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的預防措施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7: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災害的預防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87
1 保護地蔬菜栽培常見的蟲害及其預防措施
1.1 蟲害成因的分析
蟲害是保護地蔬菜栽培中常見的災害之一,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保護地在通風條件方面較差,而且光照的強度往往較弱,同時其內部的溫度往往比外界的溫度要高,使得其蒸發速度較慢,所以其特點就是高溫、高濕,而這就為病蟲害的繁殖和成長提供了便利,同時還會影響蔬菜正常的發育。若得不到高效的處理,就會使得菜葉干枯速度加快、果實發育不成熟,對蔬菜栽培質量帶來的極大的影響。
1.2 預防性的措施分析
在分析蟲害成因的基礎上,鑒于其帶來的危害較為嚴重,所以作為栽培人員必須在日常栽培管理工作中強化對其預防性工作的開展,盡可能地預防蟲害導致蔬菜質量和種植效益帶來影響,這就需要切實注重以下工作的開展:針對高溫、高濕帶來的危害,就應切實加強室內環境的改善,切實加強對其的通風處理,盡可能地優化蔬菜的生長環境,在注重人工處理的同時,為了避免頻繁的人為通風帶來的影響,筆者建議在保護地加強蔬菜大棚溫濕度控制自控系統的應用,通過設置蔬菜正常高效生產所需的溫濕度,利用這一系統對室內的溫濕度自動調節,當室內溫濕度過高時,自動打開通風口,正常后及時的關閉,若溫濕度不足則自動開啟增溫加濕裝置,盡可能地優化其生長環境,從而更好地預防病蟲害的滋生,消滅滋生病蟲害的環境,就能有效的控制。
2 保護地蔬菜栽培常見的肥害及其預防措施
這里的肥害并非肥料自身帶來的災害,而是由于施肥不當導致的災害。尤其是施肥單一,所選肥料不合理而導致蔬菜生長所需必要礦物元素的缺乏。若施肥過多,就會生成有害氣體,從而對蔬菜生長帶來影響。所以在確保蔬菜質量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增加其產量,在施肥過程中,應切實注重以下工作的開展。結合蔬菜生長所需,在不同的階段,合理的進行施肥的同時,還應對肥料的種類進行合理的確定,尤其是底肥、追肥等必須合理地確定,并對施肥的時間段和施肥量進行嚴格的控制,施肥之后還應確保及時澆水;及時的清理保護地中的各種殘留物和垃圾,確保其始終干凈舒適,才能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加強生物有機肥的施用,盡可能的確保施肥的環保性和高效性,并對施肥后的蔬菜生長情況進行觀察,對于出現的問題應及時的處理,施肥量過多或過少都會對其質量和產量帶來影響,并通過施加微量元素肥料,提高蔬菜的免疫能力[2]。
3 保護地蔬菜栽培常見的凍害及其預防措施
這類病害主要是在冬季出現,由于冬季的溫度較低,而雖然其內部溫度比外界要高,但是其往往由于光照不足和濕度較大使得蔬菜的營養價值較大,若處理不當就可能導致減產。所以對其的預防也顯得尤為必要。這就需要在日常栽培工作中加強天氣情況的關注,針對冬季溫度較冷的特點,應及時的對其溫濕度進行調節。但是最為經濟的辦法就是通過澆水抵御凍害,由于水比熱容較大,此時就會吸收周圍冷氣,而在結冰時又能釋放熱量。
4 結語
綜上所述,保護地蔬菜栽培的常見災害較多,所以其預防措施也往往不同。本文主要針對保護地蔬菜栽培中常見的蟲害、肥害、凍害等災害進行的探討,主要探討的是基于溫室大棚之類的保護地蔬菜栽培要點,此外還有風障畦、陽畦、洞坑、溫床等保護地的蔬菜栽培,這也正是本文的不足之處,所以在實際栽培中還應結合保護地的實際,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強各種病害的防治,確保蔬菜質量的同時提高蔬菜的產量和效益。
參考文獻
[1]郭云仙.保護地蔬菜栽培常見災害及預防[J].北京農業,2015(03):109.
篇2
關鍵詞 日光溫室;災害性天氣;類型;預防措施;徐淮地區
中圖分類號 S6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0-0253-01
保護地栽培就是在不適宜蔬菜、瓜果生長的初春、秋末或整個冬季,通過保溫措施的實施,即采用地膜、棚架塑料薄膜、鋼棚等保溫材料,使蔬菜等避開不良的自然環境條件,在特殊的環境中發育生長,可延長或提早植物的生長期和成熟期,與露地栽培以及儲存、加工等措施相配套,并產生較高經濟效益的一種栽培方式。對于保證蔬菜的周年均衡供應,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等有重要作用。特別是高效節能型日光溫室的出現,既優化了棚體結構組合,增加棚體的使用壽命,調節了蔬菜種植茬口,又減少了浪費和污染,提高了種植者的積極性和經濟效益,已經成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一種有效途徑。
但日光溫室與其他棚體一樣,蔬菜種植的產量與質量與自然氣候的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該文僅就日光溫室栽培時易遇到的幾種自然災害類型及防治對策進行探討,以充分發揮日光溫室的良好效應,創造有利于蔬菜生長的環境條件,促進日光溫室的生產和發展,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整體效益的目的。
1 日光溫室栽培災害性天氣的類型
1.1 凍害
氣溫驟降,且持續時間較長的天氣下,性能較差的溫室氣溫達-3~-2 ℃,保溫條件較好的溫室也只有4~5 ℃,會使黃瓜、番茄等喜溫性蔬菜受凍,受凍面積可達30%~40%。受凍作物上部葉片及生長點結冰,天晴后,葉片失水萎蔫,甚至整株萎蔫下垂死亡。
1.2 冷害
當-6~-5 ℃的天氣連續超過10 d,且日光溫室結構不合理、配套設施差、保溫透光性較差時,易出現冷害。早晨溫室內氣溫2~3 ℃,可使黃瓜生長受阻,即生長速度慢,花打頂,中上部葉片顏色加深,邊緣變黃,莖須卷曲,不伸展。
1.3 低溫弱光
溫室內長時間處于低溫、弱光(光強僅為正常的30%左右)、濕度大(90%~95%,少數達100%)的環境條件,且地溫下降,植株因無法正常進行光合作用而生長緩慢,葉片變薄黃化,出現落花落果現象。黃瓜還會出現化瓜現象,且病害多而重,嚴重影響了溫室越冬黃瓜及秋延后番茄的生長。剛定植的黃瓜死苗率達10%~15%,嚴重的達30%~40%。
1.4 高溫
2月下旬至3月中旬氣溫回升快,易造成長時間超過32 ℃的高溫危害,使黃瓜生長加快,葉片變薄黃化,坐果率降低,畸形瓜增多,植株衰老,嚴重影響黃瓜產量[1]。
1.5 大風、大雪
風雪天氣易使溫室局部受損,出現棚桿斷裂、棚面凹陷、棚膜破損或刮起的現象,使冷空氣進入棚內而引起溫度降低。如不及時補救,可產生棚毀、菜受凍現象[1]。
2 災害性天氣的預防措施
2.1 建造結構合理、性能良好及配套設施完善的溫室
2.1.1 科學合理規劃日光溫室的結構。①合理的墻體。墻體厚度達到一定的范圍,墻體的溫度變化才會較為恒定。50 cm厚的夾皮磚墻隔熱能力較強,但仍有3 ℃左右的溫度傳導。而徐淮地區推廣的半地下堆土式日光溫室,墻體厚度高達1.0~1.5 m,能使墻體保持穩定的溫度變化,同時又能在室溫較低時放熱,且半地下又利于利用地熱,達到一體多用的目的。②適宜的高度、跨度和前屋面。前屋面是日光溫室的采光面,太陽光又是溫室的熱源,因而要盡力增大屋面角度,增加采光量,以提高室溫一般用于越冬栽培的日光溫室高度3.0~3.1 m,跨度7.5 m。高跨比1∶2.7~3.0,并要求建造時一定要使太陽光線能照到整個后墻。前屋面要采用厚5 cm的草簾加一層防雨膜進行覆蓋,以提高防寒保溫性能。天氣寒冷時外加一層天幕或內做小弓棚,可提高地溫1~2 ℃。
2.1.2 采用良好的棚膜。棚膜是溫室采光面的基本覆蓋材料,可影響溫室的采光、增溫、保溫及降濕等功能。一般聚乙烯長壽無滴膜用于越冬茬,聚乙烯無滴膜或多功能膜用于秋延后或早春茬[1]。
2.1.3 及時建造耳房和挖防寒溝。耳房可防止冷空氣直接進入溫室,避免進出口處的蔬菜生長不良,又可作為管理蔬菜的工作室和放置物資的儲藏室[1-2]。挖防寒溝可有效減少邊緣地溫的散失。據觀測,離溫室南側50 cm處平均地溫提高1.0~2.5 ℃。挖防寒溝的方法:在溫室內南側挖一條東西走向、并貫穿至溫室兩側的小溝,一般溝寬30 cm、深20 cm,內填充碎麥草或碎稻草。有條件的在溫室四周挖深50 cm、寬100 cm的溝,并填充足量的碎麥草或碎稻草,效果更好。
2.2 選用抗性強的品種
日光溫室由于其特殊的結構和生產季節,不同于其他棚體,多用于在低溫弱光的季節生產需要較高溫度和較強光照的蔬菜。因此,要選用耐寒、耐弱光、抗性強的品種,通過自身的抗逆能力來抵御不良的災害性天氣。目前,當地種植大棚蔬菜多為茄果類(如黃瓜、辣椒、番茄、茄子、荀瓜)及葉莖類(如芹菜)。
同一種植品種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溫度和光照的要求也不同,不同素質的幼苗栽至溫室后對不良環境因素的抵抗能力亦不同。如番茄秧苗在氣溫低于8 ℃時即停止生長,而經過低溫鍛煉的秧苗,卻能忍受短時間0~3 ℃的低溫。經過嫁接的番茄苗,在-6 ℃的環境下,無一株死亡,只是邊緣稍受凍,天氣轉好后,4~5 d即轉入正常生長,而自根苗(未嫁接)死亡率達21.5%。因此,在溫室栽培中,在調節好溫、光、肥、水關系的條件下,應盡量提高秧苗基礎素質,保持植株健壯生長,才能有利于提高和增強抗逆能力[3-4]。
2.3 及時采取應變管理措施
日光溫室在進行蔬菜生產的過程中,無時不受到天氣的影響,突發的災害性天氣隨時都會發生。因此,種植戶要時刻樹立無災防災、有災抗災的憂患意識,從品種安排到日常管理,再到常規抗災物資準備等,都必須圍繞不良天氣及災害性天氣這個中心。一旦發生,應變管理措施及時跟上,以把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2.3.1 合理安排溫室的種植茬口和蔬菜品種。如果自建的溫室建造不合理,設施不配套,且種植水平不高,宜安排秋延后或早春茬的果菜生產。如溫室綜合條件好,種植經驗豐富,應盡力安排越冬的瓜果類生產,方能達到趨利避害,安全、高產、高效的增收目的。
2.3.2 分清不同類型災害性的天氣,區別對待,及時采取應對措施。①突發性天氣。為了預防突發天氣(如大風、大雪天氣)帶來的損失,要時刻關注天氣預報,溫室內安排專人值班,多戶聯合,互為照應。另外,大風、大雪過后,一般降溫較快,要及時加蓋草簾、防雨膜、天幕或小弓棚等覆蓋物;條件較好的可短時燒火提溫,但應注意煤氣中毒。②連續陰雨天氣。大部分菜農對越冬蔬菜管理一個傳統的認識就是保溫,而不重視光照的作用,結果適得其反,是目前蔬菜溫室管理的一大誤區。連續陰雨雪天氣正確的應對措施如下:一是增溫補光。晴天盡量早揭草簾,延長綠葉見光時間。揭簾后,清掃棚面,揭去室內多層覆蓋物,以增加室內光照強度,也可在溫室內掛反光膜,一般掛反光膜可增加光照強度6.0%~40.3%。有條件的可用燈光彌補光照不足。二是降濕排濕。非雨雪或多霧天氣,盡快打開頂部天窗通風,以利于排濕,消除病害發生的溫濕度條件。三是防病促長。連續陰雨雪天氣,且天氣又突然轉晴時,不能一次性全部揭去覆蓋物,或大通風,應隔一揭一,逐漸通風,以防植株失水萎蔫。同時,及時進行病害防治和根外噴肥補充營養,促使植株盡快保持正常生長狀態[1-2]。
3 參考文獻
[1] 謝明忠,姜廣云,李靖.日光溫室災害性天氣的防御對策[J].長江蔬菜,1997(5):30-32.
[2] 李金才.生態農業標準體系與典型模式技術標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7.
篇3
[關鍵詞] 礦井; 煤層頂板; 煤層底板; 災害分類; 防治措施
煤礦安全生產是推動煤炭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動力,特別是在煤炭開采條件的約束下,對于煤礦現場圍巖-支護關系的分析與認識,借助于巷道圍巖的變形規律,加強對巷道支護技術的論證,從支護方式、支護手段上來提高煤礦安全生產的穩定性與可靠性。針對煤礦頂底板事故發生率的增長,從礦井生產工藝技術實際來重新分析礦井災害的原因,采取必要的采場、巷道圍護技術與監測方法,探討礦井頂底板災害的主要形式與發生規律,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確保生產安全的有序與有效。
一 文家壩二礦礦井條件
本文所選礦井為水城礦業(集團)文家壩二礦,礦井地處黔西高原向黔中丘原的過渡地帶,海拔標高大部份在+1400m以上,井田呈北東-南西向分布,北部以F28(AF4)斷層與文家壩一礦相接,南部以SF4斷層與碾子邊井田相鄰。可采、和大部可采煤層有6#、7#、16#、23#、27#、30#,局部可采煤層為2#煤層。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層煤類均為無煙煤,其中23#煤為光亮型,7#、30#煤為半亮型,16#、27#煤為光亮型,2#煤為半暗~半亮型,6#煤多為半亮型,以粉狀、鱗片狀為主。
1.1 地質構造
井田地處阿弓向斜中段,礦區內地質構造復雜程度為中等類型,含煤地層主要是二迭系龍潭組(P2l),含煤24~44層,一般30~33層。本井田煤層埋藏較淺,阿弓向斜兩翼煤層傾角差別較大,南東翼煤層賦存絕大部分平緩,一般在3~12°左右,北西翼煤層較陡,傾角在20~40°,大斷層不發育,落差(或地層斷距)大于20m的僅9條,其中除F2030-2逆斷層位于井田中部外,其余8條都位于井田邊部,或其本身就是井田邊界斷層(如AF4、AF7、SF4、F61等),對井田內的煤層破壞不大;小斷層則較發育。
1.2 頂底板地質條件
本礦區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層直接頂板多為泥巖、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石灰巖,底板多為泥巖、“根土巖”,因此抗壓強度低,遇水易軟化。此外,頂、底板巖層中發育有多組裂隙,巖體結合力差,巖層穩固性差,底板遇水易膨脹。礦井開采煤層瓦斯含量高,均具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各煤層無煤塵爆炸危險性,煤層具有自然發火傾向[1]。
1.3 巷道布置層位特征
可采煤層分為上下二組,上煤組包括6#、7#煤層,下煤組為16#、23#、27#和30#煤層。采用分組聯合布置,主平硐按91°方位、7‰坡度布置至淺部家順和核桃壩小礦井邊界,1310水平大巷沿淺部小井邊界布置,待越過小井邊界后1310水平大巷穿層布置至一分區井田中部,然后布置一分區軌道石門及一分區1310車場,主平硐布置在茅口灰巖中,+1310水平大巷及1310軌道石門及車場均穿層布置,受場地條件限制,一分區進風排矸斜井和回風斜井布置在一分區北西翼的大土,井筒按314°方位角、25°傾角掘至一水平通過軌道石門與1310大巷連接。在距7#煤層底板約30m的細砂巖中布置采區軌道,運輸和回風上山,該層為膠結細粒硬砂巖,平均厚度14.5m,層位穩定,三條上山通過一分區軌道斜巷與軌道石門連接。為了加快施工進度和減短建井工期,在工業場地西面直線距離約2.6km處的田壩寨布置措施井。
1.4 支護方式選擇
主平硐基巖段采用錨噴支護;頂底板巖性穩定(如灰巖段)采用噴漿支護,穿過煤系地層或斷層帶時,如巖性較差,可采用錨網噴+錨索+注漿或聯合支護[2],井頸段采用鋼筋混凝土支護。一分區排矸進風斜井、一分區回風斜井基巖段采用錨噴支護,巖性較差段采用錨網噴+錨索+注漿或聯合支護,井頸段采用鋼筋混凝土支護[3]。+1310水平大巷、井底車場、11采區運輸上山、11采區回風上山、11采區軌道上山及底板瓦斯抽放巷等巖層巷道,一般采用錨噴支護,如巖性較差,可采用錨網噴+錨索+注漿或聯合支護。井下消防材料庫、爆破材料發放硐室、等候硐室、采區變電所及躲避硐采用錨噴支護。煤倉、矸石倉、溜煤眼、溜矸眼、引風道及安全出口采用鋼筋混凝土碹支護;工作面開切眼采用單體液壓支柱支護[4]。
二 文家壩二礦頂底板災害因素分析
2.1 主采煤層頂、底板巖性及穩定性分析
根據文家壩二礦地質報告來看,主要可采煤層6#煤層頂板主要為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砂質泥巖、細砂巖,加之各處受斷層影響程度、節理發育程度、層理膠結強度各異,其穩定性具有復雜多變性[5]。6#煤層直接頂綜合厚度與采高的比值K為0.8~2.67,其值介于周期來壓強烈和無周期來壓之間,在一分區統計的122個鉆孔中有12個點為石灰巖,占9.8%,一般厚度為0.45~4.14m,平均厚度為1.92m;對7#煤層直接頂、底板巖性分析,煤層K值為0.21~5.78,在一分區統計的76個鉆孔中有18個點為石灰巖,占23.68%,一般厚度為0.5~2.21m,平均厚度為1.33m,說明6#、7#煤層為周期來壓強烈頂板,需要采取強制放頂措施來增強工作面支護安全。
2.2 對來自礦井地質因素的災害分析
2.2.1 地質斷層條件下對工作面的影響
由于受到地質擠壓、拉伸,以及剪切力的影響,對于地質斷層的出現所引起的局部采煤工作面的危害是十分復雜的,當斷層與工作面的夾角越小時,其造成的頂板冒頂的危險更大,尤其是傾斜斷層[6]。本礦井區域斷層發育較高,結合勘探中的三圍地震法、地質雷達、地質構造超前探測儀等儀器的使用,以最大化的了解地質特征,避免誘發冒頂事故。
2.2.2 地質褶曲與擠壓對工作面的影響
從煤礦生產實踐來看,對于大褶曲構造,往往影響煤層的傾角,而對于工作面壓力的影響不是太大,相反,對于小褶曲,當褶曲傾向與工作面一致時,對于采空區出現的垮落巖石的影響,則很容易使得礦井頂板發生局部冒頂[7]。同時,擠壓作用導致的對頂板巖層形成離層或破斷,極易引起頂板短時急劇下沉現象,從而增加了冒頂的危險性。
2.2.3 節理、裂隙對工作面的影響
從對礦井中出現的節理與裂隙分析可知,人字形與草帽型節理裂隙較為常見,由于頂板受到來自裂隙長軸推進方向的作用力,如直立裂隙對直接頂的切割,從而造成頂板的下沉或水平移動,很容易誘發巖層水,使工作面出現掉碴或淋水;同時,直立裂隙還能夠改變直接頂的垮落步距,造成老頂的大面積垮落。而對于斜裂隙,對于采空區造成片幫,對于煤層則造成傘檐或探頭煤,給頂板管理增加困難[8]。
2.2.4 層理與破碎帶對工作面的影響
層理是由于地質巖層的沉積而形成的巖層分界面,極易對于煤礦采動過程產生離層裂隙,其對工作面支架產生橫向推力,容易引起支架的歪斜和傾倒,導致冒頂。而破碎帶主要因地質原因而形成的工作面巖石或煤層破碎的現象,也給頂板管理帶來困難。
2.2.5 采動裂隙對工作面的影響
采動裂隙主要與煤壁的支承壓力有關,對于與工作面平行的煤壁裂隙,很容易在壓力裂隙與節理裂隙相互作用下造成楔形巖塊,從而誘發局部冒頂,而當工作面與節理方向一致時,容易加大裂隙的寬度,從而誘發大面積冒頂。
2.2.6 頂、底板巖石的物理性質的影響
從頂底板圍巖的物理力學性質來看,巖石的厚度、硬度、層理、裂隙等因素是造成頂底板危害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對于老頂巖層堅硬,大面積開采所形成的懸露,一旦達到強度極限,極易造成巖層斷裂而形成周期來壓。
2.3 對來自礦井生產作業的災害分析
2.3.1 開采深度的影響
開采深度直接影響原巖壓力大小,造成巷道或工作面周圍巖層內支承壓力發生變化,從而對礦山壓力影響明顯。本礦井開采標高范圍為+1900~+1100m。開采深度800m。首采工作面回風水平標高+1479.1m,但隨著采深增加,采面或巷道支承壓力必然增加,隨著深度的增加,巷道圍巖的“擠、壓、膨”現象更為嚴重,從而導致煤壁片幫及底板鼓起的機率增加,由此也可能導致支架載荷增加[9]。
2.3.2 采高與控頂距的影響
對于于頂底板移近量的計算與采高與控頂距密切相關,采高越大,采出的空間越大,必然導致上覆巖層破壞嚴重,就單一煤層開采時的冒落帶與導水裂隙帶的總厚度與采高基本上成正比關系。如公式所示:SL=η×M×L(其中,SL表示巖層與頂板下沉量;L表示控頂距;M表示采高;η表示下沉系數,一般取0.025~0.05)。通常來說,對于最大控頂距與放頂寬度來說,放頂距小,頂板放不下來,會增加壓力,放頂寬度太大,采空區垮落面積太大,容易撞倒支架,引起冒頂[10]。
2.3.3 生產工序和工作面推進速度的影響
推進速度快意味著回采工作面停滯時間短,頂板巖層下沉量小,一般來說,頂板壓力也較小,反之,推進速度慢,工作面頂板下沉量大,頂板壓力也會增大。結合礦壓實測資料來看,落煤與放頂是工作面頂底板移近速度影響最大的工序,因此,縮短循環時間,加快工作面推進速度是有效改善工作面頂板管理的重點。
2.3.4 上部煤層殘留煤柱及支護方式的影響
對于來自上部煤層的殘留煤柱所形成的壓力集中,很容易對巷道掘進與維護帶來影響,同時,不同初撐力支架對于防范直接頂離層冒落具有不同的效果,如初撐力小的支架容易造成動壓強烈而形成頂板破碎;不同特征、不同特性的支架應避免混合使用。
三 文家壩二礦頂底板災害管理與防治措施
3.1 對頂板冒落災害的防治措施
局部冒頂事故雖然范圍較小,但由于隨機因素較為復雜,往往比大型冒頂事故危害更大,因此需要從采、支等環節加大防范措施,以減少局部冒頂的發生率。對于鑲嵌型頂板局部冒頂事故來說,因其與地質結構有關,多發生在放炮后,因此需要加大地質勘探力度,制定完善的支護方式與支護作業規程,嚴格避免無支護區冒險作業。對于局部出現的空頂、空洞現象,從支護方法上采取超前支護,先掏梁窩,先掛頂梁,對漏頂問題必須封堵,如打撞楔、泡漠塑料、木材封堵等。對于隱地質斷裂而形成的帶層帶冒頂事故,要結合斷層面與煤層的夾角來判定易冒頂區,如對于正斜逆斷層形成的“煤溝”與“煤尖”,一種方法是開采“板尖”,丟棄底部煤,另一種是開采“底尖”,拖住“煤溝”;對于正斜正斷層形成的易冒頂區,以打下盤的煤,挑上盤的頂,加固下盤易冒頂區為好。在加強斷層帶冒頂事故的預防措施上,重點加大關鍵部位的錨固,防止沿斷層面離層滑移的現象產生,增強抗拉、抗彎和抗剪強度,如采用局部用木錨桿錨固并全段使用混凝土錨固劑或樹脂錨固劑,錨桿間距300~400mm。
對端頭冒頂事故的分析,從防治措施上,需要采用單體液壓支柱方式來提高端頭支架的穩定性,同時,增加支護密度,引入特殊支架如木垛等,針對頂板離層滑移問題,可以對上出口以下3~8m范圍內也用錨桿錨固,減少端頭冒頂的可能性。對于巷道冒頂事故的發生,從礦山壓力影響的主要因素出發,就開采深度、巖體初始應力狀態,巷道斷面與支護上,來分析圍巖變形的承載力與內粘結力[11]。在防治措施上,加強對地質條件的動態監測,確定巷道圍巖的不穩定地段與運動時間,分析與總結不同類型的事故原因,充分利用巷道斷面,設計采取橢圓+圓形設計,煤倉斷面采用噴漿、砼錨網噴支護,底板瓦斯抽放巷、材料斜巷、軌道斜巷、采區變電所聯絡巷采用直墻半圓拱斷面,采用全斷面錨網噴支護。
3.2 對堅硬頂板垮落災害的防治措施
對頂板活動規律進行全面觀測是有效控制頂板垮落災害的有效途徑,如搞清初次來壓步距、初次冒落層次和厚度、周期來壓步距等,從而選用科學的支護設計,確保初撐力要求,對于由堅硬巖石組成的直接頂,當達到人工強制放頂要求時,為減少威脅,必須加強人工強制放頂。
3.3 對開采中沖擊地壓的防治措施
從沖擊地壓的產生原因來看,不僅與地質因素有關,如采深越大,巖體的應力越高,所形成的變形和彈性潛能也越大,同時,對于地質褶曲、斷裂,以及煤層傾角與厚度的變化,也容易促發沖擊地壓的產生[12]。因此在防治上,盡量選擇無沖擊地壓或弱沖擊地壓的煤層進行開采,對于未受保護的煤層,必須采取放頂卸壓、煤層注水、打卸壓鉆孔、超前松動煤體等措施;在對巷道進行支護時嚴禁使用混凝土等剛性材料;對于嚴重沖擊地壓煤層的開采,所有巷道應布置在應力集中圈,對于雙巷掘進時,平行巷道間距不得小于8m,聯絡巷道應與平行巷道垂直;加強巷道沖擊地壓的預測預報工作,制定專門的安全技術防范措施,確保礦井安全生產。
4 結語
煤礦災害的預防和防治是一套系統的工程,通過對貴州文家壩二礦影響頂底板安全性與穩定性的災害因素進行分析,特別是針對“錨網噴注一體化”巷道支護技術的應用,從支護方式與手段上來強化采場、巷道的圍護有效性,并依據不同頂底板條件,及早發現失穩征兆與隱患,切實減少因巖體及支護因素而造成的變形、破壞、塌落等頂底板事故。
[參考文獻]
[1] 徐風. 深部軟巖巷道支護設計優化與應用[J]. 煤炭科技. 2011(02)
[2] 潘永剛. 錨網噴結構中新型復合材料網性能試驗[J]. 煤炭科技. 2012(04)
[3] 李蘇龍,侯瑋,李新明,潘越,平建明. 整合礦井采空區內掘進巷道圍巖加固支護技術[J]. 煤炭科學技術. 2012(11)
[4] 孫冰. 不同圍巖中錨桿錨固系統的低應變動力響應分析[D]. 中南大學 2010
[5] 李林.綜放工作面堅硬頂板處理技術應用分析[J].中州煤炭.2012(07)
[6] 黃存捍.采動斷層突水機理研究[D]. 中南大學 2010
[7] 朱術云,曹丁濤,岳尊彩,姜振泉,趙連濤,于旭磊. 特厚煤層綜放采動底板變形破壞規律的綜合實測[J]. 巖土工程學報. 2012(10)
[8] 王超.基于未確知測度理論的沖擊地壓危險性綜合評價模型及應用研究[D]. 中國礦業大學 2011
[9] 徐學鋒.煤層巷道底板沖擊機理及其控制研究[D]. 中國礦業大學 2011
[10] 文志杰. 無煤柱沿空留巷控制力學模型及關鍵技術研究[D]. 山東科技大學 2011
篇4
關鍵詞地質;災害;因素;系統;預報;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和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工程建設造成的地質性破壞越來越多。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廣大,孕育地質災害的自然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多變,自然變異強烈,不同地區人類工程活動的性質和強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所形成的地質災害的類型、發育強度及危害大小也差異甚大,已成為世界上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之一。我國災害種類多、災情嚴重、分布面積廣。
一、概念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地質作用和人為作用的單項因素或綜合因素,使地質環境產生突發的或累進的破壞,并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現象或事件。
地質災害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上地質災害為地震、火山、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海水入侵、特殊土類災害等十幾種。廣義上主要包括狹義地質災害在內的三十余種災害。一般我們講的地質災害主要是狹義上的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學是基于地質工程學,以地質、地質環境和社會科學作為研究對象的特殊工程。它是區域調查、重點地質災害勘察、監測、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設計、施工、監理與管理的一個反饋體系。
二、我國地質災害的特點
1、地質災害頻發的主要原因。近幾年來,我國的地質災害頻發,大致原因是因為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局面極端氣象異常;地球進入地殼活動頻繁期,造成地質變化劇烈;另外,人類對自然界資源的不正確開采與使用,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造成我國地質災害頻發的主要原因。
2、地質災害的特點。從近幾年的災害發生情況來看,我國的地質災害有三大特點:隱蔽性、突發性、破壞性。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前,人們往往感覺不到災害發生的先兆,而后地質災害突然發生,使人們措手不及,大量地毀壞建筑物、農田、工廠、公路等,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這些特點都使我國的地質防治工作難上加難,同時說明我國的地質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三、地災治理對策
在人類對地質損傷和地質災害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對造成地質損傷的因素的經常性控制以減少災害發生或者采取措施使地質損傷減少到不致發生地質災害的程度,這個過程叫災害治理。由于地質災害的發生會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在實際治理工作中就應該采取措施避免這種損失或者把損失降到最低的程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類對地質損傷的認識是微乎其微,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又往往局限于天災人禍的范圍之內——視之為“洪水猛獸”,表現為在地質災害面前的束手無策,對地質災害的治理更是處于自發的狀態。直到自然科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在人與自然相互影響的過程中人逐漸占據主導的位置,人類對地質災害治理才賦予了自覺的內容。
3.1泥石流
3.1.1基礎建設對泥石流形成條件的影響
基礎建設對泥石流形成條件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產生并加速松散固體物質的積累,露天開挖及坑采剝離山體速度較快,產生大量廢土,是泥石流源地的主要形成原因,另外基礎修筑公路破壞山坡植被,產生大量棄土,基礎選礦排出的廢渣也是泥石流物質來源。(2)增大了水體補給量。基礎建設中植被遭嚴重破壞,改變了地面結構,調節雨水的能力顯著降低,匯流時間縮短,洪峰流量和洪水總量增大,暴發泥石流的可能性也增大;廢石、棄土堵溝成湖,蓄積了大量的水體。(3)基礎建設改變了地形條件,增強動力條件。大量的廢石、棄土堆放使山坡變陡,地面高差增大,從而加強了侵蝕能力;大量廢石、棄土壓縮溝床,增大流深和流速,也就增強了流體的動能和沖刷力,廢石堆放減少了過流斷面,使流體受壓縮,流速增大,側蝕和下蝕能力加強。
3.1.2泥石流的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1)工程措施的治理目的是減少災害的發生頻度,降低災害的危害程度。一般是攔擋、排導和支護措施。對物質來源即上游的廢石、棄土松散體進行攔擋,阻攔了泥石流的物質來源。修建攔擋壩或谷坊,同時,布置合理的排水措施,使土水分離。中下游進行排導,疏通溝道,防止沿途淤積漫流,沖毀田地,對沿途溝道邊坡進行支護,防止塌方和道路毀壞。合適的地點修建速流通道,加速泥石流的排導。
(2)生物措施:生物措施的治理主要目的一是治理水土流失;二是美化環境。
(3)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通過二者相結合,以達到減少或消除泥石流發生因素。
3.2巖體崩塌、滾石
當地面上開挖后,開挖區邊沿的山體高陡,巖體結理部分破壞,在自身重力和其上覆巖層的壓力作用下,產生向下的彎曲和移動。當頂板巖層內部所形成的拉張應力超過該層巖層的抗拉強度極限時,直接頂板首先發生斷裂和破碎并相繼冒落。接著是上覆巖層相繼向下彎曲、移動,進而發生斷裂和離層。隨著自然的侵蝕,日曬雨刷、巖溶,風化巖層影響范圍不斷深入擴大。當風化到一定的程度時,部分山體就會移動脫離,形成崩塌、滾石,從而危及地面上的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等。
對崩塌、滾石的治理方案很多,但較常用的方法是清除不穩定巖體,再掛網、噴漿,還有就是采用被動攔網的方法。
3.3滑坡
滑坡活動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發生在雨季。而軟硬相間巖層,由于差異風化,堅硬巖體突出,由結構面切割或重力蠕變,堅硬巖體就會產生的崩塌、落石。地質構造發育使完整巖石被分割成割裂體,割裂體在誘發因素下失穩而形成崩塌,因此構造越發育,巖體越破碎,越易產生崩塌、落石。人為影響主要是開挖坡腳、改變應力場,使坡體內積存的彈性應變能釋放而造成應力重新分布,巖體產生卸荷裂隙,它們多張開且平行于邊坡面,并使原有裂隙擴展和張開,由其所切割的巖體,可能失穩而形成崩塌滑坡。
抗滑工程是防止山體滑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對于人們活動頻繁的就近坡體來說,意義非同尋常。抗滑工程包括削坡卸載、抗滑樁、抗滑擋墻、加筋擋墻、錨定板擋墻、預應力錨索擋墻、錨桿擋墻、錨桿格構、預應力錨索格構等。抗滑樁大截面積排式抗滑單樁、抗滑鏈、鋼管樁、承臺式抗滑樁、抗洪樁、樁基擋墻、椅式擋墻、排架式抗滑樁、抗滑剛架樁、板樁抗滑樁和錨固樁、土質改良注漿、微型樁。
結束語
總之,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災后治理工作很重要,但是主要要做好災前預防工作,重視地質災害的試驗設備與技術的開發工作;制定相應的地質災害的分析、評價、計算工程理論的研究;開發先進的災害監測監控系統,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前準確做到預警工作。除此之外,還可以從其他相關方面進行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努力將地質災害的影響降到最小,將地質災害引發的損失降到最低。當人們注意到了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確解決資源需求與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矛盾時,科學的地使用土地資源將被越來越廣泛地采用,以便人民更好地安居樂業。同時現有的技術手段完全可以避免基礎建設引發的不良地質災害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地質工程勘察、檢驗監測及設計施工與災害防治技術實用手冊.中國知識出版社.2010-11
[2]胡茂焱.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9-9
[3]GB50021-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S].國家質檢總局(SBTS),2002
[4]地質工程手冊.中國知識出版社.2011
篇5
關鍵字:大豆種植;栽培;妨害;措施
一、農藥使用產生要害
1、種衣劑藥害
購買時要看好帶有農藥登記證號、商標、生產日期、生產廠家的產品,不要買假冒偽劣產品,好的種農劑在形成藥膜后,土壤溫度達到種子發芽溫度時藥膜分解,種子吸水發芽,能夠確保種子的發芽率。偽劣的種衣劑達不到預期效果;種衣劑用藥量過大,拌種顏色過深,不按比例拌種,這樣容易引起藥害。
2、除草劑藥害
使用含酊酯類農藥藥害大,使用殘效期長、殘質多的農藥產品產生藥害大;農藥封閉的效果好壞與土壤有機質含量、溫度、水量等都有很大的關系,有的施藥時間不對、水量、方法不對,導致藥效不好,并不說明農藥不好使,封閉藥的最佳施藥時間是播后0-3天,最晚不能超過一星期(地多播種完后再打藥,效果不好);用藥量過大;噴霧方式不對,壓低噴頭,全噴在壟臺上或重復噴、左右噴或水量少、分布不均勻,封閉效果不好。
二、大豆常見問題
1、青眼(貪青晚熟造成的)
越區種植,如適合種植115-120天的品種,自己盲目引進125天以上需有效積湓高的品種,這樣造成青眼;施肥量過多、倒伏不利于光合作用和通風透光,影響生長,延長生育期;密度大通風透光差,如每公頃用140斤種子就夠了,用180―200斤種子,密度大,通風透光差,造成青眼豆。
2、爛種、爛芽
根少不發芽,主要是肥量大,肥與種子一層,另一方面尿素或含尿素的復混肥與種子一層:主根有紅褐色、褐色病斑:幼苗倒伏,根部呈水浸狀,慢慢倒伏枯死;莖部產生褐斑,根部變細不長,如發現可用云大-120、小葉敵等進行噴霧防治。
3、黃苗
肥害:要求種苗分離或深施肥;孢囊線蟲:用種衣劑包衣;苗期褐斑病:從植株底部葉片開始變褐色。
三、幾種大豆病害發生癥狀及有效防治方法
大豆根腐病。該病主要發生在苗期,癥狀為植株矮小變黃,慢慢枯死,重迎茬嚴重的地塊易得根腐病,用大豆種衣劑拌種可以進行防治;大豆孢囊線蟲。它靠土壤傳播,旱年大豆重迎茬發病重,輪作、種子包衣可以防治,此病的癥狀表現為火龍秧,也就是植株矮小,變黃,最后枯死;大豆菌核病。植株上部葉片變枯死,莖基部上生白色絮狀菌絲體,一般6月份以后陸續發病,8月份嚴重,可用豆病絕殺防治效果好;霜霉病。主要侵染葉片,到田間看,觀察到葉背面長出灰色或灰紫色霉狀物,6月下旬發病,7―8月份多雨易得此病。選用抗病品種防治該病:實行2―3年輪作:合理密植和施肥:35%多克福種衣劑,用25%甲霜靈拌種;褐斑病。大豆下部葉片有病斑,6―7月份借風雨傳播易得病,可用菌毒殺星+快豐收(或通豐寶)進行防治:大豆花葉病毒病。葉上生花葉,葉緣向下卷曲,葉片粗糙皺縮,一般種子傳播得病,所以選用抗病品種比較重要,它靠蚜蟲、風雨傳播發生此病,前一年蚜蟲發生嚴重的地塊,得病的地塊很多
四、幾種大豆蟲害發生及有效防治方法
1、大豆蚜
大豆田常發性害蟲,5月上旬、6月下旬到7月上旬雨水充足利于大豆蚜發生,防治方法可用:40%樂果乳油75ml/畝:2.5%敵殺死乳油;5%來福靈:大掃除2000倍;滅蚜特;速克斃;鎮蚜;怒殺等。
2、大豆菟絲子
近幾年我地區部分地塊大豆菟絲子發生比較嚴重,應加大防治力度,在發生嚴重地塊,播后苗前每公頃用3.O一3.75升地樂胺對水30卜450公斤土壤封閉。用40%地樂胺乳油100―150倍液,于大豆第4片復葉后(此前易發生藥害)菟絲子開始轉株危害時噴施在大豆植株上,每平方米噴藥液100一150毫升。
五、水改旱大豆栽培注意的問題
旱大豆在栽培過程中要注意田地的地質情況,結合科學的種植措施和技巧,選擇適合的種子,進行施肥栽培。
在大豆栽培前要進行田地的前期準備工作,土壤經過一個冬天的凍結后,較多的營養成分開始復蘇,但是較深層的土壤依然展現不出較大的生命活力。經過春天的天氣轉暖后有所緩解,但是由于土質不疏松,植物在后期終種植后,由于空氣的不利通很容易影響植物的長勢。因此,在種植前期要進行土地的翻新工作,利用籬笆機械設備等起垅翻地。使土地變得疏松多孔,不僅增加了土壤中空氣的流通,還使土壤中的溫度升高,有利于植物的后期種植。
在大豆的種子選擇上,要盡量選擇形狀較大,顆粒均勻的。在種植前期可以進行不同品種的培育工作,選擇出芽率較高的品種,根據品種的具體介紹選擇適合當地的種類,例如,此地春夏季節多雨時,田地的含水量較大,可以選擇抗倒伏的品種,防止大豆植物在生長后期出現蹲苗的現象。在我國北方,由于土壤經過一個嚴冬,土壤的溫度并不是較高,生長期較長的大豆種類不宜種植,即使經過春季的土地翻新,也會出現板結的現象,不利于植物的生長。
當氣溫穩定通過8"C以上播種,避免過早,播種時不要過深,防止種子、幼苗長時間在土壤中宜感染根部病害。化肥深施、分層施;增施有機肥。提倡每公頃施優質農肥12噸以上。有機肥、氮、磷、鉀及多種微量元素平衡施肥,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增加土壤團粒結構;結合趟二遍地追氮肥,每公頃施尿素60公斤;初花期公頃用鉬酸銨150克,對水150公斤葉面噴灑;大豆結莢初期公頃用尿素10公斤,磷酸二氫鉀1500克,對水600公斤。
結語:大豆是百姓們比較喜愛的農作物,其應用價值較高,不僅能夠提供大量的食用油,還能夠制作成較豐富的大豆農副產品,由于衍生出來的產品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大豆深受人們的喜愛,隨著國家人口的不斷增長,大豆的需求也在不斷的上升。因此,農民們必須要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提高大豆的產量,提高自身經濟收入的同時,也為國家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氣象;災害;農業生產;防御措施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areas of climate change, disastrous weather directly affect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limate change will cause China's most major crop water deficit, shorten the growth period, the decline in output, and make our current agricultural cropping systems and crop layout change. Therefor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yp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impa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uts forward some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weather; disas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前言:我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種類最多、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所有自然災害中, 氣象災害占了70% 以上,其中60% 為農業氣象災害。環境惡化、資源枯竭、人口增長等因素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嚴重。特別是近10年來, 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呈現出加大的趨勢。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一個人口大國,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一、災害類型
洪澇災害農業洪澇可分為洪災、澇災、濕害,這3 種類型的洪澇密不可分。洪澇的形成與降水量、地理位置、土壤結構、植被、以及季節、作物生育期、防洪設施等密切相關。但多數情況下是由于持續性暴雨、特大暴雨造成江河洪水泛濫淹沒或沖毀作物,造成減產或絕收。全國大部地區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際變化十分明顯,洪澇災害較為頻繁,是影響作物產量的重要氣象災害。
風雹災害。風災害是一種局地性很強的農業氣象災害,它對農作物枝葉、莖桿和果實產生機械損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風雹天氣產生于強對流天氣系統,是大氣的動力條件和熱力條件共同作用而成,是由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象條件形成的一種較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分布特點總體上來說是山區多于平原,內陸多于沿海, 中緯度地區多于高緯度或低緯度地區。青藏高原和祁連山區是我國雹日最多、范圍最廣的地區。
冷凍災害。農業冷凍害主要包括低溫冷害和凍害,而凍害包括霜凍害和寒潮凍害。低溫冷害主要是指作物在生長期間因溫度偏低, 影響正常生產,或者使作物的生殖生產過程發生障礙,導致減產的農業氣象災害。凍害是在植物越冬期間,在低于0 ℃的嚴寒條件下,作物體原生質受到破壞,導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現象。凍害包括霜凍害和寒潮凍害。凍害一般發生時間是秋、冬、春季,冷害發生在春、夏、秋季。
臺風災害。臺風是指在熱帶海洋上發生的低氣壓,當近地面最大風速達到或超過17.2 km·s-1 時,成為臺風。它是一種強度大,破壞力強的熱帶氣旋,臺風被列為全球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在我國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熱帶氣旋影響,主要發生在浙江以南沿海一象災害以及由氣象災害引發的瘟疫、環境污染、蟲災、森林草原火災等氣象衍生災害也將對我國農業生產產生重要影響。
二、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1、連陰雨連陰雨之所以能形成危害,主要是因為長時間的陰雨天氣,不僅使農作物因水分過剩形成澇災,同時使農作物的光照不足而引起爛種、爛秧、三麥赤霉病、棉花幼鈴脫落、大鈴霉爛和霉絮。由于它持續時間長、影響面積大,特別是春秋季連陰雨發生在農業關鍵時節,其形成的災害極為嚴重。如1963年4—5月連續出現了累計44 d的連陰雨,有1/3的臺站總雨量大于300 mm,江蘇省夏熟作物漬澇面積達16萬hm2,成災面積5萬hm2,嚴重減產或基本絕收面積達2 000 hm2,給當年的經濟造成嚴重損失。2、高溫高溫會使水、電等的需求量急劇上升,造成供需矛盾,嚴重影響生活和生產。持續性高溫還會給人們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7月上旬高溫干旱,淮北地區稻田龜裂;淮河以南地區水稻受旱脫水面積達20%~30%,稻田干枯開裂面積占10%,農作物普遍枯萎,生長受阻,蔬菜減產3~5成。3、凍害從生產危害情況看,冬季三麥、油菜等越冬作物經過深秋和初冬的低溫鍛煉,作物處于越冬停長期,抗寒性較強。一般最低氣溫為-5 ℃時,葉尖葉片受凍,且恢復快(1、2級凍害);嚴重凍害能凍壞莖葉、分蘗節,以致死亡(3~4級凍害)。秋霜凍害出現越早危害越重,一旦發生,影響棉花、花生、山芋、喜溫蔬菜等晚秋作物的后期成熟,未吐絮的棉桃遇秋霜凍害,棉絨變黃,爛桃、鈴,產量下降。
做好農業氣象災害防御
1、做好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工作
針對具體作物品種開展氣象災害指標研究, 提高指標確定性和針對性。加強病蟲害發生與氣象條件關系研究, 減少病蟲害造成的危害和污染。細化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平臺建設, 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產品的服務效率。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知識科普宣傳, 提高農民應對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建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 提高氣象災害預警能力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 天氣預報是其重要的條件. 至今, 人類還無力直接阻止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引起的氣象災害的發生, 但是可以通過先進的技術、現代化的手段監測分析大氣變化, 捕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發生的前期征兆, 預測氣象災害的發生. 如可應用衛星遙感技術, 雷達探測技術提高預報精度, 延長預見期. 目前, 我國已建成了4 000多個各類氣象臺站. 成功發射了4顆極軌氣象衛星和3顆靜止氣象衛星, 是世界上同時擁有雙軌氣象業務衛星的少數國家之一. 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多普勒天氣雷達網和沙塵暴監測網、自動氣象站網、L波段探空雷達、全球定位系統探空站、飛農業生產氣象信息服務保障氣象衛星信息服務與保障利用多種氣象衛星開展夏糧和秋糧長勢遙感監測分析,提供生長期內衛星遙感作物長勢及其變化動態。氣象氣候預測產品應用服務與保障針對影響農業生產的關鍵性氣象問題,充分運用多種氣候監測信息,綜合現代數值天氣預測、雷達和衛星遙感信息分析預測、現代綜合統計預測和中期集合預測方法以及長期氣候預測方法等,發展直接針對作物生長關鍵時段和關鍵性農業氣象災害的中、短期綜合預測技術和長期預測新技術,以及將加工處理的區域性農業氣象災害預測產品更迅速分發到農業生產的決策指揮和服務部門,為作物生長關鍵時段各類農業氣象災害的減災防災調控技術的實施提供咨詢服務。
做好各天氣狀況下的防御
2.1干旱防御一是栽培措施。根據干旱規律安排農業結構,調整插播期;合理灌溉,采用噴灌、滴灌、浸潤灌溉等節水方法;平整土地,深耕改土;抑制土壤蒸發和植物蒸騰,主要采取用草、秸稈等覆蓋土壤表面,或采用土面增保劑、保墑增濕劑等乳膜覆蓋等。二是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在干旱嚴重時期,人工增雨[6]是充分利用空中水資源進行防旱抗旱的有效手段。氣象臺要做好天氣過程的預報,抓住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天氣形勢,選擇有利的增雨時機,與水利、農業、民航、軍隊等部門緊密配合,在省人工增雨辦公室的統一指揮下實施人工增雨作業,爭取最大程度地緩解旱情、減輕損失。 2.2洪災防御措施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統,減少農田積水災害;對低洼地區進行改造,提高排水標準,增加泵站或加大抽排功率;增加綠地面積,減少徑流系數,減弱由于雨水急驟匯流而形成的積水災害;加強基建項目管理,嚴禁建筑材料堵塞進水口,影響排水設備發揮功能;關注天氣預報,在強降水來臨前,預降城市周邊及市區河道水位,利于泄排。安排挖掘機在各設施農業園區開挖排水溝,使園區和外來水能夠排出,消除洪水對大棚的侵害。2.3霜凍防御措施注意收聽天氣預報,在霜凍來臨前澆春水保苗;多雨時應及時清溝排明水、濾暗水,加強根系活力,防治病害;加強水肥管理,重施小麥穗肥,促進壯稈大穗;巧施油菜花肥;淮北及江淮地區處理好棉種等,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播后覆蓋保溫,適溫煉苗。
篇7
【關鍵詞】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應用
中圖分類號:B845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彭陽縣位于寧夏東南部,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總土地面積2528.65km2,總人口26.5萬人。境內海拔在1248─2418m之間,年平均氣溫7.4―8.5℃,年降水量350─550mm,但在區域、時間上分布不均,在區域上主要是南多北少,時間上主要集中在6-9月份,約占全年總降雨量的61%-70%,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極易形成洪澇災害。全縣有地質災害險點78處,涉及12個鄉鎮50個行政村2678人,其重險點19處。有記載造成較大損失的就達70多次,1996年7月27日,彭陽兩日降雨量達到135毫米,黑牛溝山體滑坡,造成25人死亡。近年來,范圍不等、程度不同的山洪災害每年都有發生,對當地經濟發展造成嚴重損失。
一. 系統的建設原則
彭陽縣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監測及預警系統,按照水利部“統一技術標準、統一運行環境、統一安全保障、統一數據中心和統一門戶”的要求,結合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和中小河流治理項目,統一規劃,統籌安排、整體推進。實施中根據項目的特點將任務進行分解,其中群測群防體系和預警系統設備安裝項目由彭陽縣水務局負責實施;采集站點、信息匯集平臺、軟件部分及預警系統由水利廳信息辦結合信息化建設統一實施。項目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嚴格執行“四制”管理。項目建成了覆蓋山洪災害防治區水雨情監測站網、監測預警平臺、軟件以及縣、鄉(鎮)、村三級防御預案,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無縫覆蓋”的山洪災害防御體系,提高山洪災害防治區全民防災避災意識,有效避免群死群傷事件的發生。
二.系統的主要構成
彭陽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監測及預警系統主要包括在彭陽縣水務局及彭陽縣境內相關鄉、鎮、村建設安裝的信息采集系統、信息匯集平臺、軟件部分、預警系統、群測群防、氣象部分及山洪災害普查危險區劃定七項內容構成。
1.信息采集系統。建自動遙測雨量站35處,自動遙測水位站10處,簡易雨量站27處,人工水位站2處,視頻監測站4處;
2.信息匯集平臺。設立機房和視頻會商室,配套服務器、交換機、路由器、計算機、攝像機等設備。配套視頻會議系統1套,IP語音電話系統30套,1臺47寸液晶電視、1臺80寸液晶顯示屏;
3.軟件部分。開發并集成縣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軟件系統1套,數據中心數據庫1套,三維GIS平臺軟件1套, Orcale 11g 數據庫軟件1套, 1:5萬DEM數據及矢量圖層擬采用數字寧夏平臺數據,實現資源共享;
4.預警系統:配套1條20MSDH專線,短信預警設備1套、1套電話傳真預警設備、13臺傳真機、鄉級、村級無線廣播90套、電動防空警報器12套、12臺5kw汽油發電機,手搖警報器82套,銅鑼232套,
5.群測群防:編制縣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1套,12套鄉(鎮)山洪災害防御預案、82套村、大中型企事業單位預案,發放宣傳冊、明白卡3.2萬份,制作光盤61套,警示牌、宣傳牌290塊,開展山洪災害防御知識培訓844人次。
6.氣象部分:配套6要素氣象站設備3套,建設及3臺臺式計算機、1臺傳真機、1臺激光打印機的購置安裝及前期站資料共享升級改造;
7.山洪災害普查及危險區劃定:對彭陽縣進行普查,劃定危險區82個,涉及全縣12個鄉鎮82個行政村232個自然村。危險區內有住戶10466戶,房屋17332間,人口總數46978人,確定預警指標。
三.系統運行情況
根據項目監測站點建設性質和專業技術力量等因素,自治區水利廳等部門聯合印發《寧夏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自動雨量站、自動水位站、視頻監測站的運行維護管理由自治區水文局負責;簡易雨量站、人工水位站、會商設備、網絡硬件設備及軟件、預警設備的運行管理維護由彭陽縣水務局負責;氣象部分建設內容由固原市氣象局負責。
為檢驗各系統的運行情況,2013年3月29日,彭陽縣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彭陽縣組織武裝、公安、農牧、水利、交通、衛生等22個單位及320名群眾,在彭陽縣紅河鄉紅河村組織開展了山洪災害應急演練,演練指揮部設在彭陽縣水務局視頻會商室,指揮部下設監測、信息、轉移、調度、保障和應急搶險6個小組。同時在紅河鄉紅河村設立臨時指揮部。演練活動以紅河鄉紅河村災害險點為情景,虛擬該險點發生連續強降雨造成山洪險情,監測人員將測報的降雨、水情以電話等方式傳遞給村預警人員,由村預警人員立即將信息報臨時指揮部,臨時指揮部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將信息上報到彭陽縣指揮部和山洪災害預警平臺。縣指揮部通過監測預警平臺獲得的水雨情信息,同時根據監測報告和氣象部門提供的降雨資料,綜合分析、會商后,確定預警級別及預警范圍,然后預警。預警產生后,通過預警平臺向相關人員預警信息,并宣布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和應急預案。村預警人員通過手搖報警器、喇叭和鑼鼓預警信息,組織群眾撤離、搶修道路、搬運物資、救治傷員、安置災民、開展疫病預防,整個演練過程持續1個多小時,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各系統得到全面檢驗。
2013年7月7日20時至15日14時,彭陽縣境內普降中到大雨,降雨量均超過140mm,白陽鎮24小時降雨量達到134.5mm。災情嚴重,縣防汛指揮部啟動了防汛三級應急預案,通過山洪災害預警信息平臺,及時預警信息,提醒相關人員加強防范。同時加強水庫運行調度,將防汛物資裝車,搶險隊伍和搶險機具隨時待命出發。由于預警信息及時,未發生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四.存在問題
一是后期維護資金缺乏,難以保證各設備的正常運行;二是鄉村管理使用人員年不固定,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較弱,操作不規范,設備的維護與應用跟不上,造成設備不能正常工作。
篇8
1低溫冷害的類型
水稻生育期間,由于受低于其生育最低臨界溫度的低溫的影響而不能正常生長發育成熟,最終造成減產的現象,即為水稻低溫冷害[1]。依據水稻受害時期、癥狀和低溫冷害的特點,可以將水稻低溫冷害分為3種類型,一是障礙型冷害。其是由短時間異常相對強低溫引起的,主要發生在水稻穎花分化至抽穗開花期間,主要危害方式是破壞穎花的生理機能,導致穎花不育,形成大量空殼,從而造成嚴重減產[2]。主要特點是時間短、危害重、不可逆轉。二是延遲型冷害。其是由較長時間低溫造成的,在水稻生育期內包括生殖生長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方式是:削弱植株生理活性,延遲水稻生育期,使水稻不能正常成熟[3]。主要特點是發生頻率高、范圍大、減產損失較重。三是混合型冷害。延遲型冷害和障礙型冷害同時發生即稱為混合型冷害。主要特點是:一般相伴發生,常與旱澇、日照時間多少、霜期早晚等因素相伴發生。可分為低溫多雨型、低溫干旱型、低溫旱霜型、低溫寡照型。
2低溫冷害對水稻栽培的影響
2.1對水稻生育期的影響
一是播種至出苗期。粳稻種子發芽下限溫度為10 ℃,低于此溫度造成出苗冷害,使出苗期延后,出苗率明顯下降,8 ℃低溫持續5~10 d,出苗率減少3.4%~17.9%。二是苗期和分蘗期。苗期、分蘗期臨界溫度下限日平均溫度分別為13、16~18 ℃,遇低溫天氣,出苗率和分蘗率均下降,而且生育進程遲緩。三是孕穗和抽穗開花期。孕穗期生殖生長和營養生長同時進行,此時低溫影響穗數和粒數,延遲型冷害和障礙型冷害均可發生,其中以障礙型冷害為主,溫度敏感時期在抽穗前23~25 d,低溫臨界溫度一般日平均氣溫為16~18 ℃。抽穗開花期對溫度要求更嚴格,一般低于臨界溫度的日平均氣溫20 ℃,水稻不能正常開花授粉,從而出現空殼和畸粒。四是灌漿成熟期。此期出現低溫,會降低水稻灌漿速率,延長其成熟時間,使其不能正常成熟而導致減產,一般臨界溫度日平均氣溫為18 ℃。
2.2對水稻生理的影響
一是低溫對光合作用的影響。低溫對光合作用具有削弱作用,主要表現為:葉綠體蛋白質變形,各種酶活性降低,導致光合作用下降[3]。如水稻在24.4 ℃時光合作用強度為100%,在14.2 ℃時僅為74%~79%。二是低溫對呼吸作用的影響。低溫對呼吸作用、呼吸強度的影響較大,在水稻生育過程中,溫度從適溫開始每降低10 ℃,呼吸強度也相應的降低,降低幅度為1.6~2.0[4]。三是低溫對礦物質的影響。根系利用呼吸作用提供的能量來吸收礦物質元素,低溫會削弱根系的呼吸作用,從而影響礦物質元素的吸收。其中低溫對氮、磷、鉀的吸收影響最強,對鈣、鎂、氯的吸收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5]。因此,最終還會破壞稻株養分平衡,從而影響植株正常生長。四是低溫對電導的影響。低溫可使細胞電解質滲出率明顯升高,低溫時間越長,電解質相對滲出率增加越明顯。五是低溫對細胞膜結構與抗寒性的影響。植物抗寒力的強弱與可溶性糖、膜磷質、游離氨基酸,特別是脯氨酸、脫落酸、膜酯肪酸不飽和度的多少有關。溫度下降,膜酯發生變化,膜透性增大,電解質大量向膜外滲漏,酶反應失調,表現為呼吸作用下降,植物體內有毒物質積累,抗寒力下降。
3預防措施
一是建立和完善良種繁育體系。一方面,對現有品種進行提純復壯,以保持和增強原有品種的抗性;另一方面,引進和培育抗寒性強的早熟優質品種,宜選用需有效積溫較當地積溫少100~200 ℃的水稻品種[6]。二是秋備土秋做床,開春后搶積溫,育早苗,大棚育苗比小棚早7~10 d,當氣溫穩定通過5~6 ℃時開始育苗播種,當氣溫穩定通過13 ℃時開始移栽。三是控制氮肥施用量。遇冷害年份減少施用氮肥總量20%~30%,增施磷鉀肥和微肥,以提高水稻抗寒能力和抗逆性,促早熟增產。四是提高水溫和地溫。設立曬水池,延長水路,增溫入田,在障礙型冷害敏感期進行深水灌溉,水深17~20 cm。
4參考文獻
[1] 田奉俊,樸燕,曹海珺,等.吉林省水稻低溫冷害發生特征與防御措施[J].作物雜志,2008(5):77-80.
[2] 劉民.水稻低溫冷害分析及研究進展[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9(4):154-157.
[3] 王主玉,申雙和.水稻低溫冷害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0(22):11971-11973.
[4] 聶元元,蔡耀輝,顏滿蓮,等.水稻低溫冷害分析研究進展[J].江西農業學報,2011(3):63-66.
篇9
關鍵詞:漁業;氣象災害;預防;措施
最近幾年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大型的工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它們在發展的過程中同時給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加快了全球氣候變暖的速度,在嚴峻的環境背景下,各種氣象災害也頻繁發生,給漁業生產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漁業作為經濟風險十分大的行業,在氣象災害的破壞下,許多漁民不但沒有獲取良好的經濟效益,甚至有部分還出現了虧損,嚴重影響了漁業的發展,為了減少氣象災害給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進行事先的災害預防是十分重要的,以下主要介紹預防漁業氣象災害的具體措施。
1 建設完備的氣象災害預防機制
氣象災害以其種類多、范圍廣、頻率高、持續時間長、群發性突出、連鎖反應顯著及災情重的特點,給漁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因此,為了減輕氣象災害給漁業生產造成的嚴重影響,必須在災害來臨前采取預防措施,建立完備的氣象災害預防機制,以其來強化漁業的抵抗災害的能力。
具體措施表現為,對本養殖區內氣候特點進行分析,剖析歷年來各種氣象災害給本區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進而重新制定防災方案,在確立方案時需要考慮到可能影響到方案變動的因素,最好確立一個備選方案,以提高其應變性及實用性。
確立方案后,對具體的防災人員進行培訓,讓廣大漁民能夠掌握具體的防災策略,在面對氣象災害時不再是束手無策的狀況。
另外,還需要加強與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
第一,拉近與氣象災害預報部門的聯系,適時掌握氣象信息,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確定可能產生的災害類型,進而制定出防范的措施。
第二,與信息傳遞部門協調,讓其在最早的時間內對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進行事先通告,以便于廣大養殖戶能夠根據自身養殖情況進行具體防護。
同時,設計抗氣象災害專欄,讓廣大漁民能夠懂得如何去抵抗氣象災害,進而最大限度減少其養殖的經濟損失。
2 加強防災基礎設施的建設
加強防災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減輕氣象災害給漁業帶來的影響的客觀物質基礎。
首先需要了解該區域水體的特征,根據該區域氣候的特點建設漁業防災基礎設施。在基礎設施項目設計時,綜合考慮各結構對氣象災害的預防功能。
其次,氣象災害給漁業造成影響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在于對水質,即漁業生產環境的影響。此時,需要適時更換水源,排除水中的一些細菌、對漁業生產有危害的生物體,建立完善的水循環系統,確保盡可能減弱漁業生產所受到氣象災害的影響。
另外,為了保障氣象信息的及時流通,需要在各漁業區域建設能夠隨時獲取氣象信息的媒介,確保漁民能夠得到完善的漁業信息支撐,進而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氣象災害給漁業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僅會使廣大漁民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同時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因而,為了減輕氣象災害給漁業帶來的嚴重威脅,必須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建立完善的氣象災害預防機制,強化漁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提升防災水平,減少災害給漁業造成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賈建剛,胡建平.強化監管提升服務全力打造文明和諧漁區環境――黃驊市漁業文明執法窗口創建活動紀實[J].河北漁業,2011(01)
篇10
關鍵詞:鐵路接觸網;斷線事故;預防措施;線路
中圖分類號:U226.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6-000-01
接觸網是列車運行過程中的傳輸設備,該設備通過列陳高速運行帶動受電弓將電力傳送給列車,從而保證列車的正常運行。因此,一旦接觸網出現問題,列車的運行便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接觸網一般都是沿著鐵道架設,工程量大,對安裝技術與安裝材料的要求都比較高,普遍都沒有備用的接觸網。在列車運行的過程當中,接觸網要和列車產生高速的摩擦,線路內部還要通過高達1000A以上的電流。除此之外,接觸網還要受到大風大雨、暴雪、冰雹等惡劣天氣的干擾。在這種情況之下,接觸網出現斷線事故的幾率就大大的增加了。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做好鐵路接觸網短線事故的預防措施,就必須要對鐵路接觸網發生斷線事故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合適的預防措施,降低鐵路接觸網事故發生的概率,從而減少列車運行的損失,保證鐵路系統的正常運轉。
一、鐵路接觸網斷線的原因分析
鐵路接觸網作為列車運行的能源保障,在列車的運行過程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其一般都有著十分嚴格的檢查與維護措施,但鐵路接觸網斷線的事故依舊時有發生,這主要是由兩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
1.自然原因
大部分的鐵路接觸網都架設在室外,因此其不可避免的就會受到惡劣天氣以及地質災害的影響。例如在我們所熟知的汶川地震當中,就有大面積的接觸網因為地質災害而發生了斷線事故,造成大段的鐵路失去的原有的功能。由于大氣污染的加劇,自然降水的PH指數下降,酸性增強,由此對接觸網產生了一定的腐蝕作用,長此以往線路就會遭到破壞,從而造成鐵路接觸網斷線的事故。另外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大規模的地質災害也對對接觸網產生巨大破壞,造成鐵路接觸網的斷線事故。
2.人為原因
盡管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會對鐵路接觸網產生巨大的破壞,但這些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畢竟比較低,大多數的鐵路接觸網斷線事故還是由于人為原因所造成的。
首先是鐵路接觸網日常檢修不夠嚴格的問題,由于鐵路接觸網沿鐵路修建,建筑面積極大。因此檢修鐵路接觸網也是一個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在這種巨大的工作量之下,工作人員為了保證工作的效率,就只能降低工作的質量。工作人員就難以發現一些細小的磨損,從而給鐵路的安全工作造成隱患,發出鐵路接觸網斷線事故。我們目前掌握的檢測手段依舊比較落后,只能檢測出表面上的磨耗,對其它的故障卻檢測不出來。這也就增加了鐵路接觸網發生斷線事故的風險。
除檢修不夠嚴格之外,接觸線、承力索等關鍵部件的制作工藝不過關也是造成鐵路接觸網斷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鄭州鐵路局的統計數據來看,在2011年到2015年發生的15起鐵路接觸網斷線事故中,就有4起是因為接觸線、承力索等部件的材質不良、制作工藝不過關所導致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鐵路接觸網建設的過程之中要注意選擇質量過關的材料,從而保證鐵路接觸網的質量。
另外,電路連接不正確造成承力索分流故障,從而導致鐵路接觸線被燒斷也是鐵路接觸網發生斷線事故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電路連接工程當中,首先應當畫好相關的電路圖并仔細檢查,保證電路圖的正確性,在鐵路接觸網安裝的過程中,也應當注意嚴格按照相關的程序安裝,保證鐵路接觸網的電路正常。
除上述原因之外,路面施工、大樹折斷、接觸線磨損超限等也都會造成鐵路接觸網的斷線事故。
二、鐵路接觸網斷線事故的預防措施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造成鐵路接觸網斷線事故的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的鐵路接觸網斷線事故,由于這類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較小,破壞性較大,目前依舊沒有合適的預防措施。另一方面則是鐵路接觸網零部件制作工藝不過關,電路連接不正確等人為因素造成的,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這些問題,并做出相應的預防和改進措施。
1.改進檢修設備,加強檢修力度
鐵路接觸網在列車運行過程當中的磨損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我們加大檢修力度,及時發現問題,將事故扼殺在搖籃當中。一方面需要制定更加嚴格的檢修計劃,加大檢修力度,增加人力與物力的支持,保證檢修工作可以高效高質的完成;另一方面需要我們改進相關的檢修設備,提高檢修設備的能力,發現更多的隱藏問題。還要注意季節的影響,在夏季、冬季等天氣惡劣、溫差較大的季節要加大檢修力度,并做好相應的安全工作,對關鍵部位要反復檢查,確保安全。
2.改進接觸網線路,確保回路通暢
針對電路連接不正確而造成的鐵路接觸網斷線事故,需要改進接觸網線路的連接方式,確保主導電路的回路通常,防止出現分流不合理造成局部線路的溫度過高,燒壞零部件的情況。在改進接觸線路的過程當中,還可以加入示溫材料,從而實現加強對電路連接的控制,更好的掌握鐵路接觸網的線路運行狀態。這樣一旦出現問題便可以做出及時的處理。
3.加強材料監管,保證工程質量
針對因接觸線、承力索等零部件的材料質量與制作工業不合格而造成的鐵路接觸網斷線事故的問題。有關部門應當加大對施工材料的審查力度,保證材料的質量,杜絕不合格的材料加入了鐵路接觸網的制作中去。只有對施工材料嚴格監管,才能保證鐵路接觸網的質量。相關部件的生產部門也應該改進工藝,生產出質量更高的零部件。保證鐵路接觸網的正常運行,降低鐵路接觸網斷線事故的發生率。
4.其他措施
除加強檢修工作、改進線路以及加強對鐵路接觸網建設材料的審查之外,還應當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對鐵路接觸網周圍的環境進行嚴格的審查,對鐵路接觸網附近較高的樹木、竹子等要進行及時的加固或者砍伐,保障鐵路接觸網周圍的環境安全;二是要做好鐵路接觸網周圍的巡查工作,防止因為人為因素對鐵路接觸網造成破壞;三則是要對長隧道以及污染嚴重的地方進行及時的清掃,防止因為污染物造成鐵路接觸網的磨損老化,從而防止鐵路接觸網斷線事故的發生。
- 上一篇:能源動力工程專業方向
- 下一篇:臨床醫學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