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貿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5 03:09: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世界經貿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世界經貿

論世界經貿溫和復蘇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的特點與趨勢

1.世界經濟、貿易復蘇時間延遲、力度減緩,各大國際組織和研究機構紛紛調低預測

2002年第一季度美國GDP實現5.0%增長之后的表現不盡如人意,隨后爆發的金融欺騙丑聞和股票市場大幅下跌一度幾將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復蘇的希望消失殆盡。世界經濟和貿易在經歷了整個20世紀90年代的快速發展,在2000年同時達到高點之后迅速跌入谷底的首要原因是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火車頭的美國經濟和另兩大經濟體——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同時出現問題。即使是1997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的影響也遠沒有如此嚴重。最近一段時期以來,各大國際組織和研究機構在新近發表的秋季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及其他一些場合中紛紛調低了各自對2002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的預測。例如,聯合國將其對2002年和2003年全球GDP增長的預測分別下調了0.1和0.3個百分點,對世界貿易量增長的預測分別下調了0.6和0.1個百分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2002年全球GDP增長的預測仍維持了春季2.8%的速度,但對美國和歐元區的增長預測分別下調了0.1和0.5個百分點。

總體上看,一般預計世界經濟和貿易出現明顯復蘇將會延遲到2003年中左右。因此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速度將放緩,這是國際組織和研究機構紛紛調低預測數字的主要原因。

2.世界貿易將隨著經濟復蘇恢復增長,國際市場產品價格上升空間有限,中國在世界貿易份額中的排名繼續上升

2001年世界貿易額增長率從2000年的13%迅速下降為-4%,是多年以來的第一個負增長。從各地區的進出口情況看,除轉軌經濟國家保持增長外,其他地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受發達國家需求大幅度下降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減緩的影響,對外需依賴較強的東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進出口下降達13%。

查看全文

世界經貿局勢以及企業解決舉措

2010年,世界經濟在矛盾中緩慢復蘇,就業壓力仍在,債務風險上升,內生增長動力不足,新的增長引擎仍難啟動。中國經濟雖保持了強勢增長,但兩難問題亦日益凸顯。如何把握機遇,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是當前重要課題。在此,我就當前世界經貿形勢及企業應采取的對策措施談4個問題。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

(一)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

危機爆發前,2003—2007年世界經濟經歷了連續5年的快速增長,平均年增長率在6%以上。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年初,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全球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各國經濟活動迅速減速,金融危機從多方面、多渠道對各國經濟產生了重創。2009年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由深度衰退到艱難復蘇的轉變。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2009年世界經濟下降0.6%,其中發達國家經濟全面衰退,整體經濟下降3.2%。發展中國家經濟受影響較小,保持了3.4%的增速。中國經濟一枝獨秀,達到了9.1%的增速。結果使得發展中國家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例迅速上升。特別是在支撐全球經濟復蘇增長中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經濟全球化受到重挫

2009年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市場需求全面萎縮,國際貿易急劇下降,跨國資本流動驟減。據世界貿易組織(WTO)報告,2009年全球貨物貿易量下降12.2%,是70年來下滑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貨物貿易額下降23%,從2008的15.78萬億美元降至12.15萬億美元。另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報告,2009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銳減39%,從2008年的1.7萬億美元降至1.04萬億美元。盡管全球化的總體趨勢不會發生逆轉,但其進展的速度將受到較大的制約。全球貿易與投資的恢復將取決于主要經濟大國及區域經濟的恢復能力及活力。

查看全文

探究對外經貿現狀格局及應對策略論文

一、我國對外經貿關系格局的特點

(一)地理格局:亞洲國家(地區)占主體的對外經貿關系

我國已與世界所有國家建立了經貿關系。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對外經貿關系迅速發展。2009年,我國已同世界上22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關系,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超過190個,對外投資目標國達到102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對象國達到183個,對外援助對象國(經常性援助)達到123個,并與14個國家和地區簽訂并實施了自由貿易協定,經貿關系拓展的深度和廣度均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亞洲國家(地區)在我國對外經貿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對外經貿關系的發展是從亞洲起步的。1978年,我國貿易伙伴國僅為40多個,其中,亞洲占16個,對亞洲貿易占外貿總額的49.2%;利用外資主要來源于日本、東盟、香港和澳門,約占我國利用外資總額的70%以上。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集中在伊拉克、埃及、索馬里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對外投資尚未起步,對外援助主要面向亞洲周邊國家和部分非洲國家。2009年,亞洲國家占我國對外貨物貿易總額的53.1%,亞洲十國(地區)占我國利用外資總額的63%,亞洲占我國對外投資流量的77.9%(2008年),占我國工程承包總額的51.1%(2008年),占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營業額的79.2%(2008年)。從對外開放三十年來發展變化的態勢看,我國對外經貿關系正在逐步從亞洲向全球更廣泛的區域拓展,但以亞洲國家為主體的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

(二)領域格局:與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領域各有側重的經貿關系

1以貨物貿易為基礎形成的對外經貿關系全方位格局。中國的對外經貿關系格局是從發展雙邊貨物貿易關系開始,逐步形成的。目前,我國貨物貿易往來對象遍及全球所有國家(其中包括25個沒有外交關系或已經斷交的國家)。我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往來不斷加深,貿易規模持續擴大。1978年至2009年,我國進出口貨物貿易總額由206.4億美元擴大至22072.7億美元,共計增長了105.9倍。

查看全文

商務英語在企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持續推進,我國企業與世界各國的經貿交流日益頻繁,商務英語有助于我國企業員工和外企人員開展溝通交流,了解國外先進企業文化,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

關鍵詞:商務英語:企業經濟:影響

一、商務英語的重要性

目前,全世界學習英語的人數在持續增長,在世界范圍的政治、經濟、學術交流中,英語是公認的世界語言。而且英語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在經貿關系中商務英語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全球經濟化的發展,商務英語在經貿合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溝通作用,隨著外經貿單位對商務英語的使用,可以擴大外經貿合作的機會。隨著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后,我國的企業加強了跟世界經貿的聯系,因此對商務英語的應用增加了。經濟全球化的交流中要求不僅可以使用普通的英語,還要掌握專業的國際官方商貿語言商務英語來進行會話和交流。商務英語是國際通用的官方經貿語言,由于全世界范圍內使用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很多,所以這些國家由于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的不同,他們的英語中會有很多其他國家所不理解的俚語或者成語,因此在全球的貿易交流中必須使用商務英語來加強溝通。在對外經貿交流中只有掌握了溝通的工具才可以敏銳地發掘商機,不會因為溝通的問題喪失良好的合作機會,在經貿談判中也可以掌握先機。尤其是在商務協商中如果掌握了商務英語,可以使談判的氛圍更加融洽,有助于順利達成商務合作關系。

二、商務英語是全球商貿活動的官方語言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全球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了,我國的企業在對外經貿中由于商務英語不過關,經常會影響到我國企業的對外經貿合作。商務英語是全球通用的貿易語言,為了更好地開展國際交流業務,必須加強商務英語的學習。在國際的商貿活動中所公認的官方語言是商務英語,可以應用在很多的經貿活動中,比如金融財務經貿合作等方面。商務英語不同于普通的英語,它是一種全球的經貿官方語言,我們所學習的英語口語比較偏重英、美的口語和語言習慣,商務英語是全球的商貿合作中發展起來的世界范圍的一種商貿用語,有別于我們在學校里學習的英語口語。隨著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我國的企業在沿線國家和地區增加了經貿合作交流,我國加大了文化、經濟等很多領域的開放力度,與世界的交流更加緊密。尤其是目前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越來越多,只有在外企工作中掌握商務英語,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

查看全文

對外經貿格局的特點及問題淺議論文

一、我國對外經貿關系格局的特點

(一)地理格局:亞洲國家(地區)占主體的對外經貿關系

我國已與世界所有國家建立了經貿關系。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對外經貿關系迅速發展。2009年,我國已同世界上22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關系,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超過190個,對外投資目標國達到102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對象國達到183個,對外援助對象國(經常性援助)達到123個,并與14個國家和地區簽訂并實施了自由貿易協定,經貿關系拓展的深度和廣度均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亞洲國家(地區)在我國對外經貿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對外經貿關系的發展是從亞洲起步的。1978年,我國貿易伙伴國僅為40多個,其中,亞洲占16個,對亞洲貿易占外貿總額的49.2%;利用外資主要來源于日本、東盟、香港和澳門,約占我國利用外資總額的70%以上。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集中在伊拉克、埃及、索馬里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對外投資尚未起步,對外援助主要面向亞洲周邊國家和部分非洲國家。2009年,亞洲國家占我國對外貨物貿易總額的53.1%,亞洲十國(地區)占我國利用外資總額的63%,亞洲占我國對外投資流量的77.9%(2008年),占我國工程承包總額的51.1%(2008年),占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營業額的79.2%(2008年)。從對外開放三十年來發展變化的態勢看,我國對外經貿關系正在逐步從亞洲向全球更廣泛的區域拓展,但以亞洲國家為主體的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

(二)領域格局:與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領域各有側重的經貿關系

1以貨物貿易為基礎形成的對外經貿關系全方位格局。中國的對外經貿關系格局是從發展雙邊貨物貿易關系開始,逐步形成的。目前,我國貨物貿易往來對象遍及全球所有國家(其中包括25個沒有外交關系或已經斷交的國家)。我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往來不斷加深,貿易規模持續擴大。1978年至2009年,我國進出口貨物貿易總額由206.4億美元擴大至22072.7億美元,共計增長了105.9倍。

查看全文

我國外貿經濟發展趨勢畢業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過四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努力,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很快,現已達到一個相當的規模。國民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十五”計劃和其后一段時期,將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領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力爭成為一個對外經濟貿易強國,積極而又健康地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歷史時期。

差距與轉變

2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發展成為一個對外經貿大國,但是還算不上一個對外經貿強國。在新的世紀里,我國的目標應當是從一個對外經貿大國發展成為對外經貿強國。但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現時還有許多差距。

我國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重較小。1999年排在世界貨物貿易前6位的國家,其出口占世界的比重分別為:美國12.4%、德國9.6%、日本7.5%、法國5.3%、英國4.8%、加拿大4.2%,而我國僅為3.5%。排在世界服務貿易前6位的國家,其服務貿易出口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的比重分別為:美國18.8%、英國7.6%、法國5.9%、德國5.7%、意大利4.8%、日本4.5%,而我國僅為2.0%。

從進出口商品結構和貿易結構看,我國出口商品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所占比重偏低。美國的機械設備出口在其全部貨物出口中所占比重約為52%、德國51%、日本69%、法國43%、英國48%、意大利39%。我國機電產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不到40%,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產品。此外,我國的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之比,也比上述國家低得多。

從資本流動情況看,我國外資流入與對外投資均小于居世界貿易前列的國家。1999年流入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2755億美元,美國對外直接投資1509億美元;流入英國外資821億美元,英國對外直接投資1992億美元;流入德國外資268億美元,德國對外直接投資505億美元;流入法國外資391億美元,法國對外直接投資1079億美元;流入荷蘭外資337億美元,荷蘭對外直接投資458億美元。而中國人均利用外資規模同上述國家相比更是相差甚遠。

查看全文

歐盟對華經濟貿易政策研究論文

自1975年中歐建立外交關系以來,歐盟對華政策的演變總體上對發展中歐經貿關系是越來越有利的。1978年中國和歐共體簽署了第一個貿易協定,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同時成立了中歐經濟貿易混合委員會,并于1985年5月在原貿易協定的基礎上又簽訂了《中歐貿易和經濟合作協定》,雙方同意在工業、農業、科技、能源、交通運輸、環保、發展援助等領域開展合作,對合作生產、合資經營、合作開發、技術轉讓、金融合作、技術援助、人員培訓與交流等各種合作提供便利和促進。歐盟隨后所有的對華經貿政策都是在1985年文件的基礎上發展和深化的,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也經歷了一些曲折。

1989年之后的幾年,歐共體單方面中斷與中國的高層往來、軍事合作、政府貸款和合作項目,使得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和阻礙,但自1992年起,由于中歐政治關系大體恢復,中歐經貿關系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1995年7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中歐關系長期政策》,強調要同中國全面發展政治、經濟和貿易關系,明確表示歐盟與中國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保證自實現雙方共同的目標。這是歐盟有史以來制定的第一個對華關系長期發展戰略,它不僅是對1985年協定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歐盟對華戰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對中歐經貿關系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1996年11月,歐盟委員會又公布了《歐盟對華合作新戰略》,將歐盟對華長期政策進一步具體化,再次強調歐盟對華政策的全面性、獨立性和長期性,表示要進一步促進雙方在經貿、科技、發展援助等領域內的交流與合作。1998年3月25日,歐盟委員會公布了《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文件,要求把中歐雙邊政治經濟關系提高到歐美、歐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國盡早加入世貿組織等,并于2000年9月發表了關于執行1998年文件的報告。

為了使歐盟更加卓有成效地執行1998年確定的對華政策和追求歐盟與中國關系長遠目標的實現,歐盟委員會在2000年報告的基礎上又于2001年5月提交了《歐盟對華戰略:1998年文件執行情況和促進歐盟政策更為有效的未來步驟》文件,制訂了具體務實的中短期目標:在國際社會中與中國進一步接觸,其中關于政治和全球性問題的對話格外重要;支持中國在法治和尊重人權的基礎上轉變為開放的社會,這是歐盟與中國關系的核心;使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這對中國繼續改革開放具有重大意義,也是全面深化歐盟與中國的關系的關鍵;更好地利用歐洲現有資源支持與中國的交往;正確利用現代技術,擴大歐盟在中國的影響力。2002年3月,歐盟發表《國家戰略報告:中國》,繼續強調1998年和2001年歐盟對華文件所確定的對華政策目標,并進一步明確了對華合作的三個重點領域。第一,通過機構強化與能力建設、人力資源開發與構建穩健的商業法規框架以及促進私人部門的知識訣竅與技術的轉移來確保中國經濟與社會改革進程的可持續性;第二,通過提供知識和專業技能來促進可持續發展,協助中國謀求環境保護、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更好的平衡;第三,鼓勵良好治理,促進法治、民主與經濟、社會、政治與公民權利的履行以及強化構成市民社會網絡的結構與進程。

一、利益訴求

與任何國家的對外經貿政策一樣,歐盟對華經貿政策的變遷也反映了歐盟對發展中歐經貿關系的利益訴求以及這種利益訴求的動態變化,此外,歐盟1995年后的對華經貿政策中的一個重大變化是歐盟試圖促進中國與歐盟的制度趨同,這在發展政策中體現得極為明顯;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歐盟對華總體政策越來越積極,而指導經貿實踐的具體政策措施則越來越苛刻。

(1)出于歐盟經濟利益需求

查看全文

經濟貿易政策變遷論文

自1975年中歐建立外交關系以來,歐盟對華政策的演變總體上對發展中歐經貿關系是越來越有利的。1978年中國和歐共體簽署了第一個貿易協定,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同時成立了中歐經濟貿易混合委員會,并于1985年5月在原貿易協定的基礎上又簽訂了《中歐貿易和經濟合作協定》,雙方同意在工業、農業、科技、能源、交通運輸、環保、發展援助等領域開展合作,對合作生產、合資經營、合作開發、技術轉讓、金融合作、技術援助、人員培訓與交流等各種合作提供便利和促進。歐盟隨后所有的對華經貿政策都是在1985年文件的基礎上發展和深化的,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也經歷了一些曲折。

1989年之后的幾年,歐共體單方面中斷與中國的高層往來、軍事合作、政府貸款和合作項目,使得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和阻礙,但自1992年起,由于中歐政治關系大體恢復,中歐經貿關系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1995年7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中歐關系長期政策》,強調要同中國全面發展政治、經濟和貿易關系,明確表示歐盟與中國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保證自實現雙方共同的目標。這是歐盟有史以來制定的第一個對華關系長期發展戰略,它不僅是對1985年協定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歐盟對華戰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對中歐經貿關系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1996年11月,歐盟委員會又公布了《歐盟對華合作新戰略》,將歐盟對華長期政策進一步具體化,再次強調歐盟對華政策的全面性、獨立性和長期性,表示要進一步促進雙方在經貿、科技、發展援助等領域內的交流與合作。1998年3月25日,歐盟委員會公布了《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文件,要求把中歐雙邊政治經濟關系提高到歐美、歐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國盡早加入世貿組織等,并于2000年9月發表了關于執行1998年文件的報告。

為了使歐盟更加卓有成效地執行1998年確定的對華政策和追求歐盟與中國關系長遠目標的實現,歐盟委員會在2000年報告的基礎上又于2001年5月提交了《歐盟對華戰略:1998年文件執行情況和促進歐盟政策更為有效的未來步驟》文件,制訂了具體務實的中短期目標:在國際社會中與中國進一步接觸,其中關于政治和全球性問題的對話格外重要;支持中國在法治和尊重人權的基礎上轉變為開放的社會,這是歐盟與中國關系的核心;使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這對中國繼續改革開放具有重大意義,也是全面深化歐盟與中國的關系的關鍵;更好地利用歐洲現有資源支持與中國的交往;正確利用現代技術,擴大歐盟在中國的影響力。2002年3月,歐盟發表《國家戰略報告:中國》,繼續強調1998年和2001年歐盟對華文件所確定的對華政策目標,并進一步明確了對華合作的三個重點領域。第一,通過機構強化與能力建設、人力資源開發與構建穩健的商業法規框架以及促進私人部門的知識訣竅與技術的轉移來確保中國經濟與社會改革進程的可持續性;第二,通過提供知識和專業技能來促進可持續發展,協助中國謀求環境保護、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更好的平衡;第三,鼓勵良好治理,促進法治、民主與經濟、社會、政治與公民權利的履行以及強化構成市民社會網絡的結構與進程。

一、利益訴求

與任何國家的對外經貿政策一樣,歐盟對華經貿政策的變遷也反映了歐盟對發展中歐經貿關系的利益訴求以及這種利益訴求的動態變化,此外,歐盟1995年后的對華經貿政策中的一個重大變化是歐盟試圖促進中國與歐盟的制度趨同,這在發展政策中體現得極為明顯;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歐盟對華總體政策越來越積極,而指導經貿實踐的具體政策措施則越來越苛刻。

(1)出于歐盟經濟利益需求

查看全文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趨勢研究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過四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努力,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很快,現已達到一個相當的規模。國民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十五”計劃和其后一段時期,將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領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力爭成為一個對外經濟貿易強國,積極而又健康地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歷史時期。

差距與轉變

2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發展成為一個對外經貿大國,但是還算不上一個對外經貿強國。在新的世紀里,我國的目標應當是從一個對外經貿大國發展成為對外經貿強國。但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現時還有許多差距。

我國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重較小。1999年排在世界貨物貿易前6位的國家,其出口占世界的比重分別為:美國12.4%、德國9.6%、日本7.5%、法國5.3%、英國4.8%、加拿大4.2%,而我國僅為3.5%。排在世界服務貿易前6位的國家,其服務貿易出口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的比重分別為:美國18.8%、英國7.6%、法國5.9%、德國5.7%、意大利4.8%、日本4.5%,而我國僅為2.0%。

從進出口商品結構和貿易結構看,我國出口商品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所占比重偏低。美國的機械設備出口在其全部貨物出口中所占比重約為52%、德國51%、日本69%、法國43%、英國48%、意大利39%。我國機電產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不到40%,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產品。此外,我國的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之比,也比上述國家低得多。

從資本流動情況看,我國外資流入與對外投資均小于居世界貿易前列的國家。1999年流入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2755億美元,美國對外直接投資1509億美元;流入英國外資821億美元,英國對外直接投資1992億美元;流入德國外資268億美元,德國對外直接投資505億美元;流入法國外資391億美元,法國對外直接投資1079億美元;流入荷蘭外資337億美元,荷蘭對外直接投資458億美元。而中國人均利用外資規模同上述國家相比更是相差甚遠。

查看全文

歐洲對中國貿易政策變化的影響論文

自1975年中歐建立外交關系以來,歐盟對華政策的演變總體上對發展中歐經貿關系是越來越有利的。1978年中國和歐共體簽署了第一個貿易協定,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同時成立了中歐經濟貿易混合委員會,并于1985年5月在原貿易協定的基礎上又簽訂了《中歐貿易和經濟合作協定》,雙方同意在工業、農業、科技、能源、交通運輸、環保、發展援助等領域開展合作,對合作生產、合資經營、合作開發、技術轉讓、金融合作、技術援助、人員培訓與交流等各種合作提供便利和促進。歐盟隨后所有的對華經貿政策都是在1985年文件的基礎上發展和深化的,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也經歷了一些曲折。

1989年之后的幾年,歐共體單方面中斷與中國的高層往來、軍事合作、政府貸款和合作項目,使得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和阻礙,但自1992年起,由于中歐政治關系大體恢復,中歐經貿關系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1995年7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中歐關系長期政策》,強調要同中國全面發展政治、經濟和貿易關系,明確表示歐盟與中國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保證自實現雙方共同的目標。這是歐盟有史以來制定的第一個對華關系長期發展戰略,它不僅是對1985年協定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歐盟對華戰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對中歐經貿關系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1996年11月,歐盟委員會又公布了《歐盟對華合作新戰略》,將歐盟對華長期政策進一步具體化,再次強調歐盟對華政策的全面性、獨立性和長期性,表示要進一步促進雙方在經貿、科技、發展援助等領域內的交流與合作。1998年3月25日,歐盟委員會公布了《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文件,要求把中歐雙邊政治經濟關系提高到歐美、歐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國盡早加入世貿組織等,并于2000年9月發表了關于執行1998年文件的報告。

為了使歐盟更加卓有成效地執行1998年確定的對華政策和追求歐盟與中國關系長遠目標的實現,歐盟委員會在2000年報告的基礎上又于2001年5月提交了《歐盟對華戰略:1998年文件執行情況和促進歐盟政策更為有效的未來步驟》文件,制訂了具體務實的中短期目標:在國際社會中與中國進一步接觸,其中關于政治和全球性問題的對話格外重要;支持中國在法治和尊重人權的基礎上轉變為開放的社會,這是歐盟與中國關系的核心;使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這對中國繼續改革開放具有重大意義,也是全面深化歐盟與中國的關系的關鍵;更好地利用歐洲現有資源支持與中國的交往;正確利用現代技術,擴大歐盟在中國的影響力。2002年3月,歐盟發表《國家戰略報告:中國》,繼續強調1998年和2001年歐盟對華文件所確定的對華政策目標,并進一步明確了對華合作的三個重點領域。第一,通過機構強化與能力建設、人力資源開發與構建穩健的商業法規框架以及促進私人部門的知識訣竅與技術的轉移來確保中國經濟與社會改革進程的可持續性;第二,通過提供知識和專業技能來促進可持續發展,協助中國謀求環境保護、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更好的平衡;第三,鼓勵良好治理,促進法治、民主與經濟、社會、政治與公民權利的履行以及強化構成市民社會網絡的結構與進程。

一、利益訴求

與任何國家的對外經貿政策一樣,歐盟對華經貿政策的變遷也反映了歐盟對發展中歐經貿關系的利益訴求以及這種利益訴求的動態變化,此外,歐盟1995年后的對華經貿政策中的一個重大變化是歐盟試圖促進中國與歐盟的制度趨同,這在發展政策中體現得極為明顯;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歐盟對華總體政策越來越積極,而指導經貿實踐的具體政策措施則越來越苛刻。

(1)出于歐盟經濟利益需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