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損傷的康復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7 17:43: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膝關節損傷的康復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ACL損傷;減張線;關節鏡
影響ACL重建療效的因素很多,移植物的選擇、隧道位置、移植物的固定、張力以及康復鍛煉等,而移植物的初始保護至關重要,如何避免移植物早期受到不良張力的影響成為重建的一大關鍵。[4]我科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間收治的32例確診ACL損傷病例均實行關節鏡下四股繩肌腱加4道減張線重建前交叉韌帶,加入減張線后膝關節的即時穩定性增加,可以早期進行積極功能鍛煉。術后采用不同的康復方案,其后期療效情況報告如下。
l.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間住院的32例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有完備的隨訪資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齡在22~56歲,平均年齡為(38.2±8.2)歲。所有病例均無其它嚴重合并傷,如脛骨平臺骨折及股骨骨折,9例膝關節周圍合并損傷,其中5例合并內側副韌帶1-2°損傷,3例內側半月板損傷,1例外側副韌帶損傷。對納入研究的病例均實行關節鏡下四股繩肌腱加4道減張線重建前交叉韌帶,手術采用storz公司前交叉韌帶重建器械,肌腱固定方式為吸收界面螺釘,于編織好的肌腱中央穿入0號不可吸收華爾康線4條,減張線采用樁釘固定。
1.2 方法
術后隨機分為2組進行不同的康復方案,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康復方案:即術后膝關節在伸直位石膏固定l周,然后更換為鉸鏈式支具固定,并開始鍛煉膝關節,一般術后4周膝關節要能屈曲到90。。患者可以帶支具下床活動,但必須是伸膝位活動,如此帶支具活動2個月。同時要注意積極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試驗組術后立即開始活動足趾及踝關節,如疼痛不明顯可嘗試收縮股四頭肌,術后第1天即可用力緩慢交替進行,逐漸全范圍增加強度,行抗阻力訓練;早期下床活動,術后24h佩戴鉸鏈式支具協助下床站立 5~10S,患肢不負重,第2天可增加至2次,每次5~10min,同時可在室內扶拐行走10min左右。膝關節活動度練習:術后第2天去除加壓包扎,行關節活動度練習,即持續被動運動(CPM),關節伸屈0°~15°,30min/次,每天2次,據情況每天增加一定的角度,在0°~60°主動屈膝鍛煉,被動伸膝運動。術后半年、1年對患者主觀癥狀、臨床功能檢查及X線檢查(膝關節正、側位X線平片)進行隨訪。2組術前一般情況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臨床評價標準
所有患者術后獲得隨訪.隨訪時問6個月至1年,術前術后均采用 Lysholm膝關節評分,膝關節評分標準按跛行、支撐、交鎖、不穩、疼痛、腫脹、爬樓梯、下蹲等情況綜合評分,每項分不同等級,總分100分。≥90分為“優”,75~89分為“良”,60~74分為“中”,
1.4統計分析
對測量數據分別計算各組的均數與標準差,應用SPSS16.O軟件進行統計,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檢驗水平為0.05。
2 結果
Lysholm膝關節評分 A組即對照組:Lysholm膝關節評分從術前(38.3±4.1) 分提高至(88.4±6.8) 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有研究顯示,術后早期激進有計劃地功能鍛煉能有效地防止關節軟骨及軟組織粘連、纖維組織增生,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肌力,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利于水腫和積液的消退,達到了保護新移植韌帶,維持改善關節穩定功能,加強膝關節與膝周組織的運動協調性,增強關節本體感覺功能以至最終恢復膝關節正常主動和被動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的關節穩定功能和運動功能。[1-3] 以往的手術重建方法術后進行康復方案由于重建韌帶兩端的固定不夠牢靠,不能承受早期積極的康復訓練,膝關節總體功能的恢復受到影響,采用在肌腱中加入減張線方法行ACL重建并行系統早期康復訓練,保證了康復訓練順利進行。本研究體會:1、在編織好的自體肌腱中穿入4根不可吸收線即減張線時盡量分散穿入以獲得最大限度的減張效果,使重建之韌帶能在無張力下再生、愈合。2、2組康復方案為總原則,具體病例需根據患者年齡、依從性及骨質條件適當調整,還需要主管醫師豐富的臨床經驗,對相關基礎的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等知識的理解,仔細觀察患者的每一步康復效果及存在問題,進一步進行方案調整,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對康復計劃的實施。3、出院后制定詳盡的康復計劃,并全程督導實施,持續隨訪1年,是保證手術及康復效果的必要條件。4、該項目可能的并發癥有移植韌帶松動致關節不穩、膝關節慢性疼痛及股四頭肌肌力下降、膝關節活動范圍減少等。
本研究證明,采用減張線方法行ACL重建能恢復關節的穩定性,中遠期效果良好,優于以往康復方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葛寶豐.實用骨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14。
[2] 曲綿域,于長隆.實用運動醫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943.
篇2
常寧,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摘要:目的:探索早期進行綜合康復干預對18例運動員半月板修復術后的療效。方法:通過查閱文獻、專家咨詢,制定系統的等張、等長和等動訓練相結合的早期康復方案,康復前后分別進行Ikeuchi氏膝關節評定。結果:按照Ikeuchi氏膝關節評定標準,經過早期綜合康復干預,18名運動員4例患膝的康復效果為優,7例患膝的效果為良,5例的康復效果為可以,2例為差,總有效率為88.9%。結論:早期綜合康復干預對膝關節半月板修復術后患者的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運動員;半月板修復術后;綜合康復;早期干預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本文選取2006—2008年進行關節鏡下半月板修復術的18名籃球、排球和足球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9.8歲,平均訓練年限8.3年,其中左膝12例,右膝6例。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對國內外多種膝關節半月板康復方案進行匯總。
1.2.2專家訪談法:通過對有關專家咨詢確立康復方案。
1.2.3臨床實驗法:對患者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指導,具體的康復方案如下:
1.2.3.1術后1—3天:(1)直抬腿:抬高15cm,保持5s/次,30次/組,3—4組/日。(2)側抬腿:保持5s/次,30次/組,3—4組/日。(3)后抬腿:保持5s/次,30次/組,3—4組/日。(4)負重及平衡練習:雙足分離,交替移動重心。5min/次,2次/日。
1.2.3.2術后4—7天:(1)單腿站立平衡:5min/次,2—3次/日。(2)仰臥勾腿:30次/組,2—4組/日。(3)主動屈腿達90°。
1.2.3.3術后1—2周:(1)被動屈伸:被動屈伸至100°,主動屈曲大于90°。(2)立位勾腿:10—15s,30次/組,4組/日。(3)前后、側向跨步:20次/組,組間間隔30s,6—8組/日。(4)靠墻靜蹲:2min/次,間隔5s,8組連續。2—3組/日。
1.2.3.4術后3周:(1)被動屈曲:被動屈曲達120°~130°。(2)單腿蹲起:20次/組,間隔30s,2—4組連續,1—2次/日。(3)協調性和穩定性練習:進行雙下肢均負重或患肢負重練習。患下肢負重,健側踝關節處墻壁拉力器的抗阻練習。(4)正確步態練習。
1.2.3.5術后4周:(1)屈曲角度逐漸與健側相同。同時增加俯臥牽伸。(2)坐位伸膝抗阻:30次/組,組間休息30s,4—6組連續,2—3次/日。(3)固定自行車練習:在關節活動度超過90°后,可以開始不負重腳踏自行車活動,但要嚴格掌握運動量。然后在患者耐受的情況下,每天1次,每次45min,開始阻力自行車練習,以增加患下肢的肌肉力量。(4)開始蹦床上彈跳練習:要求足部落地時,下肢肌肉的離心收縮控制。(5)體操墊上跨步練習:如向前、向后、向左右側及對角線的跨步練習,要求在練習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膝關節穩定性。
1.2.3.6術后1—2個月:(1)保護下全蹲:3—5min/次,1—2次/日。(2)水療1:深水池的練習,穿漂浮器具以保持頭和肩膀留在水面上,水池的深度應保持雙足不觸及池底的跑步練習。第一天深水跑5min;第二天10min;第三天15min;在患者能耐受的情況下,每天增加5min到45min,水中最大練習量為每天1次。(3)步行靈活性:前進、后退、側向步活動。2次/日,15~30min/次。
2.結果與分析
2.1結果隨訪情況:患膝可完全負重,屈膝可超過120度,并可以自己練習屈膝,運動員術后3個月可以開始訓練。1例膝關節外側有壓痛,但關節功能都基本恢復,療效尚可;1例伸直受限,療效一般;1例深蹲有困難,療效相對不是很好;1例在1個月內關節腫脹、酸重,療效尚可;其他幾例患者腫脹、疼痛、功能障礙等術前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關節功能恢復良好。
療效評定:參照Ikeuchi氏膝關節評價等級評定2,統計如下(見表1)。優4例,膝關節功能基本正常,癥狀、體征消失;良7例,膝關節功能基本正常,活動時偶有疼痛;可5例,膝關節屈伸有輕度障礙或屈伸活動有疼痛;差2例,術后癥狀體征無改善。總有效率為88.9%。
2.2分析膝關節半月板的康復關鍵在于關節活動度、肌力及關節穩定性的功能恢復。對運動員來說,還須考慮其跑跳的速度、動作的敏捷性和靈巧性。
早期的康復訓練,可促進血液循環,保持膝關節軟骨面的生理機能,因為關節軟骨營養依靠滑液運送,同時還要受到壓力才能吸收,以減少關節積液,促進消腫,防止粘練,促進膝關節功能康復。早活動、早下床能增強患者的信心和自理能力。
膝關節的穩定性是下肢負重和運動的基礎。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在術前的日常活動中均出現過不同程度的患膝不穩感3,通過重建及術后康復訓練,16例患者術后6~12個月內,在日常活動及訓練比賽中,均無患膝不穩感,說明術后康復訓練程序有助于損傷膝關節穩定結構的恢復4。
3.結論
(1)早期綜合康復訓練模式對運動員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后肌肉功能的恢復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可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恢復患膝周圍肌肉力量。
(2)等長和等張訓練,有助于損傷膝關節靜力性和動力性穩定結構的鞏固。
(3)等動訓練對增長膝關節屈伸肌在各運動速度下的力量具有明顯效果,同時能相對敏感地反映膝關節損傷恢復的情況。
(4)半月板修復術后,運動員的早期干預非常關鍵,本研究中的康復訓練模式在運動員半月板修復術后,對其運動能力的恢復可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4.建議
在制訂康復訓練計劃時,應避免操之過急,鍛煉強度不能太大,以患者接受為宜,原則上不引起患肢明顯的疼痛。在康復訓練過程中,護理人員一定要有心理準備,耐心細致的向患者講解術后關節功能練習的重要性,并指導患者學會如何進行關節功能的康復訓練,為每個患者制定針對其自身的訓練計劃,按照計劃系統的、循序漸進的進行康復訓練,避免患者有過多的心理浮躁或者心理陰影。(作者單位:西安體育學院武術系重競技教研室)
參考文獻
[1]李含文主編.軟組織傷病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第1版:77-79.
[2]Ikeuchi H.Arthroscopic treatment of the discoid lateralmenicus,technigue and long-term result[J].Clin Orthop,1982.
篇3
泉州市中醫院骨傷科,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在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術后功能恢復中應用中藥熏洗以及功能鍛煉的臨床價值。方法 從該院收治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中選取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在完成手術后,指導100例患者進行一定的功能鍛煉活動。其中觀察組患者則在拆線后,加以中藥熏洗進行輔助。結果 經過不同的術后康復鍛煉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康復優良率分別為92%、78%,兩組康復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手術后給予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應用功能鍛煉以及中藥熏洗,可取得明顯的康復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 脛骨平臺骨折;中藥熏洗;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 R68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9(c)-0168-02
脛骨平臺骨折是骨科科室較為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若未能給予患者進行合適的處理,極易引起多種不良并發癥,例如膝關節不穩、關節強直以及創傷性關節炎等[1]。相關醫學研究通過在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手術后采取功能鍛煉以及中藥熏洗進行術后康復鍛煉,取得了良好的康復效果[2]。基于此,該研究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間該院收治的10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兩組患者采取不同的術后康復方案,以觀察中藥熏洗與功能鍛煉聯合應用在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康復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將100例脛骨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
觀察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19~60歲,平均年齡為(43.22±4.13)歲;骨折類型:9例高處摔倒,5例打球致傷,12例重物砸傷,24例交通事故。脛骨平臺骨折關節面的塌陷大小均在5 mm以上,屬新鮮閉合骨折。11例患者伴有半月板損傷、副韌帶損傷、交叉韌帶損傷等。以Schatker標準進行分型1例Ⅰ型(屬單純劈裂型骨折),8例Ⅱ型(屬劈裂塌陷型骨折),34例Ⅲ型(屬單純中央塌陷型骨折),4例Ⅳ型(屬內內髁骨折、髁間突骨折),3例Ⅴ型(屬雙髁骨折),1例Ⅵ型(屬合并干骺端以及骨干分離型骨折)。
對照組男36例,女14例,年齡20~58歲,平均年齡為(42.36±4.19)歲;骨折類型:7例高處摔倒,4例打球致傷,13例重物砸傷,26例交通事故。脛骨平臺骨折關節面的塌陷大小均在5 mm以上,屬新鮮閉合骨折。13例患者伴有半月板損傷、副韌帶損傷、交叉韌帶損傷等。以Schatker標準進行分型,1例Ⅰ型,10例Ⅱ型,32例Ⅲ型,3例Ⅳ型,3例Ⅴ型,1例Ⅵ型。通過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發現,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骨折原因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術后康復方案
1.2.1.1 骨折處理方法 首先根據患者的骨折情況,進行開放性復位,恢復關節面解剖形態,并采用鋼板堅強內固定手術。由于該組患者中有45(塌陷骨折基本上都有骨缺損,需植骨,是否改為85?)例患者具有骨質缺損的情況,因而還需給予患者進行充分植骨,合并韌帶損傷予韌帶修補或重建,合并半月板損傷予成形或修補,所有患者均需要在入院后的3~15 d內完成手術。手術完成后,給予患者相應的抗炎治療以及換藥。
1.2.1.2 主動功能鍛煉 手術完成后,應在指導患者進行一定的主動功能鍛煉,例如早期主動功能鍛煉、肌力訓練、關節訓練等。
早期主動功能鍛煉:手術當日,確保患者的關節功能位保持不變,同時將患者的患肢抬高。其次,術后,間隔約8 h,鼓勵與指導患者對股四頭肌進行適當鍛煉。具體為:仰臥-膝關節處于靜止狀態-用力使足跟向下蹬-伸直足背-收縮股四頭肌,若鍛煉有效,手掌觸摸可感受到髕骨在上下滑動。患者需每日反復運動,1次/2 h,每次運動時間控制在5~10 min之間。早期的鍛煉要循序漸進,不宜過量,要由小至大,由少至多的提高鍛煉強度。
肌力訓練:肌力訓練主要以等張收縮、等長收縮為主。一方面,等長收縮的訓練部位以骨后方肌以及骨前方肌為主。患者采取仰臥姿勢,屈曲健腿,將腿置于枕頭上方,通過收縮骨后肌來使得足跟壓至床面,動作重復10次,動作壓力由輕重輕。通過收縮股前肌來使得膝蓋壓至床面,動作重復10次,動作壓力由輕重輕。每日重復等長收縮訓練8~10次。另一方面,等張收縮主要是通過抬高直腿進行訓練。同樣是采取仰臥姿勢,伸直雙下肢,患肢屈髖以直腿方式抬高,直至其與床形成30~90°角,進而保持屈髖位,屈膝4次,伸膝4次,每日重復等張收縮訓練4~8次。
關節訓練:術后第2天即予患肢被動功能鍛煉(CPM功能鍛煉)。2周后,開始主動關節訓練,方法:取仰臥姿勢,屈曲健腿,伸展患腿,緩慢的屈曲患膝,患側腳踝逐漸向臀部靠近。然后取俯臥姿勢,屈曲患膝,使腳踝靠近臀部。最后在此動作基礎上,進行抗阻力膝關節活動。
1.2.2 觀察組術后康復方案 對照組康復基礎上,配合中藥熏洗。具體為:經過拆線后,可給予患者應用中藥熏洗輔助術后的康復鍛煉。其中,熏洗中藥房包含20 g威靈仙、20 g續斷、20 g姜黃、20 g茯苓、20 g懷牛膝、20 g桂枝、20 g草烏、20 g透骨草、20 g伸筋草、30 g獨活、30 g兩面針、30 g羌活。將中藥煎煮好后,置藥液于盆中,藥液量以500 mL為宜。暴露膝關節于藥液盆的上方,使藥液蒸汽可對患處產生熏洗效果,其次采用毛巾浸藥液,將浸過藥液的熱毛巾敷于患處,注意控制毛巾的溫度,避免燙傷。待膝關節有發熱的感覺后,配合活動,并逐步擴大活動范圍。關節僵硬的地方,可通過手法按摩來達到松解筋骨的目的。中藥藥液冷卻后,及時更換熱的藥液。中藥熏洗為1h/次,每日熏洗2次,一劑煎藥可循環使用3 d。
1.3 統計方法
借助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數據進行對比,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并以百分比[n(%)]進行表示[3]。
2 結果
研究根據患者的行走步態、疼痛程度、膝關節功能、膝關節穩定程度以及活動范圍等進行評估。優:患者膝關節十分穩定,膝關節功能完全恢復,無疼痛情況,行走步態正常;良:患者膝關節大致穩定,膝關節功能基本恢復,疼痛情況輕微,行走步態好明顯改善;可:患者膝關節穩定狀態有改善,膝關節功能有好轉,疼痛感仍舊存在單有明顯改善。差:患者的病情未有好轉[4]。
觀察組術后康復優良率高達92%,對照組術后康復優良率僅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手術術后需要制動,因此患者常會出現多種不良反應,例如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組織液回流障礙、組織液吸收障礙、膝關節腫脹等,此類現象既不利于修復創傷組織,還以對膝關節功能的恢復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創傷性關節炎、關節僵硬、喪失關節功能等[5]。為此,在給與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進行手術后,需針對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功能障礙、肌肉萎縮、腫脹、粘連等)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早期的功能鍛煉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促進血液循環,保持膝關節軟骨面的生理機能,以減少關節積液、促進消腫、防止粘連,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6]。
臨床上通過在手術后給予脛骨平臺骨折應用中藥熏洗,同時結合功能鍛煉,對膝關節功能的恢復起到了良好的促進效果。其中,觀察組術后康復優良率高達92%,對照組術后康復優良率僅78%,結果顯示出中藥熏洗配合功能鍛煉在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康復中的明顯療效。相關醫學研究指出,術后早期指導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進行一定的功能鍛煉,不僅可促進關節組織血液的循環,還可起到預防靜脈血栓、加快腫脹消退、等效果,有利于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康復[7]。這一結果與該研究結果相符。其次,該次觀察組所應用的中藥中,茯苓與懷牛膝可起到利水消腫、活血化瘀的療效,威靈仙、續斷以及姜黃可起到消腫止痛等療效,桂枝與草烏可起到散寒止痛、溫通經脈的療效,透骨草以及伸筋草可起到舒筋通絡的療效[8]。通過熏洗的途徑,使藥物可對患處直接產生作用,促進患處功能的恢復。由此可見,中藥熏洗配合功能鍛煉有利于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在術后的恢復,明顯改善了膝關節的功能,縮短了康復的時間,降低了致殘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閆風華,管清華.中藥熏洗配合手法按摩治療膝關節僵硬40例療效觀察[J].社區醫學雜志,2010,8(22):48.
[2] 張俊忠,劉效敏,卞泗善.一次性被動活動法在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山東中醫雜志,2010,29(5):304-305.
[3] 戴閩,艾江波,帥浪,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的康復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8(12):973-975.
[4] 裴嘯,胡翠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功能鍛煉的療效[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0,12(3):390-391.
[5] 程英雄,王斌,徐無忌.中藥熏洗配合功能鍛煉在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康復中的作用[J].新中醫,2010,42(5):29-30.
[6] 李世念,邱繼明.中藥熏洗配合功能鍛煉治療四肢骨折后期功能障礙50例[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15):92.
[7] 侯偉東,唐向陽,周遠輝,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的康復治療探討[J].河北醫學,2011,17(5):605.
篇4
[關鍵詞]漂浮膝;內固定;CPM;多發傷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2(a)-088-02
“漂浮膝”損傷是一種發病率不斷增加的嚴重損傷,其具有傷情重、并發癥多、病死率高的特點,治療非常困難。我院自1998年3月-2004年5月,共收治42例,其中獲得隨訪36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2例中,男31例,女11例;年齡21~56歲,平均32歲。合并顱腦損傷2例;胸部損傷4例;腹腔臟器損傷3例;神經、血管損傷3例;其他部位骨折5例;合并開放骨折33例,其中股骨Gustilo I型骨折6例。GustiloⅡ型骨折2例,脛骨Gustilo I型骨折5例,GustiloⅡ型骨折18例,GustiloⅢ型骨折7例。創傷性休克34例。平均ISS評分25分。平均手術時間為傷后6d。
1.2 早期治療
本組42例入院后均于急診完善各項檢查,先行處理創傷性休克及危及生命的重要臟器損傷,骨折僅做股骨髁及跟骨牽引或石膏固定,開放骨折清創后在皮膚無張力情況下縫合皮膚,待生命體征平穩且無手術禁忌證后則采用手術內固定治療。對無并發癥的閉合性和開放性骨折(12例股骨、脛骨閉合骨折,3例脛骨GustiloⅡ型開放骨折)行急診切開復位內固定(圖1~2)。
1.3 股骨骨折的治療
34例閉合性股骨骨折采用帶鎖髓內針固定,8例Gustilo I、Ⅱ型開放骨折行傷口清創后以加壓鋼板內固定。
1.4 脛骨骨折的治療
12例閉合骨折行帶鎖髓內針固定,23例Gustilo I、Ⅱ型骨折清創后以加壓鋼板固定,7例GustiloⅢ型骨折清創后行外固定架固定。
1.5 術后處理
本組術后常規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待患者切口疼痛基本消失后,即以CPM行膝關節被動活動。其中4例患者因合并膝關節韌帶損傷,術后輔以石膏外固定,平均于術后6周開始行膝關節功能鍛煉。
2 結果
本組患者術后傷口感染2例,骨髓炎1例,經持續引流和應用敏感的抗生素后痊愈,未發生脂肪栓塞、ARDS等并發癥。本組患者42例中,有36例獲得隨訪,平均1年6個月。其中3例骨延遲愈合,2例骨不連,經二期植骨后骨折愈合。其余骨折均一期愈合。患者平均住院時間30d。根據Karlstrom等的評價標準,隨訪情況見表1。
3 討論
早期通過手術使骨折獲得良好的復位及堅強的固定是治療“漂浮膝”損傷的關鍵。“漂浮膝”損傷是膝關節上下的同時骨折,在處理方式及關節功能恢復方面與單純的股骨或脛骨骨折不同。傷后由于關節兩側力臂均失去了完整性,恢復兩側力臂的完整,進而最大限度地恢復膝關節的功能則是治療“漂浮膝”損傷的重要目的。保守治療雖可避免手術帶來的危險及并發癥,但膝關節固定的時間卻大大地延長了,導致關節功能恢復困難、骨不愈合、畸形愈合及長期臥床導致的壓瘡、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而通過手術對骨折行內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治療,不但優良率明顯高于保守治療,而且早期手術亦能降低脂肪栓塞及呼吸功能障礙。
我們通過本組病例的治療觀察,認為通過術前及術后預防性地使用抗生素和術中徹底清創及慎重選擇內固定器材,采取在同一次手術時行股骨和脛骨骨折堅強內固定,這樣并不會增加手術的并發癥,而且為患者接受早期功能康復治療創造了條件。
在內固定器材的使用上,我們認為帶鎖髓內針不但具有保持肢體長度、控制骨折旋轉、應力遮擋作用小、固定效果可靠的優點,而且手術用時短、創傷小,并且對骨折局部干擾少、骨折愈合快且牢固,減少了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可作為首選,但對于開放性骨折,髓內固定可能造成感染擴散,應避免使用。我們對于Gustilo I、Ⅱ型開放骨折在徹底清創后,采用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術后亦未發生感染并且可早期鍛煉膝關節,但鋼板固定手術創傷大,骨折局部骨膜剝離易導致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對GustiloⅢ型開放骨折,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既可使骨折獲得堅強固定,手術簡化,又不影響傷口引流換藥,還能隨時調整骨折對位。但其對脛骨骨折固定效果較好,股骨由于周圍肌肉較多,外固定架固定穩定性差。
篇5
1 臨床資料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初次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KR)患者90例(121膝),男47例,女43例;年齡49~85歲,平均62.7歲;骨性關節炎4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32例,其他疾病18例;雙膝42膝,單膝79膝。9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5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患者均接受骨科常規治療和一般護理。
2 護理方法
實驗組患者主要內容為心理支持、多模式鎮痛及主動康復訓練等:①心理支持:護士與家屬交流,了解患者及家屬人員目前存在的心理問題,通過宣教,使其明白患者及家屬不良心理情緒對疾病恢復的影響,爭取家屬給予患者最大程度的關愛與理解;幫助患者或其家屬緩解應激、焦慮情緒和負性心理,提高其對并發癥預防的認識程度,強調家屬指導和監督患者堅持康復功能訓練。②評估患者對疼痛的耐受程度,術前給予阿片類鎮痛藥口服,患者術后都運用硬膜外鎮痛泵,持續運用48h,鍛煉后每天2次,冰敷膝關節周圍1小時。③康復訓練:第一階段(術后0~3d),進行深呼吸練習、踝泵、股四頭肌及胭繩肌等長收縮,直腿抬高、主動屈伸膝訓練,患肢伸直墊高;第二階段(術后4~14d),伸展練習、負重站立、重心轉移、助行器行走、持續主動運動(CAM)、終末伸膝訓練、膝關節伸直位牽伸訓練、身體平衡訓練、膝關節本體感覺訓練,逐漸過渡到行走及上下樓梯訓練。
第三階段(術后15~60d),加強下蹲及跪位練習、后15°伸直練習,負重、屈伸膝、平衡及本體感覺及步態訓練等。
3 結果
2組均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膝關節評分標準[1]評定膝關節功能。術后2周時,HSS評分宣教組63.12±7.58分、對照組62.79±5.96分,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3個月,觀察組HS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83.27±10.32與70.41±8.79,(P
4 討論
舒適護理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靈魂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是一種整體化的護理模式,TAK術后患者多為老年人,對本身疾病的認知程度不同,訓練時疼痛的刺激,對預后的擔心,使患者出現焦慮、煩躁、失眠甚至無助的狀態,易產生害怕及抵觸情緒,嚴重影響術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本文舒適護理的干預,護士評估疼痛的位置、程度、性質、持續時間及間隔時間.以及使疼痛加劇和緩解的因素等,全程給予鎮痛藥物應用,冷凍療法可控制皮膚溫度在10~15℃,降低患者對疼痛的敏感性[2],擯棄了傳統的CPM被動的非人性化的康復方法,有效緩解了疼痛對患者的刺激,使患者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這種舒適狀態能促進軀體內環境的平衡與穩定,為患者早日康復提供了有利條件。
參 考 文 獻
篇6
[關鍵詞] 帶線錨釘;韌帶損傷;修復重建
[中圖分類號] R6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10(c)-005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and discuss the effect of repairing the injury of tendon and ligament around the joint with wire anchors. Methods 41 cases from Apirl 2010 to April 2014 of tendon and ligament tear in the joint of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suture anchor fixation and repair. Results All the 41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4~40 months, average 16.5 month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7.56% (40/41), and 1 case(2.44%)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he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Conclusion Bone anchor has advantages included of small wound, simple and quick operation, short operation time, reliable fixation, high tensile strength, short external fixation time and rapid rehabilitation. The deficiency of the bone anchor will be permanently retained in the body.
[Key words] Anchor nail with wire; Ligament injury; 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
關節周圍肌腱韌帶損傷后對關節的限制作用遭到破壞,如未能修復或修復不當,會使其在被拉長或移位的狀態下瘢痕愈合,造成關節不穩定,負重關節遠期還可能繼發骨性關節炎[1]。傳統的修復方法一般有直接絲線縫合斷端、鋼絲穿過骨隧道縫合、韌帶重建等,但效果不佳[2]。2010年4月―2014年4月,該研究應用帶線骨錨釘修復41例因不同暴力致關節周圍韌帶肌腱損傷的患者,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取的該組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齡19~76歲,平均41歲。受傷原因:車禍19例,高處墜落6例,跌倒10例,扭傷6例。損傷部位:跟腱斷裂2例,單純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23例,合并交叉韌帶斷裂損傷8例,前后交叉韌帶加外側副韌帶斷裂損傷1例,脛骨隆突撕脫骨折1例,脛骨內髁撕脫骨折1例,肩鎖關節三度脫位2例,肩胛下肌腱撕脫1例,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1例,尺骨鷹嘴撕脫骨折1例。術前常規X線攝片,部分病例行關節MRI檢查,明確診斷為關節周圍肌腱韌帶損傷,或附著點撕脫骨折。手術時間:傷后2~10 d。
1.2 手術方法
行全麻或連續硬膜外麻醉或臂叢麻醉,患者取仰臥位或俯臥位,根據不同部位選擇合適切口,逐層切開,暴露韌帶、肌腱附著點的撕脫處,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骨錨。
1.3 療效判斷
以骨折愈合,功能恢復大于80%為優,大于60%而小于80%為良,大于40%而小于60%為一般,40%以下為差,若出現并發癥歸為差分類。
2 結果
41例均獲隨訪,時間4~40個月,平均16.5個月。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見表1。無1例發生膝關節僵硬, 無局部疼痛和不適,無切口感染,能勝任原來的體力勞動。隨訪中發現隱神經損傷1例,未發現錨釘脫落病例。跟腱斷裂2例, 均已恢復行走,踝關節功能良好。單純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23例,合并交叉韌帶斷裂損傷8例,前后叉韌帶加外側副韌帶斷裂損傷1例,脛骨隆突撕脫骨折1例,脛骨灑了和壓欽1例,均恢復行走,抽屜試驗陰性,側方應力試驗均陰性,平均關節活動度5°(伸)~120°(屈)。肩鎖關節三度脫位2例,肩胛下肌腱撕脫1例(見圖1~圖3),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1例,肩關節活動范圍基本恢復到傷前。尺骨鷹嘴撕脫骨折1例,隨訪肘伸屈功能0°(伸)~130°(屈)。撕脫骨折病例隨訪復查X線片骨折線消失。
3 討論
關節周圍韌帶肌腱損傷患者的關節穩定性和協調性降低,在組成關節的骨與骨之間形成剪力或翻轉張力,導致損傷斷裂,傳統的修復方法包括石膏繃帶外固定法,鋼絲縫合法,縫線縫合法等,但均有其不足之處:術后依靠瘢痕組織愈合,常出現縫合不牢固,力學強度下降,有韌帶肌腱組織再次斷裂,損傷部位殘留疼痛,如外固定時間長則將可能導致關節粘連、僵硬,部分功能喪失[3-4]。
帶線縫合骨錨釘為達到有效固定并減小縫線張力,選擇植入骨錨釘的角度為45°,臨床效果良好[5]。解強等[6]運用帶線錨釘輔助下同種異體肌腱進行重建,術后肩關節功能ASES評分優10例,良2例,Constant-Mueley評分優10例,良1例。與傳統手術比較,帶線骨錨釘修復術在肌腱韌帶損傷治療方面具有固定可靠、微創等優點,不需進行二次手術。張明勇等[7]采用帶線錨釘治療20例膝內側副韌帶止點斷裂,效果良好,并認為該術式最好的適應證為側副韌帶止點撕裂或附麗部有帶骨片的撕脫骨折。
采用錨釘治療。具有以下優點:①肌腱修復可靠,該術式能夠在修復肌腱的同時將錨釘固定在肌腱撕脫處,肌腱韌帶未發生位置改變,因此肌腱修復牢靠性增加,關節穩定,錨釘具有的力量傳遞作用降低了再次斷裂可能,患者能在術后今早進行功能訓練;外固定時間縮短,康復迅速;②手術操作簡單,錨釘具有手動操作柄及預載縫線,植入縫合時間大為縮短,縮短了手術時間,能簡便地完成韌帶與骨的重新連接,手術剝離范圍小,軟組織損傷輕,減少了創傷[8];③帶線骨錨釘體積小,屬于微創手術金屬內植物,組織相容性好,并發癥少,原則上無需二次手術拆除;④由于錨釘可傳遞肌肉收縮力,能夠承載部分跟腱附著點所承受的力,減少了由于應力屏蔽造成的骨質疏松。不足之處:非剛性固定,欠牢靠,存才骨不愈合或假關節可能。
3.4 手術風險與并發癥
①錨釘擰入位置必須有足夠的骨量,以確保牢固可靠,因此該術式不適用于有嚴重骨質疏松和韌帶附著點有較大范圍骨折的患者;②術中操作時應該避免將錨釘擰人軟骨或關節內;③若患者為陳舊性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斷裂,需要將韌帶附著點處骨面打磨成新鮮粗糙面,并切除韌帶斷端瘢痕組織,這樣有利于韌帶的愈合;④錨釘類型應該根據關節部位選擇,并注意錨釘擰人的深度,應掌握在沒入骨面2 mm,否則可能導致錨釘松動、脫落;⑤進釘前務必確認好進針點及進針角度,操作輕柔,避免損傷神經和血管;⑥術前30 min至術后24 h應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并注意監測患者體溫。
總之,在合理把握適應證的前提下,使用帶線骨錨釘固定需要將軟組織與骨進行重新連接的地方,它既遵循了肌腱韌帶的解剖重建原則,又不破壞關節結構的完整性,同時兼顧微創原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邰鵬越, 王鵬, 劉賀國,等.關節鏡下同種異體脛前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臨床應用研究[J]. 中外醫療, 2010, 29(33):10-11.
[2] 李樹里. 關節鏡手術治療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效果探析[J]. 中外醫療, 2015, 9(10):47-48.
[3] 曲文慶, 王振海, ,等. 改良腓骨短肌腱轉位聯合錨釘縫合治療Ⅲ度陳舊性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5, 17(12):1018-1023.
[4] 宋曉斌, 謝喜波, 林立楷,等. 膝關節鏡下行膝關節交叉韌帶重建修復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2):29-31.
[5] 吳曉峰,夏春林,孫斌峰,等.帶線錨釘krackow-Bunnell縫合法結合鋼絲減張法治療髕骨下極撕脫性骨折[J].中醫正骨, 2015, 27(1):49-50.
[6] 解強,李方祥.帶線錨釘輔助下同種異體肌腱重建運動員肩喙鎖韌帶12例報道[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 18(21):1072-1073.
[7] 張明勇,梁軍,涂敏,等.帶線錨釘治療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止點斷裂[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9,11(11):34-35.
篇7
【關鍵詞】關節鏡;外科手術;關節
【中圖分類號】R6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068―01
前沿
關節鏡外科是利用關節鏡設備,對各種原因所導致的人體骨關節病損傷,進行針對性治的一門新興學科[1,2]。關節鏡技術最初起源于 20 世紀初,起源地點為日本,于20世紀70 年代之后美國等其他國家得到一定的發展,中國最初引進關節鏡技術是在70年代末、80 年代初,相繼在北京、上海、廣州、沈陽等地逐步開展其臨床應用。近十年來,在關節內疾病的診斷以及治療中,關節鏡技術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臨床采用關節鏡能對關節內結構進行全面清晰觀察,不僅比切開手術更加精準,而且可以得到直接觀察、治療許多關節內的結構以及病變。所以有人將關節鏡技術稱之為20 世紀骨科領域的三大重要進展技術之一(與骨折內固定、人工關節置換相提并論)。關節鏡技術成為關節外科的重要組成成分,充分體現了外科微創化的發展趨勢,近年來伴隨醫學知識的發展與進步、醫療器械的不斷改進,關節鏡手術以絕對的優勢被眾多的醫生及病人所接受,部分醫院聘請了專門的關節鏡醫師,部分醫院設立了專門的關節鏡診療中心,至今為止關節鏡手術獲得迅猛發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本論文就膝關節鏡外科與肩關節鏡外科技術,進行了簡單的介紹。
1 膝關節鏡外科
關節鏡運用在膝關節創傷和疾病中是目前最為成熟的技術,其基礎與臨床研究也非常充分[3,4]。日本 Kenji Takagi于1918年最早應用膀胱鏡對尸體的膝關節進行了觀察,次年他用 常為7.3 mm膀胱鏡對膝關節結核進行了檢查。之后西方學者 Eugen Burcher利用腹腔鏡(品牌為Jacobaeu)進行了膝關節的檢查,MasakiWatanabe(Takagi 的學生),又發展了關節鏡理論,對操作器械和技術的改進起了推動作用,于完成首例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手術的完成為1962年。Ikeuchi、Takeda、Watanabe和Takagi等用單處、多處穿刺或者三角定位技術進行膝關節鏡手術,在關節鏡直接觀察下,已經完成了一系列手術:游離體摘除、關節內燒灼、半月板部分切除、滑膜活檢以及外側盤狀半月板全切除等(自1971 年以來)。我國于20 世紀 70 年代后期,孫材江、翟桂華教授等相繼引進了關節鏡設備,檢查膝關節病損,使我國骨科界一些醫生有一定認識[5,6]。關節鏡設備條件不斷發展,這使手術更加快捷、準確、診治,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是最為常見的膝部損傷,而合并后交叉韌帶的損傷以及單純后交叉韌帶損傷的發生,也有日益增強的趨勢。因為膝關節鏡在膝關節韌帶等一些列損傷中的應用,不僅使診斷準確率得以提高,而且使治療水平有更大跨越。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是最多見的運動創傷,對半月板功能及血供、修復的研究較為深入,其修復方法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半月板損傷靠近關節囊邊緣的“紅區”血運良好,可以在關節鏡下進行縫合,半月板的保留減少了膝關節退行性變的可能。 對不能修復的半月板損傷,可在關節鏡下行部分切除,保留穩定的部分,這樣亦可最大限度延緩膝關節退行性變的發生。李彥林教授的帶領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骨科運遠動醫學及關節鏡組,相繼成功開展了膝關節鏡下滑膜清理,盤狀軟骨損傷的切除及盤狀軟骨成形和修復等手術。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是較為常見而又嚴重的運動損傷。 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是當今關節鏡外科的研究重點。 業已證實,損傷韌帶早期重建可避免半月板和關節軟骨的繼發損傷。 關于重建材料和重建方法研究較多,早期以自體骨-髕腱(中 1/3)-骨為修復材料,近年來更多學者采用自體肌腱重建交叉韌帶。膝關節鏡手術不僅提高了手術安全性、減少了創傷、降低了住院時間,而且在在最大程度上最精準地還原患者的運動功能,治療效果上優于傳統治療技術,目前關節鏡微創下行膝關節腔內結構損傷成為骨科醫生的首選。
2 肩關節鏡外科
1931年 Burman 率先嘗試過肩關節鏡(在尸體觀察的基礎上),但由于種種技術條件的限制,當年肩關節鏡一直沒有得到大家的公認。近二十年來,在肩關節創傷和疾病中的應用中,關節鏡技術更是當前熱點。 關節鏡的應用不僅能大大提高肩關節疾病的診斷正確率,還可以進行鏡下的治療手術,當下普遍的肩關節運動創傷均可在關節鏡下治療。在 15 年前,人們開始逐步把重點放到肩關節上面來,由于肩關節的解剖地位比較特殊,如不能上止血帶,而且鄰近有重要的血管及神經,因此,其手術方法及原則異于膝關節鏡。肩關節手術時,在關節鏡下用錨釘縫合技術進行固定修復,這樣可以不損傷肩關節周圍解剖結構,既恢復快效果又好:肩袖損傷能在關節鏡下診斷以及修復;松解粘連攣縮的關節囊;肩關節鏡下手術能保持肩關節原有的解剖生理結構,所以肩關節鏡技術已經成為肩關節疾患最佳診治方法,常見的肩關節手術有:肩關節不穩 (盂唇裂傷)的修補縫合、肩峰撞擊的成型手術、肩關節肩袖損傷的鏡下修補等都能通過肩關節鏡手術順利完成。
總結
關節鏡手術如其它內鏡手術一樣,不需要大范圍地將關節暴露,自然創傷比切開手術要小、出血少、痛苦更小,而且并發癥少、恢復快,可以較早下地活動,明顯縮短住院時間,相應地也降低了住院費用,特別是降低了女性患者對術后遺留瘢痕的恐懼(很小的切口),使其更加容易接受手術治療除此之外,因為住院時間短,不僅可以解決許多中青年患者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治療的困難,而且可以利用國慶節等長假接受治療,過一個康復假期。關節鏡的適用范圍很廣,髖、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甚至指關節都可以做關節鏡手術,但是這些關節都是以膝關節鏡手術和肩關節鏡手術為基礎的。它既可以用來醫療診斷,也可以用來治療疾病;它既可以治療關節炎等一系列慢性病,也可以治療骨折等一系列急性創傷。伴隨著關節鏡外科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新型專用手術器械的研究與開發,相信不久以來,關節鏡技術一定慢慢走向成熟,所開展的手術范圍也不斷增大,并被更多的骨科醫生及普遍患者所接受。
參考文獻:
[1] 李彥林. 關節鏡外科進展[J]. 昆明醫學院學報,2011,05:1-3.
[2] 王立德. 我國膝關節鏡外科發展的歷史進程[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9:1447-1448.
[3] 2010肩、膝關節鏡外科專題研討會暨關節鏡技術培訓班會議紀要[J]. 中國骨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雜志,2010,02:158.
[4] 第十屆國際骨科運動醫學與關節鏡外科學術論壇(杭州)暨2013華東地區運動醫學與關節鏡外科年會[J].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3,01:23.
篇8
【關鍵詞】骨性關節炎;膝關節置換;圍手期護理;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322-01
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TKA)治療各種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能夠較好解除患者膝關節疼痛、重建膝關節功能。近兩年在我院獲得了廣泛應用。2009年一月--2012年五月對15例膝關節股性關節患者行膝關節表面置換術。為了提高手術的成功率,為此我科全面加強圍手術期護理及康復鍛煉,得到了較好的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5 例,其中男6 例,女9例;年齡60-78歲,平均 歲。所有患者均存在膝關節疼痛及活動受限,患肢站立位膝關節正、側位X片可見關節間隙明顯變窄或消失。術前平均VAS評分5.5分(4-8分),患膝屈曲范圍15°-70°。
1.2 手術方法 手術采用連續硬外麻醉或全身吸入麻醉,由經驗豐富的高資格醫師完成。術前0.5H給予靜脈滴注抗生素,注意手術室溫度變化,避免患者出現肺部感染。常規上止血帶、消毒、鋪巾,取患膝關節正中切口暴露關節囊,求出滑膜組織、髕下脂肪墊內外側半月板,脛骨近端、前髁、后髁進行截骨,調和骨水泥放置脛骨和股骨假體,活動屈伸關節正常髕骨軌跡正常,最后處理關節面,去神經化處理。術畢于關節周圍局部注射鎮疼藥液。脛骨結節截骨處以骨水泥固定。縫合前松止血帶充分止血后,間斷縫合關節囊及各層組織。切口部位予以彈性繃帶適當加壓包扎,減少切口出血,窩處硬放置棉墊,保護窩處血管,避免術后出現血流障礙。
2 圍手術期護理及康復訓練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對膝關節表面置換術了解較少,另外,老年病人年齡大、體質差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礎疾病,存在對術后功能及手術安全性的擔憂,導致患者由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講解手術的方式、人工關節的相關知識和原理,介紹此手術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開展情況,發放膝關節置換宣傳手冊,通過手術成功的病例自我介紹來增加患者對手術的信心,責任護士負責講解手術的必要性、手術方法、術后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或請術后康復的病人介紹親身體會和康復效果,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其緊張恐懼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勇氣。
2.1.2 術前準備 術前全面的評估患者,了解病人全面情況,協助做全面檢查,高齡患者需常規行心肺功能檢查,排除各項手術禁忌癥。根據醫囑給予術前用藥,備皮、皮試、灌腸,術前禁飲8H,禁食12H,常規予術前1D及術前0.5h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因本組患者多曾接受膝關節穿刺及關節腔注射)
2.1.3 術前康復指導 術前應指導患者直腿抬高及踝關節主動跖屈背伸運動進行股四頭肌肌力鍛煉;訓練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有助于預防術后肺部感染的發生。
2.2 術后護理
2.2.1 臥位護理 患者返回病房時應按整體平移放置于病床上,去枕平臥,取頭低足高位,窩下放置軟枕時膝關節屈曲以增加關節腔壓力,減少切口滲血[1]。待患者清醒后即進行股四頭肌、窩肌等長收縮及踝關節主動跖曲背伸活動,另外早期應用CPM機可減少膝關節粘連的發生,促進血液循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2.2.2 鎮痛護理 術后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腫脹而疼痛準確進行疼痛評估,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保持心情愉快。術中鎮疼泵可保留48小時三天后可口服非甾體類止疼藥,1日三次,部分胃腸功能不良患者予以口服曲馬多類止痛藥。
2.2.3 飲食護理 指導患者術后清淡飲食,禁忌高膽固醇等過于油膩飲食,適當補充蛋白質;指導患者進食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可促進胃腸蠕動,以保持大便通暢;少食含糖高的食物,如出現低鉀,應靜脈補鉀,多吃香蕉等食物。
2.2.4 預防并發癥 呂厚山等[2].對未預防治療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患者行深靜脈造影檢查,結果表明膝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總發生率為47.1%,并認為其與術后長時間臥床等時靜脈流速滯緩、術后靜脈血管損傷、術后血液高凝狀態等因素有關。本組患者均與術后1d開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針,10d一個療程,并指導患者在耐受范圍內積極活動患肢,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同時由于術中使用止血帶,部分患者出現下肢淤血腫脹,予以抬高患肢,配合局部冰敷改善癥狀。切口處要定時換藥并保持干燥,避免出現皮膚壞死及感染。
2.2.5 康復鍛煉 手術當日致術后第2天,患者清醒后即囑患者于膝關節伸直外展中立位進行股四頭肌。窩肌等長收縮及踝關節主動趾屈背伸活動。練習方法采用Tens法[3],即收縮股四頭肌10s,休息10s,收縮10次為1組,重復10次,3-4次/d.術后第三天開始進行CPM機被動活動鍛煉,開始被動活動范圍為0°-30°,之后每天增加5°,2次/d,每次30分鐘。嚴格避免患者主動抬高患肢動作,患者可在醫師監視下扶雙拐下地部分負重行走,因患者截骨處尚未達到愈合,應該在被動下屈曲,過早主動去去或抬高患肢可能會導致截骨塊的移位,影響骨折愈合及膝關節伸膝裝置正常生物力學。患者于術后6w開始進行主動直腿抬高練習,加強股四頭肌肌力以保證膝關節穩定,次期可適當負重行走,延長行走距離,加強膝關節的木體感覺。
2.2.6 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后每2w門診復查,由手術醫師根據康復情況對其康復方案進行調整。如行走仍不穩,可繼續加強股四頭肌肌力鍛煉,如對抗阻力直腿抬高練習、踝關節重物抬高練習等。術后3個月攝片復查,無異常后繼續上述康復訓練,直至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日常生活。
3 結論
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疼痛、重建膝關節的功能,使患者能夠生活自理重新回到之前的工作。全膝關節置換術的療效與患者的關節功能、術者的手術技巧等很多因素相關,而手術的圍手術期護理及術后的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所以護理人員應積極手術醫師溝通,了解手術方案及術中情況,對患者進行精心護理、密卻觀察病情變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早期指導患者功能鍛煉可疑改善患膝血液循環、增加肌肉力量,預防肌腱、關節粘連和攣縮,時患者術后獲得滿意的療效。與對于此類患者,除了詳細的術前準備、熟練的手術技巧外,一套完善的術后護理及康復訓練可疑保證患者獲得滿意的療效手術醫師溝通,了解手術方案及術中情況,對患者進行精心護理、密卻觀察病情變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早期指導患者功能鍛煉可疑改善患膝血液循環、增加肌肉力量,預防肌腱、關節粘連和攣縮,時患者術后獲得滿意的療效。因此,出院時患者被動屈曲都達到90°,出院后隨訪病人患者均能恢復正常的日常生活。
4 結果
本組所有患者手術順利,術中及術后未發生血管神經損傷、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平均住院時間14d,出院時膝關節疼痛均獲明顯緩解,所有患者被動屈曲均大于90°。術后隨訪6-15個月,平均隨訪12個月,所有患者截骨處平均5個月獲得愈合;末次隨訪時,膝關節平均屈曲100°(65°-115°);VAS評分由術前平均5.5分(4-8分)降低至術后平均2分(0-4)。患者末次隨訪X線片顯示所有膝關節假體在位、力線良好,股骨、脛骨假體周圍無透亮線,假體無任何松動現象。
參考文獻:
[1] 陳柳娟,曾采采,劉杰杏.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臨床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0(11):1728-1729.
篇9
關鍵詞 組合訓練 骨關節炎 嚴重程度指數
不少膝骨關節炎患者的軟骨及骨的影像學改變與其關節功能嚴重程度不完全平行,但目前的治療卻過多關注骨性關節,臨床效果不甚理想。這促使我們在注重骨性關節治療的同時,尋求改善關節纖維性支持系統的功能以提高治療效果。采用膝關節可動范圍加等長肌收縮、繩肌牽張練習組合訓練的方法,觀察其對膝骨關節炎嚴重程度指數的影響。探討增強肌力,提高關節穩定性、協調性對緩解病情、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8例門診及住院患者均符合1995年美國風濕病學會膝骨關節炎分類標準,并有關節功能障礙和生活能力下降,除外心、腦血管并發癥。男11例、女17例;年齡49~72歲,平均60.7歲;病程8~18年,平均12年。
方法:指導并教會患者在臥位或坐位關節不負重的情況下進行膝關節可動范圍屈伸運動,并在運動至終點分別進行持續6~8秒的等長肌收縮和繩肌牽張訓練使股四頭肌、繩肌、關節周圍韌帶得到充分收縮和牽張。休息10秒鐘。以上動作為一組,每日上、下午,晚睡前各重復上述動作20組。在此過程中出現的關節疼痛加重和疲勞應在休息30~40分鐘后得到恢復,否則視為過量,應降低強度。
觀察病例治療前及治療滿12周后按Lequesne MG要求對各項分別做出評估,給出相應得分。
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療效比較采用相對數。
結 果
28例患者經12周治療,關節疼痛、功能障礙、生活能力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提高,膝骨關節炎嚴重程度指數積分下降,各項積分前后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反應炎癥特點的休息時關節痛和晨僵積分均有明顯下降,提示關節周圍組織循環和代謝改善對炎癥的吸收產生良性影響。最大步行距離、日常生活動作能力下降得到恢復,表明肌力、耐力、關節穩定性、關節運動協調性改善;持續站立能反應關節的穩定性和肌力,耐力,但本病患者多為老年人,時間過長,全身其他因素的影響隨之加大,不易被患者接受。本觀察中多數以中途退出告終,其實用性受到質疑。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膝骨關節炎嚴重程度指數變化比較(X±S)
28例嚴重程度指數積分治療后平均下降44%,但在不同年齡組中下降幅度有所差別,隨著年齡的增長下降幅度減少。
討 論
骨關節炎的發生與發展除與關節的生物化學變化有關外,與生物力學的變化也密切相關,生物力學的變化可能是損傷的重要始動因素之一。增齡、勞損、損傷是骨關節炎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這些因素首先是對生物力學的影響。增齡使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整合、反應變慢,肌力下降,引起關節運動的協調性和穩定性下降;勞損、損傷啟動保護和適應機制,引發關節、神經、肌肉的功能調整,原有的生理平衡被打破,關節負荷不均,穩定性下降加速軟骨的損傷使病情發展。
關節的運動和平衡的動力源于肌肉協調性取決神經系統對刺激反應準確性和速度,以及肌肉功能的正常。增強肌肉力量,增加關節協調性的訓練可能阻斷或減輕生物化學-解剖學-生物力學鏈反應的過程。取得穩定療效。膝關節特殊的解剖結構使關節的穩定性主要取決于關節周圍組織的功能及其完整性,同時膝關節又是人體的負重關節,有賴于有力的肌群分散應力――保護關節,減少關節軟骨、骨的負荷。因此增加關節周圍肌群的肌力尤其重要。組合訓練要求膝關節做主動充分的屈伸運動,可以防止關節周圍組織的粘連、攣縮,保持關節運動度和改善肌肉的協調動作,提高適應性反應。等長肌收縮則是增強肌肉力量,預防廢用性肌萎縮的有效方法。關節可動范圍訓練和等長肌收縮結合一起,增強了肌力,提高了關節運動的協調性和適應性,增加了穩定性,對骨關節炎的進展和減輕臨床癥狀,增強功能起到了明顯的作用。本觀察的結果顯示,該方法通過上述機制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關節疼痛,提高步行能力和生活能力。本方法簡單易學,簡便易行,利于患者實用。
本方法對高齡患者反應較差可能與不能正確領會訓練要領,對刺激反應不敏感及全身狀態影響有關,尚需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痹癥;退行性膝關節病;傳統療法;臨床研究
1傳統醫學對本病病機的認識
中醫古籍將骨關節疾病歸屬于"骨痹"或"膝痹"的范疇,最早記載于《內經》,《素問?長刺節論》載:"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關于病機的描述如下:《素問?痹論》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痹在骨則重,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張氏醫通》曰:"膝為筋之府,……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襲之。",《證治準繩》曰:"(膝痛)有風,有寒,有閃挫,有瘀血,有痰積,皆實也,腎虛其本也。"腎主骨生髓,肝主筋,筋附骨,肝腎充盈,則筋骨強健,關節滑利,運動靈活。本病肝腎虧虛是基礎,風寒濕邪侵襲及跌仆扭傷為發病誘因,總屬本虛標實。《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將膝骨關節炎歸于"骨痹"的范疇,證候分為腎虛髓虧,腎虛寒凝,瘀血阻絡3型,臨床廣泛應用。中醫理論不僅重視辨證論治,還強調性別、年齡、體重等個體差異,從整體論治,強調整體觀念,在具體的治療過程中可以體現。
2現代醫學對本病的認識及流行病學特征
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種隨年齡而發病率明顯增加的退行性關節疾病。膝關節是骨性關節炎的好發部位,其主要病理變化為膝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化,骨贅形成。膝OA分原發和繼發兩種:原發性關節炎無明確病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可能涉及的危險因素為:①遺傳因素是首要決定性因素。與骨關節相關的一種新易感基因(asporin),它是細胞外基質的組份,asporin的突變體過量的表達,突變的頻率隨著疾病的嚴重程度而增加,它在骨關節患者的軟骨中高度表達。②由于關節軟骨長期受高強度的應力磨損或受傷引起,如一些特殊職業者如礦工、運動員、舞蹈演員、重體力活勞動者。③關節損傷也是重要因素:如關節周圍韌帶損傷引起關節不穩定、半月板損傷或關節內骨折等。④性激素與骨關節炎之間存在必然聯系,大量研究資料顯示,雄激素和雌激素對關節軟骨及骨關節均有保護作用機制十分復雜,即有相同之處,又有各自的特點[2]。⑤氣候因素:居潮濕、寒冷環境的人群發病率高。由于溫度低,引起局部血運減慢甚至障礙有關。⑥肥胖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有一定影響,除機械性因素外,還與肥胖的全身代謝因素有關。此外基因改變、關節軟骨營養障礙、代謝異常、神經性異常及關節生物力學環境改變等均可引起骨性關節炎。繼發性關節炎是由于外傷,炎癥,類風濕關節炎等。
本病在中年以后多發,國內外的初步調查顯示,40歲人群的患病率為10%~17%,60歲以后則達50%,而在75歲以上人群中,80%患有骨關節炎,以關節腫痛,骨質增生及活動受限最為常見臨床特征。骨關節炎也是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該病的最終致殘率為53%,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這一問題也更加突出,我國于2002年10月加入了"骨于關節十年"這一國際活動,旨在引起全社會對這一疾病的重視,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提高人們對這一疾病的防治水平。骨關節炎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加速,有效的治療及預防骨關節疾病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尋找一種有效、廉價、方便、無創的治療方法,成為醫學界的共識。
3傳統中醫藥治療本病的方案
3.1藥物治療,包括中藥口服和外用。
3.1.1中藥口服的傳統方劑有獨活寄生湯,四妙丸,右歸丸等隨證加減治療。臨床常用中成藥有仙靈骨葆膠囊,抗骨質增生丸,骨刺片,獨一味膠囊,痹祺膠囊等。中藥所具有的活血化瘀,清熱利濕,補益肝腎,補益氣血的功能對治療膝關節炎癥具有卓越療效。現代醫學從病理藥理學角度分析機理如下,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膝關節的微循環,激活纖溶系統并降低骨內壓。許學猛[3]等用補腎活血湯治療兔膝骨關節炎,測定膝旁內高壓病取樣病檢,結果顯示該湯劑能有效地防治膝骨關節炎骨內高壓的發生發展,延緩骨關節炎的進展,其預防用藥較治療用藥療效更佳,并且,促使機體抗氧化和抗自由基的產生。葉俊星[4]等給日本骨內高壓(IOH)大耳白兔灌服骨痛膠囊(獨活、續斷、白芍、川芎、牛膝等),有效的降低了白兔膝關節IOH,明顯改善骨髓血液流變學狀態,并可使其恢復至接近正常水平。
其次,中藥調節骨性關節炎細胞因子的產生和作用。補腎柔肝中藥如仙靈脾、白芍、巴戟天等能有效降低膝關節滑液中促進關節軟骨分解的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2(IL-2)、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同時上調促進關節軟骨合成的細胞因子,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mRNA的表達[5]。張磊,胡阿威等[6]用痹康靈灌胃膝關節炎模型兔,經4w后檢測關節軟骨和滑膜中的白介素-1β水平均得到下降,證實痹康靈能降低白介素-1β水平而起到防治膝關節炎的作用。
再次,中藥對骨關節炎滑膜的作用十分廣泛和復雜。祛風濕藥如秦艽、防風、獨活、羌活等能降低膝骨關節炎大鼠關節滑膜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從而起到保護關節軟骨的作用。褚立希等[7]用關節Ⅰ號方在骨關節炎兔模型中發現滑膜中cAMP含量增高,推測可能是補肝腎的中藥有皮質激素樣作用,起到了對炎癥的吸收、組織修復的作用。楊平林[8]等用熟地、黃芪、白芍、蒼術、黃柏、肉蓯蓉、當歸、秦艽等37味補腎活血中藥作用于骨關節炎模型兔,發現滑膜一氧化碳(NO)水平下降。NO可抑制IL-1ra的產生,引起軟骨破壞,并增加COX-2活性,導致PGE2合成增加,參于介導滑膜炎癥。
最后,中藥還具有抗氧化和抑制自由基產生的作用。馬建兵[9]等用黃芪、熟地、蒼術、三七、肉蓯蓉、等中藥制劑灌胃模型兔,結果發現治療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而血清脂質過氧化物明顯低于對照組。謝林[10]等用丹紫康膝沖劑,20g/包,1包/次,口服治療骨關節患者,發現治療后兩月后患者紅細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血漿過氧化脂質降低(P
3.1.2中藥外治法 中藥外治法包括中藥外敷,熱熨,中藥熏蒸,中藥膏外用,穴位敷貼,中藥蠟療等
黎品基[11]用中藥熏洗加熱敷治療退行性骨關節炎38例,58個膝關節,外洗方為香茅、石楠藤、大力王、三叉苦、穿破石、寬筋藤、細辛等,熱敷方為羌獨活、南星、路路通、伸筋草、鹿含草、天仙藤等共研末加凡士林適量,混煮成膏,有效率達96.5%。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張鑫杰[12]等采用中藥煎劑外敷治療寒濕型關節滑膜炎,方取川烏、草烏、白介子、元胡、木瓜、透骨草、伸筋草、三棱、莪術、桂枝等煎水洗患部,洗后將藥渣裝入布袋中熱敷患處20min,關節功能改善明顯。王春華等[13]觀察規范的中藥熏蒸操作法對膝骨關節炎患者本體感覺恢復的效果,結果發現中藥熏蒸可以加快患者本體感覺的恢復,對改善患者的關節腫脹和緩解疼痛具有積極作用,有利于肢體功能恢復。
鄧大培[14]應用中藥熱熨治療膝骨關節炎,在溫痹散的基礎上分2個證型加減:寒濕型用溫痹散,濕熱型去附片,加黃柏、忍冬藤。同時以紅外線理療及口服雙氯芬酸鈉或消炎痛作對照。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中藥外敷藥膏如麝香解痛膏,天和骨痛膏,關節止痛膏等,現代膏藥均有一定程度緩解疼痛,改善癥狀的作用。姜偉華等[15]以復方南星止痛膏,傷濕止痛膏和安慰劑對照組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復方南星止痛膏組,傷濕止痛膏組VAS減分值,減分率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崔社明[17]研究了子午流注穴位敷貼治療膝關節炎患者,觀察其對膝關節疼痛改善的效果。根據子午流注時間分別在陽陵泉、陰陵泉、血海、膝眼等穴位敷貼藥膏(由獨活、桑寄生、細辛、肉桂、防風等組成),結果顯示治療組治愈率為91.94%,對照組為81.54%,證實了子午流注貼敷療法對緩解膝關節炎患者疼痛癥狀有較好的療效。
中藥蠟療作為一中古老的傳統療法,《本草綱目》記載其"破傷風濕,暴風生冷……均有奇效",中藥蠟療治療膝關節疾病是集藥物、穴位刺激、溫熱療法、中藥透皮吸收為一體的作用迅速、簡便、價廉、安全且科學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原理是通過藥臘接觸皮膚產生熱效應,擴張毛細血管,改善皮膚循環,使物通過皮膚而吸收,從而起到舒筋活血止痛效果。隨著藥臘的逐漸冷卻,體積縮小對肌膚產生柔和的按摩作用。北京市石景山醫院中醫科馬新等多年來運用中藥蠟療治療各種痹癥,取得滿意療效[18]。
3.2針灸系列治療方法 針法治療痹癥取穴大都以膝關節周圍穴位和阿是穴,療效肯定。現代不同針法及針具的使用,更加豐富了傳統中醫文化。
溫針療法是在針刺后,針尾加置艾柱,點燃后使其熱力通過針身傳至體內的一種方法。此法始見于東漢時張仲景的《傷寒論》,以后歷代都有沿用,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應用。陶善平[19]等運用火針結合毫針治療膝骨關節炎患者35例,總體有效率為97.1%。張子凡[20]等對6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分兩組,治療組采用赤鳳迎源法配合刺絡拔罐法,對照組以普通針刺法,結果前者療效明顯優于普通針刺法。曾德毅[21]等運用浮針治療膝骨關節炎,對比中藥口服法,浮針治療療效優于口服法,通過對血清NO水平檢測證明此法還能改善體內免疫代謝,值得臨床推廣。還有薄氏腹針[22],平衡針配合多針淺刺[23],銀質針導熱療法[24]等治療膝關節炎的臨床研究。
灸法在古文《玉龍歌》中有曰"膝腿無力身難立,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漸自安。"現代灸法亦得到充分發揮,形式多樣。聶斌[25]等采用雷火灸治療膝關節炎的臨床觀察中,治療組用趙氏雷火灸艾條1次/d灸關節周圍要穴,犢鼻、血海、梁丘、足三里等,對照組口服芬必得膠囊,2次/d,治5w后觀察,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李輝蓮[26]采用隔附子餅治療膝關節炎患者70例,總有效率為91.43%。
3.3推拿手法治療 中醫推拿手法治療膝關節病變對手法的要求高,需施治者具備一定經驗和功力。手法施治亦需辨證,如溫陽手法治療陽虛寒凝型膝關節炎[27],點筋分穴手法治療膝關節炎[28],筋經手法治療陽明筋型膝關節炎[29]。王瓊[30]對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的系統評價,共納入5個隨機對照實驗,涉及451例病例,結論證實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具有緩解膝骨關節疼痛、提高膝骨關節總體功能等作用,近期和遠期療效良好。
3.4綜合療法 王興凱等[31]加味桂枝芍藥知母湯配合電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80例,總有效率達92.2%,桂枝芍藥知母湯為仲景治療歷節之名方,歷代現代醫家應用本方治療疑難骨關節病,屢取良效。瞿佶[32]等運用中醫三聯療法,即予以中藥湯劑內服、藥袋熱敷和手法治療治療膝關節炎,對照西醫方案口服塞來昔布合并外搽扶他林乳膠治療組,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
4基于傳統醫學的現代治療方式
4.1電針 電針即電子針灸利用接近人體生物電的微量不同波形的脈沖電流以代替手捻針刺刺激,達增強治病或鎮痛效果的一種灸電子儀器。庫秀娟[33]等對比電針和推拿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療效,結果治療2w和治療4w后兩組的總體癥狀、疼痛、僵硬、和日常生活功能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而電針組各項積分低于手法組(P
4.2水針 水針療法又稱穴位注射療法,是選用某些中西藥物注射液注入人體有關穴位,以預防及治療疾病的方法,是在傳統中醫針灸和現代醫學注射技術相結合的基礎之上,根據中醫理論和藥物治療原理發展起來的一種治療方法。水針療法不僅豐富了中醫傳統治療方法,也為西醫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在我國近現展尚未進行大型課題研究,然而它所具有的優點,操作簡單、用藥量小、適應證廣、作用迅速等,極適合推廣。顧湘杰等[35]用威靈仙注射液注射膝關節炎模型兔,使得關節液內細胞因子IL-1β水平下降。梁粵[36]采針刺配合復方青藤堿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對比針刺配合西藥口服,治療后2w,兩組療效及WOMAC量表各項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針刺穴位注射組療效及關節功能與針刺西藥組相同;治療后1個月、3個月隨訪時,兩組療效及WOMAC量表各項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3針刀 針刀是一種介于針灸和手術之間的新型中醫微創技術,在臨床的應用上越來越被認可,在膝,關節的治療上做了不少嘗試。宋素艷[38]等治療40例膝關節炎患者,在膝關節屈曲700~800位,選取膝關節邊緣壓痛點進行松解,總有效率為93.6%,與曲安奈德封閉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5傳統醫學研究方向
傳統醫藥在治療膝關節病這一領域有西藥無法比擬的優勢,已取得較大成就,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及人們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我們應該結合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在優化臨床診療方案之外,制定預防及保健機制,從根本上延緩疾病發生,促進疾病的康復。這一預防模式必須有充分循證醫學依據,易于推廣的、高質量、標準化的指導規范,最大限度順應人群需要,符合衛生經濟學"成本-效果"原則。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31.
[2]張乃錚,施全勝,張雪哲,等.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內科雜志,1995,34(1):234.
[3]許學猛,王羽豐,鄧晉豐,等.補腎活血膠囊影響兔膝關節退行性疾病骨內高壓變化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2001,9(4):24.
[4]葉俊星,白書臣,吉璐宏.骨痛膠囊對日本大耳白兔膝骨內高壓和血液流變學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2007,15(2):45-48.
[5]Zheng CS,Ye HZ,Xu XJ,et putational pharmacology study of Tougu Xiaotong Granul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kneeoste oarthriti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09,15(5):371-376.
[6]張磊,胡阿威,張禮功,等.痹康靈對骨關節炎動物模型中白細胞介素-1β水平的影響[J].中華醫學叢刊,2003,3(8):11-13.
[7]褚立希,周恩元,王杰.關節Ⅰ號方治療膝骨關節炎60例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35(6):20-21.
[8]楊平林,劉德玉,R西京,等.補腎活血中藥對膝骨性關節炎家兔血清,滑膜及關節軟骨一氧化氮水平的影響[J].中國骨傷,2003,16(11):667-669.
[9]馬建兵,劉德玉,李堪印,等,中藥對家兔實驗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氧自由基代謝的影響[J].中醫正骨,2000,12(1):8-10.
[10]謝林,周尊謙,孫武達.丹紫康沖劑對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患者氧自由基代謝的影響[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6,11(5):6-9.
[11]黎品基.中藥熏洗加熱敷治療老年性膝關節炎[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8,6(2):247.
[12]張鑫杰,郭永昌,孟剛,等.中藥外洗治療寒濕型膝關節滑膜炎臨床觀察[J].2012,8(32):36-37.
[13]王春華,奚軍.中藥熏蒸法對膝骨關節炎患者本體感覺的重建效果[J].上海護理,2010,10(3):5.
[14]鄧大培.中藥熱熨治療膝骨性關節炎195例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08,23(4):521.
[15]姜偉華,潘立群.復方南星止痛膏對膝骨關節炎止痛效果的臨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碩士學位論文.
[16]趙晨.奇正鐵棒錘止痛膏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4,9(7):11-13.
[17]崔社明.子午流注穴位敷貼改善膝骨性關節炎疼痛的臨床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4,14(12):173-175.
[18]馬新.內病外治-中藥蠟療治療痹癥[J].中國醫療前沿,2010,5(12):75.
[19]陶善平,何天峰,羅永寶,等.火針配合毫針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9):742-746.
[20]張子凡,劉丹.赤鳳迎源法配合刺絡拔罐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D].黑龍江,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4.
[21]曾德毅,李盛青.浮針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研究及對NO的影響[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9.
[22]張倩,劉云霞.薄氏腹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觀察[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
[23]陳新華.平衡針配合多針淺刺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8(6):1078.
[24]龐曉華,趙立新.銀質針導熱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D].山西,山西中醫學院,2014.
[25]聶斌,張麗,徐凱,等.趙氏雷火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09,29(4):313-314.
[26]李輝蓮.隔附子餅灸治療膝關節炎的臨床護理[J].現代醫院,2013,13(11):82-84.
[27]王勇,季遠.溫陽推拿法治療陽虛寒凝型膝關節炎30例臨床觀察[D].山東,山東中醫藥大學,2008.
[28]王立軍,丁全茂.點筋分穴手法治療膝關節炎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13.
[29]馮學烽,鄒偉民,陳永韶.經筋手法治療太陽經筋型膝骨關節炎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5,47(1):206-208.
[30]王瓊,朱國苗.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的系統評價[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3,47(11):11-15.
[31]王興凱,謝宗宏,王雷.加味桂枝芍藥知母湯配合電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80例[J].江西中醫藥,2007,38(296):65.
[32]瞿佶,茍海昕,高翔.中醫三聯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30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3,47(9):59-61.
[33]庫秀娟,楊松濱,褚希立,等.電針和推拿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療效比較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9,43(8):19-21.
[34]屈曉光.不同頻率電針治療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的臨床評價[J].中醫藥導報,2009,15(6):60-61.
[35]顧湘杰,陳飛雁,鐘明康,等,威靈仙注射液對骨關節炎關節液與軟骨白細胞介素-1β水平的的影響[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7):524-526.
[36]梁粵,皮敏,黃少瑩.針刺配合復方青藤堿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4,30(8):7-11.
- 上一篇:幼兒園教育的核心素養
- 下一篇:初中數學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