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中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6 19:09: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治療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治療中

參苓白術散在治療秋季腹瀉中作用

[摘要]目的觀察參苓白術散在治療小兒秋季腹瀉中的作用。方法采用2004~2005年發病的住院病例98例,分為治療組56例,對照組42例,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參苓白術散6~12個月,3g/次,2次/d;12~24個月,3g/次,3次/d。結果給予參苓白術散治療后在總有效率、止瀉和縮短病程方面同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非常顯著性(P<0.01)。結論參苓白術散在治療秋季腹瀉中療效顯著。

[關鍵詞]參苓白術散;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是嬰幼兒常見病、多發病,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原因之一,目前缺乏特效治療。筆者用中藥參苓白術散治療秋季腹瀉,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全部病例為2004~2005年發病的住院病例,年齡6~24個月,共入組合格病例98例,男63例,女35例,除外患有貧血、佝僂病、肺炎等其他疾病的急性腹瀉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示,進行完全隨機化分組。分為治療組56例,對照組42例。

查看全文

傷寒論中嘔吐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嘔吐;《傷寒論》;胃氣上逆

嘔吐既是一個病名,又是一個癥狀,在《傷寒論》中則多指一種癥狀而言,其表現有微嘔、干嘔、喜嘔、嘔逆、嘔不止、嘔渴、吐利等。對于嘔吐一癥,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就記載有數十條經文,并且針對不同病因輔以相應的方藥,足見該癥在臨床治療上的普遍性及指導意義。

從病機角度來講,無論是外感或內傷,嘔吐的根本病機在于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引起嘔吐的病因,則可以概括為以下5個方面:外感表證、里熱、虛寒、寒熱夾雜以及水飲。針對這5個病因,仲景采用了不同的治法,分述如下:

1解表

《傷寒論》條文3“太陽病——嘔逆——名為傷寒”,條文12“太陽中風——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條文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此三條文中所出現的嘔逆皆因風寒之邪侵胃腑,胃失和降而上逆所致,因此治療關鍵當以解表為主,表邪即去,其嘔自止。總的治則當以解表為主,但解表之法又有所不同。如條文12“鼻鳴干嘔”是因風邪襲表,表邪不解,影響胃腑所致,同時還會出現發熱、惡寒、自汗出,脈浮緩的太陽中風證的表現,因此治療以桂枝湯調和營衛,解即祛風,使邪去正安,其嘔自止。條文33“但嘔”則起因于風寒表實證,風寒之邪影響胃腑,胃氣上逆使然,同時也會出現發熱惡寒,頭項強痛,無汗,脈浮緊的太陽傷寒證表現,此治法不同于條文12,與葛根加半夏湯來發汗解表,降逆止嘔。

2清熱

查看全文

多發性骨髓瘤治療血清中白介素論文

【關鍵詞】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血液系統常見腫瘤之一,多見于中老年人。許多研究表明白介素-6(IL-6)MM的療效及預后有重要意義,它可以促進骨髓瘤細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介導細胞耐藥;另外,還參與骨質破壞、腎功能損害等。筆者通過臨床檢測MM治療前后血清中IL-6表達水平的變化以探討其作為臨床判斷療效和預后指標之一的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11例標本均來自我院住院的MM患者,診斷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其中男8例,女3例,年齡52~69歲,中位年齡63歲。按Durie-Salmon分期標準:Ⅱ期5例,Ⅲ期6例。其中有7例患者獲得部分緩解后出現疾病進展。正常對照為11例體檢健康中老年人,男9例,女2例。MP方案治療4例,VAD方案治療7例。

1.2方法

1.2.1檢測方法分別取11例患者初診時和治療后的靜脈血1.5ml,靜置分離血清。試劑盒購自北京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采用ELISA雙抗體夾心法檢測IL-6的水平。操作按說明書提供步驟進行。

查看全文

脛腓骨骨折治療中微創髓內釘固定應用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以生物學內固定及間接復位技術為基礎,微創非擴髓交鎖髓內釘治療合并多發傷脛腓骨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應用微創髓內釘固定技術治療脛腓骨骨折52例。依據AO脛骨干分型,A型6例,B型31例,C型15例。結果49例獲得隨訪,3個月內膝、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6個月內骨折全部愈合。2例開放性骨折患者術后發生輕度感染。結論微創髓內釘固定治療脛腓骨骨折符合生物學固定的原則,創傷小、并發癥少、骨折愈合率高,臨床療效滿意,尤其適用于合并多發傷的脛腓骨骨折。【關鍵詞】微創;脛腓骨骨折;骨折固定術近年來,隨著生物力學研究的逐步深入,骨干骨折的治療從堅強內固定模式轉移到生物內固定模式,也就是不再強調骨折堅強固定及骨片間加壓,而是力求間接復位,恢復骨干長度、軸線及旋轉對位,提供相對穩定的固定方式,其核心是保護骨折端局部的血供,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學環境。為此,我科近年來收治的52例合并多發傷的脛腓骨骨折患者,經采用微創交鎖髓內釘固定技術進行治療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分析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52例,男37例,女15例;年齡18~68歲,平均34.8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39例,墜落傷8例,其他傷5例。其中脛腓骨雙骨折47例,脛骨單骨折5例。雙側脛骨骨折4例(4例雙側脛腓骨骨折者算作4例),開放性骨折26例(依據Gustilo[1]分度Ⅰ度12例,Ⅱ度14例)。合并傷:合并顱腦及胸部外傷28例,顱腦及腹部閉合性損傷17例,其他部位骨折及軟組織損傷7例。創傷嚴重度評分:ISS小于16分7例,ISS大于25分14例,在兩者之間的31例。骨折分型根據AO骨折分型法,A型6例,B型31例,C型15例。1.2治療方法本組均為多發傷,絕大多數選用全麻,少數采用連硬或臀部神經阻滯麻醉。開放傷口均一期清創閉合,待合并傷手術或多發傷病情后擇期行骨折內固定術,手術時間一般在傷后3~14d。手術均使用不擴髓交鎖髓內釘在閉合復位(絕大多數手法復位,少數在C臂透視機引導下)情況下順行穿入髓內釘,利用導向裝置Ⅰ期靜力鎖定,腓骨骨折未予固定。術后即可行鄰近關節的主動活動,3~5d可視局部傷口情況部分負重(重量20kg左右)。2結果本組52例中3例失訪,余49例于術后1~1.5個月來院復查,了解臨床癥狀、關節活動度,絕大多數術后1個月膝關節功能恢復至正常的95%左右、踝關節功能恢復到85%左右,術后3個月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平均6個月左右X線顯示有成熟骨痂通過骨折線,患者可完全負重。2例開放骨折患者術后傷口輕度感染,經抗炎及局部換藥后痊愈,4例開放傷口局部術后出現皮膚紅腫,經抗生素使用及局部酒精外敷后消退。所有病例無延遲愈合、畸形愈合,未發生術后鎖釘折斷及髓內彎曲等情況。3討論傳統的骨折治療原則是基于骨骼的解剖重建及堅強內固定以保證骨折斷端的絕對穩定,從而達到骨折的一期愈合。然而,此方法需要比較廣泛的剝離骨膜及軟組織,使骨折局部本以損傷的血液供應遭到進一步破壞,有時甚至喪失血供,不僅不利于骨折愈合,而且還增加了感染的機會及其他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與骨折治療的最終目的相去甚遠。近年來,隨著對骨折治療觀念的轉變——堅強內固定向生物學內固定轉變,認識到合理的骨折治療除了維持骨折端機械穩定外,還應充分重視骨折局部軟組織血運的保護,促使有活力的骨塊與骨干以及骨折斷端的迅速連接,以期達到骨折穩定與局部軟組織完整之間的一種平衡,也就是達到生物學接骨術的要求。由此,許多學者[2~5]提出通過間接復位技術—微創技術來治療創傷骨折,即手術時只需在遠離骨折部位的皮膚上切開一小口,通過開孔器在正確部位開孔,通過間接閉合復位將髓內釘順行穿入髓腔,利用導向裝置進行靜力鎖定。這樣既不切開骨折處的皮膚及軟組織,又不用剝離骨膜,更不用破壞髓腔的微循環,最大程度地保護骨折斷端及周圍組織的血供,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環境。另外,髓內針固定屬非堅強內固定,它既可使骨折獲得較好的對位、對線,又可在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同時骨折斷端間有微小活動,使骨折端不斷產生軸向應力刺激,為骨折愈合提供了最佳生物力學環境,加速骨折早期愈合[6]。本組52例應用上述微創技術治療,除失訪的3例外,余49例如期骨性愈合,無延遲愈合及骨不連等并發癥發生,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盡管本組無延遲愈合及骨不連發生,仍不能說明經微創技術治療就不發生上述并發癥,只是我們覺得在臨床實踐中,對合并多發損傷的脛腓骨骨折采用微創手術尤其必要。原因是多發創傷病人病情危重,開放傷口多,抵抗力下降,感染發生率高及愈合能力低下,采用微創手術治療脛腓骨骨折需要時間短(一般45min左右),對患者打擊小,避免骨折斷端及周圍組織血供的再破壞,方便護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骨折的愈合,降低感染及并發癥的發生率。【參考文獻】[1]GustiloRB,MednozaRM,WilliamsDN.Problemsinthemanagementoftypeopenfracture:AnewclassificationoftypeⅢopenfracture[J].Trauma,1984,24(8):742746.[2]PerrenSM.Evolutionoftheinternalfixationoflongbonefractures.Thescientificbasisofbololgicalinternalfixation:choosinganewbalancebetweenstabilityandbiology[J].JBoneJointSurg(Br),2002,84(8):10931110.[3]KrettekC,GerichT.Aminimallyinvasivemedialapproachforproximaltibialfractures[J].Injury,2001,32(11):413.[4]CollingeC,SandersR,DipasqualeT.Treatmentofcomplextibialperiarticularfracturesusingpercutanelus[J].ClinOrthop,2000(375):6977.[5]榮國威,姜春巖.骨折治療的現狀與進展[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1,7(3):161165.[6]WallaceAL,DraperERC,StrachenID,etal.ThervascularresponsdtomicromovementinexperimentalfractureMicromovementinOrthopaedics[M].London:UniversityofOxford,1992:4044.

查看全文

椎體骨折治療中椎體成形術應用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和評估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臨床效果及注意事項。方法自2005年3月以來,應用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老年椎體壓縮骨折34例40個椎體,術后進行臨床和影像學評估。結果所有患者獲得6~24個月(平均12.2個月)隨訪。其中31例術后胸背部疼痛消失,3例疼痛明顯減輕,無一例神經系統并發癥發生。術后X線片及CT提示傷椎內骨水泥填充部位滿意,無椎管內占位。后凸畸形矯正情況:術前平均37°,術后平均16°,改善角度平均21°。隨訪觀察疼痛無復發,X線片未見椎體高度丟失。結論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具有微創、安全、臨床療效良好的優點,是治療老年椎體壓縮骨折理想方法之一。嚴格掌握適應證、準確穿刺、關鍵步驟中嚴密透視監測及病人自我監測等可有效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關鍵詞】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椎體壓縮骨折;骨質疏松癥ApplicationofPercutaneousKyphoplastyintheTreatmentofOsteoporoticVertebralBodyCompressionFracturesXIANGLiangbi,ZHOUDapeng,TIANJing,etal(DepartmentofOrthopaedics,ShenyangGeneralHospitalofPLA,Shenyang110016,China)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andevaluatetheclinicaleffectsandvalueofthe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inthetreatmentofvertebralbodycompressionfracture(VCF)inagedosteoporosis.Methods34oldpatientswithVCFweretreatedbyPKPfromMar.2005.Therewere14menand20women,Altogether40vertebraweretreated.Clinicalandradiologicalevaluationsweredone.ResultsThemeanfollowupwas12.2months.Ofthe34cases,31obtainedimmediatereliefofpian,Allpatientsweredischargedwithin5days.Followupfoundnorecurrenceofthesymptoms,XrayandCTfilmsshowednolossofthevertebralheight.ConclusionThePKPisarecommendablemethodwhichissafeandeffectiveforVCF.Keywords:percutaneouskyphoplasty;vertebralbodycompressionfracture;osteoporosis椎體壓縮骨折是臨床上較常見的骨折類型,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發病率亦逐年增加。以往對此類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療,但存在療程長、療效差及并發癥多等弊端。近年來,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在國內外先后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1,2],但此類技術需要較高的手術技巧且具有一定的手術風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臨床推廣。我院自2005年3月以來應用PKP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34例40個椎體,獲得滿意療效。現將有關臨床應用體會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34例,40個椎體。其中男14例,女20例;年齡55~73歲(平均66.3歲),均為單純椎體壓縮骨折。傷因:跌倒致傷19例,坐位車輛、船舶顛簸致傷6例,無明顯外傷史9例。其中28例為單椎體骨折,6例為2個椎體骨折。傷椎部位:胸椎15例,腰椎25例。其中T62例,T82例,T114例,T127例,L18例,L27例,L36例,L44例。椎體前緣壓縮程度30%~70%(平均45%)。術前MRI提示椎管容積正常,脊髓無受壓。1.2手術方法俯臥位,胸部及髂嵴、大腿處墊高使胸腰段適度背伸,調整并記錄數字減影機投射角度,得到傷椎標準的正側位圖像。1%利多卡因穿刺部位局部浸潤麻醉。在透視引導下,采用KyphXR成套工具操作,經皮沿傷椎椎弓根穿刺至椎體前中1/3處并建立工作通道。依次擴孔、置入球囊并擴張、骨折復位、全程透視監控下灌注骨水泥。同時密切觀察肢體節段感覺、運動變化。待骨水泥完全固化后改平臥位,送回病房。1.3術后處理待局部疼痛癥狀消失后當天或次日在床上坐起、腰圍保護下離床活動。術后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1~3d。術后3d可出院休養。術后常規應用抗骨質疏松和促進骨折愈合藥物,作者采用的是鼻噴降鈣素和口服骨愈靈。2結果本組術中發生椎體前緣骨水泥滲漏2例,傷椎上間隙骨水泥滲漏1例,穿刺針道骨水泥滲漏2例,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及并發癥。31例術后胸背部疼痛立即消失,另外3例術后疼痛明顯減輕。27例術后6h后在床上坐起,次日在腰圍保護下離床行走,全部病例均于術后3d內離床行走并出院。術后X線片及CT提示傷椎內骨水泥填充部位滿意,無椎管內滲漏。后凸畸形矯正情況:術前平均37°,術后平均16°,改善角度平均21°。本組全部病例均獲得6~24個月(平均12.2個月)隨訪。觀察期間疼痛無復發,X線片未見椎體高度丟失。3討論3.1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特點及治療選擇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具有如下特點:a)多為輕微暴力所致,以頑固性腰背部疼痛為主要表現。b)由于傷椎骨質疏松,使復位容易,但對內固定把持力較差。c)多為老年人且合并有多種內科疾患,耐受常規麻醉、手術能力下降。以往,對老年骨質疏松所致椎體壓縮骨折患者,除臥床休息、口服藥物和佩戴支具外,無其他積極的治療方法,常常遺留嚴重的胸背部后凸畸形并頑固性疼痛,使許多患者生活及工作質量急劇下降,死亡率上升。目前較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法如椎弓根釘系統撐開復位、植骨融合、內固定術能夠較滿意恢復椎體的高度及脊柱的生理弧度,但壓縮破壞的骨小梁不能完全恢復到原來的骨小梁間隙,容易在椎體內留下空腔。加之內固定器械的應力遮擋使骨質疏松更進一步加重,從而增加了內固定物的松動、斷裂以及術后矯正度丟失等并發癥發生的概率。可見,該術式并不是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椎體壓縮骨折的最佳選擇。PKP是近年來出現的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一種微創手術方法,通過對傷椎椎弓根穿刺建立工作通道,將特制球囊送入病椎松質骨內,通過球囊擴張、擠壓上下終板使傷椎高度恢復、后凸畸形矯正,然后通過向傷椎內灌注骨水泥增加傷椎支撐力而達到穩定脊柱、緩解疼痛的治療效果。根據目前國內外文獻結合本組34例40個椎體的臨床療效,均表明相對傳統手術來說PKP不僅能大大降低手術損傷,而且還能改善傷椎的承重能力并同時獲得良好的止痛效果[1~3]。因此,PKP是目前治療老年性骨折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較好的方法之一。3.2PKP操作要點及體會3.2.1體位術中合適的體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Lee等[4]在行PKP前利用體位進行復位,發現椎體高度恢復率[(復位后椎體高度-壓縮時椎體高度)/(正常椎體高度-壓縮時椎體高度)]和后凸畸形矯正率均較好,前柱高度恢復率達(61.4±20.6)%,中柱高度恢復率達(51.1±24.8)%,后柱高度恢復率達(51.3±23.1)%,后凸畸形矯正率達到(61.6±23.7)%,可見閉合復位可以有效恢復椎體高度并矯正椎體后凸畸形。我們使用自制的馬蹄形床墊,使患者胸部、腹部能夠懸空,鎖骨及髂骨處抬高使脊柱能夠維持在適當背伸位,這樣既能減少體位對病人胸部呼吸幅度的影響,又能通過適度的背伸使傷椎得到一定程度的復位,有利于術中穿刺針的順利進入并減少球囊擴張復位和和骨水泥灌注時壓力,從而減少并發癥發生并能獲得良好效果。3.2.2麻醉選擇本組病人均采用了局麻,除1例合并骨盆骨折的病人因術中難以耐受骨盆處疼痛而僅行單側椎弓根穿刺、骨水泥灌注外,其余病人均能耐受手術全程。局麻便于手術中醫患間的交流和配合,在椎弓根穿刺、球囊擴張及骨水泥灌注等關鍵步驟,醫生能夠得到患者及時、準確的反饋。進而調整穿刺方向和深度,掌握球囊擴張復位的幅度并及時發現骨水泥灌注過程中有無滲漏等,最大程度地保證手術的安全性。3.2.3進針點和進針方向建立正確的工作通道是下一步擴張復位骨折、準確灌注骨水泥的基本前提。理想進針點應在正位透視時位于椎弓根影的外上緣10點或2點,側位透視時位于椎弓[1][2]根的后上緣。進針方向:當正位穿刺針頭到達椎弓根內壁時,側位穿刺針頭應進入椎體后緣。當正位穿刺針頭接近棘突時,側位穿刺針頭應位于椎體前緣后方2~3cm。如術中透視發現正側位穿刺針不協調時應及時進行相應調整。作者體會正位選擇9~10點和2~3點之間,穿刺針方向指向9點或3點,能獲得的側位進針方向更好地位于骨折的終板上下并與之平行,相對而言能更有利于骨折的復位。3.2.4球囊應用球囊應用的目的:a)使上終板復位而最終獲得椎體的正常高度。b)使椎體內形成空腔能較安全注入骨水泥而增加傷椎的支撐力。c)將椎體后緣的骨質打密以減少骨水泥向后滲漏而造成神經和脊髓的損傷。術中應注意如何正確使用并防止氣囊破裂:a)勿達到球囊最大容積量,一般來說15mm球囊應小于等于4mL,20mm球囊應小于等于6mL。b)當球囊壓力達到300Psi時,切勿繼續加壓。c)當球囊壓力在某一高點遲遲不能下降時亦停止加壓。d)當球囊接觸任何一側骨皮質時應停止繼續擴張以防造成新的骨折。3.2.5骨水泥的使用骨水泥的注入是為了傷椎能獲得有效的支撐力。理論上講骨水泥注入量越多傷椎支撐強度越大,癥狀緩解也越好,但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骨水泥注射量與骨水泥在椎體內的填充百分比與臨床止痛效果無直接關系[5、6]。因此骨水泥使用時應注意:a)一旦有滲漏現象應停止注入并詢問患者有無不良反應。b)若感阻力加大應立即停止注入并通過透視來分析可能原因。c)一旦骨水泥達到椎體邊緣應停止注入。d)若術前懷疑椎體后壁有破裂可能,術中骨水泥注入應在透視動態監測下進行并且骨水泥硬度應稍硬些為宜。3.3并發癥預防隨著PKP在臨床越來越多的應用,由此引起的相應并發癥亦日益增多。在全部臨床并發癥中,大多數與骨水泥的滲漏有關[7]。有報道PKP術中骨水泥的滲漏率高達30%~70%[8]。絕大多數的骨水泥滲漏不會引起明顯的臨床癥狀,但少數情況下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神經根或脊髓損傷[9]。本組病例中術中發生脊柱旁軟組織滲漏2例,椎間隙滲漏1例,穿刺針道滲漏2例。但均未引起明顯的臨床癥狀。我們認為,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可以有效防止骨水泥滲漏。3.3.1嚴格掌握適應證椎體爆裂性骨折,由于后壁有破裂,應慎重選擇。3.3.2正確進針,力爭一次成功,減少反復穿刺機會在開展PKP的初期由于經驗和配合等方面因素,術中出現反復調整進針點和進針方向等情況,2例出現骨水泥經穿刺針道滲漏,中后期隨著術者經驗的積累,大多數穿刺均能一次成功,或僅需于進針點處微調,基本避免了骨水泥經穿刺針道滲漏的并發癥。骨水泥經椎間隙滲漏,亦與進針方向過于靠近上終板有關。因此,穿刺進針時應盡量避免針道過于靠近上終板。3.3.3骨水泥灌注過程中全程動態透視下監控及醫患之間密切配合是減少骨水灌注嚴重并發癥的關鍵穿刺、球囊擴張等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往往能夠彌補或糾正,但骨水泥一旦發生滲漏,則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為此,在骨水泥灌注的整個過程中應全程動態監視下進行,一旦發現骨水泥進入椎體后緣或病人自訴出現相應節段的神經刺激癥狀,應立即停止灌注。若出現椎體前緣或椎間隙滲漏時,可暫停灌注,在詢問病人證實未出現明顯不適的情況下,適當回縮進針套管調整其進入的深度,然后繼續進行骨水泥的灌注,注意不可推注過快。本組有2例發生前縱韌帶下方及椎間隙的骨水泥滲漏,經該方法均最終完成了骨水泥的有效灌注,臨床效果滿意。另外,在完成椎體內骨水泥灌注后不要急于撥出工作套管,可適當旋轉套管,將套管保留在椎弓根內片刻直至骨水泥完全固化,可有效的避免骨水泥沿椎弓根穿刺針道向后方滲漏。3.4其他大部分老年性骨質疏松所致的陳舊骨折多能獲得滿意的復位,但作者發現骨折越陳舊,復位效果越差。本組6例7個椎體陳舊性骨折,骨折時間均在半年以上,術中發現復位均不很理想,而且骨折時間越長復位高度越差。然而,這6例盡管術中復位不滿意但術后疼痛均獲得較滿意的緩解,這可能與后凸畸形有部分矯正以及骨水泥注入使傷椎獲得滿意支撐力有關。因此,對于此類患者,手術是有必要的。但術中應防止為了獲得滿意復位而過度對球囊進行施壓,否則有造成球囊破裂的危險。總之,PKP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微創脊柱外科技術,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及止痛效果好等優點,已經成為治療椎體壓縮性骨折的重要方法之一。嚴格掌握適應證、準確穿刺、關鍵步驟中嚴密的透視監測及病人自我監測等可有效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參考文獻】[1]DudeneyS,LiebermanIH,ReinhardtMK,etal.Kyphoplastyinthetreatmentofosteoly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asaresultofmultiplemyeloma[J].ClinOncol,2002,20(9):23822387.[2]王巖.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微創治療[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9):995998.[3]BouzaC,LopezT,MagroA,etal.Efficacyandsafetyofballoonkyphoplastyinthetreatmentof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asystematicreview[J].EurSpineJ,2006,15(7):10501067.[4]LeeST,ChenJF.Closedreductionvertebroplastyforthetreatmentof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J].JNeurosurg.2004,100Suppl4:392396.[5]鄭召民,李佛保.經皮椎體成形術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問題與對策[J].中華醫學雜志,2006,86(27):18781880.[6]KomemushiA,TanigawaN,KariyaS,etal.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forcompressionfracture:analysisofvertebralbodyvolumebyCTvolumetry[J].ActaRadiol,2005,46(3):276279.[7]HulmePA,KrebsJ,FergusonSJ,etal.Vertebroplastyandkyphoplasty:asystemativreviewof69clinicalstudies[J].Spine,2006,31(17):19832001.[8]RaoRD,SingrakhiaMD.Painfulosteoporoticvertebralfracture.Pathogenesis,evaluation,androlesofvertebroplastyandkyphoplastyinitsmanagement[J].JBoneJointSurg(Am),2003,85:20102022.[9]StrickerK,OrlerR,YenK,etal.Severehypercapniaduetopulmonaryembolismofpolymethylmethacrylateduringvertebroplasty[J].AnesthAnalg,2004,98(4):11841186.

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中治療費支付方式論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的數量不斷增多,同時也帶來了頻繁的交通事故。所謂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行人、乘車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進行與交通有關活動的人員,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規、規章的行為,過失造成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故。根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第35條的規定“交通事故責任者應當按照所負交通事故責任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辦法》第37條規定醫療費的賠償計算標準為:按照醫院對當事人的交通事故創傷治療所必須的費用計算,憑據支付。結案后確需繼續治療的,按照治療必需的費用給付。根據這些規定,當受害人在結案后需要繼續治療甚至終身治療(比如被撞成精神病)時,侵權方怎樣支付繼續治療費存在明顯的法律缺陷。

首先,規定醫療費須“憑據支付”,沒有指出結案后繼續治療費可不憑據支付,這就使繼續治療費的支付方式陷入單一,即只能在醫院收取費用后取得單據,才能憑據要求侵權方支付。而醫院通常對病人按月收費,這樣便造成受害方只能按月向侵權方索要繼續治療費,如此就會引發以下問題:

1、按月支付,當侵權方由于某種原因不能繼續支付時怎樣保障受害方的合法權益?比如由公民承擔責任的,當該公民早正治療的受害人死亡時;由法人承擔責任的,當法人破產、停產、期滿終止等不能履行賠償義務時。如果受害方得不到應有的賠償,則又違反了《民法通則》第123條和《辦法》第35條的規定。

2、當侵權方能履行卻不按期甚至不履行其賠償義務時,受害方將只能不斷地采取訴訟或申請強制執行的方式來實現權利,這樣既會形成訟累又不切合實際。

其次,鑒于按月或按段支付方式存在上述缺陷,在實踐中,很多法院判令侵害方一次性支付繼續治療費給受害人,但這樣又引發下述問題:

1、醫療費應“憑據支付”,對尚未發生的費用其醫療單據又從何而來?而無單據則違反《辦法》第37條的規定;

查看全文

高位頸椎骨折治療過程中精神輔導作用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對高位頸椎骨折患者的健康教育,防止并發癥,減少死亡率及致殘率,促進康復。方法:通過以下護理方法對高位頸椎骨折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做好心理護理;維持正確的體位及牽引;做好基礎護理;定時指導功能鍛煉;防止并發癥的發生。結果:通過恰當的健康教育,高位頸椎骨折患者無1例死亡,無并發癥發生。討論:精心的健康教育可明顯降低高位頸椎骨折患者的死亡率與致殘率。

關鍵詞:頸椎骨折;護理

高位頸椎骨折常伴有神經根或脊髓損傷,且損傷部位靠近延髓生命中樞,癥狀重,死亡率高,并發癥多。論文百事通通過臨床治療和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護理體會

1.1密切注意生命體征改變。頸椎骨折常由意外事故引起,由于暴力大常合并有臟器、肢體等復合傷,常病情嚴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入院后護士要密觀察生命體征,特別注意呼吸、血壓、心率等變化,積極配合醫師搶救生命,迅速建立有效的靜脈輸液通道,吸氧、導尿、計出入量;同時注意其它部位復合傷,糾正休克、保證呼吸道通暢,并行簡單有效的局部固定。

1.2心理護理。高位頸椎骨折患者由于突發意外致重傷,常出現各種不良心理反應,出現恐懼、焦慮、緊張不安、傷感、自憐、悲觀等情緒,甚至出現輕生念頭,護士應該加強病人心理護理。給病人真誠的關懷、撫慰,介紹成功病例,鼓勵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勇敢面對現實,積極配合治療。

查看全文

鼻咽癌綜合治療論文

鼻咽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南方地區尤為高發。由于鼻咽解剖部位的隱蔽性及鼻咽癌臨床癥狀的多樣性,就診時大部分病人已處于中晚期,多年來單純放療的5年生存率為50%~60%,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為了進一步提高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降低放射治療后的遠期并發癥,除了改進鼻咽癌的放射治療技術外,探索尋找療效高、后遺癥輕的鼻咽癌綜合治療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首次治療腫瘤講究合理、正規、系統的綜合治療,尤其是首次治療對預后起決定性作用。一次不規范的手術或一次設計不合理的放、化療方案,就有可能導致腫瘤殘留,產生拮抗和耐藥性,給未來治療帶來很大的困難,甚至最終導致整個治療的失敗。

早期治療

放射治療是目前公認為鼻咽癌首選的治療方法。對于早期患者,采用單純放射治療。在調強放射治療以前,早期鼻咽癌的治療除采用常規外照射放療,外照射加腔內近距離放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5年生存率達90%以上。鼻咽癌的常規分割劑量為2Gy/F,鼻咽部的總劑量66~70Gy。頸淋巴結的劑量60~70Gy。頸預防照射46~50Gy。

中晚期及轉移治療

中晚期病人占全部鼻咽癌患者的70%左右,但是目前這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仍不令人滿意,所以許多臨床研究針對這類患者。放射治療是一種局部療法,不能預防遠處轉移,又因放療僅能控制照射野以內的病灶,照射野以外的亞臨床病灶常被遺留,成為復發或轉移的隱患。同時由于放療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導致放射野外病灶的加速發展,合用化療將可能彌補這一缺陷,因此,應用化學藥物預防和治療遠處轉移是提高NPC治療效果的重要手段。化學藥物如DDP有一定的放射增敏作用,可能提高放療效果。第二屆全國鼻咽癌放射治療學術會議[1],根據幾項Ⅲ期臨床試驗以及一些Ⅰ、Ⅱ期試驗和回顧性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結論:①誘導化療有利于降低局部晚期(尤其是N2~N3期)鼻咽癌患者的遠地轉移率;②同期化療有利于加強T晚期鼻咽癌的局部控制;③化療的力度不足將會影響治療療效。較多的鼻咽癌遠處轉移是在局部區域良好控制的狀態下發生,需要綜合治療以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質量。因此,鼻咽癌的綜合治療尤其與化療的聯合應用,始終成為許多學者研究的熱點。

查看全文

呼吸道感染的藥學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抗生素方案對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抽取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期間到我院就診的1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并按照使用藥物的差異性劃分為A、B、C、D四組,分別采用頭孢曲松鈉、頭孢唑肟鈉、左氧氟沙星以及阿奇霉素,比對其四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此研究中的四組患者經過治療后,比對其臨床治療效果,并無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產生,而四組患者治療費用經比較后差異性有所加強,統計學意義產生。結論不同抗生素對下呼吸道感染進行治療其效果存在一致性,但是左氧氟沙星和頭孢曲松鈉治療費用較低,患者極易接受。

關鍵詞:抗生素;下呼吸道感染;藥學分析

下呼吸道感染在臨床中是一種患病率較高的感染性疾病,通常是因為病毒、細菌等相關微生物而產生感染,其中包含肺部炎癥、慢性支氣管炎等相關疾病[1]。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將引發的病原體予以準確的標注,從而采用針對性抗生素藥物予以治療。此研究則對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分別選擇不同的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現將治療流程和結果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抽取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期間到我院就診的1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中60例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齡區間為41~62歲,經計算后平均年齡為(53.4±6.1)歲。同時將對抗生素藥物過敏的患者以及存在肝腎功能缺損患者予以排除,將孕婦以及哺乳期患者進行排除。同時患者均自愿參加此次試驗。并按照使用藥物的差異性劃分為A、B、C、D四組,各組患者例數平均為25例。對四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可知,P>0.05,差異性并未加強,統計學意義未產生,組間數據具有較強的可比性。

1.2方法。此研究中入選的4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醫務人員需要對其實際病情進行充分了解,從而選擇合適的抗生素使用劑量。A組患者采用頭孢曲松,將2g的頭孢曲松加入到250ml的氯化鈉注射液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日滴注一次。B組患者采用頭孢唑肟鈉,將2g的頭孢唑肟鈉加入到250ml的氯化鈉注射液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日滴注一次。C組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將0.1~0.2g的左氧氟沙星加入到250ml的氯化鈉注射液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每日注射2次。D組患者采用阿奇霉素,將5g的阿奇霉素加入250ml的氯化鈉注射液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每日注射1~2次。以上所采用的氯化鈉注射液濃度均為0.9%,同時醫務人員還應充分了解患者的治療情況,并對其治療效果進行觀察以及比對。

查看全文

治療婦產科宮頸糜爛臨床效果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文選擇了2018年1月-2020年1月來我院婦產科接受治療的150例宮頸糜爛患者,隨機分為A、B、C三組,每組各50例患者。A組23-52歲,平均年齡(30.46±5.82)歲;病程0.6-4年,平均病程(1.5±0.7)年;B組年齡22-51歲,平均年齡(31.09±5.64)歲;病程0.5-4年,平均病程(1.6±0.4)年;C組年齡23-51歲,平均年齡(30.57±5.72)歲;病程0.7-4年,平均病程(1.6±0.6)年。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研究意義。1.2納入標準。①均為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宮頸糜爛患者且臨床資料完整。②不存在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精神狀況,智力及認知水平正常。③本次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1.3方法。(1)A組采用超高頻電波刀治療,治療前先對患者的病灶進行常規消毒,讓病灶面充分暴露,根據患者的臨床資料及檢查結果確定患者使用的電刀及電凝器的功率,治療時根據病情需要選擇不同型號的環形電極對糜爛面進行切割,橫向切除范圍應超過病灶3mm左右,術后用球形電極電凝止血[3]。(2)B組患者采用微波治療,治療前需進行病灶常規消毒,治療時將微波治療儀的輸出功率調至50-70W,照射治療的時間需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來確定,對于糜爛嚴重的部位可以適當增加探頭壓力,照射治療范圍要多于糜爛范圍2mm左右,患者宮頸部位呈黃白色后停止治療[4]。(3)C組患者采用射頻自凝刀治療,治療前需要進行病灶常規消毒。治療時射頻自凝刀治療儀的功率調至40W,自凝刀需要直接接觸患者的病灶部位,儀器探頭由下向上慢慢延伸,當患者宮頸部位出現白色凝固狀后結束治療[5]。1.4評價指標。(1)治療效果指標:良好:創面完全消失、糜爛范圍減少超過90%,癥狀基本消失;較好:創面或糜爛范圍減少超過50%但不超過90%,部分癥狀消失;無效:創面范圍沒有變化甚至增大,癥狀沒有改善甚至惡化。治療有效率=(良好例數+較好例數)/總例數′100%。(2)并發癥發生指標:觀察統計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創面出血、墜脹、陰道流液等指標。1.5統計學處理本文相關資料和數據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用χ2進行檢驗,數據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A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6%,B組的治療有效率為78%,C組的治療有效率為74%,三組患者中A組的治療有效率最高,且與其他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C兩組的治療效率無明顯差異(P>0.05),具體如表1所示。2.2三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B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0%,C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2%,三組患者中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最低,且與其他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C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具體如表2所示。

3討論

宮頸糜爛屬于宮頸炎的一種病理改變,多發于年齡25-37歲左右的性成熟女性中。因為女性的特殊生殖器官構造,在進行性生活時,如果患者自身的抵抗力較差,極易遭到病原體的入侵,使宮頸部位發生糜爛[6]。研究數據顯示,妊娠次數過多、曾有過流產史都會增加該類疾病的發病風險[7]。目前臨床上關于宮頸糜爛的治療方法較多,常見的宮頸糜爛治療有保守藥物治療,物理微波治療、以及超高頻電波刀治療及射頻自凝刀治療,在實際的臨床治療中,需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及癥狀選擇相對應的治療方案。本次研究發現:采用超高頻電波刀治療的A組治療有效率為96%,采用微波治療的B組治療有效率為78%,采用射頻自凝刀治療C組治療有效率為74%,三組患者中A組的治療有效率最高且與其他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