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的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2 17:51: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膝關節的康復訓練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膝關節的康復訓練方法

篇1

關鍵詞:膝關節置換術護理/康復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KR)是治療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所致膝關節損傷的方法,是目前比較常用的以改善膝關節活動和矯正畸形為目的的手術,隨著TKR的廣泛應用,手術后康復訓練日益受到重視,而手術后全面細致的康復護理和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是保證和鞏固手術效果,促進患者功能康復的重要部分,現將我們對TKR綜合康復訓練的方法總結如下。

1術前康復訓練

術前功能鍛煉指導是能否達到目標重要的一環,讓患者預先掌握功能鍛煉的方法并明確注意事項:(1)加強股四頭肌的靜力收縮練習,股四頭肌每次靜力收縮10s,休息10s,每10次1組,每天完成5~10組,同時進行繩肌的靜力收縮練習。踝關節屈伸肌的主動收縮等。(2)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患肢直腿抬高練習。(3)指導患者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可預防墜積性肺炎。(4)指導患者正確使用拐杖,為術后執拐行走做準備,術后3天下床活動,早期下床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及全身功能的恢復,預防肺部并發癥。

2術后康復訓練

2.1手術當天術后為防止肌肉萎縮,促進傷口愈合,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肌四頭肌和繩肌肌力,具體方法如下:手術當天患者擺放于伸直位,麻醉清醒后活動足趾及踝關節。

2.2術后第1天患肢做股四頭肌靜力收縮練習,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增加收縮次數,患者坐于床上,做患肢的直腿抬高練習,并且患肢抬高時,盡量維持數秒,做患肢踝關節運動即踝泵運動和環繞運動,每次重復10~20次,每天3~4次[1]。

2.3術后第2~7天拔除切口引流管后,除繼續以上活動外,教會患者主動做膝關節伸屈鍛煉,活動范圍0°~45°,以后每天伸屈幅度增加10°~15°,每日2次,每次2h,并配合人工被動鍛煉或CPM機鍛煉,即膝關節持續被動活動,如患者疼痛明顯,可口服噻來西布膠囊在維持鎮痛下進行,CPM訓練時起始角度為0°,終止為20°,在1~2min內完成1次屈伸活動,每次1h,每天2次,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每天酌情增加5°~10°,在一周內使膝關節屈伸角度達到或接近90°。

2.4術后第8~14天重點是加強患肢在不負重狀態下進行主動運動,同時進一步增加患膝關節的活動范圍。方法:用被動手法與主動活動相結合方法,增加膝關節的活動范圍。使患關節在無痛范圍內有節律往返屈伸于膝關節和相鄰關節之間,繼續使用CPM訓練,但關節的活動度增加大至90°~100°,繼續加強患肢直腿抬高運動及股四頭肌和繩肌練習,進而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患肢盡量不負重,此時重心在健側下肢,以后重心逐漸向患側過度,避免患肢過度受力。

2.5術后第15~20天指導患者開始進行行走和步態訓練,并加強患肢平衡運動的訓練[2],讓患者上下樓梯,訓練時健側先上,患側先下,待患者適應后逐漸減少拐杖的依賴,此期應加強膝關節的活動度,進一步行股四頭肌及繩肌的肌力增強訓練,采用等張,等長和等,距肌力訓練,指導患者獨立完成各項日常生活所必須的動作,增強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

3出院指導

出院前教會患者及家屬訓練方法,患者坐在床邊,主動屈伸小腿或坐在床邊,膝關節下墊一枕頭使膝關節屈曲,然后伸直,每日多次進行,同時配合全身關節的運動,如散步、上下樓等,這樣不僅使膝關節得到鍛煉,同時使全身得到鍛煉,增強體質訓練中避免劇烈運動,不要做跳躍和急轉運動,防止關節的挫傷,臥床休息時將雙下肢抬高,促進血液回流,定期門診復查,檢查膝關節功能及下肢的功能恢復情況[3]。

4結果

本組8例全膝關節置換病人經術后精心護理,耐心康復指導,所有患者傷口均1期痊愈出院,除1例有輕度疼痛外,其余均疼痛消失,穩定性良好,活動度達0°~120°,日常生活自理,采用HSS膝關節評分標準,均為優良,TKR是人體較大的重建手術,術后不能早期配合康復訓練,就會影響關節動態平衡,加重肌肉萎縮,導致膝關節不穩定,甚至發生嚴重的并發癥,而雙側TKR患者術后無正常肢體功能代償,肌力訓練應是貫穿康復訓練始終,康復訓練應由小到大,遵守循序漸進,因人而異的訓練原則。

【參考文獻】

[1]賈勤,朱紅英.48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訓練[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3):161.

篇2

[關鍵詞]外傷;膝關節;功能障礙;治療

[中圖分類號] R684 [文章標識碼]A[文章編號]

膝關節是由脛骨、股骨和髕骨組成,膝關節周圍有內側和外側半月板,前后交叉韌帶、內外側副韌帶。膝關節及其周圍的外傷或膝關節周圍骨折無論是手術治療還是非手術治療,都可引起膝關節粘連,影響膝關節的功能,其影響程度有時更甚于原發病。

膝關節內或外黏連被認為是關節功能障礙的病理基礎。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病理改變主要是(1) 在髕上囊及其近端, 纖維瘢痕化的股中間肌將股直肌黏附于股骨干的前方, 同時股四頭肌發生攣縮; (2) 股內外側肌擴張部纖維化、攣縮及其與股骨髁黏連; (3) 髕股關節黏連: (4) 關節周圍存在的滑囊黏連消失, 軟組織順應性差。關節外黏連包括繩肌、股四頭肌的攣縮, 潛在滑囊的黏連, 其中以股中間肌、股直肌及其擴張部的攣縮和纖維黏連造成的伸膝裝置病變最為重要。關節內黏連則包括損傷、關節制動等引起的關節內出血、漿液纖維素性滲出在髕上囊、髕股關節、脛股關節間形成牢固的纖維黏連。髕腱后脂肪及其相關結構的繼發性纖維化和攣縮會阻止髕骨的上下活動,這常常是膝關節伸直遲滯的原因。由于手術或外傷后關節制動, 關節構成骨、軟骨、韌帶及周圍肌肉的生化代謝亦發生繼發性改變, 其中以肌肉的表現最為明顯。

外傷后膝關節功能障礙治療的基本目的是恢復關節正常的肌力和活動范圍, 又不對關節及鄰近的結構造成更多的損傷。

1 治療方法

1.1 蠟 療

采用蠟餅法,每塊蠟餅大小約25cm×40cm,溫度40-50℃,每日2次,每次20-30分鐘,在牽張訓練前使用。

1.2 關節活動范圍訓練

視膝關節韌帶損傷或骨折愈合情況而定,應從被動運動逐步過渡到主動運動,由不負重的逐漸過度到負重的全關節活動范圍的運動, 主要包括膝關節主動伸屈、持續器械上的被動運動(CPM) 、關節牽引、關節松動技術。訓練中的疼痛屬正?,F象,練習結束后30分鐘疼痛消退至練習前的程度即不會對組織造成影響,必須克服,畏痛不前2周角度無進展即可造成關節粘連。治療完成后膝關節局部冷敷,加壓包扎,可減輕疼痛及膝關節腫脹。[1]

1.3 肌力訓練

采用等長、等張、等速[2]3種訓練方法,同時鍛煉主動肌和拮抗肌,強化神經肌肉的協調能力。

1.4 理療

用電、光、磁、熱、冷、水等物理因子作用于膝關節, 起到消炎鎮痛、軟化瘢痕、消散黏連的功效。

1.5 中醫康復治療

利用中國傳統醫學的治療手段, 如推拿、按摩、中藥浴等達到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消除疲勞、滑利關節的作用。

1.6 心理康復治療

外傷后膝關節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時間長, 難度大,會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 會使病人不易堅持、配合, 所以心理因素, 特別是態度和情緒,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非常關鍵。[4]

2討論

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原因很多, 但外傷嚴重、原始處理不當, 特別是未能進行早期正規的康復治療是不可忽視的原因。所有患者在治療時并沒有選擇標準的膝關節功能評分, 而是側重于膝關節功能能否滿足一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求, 把患者回歸生活和工作作為第一要旨, 按照這一要求患者均獲得了滿意的療效。

康復治療中以蠟療及關節活動訓練為主, 物理、中醫、心理治療為輔。對經過3個月正規系統康復治療無效或關節ROM改善甚微的患者, 則進行手術介入;術后局部加壓包扎, 冷敷, 當天即由術者或第1助手親自被動活動膝關節; 使用CPM, 2次/d, 1~2 h /次, 同時鼓勵患者等長收縮患肢各群肌肉, 防止其快速萎縮。1周后在運動療法師指導下行床旁膝關節功能康復訓練, 2周拆線后進入系統的康復訓練計劃。[4]

參考文獻

[1]蘇雄兵,龔熹.膝關節韌帶損傷后運動療法應用的效果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 23-24.

[2]梁丹青,黃志芳,李立. 陳玉娟等速肌力訓練康復系統對膝關節損傷后力量訓練的作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372-375.

篇3

[關鍵詞] 股骨髁上骨折;關節鏡輔助;髓內釘固定;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4-83-02

股骨髁上骨折[1]是臨床常見骨折,分屈曲型和伸直型。2006年1月~2008年10月本科采用關節鏡輔助髓內釘閉合穿釘治療股骨髁上骨折18例,對所有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制定科學的康復計劃,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齡20~62歲,平均34.6歲。左側7例,右側11例。均為閉合性骨折,單純股骨髁上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8例;屈曲型16例,伸直型2例。其中3例屈曲型發生血管危象,經手法復位及簡單外固定后恢復正常。受傷機制:交通傷15例,高處墜落傷3例。

1.2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傷后7~12d,平均9d實施手術,血管危象經處理恢復正常后手術。腰硬聯合麻醉后,傷側大腿近側上消毒止血帶,窩下放置圓枕使膝關節保持在30°屈曲位;首先在C型臂X光機透視下手法牽引小腿使骨折復位,然后經膝關節標準前內側關節鏡入路找到髁間窩正中前方髓內釘理想入口,即后交叉韌帶附著點前方0.5~1.0cm,垂直切開皮膚、髕韌帶2~3cm,使用開髓器在關節鏡直視下開髓、擴髓后,選擇長短、粗細合適髓內釘插入髓腔,釘尾應與滑車溝關節面平行或者在股骨遠端縮進1~2mm。C型臂X光機透視骨折復位、固定滿意后,安裝導向器,按照先遠端后近端順序安裝鎖釘,再在關節鏡直視下安裝釘尾封帽螺釘。手術完畢縫合切口。

2護理

康復護理前評估及制定計劃要了解患者的身體、心理狀況、個體特征文化程度,然后有針對性地制定護理計劃,選擇功能鍛煉方式。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術前向患者介紹關節鏡手術的簡要過程及較傳統手術比較的種種優點,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和焦慮,能以最佳心態接受手術。同時詳細介紹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方法及必要性,使其對術后鍛煉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以取得密切配合。

2.1.2肢體護理股四頭肌是運動及穩定膝關節最重要的肌肉,功能鍛煉主要是教會患者鍛煉股四頭肌的方法,術前3d開始進行肌肉力量訓練,指導患者鍛煉肢體肌肉力量的方法、時間及次數,向患者講明鍛煉的重要性,防止術后發生肌肉萎縮,為術后順利完成康復計劃打下良好基礎。

2.1.3皮膚護理術前一定要規律飲食,不吃刺激性辛辣食物,避免抓傷、碰傷,避免蚊蟲叮咬,如有皮膚發癢、紅腫等現象應立即通知醫生給予處理。術前皮膚準備范圍要大,由足尖至大腿上半部2/3處,修剪趾甲。

2.2術后護理

2.2.1術后早期的功能鍛煉此期鍛煉的目的是控制肢體腫脹,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恢復肌肉張力,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并常規應用抗血栓的藥物。手術后將患膝下墊軟枕抬高5°~10°,膝關節伸直呈外展中立位,在不違反治療原則的情況下確?;颊呤孢m,讓患者進行股四頭肌康復鍛煉和踝關節的主動活動。

2.2.2康復護理手術次日患膝疼痛緩解后即可開始功能鍛煉。

(1)踝關節進行有節奏的屈伸和轉動運動,轉動的方法是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

(2)關節功能鍛煉:根據患膝的功能狀態,按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直腿抬高練習終末伸膝鍛煉膝關節活動范圍練習的順序循序漸進,鍛煉原則為次數由少到多、鍛煉時間由短到長、強度逐漸增強。

(3)膝關節主動鍛煉:術后24h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以增強肌力,防止肌萎縮,方法為患者平臥,足尖朝上,用力伸膝,繃緊大腿肌肉,持續5~10s,然后放松肌肉,收縮、放松為1次,術后1~3d每小時行20次,以后每3天增加10次/h,直至50次/h,有效指標是髕骨有向上運動的動作;術后24h開始直腿抬高練習,以增強股四頭肌及繩肌的肌力,有利于增強患膝的穩定性。

(4)膝關節被動鍛煉:膝關節的被動鍛煉主要通過CPM機進行,鍛煉時的疼痛,會明顯降低康復訓練的效果。術前運用合理的情緒治療,在術后康復鍛煉中運用全身松弛療法、行為療法、鼓勵和暗示療法,可降低患者焦慮狀態,緩解鍛煉時的緊張情緒,同時抑制皮質下中樞疼痛神經元的活動,降低其興奮性,使疼痛的閾值增高,從而緩解疼痛,提高療效[2]。早期關節內與關節外軟組織尚未形成粘連或有粘連尚未完全機化,較易恢復,使用CPM在防止關節周圍肌肉、肌腱、韌帶組織水腫、粘連變性、攣縮方面有顯著作用[3]。方法:對于10例單純股骨髁上骨折患者術后3d開始應用CPM機每天1h連續被動練習,起始角度為10°~20°,終止角度為20°~40°,在2min內完成一個來回,以后逐步增加活動度,每日增加5°~10°,但要速度緩慢,屈曲度不超過60°。在創口愈合、主動活動膝關節無疼痛時即可停止。

(5)出院指導:術后14d拆線出院。出院前幫助患者制定康復功能鍛煉計劃,指導并教會患者及家屬訓練方法[4]。進行不負重拄拐鍛煉,患者拄雙拐,用雙腋窩撐住杖,先邁健側下肢,用健測下肢負重,然后利用拐杖移動向前行走。在行走的過程中避免摔倒和外傷。6~12周拍攝X線片證實骨折愈合后才能負重鍛煉,禁止劇烈活動,以防意外摔倒。游泳、騎自行車、慢跑等可在術后4~6個月進行。

(6)功能鍛煉:功能鍛煉應循序漸進,貴在堅持。應注意健肢的鍛煉,以防廢用性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康復期間注意合理的營養攝入,減輕或控制體重的增加;睡眠時將患肢抬高,促進血液回流。定期復查。

3結果

3.1股骨髁上骨折愈合情況

術后隨訪6~11個月,平均8.6個月,3~6個月骨折均骨性愈合。

3.2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末次隨訪時根據膝關節HSS評分[5],評估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其中優85~100分,良70~84分,可60~69分,差

3.3隨訪

本組隨訪16例,優14例,良1例,差1例,優良率94.4%。

4護理體會

關節鏡輔助下髓內釘閉合穿針治療股骨髁上骨折,不僅創傷小,且直視下開髓點精確,可減少并發癥,恢復快,效果肯定,是有效的治療方法。

通過該類患者的護理,我們體會到加強對患者康復知識的宣教,系統、有計劃地進行功能鍛煉,對促進患肢肌力的恢復、關節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從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復,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 實用骨科學[M]. 第2版.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696.

[2] 張偉明,陸廷仁,王穎. 心理治療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臨床應用[J].中國康復,2005,20(6):354-355.

[3] 王兆霞,李崢. 持續性被動運動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運動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2B):28-30.

[4] 周敏萍,范宗權,林玉英,等.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康復訓練及護理[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10(2):91.

篇4

【關鍵詞】 單側;全膝;置換;康復;護理

1 臨床資料

1.1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共行全膝關節置換術15例。其中男2例,女13例。年齡56~78歲,平均60歲。病程4~30年。創傷性關節炎5例,骨性關節炎9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例。臨床上癥狀有不同程式度膝關節疼痛,關節不穩,關節活動有響聲,2例伴有膝關節內外翻畸形。

1.2 方法 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單側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左膝5例,右膝10例。住院時間18~25 d,平均23 d。傷口均甲級愈合,無并發癥。

2 術后一般護理

2.1 患肢的護理 術后抬高患肢20°~30°,保持中立位,膝下墊軟枕,屈曲15°~30°。冰袋冷敷,有減少術側膝關節滲出液并止痛,避免小腿腓腸肌和腓總神經過度受壓,造成小腿腓腸肌靜脈叢血栓的形成和腓總神經的損傷[1]。避免壓迫患肢影響血運,盡量翻向健側,以免影響血運[2]。

2.2 引流管的護理 預防膝關節感染是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護理極為重要的一環,它直接影響手術的質量[3]。引流管保持暢通,不可壓迫、扭曲及打折。

3 術后康復護理

3.1 早期康復訓練指導(手術后1~3 d) ①踝泵運動:術后第二天開始足用力做上勾和下踩動作,20次/組,每日3組;②壓腿練習:術后第2天患者坐起練習按壓膝關節,尤其術前伴有屈曲攣縮畸形的患者。將腿伸直放在床上,用軟墊墊于足跟處,并將雙手放在膝蓋上方,輕輕下壓,使腿盡量伸直,每次都要維持5 min左右,到患者不能忍受的疼痛程度為止,這是鍛煉伸直的最好方法。

3.2 恢復期訓練指導(手術后3~7 d) ①練習直腿抬高方法:足尖朝上繃緊腿部肌肉,緩慢抬高,高度為足跟距床面20 cm為宜,保持懸空10 s[4],每5個或10個一組,每天3~5組;②關節被動活動器練習術后第3天開始,初次練習屈伸由30°開始,以后每天增加10°的屈曲度數,術后兩周可達到90°,可殘留5°~10°伸膝滯缺。2次/d,每次30 min。CPM機以屈膝運動為主,伸膝不足,所以還要配合主動運動來彌補伸膝運動的不足[5];③彎腿練習術后第5天起開始練習?;颊咦诖策呑匀环潘桑葢{借重力垂到床下,就能達到90°,然后再用好腿放到前方,幫助向后壓患肢,即可增加屈膝角度。

3.3 愈合期訓練指導(術后7 d~2周) ①扶床站立,可由2人攙扶下床站立,重心放在健側站立10 s,再將重心移至患肢站立10s,休息片刻,視情況可扶其在病室內行走10步左右;②利用拐杖或步行架平地行走,用單拐應健側拄拐,利用拐杖上下樓梯訓練,要健側先上,患側先下;③獨立完成日常所必須的活動,提高自理能力。

3.4 出院時訓練指導(2周后)

3.4.1 出院時制定康復鍛煉計劃 教會患者及家屬訓練方法,患者坐在床邊,主動屈伸小腿或坐在床上,膝關節下墊一枕頭使膝關節屈曲,然后伸直,每天多練習。同時配合全身關節的運動,如散步、上下樓等。

3.4.2 生活起居指導 行走時患者應使用拐杖或習步架來保護膝關節,并應注意以小步走動來轉身,避免扭轉膝關節。在家中選擇一個牢固、直背、有扶手的椅子,這有利于患者站起或坐下,不要坐在低軟的沙發或躺椅上。避免感冒,遵循小病大治的原則,以防置換關節遠期感染。

4 結果

術后2周傷口拆線出院,所有患者膝關節均能伸直到0°,屈膝110以上的患者13例,屈膝90°~100°的患者3例,無1例發生感染。術后全部病例進行3~12個月隨訪,1例出現5°屈曲攣縮,余患者膝關節可達到完全伸直,膝關節屈膝活動120°以上13例。所有患者膝關節不適感術后6個月基本消失,能參加日常工作及社會活動。

5 總結

膝關節置換成功并不預示著治療的全部成功,關節功能的恢復產評價手術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康復訓練是保證和鞏固手術效果、促進功能恢復的重要部分。

術后早期進行踝泵、壓腿、CPM練習,可減輕患肢腫脹,預防血栓形成,此時關節內外組織尚未形成粘連,是恢復關節活動度的好時機。術后步行、上下樓梯訓練能提高髖、膝和踝關節各部位的協調配合,提高肌力。并且還要通過耐心細致地心理護理,解除患者的焦慮和抑郁心理,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關節早日恢復正常的功能。

參 考 文 獻

[1] 任蔚虹,王惠琴.臨床骨科護理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8:526.

[2] 張蘭,高時榕,張明梅,等.人工膝關節換術的護理.中華臨床醫藥與護理雜志,2003,10(31).

[3] 陳維珍,楊桂蓮.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4,10(9):709.

篇5

【關鍵詞】 膝關節周圍骨折;康復訓練;主動運動;被動運動;Lysholm膝關節評分;膝關節活動范圍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t early stage and rehabilitative stage after surgery for fracture around knee.Methods: A total of 65 cases with fracture around knee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3 groups. All 26 cases in group A received preoperative education about rehabilit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t early stage including active and passive functional training; 20 cases in group B had preoperative education about active functional training at early stage; and 19 cases in group C with correct and stable position confirmed by Xray underwent interventional therapy 30d later after external fixation removal. Lysholm scale and range of motion (ROM) measurement were perform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ysholm scale and ROM between group C and group A&B (P

[KEY WORDS] Fracture round knee;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ctive training; Passive training; Lysholm scale; ROM

膝關節功能障礙是膝關節周圍骨折(股骨髁上骨折、髕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臨床上可見膝關節周圍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腫脹、壓痛及關節活動障礙。膝關節周圍骨折的常規治療有復位、固定和功能訓練三大原則[1,2],其中復位和固定是以恢復骨折解剖關系、早期愈合為目的,功能訓練的目的是在不影響固定的情況下盡早恢復患肢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囊等舒縮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骨質疏松、關節僵硬等并發癥。因此,康復介入的時機和方法對改善患者關節功能進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作用[3]。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0月采用綜合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周圍骨折進行康復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65例,隨機分為3組,綜合康復組(第1組)26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齡18~65歲,平均36.4歲,骨折類型(AO分型)為A型;脛骨平臺骨折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齡24~61歲,平均32.3歲,為A型骨折;髕骨骨折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齡28~51歲,平均37歲,為橫斷型骨折。早期只接受主動功能訓練康復組(第2組)20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男性7例,女性1例,年齡23~55歲,平均38.4歲,為A型骨折;脛骨平臺骨折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齡20~66歲,平均40.1歲,為A型骨折;髕骨骨折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齡18~61歲,平均32歲,為橫斷型骨折。恢復期康復組(第3組)19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齡24~58歲,平均34.4歲,為A型骨折;脛骨平臺骨折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年齡21~64歲,平均30.6歲,為A型骨折;髕骨骨折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齡18~63歲,平均34歲,為橫斷型骨折。所有病例選擇均為單一閉合骨折,無其他內科疾病。

1.2 方法

股骨髁上骨折行切開復位DHC鋼板固定,脛骨平臺骨折行切開復位支持鋼板固定,髕骨骨折應用克氏針張力帶固定,基本達到解剖復位和堅強固定。第1組進行術前康復教育及早期主動和被動功能訓練綜合康復治療,第2組只接受術后早期主動功能訓練康復治療,第3組在手術30d后X線檢查骨折部位對位正確、穩定、拆除外固定后介入康復治療。

1.2.1 術前康復教育及指導 心理康復是機體康復的樞紐,以心理康復促進和推動機體康復。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向患者解釋骨折后的復位和固定由醫師來完成,而功能訓練是在醫師指導下必須靠患者本人完成。反復強調早期功能訓練是該手術成功的關鍵,爭取患者的積極配合。同時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訓練方法,如股四頭肌訓練法:患者平臥,下肢伸直同時繃緊大腿;練習膝關節:先試行在腘窩部位墊一軟圓枕,使足跟部位離開床面;患肢部分負重:先讓患者在健康秤上估計力量等。充分利用健側肢體進行模擬訓練。

1.2.2 術后早期主動功能訓練 (1)患肢未被固定關節各個方向的全幅運動,每個關節15~20次/d。(2)術后1~2d指導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關節伸屈動作50次;3~5d膝關節墊高(20~40cm)練習膝伸直50~100次;6~8d直腿抬高訓練或坐床邊伸屈膝關節100~150次;9~11d雙手抱股部屈髖屈膝100次;12~14d雙手抱小腿中下部屈曲150次。(3)術后14d,此時手術部位拆線,輔以理療促進血液循環,消腫,開始髕骨被動活動,上下推動髕骨和向內側、外側推動髕骨各15次(對髕骨骨折患者力量要輕柔)。(4)骨折外固定2~3周后每天取下固定物,作受累關節屈伸主動運動,同時緩慢溫和地牽伸攣縮、粘連關節周圍軟組織,20~30次/d。(5)4~6周后,患肢行定負荷的康復訓練:采用階段負荷的方式,按體重的25%、50%、75%、100%逐漸增加負荷量及上下階梯訓練。

1.2.3 術后早期被動功能訓練 在配合患者主動訓練間隙的同時進行關節活動范圍(rangeofmotion,ROM)被動功能訓練(表1)。表1 術后關節被動訓練活動范圍術后天數訓練次數每次時間(h)屈伸(°)

1.2.4 恢復期康復組 患者X線檢查骨折對位正確、穩定、骨折線模糊,有少量骨痂形成,拆除外固定進行康復訓練。(1)患肢各關節ROM訓練和膝關節CPM治療。(2)對膝關節僵直粘連患者施以理療配合膝關節屈曲功能牽引,每次30min。(3)關節松動術治療,根據關節解剖結構及運動受限方向,對構成膝關節的髕股關節進行髕骨上下推動和向內側、外側推動,股脛關節進行長軸牽引、前向后滑動、側向滑動及內外旋,每次30min。手法結束后,冰敷10min防止關節腫脹、骨化性肌炎。(4)做受累關節屈、伸主動運動,幅度和力度要增大,每天30~50次,肢體行走負荷訓練同上。

1.3 康復評定標準

術后第6個月各組所有患者門診隨訪進行Lysholm[4]膝關節評分系統評定,共有8項,滿分為100分:跛行(5分)、需要支持(5分)、絞鎖(15分)、不穩定(25分)、疼痛(25分)、腫脹(10分)、上下樓(10分)和下蹲(5分)。84分以上為膝關節功能正常,66~84分為尚可,低于65分為較差。采用普通測角器測量膝關節活動范圍。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第3組與第1、2組患者治療后膝關節Lysholm評分和膝關節活動范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嚴密觀察膝關節修復過程,采取早期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是肢體功能恢復的保障??祻陀柧殤匾晫颊叩男睦碜o理,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和緊張、驚恐、疼痛等,在安慰同時向其解釋早期功能訓練對膝關節功能恢復是非常重要的,從而使患者在思想上接受并積極配合治療。

膝關節手術內固定為骨折的愈合創造了條件,是康復訓練的基礎,制動是骨折術后的主要治療措施之一,但由于制動本身造成機體關節囊、韌帶、肌肉等組織發生形態結構、生物化學及生物力學等方面的病理改變[5],最終影響關節和肢體的功能。術后早期的主動訓練可促進機體靜脈及淋巴回流,減少關節內粘連和關節外肌肉的粘連、攣縮,有利于預防關節活動障礙,促進功能恢復。術后第3天開始被動活動,肌肉收縮促進血液、淋巴循環,有利于局部滲出液吸收,減輕水腫和粘連,防止失用性肌萎縮,肌收縮所產生的生物電有助于鈣離子沉積骨骼,促進骨折愈合。同時等長收縮訓練使肌腹和肌腱向近端滑移,并能使骨折端產生縱向的擠壓力,使骨端保持良好接觸;等長收縮時肌肉無氧代謝產生的乳酸刺激肌肉微循環血管擴張,利于組織攝取營養;同時亦可使骨痂的組建和排列完全符合生理功能的需要,使受損的關節得以磨造與塑形。踝泵運動使下肢肌肉收縮,擠壓深靜脈,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尹清等[6]通過研究得出康復開始時間不同對患者的康復療效影響顯著,骨折后1個月內是進行康復訓練的最佳時機,患者基本能完全恢復膝關節功能;而骨折4個月后才開始康復訓練則療效欠佳,患者只能恢復部分膝關節功能。曾海輝等[4]比較膝部骨折術后不同時期介入康復治療對關節活動范圍的影響,認為早期介入康復對改善膝關節活動范圍有非常重要作用。王國新等[7]分析研究髕骨骨折后影響屈膝功能恢復的相關因素,結果證實:關節制動時間與1個月和3個月后屈膝功能恢復呈負相關,提示早期康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從膝關節功能評分和ROM評定可以看出,第1組經康復治療后,患者關節功能評分均為優,其中有6例總分100分,膝關節ROM平均達到110.3°;第2組經康復治療后,患者關節功能評分18例為優,其余2例為良,膝關節ROM平均達到105.2°,此兩組保證獨立坐站的轉移及正常步態,但患者要達到理想的療效,出院后仍需按家庭康復計劃漸進增強肌力、肌耐力,提高關節穩定性和本體感覺。而第3組患者治療時已出現不同程度關節粘連,主要采用理療配合屈曲功能牽引、ROM訓練、CPM治療和關節松動技術等,理療配合功能牽引有利于緩解痙攣,使攣縮及粘連的纖維組織產生更多的塑性延長;關節松動技術牽伸關節韌帶、肌肉和皮下組織,松解關節內粘連,促進關節液流動,緩解關節疼痛,增加本體感覺反饋,從而改善關節活動范圍。第3組較治療前有明顯進步,但達到優者只有5例,其余14例為良,膝關節活動度平均達到89.9°。第3組與第1、2組患者治療后膝關節功能評分、ROM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主動活動和被動活動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主動活動是訓練的根本,被動活動則是前者的準備和補充[8]。關節長時間固定制動對關節功能有明顯影響[9],連續被動活動關節可增加關節軟骨細胞的營養和代謝活動,加速關節軟骨損傷的修復;同時可促進血腫及滲液的吸收,維持鄰近肌肉或肌腱的活動幅度,預防和減輕粘連[10]。董紀元等[11]報道,連續被動活動膝關節功能訓練對恢復膝關節功能非常重要。20世紀70年代初,Salter等[12]設計了CPM裝置,即滑膜關節持續被動活動裝置,在關節內與關節外軟組織尚未形成粘連或粘連未完全機化時,可較快恢復功能。膝關節軟骨和關節周圍組織能否較好地修復是關節功能康復的關鍵。在制動情況下關節軟骨的損傷只能靠纖維組織修復,極少形成纖維軟骨,而關節軟骨自身缺乏有效再生修復能力,最終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和疼痛。

通過對3種膝關節周圍骨折療效比較結果發現,第1組的Lysholm膝關節評分和膝關節活動范圍最佳,第2組稍差,第3組結果最不理想。可見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早期康復治療可防止肌肉萎縮、關節粘連僵硬,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復肢體功能。另外第1組骨折關節活動范圍及Lysholm膝關節評分均高于第2組,因此不能排除是由早期CPM的作用造成的差異。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膝關節骨折術后早期康復治療可防止肌肉萎縮、關節粘連僵硬,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復肢體功能。并且正確的心理指導,及時的主動、被動功能訓練的綜合康復治療是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的最佳方法。

參考文獻

1 陳海峰,高薇,王健,等.LISS在膝關節周圍粉碎性骨折中的運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7,11(6): 5051.

2 田濤,朱健奎,傅強.微創內固定系統在膝關節周圍骨折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8,13:117118.

3 Dalury DF,Jirane KW,Pierson J,et al.Thelongtermoutcome of total knee patients with moderate loss of motion[J].J Knee Surg,2003,16(4):215.

2 曾海輝,區正紅,燕鐵斌,等.早期康復介入對膝部骨折術后關節活動范圍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19(9):664665.

3 范衛民,陶松年,王道新,等. 四種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物的力學對比及療效評價[J].中華骨科雜志,25(4):229231.

4 尹清, 武繼祥, 劉宏亮, 等. 綜合康復治療骨折后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6,26:304306.

5 王國新, 江鐘立, 李濤, 等.髕骨骨折后影響屈膝功能恢復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7,16(4) : 223224.

6 王亦璁. 骨與關節損傷[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21122.

7 姚雨,徐本明.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治療與康復的臨床體會[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2(2):142.

8 沈偉東.雙鋼板套骨栓加植骨術治療膝髁部粉碎骨折[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7,19(9):635.

篇6

[中圖分類號] R68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7-346-01

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骨科微創技術、組織工程技術的發展,為交叉韌帶損傷的修復重建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但是隨著交叉韌帶重建技術的不斷普及,由此帶來一個全新的課題:前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后康復的問題。

1 ACL重建術后康復的觀點 康復方法繁多,報道不一,尚無大家公認的最具權威性的康復訓練方法。目前有保守與激進兩種觀點。保守的觀點大部分來自骨科醫生;激進的觀點大部分來自康復醫生。而爭論的焦點是:康復訓練的時機與訓練方法。

兩種觀點的碰撞[1] [2]

1.1 保守方: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后,石膏托外固定≥6-8周,患者可以即刻開始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和踝泵運動,術后3-4天后可以非負重情況下下床,但關節的主被動運動嚴格限制,直到重建組織和骨隧道建立有效連接后方可酌情進行主被動活動,這個時間最短也要到6-8周,完全負重要到4-6個月后。

1.2 激進方:術后只用支架保護,即刻開始等長收縮和踝泵運動,術后第一天下床,開始負重,術后第四天關節主被動活動達到0-60°,1-2周被動活動達到90°,4周達到120°,5周-3個月為強化訓練期,4-6個月全面恢復日常運動,7月-1年恢復劇烈運動。

由此可以看出它們共同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如何解決前交叉韌帶重建后“移植的韌帶和肌體良好的長入與盡早恢復關節功能及運動能力”這個矛盾。

2 ACL重建術后的康復評估 對康復醫師和治療師來說容易忽視的幾個問題是:交叉韌帶的解剖關系及生物力學性能;了解ACL重建手術術式的選擇;ACL重建后移植物對康復治療效果的影響。

2.1 結構決定功能。ACL超微結構較復雜,其基本構成單位是膠原纖維,膠原纖維成束狀排列,走行方向一致,但相鄰纖維走行不同,呈相互交錯排列。相比其它自體替代材料,盡管都為膠原纖維,但其單股纖維抗張力強度要大得多。其結構的特殊性決定了前后交叉韌帶對膝關節前后穩定性的重要保護作用。

2.2 ACL生物力學分析[3]

圖1脛股關節運動軌跡

屈曲時,股骨在脛骨上移動的關系,顯示通過滾動與滑動的結合所形成的接觸點,代表脛股關系真正的生理性活動。

圖2交叉韌帶和側副韌帶在旋轉時的對抗和協調功能

外旋時,內側副韌帶緊張;中立位時,韌帶放松;內旋時,交叉韌帶卷緊。

圖3、4膝關節屈伸時,前交叉韌帶(ACL)張力變化

屈膝時前交叉韌帶前內側束最緊張,伸直時后束拉緊,屈曲時前束拉緊。后側束松弛,伸膝時均緊張。

圖5過度應力情況下ACL的變化

強力過伸前交叉韌帶擠壓斷裂,膝關節反屈

2.3 ACL手術術式和移植材料的選擇 常用的方法有:自體骨-髕韌帶-骨(BTB)移植物重建ACL(往往作為ACL重建的金標準);自體繩肌腱(HT)移植術;自體半腱肌、股薄肌、髂脛束移植術;異體組織移植術以及基因組織工程技術。這些手術選擇的材料不管自體組織、異體組織以及人工韌帶,就強度和剛度來講都已達到或超過ACL水平[4] [5]。

3 兩種觀點對ACL重建術后康復的影響

3.1長期制動對關節韌帶的影響是明顯的[6],可以引起關節韌帶粘連,膠原纖維排列紊亂,韌帶骨止點出現骨吸收現象,纖維骨附著處破壞小直徑膠原原纖維的比例減少,大原纖維的比例增加,成纖維細胞形狀改變。

3.2 過度的應力對ACL的影響不容忽視。研究顯示[7]:ACL重建后移植物在股骨和脛骨隧道內口存在張力的變化,而整個伸屈范圍內過度的變化, 反過來將會導致移植物功能不全或者斷裂。另外,在骨隧道內的肌腱轉歸與在關節腔內的肌腱不同,骨栓與骨隧道的愈合至少需要6-8周左右的時間,末端形成時,細胞由骨髓腔向肌腱內長入,肌腱逐漸由軟骨化轉為骨化,最后在肌腱剛入骨的部位形成末端,此過程需要 12 周以上才能完善,認為過早的激進的方法影響終端形成[8]。同時術后過早、過量進行活動度訓練會刺激關節滑膜,引起滑液滲出,加重關節腫脹,引起大量的關節積液,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吸收,導致術后感染率升高,積液中高濃度的膠原酶會造成韌帶松弛,進而導致一定程度的關節松弛,此外關節積液增加導致關節液向骨遂道過量滲入,影響腱骨終端愈合,而且過量積液甚至最終影響關節活動度的正?;謴蚚9]。

3.3 關于負重練習,激進方法主張術后即刻負重練習,雖早期功能恢復快,但尚無大量的遠期隨訪支持,遠期是否會引起松動的增加尚有待觀察。而有研究表明,肌腱移植后需要經過局部缺血壞死、血管再生及愈合的過程,在重建替代過程中其強度顯著降低,抗旋轉力很弱,過早地恢復運動對重建韌帶的塑形改建不利[10]。

由此可以看出在對待ACL重建術后康復的問題上保守和激進兩種觀點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一個是移植物與組織結構的良好的相容性;一個是關節功能和運動能力的重建。

綜合上述分析的結果,由于重建時使用的材料及方法不同,故術后康復訓練的措施也不相同,而無論何種方法,其功能練習的核心是試圖找到康復鍛煉中盡快恢復關節功能與保證腱骨良好愈合的結合點。主張在保證關節功能良好恢復的前提下,適當晚進行負重及恢復關節活動的練習,以確保腱骨愈合。在當前醫療環境下理想的方法,保守還是激進?我們的觀點是選擇謹慎。

參考文獻

[1] 趙曉鷗,鄭光新.膝關節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治療[J].中國康復,2006(4):143-145.

[2] 姜大朋,李昭鑄.膝部韌帶損傷愈合機制及其組織工程學治療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10):941-943.

[3]曲綿域,于長隆.實用運動醫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942-947.

[4] 宋光虎,練克儉,翟文亮.自體材料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康復訓練[J].中國臨床康復,2006(28):147-149.

[5] 李云霞,陳世益等.自體繩肌重建術后兩種康復程序效果比較[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5(1):16-18.

[6] 伍剛,張長杰,湯長發.等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與康復[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9(12):155.

[7] 于長隆,敖英芳前交叉韌帶損傷與膝關節骨密度的關系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1,20(3):270-272.

[8] 敖英芳,于長隆.運動員與非運動元前交叉韌帶斷裂后繼發膝關系節軟骨損傷的對比臨床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1,20(1):30-32.

篇7

【摘要】:我科自2009年1月至6月對7例膝關節病患者行關節鏡手術治療,取得很好的效果?,F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7例,男5例,女2例,年齡19~62歲。其中單純半月板損傷3例,半月板合并韌帶損傷2例,韌帶損傷1例關節內游離體1例。手術方法:患者取仰臥位,連續硬膜外麻醉,上止血帶,采用常規前外、前內入路,置入關節鏡操作系統常規鏡檢,對手術部位和范圍進行評估,確定手術部位情況行半月板損傷部分切除后行半月板形成,一并切除增生的滑膜粘連松解,修復損傷,摘除游離體等。本組病例傷口皆愈合良好,平均住院時間15d,膝關節功能恢復出院。

二、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關節鏡手術治療是一項較新的技術,患者及家屬對手術方法和療效還不十分了解,擔心手術治療效果不佳、手術造成不良后果,也擔心醫生的技術水平。由此產生恐懼和緊張心理,我們對患者實施了心理護理,通過和藹的態度、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細致的向患者說明關節鏡手術治療的目的、意義、優點以及我院開展此項手術情況、取得的良好效果。根據患者及家屬的文化程度相應地給予耐心解釋,使其做好充分心理準備,解除思想顧慮和恐懼心理,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手術和護理。

2.1.2術前準備入院后進行全面的術前檢查,三大常規、出凝血時間測定、肝腎功能、心電圖、患肢X線、CT等檢查。手術野的皮膚準備:患側大腿下2/3皮膚備皮,注意不要刮破皮膚,以免影響手術。術前晚10點以后禁水禁食,術前30min按醫囑給予術前用藥。術前2~3d指導患者開始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做肌肉等長收縮活動與鄰近關節的抗阻力運動。指導患者熟悉和掌握各項康復訓練方法以及床上排便。

2.2術中護理病人入室后常規核對,建立靜脈通路,保證術中液體充分,協助麻醉師麻醉,一般采用硬膜外連續阻滯麻醉,麻醉后取平臥位,輸液肢體外展,固定好雙上肢。在患側大腿上1/3處綁止血帶,纏繞松緊以一指為宜,平整無皺折,時間為1h,一般不超過1.5h,如再次需要2次間隔時間為5~10min。使用止血帶過程中病人會感到下肢麻木、酸痛、煩躁,應密切觀察病人情況,15~30min檢查止血帶壓力指數及時間,并及時提醒術者。手術結束松止血帶前用繃帶加壓包扎,松緊適宜。松止血帶時注意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

2.3術后護理

2.3.1一般護理術后去枕頭平臥,禁飲、禁食6h,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和局部有無紅腫,敷料滲血情況。抬高患肢30°,以促進靜脈回流,防止患肢腫脹。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必要時可進行冷敷,以促進血管收縮,減輕水腫,減少疼痛,防止進一步滲血。

2.3.2功能鍛煉膝關節術后組織學上的纖維化較早,如果不活動,4d左右即出現關節活動受限,關節固定2周就會導致結締組織纖維融合,關節功能喪失。因此,膝關節術后早期功能鍛煉非常重要,一般術后24h內麻醉消失即可進行。鼓勵患者活動四肢,適當行股四頭肌舒縮和足背屈伸運動。術后第1天繼續做股四頭肌舒縮和足背屈伸運動,以促進血液回流,減輕患肢腫脹。術后第2天開始行各種直腿抬高訓練。即膝關節伸直,抬高下肢30°~45°,維持10s后放下,如此反復進行,訓練強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勞和疼痛為宜。膝關節的被動鍛煉,下肢關節功能康復器(CPM),其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和關節滑液代謝作用,起到止痛、消腫及加快組織修復作用,有效消除關節粘連,改善關節活動角度,防止關節僵硬。術后第3天可開始行CPM鍛煉,活動度由0°~30°開始,以后患肢耐受后每天增加5°,每天2次,每次30min速度宜慢,以后逐漸增加。當膝關節被動屈曲達120°,主動屈曲達90°,膝關節無疼痛時可停CPM。術后3~5d可協助患者坐在床邊,注意保護患者,防止摔傷。由于關節鏡手術創傷小,反應輕,疼痛少,患者容易提早下床活動。手術后1周指導患者扶拐下床,患肢不負重,以后逐漸負重。下床前一定要在床邊練習坐起,扶拐下地時要有人陪護,防止摔倒。

三、出院指導

出院時告知患者繼續鞏固住院期間的各項功能鍛煉,患肢能負重時可下蹭,行膝關節內旋、外旋練習。逐漸恢復膝關節的功能,術后3~4W可棄拐開始鍛煉,避免劇烈活動,同時要注意關節保暖,夜間注意抬高患肢,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急躁,不能大量行走,不能急走,不能急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普食。本組病例經過及時正確的護理,早期完善的功能鍛煉,無1例并發癥的發生,術后關節功能恢復達到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125.

[2]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0.

[3]王慶豐,任立中,劉進煉.關節鏡下松解術治療伸直型膝關節僵直的康復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0):793-794.

篇8

[關鍵詞]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訓練;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2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7(b)-103-02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人體矯形外科中較大的重建手術。它主要適用于股骨頸骨拆及股骨壞死等患者。術后容易發生多種局部和全身并發癥,主要并發癥為低血壓、感染、脫位、下肢深靜脈血栓[1]。全髖置換術是骨科較大的手術,是治療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髖臼骨折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療程短、療效顯著的特點,手術能否成功與護理質量有密切關系,因此對護理質量要求較高。我院自2006年8月對126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術后早期進行了全面的康復指導,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總結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搜集2006年8月~2008年8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26例患者施行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原因:股骨無菌性壞死40例,股骨頸骨折52例,股骨粗隆間骨折30例,髖關節骨性關節炎4例。其中單側髖關節置換116例,雙側髖關節置換10例。男性68例,女性58例。年齡56~81歲,平均(63.8±3.5)歲,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3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住院時間、營養狀況、體質、治療方法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系統康復訓練。兩組患者均采用Harris髖關節評分[2],并觀察有無脫位和深靜脈血栓形成。用放射性纖維蛋白原試驗檢查是否有下肢深靜脈血栓,超聲波檢查是否有髖股靜脈血栓。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Harris髖關節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3、6個月全髖關節Harri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3 護理

心理護理方面,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置換人工關節患者顧慮多,心里多不踏實。筆者認為應把心理康復作為功

能康復樞紐,以心理康復來促進和推動功能康復,使其主觀能動地參與功能康復的訓練。本組患者手術前后較多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急于求成,鍛煉進度盲目超前并隨意活動;二是過于謹慎,擔心活動后致手術失敗。護士要針對患者的復雜心理,及時做好解釋、安慰工作,解除患者思想負擔,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及鍛煉。在進行早期康復鍛煉的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反應,用鼓勵性語言對患者的每一個動作都給予耐心的指導和肯定,使患者樹立自信心,自覺地進行鍛煉。及時了解患者的康復鍛煉情況,做好患者家屬的工作,使家屬能夠主動協助患者進行康復鍛煉,以利于其出院后康復鍛煉的繼續。

4 康復訓練

4.1 早期功能鍛煉

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目的主要是保持關節的穩定性和肌肉的張力,防止出現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術后4~6 h即可開始進行踝關節背伸跖屈鍛煉,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的機會。具體方法:患者仰臥,收縮股四頭肌和臀肌,緩慢將患肢足跟向臀部滑動,使髖部屈曲,足尖向前,先做健肢練習,再移向患肢,屈曲角度不宜過大,以免引起髖部疼痛,一般髖關節屈曲就應小于45°,活動以患者疼痛能耐受為原則。術后第1天,鼓勵其深呼吸,有效咳嗽,同時上肢外展、擴胸,增進體力,維持上肢關節的活動范圍,從疼痛感覺最小的股四頭肌開始,膝下墊一小軟枕,下肢伸展,收縮股四頭肌的肌肉,先健側再移向患側,股四頭肌的肌肉收縮是為了預防站立時,膝關節屈曲畸形。

4.2 髖關節活動度的練習

患者必須保持關節適當的活動范圍,才能完成功能性的活動。髖關節伸展和旋轉訓練,以訓練髖關節的活動度,屈曲練習應逐漸由被動向主動過度。方法,①臥位練習:鍛煉屈髖肌力量的最好辦法是作髖關節半屈位的主動或被動抗阻力屈髖練習。術后24~48 h,如無特殊情況可允許患者翻身,患者伸直患側髖關節,保持旋轉中立位,伸直同側上肢,手掌墊在粗隆后面,屈曲健側下肢,由醫護人員協助向健側翻身,兩腿間置一軟枕,髖、膝關節內收、外展運動(抗阻或不抗阻)。如術后有髖關節伸直外旋位不穩定,則避免外旋髖關節練習。②坐位練習:術后6 d,可協助和指導患者行坐位訓練。首先,協助患者將患側下肢移近床旁,靠近床沿放下后,坐于床旁,進行伸髖練習時,雙手后撐,主動伸直髖、膝關節,髖關節屈曲不超過80°,屈髖練習時,髖關節適當處展,并置于旋轉中立位,再進行屈髖位旋轉練習。

4.3 出院指導

繼續指導患者進行鍛煉,按出院前訓練方法在床上或站立時進行,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及強度。床上休息時,使髖關節屈曲20°,膝關節屈曲30°,下肢仍需墊高,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肢體腫脹。做到三不,即不盤腿,不側臥,不負重。3個月后患肢可逐漸負重,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定期隨訪,在術后1、3、6個月來院復查。

4.4 并發癥觀察及護理

4.4.1 下肢深靜脈血栓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其繼發的肺栓塞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最常見的致死原因。每班嚴格檢查患者是否保持正確,捫診左腓腸肌,尤其是術后48 h內,應嚴密觀察下肢有無循環障礙現象。術后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也是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康復訓練必須在護理人員指導下進行,保證患者的安全,注意如已發生深靜脈血栓,應避免患肢的活動,忌做按摩、理療等,防止發生肺栓塞[3]。

4.4.2 脫位 脫位是全髖關節置換術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注意觀察雙下肢是否等長、是否疼痛,觸摸手術部位有無異物突出感,向患者詳細說明正確的重要性,加強防范意識,不宜過早進行直腿抬高活動,屈髖不大于90°,搬動患者時需將整個髖關節托起,不能單純牽拉抬動患肢,并做到雙下肢不交叉,側臥時臥向健側,兩腿間放置軟忱;病情許可可下床,不坐低椅,坐凳時,讓患肢自然下垂,不屈身向前及向前彎曲拾起物件。

5 討論

人工關節置換術已成為治療嚴重的關節損害、重建關節功能的重要治療方法。精湛的手術技術結合科學有效的術后康復護理指導,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重要關鍵[4]。髖關節位于全身的中部,其主要功能為負重,但又有相當的靈活性,但負重與運動相比前者更為重要,髖關節周圍的許多肌肉對維持髖關節的穩定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制定了以肌肉訓練、關節活動為重點,以增強關節穩定性及活動度為目標的康復方案。護士指導康復計劃,按不同的手術方法采用不同的康復進程[5]。

成功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取得療效的基礎,積極有效的系統康復訓練是能否恢復髖關節功能的關鍵,只有進行積極、合理的護理和康復訓練,才能改善人工髖關節的活動范圍,保證重建關節的良好功能。做好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心理護理,術前適應性訓練[6-7],術后生命體征觀察,患肢護理及預防并發癥及功能訓練,對手術的成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效恢復了關節功能,解除了疼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黃飛燕,彭文麗,陳靜金,等.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預防性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6):813-814.

[2]方漢萍,杜杏利,常增林,等.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早期康復訓練[J].中國康復,2005,20(3):169.

[3]楊梅.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J].當代護士,2008,1:14-15.

[4]宇文慧,周冬梅,歐杰,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護理[J].河北醫藥,2007,29(11):1269-1270.

[5]王冬蓮.人工髖換術后早期程序化的康復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10):1598-1599.

[6]丁慧麗,余艷麗,張燕.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3):123-124.

篇9

關鍵詞:髖關節置換術;康復護理

多篇文獻報道了髖關節置換手術成功的經驗,并對術后護理進行了總結,由于康復護理的內容沒有被重視,由此會影響手術的整體效果。而我科設立了由專業康復醫生及康復護士組成的康復小組,針對不同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護理方案,使髖關節置換后達到滿意的康復效果?,F對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481例髖關節置換手術后的康復護理方法與效果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實行481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其男性142例,女性239例,平均年齡66歲,小于60歲82例,60~79歲340例,80歲以上56例,90歲以上3例。術前天數3d,術后天數7.5d。出院后1w、1個月、3個月隨訪康復效果。

2 術前康復護理

包括全身和各肢體功能的評估,制定康復護理計劃。術前康復護理主要是評估患者全身肌力、步態、患髖的活動范圍及患髖有無疼痛,康復知識掌握程度及對康復的認知度的評估,并對患者進行適應性的康復訓練,講解手術相關的康復知識及訓練方法,預防并發癥的活動指導,通過系統的術前準備使手術后康復訓練順利進行。

3 術后康復護理

術后護理除了常規護理外,康復護理成為手術后護理的重要內容,因為術后的康復護理直接影響患者預期達到的康復目標。

3.1做好心理護理,克服心理障礙 術后患者因切口疼痛、心理恐懼等多方面因素,不能配合進行主動活動,使康復鍛煉不能盡早有效進行。康復護士應做好心理護理,加強溝通,耐心介紹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對達到手術理想目標的重要性,有傷口疼痛時功能鍛煉在給予鎮痛藥物后進行,讓患者能積極有效進行功能鍛煉。

3.2術后早期的康復護理

3.2.1患肢正確姿勢保持及肌力恢復鍛煉 術后術肢保持中立外展位,穿"丁"字鞋并外展15°~30°,防止術肢內收、外旋,足尖保持向上達到中立位,膝下墊軟枕以利于術肢處于放松狀態。翻身時雙腿間夾軟枕,由護士協助,一手托患者臀部,一手托膝,將患者與身體同時轉為側臥,禁止內收內旋[1],避免向患側翻身。術后第1d指導患者行患肢肌肉的靜力收縮運動和遠端關節活動。如踝關節的主動背伸、跖屈運動及股四頭肌、N繩肌訓練,同時患肢穿彈力襪,給予足底靜脈泵2/d,45min/次,以防止術肢腫脹及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3.2.2根據對患者的術前和術后評估結果和手術方式制定康復計劃,指導患者在術后盡早開始進行康復訓練,臥位時的髖關節活動,以恢復肌肉力量,逐漸增加髖關節活動度為目的。①術肢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術肢伸直同時收縮肌四頭肌,保持5~10s;術肢直腿抬高訓練:要求患肢伸直抬高離床面20cm保持5~10s再放下,每組20次,3~4組/d。②在無痛情況下加強術側髖關節周圍肌群力量練習,做抗阻股內側和股外展力的等長肌力訓練:即在股內側和外側給予阻力,讓患者主動內收和外展術肢每次5s,放松5s,盡量完成5~10次/h。練習時避免術肢超過人體中線[2]。③仰臥位屈髖屈膝運動:屈曲膝關節使足跟滑向臀部,然后伸直,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屈髖

3.3手術1w后的康復護理 何時下地練習行走受假體類型、手術切口方式和患者體力恢復情況而定。并嚴格執行醫囑,但必須在康復護士指導下扶助行器行走。術后6d~3個月在鍛煉髖關節活動度和加強股四頭肌力量訓練的同時做好下床和步態的訓練。下床前先將床頭搖高45°~60°,從臥位到坐位,使患者有一個適應過程,以減少起床后頭暈、惡心、嘔吐的不良反應,先協助患者床邊站立練習,2次/d,等適應后再練習行走。下床時患者先移至健側床邊,健側下肢先離床并使足部著地,患肢外展,屈髖

3.4出院的康復護理指導 在患者出院前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詳細指導,出院后繼續康復訓練,至少堅持6個月,直到髖關節的功能恢復穩定。應遵循患肢不負重的雙拐行走患肢部分負重的單拐行走棄拐行走的原則,不宜參加劇烈活動,要防止人工關節脫臼及保護人工關節。不過早棄拐行走,不彎腰拾物,不坐矮凳和過低的坐便器,不盤腿和翹二郎腿,不提拉重物,借助穿襪器穿襪,或采用以下姿勢穿襪,術后3w可坐在椅子上,伸直健側下肢,屈膝、屈髖,將術肢小腿置于正常膝下方,一手握住患肢足底,一手放于患膝內側,輕輕向下,并逐漸屈曲正常健肢膝關節,這個動作同時含患髖關節的屈曲,內收和外展,使患者能夠自如的穿鞋襪。保持居家活動區域內寬敞,利于行走,穿防滑的鞋子。

4 術后康復護理的特點

康復功能鍛煉的內容多,且需長時間鍛煉,鍛煉過程中或鍛煉后可能會引起疼痛,部分患者出院在家因沒有康復人員在旁指導,產生怠慢心理或鍛煉不到位,導致康復鍛煉不能有效進行??祻妥o士進行鍛煉時應循序漸進,予疼痛評估并及時處理疼痛。針對每個患者的特點,建立個性化的康復護理計劃,出院后指導家屬督促功能鍛煉,護士做好定期電話回訪予以指導。481例患者經過住院時的康復護理及出院后的康復指導,3月后隨訪關節功能恢復正常。

5 體會

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以促進患肢肌肉和關節功能早日恢復,對于維持關節穩定性、恢復髖關節功能、減輕關節負載起著很大的作用,成功的護理,需要患者本人、醫務人員、家屬的多方配合完成。

參考文獻:

[1]林慧玲,林錦芬,潘耘,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得護理[J].廣西醫學.2012.34(9):1245-1246.

[2]費璐f.102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護理[J].全科護理.2012.10(3) :648-649.

篇10

患了腦卒中會有哪些后遺癥

腦卒中發生后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其醫護重點也各有側重。為了治療和護理的方便,臨床上常將腦卒中分為如下三期。

急性期 自腦血管病發生至第2周末。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患者病情不穩定,常有驟然變化和意外發生。治療以挽救生命和控制病情進展為重點。

康復期 急性期過后到病后的1~6個月。此期患者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并漸趨穩定。這一時期患者病情進一步好轉的可能性較大。病情可逆者,在這一階段可康復至較高水平;不可逆者,則癥狀、體征持續下去,轉入后遺癥期。這一時期的治療以理療、針灸、運動療法為主。

后遺癥期 腦卒中患者經半年治療后,即轉入后遺癥期。此期沒有一定的時限,除非本病再次發作。此期特征是病情平穩,失去的功能不再有明顯好轉。但是經功能鍛煉后,由于腦其他部分的代償作用,亦有進一步恢復功能的可能性。這一時期主要是防止腦卒中再發、治療基礎疾病和防止并發癥。醫療方式主要是功能鍛煉和必要的護理。

患了腦卒中會有哪些后遺癥

偏癱 偏癱是最常見的腦卒中后遺癥。它是指一側肢體肌力減退、活動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動。偏癱患者常伴有同側肢體的感覺障礙,如冷熱不知、疼痛不覺等。有時還可伴有同側的視野缺損,表現為平視前方時看不到癱瘓側的物品或來人,一定要將頭轉向癱瘓側才能看到。以上這3種癥狀,總稱為“三偏”。

失語 失語也是腦卒中的主要后遺癥,有多種不同類型。其中,運動性失語表現為患者能聽懂別人的話語,但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只能說一些簡單而不連貫的單字,別人無法理解。感覺性失語則無語言表達障礙,但聽不懂別人的話,也聽不懂自己所說的話,表現為答非所問,自說白話。若同一患者存在上述兩種情形,則稱為混合性失語。命名性失語則表現為看到一件物品,能說出它的用途,卻叫不出它的名稱。較大范圍或復發多次的腦卒中患者,可留有精神和智力障礙。表現為記憶力和計算力下降、反應遲鈍、不能看書寫字,最后發展為癡呆,甚至連吃飯、大小便都不能自理。還有的患者會出現胡言亂語、抑郁狂躁、哭笑無常等病態人格。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 張慶俊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的大量工作是在基層醫療機構或家庭中進行的。實踐證明,許多腦卒中患者通過康復訓練可以生活自理,甚至恢復工作能力。

以往人們由于害怕再度發生腦出血,不敢早期進行康復治療。實際上,康復治療引起再度腦出血的可能性很小,康復治療和訓練宜及早開展。一般認為,康復治療開始的時間是:腦血栓形成患者在發病后1周,神志清醒的患者在發病后第2天;腦出血患者在發病第3周后,即急性期過后。即只要神志清楚、病情平穩就可開始功能恢復訓練。

第一階段:即腦卒中后急性期(從發病后到2周),患者肌肉呈弛緩狀態,四肢沒有手動運動。

第二階段:發病2周后?;颊呒埩﹂_始增加,痙攣開始出現,無隨意主動運動。運動形式以基本的共同運動和聯合反應為主。

第三階段:可隨意引起共同運動,痙攣達到病程中的極值,共同運動的活動受限,不能在某關節的全范內進行活動。

第四階段:隨著病程延長,病情進一步恢復,痙攣不再加強而有所減輕,共同運動模式削弱,主動運動開始出現。此時的主動運動雖然困難,但逐漸開始變得容易。

第五階段:基本的四肢共同運動失去了優勢,可以從事較難的分離運動或較難的功能活動,痙攣明顯減輕。

第六階段:共同運動完全消失,痙攣基本消失,各關節運動較靈活,協調運動大致正常。

腦卒中患者的康復內容有:

各種理療:包括電療、光療、水療、蠟療以及中西醫結合的電針療法、超聲療法、穴位磁療、中西藥直流電導入療法等。

作業療法:包括日常生活基礎動作、職業勞動動作及工藝勞動動作訓練等。日的是讓患者逐漸適應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種種需要。

醫療體育:是康復醫療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有現代醫療體操及中醫傳統體療。

語言訓練:對失語患者施行語言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其說話能力。

心理康復:研究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智力狀況,運用心理療法促使患者的心理康復。

娛樂康復:娛樂不但有助于身體功能的改善,還可振奮患者的精神,避免其產生孤獨寂寞感。方式有聽音樂、練習樂器、繪畫等。

下面重點介紹記憶康復、語言康復、心理康復以及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訓練。

記憶康復

腦卒中患者常有記憶力減退,具體表現為以下兩種類型:

短期記憶障礙:大腦對新信息的儲存時間縮短,剛發生的事情,一會兒就忘了,對過去的事卻記憶猶新。

長期記憶障礙:往往在近事記憶受損的基礎上形成,先有近事遺忘,慢慢發展為遠事記憶力也下降。

不過,記憶力的康復是有辦法的,如果患者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可以鼓勵其寫日記,將有助于擴大思維空間和加強記憶;還可以在房間內貼一些字條,如“講究衛生”等,提醒他洗臉、刷牙、整理床鋪等,有助于喚醒記憶;還可以讓患者看過去的照片,激起他對于往事的回憶;還可以把數字如電話號碼拆開讓患者記憶,先記前面一半,再記后面的;也可以把事情編成順口溜來幫助記憶;等等。只要堅持訓練,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語言康復

語言康復也應盡早開始,在患者意識清醒、病情平穩后就可進行。

根據不同的失語類型采用不同的訓練方法,運動性失語的康復鍛煉應從簡單到復雜,從“不”“喝”“吃”等單音字到“不行”“喝水”“吃飯”等單詞,會說的詞多了,再練習簡單的語句,他人說上半句,患者接上半句,慢慢過渡到說整句話。熟練后再訓練說復雜的句子,然后可讓患者讀簡單的文章。訓練方法可靈活多變,如看圖說話、復述句子、指物說字、指字說字等。

若患者為感覺性失語,_可以存訓練中反復將語言與視覺結合,如給患者盛好飯,告訴他“吃飯”;反復將于勢與語言結合,如讓患者洗臉,并用手做洗臉的動作,慢慢地患者就會把語言與表達的意思聯系起來。

心理康復

心理康復與腦卒中后的功能恢復密切相關,腦卒中發生后,患者主要的心理問題有以下幾點:

擔心自己的生命小能保全;擔心自己將來的生活要別人照顧;擔心自己不能勝任工作;等等。

心理康復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首先,醫護人員及患者家人對患者要熱情。照料其生活起居,關心其病痛,不能流露出不耐煩的情緒,傷害患者的感情;可介紹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實例,樹立患者恢復健康的信心;要幫助患者趕走對死亡的恐懼,向患者介紹病情的發展及需注意的問題,如腦出血患者常擔心血還未止住,這時可向患者解釋:出血已經停止,病情已經穩定,等血塊吸收后,病情還會好轉,目前主要是防止再出血,要安心休息,不要用力咳嗽和排便,避免情緒激動等;在幫助患者肢體康復的過程中,對其每一點進步,都要加以鼓勵,以形成生理康復和心理康復的良性循環。

腦卒中患者偏癱的肢體如何康復

腦卒中患者在度過危險的急性期后,應盡早進行癱瘓肢體的康復訓練,以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和大腦的新陳代謝,增強代償功能,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強直,使后遺癥發生減少到最低程度,降低腦卒中患者的病殘率。康復可以分為3個階段:

1.病床上的肢體功能鍛煉:一般指從發病到可以坐起這一階段,腦梗死患者為1~2周,腦出血患者為3~4周。一旦病情穩定,就可以開始康復鍛煉。首先,讓患者學會自己將健側腿放在患側腿膝關節上,沿患側小腿下滑到踝部;用健側手臂拉動患側手臂上舉,利用健側肢體幫助患側肢體進行活動。其次,可在病床的另一頭系上繩子,讓患者用健側手拉著繩子帶動軀體活動,如翻身、抬腿、舉臂等,盡其所能活動、鍛煉。最后,對肢體癱瘓嚴重,不能自己鍛煉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幫助他們做肢體關節的內收、外展、旋轉、屈伸;為防止畸形,可用矯形裝置將患肢固定于功能位;同時給予肌肉按摩,為患者下床活動打好基礎。

2.練習坐起和站立:先抬高床頭,練習坐起。床頭抬高角度從30度開始,逐漸增大角度,延長時間,讓患者過渡到雙足下垂,坐于床邊。起床動作要慢,否則患者會有頭暈感。然后可在專人保護下學習站立,站立時先將身體重量集中在健側下肢,然后慢慢移向患肢,站立時間逐步延長。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上肢的練習。

3.練習行走和鍛煉生活自理能力:患者能夠較長時間站立后,可以開始練習行走。先練習原地踏步,盡量抬高患肢,然后在兩人的攙扶下練習行走,扶著椅背或拄拐行走。行走時應平穩緩慢,培養正確的步態,糾正八字足,防止身體過于向健側偏斜。待患者已經能較好地獨立行走后,再鍛煉一些日常生活的能力,如上下樓梯、自。行穿衣、吃飯、梳洗等,以促進癱瘓肢體功能的全面恢復。

按摩對癱瘓肢體的恢復是十分有利的。按摩可以改變局部組織的生理反應。通過神經系統,反射性地調節身體功能,使癱瘓肢體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得到改善,營養局部皮膚和肌肉,增加肌肉和韌帶的伸縮性,解除肢體的攣縮、畸形及肌肉痙攣。

上述3個階段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使患者過于勞累??祻碗A段需要患者及其家屬投入很大的耐心和毅力。

腦卒中患者的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

被動運動就是患者不動,將全身放松,特別是要將準備接受治療的部位放松,患者利用健側肢體或在他人的幫助下對患側肢體進行活動。

腦卒中患者應如何進行被動運動

如果癱瘓肢體不能活動,則取仰臥位,用健側手拿起癱瘓的上肢,緩慢地伸展和屈曲肘關節、腕關節、指關節,每次被動運動5分鐘,上下午各1次;如果癱瘓的肢體已恢復活動,但運動仍不靈活,健側手可幫助癱瘓的肢體活動,如幫助屈伸關節等。健側的肢體也應經常活動,這種活動有助于患側肢體的被動運動。進行被動運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被活動的肢體應充分放松,置于舒適的位置,被活動的關節要充分予以支持。

2.被動運動應緩慢而柔和,要有節律性,避免做沖擊性動作。被動活動范圍要逐步加大。

3.做被動運動時應盡量不引起明顯的疼痛。當關節明顯粘連時,應避免用暴力強行運動。被動運動常用于肩、肘、腕、手指、髖、膝關節等部位。

主動運動是指患者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的運動,其目的是通過運動來恢復肌力、增加關節活動范圍、改善肢體和肌肉的協調性。

腦卒中患者如何進行主動運動

不完全性癱瘓或完全性一側偏癱的患者,當患側的肌力已有恢復時,應積極地做主動運動。不能下床的患者,自己要做外展肩運動,同時還要做屈曲和伸展肘關節、腕關節、握拳和伸掌動作。下肢要堅持做外展和內旋運動,屈曲下肢,以鍛煉下肢的肌力和關節的功能。每次做10分鐘,上下午各1次。一般偏癱的腦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復較上肢早。如果條件許可,應在發病后兩三周開始站立行走訓練。及早開始站立行走,是防止下肢萎縮畸形,特別是防止頑固足下垂的有效方法,也是改善全身生理功能的有效措施。

翻身動作

翻身能刺激全身的反應和活動性,是重要的治療性動作。轉換要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可先被動翻身,并向患者交代要領,使其增加感覺,再逐漸過渡到主動翻身。

被動翻身時要注意:翻身前要求患者用健側腿鉤住患側腿,以協助翻身,并按要求在健側腿幫助下把患側腿擺正;翻身訓練可在病床上進行,有條件時也可在地板上進行,使患者解除從床上掉下來的恐懼感;無論向健側還是向患側翻身,都應注意教患者將患側肩部放在不引起痙攣的;患者經被動翻身訓練,掌握了一定的翻身技巧,軀干控制能力改善后,應逐漸減少對患者的幫助,使患者過渡到主動翻身。

主動翻身的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方法:

①患者兩手十指交叉相握,然后伸肘,兩手上舉過肩,使患側肩在翻過身后能維持在正確的位置上。②兩膝彎曲,兩腳平放在床上。③若向患側翻身時,患側膝可不用彎曲。這樣翻過來后髖關節是伸直內旋位,可防止將來行走時髖伸不直。④若向健側翻身,患側膝要放在健側膝上面。如患者自己不能做,可給予幫助,這樣翻過來后可使患側處于正確位置。⑤把頭轉向要翻的一邊,用手引導軀干旋轉,隨后腿再跟上。

第二種方法:

翻向健側:①患者用健側手將患側肢放在胸前。②健側腳插到患側腿下面,把患側腿放在健側小腿上。③在轉頸及肩的同時,用健側腳向患側用力蹬床,身體跟著轉過來。

翻向患側:①將患側臂移向身體外側,拇指指向床頭。并使健側腿膝部立起。②抬頭、頸前屈、轉上半身,同時將腳稍向外移,然后向外側蹬床,身子隨著轉過來。

如果患者做以上兩種主動翻身活動有困難,可選做主動輔助運動。即在床的兩邊各同定一條帶子,用手拉著協助進行翻身訓練,以后逐漸放開,以適應主動翻身。

橋式運動

橋式運動就是選擇性髖伸展運動,是早期床上變換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因姿勢像橋而得名。具體方法是患者取仰臥位,膝關節屈曲,雙足底平踏在床面上,用力使臀部抬離床面。助者可用下述方法幫助患者完成該動作:用一只手掌放于患側膝關節的稍上方,在向下按壓膝部的同時向足前方牽拉大腿:另一只手幫助臀部抬起。隨著患者的進步,助者可在逐漸減少幫助的同時,要求患者學會自己控制活動,不能讓患側膝關節伸展或向側方傾倒。

橋式運動能幫助患者增加軀干的運動,一旦患者能熟練地完成,就可以隨意地抬起臀部而使其處于舒適的位置,進而減少褥瘡的發生,增加對關節的控制能力,為以后的坐和站打下基礎,防止以后步行時伸髖困難而引起行走不便。急性期也可用此姿勢放置便盆和更換衣服。

腦卒中患者康復鍛煉時要注意什么

只有適當地鍛煉才有好的效果。因此,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時要注意遵守以下原則:

1.持之以恒。每天至少鍛煉一次,堅持不懈。否則鍛煉的效果不易鞏固。

2.循序漸進。逐漸提高運動的難度和運動量。

3.因人而異。要根據各自的病情和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鍛煉方式和活動量。

4.勞逸結合。不能急于求成。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注意。防止心跳過快(每分鐘不能超過140次)及心律紊亂,防止血壓過高(不能超過26.6/16千帕);避免屏氣動作及過度用力。如果運動后出現肌肉緊張,說明運動量過大,要適當減少。

5.注意安全,防止意外。

6.加強正常肢體及軀干功能的鍛煉,以代償殘肢功能。

7.預防廢用綜合征,防止肩發僵、肢體攣縮畸形等后遺癥。

8.裝配假肢及矯形器。對截肢者裝配假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其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對某些肢體畸形、運動異常的患者裝配適當的矯形器,可以預防畸形的進一步發展,補償功能活動。對行走不便的患者,可配備手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