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防控范文
時間:2023-09-21 17:00: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災害防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我國海洋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亟需大批高素質的海洋人才,促進和推動了海洋科技教育的發展,涉海類高校不斷發展壯大,有不少高校就建在雷災泛濫的海島上,這就要求我們重視海島類校園的安全問題。
據統計,我國華南沿海地區和華東沿海地區是雷災分布最廣的區域,雷災占全國的73%,十年經濟損失達88650.46萬元。校園是人員密集場所,雷擊極易造成群死群傷。因此,建立基于海島特性的校園雷擊綜合防控體系對保證校園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1.海島雷電特點分析
雷擊是積雨云內、積雨云團之間、積雨云團與大地之間發生的劇烈放電的現象,而積雨云多出現在水汽充沛的地區。雷擊大致分為直擊雷和雷擊電磁脈沖(LEMP)兩種。以下以舟山群島為例,從雷暴日數、雷暴發生方向、地形地貌等角度分析海島雷電特性。
1.1 雷電日數
雷電日數反應了雷電活動的頻繁與強弱。它的統計數據分別由雷電活動日數(Tdo)、雷暴日數(Td)、閃電日數(Tds)組成,它們之間的關系為Tdo=Td+Tds。
以陳軍等測得《舟山群島雷電活動的特征分析》為參考數據。舟山市定海測得的年平均雷電活動日數為42.4 d/a,嵊泗測得為39.5 d/a。月平均雷電活動日數在3月和7月出現峰值,并在7月出現極大值,6月-9月是舟山市的雷電活動頻繁的時間,在夏季及與秋季轉換時,雷電活動是最頻繁的。
由上面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海島城市的雷電日數活動頻繁。每年的3月、9月份是學生開學的時間,校園里人流密集;另外,在6月-9月是學校放暑假的時間段,在這期間雖然大部分學生放假回家,但無論在高校、中小學還是技校仍有部分學生留校學習,而這期間校園里也只留值班老師,這樣一來很容易造成松懈的現象,恰恰此時是雷電活動最為頻繁的時段,這兩個時段都需要格外注意雷電安全問題。
1.2 首次雷暴發生來自方向
根據統計,由于定海距離其西部和西南部的寧波市較近,雷暴來源主要以西(W)和西南(SW)為主;而嵊泗距離北部的上海市較近,及受寧波市和舟山群島鏈的共同作用,雷暴來源主要以西北(NW)、西南(SW)和西(W)為主。
可以看出,舟山地區的首次雷暴基本來自于沿海發達城市,這恰恰說明這些城市里發達的電子設備與雷暴災害有著一定的關系。從雷擊事故案例分析出,對電子設備危害最大的是雷擊電磁脈沖。
1.3 電閃密度與雷電流強度
海島地形地貌復雜,雷電流平均強度較大,由于舟山群島多丘陵,山坡對氣流的抬升作用,且山頂與雷雨云距離較近,地閃密度較高;而在開闊地帶,如平地、灘涂則由于雷擊選擇性強,地閃密度也較大。雖然總體上說,舟山海島電閃密度低于大陸,但雷電流平均強度較大,近十年來發生過多起雷擊事故,經濟損失達3500萬元,并有人員死亡。擁有近萬名師生的浙江海洋學院地處舟山本島南面的長峙島,雖然長峙島閃電密度不大,但因為校址緊臨海邊,屬雷擊選擇性較強區域,當有強雷暴過境時,落地雷的危險性極大。
2.校園雷擊災害防控現狀分析
對地處海島的高校校園的雷擊災害預防控制現狀進行了調研,著重從防雷擊裝置、雷擊災害防控制度、防護意識及應急等方面分析目前海島校園雷擊危險性的防控現狀。
2.1 防雷擊裝置現狀
校園建筑物屬三類防雷建筑物,按二類建筑物設防。按照功能大致劃分為辦公樓、實驗樓、教學樓、科研中心、實訓中心、宿舍、食堂、醫療中心、游泳館、體育館等。其防雷擊措施主要分布在屋頂和底層通過接閃器和基礎接地、接地裝置、避雷引下線、等電位連接。
接閃器主要包括避雷網:使屋面上各金屬物及構建均與避雷網相通,暗避雷帶:屋面內敷設暗避雷帶,明避雷短針:與暗避雷帶結合使用。另外,在屋頂設有接地裝置:豎直敷設的金屬管道和金屬物的底端與接地網相連,頂端與屋頂避雷網相連接。基礎接地主要是利用基礎地梁主筋環形閉合焊通,組成綜合接地網,接地電阻要求不大于1歐姆。
以上大部分屬于外部防雷措施針對直擊雷,而對雷擊電磁脈沖的內部防雷措施還有所欠缺。
2.2 校園雷擊災害防控制度不完善
排查后發現,大部分在建設過程中依據某些防雷設計或經驗安裝了相應的防雷擊裝置以外,其它基本并無任何相關防雷資料可查。一般認為雷擊事故發生是偶然的,不會經常發生,所以在制度上成為短板。
2.3 雷電防護意識薄弱
目前雷電防護還局限在建構筑物建設過程中的防雷階段。經調查,大家對防雷方面的知識基本停留在一根“避雷針”上面,被問及周圍有何種雷電隱患?是如何預防控制的?回答者會指著樓頂答:是不是樓頂有根避雷針!?回答者得狀態基本是摸不著頭腦且不確定型的。如果被問及雷電來臨時知道如何避雷嗎?回答者得答案眾說紛紜沒有統一標準。
雷電災害卻與人一機一環之間均有一定的相關性。人始終是作為機器、設備的持有者,它們同在一個環境當中,所以雷電的防護應做到人人有意識、人人有知識、人人懂得如何去規避雷電災害的影響。就如同火場逃生一樣,如何科學合理的避雷也應掌握相關知識。
2.4 雷擊應急知識宣傳不夠
雷擊應急一般指雷暴日,電閃雷鳴之時,我們應該做些什么能夠更好的保護自己,保護儀器設備免受意外損壞。調查后發現雷擊災害應急方面的措施薄弱、缺乏對應急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3.海島型校園雷擊災害系統改進建議
針對以上存在的不足,建立海島型校園雷擊災害系統的防控體系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增強防雷擊電磁脈沖(LEMP)措施。雷擊電磁脈沖一般指閃電直接擊在建筑物防雷裝置和建筑物附近所引起的效應,通過空間電磁感應、線路感應、地電位反擊等侵入電子信息設備,其后果可能會使整個電子信息系統失靈,而造成難以估計的經濟損失和安全風險。沿海地區經濟水平發達,大量微電子設備充斥著人們的工作生活空間。在雷暴日,雷電直擊建筑物防雷裝置或建筑物周圍產生電磁場,從而對微電子設備產生能量沖擊,造成設備損壞。
同時,校園防雷擊電磁脈沖不僅是對電子設備,還要集中在校園網絡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校園建設過程中已經越來越離不開網絡建設:各種網絡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相繼出現,使教學手段更加先進,學生們隨時隨地在線學習更加方便,校園網絡系統一旦遭受雷電沖擊將會對網絡教學產生嚴重影響。
所以,在防雷擊過程中更要做雷擊電磁脈沖的防控工作。防雷擊電磁脈沖方面盡量采用電磁屏蔽、接地、等電位聯結以及在電源和信號側安裝電涌保護器(SPD)的方式進行預防。選擇科學合理的屏蔽形式,根據建構筑物的不同正確的接地方式以及選擇合格的浪涌保護器能夠有效的預防雷擊電磁脈沖。
第二,完善或建立防雷相關制度。防雷管理制度的短板應該盡早解決。建立防雷設備管理制度,確定專人專責定期檢查維護雷擊設備,防止隱患的存在;建立雷電知識普及制度,做到人人了解雷電知識以及防護不當帶來的后果等;建立雷災報告及事故分析制度,相關部門要嚴格觀測并及時報告,對已發生的雷災案例及時進行原因分析;建立校園雷電預防機制、應急預警、應急演練等相關制度,確保在雷災發生后能夠及時、有效的采取措施保護或減輕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情況,進行雷災應急演練,訓練在緊急情況下采取保護措施時人的心理素質以及對應急措施的熟練程度;各部門也可根據自身情況不同建立專項防雷擊應急預案。
制度的建立要科學可靠,結合各部門不同層次分別建立相應的具體內容,如根據功能分區的不同,分別建立在本區域內如何做到雷電災害的預防控制以及在雷電發生時結合區域特點該采取何種措施。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結合實際實施才能夠從根本上對雷擊災害進行有效的防控。
第三,增強校園雷擊災害防控意識。增強安全意識一直是安全工作的關鍵,在雷電災害的防控過程中仍然不能缺乏雷電防控意識的加強。通過雷電知識的各種宣傳、雷電預警的演練等,不斷加強師生以及相關人員的雷電防控意識,為雷擊災害來臨做好準備工作,災害發生時方能做到更加準確、行之有效的應急保護。
第四,宣傳雷災應急保護知識。電應急保護知識宣傳尚且不夠,大部分人幾乎不懂得如何在雷電災害來臨時做到自身的有效防護以及能夠做到周圍設備環境等不受損害。
雷雨天時盡量不要待在室外,更不要靠近高聳的建構筑物、大樹、空曠的地方躲雨;避免在雷雨天手持金屬工具,因其會感應電流“引電”上身;遠離高處尚雷雨、露天垂釣等一系列“雅事”;為避免雷擊電磁脈沖關閉所有電源防止導電擊穿損壞設備,關閉一切電源仍是行之有效的避雷方式;盡管待在室內仍有可能遭受雷擊危險,遠離一切電子設備,不接打電話、不靠近帶電導體、電線等。
篇2
1 冰雹災害的防控技術
1.1 區劃種植、避雹建園
冰雹形成于具備一定氣象條件的積雨云中。形成冰雹的積雨云比較狹窄,并常沿山脈、河谷移動,一般寬度幾千米或更窄,長則可達幾千米至幾十千米,甚至更長,具有明顯路徑,即“雹打一條線”。冰雹的發生還與地形地貌有關,一般表現為山區多平原少、禿山多林地少、迎風坡多背風坡少、內陸多沿海少。因此,各地在發展蘋果生產時,應在對冰雹發生特點、當地地形地貌和冰雹路徑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栽培區劃,避開冰雹易發地帶建園。
1.2 人工防雹
1.2.1 爆炸法 近年來,我縣雹區各地普遍推廣了空炸炮和土迫擊炮,可發射至300~1000米高度,也有些地區制造了各種類型的火箭,使用高射炮發射到幾千米高空,爆炸時產生的沖擊波能影響冰雹云的氣流,使冰雹云改變移動方向,也使過冷的水滴凍結,從而抑制冰粒增長,使小冰雹融化為雨。
1.2.2 化學催化法 利用火箭或高射炮把帶有催化劑(碘化銀)的彈頭射入冰雹云的過冷卻區,藥物的微粒起了冰核作用,過多的冰核分食過冷水而不讓雹粒長大或拖延冰雹的增長時間。
1.3 果實套袋
果實套袋是優質果品生產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減輕雹災損失的有效方法。據調查,在雹災嚴重到好果率為零的情況下,套袋與不套袋相比,殘果率低9.9個百分點,仍有5%好果,明顯減輕了損失。
1.4 使用防雹網
防雹網指在果園上方架設專用的尼龍網或鉛絲網,阻擋冰雹沖擊從而起到保護果樹的作用。
1.5 植樹造林
蘋果產區應于建果園的同時在果園四周植樹營造防護林,降低風速,防止或減輕冰雹危害。
2 災害后補救措施
2.1 果園管理
2.1.1 清理果園,減少病源 及時清理果園內沉積的冰雹、殘枝落葉及落果等;對于雹災過后有淤泥積水的果園,應及時排出積水,清除淤泥,露出果樹枝干。此外,每隔10~15天噴1次殺菌劑(如菌毒清、殺菌王、菌必清、多菌靈等),連噴2次,以減少病源,預防病菌侵入。
2.1.2 疏松土壤,養根壯樹 雹災發生后應連續翻刨土2~3次,不僅可散發土壤中過多的水分,改善土壤的通透性,還可恢復和促進根系的生理活性,從而達到養根壯樹的目的。
2.1.3 追肥補養,恢復樹勢 首先是葉面噴肥,每隔10天噴1次0.3%磷酸二氫鉀,連噴2~3次,可及時解決樹體營養不足的問題;其次是地下追施氮磷鉀復合肥,每株0.5~1千克。在果樹恢復生機后,施肥以農家肥為主,并配合適量化肥。干旱時,結合施肥進行灌水。
2.2 樹體管理,傷口保護
對于果樹主干、主枝和一些較大側枝的皮層被冰雹打傷后,應及時剪除翹起的爛皮,涂抹843康復劑或治腐靈、二代果康寶等藥劑,提高傷口的愈合能力;對一些較大的主枝,雹傷面積在1平方厘米以上的疤痕,在涂抹藥劑的同時,用塑料布包扎傷口,以加速傷口的愈合。
2.3 花果管理
2.3.1 疏果 災后及時疏除雹傷嚴重的殘次果,以節省養分,盡快恢復樹勢。
篇3
一、地質災害點的主要分布
(一)地質災害現狀及主要特點
年初我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6處,在去年8月地質災害隱患再排查緊急行動中又發現5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同時去年在上級主管部門以及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對大帽山5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受威脅的群眾進行移民搬遷等方式,徹底消除隱患,截止目前我區還有1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滑坡4處,崩塌9處,潛在不穩定斜坡3處,威脅到一場養殖場、一棟教學樓以及42戶群眾近177人的生命安全。
本區地質災害點的主要特點如下:
1、分布不均,北東多西南少
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丘陵、低山地段,大多分布在北東部山區,總體上呈現出北東多西南少的特點。
2、滑坡、崩塌為主,規模較小
地質災害大多為規模較小的滑坡、崩塌,影響范圍一般波及一座或幾座房子。
3、雨季多發,旱季少見
地質災害大多數發生在雨季,并且較多出現在雨季的強降雨期間或強降雨后的幾天內,旱季較少發生。
4、災前征兆不明顯,突發性強,危害性大
滑坡、崩塌大多數發生前征兆不明顯,并且運動速度快、突發性強,容易造成人、畜的傷亡及財產的損失,危害性大。
5、與人類工程活動密切相關
目前發現的地質災害大部分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主要發生在山前地帶人為削坡建房等形成的斜坡處,自然因素產生的地質災害少。
(二)地質災害態勢預測
1、年降雨趨勢預測
(1)氣溫:預計年平均氣溫偏高,氣候變暖現象仍將延續。冬季平均氣溫接近常年、春雨季氣溫偏高、雨季平均氣溫略高;臺風季接近常年至略偏高。
(2)降水:預計年總雨量偏多。冬季降雨量偏少;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春播期降雨量偏少;梅雨季總雨量偏多;臺風季總雨量正常略多。
(3)臺風:預計年影響的臺風或熱帶風暴4~5個,比常年略多。其中有1個嚴重影響的臺風或熱帶風暴。
2、市年主要季節氣候趨勢展望
(1)冬季(年12月~年月):預計冬季平均氣溫接近常年,其中:12月正常,1月略偏低,2月略偏高。極端最低氣溫略低于常年,島內2~4℃,島外0~2℃,靠山地區可達-2~2℃。預計年冬季總降雨量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12月正常,1月偏少,2月略偏少。
(2)春雨季(~月):預計年春雨季平均氣溫偏高,其中:3月略偏高,4月偏高,預計春播期(2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氣溫偏高;預計年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春播期(2月下旬~4月上旬)降雨量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3月偏少,4月略偏少,有可能發生春旱。
(3)雨季(5~6月):預計年雨季平均氣溫正常略高。其中5月略偏高,6月正常。預計年雨季于5月初期開始(較常年稍早),6月下旬中期結束(接近常年)。預計年雨季總雨量偏多,梅雨強度偏強。月份分布大致是:5月雨量偏多,6月雨量略少。
(4)臺風季或夏季(7~9月):預計年臺風季或夏季平均氣溫接近常年至略偏高。其中7月偏高,8月正常,9月正常。預計年臺風季或夏季總雨量正常略多,其中:7月雨量略少,8月雨量正常略偏多,9月雨量正常略多。
預計年臺風季或夏季影響的臺風或熱帶風暴4—5個,比常年偏多,其中有1個嚴重影響的臺風或熱帶風暴。月份分布大致是:7月1個、8月1—2個、9月1—2個。
預計年夏季(6月下旬~9月)≥35℃的高溫日數正常,島內可達5~8天,島外可達8~12天;極端最高氣溫接近常年,島內約36~37℃,島外約37~38℃;局部地區高于38℃。
3、主要氣候災害預測
(1)強降溫:預計年冬季氣溫變化幅度大,會出現階段性強降溫。
(2)干旱:今年秋冬季至明年春季降水偏少,且時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區將發生氣象干旱,請注意做好蓄水防旱工作。
(3)臺風:預計年夏季可能受1個臺風或熱帶風暴的嚴重影響,發生大風或大暴雨災害。
4、主要預測依據
從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溫轉為負距平,進入拉尼娜事件。從多個耦合模式的預測結果來看,拉尼娜事件至少要維持到年春季。
常年,副高對于ENSO的響應期為4—6個月,今年副高對ENSO的滯后期僅有3個月,10月就轉負;同時,北面冷空氣活動加強,在二者的配合下,冷空氣不斷南下,故出現了12月17日島內2.4℃的低溫。預計年冬季(12—月)的極端最低氣溫也是略低于常年。一般來說,拉尼娜年,副高的第一次北跳會偏早,導致春雨季(—月)的降水偏少,有可能發生春旱,會對春播造成一定的影響。
預計年雨季(5—6月)于5月初期開始,較常年較早,梅雨強度偏強,雨水會偏多。考慮到拉尼娜過程的持續影響,預計年夏季(7—9月)臺風個數會較常年偏多,其中有一個嚴重影響的臺風或熱帶風暴。
5、地質災害態勢預測
根據降雨趨勢和本區環境地質條件,預測本年度我區地質災害發生數量較常年略偏少。
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主要地段在我區的大帽山農場、新圩、內厝鎮山前地帶及內厝鎮小光山礦山等區域。
除了地質災害(隱患)點容易發生災害外,受臺風、暴雨襲擊,高陡邊坡、山邊河邊、建設工程開挖地段等區域可能引發新的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崩塌與滑坡。
二、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范圍
依據預測的地質災害活動區域,確定今年我區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重點鎮(農場)有4個、行政村(社)有10個。
三、重點防范期
每年汛期(~10月)是我區地質災害多發期,為重點防范期。強降雨是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汛期內日降雨量大于50mm或累計過程降雨量大于100mm的時段是重點防范期中的防范重點。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關系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各有關部門要以人為本,以對國家和人民極端負責的精神,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做好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區、鎮(場)應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領導負具體責任,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指導和監督,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有關部門應認真落實責任制,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區、鎮(場)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組織本轄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要協助區、鎮(場)政府,進一步建設群測群防網絡,要換發新《防災明白卡》與《避險明白卡》,要修改完善《村(居)汛期地質災害防御群眾轉移預案》;要加強工程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管理工作,對在地災易發生區的村,村(居)民建房用地要作地災危險性評估;認真落實汛期防災值班制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指導、監督工作。區建設部門要掌握在建工程的情況,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工程做好防治工作;區水利部門要及時向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及相關部門通報洪水信息,并做好水利設施地質災害的防治;區交通、市政部門要做好道(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防治的檢查落實工作;區旅游部門要做好旅游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地質勘察單位要協助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開展災情應急調查和做好搶險救災的技術指導工作;其他部門應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加強宣傳、培訓工作
要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培訓工作,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地質災害危害性的認識,不斷增強全民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意識和抗災能力。今年要結合宣傳、貫徹《市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5),加強新圩、內厝、馬巷鎮、大帽山農場及非煤礦山等地質災害多發地的防災宣傳工作,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通過廣播、電視、發放宣傳畫、宣傳手冊等進行廣泛宣傳,組織基層防災負責人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和法規知識培訓。重點對年隱患排查中發現地質災害點的鎮、村業務指導及防治知識和法規知識培訓,特別是組織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三)進一步建設群測群防網絡,搞好監測工作
群測群防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過群測群防可以迅速發現險情,及時預警自救,遇到災害性天氣可以通過群測群防網絡迅速部署防災抗災工作,及時組織受威脅的人員撤離避讓,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各鎮(場)要在年初步建立網絡的基礎上,按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要求”和“四應知”、“四應會”、“四應有”的基本要求,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網絡。群測群防網絡分為四級,分別為:災害點監測網(四級網)、村(社區)級監測網(三級網)、鎮(場)級監測網(二級網)和區級監測網(一級網)。
災害點監測網(群測群防四級網)
---負責對具體地質災害點的監測,除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不穩定斜坡本身的變形跡象進行監測外,還應把該災害點威脅的對象和可能成災的范圍,納入監測范圍;
---其監測手段主要是定人、定點、定時進行監測,一般進行簡易的相對位移監測和宏觀觀測,并做好記錄、上報等工作;
---災害點的監測由受威脅的人(單位)負責。
村(社區)級監測網(群測群防三級網):
---負責組織、監督該村(社區)地域內地質災害點的群眾監測、預警;
---負責該村(社區)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組織群眾開展地質災害險情巡查,組織群眾在臨災時緊急避險,發生地質災害時組織人員搶險救災。
---村(社區)級監測網由村(居委會)主任負責。
鎮(街道)級監測網(群測群防二級網):
---負責對三、四級網進行監督管理;
---負責該鎮(街道)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
---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點進行跟蹤,并對監測資料進行核實;組織地質災害險情巡查,組織群眾在臨災時緊急避險,發生地質災害時組織搶險救災。
---鎮(街道)級監測網由分管該項工作的副鎮長(場)負責。
區級監測網(群測群防一級網):
---負責對群測群防二、三級網的監督管理;負責本區群測群防技術指導和信息管理;
---負責該區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
---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較大級以上的地質災害點進行跟蹤,和對監測資料進行核實;根據氣象、水文預報和監測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及時向有關鎮政府(場)、村(居)委會和礦山及管理重要設施的有關部門發出預警通知;
---組織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應急監測;發生地質災害時組織搶險救災;
---區級監測網由區政府組建,由分管地質災害防治的副區長負責。
監測技術方法:
根據我區實際情況,采用裂縫位移測量(相對位移監測法)及宏觀觀測(目視監測法)兩種方法。
裂縫位移測量法主要用于有明顯裂縫的災點,是在裂縫兩側設樁或設片、設尺觀測裂縫變化情況的方法,監測點主要選在滑坡后緣、中部、前緣主裂縫兩側或建筑物裂縫兩側,監測點每組兩個,視實際情況布設3~5組。
宏觀觀測法主要目測地質災害體、不穩定邊坡及周圍的掉土、掉石、滾石、冒水、冒沙、裂縫長寬變化及泉水、民井的流量、顏色、水位變化和樹木歪斜、動物異常等地質災害發生前在宏觀上表現出的變化特征。我區的地質災害點大部分發生前沒有出現明顯的裂縫征兆,主要采用宏觀觀測法進行監測,即目視法監測。
監測工作制度:
監測頻率:每年~月和11~12月為正常時段,每一個月觀測一次;每年~10月為汛期,每10天觀測一次;如發現災害點有異常變化或遇暴雨及連續降雨等要加密觀測(如每天1次或一天幾次)。
監測資料的上報:監測人每次監測都應認真做好記錄,并填寫在預定的表格內。監測記錄應按規定及時上報,正常情況每月上報一次,發現異常情況要迅速上報。
監測資料的分析、預報: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負責對上報的監測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預測預報。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設施和旅游區、林區等的地質災害,由相關部門、單位負責組織監測、預防。
“四應有”、“四應知”和“四應會”基本要求:
(1)村(居)委會做到“四應有”
應有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群眾轉移預案;應有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制度、巡查制度、速報制度;應有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人、監測人、協管員;應有地質災害防治簡易工具、通訊工具。
(2)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做到“四應知”
應知轄區隱患點(區)情況和威脅范圍;應知群眾避險場所和轉移路線;應知險情災情報告程序和辦法;應知災害點監測時間和次數。
(3)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作到“四應會”
應會識別地災發生前兆;應會使用簡易監測方法;應會對監測數據紀錄分析和初步判斷;應會指導防災和應急處置。
(四)加強汛期防災工作
1、防災工作檢查
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要會同其他相關部門在汛前對群測群防網絡、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情況、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進行全面檢查和在汛期內進行抽查,另外還應對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的,要責成責任單位或責任人及時整改,并將檢查情況、存在問題和處理意見上報區政府。
2、地質災害險情巡查
汛期期間,鎮政府(場)、村(居)委會應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地質災害(隱患)點加強巡回檢查,對可能出現險情的,應及時采取應急措施,同時向區政府、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報告。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接到險情報告后,要及早趕赴現場,調查鑒定險情,提出處理對策措施。
3、汛期值班
汛期期間(4月1日~10月30日),各相關部門要做好值班工作,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實行24小時電話值班制。逢臺風、暴雨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期間,各級人民政府和各相關部門要全天有人值班,分管領導24小時崗位帶班。值班時要保持信息暢通,報告迅速,處置及時。
汛期期間市、區兩級政府辦公廳(室)值班電話和市、區兩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聯系人及電話。
4、強降雨防災
(1)當天氣預報日降雨量可能達到50mm(暴雨)以上或累計過程降雨量可能達到100mm以上時,鎮政府(場)防災責任人、監測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地質災害。
(2)當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等級達到三級或三級以上時,各區人民政府接到預報預警后,要依照防災責任制的規定,逐級將有關信息迅速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區域內的村(居)民,并及時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響應,做好防災抗災工作:
當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為三級時,區、鎮人民政府、場及有關部門應部署防災工作,加強值班;鎮(場)、村(居)防災負責人應適時組織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區域進行巡查;隱患點和危險區域防災責任人、監測人、村國土資源和規劃建設環保協管員(下稱“協管員”)應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區域的監測和防范。發現險情應立即報告,鎮人民政府、場應及時采取防災避險措施。
當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為四級時,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24小時值班室值班,做好搶險救災準備;鎮(場)、村(居)防災負責人組織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區域進行巡查,隱患點和危險區域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協管員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區域的監測和防范;區、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及時啟動《村(居)汛期地質災害防御群眾轉移預案》,適時組織受威脅的群眾轉移避讓。
當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為五級時,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24小時值班室值班,領導帶班,并組織做好防災工作和隨時搶險救災準備(搶險人員隨時待命);區人民政府及時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搶險救災指揮系統,鎮人民政府、場及時啟動《村(居)汛期地質災害防御群眾轉移預案》,立即組織受威脅的群眾轉移,并對其它區域進行巡查和防范,派出應急小分隊或者包村干部指導防災抗災救災工作。
汛期地質災害轉移對象: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群眾;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山坡、邊坡建筑物內的群眾;易發生泥石流山溝及溝口(低洼)地帶的群眾;其他在汛期易發生地質災害、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的地帶的群眾。
(3)當突遇短時間強降雨(3小時降雨量超過30mm)時,村(居)委會防災責任人、協管員要及時了解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高陡山坡地段的情況,并關注雨情,適時組織受威脅的人員轉移避險。
(4)按照防汛抗旱指揮部關于防御臺風、暴雨的部署開展防災抗災工作。
當日降雨量可能大于50mm或累計過程降雨量可能大于100mm時,區建設、交通、水利、旅游等部門應對在建工程、公(鐵、道)路、水利設施、旅游景點的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加強監測、巡查,并做好搶險應急準備。
(五)做好地質災害預報
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分局應會同區氣象臺,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結果和大氣降雨觀測、預報等資料,及時作出地質災害預報。接到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后,區政府和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分局要及時向下通知和部署防御工作,讓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群眾和有關方面提前做好防范。
依據地質災害監測資料進行地質災害預報時,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分局對上報的監測資料要及時整理、分析,可能發生災害的要及時進行預測預報,并報告區政府及所在地的鎮政府(場)和有關方面做好防范。
(六)加強應急處理與及時搶險救災
1、建設基層地質災害應急小分隊
要按照省、市關于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意見的通知要求,結合各鎮(街)、場、村(社區)的實際建設基層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地災村(社區)要建立地災應急自救小分隊。
2、及時搶險救災
地質災害險情、災情發生后,區政府應立即啟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按既定預案要求組織搶險救災。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要會同區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盡快查明險、災情發生原因、影響范圍、發展趨勢等情況,提出應急處理措施;搶險救災隊伍要迅速進入現場排險和搶救受災人員;其他有關部門應按照應急預案的分工和要求及時做好搶救受災的相關工作。
(七)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工作
為了消除地質災害隱患,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市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5),分期分批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規劃和落實,年計劃治理1-2處地災隱患點。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設施和旅游區、林區等的地質災害,由相關部門、單位負責治理。
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新建工程,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驗收應與主體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同時進行。
(八)安排防治資金
各級政府要安排資金用于地質災害防治宣傳、群測群防網絡與預警體系建設以及搶險救災、地質災害治理等防治工作。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或責任人承擔治理費用,經濟困難的在實施治理后政府予以適當補助。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設施和旅游區、林區等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由相關部門、單位負責。新建工程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由建設單位負責。
五、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篇4
一、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營林技術的重要性
林業生產包括培育樹種、造林、撫育管理以及周期性的砍伐等。樹苗從種下到長成大樹的過程中都受到有害生物的威脅,并且有可能因為林業有害生物死亡。而營林技術則是林業有害生物防空的基礎,其通過利用生物間的生態辯證關系,并結合生物、物理措施把有害生物控制在不會造成林業災害的范圍內,從而對林業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進行預防,例如增加害蟲的天敵,改變昆蟲的發育、繁殖,培育抗病蟲樹種等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逐漸由原來的治理向預防方面轉變,由治標轉為治標治本相結合,而營林技術則是可以實現這一轉變的基本防控方法,是綜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二、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應用營林技術
2.1選育抗病蟲樹種
同一樹種因為不同品系所以其抗病蟲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優良的樹種抗病蟲能力自然更強。在林業生產的培育期,提高樹種的抗病蟲能力自然能夠讓森林中林木的免疫力提高,降低受到病蟲侵害的幾率。在培育抗病蟲樹種時應結合樹種種植地的實際情況,并結合科學的培育方法,培育并選育抗病蟲能力強、產量高、適合種植地栽種的優良樹種。
2.2營造混交林
混交林是將不同樹種種植在一起,使林業中的樹種多樣化,形成生物平衡,是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最受歡迎的營林技術。混交林的營造中樹種的選用:①兩種以上喬木樹種混交;②喬灌木混合種植;③主要樹種、次要樹種與灌木樹種混交種植。混交林營造中的配置方式包括:株間混交、帶狀混交、行間混交、塊狀混交、植生組混交。營造混交林并不是什么樹種均適用的,營造出不良的混交類型反而會抑制樹木的生長。因此,混交林的營造中一定要注意樹種的選擇,并且需要考慮種植地的地理環境,堅持因地制宜和適地適樹的原則,選用在種植地能夠更好生長的樹種。相較于純林而言,其營造難度較大,但是混交林因為樹種更多樣化而具有更多的優點。混交林因為樹種多樣化,生物的生存條件更為復雜,不僅使大量的害蟲、病菌失去了繁殖條件,無法繁殖,還增加了生物的天敵,使森林處于一個生態平衡的狀態,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另外,混交林利用外界環境條件和樹中間的促進作用,能夠更好的進行關和作用,樹木生長更為旺盛。
2.3建立隔離帶,預防蟲害擴散
隔離帶是用于防止蟲害在森林中擴散、傳播的有效預防措施。多數林業有害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都會遷飛、轉移,特別是單一食性的害蟲,這也是林業病蟲害擴散的重要原因。通常害蟲在幼蟲時期的食量較大,而當他們在原來的寄主處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時就會選擇轉移、遷飛到新的寄主身上。而幼蟲因為不能進行長距離的遷移,所以它們會選擇附近的寄主。因此,在營造林時可以設立隔離帶,用于防止這類幼蟲的遷移。
2.4對林區進行清理
若是樹木已經遭蟲害不能治理或是已經枯死、被自然災害等毀滅,那么一定要將這些樹木進行清理,避免它們影響健康樹木的生長。其中,特別需要注意蟲害樹木的清理工作,清理蟲害木是治理害蟲,改善林木條件,確保林業生產力、綠化效益的基本工作。假如林區大面積遭到害蟲侵害時,首先根據相應的技術規格對遭受危害的立木進行清理,然后選擇對病蟲害有抗性的樹種對林區進行更新。
三、結語
人們對環境的重視使得林業的發展也在不斷的加快,但是現代林業在建設及發展的過程中,林業有害生物對森林資源所造成的危害會對林業建設造成巨大的損失。近幾年,因為森林面積不斷的增加,外來生物也在增多,這也使有害生物物種在逐漸的攀升。因此,造林過程中引進外來物種時務必注意生態平衡。而在日益增加的森林受損面積面前,進行有效地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林業管理的重點。筆者今天對部分營林技術應用于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希望以后會有更多的有效防控措施來保障林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吳慧蘭 單位:信州區林業局
參考文獻:
[1]劉建林.營林技術對林業有害生物的影響效果[J].林業勘查設計,2015,01:29-30.
篇5
關鍵詞:生物防治;無公害蔬菜生產;病蟲防控;具體應用
中圖分類號:S43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3547(2013)14-0058-03
1 生物防治的基本概念及其指導原則
生物防治是指運用有益生物、生物提取物以及仿生產品對有害生物進行防控的技術手段。生物防治必須遵循堅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栽培健康作物;保護和利用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為方向,確保有益生物生存繁衍空間;科學合理應用生物手段的指導原則。
2 生物防治的基本內容
①利用天敵防控有害生物 最為常見的是在蟲害的防控上,其基本作用機制有捕食性和寄生性兩大類。
②利用寄生生物防控有害生物 主要是利用真菌、細菌、病毒等感染寄生有害生物進行防控。
③利用生物提取物質防控有害生物 常是利用一些植物提取物防控有害生物,其作用機制有直接殺滅有害生物、干擾和抑制有害生物正常生長發育、驅避有害生物等幾大類型。
④人工合成仿生產品防控有害生物 這一方面近年來取得了頗為豐碩的成果,誕生了眾多的防控效果較為顯著的仿生產品,其作用機制幾乎涵蓋了過去傳統農藥的所有方式,如胃毒、觸殺、驅避、拒食、誘導、抑制、絕育、寄生等。
3 生物防治在無公害蔬菜生產病蟲害防控中的具體應用
3.1 在蔬菜病害防控中的具體應用
①以病毒對抗防控病毒病 生產上常用弱病毒株系微創接種大田植株防控病毒病,如用M52弱毒株系防控番茄花葉病、黃瓜花葉病。其作用機制是利用病毒寄生的排他性,以致病性較弱的病毒優先寄生在健康植株,以達到阻止強致病性病毒入侵的目的。
②以細菌對抗細菌性病害 生產上常用多黏類芽孢桿菌防治辣椒、番茄、茄子青枯病,不僅能殺滅和抑制病原菌,還能誘導植物產生抗病性。
③以細菌對抗多種真菌性病害 生產上常用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蠟質芽孢桿菌,防治茄科、瓜類、豆科作物的根腐病、枯萎病和生姜姜瘟病,不僅能殺滅和抑制病原菌,還能誘導植物產生抗病性。
④以真菌對抗多種真菌性病害 生產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是木腐菌和寡雄腐霉菌,常被用來防控蔬菜灰霉病、晚疫病、枯萎病、根腐病、炭疽病、立枯病、黑莖病等;利用盾殼霉菌(Coniothyrium minitans)的專一寄生性防控十字花科蔬菜和萵苣菌核病。
⑤以天然植物源提取物防控病害 生產上常用1%蛇床子素防控蔬菜作物白粉病、銹病、灰霉病;利用苦參堿防控瓜類病毒病、霜霉病;用大蒜素(401)防控窖藏期甘薯黑斑病;用木酢液防治灰霉病。
⑥人工合成或萃取抗菌素防控病害 生產上常用農用鏈霉素、菜豐寧B1(豐寧)、新植霉素等防治蔬菜細菌性軟腐病、黑腐病、角斑病;用農抗120防治蔬菜白粉病、瓜類炭疽病、瓜類枯萎病、番茄葉霉病等;用武夷菌素(BO-10)防治黃瓜白粉病、番茄葉霉病、番茄灰霉病、韭菜灰霉病等;用多氧霉素(Polyoxin) 防控蔬菜白粉病、赤星病、黃瓜靶斑病;用1%申嗪霉素防控茄果類蔬菜疫病、瓜類枯萎病;用寧南霉素防治病毒病、白粉病;用春雷霉素、華光霉素防治枯萎病。
⑦利用植物免疫誘抗劑提高作物抗病性 目前生產上應用最多的是寡糖植物免疫誘抗劑與蛋白植物免疫誘抗劑,如β-葡聚糖、殼寡糖制劑海島素、幾丁質、殼聚糖、激活蛋白質制劑等。其作用機制是誘導作物產生抗病免疫性,激發作物自身的抗病基因表達,并能促進作物生長,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
3.2 在無公害蔬菜生產蟲害防控中的具體應用
①以捕食性天敵防控害蟲 采用保護天敵生存環境或人工飼養害蟲天敵并釋放天敵的方式控制蟲口基數,如利用七星瓢蟲、龜紋瓢蟲、草蛉、小花蝽、食蚜癭蚊、捕食性小姬蜂、麗蚜小蜂等蚜蟲天敵控制蚜蟲為害;利用捕食螨(巴氏鈍綏螨、劍毛帕厲螨、智利小綏螨)防控蔬菜薊馬、葉螨、紅蜘蛛等;利用赤眼蜂防治小菜蛾、菜青蟲、棉鈴蟲、煙青蟲、菜螟等;利用麗蚜小蜂防控溫室白粉虱、煙粉虱等。
②以寄生性天敵防控害蟲 采用保護天敵生存環境或人工飼養害蟲天敵并釋放天敵的方式控制蟲口基數,如利用寄生小姬蜂、蚜繭蜂、寄生性食蠅等防控蚜蟲、鱗翅目的多種害蟲。
③以微生物防控害蟲 生產上應用最為廣泛的要數Bt乳劑(蘇云金桿菌),常用于防控多種鱗翅目害蟲,如小菜蛾、菜青蟲、棉鈴蟲、煙青蟲、斜紋夜蛾等;用白僵菌、綠僵菌乳粉劑防控鱗翅目的多種害蟲,如小菜蛾、菜青蟲、棉鈴蟲、煙青蟲、斜紋夜蛾等;利用昆蟲病毒類殺蟲劑防控害蟲,如用核型多角體病毒和顆粒體病毒等桿狀病毒防控甘藍夜蛾、斜紋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
④以昆蟲信息素誘殺、誘捕害蟲 性誘劑、趨食劑兩大類應用較為廣泛,如多種鱗翅目昆蟲性誘劑,其作用機制是利用昆蟲的特異趨偶性引誘同類前來,以達到集中捕殺目的,或誘導害蟲遠離作物而避免其為害,以及引誘其取食帶有不育藥物的蔬菜,使害蟲喪失繁殖能力。由于該類產品具有專一性,在使用該類產品時要針對不同種類的害蟲選擇相對應的性誘劑。
⑤以仿生產品防控害蟲 保幼激素、蛻皮激素、昆蟲毒素三大類應用較為廣泛,其作用機理是干擾昆蟲正常生長發育。保幼激素主要是抑制昆蟲幾丁質的正常形成,使其不能正常蛻皮或昆蟲變態不完全,形成半幼蟲半蛹中間型,或是形成半蛹半成蟲中間型;而蛻皮激素則是刺激昆蟲大量異常形成幾丁質,使其反復異常蛻皮、過早蛻皮,使之不能發育成熟影響卵子發育、胚胎發生和阻滯發育,導致發育異常而死亡,如用抑太保(啶蟲隆)、農夢特、除蟲脲、滅幼脲、卡死克(氟蟲脲)等防控鱗翅目、雙翅目、螨類等多種害蟲;昆蟲毒素中最早得到應用的是沙蠶毒素,如巴丹曾被廣泛用于防控鱗翅目、鞘翅目、半翅目、雙翅目等多種害蟲。
⑥以天然植物源提取物防控害蟲 天然植物源提取物防控害蟲最早以除蟲菊為代表,產生了大量的菊酯類和擬菊酯農化產品,并被廣泛用于多種害蟲的防控中;生物堿類緊跟其后,如苦參堿、煙堿(阿克泰)、毒扁豆堿、黃連堿、辣椒堿、黎蘆堿等用于防控鱗翅目、半翅目、雙翅目等多種害蟲;萜烯類被廣泛開發利用,如苦皮藤素、印楝素、川楝素、蛇床子素、辣椒素、夾竹桃素、鬧羊花素、黃杜鵑花素等被廣泛用于防控鱗翅目、鞘翅目、半翅目、雙翅目、螨類等多種害蟲;黃酮類突破傳統應用領域,如魚藤酮(魚藤精)、雷公藤、小毒蘭、胡桃醌等用于防控鱗翅目、半翅目、雙翅目。這些天然植物源提取物在生物防控害蟲中的大量廣泛應用,有力地促進了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韓熹菜.農藥毒理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 易齊.菜田農藥使用指南[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3] 楊普云,趙中華.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4] 拜勝亮.無公害蔬菜病蟲草害系統防除的關鍵問題[J].云南農業,2010(3):35.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i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 of
Pollution-free Vegetable Production
BAI Shengliang
( Chuxiong Research Extensio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675000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d the basic conception, guiding principle and basic component of biological control, and described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i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 of pollution-free vegetables in detail,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 ensuring the quality safety of vegetable products, and maintain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llution-free vegetable production.
Key words: Biological control; Pollution-free vegetable productio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 Specific application
篇6
關鍵詞:城市地下空間;災害分類;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1.對城市地下空間的現狀做簡單分析
城市地下空間是城市空間系統中地平面以下部分的空間,往往以地下建筑的形式出現,起到補充城市地上空間的作用。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不斷地去開發利用地面資源。長此以往,城市的地面資源也趨于匱乏,因此人們開始向地面以下開發,去利用地面以下的資源。而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也成為了解決交通擁堵,土地資源匱乏,地面環境污染等問題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實現可持續化發展的重要部分。而地下空間在為人們帶來快捷,便利,安全的同時,當其內部發生災害事故時,所造成的損失有遠遠高于地面。而且實施開展救援的難度也遠大于地面。因此采取高效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緩。本文對城市地下空間所存在的災害進行科學合理地分析,并采用多個角度去分析災害的防治措施。
2.對城市地下空間中所存在的災害做大致分類
本文將城市地下空間中所存在的災害歸納為3個方面,更加系統分析。
3.城市地下空間的災害所帶來的損失
由于地下空間的封閉性,一旦地下空間發生了災害,那么其所帶來的災害將是毀滅性的,所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近年來國內外所發生在城市地下空間中的災害事故充分說明了其嚴重后果。2001年9月17日,由于第16號臺風“百合”的影響,臺北市大部分地區遭受水淹,交通癱瘓。大部分地鐵線路因遭水淹而停運6個月,造成數十萬人交通不便。1995年3月20日,奧姆真理教在日本東高新區3條地鐵列車內施放神經性毒氣,造成12人死亡,5000多人因中毒進醫院治療。1969年11月11日,北京萬壽路至五棵松地鐵路站之間,由于電動車短路引起火災。在消防救援中,火場照明設備不足,防煙濾毒設備缺乏,大大影響了救援行動。死亡6人,中毒200多人。從上述實例事故中,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城市地下空間發生災害的嚴重后果。
4.從多個角度分析災害,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城市地下空間的災害往往具有后遺癥,一種災害的產生往往伴隨著其他的連帶災害。例如在發生洪水后,地下空間中的通信、電力管線經過浸泡之后,通常無法使用,即使能夠使用也極易發生火災等其他事故。因此,對于地下空間災害的防治不能單獨針對某一種,而是應考慮該災害還能否產生別的連帶災害。采取綜合防治的措施,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工作,更加科學合理地去管理,去應對災害。
隨著城市的發展,我國不斷地推進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開發的規模不斷擴大。地鐵、地下商城,地下車庫,綜合管廊等地下建筑類型也不斷豐富。但是這中間所暴露出的問題也趨于嚴重,在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過程中,我國對于防災減災的管理存在著很大的漏洞。各種類型的地下建筑也只是獨立的,相互之間沒有形成一個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管理。本文中采用多個角度去分析應對災害的防治措施。
4.1 第一種是以政府作為主導作用,同時輔以非政府的作用。政府不應當僅僅只是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的發起者,更應當是防災管理的領導者、決策者。相較于地面建筑而言,我國對地下建筑相關的法律法規是不完善的,僅在這一點上而言,不妨借鑒國外的經驗。相較于國內而言,國外的城市地下建筑發展較早,相應的法律法規也比較成熟。日本是最早發展城市地下空間的國家之一,日本在2000年先后制定了《大深度地下公共使用特別措施法》和《大深度地下公共使用特備措施行令》,其別強調了在城市地下空間建設中的安全性。因此,不妨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去借鑒一些國外的成熟的經驗,逐步去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而不是完全地照搬國外,也不必急于求成,畢竟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不是在制定完法規之后就能立竿見影。與此同時,政府應當成立專業的針對城市地下空間防災減災的協調機構。城市地下空間的各類設施都有著各自的管理部門,但是各個部門之間的分工過于明確,當災害發生后沒有一個主導部門去協調統籌管理。因此,當災害發生后,通常會顯得手忙腳亂,大大降低了救援的速度,也降低了救援的效果。
另一方面需要充分發揮社會的作用。對地下空間災害的防治,不僅僅只去依靠政府,在我國往往是政府提出了有效的政策,而在實施時卻障礙重重。因此需要充分地發揮社會的作用。第一,可以從大學生、高中生之間挑選志愿者,事先對志愿者進行城市地下空間防災減災的知識培養,使他們掌握一定的技能,之后讓他們去人流密集的地鐵車站、地下商場等進行宣傳。第二,對于地下車庫,相關的物業可以培養物業人員的防災減災能力,并進行定時地演練。第三,走進社區,宣傳關于地下空間的知識,是普通居民對地下空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使他們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
4.2 第二種是從城市地下空間災害事故的預防,事故發生后的應急疏散措施,事件結束后的反思去分析。對于地下空間災害事故的預防:首先,應當分析本地區的地質條件、自然條件,針對本地區可能發生的,引起地下空間災害發生的不利因素,在施工階段就將這些不利因素考慮進去,做好充分的安全儲備。例如在南方地區,雨水充沛,極有可能發生洪水,那么在施工材料的選擇上就該考慮盡量使用防水。而在北方地區,天氣寒冷,則應當考慮抗寒材料的選用。其次,還應當合理安排布局,完善監控系統,科學地布置消防系統,使安全出入口的布置充分符合規定等等。而對于地下空間災害事故發生后的應急疏散措施,應當充分發揮安全告示牌的引導作用,使人員在災害發生后能快速地依靠告示牌的指引逃離。其次,在監控室中應隨時都有監控人員待命,保證在災害發生后能第一時間采取正確有效的應對措施。最后,安保人員應當輪番的巡邏,使其在災害發生后能第一時間疏散人員。在事件結束后,管理部門應當立即查找災害發生的原因,去修復在災害發生后所暴露的問題,查漏補缺。加強防災減災的薄弱環節,不斷地去完善,從而形成一個更加科學化,安全性更高的防災減災體系。
5.結論與建議
本文從我國城市地下空間災害的實際情況出發,大致地從3個方面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間中所存在的災害,之后通過實例,去進一步分析城市地下空間災害發生的嚴重后果。最后從兩個不同角度去具體的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間災害的防治措施,在這中間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希望我國在不斷發展城市地下空間的同時,能夠不斷地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用法律去約束,去提高人們對地下空間安全性的認知。
參考文獻
篇7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奪取水稻豐產豐收不僅是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更是糧食生產安全的保證。近年來,水稻高產創建活動在江蘇深入開展,有力的促進了水稻單產的提高與穩定,大力推廣機插水稻成為一個主要的水稻栽培形式。隨著機插稻高產高效栽培方式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水稻的生育特點、病蟲發生的規律也有所變化,病蟲防治技術也就有所調整。筆者總結多年來水稻高產栽培條件下的病蟲防治技術,發表如下。
一、機插水稻高產高效栽培的生育特點
圍繞水稻高產高效的總體目標,在水稻的播種、施肥等栽培管理措施上,都形成了完整的配套技術,也就行成了水稻機插栽培方式下的生育特點,主要是:
1.播種期遲,播種密度高,秧齡期短。插秧機械對秧苗標準的要求非常苛刻,秧齡期15-20d,葉片不超過4張,器官發育不充分,秧苗素質偏弱。同時由于前茬小麥的收獲期的影響,決定了機插水稻播種時間大多數在5月底、6月初,過早秧齡大無法栽插,過遲栽插太遲不利于高產。目前所采取的育秧方法多是塑盤集中育秧,播種密度每標準盤130-150克干種,折算其播種密度遠高于常規手栽稻育秧。
2.緩苗期長,分蘗集中,高峰苗數量多。機插稻移栽時苗齡小,根系植傷重,栽后恢復生長時間長,緩苗期較長。進入分蘗期后,表現出暴發生長,葉片生長快,分蘗出生快,分蘗多,達到高峰苗的時間相對較短,夠苗期、高峰苗期常年提前1個葉齡左右。與手栽稻相比,機插稻營養生長期縮短,高峰苗數較高,其中無效成分增加,單莖蘗的營養面積小,群體內部競爭加劇,分蘗成穗率低,單穗潁花數少。
3.生育進程后移,收割期推遲。受栽插和騰茬的影響,機插稻播種育苗期、栽插期均比常規栽插到遲12-16天,生育進程滯后,使生育期推遲10天左右,抽穗期、成熟期相應延遲。
二、機插水稻高產栽培的病蟲發生規律
1.種傳病害、苗期病害發生重。機插稻一般5月底6月初播種,出苗時氣溫比常規手栽稻育苗的高2-3度,有利于水稻惡苗病菌的侵染,導致機插稻惡苗病害重。機插稻采取塑盤集中育秧,播種量大,密度高,秧苗生長完全處于密生生態條件下,秧苗小,素質弱,極易誘發立枯病、苗稻瘟等苗情病害。
2.秧苗栽插后,由于苗齡小,緩苗期長,水漿管理以干干濕濕為主,稻田生境適合雜草生長,雜草出草快,出草量大,防治難度高,容易造成雜草防除失時,導致草害嚴重。同時,由于苗小苗弱,有利于水稻苗期稻薊馬發生,嚴重年份甚至出現栽后死苗現象。
3.緩苗期結束后,機插稻快速生長,分蘗快,生長量大,群體密度高,水稻紋枯病雖然見病遲,但病情發展快,自然發病嚴重。生育期后移后,使稻曲病、稻瘟病的發生生育期和發病適宜的氣候條件吻合的機率高,加重發病。
4.機插稻收獲遲,后期葉片嫩綠,四代稻縱卷葉螟誘集蛾卵量高,發生程度加重,同時,褐飛虱重發年份自然冒穿比例高于常規手栽稻。
三、主要病蟲草害的防治技術
1.水稻惡苗病、水稻干尖線蟲病的預防。播種前選擇對路藥劑對稻種進行滅菌處理,是避免或減輕水稻惡苗病等種傳病害發生的關鍵措施。一要選用對路藥種。根據近幾年的應用效果,應選用氰烯菌酯、咯菌腈等藥劑浸(拌)種,而咪鮮胺及其復配劑效果較差,不宜選用。二要正確開展藥劑浸(拌)種。要準確把握浸種藥劑濃度和浸種時間,25%氰烯菌酯懸浮劑2000-3000倍液,不可盲目加大或降低濃度,保證防治效果;浸種時間在48-60小時,浸后不用淘洗,直接播種或催芽播種。也可選用6.25%咯菌清?精甲霜靈懸浮種衣劑20毫升加水170-200毫升(機械包衣僅需加水70-100毫升),攪拌包衣稻種5公斤。對干線蟲病重發地區還要加入6%殺螟丹水劑1000倍液一并使用。三要注意浸勻浸透。要將稻種從包裝袋中倒入浸種容器中浸種,確保種子均勻接觸藥液,提高浸種效果;杜絕將整袋稻種放入容器中浸種;機插稻分批浸種時切忌廢液再利用,以防藥劑濃度下降和病菌污染降低防效;浸種時藥液要淹沒稻種;要適當降低塑盤育苗期間溫度,藥劑浸種后可不催芽直接播種或多浸少催,以降低長芽階段病菌的侵染。
2.水稻立枯病、赤枯病、苗稻瘟的防治。防治立枯病可選用50%霜?福?稻瘟(立枯凈)1000倍液土壤消毒,出苗后用50%霜?福?稻瘟800-1000倍液噴霧。秸稈還田,水稻赤枯病發生逐年加重,對發生赤枯病田塊:①要放干田水;②將基因活化劑20克或赤枯凈1-2瓶與丙森鋅?醚菌酯(愛諾豐采)25克混用進行葉面噴灑;③撒施生態螯合鋅氮肥10-15斤或稻將軍1包。對苗稻瘟可每畝選用75%三環唑20克主動葉面噴霧預防。
3.稻薊馬、 雀害、鼠害的防治。選用35%干粉種衣劑30克拌浸好并晾干至不沾手的稻種4-5公斤,輕輕翻動種子,拌勻藥劑,隨拌隨播,對稻薊馬控制期可達1個月。同時可有效驅避麻雀和老鼠,避免斷壟缺苗。
4.雜草化學的防除。一是整田后泥漿未淀實前每畝選用35%吡嘧?丙可草胺可濕性粉劑90克對水30公斤手動噴霧或拌肥料5公斤撒施。二是機插活棵后畝用53%苯噻?芐可濕性粉劑60克加10%吡嘧磺隆10克拌肥料淺水撒施,藥后保水5-7天。③對前兩次除草效果不好的田塊要及早每畝選用6%氰氟?五氟磺草胺150-200毫升或22%五氟磺草胺懸浮劑10毫升或2.5%五氟磺草胺油懸浮劑(注意: 五氟磺草胺不能與有機磷混用)每畝80-100毫升進行葉面噴霧,藥前至少必須使2/3雜草莖葉露出水面,并保水5-7天。
5.水稻紋枯病、稻曲病的防治
紋枯病:首次用藥掌握在穴發病率達5%,應及早主動用藥控制,同時要搞好拔節孕穗、破口抽穗期等關鍵時期的防治。每畝可選藥劑如下: 15%井岡戊唑醇懸浮劑60-80克、 27%噻呋戊唑醇(金漫穗)懸浮劑30毫升、 12%井岡苯醚甲可濕性粉劑80-100克、27.8%噻呋已唑醇(宇龍滿倉)懸浮劑25-30毫升、 12.5%氟環唑(宇龍賽歐)懸浮劑45-60毫升等。
稻曲病:重點要抓好破口抽穗前5-7天、破口抽穗期、齊穗期藥劑防治。每畝可選用30%苯甲?丙環唑15-20毫升,或上述防治紋枯病藥劑減半量與井岡霉素類藥劑混用,防止影響水稻抽穗。
6.稻瘟病的防治。抓住關鍵時期,適時用藥,早抓葉瘟,狠治穗瘟。發病初期及早用藥,葉瘟要連防2-3次。穗瘟要著重在抽穗期進行保護,特別是在孕穗末期-破肚期和齊穗期至少防治2次。但高感品種必須在破口前7天左右結合稻曲病提前防治1次,控制節瘟發生,降低穗頸瘟流行風險。用藥量: 75%三環唑(豐登)畝用30-40克,高感品種不少于35克, 40%稻瘟靈(富士1號)畝用100毫升,高感品種不少于120毫升。
7.稻縱卷葉螟的防治。重點要抓好三、四代稻樅卷葉螟的藥劑防治。堅持“治早、治小”的策略,一般在卵孵化高峰期施藥,可用50%稻豐散 、72%丙溴磷(維抗)、 5.7%甲維鹽 、 60%甲維?殺單、 20% 阿維?二嗪磷 、16%阿維殺螟松、 3%阿維?氟鈴脲、31%甲維?丙溴磷(稻金丹)、3.2%阿維菌素微乳劑(愛諾4號)等對水噴霧。對高齡蟲可用蓋侖本、奉農、維抗80毫升+愛諾4號50毫升混用。但要注意甲維鹽、有機磷及其復配劑施藥時稻葉上不能有露水、雨水,甲維鹽及其復配劑要避免強光照射分解。
篇8
關鍵詞:綠色防控;小麥;病蟲害;技術;預防
中圖分類:S4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10
1 目前我國小麥中的病蟲害和防控方法
在對各種不同的小麥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必須按照各個地塊上病蟲害的情況,采用生物農藥來對病蟲害進行預防。所使用的化學農藥必須是低毒、安全、可靠的,堅決不能使用劇毒的農藥來對病蟲害進行殺滅。噴灑藥物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噴霧的質量,需要采用電機噴霧器。對于小麥的防控工作,一般是在小麥的生長期便進行和實施。在越冬期、灌漿期、返青期以及開花期,都要做好預防的工作。筆者主要針對全程綠色防控技術在小麥病蟲害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具體如下。
2 產生病蟲害的原因
小麥常發的病蟲害有這樣幾種:銹病、蚜蟲病、白粉病、小麥紅蜘蛛、小麥紋枯病、麥播地下蟲害。產生這些病蟲害是由于環境被污染,或者是因為小麥種植的溫度、濕度產生了變化,也或者是小麥自身的抗蟲性降低。一旦四周的溫度和濕度利于害蟲的生長和繁殖,那么小麥就會被害蟲所侵蝕。
3 小麥綠色防控技術
3.1 綠色防控技術
實施綠色防控的目的,是為了對農作物進行保護。為了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一般采取其他的方法來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比如生物防治、化學調控、生態調控、物理防治等。為了使得農作物達到綠色、健康的標準,也為了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如今,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已經面向全國各地開展了關于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示范工作,要求農戶采用綠色防控技術來對病蟲害進行防治。
3.2 小麥綠色防控技術的主要措施
3.2.1 物理防治
該種防控措施是按照害蟲特有的趨光特性來充分吸引害蟲,再借助高壓電網來擊暈害蟲,將害蟲裝入袋子里,然后借助一些化學藥劑來殺滅這些害蟲。在這個過程中,開燈和關燈的時間都需要根據實際狀況來進行調整。要從小麥成蟲的始盛期開始進行防治,借助病蟲適宜的生存溫度來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溫度產生變化后,可以減少一些病蟲害。
3.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一般是按照生物物種之間存在的關系,借助一種生物來抑制另一種生物的生存。在對青菜蟲進行防治時,一般采用赤眼蜂。而在對蚜蟲等進行防治的時候,一般采用七星瓢蟲等。不僅如此,也可以借助青蛙來對害蟲進行捕食,或者是利用蟲類的性外激素,來對害蟲進行引誘和消滅,該方式可以對害蟲的產生控制,避免害蟲過度地進行繁殖,從而防止病蟲害。
3.2.3 農業防治
科學的輪作制度可以切斷寡食性害蟲和單食性害蟲的食物鏈,最終使得害蟲不能進行覓食,因此被消滅。在防治害蟲的時候,還需要及時對農作物的病殘體進行清理和掃除,防止產生病原體的污染。在秋季需要對耕地進行深翻,避免蟲源越冬。不僅如此,也要及時進行除草,促使耕地中的蟲卵被消除掉,從根源上防治蟲害。
3.2.4 營養防治
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必須要噴灑一些葉面肥,從而使得小麥的防病蟲能力得到提高。要合理的選擇葉面肥,采用一些質量高的微肥品種。從而避免因為小麥缺乏微量元素而產生一系列病害,及時補充小麥作物中的鈣肥。通過對小麥增施各種肥料,可以提高小麥作物的抗蟲害能力,使得作物可以更好地生長,提高產量和質量,為農戶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3.2.5 不期的防治
小麥在各個不同的生長周期,會受到各種不同因素的威脅。比如在小麥的抽穗期、灌漿期,麥田內存在的病蟲對于小麥的成長威脅是最大的。在這個時期內,對于病蟲害的防控,要選擇各種不一樣的藥劑來進行。
4 采用綠色防控技術所起到的效果
采用綠色防控技術,能夠防治病蟲害,還能提高小麥等農作的質量和產量。因為綠色防控技術所采用的藥劑量小,毒性不大,殘留量很低,所以能蛺岣咝÷笞魑锏納態效益。綠色防控模式一般以靶標作為主線,所采用的是誘蟲燈、赤眼蜂等結合起來的方式,害蟲的殺滅度達到了75%以上,效果非常好。實施綠色防控技術的小麥,比采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控的小麥,產量大約提高了8%左右。因此,這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5 總結與體會
通過采用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的使用,避免農藥對環境和農作物產生污染。既提高了產量和質量,也達到了消滅蟲害的目的。因此,必須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使用全程綠色防控技術來防治蟲害。
篇9
關鍵詞:柳樹脊虎天牛;福海縣;人工林;發生危害;綜合防控
1 生活習性
柳樹脊虎天牛(Xylotrechux namanganensis Heydel)又稱為納曼干脊虎天牛。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1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樹干隧道中越冬,第2年4月下旬老幼蟲開始活動,5月下旬化蛹,6月初~6月中旬羽化為成蟲,6月下旬產卵,7月上旬~中旬孵化為新幼蟲,一直危害到9月下旬開始逐步越冬。成蟲有趨光性和假死性,飛翔能力較強,能多次交尾,產卵前以口器在嫩枝上咬一馬蹄形刻槽,然后產卵1粒,雌成蟲產卵量平均為15粒。成蟲壽命平均為13~20天,卵經8~13天,到6月中旬左右孵化為幼蟲,初孵幼蟲在刻槽侵入枝、干危害,被害處由于受到特殊生理刺激而膨大形成紡錘形蟲癭,老熟幼蟲在木質部深處筑蛹室化蛹。
2 形態特征圖片
3 癥狀檢查方法
楊樹、柳樹、樺樹等樹種主干距地面3m以下帶皮原木、板方材和當年被害木上是否有0.6cm×0.4cm的橢圓形羽化孔。若新羽化孔里充滿了木屑和蟲糞,成蟲尚未出孔;若老羽化孔里是空的,則成蟲已鉆出孔。5月中下旬~7月下旬在樹干木質部觀察,收集來回爬行的成蟲。樹皮大塊脫落,可見到木質部上的蟲道和羽化孔或新鮮的木屑糞便。對幼蟲進行調查時,先看主干上有無啄木鳥啄食的蛀孔道,然后把樹干劈開進行查看。
4 綜合防控措施
(1)加強和保護天然河谷林的管理,嚴禁采伐、林區采金、開礦、開荒地、林區內打幼苗、挖藥和林區旅游等破壞行為,通過封河育林、禁止打草、保護幼苗等各種方式,盡快恢復和發展天然森林資源,創造有利于自然界各類天敵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使其充分發揮自然消滅害蟲的作用。要爭取達到全地區廣泛參與保護和培育天然森林資源,高效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同時也達到預防和自然抑制柳樹脊虎天牛等各種害蟲的目的。
(2)大力保護和招引啄木鳥等各類害蟲天敵。經調查,大斑啄木鳥啄食該蟲的幼蟲、蛹、卵和成蟲,因此,要有效保護大斑啄木鳥,同時嚴禁捕殺林間各類益鳥,不損害鳥巢和雛鳥。避免在林間內盲目施用有化學藥劑,讓鳥類安居林間、持續繁衍,同時可放置人工巢廂,招引啄木鳥等鳥類,不斷增加天敵種類和數量,創造有利天敵繁衍棲息的環境和生存條件。
(3)柳樹脊虎天牛蟲較嚴重發生的衰弱木、枯立木、風倒木等及時伐除運出林區,并集中作熏蒸處理。清除被害木時要注意林地周圍其它樹種的安全,以防止害蟲的傳染,注意林區的衛生,不能讓新采伐的被害木在林地過夏。被害木熏蒸法:先把被害木集中到一個地點,然后覆蓋帳幕,使用溴甲烷、磷化鈣等氣體和固態熏蒸處理40~60個小時,可以得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4)對該蟲較輕度發生的樹木進行剝皮,結合堵孔法。對蟲孔數較少的被害木,蟲孔部位剝皮即可消滅幼蟲和蛹。
(5)對發生較輕的活立木可用40%氧化樂果等藥劑注入樹體,直接殺滅樹干上的幼蟲。方法:用獸用注射器16號針頭,吸滿樂果與柴油(1:20)混合劑,然后選有新鮮蟲糞的蟲孔注入藥液,至見有藥液從蛀孔流出,即抽出針頭,用泥土封塞蛀孔。
(6)在成蟲期,林區內設置誘蟲燈誘殺成蟲,可以防治成蟲、減少來源。
(7)活立木熏蒸法:幼蟲向下蛀食,并有排糞孔時,用磷化鋁毒簽、磷化鋁片等堵住最下面2~3個排糞孔,其余排糞孔以泥堵死,進行毒氣熏殺,減少大量的蟲源,從而得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8)樹干涂白,人工捕殺成蟲和初孵化幼蟲,刮除刻槽中蟲卵等措施可以減少害蟲來源。
(9)卵孵化初期,用40%氧化樂果和80%敵敵畏800倍液,混合噴灑主干和大樹枝條,可以殺死初孵化幼蟲。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楊樹;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黑龍江省木蘭縣是我省造林綠化大縣,楊樹發展前景廣闊。一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適宜種植楊樹品種;另一方面種植歷史悠久。木蘭縣從20世紀70年代就引進推廣楊樹,通過30多年的種植,楊樹的生產技術已被當地群眾掌握。但是,隨著楊樹的發展,對楊樹的栽植技術和管理要求越來越高。為此,筆者結合林業工作實踐,將楊樹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總結推廣如下。
1.楊樹栽培技術
1.1栽植楊樹的技術要求
根據楊樹的生物學特性,楊樹造林時推行“四大一深”科學栽植法,即大塘1m2,大苗苗高3.5m以上,大株行距4m×5m,大水澆足,深栽80cm。
1.2栽植楊樹的技術要領
楊樹植苗造林的技術要領可用“三埋、兩踩、一提苗”概括,即先埋1/5深(20cm)表土,然后將苗放入,再埋土至2/3深(70cm左右),踩緊實,最后埋土至地面,再次踩緊實,接著將苗往上提提,以利根系舒展,最后澆足水。
1.3栽植楊樹的整地要求
楊樹根系發達,呼吸作用強烈,需要良好的土壤通氣條件。另外,在多數情況下,土壤中許多養分由植物不能利用的形式轉化為可利用的形式,也要依靠好氣細菌的分解作用。因此在楊樹人工林集約化栽培中,全面深翻整地是重要措施之一。全面整地時,翻耕深度應視土壤堅實度而定。在中壤和砂壤土上,深翻30~40cm即可;在較粘重的土壤上,要適當增加整地深度。江蘇里下河地區,發展楊樹可不必進行全面整地。在造林前將穴挖好,穴的規格為:培育大徑材應挖大穴,為1m×m×1m;培育小徑材,紙漿材可小些,但不應小于60cm×60cm×60cm。
1.4栽植楊樹的施肥要求
楊樹造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的,必須大量施用有機肥,每穴施廄肥100~200kg。在植樹穴底部與生土攪拌均勻,再覆10~15cm表層土后造林,使苗木不與肥料接觸。漚制有機肥時,添加過磷酸鈣效果較好,或在造林的同時,每穴拌入0.5~0.7kg過磷酸鈣,但需特別注意不要將磷肥與苗根接觸,因大部分小型化肥廠所產的過磷酸鈣有游離硫酸根殘留,根系與之接觸時會被燒傷。
1.5栽植楊樹的技術環節
(1)防止苗木失水是保證成活的關鍵。要盡可能在起苗、運苗過程中防止苗木失水。苗木運到造林地后,最好在水中把苗干下部浸泡2~3d(至少浸泡24h),使之充分吸水后再取出造林。
(2)在輕質土壤和地下水位較深的地段栽植大苗時,應適當深栽,可使原根莖深入土中50~70cm或更深。但在粘重土壤上或夏季地下水位過高處造林時不宜深栽,以免造成漚根。
(3)在栽植時,應將過長的側根截短,以防栽時窩根,影響生長,將傷、斷根及機械損傷嚴重的根系清除,以免發生腐爛而感染病害。
(4)春旱嚴重地區,造林后必須立即灌透水1次,灌后栽植穴土壤下沉不均,造成苗木傾斜時要及時扶正踩實。如栽植后發現苗木地上部分已,成活無望,但苗根還存活時,應立即平茬。
(5)如苗木上端稍有彎曲,可在栽植時,將不垂直地面的苗木梢部轉向北面,利用楊樹苗的向光性,逐步把苗木梢頭調直。
(6)栽植大苗時,應將側枝全部修去。但為防止苗干產生更多的萌條,可對部分較大側枝進行短截,保留長5~10cm小樁,1~2年后再從基部截去。
2.楊樹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
2.1食葉類害蟲
防治方法:人工清除越冬蛹,尤其是摘除第1、2代幼蟲蟲苞,利用成蟲趨光性,燈光誘捕誘殺成蟲;利用白僵菌或蘇云桿菌防治,或用90%敵百蟲、80%敵敵畏乳油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灑。其他食葉類害蟲如楊小舟蛾、刺蛾等可參照楊扇舟蛾的防治方法。
2.2蛀干類害蟲
防治方法:幼林注意撫育除雜,保持林內通風透光,在幼蟲期用毒簽或用注射器將有機磷農藥500倍液注入蛀孔再用濕泥封住;在成蟲羽化期(7~8月)用40%樂果乳油1 000倍液噴施樹干殺滅成蟲;花絨堅甲和啄木鳥對天牛有抑制作用,應加以保護利用。
2.3刺吸類和螨類
防治方法:防治草履蚧可選擇氧化樂果等農藥,紅蜘蛛可用三氯殺螨醇1 000倍液,葉蟬可用90%敵百蟲或80%敵敵畏1 000倍液噴霧防治。
2.4楊灰斑病
危害多種楊樹,從苗木、幼樹到大樹都能發病。以苗期和幼樹受害最重,病葉早落嫩梢枯頂。病害發生在葉片及嫩梢上,在葉片上先生出水漬狀病斑,后期病斑上發生深綠色突起的毛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幼苗頂梢和幼嫩樹梢病后死亡變黑,失去支撐力下垂。病害的發生與降雨、空氣濕度關系密切,6~7月高溫多雨易引發病害,尤其是苗圃地以及幼樹。
防治方法:注意扦插苗不宜過密,實行輪作,不重復使用同一地塊作苗圃,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噴霧殺菌,15d進行1次,堅持3~4次,消除病株病枝。
2.5楊樹潰瘍病
3月中下旬感病植株的干部出現褐色圓形或橢圓形病斑,質地松軟,手壓有褐色臭水流出,有時出現水泡,內有略帶腥臭的黏液,5、6月水泡自行破裂,隨后病斑下陷呈深褐色。4月上中旬病斑上散生許多小黑點并突破表皮,當病斑包圍樹干時,樹上部枯死。
防治方法:適地適樹,避免長途運輸及假植時間過長;加強撫育管理,培育壯苗,提高抗病力,用石硫合劑、波爾多液噴樹干,用多菌靈防治亦可。
【參考文獻】
[1]金炳昶.楊樹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13):208.
[2]邵利民.楊樹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8(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