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21:18: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災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控制災害漫延預案
為了在突發事故發生時控制災害漫延,降低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以及環境破壞,特制定本預案。
一、指導原則
沉著應對、措施果斷、依靠科學、有效防控,加強合作、降低損失。
二、加強領導
1、成立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組長。
2、成立事故應急救援協調小組,組長由同志擔任,成員由任。
自然災害救助預案
一、制定目的
為健全全鄉救災工作的管理機制,提高快速反應和緊急救助的能力,推進救災工作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確保鄉政府和有關部門在我鄉發生重大、特大突發性自然災害時高效、快速、有序地做好抗災、救災應急工作,最大限度減輕或避免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二、工作原則
1、統一領導、部門配合
鄉政府統一領導全鄉自然災害救助應急工作,參與救災應急工作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劃分,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同行動、密切配合。
2、以人為本、減少災害
地質災害預案
**縣**鎮人民政府
地質災害防御預案
今年已進入春季,汛期也即將來臨,因暴雨而誘發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將會給全鎮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無法估量損失,按照縣國土資源局要求現結合全鎮實際編制2006年度地質災害防御預案。
一、200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基本情況
我鎮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2005年地質災害防御預案,充分認識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的日程,堅持不懈地抓好這項工作,以致沒有任何地質災害的發生。
一是加強了監測,建立地質災害預警體系,對有可能發生滑坡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重點地區,派人進行了嚴密監測,建立了預警系統,落實了防范措施。
自然災害救助預案
1總則
1.1編制目的
建立健全應對突發重大自然災害緊急救助體系和運行機制,規范緊急救助行為,提高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實施緊急救助,最大程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1.2編制依據
依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和《河北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制定本預案。
1.3適用范圍
縣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1.總則
1.1編制目的
保證氣象災害應急工作高效、有序進行,全面提高應對氣象災害的綜合管理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或者避免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保障公共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法庫縣經濟發展、構建和諧法庫提供氣象安全保障。
1.2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遼寧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法庫縣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預案。
1.3工作原則
地質災害防治方
為切實做好2006年汛期地質災害防御工作,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因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災害點的分布
根據**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及地災現狀調查分析,我市今年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隱患點共28處(詳見附件)。
二、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影響范圍
我市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為小型地質災害隱患,故影響范圍限于災害點附近區域,威脅對象主要是災害隱患點附近居民、行人、房屋及設施等生命財產安全。通過排查分析,各地的隱患情況如下:
德清縣地質災害點主要分布在6個鄉鎮,其中莫干山鎮、筏頭鄉、武康鎮、三合鄉、洛舍鎮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內,新市鎮位于地面沉降區內。引起發生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類采礦活動、建房無序開挖邊坡等活動造成巖體構造被破壞,在外動力作用下,容易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今年還需對去年因麥莎臺風造成的莫干山鎮朗家村仙人洞筍廠后山體滑坡進行工程治理,并需對去年已完成工程治理的筏頭鄉外瑤塢村滑坡的穩定性進行監測。
災害應急救助調研報告
一、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
災害應急救助機制是指自然災害的預測預警、應急響應、緊急救援、保障措施、后期處置等各系統的綜合,包括自然災害的信息監測、報告與,指揮協調與緊急處置,信息及新聞報道,物資、資金和社會動員保障,應急隊伍的培訓和演習,以及民眾宣傳和國際協調等各項工作。在社會科學中,“機制”的基本涵義有三種:一是指事物各組成要素的相互聯系,二是指事物在有規律性的運動中發揮的功能,三是指發揮功能的作用過程和作用原理。簡單說,機制就是制度化了的活動模式與方法。災害應急救助機制就是針對災害發生的非程序化和非規范化特點,政府建立的一套災害應對和救助方式。如災害管理的運行機制包括災害管理的應急機制、協調機制、社會動員機制、信息共享機制和監督檢查機制。其重點是要充分發揮抗災救災綜合協調作用,強化災害管理部門間的信息溝通和協調工作,健全部門間應對災害的聯動工作機制,明確各部門的工作職責、時限要求和工作措施,形成災害管理的合力,更好地開展救災工作。當災情出現后,災害應急救助機制就能夠自動地調動政府與社會的力量運作起來,化解災害帶來的損失。就世界范圍內災害緊急救助的發展趨勢而言,建立一套成熟的應急救助機制是所有發達國家已經基本實現的目標,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則因為各方面條件的落后而在災害救助上比較落后,因而造成災民生活困難和恢復重建緩慢。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高速階段,建立這樣一套災害應急救助體系是勢所必然。
按照國際通行規則,災害救助行動必須要有系統的預案。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的制定過程就是將多年的救災經驗系統化、條理化、組織化的過程。預案的作用在于,當災情出現后,災害應急救助機制就能夠自動地調動政府與社會的力量運作起來,化解災害帶來的損失。建立災害應急救助體系,還需建立一套開放的救災工作體制。所謂工作體制,就是一系列工作制度、組織結構和工作作風等。我國傳統的救災工作體制,主要采取單一地完成領導交辦的具體事宜和回避社會參與的方式。這種封閉的救災體制形成于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帶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時代印記。這種救災體制依托國家權力,能快速有效地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適用于像唐山大地震和1998年大洪水那樣的大災救助。相反,國外的風險分擔、多元主體的救助模式則對局部地區的小型災害十分有效。災害救助是一項具有開放性的公共事業,需要社會的多方積極參與,同時也需要政府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法律創造、保障社會各類資源參與救災渠道的暢通。
二、建立災害應急救助體系的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與資源的不斷集聚,單位面積承載的經濟總量也在不斷增加,尤其是一些沿江臨海的經濟發達地區,地理上的優越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洪水、臺風等多種自然災害。對于貧困地區,災害的發生無異于雪上加霜,當地群眾被迫陷入災害與貧窮惡性循環之中。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國家法治建設的推進,尤其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對災害救助的時效性、規范性、保障性和人性化的要求越來越高,災害救助工作的內容、方式、手段和能力都適應新的形勢的要求。為此,我們應該以改革創新的思路,做好災害救助工作,格外注重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逐步加大對救災資金的投入,真心實意地為受災群眾解燃眉之急,給他們雪中送炭,為他們的生活撐起一片藍天。結合災害應急救助的理論,借鑒其它國家災害救助做法,著眼于我國的災害應急救助工作的具體實踐,我們建議:
(一)建立救災資金多元投入體制,落實救災資金分級負擔機制。我們在加大政府救災方面投入的同時,應當拓寬救災資金的渠道,建立企業、非政府組織、普通民眾、國際社會和災民自己的社會化救災資金投入體系。在完善現有的社會捐助、救災基金、商業保險和國際援助的基礎上,還應該探索更多的資金籌集方式。救災資金和物資的籌集,在發揮政府財政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廣泛發動社會力量,拓寬籌集渠道,使災害救助工作更具開放性。一是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經常性社會捐助服務網絡。在各大中城市和有條件的小城市結合城市社區建設,確定社會捐助接收工作站點的布局、規模和管理方式,實現社會捐助活動由集中性、突擊性向經常性、日常性轉變。二是要按照市場規律,研究充分利用企業、社會和資本資源,共同推進救災工作的市場化運作,充分壯大救災資源。三是要注重按照我國的有關規定和國際公法、國際慣例聯系和接收國際援助款物。現在,國際間互相援助正日益增多,這不僅是人道主義原則在國際社會的體現,而且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災害斗爭的合作精神。要適應這一形勢,通過國家提供的渠道,積極爭取國際間救災援助。
科技讓自然災害不再瘋狂
世界氣象日
2005年,這是地球上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一年。
這一序幕是從2004年底揭開的。
2004年12月26日,位于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印度洋海底發生里氏9.0級大地震,一場大海嘯隨之席卷東南亞,死亡人數近15萬。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颶風席卷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佛羅里達州、亞拉巴馬州、佐治亞州和田納西州,1000余人遇難,經濟損失達數百億美元。
2005年8月7日至9日,從我國東南沿海登陸、代號“麥莎”的臺風減弱為熱帶風暴后席卷山東東部沿海地區,給山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7.6億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22億元。
自然災害支援應急預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建立健全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緊急救助體系,規范緊急救助行為,提高緊急救助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我轄區黨、政、軍、企事業單位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及財產安全,依據《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城政發號),結合我街道實際,制定本預案。
第二條本預案適用于我街道轄區內發生的洪澇、暴雨、干旱、冰雹、雪災、沙塵暴、地震、重大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
第三條本預案實施原則是: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負責,條塊結合,以塊為主。
第四條出現下列任何一種情況,啟動本預案。
(一)因災死亡3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