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1 06:55: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行為藝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行為藝術中的身體敘事詳細內容
中文摘要
敘事是人類組建意義世界最重要的手段,隨著時代的變遷、藝術觀念的演進,行為藝術成為一種新的身體敘事形式,身體成為新的敘事載體。與從前的敘事方式相比,行為藝術中的身體敘事在敘事人稱、視角、敘事進程、敘事語言方式都做出了新的探索。
關鍵詞
行為藝術身體敘事
一人類敘事經驗
洛朗•理查森說:敘事是人們將各種經驗組織成現實意義的事件的基本方式。○1我們了解世界、解釋世界、建構世界、解構世界;了解自我、剖析自我、定義自我、詮釋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徑便是敘事。敘事是不斷的實踐,不斷的行為。不僅用行為發掘自我、闡釋世界,更用行動表現“我”所闡釋的世界,揮灑“我”所發掘的自我。敘事不僅成為一種推理模式,更自我發展為一種表達模式。人們可以通過敘事“解釋”世界,也可以通過敘事“講述”世界、“規范”世界。按照杰羅姆•布魯內的觀點,敘事推理是人類認識模式的基本的普遍的方式之一,與之并列的是邏輯-科學模式。邏輯-科學模式尋求普遍的真實性的條件,而敘事模式尋求事件之間的特殊聯系。敘事模式中的解釋包含在上下文之中,而邏輯-科學解釋則是自時間與空間事件之中推斷而來。○2當“文本”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圖畫、文字、書本等紙媒介,而拓展到電影、電視等視覺媒介,甚至滲透進廣告、夢境、交談等日常生活,也就是說,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可以作為“文本”來加以研究、界定、歸納、總結,與之相對應的“敘事”也不再是一般文論意義上的“講故事”,而直指人類一切行為進行的方式、過程、演進。
行為藝術內容分析論文
中文摘要
敘事是人類組建意義世界最重要的手段,隨著時代的變遷、藝術觀念的演進,行為藝術成為一種新的身體敘事形式,身體成為新的敘事載體。與從前的敘事方式相比,行為藝術中的身體敘事在敘事人稱、視角、敘事進程、敘事語言方式都做出了新的探索。
關鍵詞
行為藝術身體敘事
一人類敘事經驗
洛朗•理查森說:敘事是人們將各種經驗組織成現實意義的事件的基本方式。○1我們了解世界、解釋世界、建構世界、解構世界;了解自我、剖析自我、定義自我、詮釋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徑便是敘事。敘事是不斷的實踐,不斷的行為。不僅用行為發掘自我、闡釋世界,更用行動表現“我”所闡釋的世界,揮灑“我”所發掘的自我。敘事不僅成為一種推理模式,更自我發展為一種表達模式。人們可以通過敘事“解釋”世界,也可以通過敘事“講述”世界、“規范”世界。按照杰羅姆•布魯內的觀點,敘事推理是人類認識模式的基本的普遍的方式之一,與之并列的是邏輯-科學模式。邏輯-科學模式尋求普遍的真實性的條件,而敘事模式尋求事件之間的特殊聯系。敘事模式中的解釋包含在上下文之中,而邏輯-科學解釋則是自時間與空間事件之中推斷而來。○2當“文本”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圖畫、文字、書本等紙媒介,而拓展到電影、電視等視覺媒介,甚至滲透進廣告、夢境、交談等日常生活,也就是說,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可以作為“文本”來加以研究、界定、歸納、總結,與之相對應的“敘事”也不再是一般文論意義上的“講故事”,而直指人類一切行為進行的方式、過程、演進。
小議行為藝術中身體敘事
一人類敘事經驗
洛朗?理查森說:敘事是人們將各種經驗組織成現實意義的事件的基本方式。1我們了解世界、解釋世界、建構世界、解構世界;了解自我、剖析自我、定義自我、詮釋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徑便是敘事。敘事是不斷的實踐,不斷的行為。不僅用行為發掘自我、闡釋世界,更用行動表現“我”所闡釋的世界,揮灑“我”所發掘的自我。敘事不僅成為一種推理模式,更自我發展為一種表達模式。人們可以通過敘事“解釋”世界,也可以通過敘事“講述”世界、“規范”世界。按照杰羅姆?布魯內的觀點,敘事推理是人類認識模式的基本的普遍的方式之一,與之并列的是邏輯-科學模式。邏輯-科學模式尋求普遍的真實性的條件,而敘事模式尋求事件之間的特殊聯系。敘事模式中的解釋包含在上下文之中,而邏輯-科學解釋則是自時間與空間事件之中推斷而來。2當“文本”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圖畫、文字、書本等紙媒介,而拓展到電影、電視等視覺媒介,甚至滲透進廣告、夢境、交談等日常生活,也就是說,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可以作為“文本”來加以研究、界定、歸納、總結,與之相對應的“敘事”也不再是一般文論意義上的“講故事”,而直指人類一切行為進行的方式、過程、演進。
當然,“敘事”本身在不斷改變,不論是敘事方式、手段,還是媒介、材質也都顯示出出乎人們意料的轉變。其大體上經歷了視覺符號——文字符號——視覺符號的轉變過程。人類社會早期占統治地位的敘事形式是巖畫、石刻、雕塑等視覺的空間的形式。這個時期的人們還處于幼稚、天真、對一切充滿好奇的幼年階段,迫切需要對作為現象界的世界進行整體把握,而視覺符號能夠更直接、更清晰、更一目了然的表達這種普遍情感和對自然界神奇、偉大力量的崇拜。人們要表現對原始宗教的信仰,不必依賴宗教經典,而直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要祈求豐盛的獵物或慶祝打獵的成功,則在洞穴內畫下牛、馬的形狀(如拉斯科洞窟原始繪畫);要表達對塵世的眷戀、對來世的渴求則建造金字塔;要顯示對君主的臣服則為他搭建威武不可侵犯的宮殿,塑造近似于神的塑像(如披甲的奧古斯都皇帝);要表達對女性的生殖崇拜便塑造乳房、腹部、臀部、陰部肥大的母神形象(如維郎多爾夫的維納斯)。整個古代藝術和中世紀藝術的大部分杰出成果都凝聚在繪畫、雕塑、建筑這些視覺符號載體之上。這些藝術形式所依托的材料多為石、金屬、畫布,滿足了人類童年對永恒的渴求。在他們的眼中,持久性比獨特性更為重要,人們需要從持久的注視中引伸出神秘感。繪畫的色彩、光影等視覺效果,雕塑、建筑等的三維立體感受都是表達原始情感、描述作為現象界的世界的最好手段,是對自然物的欣喜與崇拜,對力量與質感、量感的最貼切表達。總之,視覺藝術是對現象的最全面敘述,也是為之后的抽象思考所作的必要準備。隨著人類自身的進化、科技的發展、情感的多元化和復雜化,視覺符號漸漸變得太過簡單,不夠豐富,不能表達抽象思維,于是紙媒介的作用逐漸凸現,并占據主導地位。詩歌能夠流露出人類日漸豐富、細膩的情感傾向,小說、戲劇能夠滿足日常生活的平淡和無聊。語言的成熟,詞匯的豐富,文字的規整,書寫工具的發展,紙媒介物的發明,印刷術的誕生,都輔助了思想的演變和深化,加速了知識的傳播,便于人們經驗的積累和基于前人基礎上的不斷創新和不斷挖掘,也逐漸使敘事本身變的輕而易舉。人們不必再篩選敘事的瞬間或段落,在時間中展開的書寫能夠幫助人們完整、全面的敘述一個事件,表達一種持續的情感,給人連續的沖擊,這是以往的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功能。舉例來說,著名的雕塑《拉奧孔》精確的描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纏身的瞬間的痛苦與驚懼。然而這父子是誰?為什么會遭到如此厄運?他們的結果如何?這是一個雕塑或一幅畫難以表述清楚的。因此,文字符號的敘事滿足了人們對完整的故事情節、精確的細節的渴求。更重要的是,文字符號的可擦寫、可反復性給了人們精雕細琢,反復思考、斟酌的時間和修改的可能性,便利了抽象思維的發展。
信息化數字化時代到來之后,書本成為負擔。人們不滿足于以往的傳統敘事方式,不滿足于思想的“形式化”表達,而轉向“肢體化”表達。當然,“并不是戰爭孕育了新的時代。戰爭只是加速新時代的到來,并且更快的結束了舊時代;戰爭在歷史上或許只是標志著一個必然要結束的時代的終結。許多陳規舊律早已開始瓦解……它導致人們再也無法按舊有的模式解決問題。”3的確如此,傳統形式在歷經空間與時間的考驗和逐步摸索之后已達到了高度的完美性。在一定程度上,傳統就意味著體制上的完善,規則的復雜,評價標準的唯一,同時也就意味著世人接受上的慣性。巨大成就的背后存在巨大的陰影:體制化暗藏著僵硬化、形式化,認可度高則表明作者表達情感的庸俗化,標準化便是話語權利占有的代名詞。“高度的完美又如強大的磁場,任何同它發生關系的人,都容易喪失自我”4——使用傳統方式難免落入窠臼,再精彩的故事情節、再高妙的思想,都不免有前人已經使用。傳統的藝術形式已經成為“夕陽藝術”形式,逐漸走向“老年”,藝術材料的固定標志著藝術思維的程式化,藝術思維的程式化標志著藝術觀念的墨守成規。關鍵是,新時代、新人類的新觀念、新感受都不能在舊有的形式中得到充分的表達。藝術史已經變成了藝術品的圖譜陳列館,學院派的藝術標準已經變成了扼殺新思維、否定創新的“嫉賢妒能”的“衛道士”,藝術理想已經變成了某些人物為自己做的廉價標簽,而不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一場革命迫在眉睫。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人們不滿足于在用傳統的紙媒質來記錄、傳遞“敘事”的成果,而是用更為多樣化、新穎化、陌生化,卻又日常化、通俗化的手段來呈現這種“敘事”的欲望變為現實。視覺藝術的空間的重新拓展和探索,使電影電視等大眾媒體成為主流。而行為,這種本不能成為藝術的方式,走進了藝術家的視野,成為都市新人類表達特殊、極端、強烈情感的突破口。“行為藝術”也稱行動藝術、身體藝術、表演藝術等,通常用“PerformanceArt”來表述。它是在以身體為基本材料的表演過程中,通過藝術家的自身身體的體驗來達到一種人與物與環境的交流,同時經由這種交流傳達出一些非視覺審美性的內涵。行為藝術旨在打破以往各種靜態的藝術形式的局限性,尋求一種更為直接的、更為瞬間的接近觀眾的可能途徑,并企圖通過這種直接的交流方式創造一種新的藝術概念,迫使公眾重新去評估和認識原有的藝術形式、藝術與材料載體之間、藝術與觀念之間、藝術與藝術的審美性之間、藝術與文化之間、藝術與宗教之間、藝術與道德之間、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藝術與大眾之間、藝術與學院派之間的關系。總之,這是對藝術自身內涵與外延的一次新的嘗試和突破,也是對藝術與其周圍世界諸種因素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立體思考。行為藝術反對任何精確的或簡單的界定,認為無論何種定義都會消解其諸種活性,因此,這也注定了行為藝術對傳統藝術的反叛性、破壞性,它正是以這種反叛性和破壞性而擴大了新的藝術途徑。
不能否認的是,行為藝術是一種更為直接、更能和周圍世界發生聯系的“敘事”手段。它獨特的參與性、表演性、隨機性讓它與書本、架上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形式區別開來。它不再是一旦發表完成就放在圖書館、博物館的成品形式,不甘于默默無聞的沉淀在時間中。它仿佛是活動的“雕塑”品,不僅延伸進空間,更打破了空間的界限,在自由的,而又往往具有隨意性的伸展中加強了發表者和受眾的聯系,這是一般的“敘事”方式所難以達到的效果。由于行為藝術多半是在公共空間進行,于是它充分利用了行為實施的幾分鐘、幾小時,把所有有機會從這里途徑的人都吸引過來。可以說,這是一種更能吸引“眼球”的敘事方式。它適應了現在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快餐式的文化吸收模式、便利的信息提取方式,不占用更多的時間、精力,卻用最原始的“肢體語言”表達最現代的都市情感,用最直接的形式產生最大范圍內的震撼與轟動。行為藝術就是藝術界的一場革命,一場戰爭。它用最簡單、最直接、也是最唯一、最本源的、人人都可以自由支配的材料——身體,來傳達藝術觀念,反抗傳統習俗,挑戰話語權威,從而開啟了新時代的大門。
二身體:藝術的核心
管窺服裝設計中的行為藝術
一、身體—體驗—實踐
在行為藝術中,行為藝術即身體藝術。藝術家將身體作為創作的基本媒材,其以特定的時間延續、語境控制和觀念含義為依托,通過“有意味”的表演來傳達某種特定的反思性體驗,實現與外界的修辭或意識形態交流。在這里身體既是一種符號化的存在,又是一種過程性的存在。他們以身體做試驗挑戰傳統藝術,通過突破原有視覺經驗而帶來新的審美現代性體驗,從而創造性的延拓了藝術的形式。當然,在服裝藝術中,對身體改造一直是服裝設計的宗旨,設計師通過服裝來改變人的身體結構,從而達到美的視覺感受。但是這種創作體驗只是更多的體現了宗教,道德和文化的層面,只是淺層次的表象,始終是對傳統的一種重復。因此,在行為藝術思想影響下,一些先鋒的服裝設計師開始嘗試在身體上尋求新的創作形式,身體不是一般意義上局部性、片斷性的改造而是被轉換的、整體性的和具有藝術規定性的身體,在這里身體已經不僅是服裝的承載體,而是成為創作的主體,傳遞設計師的藝術體驗和審美情趣。這是一種新的創作理念的轉換,這種轉換則是更深層次的體現了設計師對當下社會問題的一種深刻思考和對傳統藝術形式的質疑。例如,中國設計師馬可的無用系列在巴黎展出時以其獨特的設計美學和另類的展出方式征服了巴黎時尚界。在這里,設計師馬可對身體和服裝的融合有了更深層次的挖掘,通過其作品來展現世界的真相和本質以及對生命的源頭和靈魂歸宿的思考。無用系列更象是一件件雕塑作品,用泥土涂沫了全臉、全身,雕塑般的真人模特以及長達數小時不動的人體靜止雕塑表演。一件超大號的和服大衣,設計師用白色顏料反復涂沫后滿布龜裂紋的處理方式,仿佛是飽經了歲月風霜。馬可的設計理念顛覆了傳統設計觀,給人們完全不同的藝術體驗。臺灣廣告創意大師,例外的品牌顧問許舜英女士說,“走到了盡頭的時裝業還能夠再到哪里去,也許就是這種方向……”
二、過程化的體現
服裝創作中行為方式的另一種表達就是過程化的體現。簡單的說,就是以個人觀念視覺化為訴求點,用服裝創作的過程來表達藝術觀念,即整個設計過程為設計師個人觀念的依存體。這就意味通過服裝創作過程所傳遞的某種觀念,已經不是表象的探索過程,而是通過服裝的媒介,展現對人類生存狀態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話題,引發更多的,更深層次的思考。設計師在設計和制作的手段上不受傳統設計手法和要求的限制,可以利用表演方式,裝置制作或改變事物的外部的客觀形態來表達設計師對服裝的獨特見解。表演是服裝設計師用行為藝術體現其觀念的最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以身體為媒介,通過肢體語言的表達,現場交流,與觀眾一起互動游戲將設計師對服裝獨特的審美理念傳遞給觀眾。例如,瑞士藝術家奧拉夫參加紐約藝術展的作品“立體油畫”,身穿簡潔裙子的模特被藝術家用混有各種顏色的顏料從頭澆下,顏料順著模特的身體自然流淌,形成了獨特具有藝術效果的圖案,簡單的服裝瞬間變成了藝術品。整個創作過程,藝術家強調的是自然性,偶發性和隨機性。觀眾體會到了整個創作過程中的本真性和藝術性。同時,藝術家的觀念也通過表演行為藝術展示給了觀眾。再如,AlexanderMc-Queen_1999_春夏成衣,設計師將機器搬上了舞臺,直接在模特的裙子上噴漆繪畫,將設計的整個過程展示給觀眾。這種赤裸的展示手法,對當時的服裝界產生了不小的轟動,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
三、非視覺審美性的存在
行為藝術的另一種獨特表達就是非視覺審美性的存在。非視覺審美也就是說,不完全重視視覺審美性,而在于其行為的意義。并且在這個行為過程中,行為藝術家以自己特有的藝術創造行為將傳統藝術的高不可攀、精英文化進行諷刺,戲虐,調侃,使其低俗化和平庸化。他們往往采用一些庸俗的,甚至有些極端的表現形式。觀眾從中欣賞不到傳統意義上的美感,而是透過怪異,暴力甚至丑陋的外在去反思生命,死亡等問題,目的是為了喚醒人們的良知。這種形式更強調的是一種表演者,音樂,環境相交融的整體意境的體現,而不是單獨的去突出某種元素。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服裝設計師也嘗試在自己的作品融入黑暗元素,身體器官的變形扭曲,虐待題材的體現以及追尋演繹服裝暴力美學等,這些融入了極端藝術形態的作品無疑挑戰著觀眾們的審美極限,同時也產生了另類的藝術體驗。例如,1998春夏ShaunLeane為AlexanderMcQueen設計的配飾—鋁和黑色皮革制脊椎胸衣,變態夸張的人體結構赤裸裸的呈現在人們的面前。McQueen解讀到“正如其他藝術家一樣,我在奇怪甚至是畸形的事物中發現美,并強迫人們正視它。”在2009秋冬“豐饒角”系列中,McQueen將自己的作品融入了死亡的元素,黑色的鴨毛制成套裙將模特緊緊裹住,給人一種壓抑窒息的感覺。設計師認為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傷心、憂郁,但依然是件浪漫的事。死是一個循環的終結,也給了新生事物新的空間。
行為藝術身體敘事論文
中文摘要
敘事是人類組建意義世界最重要的手段,隨著時代的變遷、藝術觀念的演進,行為藝術成為一種新的身體敘事形式,身體成為新的敘事載體。與從前的敘事方式相比,行為藝術中的身體敘事在敘事人稱、視角、敘事進程、敘事語言方式都做出了新的探索。
Abstract
Narrativeisoneofthemostimportantwayforhumankindtoconstructthemeaningfulworld.Asthetimesgoseby,theconceptsoftheartchange,paredwithformernarrativeforms,thenarrativeofthebodyinthePerformanceArtmakebreakthroughatnarrativeperson,inspect,process,words.
關鍵詞
行為藝術身體敘事
行為藝術身體敘事研究論文
中文摘要
敘事是人類組建意義世界最重要的手段,隨著時代的變遷、藝術觀念的演進,行為藝術成為一種新的身體敘事形式,身體成為新的敘事載體。與從前的敘事方式相比,行為藝術中的身體敘事在敘事人稱、視角、敘事進程、敘事語言方式都做出了新的探索。
關鍵詞
行為藝術身體敘事
一人類敘事經驗
洛朗•理查森說:敘事是人們將各種經驗組織成現實意義的事件的基本方式。○1我們了解世界、解釋世界、建構世界、解構世界;了解自我、剖析自我、定義自我、詮釋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徑便是敘事。敘事是不斷的實踐,不斷的行為。不僅用行為發掘自我、闡釋世界,更用行動表現“我”所闡釋的世界,揮灑“我”所發掘的自我。敘事不僅成為一種推理模式,更自我發展為一種表達模式。人們可以通過敘事“解釋”世界,也可以通過敘事“講述”世界、“規范”世界。按照杰羅姆•布魯內的觀點,敘事推理是人類認識模式的基本的普遍的方式之一,與之并列的是邏輯-科學模式。邏輯-科學模式尋求普遍的真實性的條件,而敘事模式尋求事件之間的特殊聯系。敘事模式中的解釋包含在上下文之中,而邏輯-科學解釋則是自時間與空間事件之中推斷而來。○2當“文本”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圖畫、文字、書本等紙媒介,而拓展到電影、電視等視覺媒介,甚至滲透進廣告、夢境、交談等日常生活,也就是說,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可以作為“文本”來加以研究、界定、歸納、總結,與之相對應的“敘事”也不再是一般文論意義上的“講故事”,而直指人類一切行為進行的方式、過程、演進。
小學教育行為藝術研究
摘要:“行為藝術”是在“行知教育”理念引領下的學校管理、課程建設、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以行為導向行為,以行為影響行為,以行為成就行為。高效的小學教育方式應以“行為引領”和“實踐參與”為主,讓學生在求學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心理內力的覺醒,才能使自己走向想要的生活。
關鍵詞:小學教育;管理;課程;德育教學
小學教育的思維邏輯是“行在前、知在后”,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但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具有形象性。所以,“跟孩子說數次不如領孩子做一次”“沉溺于題海不如修煉于行為”。高效的小學教育方式應以“行為引領”和“實踐參與”為主,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獲得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覺醒。只有讓學生在求學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心理內力的覺醒,才能使自己走向想要的生活。“行為藝術”是在“行知教育”理念引領下的學校管理、課程建設、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以行為導向行為,以行為影響行為,以行為成就行為。
一、管理即導行藝術
現代學校領導者行為和人格的引領效能遠遠大于權力和制度的約束。現代教師的自我意識較強,內心向往公平與公正、渴望平等與尊重,所以領導班子要“先理后管、多理少管、不理不管”,用“理”的魅力實現“管”的目的。東港第一小學領導集體貫徹落實“三個適度”——冷暖適度,對人對事不搞拉拉扯扯,努力做到等距離相處;剛柔適度,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對事當斷則斷;粗細適度,堅持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計較,做到對同志多理解,少埋怨,多尊重,少指責。為了合理導向教師教育教學行為,學校開展了“覺悟教師”培養與評選活動,覺悟教師設立了七個單項榮譽,如,守禮教師——遵守規章制度;樂群教師——能與他人友好相處等。每學期教師依據《覺悟教師評價標準》自主填表申報“星級覺悟教師”,針對申報的星級制定個人師德發展目標,學校設計和開展相關內容的教育培訓活動,學期中間學校依據《覺悟教師評價標準》提名覺悟教師,學期末學校依據七個單項榮譽提名情況評選“星級覺悟教師”。覺悟教師的培養與選拔促進了教師能夠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養成自主感悟的習慣,具備自主覺醒的能力,成就自主思維的品格。
二、課程即篤行藝術
藝術遭受拒斥原因分析論文
行為藝術是西方于60年代末產生的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態。在傳統藝術中,作者幾乎只能構造出由繪畫、雕塑之類藝術作品組成的靜態的、單一的藝術表現空間,而且進入消費主義社會后,藝術品還被納入資本消費機制,庸俗功利地在市場上販賣。出于對此的強烈不滿,行為藝術發起者們把各種現代主義藝術傳達方式加以整合、移置和轉化,力圖以更加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實現對傳統藝術樣式、表現手法的擴展乃至顛覆,以及以具有“不可留存性”的“行為”這種藝術形態,來堅決反抗藝術被以“藝術商品”形式典當為美元的資本機制,這種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本該由于自身的藝術品質而在藝術史上取得重要地位,然而現實卻是它陷入藝術分類、界定的困惑爭議之中,對于它究竟是一種先鋒藝術還是徒具藝術稱謂的“偽藝術”,人們至今仍然爭論不休。當它于20世紀80年代末登陸中國之后,更是在華夏大地上引起了雖不定期卻影響巨大的喧嘩和“哄動”,成為藝術界及社會大眾激烈討論的話題。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以“先鋒”、“前衛”姿態登場,其它的現代主義藝術形式至少還能夠毀譽相參、褒貶各半,然而行為藝術卻幾乎受到了來自藝術理論界和普通社會大眾“一邊倒”的不屑以及責難。可以說,在現代主義藝術各流派中,得到壓倒性多數的負面評價的,而且是遭到高雅藝術審美和通俗大眾審美雙重拒斥的,目前只有行為藝術。
對于這種拒斥事實本身,理論界的一些有識之士已做出了可貴的探討,不過在探討過程中,時常有清醒的理性分析讓位給情緒化的道德判斷的傾向,使得盡管批評聲勢浩大,但最終沒有做出學理上的細致闡析。那么行為藝術面臨接受危機的深層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可以在兩方面找到答案:
一、藝術表現的失當
就表現形式層面上看,行為藝術在進行意圖傳達時,其所選擇的傳達機制首先便出現了嚴重偏差。它不切實際地試圖以常態模式來表現自己的異質內核,這就導致它的藝術意蘊的指向發生混亂,讓審美者(特別是普通大眾)在欣賞時不自覺地被誤導,往往沒能用適當的評價標準對其進行審視。
如曾經在南京舉行的《人·動物:唯美與曖昧》行為藝術展中,有一個藝術展作品叫作“五月二十八日誕生”,內容是一名裸體男子鉆到一頭已被殺死并被開膛破腹的牛肚子里,再由另一個人把該男子縫在牛肚子里,然后裸男再持刀用力割破牛皮跳出,最后將大把的玫瑰花瓣撒向空中。
假如這個行為是以現代繪畫或雕塑的形式表現的話,審美者至少還能在進行審美接受之前做好相應的心理預期:我將要見到的作品是與現實生活存在著距離的一種現代藝術。可是行為藝術卻是以介入審美者日常生活的形式進行演繹的,從大眾的視角看去,這就是一種心理暗示:行為藝術似乎是一種傳統街頭話劇的現代變種而不是現代主義藝術。結果此類舊有的經驗積存自動做出的反應,直接致使大眾的審美判斷發生誤置,引起公眾的誤解和不滿。如當時公園里的老人的抱怨就很典型:“這也是藝術呀,真是看不懂,簡直是荒唐!”。[1]
互聯網時代公共藝術新形勢分析
摘要: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互聯網帶來的虛擬平臺改變了世界規則,需要重新定義公共空間概念。隨著所處的社會與物理語境的變化,藝術也會發生劇烈的變化,而文化背景又決定人們對藝術品的反應,處于當下時代,網絡所提供的的平臺也是公共場所的一部分,本文將探討虛擬空間中藝術與公共的關系以及公共藝術的新形勢。
關鍵詞:互聯網;虛擬空間;藝術;全球化
一、公共藝術與虛擬空間
1.公共藝術基本概念。關于公共藝術的定義,似乎不能給出一個完整清晰且絕對的回答,公共意為“共有的”“市民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開放空間里能讓人觀賞、參與和使用的藝術品、藝術活動、藝術行為和藝術設施都是公共藝術。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公共藝術由傳統認為的雕塑形式轉為一種價值取向,這種價值的意義在于能夠體現公共空間的民主、開發、交流和共享。廣義上來說,公共藝術是私人、機構空間之外的一切藝術創作與環境美化活動;狹義上來說,在公共空間中能符合大眾心意的視覺藝術就是公共藝術。公共藝術是大眾藝術,是為人們服務的藝術。2005年深圳舉辦的“公共藝術在中國”學術研討會上,研究者們對于公共藝術的基本概念進行了整合,概念基本如下:公共藝術是以大眾需求為前提的藝術創作活動,離不開兩個條件,一是公共空間,一是公眾參與,而公眾參與是核心。以上是公共藝術的大致概念,從實際情況看,現當代社會每天都在高速發展,一種定義是很難成為亙古不變的真理,何況當代藝術還有邊界模糊與拒絕定義的特征,在此只是作為一種基本性概念以便了解。2.網絡空間與公共性。互聯網的迅速崛起,使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技術時代。現代社會空間中的傳統觀念已不再有效,正如場域與空間的關系,都在發生巨大變化,網絡文化的傳播在過去幾十年已產生毋庸置疑的影響,被哲學家和文化史家稱為“從空間到場域的轉換”,這意味著文化場域與虛擬空間已越來越難舍難分,文化在網絡空間中的傳播也成了大眾日常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而對于網絡空間是否屬于公共場所這一命題也一直飽受爭議,對此,學界存在否定說與肯定說。否定論者認為,網絡空間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以客觀形式表現出來的“空間”存在而具有虛擬性,且不能提供大眾身體能夠進入的物理場所,因此不能屬于公共場所范疇。“公共”的本質特性是涉及不特定人或多數人,由此判斷一個空間的公共性條件在于是否能為大多數人所利用,將身體的進入與否成為判定標準似乎有些狹隘。肯定論者一類認為網絡空間可分為公共場所與私人場所,另一類認為公共場所可分為包括網絡空間的公共場所與不包括的公共場所,前者似乎會引起對于網絡空間的誤解,而后者注意到了公共場所是一個相對概念,更應該強調的是“公共”而非“場所”。綜上所述,網絡所構建的虛擬空間具有公共性,可滿足公共藝術存在發展的前提,同時也給藝術的獲取提供了便利的方式且給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創造了條件。
二、行為藝術與網絡空間
公共藝術中,大眾權利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享用藝術資源,二是參與藝術生產。行為藝術本身,如果是在公共空間展出,有大眾的參與,并且有積極的影響,就屬于公共藝術,比如藝術家艾未未在2007年參加第十二屆卡塞爾文獻時的作品“Fairytale”,1001個中國人去德國卡塞爾看展覽,同時他們又是作品的一部分,這種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引起了德國當地居民的強烈好奇心,會同中國人搭話詢問,送迷路的“作品”回賓館等等,中國人在這次藝術中參與了藝術生產,而其他國家的人享用了藝術資源,一方面作為在現實世界的行為藝術影響了世界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固有看法,具有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當它作為一種藝術資源被到網絡上供網友觀看,引起大眾的關注與參與討論時,它也具有了公共性,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公共藝術。阿布拉莫維奇在MOMA的行為藝術展“TheArtistisPresent”,靜坐716小時巋然不動,接受與1500個陌生人的對視,當前男友烏雷出現時——突然流淚,記錄本次行為藝術的視頻在YouTube上的播放次數瞬間就達到了上百萬。這次展覽本身是行為藝術,是藝術家以自身最真實的反應帶給觀者的一個視覺感受與心靈沖擊,然而,當它被錄成視頻事后在網絡上,作為在虛擬空間的一個虛擬藝術作品存在時,它會引起了人們關于凝視的思考,這時的它被賦予了公共藝術的形式,從而作為公共藝術在互聯網上存在,被觀看,被評論。引起了大眾的參與,帶給普通民眾視覺感受,對他們產生一種觸動和影響,這就是公共藝術在互聯網上的新形式。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行為藝術,只要上傳到網絡平臺,就都是公共藝術嗎?東村藝術家們的行為藝術《為無名山增高一米》是中國當代行為藝術的經典之作,永遠值得尊敬,可是,雖然網上也可以看到攝影圖片,它卻不是公共藝術,因為沒有大眾參與,本次藝術只是“精英藝術”,面向的不是普通人,而是面向了解或從事藝術的藝術人圈子。并不是所有將行為藝術或其他形式的藝術以網絡平臺展出的形式都是公共藝術,在此有一個前提條件是滿足大眾權利,以上只是以行為藝術為例說明藝術在網絡上的傳播與公共藝術的關系,藝術形式并不局限于行為藝術。
藝術身體敘事管理論文
中文摘要
敘事是人類組建意義世界最重要的手段,隨著時代的變遷、藝術觀念的演進,行為藝術成為一種新的身體敘事形式,身體成為新的敘事載體。與從前的敘事方式相比,行為藝術中的身體敘事在敘事人稱、視角、敘事進程、敘事語言方式都做出了新的探索。
洛朗•理查森說:敘事是人們將各種經驗組織成現實意義的事件的基本方式。○1我們了解世界、解釋世界、建構世界、解構世界;了解自我、剖析自我、定義自我、詮釋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徑便是敘事。敘事是不斷的實踐,不斷的行為。不僅用行為發掘自我、闡釋世界,更用行動表現“我”所闡釋的世界,揮灑“我”所發掘的自我。敘事不僅成為一種推理模式,更自我發展為一種表達模式。人們可以通過敘事“解釋”世界,也可以通過敘事“講述”世界、“規范”世界。按照杰羅姆•布魯內的觀點,敘事推理是人類認識模式的基本的普遍的方式之一,與之并列的是邏輯-科學模式。邏輯-科學模式尋求普遍的真實性的條件,而敘事模式尋求事件之間的特殊聯系。敘事模式中的解釋包含在上下文之中,而邏輯-科學解釋則是自時間與空間事件之中推斷而來。○2當“文本”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圖畫、文字、書本等紙媒介,而拓展到電影、電視等視覺媒介,甚至滲透進廣告、夢境、交談等日常生活,也就是說,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可以作為“文本”來加以研究、界定、歸納、總結,與之相對應的“敘事”也不再是一般文論意義上的“講故事”,而直指人類一切行為進行的方式、過程、演進。
當然,“敘事”本身在不斷改變,不論是敘事方式、手段,還是媒介、材質也都顯示出出乎人們意料的轉變。其大體上經歷了視覺符號——文字符號——視覺符號的轉變過程。人類社會早期占統治地位的敘事形式是巖畫、石刻、雕塑等視覺的空間的形式。這個時期的人們還處于幼稚、天真、對一切充滿好奇的幼年階段,迫切需要對作為現象界的世界進行整體把握,而視覺符號能夠更直接、更清晰、更一目了然的表達這種普遍情感和對自然界神奇、偉大力量的崇拜。人們要表現對原始宗教的信仰,不必依賴宗教經典,而直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要祈求豐盛的獵物或慶祝打獵的成功,則在洞穴內畫下牛、馬的形狀(如拉斯科洞窟原始繪畫);要表達對塵世的眷戀、對來世的渴求則建造金字塔;要顯示對君主的臣服則為他搭建威武不可侵犯的宮殿,塑造近似于神的塑像(如披甲的奧古斯都皇帝);要表達對女性的生殖崇拜便塑造乳房、腹部、臀部、陰部肥大的母神形象(如維郎多爾夫的維納斯)。整個古代藝術和中世紀藝術的大部分杰出成果都凝聚在繪畫、雕塑、建筑這些視覺符號載體之上。這些藝術形式所依托的材料多為石、金屬、畫布,滿足了人類童年對永恒的渴求。在他們的眼中,持久性比獨特性更為重要,人們需要從持久的注視中引伸出神秘感。繪畫的色彩、光影等視覺效果,雕塑、建筑等的三維立體感受都是表達原始情感、描述作為現象界的世界的最好手段,是對自然物的欣喜與崇拜,對力量與質感、量感的最貼切表達。總之,視覺藝術是對現象的最全面敘述,也是為之后的抽象思考所作的必要準備。隨著人類自身的進化、科技的發展、情感的多元化和復雜化,視覺符號漸漸變得太過簡單,不夠豐富,不能表達抽象思維,于是紙媒介的作用逐漸凸現,并占據主導地位。詩歌能夠流露出人類日漸豐富、細膩的情感傾向,小說、戲劇能夠滿足日常生活的平淡和無聊。語言的成熟,詞匯的豐富,文字的規整,書寫工具的發展,紙媒介物的發明,印刷術的誕生,都輔助了思想的演變和深化,加速了知識的傳播,便于人們經驗的積累和基于前人基礎上的不斷創新和不斷挖掘,也逐漸使敘事本身變的輕而易舉。人們不必再篩選敘事的瞬間或段落,在時間中展開的書寫能夠幫助人們完整、全面的敘述一個事件,表達一種持續的情感,給人連續的沖擊,這是以往的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功能。舉例來說,著名的雕塑《拉奧孔》精確的描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纏身的瞬間的痛苦與驚懼。然而這父子是誰?為什么會遭到如此厄運?他們的結果如何?這是一個雕塑或一幅畫難以表述清楚的。因此,文字符號的敘事滿足了人們對完整的故事情節、精確的細節的渴求。更重要的是,文字符號的可擦寫、可反復性給了人們精雕細琢,反復思考、斟酌的時間和修改的可能性,便利了抽象思維的發展。
信息化數字化時代到來之后,書本成為負擔。人們不滿足于以往的傳統敘事方式,不滿足于思想的“形式化”表達,而轉向“肢體化”表達。當然,“并不是戰爭孕育了新的時代。戰爭只是加速新時代的到來,并且更快的結束了舊時代;戰爭在歷史上或許只是標志著一個必然要結束的時代的終結。許多陳規舊律早已開始瓦解……它導致人們再也無法按舊有的模式解決問題。”○3的確如此,傳統形式在歷經空間與時間的考驗和逐步摸索之后已達到了高度的完美性。在一定程度上,傳統就意味著體制上的完善,規則的復雜,評價標準的唯一,同時也就意味著世人接受上的慣性。巨大成就的背后存在巨大的陰影:體制化暗藏著僵硬化、形式化,認可度高則表明作者表達情感的庸俗化,標準化便是話語權利占有的代名詞。“高度的完美又如強大的磁場,任何同它發生關系的人,都容易喪失自我”○4——使用傳統方式難免落入窠臼,再精彩的故事情節、再高妙的思想,都不免有前人已經使用。傳統的藝術形式已經成為“夕陽藝術”形式,逐漸走向“老年”,藝術材料的固定標志著藝術思維的程式化,藝術思維的程式化標志著藝術觀念的墨守成規。關鍵是,新時代、新人類的新觀念、新感受都不能在舊有的形式中得到充分的表達。藝術史已經變成了藝術品的圖譜陳列館,學院派的藝術標準已經變成了扼殺新思維、否定創新的“嫉賢妒能”的“衛道士”,藝術理想已經變成了某些人物為自己做的廉價標簽,而不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一場革命迫在眉睫。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人們不滿足于在用傳統的紙媒質來記錄、傳遞“敘事”的成果,而是用更為多樣化、新穎化、陌生化,卻又日常化、通俗化的手段來呈現這種“敘事”的欲望變為現實。視覺藝術的空間的重新拓展和探索,使電影電視等大眾媒體成為主流。而行為,這種本不能成為藝術的方式,走進了藝術家的視野,成為都市新人類表達特殊、極端、強烈情感的突破口。“行為藝術”也稱行動藝術、身體藝術、表演藝術等,通常用“PerformanceArt”來表述。它是在以身體為基本材料的表演過程中,通過藝術家的自身身體的體驗來達到一種人與物與環境的交流,同時經由這種交流傳達出一些非視覺審美性的內涵。行為藝術旨在打破以往各種靜態的藝術形式的局限性,尋求一種更為直接的、更為瞬間的接近觀眾的可能途徑,并企圖通過這種直接的交流方式創造一種新的藝術概念,迫使公眾重新去評估和認識原有的藝術形式、藝術與材料載體之間、藝術與觀念之間、藝術與藝術的審美性之間、藝術與文化之間、藝術與宗教之間、藝術與道德之間、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藝術與大眾之間、藝術與學院派之間的關系。總之,這是對藝術自身內涵與外延的一次新的嘗試和突破,也是對藝術與其周圍世界諸種因素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立體思考。行為藝術反對任何精確的或簡單的界定,認為無論何種定義都會消解其諸種活性,因此,這也注定了行為藝術對傳統藝術的反叛性、破壞性,它正是以這種反叛性和破壞性而擴大了新的藝術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