學基地———中山白石豬場,利用農業部資助的100萬元建立了“學校-基地”互動的遠程視頻教學平臺。該遠程視頻教學實驗室配備了60臺電腦、互聯網服務器和30個現場的移動終端(攝像頭),同時聘請中山白石豬場的技術高層作為指導教師,為學生開展養豬生產關鍵技術的遠程視頻教學,該教學方式為學生補充了貼近生產現場的實踐操作技能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了動物繁殖學和養豬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效果。此外,每年有近20名本科生的畢業論文、畢業實習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都在該基地完成。這些學生扎實掌握了動物繁殖學和養豬學課程各個教學環節的基本知識和生產實踐技能。2.3“五個一工程”的實踐教學之三: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虛擬仿真技術的教學應用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可以作為傳統實驗教學的有力補充,能有效解決當前實驗教學中所面臨的某些問題,能大幅度提升實驗教學的實施效果[7]。艷教授帶領的動物生理學教學團隊建立了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該教學團隊通過與本校信息學院的相關教師合作,不斷更新和開發相關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確定的實驗條件和方案在計算機上進行仿真實驗并得到實驗結果,在實驗過程中更容易獲得相關知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對教師和管理人員而言,更容易控制實驗教學過程,提高實驗教學的指導效率。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動物生理學的實驗教學質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深受教師和學生的歡迎[8]。2.4“五個一工程”的實踐教學之四:數碼顯微互動實驗教學數碼顯微互動系統是整合了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傳統顯微鏡技術的一種新型教學系統,其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已經在生物類實驗課程中得到廣泛應用[9]。李海云教授引領的動物學課程教學團隊建立了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平臺,并將其應用于動物學實驗教學中,將抽象的動物學實驗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具體化和形象化,改變了傳統實驗課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做到了實時監控,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極大提高了動物學實驗的教學質量。該教學團隊還依托動物學標本實驗室,組織開展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標本制作大賽,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3建立和完善

查看全文

翻譯專業教學體系探討

摘要:一帶一路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翻譯人才,而國家和社會也需要具有創新性和競爭力的翻譯專業人才,因此改革傳統的翻譯專業教學模式已勢不可擋。本文在生態翻譯學的角度下認為生態系統的核心內涵是有整體關聯的,并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師隊伍、教材建設層面探析翻譯專業教學體系的創新構建。由此,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翻譯專業人才為目標,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社會需求和市場需求。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翻譯教育生態子系統;翻譯專業;教學體系

國務院提出高校要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即培養掌握法律、外貿、外交以及新工科領域知識的復合型英語人才,以培養適應國家需求、社會需求、市場需求的具有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人才。傳統翻譯專業教學理念主要是培養翻譯專業學生的英語基本能力訓練、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畢業生的基本能力是翻譯能力或雙語能力,但是口筆譯能力和信息轉換的雙語能力并不能真正滿足某一特殊領域的國家需求、社會需求、市場需求。高等外語教育的改革方向調整為:傳統文科專業到“新文科”專業的轉變;從語言人才到“語言服務人才”的轉變;從一精一會(英語)到一精多會(復語)的轉變。尤其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加大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1]。時代在變革,國家、社會、市場有需求。高校為培養優秀的翻譯人才,翻譯專業教學體系的創新構建迫在眉睫。所以,翻譯專業教學體系除了為本科生探索系統的翻譯知識或者研究翻譯方法之外,更要滿足國家“一帶一路”的需求、社會需求和市場需求,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專業知識和廣度的相關領域知識。社會對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高校也愈來愈重視翻譯專業教學體系改革和創新。

一、生態翻譯學與翻譯專業教學

本文從翻譯教育生態子系統層面進行分析,生態翻譯學認為生態系統的重點,在于注重總系統和各子系統架構的連接關系。翻譯教育的重點在于,同樣注重系統的內在邏輯關系,為翻譯教學提供理論與教學方法指導,從生態翻譯學的角度,可以發現各種因素存在互相制約、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關系,可視為一個整體來翻譯和解析出各要素的關聯[2]。翻譯生態系統,包括各個子系統和翻譯本體。目前,全球文化教育產業發展迅速,并逐步深入各個領域,包含技術、科技、經濟等,對翻譯專門人才的需求已經轉向尋求專業翻譯人才,從事專業性和實現教學體系應與外部環境積極互動的方向轉變。翻譯專業教學體系要不斷調整,以滿足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提高競爭力,為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提供人才保障,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所以翻譯專業教學的層次和模式都應從整體上看到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性。生態翻譯學對翻譯專業教學改革的啟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翻譯技巧教學由基于語法的分項講解到面向實踐的整體關聯;二是由譯文正誤辨析文體效果的綜觀審美;三是翻譯教材編撰由語法體系為基礎轉向以翻譯生態環境為背景;四是轉變師生角色,師生關系由“授”與“受”轉向適應翻譯生態環境中生命體的平等互動,是翻譯教學系統處于平衡狀態的自然體現[3]。

二、翻譯專業教學體系的現狀分析

查看全文

非會計專業教學探索

一、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改革不斷深入

教育教學方面的研究論文是教育工作者對于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思考研究的結果,有事后的反映也不乏有未雨綢繆的規劃。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近十年有關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的研究論文,從側面了解在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狀況。以非會計專業、會計、不包含高職作為關鍵詞在CNKI中進行檢索,發現對于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的研究最早開始于2003年,截止2012年11月2日查詢當天,公開發表的研究論文185篇,具體情況見圖1-1:從圖中可以看出:2003年左右在會計課程教學中開始關注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問題,認為有必要對會計專業和非會計專業進行差異化教學;2007年以后對于此問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強;隨著時間的推移,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受到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參與此項研究和教學改革的學校不斷增加,2009年發表研究論文數量最多達到35篇;近三年較2009年有所下降,但教育部、財政部決定在“十二五”期間繼續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一定會促進大學本科教學研究的發展。

(二)學生需求逐年增加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校在校生規模實現了跨越式增長,2012年增長到3167萬人,躍居世界首位。在高等教育大發展的同時出現了教學資源緊缺、師資不足、學生就業難等一些問題。2011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6.9%,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向普及化轉變時期,這意味著每年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學生就業壓力加大,單位用人條件不斷提高。為了找到工作、找到適合的工作,實現自我價值,學生在學習期間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除了學好本專業的專業課程之外,開始涉獵其他專業的基礎課程,而《會計學》在管理大類中很受學生的青睞,其他學科大類選修這門課的學生逐年增加。以我校為例,按照教學計劃,管理學院的所有專業都開設了《會計學》課程,并且從2007年開始在理論教學基礎上安排了實踐學時;學校開設的輔修課程,所有學生都會選修《會計學》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一方面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和輸送適應社會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三)教學實踐有待提升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專業雙語教學

一、國際貿易專業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1.推動“雙語教學”是國際貿易專業適應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大環境的需要

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見》(教高字[2001]4號)中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對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以及為適應我國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貿易、法律等專業,更要先行一步,力爭3年內,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005年1月,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5]1號)文件中再一次明確提出“要提高雙語教學課程的質量,繼續擴大雙語教學課程的數量”的要求。

2.國際貿易專業課推行雙語教學是適應WTO的要求的需要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與世界文化的融合,要求通過提高高校國際貿易學的雙語教學,培養既有豐富專業知識,熟悉中國國情,又有較好外語水平,精通WTO規則和世界經濟的國際化的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貿易專業課雙語教學勢在必行。在國際貿易學專業推行“雙語教學”的目的不在于推進專業英文教學,其真正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未來的商務人士、創業者,應用外語在工作中交流,或應用外語在專業上學習,更新知識,自我提高能夠具備同合作伙伴、國際競爭對手溝通和對抗的能力,真正成為“面向國際市場競爭、具備國際經營頭腦”的國際商務參與者和管理者。上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離不開與國際先進教學模式的接軌,離不開對西方先進管理思想與方法的研究和借鑒,更離不開英語這一國際貿易通用語言的運用和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國際貿易實務開展雙語教學的主要模式

查看全文

信管專業教學與實踐設計研究

信管專業特征與項目制教學法的作用

高校信管專業的教育目標是為社會培養信息管理人才和信息系統的建設人才,在社會快速信息化、網絡化的形勢下,高素質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更為迫切。由于當前社會信息化的業務過程主要以項目制的形式開展,且對專業人才的問題發現與問題解決的業務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在信管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程中引入項目制教學方法是極其必要的,也是本專業特征內在的、自然的要求。事實上,信管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它的教學內容涵蓋了數學、計算機、通信、物理、工程和管理學等諸多自然科學和社會學科的知識,知識體系龐雜,許多課程理論性過強;同時,本專業的學科定位并不像會計專業、人力專業、建筑專業等其它專業一樣那么清晰,它實際上界于工科和文科之間的交叉點上,管理中有技術,技術中有管理;另外,本專業的口徑過寬,行業歸屬、就業崗位的選擇面較廣,這些信管專業的基本特征會導致學生的學習目標難以明確、職業規劃難以清晰而持續。因此,目前在學生的專業學習中日益顯現出一些不利于信管專業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傾向或現象,主要表現在相當比例的學生學習目標迷茫、跨專業亂考證、就業方向不明確,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足。信管專業作為一個技術與管理并重的新興專業,在目前的人才教育與培養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不適應社會人才需求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學過程重知識理論的傳授、輕實際問題的發現與解決,教學評價以理論考試為主、能力評價欠缺,教學側重點不明確、學生分析思考能力的引導教學不足等等。特別地,許多專業課程的教學仍然是只靠課堂的短暫時間,以教材為中心進行填鴨式講授,而沒有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其獨立思考與相關問題的課外解決,也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只能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難以提高他們獨立解決企業實際需求的動手和思考能力。這些教學模式如果廣泛使用,將使得所培養的信管專業人才難以適應當前社會基于問題解決能力的信管專業人才培養要求與社會需求形勢。在信管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程中全面引入項目制教學法,對于改變目前陳舊的教學模式、突出能力與素質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項目制教學,學生們可以直接感受社會組織/企業信息化業務的項目流程、業務目標、崗位技術能力需求,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挖掘和培養自己的專業特長,塑造學生的職業理念,明確未來的職業方向,逐步形成個人的職業規劃和大學學業規劃,從而全面實現信管專業的教學實踐與社會組織/企業信息化業務崗位需求的無縫對接,幫助同學們從大學生自然過渡到社會人。通過項目制教學,還可以使得同學們在全面地掌握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的基礎上,鍛煉信息化建設的組織與實施能力,提升同學們的團隊協作水平、領導與溝通能力,培養制訂整體系統方案的數據采集與處理、文字處理和獨立思考的邏輯分析能力。從而,為社會培養出大量的具有基礎扎實、能力突出、針對性強的信息化管理和系統建設人才。

信管專業項目制教學平臺的體系設計

為在信管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全面引入項目制教學方法,真正提高教學培養效果,我們需要構建起信管專業的項目制教學實踐平臺,在此平臺上,綜合開展專業課程的項目制教學實踐活動。這些項目制教學活動,以由專業學生組建的“虛擬企業”為實踐主體,以社會企業信息化的各種實際業務需求為任務目標,以社會企業信息化項目實踐流程為依據,在“虛擬企業”團隊內部設置各種信息化工作崗位,結合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要求,為“虛擬企業”開展并完成各種“虛擬的”信息化項目,從而達到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實踐任務。這是我們對信管專業全面引入項目制教學方法的基本教學理念和改革思路,這一平臺我們稱之為信管專業基于“虛擬企業”的項目制教學與實踐平臺。本項目制教學與實踐平臺的構建與完善,本專業引入項目制教學方法的實踐能否成功,都與我們對企業信息化的需求及流程分析、相關課程的篩選與模塊化實踐、團隊組建與運行、教學評價體系、教學項目設計等諸多環節密切相關,下面分別簡述之?;凇疤摂M企業”的項目制教學與實踐平臺,要求平臺的設計者全面分析現代企業的信息化需求,解構企業中信息相關的業務流程,以滿足企業信息化的人才需求這一信管專業的根本目標。因此,我們必須對現代企業的信息化目標、需求、環境及實施條件等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對其信息化項目的業務過程、崗位任務、項目控制及管理等項目實施過程進行認真分析,同時加以歸納與合并,以最終設計出適合項目制教學方法的項目目標、任務、崗位設置和業務流程等項目管理指標,從而能夠通過項目制教學方法,將專業的主干課程的教學過程融入到“虛擬企業”的信息化項目的建設過程之中。根據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我們發現,目前已經充分信息化、網絡化背景下的現代企業的信息化需求主要可以分為企業信息基礎管理、企業信息系統建設、企業業務過程與商務支持、企業數據處理與決策支持等四大方向(或者叫信息化職能)。信管專業的教學課程繁多,內容龐雜,口徑寬泛。因此,在本“虛擬企業”平臺上,將專業主干課程進行模塊化設計,使得相關的課程集成在一個教學環節之中,并開展相關的、模塊化的項目制教學與實踐活動,有助于加強相關課程與實踐的相互銜接程度,提高教學與實踐環節滿足企業實際信息化需求的針對性;同時,專業主干課程的模塊化也有助于學生清晰的認識企業信息化需求的主要職能、內容、業務要求和方法技能,為畢業后從事企業信息化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和能力基礎。我們將信管專業的主干課程按照企業信息化需求分為四大教學模塊,以適應當前及未來的企業信息化職能:(1)信息管理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學、大學生計算機基礎、專業英語、C語言設計、信息經濟學、計算機網絡、程序設計基礎(VB)和微機原理等課程;(2)信息系統建設類課程,主要包括面向對象設計(.NET)、網頁設計與制作、管理信息系統、、軟件工程網站設計與規劃、JAVA語言和項目管理等課程;(3)業務處理與商務支持類課程,主要包括電子商務、網絡營銷、企業資源計劃(ERP)、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生產運作與管理和商務談判與推銷等課程;(4)數據處理與決策支持類課程,主要包括數據結構、信息存儲與檢索、數據庫系統、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市場調查與預測和經濟預測與決策方法等課程。在此基礎上,根據對企業信息化需求的分析,我們對模塊化的專業課程體系中可能存在的信息化項目活動進行了全面的論證分析,考察了不同模塊項目之間的內在關聯和邏輯關系,以利于從專業整體層面合理地設計教學項目體系。同時,我們從模塊化的專業課程體系中篩選出了如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網站設計與規劃、網絡營銷、各類面向對象程序設計、ERP、信息存儲與檢索等適合引入項目制教學的信管專業主干課程,加以慎重的論證,并對部分課程進行了前期項目制試點教學。課程的教學項目設計的水平是成功實施項目制教學的關鍵,也是“虛擬企業”項目制教學與實踐平臺的核心。課程項目設計就是要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導向,依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提出企業需求,設定企業信息化建設或管理過程的業務項目,明確項目的任務目標和時間要求,詳細制定教學項目的具體內容、業務流程、崗位設置及其任務等教學指導材料,并設計出合理的項目教學的考核評價標準。在此課程項目設計的基礎上,各“虛擬企業”團隊圍繞項目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展開學習與實戰的各種訓練活動。在基于項目制的教學內容設計中,要求各課程所設計的項目制教學任務的數量不少于3個,每個項目中的崗位設置一般在3-4個為宜。例如,在“網站設計與規劃”課程的教學改革中,針對班級內各個虛擬企業團隊所運營的網站,我們設計了商務網站的規劃與設計、商務網站的制作、商務網站的測試與、商務網站的推廣與管理等4個大型網站實施項目;同時,對于不同的項目,虛擬企業團隊內部設置不同的業務崗位,如首席信息官(CIO)、信息系統管理工程師、軟件開發項目經理、開發工程師、網站開發工程師、網絡工程師、網站營運經理/主管、網站維護工程師、網站架構設計師、Web測試工程師、郵箱開發工程師、郵箱測試工程師、頁面開發工程師、PHP開發工程師、JAVA工程師、頁面視覺設計師、IP工程師、軟件工程師、Net軟件工程師、軟件測試工程師、軟件UI設計師/工程師、Flash開發工程師等等。該課程項目教學的整體要求是團隊內不同崗位上的同學各自明確任務,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每一個項目方案制定與實施,并最終完成本虛擬企業網站的建設,達到能夠上線運營的教學目標?!疤摂M企業”是項目制教學實踐的載體,它既是信息化項目的需求方,也是信息化項目的實施方。因此,組建與運作適當的“虛擬企業”團隊組織是信管專業項目制教學改革的現實需要和物理基礎。經過近年來的實踐,我們“虛擬企業”團隊的組建與運作策略如下:在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在新入校的專業教學班內組建“虛擬企業”團隊,每個團隊5-6人,并適當配置男女比例、城鄉生源比例、成績優劣比例,團隊負責人(即企業總經理,在實際團隊運作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效果改選)以自我推薦、團隊選舉相結合的方式產生,每個團隊配備一位專業老師(名義的企業董事長)全程指導,同時配備一名優秀的大二學生作為團隊顧問,內部成員依照企業組織架構進行部門分工和崗位設置,分別對企業運營中的不同業務部門負責。例如,2009級的一個專業班級,共有31人,其中女生17人,組建了5個“虛擬企業”團隊,分別建設和運營一個旅游在線網站、網絡導購網站、綠色食品在線土、特產網站、大學生就業推廣網站;另外一個2010級的專業班級,共39人,其中男生22人,共組建了6個“虛擬企業”團隊,分別建設和運營一個民工求職網站、、網絡導購網站高校商圈在線網站、綠色食品在線、旅游在線網站。按照本策略組建的“虛擬企業”團隊,將在他們的整個四年專業人才培養進程周期中持續運行。即針對本“虛擬企業”信息化項目的業務需求,結合不同階段的教學進程,通過專業主干課程的團隊化的學習、討論和專業技能的實踐訓練,全面開展本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管理和應用等方面的多項項目制教學實踐活動;同時,將項目制教學進一步拓展到相關的大學生創新課題的申報與研究、專業學術論文的寫作、參加專業方向的各項技能競賽和本企業信息系統及企業網站的設計與實施。在“虛擬企業”團隊四年的運行期間,要做好“虛擬企業”團隊的管理與控制,還需要制訂有效的團隊運行制度、建立高效的管理體制、完善團隊監督與約束機制;這些制度與機制,將可以使得“虛擬企業”團隊能夠長期、有序、高效地運營,真正地做到與信管專業各主干課程的項目制教學實踐活動的全方位的有機結合,從而最終達到“虛擬企業”教學與實踐平臺的教學改革目標和信管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目前,高等教育中的專業課程的評價絕大部分依然是“平時成績+期末成績”模式,只要出勤率、作業與實驗報告達標,考前兩周突擊看一下教材,考試過關不成問題,故平時不努力的學生應對也比較自如;因此,這種“以考代評”的靜態教學評價模式難以適應當前社會基于問題解決的人才培養要求與需求形勢。為解決此問題,我們需要根據“虛擬企業”項目制教學與實踐平臺的實際內容與過程,設計出有本專業主干課程以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多環節和多層次的教學評價體系,期望引導學生以能力培養為專業學習和能力成長的核心目標,以問題發現與問題解決為學習重心。專業課程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再設計的基本思路是減少期末考試成績在評價體系中的比重(有些課程將取消考試這一評價環節),較大地提高平時各種項目制教學任務(如多個項目的方案制訂、設計、實施、調查研究報告等)完成效果的評價比重。同時,本評價體系將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團隊成績由團隊內每個成員的個體任務效果評價綜合處理后得到,再由團隊成績與成員的個體任務效果評價綜合處理后才能得到該成員某一課程的最終評價成績,從而強調了團隊的協作水平評價,以培養同學們的團隊意識和協作水平。例如,在“信息存儲與檢索”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我們取消了理論考試(即期末考試)環節,其團隊及個人成績評定由下述公式決定:①團隊成績=AVERAGE(團隊答辯成績+∑成員信息方案成績);②個人成績=AVERAGE(個人出勤及協作成績+個人信息方案成績+個人綜述或論文成績+個人答辯成績+團隊成績)。說明:1.上述公式為簡單的算術平均,可以對不同評價指標指標給予不同加權比重;2.上述公式中的信息方案為本虛擬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或建設方案,包括本虛擬企業的信息搜索、信息采集、信息備份、信息存儲、信息容災、信息部門規劃、行業市場調查等7個方案,每個成員必須完成其中1項方案的制訂、設計或實施。這種基于“虛擬企業”項目制教學與實踐平臺的專業課程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突出了本專業學生未來在相關專業崗位上的實踐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改變了傳統的“以考代評”的專業教學評價方式,使得本專業的項目制教學與實踐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對正確的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和合理的項目制課程教學起著關鍵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我們在長期項目制教學實踐與探索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信管專業引入項目制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踐方案,并構建起四年一貫制的基于“虛擬企業”的項目制教學與實踐平臺。3年來,我們在3個專業教學班中進行了教改實驗,共組建了16個“虛擬企業”(項目團隊),在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網站設計與規劃、信息存儲與檢索、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等專業主干課程中設計了近50個信息化項目,時間跨越了大二、大三及大四上等共5個學期,基本上貫穿了專業人才培養的大部分周期。經過近三年來的教改實驗和不斷地完善,項目制教學方法在信管專業的人才培養和課程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3年來,這3個專業教學班學習與研究氛圍濃厚,絕大多數同學學習目標明確,理論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突出,專業興趣與個人職業規劃的契合度較高,對未來職業發展充滿信心。同時,這3個班還成功申報了22項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課題,3項省級課題,其中8項獲獎;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篇;組隊參加全國電子商務大賽等競賽活動并獲5項獎勵;已畢業的班級還取得了省級優秀畢業論文1項、校級優秀畢業論文2項的成績。本文所構建和設計的“虛擬企業”項目制教學與實踐平臺,是以學生專業技能實踐訓練為中心目標、以虛擬企業為平臺載體、以項目制教學實踐任務為導向、以項目任務評價為考核標準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評價方式等諸多方面的綜合教學改革方案,也是一個基于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問題發現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理念。我們相信,在未來的信管專業的教學實踐與改革中,本“虛擬企業”項目制教學與實踐平臺能夠提供更加良好而完善的環境,它將具有廣泛的應用與推廣價值。

本文作者:黃傳峰盧冰原田華金衛健夏勇工作單位:南京工程學院經管學院

查看全文

美術專業藝術實踐教學思考

藝術實踐是美術專業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必須通過實踐來檢驗。藝術實踐是美術專業知識延展的最好方式,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精心組織和搞好藝術實踐教學對促進教學質量提高,培養學生對專業的適應能力相當重要。

一、明確藝術實踐目的

藝術實踐教學是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造型藝術專業或藝術設計專業必須經過的學習內容。實踐的意義在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培養審美情趣,收集有關創作素材,磨練課堂所學基本知識與技能,為創作和設計打下堅實基礎。要搞好實踐教學,針對具體專業和各種年級階段,應該有明確的實踐目的,制定相應的實踐計劃。首先,藝術實踐是專業知識的強化與補充。高等美術教育培養目標是明確的,雖然各自專業有不同的要求,但在培養學生對社會、對自然、對藝術的親和度和敏銳洞察力上是一致的。無論是美術學還是藝術設計都離不開實踐教育,實踐環節是對課堂學習知識的加強與補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美術專業通過藝術實踐提高學生對藝術的認識能力和審美判別能力,在實踐過程中不僅專業知識得到了提高,對事物的觀察和表現能力同時也得到培養。其次,藝術實踐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最佳方式,從廣義而言,學生在課堂學習的知識與技能雖也有實踐的機會,但這與專門的外出實踐活動是有區別的,藝術實踐是將課堂理論運用于具體實踐活動,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可以有較多的機會探索藝術規律,結合課堂理論知識,探尋表現方法和審美追求,對于高等美術教育的學生來說,充分的實踐訓練是學生感受和體驗大自然,尋找生活與藝術的銜接點,培養高尚情操和檢驗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環節。同時,藝術實踐也是學生技能提高與鍛煉的良好機會。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技能是相對有限的,通過實踐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和表現能力,激發學生對事物的表現激情,學生在寫生和藝術活動中,表現技巧得到提高的同時,還獲得了審美經驗的積累,既可以促進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知識,也為將來學生畢業創作打下良好基礎。

二、拓展藝術實踐形式

藝術實踐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實踐的形式可多種多樣,實踐的意義在于學生參與實踐過程中知識水平得到提高,理論知識得到檢驗,通過實踐拓展學生知識面,增加知識的橫向聯系。

單一的藝術實踐僅僅局限于繪畫寫生或攝影收集素材,這種走馬觀花的單一實踐模式遠遠不適應現代教育培養人才的要求。為了達到實踐目的,除增加藝術實踐內容外,結合時展需求,按照新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還要充分考慮學生就業因素,探索新的實踐模式,適當拓寬藝術實踐面相當重要。無論造型藝術專業還是美術學專業,藝術設計專業,多數院校都把藝術實踐單純看作藝術采風活動,既沒有制定計劃和方案,也沒有明確目的和要求,更沒有確定實踐的形式,藝術實踐等同于學生旅游,學生基本沒有什么收獲。由于辦學指導思想和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學校對藝術實踐的片面認識,現在許多高校對實踐教學沒能足夠重視,出現了既浪費時間也沒有學習結果的遺憾現狀。

查看全文

公共藝術專業實踐教學思考

近年來公共藝術作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如何讓公共藝術設計作品服務于地方經濟與文化,并進一步構建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態,成為各大高校相關專業教學中的探索課題。不難發現,要達到服務地方文化產業的目的,作為培養公共設計人才的高校,就必須具備良好的設計實踐教學體系。但當前關于公共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大多數任教的老師實踐落后于理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這一任務迫在眉睫。但實際教學模式卻多沿襲了舊有的觀念與教學方式,常常不能達到馬上就職的要求。究其原因大致有兩點:當前設計教學的“重藝輕技”,以及不完善的實踐教學與市場產業發展的脫節。針對這種現狀,許多高校加大了對設計教育的資金投入,例如進一步建設相應的實訓室、精工室、材料操作間等。這些硬件雖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但被動執行的實踐過程中卻忽略了公共藝術實踐教學中的自主性和綜合性等問題,缺少設計創造力和能動性,更多只是模擬制作教學。這樣的設計實踐教學培養的學生,也許可以應付傳統制造業的需求,但對于要服務于地方文化產業的遠景規劃就會產生很多不利因素,無法與市場接軌。因此,在當下要推進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進程,必須加快“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快速轉型,具體落實到教學中就是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好地將地方文化與公共藝術專業的發展相結合,強調實踐能力培養在現有的教育模式中的重要性;創建具有實踐型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拓寬教學渠道,靈活設置實踐性訓練課題;加大實踐、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實踐訓練環節,以期更好地服務于地方文化產業。

一、適應地方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探索與地方文化相應的教學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成功的文化設計作品都具有讓人產生認同感的思想理念。這種認同多來自于文化的特色,其作品也許不是使用最先進的材料與工藝,但通過更新設計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就能使其擁有好的表現方式。針對這一設計特點,在公共藝術實踐教學中就必須讓學生學著運用市場規律來調整設計思維,避免僅僅強調某一工藝或制作方式的單一模式。要增加有思想主題的綜合性的設計內容,使其成為公共藝術實踐教學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進行對接的重要步驟。但是目前的設計課程的版塊都是根據學期、學年用單元課程來進行課程類型和性質的單元構架。這些版塊看似層層推進,但各單元課程之間缺少連貫性。尤其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雖有案例的設計和制作分析,卻更多時候難以與專業實踐聯系起來,導致較難進行實際應用。因此,在不同學期的特定階段的人才培養方案設定中,可以結合地方特色,改變教學中傳統單純的實踐制作方法,根據課程內容設定具有地方特色的鮮明主題,做系統的實踐訓練。例如:我們可以根據對課程及地方文化設計的需求進行理解并確定設計的主題方向,而這個主題不僅應該涵蓋所學的課程知識,還應論證課程的科學性和應用性。在不限定任何表現形式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自主收集、整理設定設計的內容,根據其表現形式,確定作品的材質及制作過程。采用這樣的教學實施方案,大多數學生都能進行自主深入細致的調研、思考及設計,再結合課程要求逐一展開設計實踐。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又解決地方文化產業服務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我院曾經以“武漢商學院校史館”為教學主題對學生進行教學嘗試,為了使場館空間的展示布置更具有學校獨有的文化特點,任課教師帶領學生走訪了各大院系及過去的老校區,充分了解了各院系的歷史背景、當前特色和遠期規劃,并收集了相應的大量資料。又經各小組分析討論、整理并綜合不同的設計思維,每個同學依據自己得出結論,做出了多種具有可行性方案的設計版塊。然后進行項目實施,最終成功投入使用,達到了與地方文化實踐教學的預期目標,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和認可。

二、培養專業應用能力,注重創新精神和實際應用能力

要真正服務于地方文化產業,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際應用能力。這個觀點并不是現在才提出來的新觀點,只是在過去的實踐教學中,多采用手把手相授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實際動手方面產生了很大的依賴性,這對實踐課程的創新有很大的阻礙。但從地方文化產業的需求出發,設計實踐教育的根本講,應該培養學生對市場的開拓和創新,不只是盲目地跟風,要學會在設計上有明確的定位和準確的捕捉。當今經濟是市場經濟,有特色的作品是以設計的實用為基礎,通過與藝術相結合進行再設計的成果。作品的研發設計涉及科學、經濟、心理、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作品的制作過程包含市場調研、設計構思、設計制作等諸多環節。因此高校只有通過培養既有創新素質又能引領市場需求動向的設計人才,才能把握現在及未來的社會文化風向。從這個層面來講,高校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應了解實際設計需求、接觸實際生產過程、積極接受社會反饋,才能掌握創新設計的方法,提高創新設計的能力,使作品使用功能的豐富性得到盡可能地提高。運用到實踐教學中,就是要基于實際的問題,緊緊圍繞地方特色文化進行教學設定,達到地方特色文化與現代大眾文化并存、兼容的效果。并對地方文化特色及地方傳統工藝進行創新,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實際動手能力。比如:在武漢地鐵4號線關于楚文化的公共空間中,將傳統故事中的黃鶴、俞伯牙和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越王勾踐、編鐘以及歷史文化中辛亥首義、張之洞主政湖北20年等元素,結合現代公共展示的審美理念,提取出故事情節的圖案樣式作為設計元素進行運用,既拓展地方文化,又拓寬了創新思路。使實踐設計在立足于本土文化創新的基礎上,服務于地方城市建設產業,讓地方特色文化與現代空間設計融為一體,可呈現出和諧的美感,同時也可使地方文化得到了生態回歸,開發出既具有現代審美觀念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設計。

三、改變單一的教學環節,發展藝術與技術結合的培養理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