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1 06:51: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膝關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75例,男34例、女41例;年齡50~75歲;其中單側發病42例、雙側33例。病程2~21年。X線表現:11膝見髕骨關節面軟骨下骨質致密、不光滑或有囊性變、邊緣骨質增生;54膝見股脛關節間隙狹窄、不對稱、邊緣骨質增生;8膝表現為全關節病變,其中6膝伴有多塊關節內游離體;伴有積液者19膝。
1.2診斷標準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臨床+放射學標準):①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痛;②X線片示骨贅形成;③關節液檢查符合骨性關節炎;④年齡≥40歲;⑤晨僵≤30min;⑥有骨摩擦音。滿足①+②條或①+③+⑤+⑥條,或①+④+⑤+⑥條者可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同時根據Kellgren-Lawrence放射學標準分級。0級:正常;Ⅰ級:關節間隙可疑變窄,可能有骨贅;Ⅱ級:有明顯骨贅,關節間隙可疑變窄;Ⅲ級:中等量骨贅,關節間隙變窄較明確,有硬化性改變;Ⅳ級:大量骨贅,關節間隙明顯變窄,嚴重硬化性病變及明顯畸形。排除Ⅳ級以上患者。
1.3方法直流電藥物離子透入療法:患者仰臥,暴露膝關節,操作者用DRL型直流感應電療機,輸出電壓為50~100V,電流強度50~100mA,選擇一對200cm2長方形襯墊和鉛板(鉛板稍小于襯墊),用水浸濕襯墊,將鉛板裝入襯墊備用;將浸有高純度中藥電導藥液的絨布置于膝關節疼痛明顯處,其上放置備好的電極襯墊接陽極,浸有原醋液的絨布置于對側,其上放置備好的電極襯墊接陰極,用固定帶固定好。絨布要求厚1mm,與皮膚緊密接觸,打開開關,緩緩調整劑量,逐漸增至感覺閾上。一般電流密度5~10mA/cm2,每日1次,每次20~25min。14次為1個療程。中藥電騰治療方法:操作者用910電騰療墊(2型)包裹于膝關節周圍,先用高熱檔治療,感覺溫度舒適后,調至中檔,每日1次,每次30min。14次為1個療程。綜合治療:在以上治療的同時每日口服樂力或其他鈣劑,每日1次,長期服用,且同時調整飲食為高蛋白、高維生素、優質鈣飲食。A組予綜合治療,B組予直流電藥物離子透入加中藥電騰治療;C組予直流電藥物離子透入。
2結果
2.1療效標準因膝骨性關節炎治療前后的X線所見變化不大,故僅以癥狀和部分體征作為觀察指標。①優:臨床癥狀消失、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關節內摩擦音明顯減輕;②良: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疼痛減輕,或所伴關節內積液消失,上下樓輕度困難;③有效:臨床癥狀仍有部分存在,但較前減輕;④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無變化。
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及監護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以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膝關節腫脹及畸形為主要臨床表現。但至今病因仍不十分清楚〔1〕。傳統的方法常采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和激素類藥物來治療,只能短期緩解癥狀,不能阻止或延緩疾病的進展〔2〕。近年來研究發現玻璃酸鈉關節腔內注射治療膝關節OA具有良好的療效,副作用少〔3〕。本研究觀察了玻璃酸鈉關節腔內注射治療膝關節OA的療效,并與口服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相比較,現將結果及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骨科2008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膝關節OA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中膝關節OA診斷標準〔4〕,無明顯心、肝、腎疾病、無嚴重胃病、結締組織病及內分泌疾病。隨機分為玻璃酸鈉組和對照組。玻璃酸鈉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42~89)歲,平均(68?2±7?5)歲;左側18例,右側16例,雙側2例;病程6個月~8年,平均(3?9±1?2)年。膝關節X線分級:Ⅱ級26例,Ⅲ級10例。對照組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39~88)歲,平均(67?8±6?9)歲;左側16例,右側17例,雙側1例;病程9個月~10年,平均(4?1±1?4)年。膝關節X線分級:Ⅱ級23例,Ⅲ級11例。兩組患者的上述資料比較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案
玻璃酸鈉組患者予以玻璃酸鈉20mg(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0mg/2mL,批號20071023)關節腔內注射。具體方法:膝關節常規消毒后,選擇髕下內側穿刺點進入關節腔,抽出關節積液后,緩慢注入20mg玻璃酸鈉注射液,拔出針頭后,創可貼外貼,被動活動膝關節數次,使藥液分布均勻,每周1次。對照組患者予以口服布洛芬緩釋片(葛蘭素史克公司,規格:0?3g/粒,批號20070917)0?3g,1日2次,飯后服用。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
膝關節鏡手術圍手術期護理論文
【摘要】對130例膝關節鏡手術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和康復練習,結果表明本組膝關節鏡手術患者通過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和康復練習,均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無并發癥出現。
【關鍵詞】膝關節鏡;手術;護理
隨著創傷外科技術的快速發展,關節鏡手術因創傷小、恢復快、痛苦小、療效好、住院時間短等特點,受到許多患者和醫生的青睞。膝關節的退行性變和關節滑膜、軟骨、半月板、韌帶的損傷,用關節鏡可以迅速有效地緩解疼痛,明顯改善膝關節功能,但術前、術后的護理工作和康復練習也是非常重要的,并直接影響手術的效果。我科自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共實施膝關節鏡手術130例(41個膝關節),均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
1臨床資料
130例中,男88例,女42例;年齡15~68歲,平均37.2歲;膝關節半月板損傷45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0例,十字韌帶損傷25例,膝關節感染30例。130例進行膝關節鏡手術治療,術前平均住院2.5天,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為10天。
2護理
膝關節脫位骨折合并研究論文
【關鍵詞】膝關節脫位骨折合并
膝關節脫位骨折合并動脈損傷在創傷骨科比較常見,多見于一些高能量損傷,常危及生命,而且有較高的截肢率,國外報道截肢率10%~40%[1]。較高的截肢率主要與不能及時正確作出血管損傷的判斷和嚴重的軟組織毀損傷有關。現回顧性分析膝關節脫位或/和骨折合并動脈損傷23例資料,探討血管損傷的處理原則和方法。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2年7月至2006年5月,本科收治膝關節脫位或/和骨折合并動脈損傷患者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齡17~56歲(平均36歲);交通傷15例,墜落傷3例,壓砸傷3例,其它傷2例;膝關節以遠肢體毀損傷3例,活動性出血7例,合并神經損傷5例。
1.2治療方法
膝關節病癥患者護理論文
【關鍵詞】關節鏡;膝關節;護理
【摘要】:我科自2009年1月至6月對7例膝關節病患者行關節鏡手術治療,取得很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7例,男5例,女2例,年齡19~62歲。其中單純半月板損傷3例,半月板合并韌帶損傷2例,韌帶損傷1例關節內游離體1例。手術方法:患者取仰臥位,連續硬膜外麻醉,上止血帶,采用常規前外、前內入路,置入關節鏡操作系統常規鏡檢,對手術部位和范圍進行評估,確定手術部位情況行半月板損傷部分切除后行半月板形成,一并切除增生的滑膜粘連松解,修復損傷,摘除游離體等。本組病例傷口皆愈合良好,平均住院時間15d,膝關節功能恢復出院。
二、護理
2.1術前護理
膝關節骨折術后疼痛控制護理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4月~2019年1月于本院實施手術治療的膝關節骨折患者112例,并隨機分為對照組(n=56)與試驗組(n=56)。其中對照組男33例、女23例,年齡17~64歲,平均43.62±10.97歲,病程3天~5周,平均1.35±0.24周;試驗組男35例、女21例,年齡18~66歲,平均44.29±11.31歲,病程2天~4周,平均1.27±0.31周。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如指導患者進行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指導患者遵醫用藥;定期對病房進行清潔與消毒;與患者進行交流,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為患者制定飲食方案并監督患者進行等。試驗組則在此基礎上進行疼痛控制護理,具體如下:①成立以疼痛控制為核心的護理小組,對其進行相關培訓并考核,確保所有護理人員均掌握有關膝關節骨折護理、疼痛護理方面的知識,使其可以準確分析患者出現疼痛的原因與程度。②指導患者采取合適的體位,避免患者的患肢受到壓迫等而加重疼痛感[1-2]。③告知患者表達自身疼痛的方法,根據患者的描述與觀察給予患者相應護理。④可采用冰敷等方式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并對患者患肢進行按摩,以此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情況,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⑤主動與患者交流,表達對患者疼痛感的理解,并給予其鼓勵,提高其面對疼痛感的勇氣等;通過與患者交流、看書、聽音樂等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減輕其疼痛感[3-4]。⑥對疼痛過于強烈的患者可以在醫囑下給予鎮痛藥物進行緩解。⑦保證病房的舒適性、整潔性與安靜,不要影響患者休息。1.3觀察指標。①負性情緒:使用焦慮測評量表與抑郁測評量表[5],其評價內容基本一致,總分為100分,評分低則患者情緒程度輕。②鍛煉依從性:發放理論滿分為100分的問卷,判斷患者的鍛煉依從性,評分>90分為優秀,80~89分為良好,70~79分為一般,評分<70為差[6],計算其優良率。1.4統計方法。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sx±)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t′檢驗;自身前后對照均值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無序計數資料兩組構成比和百分率比較,以頻數(f)、構成比(P)表示,采用Pearsonχ2檢驗;均由SPSS.20.0進行統計。兩樣本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檢驗,結果以平均Ridit值(R)表示;由DPS.7.05進行統計。α=0.05。
2結果
2.1負性情緒。干預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P<0.05),且試驗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鍛煉依從性。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1.0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7.86%;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2。
3討論
膝關節的結構極為復雜,且易發生磨損,因此在外界暴力作用下很容易出現骨折,膝關節骨折會對患者的正常活動造成極大影響。近幾年,隨著生活方式變化、交通行業與建筑行業發展的影響,其發病率在近幾年呈增長趨勢,對人們的影響加劇,因此受到臨床關注。目前,臨床對膝關節骨折的主要治療手段為手術治療,其可恢復患者膝關節的結構,修復受損的軟組織,進而改善膝關節功能,使患者可以恢復健康[7]。但手術會給患者造成一定創傷,在麻醉效果消失后,患者會產生疼痛感,再加上骨折導致的疼痛感,會給患者的身心造成極大影響,不僅影響到患者的正常休息,還會影響患者的情緒,使患者無法積極配合甚至抗拒治療,影響康復[8-9]。基于此,在手術結束后對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以往臨床多采用常規護理,但缺乏系統性與針對性,相對于患者的疼痛情況,其更加關注原發病的恢復,因此患者仍會存在較強的疼痛感。故筆者認為可應用疼痛控制護理,并于本研究中對試驗組進行應用,通過成立小組并對組內成員進行培訓,可提高護理人員對疼痛的認識,使其可以更好地判斷疼痛原因與程度,使其采取的護理措施符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通過體位指導可避免患者患肢受到壓迫,進而減輕其疼痛感[10];通過告知患者描述自身疼痛程度的方法,可使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了解疼痛程度,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通過冰敷、按摩、轉移注意力、鎮痛藥物等方式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進而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通過以上措施,可使患者手術后的疼痛感得到最大程度減輕,有利于患者及早康復[11]。
獨活寄生湯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尋找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效的治療方法。方法:治療組60例采用內服獨活寄生湯治療,并與對照組40例服用西藥吲哚美辛腸溶片(消炎痛)治療作比較,判斷分析結果。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7%,對照組為85.0%,P<0.01。結論:獨活寄生湯治療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滿意。
【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醫藥療法;獨活寄生湯/治療應用;消炎痛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病,多見于老年患者,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膝關節內、外側疼痛及活動功能障礙。筆者自2001年以來,對該病采用內服獨活寄生湯與服用西藥吲哚美辛腸溶片(消炎痛)進行對比治療,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治療組60例中,男24例,女36例;年齡44-70歲,其中右側發病21例,左側發病17例,雙側發病22例;病程最短10d,最長13年。對照組40例中,男15例,女25例;年齡41-76歲。其中右側發病11例,左側發病16例,雙側發病13例;病程最短19d,最長15年。兩組均為門診患者按就診時間隨機分配,在年齡、性別、發病部位、病程的分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
1.2診斷依據[1](1)膝關節疼痛,常為持續性鈍痛,運動后加重,休息后減輕;(2)膝關節常有膠著現象,即長時間停留在某一個位置上,運動時有一種僵硬感,活動后好轉,并有軟腿欲跌的現象;(3)膝關節功能輕度或中度受限,行走不便,下蹲困難;(4)有積液者,浮髕試驗陽性;(5)X線膝關節正側位片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邊緣增生,或有骨刺形成。
溫補腎陽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分析論文
1膝關節骨關節炎屬于中醫骨痹的范疇
1.1古籍研究中醫古籍中并沒有“膝關節骨關節炎”這一病名的記載,但對相關疾病的描述與之頗為相似。《內經》指出“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骨髓酸痛”與本病的膝痛、受寒加重癥狀類似。《中藏經》說:“骨痹,乃嗜欲不節,傷于腎也”。骨痹,骨痛也。嗜欲不節則腎精虧虛,這與本病多發于年老體衰相符合。
1.2現代研究影像學發現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后期多有明顯的增生病變,所以稱之為膝關節骨質增生癥、膝關節肥大性關節炎(病)。因其發病與年齡老化和既往的關節創傷有密切關系,臨床也稱之為膝退行性骨關節炎(病)、老年性膝關節病骨關節炎。國家標準《中醫疾病診療術語·疾病部分》[1]將骨關節炎的中醫病名規范為“骨痹”(自注的西醫對應病名“退行性骨關節炎”),將膝關節骨關節炎具體地稱為“膝痹”(自注的西醫對應病名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所以目前一般認為該病屬于中醫學“痹證(病)”的范疇,臨床上多以“骨痹”稱之。
2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機概要
本病是由于年老體弱,用力不當、勞損過度,肝腎虧虛,元陽不足,溫煦鼓動無力,致氣血淤阻,筋脈凝滯,筋骨失養,加之寒濕乘虛侵襲,留注關節導致經脈淤滯而發病。正虛為本,是發病基礎,其涉及到肝脾腎三臟,寒濕邪侵是其誘因。
2.1寒濕在陰早在《內經》就有本病類似證的病因病機的相關論述。《素問·痹論》就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可見痹的發生與風寒濕關系密切。明代醫家孫一奎解釋這段話為:“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今稱為走注疼痛,及歷節風之類是也。痛痹者,苦楚,世稱為痛風及白虎飛尸之類是也。著痹者著而不移,世稱為麻木不仁,必著而不移。啟玄子曰:‘風則陽受之,故為痹行。寒則陰受之,濕則皮肉筋骨受之,故為痹著而不去也。’大抵固當分其所因,風則陽受之;痹感風寒濕之氣,則陰受之。為病多重痛、沉著,患者難易得去。”(孫一奎醫學全書·赤水玄珠)。《靈樞·壽夭剛柔篇》曰:“在陽者命曰風,在陰者命曰痹”。張景岳說:“本皆由感邪所致,但外有表證之見,而見發熱頭疼等證,或得汗即解者,是皆有形之謂,此以陽邪在陽分,是即傷寒中風之屬也,故病在陽者命曰風。若既受寒邪,而初無發熱頭疼,又無變證,或有汗,或無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綿久不能愈,而外無表證之見者,是皆無形之謂,此以陰邪直走陰分,即諸痹之屬也,故病在陰者命曰痹。其或既有表證,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半里、陰陽俱病之證,故陰陽俱病者命曰風痹。此所以風病在陽而痹病在陰也。然則諸痹者,皆在陰分,亦總由真陰衰弱,精血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以之而為此諸證”(景岳全書)。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具體病位來看,首先病在下肢,其次本病有固定不移、著而不行的特點,可見本病與“風”關系不大[2]。
醫藥治療膝關節骨性管理論文
【摘要】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很高的發病率和致殘率。發病初期關節軟骨出現原發性或繼發性退行性改變,并且伴有軟骨下骨破壞及骨質增生,從而使關節逐漸被破壞并產生畸形。其病變的整個過程不僅影響到膝關節軟骨,還涉及半月板、軟骨下骨、韌帶、關節囊、滑膜及關節周圍肌肉。中醫中藥在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方面有其獨特的臨床療效,治療方法包括中藥內服、外用、針灸推拿等。
【關鍵詞】膝關節骨關節炎膝骨關節炎中醫藥療法
前言
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病、肥大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等,是一種常見的以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和畸形為特點的骨關節病。全身關節都可以發生骨性關節炎,尤其是膝關節,據文獻報道其發病率約占骨關節炎患者的41%。我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因而老年OA的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是老年人關節疼痛和致殘的主要原因[1]。
1中藥內服療法
中醫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痹證、骨痹范疇,多由于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氣血不足,致機體易于損傷和感受風寒濕邪而發病,屬本虛標實之證,治療上大體可分為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溫經通絡、益氣養血等治則。姚樹源等[2]采用痹祺膠囊(天津達仁堂制藥二廠研制)治療膝骨性關節炎94例,有效率為98.87%。趙昌林等[3]采用白芥子散(白芥子、土鱉蟲、穿山甲、紅花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90例,總有效率86.7%。呂建國等[4]用補腎活血方劑(生黃芪、葛根、淫羊藿、女貞子、菟絲子、威靈仙、柴胡、連翹、川牛膝、丹參、杜仲、續斷等)治療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165例,總有效率93%。程玉來等[5]用復方通痹膠囊(當歸、麻黃、蒼術、白芍、牡丹皮、川牛膝、丹參、香附、郁金、茯苓、車前子、木瓜、金錢白花蛇、土鱉蟲、馬錢子、全蝎、杜仲、黃柏、川烏、淫羊藿、桑寄生、白術、威靈仙、熟地黃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300例,總有效率92%。王春秋等[6]用自擬骨痹通丸(熟地黃、白芍、肉蓯蓉、骨碎補、鹿銜草、淫羊藿、威靈仙、秦艽、杜仲、雞血藤、萊菔子、桂枝、烏藥、甘草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92例,總有效率94.5%,痊愈病例經一年隨訪無復發。熊越海等[7]用自擬膝痹舒通飲(淫羊藿、熟地黃、枸杞、杜仲、川牛膝、骨碎補、黃芪、當歸、雞血藤、蘄蛇、制膽南星、白芍、甘草等)辨證加減并配合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取患側陽陵泉、懸鐘、阿是穴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30例,總有效率96.7%。陳遠林等[8]用自擬補腎活血方(熟地黃、當歸、川芎、懷牛膝、雞血藤、補骨脂、淫羊藿、杜仲、續斷、赤芍、當歸、秦艽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49例,總有效率為93.9%。顧玉潛等[9]用獨活寄生湯(獨活、桑寄生、杜仲、川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風、川芎、黨參、當歸、白芍、熟地黃、甘草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60例,總有效率93.3%,明顯優于西藥對照組。
全膝關節置換術監護作用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即用人工假體置換病變的股骨遠端,脛骨近端的軟骨面,由于各種原因所致的膝關節破壞,如膝關節因骨性退變,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炎癥等疾病引起的關節間隙消失、畸形、疼痛與關節功能喪失。通過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可矯正關節畸形,改善患膝的功能狀態,緩解關節疼痛,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臨床資料
我科2007年~2010年行膝關節表面置換26例,男12例,女14,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60歲,術后患者優21例,良5例。按膝關節AKS評分標準:術前膝關節屈、伸活動度平均為30度,術前評分為20分。術后提高至105度(75~110度),術后評分88分(80~100)患者關節面均恢復正常,無屈曲攣縮和行走疼痛,關節畸形得到矯正,患肢功能狀態改善。
2護理措施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護士應給患者耐心解釋手術的目的及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預期效果,主治醫師的技術水平,同類手術的成功率,手術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對策,樹立患者的信心,主動配合治療。并請家屬陪伴,安撫患者,從而取得良好醫患關系,以保證手術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