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科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3 00:14: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聞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聞科

宣傳部新聞科見習報告文稿

年月至月底三個月時間,我在市委宣傳部新聞科見習。雖然領導沒有給我安排很具體的工作,但這是第一次正式與社會接軌踏上工作崗位,開始與以往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每天在規定的時間上下班,上班期間要認真準時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不能草率敷衍了事,凡事得謹慎小心。

“天下英雄皆我輩,一入江湖立馬催。”從學校到社會的大環境的轉變,身邊接觸的人也完全換了角色,老師變成領導,同學變成同事,相處之道完全不同。在這巨大的轉變中,我們可能彷徨,迷茫,無法馬上適應新的環境。我們也許看不慣同行之間殘酷的競爭,無法忍受同事之間漠不關心的眼神和言語。很多時候覺得自己沒有受到領導重用,所干的只是一些無關重要的雜活,自己的提議或工作不能得到領導的肯定。做不出成績時,會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領導的眼色同事的嘲諷。而在學校,有同學老師的關心和支持,每日只是上上課,很輕松。

實習過程中有兩件事對我觸動挺大的。

一件是當我滿懷信心第一天上班,我剛坐在辦公室的椅子上,一個同事就問我:“你學什么專業的?”答曰公共事業管理。“后這個專業啊,你會寫稿子嗎?”看著他那一臉茫然與不屑,任何解釋都是多余的,我決定用實際行動證明給他看看。

另一件事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我總是不失時機地展現自己,工作中領導安排給我的寫稿和改稿的任務,我都認認真真的完成,從來不敢馬虎,當我將自己辛辛苦苦寫的稿子一下,必恭必敬地遞到領導桌前時。領導接過說了一句:“好,有時間我會看的。”便隨手丟在了桌子的一角,繼續他的工作了,而且事后他竟然把這事給忘了。

常言道:工作一兩年勝過十多年的讀。三個月的實習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關于做人,做事,做學問。

查看全文

宣傳部新聞科實習報告

實習報告

200*年3月至5月底三個月時間,我在招遠市委宣傳部新聞科實習。雖然領導沒有給我安排很具體的工作,但這是第一次正式與社會接軌踏上工作崗位,開始與以往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每天在規定的時間上下班,上班期間要認真準時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不能草率敷衍了事,凡事得謹慎小心。

“天下英雄皆我輩,一入江湖立馬催。”從學校到社會的大環境的轉變,身邊接觸的人也完全換了角色,老師變成領導,同學變成同事,相處之道完全不同。在這巨大的轉變中,我們可能彷徨,迷茫,無法馬上適應新的環境。我們也許看不慣同行之間殘酷的競爭,無法忍受同事之間漠不關心的眼神和言語。很多時候覺得自己沒有受到領導重用,所干的只是一些無關重要的雜活,自己的提議或工作不能得到領導的肯定。做不出成績時,會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領導的眼色同事的嘲諷。而在學校,有同學老師的關心和支持,每日只是上上課,很輕松。

實習過程中有兩件事對我觸動挺大的。

一件是當我滿懷信心第一天上班,我剛坐在辦公室的椅子上,一個同事就問我:“你學什么專業的?”答曰公共事業管理。“后這個專業啊,你會寫稿子嗎?”看著他那一臉茫然與不屑,任何解釋都是多余的,我決定用實際行動證明給他看看。

另一件事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我總是不失時機地展現自己,工作中領導安排給我的寫稿和改稿的任務,我都認認真真的完成,從來不敢馬虎,當我將自己辛辛苦苦寫的稿子一下,必恭必敬地遞到領導桌前時。領導接過說了一句:“好,有時間我會看的。”便隨手丟在了桌子的一角,繼續他的工作了,而且事后他竟然把這事給忘了。

查看全文

新聞與傳播學科新體系構建

摘要:目前我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學科門類和一級學科、二級學科設置,已大大落后于數字化傳播和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可將其提升為學科門類,下設三個一級學科,包含理論新聞與傳播學、應用新聞與傳播學,以及現在被歸為管理學,但屬于大傳播范疇的信息與情報、圖書館與文獻檔案。二級學科中,新聞與傳播也不宜完全分離,在數字化、移動傳播時代更要進一步交叉融合,還當增加傳播的比重,將傳播倫理與法規、數字化新媒介傳播等納入二級學科。傳播學與新聞學的研究范圍、內容、方法都有差異,然而兩者又有很大程度的交叉與互動。關于新聞媒介、公共關系、新聞傳播的受眾和效果,關于新聞事業、傳媒產業的經營管理和社會控制等等,都需要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綜合研究。北美的學科群名稱中傳播在前,新聞在后,但在學科群、學科和專業名稱中都有新聞學。在中國,新聞傳播特別重要,但其他傳播的理論、實踐和社會影響已大大擴展,在學科設置中也需有所體現。日本學界把研究范圍和重心發展到社會信息,也值得我們借鑒。

關鍵詞:新聞;傳播;信息;學科;馬克思主義

傳播數字化、社會信息化的迅速發展,已使新聞與傳播學科體系明顯落伍,學科設置中存在的不合理設置也給教學和研究帶來了迷茫。需重新設置新聞與傳播學的學科門類、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形成新體系,適應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研究的新需要。

一、問題的提出

現已進入信息時代,新媒體時代,媒介社會化、社會媒介化時代,新聞學在中國又有特殊的重要性,近年來數字化傳播又繼續突飛猛進、影響大增,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聞與傳播學科。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是2009年6月的,同年8月,新浪網推出微博服務,標志著社交媒介在我國也開始規模化興起,新聞與傳播業界和學界的格局由此大大改變,許多大學的有關院系把教學和研究重心也轉向了數字化新媒介。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傳播的發展,已把新聞傳播與其它傳播,大眾媒介與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媒介都融合在了一起。圖書館、情報與文獻領域也屬于大傳播范疇,現在也廣泛采用數字化、新媒體傳播。而我們現在的學科分類中,新聞學、傳播學與信息情報、圖書文獻學等在一級學科就完全分開了,新聞學和傳播學在二級學科也是完全分開的。且傳播學只是二級學科,傳播理論、傳播倫理與法規、傳媒經濟與管理、數字化新媒介傳播等只能歸為三級學科,公共關系學還被擠到社會學去作為二級學科了[1]。此外,我們是按學科門類授予學位的,在我國現行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中,新聞與傳播學沒有獨立的門類,只能被歸在文學類,被授予文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然而新聞的最基本特質和要求是真實,文學則基本是虛構的,要求富于聯想和想象;新聞作品要淺顯樸實,文學則要妙筆生花;新聞學本質上屬于社會科學,文學則屬于人文學科。人文學科是研究人的文化生命(研究人的自然生命和自然環境屬于自然科學),探討人的文化生命存在和活動,如語言、詩歌、藝術等,形成語言學、文學、藝術學等學科。社會科學是研究人的社會環境和人與社會的關系,如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教育學、民族學、宗教學等學科。前者總結和指導的實踐較多地采用形象思維,也較多地受感性的影響,而后者總結和指導的實踐則較多地采用抽象思維,較多地受理性的控制。新聞傳播(包括接收)是人的生命存在和活動的一部分,新聞學應富有人文情懷,因而新聞學當有很強的人文科學色彩,然而新聞傳播不是主觀思維的表達,而是客觀信息的流通,雖然也要通過人,但要盡可能避免人為地偏離客觀性。新聞學重點探索新聞傳播的要求和方法、新聞活動與社會環境的互動、新聞傳播事業和傳媒產業的發展,這些都關乎人的社會環境和人與社會的聯系,并較多地依賴于抽象思維。總之,需提升新聞與傳播學科在教學和科研中的學科級別,充實和調整學科內容與結構,同時解決其學科門類歸屬問題。2017年8月,筆者在同仁微信群中發起討論本學科體系建設的問題,引起眾多反響,本文加上新的研究與思考,再次拋磚引玉。

二、基本構架

查看全文

新聞學學科體系分析

為什么要做如上建構呢?它的道理在哪里?下面擬從四個方面逐一論述。

一、概念體系

一門成熟的學科,一定要先有一組概念,這一點非常重要。概念是什么?如前所述,概念是定義,概念是設定,概念是一種約定,概念是共同討論問題的前提和依據。

我一直認為,數學與哲學是同宗同源。新聞學學科的概念和理念,完全可以從數學與哲學中借鑒一些東西。類比我們的新聞學學科,新聞學的諸多定義是什么?它有沒有“公設”,有沒有“公理”,如果有,它們又是什么呢?

每個學科的概念,都有其不同的形態和范疇。我認為,新聞學的概念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元”概念和“衍生”概念。

(一)關于“元”概念

查看全文

新聞學學科體系研究論文

長期以來,業界、學界和一些其他學科的專家學者,大都認為“新聞無學”。以至于近年來,新聞教育在全國似乎出現從未有過的繁榮,新聞類的教學點已達到661個(據2005年底數字統計),似乎什么人都可以辦新聞教育,什么人都可以教新聞,什么人都可以學新聞,什么人都可以做新聞。那么,新聞到底有沒有“學”,“學”在哪里?

那么,如何建構當下我國新聞學的學科體系呢?我以為,必須建立一個比較科學的學科體系模型,特別要在理論新聞學方面做好基礎性的工作,因為理論體系是一個學科體系里面最重要的支撐內容。作為一個完整的學科,我以為至少應具備以下幾個主要內容:其一是概念體系,其二是方法體系,其三是價值體系,其四是效果評價體系。如果用一個表格來表示新聞學科的理論新聞學學體系,擬作出如下圖形:

為什么要做如上建構呢?它的道理在哪里?下面擬從四個方面逐一論述。

一、概念體系

一門成熟的學科,一定要先有一組概念,這一點非常重要。概念是什么?如前所述,概念是定義,概念是設定,概念是一種約定,概念是共同討論問題的前提和依據。

我一直認為,數學與哲學是同宗同源。新聞學學科的概念和理念,完全可以從數學與哲學中借鑒一些東西。類比我們的新聞學學科,新聞學的諸多定義是什么?它有沒有“公設”,有沒有“公理”,如果有,它們又是什么呢?

查看全文

大學生在市委新聞科見習參考

但也要摩拳擦掌,千淘萬漉雖辛苦。做好又一次投身熔爐的準備。常言道:工作一兩年勝過十多年的讀。

三個月的實習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從中學到很多知識,關于做人,做事,做學問。

但這是第一次正式與社會接軌踏上工作崗位,年月三個月我市委宣傳部新聞科為期三個月的實習。雖然領導沒有給我安排很具體的工作。開始與以往完全不一樣的生活。自己要求自己每天在規定的時間上下班,上班期間要認真準時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不能草率敷衍了事,凡事得謹慎小心。

而是一種叫做自學的能力”參加工作后才能深刻體會這句話的含義。課本上學的理論知識用到很少很少。平時我工作只是打打電話幫忙寫寫稿子,大學里學的不是知識。

幾乎沒用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修改稿件時,只能在自己以前的基礎上努力自學盡快掌握有關新聞學的知識。平日里勤動腦、動手、好學多問。

時間久了容易厭倦。像我就是每天就是打掃打掃衛生,每日重復單調繁瑣的工作。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科雙語教改實踐綜述

自教育部2001年始要求高等學校開展雙語教學以來,據資料顯示[1],我國高校已經在各學科門類中普遍實施了雙語教學實踐。筆者所在的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新聞系從2005年開始,相繼開設了《英美報刊選讀》、《外國媒介集團研究》這兩門雙語課程,進行了較為靈活的新聞傳播學科雙語教學改革探究。迄今為止,這些課程的教學,筆者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因此,本文希望結合一線教學實踐,通過調查與訪談,對新聞傳播學科的雙語教學改革創新,提出幾點淺見。首先,筆者以座談會的形式多次召集小規模的學生訪談,以了解目前雙語教學實施的大致情況。同時,筆者在訪談基礎上,設計了問卷調查表,向筆者所在學院新聞系07、08、09屆共208名本科生發放調查問卷,收回問卷198份,其中有效問卷192份。調查內容涵蓋兩方面內容:一是雙語教學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二是學生對雙語教學的意見和建議。本文即是調查與訪談結果及其思考。

一、雙語教學現狀及問題調查

1.現狀調查

雙語教學,學生普遍比較感興趣,對學習效果比較滿意,認為對自己有一定幫助。不少學生認為,雙語教學可以幫助他們建立國際視野,了解西方主流媒體最新的發展動態,掌握本專業的前沿理論和專業知識,還可以學習英文術語,培養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在訪談和調查中,筆者發現:

(1)雙語教學引起了超過六成的學生的學習興趣。表示“很感興趣”的58人占30.2%,“比較感興趣”的71人,占37.0%,表示“一般”的50人,占26.0%,表示“不感興趣”的10人,占5.2%,“很不感興趣”的3人,占1.5%。

(2)在回答“雙語教學對你的幫助”這一問題時,101人占52.6%的學生選擇了“提高英語水平”;38人占19.7%的學生選擇了“掌握學術前沿知識”,34人占17.7%的學生選擇了“建立國際視野”,19人占9.8%的學生選擇“激發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熱情”。

查看全文

探究加強我國新聞學科的理論和體系建設的思考

一、新聞學在我國的傳播和新聞學學科的建立。

新聞學有著自己產生和發展的歷程,世界上最早研究新聞學的是德國,在19世紀中期,德國人普爾茲出版了首部新聞學專著《德國新聞事業史》,到了20世紀初期,美國人開始把新聞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新型的學科進行學術研究,初步建立了新聞學學科,此后,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開設了新聞學系,把傳統的新聞事業工作上升到科學的學科建制,并初步定義了新聞學學科的基礎知識。

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外國的傳教士把新聞學傳播到了中國。在19世紀中期,傳教士們開始向中國讀者介紹報紙的觀念和相關的知識。在維新運動時期,我國興起了辦報熱潮,梁啟超等改良家強調了報紙的重要意義,認為報紙可以決定國家盛衰。進入20世紀以后,新聞事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這時新聞學被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來全面探討。在1903年,我國翻譯并出版了日本學者松本君平的《新聞學》。隨著西方新聞學思想的傳入,我國學者開始獨立編著自己的新聞學著作,其中,邵飄萍的《實際應用新聞學》和徐寶璜的《新聞學》最為著名。這些學者根據西方的新聞學理論,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初步闡述了他們對新聞學的見解。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新聞學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在這一時期,新聞學的中心問題是如何發揮新聞學的宣傳的作用,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建設,堅持新聞學與人民群眾密切的聯系。進入了1957年后,由于擴大化的反右派斗爭和連續10年的“”,中國的新聞學學科停滯不前。

1978年,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這一時期新聞事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新聞學也到了發展,并與世界各國展開新聞學術交流,促進了我國新聞學的進一步發展。

二、我國新聞學學科的初步建立和體系的完善。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科雙語教學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雙語教學是使用原版專業學科教材,運用外語授課的一個過渡性的階段,即采用外、漢兩種語言來講授原版教材。本文分析了在新聞傳播學科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課程選擇、時間安排及教師要求,討論了雙語教學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科;雙語教學;方法

近年來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對參與全球化運作的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加入WTO以后,我國更加快了邁向市場和教育全球化運作的腳步。伴隨著高教體系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意見”。其中規定,在部屬的高校實行雙語教學,并強調率先在金融、法律、生物工程、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以及其他國家發展急需的專業使用英語教學。目前,在我國的一些高等院校的某些專業,已經開始陸續試用國外教材進行雙語教學,以培養與國際接軌的人才,為中國經濟騰飛做人才儲備。本文擬就新聞傳播學科進行雙語教學的必要性、課程選擇、時間安排、教師要求及其相關教學方法做一粗淺探討,以期拋磚引玉,推動新聞傳播學科雙語教學的發展。

一、新聞傳播學科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所謂“雙語教學”(bilingualeducation),是指在專業學科課程的教學中,采用國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而授課中采用中(漢語)、外(英語)兩種語言交叉進行,作業、實驗、考試均采用外文(英語)的一種教學方法。目前,在我國,雙語教學只是在試行階段,各院校對雙語教學都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雙語教學科目的選擇還比較盲目,專業主要集中在理、工、農、醫及經濟等學科,文科涉及較少。其實,在社會學科的部分學科,如新聞傳播學科推行雙語教學也是非常必要的。

傳播學自80年代初傳入我國,20多年來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總體來看,還是處于引進、吸收、消化階段,而且引進的速度是有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激勵機制的問題。目前我國大陸各高校中,翻譯作品在職稱評定和考核獎勵制度中都不做計算,這種機制打擊了相當一部分有翻譯能力的高校專業教師的翻譯熱情。這種背景下,傳播學的譯著很少。反映在教材中,則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無法與國外同類教材相提并論。國外許多有關傳播學發展的新觀點、新方法、新研究成果都無法在我們的教材中得以體現,因此,在新聞傳播學科選用原版英文教材,對促進學科的發展,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傳播學人才都是大有好處的。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論文

【摘要】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自1984年1月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兩家高校獲得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至今,總體可分為萌芽、成熟、拓展三個發展階段。現階段中國具有18個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其中具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有15家,具有新聞學或傳播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有3家,主要集中在國內較早開展新聞教育的、師資水平一流的綜合性高校;具有博士生導師資格的教授或副教授已從3位發展到268位,博導的年齡、性別、專業方向結構趨于合理。近年來,大陸博士生教育開始走向國際化、注重內涵發展、學科特色,以及應用實踐。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新聞傳播科學建設;博士學位;新聞傳播學發展史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發展歷史概述

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期望培養具有厚實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熟悉新聞傳播的歷史和現狀,掌握本學科的最新進展,在某一專業領域或研究方向有深入研究,具備獨立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的高層次人才。與新聞傳播學相關的學科有社會學、心理學、文學、法學、政治學和管理學等。我國新聞傳播博士研究生教育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984-1999年為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萌芽階段。在新聞學正式設立博士點之前,國內已有6所高校開設新聞系,8個高校開設新聞專業,1個廣播學院,以及1個研究生新聞系。全國新聞專業應屆畢業大學生達519名,研究生78名,專職教員274人(含副教授、教授25人),在校學生已達1561名。1984年1月3日,國務院批準《第二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名單》,中國人民大學與復旦大學首次獲得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并于次年開始招生,這標志著中國大陸終于能培養最高級別的新聞人才。1997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調整,“新聞學”由過去的二級學科調升為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下設“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次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第七批名單”,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中國傳媒大學獲得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中國人民大學與復旦大學獲得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武漢大學成立了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獲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20世紀末最后一個獲得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在萌芽階段,共有5所高校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其中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擁有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權;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以及武漢大學擁有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此時中國新聞傳播博士教育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生源不足。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攻讀博士學位要犧牲一定的經濟利益,這導致了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源不足,缺少挑選余地,使博士生的質量受到影響(方漢奇,2000)。2000年-2009年為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成熟階段。2000年12月28日,《第八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名單》獲準通過。中國傳媒大學獲得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第3所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同年,國務院學位辦批準有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的高校可以自主設立二級學科專業點,這為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開辟新的空間,如中國人民大學開設傳媒經濟學、復旦大學開設廣播電視學等。2003年,在“第九批名單”中華中科技大學獲得二級學科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武漢大學和清華大學獲得二級學科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武漢大學升為第4所擁有一級學科.3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前沿論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2006年,“第十批名單”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四川大學和南京政治學院獲得二級學科新聞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北京大學、上海大學、浙江大學和廈門大學獲得二級學科傳播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權;而清華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取得了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權。躍進階段的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的發展滿足了許多高等院校和相關單位對高層次人才的急迫需求,是新聞傳播教育時代的一次轉折(陳培愛,2006)。共有10所高校在21世紀加入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培養的隊伍之中。成熟階段呈現出如下特點:首先,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發展是表現為層次性的逐步推進。比起萌芽階段十余年的沉寂,在成熟階段大陸新聞傳播博士教育的發展,隨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對全國各高校博士、碩士點的宏觀布局調整,每3年進行一次擴張,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其次,快速發展的同時保證質量。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要求,擬立項建設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的高校,一般應已是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或該一級學科下所有二級學科均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擬立項建設為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的,一般應為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因此各個高校都是從新聞學、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點的建設開始,穩步推進,在保證教學質量與師資條件完善的前提下,再根據社會對新聞傳播博士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擴張學科。最后,發展注重整體性,布局由點到面。萌芽時期擁有新聞傳播博士學位授予資格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在成熟階段,在發展北京、上海和武漢等大城市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南京、廣州、成都、杭州和廈門等城市,新聞傳播博士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展開。2010年至今則為大陸新聞傳播博士教育的拓展階段。2010年,北京大學、上海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四川大學、河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山東大學,共9所高校獲得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并陸續開始招生。其中河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以及山東大學是首次直接獲得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權。算上授予新聞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南京政治學院和南京師范大學,目前大陸共有18個新聞學或傳播學博士學位的授予點。在2010年的井噴式擴張之后,新聞傳播博士教育的發展趨于緩和,拓展階段有如下特點:首先,全國新聞傳播教育博士點的分布趨于完善,原先具有優勢的省份或地區得到鞏固與加強,河北、山東、重慶和安徽等省份也逐漸加入到新聞傳播博士人才培養的行列中。新聞傳播博士人才培養的版圖已基本奠定,即以北京、上海為核心的東部地區向西部輸送人才的格局。其次,有些高校通過將新聞學或傳播學掛靠在其他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下的方式,設置交叉學科的博士點,對原有的人才教育模式進行革新,培養跨學科、綜合性的新聞傳播人才。新聞學和傳播學本來就是綜合性非常強的科學,因此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培養博士級別的人才,是拓展階段的必然趨勢。最后,快速擴張式的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發展模式受到學界的反思與討論。盡管現階段新聞傳播學博士培養的精英取向暫時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但是存在著規模擴張的壓力和師生比例失調的隱患(羅以澄,2008;吳鋒、張先龍,2011);以一級學科點和博士點的數量,來衡量學科建設水平,并作為學科乃至大學實力象征的粗放經營模式受到了質疑(吳廷俊,2009;胡春陽,2010;黃旦,2014)。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發展現狀與師資

縱觀整個大陸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的發展歷程,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充分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歷史背景,體現了在不同階段下社會各界對新聞傳播學高級人才需求與期望,也符合一般學科從興起、繁榮到轉型的發展規律。從總體上來看,大陸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質量較高,注重建設,各個培養單位特色突出,涌現出一批國家級的學科建設示范點,在新聞傳播教育中起到突出的引領作用(趙玉明、龐亮,2008),如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的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和中國傳媒大學的二級學科新聞學皆列為國家重點學科名單。目前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主要是在國內較早開展新聞教育的、師資水平一流的綜合性高校。除了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外(其新聞學專業始于20世紀60年代外,并于1995年重新恢復),剩余的16家培養單位均于1985年前——新聞學被列為博士學位二級學科前——開展了有建制的新聞教學活動。其中于2010年直接獲得新聞傳播學一級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河北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同樣也具有從事新聞教育悠久的歷史。河北大學于1982年就開設過新聞專業,有教職工10人,在校本.3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前沿論衡科生30人,華東師范大學的前身——大夏大學(1929年)和光華大學(1925年)——更是在創校伊始就開設新聞學和廣告學的課程,是當時國內最早的一批開展新聞教育的高校之一。從各個高校的綜合實力來看,在16所招收新聞傳播學博士的高校中,有11所屬于“985”兼“211”高校,5所屬于“211”高校,而且有14所高校長期占據國內百強高校排名的前50名,剩余的2所高校的排名也在100名左右。盡管各個院校類型側重有所不同,如清華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側重于理工科,華東師范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側重于師范類,但絕大多數高校都屬于綜合性院校(中國傳媒大學屬于藝術類院校),因此可以說承擔大陸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的主體單位是老牌綜合性一流大學,為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培養提供了天然的人文底蘊和跨學科培養的可能性(吳鋒、張先龍,2011)。在17個具有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的命名上,有14個單位以“新聞/傳播學院”命名(包含新聞學院、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系、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部、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等),這是在傳播學在大陸被納入學術視野和學科建制后,各個新聞傳播學教育單位的主流命名方式。其中有2個單位仍然以“新聞學院”命名,分別是大陸最早開展新聞學碩士與博士教育的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盡管“新聞學院”的內涵在發生變化,科系專業在不斷豐富,但是保留“新聞學院”作為學院的招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老牌新聞院校的歷史延承。余下的4個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單位系交叉型院系:山東大學和四川大學向來以文學見長,將文學與新聞傳播學交叉,故以“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命名;上海大學將藝術學與新聞傳播學交叉,成立“影視藝術技術學院”,于2015年改名為“電影學院”;浙江大學將文化學與新聞傳播學交叉,故以“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命名。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點掛靠一級學科公共管理學下,設置了大眾傳播與媒介管理二級學科。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于2002年9月成立,在一級學科工商管理下設立新媒體傳播與管理交叉學科的博士點,以及文化產業與媒體管理二級博士點。另外,其他掛靠的新聞傳播學博士點還有,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設有新媒體藝術與理論博士研究方向;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于2012年起掛靠在一級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下,招收媒介文化方向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招收政治傳播學、公共傳播管理博士研究生;重慶大學新聞學院,于2013年起依托法學院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自主設置新聞法學二級學科博士點;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文學院共建“文化傳播”博士點(與文學院分別設點招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設有傳媒管理博士點。我國新聞傳播學的博導隊伍依照新聞教育發展歷程大致能分為三個梯隊。來自第一梯隊的博導為當年同時擁有政治資本、業務資本和教育資本的“老新聞”,如甘惜分、王中。來自第二梯隊的博導,一部分是前的教師,碰到好氣候,迅速成長為骨干:如方漢奇、藍鴻文和丁淦林等;另一部分是大陸新聞教育機構自己培養的博士、碩士中的后起之秀,如童兵、李良榮和劉建明等。來自第三梯隊的博導具有高學歷和新知識,視野更加開闊,知識結構更加合理,將帶動新聞傳播學研究走向高層次和規范化,包含自己培養的博士、碩士,以及從海外學成歸國的洋博士(向芬,2009;吳廷俊,2009)。筆者對目前大陸17個具有新聞學或傳播學博士點的高校或研究機構(不包含南京政治學院,以及掛靠在其他一級學科下的新聞傳播博士點)的268位博士生導師進行了初步的統計分析(所有資料來自于各新聞傳播學博士授予點官方網站的師資簡介,截至2016年6月),除個別博士生導師為副教授外,其余博導均為教師。60和70年代的博導是大陸目前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的主力軍,占72%。處于退休邊緣的50年代的博導占總人數的21%,20、80年代的博導極少,僅為個別現象。從性別比例來看,在40年代的博導中,女性博導占6%;在50年代的博導中,女性博導占16%;在60年代的博導中,女性博導占28%;在70年代的博導中,女性博導占37%,呈上升趨勢。總體而言,大陸新聞傳播學博導年齡構成較為合理、比例協調,女性博導的比列逐步增高,有利于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的長期發展。從博導從事的主要研究專業來看,新聞學和傳播學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增長較快,而從事廣播電視學和廣告學的人數則增長較為平緩。在總量上來看,主要從事新聞學研究的博導在占絕對優勢,傳播學次之,但是以1960年代為轉折點,主要從事新聞學或傳.3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前沿論衡播學研究的博導數量發生轉變,出生于1970年代的博導更多從事于傳播學的研究,較少從事新聞學研究,其人數急劇減少。(詳見圖一)從各個高校或研究機構博導的年齡構成來看,每個新聞傳播博士授予點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除了個別高校年齡結構偏老以外,總體上年齡結構合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