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世界經貿溫和復蘇
時間:2022-04-01 04:23:00
導語:論世界經貿溫和復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的特點與趨勢
1.世界經濟、貿易復蘇時間延遲、力度減緩,各大國際組織和研究機構紛紛調低預測
2002年第一季度美國GDP實現5.0%增長之后的表現不盡如人意,隨后爆發的金融欺騙丑聞和股票市場大幅下跌一度幾將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復蘇的希望消失殆盡。世界經濟和貿易在經歷了整個20世紀90年代的快速發展,在2000年同時達到高點之后迅速跌入谷底的首要原因是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火車頭的美國經濟和另兩大經濟體——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同時出現問題。即使是1997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的影響也遠沒有如此嚴重。最近一段時期以來,各大國際組織和研究機構在新近發表的秋季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及其他一些場合中紛紛調低了各自對2002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的預測。例如,聯合國將其對2002年和2003年全球GDP增長的預測分別下調了0.1和0.3個百分點,對世界貿易量增長的預測分別下調了0.6和0.1個百分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2002年全球GDP增長的預測仍維持了春季2.8%的速度,但對美國和歐元區的增長預測分別下調了0.1和0.5個百分點。
總體上看,一般預計世界經濟和貿易出現明顯復蘇將會延遲到2003年中左右。因此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速度將放緩,這是國際組織和研究機構紛紛調低預測數字的主要原因。
2.世界貿易將隨著經濟復蘇恢復增長,國際市場產品價格上升空間有限,中國在世界貿易份額中的排名繼續上升
2001年世界貿易額增長率從2000年的13%迅速下降為-4%,是多年以來的第一個負增長。從各地區的進出口情況看,除轉軌經濟國家保持增長外,其他地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受發達國家需求大幅度下降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減緩的影響,對外需依賴較強的東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進出口下降達13%。
2002年全球貿易呈逐步恢復增長態勢。美國第二季度的進口重現增長極大促進了其他國家出口的復蘇,最新數字顯示美國8月份的同比進口增長速度已經上升為7.3%。另一方面,日本出口的恢復增長也對近來日本經濟形勢的一些變化產生積極影響。在東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當中,除新加坡對外貿易仍然比去年下降之外,其他各國進出口均已恢復增長。總體看來,受上半年國際貿易繼續下滑的影響,2002年世界貿易增長速度仍將較低。預計隨著世界經濟的逐步復蘇,2003年將可恢復到一個正常水平。
自1996年以來,以美元計算的國際市場非能源類產品價格持續下跌。至2001年底,制成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下跌超過20%,而初級產品價格更是下降30%以上。國際市場除石油外的主要產品價格持續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是需求不旺和一些產品,如辦公及電子通訊器材生產能力過剩;二是美元持續堅挺;三是全球通脹壓力減弱。國際市場產品價格下跌并沒有給出口國帶來更大收益,相反由于初級產品價格的下跌幅度超過制成品,反而使收益向發達國家轉移。
2002年第二季度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緩慢復蘇,國際市場主要產品價格有所上升。未來一段時期,伴隨著世界貿易增長的復蘇,國際市場產品價格將會終止逐年下滑的勢頭,但是由于供求關系難于迅速調整,以及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迅速調整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壓力,國際市場主要產品價格上升的空間十分狹小。由于美元匯率變化所帶來的價格變化和對供求關系調整帶來的影響值得關注。
與2001年以來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國際貿易衰退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進出口繼續呈現較快增長。根據WTO的統計,2001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6大進口和出口國。其中出口超過加拿大,從2000年的第7位上升至第6位;進口則超過意大利和加拿大上升至第6位,占世界進出口的份額也分別從2000年的3.4%和3.9%上升為3.8%和4.3%。由于2002年中國外貿繼續加速增長,預計將會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5大出口國。
3.經濟復蘇程度在地區間存在差異,經濟增長的格局出現一些局部性變化
美國經濟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風向標。由于美國決策當局,特別是美聯儲適當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美國經濟正在逐步走出2002年2季度以來金融市場丑聞的影響,帶動世界經濟貿易走向復蘇。然而歐元區經濟發展的表現卻一直沒能達到人們自歐元啟動以來的樂觀預期。盡管歐元區的利率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財政狀況穩定,通脹也基本保持在控制水平內,但是由于生產停滯不前,信心不強和支出增長乏力,特別是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使歐元區經濟發展始終落后于美國。與之相反,同時作為3大經濟體之一的日本經濟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在衰退的邊緣苦苦掙扎。盡管目前出現了一些復蘇跡象,2003年實現正增長的預期仍需要做出巨大努力。
世界經濟復蘇在地區間存在差異的同時,經濟增長的格局也出現了一些局部性變化。首先是東亞發展中國家(地區)經濟增長仍未恢復到1997年金融危機以前的水平。盡管這些經濟體的工業化程度較高,逐步進入高速增長階段的中后期,但新經濟,特別是高新技術和信息產業的崛起又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由于這些經濟體的規模較小,長期以來所采取的依靠大量外資流入和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使得對發達國家的依賴程度較高,國內市場的相對狹小制約了經濟增長的潛力。因此,東亞發展中國家能否在信息經濟時代繼續取得新的經濟發展奇跡仍然值得關注。
與此同時,轉軌經濟國家已經走出了新舊經濟體制交替所導致的經濟嚴重衰退時期,經濟呈逐步加速增長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轉軌經濟國家衰退程度逐步減緩。隨著私營經濟部門的興旺發展、外資流入和對外貿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逐步加強。1999年轉軌經濟國家實現了穩定的經濟增長,2000年增長率達到了6.6%。盡管國際經濟環境陷入低谷和內部經濟問題依然難于克服,2001年轉軌國家經濟依然實現了5.0%的增長。作為最大的轉軌經濟國家,2000年和2001年俄羅斯分別實現了9.0%和5.0%的經濟增長,盡管存在著長期以來產業結構不合理、設備老化和技術落后、債務負擔嚴重等一系列問題,但是自普京政府上任之后采取的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已經收到成效,俄羅斯經濟已步入穩定發展階段。
伴隨著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步伐的明顯放緩,轉軌經濟國家由于有著與歐洲工業化國家地理位置接近、文化背景相近等的得天獨厚條件,一旦渡過經濟發展的困難時期,走上迅速發展的軌道,將對世界經濟的格局變化產生影響。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面對的主要問題和挑戰
1.投資復蘇仍不確定,私人消費增長難于樂觀
2002年以來,全球性投資增長緩慢或收縮的局面仍在持續,消費增長難于樂觀。首先,經濟增長乏力、收入增長緩慢和就業形勢嚴峻使消費者信心受損;其次,金融市場動蕩使投資者的資產縮水并影響消費和投資增長;第三,新經濟泡沫的破裂不僅使投資者收入預期下降,也使企業的盈利大幅度減少。
投資的迅速增長是支持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新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2001年全球經濟增長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投資出現衰退。因此投資能否實現較快增長對世界經濟發展將起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從當前形勢來看,投資的復蘇依然是不確定性的。2002年主要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等的私人投資仍將為負增長,支持GDP增長的主要因素仍是消費需求增長。但是預計消費需求增長仍將是溫和的并低于20世紀90年代的平均水平。盡管目前一般的預測都認為2003年投資需求將明顯加速增長,并像20世紀90年代那樣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但能否實現這一預期仍需進一步觀察。
2.全球性金融調整與動蕩仍在繼續
隨著美國經濟發展速度的放慢和新經濟泡沫的破裂,美國股市下跌并導致新一輪的全球性金融調整。
股票市場下跌的背后是國際資本流動的下降與調整。根據聯合國貿易發展大會《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的數字,200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比上年大幅下降51%,為7350億美元,其中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為1240億美元,也比2000年的3356億美元大幅減少。同時,流入美國的國際資本也正在逐步減少對美國股市的新增投入。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字,2002年1月~7月,外國投資者購買美國市場公司股票的凈值僅為387.31億美元,為2001年同期水平的44.8%。
國際金融市場的另一個調整是貨幣匯率的變化。隨著美國經濟光環的逐漸退色,主要國家貨幣匯率體系正在發生新的調整。美元兌歐元匯率一度跌至2002年7月19日1歐元兌1.0156美元的低位,歐元正在實現其價值的回歸;但是美元兌日元一度升至2002年2月8日的1美元兌134.77日元的高位。近期美元兌日元匯率有所下調,但是仍然處在較高水平。國際貨幣匯率體系調整的背景是與國際經濟發展和股票市場的調整相一致的,也與國際資本的流動格局變化密切相關。然而由于歐元區,特別是日本經濟目前仍然困難重重,國際資本無法找到另外一個更安全、投資收益更大的成熟市場,因此國際貨幣匯率體系動蕩仍將繼續。
國際經濟和金融的另一風險來自拉美。這一地區一些主要國家對國外資金的依賴和自身金融體系的問題是長期以來拉美地區金融危機不斷的根源。拉美經濟快速發展之后,外債負擔日益沉重。上個世紀80年代初第一次拉美債務危機爆發時,該地區的外債總額為3800億美元,然而經過20多年的經濟發展,拉美地區債務總額已達到7516億美元之巨。這意味著拉美地區每年用于支付外債的資金接近1500億美元,相當于該地區年外貿收入的30%左右。拉美地區的“債務綜合癥”并不是一朝一夕感染上的,是其多年來國內外經濟環境和經濟發展戰略決策失誤使然,因此也決不可能指望能迅速加以解決。
3.貨幣政策調整空間有限,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弱化
2001年美聯儲連續11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至1.75%,達到近40年來的低點。美聯儲和格林斯潘運用利率政策工具成功保證了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獲得了極大聲譽。然而利率繼續下調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其作用能有多大更值得考慮。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調控目標是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物價穩定,從目前情況看執行結果是成功的。但是經濟運行中的問題,特別是股市的持續下跌對經濟發展的風險不容掉以輕心。以往的利率調整都對投資者信心的恢復和股票市場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目前資本流入量大幅下降和低利率水平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的作用將會下降。
4.美國“雙高”赤字問題:高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和高財政赤字
美國高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問題由來已久,2001年經常項目赤字達3934億美元,外貿逆差更是達到4496億美元。克林頓政府幾經努力于1998年成功消滅財政赤字之后,由于布什上臺以來推行大規模減稅計劃和增加軍費開支,于9月30日結束的2002財政年度再次出現1590億美元赤字。
由于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國的長期“雙高”赤字并未給經濟帶來太大的麻煩,而且其大規模的進口對世界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如果長期累積起來的風險在商品、市場和資金的某一鏈條的斷裂上釋放出來,影響也將是巨大的。
在可預見的時期之內,美國經濟和美元的地位仍然無可替代。盡管一般預計美國的對外貿易和經常項目赤字仍將呈擴大之勢,但不至于對美國和世界經濟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其前提是美國經濟的良好表現和資本項目下的資金流入。然而財政赤字如果持續擴大則會對實體經濟的運行和資金流動,從而也會對資本市場帶來影響。
5.高失業下的復蘇與通貨緊縮
近期國際上在對世界經濟形勢分析預測當中有兩個觀點,一是認為美國經濟正在經歷在高失業下的復蘇;另一個是認為全球經濟正在進入一個通貨緊縮時期。
2002年以來,盡管美國經濟走出了短暫的衰退,但失業率卻仍然居高不下。月度數據顯示,2002年以來失業率穩定在5.5%~6%范圍內,9月份的數字為5.6%。
全球經濟發展正在進入一個低通脹時期。1994年~2001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長率年均為2.1%和15.7%,分別比1984年~1993年期間低2.1個和32.8個百分點。從近期看,2002年美國CPI月同比增長最高僅為1.7%,增速大幅放緩。歐元區通脹率始終穩定在歐洲央行所設定的2%左右的調控目標范圍內,其中一些主要國家,如德國、法國等低于整個歐元區的數字。而日本則在近10年的經濟不景氣中進入通貨緊縮。發展中國家通脹也呈逐年下降趨勢,中國在數年的高通脹之后,也進入了一個物價低增長時期。
當前美國經濟的復蘇仍然是脆弱的。一般而言,就業增長緩慢是經濟增長乏力所決定的。一種對美國高失業的解釋是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充分就業時的失業率上升了。但是目前美國的GDP增長速度顯然低于其潛在增長水平,同時失業率也明顯高于GDP迅速增長的1997年~2000年。因此,如果不能成功解決就業問題,美國經濟實現穩定復蘇仍然是困難的。
全球性低通脹的主要原因:一是全球性部份產品,特別是半導體器材、電子通訊產品等生產能力過剩;二是部分發達國家消費和投資需求不旺;三是作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美國經濟增長乏力;四是國際市場主要初級產品價格仍然在1997年金融危機后的谷底徘徊。美國的高失業和全球性通脹低位運行都不利于世界經濟的復蘇與發展,同時也是經濟增長乏力的必然結果。根據IMF的預測,2002年~2003年美國的失業率將繼續有所上升,全球主要地區和國家的通貨膨脹仍然將低位運行,國際市場產品價格盡管將有所上升,但仍然為近年來的較低水平。
6.帶動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
在美國政府的大力促進之下,20世紀90年代以電子、通訊、生命、航天科技等為代表的新經濟的崛起有力促進了戰后美國最長經濟景氣周期的形成,并有力推動了全球經濟、貿易增長。隨著新經濟泡沫的破裂,美國經濟增長水平已迅速下降,全球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貿易聯系和經濟結構正在開始調整。在這一背景下,帶動新一輪全球經濟發展的熱點和動力還未出現。
世界經濟GDP增長預測
- 上一篇:人事局編辦政務公開制度(市)
- 下一篇:國有企業改革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