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研究
時間:2022-10-10 08:51:38
導語: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我國農村地區發展的現實情況出發,論述了我國當前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實踐模式,就我國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還存在著數字化基礎設施、數據共享體系、人才體系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障礙。因此,根據存在的障礙提出了相應的突破方式,為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數字經濟;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創新模式
一、引言
近幾年,數字經濟在我國受到了極大的重視,數字經濟具體是指利用數字化的技術及知識作為某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并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及網絡作為其發展的載體,從而為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動力。互聯網技術在我國經歷了高速發展,代表著我國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時代將會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引發一場重要的結構性經濟變革。聯合國的《2019年數字經濟報告》中明確說明,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利于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從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截止到2018年底,數字經濟的規模已經達到了31.3萬億元,并且其對我國GDP的貢獻率達到了55%①。從已有的數據可以看出,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速的新引擎。從我國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模式逐漸成熟,所需要的技術條件也愈發成熟。根據中國人民銀行以及工信部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農村網絡用戶的數量在2018年底達到了2.22億,占比6.2%,年增長率為22.57%。2020年,農村農業部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指出,在未來幾年中發展數字農業農村經濟將會成為農村建設的發展藍圖。農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有其特殊的地域性、周期性以及季節性等,并且從彈性的角度來看,其彈性較小。雖然,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勞動力和土地這兩種生產要素,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依然缺少企業家才能以及資本、數字技術等作為支持,從而使得農村經濟的發展一直以來落后于城市經濟。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農村經濟面臨著信息不對稱、金融排斥等現象,金融資源與需求缺位、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等原因,導致農村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約。數字經濟具有非競爭性、普惠性、非排他性等優勢,可以通過與農村經濟進行融合發揮其優勢,幫助其對缺失的其他生產要素進行增效,產生1+1>2的效果,幫助農村地區解決當前的困境。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徑在國內外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一系列可以使用的模式。例如,以數據和技術為核心發展的精準農業模式、通過提高技術進而降低交易成本的“三農”金融服務模式、以大數據為核心的農業保險發展模式等。通過實踐證明,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可以極大的解決信息不對稱,提高規模效應等,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幸福感,進一步縮小貧富差距,提高農村地區的生活質量。然而,我國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模式依然存在很多薄弱的環節,在數字基礎設施、人才培養、數據建設體系以及相關法律方面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目前,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客觀條件是根據數字經濟作為生產要素解決信息不對稱以及交易成本等問題,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因此,為了實現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需要進一步探索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的發展模式,找出兩者發展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數字經濟是我國近幾年來需要大力發展的新興產物,既有機遇也有挑戰,目前,關于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模式也在學術界引起大量研究,在我國依然處于起步階段,很少有學者涉及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因此,本文將數字經濟與“三農”領域進行結合,研究兩者融合發展的路徑,理清兩者之間的現實障礙,從而提出解決的策略,為我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應有的幫助。
二、實踐模式
國際上關于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研究的經驗可以為我國發展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我國快速發展的數字技術與信息技術為我國特有的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幫助。2017年,在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促進數字經濟快速成長”的書面報告,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19年,《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由中共中央辦公廳以及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為我國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奠定了基礎。因此,隨著這些文件的頒布,我國對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模式進行探索和創新,從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來看,最主要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數字經濟服務“三農”的創新模式
從我國的發展歷史來看,“三農”的發展一直受到農村金融供給的限制,我國金融體系是由銀行作為主導,這也是銀行率先進入農村融資市場的原因,但是在農村提供金融服務會受到成本方面的制約,并且農村對金融的需求較為分散,導致銀行很難在農村提供低成本的金融服務,加之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以及道德風險都會增加銀行的成本與風險。因此,銀行為主導的傳統金融機構需要與數字經濟進行融合,通過信息以及數據解決成本的問題,進而降低提供金融服務所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使得農村地區獲得更多的金融服務,還能使傳統金融機構與數字技術進行融合,在節約成本的基礎上能夠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數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系,這種融合的發展模式可以通過大批量、自動化的授信形式,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完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體系。
(二)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保障的農業保險決策創新模式
現代信息技術可以通過網絡加速信息的傳遞,并且可以利用可視化的技術讓數據充分得到利用,進而創造出最大的價值。保險具有誠信、利益最大化、補償損失等原則,現代化信息技術可以在這些原則基礎上實現農產品保險價格的制定,為農產品的補償等機制保駕護航,能夠更好的獲得最大化收益。一直以來,農產品到面臨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并且傳統的農業保險具有較高的人力成本,影響保險公司對農業的發展,導致農業增收和增效發展緩慢。以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核心的保險決策具有以下幾點優勢:首先,能夠形成科學合理透明的新型農業保險模式,提高農民在農業保險方面的意識,降低兩者之間的道德風險;其次,建立保險公司與農戶之間的數據共享機制,能夠讓農民直接獲取相關收益,提高農民的滿足感;最后,這種現代化的保險模式能夠讓農民充分了解理賠的信息,精確了解理賠的金額,保證了農民獲取信息的途徑,有利于保障農產品價格的穩定。因此,這種創新的保險決策模式可以有效幫助農業保險的發展,節約人力,降低農戶的損失。
(三)以“互聯網+”為依托構建農業產業鏈模式
當前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節點,對于我國農業產業鏈的建設來說是一個大的機遇,政府在農業農村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包容的態度對待農村經濟的發展。有效的降低了企業在此方面的運營成本以及投入成本,營造了良好的競爭環境,為接下來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的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以云計算為核心的多位一體智慧農業創新模式
在原始農業生產中,土地作為主要的生產要素,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需求逐漸提高,使得大規模生產遇到了一系列限制。數字經濟的出現使得農村生產效率得到提升,能夠使得農村地區的人口獲得利益,更好的進行規模生產。在這種發展背景之下,多位一體的智慧農業創新模式應運而生。智慧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中結合信息技術進行高級生產,以云計算為依托進行生產管理,為農業生產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通過云計算能夠更好的建設多位一體的智慧農業創新模式,實現信息的實時交流和傳遞,將傳統的農業生產逐步的變化為優質生產的農業階段,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目標,保證農業多元化發展。綜上所述,我國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模式已經充分證明,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模式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降低交易成本,控制風險發生的成本。兩者融合發展可以相互滲透,發展各自優勢的地方,提高生產要素的配合使用效率,滿足農業生產的多樣化需求。我國的數字經濟發展之路需要在摸索、學習中進行發展。
三、現實障礙
雖然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兩者融合發展的模式已經得到了實踐,也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幫助,但是,從我國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與障礙。
(一)數字經濟基礎設施覆蓋還未實現全覆蓋
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建設全面的基礎設施作為依托,將信息及數據進行獲取和傳遞,這對農村地區數字化的基礎設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現實的發展來看,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是一項長期、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基礎設施的支持。從我國當前農村地區互聯網的普及率來看,只達到了38%左右,這就說明了我國農村地區對于數字化基礎設施缺乏嚴重,很多行政村還沒有銀行金融機構網點的建設。這給我國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障礙。雖然,近幾年我國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但是在支付結算體系方面還存在滯后,制約著兩者融合發展。
(二)高效的數據共享體系尚未建立
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數據和信息將成為有價值的資源,可以幫助農村經濟進一步改革升級,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企業對于農村農業數據的收集還不全面,僅僅局限于一部分地區,并且當地政府在進行數據采集時,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所收集到信息也沒有一致性,沒有形成高效的數據共享體系,無法進行整合,使用率不高。并且,農村地區一直以來對于金融的需求呈現碎片化,數據的收集也較為困難,各方面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并且也導致數據利用率不高,這種情況亟需進行解決。
(三)農村地區缺少數字化專業人才
將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良好的融合發展需要由數字化素養的專業型人才,才能夠提高兩者融合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在我國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農村地區數字化專業人才的建設尚未完善。截止到2018年底,在我國農村地區50多萬個行政村中建立了20.4萬個“益農信息社”②,累計培訓人員超過80萬,但是這也僅僅占據農村人口的0.08%。再者,很多農村地區的干部也缺乏相應的數字素養,在外求學的大學畢業生很少回農村服務,導致農村數字化人才缺乏。專業性人才的缺乏就會導致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面臨很多困難。
(四)相關法律法規仍不完善
數字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數據,我國當前也出臺了不少相關法律來規范數字經濟的發展,但是數字經濟的規范以及市場運作依然存在需要加強和提升的地方,關于數字經濟在農村經濟的發展及使用還缺少法律法規的,并且數據的采集及使用過程中也會存在泄露的風險,造成嚴重影響。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會進一步影響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的融合發展。
四、突破路徑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可以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不同地區之間的合作更加廣泛和迅速,有利于加強數據分析和共享,從而使得資源達到最大化利用。通過數字經濟能夠去中心化的優勢,可以提高規模效應,幫助實現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建立完善的新型農業化服務體系,從而實現互利共贏。為了更好的實現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進一步落實頂層設計與戰略規劃
在農村地區應該按照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的戰略規劃進行落實,根據每個地區的優勢進行試驗,宣傳推廣其特色,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推動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一是需要根據數據采集,制定相應的標準,提高數據信息的透明度。二是提高數據共享的能力,鼓勵各農村地區進行信息共享、數據互換,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三是積極推進數字經濟與當地特色農業進行融合,進行創新,完善農村治理體系。尊重農村地區的創新精神。四是積極探索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科學路徑,提高理論水平,能夠更好的指導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的融合。
(二)加快農村地區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
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完善能夠保證農村經濟與數字經濟快速的融合,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帶動農村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因此,需要在農村地區加快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在農村各地區數據信息的共享和互聯互通,形成完整的數字經濟生態圈。首先,在農村地區需要繼續提升計算機技術的普及與覆蓋,將信息技術推廣到農村偏遠地區,能夠讓偏遠的地區享受到數字紅利,打破地理位置的限制,進一步擴大農村地區使用互聯網技術的能力。其次,加快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農村金融領域的使用,提高農村地區獲取金融服務的能力,并且積極推進大型互聯網企業加入到普及農村普惠金融的隊伍中,構建多方合作機制。最后,建立有效的措施保證農村數字經濟服務到位,建立安全有效的支付和清算體系,保障農村地區金融獲取的時效性與安全性。另外,應在農村地區原有的基礎上擴大其覆蓋面,將各種有效的資源進行整合以及充分利用。
(三)加快農村地區數字化人才的建設
在農村地區加快培育一批熟悉數字經濟技術以及對農村經濟的人才至關重要,有利于農村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一是需要加強農村地區金融知識的普及,加大資金投入,加快農業職業教育的建設,讓農村地區的中青年能夠獲得專項培訓,培養一批既懂農業又懂信息技術的人才。二是加強在農村地區數字化人才培養的力度,數字化人才不僅包括專業的信息技術人才,也包括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跨界人才,在依靠大數據、區塊鏈建設現代化農業的過程中,需要培養復合型人才。三是培養一批愿意扎根基層工作的數字化人才,指導農村地區的生產,建立一個社會網絡,積極進行引導。
(四)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在農村地區應加快完善數字經濟等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保駕護航。一方面,在農村地區需要進行網絡空間的安全治理,提高農民的安全意識,為他們提供指導和幫助。另一方面,建立農村地區數據獲取的統一性,保障數據的安全和共享。并且,需要在農村地區原有法律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和補充關于數字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優化兩者之間的融合路徑。
參考文獻:
[1]傅秋子,黃益平.數字金融對農村金融需求的異質性影響——來自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的證據[J].金融研究,2018(11):68-84.
[2]何廣文,劉甜.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戶創業的金融支持研究[J].改革,2019(09):73-82.
[3]鄧小東.創業農戶供給型信貸約束的成因及破解研究[D].西南大學,2020.
[4]莫媛,周月書,張雪萍.縣域銀行網點布局的空間效應——理解農村金融資源不平衡的一個視角[J].農業技術經濟,2019(05):123-136.
[5]粟芳,方蕾.中國農村金融排斥的區域差異:供給不足還是需求不足?——銀行、保險和互聯網金融的比較分析[J].管理世界,2016(09):70-83.
[6]溫濤,朱炯,王小華.中國農貸的“精英俘獲”機制:貧困縣與非貧困縣的分層比較[J].經濟研究,2016,51(02):111-125.
[7]周鴻衛,田璐.農村金融機構信貸技術的選擇與優化——基于信息不對稱與交易成本的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19(05):58-64.
[8]王小兵,康春鵬,董春巖.對“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再認識[J].農業經濟問題,2018(10):33-37.
[9]洪正,王萬峰,周軼海.道德風險、監督結構與農村融資機制設計——兼論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J].金融研究,2010(06):189-206.
[10]袁志剛.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動力——基于宏觀經濟的長期增長和短期波動分析框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06):12-21.
作者:程博文 單位:武漢輕工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知識經濟時代勞動就業管理體制探討
- 下一篇:私募股權基金稅收籌劃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