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3 00:06: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物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幼兒生物學教學綜述
本文作者:孫鈉工作單位:成都大學學前教育學院
重視實驗教學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開發學生智力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生物學實驗包括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老師進行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老師可布置一些簡單的實驗讓學生在家中獨立操作完成,既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思維、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學習《根對水分的吸收》知識點時,提前布置學生在家中做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課堂上對實驗現象進行討論、分析,學生便很容易理解細胞吸水或失水原理。[4]
利用多媒體技術
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把聲、光、電結合起來,實現聲、像、圖、文相統一,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生動、形象地展現生物體。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同時發展學生勤于觀察,善于思考,提高理解和記憶能力。例如在講《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時,可以播放一段北極熊生活的影片,讓學生考慮為什么北極熊長有白色的毛,這樣學生會帶著問題去聽講,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效果明顯提高了。[5]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臨床藥學微生物學探索
本科教育的課堂往往側重于傳授理論知識,但是對理論知識在學生未來職業中的應用方式和價值體現關注不夠。以五年制本科臨床藥學專業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為例,雖然我們反復強調學以致用,但學生認為學習理論知識的目的就在于通過考試。誠然,如果學生連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都不了解,何談應用和針對性學習?這也難怪一部分學生認為大學教育就是為了應付考試,走向工作崗位后需要重新學習“有用的”知識。在這種觀念的主導下,應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筆者結合臨床藥學專業醫學微生物學教學過程中的切身體會和課堂調研,提出將職業教育理念引入本科課堂教育的策略,并據此設計了“醫師講座”項目,邀請臨床醫師到課堂中開展互動式講座,講授與臨床密切聯系的應用性知識,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本文從臨床藥學專業培養目標、當前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存在的不足、講座式教學模式的思考和教學實踐四個方面闡述了該項目的設計思路和實施過程,總結了項目開展中的經驗和不足,以期進一步推廣和改進這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一、臨床藥學專業的培養目標
臨床藥學是研究藥物防病治療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藥學學科。它的主要內容是研究藥物在人體內代謝過程中發揮最高療效的理論與方法。它側重于藥物和人的關系,直接涉及藥物本身、用藥對象和給藥方式,因此也直接涉及醫療質量。臨床藥學專業旨在培養從事臨床藥學教育、臨床藥學研究以及藥物開發工作的人才[1],它要求畢業學生具備承擔臨床藥學技術工作、藥物評價、藥學信息與咨詢服務、參與臨床藥物治療方案的設計與實踐、實施合理用藥的基礎知識及技能。“合理用藥”是臨床藥學的核心研究目標,即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如何安全、有效和經濟地使用藥物,在有效達到治療目的的同時,盡可能減少藥物對患者的不良影響。但實際臨床工作中,由于種種因素的干擾,并非每次都能獲得理想的用藥指征和反應,臨床醫師和藥師常常需要針對患者的個體情況權衡利弊、尋求最佳平衡點[2]。這就要求臨床藥學專業人才能夠從臨床的角度出發,以患者和藥物使用環節為關注對象,促進藥物的合理使用。但藥物使用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所以臨床藥學專業學生需要兼顧基礎與臨床學科的知識和思維,并能夠將二者融會貫通,用于分析臨床問題、制定用藥策略。
二、當前醫學微生物課堂教學的不足
醫學微生物學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結構、代謝活動、遺傳和變異、致病機理、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實驗室診斷及特異性預防等[3]。該課程授課內容繁多,知識點分布較散。傳統的醫學微生物學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描述性和解釋性的講授為主要手段,學生被動接受后主要通過記憶的方式掌握知識點。這種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對基礎知識點和知識系統的理解,既無法培養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又無法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創新能力。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除了要在理論課上講解常見病原微生物總論和各論知識點外,還要通過實驗課訓練學生熟練掌握醫學微生物學的基本實驗技術,并培養學生的無菌操作意識。但是,由于臨床專業微生物實驗課的學時有限,學生實驗課的內容不斷被壓縮,學生無法參與實驗材料的準備和后續實驗結果的處理。此外,當前實驗課所開展的項目多為驗證性實驗,這種實驗旨在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重復書本已明確介紹的結果,留給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或獨立思考分析結果的空間很小。這些限制讓學生的科研思維和技能無法得到有效的訓練。當前臨床藥學專業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主要是關注教材內容,往往是按照授課大綱完成對教材內容的解讀,講授內容與藥學和臨床科研發展前沿、與臨床用藥實際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現代醫藥科技發展迅速,新的知識層出不窮,這也要求醫學微生物學教學要與時俱進,充分發掘交叉學科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及時傳播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三、講座式教學模式的思考
病原生物學課改實踐綜述
1課程內容與性質
病原生物學既是基礎課,又是主要橋梁課和應用課學科。是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基礎。在石佑恩主編的《病原生物學》中對其定義、范圍和內容如下的解釋,病原生物學是研究人類疾病生物性病因或病原體生物學的科學,是一門基礎醫學課程。生物性病原體,或稱病原生物可引起嚴重威協人類健康的感染病或傳染病。病原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經典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中涉及的各類病原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與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關系、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機理、實驗室診斷方法、所致疾病的傳播和流行特點,以及預防和控制原則。
當然,鑒于各類病原生物各具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及與宿主的相互關系,通常可將其分為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予以討論,細菌學(Bacteriology)、病毒學(Virolo-gy)、真菌學(Mycology)、原蟲學(Protozoology)、蠕蟲學(He-hninthology)、節肢動物學(Arthropodology)或昆蟲學(Ento-mology)[2]。國外一些專家也認為,從所有病原體與宿主相互關系或相互作用遵循共同的原理(如免疫學關系),因此將致病微生物與寄生蟲整合到一個病因學范疇,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近年來國外的英文專著也印證了這一點,如1993年Mims等編著的醫學微生物學教科書就涵蓋了從病毒到蠕蟲以至節肢動物說有的感染因子[3]。
2課程改革的關鍵
新目錄后,各醫學院校迅即將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按新目錄更名,并相繼組建了包括“醫學微生物學”和“醫學寄生蟲學”在內的新系科。但是,在基礎醫學教育中,將醫學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整合為一門獨立課程“病原生物學”的進程異常緩慢,迄今僅在少數醫學院校得以實踐(中國醫科大學的改革較為成功)。作為一門獨立設置的課程還涉及到諸如學時分配、教材配套、師資配備、實踐教學等相關因素。我校病原生物學自形成以來也面臨著諸如此類的問題,只有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在實踐中逐步探索、逐步完善,才會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突破病原生物學課程建設中的難點,即將兩門相對獨立的課程,按其內在的合理性融合為一門新的課程。我們將從大綱、教材、教學方法與手段等不同方面進行篩選、優化,以確立一門形式與內容完整統一的新課程,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驗證。
3改革的方法與效果
現代生物學個體觀念分析
摘要:現代生物學的復雜個體案例表明了常識個體觀念的局限性。生物學哲學將反思集中在“生物學個體性”上,給出了種種生物學個體性標準,但看似差異的觀點在形而上學上是同質的,它們在不同主題和層面共享了一套“束理論”。“生物學個體”由于本身就包著“個體”,這使得它成了一種非常特殊的自然類,也使討論變得更為復雜。因此,最好將“什么是生物學個體性”這個問題表述為兩個層面的問題:什么是個體?什么是生命?前者是形而上學問題,后者是科學問題。從根本上理解“個體”,需要深入形而上學,把握哲學脈絡,在現代科學的新背景下處理個體與共相的關系這一經典問題。
關鍵詞:個體;個體性;生物學個體性;束理論
“個體”(individual)是一個根本性的形而上學范疇,也是一個跨科學和學科的基底性概念。從常識看來,“個體”就是一個占據特定時空邊界的不可分割的東西。數上為一(自我同一)、時空連續和不可分割(“individual”詞源本意即“不可分割”)是常識個體觀念的三個核心要素。這種觀點具有直觀性和樸素性,符合我們的日常經驗。然而,現代自然科學給這種常識觀念帶來了三大沖擊:量子力學為我們貢獻了非個體(non-individual),生物學為我們貢獻了非典范個體(non-paradigmaticindividual),分形學為我們貢獻了自相似個體(self-similarindi⁃vidual)和非理想個體(non-idealindividual),這些自然科學的案例給常識個體觀帶來了極大困惑和挑戰,也為我們重新理解個體提供了有利契機。量子力學、生物學和分形學是我們重新理解“個體”的三大科學思想資源,值得一一深入探討。在此我們希望通過借鑒并反思現代生物學和生物學哲學的相關討論,深化對“個體”觀念的理解。
一生物學中的個體
隨著現代生物學的長足發展,人們日益見證了生命世界的高度復雜性,然而研究對象的復雜性最終反過頭來,對作為原來研究之起點的個體對象“倒戈一擊”,有些最初被視為一個個體的對象,現在反而被視為多個個體,有些最初被視為多個個體的對象,現在反而被視為一個個體,還有些對象仍不清楚到底應該算作一個還是多個,于是“什么是個體”這個問題就在現代生物學研究中日益凸顯了出來,乃至成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例如自然選擇的層次,進化中的躍遷,寄生生物或共生體與其宿主之間的關系,細胞的控制和它們之間的交流,免疫學的識別和容忍,遺傳和發育的模塊性,甚至“什么是基因”的基本問題,所有這些具體的問題領域都需要個體或個體性的概念才能提出來,更不用說對之做出回答。這是因為對研究對象進行界定、分析、表征是生物學展開研究的第一步,然而生命世界是高度復雜的整體,生命與生命構成的圖景不是“生命之樹”而是“生命之網”,在這張“生命之網”中“錨定”研究對象必須具體化到個體層面。而且,現代生物學要展開量化研究,其前提就是確定基本量和單位量,如在進化生物學中要計算所研究群體的進化適應度就必須對群體中包含的個體進行記數[1]25。現代生物學處理的個體案例相當復雜,下面筆者選取兩則相對容易切入的案例來呈現生物學實踐中的問題。這兩個經典案例可謂是“科學公案”,它們既不那么遠離常識,又能揭示出常識個體觀的不足,因而在生物學專業內外的個體反思中經常被討論。案例一:“最大和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密歇根蜜環菌邁倫·史密斯(MyronL.Smith)、約翰·布魯恩(JohannBruhn)和詹姆斯·安德森(JamesAnder⁃son)曾在Nature雜志上發表“蜜環菌是最大和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一文,介紹了他們在密歇根上半島所做的研究。他們在那里的森林中發現了一種蜜環菌菌絲,這種蜜環菌的根狀菌索在方圓15公頃的土地下纏繞聚集形成了他們所謂的“clone1”,即他們發現所有樣本具有相同的基因組成。他們認為“clone1”是通過營養生長才長到現在大小的,它可能重達100多噸,根據其規模和對其增長速度的估計,這個蜜環菌至少生長了1500年。他們表示:“這是第一個估算一個明確定義的真菌個體的最小尺寸、質量和年齡的報告。雖然觀察到的巨型動植物的數量要多得多,但真菌王國的成員現在應該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大的生物之一。”[2]而另一位科學家克萊夫·布拉西耶(CliveBrasier)在同期Nature上則對這一大片蜜環菌的是不是一個個體發出了質疑,布拉西耶認為:“史密斯等人認為clone1應該被認為是可與藍鯨或巨型紅杉相媲美的最大生物體之一,但這一說法還需被更嚴格地審視。藍鯨和紅杉在一定邊界內表現出相對確定的生長,而真菌菌絲則不然……盡管clone1作為冠軍基因型的名聲可能是可靠的,但它作為冠軍有機體的地位則取決于人們對規則的解釋。”[3]雙方圍繞那片蜜環菌是不是一個個體的爭論,揭示了一個更普遍的問題,雙方都承認“根據描述多細胞動物發展出的有機體個體性模型不能明確地應用于所有種類的生命上,因為有很多生物在發展、增長和繁殖的模式上存在相當大的差異”[4]8。換言之,常識個體觀在現代生物學中是成問題的。案例二:EI蒲公英和EI蚜蟲著名生物學家丹尼爾·詹曾(DanielH.Janzen)曾在《美國博物學家》上發表“什么是蒲公英和蚜蟲”一文,在該文中詹曾提出了一種非常新穎的個體視圖。詹曾指出,常識的“個體”與進化生物學的“個體”是不同的,后者具有“生殖適應性”(repro⁃ductivefitness),是大多數進化概念中的選擇單位,詹曾將這個整體稱為“進化個體”(evolutionaryindi⁃vidual)(EI)。由此來看,蒲公英孤雌生殖形成的一整個克隆體———“EI蒲公英”,“是一株沒有樹干、主支和多年生根系卻有高度分散樹冠的巨樹”,不同的分株只是它的組成部分,不同部分之間雖然沒有物理連接,但仍通過傳粉吸引(pollinatorattraction)、化學生態感應(allelopathy)、種間干預(interspecificinterference)等密切聯系為一體。詹曾還認為蚜蟲是“昆蟲界的蒲公英”。個體蚜蟲的卵在春季孵化成數量相對較少的EIs。每個EI通過孤雌生殖快速生長,偶爾會有一小部分被寄生蟲(寄生蜂或捕食者)咬掉。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EI才會被全部吃掉,因為它的部分生長模式是將自己的身體在棲息地的植物表面鋪得非常薄,以至于潛在的捕食者不太可能一次把它全部吃掉。一旦蚜蟲大量生長,只要棲息地有一些食物,它基本上就不會被破壞。隨著夏季的推進,EI蚜蟲的種群密度會逐漸下降。由于鋪得很薄,EI蚜蟲不僅幾乎不可能被完全定位并吃掉,而且它可以從許多植物中吸取養分而不殺死任何一株植物。分散的身體意味著從一株植物到另一株植物的搬運支撐組織只需要消耗很少的能量,但是從棲息地中的許多個體的宿主植物中的每一種都得到了一份很少的食物。當秋天到來的時候,每只EI蚜蟲就會盡可能多地產生雄性和雌性EI蚜蟲,它們輪流交配并為下一代產卵[5]。詹曾從進化的角度將空間上不連續的諸多常識個體視為一個進化個體,這為我們理解個體帶來了新的視角。除上述蜜環菌、蒲公英和蚜蟲這些相對易懂的案例外,還有大量更為復雜的生物學個體案例,在此我們無法一一詳述,不過指出一種適當的分類是有必要的。有學者將個體界定充滿爭議的生物學對象分為五類,即無性繁殖生物、集合實體、共生群落、基因型的嵌合體(chimera)與鑲嵌體(mosaics)、世代交替(alternationofgenerations)[1]31-40。這些復雜生物學個體案例都讓我們看到了生命世界之復雜性以及常識個體觀念之局限性。數上為一、時空邊界和不可分割是常識個體觀的三個核心要素。現在,“數上為一”面臨著計數難題,某物是不是被視為“一”,應把什么視為“一”不再是自明性的。“時空連續”(包括時間上的持存性和空間上的邊界性)也不再是成為個體的必要條件,成為一個個體不需要擁有一個封閉的輪廓,也不需要其組成部分是連續的。“不可分割”本身存在兩種解讀,無論是理解為“不可分割為自身”還是理解為“不可分割為他者”,都存在相反的生物學案例。常識個體觀已然無法跟上現代生物學的發展。
二生物學個體性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
為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強化教學工作是教師的首要職責,進一步調動廣大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密切教與學的關系,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推進我校“一流教學、一流本科”的建設目標,2013年學校決定以全校各專業主要基礎課程、主要專業基礎課、主要實踐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為建設重點,探索實施課程責任教授制度,讓高水平教授擔任責任教授,并出臺一系列的政策保障責任教授制度的實施。以責任教授為中心成立教學團隊,責任教授就是團隊的負責人。實踐證明責任教授制度有益于促進整個教學團隊的建設和發展,是保障教學質量,開展教學研究和深化教學改革的好措施,值得借鑒和推廣。
1學校實施課程責任教授制度的目的及管理措施
教學團隊等教學基層組織是高校實施教學工作的主體,教師有足夠的精力投入教學是人才培養的基礎。為了深化教學改革,學校以建設一批深受學生歡迎的高水平課程為目標,在本科教育中實施課程責任教授制度,讓高水平的教師有足夠的精力投入教學。因為教學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教學基層組織即教學團隊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廣大教師參與教學工作的積極性是人才培養的關鍵。責任教授制度有益于教學團隊的建設和發展。一支合格的教學團隊的各項活動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為目的。團隊的每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與學生交流和互動,讓學生及時得到高水平教師的悉心指導和言傳身教。倡導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適合本專業和學生具體情況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教學效果。教學團隊還要注意科研與教學互動,將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建立開放式、立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建設高水平課程。所以,實施責任教授制度,讓高水平的教師擔任責任教授,負責教學團隊的教學工作以及教學團隊的建設和發展很有必要[1-2]。我校非常重視責任教授制度的實施,把實施課程責任教授制度作為評選院(系)教學工作優秀單位的必備條件,把教師擔任課程責任教授作為華中學者和二級教授的必要條件。鼓勵千人計劃、長江學者、杰出青年、華中學者、二級教授和學科帶頭人等高水平教師擔任課程責任教授或參與課程教學團隊。要求各院系選拔的責任教授條件是:(1)師德高尚,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熱愛教學,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和人格魅力,在師生中享有良好的聲譽和口碑。(2)具有高級教學職稱,有較高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能力,了解國內外本課程的教學改革趨勢和學科發展前沿。(3)教學經驗豐富,組織管理能力強,從事本課程教學工作5年以上,教學效果優良,在全國同行中有較大的影響,得到同行專家認同的教師作為責任教授。學校對于責任教師制度實行學校、院(系)兩級建設制度。院(系)是實施課程責任教授制度的主體,應根據本院(系)學科特點和本科教學工作實際,制定課程責任教授及課程(群)教學團隊的實施方案。學校對院(系)的責任教授實施成效進行年度評價,評價結果將作為院(系)評價、教師評價和資源分配的重要依據,而且也作為責任教授和其領導下的教學團隊津貼分配的依據。
2責任教授制度下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教學團隊建設的意義及思路
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領域重要的基礎學科。近年來,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整個生命科學、農學和醫學向分子水平縱深水平邁進。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所涉及的內容,是學習生物學領域其他課程最重要的基礎。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是我院各專業本科生必修的一門主要的基礎課,也是我校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生物科學)和國家生命科學人才培養基地(生物信息技術)的支撐課程。為了適應生命科學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近年來,國內高校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實驗教學方面都在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在生物學及醫學和農學理論中的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在幾乎所有的綜合性大學及農業和醫學院校中均是一門重要的必修專業基礎課。但是,由于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內容繁多、理論復雜、抽象難懂,所以有關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教與學,歷來是國內外高校相關專業廣大師生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和難題,加之本學科發展迅速,新知識、新技術日新月異,所以針對本課程的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責任教授制度下團隊建設的總體思路是:優化團隊成員結構,打造精品師資隊伍;以精品課程建設為核心,逐步形成完整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列課程教學體系,以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既符合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人才培養要求,也可為生物學專門人才的培養提供充分的保證;制定科學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調動團隊成員積極參與教學改革;完善教學質量監控措施,促進團隊系列課程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以滿足生物科學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
3責任教授制度下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教學團隊的建設
高考生物學復習論文
浙江省已經參加了兩年“3+理科綜合”類型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試,在高三生物學總復習過程中,本人依據“3+理科綜合”高考命題指導思想和我校高中生物學教學及學生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采取行之有效的復習方法,取得理想的復習效果。為此對“3+理科綜合”高考生物學復習應抓好的關鍵問題,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1.認真研究《教學大綱》和理科綜合《考試說明》《教學大綱》和理科綜合《考試說明》(即考綱)是高中生物學教學和高考命題的依據,在高考生物學科總復習過程中,首先要明確“雙綱”與課本之間的關系,把握好復習內容和方向。根據近年來對《教學大綱》和理科綜合《考試說明》的學習與分析,以及對廣州、上海、山西和天津等省市生物學高考試題的研討,我們把握了生物學高考命題思路是“遵綱不循本”,即知識點的考查遵循“雙綱”的規定和不超出課本知識的范圍,而能力水平的考查可以超出課本知識具體體現的層次水平。總之,理科綜合的高考命題強調知識與能力并重,以知識為載體,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單元課題的復習過程中,我重視引導學生抓住主于知識,找出基本知識點和考點,構建單元知識網絡,合理分散難點,強化知識重點,重視聯系實際,關注知識熱點。對單元知識的處理要力求做到:知識點、能力點、教育點、應用點和考查點心中有數。在系列練習過程中力求做到:不猜題、不壓題、出活題、無怪題和求實效。當前的高考正處于變革之中,每年都要修訂《考試說明》,以便反映當年高考的新動向和具體要求。因此,從《考試說明》的修訂內容中可以獲得許多重要信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復習備考的重點和方向。2.認真分析近年來的生物學高考試卷認真分析近年來的生物學高考試卷可知,生物學高考的測試目標保持著相對穩定性和連續性,考試的內容、題型、題量和整體難度基本上不變,考試熱點的重現率較高,同類試題或相近試題年年出現,系列練習中的傳統試題也不回避。因此,認真分析近年的生物學高考試卷既有助于把握復習備考的方向,又有利于收集高考訓練的基本素材。與此同時,也要看到2001年理科綜合試卷發生的一些變化,如進一步加大能力考查力度,增加了STS知識量,增大實驗設計、圖表分析試題的比例,尤其是命題的素材突出新情境、新材料和新問題。揭示生物學高考命題的新走勢有助于我們發現教學和復習過程存在的薄弱環節,及時地調整復習計劃和策略。3.廣泛搜集高考信息近年來,有關高考改革和復習備考的小道消息不斷,各類型學科復習資料泛濫。為了增大高考命題的透明度和抵制復習備考活動中存在的不良之風,國家考試中心每年都出版發行《考試說明》和一系列有關高考試題分析等專著。此外,《光明日報》、《生物學通報》和《考試》等報刊雜志都及時報道高考信息和提供質量水平較高的復習資料。因此,要重視從各類正規渠道獲得準確可信的高考信息,廣泛搜集高考研究的信息或復習資料,及時總結實踐經驗,參與同行問的交流與研討,從而提高高考復習的質量。4.狠抓基礎知識和能力訓練1991年版高中《生物》課本中概念性和命題性知識多,學科間滲透性知識、學科內新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少,教學中需要教師擴展和引申的知識面寬,需要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空間大。因此,課堂上教師照本宣科是難以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在一些單元教學過程中,即使教師講得透徹,學生聽得很清晰,但由于知識學習與能力訓練缺乏有機的結合,學生仍存在著聽得懂、忘得快,或者記得住、用不上的現象。總之,教學中存在著“知識學習不到位”和“能力訓練不到位”的問題。當前,高考命題改革的趨勢是:穩中求變、變中求新、新中求活和活中求快。高考試題特點是:全、小、精和活;考知識、考技能和考綜合運用能力。可見,教學實際與高考要求極不適應,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復習備考活動中要狠抓基礎知識和能力訓練,特別是在能力訓練中我要求學生解答問題時達到:常見的試題不出錯,不常見的試題努力做,認真反思,減少失分。5.制定周密的復習備考計劃在高三生物學總復習中,我們將整個復習過程劃分為:分章復習、專題復習、學科間綜合與模擬測試、查漏補缺等階段,各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如下:5.1分章復習階段分章復習階段的時間安排在9月初至12月底,該階段的復習任務是理清單元知識點和夯實基礎。事實表明,能力是知識與技能的有機結合,沒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基本技能,是不能形成相應的解決問題能力的。為了夯實基礎,在高二生物學教學的基礎上,我按照高中《生物》課本的章節課題進行逐章逐節的系統復習。首先,引導學生理清單元知識點,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確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構建單元知識網絡。然后,對于主于知識強調縱向引申和橫向擴展,所謂的縱向引申是指對基本概念和原理均達到“領會”和“應用”的層次水平,所謂的橫向擴展是指關注學科問的相互滲透。此外,在此階段的復習中,要重視檢測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能力,以便為進一步培養綜合能力奠定基礎,要關注學生是否突破知識難點,盡力為學生靈活運用知識掃清障礙。這個階段的復習應以學生為主,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份單元知識明細表,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領會和應用上,以及本單元內相關知識之間的結點上。5.2專題復習階段專題復習階段的時間安排在翌年1月初至4月中旬,該階段的復習任務是加強學科內綜合,使知識系統化和形成命題網絡(即知識塊)。這個階段的復習實際上是在分章復習和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從新的維度對知識進行歸類和重新組合,從而達到熟練掌握知識的程度。在該階段復習過程中,我們依據高中生物學的主干知識提出: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細胞分裂與生殖、生命活動的調節、環境與生物、污染與健康、現代生物技術、生物實驗、遺傳學中的概率統計、圖表和曲線圖及STS等10個專題,通過每個專題的講解、測試和講評,學生對重點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使學生構建起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命題網絡,從而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打下基礎。在專題復習階段,除完成上述的知識專題復習外,還穿插了高考試卷的各類題型特點、解題思路、方法和技巧的專題講座,并通過邊講邊練的形式,逐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技能,使其解題速度和準確性得到顯著的提高。此外,在分章復習階段要求學生課本隨身帶,讀好課本,用好課本,練習時遇到問題和發現漏洞隨時拿出課本進行對照和補充。但是,在專題復習階段則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參考資料。選擇復習資料必須是質量好、品位高、立意新并備有參考答案的正式出版物,杜絕使用盜版書和質量低劣的練習題。5.3學科間綜合和模擬測試階段學科間綜合和模擬測試階段的時間安排在4月中旬至6月初,這個階段的復習任務是引導學生從多學科角度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以適應高考試卷中考查綜合應用能力的試題。從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上看,中學的各門課程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每個學科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學科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滲透是必然的。在教學活動中,善于把握學科間相關知識的交叉點,做到知識上互相遷移和方法上互相借鑒,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跨學科思考問題,是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項重要措施。高考中的理科綜合主要是生物學、物理學和化學3科知識的綜合,因此復習時教師有必要提示學生注意生物學與物理學和化學之間存在的知識交叉點。一般說來,生物學與化學知識相聯系的內容有:細胞的元素組成、植物體內可循環元素和不可循環元素、自由水和結合水、無機離子和化合物、糖類和脂類、蛋白質、酶、活性肽、抗原和抗體、核酸、ATP與ADP、半透膜、滲析與滲透、化學因素與基因突變、化學因素與染色體變異、光反應與暗反應、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糖代謝和蛋白質代謝、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生命的起源、米勒實驗及化學污染與防治等。生物學與物理學知識相聯系的內容有:顯微鏡結構及成像原理、物質的擴散與滲透原理、葉綠體色素的吸收光譜、紙層析法分離葉綠體色素的原理、光能轉換化學能的過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理因素與人工誘變、放射性同位素示蹤和X射線衍射、失重或超重條件對植物生長素分布的影響、噪聲和超聲波與環境污染及能量守恒和物質不滅定律等。在這個階段還要安排適量的綜合訓練或模擬測試。綜合訓練或模擬測試的題量不宜過多,以覆蓋主干知識要點和練活學生思維為宜。學生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綜合訓練或模擬測試題,但教師可以不進行全面審閱,由學生自查后提出質疑性問題,然后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講評。通過這種適量的綜合訓練或模擬測試過程,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技巧、解題速度得到提高,也有利于培養他們應考的良好心理素質。5.4查漏補缺階段查漏補缺階段的時間安排在6月至6月中下旬,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和適應高考環境。在這個階段,我們在認真分析近年來高考試題的重點、特點、熱點的基礎上,結合大多數學生尚存在的薄弱環節,自編兩套高考沖刺練習題,試卷格式、題型、題量、難易程度均與高考試題相近,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通過查漏補缺學生不僅發現良己存在的不足,而且體驗和感受到摸擬環境對自己產生的“壓力”。在此基礎上,同學問通過交流彼此的感受取得經驗或教訓,從而為學生迎接“3+理科綜合”高考做好充分的準備。
生物學習中德育滲透
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課堂教學有豐富的德育資源和巨大潛力,強化德育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力,開展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探索,已經成為很多教育專家的共識。生物教學因知識的跨界性以及跟人類社會關系密切,具有其他自然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呢?
一、德育滲透的基本原則
德育不是空洞的說教,這就需要教師掌握和運用高超的科學加藝術的教學方式、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風趣幽默的教學語言,組織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于不知不覺間產生共鳴、情感受到激蕩、道德得到熏陶、心靈得到凈化。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取得成效的關鍵是要善于“掩蓋教育意圖”。
(1)與生物學知識緊密結合進行。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關鍵是找準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與思想教育的有效結合點。有的知識結合點屬于“顯性”,例如,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學家。只要老師講述,或者學生閱讀,就可以受到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有的知識結合點屬于“隱性”,需要教師去發掘。例如,植物生長素的濃度較低會促進植物生長,濃度過高會抑制植物生長。由此,教師強調:超過了物質的數量界限,就會改變事物的性質,這就是“量變到質變”。結合生長素濃度的變化,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使學生印象深刻。這樣的知識點需要發掘、升華。
(2)教育對象的易接受性。生物學科的認識和方法,給學生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奠定了基礎。學生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和其他自然學科一樣,大都具有可直接驗證的特點,因而知識的客觀性在學生頭腦中印象會更為深刻,對生物學知識真理性的信念也就更為牢固。從這個角度上說,由此進行的思想熏陶,學生更易于接受。例如,從運動系統、循環系統的角度闡述了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對人體健康的好處,從呼吸、神經等系統的生理衛生說明了吸煙、酗酒的危害;講青春期身體重要器官要到25歲左右才發育完善,說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學基礎;遺傳學闡明了為何《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禁止結婚。像這樣一些具有思想意義的內容,在生物教學中進行,要比離開科學知識單純進行紀律教育、道德規勸效果要好。
(3)育人效果的依賴性。生物學科的思想教育是通過生物教師去執行的,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賴于生物教師的思想素質、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的水平。教師的政治態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導向作用。如果生物教師富于教學機智,就會善于根據教材和教學情境進行思想教育。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越高,學生學>-j興趣越濃厚,思想教育就會理入而情動,最終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生物學鉀離子研究論文
摘要:鉀離子通道是植物鉀離子吸收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已從多種植物或同種植物的不同組織器官中分離到多種鉀離子通道基因,包括內向整流型鉀離子通道基因(如OsAKT1,DKT1,Ktrrl,KIll,KZM1,ZMK2等)和外向整流型鉀離子通道基因(如CORK,PTORK,STORK等)。文章分別從結構、功能以及相關基因等三方面綜述了關于植物鉀離子通道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并對應用生物工程技術改良植物的鉀營養性狀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鉀離子通道;結構;基因
離子通道(ionchanne1)是跨膜蛋白,每個蛋白分子能以高達l08個/秒的速度進行離子的被動跨膜運輸,離子在跨膜電化學勢梯度的作用下進行的運輸,不需要加入任何的自由能。一般來講,離子通道具有兩個顯著特征:
一是離子通道是門控的,即離子通道的活性由通道開或關兩種構象所調節,并通過開關應答相應的信號。根據門控機制,離子通道可分為電壓門控、配體門控、壓力激活離子通道。
二是通道對離子的選擇性,離子通道對被轉運離子的大小與電荷都有高度的選擇性。根據通道可通過的不同離子,可將離子通道分為鉀離子(potassiumion,K)通道、鈉離子(natriumion,Na)通道、鈣離子(calciumion,Ca2)通道等。其中,K通道是種類最多、家族最為多樣化的離子通道,根據其對電勢依賴性及離子流方向的不同,可把K通道分為兩類:①內向整流型K通道(inwardrectifierKchannel;Kin),②外向整流型K通道(outwardrectifierKhannel;Kout)。K是植物細胞中含量最為豐富的陽離子,也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唯一的一價陽離子,它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植物中可能存在K通道,這一點早在20世紀6o年代植物營養學界就有人提出,而一直到80年代才被Schroeder等人[23證實,他們利用膜片鉗(patchchmp)技術,首先在蠶豆(V/c/afaba)的保衛細胞中檢測出了K通道鉀離子通道的結構單個鉀離子通道是同源四聚體,4個亞基(subunit)對稱的圍成一個傳導離子的中央孔道(pore),恰好讓單個K通過。對于不同的家族,4"亞基有不同數目的跨膜鏈(membrane。span。ningelement)組成。兩個跨膜鏈與它們之間的P回環(porehelixloop)是K通道結構的標志2TM/P),不同家族的K通道都有這樣一個結目前從植物體中發現的K通道幾乎全是電壓門控型的,如保衛細胞中的K外向整流通道等,其結構模型如圖2一a所示。離子通透過程中離子的選擇性主要發生在狹窄的選擇性過濾器(selectivityfilter)中(圖2一b),X射線晶體學顯示選擇性過濾器長1.2nIll,孔徑約nIll,K鉀離子通道的作用.有關K通道在植物體內的作用研究并不多。
從目前的結果來看,認為主要是與K吸收和細胞中的信號傳遞(尤其是保衛細胞)有關。小麥根細胞中過極化激活的選擇性內流K通道的表觀平衡常數Km值為8.8mmol/L,與通常的低親和吸收系統Km值相似[。近年來,大量K通道基因的研究表明,K通道是植物吸收轉運鉀離子的重要途徑之一。保衛細胞中氣孔的開閉與其液泡中的K濃度有密切關系。質膜去極化激活的K外向整流通道引起K外流,胞質膨壓降低,導致氣孔的關閉。相反,質膜上H.ATPase激活的超極化(hyperpolarization)促使內向整流鉀離子通道(Kin)的打開,引起K的內流,最終導致氣孔的張開鉀離子通道相關基因及其功能特征迄今,已從多種植物或同種植物的不同組織器官中分離得到多種K通道基因(圖3),根據對其結構功能和DNA序列的分析,可以把它們分為5個大組:工,Ⅱ,Ⅳ組基因屬于內向整流型通道;m組屬于弱內向整流型通道(weaklyinwardAKT1ArabidopsisKTransporter1)是第一個克隆到的植物K通道基因,采用酵母雙突變體互補法從擬南芥cDNA文庫中篩選出來cDNA序列分析表明,AKT1長2649bp,其中的閱讀框為2517bp,編碼838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多肽,相對分子質量約為95400Da。AKT1編碼的K通道,對K有極高的選擇性,其選擇性依次是K>Rb>>Na>Li。
探索春冬瓜的生物學特征
摘要:闡述了冬瓜的生物學特性,并介紹了其春季栽培技術,以為提高冬瓜栽培水平提供借鑒。
關鍵詞:冬瓜;生物學特性;春季;栽培技術
一、生物學特性
冬瓜為葫蘆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其根系強大,須根發達,深度50~100cm,寬度150~200cm,根系吸收能力強,容易產生不定根;葉互生,葉片寬大,掌狀,5~7個淺裂,綠色,葉面葉背具茸毛,寬30~35cm,長24~28cm,葉脈網狀,背部突起。葉柄明顯,長14~18cm,直徑0.5~0.7cm,被茸毛;莖蔓性,五角棱形,綠色,密被茸毛。莖分枝力強,每節腋芽均可抽發側蔓,側蔓各節腋芽也可抽發副側蔓。冬瓜一般為雌雄同株異花,個別品種為兩性花。一般先發生雄花,隨后發生雌花。雄花萼片5個,近戟形,綠色,花瓣5片,橢圓形,黃色。雄蕊3枚,在花的中央三角形排列,頂生花藥,幾度彎曲開裂。雌花瓣與雄花瓣相同。子房下位,形狀因品種而不同,有長橢圓形、短橢圓形,綠色,密被茸毛,花柄較雄花柄短而粗,被茸毛。花柱短,柱頭瓣狀三裂,淺黃色。冬瓜一般靠主蔓坐瓜,側蔓坐瓜的可靠性差。冬瓜花一般在晚上10時左右初開,翌日上午7時盛開,花瓣約經2d凋謝。
二、春季栽培技術
2.1選地
淺議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醫學生在病原生物實驗中存在的生物安全問題,闡明了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而從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強化人員生物安全意識教育、加強有關生物安全知識教育和規范實驗室操作技能、實驗室安全防護和環保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
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危險生物因子造成實驗室人員暴露,向實驗室外擴散并導致危險的綜合因素,以防止實驗室人員感染和防止危險因子外泄而污染環境[1]。病原生物學實驗室是開展科研、教學、疾病預防控制等活動的重要場所,要經常與各種病原微生物打交道,由于學生實驗室生物安全意識淡薄或實驗操作不當等可能會導致操作人員自身感染,甚至造成傳染性物質外泄,污染環境。因此把生物安全教育納入醫學院校實驗室日常管理和教學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
1.常存在于病原生物實驗中的生物安全問題。
1.1學生生物安全意識淡薄:
1.1.1學生初次接觸到病原微生物,如菌種、血液、體液、糞便、分泌物標本等,對其致病性和危險性認識不足。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生物科技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