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音樂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00:31: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國傳統音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綜述
摘要:中國傳統音樂源遠流長,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其美學思想博大豐富。豐富的音樂關學思想,對中國民族傳統音樂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本文主要介紹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學思想。
關鍵詞:傳統美學思想儒家道家墨家
中國傳統音樂源遠流長,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其美學思想博大豐富。豐富的音樂美學思想,對中國民族傳統音樂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中國民族傳統音樂體系在與西方所謂專業音樂體系的對照與比較中,呈現出了鮮明而特有的審美特征??v觀整部美學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音樂發展其問出現過入、道、墨、法、佛、陰陽等諸多美學流派,但大體都被儒道兩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卻獨立存在的價值,儒道兩家美學思想從先秦產生至今,始終貫穿音樂發展中。
一、儒家音樂美學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樂理論對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給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認為思想的審美樸素之美,簡樸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與人心的交融,主張在音樂審美中保持一種“和”的情感態度。孔子曾評價《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他認為,音樂審美中的情感態度及其表現是中正平和的,也應當是適度的,有節制的,這同他的“中庸”哲學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認為音樂在動蕩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將士英勇善戰,而在和平環境中又能使人們以禮相代。在音樂內容與藝術形式上,儒家的音樂理論把內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藝術形式的美,則放在第二位。中國傳統的音樂審美以“和”為中心,對我國的音樂家發展有著極深遠的影響。儒家的音樂理論還把音樂家藝術看成是一種認識真理的途徑。
《樂記》是儒家的音樂家美學思想的代表著作。《樂記》論述了音樂的本源:“凡間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動,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币魳肥怯砷g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動,“物動心態”,是原始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稑酚洝诽岢隽俗约旱囊魳访缹W思想,如書中寫道:“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樂情篇》)。就是說,作品的思想內容是主要的,技藝是次要的,品德的修養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這就給我們一啟示:在當代的音樂教學中,專業的音樂人才固然需要但通過音樂教育培養、擴展音樂素質,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更為重要。
談高校音樂教育與中國傳統音樂傳承
[摘要]在當前高校音樂教育中,存在著明顯的過度崇拜西方音樂文化,而忽視我國傳統音樂教育的傳承的現狀。在教學過程中傳承我國傳統音樂是當前高校音樂教育應當自覺承擔起的責任。通過設置傳統音樂課程,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有效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合理組織實踐活動等方式,全面推進音樂教育的發展以及傳統音樂的傳承,實現高校音樂教學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傳統音樂
近年來,高校展開音樂教育并且逐漸形成各自獨特的體系,然而縱觀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會發現普遍較為崇尚西方音樂,對我國自身傳統音樂的傳承與教學卻關注不足。尤其是我國傳統音樂教育作為民間曲藝的一部分,往往是通過師徒之間代代相傳來完成的,對于現代教育也有許多不適應之處。在當前高校教學中,實現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需要在意識與教學思路上全面改革發展。
一、高校音樂教育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的現狀分析
(一)存在著崇尚西方音樂的情況
近年來,音樂課作為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音樂教育在高校教學中逐漸發展起來,并且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教學體系,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大量西方文化、西方樂理知識等被引入,使得我國音樂教育天生就帶有一定的西方化傾向。鋼琴是我國高校音樂專業的必修課之一,而沒有專門為民族器樂開展的必修課,由此就可見一斑。除此之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受到西方文化等的影響越發深刻,越來越多的新鮮的西方音樂不斷涌入,而對我國傳統音樂的關注度卻始終難以提升。崇尚西方音樂,是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發展以來就存在的先天問題,影響著音樂的傳承,缺少了對傳統的傳承意識,這些問題正是現代音樂教育需要關注并且不斷改進的方向。
探索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學精神論文
摘要: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長期以來深受儒道互補的美學思想影響,表現的是人對富有哲理的智慧和境界的追求。儒家重心性問題的仁學兼倫理學解;道家重心性問題的自然哲學解。儒道家入世與出世的“虛實結合”;殊途同歸的“天人合一”,共同開拓了深遠而燦爛的美學精神之蒼穹。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儒家道家美學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深淵,長期以來深受儒道互補的美學思想影響。講究人格:把自然理解為生命的統一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天人合一;審美方式和追求重人的心理體驗,這都是傳統文化所推崇的。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受大的文化思想的影響,用獨特的、自然的形式,把美學思想滲透其中。儒家重心性問題的仁學兼倫理學解,著重人際關系及人倫情感的聯系與溝通;道家重心性問題的自然哲學解,著重人心靈與自然的聯系與溝通。他們都關注于人文精神的發展,共同開拓了深遠而燦爛的美學精神之蒼穹。
一、虛與實的結合
張世英認為,“中國古代文化中,儒與道是其中的兩家兩派,但究其實質,卻代表中華文化之一體中的“虛”與“實”兩個方面:儒家雖亦言境界,但主要講人倫道德的境界,是實;道家雖亦言人事,言實,但它著重推天道以明人事,天道仍居本根地位,所以主要是講虛?!笨梢哉f,儒道兩家是人性之虛實兩面在文化方面的反映。
儒家的基本思想精神是仁。在《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了仁,他所提的“仁”,是基于人的生命之上,從生命的角度看待與處理人倫、人際關系,蘊涵著其美學精神。“仁是對人之生命的鐘愛,有一個人際之‘親’的結構蘊涵在其中,這結構的骨骼’是等級性的‘禮’,而其‘血肉’是居于審美意義的親情,這也便是‘樂’?!畼贰侨酥驹诘脑谶@個生命世界中的歡愉和喜悅,是生命本身所洋溢的喜劇性情調?!笨鬃影选皹贰弊鳛楦腥救饲?、陶冶人性以及培養“仁”的精神的最佳行為方式。他把音樂看作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主張把音樂的活動與人們的生活協調起來??鬃诱f:“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他提倡樂教,主張“游于藝”、“成于樂”,強調在詩、歌、舞的審美活動中,獲得自由與愉悅,最終在“樂”中實現個人主觀修養的提升與全面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倫理為本,決定了音樂的“陶冶功能”。上古周代,談“樂”就必然涉及“禮”,如《周禮》、《儀禮》等古籍文獻記載,古代雅樂中的樂舞用于吉禮,如人神、鬼神相通等重大典禮場面,詩樂與鄉樂用于嘉禮、賓禮和人際交往及親近的愉悅的儀式場面。禮樂思想的根本在于維護、鞏固社會既定秩序的和諧與穩定。
小議加強中國傳統音樂保護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多元文化保護
論文摘要:中國在數千年的歷史中,積淀了豐厚的傳統音樂文化。近代以來,傳統文化藝術的保護和發展受到嚴峻的挑戰。當前,中國政府在保護民族音樂和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國家,每個民族都創造了自己燦爛的音樂文化.歷經漫長的歲月而保存至今,并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成為一座傳統音樂文化的寶庫。歷代以來.各族人民一直傳承和發展著自己的文化??梢哉f,我國音樂文化本身就是由多元文化組成的大文化集合。近代以來世事巨變,傳統文化藝術的保護和發展空前嚴峻,連連遭受重大損失。社會政治動蕩、內外戰亂、強敵入侵等社會大環境的變化,以及西方音樂的大量涌入,使得人們學習、接收和欣賞音樂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傳統音樂也遇到了無數巨大的新挑戰。
當前.隨著全球現代化進程加速和世界經濟一體化逐漸形成,由于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存在著很大差異,如何平等相處和交往便成為一個重大問題。在發達國家,有一種以強勢經濟為后盾的強勢文化主宰世界的趨勢,使得部分國家的傳統文化受到了越來越嚴重的沖擊,有些已經瀕臨。特別是在廣大發展中國家。這種現象更為明顯。為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更好地展示全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從而為人類的發展創造一個更好的文化生存空間,在2001年的聯合國文明對話年活動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31屆會議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化宣言》,宣言認為文化多樣化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因此,加大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尤其是瀕臨消亡的傳統文化),及時地搶救和保護處于生存困境中的文化遺產。成為時代賦予世界各國非常緊迫的歷史使命.我們必須正視當代傳統文化發展中的危機意識。實際上,我們要認識到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既有同步的一面又有獨立的一面.任何以犧牲文化建設來進行經濟建設的做法都是萬萬不可取的。
在中華文化已有的各種傳承方式中,努力建立一種嚴格意義的“原樣保存”模式,不僅僅是借用今天的錄音、錄像、書籍記錄等現代化保存手段,記錄下傳統的“此刻”狀態,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發自內心對傳統的尊重和珍惜。為當代及后代負責的態度,以樹立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盡可能地將傳統原樣保存和繼承。此外,我們還可以借鑒世界許多國家和民族在保存自己文化遺產過程中所積累的成功經驗。任何輕言“創新”都是很危險的.只把傳統看成“創新”的墊腳石.更是非常可笑的。馬克思指出,傳統文化的優秀作品.永遠起著后人難以企及的不可代替的“典范作用”。
隨著世界多元文化思想的不斷傳播,我國政府加大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喜訊捷傳。我國的昆曲藝術、古琴藝術、蒙古長調民歌(與蒙古國共同申報)和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先后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們在為中華民族有如此燦爛豐富的文化遺產而感到驕傲和自豪之余,也必須清醒地看到,隨著人們傳統生存環境的改變和文化選擇多元的沖擊,部分傳統音樂文化退出了歷史舞臺。這嚴重影響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生存與發展,使在風雨飄零中的傳統音樂受到了歷史性的挑戰。我們沒有理由不將這些遺產保護好、管理好、傳承好。
傳統音樂對高職音樂教學的意義
摘要:正如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說,音樂可以稱做是人類的萬能語言,人類的感情用這種語言能夠向任何心靈談話,被一切人理解。我國傳統音樂更是承載了上下五千年無數中華兒女的文化精髓。因此正視中國傳統音樂美學在高職院校音樂教學中的作用,并從目前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美學;高職音樂教學;指導意義
音樂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語言,即使發展到今天仍是人類情感抒發的重要渠道。而我國傳統音樂更是人民群眾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采取措施進一步發揮我國傳統音樂美學在高職音樂教育中的作用,既能夠培養更多的應用型音樂人才,也能夠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再創新。
一、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概述
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作為中國特色音樂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梢哉f源自史前時代,受儒家思想影響,融入了不同社會情形造就成的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中蘊含著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凝結著無數炎黃子孫的精神風骨。但是近代以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傳入給我國傳統音樂美學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使得其顯著落后于其他音樂美學[1]。1.中國傳統音樂美學和一般音樂美學的區別。一般音樂美學作為音樂美學的基礎,與中國傳統音樂美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梢哉f兩者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特別的關系。2.中國傳統音樂美學和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的區別。兩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時代背景不同,第二是學術意境不同。這是因為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是借助新的方式展示古代音樂、古代思想,賦予其新的生命。
二、中國傳統音樂美學在高職音樂教學中的問題
傳統音樂育人特點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實現
摘要:“音樂育人”觀點的提出,讓教育工作者站在了更高的層次上研究和探索音樂教育。中國傳統音樂在中國大學生德育教育中育人的意義非常突出。實際上音樂教育具有幾種作用:激發潛能、改善性格以及整合人格。而在所有音樂類別中,由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中國傳統音樂在音樂“育人”功能上格外突出。傳統音樂的影響形式有間接性和隱蔽性,它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一點點影響著大學生的意識,進而影響其人格的形成,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在大學生音樂育人的教育工作中,中國傳統音樂相較之下更高效、更有特色、更有針對性地影響著中國大學生們。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音樂育人;高校素質教育;德育功能
音樂是抽象的藝術形式,也是高雅的藝術行為。能夠給人一種美的力量,是人類精神的財富和文明的標志。音樂的類型多樣,人們對不同類型的音樂,感觸也呈現出不同感知。優美的音樂能給人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讓人感受到正能量地傳遞。在現今的大學音樂教育中,資源分布不均、課程被其他專業課替代、授課結構單一等問題依然很普遍。音樂教育作為大學素質教育的一種手段,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其內在的“育人”功能也隨著音樂教育的深化而逐漸的突顯出價值。針對大學生的音樂教育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思想道德的方面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本文就高校音樂素質教育“德育”功能進行研究,結合教學實踐,論證大學生德育的滲透。文筆稚嫩,見解膚淺,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正。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國家音樂藝術教育的水平是這個國家人文發展水平的主要代表之一,伴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音樂藝術的追求也逐漸地增大了需求與高度。中國傳統音樂在近些年被逐漸重視起來,在一些古老傳統的音樂文化被重新講解重新詮釋的時候,中華民族整體的音樂素質,尤其是大學生的音樂素質也隨之被重視起來。用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能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美以及如何通過自身努力來創造美。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媒介,可以在培養大學生的高尚情操的同時使中國傳統音樂得到更好的傳承。
民族音樂下的樂理學科建設
一、童斐———中西音樂比較之有心人
童斐(1865—1931)“是一個認真學習了樂理初步知識,并且用來作過中西音樂之比較的有心人”,⑨所著《中樂尋源》⑩(FundamentalsofChi-neseMusic)一書,其英文譯名為“中國音樂的基本原理”。該書多處進行了中西音樂理論的比較研究,如第三章“律呂”中有律呂與風琴鍵盤相配表、中國七聲與外國七聲相配、宋俗字與律相合表,作者將學校音樂教育所用教材采用西方音樂理論的原因歸納為四點,第一,“中國言音樂之書,頭緒紛繁,不易尋理”;第二,“樂器不精,即庠序鐘懸,亦僅備形式,而未盡協律”;第三,“舊時樂府佳篇,有詞無聲,等于詩集,可讀而不可歌”;第四,“至于俗樂,當時帖括家固以俳優賤技目之,未便采用于教育”。因此,當時的音樂教材“不得不”取材于西方音樂理論。而實際上,“中國十二律七聲,與西樂并無違異”,律呂的音準以管校之,猶如“西樂之有準音叉”。作者將律呂相對應的管長與西洋音名及風琴鍵盤列表作以比較,說明“對中國舊式之譜尚多茫然”的原因并不在于有“中難西易之別”,只是因為“未教未習”而已?,伂嬃硗?,在第五章“宮調”中有八十四調之中管與風琴黑鍵相類說;第七章“譜式”中有中樂板眼與五線譜及簡譜相對表、中西節拍比較,等等。
二、當代民族音樂學家———建立我們自己的基本樂理
1980年6月,第一屆“全國民族音樂學學術討論會”在南京召開,確立了民族音樂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正式名稱,標志著我國民族音樂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我國的民族音樂學研究“有一個十分明確的基本目標:建立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民族音樂理論體系,為發展我們民族的新音樂和振興中華服務。”瑏瑢正如歷史上的一個輪回,貌似巧合,不是巧合,在王光祈、童斐之后經歷了幾十年的斷層,建立中國音樂理論體系這一問題再次由民族音樂學家提出。當代如黃翔鵬、杜亞雄、王耀華等諸多民族音樂學家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實踐與努力。中國傳統音樂基礎樂理的理論框架建設是黃翔鵬(1927—1997)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黃先生認為,20世紀以來,“中國學者遇到的最大困惑之一,就是中西音樂間基礎理論方面表層的相通與內在的文化差別問題。同樣可稱之為音階、調式,但其間的差別卻往往把我們民族的特點完全掩蓋甚至扭曲。在救亡與革命的雙重變奏中,從西方學習音樂知識的第一代音樂家,志在經世,多為致用之學,倉促間建立起一套以大小調體系為基本坐標的基礎樂理,沒有來得及像歐洲那樣經歷過一個長期的、對傳統音樂文化采用現代方法進行系統整理的階段,”瑏瑣以至于現在中國人必須學的“音樂基礎理論”仍是西方人在其古典音樂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基本理論,“中國人面對數千年來傳統音樂的文化厚積,卻戴人家的眼鏡看路,穿人家的小鞋走路,長及一個世紀之久地使用著人家的音樂應用技術理論為學子們‘打基礎’”?,伂幰虼?,我們亟待構建一套建立在現代科學高度上的、具有體系性的中國音樂理論。黃翔鵬最早于1986年在《民族民間音樂》上發表的《中國傳統樂學基本理論的若干簡要提示》中提出“同均三宮”的理論學說,是繼王光祈之后對中國傳統宮調理論的進一步研究,認為中國傳統樂學的核心理論有“均、宮、調”三個層次,12個均,每均3宮,每宮5調,共180調。通過黃先生40余年的不懈努力,在先生逝世后的2003年,用大量的樂譜實例來考證“同均三宮”理論特點的《中國傳統音樂180調譜例集》瑏瑥問世,盡管在研究范疇、音階體系、調高考察、曲譜來源等問題上仍存在許多爭議瑏瑦,但該譜例集開拓了中國傳統樂學研究的視野,在中國傳統音樂理論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民族音樂學家杜亞雄自1985年開始研究中國樂理,將中國樂理歸納為10個基本概念,即“聲、音、律,均、宮、調,拍、板、眼,譜。”他先后撰寫了多部中國音樂基礎理論著作,其中以《中國民族基本樂理》瑏瑧《中國傳統樂理教程》瑏瑨《中國樂理》瑏瑩三部著作的影響最為廣泛?!吨袊褡寤緲防怼芬粫?,作為第一部中國傳統樂理教材,受到學界廣泛的關注,曾引發了持續七、八年的激烈爭鳴與論戰,無論如何,該書的問世完全是作為一個中國的民族音樂學家出于其高度的民族、歷史責任感而奉獻出的成果;《中國傳統樂理教程》是杜亞雄在虛心聽取不同意見,不斷對其書進行修改,幾年之后又呈獻出的在原作基礎上做了較大修訂與增刪的新作,它的出版成為中國樂理逐步走向體系化、科學化的一個重要標志;瑐瑠《中國樂理》則是關于建立中國音樂理論體系的新成果,包括樂學體系、材料體系、律學體系、宮調體系、結構體系和符號體系六章,從民族音樂學的大文化視角,依據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對中國音樂理論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論述。杜亞雄是一個具有高度歷史責任感的民族音樂學家,他承襲了以中國民族音樂學鼻祖王光祈為代表的一大批先人的遺志,以極大的學術勇氣,勇敢而艱辛地邁出歷史性的步伐,盡管這一系列成果還談不上十分完善,但必將成為中國音樂理論體系構建過程中的寶貴財富。2003—2010年,王耀華主編的“中國傳統音樂學叢書”由福建教育出版社相繼出版,該叢書集結了一批當代音樂學研究之佼佼者,他們“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浸潤著中華民族優秀音樂傳統的雨露,吸吮著前輩、同仁的學術養分,”瑐瑡奉獻出包括《中國音樂考古學》《中國傳統樂學》《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中國古代音樂美學》《中國音樂文獻學》《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學》《中國傳統律學》《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學》等8部著作,“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在繼承傳統音樂研究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借鑒民族音樂學‘不僅研究音樂自身的特點、而且研究產生該音樂特點的文化緣由’的研究方法,”瑐瑢第一次較為完整地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樂學、律學、美學、樂譜學、文獻學、結構學等各個方面進行歸納、整理、解譯與闡釋,為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v觀歷史,幾代中國民族音樂學家都曾在中國音樂理論體系的構建道路上努力奮斗,創造出不可磨滅的功績;放眼現在,一批又一批的民族音樂學家正在前人的基礎上,逐步觸碰到中國音樂理論體系的深層結構,并不斷展示出最新的研究成果;展望未來,中國音樂理論體系必將在民族音樂學家們的努力與孕育下蛻變成蝶,在世界音樂之林大放異彩。
作者:劉綿綿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重要策略
【摘要】民族傳統音樂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生活的精神食糧。但目前的傳統音樂還存在著民族音樂原創性缺乏等問題,這導致傳統音樂不能有效傳播和推廣。因此,我們必須要對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全面研究,進一步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教育;探究
我們要在學習傳統音樂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傳承優秀文化,建立科學的傳統音樂文化研究體系,探索新的創作方法和理念。我們要從不同文化中汲取精華并使之與傳統音樂文化相融合,形成穩定的文化基礎。我們要堅持以傳統音樂文化為出發點,遵循其規律和表征,開展實踐研究,對主客觀因素進行評估,適當強調時期和地域文化的特點。我們要以傳統音樂文化主體、規律和表象為基礎,促進音樂文化的傳承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
一、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價值
中華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鼓舞人們勇于拼搏。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價值主要體現在:首先,育人作用。音樂是激發情感的綜合藝術。在我國歷史中,傳統音樂一直具有很高的地位。幾千年以來,偉大的民族先輩創造了大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品,以寄托中華兒女的愛國精神和民族復興的夢想以及對真理和智慧的渴望。就歷史角度而言,藝術作品標記特定的時間,同時也承載其社會價值,反映了那個時期的主旋律,給人以動力和希望,是那個時代的先驅。除了藝術形式特點,傳統音樂文化被傳播,一個重要因素是其蘊含濃厚的道德內涵,符合社會的道德和審美。這也為社會教育體系的建設提供了內容和方向。因此,在研究過程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如《神人暢》《瀟湘水云》等音樂作品,可極大地激發人們的精神動力,并在實踐層面不斷促進其發展。其次,可以培育社會主義先進的價值觀。正確積極的世界觀、價值觀,會成為人生的指路明燈,讓人們更好地融入和服務社會。新時代背景下,全面弘揚社會主義科學價值觀,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以傳統文化之美發展核心價值觀,是中華精神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社會價值觀的最終追求。傳統藝術文化的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相同的出發點。因此,其可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支撐,闡述新時代的精神。傳統音樂文化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通過欣賞傳統音樂作品等,揭示傳統音樂文化中蘊含的重要價值,并以科學的世界觀為指導,傳播經典的傳統音樂,可以促進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
二、傳統音樂文化的定義
傳統音樂表演藝術教育傳承與發展
摘要: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不斷擴張,西方文化在我國的引進數量不斷增多。如何扭轉本土傳統文化在文化市場激烈競爭中處于弱勢的局面,如何使新一代年輕人傾向歐美,日韓的心理逐漸向擁有千百年深厚歷史的傳統文化傾斜是傳統音樂表演藝術教育者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以傳統音樂教育者視角下的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為例,進一步探討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問題,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為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提出建議是文章的重點。
關鍵詞:傳統音樂表演藝術;傳承;發展
繼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隨著21世紀地球村概念的不斷普及,外國文化逐漸入侵我國本土文化市場,韓流日流的火爆程度甚至超過了我國本土流行音樂文化。如何能夠在各種文化充分涌流的現代社會使傳統音樂表演藝術文化重新煥發生機成為了傳統音樂教育者著重研究的問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卻因為時代潮流的沖擊而黯然失色,新一代年輕人因為媒體的導向,逐漸向外國文化傾斜,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不但受眾群體逐漸變少,甚至面臨著后繼無人,瀕臨滅絕的險境。對于祖輩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教育工作者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將古老的傳統文化與新生文化進行適度融合,在增大傳統文化的關注度的同時,宣傳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傳統音樂表演藝術應該在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下來進行,政府發揮其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適度撥款;學校普及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教育,對年輕人進行興趣培養,審美熏陶;民間藝術工作者積極宣傳,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表演水平;富有極高造詣的傳統音樂表演藝術家應出版著作,便于對傳統音樂表演藝術愛好者的培養和指導。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有利于提升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而這一過程需要傳統音樂教育者的不懈努力。
一、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發展
(一)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教育現狀
傳統音樂的傳承一方面是民間心口相傳的傳承,一方面是在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以師生關系為前提,規定教材為指導進行的系統教育。就民間傳播而言,雖然已有的經驗和傳統風俗能夠為其提供有力指導,貼近傳統音樂自然生長環境的授課地點使其更能夠汲取傳統音樂的精髓,但是民間的傳統音樂傳承仍存在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設備落后,教育系統不完善等缺點。而就教育制度下的傳承而言,學生生活在坐落于城市的培訓學校,遠離自然,原離傳統音樂得以孕育而生的生態環境,原離充斥著人文氣息的民間藝術家集散地,這使教育制度下的傳統音樂傳承在一定程度上華而不實。如何使教育過程更“接地氣”,更原汁原味地體現傳統文化來自民間的的特性成為體制下音樂教育亟待解決的難題?,F代的音樂課堂,必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實踐出發,以理論為指導,從民間汲取養分,從國外吸收經驗,注重傳統音樂的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同時又要把經典的,古老的,有高超水平的傳統音樂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奉之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教師群體應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涵養,把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帶給學生們,開拓其視野,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后備力量。注重在音樂傳媒,音樂教育,音樂創作等方面的人為調控。把控信息時代的價值取向,生產適合觀眾口味的具有傳統音樂元素的音樂作品。音樂工作者應該樹立高度的民族責任意識,在精心音樂創作的過程中不應該僅僅考慮商業利潤,更應該在自己的作品中插入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元素,引導歌迷對傳統音樂的正確認識。
傳統茶文化元素在音樂中的體現
1中國傳統茶文化與音樂的共性分析
1.1信息傳達方面存在共性點
音樂無國界,可以被任何一個人接受。這是因為音樂的載體是聲音,好聽的聲音,遍布世界每個角落。音樂聲沒有一絲強制印跡。同時,從事二度創作的音樂人,可按照自己的思維自由發揮,可按照自我經歷對某部作用予以理解與體會,以此詮釋并演繹。中國傳統茶文化與音樂極為類似,它以茶香作為載體,同樣無需其他修飾語言作注釋。通過茶香即能令人傾心品味和體會,從茶香中感悟到高深的精神境界,不受時空、地域或信息所束縛。中國傳統茶文化與音樂在信息傳達方面存在共性點,兩種不同形式的文化在理解方式方面可以共融,關聯性極強。因此,我們可以將二者充分結合,相互借鑒好的一面,讓音樂學習直接跨越由理論到實踐的“二級跳”。另外,在理解現實與形象方面,中國傳統茶文化在音樂中的體現將使其更為簡單,可以通過茶文化教育實現培養學生更具新穎、更富創造力的想象思維。
1.2韻律方面存在共性點
音樂是一種時間藝術,音樂與中國茶藝表演的基本特征具有共同點??上攵?,音樂具有流動性,看不到,摸不清,依時間流動逐步完成。然而,音樂的流動性并非以一種簡單音頻無休止的反復循環。音符是音樂的構成要素,也是通過音樂作品表達情感的基礎單位。音樂的流動過程可以滿足聽者的心理需求,潛移默化中暗合聽者對客觀事物的精神感受,因而我們可以體會到一部完整的音樂作品不會存在太多的無序痕跡。相反,音樂隨時間流動,與聽者自然而然地形成心靈共振,便是藝術表演潛在的具有起承轉合作用的真正原理。音樂具有起承轉合的基本要求,一部完整的音樂作品內容應該有主、副題之分,音樂流動則是主、副題陳述、連接、展開或再現等過程的結合。這些原則和特征在中國茶藝表演中也能充分體現,且必然貫穿作品始終。茶藝表演也隨時間流動,并以超現實的姿態示人,思維翱翔浮離于天地之間,切身感悟茶藝表演內含的精神韻味和體驗不同凡響的意境。通過茶藝表演直接或間接地為我們傳達精神含義,塑造一種超凡脫俗的藝術形象。筆者認為,音樂與中國傳統茶文化在韻律方面也存在共性點,尤其對兩種文化形式音樂方面的內在韻律,我們也可將茶藝表演定義為時間流動藝術,有助于我們更為直接地理解與體會表演藝術性。同時,還能為我們傳達很多極具內涵意義的信息,進而更易于利用有形的茶藝表演叩開無形的精神大門。
1.3意蘊方面存在共性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