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3 13:32: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審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淺談審美教育與審美的人
摘要: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把人類的發(fā)展劃分為三大階段:自然王國、審美王國、自由王國,相應地便生成了三種人:自然的人、審美的人、自由的人。這種劃分盡管存在一些烏托邦性質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局限性,但是卻給審美教育提供了一個具體的目標:培養(yǎng)和造就審美的人,從而使人從自然的人成為自由的人。這種理想被《共產黨宣言》批判繼承發(fā)揚了,應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育理論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和目標。審美的人應該具有健康向上的審美態(tài)度、審美情趣和順應歷史潮流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育理論就是要在培養(yǎng)造就審美的人上下功夫,立德樹人,從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審美人生,讓全體社會成員成為審美的人,從審美自由境界走向倫理(政治道德)自由境界,建設“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的社會主義聯(lián)合體。
關鍵詞:審美教育;審美的人;自由境界;社會主義聯(lián)合體
審美教育究竟應該培養(yǎng)造就什么樣的人?這是任何審美教育理論都不可回避的核心問題。在許多人的觀念中,審美教育就是藝術教育,就是要培育出具有審美能力和藝術能力的人。這種觀點在中外社會發(fā)展史上曾經(jīng)誤導過許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在市場經(jīng)濟發(fā)達的社會中,人們往往把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等同于一種藝術專業(yè)教育或者職業(yè)技術教育,主要培養(yǎng)造就審美和藝術的專業(yè)人才或者專業(yè)教師。自從18世紀德國偉大詩人、戲劇家、美學家席勒提出了“審美的人”的審美教育目標和途徑以后,審美教育就被提升為培養(yǎng)全面自由發(fā)展的人的崇高事業(yè),這才回歸到了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的主要中介途徑和真正終極目的:通過審美的人的審美自由境界達到政治道德自由境界。馬克思主義美育理論批判繼承了席勒的“審美的人”的美育思想,進一步提出了培養(yǎng)造就“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目標和途徑,從而建構起“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1](p53)的社會主義聯(lián)合體的理想。
一、“審美的人”的提出
根據(jù)考古學、人類學、史前歷史學、教育學、民族志以及現(xiàn)代原始民族社會生活研究等學科的綜合研究表明,人類在原始公社制氏族社會晚期就已經(jīng)開始了審美教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審美的人”的觀念。然而,真正明確的“審美教育”與“審美的人”的概念卻是18世紀德國偉大詩人、戲劇家、美學家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1795)中正式提出來的。人類的教育和審美教育是在原始氏族公社社會時期隨著畜牧業(yè)、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產生和分工而產生的,而且審美教育也是最為主要的教育方式?!笆献骞绨研乱淮慕逃薪o最有經(jīng)驗的人們。他們除了授給兒童以勞動的技能和技巧以外,還使兒童熟悉已發(fā)生的宗教儀式的規(guī)則,熟悉傳說和英雄故事。在這個時期,傳說和歌曲是培養(yǎng)習俗、品行和一定性格特征的源泉。”[2](p22)在世界的“軸心時代”,人類的教育和審美教育就已經(jīng)比較發(fā)達了。傳說,在中國的西周時代,周公就進行了所謂的“制禮作樂”的文化建設,這一舉動標志中國古代審美教育進入了比較自覺的歷史時期。到了春秋時期,自孔子明確以“六藝”(詩書禮樂御射)教育學生開始,中國古代審美教育就已經(jīng)大力開展開來,并一直在中國古代流傳不絕,形成了一種審美教育的傳統(tǒng),被稱為“六藝教化”或者“詩教”“樂教”“禮教”。《論語•先進》中記載了關于“審美的人”??鬃铀澷p的曾點所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3](p17)就是當時的審美教育和審美的人的寫照。這種“禮樂教化”之下的人們和諧、自由、快樂,既是一種社會理想,也是一種審美境界,在這種“詩教”“樂教”“禮教”的審美教育之中達到人生的審美境界的人也就是“審美的人”了。《莊子》中的“痀僂承蜩”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庖丁解?!钡摹白嗟厄d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解衣盤礴”中的“真畫者也”;[3](p37-38)還有所謂“坐忘”的天人合一、去知忘我的境界:“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所謂“心齋”的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的虛無忘我的境界:“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符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保ā肚f子•人間世》)。[4](p125-126)這些也都是對于審美教育和審美的人的一些具體的描繪和闡釋。古希臘的柏拉圖也闡述了他的理想化的繆斯教育(智育和美育)與體育相結合的教育:“很難找出一種比從長時期的經(jīng)驗中所發(fā)現(xiàn)的更好的東西,那就是用體育鍛煉身體,用音樂陶冶心靈?!盵2](p2)他所主張的課程:閱讀、寫字、計算、音樂、唱歌、哲學、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和音樂理論,就是以審美教育為主的,加上智者學派的文法和修辭學就成為中世紀的“七種自由藝術”(簡稱“七藝”),而他的理想國的教育所培養(yǎng)出來的哲學家(城邦的統(tǒng)治者)實際上也就是一種“審美的人”。因為在柏拉圖的理想國里,最高的統(tǒng)治者就是哲學家,也就是所謂的“哲學王”。這種哲學王是經(jīng)過了柏拉圖設計的全部教育過程,經(jīng)受了各種考驗,“并且在事功上和學識上都是最好的”,特別是在哲學方面具有高深的造詣,能用理智去衡量各種事物,從而才能成為哲學王。現(xiàn)世的哲學王就相當于理念世界的最高理念——神,因為只有哲學王才能“舉起心靈的眼睛去凝睇這照耀著一切事物的光……看到‘善’的本身”。[5](p50)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批判繼承了老師的審美教育理論,他認為,應當學習最必需的知識,但是必須避免狹隘的實用主義:“對于具有高尚心靈的人和自由民,只知尋求效用和功利是最不相宜的。”在初等教育時期,除了體操練習以外,更應該學習閱讀、寫字、文法、繪畫和音樂。學習音樂應該是為了發(fā)展優(yōu)美的感情;它像繪畫一樣不應當變成手藝。[2](p30)這些教育思想反映出亞里士多德高度重視審美教育和審美的人,反對實用主義的教育及其培育的手藝人。這些中外教育史上關于審美教育和審美的人的觀點雖然古已有之,但那畢竟是模糊的、不自覺的,真正自覺地明確提出審美教育和審美的人的概念的還是席勒。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把人類的發(fā)展劃分為三大階段:自然王國(權力的動力國家)、審美王國(審美國家)、自由王國(倫理國家),相應地也就生成了三種人:自然的人(感性的人)、審美的人(游戲的人)、道德的人(理性的人)。在《審美教育書簡》第24封信中,席勒說:“可以區(qū)分出發(fā)展的三個不同時期或階段,不論是個人還是整個族類,如果要實現(xiàn)他們的全部規(guī)定,都不得不必然地和以一定的秩序經(jīng)歷這三個階段。盡管由于偶然的原因,即或者是外界事物的影響,或者是人的自由任性,個別的時期可能有時延長,有時縮短,但是,任何一個時期都不能完全跳躍過去,而且就是這些時期相互銜接的次序,既不可能被自然也不可能被意志所顛倒。人在他的自然狀態(tài)中僅僅承受自然的力量,在審美狀態(tài)中他擺脫了這種力量,而在道德的狀態(tài)中他支配著這種力量?!盵6](p278-279)在第23封信中,席勒指出:“總而言之,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以外,沒有其他途徑?!盵6](p275)在第27封信中,席勒說:“如果說在權力的動力國家里,人與人以力量相遇,人的活動受到限制,而在義務的倫理國家里,人與人以法則的威嚴相對立,人的意愿受到束縛,那么,在美的交際范圍之內,在審美國家里,人與人就只能作為形象來相互顯現(xiàn),人與人就只能作為自由游戲的對象面面相對。通過自由來給予自由,是這個國家的基本法則?!盵6](p293)這種劃分盡管具有一些烏托邦性質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局限性,但是卻給審美教育提供了一個具體的目標:培養(yǎng)和造就審美的人,從而使人從自然的人成為自由的人。這種理想被《共產黨宣言》等著作批判繼承發(fā)揚了,應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育理論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和目標。的確,席勒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三種社會”和“三種人”的學說,是用人類的精神(感性和理性)、意識形態(tài)(國家)來闡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無疑是歷史唯心主義的。因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真正秘密和規(guī)律應該在于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所構成的經(jīng)濟基礎。人類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夠從事政治、道德、藝術、宗教等等其他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的活動,而人類的吃喝住穿等生存和發(fā)展主要是由人類自己所進行的物質生產決定的,因此,人類社會的一定時期所采取的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及其所形成的經(jīng)濟基礎才是決定這一時期的人類社會的性質及其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的根本原因。這就是馬克思所發(fā)現(xiàn)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歷史唯物主義真正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過,席勒用來分析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三分法”的發(fā)展變化的辯證法,卻具有某種普遍性。這種辯證法就是肇始于費希特而集大成于黑格爾的“正題→反題→合題”的德國古典哲學的思維方法。盡管這種“正→反→合”的辯證法在費希特和黑格爾那里具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性質,是一種“頭足倒立的辯證法”,但是它對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卻做出了比較合理的概括,具有較大的普遍性。因此,馬克思在創(chuàng)立歷史唯物主義時也對這種“頭足倒立的辯證法”進行了批判繼承和改造,同時創(chuàng)建了辯證唯物主義。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在分析人類的“勞動”時就提出了“異化勞動”的概念來界定私有制條件下的人類勞動,并且把“勞動”的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概括為“勞動→異化勞動→共產主義的勞動”;同時在把“勞動”規(guī)定為人和人性的本質的基礎上,以勞動所規(guī)定的“人性”為基準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程概括為“人性→人性的異化→人性的復歸”的“正→反→合”辯證法模式。很明顯,這種概括和總結就已經(jīng)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結論了。在標志馬克思主義成熟的《共產黨宣言》(1848)中,馬克思、恩格斯把異化勞動中最本質的“階級”和“階級斗爭”用來歸納和概括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也形成了一個“正→反→合”辯證法模式:“無階級社會(原始社會)→階級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無階級社會(社會主義自由人聯(lián)合體)”。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馬克思進一步提出了人類社會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三種社會形態(tài)說”。馬克思說:“每個個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會權力。如果你從物那里奪去了這種社會權力,那么就需要賦予人以支配人的這種權力。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fā)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fā)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chuàng)造條件?!盵7](p104)這也是一個“正→反→合”的辯證法模式:“人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由此可見,席勒的“三種國家”和“三種人”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正→反→合”辯證法模式,是被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發(fā)展學說所批判繼承和改造了的。因此,我們可以像馬克思那樣批判繼承和改造席勒的關于“審美的人”的理論觀點,把培養(yǎng)造就“審美的人”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育理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把“審美的人”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育的重要目標和途徑。
二、審美的人的內涵
電視藝術審美生成與審美特征
摘要:電視作為上世紀最為偉大的發(fā)明之一,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即使在當今社會也在豐富人們精神生活方面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對電視藝術的審美生成和審美特征進行分析,希望能夠讓人們對電視藝術有更為深刻的了解。
關鍵詞:電視藝術;審美生成;審美特征
電視藝術本身存在一定的理性目的訴求和情感表達,在這兩種重要特性的相互作用下,能夠對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進行詩化轉述,不斷發(fā)現(xiàn)和展現(xiàn)生活中的審美元素,對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產生著特定的影響,值得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下面本文就對電視藝術的審美生成和審美特征進行具體研究。
一、電視藝術的審美生成
電視藝術在發(fā)展過程中能夠產生一定的理性目的訴求和情感傳達,并且這兩種特性之間具有相互作用關系,能夠通過對日常生產生活的詩化傳達,獲得一定的審美生成。電視藝術是近現(xiàn)代社會人類步入到電子媒介時代,電子媒介與現(xiàn)代藝術相結合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是電視這一媒介傳播形式的新藝術樣態(tài)[1]。電視藝術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個性化的語言系統(tǒng)和美學特質,其作為信息傳播載體,將畫面語言作為本體性語言。同時,區(qū)別于眾多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電視藝術語言鮮明的個性不在于其單一的語言形式,而是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構成了復合式、多元化并且具有較高科學技術含量的電子語言系統(tǒng)。電視的藝術語言表現(xiàn)手段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一般不會以單一的手段維護電視藝術作用的發(fā)揮,而是通過對其他藝術語言和精神傳統(tǒng)進行融合和變異,逐步促使電視藝術更為豐富和完善,最終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電視藝術審美,并進一步推動詩化電視藝術審美的生成和發(fā)展。
二、電視藝術的審美特征
探索審美情緒在審美中的作用
【摘要】審美是一種具體的、復雜的、動態(tài)的個體心理活動過程,正是由于各種心理因素的積極參與,審美活動才能得以順利進行。本文試圖通過研究有機體的情緒波動與審美活動間的相互影響,揭示情緒因素在審美中的地位與作用。
【關鍵詞】審美審美活動情緒因素
一、情緒在心理活動中的作用
從心理學的視角來說,情緒主要是人們對于某種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包括主觀體驗、外部表現(xiàn)和生理喚醒三種成分,因此一般被定義為“是一種由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包括體驗、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過程。”有機體因為需要滿足與否產生不同的情緒形式,人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情境下,將引起滿意、愉快、喜愛、贊嘆等肯定情緒;相反,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則會產生不滿意、苦悶、哀傷、憎恨等否定情緒。可以說,情緒是衡量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滿足的一個指標。情緒“能夠放大內驅力的信號,從而更強有力地激發(fā)行動”,但是不確定的情境狀況對情緒的動機功能產生增力或減力,呈兩極對立狀態(tài)。一般來講,“需要得到滿足時產生肯定情緒是積極的、增力的,可提高人的活動能力;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產生的否定情緒是消極的、減力的,會降低人的活動能力?!鼻榫w對人類各種活動的驅動、影響取決于主體當下呈現(xiàn)的情緒狀態(tài),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產生增力作用,驅使事情快速、健康地發(fā)展;反之,就會產生消極作用,延緩,甚至阻礙事件繼續(xù)發(fā)展。審美作為人類高級精神活動的一種,當然也受主體情緒的影響。主體在獲得審美體驗過程中,他的情緒狀態(tài)對審美活動的持續(xù)性,以及可能取得的預期效果都會產生難以預測的影響,因此研究審美活動就不能忽視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情緒因素。
二、心境狀態(tài)對審美的影響
人類生活中充滿著各種情緒。欣喜若狂、滿腔怒火、悲痛欲絕是情緒在短時間內的強烈爆發(fā),這屬于情緒狀態(tài)分類中的激情。激情容易使主體喪失理智,無法很好控制事件的發(fā)展,但是激情持續(xù)的時間短促,對事物的破壞影響只是短時間的。舒適愉快、焦慮不安、孤獨恐懼屬于“心境”情緒狀態(tài)。心境是一種“持續(xù)的、帶有渲染性的情緒狀態(tài)”,具有彌散性,它并不是關于某一事物的特定體驗,而是以同樣的態(tài)度體驗對待一切事物,因此“心境”情緒狀態(tài)對人類活動,尤其是對精神活動、心理活動的影響遠遠大于激情的影響。審美活動是一種具體的、復雜的、動態(tài)的個體心理活動過程,審美感受是初始階段,而“心境”主要是通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左右人們的審美感受來對審美活動起反襯或烘托作用的。當主體處在某種心境當中,他的情緒狀態(tài)容易感染所要關注的對象。在進行審美活動的過程中,人的審美感受具有很大的主觀能動性,心境的反襯或烘托,往往使審美對象感染上各種不同的感情色彩,而主體心境是因為需要滿足與否產生的,這就決定了主體心境在不同時期的多樣性。因此在審美過程中,不同時期主體情緒狀態(tài)的不同就會使主體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托爾斯泰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有一段關于櫟樹的描寫很能說明問題。
媒介對于審美
摘要:如果說對于其他價值形態(tài)(如經(jīng)濟價值、認識價值、思想價值、宗教價值等等),媒介只是價值形成的途徑、工具、手段,一旦價值創(chuàng)造出來,媒介可以丟棄;而且一種價值的創(chuàng)造可以通過多種媒介實現(xiàn)。但是對于審美價值形態(tài)來說,媒介同價值本體不可分離,在審美價值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媒介已經(jīng)溶入價值本體運行之中,成為審美價值生長中的一部分;媒介融入創(chuàng)造活動的結果之中,成為審美價值載體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創(chuàng)造某種特定審美價值,一般也不可實行多種媒介共享;在創(chuàng)造特定的審美價值時,這特定的媒介一般是不能由另一種媒介來替代的。同時,一種新的媒介的產生,可能意味著一種新的審美價值形態(tài)的誕生。
關鍵詞:媒介審美價值藝術創(chuàng)造
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這話引起全世界的深思。
我認為媒介不僅僅是“訊息”,而且是一種生產力。它在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發(fā)展、運行中,都發(fā)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而對于審美價值的創(chuàng)造來說,尤其如此——媒介的作用不僅十分顯著,而且至關重要。
甲
如果說對于其他價值形態(tài)(如經(jīng)濟價值、認識價值、思想價值、宗教價值等等),媒介只是價值形成的途徑、工具、手段,一旦價值創(chuàng)造出來,媒介可以丟棄。打個比方,如同建筑樓房,媒介是腳手架,樓房一旦建成,腳手架可以拆除;又如,為了運送物資而搭橋過河,媒介是橋,一旦運送任務完成,即可過河拆橋——就是說,對于審美之外的其他價值形態(tài)來說,媒介是可以同價值本體分離的。但是,對于審美價值的創(chuàng)造來說,媒介絕不是可以拆除的“腳手架”,也不是過了河即能拆除的“橋”。在審美價值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媒介已經(jīng)溶入價值本體運行之中,成為審美價值生長中的一部分;而且,媒介不但與審美價值的生長不能分離,同時它還融入創(chuàng)造活動的結果之中,成為審美價值載體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影視藝術審美途徑
審美需要是人類的一種特殊的精神需要。審美需要對精神愉悅性的追求是一種情感性的意識活動。情感是對能滿足主體需要的客體事物的態(tài)度的體驗。影視藝術是專為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而發(fā)生的;它一經(jīng)誕生之后,也就促進了人類審美需要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根據(jù)影視藝術獨特的個性進行審美,并提高審美能力,至關重要。因為審美有凈化心靈,培養(yǎng)高尚情操的作用;審美能帶來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自由;審美還能超越具體的功利。那么,如何人手把握影視藝術的審美呢?
一、豐富精美的畫面美
影視藝術通過豐富精美的畫面,展現(xiàn)人間的真、善、美,鞭撻假、惡、丑。觀眾飽覽各種動態(tài)的畫面,會產生美感,獲得審美愉悅。豐富精美的畫面往往通過變化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等達到畫面的豐富性,吸引觀眾去看,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電視連續(xù)劇《牽手》中,女主人公在家干各種瑣屑的家務事,送孩子上學等,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展現(xiàn)的是她忙碌的身影,表現(xiàn)的是她為家庭所作的巨大犧牲,她失去了“自我”,沒有事業(yè),也丟失了愛情。隨著畫面的變換,我們看到了一個自強不息的女子以艱難奮斗,擁有事業(yè),也重新?lián)碛袗矍?。電視通過豐富精美的畫面,把一個普普通通的愛情故事演繹到了極致,讓人愉悅的同時,給更多的人喝下一劑良藥:“只有以事業(yè)為依托,愛情之花才會常開不敗”。影視劇中的畫面的豐富精美,還表現(xiàn)在含蓄抒情的畫面。真正的藝術家都能把深厚的內容留在話外、弦外、意外,那話外之意、弦外之音比那表面的東西要巨大、深厚得多,豐富得多。電影《血戰(zhàn)臺兒莊》里,最后破碎的軍旗在迎風飄揚,敢死隊員的人梯依然可見,把國歌的內容含蓄地表達出來了,在此,愛國主義精神得到了最好的連釋。在《大辮子的誘惑》中,挑水姑娘赤腳,大辮子在身后搖擺的背影很美,畫面展示的是:傳統(tǒng)與美的諧和!我們從畫面的豐富精美里,領悟到了拋棄一些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必須付出代價。有了種種意外,整個情節(jié)才波瀾起伏,故事才引人人勝,觀眾才會動之真情,達到物我相忘的境界。豐富精美的畫面,就像一首動聽的樂曲,內涵豐富,耐人尋味。
二、蕩氣回腸的音樂美
好的音樂,會給影視藝術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影視音樂往往有渲染情節(jié)、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細膩而深刻地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巧妙地展現(xiàn)主題的作用。美妙動聽的音樂穿插在影視藝術中,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當時特定的氣氛,有時勝過千言萬語。動情之語訴諸于音樂,讓音樂作為一種載體,讓觀眾馳騁在音樂想象的空間,美妙的影視音樂,會有“余音繞梁”之感?!短┨鼓峥颂枴分黝}歌《我心依舊》,震撼了世人。影片的歌與情節(jié)一樣永存。音樂的魅力在于讓人產生共鳴,獲得美感,得到心靈的陶冶,《好漢歌》為《水滸傳》的個個英雄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芒,巧妙地展現(xiàn)主題。好的音樂,能烘托氣氛,讓喜的更喜,悲的更悲?!都t樓夢》中的一首《枉凝眉》讓多少人為之傾倒,多少人為之潛然淚下。美妙的音樂為影視劇增色不少。一部電視連續(xù)劇《渴望》轟動了全國,其中里面的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已超越了影視藝術,演繹成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對好人最平常,卻又最誠摯的祝福。此首曲子為《渴望》注人了鮮活的生命力。好的影視藝術,使影視表演藝術與音樂藝術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使人領會蕩氣回腸的音樂美,既感受旋律的時緩時急,時低時高,更領悟歌詞的傳情達意所起到的出奇制勝的效果,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滌蕩著心胸,讓情感得到升華,產生無窮的美感。內容更豐富、更深刻、更鮮明、更集中的表現(xiàn)。德國詩人萊辛說過:“富于包孕的片刻”,引起想象的馳騁,智慧的思考,更細致領略其意境,更深刻地理解豐富的內容。梅圣俞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極簡單的對話,往往蘊含著言外之意,象外之旨。所以含義豐富的語言,能很好地傳情達意,耐人尋味。
三、含義豐富的語育美
淺議品牌與審美
消費社會下的消費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物理性、現(xiàn)實性消費,消費的心態(tài)是真實、親切;一是精神性、虛擬性消費,表現(xiàn)為向往、敏感、關注、前體驗等強烈的心理活動,消費的心態(tài)是理想、朝圣式的。品牌之所以能成為新的時代神話,不僅是因為它那些忠誠的顧客,更是因為它那些瘋狂的朝圣者。品牌消費實際上是以物理性、現(xiàn)實性或精神性、虛擬性的方式滿足著人們的精神追求。
我們在品牌消費的實際中都能明明白白地看見審美屬性。品牌,無論是作為“能夠讓主體以精神生命的方式或在精神的時空中獲得生命滿足的對象”,還是作為能夠讓主體從中觀照到自己本質力量的對象,都能順理成章地成為審美對象。
一、品牌是對人們情感訴求的表達
品牌(無論是對制造者,還是對消費者而言)已成為當今社會的風尚,品牌的氣息散發(fā)在空氣中,無論你喜歡與否,選擇一種無品牌的生活,在今天基本上是一個幻想。相應地,“品牌”成為當代人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它不僅被用于有形商品、日用品、高科技產品、服務、零售商,甚至被用于人與機構、體育、藝術、娛樂業(yè)和地理位置等。從基本意義上說,品牌代表著賣者交付給買者的產品特征、利益和服務的一貫性承諾,它是消費者與產品有關的全部體驗。品牌不是產品,產品只是其中的一個方向。
消費社會中消費的內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消費的對象不僅是物質財富,也是精神財富。而消費的方式,不僅是物理性、現(xiàn)實性的,也是精神性、心理性的。當下的消費現(xiàn)實顯示出的這種強烈的精神性特征在品牌消費中尤為明顯。正是因為作為消費社會的言說者——品牌的出現(xiàn),賦予了消費新的內涵,使消費獲得了精神性特征。
品牌在更深的層次上是對人們情感訴求的表達,它要滿足的不僅是人的物質需要同時還有人的精神需要、社會認同等,它映射出某種生活方式和人們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成為捍衛(wèi)自我生活和身份的東西。當個體的消費者選擇某一品牌作為消費對象時,他的消費主要指向兩方面:其一是該品牌的物質產品,這主要呈現(xiàn)為產品的物質形態(tài)和各項技術指標;其二是該品牌的精神產品,這主要呈現(xiàn)為品牌的美譽度,包括服務、廣告、品牌形象、品牌故事、品牌聯(lián)想等等。選擇某一品牌作為消費對象并不等于品牌消費,只有當消費者的消費主要指向該品牌的精神產品時,真正意義上的品牌消費才得以實現(xiàn)。
透析品牌與審美
摘要:一個成功的品牌不單是成功的商品,而且還意味著一種與品牌聯(lián)想相吻合的積極向上的審美文化。消費的本質內涵是審美文化,而這種文化的形成是消費者對滿足某種需求的認同,人們在消費品牌的同時,也在消費著文化。
關鍵詞:品牌情感訴求審美審美文化
消費社會下的消費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物理性、現(xiàn)實性消費,消費的心態(tài)是真實、親切;一是精神性、虛擬性消費,表現(xiàn)為向往、敏感、關注、前體驗等強烈的心理活動,消費的心態(tài)是理想、朝圣式的。品牌之所以能成為新的時代神話,不僅是因為它那些忠誠的顧客,更是因為它那些瘋狂的朝圣者。品牌消費實際上是以物理性、現(xiàn)實性或精神性、虛擬性的方式滿足著人們的精神追求。
我們在品牌消費的實際中都能明明白白地看見審美屬性。品牌,無論是作為“能夠讓主體以精神生命的方式或在精神的時空中獲得生命滿足的對象”,還是作為能夠讓主體從中觀照到自己本質力量的對象,都能順理成章地成為審美對象。
一、品牌是對人們情感訴求的表達
品牌(無論是對制造者,還是對消費者而言)已成為當今社會的風尚,品牌的氣息散發(fā)在空氣中,無論你喜歡與否,選擇一種無品牌的生活,在今天基本上是一個幻想。相應地,“品牌”成為當代人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它不僅被用于有形商品、日用品、高科技產品、服務、零售商,甚至被用于人與機構、體育、藝術、娛樂業(yè)和地理位置等。從基本意義上說,品牌代表著賣者交付給買者的產品特征、利益和服務的一貫性承諾,它是消費者與產品有關的全部體驗。品牌不是產品,產品只是其中的一個方向。
現(xiàn)代審美產品造型研究
摘要:產品設計不同于其他藝術學科的是,產品設計的造型主要基于美與原理進行塑造的,將產品整體更加適合現(xiàn)代社會的認可與實用。目前,現(xiàn)代設計理念深入人心,產品的造型設計亦隨之現(xiàn)代化、完善化。本文將從現(xiàn)代審美的角度出發(fā),探究現(xiàn)代審美與產品造型之間的關聯(lián)性。
關鍵詞:產品設計;現(xiàn)代化;審美;造型;關聯(lián)性
產品設計造型能夠引起用戶心理層面的變化,現(xiàn)代審美使得大眾更加注重細節(jié)處理,產品設計師構思產品造型設計時,基于用戶的角度出發(fā),堅持以人為本的創(chuàng)作初心才能設計大眾接受度高且實用性強的產品。
1產品設計的概述
工業(yè)設計是產品設計的前身,它作為工業(yè)與藝術相連接的橋梁,在以往的時間中,將單一的工業(yè)產品呈現(xiàn)出多樣性,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化程度的提升,產品設計這一名詞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線中。作為一個全新的學科領域,產品設計是將最優(yōu)解決方案實施到每個產品造型設計中,將其造型從材質、內部結構、工藝流程以及造型的流線感與顏色的選擇趨向合理化,這樣生產出的產品從性能、色彩以及人機交互時的方式變的多樣化,吸引不同類型的用戶使用,產品設計相較與其他藝術設計不同,不僅在一個產品中需要思考造型所使用的美學原理以及產品外觀性能等因素。
2我國產品設計的現(xiàn)狀
詩詞影視審美特征
摘要:詩詞具有鮮明的影視審美特征及其獨特的藝術價值,這在以往鮮有論及。無論是在影視語言元素的運用,還是在影視運動性的體現(xiàn)以及蒙太奇的建構方面,詩詞都凸顯出極高的審美品格。這不僅能夠給我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以豐富的借鑒,而且能夠給我們的影視創(chuàng)作提供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詩詞;影視審美;創(chuàng)作
多年以來,學術界在詩詞的研究方面碩果累累,但對詩詞中所蘊含的影視審美特征卻鮮有論及。如果換一個角度來鑒賞,我們便不難發(fā)現(xiàn)詩詞在視聽及其組合表達方面所具有的影視審美特征和獨特的藝術價值。由于影視的本質是詩性的,而詩歌的本質又是影視性的,①因此,從影視審美這個獨特視角對詩詞進行研究,探索詩詞的影視審美特征,能為詩詞創(chuàng)作和影視創(chuàng)作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詩詞的影視語言構成
詩詞凝聚著濃烈的審美情感,這是一代偉人人生體驗和審美理想的和諧統(tǒng)一。他的詩句中有不少直接呈現(xiàn)色彩、角度和景別的畫面。如果我們結合這些詩作的時代背景來分析,則顯而易見這些視聽語言元素已經(jīng)被作為詩人的運用得嫻熟之至,異彩紛呈。色彩作為一種最具吸引力的影視語言元素,不僅能夠直接作用于人們的視覺,而且能夠深深地作用于人的生理與心理。在他的詩詞中非常注重這一元素作用的發(fā)揮。例如《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中的“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此中的“紅爛漫”除了表現(xiàn)對景色的直觀描寫外,一種意氣風發(fā)的戰(zhàn)斗豪情也盎然其間。在影視作品中,紅色本來就給人一種激情、熱烈之感,對情緒有極強的激勵作用,而在這首詞里,詩人卻以“爛漫”之“紅”淋漓盡致地渲染了紅軍必將戰(zhàn)勝敵人的英雄氣概,并將比興手法與畫面展示有機結合,鮮明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思想。這首詞寫在紅軍第二次反“圍剿”之前,極大地鼓舞了紅軍的斗志,增強了戰(zhàn)勝敵人的信心。歷史上同樣表達戰(zhàn)士們戰(zhàn)斗“怒氣”的詩句也有很多,同樣也是在表達戰(zhàn)士豪氣難抑,但詩詞對色彩元素的運用更具有視覺美感,也更具有鼓舞士氣的力量?!肚邎@春•雪》是被世人所熟知的、傳頌度極高的一首詩詞作品,分上下闋。上闋因雪起興,對雪景進行大筆的鋪陳,天地茫茫,純然一色,而下闋則引出“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意象描繪,展現(xiàn)出一番晴日當空,白雪與霞光交相輝映的景象。在這首詞中,不僅通過色彩元素進行敘事表意,而且還通過冷暖色調的對比,啟發(fā)讀者對色調的冷暖和輕重予以體驗,并喚起人們對色彩的情緒聯(lián)想。在這里,色彩已經(jīng)作為一種直觀的視覺思維元素,既呈現(xiàn)了畫面的美艷,也表達出強烈的情感。由此可見,在他的詩詞中不僅善用色彩來敘事,而且也凸顯出其色彩的表意功能和形式美感。在的詩詞作品中,也不乏一些凸顯角度的例子,例如《水調歌頭•游泳》中“萬里長江橫渡”一句,將個人的渺小與自然的宏大聯(lián)系在一起,這既是對特定壞境的描繪,更是一種豪情的抒發(fā)。而這樣的表述,表面看是一種概略的敘述,實則卻是一個俯視的遠景畫面的直觀描繪。正是因為作品采用了這樣的視角,才將詩人橫渡長江,劈波斬浪,奮勇進取的畫面富有氣勢地展現(xiàn)出來。而《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中“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和《念奴嬌•井岡山》中“參天萬木,千百里,飛上南天奇岳”的詞句卻通過仰視的角度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壯麗與雄偉,讓人心生敬畏之感。其實,角度在影視創(chuàng)作中就是攝影機鏡頭的視點,不同的角度可以獲得不同的造型效果,具有不同的審美功能。如果缺乏角度的變化,往往會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正是因為的詩詞采用了多變的角度,從而使我們從他的詩詞作中獲得了獨具影視審美特性的豐富體驗。
二、詩詞的畫面運動體現(xiàn)
審美情趣鍛煉思考
在教學中欣賞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去欣賞藝術作品的美好向往,使得學生得到審美愉悅,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并善于發(fā)掘藝術作品內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轉化為學生的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愛美的情操,使得學生對學習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培養(yǎng)學生如何欣賞藝術
在欣賞中,發(fā)掘學生的潛力,去發(fā)現(xiàn)美。在大力推進中學美術學科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探索美術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在鮮艷的色彩、流暢的線條中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與評價,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人手,解放學生常規(guī)的思維束縛,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去感知藝術。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是指人們對美的認識要求,趨向和創(chuàng)造。由于人的心理素質、文化教養(yǎng)、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因而人們的審美情趣有進步,落后,健康,不健康之分。同時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是代表健康的,積極的,代表中華民族的,代表最先進文明的。在學生追求美的過程中,我們老師為何不能盡已所能,給予他們真正美的東西呢?當然,我們有責任去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使得學生陶冶情操,甘培養(yǎng)全面的健康的素質,提高學生的藝術修砸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一個具有藝術修養(yǎng)和高尚品格的人。即使他是一個從事與藝術無關的州職業(yè),也時刻體現(xiàn)出他對美的追求,對生活市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工作,對事業(yè)的投入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美術教育的具體職能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培養(yǎng)和提高對美的花感受力、鑒賞力和創(chuàng)造力。美術教育的首要瑩任務是引導人們在審美實踐過程中培養(yǎng)和提高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興趣和愛好,.培養(yǎng)和提高f門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三、實踐美術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