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鄉村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9 00:22: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數字鄉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產品物流助力數字鄉村振興
摘要:鄉村振興背景下,促進農業發展阻止農村返貧十分重要。農產品銷售受周邊交通和物流條件的影響巨大,因此,本文以四川省廣元市為例,探究當前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發現:物流方面,廣元市目前公路建設和航空貨運方面發展良好,鐵路貨運水平保持平穩,公路貨運出現波動;農產品方面,廣元市數字化基礎良好,移動網絡和固定寬帶普及率都在90%以上,具備數字化鄉村發展的基本要素。最后,針對農產品物流實際情況,本文從物流快速通道的搭建、物流行業的發展及農業發展三個方面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助力于數字鄉村振興。
關鍵詞:廣元市;農產品物流;數字化;鄉村振興;
在鄉村振興戰略政策的指導下,我國農村問題已經從精準脫貧轉向如何鞏固和發展脫貧攻堅的成果,使農村的發展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況,以防在下一次戰略重心轉移后農村出現返貧現象。同時,因受新冠疫情的影響,部分地方存在農產品積壓的問題,農產品銷售不出去,主要的原因是新冠疫情限制了人員和交通的通行,對于農民來說,農產品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這對他們的影響比較明顯。因此,探究農村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農村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于實現鄉村振興、農民生活富裕有著重大的實踐意義。農村的經濟對于農產品依賴嚴重,農民的經濟來源主要就是農產品銷售。現階段,在網絡電商銷售渠道發展迅猛之際,農產品銷售的途徑日益豐富。對于交通物流行業發達的地區,農產品的銷售往往不會出現問題,但對于交通不便、物流快遞行業發展不發達的地區,農產品的銷售途徑嚴重影響著農業經濟、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因此,交通和物流運輸因素成為農產品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廣元市屬于四川省管地級市,地處四川、甘肅和陜西的交界處。2021年,該市的第一產業在GDP中占比17.8%,有著較高的比重。農業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最為重要的一環,物流作為農產品銷售中必不可少的運輸環節,解決好廣元市的農產品運輸銷售的物流問題,能夠更好地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解決農村現存問題。
1廣元市物流發展現狀與趨勢
1.1物流發展現狀分析
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基礎,近年來,隨著戰略的全面實施,農產品產量提升,物流行業的發展是農產品銷售的依托條件之一,同時農產品銷售也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對于農業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農產品銷售是否順利,農產品是否出現滯銷狀況的主要因素在于物流是否能夠保障。質量再好的農產品,沒有運輸渠道也沒辦法銷售出去,銷售不出去,農民的收入就沒法保障。現代物流產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和基礎,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防止農民返貧的重要基礎。根據四川省廣元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數據顯示,廣元市公里總里程從2017年的19950公里提升至2021年的23308公里,在交通道路的發展上總體呈現良好的態勢,廣元市每年都有新建公路,很好地保證了物流行業的發展。全年公路客貨運周轉量出現了先大幅上漲后大幅下跌的趨勢,其原因涉及客運和貨運領域。客運領域,受新冠疫情影響,疫情期間客運大幅下降;同時隨著高速公路和鐵路系統的完善,廣元市的中轉效應下降,南充等地的客運不再從廣元市中轉;貨運領域,廣元市貨運車輛總數較少,貨運增長空間不大,市內物流企業總體實力較弱。同時,疫情期間,有較多的物流公司受到疫情影響,部分企業選擇轉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指標的下降。此外,廣元市農用車輛較多,這部分車輛無法統計,這也是造成指標數值下降的一項原因。廣元市鐵路貨運發送量總體雖然出現波動,但總體保持平穩,大致保持在每年270萬噸到290萬噸之間。民航貨運總量在2021年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2021年,廣元市的民航貨運總量達526.11噸,比2020年提升了近70%,說明廣元市的航空物流產業在2021年發展良好。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鄉村振興背景數字鄉村發展路徑
摘要:數字鄉村是城鄉融合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產物,也是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筆者以數字鄉村發展為切入點,從農業生產智慧化、鄉村治理數字化和公共服務信息化三方面,分析了數字鄉村發展中主要的應用場景。通過探討我國數字鄉村發展過程中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數字鄉村專業化人才匱乏、數字鄉村治理體系不夠健全等現實瓶頸,提出了加大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推進數字鄉村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完善鄉村數字化治理體系等數字鄉村發展措施,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目標賦能增效。
關鍵詞:數字鄉村;鄉村振興;鄉村治理;數字技術
1數字鄉村的內涵
目前國內許多學者從不同的維度對數字鄉村的內涵進行了闡釋,但在學術界還沒有對數字鄉村概念的統一界定。有學者指出,數字鄉村是包含數字化、智能化、優質化的生產要素的現代化鄉村建設的新穎形態,互聯網平臺是數字鄉村的運作載體,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實用技術為數字鄉村建設的手段[3]。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數字鄉村是以數字技術為工具,對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進行數字化重塑的過程。綜合來看,學界對數字鄉村內涵的界定側重于靜態或動態的視角,從數字鄉村的特征、運作方式、運作過程等不同維度去對數字鄉村加以詮釋。鑒于此,本文認為數字鄉村是將大數據、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技術,向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生產、公共服務、基層組織等多個方面深度滲透和應用的發展過程,也是未來先進鄉村形態的發展方向。
2數字鄉村發展中主要的應用場景
2.1數字鄉村發展助力農業生產智慧化
數字普惠金融對鄉村振興的作用
摘要: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組成,只有持續壯大和發展鄉村產業,才能提升村民的收入水平,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目標的實現。現階段,鄉村產業發展面臨農村金融體系薄弱的問題,鄉村企業融資成本較高,不利于激發鄉村創新活力。面對這種情況,需積極發展數字普惠金融,逐步改善鄉村金融服務,助推鄉村產業發展及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數字普惠金融
為推動城鄉協調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村收入水平及農村發展質量,國家全面推行鄉村振興戰略。產業發展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通過大力發展鄉村產業,滿足農民群眾的就業需求,持續促進農民收入增長。但受傳統金融體系二元結構的影響,鄉村地區缺乏充足的金融資源,對鄉村產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而數字普惠金融有機結合了普惠金融和數字技術,可將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提供給欠發達地區及低收入者,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因此,要明確認識到數字普惠金融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步伐。
一、數字普惠金融助推鄉村產業發展的作用及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農村金融效率
和傳統普惠金融相比,數字普惠金融利用了現代數字技術的優勢,擴充金融接觸機會,大幅度提高金融效率及服務水平。同時,在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過程中,會有一系列新的金融產品與業務出現,增強金融創新能力。通過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可拓展與使用雙重低成本優勢,將便捷化的金融服務提供給鄉村民眾,實現金融服務業務覆蓋范圍拓展的目的。我國在相關政策文件中明確指出要融合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村發展,解決農村傳統金融的供需不匹配、發展緩慢等問題,助推鄉村振興。通過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可將融資機會提供給農村地區與低收入階層,激發民眾創業積極性和鄉村產業發展活力。
鄉村振興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研究
摘要:黨的十九報告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同時也明確了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近年來,山東省在農村改革建設方面取得了非常顯著成績,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這樣的背景下,濰坊市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打造和構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模式,從整體上推動了鄉村經濟轉型與發展。本文就基于鄉村振興背景,對濰坊市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進行相關研究。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數字普惠金融;濰坊市
一、引言
在中國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城鄉發展之間的矛盾也日漸突出。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而金融與經濟密不可分,在實現中國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緊抓特色金融發展是必要的。濰坊市依托數字普惠金融這個平臺,有效推進了當地金融事業的發展,為經濟建設提供了有效助力。
二、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意義
數字普惠金融是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的手段,也是農村金融改革的有效途徑。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金融系統撫育了重要使命,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實施,我國呈現差距不斷縮小。金融在城鄉統籌發展中的重要性也在突顯,充分發揮金融的作用和優勢,振興鄉村經濟,這是金融機構未來工作的重要任務。在鄉村振興中金融服務是不可缺少的力量,也是鄉村振興的主要評價指標。多年來,農村金融機構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尤其是金融扶貧、民營小微企業等主要領域上都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農村金融資源還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特別是在農村金融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供需不匹配是主要問題。因此,將更多金融資源投入到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是現階段數字普惠金融的關鍵。
數字鄉村下公共文化空間的再造對策
摘要:在數字鄉村戰略下,5G、VR、大數據、AI等技術蓬勃發展,為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構建鄉村文化空間格局提供了新契機。依據空間生產理論,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形成于政府、社會、村民三方主體作用之下,涵蓋物理空間、制度空間和虛擬空間三個維度。村民是文化生產主體,政府是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治理主體,社會資本是構建虛擬空間的參與者。目前,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存在基礎設施不健全、制度空間不完善、數字鄉村開發滯后等問題。應從優化空間布局、加強頂層設計、融合虛擬與現實體驗等方面著力,實現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再造。
關鍵詞:數字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空間再造
數字鄉村是以數字化為主要特點的新型鄉村建設模式,充分依靠互聯網將大數據、云技術、物聯網等各項技術融入鄉村的各個領域。數字鄉村戰略是實現鄉村信息化和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再造也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內在精神動力。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快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讓農民共享城鄉優質文化資源。”這對于豐富鄉村公共文化內涵、加快文化與數字化的融合以及促進鄉村文化服務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從形態上看,公共文化空間分為線下的物理空間和線上的虛擬空間,傳統意義上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包括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圖書館、廟宇、祠堂、禮堂等。在數字鄉村戰略實施背景下,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內涵發生變化,有聲圖書館、公共電子閱覽室、數字博物館等數字化公共文化空間走進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逐漸成為鄉村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在數字鄉村戰略的影響下,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發生了深刻改變。以往關于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研究大多從傳統物理空間角度出發,對公共文化活動場所進行解讀,不符合當前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多元化特征。本文從物理空間、制度空間和虛擬空間三個維度分析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構成,并探索數字鄉村戰略背景下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再造路徑,以求創新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模式。
一、鄉村公共文化的多元空間
空間是各種意識形態和社會生產關系的復雜產物,經濟、政治、文化等要素均對空間重塑產生了影響。因此,空間生產理論可用于分析當今各類社會現象及其機制機理。法國著名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在《空間的生產》一書中最早提到“文化空間”的概念。他認為空間不是抽象的自然物質或者是外在于人類活動的靜止的“平臺”,它產生于有目的的社會實踐,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列斐伏爾的空間三元辯證法從物質性空間實踐、空間表象化和再現性空間三個維度詮釋空間生產,糾正了傳統理論將空間劃分為物質和精神的單一認識。物質性空間實踐包含生產和再生產的空間實踐,強調空間的客觀性和物質性感知,在本文中可以理解為行動主體對空間的物質性改造。空間表象化趨向于語言性的符號體系,是科學家、城市學家、技術官構想出來的空間。再現性空間是一個象征性的空間,運用意象、象征和經驗等非語言性的符號系統建構的空間。本文依據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框架,設定了物理空間、制度空間和虛擬空間三個維度。如圖1所示,物理空間主要指文化設施和場所,包括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等;制度空間主要指文化事業財政投資、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政策和制度;虛擬空間更加關注村民在虛擬公共文化空間的體驗感和虛擬空間的建設。
二、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構成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賦能鄉村振興路徑
一、農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賦能鄉村振興的可行性
(一)政策制度體系為農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提供支撐
近年來,推動數字鄉村發展成為國家鄉村發展的重點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2019年《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指出,通過鄉村文化網絡陣地建設,推進鄉村優秀文化資源數字化,加強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2]2022年《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公布,對“十四五”時期數字鄉村發展作出部署安排,實施鄉村網絡文化振興行動。[3]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服務。[4]這些頂層設計,為農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和保障。
(二)城鄉一體化建設為農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提供基礎
“十三五”以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日益完善。根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要求,落實公共服務領域重點改革任務,相繼實施了縣級“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逐步形成,截至2019年底,1649個縣(市、區)建成文化館總分館制,1711個縣(市、區)建成圖書館總分館制。截至2020年6月,共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6萬個,覆蓋率超過95%。[5]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成效顯著,進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三)新技術為農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提供動力
數字鄉村重點任務工作總結
數字鄉村工作主要是通過建設信息網絡體系,為群眾提供及時、高效的信息化、現代化服務。2020年我單位數字鄉村工作任務主要有提升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水平,統籌發展數字鄉村與智慧城市,鞏固提升網絡扶貧成效等。按照州落實《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重點任務分工方案和州、縣的統籌安排,數字鄉村工作在相關業務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有計劃、按步驟、分階段,扎實穩步推進,完成了數字鄉村重點任務工作,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
為了確保全數字鄉村工作的順利實施,一是由分管領導和相關業務股室負責工作的組織實施,落實到點、責任到人。二是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有效規劃,明確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步驟。三是營造氛圍,加大宣傳。通過智能信息化手段宣傳數字鄉村帶來的安全、便捷、實效性。
二、工作推進情況
(一)提升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水平。加強基層醫生遠程教育培訓、鄉村醫生能力提升培訓,已完成全縣13個醫療衛生機構遠程醫療系統設備安裝。積極選派業務骨干參加州“互聯網+遠程醫療”業務能力提升培訓,我縣按照工作目標和任務要求,截至11月底已完成培訓3419人次,100%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二)鞏固和提升網絡扶貧成效。在衛生扶貧方面,持續落實衛生扶貧救助基金、醫藥愛心扶貧基金的報銷,截至10月救助貧困住院人口753人,救助金額:132.07萬元。扎實開展城鄉居民14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建立貧困人口電子健康檔案10239份,建檔率100%。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10239人,覆蓋率100%。有效解決貧困人口就醫問題。
數字普惠金融怎樣助力鄉村經濟振興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鄉村振興戰略”,著重強調了“金融支持”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充分運用金融創新和信息科技的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進一步擴大金融服務半徑,同時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推動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質量,為普惠金融支持我國農村地區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經濟有效的方式。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現狀
相比傳統的普惠金融模式,數字普惠金融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升了普惠金融的區域覆蓋度和地域穿透性,降低了運營成本和進入門檻。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截至2020年年末,我國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比率均超過98%,貧困村通寬帶比率超過99%。我國農村地區網絡覆蓋水平的提高為我國在農村地區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提供了良好基礎。我國農村銀行賬戶普及率較高。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農村地區累計開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45.18億戶,同比增長4.96%;農村地區銀行卡發卡量35.43億張,同比增長10.44%。調查顯示,2020年我國農村地區擁有活躍使用賬戶的成年人比例為83.37%,較上年同期提高1.12個百分點。銀行賬戶普及率的提高,為我國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我國農民對數字金融產品的接受度逐漸提高。隨著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接受和使用數字金融產品與服務。農村地區移動支付和網絡支付筆數增長趨勢顯著。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地區使用電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為76.21%。不斷提高的數字金融接受程度使我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快速發展成為可能。但與此同時,農村金融仍然是我國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在供給端、需求端和政策配套端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金融資源分布不均衡,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當前普惠金融組織架構不完善,對金融市場的詳細規劃不夠充分,各類金融機構網點在經濟發達地區分布較為廣泛,欠發達地區金融機構網點明顯偏少,各金融機構市場定位缺乏特色化、差異化。同時數字普惠金融新型業態的發展速度也不一致,東部地區明顯優于中西部地區,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單一化與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需求多元化不匹配等。數字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穩定的數據終端與全面覆蓋的互聯網絡是數字普惠金融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居高不下的運營費用及穩定性不佳的互聯網絡都對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造成了阻礙。雖然我國大部分農村已經實現寬帶、光纖等網絡環境覆蓋,但還有一部分鄉村居民對網絡環境需求較低。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數字普惠金融對鄉村經濟水平的提升。信息不對稱造成“數字鴻溝”,農村居民信貸風險較高鄉村“空心化”現象導致信貸資金需求不足,農民金融素養水平相對較低導致金融服務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依賴傳統金融服務的老年人群體和偏遠地區的農民群體,由于難以跟上數字科技發展速度,較少使用新型支付手段,缺乏信用記錄,導致無法享受數字惠普金融帶來的便利。數字化金融服務方式的推廣,可能造成“數字鴻溝”。同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在積極構建完善的農村信用體系,但其所采集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還有待提高。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的使用量較低,服務缺乏創新調查表明,在當前現有金融服務中,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占比較少,農民對其使用率不高,農民借款的第一選擇依舊是親朋好友或者傳統金融機構,很少使用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平臺進行借款。與此同時,現有的金融產品與服務難以與新的貸款需求進行良好匹配,依然無法及時結合市場需求創新并推出相關的金融產品服務。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規目前,我國沒有針對數字普惠金融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及相應的監管體系,導致無法對一部分普惠金融業務進行有效監管,使一些金融機構在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業務方面普遍表現得較為消極。同時,由于各類金融機構推出的相關產品和服務日益繁雜,消費者難以準確對當前市場普惠金融產品的服務和質量等信息進行辨別,容易出現貨不對板、上當受騙等情況。
數字普惠金融進一步發展的具體措施
數字鄉村視頻工作匯報材料
一、精心組織,周密布署,及時成立領導機構。
自5月6日縣“數字鄉村”工程視頻建設動員大會召開后,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于5月8日召開班子會議進行專題研究,成立了以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為組長、以分管農業的副鄉長、鄉黨委宣傳委員、組織委員為副組長,以涉農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鄉“數字鄉村”工程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于鄉農業信息管理站,由站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并抽調了6名工作人員充實到領導小組辦公室(含大橋、磨盤卡)兩村的大學生主任助理。同時擬定了大橋鄉“數字鄉村”工程視頻建設實施方案,統一進行了分工。14個村委會成立相應的工作領導小組,全力配合數字鄉村辦工作人員進行數據、圖片、視頻的采集。
二、從各小組成員單位和村委會抽調了18名業務骨干分成圖片采集、圖片編輯、視頻制作、文字處理、數字處理和后勤保障6個工作小組,實行分片包干、責任到人、協同合作的方式開展工作,并從學校和各站所抽調了攝像機3臺、數碼相機4臺、電腦6臺、打印機1臺、車輛2張投入到此項工程建設中,保障了全鄉“數字鄉村”工程視頻建設的進展順利。為工作組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保證。
三、及時動員,強化專業技術培訓。對全鄉的“數字鄉村”工程建設進行了安排布署,要求各村分別按各自所轄自然村分別進行數據采集,并于5月15日前全部上交到數字、文字處理組進行統一審核,圖片處理組于5月25日開始按要求到每村進行圖片采集。6月3日前把14個行政村視頻采集完,6月17日完成所有視頻制作和上傳工作。
四、統籌安排,協調設備,全鄉“數字鄉村”工程建設進展順利。于6月17日止,全鄉已完成14個行政村、161個自然村的數據采集、審核及錄入,完成14個行政村、161個自然村的圖片采集及錄入,共采集數據175份,錄入數據175份,采集圖片28000張,錄入圖片18000張,完成14個行政村及鄉的視頻采集2個小時。
五、加強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自大橋鄉“數字鄉村”工程視頻建設啟動以來,采取會議、廣播、標語等形式,對“數字鄉村”視頻工程進行廣泛宣傳,鄉級召開專題會議3次,參會人員120人(次),張貼臨時宣傳標語5條,下發簡報2期,出黑板報2期,各村共召開會議14次,參會人員226人(次),張貼臨時宣傳標語30條,在全鄉營造了良好的輿工程準確無誤。
數字鄉村發展戰略推進情況報告
根據中共縣委網信辦等四部門《關于印發<縣落實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文相關要求,對標任務,壓實工作責任,扎實有序推進了各項牽頭工作,現將推進情況報告如下。
一、工作推進情況
(一)依托省集中的就業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全縣農民工基本信息數據庫工作推進情況
2020年依托省集中的就業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已完成全縣1429名轉移就業農民工信息基本信息錄入,完善掌握了農民工務工、技能培訓情況。縣就業局跟據轉移就業人員情況,建立了農民工工作臺帳,并按季度更新數據,做好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
(二)推進全面覆蓋鄉村的社會保障系統建設,加快實現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網上辦理等工作推進情況
1.大力推進全民參保工作。加強宣傳培訓,引導群眾參保登記,依托省、州、縣和鄉鎮聯網系統,推動已參保和未參保人員信息的動態管理和數據分析應用,有針對性的開展擴面工作,使各項社會保險的人群覆蓋率明顯提升。截止2020年11月,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421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644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24506人,落實5265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障待遇;代繳5427名貧困人口、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體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