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特征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3 14:39: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審美特征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詩詞影視審美特征
摘要:詩詞具有鮮明的影視審美特征及其獨特的藝術價值,這在以往鮮有論及。無論是在影視語言元素的運用,還是在影視運動性的體現以及蒙太奇的建構方面,詩詞都凸顯出極高的審美品格。這不僅能夠給我們的詩歌創作以豐富的借鑒,而且能夠給我們的影視創作提供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詩詞;影視審美;創作
多年以來,學術界在詩詞的研究方面碩果累累,但對詩詞中所蘊含的影視審美特征卻鮮有論及。如果換一個角度來鑒賞,我們便不難發現詩詞在視聽及其組合表達方面所具有的影視審美特征和獨特的藝術價值。由于影視的本質是詩性的,而詩歌的本質又是影視性的,①因此,從影視審美這個獨特視角對詩詞進行研究,探索詩詞的影視審美特征,能為詩詞創作和影視創作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詩詞的影視語言構成
詩詞凝聚著濃烈的審美情感,這是一代偉人人生體驗和審美理想的和諧統一。他的詩句中有不少直接呈現色彩、角度和景別的畫面。如果我們結合這些詩作的時代背景來分析,則顯而易見這些視聽語言元素已經被作為詩人的運用得嫻熟之至,異彩紛呈。色彩作為一種最具吸引力的影視語言元素,不僅能夠直接作用于人們的視覺,而且能夠深深地作用于人的生理與心理。在他的詩詞中非常注重這一元素作用的發揮。例如《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中的“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此中的“紅爛漫”除了表現對景色的直觀描寫外,一種意氣風發的戰斗豪情也盎然其間。在影視作品中,紅色本來就給人一種激情、熱烈之感,對情緒有極強的激勵作用,而在這首詞里,詩人卻以“爛漫”之“紅”淋漓盡致地渲染了紅軍必將戰勝敵人的英雄氣概,并將比興手法與畫面展示有機結合,鮮明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思想。這首詞寫在紅軍第二次反“圍剿”之前,極大地鼓舞了紅軍的斗志,增強了戰勝敵人的信心。歷史上同樣表達戰士們戰斗“怒氣”的詩句也有很多,同樣也是在表達戰士豪氣難抑,但詩詞對色彩元素的運用更具有視覺美感,也更具有鼓舞士氣的力量。《沁園春•雪》是被世人所熟知的、傳頌度極高的一首詩詞作品,分上下闋。上闋因雪起興,對雪景進行大筆的鋪陳,天地茫茫,純然一色,而下闋則引出“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意象描繪,展現出一番晴日當空,白雪與霞光交相輝映的景象。在這首詞中,不僅通過色彩元素進行敘事表意,而且還通過冷暖色調的對比,啟發讀者對色調的冷暖和輕重予以體驗,并喚起人們對色彩的情緒聯想。在這里,色彩已經作為一種直觀的視覺思維元素,既呈現了畫面的美艷,也表達出強烈的情感。由此可見,在他的詩詞中不僅善用色彩來敘事,而且也凸顯出其色彩的表意功能和形式美感。在的詩詞作品中,也不乏一些凸顯角度的例子,例如《水調歌頭•游泳》中“萬里長江橫渡”一句,將個人的渺小與自然的宏大聯系在一起,這既是對特定壞境的描繪,更是一種豪情的抒發。而這樣的表述,表面看是一種概略的敘述,實則卻是一個俯視的遠景畫面的直觀描繪。正是因為作品采用了這樣的視角,才將詩人橫渡長江,劈波斬浪,奮勇進取的畫面富有氣勢地展現出來。而《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中“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和《念奴嬌•井岡山》中“參天萬木,千百里,飛上南天奇岳”的詞句卻通過仰視的角度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與雄偉,讓人心生敬畏之感。其實,角度在影視創作中就是攝影機鏡頭的視點,不同的角度可以獲得不同的造型效果,具有不同的審美功能。如果缺乏角度的變化,往往會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正是因為的詩詞采用了多變的角度,從而使我們從他的詩詞作中獲得了獨具影視審美特性的豐富體驗。
二、詩詞的畫面運動體現
電視藝術審美生成與審美特征
摘要:電視作為上世紀最為偉大的發明之一,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即使在當今社會也在豐富人們精神生活方面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對電視藝術的審美生成和審美特征進行分析,希望能夠讓人們對電視藝術有更為深刻的了解。
關鍵詞:電視藝術;審美生成;審美特征
電視藝術本身存在一定的理性目的訴求和情感表達,在這兩種重要特性的相互作用下,能夠對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進行詩化轉述,不斷發現和展現生活中的審美元素,對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產生著特定的影響,值得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下面本文就對電視藝術的審美生成和審美特征進行具體研究。
一、電視藝術的審美生成
電視藝術在發展過程中能夠產生一定的理性目的訴求和情感傳達,并且這兩種特性之間具有相互作用關系,能夠通過對日常生產生活的詩化傳達,獲得一定的審美生成。電視藝術是近現代社會人類步入到電子媒介時代,電子媒介與現代藝術相結合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電視這一媒介傳播形式的新藝術樣態[1]。電視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個性化的語言系統和美學特質,其作為信息傳播載體,將畫面語言作為本體性語言。同時,區別于眾多的傳統藝術形式,電視藝術語言鮮明的個性不在于其單一的語言形式,而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構成了復合式、多元化并且具有較高科學技術含量的電子語言系統。電視的藝術語言表現手段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一般不會以單一的手段維護電視藝術作用的發揮,而是通過對其他藝術語言和精神傳統進行融合和變異,逐步促使電視藝術更為豐富和完善,最終形成較為系統的電視藝術審美,并進一步推動詩化電視藝術審美的生成和發展。
二、電視藝術的審美特征
藏族舞蹈審美特征論文
本文通過對藏族傳統舞蹈的身韻、風格以及審美意識、審美理想的研究,探討了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從而在繼承和發展創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審美特征,使發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審美價值。
一
舞蹈藝術是伴隨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同步產生,并成為人類歷史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門最早形成的藝術形式之一。同樣,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質和審美理想的基礎上,伴隨著藏民族的形成發展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審美內容。
探討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歷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藝術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傳統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學”中把舞蹈歸于“工巧明”(即工藝學),這就表明舞蹈藝術在理論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圍之內,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論依據的藝術形式之一。在西藏歷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僅配有文字記錄的“舞譜”,還用“線”記錄著“舞曲”;“卡爾”舞蹈的音樂“藏文古譜”流傳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間歌謠中傳唱著眾多的有關“說舞蹈”方面的歌謠。在眾多舞蹈論述中,什么是舞蹈、形體運用以及“舞蹈藝技九”等舞蹈理論是古代論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論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識總匯》[M],中冊290頁(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關于“舞蹈的各種動作姿態是人體塑造的精彩工藝之一”這一論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體所做出的各種動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態的“精彩工藝”。恰恰是這一活生生的“工藝”,表現著當時當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審美對象的表現手段論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證明了當時舞蹈藝術在人們生活中占據的地位,以及人們對舞蹈藝術的認識高度。同時“舞蹈藝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醫典藍流璃注解》[Z],第130頁,木刻板(藏文)。)中簡潔透徹地闡明舞蹈是用人體的“形”,動作語言的“聲”、舞動的“情”表現生活和情感。如:“優美、英姿、丑態”都借助人的各種生動的形態來表現;又如同說話一樣用人體把“兇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靈活現;同樣用人體把“悲憫、憤怒、和善”等內心情感表現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從以上“舞蹈藝技九”的觀點中不難看出舞蹈以升華到藝術高度來表現人的思想情感。“形、聲、情”和諧運用到舞蹈中,更進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學特色。同樣,隨著社會的進步,種類繁多的藏族民間舞蹈,也由起初的簡單模仿、無意識的自娛性逐漸發展成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一門藝術。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認為西藏古代的“舞蹈藝技九”是古印度“樂舞論”中婆羅多牟尼論述的,與藏族舞蹈無關。對此,經筆者查閱有關資料考證,在藏族歷史上,人們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不少相關的藝術理論和技法。“波羅多牟尼在論述‘拉斯’時只提出了八種,后經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種。這九種‘拉斯’主要作為卡達卡利舞演員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訓練之用”(注:于海燕:《東方舞苑花絮》[M],第180頁,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這與藏文古籍“舞蹈藝技九”中論述的內容相重合的只有“憤怒、恐怖、英武”三種,其余六種則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沒有提到“形、聲、情”和諧運用于舞蹈藝術中的觀點。這就有力地證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來文化時非常重視與本土的審美意識相結合,以民族審美需要和創新精神創造了符合民族審美特征的舞蹈理論。
二
歷史上每一個民族都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創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備一定審美特征的藝術表現形式。舞蹈藝術是每個民族開創時間最早,歷史延續時間最長,流傳范圍最廣,最能直接表現情感的一門藝術,也是每個民族歷史發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審美情趣的一門藝術。任何一個民族或部落的人們,當聽到他們最熟悉的音樂或舞步聲時,都會情不自禁產生興奮情緒,并傳達給身體各部位、各關節,隨著舞律的變化,身體便自然舞動起來。這就是這個群體審美意識的一種本能的具體表現。由于每個民族所處地理環境、政治歷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風格,如不同地區舞蹈,動作的力度、軟度、開度、幅度和舞律的差異,有的民族舞蹈動作的重點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動作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動作較為豐富,而下身動作較少;有的地區舞蹈以大動為美,有的地區則以含蓄舞動為美。正是諸多舞蹈風格中蘊藏著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特征。
體育舞蹈審美特征探討
摘要:體育舞蹈是一項綜合性的運動項目,它集運動、藝術以及娛樂為一體,并且具有娛樂性、鑒賞性等特征。體育舞蹈的審美特征主要指的是過程的感染力、標準的國際性以及形式多樣性等等。該文主要從體育舞蹈的特點出發,分析了體育舞蹈所含有的審美特征。
關鍵詞:體育舞蹈;審美特征;特點;分析
體育舞蹈,有人也將之稱為國際標準舞,一般來說,它主要有兩大類,即拉丁和摩登。另外,除了這兩大類之外,體育舞蹈還包括隊列舞,也就是所謂的團體舞。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運動健身也越來越重視,因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體育舞蹈的重要性,并開始體育舞蹈的學習。該文主要對體育舞蹈的審美特征做了一個詳細分析,以便人們更好地認識體育舞蹈,從而更科學地學習體育舞蹈,擁有健康體魄。
1體育舞蹈的特點
一般來說,體育舞蹈的特點有:首先,體育舞蹈具有鑒賞性。體育舞蹈是舞蹈的一種形式,因而它擁有豐富的韻律以及多樣的節奏,使人在觀看的時候感受到藝術的熏陶。其次,體育舞蹈具有健美性。體育舞蹈是舞蹈的特殊形式,它更多的是屬于健身運動的一種形式,通過長期不斷地訓練,可以幫助人們擁有一個健美的身材[1]。再次,體育舞蹈具有規范性。體育舞蹈和其他類型的舞蹈一樣,是經過長期探索以及完善才形成的,因此,它的動作規范是有嚴格要求的。第四,體育舞蹈具有國際性。體育舞蹈的起源不僅僅是來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它的風格多樣,并且是國際間進行交流交際的重要方式。最后,體育舞蹈具有普遍性。體育舞蹈的最大一個特點就是它的普遍性,它不受場地、人群、年齡等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進行學習[2]。
2體育舞蹈的審美特征分析
舞蹈審美特征分析論文
【關鍵詞】藏族傳統舞蹈/舞蹈理論/身韻、動作、姿態/審美特征
【正文】
[中圖分類號]J722.22“2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557(X)(2002)04-0085-05
本文通過對藏族傳統舞蹈的身韻、風格以及審美意識、審美理想的研究,探討了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從而在繼承和發展創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審美特征,使發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審美價值。
一
舞蹈藝術是伴隨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同步產生,并成為人類歷史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門最早形成的藝術形式之一。同樣,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質和審美理想的基礎上,伴隨著藏民族的形成發展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審美內容。
藏族舞蹈審美特征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藏族傳統舞蹈的身韻、風格以及審美意識、審美理想的研究,探討了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從而在繼承和發展創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審美特征,使發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審美價值。
關鍵詞:藏族舞蹈審美特征繼承和發展
一
舞蹈藝術是伴隨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同步產生,并成為人類歷史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門最早形成的藝術形式之一。同樣,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質和審美理想的基礎上,伴隨著藏民族的形成發展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審美內容。
探討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歷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藝術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傳統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學”中把舞蹈歸于“工巧明”(即工藝學),這就表明舞蹈藝術在理論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圍之內,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論依據的藝術形式之一。在西藏歷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僅配有文字記錄的“舞譜”,還用“線”記錄著“舞曲”;“卡爾”舞蹈的音樂“藏文古譜”流傳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間歌謠中傳唱著眾多的有關“說舞蹈”方面的歌謠。在眾多舞蹈論述中,什么是舞蹈、形體運用以及“舞蹈藝技九”等舞蹈理論是古代論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論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識總匯》[M],中冊290頁(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關于“舞蹈的各種動作姿態是人體塑造的精彩工藝之一”這一論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體所做出的各種動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態的“精彩工藝”。恰恰是這一活生生的“工藝”,表現著當時當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審美對象的表現手段論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證明了當時舞蹈藝術在人們生活中占據的地位,以及人們對舞蹈藝術的認識高度。同時“舞蹈藝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醫典藍流璃注解》[Z],第130頁,木刻板(藏文)。)中簡潔透徹地闡明舞蹈是用人體的“形”,動作語言的“聲”、舞動的“情”表現生活和情感。如:“優美、英姿、丑態”都借助人的各種生動的形態來表現;又如同說話一樣用人體把“兇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靈活現;同樣用人體把“悲憫、憤怒、和善”等內心情感表現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從以上“舞蹈藝技九”的觀點中不難看出舞蹈以升華到藝術高度來表現人的思想情感。“形、聲、情”和諧運用到舞蹈中,更進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學特色。同樣,隨著社會的進步,種類繁多的藏族民間舞蹈,也由起初的簡單模仿、無意識的自娛性逐漸發展成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一門藝術。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認為西藏古代的“舞蹈藝技九”是古印度“樂舞論”中婆羅多牟尼論述的,與藏族舞蹈無關。對此,經筆者查閱有關資料考證,在藏族歷史上,人們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不少相關的藝術理論和技法。“波羅多牟尼在論述‘拉斯’時只提出了八種,后經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種。這九種‘拉斯’主要作為卡達卡利舞演員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訓練之用”(注:于海燕:《東方舞苑花絮》[M],第180頁,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這與藏文古籍“舞蹈藝技九”中論述的內容相重合的只小胺攮、恐怖、英武”三種,其余六種則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沒有提到“形、聲、情”和諧運用于舞蹈藝術中的觀點。這就有力地證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來文化時非常重視與本土的審美意識相結合,以民族審美需要和創新精神創造了符合民族審美特征的舞蹈理論?
二
鋼琴藝術作品審美特征分析
摘要:鋼琴藝術在我國發展有百年歷史,藝術水準取得巨大進步。音樂家通過鋼琴這一載體,向人們演奏鋼琴藝術作品。人們透過欣賞鋼琴作品帶來審美特征,享受鋼琴藝術的獨特魅力。本文首先闡述我國鋼琴藝術發展概述,使人們了解鋼琴在我國的發展歷程。透過了解我國傳統古典音樂特色與本土文化,與鋼琴演奏相結合,展現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藝術作品。
關鍵詞:鋼琴藝術;審美;分析
鋼琴自傳入我國開始,受到眾多鋼琴家、藝術家的追捧。最初,所有熱愛鋼琴藝術作品的音樂愛好者、藝術家,欣賞西方的鋼琴藝術作品展現的審美特征,享受音樂藝術魅力。近代開始,經過鋼琴家、作曲家的創新研究。基于西方鋼琴演奏方法,加入中國的傳統音樂。將鋼琴藝術作品的展現形式,變得更為豐富。使人們既可欣賞純西方鋼琴作品的立體恢弘藝術特征,還可享受具有中國獨特韻味的鋼琴藝術作品帶來的審美特征。
一、我國鋼琴藝術發展概述
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起源于國外,世界上第一架鋼琴由意大利人創造。自世界上誕生第一架鋼琴開始,鋼琴藝術迅速風靡世界。鋼琴因具有其他樂器無法相媲美的音樂表現力等特色,被譽為樂器之王。鋼琴具有廣博音域,被眾多音樂家及音樂愛好者鐘愛,并創造出海量音樂作品。在我國,鋼琴進入較晚。鋼琴首次出現在我國是明朝明神宗時期,真正在我國得以發展是清末時期。當時清政府興辦洋式學堂,學堂樂歌由此發展而來,使鋼琴作為輔助樂器演奏學堂樂歌。20世紀40年代,在北京創立公立音樂學院,我國開始正規式音樂教育。帶動許多熱愛音樂的人們,系統化、專業化進入音樂學習中。并培養出我國第一批鋼琴演奏家,如周廣仁、傅聰等,標志著鋼琴藝術在我國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自80年代起我國學鋼琴的人迅速增長,直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刻苦學習鋼琴知識。其中部分人在世界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比如我國的鋼琴演奏家郎朗等。
二、結合我國本土文化分析鋼琴藝術作品的審美藝術特征
藏族舞蹈審美特征略探
本文通過對藏族傳統舞蹈的身韻、風格以及審美意識、審美理想的研究,探討了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從而在繼承和發展創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審美特征,使發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審美價值。
一
舞蹈藝術是伴隨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同步產生,并成為人類歷史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門最早形成的藝術形式之一。同樣,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質和審美理想的基礎上,伴隨著藏民族的形成發展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審美內容。
探討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歷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藝術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傳統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學”中把舞蹈歸于“工巧明”(即工藝學),這就表明舞蹈藝術在理論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圍之內,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論依據的藝術形式之一。在西藏歷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僅配有文字記錄的“舞譜”,還用“線”記錄著“舞曲”;“卡爾”舞蹈的音樂“藏文古譜”流傳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間歌謠中傳唱著眾多的有關“說舞蹈”方面的歌謠。在眾多舞蹈論述中,什么是舞蹈、形體運用以及“舞蹈藝技九”等舞蹈理論是古代論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論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識總匯》[M],中冊290頁(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關于“舞蹈的各種動作姿態是人體塑造的精彩工藝之一”這一論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體所做出的各種動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態的“精彩工藝”。恰恰是這一活生生的“工藝”,表現著當時當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審美對象的表現手段論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證明了當時舞蹈藝術在人們生活中占據的地位,以及人們對舞蹈藝術的認識高度。同時“舞蹈藝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醫典藍流璃注解》[Z],第130頁,木刻板(藏文)。)中簡潔透徹地闡明舞蹈是用人體的“形”,動作語言的“聲”、舞動的“情”表現生活和情感。如:“優美、英姿、丑態”都借助人的各種生動的形態來表現;又如同說話一樣用人體把“兇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靈活現;同樣用人體把“悲憫、憤怒、和善”等內心情感表現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從以上“舞蹈藝技九”的觀點中不難看出舞蹈以升華到藝術高度來表現人的思想情感。“形、聲、情”和諧運用到舞蹈中,更進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學特色。同樣,隨著社會的進步,種類繁多的藏族民間舞蹈,也由起初的簡單模仿、無意識的自娛性逐漸發展成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一門藝術。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認為西藏古代的“舞蹈藝技九”是古印度“樂舞論”中婆羅多牟尼論述的,與藏族舞蹈無關。對此,經筆者查閱有關資料考證,在藏族歷史上,人們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不少相關的藝術理論和技法。“波羅多牟尼在論述‘拉斯’時只提出了八種,后經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種。這九種‘拉斯’主要作為卡達卡利舞演員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訓練之用”(注:于海燕:《東方舞苑花絮》[M],第180頁,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這與藏文古籍“舞蹈藝技九”中論述的內容相重合的只有“憤怒、恐怖、英武”三種,其余六種則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沒有提到“形、聲、情”和諧運用于舞蹈藝術中的觀點。這就有力地證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來文化時非常重視與本土的審美意識相結合,以民族審美需要和創新精神創造了符合民族審美特征的舞蹈理論。
二
歷史上每一個民族都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創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備一定審美特征的藝術表現形式。舞蹈藝術是每個民族開創時間最早,歷史延續時間最長,流傳范圍最廣,最能直接表現情感的一門藝術,也是每個民族歷史發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審美情趣的一門藝術。任何一個民族或部落的人們,當聽到他們最熟悉的音樂或舞步聲時,都會情不自禁產生興奮情緒,并傳達給身體各部位、各關節,隨著舞律的變化,身體便自然舞動起來。這就是這個群體審美意識的一種本能的具體表現。由于每個民族所處地理環境、政治歷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風格,如不同地區舞蹈,動作的力度、軟度、開度、幅度和舞律的差異,有的民族舞蹈動作的重點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動作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動作較為豐富,而下身動作較少;有的地區舞蹈以大動為美,有的地區則以含蓄舞動為美。正是諸多舞蹈風格中蘊藏著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特征。
業余文學審美特征
群眾業余文學創作與專業文學創作相對應,各占整個文學創作的“半壁江山”。研究群眾業余文學創作的審美特征,會從美學的高度與深度對群眾業余文學創作提供理性思辨與藝術實踐的雙重參照系。為此,本文結合筆者個人多年來群眾業余文學創作與輔導的實踐及其理性思考,對群眾業余文學創作的審美特征這一重要美學命題,發表若干拙見,以作引玉之磚。
一、題材的廣闊性
群眾業余文學創作,因其參與創作的主體人數多、職業多、年齡構成與文化層次多種多樣,因而在題材選擇上具有廣闊性的鮮明審美特征。題材作為文學作品的內容要素之一,是作品中構成藝術形象和故事情節的具體材料,是作者在觀察、體驗社會生活的過程中,經過選擇、集中、加工、發展而確定的。題材的選擇與處理,與作者的個性、人生經歷、文化修養密切相關,也受作者思想、情感、藝術理念、美學追求的制約。題材的選擇對于文學創作的優劣成敗,有著不可少視的作用。雖然“題材選好了,就成功了一半”的說法未必科學準確,而“題材決定論”還曾遭受到批判。但是,誰也無法否認,題材對于一部文學作品的創作,的確起到“占盡先機”的基礎作用與前提作用。群眾文學創作因其創作主體的多元性,便形成了鮮明的題材廣闊性的審美特征。即每一位群眾業余文學創作者,都選取自身十分熟悉的題材進行文學創作。這里僅以黑龍江省的群眾業余文學創作為例,如熟悉農村題材的雙城市“農民詩人”張希彥,就以農村為題材進行詩歌創作,并取得了驕人的成果;又如熟悉工業題材的上世紀60年代紅極一時的“黑龍江三大工人作家”———呂中山、郭先紅、韓統良,都以工業題材為主進行小說創作,且均取得顯著成就,以至后來三個人都成為專業作家。由此可見,群眾業余文學創作題材廣闊性的審美特征,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二、主題的自主性
主題是文學作品的靈魂,是作品所有要素的輻射中心和虛構的制約點。由于作家的立場、觀點、創作意圖的不同,相同的題材可以有不同的主題。作家的思想深度、生活經驗、藝術手法的不同,也會影響主題的深度與廣度。雖然“主題先行論”作為極“左”文藝思潮已被淘汰出局,但是如同倒臟水不能連同嬰兒一起倒掉一樣,我們并不能從根本上否定主題的重要性,更不能陷入“無主題”的怪圈與誤區。群眾業余文學創作因其“業余性”特點,便形成了主題自主性的審美特征。當然,這種“自主性”并不意味著淺薄,而是同樣可以做到魯迅先生所倡導的“選材要嚴,開掘要深”。從本質意義上考量,清代的大作家曹雪芹也是一位“業余作家”,而他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樓夢》卻開拙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的深刻而宏大的主題,使這部小說成為世界名著之一。由此可見,群眾業余文學創作主題自主性的審美特征,也是有口皆碑的事實。
三、形象的真實性
藏族舞蹈審美特征略探
本文通過對藏族傳統舞蹈的身韻、風格以及審美意識、審美理想的研究,探討了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從而在繼承和發展創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審美特征,使發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審美價值。
一
舞蹈藝術是伴隨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同步產生,并成為人類歷史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門最早形成的藝術形式之一。同樣,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質和審美理想的基礎上,伴隨著藏民族的形成發展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審美內容。
探討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歷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藝術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傳統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學”中把舞蹈歸于“工巧明”(即工藝學),這就表明舞蹈藝術在理論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圍之內,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論依據的藝術形式之一。在西藏歷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僅配有文字記錄的“舞譜”,還用“線”記錄著“舞曲”;“卡爾”舞蹈的音樂“藏文古譜”流傳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間歌謠中傳唱著眾多的有關“說舞蹈”方面的歌謠。在眾多舞蹈論述中,什么是舞蹈、形體運用以及“舞蹈藝技九”等舞蹈理論是古代論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論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識總匯》[M],中冊290頁(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關于“舞蹈的各種動作姿態是人體塑造的精彩工藝之一”這一論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體所做出的各種動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態的“精彩工藝”。恰恰是這一活生生的“工藝”,表現著當時當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審美對象的表現手段論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證明了當時舞蹈藝術在人們生活中占據的地位,以及人們對舞蹈藝術的認識高度。同時“舞蹈藝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醫典藍流璃注解》[Z],第130頁,木刻板(藏文)。)中簡潔透徹地闡明舞蹈是用人體的“形”,動作語言的“聲”、舞動的“情”表現生活和情感。如:“優美、英姿、丑態”都借助人的各種生動的形態來表現;又如同說話一樣用人體把“兇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靈活現;同樣用人體把“悲憫、憤怒、和善”等內心情感表現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從以上“舞蹈藝技九”的觀點中不難看出舞蹈以升華到藝術高度來表現人的思想情感。“形、聲、情”和諧運用到舞蹈中,更進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學特色。同樣,隨著社會的進步,種類繁多的藏族民間舞蹈,也由起初的簡單模仿、無意識的自娛性逐漸發展成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一門藝術。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認為西藏古代的“舞蹈藝技九”是古印度“樂舞論”中婆羅多牟尼論述的,與藏族舞蹈無關。對此,經筆者查閱有關資料考證,在藏族歷史上,人們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不少相關的藝術理論和技法。“波羅多牟尼在論述‘拉斯’時只提出了八種,后經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種。這九種‘拉斯’主要作為卡達卡利舞演員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訓練之用”(注:于海燕:《東方舞苑花絮》[M],第180頁,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這與藏文古籍“舞蹈藝技九”中論述的內容相重合的只有“憤怒、恐怖、英武”三種,其余六種則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沒有提到“形、聲、情”和諧運用于舞蹈藝術中的觀點。這就有力地證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來文化時非常重視與本土的審美意識相結合,以民族審美需要和創新精神創造了符合民族審美特征的舞蹈理論。
二
歷史上每一個民族都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創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備一定審美特征的藝術表現形式。舞蹈藝術是每個民族開創時間最早,歷史延續時間最長,流傳范圍最廣,最能直接表現情感的一門藝術,也是每個民族歷史發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審美情趣的一門藝術。任何一個民族或部落的人們,當聽到他們最熟悉的音樂或舞步聲時,都會情不自禁產生興奮情緒,并傳達給身體各部位、各關節,隨著舞律的變化,身體便自然舞動起來。這就是這個群體審美意識的一種本能的具體表現。由于每個民族所處地理環境、政治歷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風格,如不同地區舞蹈,動作的力度、軟度、開度、幅度和舞律的差異,有的民族舞蹈動作的重點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動作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動作較為豐富,而下身動作較少;有的地區舞蹈以大動為美,有的地區則以含蓄舞動為美。正是諸多舞蹈風格中蘊藏著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