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入股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23:08: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資入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簡析外資入股商業銀行

一、外資入股我國商業銀行的概況

外資入股我國商業銀行較早的可以追溯到1997年亞洲開發銀行入股光大銀行,使光大銀行成為國內第一家有國際金融組織參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在亞洲開發銀行入股光大銀行之后,1999年國際金融公司成功入股上海銀行。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外資入股我國商業銀行的步伐明顯加快。外資大多將東部發達地區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作為入股的對象,因為這些商業銀行具有產權清晰、業務發展迅速等特點。但隨著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進程的加快,目前外資已成功入股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不難看出,外資入股我國商業銀行已成為外資進入我國金融業的一種重要方式。

二、我國商業銀行引進外資的初衷及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

近年來,雖然我國一直致力于銀行業的改革,但目前我國大多數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仍然存在產權單一、行政干預較多、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資本充足率低、不良貸款率高、產品創新能力差、綜合競爭能力不強等問題。我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承諾金融業在過渡期內將逐步向外資開放,到2006年以后全面開放,屆時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開展業務將不再受地域、幣種和業務對象的限制。為了應對外資金融機構的沖擊,通過引進外資入股的方式來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資本充足率,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的一種戰略抉擇。

通過引進綜合實力強的外資金融機構入股我國商業銀行,我認為將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對我國的商業銀行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有利于改變我國商業銀行產權結構單一的狀況及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查看全文

外資銀行入股中資銀行論文

摘要:外資銀行入股中資銀行,是在二十多年來中國銀行業持續轉型的歷史背景下開展的。這場巨大的歷史變革一直是由中國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推動的,由于中國市民社會的不足,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能依靠自身建立一套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內部管理體制,為此,中國政府引入了境外的戰略投資者,以期改善中國金融市場的競爭狀況。在這個過程中,加強法律監管成為中國政府的一項無比重要而又十分緊迫的任務。

關鍵詞:改革;轉型;法律監管;外資銀行入股

一、中資銀行的改革與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開始逐步建立現代金融體系與現代金融制度的進程,一方面,商業銀行體系逐步建立并完善,大型國有銀行不斷上市,另一方面,銀行業的對外開放進程也在不斷深化。1979年中國政府允許外資金融機構①設立代表處為標志,日本輸出銀行被首家獲準在我國設立代表機構,拉開了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序幕。截至2005年8月外資銀行資產已達815億美元。隨著2006年12月中國兌現加入WTO承諾全面開放銀行業,中國金融開放的步伐急劇加快。一方面幾大國有商業銀行加緊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另一方面外資金融機構紛紛以戰略投資者身份進入中國銀行業,參股、控股中資銀行已成為外資占領中國市場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選擇。

外資銀行參股的國內銀行選擇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股份制商業銀行;第二類是城市商業銀行;第三類是國有商業銀行。繼1996年10月光大銀行首次引入外資參股后,②我國銀行業外資并購活動斷斷續續持續了十年。2003年以后,隨著我國外資并購相關法規的大量出臺和進一步完善,外資并購的對象也從最初的中小銀行逐步擴展到較大的股份制銀行和主要城市的商業銀行以及國有獨資銀行,外資并購中資銀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根據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數字,截至2006年年中,共有18家中資銀行引進超過20家境外戰略投資者,融資額近200億美元。

從理論上說,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可選擇路徑大致有四種:在中國開辦獨立的分支機構、購買并持有中國國內銀行機構的股份、與中方合資建立新的銀行、成立外商獨資銀行。但實際上,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主要形式是前兩者。截至2005年年底,共有20個國家和地區的71家外國銀行在中國設立了238家營業性機構,另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173家銀行在中國23個城市開設了238家代表處。外資銀行在華資產總額845億美元,占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2%左右,其中在華分支行資產總額795億美元,占外資銀行在華總資產94%。③然而,從2005年開始,外資銀行進入中國設立分支行的方式逐漸讓位于入股中資銀行方式。①在外資入股中國銀行業的發展過程中,被入股銀行由中小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逐步擴展到國有商業銀行,入股比例不斷提高,入股步伐不斷加快。外資入股中資銀行逐漸成為外資進入中國銀行業的首選路徑。

查看全文

外資入股對銀行績效的干擾

我國金融業在2006年全面對外開放,境外金融機構紛紛進駐中國,外資入股境內商業銀行成為一種趨勢。美洲銀行、淡馬錫集團、瑞銀集團、高盛等分別入股建行、中行和工行;標準渣打銀行成為渤海銀行發起人之一……眾多外資銀行成為國內商業銀行的新股東,它們的到來也勢必給中資銀行的經營帶來重要影響。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外資入股后的中資銀行績效變化對外資入股的影響作一些研究和判斷。

一、外資銀行入股中資銀行的現狀分析

1979年12月,國家允許外資金融機構設立代表處,日本輸出入銀行首家獲準在我國設立代表機構,標志著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開始。到2002年,外資銀行進入加速發展期。特別是入世以后,在華外資銀行迅速增長。2005年底,已有40個國家,173家銀行在中國的23個城市開設了238家代表處,外資銀行資產增長了1倍多,已達871.85億美元。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外資銀行開始通過購買商業銀行股權進入我國銀行市場。截至2005年底,25家外資銀行在我國20家中資銀行中入股。美洲銀行、皇家蘇格蘭銀行、淡馬錫集團、瑞銀集團、高盛、安聯、運通等分別入股四大銀行中的建行、中行和工行;標準渣打銀行成為渤海銀行發起人之一;德意志銀行入股華夏銀行;法國巴黎國民銀行入股稱城市商業銀行。2006年底,國內銀行業向外資正式全面開放。截至2007年10月末,已有35家境外機構投資入股23家中資銀行,入股金額達210億美元。

外資銀行入股對中資銀行來講,帶來競爭的同時也有許多積極的影響。外資銀行有著豐富的市場運作經驗,有利于改變中資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和經營機制。中資銀行在獲得補充資本金的同時,還能獲得創新的金融產品,以及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與方法,這是實現中資銀行發展戰略轉型的一條捷徑。

中資銀行積極引入國外戰略投資者,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其發展進入新的階段:2005年9月末,全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比2005年年初減少了5502億元,不良貸款比率下降到8.6%,首次下降到一位數。不良貸款余額和比例持續保持了“雙下降”。資本充足率達到8%要求的商業銀行達35家,其資產占全部商業銀行總資產的68.1%。

二、外資入股對銀行績效影響的實證分析

查看全文

外資入股對銀行績效影響研究論文

一、外資銀行入股中資銀行的現狀分析

1979年12月,國家允許外資金融機構設立代表處,日本輸出入銀行首家獲準在我國設立代表機構,標志著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開始。到2002年,外資銀行進入加速發展期。特別是入世以后,在華外資銀行迅速增長。2005年底,已有40個國家,173家銀行在中國的23個城市開設了238家代表處,外資銀行資產增長了1倍多,已達871.85億美元。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外資銀行開始通過購買商業銀行股權進入我國銀行市場。截至2005年底,25家外資銀行在我國20家中資銀行中入股。美洲銀行、皇家蘇格蘭銀行、淡馬錫集團、瑞銀集團、高盛、安聯、運通等分別入股四大銀行中的建行、中行和工行;標準渣打銀行成為渤海銀行發起人之一;德意志銀行入股華夏銀行;法國巴黎國民銀行入股稱城市商業銀行。2006年底,國內銀行業向外資正式全面開放。截至2007年10月末,已有35家境外機構投資入股23家中資銀行,入股金額達210億美元。

外資銀行入股對中資銀行來講,帶來競爭的同時也有許多積極的影響。外資銀行有著豐富的市場運作經驗,有利于改變中資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和經營機制。中資銀行在獲得補充資本金的同時,還能獲得創新的金融產品,以及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與方法,這是實現中資銀行發展戰略轉型的一條捷徑。

中資銀行積極引入國外戰略投資者,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其發展進入新的階段:2005年9月末,全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比2005年年初減少了5502億元,不良貸款比率下降到8.6%,首次下降到一位數。不良貸款余額和比例持續保持了“雙下降”。資本充足率達到8%要求的商業銀行達35家,其資產占全部商業銀行總資產的68.1%。

二、外資入股對銀行績效影響的實證分析

國內外學者通常都采用的是Claessense構建的靜態線性模型對外資進入后東道國銀行效率的變化作出檢驗,即:

查看全文

淺析外資銀行入股中資銀行

摘要:外資銀行入股中資銀行,是在二十多年來中國銀行業持續轉型的歷史背景下開展的。這場巨大的歷史變革一直是由中國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推動的,由于中國市民社會的不足,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能依靠自身建立一套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內部管理體制,為此,中國政府引入了境外的戰略投資者,以期改善中國金融市場的競爭狀況。在這個過程中,加強法律監管成為中國政府的一項無比重要而又十分緊迫的任務。

關鍵詞:改革;轉型;法律監管;外資銀行入股

一、中資銀行的改革與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開始逐步建立現代金融體系與現代金融制度的進程,一方面,商業銀行體系逐步建立并完善,大型國有銀行不斷上市,另一方面,銀行業的對外開放進程也在不斷深化。1979年中國政府允許外資金融機構①設立代表處為標志,日本輸出銀行被首家獲準在我國設立代表機構,拉開了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序幕。截至2005年8月外資銀行資產已達815億美元。隨著2006年12月中國兌現加入WTO承諾全面開放銀行業,中國金融開放的步伐急劇加快。一方面幾大國有商業銀行加緊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另一方面外資金融機構紛紛以戰略投資者身份進入中國銀行業,參股、控股中資銀行已成為外資占領中國市場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選擇。

外資銀行參股的國內銀行選擇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股份制商業銀行;第二類是城市商業銀行;第三類是國有商業銀行。繼1996年10月光大銀行首次引入外資參股后,②我國銀行業外資并購活動斷斷續續持續了十年。2003年以后,隨著我國外資并購相關法規的大量出臺和進一步完善,外資并購的對象也從最初的中小銀行逐步擴展到較大的股份制銀行和主要城市的商業銀行以及國有獨資銀行,外資并購中資銀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根據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數字,截至2006年年中,共有18家中資銀行引進超過20家境外戰略投資者,融資額近200億美元。

從理論上說,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可選擇路徑大致有四種:在中國開辦獨立的分支機構、購買并持有中國國內銀行機構的股份、與中方合資建立新的銀行、成立外商獨資銀行。但實際上,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主要形式是前兩者。截至2005年年底,共有20個國家和地區的71家外國銀行在中國設立了238家營業性機構,另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173家銀行在中國23個城市開設了238家代表處。外資銀行在華資產總額845億美元,占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2%左右,其中在華分支行資產總額795億美元,占外資銀行在華總資產94%。③然而,從2005年開始,外資銀行進入中國設立分支行的方式逐漸讓位于入股中資銀行方式。①在外資入股中國銀行業的發展過程中,被入股銀行由中小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逐步擴展到國有商業銀行,入股比例不斷提高,入股步伐不斷加快。外資入股中資銀行逐漸成為外資進入中國銀行業的首選路徑。

查看全文

金融改革重要性研究論文

摘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我國近年來實行的大規模單一的引進外資、邊緣化內資的金融改革措施,導致大量金融資產流失,增加了我國的金融風險。金融改革要把金融主權和金融安全放在首位,應該探索新的改革思路和途徑。

關鍵詞:金融改革引進外資金融安全

一、金融安全是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

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金融日益廣泛地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金融也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在金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國內外金融市場聯系和相互影響越來越密切的形勢下,做好金融工作,保障金融安全,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維護經濟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

二、我國金融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金融資產流失嚴重

查看全文

論外資銀行進入金融安全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經濟和金融安全的影響是復雜的,國內外學者對這個問題作了理論的分析和實證的檢驗。

對外資銀行進入與東道國經濟穩定性之間關系的理論研究,目前未能達成一致。一類觀點認為,外資銀行進入可能促進東道國的資本積累和資本配置效率,提高銀行體系的效率和穩定性,提高監管當局的監管水平,從而有利于東道國經濟系統的穩定運行。而另一類觀點則認為,外資銀行的進入給東道國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可能將別國的經濟衰退或危機輸入東道國;當東道國面臨經濟困難時,外資銀行可能成為資本外逃的重要通道。談儒勇等(2005)認為,這兩種觀點是可以調和的,而調和的關鍵在于外資銀行的進入是否適度以及東道國是否具備相應的銀行開放條件。我們認為,兩類觀點對我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國銀行業低效率運行的現實需要外資銀行的進入,而外資銀行可能帶來的不安全因素則需要用精巧的制度設計來規避,新近頒布和實施的《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將在后面具體闡述。對于外資入股東道國銀行這一特殊途徑,巴曙松(2006)認為,外資入股給東道國銀行業帶來了利益共享者的同時也帶來了金融體系的風險共擔者,有利于金融風險的分散,有利于金融穩定。

外資銀行進入效應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檢驗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經濟金融穩定性影響等方面。在銀行業效率方面,Levine(2003)運用47個國家的數據研究發現,對外資銀行進入限制較多的國家的商業銀行利差收入較大,銀行效率較低;Claessens(2001)運用80個國家的數據研究發現,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提高會顯著減少銀行的稅前利潤和日常開支;Denizer(2000)關于土耳其銀行業和Barajas(2000)關于哥倫比亞銀行業的發展中國家個案分析則證實外資銀行進入有助于降低金融機構利差收入和提高貸款質量。以上實證研究均得到相同的結論,即外資銀行的進入將提高東道國銀行業的效率。一國金融體系的效率與其開放度正相關,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又和效率成正比。

在東道國經濟穩定性方面,實證研究的結論同理論研究一樣,存在分歧。Demirguc-Kunt等(1998)研究發現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與銀行危機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得出外資銀行進入容易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結論。另一類觀點則支持外資銀行的進入,Barth等(2001)研究發現在外資銀行進入限制較少的國家,貨幣危機發生的可能性較低;葉欣等(2004)研究表明,外資銀行進入將顯著降低東道國銀行發生危機的可能性;巴曙松(2006)提出,世界上最發達和最富效率的金融體系往往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金融體系,而大部分發生過金融危機的國家,在危機前都曾采取了排斥和限制外資銀行進入的金融法規和政策,危機后則加快金融重組步伐,更大程度地開放了金融體系,比如日本、韓國、墨西哥和阿根廷。

二、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路徑選擇及其對金融安全的影響

查看全文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我國金融安全論文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經濟和金融安全的影響是復雜的,國內外學者對這個問題作了理論的分析和實證的檢驗。

對外資銀行進入與東道國經濟穩定性之間關系的理論研究,目前未能達成一致。一類觀點認為,外資銀行進入可能促進東道國的資本積累和資本配置效率,提高銀行體系的效率和穩定性,提高監管當局的監管水平,從而有利于東道國經濟系統的穩定運行。而另一類觀點則認為,外資銀行的進入給東道國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可能將別國的經濟衰退或危機輸入東道國;當東道國面臨經濟困難時,外資銀行可能成為資本外逃的重要通道。談儒勇等(2005)認為,這兩種觀點是可以調和的,而調和的關鍵在于外資銀行的進入是否適度以及東道國是否具備相應的銀行開放條件。我們認為,兩類觀點對我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國銀行業低效率運行的現實需要外資銀行的進入,而外資銀行可能帶來的不安全因素則需要用精巧的制度設計來規避,新近頒布和實施的《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將在后面具體闡述。對于外資入股東道國銀行這一特殊途徑,巴曙松(2006)認為,外資入股給東道國銀行業帶來了利益共享者的同時也帶來了金融體系的風險共擔者,有利于金融風險的分散,有利于金融穩定。

外資銀行進入效應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檢驗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經濟金融穩定性影響等方面。在銀行業效率方面,Levine(2003)運用47個國家的數據研究發現,對外資銀行進入限制較多的國家的商業銀行利差收入較大,銀行效率較低;Claessens(2001)運用80個國家的數據研究發現,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提高會顯著減少銀行的稅前利潤和日常開支;Denizer(2000)關于土耳其銀行業和Barajas(2000)關于哥倫比亞銀行業的發展中國家個案分析則證實外資銀行進入有助于降低金融機構利差收入和提高貸款質量。以上實證研究均得到相同的結論,即外資銀行的進入將提高東道國銀行業的效率。一國金融體系的效率與其開放度正相關,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又和效率成正比。

在東道國經濟穩定性方面,實證研究的結論同理論研究一樣,存在分歧。Demirguc-Kunt等(1998)研究發現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與銀行危機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得出外資銀行進入容易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結論。另一類觀點則支持外資銀行的進入,Barth等(2001)研究發現在外資銀行進入限制較少的國家,貨幣危機發生的可能性較低;葉欣等(2004)研究表明,外資銀行進入將顯著降低東道國銀行發生危機的可能性;巴曙松(2006)提出,世界上最發達和最富效率的金融體系往往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金融體系,而大部分發生過金融危機的國家,在危機前都曾采取了排斥和限制外資銀行進入的金融法規和政策,危機后則加快金融重組步伐,更大程度地開放了金融體系,比如日本、韓國、墨西哥和阿根廷。

二、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路徑選擇及其對金融安全的影響

查看全文

外資金融研究論文

編者按: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的舉措之一是,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這不僅有利于增強銀行資本實力,改善資本結構,還有利于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經驗、技術和方法,促進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與國際先進銀行接軌,優化公司治理結構。

同時,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提醒我們,對境外戰略投資者爭食中國金融“肥肉”可能帶來的不良因素和風險應保持高度的警覺。

比利時某基金管理公司最近正在辦理1元1股增持中國某基金管理公司49%股權的手續。這家比利時公司已擁有該公司33%的股權。外方預計,他們投資4900萬元人民幣,5年之后可以從這家合資的基金管理公司取得股權投資收益每年6億元人民幣以上。

德邦證券有限公司總裁、經濟學博士余云輝認為,如果中國設立20家類似的基金管理公司(自從2004年底外資在基金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被放寬至49%后,我國目前合資基金公司已達18家),未來每年境外投資者從中國攫取的財富將達到120億元人民幣。這還僅僅是基金業的狀況,銀行業、保險業的狀況可能更甚于此。

中資銀行的股權價格“太便宜了”?

近來,外資爭奪中國金融企業股權的消息不絕于耳。

查看全文

金融安全重大問題分析論文

摘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我國近年來實行的大規模單一的引進外資、邊緣化內資的金融改革措施,導致大量金融資產流失,增加了我國的金融風險。金融改革要把金融主權和金融安全放在首位,應該探索新的改革思路和途徑。

關鍵詞:金融改革引進外資金融安全

一、金融安全是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

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金融日益廣泛地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金融也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在金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國內外金融市場聯系和相互影響越來越密切的形勢下,做好金融工作,保障金融安全,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維護經濟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

二、我國金融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金融資產流失嚴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