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脫位骨折合并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9 09:48:00
導語:膝關節脫位骨折合并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膝關節脫位骨折合并動脈損傷在創傷骨科比較常見,多見于一些高能量損傷,常危及生命,而且有較高的截肢率,國外報道截肢率10%~40%[1]。較高的截肢率主要與不能及時正確作出血管損傷的判斷和嚴重的軟組織毀損傷有關。現回顧性分析膝關節脫位或/和骨折合并動脈損傷23例資料,探討血管損傷的處理原則和方法。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2年7月至2006年5月,本科收治膝關節脫位或/和骨折合并動脈損傷患者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齡17~56歲(平均36歲);交通傷15例,墜落傷3例,壓砸傷3例,其它傷2例;膝關節以遠肢體毀損傷3例,活動性出血7例,合并神經損傷5例。
1.2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遵循急救原則,優先處理危及生命的損傷,糾正休克,評估有無閉合性顱腦損傷、胸部損傷及腹部閉合性損傷,控制活動性出血。入院時如果明確表現有血管損傷(遠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動脈性出血、逐漸增大的血腫、搏動性血腫,或在動脈損傷部位有挫傷、瘀血等),應視為有血管損傷的手術探查指征,而對于有遠端毀損傷、大的非搏動性血腫等血管損傷者,行血管造影或Doppler檢查,有血管損傷陽性者,需行手術探查修復。在處理順序上,對于有膝關節脫位者,首先膝關節復位,再探查修復血管;對于骨折患者,先處理血管損傷,再處理骨折,采用內固定或外支架固定,或石膏托臨時固定,待病情穩定后,再Ⅱ期穩定骨折。術中用1:5000肝素鹽水沖洗血管斷端,術后常規靜脈滴注丹參、低分子右旋糖苷,并肌注妥拉蘇林擴血管。對于受傷至手術血管再通時間超過6h則常規行預防性筋膜間室切開減壓,通常取小腿內外側減張切口,即可達到小腿4個筋膜間室減壓或采用多個小切口徹底切開減壓。本組15例行預防性筋膜間室切開減壓。
2結果
本組無一例死亡。初期截肢3例,為外院漏診動脈損傷而發生肢體缺血后轉入本院,其余20例手術成功修復動脈。血管斷端直接修復16例,取對側大隱靜脈逆轉橋接4例。合并嚴重靜脈損傷者行靜脈斷端結扎,靜脈損傷較輕者行靜脈修復。術后吻合口處發生血栓2例,經Doppler檢查證實后急診切除血栓段血管,取自體大隱靜脈逆轉移植修復成功。20例血管修復患者中19例術后獲得隨訪,隨訪時間3個月~4年(平均2年),骨折愈合均良好,肢體功能恢復亦較好。
3討論
3.1膝關節脫位骨折合并
動脈損傷的早期診斷高能量損傷常導致嚴重的肌肉骨骼系統損傷并導致高截肢率。減少肢體缺血時間是降低截肢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強調臨床對于血管損傷的早期明確診斷、盡早修復血管和重建遠端肢體血供的重要性,特別是對于膝關節脫位和膝關節周圍骨折者,應高度懷疑有動脈損傷的可能性。Miranda等[2]認為,單純膝關節脫位通過臨床檢查即可明確有無血管損傷而無須常規作血管造影檢查,但膝關節周圍骨折合并血管損傷,因病情復雜,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作血管造影以明確診斷。23例膝關節脫位骨折伴動脈損傷占本院同期膝關節脫位及骨折病例的19%,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膝關節脫位骨折常合并有動脈損傷。因此,對該類損傷應高度懷疑可能并存的動脈損傷,必要時作相關檢查以免早期遺漏血管損傷的診斷,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本組13例行血管造影證實有動脈損傷。血管造影不是一個常規的檢查方法,但對于高度懷疑血管損傷者,明確診斷、判斷損傷部位具有重要意義。術前的Doppler檢查是一種簡單、快捷的無創傷方法,可以在急診室床旁進行,通過探測血管信號強度的改變、更客觀的是測得血管內壓力指數來觀察血管是否正常,壓力指數降低超過正常10%,即使遠端仍可觸及動脈搏動,仍可確定該血管不正常[3]。
3.2血管損傷與骨折、脫位的處理
對于膝關節脫位合并血管損傷者,應首先復位,然后再處理血管損傷,但是對于骨折合并動脈損傷,是先處理血管損傷還是先處理骨折仍有爭議,目前普遍認為先修復血管可以降低截肢率[4]。本組均先處理血管損傷,以最短的時間內恢復遠段肢體血供,再處理骨折,對于個別特殊情況如缺血時間相對較短且無完全缺血(側支循環代償)、而且先穩定骨折有利于血管損傷的修復者,可先采用血管內套管臨時橋接建立血循環,以最快的速度穩定骨折后再處理血管。本組3例采用此法處理。骨折的處理以最小的創傷達到最大限度的穩定為原則,減少骨折復位、固定過程中對血管及周圍組織造成的進一步損傷和失血,采用外支架固定是簡捷、快速穩定的較好方法。本組5例采用外支架固定,相對縮短了血管再通時間。由于大多數病例均行預防性小腿筋膜間室切開減壓,外支架固定有利于術后處理減張切口,有利于創面換藥。
3.3是否同時修復伴隨的靜脈損傷
在處理動靜脈聯合損傷中,靜脈損傷是否需要修復,仍然爭議較大。陳聚伍等[5]認為,靜脈是膝部以遠肢體唯一的深靜脈回流系統,與動脈的修復同等重要,尤其在膝周軟組織創傷明顯時,單靠淺靜脈系統回流不充分,但Hafez等[4]認為動靜脈損傷與是否需要筋膜切開減壓和截肢率無關,不管采用何種方法修復靜脈血管,都會延遲手術時間,其修復后的作用不明顯,且發生肺栓塞的機率卻增加(22%),而結扎靜脈后對遠期效果的影響小;采用自體靜脈移植修復靜脈損傷,在修復后的7d內發生修復失敗率達39%。Kuralay等[6]也認為除非特殊情況,一般不常規同時修復靜脈損傷,特別是脛前及脛后靜脈。本組17例伴隨有靜脈血管損傷,9例行靜脈血管結扎均未發生明顯影響,因此作者認為,對于伴隨動脈血管損傷的靜脈損傷,力求簡單,在不能端端吻合的情況下可直接結扎。早期通過筋膜切開減壓(注意在切開減壓時盡量避免切斷大隱靜脈),可以降低肢體腫脹及促進回流,后期通過小腿深淺靜脈間交通支可以代償,對肢體不會產生明顯影響,但是對于有靜脈血管廣泛損傷者,應爭取吻合重要的靜脈血管以提高動脈修復的成功率。
3.4預防性骨筋膜室切開減壓
動脈斷裂后遠端組織缺血時間相對較長,以及血管修復血流再通后發生缺血再灌注損傷,斷端積血引起的腫脹、骨折斷端出血以及膝關節周圍及小腿軟組織的挫傷等多種因素作用下易形成骨筋膜室綜合征。術中血管修復前或修復后行預防性筋膜切開可以防止骨筋膜室綜合征的發生,降低截肢率。本組對損傷的血管再通時間超過6h者行筋膜間室切開減壓,軟組織挫傷相對較輕、腫脹不明顯者,采用多個小切口深筋膜間室切開減壓,而缺血較長腫脹明顯者則采用內外側長切口減壓,在切開減壓時注意保護大隱靜脈的連續性。
3.5術中、術后抗凝治療
Guerrero等[7]指出,術中、術后未立即采用抗凝治療的患者中因發生骨筋膜室綜合征而截肢的比例顯著高于使用抗凝治療者。Melton等(1997年)指出術中全身使用肝素或局部應用尿激酶或二者聯合應用可降低術后微血栓的形成,并可以降低肢體缺血性壞死發生率。本組病例均在術中局部應用肝素沖洗斷端并術后立即使用抗凝劑(近年來使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口服小劑量阿斯匹林),術后2例吻合口發生血栓形成,無傷口出血等并發癥發生。作者認為,術中、術后使用抗凝劑可以促進遠端肢體的血液循環、減輕組織肌肉缺血及降低吻合口處以及小腿血栓形成,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WascherDC.Highvelocitykneedislocationwithvascularinjury.Treatmentprinciples.ClinSportsMed,2000,19(3):457~477.
2MirandaFE,DennisJW,VeldenzHC,etal.Confirmationofthesafetyandaccuracyofphysicalexaminationintheevaluationofkneedislocationforinjuryofthepoplitealartery:aprospectivestudy.JTrauma,2002,52(2):247~252.
3WilsonJS,MirandaA,JohnsonBL,etal.Vascularinjuriesassociatedwithelectiveorthopedicprocedures.AnnVascSurg,2003,17(6):641~644.
4HafezHM,WoolgarJ,RobbsJV.Lowerextremityarterialinjury:resultsof550casesandrewiewofriskfactorsassociatedwithlimbloss.JVascSurg,2001,33(6):1212~1219.
5陳聚伍,王義生,黃宗強.35例動脈損傷的治療體會.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13(16):1224~1226.
6KuralayE,DemirkilicU,OzalE,etal.Aquantitativeapproachtolowerextremityveinrepair.JVascSurg,2002,36(6):1213~1218.
7GuerreroA,GibsonK,KralovichKA,etal.Limblossfollowinglowerextremitytrauma:whatcanbedoneproactively.Injury,2002,33(9):765~769.
- 上一篇:先天性梅毒研究論文
- 下一篇:胃腸道間質瘤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