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護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16:28: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科護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科護理對外科手術患者的影響
[摘要]目的研究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對外科手術患者恢復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方法將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入的130例外科手術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均65例,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研究組實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結果手術后研究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研究組各項術后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研究組滿意度92.31%高于對照組81.54%,差異顯著,P<0.05。結論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對外科手術中應用效果良好,能夠提升患者滿意度,并改善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恢復;滿意度
手術是外科疾病主要治療方式,能夠對患者帶來一定收益,但也會對患者造成一定創傷,因此外科患者圍術期需要保證良好的護理措施[1]。目前不斷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醫學模式開展,臨床不斷重視對護理模式的研究,快速康復外科能夠促進患者康復,并通過新的麻醉方案、鎮痛方案、早期鍛煉,減少手術對患者的心理、生理創傷,有效實現患者迅速康復[2]。通過將快速康復外科納入研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130例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外科手術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均65例。其中對照組: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齡為20-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85±4.05)歲。研究組: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齡為20-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11±4.21)歲。上述患者資料,無差異,P>0.05,可研究。1.2方法對照組常規護理,對患者病情咨詢、術前積極準備,并實施健康教育,術后72h常規留置導管,為患者補充氨基酸、脂肪乳,提供必要的營養支持。研究組實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1)術前:所有患者均進行術前心理輔導及宣教,保證患者能夠克服內心的恐懼,術前不給于常規麻醉藥物,但需要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進行導泄并飲足量水,術前6h、24h禁食、禁水,并在術前1h,囑患者糖水口服,對手術區域皮膚進行消毒,但無需進行常規感染、胃腸減壓、營養支持等。(2)術中:麻醉方式選擇硬膜外阻滯麻醉,并選取半衰期較短的藥物,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量,在手術期間選擇無血術野技術,手術期間需要確保對患者實施保暖措施,并對滴注的液體進行預熱,避免患者體溫過低,手術結束后需要使用溫蒸餾水對腹腔進行沖洗,傷口應用可吸收線縫合。(3)術后:術后使用多種模式鎮痛,避免使用阿片類鎮痛藥物,術后24h停止補液,并主張患者早期開始康復鍛煉,術后第1d就能夠協助患者翻身,并鍛煉雙下肢,第2d協助患者下床活動,術后24h拔除導尿管,但無需實施抗生素抗感染。1.3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3]。通過自制問卷,調查滿意情況,總分100,分為滿意≥80;一般≥60;不滿意<60。滿意度=(滿意+一般)/例數×100%[4]。采用生活質量量表(GQOL-74)調查,包括4個單項,單項目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5]。1.4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選擇SPSS18.0統計軟件實施計算,計量資料用x珋±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普外科護理管理考核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績效量化考核應用于普外科護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選取醫院普外科2017年36名護理人員工作情況為研究對象,2017年1~6月實施常規管理,為實施前;2017年7~12月于實施前基礎上實施績效量化考核進行護理管理。評價實施前后護理管理質量(整體護理、基礎護理、病房管理、健康教育、技術操作及護理文書),記錄實施前后護理差錯發生數,調查不同人群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結果:實施后整體護理、基礎護理、病房管理、健康教育、技術操作及護理文書評分明顯高于實施前(P<0.05);實施后護理差錯發生率明顯低于實施前(P<0.05)。實施后患者、醫師及護理人員自身滿意度明顯高于實施前(P<0.05)。結論:普外科護理管理中實施績效量化考核可提高護理管理質量,避免護理差錯的發生,獲得患者、醫師及同行的肯定。
關鍵詞:績效量化考核;普外科;護理管理;護理質量;護理差錯;滿意度
普外科術后患者需留置各種管道,增加護理工作量和護理難度,易發生護理差錯,所以加強普外科護理管理十分關鍵[1]。現代護理管理正經歷著由定性管理、定量管理和經驗管理向科學化管理發展的過程,科學評價護理工作績效成為當前護理管理者所關注的重點問題[2]。績效考核是優化醫院優質護理服務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措施[3]。以往采取的傳統量化考核則注重護士工作量和護理質量的量化考核,但卻忽略護理崗位風險的重要性,從而致績效考核結果缺乏公平、公正及合理性,影響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4]。本次研究為探討績效量化考核在普外科護理管理中的作用,特進行如下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醫院普外科2017年36名護理人員工作情況為研究對象,2017年1~6月實施常規管理,為實施前;2017年7~12月于實施前基礎上實施績效量化考核進行護理管理,為實施后。同時各選取90例患者(實施前后各45例)和24名醫生進行調查。36名護士均為女性,年齡20~45歲;工作年限2~24年。1.2方法。實施前給常規護理,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和管理,重點強調護理技術的掌握,定期考核月工作量等,將護士工作量與其績效掛鉤。實施后于實施前護理基礎上應用績效量化考核進行護理管理。①工作量量化考核:占整體績效考核的20%,根據護士不同工作崗位賦值,其中A/P班為4分,N班為5分,責任組長為6分。根據護士不同工作給予相應評分,如口腔護理、靜脈輸液。健康教育、壓瘡預防及鼻飼、導尿等給予相應的分值。②工作質量量化考核:由護士長負責考核,嚴格參照科室《護理人員工作質量考核標準》執行,不定期開展檢查,考核內容:基礎護理、護理文書、病房管理、健康教育等,滿分100分,其中>80分為合格,不合格者給予扣2分,合格者:80~90加2分,90~100分加4分。護士長負責考核科室責任組長和責任護士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其中理論知識>90分者加1分,80~90分不加不扣,<80分扣1分。撰寫論文者根據數量加分,其中1篇加1分,2篇加2分,3篇及以上加3分;者根據發表期刊給予評分,統計源期刊加2分,SCI加4分,其余加1分。積極參與院內或院外比賽或重大活動且取得名次者,每次加2分,臨床帶教者加2分。投訴者減2分,受到表揚或錦旗或感謝信者加2~5分;發生護理差錯者根據事故大小減3~6分。③護理風險量化考核:以護士長為組長,以責任組長和高年資護士為成員,負責科室護理風險工作的量化考核,根據護理工作性質和崗位來決定考核系數,其中輸血、靜脈穿刺或置管,每項工作分值+護理風險系數10%;危重患者護理:工作分值+護理風險系數15%;高危者護理不當或發生并發癥者扣護理風險系數15%;護理差錯者扣除護理風險系數10%。每月月底對各項考核進行匯總,對考核結果優秀者給予相應獎勵,并通報表揚,優先評優;對考核不合格者扣除相應績效工資,并取消評優資格。1.3觀察指標。采用護理部護理管理質量評價方法評價實施前后護理管理質量(整體護理、基礎護理、病房管理、健康教育、技術操作及護理文書),各項均以百分制,得分越高說明護理管理質量越好,向90例患者發放,由患者現場打分并收回。記錄實施前后護理差錯發生數,調查不同人群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向20名醫生和24名護士及90例患者分別發放滿意度調查表,分為滿意、不滿意。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安排科室數據統計員統計和核實數據,并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品管圈護理管理對普外科護理的影響
【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護理管理對普外科患者滿意度影響。方法納入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普外科收治的8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2組,對照組40例患者采納傳統護理管理,實驗組40例患者采納品管圈護理管理,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兩組焦慮評分、患者滿意度。結果實驗組護理后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品管圈可顯著提高普外科患者滿意度,減輕焦慮情緒,值得借鑒。
【關鍵詞】品管圈護理管理;普外科;患者滿意度
普外科患者大部分需要接受手術治療,面對疾病的折磨、治療費用以及手術的創傷性,患者生理、心理等均存在不同程度應激反應,心理負性情緒較重,對普外科的臨床護理提出了挑戰,傳統護理綜合效果一般,現已不能滿足臨床需求,因此如何提高普外科護理質量是目前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品管圈是一種持續管理方法,通過集思廣益、全體合作等方式,讓某些工作、問題得以解決,是一種有系統、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在潘艷紅研究中,認為品管圈明顯提升了神經外科的護理質量,贏得患者高度認可與贊同,取得了理想的護理效果[1]。本文為進一步研究品管圈在普外科的護理質量,納入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普外科收治的80例患者研究,具體細則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為研究時間段,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是普外科收治的8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2組。實驗組(40例):17例女性、23例男性;年齡在32-70歲,年齡均值為(51.52±5.94)歲。對照組(40例):18例女性、22例男性;年齡在33-69歲,年齡均值為(51.55±5.91)歲。兩組相比P>0.05,可比較。1.2方法。對照組:護士遵醫囑對患者展開治療,告知患者住院相關注意事項等。實驗組:①成立品管圈護理小組:由護士長、護士等組成,組內成員共計8人,護士長擔任組長,其余護士均受過專業培訓,熟練掌握品管圈護理內容。②確定活動主題:積極召開會議,確定品管圈活動主題為“提高普外科護理質量”,從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③查找原因:小組成員以頭腦風暴法分析普外科當前護理存在的問題、原因等。④管理對策:a.健康教育:在患者剛入院時護士通過文字、健康講座、海報等形式展開健康教育,語言以通俗易懂為主,方便患者接受、理解,必要時可向患者、家屬發放疾病宣傳冊。b.心理護理:護士應綜合患者文化程度、性格特點、病情等展開個性化的心理疏導,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c.飲食指導:告知患者飲食以流質、清淡為主,增加蛋白質攝入量,少吃辛辣、生硬、刺激的食物,堅持細嚼慢咽的飲食原則。d.運動指導: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及早下床活動,首次下床活動必須有家屬或護士陪同,根據身體恢復情況,逐漸增加活動強度,改善全身血液循環,防止壓瘡等并發癥發生。1.3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對比兩組焦慮評分、患者滿意度。①以SAS(焦慮自評量表)評估:分界值是50分,50-59分為輕度,60-69分為中度,70分以上為重度,分值越低,護理越有效,焦慮程度越輕。1.4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選擇SPSS26.0軟件,t檢驗計量資料(焦慮評分),以(x±s)形式表述,x2檢驗計數資料(患者滿意度),以[n/(%)]表述,P<0.05,即為存在統計學差異。
2結果
手外科護理管理風險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追蹤方法學與PDCA循環法在手外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手外傷患者2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風險管理法進行管理,實驗組應用追蹤方法學與PDCA循環法開展護理風險管理,記錄兩組手外科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與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結果相比于對照組,實驗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滿意度與護理風險事故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外科護理管理風險中的應用追蹤方法學與PDCA循環法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預防護理風險事故發生。
【關鍵詞】追蹤方法學;PDCA循環法;手外科;護理管理
隨著人們醫療健康意識水平提升,自我保護意識與法律觀念的提升,使得臨床護理難度及醫護人員承擔的風險進一步增大,所以,做好護理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1]。追蹤方法學、PDCA循環法是兩種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使護理管理效率顯著提高。因此,本文特對手外科護理管理風險中應用追蹤方法學與PDCA循環法的應用效果進行對比觀察,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手外科護理人員30名,其中,男6名,女24名,副高職稱2名、中級職稱14名、初級職稱14名,年齡24~43歲,平均年齡(31.54±3.48)歲,護齡0~23年,平均護齡(10.18±2.61)年,其中16名護士參與本研究,實驗組與對照組各8名。選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手外傷患者28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斷指或斷肢再植患者46例,神經血管損傷修復術后患者38例,各種類型皮瓣修復術后患者28例,重度手部毀損傷患者76例,VSD負壓引流術后及植皮術后患者92例。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40例。其中,實驗組男78例,女62例,年齡24~56歲,平均年齡(39.51±4.67);對照組男81例,女59例,年齡23~57歲,平均年齡(39.76±4.55)。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140例,采用傳統護理風險管理法進行管理。實驗組140例,應用追蹤法及PDCA循環法進行手外科風險管理,具體實施方法如下:1.2.1追蹤方法學。1.2.1.1個案追蹤。①自由選擇檢查點:仔細核對患者的信息資料是否正確,信息核對正確后方可開展手外科手術。觀察手外科的執行過程,確定各項護理措施是否嚴格按照要求執行。②責任護士訪談:隨機抽取護士2~3名提問相關工作制度與手術流程,評估護理制度與規章的落實情況。③職能落實評估:明確手術室護士的崗位職能,了解護理工作是否按照標準落實,了解跨部門交接過程中的配合與協調情況。④反饋與分析。由追蹤小組分析護理風險并制定整改建議。⑤持續質量改進:制定整改計劃并落地實施,持續性分析與監督整改情況,通過PDCA循環方式進行持續質量改進,直至達到管理目標。1.2.1.2系統追蹤。將個案追蹤中存在問題的環節轉入到系統追蹤中,對問題發生原因進行分析,了解問題是屬于個人性質還是系統組織性質。通過了解科室是否開展相關培訓、質量控制檢查落實情況,準確分析問題。在實際護理管理中可同時開展個案追蹤與系統追蹤,相互補充達到最佳的管理效果。1.2.2PDCA循環法。將通過追蹤學法檢查到手外科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通過制定有效的改進計劃,落地實施,檢查計劃實施情況、評估檢查結果,進入下一個循環的管理流程,對護理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動態追蹤調查,通過制定有效的改進措施,從而有效預防此類問題再次發生。針對此次循環未能解決問題應轉入下一輪回進行循環解決。通過靈活運用追蹤方法學與PDCA對手外科護理進行持續追蹤了解,可及時將護理管理中存在的風險有效排除,提升整體護理質量。1.3觀察指標。記錄實施追蹤方法學與PDCA循環法前后手外科護理質量,包括基礎護理、消毒隔離、手衛生、危重癥護理、健康教育、查對制度等6個方面的質量評分,均采取100分制,分數越高提示質量越佳。統計實施前后1年內200起手外科手術中的不良事件發生率與患者滿意度進行評估。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手外科護理管理質量提升
質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更加重視健康并且對護理工作的了解也更加清晰,因此對護理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這無疑是護理工作在發展上面臨的重大考驗[1]。無縫隙護理管理是一種現代化的新型護理管理模式,此種護理模式是將護理工作細節化,將常規護理中存在的所有護理縫隙與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一一列出,并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2]。護理管理工作一直以來都是本著“一切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而無縫隙優質護理管理則是在堅守此原則的基礎上從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為病人提供更加全面、系統化的服務。該文選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期間于該院手外科進行治療的共17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探討無縫隙優質護理管理對手外科護理管理質量的提升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匯總,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于該院手外科治療的患者共170例為研究對象。將符合標準的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女性44例,男性41例,年齡26~68歲,平均年齡(46.0±2.07)歲;觀察組患者女性43例,男性42例,年齡25~69歲,平均年齡(48.0±3.5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大小、文化程度、婚姻狀況以及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管理模式,對觀察組患者采取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具體內容如下。1.2.1成立無縫隙護理管理工作組統計手外科所有護理人員的年齡、家庭情況、工作年限、職稱等級等,測評所有護理工作者的專業知識掌握情況、護理技能、對科室患者病歷了解程度等,根據以上內容并結合護理人員自身的性格特征進行分組,每小組最少由5名護理人員組成,選舉1名組長,1名副組長,1名主要責任人,其余則為組員,將整個護理工作劃分為幾部分或幾類,每部分工作都要具體到個人,將工作內容與職責范疇量化,注重護理縫隙,制定責任負責表格,明確每位護理人員應承擔的責任。主要責任人要對患者進行全程陪同,包括入院后對醫院環境、制度的熟悉,每次檢查、初次用藥或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各項檢查的內容介紹、正確用藥方法與注意事項以及對患者的心理疏導與健康教育宣講等;組長與副組長對該組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所用到的儀器設備做到心中有數,記錄該組組員出現的問題并及時提出改進意見,避免出現不良事件,在每次晨會中對前一天的工作進行總結與點評,并對當日工作提出要求;組內成員之間互相監督,嚴格要求自己,每項護理工作都要力求做到最好。1.2.2合理排班優化護理管理模式優化排班制度,制定人性化的排班制度,保證護理人員有充足的休息時間,以確保小組工作正常優質進行為最低標準,將醫護人員的調班需求考慮在內。由組長和副組長按照該組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與工作年限等制定排班表并提前1周進行公示,每班次人員應進行老、中、青搭配,在護理需求高峰時間、薄弱時間段以及夜班班次中則按需求適當調整護理人員的配置比例[3]。當護理人員有調班需求時,應至少提前3d提出報告,以便及時進行班次調整,避免出現崗位空缺、值班人數不足的現象,尤其注意交班時間段患者的護理情況,做好交接班記錄,以便日后需要。1.2.3完善無縫隙護理管理體系構建科學完善的無縫隙護理管理體系,醫院設置專門的領導小組負責無縫隙管理工作,工作內容包括:①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與護理技能的培訓與考核、定期舉行最新護理知識講座,注重護理人員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更新護理知識與技能;②制定與護理人員工作完成情況掛鉤的獎懲制度,通過調查護理質量與患者滿意度評價以及每次培訓的考核成績等對醫護人員進行綜合評分,同時進行組間評比,對評分高的護理人員或小組進行精神和物質獎勵,以帶動其他護理人員的積極性;③鼓勵患者與醫護人員對無縫隙護理管理體系提出意見與要求,對這些意見與要求進行總結分析,從而使無縫隙護理管理發展為一個更加科學、個性化、系統性的護理體系。1.3指標評價。研究結束后,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所有患者進行護理管理的滿意程度調查,滿意程度評價標準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100.00%。1.4統計方法。分析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管理工作的總滿意度,對照組總滿意度為69.41%,觀察組總滿意度為92.94%,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心理護理在外科護理實踐的應用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護理在外科護理實踐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11月收治的外科手術治療患者106例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對比兩組患者不同護理干預后的護理有效率、心理狀態評分、生活質量評分以及對護理的滿意度及依從性。結果實驗組采取心理護理后,護理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評估患者采取心理護理干預后的心理狀態,實驗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結果均優于對照組(P<0.05)。采取心理護理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未實施心理護理的患者,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護理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有差異且(P<0.05)。結論為外科手術治療患者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后,外科手術患者需要積極開展心理護理干預,在保證護理效果的同時能夠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手術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及依從性都有重要意義,可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手術治療安全性。
[關鍵詞]心理護理;外科手術;應用效果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和進步,心理護理成為了現代醫學的關鍵手段,心理護理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同時還能提高治療效果,更好地服務患者。在外科手術治療過程中,患者受到年齡、生活經歷、學歷等因素的影響會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如果無法得到及時護理和控制,則會對手術治療效果及預后造成影響,加重不良心理狀態,從而導致病情加重,給患者預后造成極大影響[1-2]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將外科手術治療的106例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各有53例。實驗組中有男性30例和女性23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3.26±10.25歲,平均體質量為64.53±12.14kg;對照組中有男性31例和女性22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4.16±10.82歲,平均體質量為65.14±11.18kg。1.2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為患者實施手術前護理、皮膚護理、營養支持及并發癥對癥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①手術前的心理護理。患者確定采取手術治療會產生焦慮、悲觀、恐懼等不良心理狀態。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實施手術前的針對性心理護理,通過有效、準確的溝通,耐心傾聽患者的入院后感受,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3-4]。加強手術前健康宣教,向患者講解手術治療過程和準備工作,患者手術治療會造成機體的不適,從而失去了康復的信心,護理人員要耐心安撫患者的情緒,克服患者焦慮、緊張的情緒,提高治療的信心。護理好醫患關系,護理人員有共情能力,提高自己護理服務的熱情和親切感,把患者當作自己的朋友,改善患者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更好地適應醫院的生活[5]。護理人員與患者構建良好的關系,能夠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和依賴感,將手術治療的基本信息、流程傳達給患者,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②手術后心理護理。手術后,患者醒來護理人員要保持和藹、親切的態度安撫患者情緒,用適當的語言告知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告知患者保持積極心態康復修養。積極向患者傳達信息,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改善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心態。疼痛是外科手術治療后的主要癥狀,通過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改善疼痛。盡可能為患者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住院環境,耐心地與患者溝通交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從而改善疼痛[6]。③提高患者面對挫折的能力。患者手術治療后,需要長時間的時間恢復身體,如果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好,那么即使術后疼痛嚴重,患者也不會產生異常的心理狀態,如果手術效果不佳,患者在承受切口疼痛的同時還需要承受機體帶來的痛苦,則極易出現不良心理狀態,護理人員則要給予患者鼓勵,讓他們更加勇敢地面對自己未來的生活[7]。1.3評價方法。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評分越低則表示心理狀態恢復越好[8]。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MOS36-itemshortfromhealthsurvey,SF-36)評估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越高則表示生活質量越高[9]。1.4統計學方法。本文選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23.0,分析患者采取不同護理后的各項評估結果,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x2檢驗。實施數據檢驗后,P<0.05則表示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表示對比實驗有價值。
2結果
分級護理管理在肝膽外科護理的作用
摘要:目的淺析分級護理管理模式在肝膽外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納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7年1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間90例肝膽外科患者作為研究樣本,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其中45例納入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另45例納入實驗組,接受分級護理;比較兩組護理質量評分、各項術后恢復指標、相關并發癥與滿意度差異。結果實驗組病區護理、健康宣教、護理查房、護理記錄、心理護理五項護理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住院用時、排氣用時、下床行走用時均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分級護理可促進肝膽外科患者術后更快恢復,保障護理質量,臨床應用滿意度高。
關鍵詞:分級護理;肝膽外科;護理;并發癥;護理質量
肝膽外科患者病情往往較為嚴重,圍治療期接受科學的護理支持,可鞏固療效,提升患者圍治療期生活質量。目前國內醫院存在護患比失衡的問題,護理資源不足,導致相關護理工作的開展,實施效果難令人滿意,最終激化護患矛盾[1]。分級護理是基于循證醫學基礎之上開展的細化護理模式,結合患者病情程度,分配合適的護理資源,做到保障護理質量的同時,節省有限的護理資源[2]。國內一些學者已經證實了分級護理管理模式的臨床應用價值[3],但關于分級護理在肝膽外科中的應用研究,臨床開展較少。故本文開展以下研究,試論分級護理在肝膽外科中的應用價值,論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納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間90例肝膽外科患者作為研究樣本,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其中45例納入對照組,另45例納入實驗組。對照組男女比例25∶20;年齡32~71歲,平均(52.38±7.14)歲;手術類型:肝臟手術16例,膽囊手術13例,胰腺手術11例,脾臟手術5例。實驗組男女比例24∶21;年齡33~73歲,平均(53.26±7.34)歲;手術類型:肝臟手術17例,膽囊手術14例,胰腺手術10例,脾臟手術4例。研究上報本院倫理委員會且獲得批準,上述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各類肝膽疾病的診斷標準符合《外科學》要求[4];②均自愿接受外科治療,無凝血功能障礙、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腹腔感染、麻醉藥物過敏等相關手術禁忌癥;③成年者;④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簽字入組;⑤全程參與研究;⑥聽覺、視覺等感官功能正常;⑦擁有良好的護理依從性。排除標準:①肝膽外科手術史;②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③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類疾病;④嚴重全身性感染;⑤妊娠、哺乳期女性。1.2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不對護理資源進行分級,護理資源的分配采取隨機模式,在護長領導下,予以肝膽外科手術患者健康宣教、用藥指導、康復護理等護理支持。實驗組采取分級護理,①護理分級:在護長領導下,基于科內護理人員的學歷、業務能力表現、年資、理論與實踐考核結果、自評與他評結果等內容,對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進行分級,共分1~3級,其中1級護理強度最高。②患者分級:基于患方的年齡、病種、手術執行情況、術后恢復情況、情緒狀態等指標考慮,將患者分為1~3級,對應病情危重需要絕對臥床靜養者、病情較重生活無法完全自理者、病情較輕生活能夠自理者。③分配資源:患者分級與護理人員分級配套、對應,如1級患者安排1級護理人員組成的小組,提供系統的護理服務。④方案檢查:1級護理方案由護長與患者責任醫師共同審核,批準后規范執行;2~3級護理方案由護長、責任醫師、護理主任共同審核,批準后規范執行。⑤業務培訓:科室內部業務培訓根據護理人員分級,制定具體內容與強度,1級護理人員培訓以基礎護理知識為主,高階護理知識為輔;2級護理人員培訓以高階護理知識為主;3級護理人員可作為帶教,在教學中回顧知識內容,院方定期組織高級護理人員的院際間業務交流與學習。⑥質量提升:每支護理小組在工作中,就所遇問題進行記錄,隨后由組長上報護長,尋求護理問題的解決途經,典型問題納入培訓教案,在后續予以系統性的推廣教學,在不斷的工作中尋求護理水平突破。⑦等級變化: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出現護理等級變化的情況,需要及時與上級或下級護理團隊做好護理交接,確保分級護理的連貫性,不同級別的護理資源始終物盡其用。1.3觀察指標。護理質量評分:護方指導患方就本次手術治療期間,所感知的護理服務質量進行評價,采用李克特5級評分,由高至低分別代表“非常差”至“非常好”五種主觀態度,涉及維度有病區護理、健康宣教、護理查房、護理記錄、心理護理。術后恢復指標:住院用時、排氣用時、下床行走用時。并發癥: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便秘、壓瘡、下肢靜脈血栓。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滿分95分,用于評估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內含19小項,各項1~5分,代表著“非常不滿意”至“非常滿意”五種主觀態度,分值與滿意度成正比;基于分值定義,細化滿意度分級;0~38分為差,39~76分為良,77~95為優,滿意度=(優+良)例數/總例數×100%[5]。1.4統計學處理。經SPSS21.0統計軟件處理所得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x±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外科護理層級管理模式研究
在醫院的日常管理過程中,外科患者的治療和護理工作一直都是重點內容。通過提升外科臨床護理水平,直接關系到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治療滿意度,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保障條件[1]。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外科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讓更多的患者受益,該院逐步引入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其中,通過分析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管理模式實施細則,使層級護理管理模式逐步落實于該院的臨床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該文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選取的是2015年9月—2016年9月間收取的124例患者作為該文的研究對象,并深入分析外科護理管理中采用層級護理管理模式的臨床應用效果,其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該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間在外科所收取的124例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2例。觀察組患者男24例,女性38例,平均年齡為(43.5±10.3)歲;對照組患者男性32例,女性30例,平均年齡為(44.7±9.23)歲。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學歷和工作經驗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在外科護理管理中,對照組患者采用普通護理管理模式的護理,主要涉及到健康宣教、給藥護理、病情介紹、用藥護理和飲食指導等內容。觀察組患者采用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①明確崗位責任、細化日常護理工作的內容,完善護理安全等內容,以確保外科護理日常操作有章可循;根據實際情況完善護理管理監管體系,加強外科護理管理巡視工作,嚴格落實監督職責,及時糾正外科護理管理中出現的不恰當的行為,全面提升外科護理管理的規范性[2]。②根據外科護理管理的實際需要,明確劃分崗位管理層級,其主要由護士長、護理組長、高級護士、初級護士和助理護士等成員共同構成。其中,護士長在整個護理過程中主要負責把握護理的整體質量;護理組長則主要是輔助護士長來共同完成日常的護理管理工作,積極下達外科護理管理的任務;高級護士長主要負責準確評估患者的病情,保持上傳下達;初級護士一般負責落實日常護理工作,更好地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助理護士則主要是在日常護理管理中協助初級護士展開護理工作,并與患者保持密切的溝通和交流,獲得患者的信任。全面觀察外科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堅持實行8h輪班制。③完善考核制度。堅持對外科護理人員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查和考核,并將考核的結果作為外科護理人員晉升的主要參考條件,以便充分調動外科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優質護理在胸外科護理的應用
[摘要]目的觀察優質護理在胸外科護理中的應用療效。方法選擇本院胸外科2018年2月~2019年11月期間收治的200例患者作為對象且隨機分成對照組、實驗組,每組10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給予優質護理。對比觀察護理效果。結果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及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優質護理在胸外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高,建議推廣。
[關鍵詞]優質護理;胸外科;滿意度
胸外科是醫院重要科室之一,且大多數采取手術療法治療,手術創口大,時間長,并發癥多,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肺不張、急性呼吸衰竭等不良病癥,影響預后[1]。故此,對于胸外科患者我們應該加強護理干預,旨在減少并發癥,改善預后。本文以2018年2月~2019年11月為時間段,筆者選擇200例患者且分成兩組展開討論,旨在分析優質護理在胸外科護理中的價值。現在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胸外科2018年2月~2019年11月期間收治的200例患者作為對象且隨機分成對照組、實驗組,每組100例。對照組:59例男性,41例女性;年齡21~75歲,均值(45.13±4.87)歲。實驗組:55例男性,45例女性;年齡20~78歲,均值(44.12±4.26)歲。組間基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1.2方法。對照組100例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遵照醫囑用藥,進行簡單健康宣教等。實驗組100例在常規護理的同時配合給予優質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心理護理。護士評估患者心理狀態,了解產生負性情緒的原因,進行針對性疏導,耐心傾聽患者訴說,回答其提出的問題,消除心中顧慮,且盡最大可能滿足患者合理需求,獲取信任,建立良好關系,增加依從性。另外,護士講解一些成功案例,支持患者,充分尊重患者,體諒患者,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以最佳身心狀態接受治療;②呼吸訓練護理。對于開胸手術者,術后應該加強呼吸訓練干預。第一,腹式呼吸法,雙手放在上腹部,全身肌肉放松,用鼻吸氣,口呼氣,吸氣時上腹部鼓起,呼氣時上腹部內收,慢慢均勻呼吸,每次10~20min,每日3次。第二,縮唇呼吸法,鼻吸氣,閉口,縮唇呼氣,每次15min,每日3次。第三,咳嗽排痰,深吸氣,緊閉聲門,膈肌抬高,收縮肋肩肌,再咳嗽,打開聲門,排出痰液;③生活護理。護士詳細核對病人的資料,按時給予吸氧、霧化及體療等護理服務。行動不便的患者,協助其完成洗腳、洗頭、洗臉等日常行為,強調個人衛生。同時,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清潔、安靜的環境,保持室內溫度與濕度合適,在條件允許下,鼓勵患者早日下床活動;④飲食護理。飲食方面,確保每天水分及營養物質充足,鼓勵患者多吃富含蛋白以及膳食纖維素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油膩食物,堅持少量多餐的原則;⑤出院護理。即將出院時,護士強調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叮囑患者按時到醫院復查,并且遵照醫囑按時按量用藥,不可隨意增減藥物且不可擅自停藥,積極參與日常康復訓練活動,觀察病情變化,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咨詢醫生,或者到醫院就診。1.3觀察指標。第一,統計兩組患者的并發癥(包括出血與感染);第二,記錄患者的住院時間;第三,采用自制的問卷表,調查護理滿意度,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滿意度越高。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數據。(x±s)用來表示計量資料,且用t值檢驗;例(n)、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且用x2檢驗。P<0.05用來評定組間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人性化護理在泌尿外科護理的作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尋找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對提高治療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人性化護理是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1]。本次選取了162例在我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療的患者,其中的81例給予人性化護理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162例2016年10月-2018年9月期間在我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療的患者,將本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1例。對照組中男49例,女32例,年齡29~55歲,平均年齡(39.6±3.8)歲;觀察組中男45例,女36例,年齡28~54歲,平均年齡(40.1±4.1)歲。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自愿參與研究。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密切監測血壓、脈搏、病情,為患者提供一些基礎性的護理措施。觀察組給予人性化護理。具體如下:(1)人性化管理,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路徑。給本組患者人性化的管理,提高護理人員對護理工作的積極性,并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配合,保證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2)人性化的服務。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并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健康知識教育。多關心、鼓勵患者,多了解患者的實際需求,更多的掌握患者的心理動態。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要正確引導患者,使其愿意將內心的需求、顧慮等表達出來,對于出現抑郁、焦躁等負面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應與其進行有效的溝通,對其出現的負面情緒進行疏導,促進患者身心的康復。護理人員要充分的利用溝通技巧,維持好與患者的關系;(3)給予患者人性化的護理。做好對并發癥的預防,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進行合理的干預,積極改善住院病區的環境,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的住院環境。需要注意的是,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保證護理措施的持續性,以每一個護理細節為出發點,妥善的解決患者在護理方面的需求。讓患者感受到護士對他們更多的關愛和尊重。1.3觀察指標。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在治療的依從性方面,當患者完全配合護理人員為其制定的飲食、用藥等計劃時則為完全依從,當患者配合率等于或者超過80.0%為部分依從,當患者配合率低于80%為不依從;在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方面,采用本院自制的健康問卷對本組患者進行調查,包括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醫院管理的規范性、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及住院病區的環境等,各項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越高。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
2結果
2.1經過護理后,在治療依從性方面,觀察組完全依從50例、部分依從29例、不依從2例、總依從率97.53%高于對照組完全依從26例、部分依從38例、不依從17例、總依從率79.01%,差異明顯(P<0.05)。2.2在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方面,觀察組各項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