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8 23:28: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數字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邁向數字經濟營銷變革
企業加入想在數字經濟中成功地營運,就必須在業務和營銷思維上做出九大重要的轉變:
1.從資訊的不對稱性,改為資訊的民主化;
2.從替精英分子制造商品,改為替每個人制造商品;
3.從先產后銷,轉變為“先感應后回應”;
4.從本土經濟轉變為全球經濟;
5.從報酬速減的經濟,轉變為報酬速增的經濟;
數字經濟與區域經濟增長
摘要:文章從數字經濟的協同滲透效應和擠出效應出發,結合技術創新的溢出效應進行理論分析,利用2016—2019年我國31個省份相關數據,驗證了數字經濟與技術創新、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倒U”型曲線關系,以及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結果表明:適度發展數字經濟有利于促進技術創新并以此拉動區域經濟增長,且數字經濟對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顯著的區域異質性。
關鍵詞:數字經濟;技術創新;經濟增長;區域異質性
引言:近年來,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等信息通信技術高速發展,數字經濟逐漸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數字經濟的衡量測度、發展路徑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受到學者們的普遍關注[1,2]。從經濟形態出發,政治經濟學認為數字經濟具有可持續性[3]。數字經濟通過規模經濟、范圍經濟、長尾效應等對企業生產效率、產業結構、宏觀經濟發展水平產生顯著影響[4]。從微觀企業層面出發,學者們分別從經典企業管理理論、生命周期理論、關系嵌入視角出發,探究數字經濟對企業管理、企業價值、企業生產率、企業轉型等方面的影響[5]。例如,何帆和劉紅霞(2019)[5]通過對國內上市公司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數字經濟通過增強創新、降低成本等方式實現數字化變革,最終發揮促進企業績效提升的作用。從宏觀經濟層面而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會改變勞動力就業結構,導致對勞動力需求的“兩端極化”需求格局[6];同時,數字經濟可能增加開放型經濟復雜性,引起世界市場同質化及逆向全球化等負面效應[7]。從博弈論角度出發,許恒等(2020)[8]提出數字經濟具有技術溢出效應和技術沖擊效應,借此構建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的非對稱競爭博弈模型,認為“競合發展”政策有利于創新和社會利益均衡。從實體產業角度出發,數字經濟為制造業轉型提供強勁動力,以制造業數字化為起點,以數據、創新、需求和供給為路徑,逐步實現實體經濟數字化、產業結構高級化[9]。石涌江(2021)[10]從全球價值鏈角度出發,認為數字經濟發揮協同效應、成本節約效應、價值創造效應,對制造業產業升級存在先抑制后促進的“U”型單門檻效應。肖遠飛和周萍萍(2021)[11]認為數字經濟通過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加速產業升級,并以此為中介實現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就區域經濟層面而言,部分研究表明數字經濟發展有利于提升創新績效,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且存在區域異質性[12]。然而,亦有部分學者對上述觀點提出質疑。例如:姚志毅和張揚(2021)[13]發現數字經濟與區域經濟增長是周期性波動的,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顯著為負,已產生“擠出效應”;姜松和孫玉鑫(2020)[14]的研究表明數字經濟與區域經濟增長呈“倒U”型曲線關系,且存在區域異質性。根據現有研究發現,數字經濟的規模經濟效應、范圍經濟效應等可能對區域經濟增長起到積極影響;與之相反,數字經濟的自我膨脹性和擠出效應可能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消極影響。那么,數字經濟對區域經濟增長到底是發揮協同滲透效應還是擠出效應?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否存在區域異質性?數字經濟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的路徑為何?厘清以上問題有利于對數字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路徑進行合理規劃,有利于提升落后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實現經濟均衡發展。本文提出數字經濟以技術創新為中介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非線性關系模型,通過對2016—2019年31個省份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驗證數字經濟與技術創新、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以及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
1研究假設
1.1數字經濟與技術創新
在數字經濟發展初期,由于其網絡特性,自身需要投入大量財力和人力資源。技術創新具有高投資、高風險特征,同樣需要投入大量財力、人力和社會資源等;同時,研發創新還需要一定的周期實現收益。因此,在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其對該區域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隨著數字經濟不斷發展,企業會不斷通過高額投資和技術創新獲得市場優勢,數字經濟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逐步得到體現。數字經濟作為重點發展方向,研發資金和人員方面的投入不斷加大,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大,數字經濟邊際收益不斷提高,對數字經濟產業的技術創新發揮直接的促進作用,并通過溢出效應逐步向相關產業和傳統產業傳導,對區域內產業整體技術創新水平起到促進作用。在數字經濟時代,邊際收益遞增導致“強者恒強”的現象普遍存在[15]。因此,當數字經濟經過萌芽期和高速發展期,發展速度和規模逐漸趨于穩定時,容易出現寡頭或者壟斷現象,數字經濟的自我膨脹性得到更多體現,廣大企業對頭部企業高度關注并快速模仿跟進,頭部企業從技術創新中獲取的實際收益可能低于其研發創新的成本。因此,可能導致企業研發創新積極性降低,則其對區域技術創新的正向影響減弱。據此,提出如下假設:假設1:數字經濟與技術創新呈“倒U”型曲線關系,相比于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適中的地區,若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過高或過低,則區域技術創新水平較低。
數字經濟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分析
摘要:數字經濟數字技術的發展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正推動零售企業進行數字轉型發展。新零售是數字技術深入發展的新結果,在數字技術的驅動下,重構零售活動的各個環節。本文分析長三角地區的數字經濟環境和零售企業發展現狀,闡述了數字經濟驅動下的長三角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模式,打造零售智慧門店、開設線上零售網店、融合線上線下零售業態等發展策略,以期為零售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數字經濟;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作用明顯,數字經濟在中國迅猛發展,通過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推動著中國社會經濟轉型變革,在數字經濟時代,傳統零售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時,必須是基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手段進行的企業創新轉型。長三角地區具備良好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這種外部環境會倒逼零售企業去應用數字技術進行數字化轉型,而長三角地區的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探索和實踐將為其他地區提供寶貴的經驗。
1長三角數字經濟環境現狀分析
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據世界銀行分析,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長0.5%-0.62%。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穩居世界第二,我國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36.2%。2018年我國江蘇、浙江數字經濟規模均突破2萬億元,在規模、占比、增速方面均引領全國發展。2019年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簽署《長三角地區市場體系一體化建設合作備忘錄》,備忘錄提出將建設世界領先的人貨場一體化新零售網絡,由此可見長三角地區數字技術在零售業運用的趨勢。數字經濟對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性日益凸顯,近年來各地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這其中,長三角地區數字經濟發展處于領先位置。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互聯網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與上海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等多家聯合的《長三角地區數字經濟與人才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出數字經濟已成為國家GDP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三角地區具備良好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數字人才推動長三角數字經濟規模發展和增長速度領先全國。美國商務部編寫的研究報告《浮現中的數字經濟》最早提出了數字經濟的出現是對傳統經濟學的嚴峻挑戰,反映出信息技術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數字經濟給各行各業帶來了無限的商機,而我國長三角地區在數字經濟增長速度和數字經濟規模上居全國最高水平,屬于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風向標”。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示范引領區域的長三角地區,需要重視跨區域人才戰略的整體規劃。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其他實體行業深度融合,推進長三角實現更高質量更快速度的一體化發展。我國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戰略一定是借助數字技術實現產業升級轉型。
2長三角零售企業發展現狀分析
數字經濟背景宅經濟催生新業態模式
【摘要】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宅文化現象的潮流引導,使得數字經濟與宅文化巧妙融合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宅經濟”。疫情的影響加速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為“宅經濟”提供了源動能。論文從驅動“宅經濟”的因素出發分析推動其發展的客觀因素,從教育、生鮮供應鏈、醫療平臺、辦公這4個方面對基于“宅經濟”的新業態發展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數字經濟;“宅經濟”;新業態
1“宅經濟”加速數字化進程
隨著中國在21世紀初開始的信息化建設,企業的經營模式與數字化正呈現密切聯合的新趨勢,數字經濟的規模也在逐年擴大,其占GDP的比重連年攀升,從2005年到2020年的16年內,占比從14.2%升至38.6%,漲幅達到24.4%。由此可見,數字經濟已是勢不可擋的潮流,也是企業未來經營戰略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數字經濟的規模效應也促成新經濟產業在這一進程中不斷崛起和轉型。近年來,年輕人的宅生活理念的興起和消費方式的轉變,催生了以互聯網和現代物流為基礎,涉及娛樂、在線教育、線上金融、在線醫療、云辦公等多個領域的融合發展的“宅經濟”新業態。受疫情的影響,傳統商業模式的單體構架讓許多企業陷入困境,迫使企業認識到單一商業模式的局限性,迅速建立數字化的云生態進行自救。居民受到的影響,不得不采用居家的隔離措施,催生了消費者的“更新換代”。消費者的改變主要體現在消費觀念與消費方式上,這二者的巨變讓他們逐漸培養或更依賴新的線下線上消費習慣,為“宅經濟”未來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目前,無論是從市場需求,還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都為“宅經濟”開啟數字化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宅經濟”的驅動因素
2.1宅文化的共鳴效應
數字經濟與數據流動合作框架分析
摘要:“一帶一路”官網顯示,在過去的6年間,我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積極響應,已由亞歐延伸至南太平洋、非洲、拉美等區域。“一帶一路”逐漸擴大的影響力,為我國大數據企業的數據跨境合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關鍵詞:“一帶一路”;保護水平認定;大數據企業
1.“一帶一路”策略帶動我國經濟體量的持續增長
2015年3月,中國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倡議距今已有6年的時間,當初“一帶一路”所描繪的愿景正逐步變為現實。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增長10.8%,達92690億元,其中,出口增長13.2%,進口增長7.9%。歐盟統計局日前數據稱,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與此同時,歐盟與美國之間貿易萎縮,歐盟對美出口同比下降10%,進口同比下降11.4%。另外,數據顯示,中國商品在英國進口總額中所占比例上升到13.4%,達110億英鎊,首次超過了從其他任何國家的進口。如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邊進出口總額的不斷增長,使得“一帶一路”以其龐大的經濟體量,在世界經濟關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歐盟、美國、中國數據跨境保護水平合作框架契機
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國策的倡議下抓住了和世界經濟互動的絕佳機遇,而以美國政府為首的發達國家對此并不是抱著喜聞樂見的態度,相反,近來出海的中國企業頻繁被以美國政府為首的國家——以中國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對其造成了“網絡安全”“數據安全”“隱私安全”等方面的威脅為由,對中國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進行各個渠道的打壓。從立法的角度,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之間,和歐盟之間,和美國之間,確實存在隱私保護和數據跨境保護水平政策的缺失。如圖1所示,歐盟和美國,以及除美國外的12個國家和地區之間,通過GDPR充分性認定來解決隱私保護和數據跨境的保護水平互通;美國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地區,分別有USMCA和CBPR協議實現數據跨境轉移的合規性和合法性。而中國并沒有參與或加入同歐盟、美國所代表的經濟體之間,任何國家層面的保護水平溝通。甚至中國和響應了“一帶一路”倡議的65國之間,也未有明確的數據跨境保護水平合作框架。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理論分析
【背景材料】
數字經濟,主要是指將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當前和今后,數字經濟的理念和生產方式應被應用到各個領域,這是時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產業是經濟的核心,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必須落腳在產業的深度融合上,把重點放在提升產業層面的經濟功能上。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使產業由原來的上下游、產供銷的線性關系向立體的、多維的網絡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
【理論分析】
一、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
1.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創新+實體經濟“融”出新動能。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變量。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融合,以創新賦能實體經濟制造業,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產業提質增效。2.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通過科技創新和實體制造業融合的方式,締造中國全新的發展模式,優化中國經濟的結構,促進中國經濟穩步增長。3.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線上線下融合提速,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興起,數字化浪潮正在帶動新業態經濟蓬勃發展。以網絡購物、新零售等為代表的新型消費規模不斷擴大,不僅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也推動了國內消費恢復,促進經濟企穩回升。4.實施科學的宏觀調控,助企紓困、提振信心,注入發展新動能。2020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相繼《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關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激發企業新動能,力促經濟向好發展。5.提高生產效益,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本質功能在于通過實體經濟數字化變革帶來全社會、全產業、全要素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價值創造模式的改進,以實現經濟整體效能的放大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6.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產業生態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核心路徑,平臺是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要不斷推動企業與企業之間從競爭轉變為相互連接、相互賦能,放大經濟效能。
二、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融合發展對策
摘要:本文從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出發,說明當前農村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實踐情況。目前在數字經濟的發展推動下,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相融合已經成為了改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基本方式,也是促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手段。但就目前發展階段來看,還存在著數字化基礎設施、數字共享、人才培養和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問題。根據相關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措施,力爭為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更多的理論和指導經驗。
關鍵詞:數字經濟;農村經濟;融合發展;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
數字經濟是利用數字化的技術和相關數字化的知識作為重要的生產角色,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及因特網作為發展的基石,從而為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重新注入活力。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而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更是重中之重,農業經濟是農業中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的總稱,農業經濟發展具有土地和勞動力優勢,但是發展過程中缺少信息支持和相關人才支持,所以要通過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相融合來改變現狀。農業經濟與數字經濟相融合可以解決相關信息不對稱,使農業提質增效,增加農民收入,改善鄉村狀況,建設新型城鎮。然而,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融合發展的模式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數據信息的基礎建設方面,數字經濟的科普、人才的儲備、工薪待遇、相關法律規定的制定等方面,還需不斷完善。目前,按我國發展趨勢來看,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模式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但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2020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指出,在未來幾年數字農業農村經濟將為現代化農村的建設提供藍圖。因此,本文通過分析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融合發展的問題和阻礙,總結相關經驗,進一步為農業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提出建議,為實現農業經濟現代化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更多的理論和經驗。
一、農業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背景
目前,推動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相融合發展是農業經濟向著現代化轉型的關鍵。現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數字化已悄然融入各個領域和行業,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達到9.89億,手機網民9.86億,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0.4%,基本上實現了人人有網,農村網民更是占據30%左右,且網民數量還在繼續增長。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對于農村農民來說可以從農產品銷售、教育、醫療等各種方面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與好處,農業經濟與數字經濟相融合下的新產物,農村電商,直播+賣貨等網絡交易新產業開始蓬勃發展,手機成為新型“農具”,做電商直播賣貨也成為農民的新職業。這種形式就是農業經濟與數字經濟相融合發展模式中的新興產物,更是一成功舉措。另外,數字化技術在農村醫療保險、養老服務、農村農業環境治理保護、新農村教育等方面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隨著互聯網的全面普及,全民朝著數字化時代轉型將會成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十四五”規劃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這都為農業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提供了政策機遇。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融合發展是數字化時代在農業經濟方面相應產生的新模式,是促進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鄉村振興、建設數字中國、進一步實現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
二、關于農業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模式下的實踐
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研究
摘要:本文從我國農村地區發展的現實情況出發,論述了我國當前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實踐模式,就我國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還存在著數字化基礎設施、數據共享體系、人才體系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障礙。因此,根據存在的障礙提出了相應的突破方式,為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數字經濟;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創新模式
一、引言
近幾年,數字經濟在我國受到了極大的重視,數字經濟具體是指利用數字化的技術及知識作為某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并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及網絡作為其發展的載體,從而為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動力。互聯網技術在我國經歷了高速發展,代表著我國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時代將會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引發一場重要的結構性經濟變革。聯合國的《2019年數字經濟報告》中明確說明,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利于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從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截止到2018年底,數字經濟的規模已經達到了31.3萬億元,并且其對我國GDP的貢獻率達到了55%①。從已有的數據可以看出,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速的新引擎。從我國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模式逐漸成熟,所需要的技術條件也愈發成熟。根據中國人民銀行以及工信部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農村網絡用戶的數量在2018年底達到了2.22億,占比6.2%,年增長率為22.57%。2020年,農村農業部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指出,在未來幾年中發展數字農業農村經濟將會成為農村建設的發展藍圖。農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有其特殊的地域性、周期性以及季節性等,并且從彈性的角度來看,其彈性較小。雖然,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勞動力和土地這兩種生產要素,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依然缺少企業家才能以及資本、數字技術等作為支持,從而使得農村經濟的發展一直以來落后于城市經濟。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農村經濟面臨著信息不對稱、金融排斥等現象,金融資源與需求缺位、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等原因,導致農村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約。數字經濟具有非競爭性、普惠性、非排他性等優勢,可以通過與農村經濟進行融合發揮其優勢,幫助其對缺失的其他生產要素進行增效,產生1+1>2的效果,幫助農村地區解決當前的困境。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徑在國內外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一系列可以使用的模式。例如,以數據和技術為核心發展的精準農業模式、通過提高技術進而降低交易成本的“三農”金融服務模式、以大數據為核心的農業保險發展模式等。通過實踐證明,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可以極大的解決信息不對稱,提高規模效應等,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幸福感,進一步縮小貧富差距,提高農村地區的生活質量。然而,我國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模式依然存在很多薄弱的環節,在數字基礎設施、人才培養、數據建設體系以及相關法律方面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目前,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客觀條件是根據數字經濟作為生產要素解決信息不對稱以及交易成本等問題,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因此,為了實現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需要進一步探索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的發展模式,找出兩者發展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數字經濟是我國近幾年來需要大力發展的新興產物,既有機遇也有挑戰,目前,關于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模式也在學術界引起大量研究,在我國依然處于起步階段,很少有學者涉及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因此,本文將數字經濟與“三農”領域進行結合,研究兩者融合發展的路徑,理清兩者之間的現實障礙,從而提出解決的策略,為我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應有的幫助。
二、實踐模式
國際上關于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研究的經驗可以為我國發展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我國快速發展的數字技術與信息技術為我國特有的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幫助。2017年,在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促進數字經濟快速成長”的書面報告,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19年,《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由中共中央辦公廳以及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為我國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奠定了基礎。因此,隨著這些文件的頒布,我國對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模式進行探索和創新,從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來看,最主要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四種。
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
摘要: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大主題。基于此,文章對部分農村地區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狀況進行研究、整理和分析,闡述了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模式,并針對目前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存在的現實障礙,從頂層設計、戰略規劃、基礎設施完善、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等多個角度提出一些推動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有效策略,以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發展,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數字經濟;農村經濟;融合發展;路徑分析
引言:數字經濟是依托于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處理數據信息,用以引導和實現資源快速優化配置與再生,從而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一種全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的誕生無疑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思路和方向。在農業生產領域,通過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將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相融合,可以解決許多傳統農業中存在的發展問題,突破傳統農業的發展瓶頸。然而現階段部分農村地區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仍面臨許多的現實障礙,如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未徹底落實、農村網絡信息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基層數字化人才稀缺等。信息時代背景下,數字經濟的興起賦予了農村經濟發展新的驅動力,有關部門必須牢牢把握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發展脈絡,掃清農村經濟與數字經濟相融合的現實阻礙,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優勢,積極探索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有機融合的有效路徑。
1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推動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我國早在2017年便提出了“數字經濟”的概念,開始著手規劃和落實數字經濟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后,我國重新部署了數字經濟的發展點,確立了農村數字經濟的發展地位,將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相結合,希望借助數字經濟促進農村經濟完成轉型升級。因此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是響應國家戰略需求的必然舉措,應受到相關工作人員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信息時代背景下,現代信息技術滲透社會各個領域,推動許許多多的產業走向信息化發展的道路。而農業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落腳點,借著信息技術這陣東風,我國極力推進農業朝現代化、信息化方向發展。通過將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與時俱進,可以有效挖掘農業領域中數字經濟的價值,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重構農業生產鏈,驅動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2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實踐模式
數字貿易經濟效益分析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世界經濟進入了數字時代。數字貿易也隨數字經濟發展而出現成為極具競爭力的新型貿易形式,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本文以數字經濟全球化作為研究背景,深入研究了中國數字貿易的發展現狀,并從生產、消費、外貿及國內經濟等角度分析了中國數字貿易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得知數字貿易是中國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因素之一,其將在中國對外經貿發展中發揮戰略性作用。
[關鍵詞]數字貿易;數字經濟;經濟效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世界進入了數字經濟時代,也使得全球生產力發展方式和全球生產方式發生變革。數字經濟國際化最直觀和最主要表現形式就是數字貿易,它是數字經濟的最主要組成部分。數字貿易也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動力因素之一,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具有深遠意義。
一、數字貿易的概念及特征
數字貿易是隨著數字經濟發展而出現的新型貿易形式,其對于全球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目前為止,還未有具有公信力的國際組織明確地對數字貿易的概念及內涵進行定義。因此大部分國家采用GATT(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和GATS(服務貿易總協定)來規范數字貿易市場秩序(數字貿易產品歸類于商品時適用GATT,數字貿易產品歸類于服務時適用GATS)。2013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首次提出數字貿易的定義,即數字貿易是一種通過互聯網傳輸產品和服務的國內商務和國際貿易活動。具體又分為以下四類,一是數字化內容,如電子書籍、網絡游戲、音樂視頻等;二是社會媒介,如社交網站、購物網站等;三是搜索引擎;四是其他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如軟件服務、通過云計算提供的數據服務。中國目前對數字貿易的概念還尚未進行過官方定義,但在2016年舉辦的G20峰會中明確了數字經濟的概念,即“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1]數字貿易雖然沒有明確的權威定義,但是它是一種依托互聯網產生的,通過數字交換進行的貿易方式。與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相比,數字貿易具有以下兩個突出特征:一是貿易方式數字化。電子信息的高速發展減少了貿易中間環節,使數字貿易成本低于傳統貿易,極大地提高了貿易效率;二是貿易產品數字化。數字貿易交易的產品多為知識和技術密集型數字產品和服務,具有高新科技、高創新、高專利化的特點。
二、中國數字貿易發展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