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風險防治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8: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災害風險防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災害風險防治

篇1

【關鍵詞】防治工程;地質災害風險管理

一、前言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其整個工程流程包括前期勘查、目標監測、項目評估、工程施工以及竣工科研等諸多類型。而項目風險管理一般基于立項開始,從實施至終結的整個過程。但是相對于其他過程來說,項目施工由于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特殊性,其風險問題較為突出,在整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的風險管理上處于核心的地位。因此為了保證相關工程施工人員與企業的人身財產安全,使工程項目可以發揮出其對地質災害的防治作用,本文主要基于項目施工中較為容易出現風險問題的政策與環境、進度、財務以及技術等四個層面進行探討,總的來說,其具有一定的意義。

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的風險管理

1、政策與環境風險

(1)風險構成

政策與環境風險,其屬于兩個層面被動變化的風險問題。其中對于政策風險來說,其主要是指項目施工時,由于國家性、行業性或項目合同與規范等政策、法規、規劃以及標準等出現更改、作廢或新辦法實施等給項目帶來的風險問題。而對于環境風險來說,其主要是指項目實施時,所涉及到的環境(例如,自然性、政治性、法制性以及經濟性等層面)變化給工程帶來的風險問題。

(2)風險管理控制

政策風險是一種宏觀層面的風險問題,其在變化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制定周期與緩沖期。因此實際施工與立項上,一定要及時對相關信息進行把握與分析,并對一些既定的風險問題進行控制方案的制定。而環境風險則存在較大的不可預知性,具可以在某一時段突然出現。因此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上,無論是立項與項目評估,還是項目施工,一定要有針對性完成氣象、水文、地質、以及地質構造等信息的收集,并參考同一地區其他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經驗進行全面的分析與研究工作,進而編制風險管理措施。

總的來說,面對政策與環境風險時,其管理的基本方法就定時更新信息的收集,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性的預測工作,從而可以提前制定應對方案。而在整個項目上,特別要針對自然風險進行風險管理的立項。

2、進度風險

(1)風險產生與構成

①有關單位的影響:在一般情況下,除了實施單位外,業主、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材料供應商、水電部門以及相關部門都有可能大大小小的影響到項目施工進度。

②施工條件的變化:指施工的過程中,如果前期勘探報告與現場地質和水文條件不相吻合時。往往會導致整個施工方案失去效用,輕則暫時停工,重則導致整個立項重新開始。

③技術失誤:在項目施工的過程中,由于其工藝較為復雜,當技術措施不當時,較為容易引起施工技術事故的出現。另外,在應用新技術與新材料時,由于缺乏施工經驗,也較難確保施工質量等,從而影響到施工進度。

④組織管理失誤:由于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屬于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對于工期要求較高,因此大部分時間需要交叉施工。而這時,如果流水施工組織失誤,對施工人員與機械設備調配不當時都會影響到實際的施工進度。

⑤產生意外事件:在整個施工流程中,意外事故的出現往往帶來突發性。例如,地質災害、安全事故以及企業破產等,這些因素出現時,對工期進度的影響較大。

(2)進度風險管理控制

對于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進度問題在整個項目施工風險上最為常見,對于大部分工程項目來說,按時交付項目較難。因此,在實際工作上,一定要根據自身實力對進度計劃進行有效編制,并延出一定的緩沖時間,確保整個工程項目具有充裕的施工時間。而在編制進度計劃時,其一般進程包括:活動定義、活動排序、活動時間估算及制定進度計劃等。其中,活動排序與時間估算在整個進度控制上最為重要。而如果出現影響因素時,首先可以適當選擇辦法對其進行施加影響,在變化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一定要及時與項目相關方取得提前聯系。另外,在施工的過程中,還要定期對進度進行測量,對施工進度與計劃的吻合程度進行分析。如果實際進度存在偏離計劃問題時,則要實施管理,其管理控制過程如圖1所示。

圖1、進度控制過程

3、財務風險

(1)產生原因

財務風險,主要指的是項目施工時出現超支或資金短缺問題,這些問題出現后,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其往往給施工帶來較大的風險問題。

(2)財務風險管理控制

從工程項目的實踐經驗可以知道,大約60%到85%之間的項目完成其工期、成本以及績效等目標,從而導致財務風險問題的出現。而對于財務風險的管理工作來說,其為最簡單的手段就是編制項目成本計劃,其一般包括資源計劃、費用估算以及費用控制等。其中,資源計劃主要是指對于項目實際存在或具有潛在價值的資源進行計劃編制利用。而對于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來說,其具有臨時擁有與使用的特點,因此實現資源的高效與合理利用對財務管理具有較高的要求。而對于費用估算來說,主要是指對項目施工中所必須具備的資源成本進行估算。而對于項目費用控制來說,其在財務管理上處于核心地位,主要包括對導致費用出現變化的因素,要與各利害關系者進行及時溝通;對實際開支和項目費用基準進行比較,分析開支與計劃的吻合度;監督與控制費用的實施效果,掌握開支偏離計劃的具體原因。其具體過程如圖2所示。

圖2、費用控制過程

4、技術風險

(1)風險構成

技術風險,其主要指的是在項目施工工作上,由于實際需要而采用新材料、新技術以及新工藝等,由于同類工程項目較為奇缺,因此參考經驗較少,進而導致不可預計性風險問題的出現。另外,技術應用失誤、人為職業素質影響等也會導致風險問題的出現。

(2)技術風險管理控制

對于技術風險問題來說,其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施工上較為少見,但是由于其直接關系到工程項目的應用,在實際施工上一定要提高重視力度,一般來說其風險管理控制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層面。一是風險分析:在對風險進行量化的前提下,通過適當的工具與辦法對風險進行全面分析。分析時應注意定性與定量的結合,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達到充分掌握項目技術風險的狀態。二是編制風險應對方案:在全面掌握項目所存在的技術風險狀態后,要有針對性的提出應對的措施,以做到防患于未來,同時對于施工人員的實際工作提供技術要求,并安排質量監督組進行后期監督。三是評估措施的有效性:主要是評估制定的應對措施的有效性,應有專家和現場人員的意見。四是確定最佳監控與跟蹤辦法。五是對項目利益相關方進行報批,然后再根據審批方案進行后期的執行工作。

三、結論

綜上所述,對于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來說,由于其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因此在實際施工上一定要提高重視力度,做好項目風險的管理與控制工作,進而確保工程質量與進度符合實際需求。為我國“防災減災”提供基礎性支持,確保其真正發揮實際作用。

參考文獻

[1]程曉君,華夏,簡秋霞,等.監理工程師在水電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作用[J].人民長江,2011, (8) : 95-97.

篇2

論文關鍵詞:陜西,蘋果產區,連陰雨,氣象指數,風險分析

 

0引言

在國內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面,一般有干旱風險評估、澇洪風險評估、凍害風險評估等。李世奎等【1】探討了農業自然災害分析的理論、概念、方法和模型。鄧國等[2]提出用解析概率密度曲線法估計糧食產量序列的風險概率,對中國糧食產量不同風險類型進行了分區研究。薛昌穎等[3]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區冬小麥實際產量資料,選取歷年減產率的變異系數、歷年平均減產率和減產率風險概率作為評價指標,估算了干旱氣候條件下歷年冬小麥產量災損的風險水平。黃崇福等[4]針對湖南省各縣市的災情資料時間序列短、數量少的情況,引入模糊數學方法,對干旱進行了風險估算。朱自璽等[5]、王素艷[6]研究了冬小麥干旱風險評估技術和方法。

國外學者在風險分析研究方面多側重于經濟領域,對具體的某一種農業災害風險分析的研究還不多見論文服務。【7,8,9,10】

目前,在風險評估方面陜西,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價標準還缺乏統一的認識和實踐檢驗,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強的風險評價模型甚少。總體而言,風險評估的內容大多集中在較大的方面,如對中國的糧食產量風險進行評估和區劃,對總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進行估算等。這些風險評估的對象都是針對整體農作物,單一的對某一種農業氣象災害,或某一種農作物的農業氣象災害,或某一種果樹的氣象災害進行系統化風險評估和區劃的成果較少【11】。劉璐【12】、李美榮【13】等人分別應用基于模糊數學和信息擴散理論、風險災損模式分析了蘋果開花期凍害在陜西省蘋果產區發生的時間、空間風險分布。在風險評估方法中,主要用風險評估指標進行分析,但由于氣象要素(或其相對值,如降水負距平)受前期天氣氣候影響明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09年,全省蘋果面積和產量為847.4萬畝和805.2萬噸,占全國蘋果總產的1/3和世界總產量的1/8。8月下旬-10月中旬的連陰雨對蘋果著色及采收帶來嚴重影響,本文在定義陜西蘋果產區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的基礎上,探索了一種新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氣象災害指數方法來進行連陰雨風險分析,計算了陜西果區各地蘋果著色期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據此將蘋果產區連陰雨發生情況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級,結果表明,有13個縣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為輕度陜西,有27個縣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為中度,有8個縣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為重。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氣象資料來自陜西省氣象局檔案館。所用資料為位于陜西省關中地區、陜北地區48個蘋果生產縣(區)建站-2006年的8月下旬-10月中旬逐日降水量。資料起始時間:合陽自1962年,耀縣自1963年,靖邊自1965年,佳縣自1969年,安塞、甘泉、米脂、吳堡、延川5縣自1970年,子洲自1971年,陳倉自1973年,其余縣區自1961年開始。

1.2 數據處理和研究方法

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定義為:

(1)

公式(1)中為8月中旬~10月中旬雨日(R≥0.1)連續3天以上的日數,該日數越多,連陰雨危害越重;

公式(1)中為8月中旬~10月中旬無降水日數,該日數越多,連陰雨危害越輕。

2結果與分析

2.1 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

用進行分析僅用到連續3天以上的降雨日數和無降水日數,未使用降雨的具體數量,可減少各地由于觀測儀器不同帶來的差異。且該指數物理意義明晰,是運用多年氣象資料進行計算的,具有穩定性。本文以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數值做為連陰雨風險分析數值來進行風險分析。計算結果見表1論文服務。

2.2分級結果:

以≤0.3為輕度, 0.3<≤0.5為中度,>0.5為重度對各地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進行分級。有13個縣為輕度陜西,有27個縣為中度,有8個縣為重度,此分級結果即為風險分布(表1,圖1)

表1 陜西蘋果產區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及風險分布

 

地點

分級

地點

分級

地點

分級

子長

0.29

志丹

0.41

澄城

0.33

靖邊

0.22

延長

0.36

合陽

0.31

定邊

0.20

延安

0.34

韓城

0.31

神木

0.21

富縣

0.44

蒲城

0.34

米脂

0.25

宜川

0.37

富平

0.36

綏德

0.24

洛川

0.40

扶風

0.47

吳堡

0.20

黃龍

0.47

乾縣

0.42

府谷

0.19

宜君

0.49

禮泉

0.40

子洲

0.24

銅川

0.45

澄城

0.33

佳縣

0.20

耀縣

0.40

合陽

0.31

橫山

0.19

旬邑

0.48

韓城

0.31

榆林

0.19

長武

0.47

千陽

0.59

延川

0.28

彬縣

0.44

鳳翔

0.57

子長

0.29

志丹

0.41

岐山

0.54

靖邊

0.22

延長

0.36

寶雞縣

0.54

定邊

0.20

延安

0.34

寶雞市

0.52

吳旗

0.49

永壽

0.47

甘泉

0.60

清澗

0.34

淳化

0.43

隴縣

0.55

安塞

0.40

白水

0.36

麟游

篇3

防治需求。泥石流廣泛發育于占我國陸地面積約2/3的山地,分布廣泛,活動頻繁,每年爆發數百處以上,直接成災的泥石流至少數十處,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嚴重影響了山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山區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以及山區工程建設及其安全運行。科學、有效、經濟、適時地防治泥石流災害是國家減災和山區發展的戰略需求。今后,我國泥石流防治的需求主要表現在:進一步加強山區城鎮泥石流監測預警、災害治理和風險管理,有效減輕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提高山區城鎮這一區域發展中心的安全保障;加強水電、道路、管線、礦山等重大工程建設的減災防災工作,針對工程安全需求,有針對性地發展減災技術,制訂相應的技術規范和減災標準,更加有效地開展重大工程減災;進一步加強民眾的減災知識和科學普及,建立和完善災害群策群防體系,擴大減災實效和范圍;加強泥石流風險分析、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理論方法的研究,開展泥石流風險分區和風險制圖,服務區域發展和工程建設。

存在問題。我國泥石流研究具有較高的水平,已經針對不同危害對象的特點建立了相應的適合欠發達地區特點的泥石流綜合防治模式和配套技術;然而,泥石流形成條件、運動規律和成災機制復雜,泥石流研究歷史較短,對其物理性質和基本規律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深入,這就使得泥石流防治還處于半經驗階段,不能滿足國家減災的需求。目前,存在于泥石流防治工作中的主要問題有:泥石流預測預報基本上是基于“雨一地”關系的模型,沒有脫離統計預報的范疇,預報精度不高,進一步提高的空間較大;泥石流防治工程設計參數計算方法具有一定的經驗性,不同科技人員計算結果差異較大,需要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完善;泥石流災害風險分析和風險管理近期才得到重視,需要進一步加強這方面工作,建立完善的災害風險分析和風險管理理論和方法;盡管已經在泥石流灘地開發利用方面做了一定探索,但這方面的工作只是剛剛起步,需要進一步加強泥石流災害資源化利用的技術研發,充分利用災害的資源屬性。

對策建議。加大對泥石流基礎理論和基本規律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別注重地震區泥石流形成演化規律的研究。系統集成泥石流減災技術,不斷完善技術指南和技術規范,促進減災工程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加強泥石流災害治理,將災害治理和資源利用相結合,保障可持續發展。針對不同泥石流類型和形成背景條件,選擇典型災害點,開展試驗示范工程,樹立災害治理、區域脫貧、可持續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的示范樣板,在全國推廣經驗和技術。建立健全災害風險管理體制和機制。

崔鵬,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地理與水土保持學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山地分會副主任等,曾任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所長、中科院云南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國家站站長。主要從事以泥石流為主的山地災害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研究,100余篇,出版專著2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及三等獎3項、發明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授權1項,先后主持10余項國家項目。

篇4

關鍵詞:滑坡 穩定性 風險分析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P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04-003-02

1 滑坡基本情況

1.1 地理地質信息

擬治理滑坡位于湖北省秭歸縣袁水河南岸。該區屬大陸性季風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氣溫18℃,多年平均降雨量1147mm;屬重要鄉級建制鎮,居民散居在河谷兩岸斜坡山地;區內盛產柑桔、茶葉等旱地作物,交通較便利。滑坡區山地西高東低,海拔156.0~223.0m,相對高差67.0m,發育一背斜和一向斜構造,滑坡區位于向斜部位,總體屬河巖斜坡地貌;出露地層為侏羅系砂巖、粘土巖及不同成因的第四系堆積物。

1.2 滑坡特征

該滑坡為一正在活動的滑坡,滑坡體及周邊建筑變形明顯;平面形態呈下寬上窄的特點,滑坡前緣寬度210.0 m,往中后部變窄,寬度80.0~100.0 m;縱向長度右側明顯大于左側,平均長度170.0 m,以裂縫和泉水出露點連線為界;平面范圍約20000.0 m2,厚度在縱向有一定變化:中上部平均厚度約14.0m,沿江大道下部平均厚度約7.0m;總體積約25.0萬m3;后緣有明顯圈椅狀地貌,中部為民房所在地,前緣袁水河河岸向外微凸出,堆積大量碎石,呈現滑坡舌地貌。滑體表層為2.0m厚含碎石粉黏土,其下為5.0~6.0m厚卵礫石,8.0m以下為砂巖、黏土巖。

1.3 滑坡影響因素

(1)當地居民在滑坡前緣的農耕活動,滑坡后緣基礎設施建設。

(2)滑坡所在區域內地震的發生。

(3)三峽水庫水位的變化,導致老滑坡的整體復活。

2 滑坡的穩定性分析

2.1 計算剖面

蘑?Ⅰ剖面、滑坡體東側Ⅱ-Ⅱ剖面、西側Ⅲ-Ⅲ剖面作為滑坡穩定性計算剖面,如圖1所示。

2.2 計算參數

滑動面抗剪強度參數選取關系到滑坡推力計算和穩定性預測的可靠性、科學性,是滑坡防治工程中重要的參數。擬治理滑坡是一老滑坡,后期有復活,且三峽水庫水位變動,滑坡前緣時常被浸沒在水中,滑動面抗剪強度應趨于飽和殘余強度,據勘察資料給定的滑動帶土物理力學指標,抗剪強度指標介于飽和峰值強度標準值與飽和殘余強度標準值之間,即確定滑動帶2.3 滑坡體穩定性分析

結合滑面自身形態特點,計算模型采用適合于任意形態滑面的推力系數傳遞法;傳遞系數法計算公式見式(1)。根據確定的滑坡土體參數,分別對Ⅰ-Ⅰ、Ⅱ-Ⅱ和Ⅲ-Ⅲ剖面進行穩定性系數計算。在計算時考慮的荷載組合為:滑坡體自重,水位為165.0m靜水位。用條塊剩余推力法確定的三個剖面穩定性系數如表1所示:

滑坡穩定性系數計算結果表明:主體滑坡和前緣次生滑坡都將會發生。

2.4 滑坡后緣受牽引區分析

根據三個剖面的工程地質剖面圖和該滑坡后緣地層結構,滑坡后緣受牽引區可能的破壞方式應為弧形破壞,可采用瑞典圓弧法確定滑坡后緣受牽引區的穩定性系數。根據滑動面上抗滑力產生的抗滑力矩和滑動力矩平衡關系,滑坡穩定性系數表達式見式可能遭到破壞,因此該滑坡后緣應進行加固治理。

2.5 滑坡風險性綜合評估

風險指在一定時空限度內,特定地質災害對受威脅對象可能造成的損失,表示為式(3):

式中:R:特定的地質災害現象可能造成的損失;H:地質災害的危險性;E:區域內受特定地質災害威脅的對象;V:受威脅對象的易損性。

根據地質災害風險分級標準,經分析知高易損性區域位于滑坡中后部,滑坡后緣學校具較高風險。

3 防治措施

擬治理滑坡主要受威脅對象是居民和沿江大道,一旦滑坡爆發,會帶來巨大經濟損失。因此,采取適當減災措施控制滑坡災害非常必要,主要應從以下兩方面進行風險對策控制管理:

(1)對常住居民實施搬遷移民,同時加強公眾信息交流,提高公眾減災意識,最大程度公布滑坡災害應急預案信息,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加強交通保障設施的修建,增強滑坡段交通承災能力,努力把間接經濟損失降到最低。匯集并及時報告滑坡災害造成的破壞、人員傷亡信息,組織力量消除次生災害后果,組織搶修通信、交通、供水、供電等生命線設施,組織災害損失評估工作。

(2)根據滑坡體特點提出防治措施:在滑坡體后壁陡坎處,宜采用格構錨固措施,格構梁間植草皮,實現綠色護坡;在滑體中前部,受威脅對象包括居民、沿江大道和經濟林,易損性最大;應設置打入基巖的抗滑樁;對整個滑坡區設置地表排水系統;完善鉆孔和淺井的長期監控措施。

參考文獻:

[1]殷坤龍.滑坡災害預測預報[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45-48.

[2]吳益平,殷坤龍.浙江省永嘉縣滑坡災害風險預警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9(4),18(2).

[3]殷坤龍,陳麗霞,張桂榮.區域滑坡災害預測預警與風險評價[J].地學前緣,2007(11),14(6).

篇5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地質環境

眾所周知,地球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地球上各板塊間也存在著相對運動,加之人類為滿足生產活動的需求,不斷加大對大自然的改造力度,隨之也引發了出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應加強地質災害的控制與預防,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保證防治效果[1]。

1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概述

①地質災害:受自然界變異和生物活動的影響,我國自然災害現象頻頻發生,地質災害是其中最為頻繁出現的其中,其通常是指由于自然地質結構及相應板塊的運動,或由于人為地質作用,導致地質環境惡化,進而導致資源,生命和經濟損失的一種災害。災害發生時,人們往往無法提前感受到任何征兆,且地質災害強度及受災規模都相對較大,面對災害時,人們只能盡最大力量來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給我國人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

②地質環境:地質環境是地球演化的結果,通過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等在能量和物質基礎上相互作用,發生能量交替和流動,最終形成相對平衡的地質環境體系。地質環境有兩大特點,一是開放性特點,地球表面各個圈層都與地質環境相關,二是周期性特點,從漸變到緩慢,再到突變和災變,地質環境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呈現一定周期性的變化[2]。一旦當地質環境處于突變階段,就很有可能引發出地質災害。

③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的關系: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兩者關系密切相關,不可分割。一方面,地質災害發育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等構成了地質災害發生的條件;另一方面,地質災害的發生影響了反映地質環境質量優劣的地質環境各要素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適宜程度,給人類社會的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在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科學預測時,可從地質環境中分析地質運動的規律,以有效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2地質災害防治策略

(1)加強地質災害調查區劃的建設:地質災害調查區劃的建設是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實施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程,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建設,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勘查周邊地質界線,查清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②預測災害的危險程度,進行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確定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③根據地質災害的等級及破壞程度,制定出相應的等級預案,并配合有關部門及時做好相關預警應急措施[3]。

(2)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完善監測預警手段是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的行政手段和技術手段,主要是通過建立監測預警體系,有效反映地質災害的防治成效,進行防災減災工作。監測區域內的地質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監測預警體系在第一時間利用防災減災警示信息提醒工作人員預防災害、應急避險,為救援、避險爭取寶貴時間。地質災害具體監測預警流程。

(3)建立健全搬遷治理工程體制:當接收到監測預警體系發出的報警時,根據調查監測結果,分析該區域的災情,若發現災害的波及范圍較大,危險等級較高的地質災害隱患時,應采取搬遷避讓加強工程治理,確保受災區域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減少地質災害損失。另外,在治理災害工程中,應充分考慮災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質環境合理利用,實現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達到防災減災與土地資源再開發的雙重目的。

(4)完善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由于我國地質災害發生具有突發性、隱蔽性和破壞性三大特點,因此,為最大程度的降低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損失,應利用現有的經濟科技條件,建立并整合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其核心內容包括完善應急處理技術體系,建立網絡信息技術平臺以及配全應急設備。在地質災害發生時,可按照科學合理的流程第一時間進行準確的應急反應,最大限度的降低災害帶來的風險和威脅,達到最少的財物和人員損傷。

(5)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支撐研究體系: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支撐研究體系是防治地質災害的一項重要措施。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應加強科學研究技術的能力,對地質災害的典型地質環境、內在機理及成因等進行研究,開發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模擬和仿真系統,建立應急響應與模擬仿真研究體系。

3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地質環境應用

(1)構建地質環境綜合評價體系: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為確保地質的安全性,應加強對地質災害風險和地質環境安全的研究,建立地質環境綜合評價體系。具體來說,該體系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工程地質環境的實際質量評價;②地質環境中的工程容量評價;③工程地質環境的功能區分評價;④治理的風險調控評估和地質災害防范。在對區域地質環境應用的實際評價中,應充分考慮該區域特點,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環境調查,從而有效分析該區域地質環境的具體情況,使得該地質環境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減少災害的發生,

(2)加強工程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地質環境安全包括地質結構、地質成分、外部形態和工程性質等。加強對工程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有利于規避工程風險,保障工程建設中的安全性,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①相關部門應樹立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理念,注重人與自然的和平共處,將人類生產行為與自然改造進行有機結合,促進地質環境的可持續發展;②相關人員在評價環境前需搜集與地質環境有關的信息和數據,綜合數據提煉出對工程地質環境安全評價體系并完善,提高地質環境的開發利用效率;③注重地質環境安全中技術層次,包括建設工程區域地質安全評價、建設工程場址地質安全評價以及建設工程單體地質安全評價。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的新形勢下,開展防治地質災害工作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應密切結合具體的地質環境,從地質環境的規律出發,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探求出最適合的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并落實,有利于提高地質災害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孫佳茜,王鵬瑞.關于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和地質環境應用探討[J].科技展望,2017,27(1):23-24.

[2]劉傳正,劉艷輝.論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J].吉林大學學報(地),2012,42(5):1469-1476.

篇6

關鍵詞:信息擴散理論;災害風險評價;旅游地;吉林省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20-5007-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0.065

Evaluating Disaster Risk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n Jilin Provice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Diffusion Theory

SUN Ying-yue,ZHANG Li-feng,CHEN Pe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Jilin,China)

Abstract: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diffusion theory was used to conduct risk analysis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Jilin province. The problems limiting on the tourist resources disaster of small sample data were studied. The probability of tourist resources in jilin province disaster was calculated to obtain the disaster risk value of tourist resources in Jilin province. Results showed that Changchun city, Jilin city was in the high risk level. Baishan,Yanji city were in medium level of risk. Other cities were in the lower level of risk. It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lated department of Jilin province to prevent and mitigate disaster and enhance travel insurance.

Key words: information diffusion theory; tourism;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Jilin province

中國旅游業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國內眾多省、市、地區的支柱產業。同時,由于旅游業的高敏感性,其受外界環境的負面影響較大。隨著全球的環境變化,旅游地所面臨的災害也日益增多,一方面致使旅游資源與環境嚴重破壞[1-3],另一方面導致游客出游安全程度和區域旅游收入下降[4,5],因此有效地開展旅游地資源災害風險評價對旅游地資源災害風險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對旅游地資源災害風險評價方法多從致災因子角度出發,采用統計學方法對致災因子發生的概率進行計算,即擬合災害發生頻率或直接使用經驗分布曲線。但對于旅游地災害發生次數來說,由于是稀遇事件,資料樣本過少,曲線擬合在小概率部分的誤差往往較大。信息擴散方法是為了彌補信息不足而考慮優化利用樣本模糊信息的一種對樣本進行集值化的模糊數學處理方法,即信息擴散方法可以將一個分明集的樣本點變成一個模糊集。或者是把單值樣本點,變成集值樣本點,并將其攜帶的信息分配給樣本中每一個點的一種優化處理樣本資料的方法[6]。信息擴散理論在旅游地資源災害風險評價中的應用為旅游地資源災害風險評價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與思路。

1 研究區概況

吉林省位于中國東北地區的中心地帶(40°51′-46°18′N,121°38′-131°17′E),南北寬約600 km,東西長約750 km。省內自然災害種類較多(洪澇、地震、火災、低溫、冷害等),且發生較為頻繁,對吉林省旅游業影響較大。省內主要旅游資源有長白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吉林霧凇、長影世紀城、吉林松花湖、高句麗王城文化遺址、長春凈月潭、長春皇宮等多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全國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旅游勝地。

2 研究方法

旅游地資源災害風險是指旅游地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和對旅游地資源造成的損失,而不是災害本身,其災害主要是能夠對旅游地資源及游客造成影響和損失的自然災害,包括洪澇、地震、風災、泥石流等。當這種由于災害導致的影響和危害的可能性變為現實,即為旅游地資源災害。具體而言,就是指某一地區某一時間內旅游地資源災害發生的可能、活動程度、破壞損失及對旅游基礎設施、資源和自然環境系統造成的影響和危害的可能性。

風險分析的對象是事件發生的概率(p)和產生的后果(d)的乘積,依據公式計算旅游地資源災害風險(R=p×d)。其中,p為研究區災害發生的概率,d為災害所造成的潛在損失。對于潛在損失的確定,主要從游客傷亡人數、經濟損失和基礎設施損失角度考慮(圖1)。利用信息擴散理論確定概率(p),利用加權綜合評價法確定潛在損失(d)。

3 研究區災害發生概率

災害的發生概率常采用統計學的方法獲得,即擬合災害次數的理論分布律或直接使用經驗分布曲線。但對于研究區災害而言是稀遇事件,資料樣本很少,曲線擬合在小概率部分的誤差往往較大。利用模糊數學中的信息擴散理論,可以將一個災害資料所攜帶的信息擴散到指標論域中的所有點,從而獲得較好的風險分析效果。

信息擴散就是為了彌補信息不足而考慮優化利用樣本模糊信息的一種對樣本進行集值化的模糊數學處理方法,該方法可以將一個有觀測值的樣本,變成一個模糊集,即將單值樣本變成集值樣本,最常用的模型是正態擴散模型。

設m年的災害發生次數(年發生次數)指標樣本為:xi={x1,x2,x3,…,xn}(i=1,2,…,n);過去m年的災害發生次數的觀察樣本為:yi={y1,y2,…,ym} (j=1,2,…,m)。

設災害發生次數指標論域為:

ui={u1,u2,…,un} (1)

又設超越概率pi(x≥xi)(i=1,2,3,…,n)。則概率分布:

pi={p1,p2,p3,…,pn} (2)

利用信息擴散對樣本進行集值化的模糊數學方法處理,一個單值觀測樣本yj可以將其所攜帶的信息擴散給U中的所有點:

■■(u■)=■exp-■ (3)

式中,h為擴散系數,可根據樣本集合中樣本的最大值b、最小值a和樣本數n確定(表1)。

令C=■■■(u■),則相應的模糊子集的隸屬函數為:

μy■(ui)=■ (4)

把μy■(ui)稱為樣本yj的歸一化信息分布。

對μy■(ui)進行處理,可以得到一種效果較好的風險分析結果。

令q(ui)=■μy■(ui),其物理意義是:由{y1,y2, y3,…,yn}經信息擴散推斷出,如果災害發生統計值只能取{u1,u2,u3,…,um}中的一個,那么在將yj看作是樣本代表時,觀測值為ui的樣本個數為q(ui)個。

再令p(ui)=■,就是樣本落在ui處的頻率值,可以作為概率的估計值,其中■q(ui)為ui各點上的樣本數總和。理論上講,■q(ui)=m。

顯然,超越ui的概率值應為p(u≥ui),則:

p(u≥ui)=■p(uk) (5)

根據1991-2010年吉林省影響旅游資源、游客生命及基礎設施等自然災害發生次數,表示樣本集合Xi為:

長春:X1={6,12,8,15,…,16}

吉林:X2={8,15,12,20,…,18}

四平:X3={6,8,6,11,…,8}

延邊:X4={10,11,8,12,…,15}

白山:X5={5,10,11,18,…,16}

白城:X6={5,8,15,14,…,8}

松原:X7={6,5,12,15,…,12}

遼源:X8={8,7,12,16,…,13}

通化:X9={5,10,5,11,…,7}

取一維空間上的集合[5,30]作為年災害發生次數Xi的論域,并將論域進行離散,構成離散論域為:U1={5,10,15,…,30},控制點數6個。

利用信息擴散理論可以計算出3個指標的擴散系數分別為h1=9.332 477,h2=10.128 004,h3=15.301 606,h4=7.862 663,h5=15.119 762,h6=10.516 807,h7=11.426 807,h8=9.562 817,h9=8.635 826。利用上述公式即可求出各水平下長春市災害發生的概率(表2),該方法也適用于其他地區。

通過上述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研究區近些年災害發生次數為5次,是最低發生次數,因此取概率值為1,即各地區都發生了影響旅游地可持續發展的災害;災害發生次數30次是研究區中發生災害最高次數,即研究區發生的最多次數災害發生概率為0.364 0,但此種概率災害發生的次數較低,因此應該根據各區災害發生的概率進行適當的應對。

4 潛在損失計算

旅游地的承災體主要包括游客、旅游資源及基礎設施,一旦發生災害就會對這些承災體造成損失,這也是旅游地災害發生時的潛在損失。因此本研究針對上述承災體及災害發生的概率構建旅游地資源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表3)。其中各指標體系的指標權重由層次分析法確定,然后加權求和,確定潛在損失大小。

5 結果分析

依據以上分析計算結果,將旅游地資源災害所致的承災體損失,即潛在損失各指標無量綱化,加權求和。

X′ij=■ (6)

式中,Xij為第i個對象的第j項指標值,X′ij為無量綱化處理后第i個對象的第j項指標值。X■■和X■■分別指第j項指標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D=P0×w1+E0×w2+I1×w3+I2×w4 (7)

式中,D為潛在損失;P0為游客密度;E0為經濟密度;I1為基礎設施數量;I2為旅游資源數量;w1、w2、w3、w4為各自的權重。

把各風險水平下的承災體潛在損失看作研究區災害所造成的后果(D),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P)與潛在損失(D)相乘,即可以得到吉林省各市(州)的旅游地資源災害風險值(圖2)。

通過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吉林市的旅游地資源災害風險處于高風險區,造成此種情況是由于該市的旅游資源較多、游客密度較大,一旦發生災害對該市造成的損失較大,因此造成其資源災害風險較大;長春市的旅游資源數量與吉林市相差不大,但災害發生相對較少,因此該區發生旅游地資源災害風險等級僅次于吉林市;白山市、延邊州由于地處山區,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發生概率相對較大,也會對當地旅游資源造成較大損失,但相對長春市兩地旅游資源、游客密度相對較小,因此兩地發生旅游地資源災害風險等級較低;其余各市由于旅游資源相對較少、游客密度相對較低,且災害發生概率也較低,因此處于輕風險等級。

6 小結

利用信息擴散理論的分析方法,結合風險計算公式,對吉林省旅游地資源災害的3個指標進行風險計算,得到吉林省旅游地資源災害發生次數概率與承災體潛在損失風險值,定量評價了吉林省旅游地資源災害風險,對吉林省旅游地資源災害防災減災和旅游保險等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由于獲取的自然災害發生次數歷史資料時間序列較短,離散區間及所求得的概率存在一定誤差,隨著以后深入研究及獲得的災害資料不斷豐富,評價精度也會隨之提高。

參考文獻:

[1] 吉良新,秦志玉.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的風險評價及案例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7):1784-1785.

[2] 譚萬沛.海螺溝風景區地質災害對旅游的影響及防治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6,7(2):81-86.

[3] 佟守正,王 琦,李 光,等.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旅游災害及其防治對策[J].山地學報,2002,20(S1):133-138.

[4] 劉趙平.關于1998年洪澇災害對旅游業影響情況的調查報告[J].旅游調研,1999(2):23-27.

篇7

關鍵詞:水旱災害 格局分布 時空布局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7(c)-0212-01

近些年來,全球的自然災害平法頻頻發生,特別以水旱災害為主,給世界各國帶來了造成了極大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故許多國家與地位都紛紛開展看有關水旱災害影響評估研究。如國外最早展開水旱災害研究的相關報道就是美國在1933年對其田納西河流域的洪澇災害所作出的風險評估報道,直至1980年代,日本、英國與澳大利亞等國家也紛紛開始了有關洪水、臺風與海嘯等災害的風險評估,而我國關于農業水旱災害風險評估研究主要是從1990年代開始了,由史培軍、劉立新與趙世鵬等人所展開的關于水災風險的評估報道。到了21世紀,伴隨水旱災害危險性的逐漸升高,關于我國農業水旱災害的風險評估已經成為了人們重點關注的一個研究熱點,如張順謙與陳家全等研究者就在應用信息擴散理論與模糊數學方法的基礎上對四川盆地與東南沿海三省地位的農業氣象災害進行了風險評估分析。然而,一直以來,研究者們多關注于水災或是旱災的單個風險評估,而對于水旱災害的風險評估分析較少,而且對于我國水旱災害時空格局研究,也大多數選取的信息源為氣象站點的相關信息,或是歷史事件的記錄,亦或是以省為統計單位所進行的災情數據等,而以縣域為研究單位的災害信息還比較少,且大多數是關于水災或旱災的單個時空格局研究,關于水旱災害的整個時空格局研究較少[1]。故下面筆者就從水旱災害的危險系數總體格局與時空分布特征兩方面展開具體的分析。

1 中國水旱災害的危險性總體格局分析

近60年來,我國水旱災害的危險性整體布局主要呈現出東西兩方向的分異,其東部地區要遠遠地高于西部地區,而這也正是氣候、地貌與人類活動等多個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結果。同時,水旱災害危險性的高值地區也表現出了較顯著的南北分異,且高值縣區達到了956個,幾乎占了我國總縣數的40.5%。下面對其進行具體的分析。

第一,在東部地區存在著3個水災的高危險區,主要是東北平原區與江淮流域以及東南沿海地區。而導致這些地區頻繁發生水災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受到地貌格局的影響,這些地區多位于我國東部的匯水區,且地勢以平原與丘陵為主,整體地勢較低,極易形成洪澇災害;而另一方面則是受到夏季風與臺風暴雨天氣的影響而導致的,我國夏季風從5月初移到華南沿海地區,然后逐漸向北推進,逐漸影響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以北地區與華北、東北地區,從而直接導致這些地區雨量迅速增加,最終形成洪澇災害;此外,人類經濟與社會活動在這三個地區的逐漸發展與壯大也是造成該區域山洪與洪澇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

第二,北部地區存在著3個旱災高危險區,主要為內蒙古中東部與陜北地區以及云貴地區。而造成這些地區頻繁出現旱災的原因主要為全球氣候變暖、氣候出現異常以及北方的干旱化,加之北方農牧交錯帶旱作農業的不斷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的逐步退化也是造成這些地區出現旱災的重要原因。

第三,水旱災害的雙高危險區的高值縣大約有154個,大約占了我國總縣數的6.5%,且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平原西部地區與北緯35°~北緯25°之間,加之受承災體本身的脆弱性與抗災能力的地區差異性影響,使得水旱災害組合與危險程度高低出現主要以縣域間鑲嵌結構分布[2]。因此,通過上述對我國水旱災害區域分布特點的分析,可知東北平原地區、東南沿海地區、陜北地區與華北平原地區、云貴高原、內蒙古中東部以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新疆北部等地區是我國防治水旱災害最為關鍵的區域。

2 我國水旱災害的危險性格局的時空特征

第一,季節變化特征。總體來說,我國水旱災害的危險性格局季節變化比較顯著,且整體呈現出夏季水旱災害的危險系數較高,且高值范圍較廣;其次則為春季、秋季與冬季,其中春季的季節變化特征為“北旱南澇”,秋季的旱災危險系數較低,且呈現出東南沿海地區的水災危險系數較高的特點,而冬季則整個水旱災害的危險系數都比較低。

第二,月變化特征。一般來說,我國水旱災害的危險性格局月變化同降水帶的逐漸推移與承災體的月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以每年10月~次年3月為我國水旱災害的低危險性階段,而其它6個月我國水旱災害的高危險性呈現出較大面積分布,而且其高值區隨著季節的變化而逐漸推移[3]。其中,4月份,我國水旱災害的危險性呈現出南北分異特征是,并逐漸形成了“北旱南澇”的格局分布;而5月份,我國水旱災害的危險性的“北旱南澇”特征更為明顯,且水災高危險區主要集中在我國的華南地區與新疆北部地區,而旱災的高危險區則集中分布在我國的陜北地區;6月份,我國的水旱災害危險性的格局分布同5月份相似,但其高危險區范圍正逐漸增大,形成了明顯以秦淮線界線的”北旱南澇“格局;7月份,水旱災害的高危險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中東部與長江中下游地區,且水災的高危險區逐漸向西北地區擴大;而進入8月后,水旱災害的危險系數明顯降低,且因受臺風暴雨與極鋒達到影響其高值區也逐漸向北部與南部沿海地區推移,直至9月,水旱災害的整體危險系數正在逐漸減小,且水災高值區逐漸向南部推移,并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

3 結語

綜上所示,我國水旱災害的危險系數整體呈現出東西分異的特征,且東部地區由于受到氣候、地貌與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范圍要比西部地區大得多,同時,通過分析發現,東北平原地區、內蒙古中東地區與江淮流域、陜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地區、云貴地區是我國水旱災害的高發區域,同時也是我國防治水旱災害的幾個重點區域,今后必須采取相關措施對其加以防治。

參考文獻

[1] 劉蘭芳,劉曉燕.衡陽市農業水旱災害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30(3):99-102.

篇8

關鍵詞:多空間尺度;旅游資源;災害風險評價:吉林省

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災害的發生頻次、強度不斷增加,影響的范圍逐年增大。而旅游業由于自身的高敏感性,當災害發生時,旅游系統中某旅游因素由于受災害影響,產生負向變化或外界依托因素的負向變化,都有可能引起旅游業的波動震蕩。因此,旅游業成為整個國民經濟中最易受到沖擊的行業。

中國針對旅游災害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且定性研究較多,定量研究較少。20世紀70年代由于世界范圍內受到能源危機的影響,國際旅行協會對危機開始重視。此后世界旅游組織把旅游目的地的災害事件也做了相關定義:影響旅游者信心,并會危及到該地旅游業持續正常運轉的任何不曾預見的事件。劉浩龍等從致災因子的危險性、旅游資源易損性和風險防治能力三個方面選取8個評估指標,建立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的景區旅游資源災害風險綜合評估模型。羅振軍等從旅游者自身、景區管理和社會綜合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旅游景區事故的主要風險和發生機理。袁紅從區域旅游資源自然災害、區域旅游資源社會災害、區域旅游資源旅游發展災害三個方面詳細論述了區域旅游資源災害風險管理的特點與措施。趙黎明等從災害發生的頻度和破壞性來評價災害的危險性:從旅游者、旅游資源、旅游生態環境和旅游經濟四個方面來評價系統的脆弱性:根據預警和救災恢復兩方面評價防災救災能力。席建超等選取交通、治安、衛生、住宿、氣候、旅游線路、醫療救援7個層面共有14個評估指標,建立旅游風險評價模型。

綜上所述,國內對于旅游災害風險評價都是從其災害的致災因子的危險性、承災體的易損性及防災減災三個方面上進行評價研究,并且評價尺度都是從行政區尺度或景觀尺度進行區劃。一般而言,自然災害風險形成機制是從致災因子的危險性、承災體的暴露性及易損性(脆弱性)3個方面進行研究。區域旅游資源災害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所以除以上3個方面外,防災減災能力也是災害風險形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利用現代災害風險評價理論為基礎,從行政區尺度和網格尺度對吉林省區域旅游資源災害進行風險評價,嘗試打破行政區的限制,在小空間尺度上應用災害風險指數對區域旅游資源災害進行風險評價。并提出區域旅游資源災害風險是危險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7.結論

本研究根據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基本理論,以行政區、網格為評價單元,從兩種空間尺度對吉林省旅游資源災害風險進行評價,討論了兩種空間尺度風險評價方法。在對比分析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后,得出以下結論。

1)兩種空間尺度的旅游資源災害風險評價都具有可行性。通過建立統計數據庫,借助GIs技術、利用空間分析、數理統計以及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可以實現在不同空間尺度上的旅游資源災害風險評價,并對評價結果進行可視化。

篇9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工程 環境影響 環境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2-148-1

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環境影響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主要包括實施支擋工程、護坡工程、排水工程等,這些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第一,噪音影響。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施工無疑會需要很多的施工設備和施工人員,施工設備的機械聲音會對周邊居民造成困擾。第二,塵土污染。施工過程當中,會產生很多塵土,無疑會污染周邊環境,尤其是水泥、石灰等施工材料,如果處置不當,遇到大風天氣,極易被吹散,容易引起居民的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第三,土壤污染。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的一些治理工程,比如護坡工程等,會產生很多的廢渣,這些廢渣一般都堆放在空閑土地上,無疑會造成土壤的污染,進一步影響土壤的再生產能力,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第四,水污染。工程施工過程中,會排放很多的廢水,造成周邊生活用水的污染,影響居民身體健康。第五,生態影響。施工期主體工程施工將導致地表植被破壞、地表擾動,誘發水土流失等;臨時工程如取土場、棄土場等工程行為,使土壤,局部地貌改變,易產生水蝕。

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環境保護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需要做好施工前的規劃,做好施工計劃,嚴格按照施工計劃,同時制定出相應的環境污染防治措施。施工單位需要定期檢查單位的環境事項,對當地的環境保護部門檢查工作做好支持。

2.1保護居民的安寧生活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不能擾亂居民的正常生活,應該采取防治擾民現象的出現。第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正式施工前,要對環境保護措施做好規劃,施工的方案要考慮施工地區的居民區情況,盡量減少對環境產生污染。第二,正式開始施工之時,要告知施工地的居民,對可能造成的不便提前告知,與附近居民形成良好的關系。第三,盡量根據當地居民的作息規律進行施工,不得夜間施工,不能擾民。第四,對施工的材料進行專門管理,防止污染物進入河流,污染水資源。第五,對施工所造成的一些污染,要及時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2.2防止空氣污染

首先,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的施工,要盡量采用鑿裂法,防止大氣污染。用挖掘機直接將表層土和砂卵石等挖出。對巖石層要盡量采用鑿裂法,不能用爆裂方法,否則造成噪音的同時,還會污染大氣。對一些容易產生塵埃的施工,盡量加濕,減少粉塵出現。其次,對施工的材料比如水泥和粉煤灰等,要注意采取密封,從運輸到裝卸都應該做好密閉性檢查,定期進行維修。再次,施工的機械車輛在使用過程中要加強維護,保證車輛的正常運轉,不能出現泄漏機油現象。還有,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運輸沙子、石渣等材料,在運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遺漏到道路的狀況,此時,就應該及時進行清理,防止造成道路不通。施工現場需要在晴天進行加濕作業,防止干燥造成灰塵滿天。最后,當需要在施工現場燃燒一些物品時,如果氣味有毒,需要報請當地環境保護部門同意,不得擅做主張的進行燃燒。

2.3保護水資源

第一,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需要進行處理方可進行排放。盡可能的利用廢水回收循環利用。一般需要經過沉砂池沉淀,將粗大的顆粒物去掉,再將它們放入反應池,這樣能夠實現廢水的充分再利用。 第二,對機械進行修理產生的油廢水不得直接排入水體,否則容易造成水體的直接污染,對這些油廢水需要經過分離器進行分離,將水中的礦物油去掉,這樣剩下的廢水可以進行重新利用。第三,施工現場的機械在施工前和施工工程中需要進行定期的清洗,清洗后的水可以經過集水池沉淀處理,在向外界水體排放。第四,防治工程中的生產和生活污水同樣也需要進行集水池沉淀處理,使得排出的水能夠達標。

2.4防止噪聲污染

第一,防治工程中最容易產生噪音的便是施工機械。所以,施工機械應該嚴格按照國家環保標準進行選用,使用噪聲較低的機械,在施工過程中使用要提前進行噪聲監測。施工過程中定期對機械進行維護,保持機械處于正常運行狀態。第二,控制車輛往來于施工現場的時間,要進行車速的限制,禁止進行高音鳴笛,以免造成居民困擾。或者按照周邊居民的作息時間,嚴格禁止晚上進行車輛的運輸。第三,施工的現場需要科學合理的布置,比如混凝土攪拌機等大型機械需要在遠離居民區的地方放置,對一些噪音大的機械設備需要安置減震機座。

2.5妥善處理固體廢棄物

第一,對于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我國有專門的法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應該嚴格按照該法律處理固體廢棄物。將產生的廢渣等廢物送到固定的地方進行處理,不能隨便堆放。第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需要做好綜合治理,防止渣場中的廢棄渣宰流失而造成污染。將廢渣進行處理前,需要進行表土的剝離,而且將剝離的土壤進行保存。第三,工程的后期要對渣場坡面和頂面進行整理,保持最后場地的平順,防止土壤的污染。

2.6生態保護

第一,嚴格控制臨時用地規模,減少或避免占用耕地。在工程施工期合理規劃施工場地,要求施工承包商在施工作業帶內施工,對珍稀野生動植物進行主動避讓,避免用地范圍以外的耕地被機械碾壓或堆放材料等。第二,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水土保持方案,按照“先擋后棄”等原則及時實施水土保持的擋護、排水等措施以及施工基地植物恢復措施等。第三,加大管理力度,在施工過程中嚴禁各種形式的亂砍亂伐行為,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等。

3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目的是為了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保護生態環境的平衡,所以防治工程的施工也需要遵循保護環境的原則,不能防止了地質災害反而造成了環境更大的污染。所以,應該清楚的認識到防治工程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然后才去措施,保護環境。

參考文獻

[1]王彪,劉傳深.三峽庫區工程建設誘發工程地質問題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4).

篇10

一、總體要求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及視察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以人為本、生命至上,改革創新、破解難題,預防為主、系統治理的原則,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以健全應急管理體系為基礎,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以實現鞏固提升安全水平、穩步提升應急能力、顯著提升隊伍素質為目的,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補齊應急工作短板不足,提升安全生產水平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為建設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任務

(一)建設專業化的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和風險防控體系

1.建立完善安全技術服務和隱患排查專家庫。建立交通運輸領域安全隱患排查專家庫,完善專家管理辦法,落實專家工作待遇。

2.持續開展專業化安全隱患排查。結合行業實際,制定并嚴格執行年度行政執法檢查計劃,完善專業化隱患排查治理清單,企業照單管理、部門照單監管,違法照單處罰,實施精準治理。進一步強化抽查檢查,通過“雙隨機”、“明查暗訪”等方式,聘請專家或委托第三方機構對生產經營單位開展隨機抽查檢查。

3.建立安全隱患雙重交辦雙重督辦制度。對督查檢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向生產經營單位交辦的同時,向直接監管部門交辦;在督辦生產經營單位整改安全隱患的同時,督辦直接監管部門落實監管責任情況。對安全隱患整改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單位和相關責任人,一律按規定進行處罰,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嚴肅追責問責。

4.建立專業化安全隱患排查考核評估機制。將專業化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納入年度安全生產目標責任考核的內容,對各單位實行考核通報和責任追究。對本行業領域專業化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情況,專家(組)、第三方機構履職情況,生產經營單位安全隱患整治情況等開展評估,作出評價結論,對不嚴格履職的專家和第三方機進行動態調整,推動專家和第三方機構認真履職盡責,支持幫助生產經營單位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二)建設科學化的企業本質安全體系

5.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堅持“行業主抓、部門監管、企業落實”的原則,采取示范引領、包干負責、專家指導、送教上門、獎懲激勵等方式,持續拓展和深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攻堅活動,聚焦發力,久久為功。

6.加強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理念,形成覆蓋企業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的安全文化體系。積極發揮安全文化的滲透引領作用,指導安全生產實踐,提高全體員工安全意識和企業安全管理水平。

7.強化全員安全教育培訓。健全并嚴格執行全員安全教育培訓責任制,嚴格落實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和從業人員培訓考核合格上崗制度。強化安全教育培訓與考核,開展常態化的全員安全教育培訓,保證企業員工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應急處理措施。加強對新錄用員工的三級安全教育,將外包隊伍的教育培訓考核納入本企業培訓工作當中,做到不考核合格不上崗作業。

8.健全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度。結合企業生產經營實際,明確從主要負責人到一線從業人員(含勞務派遣人員、實習學生等)的安全生產責任范圍和考核標準,形成“層層負責、人人有責、各負其責”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建立健全涵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各環節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覆蓋所有崗位和全部操作過程的安全操作規程。

9.推廣使用先進適用的安全設施設備。結合企業特點,狠抓科技強安行動,引導企業淘汰安全保障能力低的落后產能,積極探索、使用符合企業實際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采用自動化程度更高、操作更加簡便的智能化程度設備設施,大力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建設。非煤礦山企業要推進地面生產生活設施改造和“五化”建設,危險化學品(化工)企業要推進自動化控制系統改造,不斷減少高危場所現場作業人員,降低勞動強度和安全風險,從本質上提高設施設備的生產效率和安全運行。

10.完善企業安全管理體系。強化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積極推動企業班組安全建設,不斷夯實安全管理基礎。積極推進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開展全方位、全過程安全風險辨識,落實管控責任。健全完善隱患排查治理機制,制定符合企業實際的隱患排查治理清單,推動全員參與自主排查整治隱患。強化危險性作業的安全管理,建立并不斷完善相應的危險作業許可制度,規范作業安全條件和審批程序。  

(三)建設標準化的事故災害防護設施體系

11.統籌推進自然災害防治工程。統籌推進實施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移民搬遷、應急救援中心建設、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全民防災減災能力素質提升等重點工程。

12.全面開展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開展全縣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重點開展道路交通、生產經營單位等災害風險調查評估和重點區域災害隱患排查,配合建立自然災害風險基礎數據庫,研究確定地震、地質、水旱、氣象等自然災害風險區劃,編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圖和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圖。

13.加強事故災害防護設施建設。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加快實施鄉村公路和急彎陡坡、臨水臨崖危險路段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

14.強化生產經營單位安全防護設施建設。各單位按照“三管三必須”的原則,督促指導生產經營單位按本質安全體系要求建設各類安全防護設施,確保安全生產“三同時”落到實處。督促指導生產經營單位加大安全資金投入,改造更新落后生產工藝設備,加強安全設施維護保養,督促設有自動消防設施的單位和企業接入消防物聯網,簽訂消防維保合同,定期進行維護保養,保證正常運轉。

(四)建設實戰化的應急指揮體系

15.完善應急指揮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各類事故災難應急指揮機構,厘清和應急管理部門在應急救援工作中的職責,健全完善應急指揮決策機制。加強應急預案管理,修訂完善行業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安全生產類、自然災害類專項應急預案,推進應急預案演練向實戰化、常態化轉變,提升演練質量和實效。強化應急協調聯動能力,建立健全應急聯席會議、需求專報、情報會商、協同指揮等制度,定期開展聯合行動協同指揮演練,增強應急協調聯動能力。強化事故災害信息管理,完善事件信息報送程序。

16.提升現場應急指揮能力。強化一線專業指揮員的培養,建立各類事故災難應急處置一線專業指揮員制度,賦予專業指揮員全權處置職責。

(五)建設專兼結合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

17.加強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依托本行業領域救援力量,組建縣級地質災害、防汛抗旱、地震災害、森林草原防滅火、工程搶險、物資運輸、道路搶修等專業應急隊伍,配備滿足自然災害、事故災難應急救援需求的應急人員、技術力量、應急裝備,提升專業救援和綜合保障能力。堅持專業能力建設與綜合能力建設相結合,加強應急救援專業裝備配備,組織實戰化拉動演練,加強業務技能培訓,優化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布局,提升救援隊伍“一專多能”救援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

18.加強企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推動運輸企業建立微型消防站,并實現區域聯防聯動。

(六)建設全民性的事故災害防范教育體系

19.拓展安全防災宣傳方式。通過客運站場顯示屏、開設專欄、“兩微一端”等方式,宣傳普及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應急知識。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設全縣新型應急管理體系,是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和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有效舉措。縣交通局將應急管理工作納入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細化考核項目,加大考核權重,確保應急體系盡快建立,應急能力穩步提升,應急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同時,積極將應急管理工作“十四五”發展規劃。

(二)加強協調配合。要加強溝通協調,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各負其責,各盡其職,齊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全力做好行業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工作。同時,加強與企業應急救援隊伍、民間救援組織的溝通,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應急救援工作。

(三)完善政策制度。根據國家和省市相關法律法規,認真落實屬地管理和行業監管職責,分級分類制定監測預警、風險評估、隱患治理、應急裝備、應急通信、應急演練等工作標準規范,加快健全應急管理法規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