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建議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4 05:20: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策建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國改革政策建議
前言
本文將給出關于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農村經濟建設的政策建議。原本打算日后生活安定,把這些政策和它們的政治、經濟以及哲學理論基礎,完整地,作為一個理論體系,系統地寫出來。但我剛剛看到,目前中國正在執行的經濟政策可能會帶來極其嚴重的社會和政治經濟問題,甚至直接威脅到共和國的安全。由于這種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所以這里不得不先推出與當前中國經濟和社會最關切的兩項政策,建議中國政府再次啟動中國農村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
這兩項政策如能得到實施,中國社會將會出現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那種局面,農村和城市經濟呈現良性互動狀態,整個中國經濟體系在這種良性互動中進入一個相當長的穩定快速的增長期,與以前不同的是,這一過程甚至可能會持續三十年至五十年,并且影響更為深遠。
本文下面部分首先對中國當前經濟狀況作出一些分析,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和隱患,第二部分簡要介紹一下這兩項政策的理論分析,之后則給出這兩項政策,并論述這些政策的意義和可能帶來的影響。
當前中國經濟狀況分析
在見識張五常經濟理論之前,就中國當前的經濟政策我一直心存疑惑,為什么在清理完三角債以后,中國經濟運行得非常健康的情況下實行現在的這種經濟政策?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說有個叫張五常的人對中南海的經濟政策有非常的影響,為了把問題搞清楚,就在網上找了一些他的文章看了一遍。
完善農村金融的政策建議
一、我國農村金融面臨的困境分析
1.農村金融組織難以滿足三農要求?
近年來,出于自身經濟效益的考慮,國有商業銀行更加注重集約化經營,縣域內的國有商業銀行機構大量撤并。另一方面,隨著農村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一些鄉鎮實施撤并,設在這些鄉鎮的信用社及農業銀行營業所也發生同方向變動,從而使有限的金融機構難以滿足農村多元化、分散性的金融需求。而且,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過分強調風險防范,實行貸款責任終身追究制,嚴重挫傷了信貸員的放貸積極性。他們為減輕責任追究,實行嚴格審批程序和審批條件,人為設置貸款障礙,拉長信貸決策鏈條,制約了三農對資金的要求。
2.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定位不明確,缺乏分工協作?
目前我國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雖然比較健全,但服務面窄,其職能還遠遠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農村金融服務領域仍有許多盲點。國有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逐步退出了農村服務領域,政策性金融機構僅僅圍繞糧棉油收購做文章,沒有體現出政策性金融機構在農業發展中的導向作用,也沒有體現出政府對弱勢產業的重視,農業基礎性設施建設少有金融機構問津,弱勢群體特別是貧困人口的信貸需求得不到支持。以支持三農為己任的農村信用社因歷史包袱沉重,甚至相當一部分社已資不抵債,加之結算手段落后,吸儲能力不足,很難真正發揮好為三農服務的主力軍作用。
3.農村金融組織產權不清,內部治理結構殘缺不全
政策性農保建議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若干意見》(政發〔2009〕26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確保災后生產能力恢復為出發點,以保大災、保大戶、保主要品種為重點,深入貫徹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市”總戰略,堅持政府推動、農戶自愿、市場運作,按照廣覆蓋、多品種、高標準的要求,采取共保經營為主、互保合作為輔的運作方式,積極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到年底,力爭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主要品種大戶參保率達到60%以上,并通過3至5年的努力逐步達到70%以上,為我市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有力保障。
二、保險品種
在做好水稻、能繁母豬、奶牛、油菜、公益林等必保品種和大棚蔬菜、露地西瓜、柑橘樹、林木、生豬、雞、鴨、鵝、淡水魚等選保品種參保工作的基礎上,鼓勵各地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和抗風險需要,探索開辦特色保險品種。
三、保費補貼
政策性住房保險建議
為積極推進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工作,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工作的通知》(浙政發〔2006〕67號)、《市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工作的實施意見》(湖政發〔2006〕48號)精神,結合本縣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工作目標
以提高參保農戶災后重建家園、恢復基本生活的能力為目標,按照“農戶自愿參保、政府補助推動、保險公司市場運作”的原則,在全縣全面開展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重要保障。
在年至2009年三年試行期內,全縣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農戶參保面達到98%以上,其中年參保面達到80%以上。
二、實施辦法
(一)保險主體和對象。保險主體為全縣范圍內具有農業戶籍的所有農戶。保險對象為農村居民自有的生活住所。一戶多宅者,政府只補助一宅參保。
建筑業財稅痛點與政策建議
摘要:建筑行業作為傳統支柱性行業,也是我國財稅深化改革發展的焦點。但近年來因國家政策、勞動力及特殊時期等各方面因素影響,廣州市較多建筑業企業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致使企業發展受限及企業流失局面的產生。文章首先闡述了建筑業整體行業背景,就全國以及廣州市建筑行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介紹及統計分析,然后從財稅方面對廣州市建筑業企業現今所存在的痛點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與分析。
關鍵詞:建筑業;發展受阻;財稅痛點;企業流失;對策
多年來,建筑業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金額龐大的投資和交易為政府帶來高額穩定的稅收,建筑行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國家或地區的整體經濟形勢。
一、建筑行業現狀與發展
(一)建筑行業現狀
1.發展規模增速放慢近兩年,建筑行業增加值的增長率再次穩定提升,但增速均低于2016年以前水平。2020年以來,受特殊時期影響,增加值在2020年第一季度下降17.5%,預計短期無法恢復到以前年度的水平。2.戰略性新型產業投資升級中國住建部于2016年了《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其中明確施工類企業和工程承包類企業都要以建筑項目信息化、普及BIM的使用等任務作為主要目標。3.建筑業信息化水平提升近年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開始對建筑行業產生影響。新興的5G通信技術是施工現場智能化的基礎條件,人工智能化也是建筑行業的發展趨勢。4.城市更新改造帶來新機遇近年來廣州進行了許多更新改造項目,為城市帶來了新機遇。例如天河獵德村綜合改造項目、海珠琶洲村全面改造項目等。廣州市政府2019年印發《廣州市深入推進城市更新工作實施細則》,提出優化“三舊”改造程序,優化改造成本核算和促進城市更新改造的措施。
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政策建議
[提要]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大背景下,加快轉變城鎮發展模式,以此推動我國城鎮化進程和經濟發展非常重要。金華市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然而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金融需求和當前金融發展水平之間的供需缺口仍然很大。如何創新金融服務,轉變金融發展模式,支持金華市新型城鎮化建設,本文將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供需缺口;金融創新
一、金華市金融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截至2015年12月末,金華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為6,890.80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49.84億元,同比增長3.41%。各項貸款余額為6,127.17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93.81億元,同比增長6.87%。全市企業貸款余額為3,733.30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15.55億元。其中,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3,284.1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0.77億元。金華市(含轄屬縣市)小貸公司36家,注冊資金92.12億元,累計發放貸款353.73億元,納稅5.03億元。而上市公司僅21家。金華市金融業增加值不斷增長,金融機構單位和從業人員不斷增加,金融系統綜合實力大幅提升。但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資金運用結構欠合理。信貸資源過多地流入房地產行業和證券市場,擠占實體企業和個人的發展空間;二是小微型企業融資難問題突出。由于規模、財務等天生缺陷的限制,小微企業通過正規金融渠道獲得信貸資金的能力有限。盡管政府出臺各種優惠扶持政策,巨大融資需求仍得不到解決;三是貸款產出效益不斷降低。有研究表明,金華市金融貸款余額與GDP的比值在逐步提升。這說明貸款的產出效益下降,即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在減弱。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加快了產業的聚集,增加了居民的教育、購房等消費和伴隨這些消費的信貸需求。目前,金華市城鎮金融業務仍然局限于傳統的資產和負債業務(存貸業務),中間業務在城鎮建設中發展緩慢。金華市城鎮的地方性商業銀行主要依靠小額信貸和惠農貸款,但這遠不能滿足城鎮化過程中急劇增長的金融需求。
二、金華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異質性金融需求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至今仍深刻影響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如何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突破經濟增長的桎梏,我們必須大力發展建設新型城鎮。而在此過程中,金融服務的支持必不可少。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目前金華市城鎮建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金融需求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現代農業產生的金融需求。現代農業意味著農業產業化,即公司制度在農業中推進。這將導致農業的公司經營風險的增加。加之農業本身的脆弱性特征,現代農業對巨額保險的需求大大提高。然而由于初始保險成本和風險過大,現在很多金融機構不愿踏足這一領域。二是新型居民住房和教育產生的金融需求。新型城鎮建設必將改變傳統農村居住和教育方式。傳統農村的居住和教育比較節儉,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較少。而隨著城鎮一體化建設的推進,大家對新型居住和教育方式的要求越來越高,隨之而產生巨大的金融需求。三是產生的資本要素轉換需求。隨著我國的推進,村鎮居民鎮集體宅基土地、自建住房、小企業廠房等產權的厘清,城鎮居民以此為基礎進行創業,產生的土地要素向資本要素轉換的需求不斷增長。在此過程中也將產生大量的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需求。四是新型城鎮的支付方式創新和理財需求。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發展也異軍突起。然而,由于金融機構網點和網絡建設的落后,加之城鎮居民對互聯網技術不甚熟悉,傳統城鎮的支付方式仍很落后。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以人為核心的建設,必然不斷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知識能力,隨之產生巨大的支付方式創新需求和理財規劃需求。
公共政策制定中專家建議途徑研究
【摘要】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個多元利益分配的過程,也是一個效率最優方案選擇的過程,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公共政策,不僅需要立足于長遠的發展,還要著眼于現實的利益均衡。而政策是否符合國情以及能否為公眾所真正接受貫徹不僅是一個程序正當性的問題,更是關系在未來的公共管理中既定的公共政策能否更好執行,更有效率的問題。為解決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研究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專家建議和公共參與就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公共政策;制定;專家建議;公眾參與
現代社會發展迅速,官員在制定公共政策時需要面臨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掌握大量的專業知識和思想理論,還需要照顧到現實利益分配和長遠發展之間的矛盾,因為如果忽略了現實利益考量,在政策推行過程中就會遇到阻力,而忽略長遠發展會違背歷史規律而造成重大災難。這就需要一方面借助專家的力量,一方面聽取公眾的意見,因為專家是“掌握先進的科學思想、理論和技術的代表”,公眾是人民利益的集中體現,公眾參與是民主治理的基石。專家建議和公共參與實現是十七大報告中提到的:“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的重要途徑。我國提出了“公眾參與、專家論證、政府決策”三位一體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本文要研究的是如何在實踐中更好地發揮專家建議和公眾參與的作用。
一、專家建議與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必要性
1.專家建議的必要性。一切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是建立在科學發展規律之上的,如果公共政策制定不符合客觀發展規律那么就會造成巨大的災難,如果不聽取專家的建議,那么失去的可能不只是先進的生產力和社會制度,更可能是毀滅性的災難。在中,我們已經充分體會到沒有專家建議制定公共政策的苦果。社會發展的復雜程度越高,分工越專業,就需要公共政策制定的越詳細,現代社會已經不是柏拉圖時代光靠一個哲人王就能夠實現統治需要的了。而現代社會醫學、生物學、信息學、物理學、化學、人工智能等種種科學都已經全面進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2.公眾參與的必要性。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可以有效彌補專家建議的不足,因為專家建議往往忽略現實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歷史經驗已經表明,過度重視長遠利益而忽視現實利益可能被證明是狹隘的,而且往往社會學者超越歷史現實的觀念都是不符合當時國情的。比如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要斯巴達化的思想,又比如激進推進民主的托馬斯•潘恩反對強大的聯邦政府,再比如自由至上主義的經濟學家根本找不到解決經濟危機周期發生的辦法。所以公眾參與能夠充分矯正專家的意見,讓公共政策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公共政策代表的是人民的價值,必須要充分體現民意,這就要求充分的公眾參與。各行各業的人民可以充分傳達社會的正確信息和真實情況,這樣不但可以避免政府由于專家的錯誤判斷制定錯誤的政策,更能實現社會利益。更重要的是公眾參與充分發揮監督的職能,避免少數人濫用權力。
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改進建議
一、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承保基礎數據有待規范,種植業保險承保面積與實際種植面積不符
在現場調查中我們發現,被考評縣(區)在編制本地區承保計劃時,未對當年實際種植畝數及實際種植人進行逐一登記核實,縣(區)財政部門在年度預算中編制保費補貼資金時,是以上年度糧食直補的補貼畝數做為承保補貼依據。由于未對承包基礎數據進行核實,在理賠環節易造成糾紛。
(二)保險經辦機構未能全部定損到戶,理賠結案不及時,整體服務質量仍需進一步提高
經調查,保險經辦機構接到報案后,查勘定損及時、結案理賠積極,但考評工作組也發現,個別險種未能全部定損到戶,理賠結案不及時,群眾意見很大,影響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整體實施效果,下一步需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三)財政資金放大效應不明顯,保險保障水平和經濟補償損失能力較弱
冷鏈運輸標準化現狀與發展政策建議
摘要:為強化冷鏈運輸標準化科學管理,推進冷鏈運輸規范化發展,采用統計分析、比較研究等方法開展冷鏈運輸標準化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國冷鏈運輸標準化發展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后總結了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冷鏈運輸標準化發展經驗,最后提出加強我國冷鏈運輸標準化管理的政策建議,包括:強化法規制度建設,明確部門職責;構建多層級標準體系,系統指導標準化工作;建立標準化協調機制,促進標準銜接;加強服務質量評價、信息管理平臺等標準供給;強化標準實施與監督,推進信用體系建設;開展標準化培訓,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積極與國際接軌,提升國際化水平等。
關鍵詞:冷鏈物流;冷鏈運輸;法律法規;標準化;政策建議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冷藏冷凍食品、醫藥及相關產品為代表的冷鏈物流產品需求不斷增長。據統計,2014—2018年,我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由9190萬t增長到18870萬t,年均增長率接近20%,冷鏈物流總額和總收入均實現了翻倍增長,2018年分別達到4.81萬億元和2886億元,冷鏈物流行業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1]。國家和相關行業高度重視冷鏈物流發展,明確要求“加快完善冷鏈物流標準和服務規范體系”“充分發揮交通運輸在冷鏈物流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研究健全冷鏈運輸專業標準體系”[2-5]。國內外學者對冷鏈物流及其標準化發展進行了大量研究。冷鏈物流新技術應用方面,Gupta等[6]、Li[7]分別研究了物聯網、5G技術對于冷鏈物流發展的影響。綠色物流發展方面,Zhang等[8]研究了政策對冷鏈物流碳排放的影響,Babagolzadeh等[9]提出了更利于節能減排的車隊使用方案。冷鏈物流影響因素方面,張改平等[10]明確了法規標準等政策因素對冷鏈物流具有重要影響;Liu等[11]分析了智能物流政策對物流公司市值的影響。標準體系構建方面,石鑫[12]、程麗林等[13]、李俊毅[14]、張辛[15]、呂子惠等[16]分別構建了冷鏈物流、農產品冷鏈物流、水產品冷鏈物流、冷鏈快遞和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標準體系框架,為標準體系構建提供了思路。國內外標準化對比研究方面,王歡等[17]、曾世華[18]分別對中國與新加坡豬肉冷鏈標準、中美冷鏈物流標準化進行了對比分析,明確了存在的差距并提出對策。總體來看,現有研究多從不同貨類角度對冷鏈物流標準化進行分析,缺少針對具體物流環節標準化工作的細化研究。本文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冷鏈物流中的運輸環節,對我國冷鏈運輸標準化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同時借鑒發達國家相關經驗,提出推動我國冷鏈運輸標準化發展的建議,為交通運輸行業完善冷鏈運輸標準化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1我國冷鏈運輸標準化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我國冷鏈運輸標準化發展現狀。1.1.1法律法規。我國與冷鏈運輸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食品安全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制定,在2015年和2018年先后進行了兩次修訂,對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設備提出了安全、清潔等要求,明確“符合保證食品安全所需的溫度、濕度等特殊要求”,并要求食品生產企業針對食品的運輸和交付等事項制定并實施控制要求,另外要求貯存、運輸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和包裝材料等相關產品符合國家標準。《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于2006年制定,2018年進行了修訂,明確“國家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并要求在農產品包裝、保鮮、貯存、運輸中應當使用符合國家強制性技交通運輸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SpecialTopic術規范的材料。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局令《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規定了藥品的運輸與配送要求,包括運輸工具的選用、溫度控制、溫度監測與記錄、質量追溯和安全管理等。1.1.2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1.2.1總體情況。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國規范冷鏈物流運輸環節的現行交通運輸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已立項計劃共20項,包括現行5項國家標準(其中3項等同采用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標準)、9項行業標準及6項正在編制的涉及冷鏈運輸的國家和行業標準計劃。目前與冷鏈運輸有關的其他國家和行業標準(簡稱相關標準)共68項,其中國家標準29項、行業標準39項。國家標準中,有1項為強制性標準,規范了道路運輸食品與生物制品冷藏車的安全要求和試驗方法;有7項等同采用了ISO國際標準。行業標準主要包括:①《青椒冷鏈物流保鮮技術規程》(GH/T1129—2017)、《藍莓冷鏈流通技術操作規程》(GH/T1228—2018)等5項供銷合作行業標準,主要規定了不同種類蔬菜、水果在采收、分級、預冷、包裝、貯藏、出庫、運輸、銷售等冷鏈流通環節的技術要求;②機械行業標準《冷鏈物流用蓄冷超導箱式轉運設備技術條件》(JB/T12908—2016),規范了轉運設備的分類、要求和試驗方法,包含規格與容積、均溫性能、保溫性能、沖擊損壞程度判定等指標;③生乳、梨、杏貯運技術等8項農業行業標準,規定了梨、杏、楊梅等鮮果的采收、分級、預冷、貯藏、包裝、運輸和銷售等技術要求,以及生乳的貯存與運輸,生鮮禽畜肉的冷加工、包裝、貯存、運輸和銷售要求;④鮮奶運輸車、保溫車和冷藏車等2項汽車行業標準,規定了鮮奶運輸車、保溫車和冷藏車的技術要求、檢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及隨車文件、運輸、儲存等要求;⑤易腐、速凍食品冷藏鏈等11項國內貿易行業標準,規范了果蔬、禽畜肉等易腐食品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環節及環節間的技術要求及操作要求;⑥水產品保鮮和低溫儲運設備等2項水產行業標準,明確了水產品儲運設備設計、制造、安裝及操作等技術要求;⑦進出口水果、水產品、食品儲運衛生規范等4項檢驗檢疫行業標準,規范了進出口水果、水產品、食品儲運清潔衛生、設備冷藏效能檢驗的要求及方法;⑧活體海產品、肉與肉制品冷鏈物流作業規范等5項物流行業標準,重點規范了活體海產品、肉與肉制品、餐飲等冷鏈物流的組織、人員、設施設備基本要求及作業過程要求、服務質量評價指標等。1.1.2.2標準類別分析。按標準類別,涉及冷鏈運輸的交通運輸標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3類(見表1):(1)設施設備標準:如保溫集裝箱、冷藏保溫廂式掛車、冷藏保溫車等設施設備標準。該類標準數量最多,占比超過60%,標準中明確了冷鏈運輸設施設備的尺寸與質量、氣密性能、保溫性能、冷藏性能等具體指標要求。(2)作業管理標準:如冷鏈快遞、冷藏集裝箱多式聯運、冷鏈貨物空陸聯運、冷藏集裝箱堆場管理等作業管理標準。該類標準主要從企業、人員、設施設備、信息化等角度提出管理要求或明確作業過程的操作要求,部分標準包含溫度控制范圍、作業時間等具體指標。(3)信息化標準:如保溫集裝箱遠程狀態監控、冷鏈運輸監控管理平臺等信息化標準。該類標準重點規范了監控系統的功能與性能要求。冷鏈運輸相關標準中作業管理標準數量最多,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中分別占65.5%和82.1%,其次為設施設備標準,占比分別為20.7%和17.9%,相關行業標準中暫無基礎標準和信息化標準(見表2)。1.1.2.3運輸方式分析。從運輸方式來看,交通運輸標準中保溫集裝箱、冷藏集裝箱、冷鏈貨物空陸聯運等冷鏈綜合運輸標準最多,其次為道路冷鏈運輸、鐵路冷鏈運輸標準,郵政標準和航空標準相對較少,如表3所示。涉及冷鏈運輸的交通運輸標準管理部門有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和國家郵政局。相關標準中除少量涉及冷藏車、保溫車等公路冷鏈運輸要求外,基本沒有針對特定冷鏈運輸方式的具體要求,多數為某種類型冷鏈貨物的通用運輸要求。冷鏈運輸相關標準的管理部門包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海關總署、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等。1.1.2.4標準時間分析。從交通運輸標準及相關標準的時間來看(見圖1),2007年、2011—2013年和2017—2018年為標準的高峰期,進一步分析發現,冷鏈運輸標準的制定與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的出臺時間具有一定關聯性。如2006年《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出臺,2007年的標準主要為水果、蔬菜等農產品的冷鏈運輸要求;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臺,2011—2013年集中了易腐食品、速凍食品等冷鏈物流技術要求和操作規范相關標準;2017年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中對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冷鏈物流信息化及冷鏈物流服務提出了明確要求,《冷鏈溫度記錄儀》《冷鏈物流信息管理要求》《保溫集裝箱遠程狀態監控》《冷鏈快遞服務》等相關標準相繼于2017年、2018年。由此可見,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的出臺對于標準的制定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1.2存在的問題(1)標準歸口管理部門眾多,缺乏統一的標準體系頂層設計冷鏈物流包括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多個環節。單從運輸環節來看,除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歸口管理冷鏈運輸標準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等部門制定的標準中也涉及到冷鏈運輸的內容,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歸口管理的《易腐食品機動車輛冷藏運輸要求》(WB/T1046—2012)中規定了運輸易腐食品冷藏車廂體要求及易腐食品運輸、裝貨、卸貨、交貨操作和設備維護要求;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歸口管理的《易腐食品控溫運輸技術要求》(GB/T22918—2008)中規定了易腐食品控溫運輸基本要求及裝載、途中、卸貨過程的交接檢查、溫度監控、作業操作等要求。國家尚未制定專門針對冷鏈物流的法律法規,各部門的職責劃分尚未明確,管理職能存在交叉,很難建立統一的標準體系,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冷鏈運輸的規范化發展。(2)不同部門制定的標準之間協調性、銜接性有待提升冷鏈物流強調“全鏈條”管理,一旦出現“斷鏈”將會影響整體服務質量,食品、藥品等冷鏈貨物的品質更是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冷鏈運輸過程中包括短暫倉儲、裝載、運輸、轉運、交付等多個環節,且可能與冷鏈物流的加工、包裝、貯藏等環節直接關聯,目前標準體系尚未健全,且各部門在標準制定過程中的聯系和溝通較少,缺乏有效的標準制定協商機制,標準存在缺失或交叉重復等問題。如針對活水產品冷鏈運輸的標準,已的有國家標準《活水產品運輸技術規范》《活魚運輸技術規范》及行業標準《活體海產品冷鏈物流作業規范》等,另外《水產品流通管理技術規范》《水產品冷鏈物流服務規范》2項國家標準中也涉及相關內容,導致相關企業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參考和比較多項標準,標準使用難度較大。(3)標準實施和監督有待加強近年來,冷鏈運輸標準不斷完善,但我國冷鏈物流市場高度分散,龍頭骨干企業對于行業規范的帶動和引領作用不強[10],部分小企業對于標準化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出于成本考慮不能積極實施相關標準,導致設施設備標準化程度低、作業操作不規范。另外,相關從業人員的標準化意識不足,尚未認識到標準實施的重要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的規范化管理。如2016年“山東非法疫苗案”涉及的疫苗產品未按照要求進行冷藏和冷鏈運輸,導致疫苗失效或效果減弱,損害人體健康。
2部分發達國家冷鏈運輸標準化經驗
農村扶貧開發問題及政策建議
摘要:我國因為歷史原因,結合當時的實際發展狀況,制定了先富帶后富、共奔富裕路,然后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戰略,現如今已經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針對欠發達地區的個別家庭貧困問題,國家需要對其進行援助,保證我國貧困人口能夠在2020年都實現脫離貧困。為此,針對我國的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實際情況,結合當前的實際政策條件,就如何開展精準扶貧,實現生態補償機制和異地搬遷政策的全面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農村扶貧;開發問題;政策建議
貧困是一個世界性問題,我國現在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還屬于發展中國家,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下,貧困問題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建設的巨大阻礙,嚴重制約了我國小康社會的建設進度。針對這些問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貧措施,利用經濟的宏觀調控和社會資源再分配的方式,使得我國貧困人口逐漸減少,尤其是在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針對農村的經濟問題,會根據當時的形勢,不斷出臺新的政策對農村經濟進行調控,增加農民的收入水平。從1986年開始,我國就有了專門的機構開展扶貧工作。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我國經濟在得到全面發展的同時,在扶貧上也有了長足的進展。通過對我國的人口狀況進行分析,我國從1978年開始,人口增加速率和人口數量都在增加,并且當時的貧困人口的數量高達2.5億,截至2016年的統計數據,我國的人口雖然在不斷的增長,但是貧困人口已經縮減到了2148萬。但同時,農村的經濟狀況因為時代的發展而有了新的變化,利用傳統的扶貧方式已經難以為農村貧困人口提供進一步的幫助。并且很多欠發達地區,因為生態環境和農村經濟原因等各種問題,出現了很多的家庭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的現象,這和我國現在的基本國情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嚴重不符。為此,需要針對這些問題開展更進一步的扶貧工作。
一、扶貧政策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政策目標定位不清,扶貧對象模糊。扶貧的主要目的就是針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中的貧困家庭給予一定的幫助,使其能夠通過自身的奮斗建設出自己的小康家庭。其中重要的發展方式就是根據每一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在進行精準扶貧的過程中結合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改造,改變當地不健康的市場導向,使得農村當地的生產力得到提升,貧困家庭能夠在貧困款和一些經濟環境改變的情況下得到發展。但是目前扶貧政策混淆了扶貧對象,尤其是市縣一級的政府在開展扶貧工作的過程中,還是將經濟發展作為重要的參考方向,為了減少扶貧款的浪費,提升利用效率,進行扶貧工作往往是以貧困縣這類縣一級區域作為主要的扶貧對象,期望通過增加縣一級經濟發展的方式實現精準扶貧。這種狀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貧困縣的經濟建設成果,并且縣內的貧困狀況得到緩解,但是就現在的精準扶貧的目的來說,這樣的工作方式使得農村的貧困人口很難得到幫助。尤其是一些村內的貧困家庭,更不能因此實現脫貧的目的,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經濟發展都是圍繞著城市的情況下,進行這種宏觀的經濟調控,往往都是縣城的居民受到的收益最大,而很多最需要進行援助的貧困人口沒有在縣城內定居的能力,所以在開展這一工作時,很難將扶貧工作深入到真正的貧困人口中。雖然早在《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中就對扶貧對象有著明確的規定,但是該項政策的執行不夠徹底。(2)政策效果追求片面,生態保護措施缺乏。開發經濟的扶貧方式在我國的扶貧工作中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尤其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和沒有全面開發的區域,利用開發經濟的方式讓很多的人口脫離了貧困,但是這種扶貧開展方式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各個區域出現極大的阻力。尤其是一些地區政府在開展這一工作時,沒有認清當地的經濟結構,選擇正確的經濟開發模式,使得選擇經濟發展方向不但和實際的經濟建設方向所違背,還引起了一系列的非經濟因素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尤其是一些欠發達地區不但在開發程度上不夠徹底,還因為自然條件惡劣,自然資源不夠豐富的原因使得難以支持經濟投入后需要進行經濟建設的要求。并且在發展中存在著背離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策略,該地區的環境和自然資源因此受到巨大破壞,加速了生態環境惡化扶貧的惡性循環。從我國的貧困人口分布情況來看,大部分的貧困人口都是在一些基礎設施不足,難以進行資源利用和促進旅游業開發的地區,尤其是在山區和高寒區,這類現象較為嚴重。有些地區甚至需要通過退還耕地的方式才能夠讓當地有著較為適合的居住環境,但是在當前的扶貧方式下,為了實現這一工作,就需要對扶貧地區進行相應開發,利用增加該區域生產力的方式促進該區域的經濟發展,這類區域往往不能夠支持大量的經濟建設活動,使得這種扶貧方式難以繼續開展。另一方面,在這類山區中,很多的基礎設施不夠發達也是制約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很多扶貧區域屬于貧困人口聚集區域,往往都是一種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自然生態和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增長,并且這種滯后性已經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3)基層官僚主義嚴重影響政策實施。目前,基層政府負責扶貧政策的實施,然而,由于利益與保障措施缺乏,嚴重地影響了扶貧效果。因為貧困人口通常都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并且家庭勞動力嚴重缺失的家庭,其所進行的工作一般耗時較長,使得其沒有資金或者時間進行一些副業營收,家庭收入低。這類人在基層的官僚體系中難以取得關系,基層干部在進行扶貧工作時,很容易因為鄉里間的各種人情選擇一些并不是很需要幫助的人,并且在進行扶貧分配的過程中,為了取得這方面工作的利益性,會存在著扶貧款隨意分配的亂象,尤其是在進行扶貧貸款的使用中,很多的基層官員通過挪用這類貸款,謀取自身的利益。
二、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