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研究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08 17:31: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多樣性研究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生物教學中探究學習的類型多種多樣。其中,在中學生間開展生物科技創新活動,并將其作為一種探究學習的類型是較為新穎且有效的形式。
以廈門市鳥――白鷺,以及潮間帶底棲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課題為例,筆者嘗試探討在中學生中間開展生物科技創新活動的一般程序和具體操作過程。
一、選題
選題是開展探究學習的第一步,也是極其關鍵的一步,要根據課程教學需要和當地的實際條件確定選題。選題應該合理,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具有明確的目的和意義,富有特色,并且有較高的新穎性。
在此項研究中,我們選擇《朝間帶底棲生物多樣性測定及白鷺保護探討》作為研究課題。廈門素有“鷺島”之稱,周邊島嶼自古至今均是鷺科禽鳥的活動區域,鷺鳥資源十分豐富。廈門市政府已在鷺類較密集繁殖的大嶼、雞嶼兩島建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黃嘴白鷺、巖鷺(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鷺、大白鷺、中白鷺、夜鷺、池鷺、蒼鷺、牛背鷺等鷺科鳥類和它們的自然生存環境。課題以廈門白鷺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和維護為研究核心,通過白鷺覓食的中間環節,將生物多樣性與白鷺保護相結合,探討白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繼而提出保護白鷺、保護環境的建議。白鷺在廈門的棲息地主要在雞嶼島和大嶼島兩個島嶼,主要食物來源是棲息地的潮間帶底棲生物。這些生物的生存狀況,直接與白鷺有關,因而確定以潮間帶底棲生物多樣性的測定為研究對象,是研究自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重要方式,通過這一研究可進一步探究保護白鷺的措施,為有關部門提出建議。
在此項研究中,學生學會了到網上、到圖書館找資料;懂得了應用課堂所學分類知識區分生物類型;并且該課題的研究結果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為其制定多項措施來保護白鷺的棲息地提供了一些參考意見,對生態的保護起了一定作用,具有很強的教學意義和政策意義。
二、制訂研究方案并實施調查
在研究方案的制訂過程中,準備工作、研究的形式、時間、地點、方法、步驟,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在該項目研究中,我們按下列程序實施研究,得到了預期的結果。
1 查閱資料,做好準備工作。課題確定后,學生先分頭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已經做過的工作和目前白鷺棲息地的自然狀況及白鷺生存狀況;學習有關生態學知識,掌握研究潮間帶底棲生物多樣性的測定方法;了解和掌握潮間帶的分區、潮汐的測算。
2 確定調查的時間、地點。將調查地點選擇在白鷺棲息和覓食較為集中的島嶼――雞嶼島和大嶼島:對照地點選擇在人群活動比較頻繁、很少見到白鷺棲息和覓食的廈門大學白城海邊,安排在退潮時進行觀察和采集。
3 探究活動的形式。本活動以觀察、采集、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式進行;采集白鷺棲息、覓食地附近島嶼的潮間帶灘涂的,各種生物樣本,進行分析統計,觀察白鷺的生活習性,了解白鷺繁衍地和覓食地的地質地貌。
4 做好采集觀察準備。準備資料登記本,帶齊采集用的水桶、鏟子、標本瓶、解剖盤、采集筐和觀察用具――照相機、望遠鏡,以及水、干糧等野外生活用品。
三、外出觀察與采集的方法
該課題的研究手段是對照實驗法,即采用相同方法,在相關的生態環境中,采集不同區域的多種樣本,進行對照實驗。研究中,通過采集樣本、進行生物類型分類和數據統計得出結論,所以在研究過程設置單一變量,控制無關變量很重要。對此,我們進行了相應處理。
1 時間:選擇天氣晴朗,開始退潮時出海,以保證有足夠的時間采集和整理標本。
2 記錄:記錄當天氣溫、潮時、風向、海水鹽份、海水PH值,記錄行進中觀察到的鷺鳥飛行或棲息狀況,進行拍照。
3 采集灘涂生物標本:攜帶工具,分組,按高、中、底潮帶隨機抽取樣方,用鐵筐限定挖掘范圍,取得相同體積的樣方范圍內所有生物體,裝入桶內,約取10~20個樣方,上岸立即對所有樣本進行清洗,并對各樣方內生物的種類、數量進行統計登記。
4 觀察白鷺覓食地的地質地貌:根據有關書籍介紹,分析白鷺的覓食的地質狀況;在不同潮汐時段,觀察白鷺覓食、停棲的地點,觀察灘涂上是否有紅樹林;對鷺群的遠、近距離的活動進行拍照。
5 采集相關的樣本:白鷺覓食地灘涂的水樣和土樣。
按以上方式,在白鷺棲息地附近覓食場所和非覓食場所的潮間帶灘涂上,分別進行樣方采集和地質地貌勘察及白鷺覓食狀況分析,獲得第一手資料,數據準確可靠,可信度大,說服力強。
四、整理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得出調查結果
最后要對調查所得的數據按照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環境狀況和不同生物樣方進行分析、統計,得出結果。此項研究進行下列分析:對在不同島嶼,不同地質灘涂的幾次采樣進行數據統計,對比;將拍攝到的圖片進行分析、篩選;應用香農一威納多樣性指數公式,計算底棲生物多樣性指數,分析結果;根據分析結果,得出白鷺覓食地泥灘的底棲生物種類、數量,以及多樣性指數都遠遠大于沙灘。
在分析、整理所獲得的材料、數據時,應具有完整的資料,使其具有多樣性和代表性。所采用的實驗方法應正確,基本可靠,數據可信,具有說服力。
五、撰寫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的撰寫也是研究中很重要的環節,要求學生要有較強的文字功底,在闡述實驗過程和結果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并提出相關的意見和建議,使得研究項目更具價值。此項目研究報告的撰寫包括三個方面。
1 按一般科學研究論文要求寫出摘要、關鍵詞、引言、材料與方法、結果、結論及參考文獻等,附上原始記錄和實地拍攝的照片。
2 根據調查結果,得出結論,提出觀點――如白鷺覓食地的底棲生物多樣性高于非覓食地,白鷺需要足夠的食物才能生存、繁衍,因此保護白鷺覓食地也是保護白鷺所應開展的重要工作。紅樹林能保護底棲生物的多樣性,因而保護紅樹林就是保護底棲生物的多樣性,從而間接起到保護白鷺的作用。
3 分析現狀,提出建議。在此項研究中,我們提出的建議有:①廈門本島原本有多處是鷺類的主要繁殖地,后由于經濟建設的增加和人為活動的頻繁,繁殖地逐漸減少。鷺類生性膽怯、機警、易受干擾。所以,建議有關部門加強對周邊島嶼的管理,適當限制人類活動在該類島嶼的加劇,防止鷺類再次大規模遷移。②大嶼、雞嶼兩島居民較少,有部分灘涂養殖業在此進行,爭奪了鷺類的覓食地,應逐漸將贏利性的養殖業撤離保護區,適當放養鷺類可捕食的貝類。同時應該有計劃地栽種紅樹,恢復紅樹林的生態景觀,間接營造鷺類所適合的生態環境。③由于廈門的地理環境和白鷺的保護措施較好,鷺類的增長速度較快,在保護鷺類的問題上,應具有前瞻性,要擴大保護區,保護好附近有大片紅樹林的東嶼,使其成為白鷺及其它水鳥的另一覓食地。
篇2
(一)資產的兩重性森林生物樣性資產由森林生物資產(包括活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和森林生態資產(森林生態效益資產)構成。森林生物資產的最大特點是具有生物轉化功能(岳上植,2002.)。生物轉化是指導致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質量(遺傳價值、密度、成熟期、脂肪層、纖維強度)或數量(重量、立方米、纖維的長度或直徑)發生變化的生長、蛻化、生產、繁殖的過程,從轉化的機理上看,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主要靠自然力的作用和自身的轉化能力實現其再生和轉化。林業生產活動只起“催化劑”作用,會經常出現數量不減反增的現象。因此,對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初次確認和再次確認應定期地結合評估,以評估促進核算。
(二)價值的多元性森林生物多樣性是森林這一綜合地域類型中所呈現出來的生物多樣性。一般而言。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其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分為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四類(國家環保局,1998)。直接使用價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樣性直接滿足人們生產和消費需要的價值,又可分為直接實物價值和直接非實物服務價值;間接使用價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樣性提供的生態功能的價值;選擇價值是指人們為了將來能直接或間接利用森林生物多樣性的支付意愿;存在價值是人們為確保森林生物多樣性繼續存在的支付意愿(張穎,2002)。價值的多元性決定了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困難與復雜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密切相關,其所體現的價值不僅在于為當代人提供直接使用價值,更重要的是為人類目前及將來所創造的巨大的非直接使用價值,所展現的是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意義。
(三)資產的整體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是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相互統一的整體。當森林生物多樣性作為提供木材、竹材和蘑菇及其它動植物產品來源時,釋放的是直接環境效益,此時屬于有形的森林生物資產;當森林生物多樣性作為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等森林生態效益資源的時候,釋放的是間接環境效益,此時屬于無形的森林生態資產,兩者的結合點在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同一載體。森林生態資產不能脫離森林生物資產而獨立存在,兩者相互依存,其價值的形成、消費和補償過程密不可分。因此,森林有形資產在其實物量和價值量的增減變動過程中,森林無形資產也相應地發生變動,其所發揮的生態效益地會發生變化。因而在對森林有形資產的價值確認和計量中,也要相應地對森林無形資產的價值及其所產生的效益進行確認與計量。
(四)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是相對稀缺的,這不僅表現在天然存量方面,還表現在生成率方面。同時,地球上生物物種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因而各物種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在絕對意義上是不可替代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產生了對有限資源的優化配置要求,體現在會計上是必須對其進行確認和計量。
(五)產品的公共性和市場的無形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發揮的生態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經濟性,它超越了進行森林經營活動的林業行業以外的外部影響,即不通過市場機制反映的影響,進而會產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收益中的社會收益。公共物品是具有外部經濟性的典型例子。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發揮的生態效益主要是一種無形效用,不能貯藏和移動,生產者難以對其控制,即無法迫使受益者償付了補償費用后才能享用其生態效用。因此,森林所提供的生態效益服務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同時,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中的生態資產一般不存在市場,所以應更多地考慮非市場價值的計價方法,實現對其生態價值的確認和計量。
二、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會計確認、分類
(一)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會計確認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會計確認是指將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作為一項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森林生態效益記入會計載體的過程。會計確認的核心問題是選擇合理的會計確認標準。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要能夠作為一項資產加以確認,應當符合資產的確認條件,會計確認從理論上講要同時滿足四項標準:(1)可定義性。我國《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給出的資產定義為:“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預期會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是資產的最本質特征。森林中擁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如藥用、食用、纖維、芳香油等)和野生植物資源(如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等)。作為林業經營組織來講,一旦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為其所擁有或控制就能為它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凈現金流入。因此,它們符合確認的第一個條件——資產的定義。(2)可計量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可以通過現有多種計量屬性選擇達到對其計量的目的,但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自身的特殊性,其計量比較復雜。同時,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科學定價主要通過對其價格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從長遠來看,隨著評估理論和技術方法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能夠做到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合理計量。(3)相關性。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是指會計信息能夠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能夠導致信息使用者決策的差別(于富生等,2000)。顯然,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計量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幫助決策者了解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實物量和價值量、存量和流量信息,從而會影響到他們為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所采取的宏觀或微觀的經濟決策。(4)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信息使用者可以對會計信息給予充分信賴。“當信息沒有重要錯誤或偏向,并能夠如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情況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據時,信息就具備了可靠性”(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2003)。真實反映是可靠性的核心標志。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計量結果,可從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林業經營組織所擁有或控制的森林生物資產和森林生態資產的實物量與價值量,足以使決策者信賴。
(二)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分類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分類標準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是按存在形態分。按存在形態可將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分為有形的森林生物資產和無形的森林生態資產。森林生物資產是指森林中活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及棲息于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個體基因,包括林木資產、林副產品及以森林為依托生存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因此森林生物資產是一種有形資產。森林生物資產在價值層次上主要表現為物種多樣性價值和基因多樣性價值,在價值總額中主要表現的是直接使用價值。森林生態資產是指森林生態效益所形成的資產,包括有機物質的生產、的固定、的釋放、營養物質循環與貯存、水土保持、凈化污染物等。森林生態資產在價值層次上表現的是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價值,在價值總額中表現的主要是間接使用價值和和部分直接使用價值(如旅游觀賞價值、科學文化價值等),此外森林生物多樣性所表現出來的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也歸屬于森林生態資產。
(三)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核算在實踐中的應用從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會計核算的可操作性角度考慮,目前主要可側重于森林物種多樣性價值方面的核算,特別是其中植物和動物多樣性價值的核算。雖然森林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但目前人們對每個層次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相對而言,物種多樣性最明顯也最容易測定。而森林遺傳基因多樣性多發生在分子水平上,它主要包括染色體的多態性、蛋白質的多態性和核酸的多態性三個方面。就目前人們的研究手段和認識水平看,要做到完全掌握森林中有機體,即動植物和微生物的DNA中的氨基酸的排列次序及其結構還是比較困難的。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測定比遺傳多樣性的測定更困難,因為系統的邊界都是模糊的。同時,對于物種多樣性,也部分受到研究手段和認識水平的限制,對于其中的微生物多樣性測定與確定比較困難,所以物種多樣性目前主要著重于植物與動物多樣性的測定,特別是其中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脊椎動物。因此,一般來講,目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核算主要是以物種多樣性中的植物與動物價值的核算為代表,暫不考慮基因及生態系統多樣性價值的核算。
三、森林生態效益的會計確認
(一)森林生態效益的概念及特征森林生態效益作為一種間接效益,就是指在一定的會計期間內森林生態資產所釋放出來的效用。其具有幾個重要特征:(1)外在經濟性。外在經濟性在林業中是最普遍的現象。當森林生物多樣性發揮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和保護物種及基因多樣性等多種生態效益的時候,這種生態效益卻被非林業經營部門乃至全社會無償地享用,而不必為此付出相應的費用。(2)非減性。森林生物多樣性直接效益的發揮,意味著森林生物資產的減少。而森林生態效益的實現,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減少森林生態資產。(3)模糊性。森林生物多樣性的直接效益隨著木材、蘑菇、動物毛皮等的出售而實現,并可用貨幣直接計量。但森林生態效益沒有物質載體,無法對其效益進行準確的計量,只能通過估計來反映。因此,森林生態效益的確定具有模糊性。
(二)森林生態效益的會計確認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林業會計中核算的收益部分只是對市場上可以進行交換的貨幣收益進行確認,對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所引起的生態效益外在性不予確認,使得大量的森林生態效益價值游離于會計循環之外,嚴重阻礙了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效益的發揮,危及了林業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作為林業經濟經營組織必須考慮林業生產經營活動對外部產生的影響,會計上應反映這一巨大的森林生態效益,將森林生態效益外在經濟性作為收入要素納入核算體系(溫作民,2003),從而進一步轉化為林業經營組織的環境效益,真實地評價其業績。根據財務會計的收入定義,收入是一種經濟利益的總流入。顯然,森林生態效益外在性部分并沒有形成經濟利益的流入。因此,傳統財務會計確認收入的流入和流出概念不能滿足將森林生態效益完整地納入會計核算體系的要求。要將森林生態效益作為收入要素納入會計系統,其確認可以根據其標準進行:(1)符合定義。符合森林生態效益定義,森林生態效益作為一種間接效益,是指在一定的會計期間內森林生態資產所釋放出來的效用。(2)可計量性。據有關部門測算,森林生態效益是其經濟效益的13倍。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對森林生態效益每年都要進行準確的核算。(3)相關性。森林生態效益會計核算提供了關于森林生物多樣性非木材價值的更多的信息,這些信息將有助于投資者和決策者對森林生態功能重要性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可以為林業主管部門或財政部門進行相關決策或制定相關的會計制度與準則提供依據,適應新時期我國林業跨越式發展的需要。(4)可靠性。模糊性雖然增加了森林生態效益計量的難度,但是只要是估計的合理,仍然具有可靠性。因此,凡是符合森林生態效益的定義,能夠用貨幣計量,并且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森林生態資產所釋放的效用,都可確認為森林生態效益。
四、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會計計量
(一)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尺度計量包括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就貨幣計量而言,其計量單位籠統地講就是貨幣,由于貨幣能把經濟業務全面、綜合地反映出來,所以貨幣成為會計統一的計量尺度。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應同時采用貨幣計量和非貨幣計量兩種形式。這主要是由森林生物多樣資產的特點和森林生態效益的特點決定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兩重性、價值的多無性、產品的公共性和市場的無形性以及森林生態效益的外在經濟性、模糊性等特征,一方面反映了對其價值計量過程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另一方面,即使它們的價值通過一定的方法得以計量,但在其計量結果的公眾認可度上目前仍存有爭議。因此,對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完全以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尺度目前仍存在著較大的困難。為了滿足提供森林生物多樣性方面的會計信息,使其具有較強的可理解性,應當盡可能多地考慮運用非貨幣計量尺度。在非貨幣計量形式中,可同時使用包括實物計量、勞動計量、混合計量等多種形式。運用貨幣計量形成一些財務指標,運用非貨幣計量則會形成實物指標、勞動指標、技術指標、技術經濟指標和文字說明等,從而提供信息使用者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
(二)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屬性以歷史成本為基礎計量是一項廣為流行的會計慣例。對于一般實體資產來講,在沒有通貨膨脹或通貨膨脹較小的情況下,其歷史成本與其價值的差異是較小的。然而,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是一項特殊資產,以歷史成本計價卻是森林生物多樣性一個致命弱點,這主要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大部分是由自然力作用形成的。少部分是由自然力和人力作用形成的。因此,它們往往沒有或只有較低的歷史成本。另外,它們又是有生命力或活動力的,其價值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在變化,只有在交易的那一刻才能暫時相對固定其價值。因此,如果僅按目前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來計量,它們的價值計量會偏低,違背了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原則,不能達到為決策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目的。因此,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屬性,不應局限于傳統的單一歷史成本計量,而應包括面向市場、未來、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公允價值在內的多種計量模式。公允價值是一種復合的會計計量屬性,從狹義上看,其表現形式有:現行市價、現行成本、可變現凈值和以公允價值為計量目的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歷史成本固然可以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但有時為了管理或決策上的需要,要求會計可以提供以公允價值反映的更為相關的會計信息。另外,象森林生態資產一類的歷史成本原本就沒有,用公允價值反而可以更可靠地反映它們的真實價值。在這些情況下,用公允價值代替歷史成本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進行計量也是可行的。當然,用公允價值計量所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是公允價值的確定避免不了主觀因素的影響,這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怎樣提高和增強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是一項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從目前我國會計現實來看,公允價值的運用條件尚不具備(張心靈等,2004),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會計計量屬性可以選擇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輔之以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具體計量時,應分別不同資產及不同階段加以考慮。森林生物資產的初始計量應按歷史成本進行計量;森林生態資產的初始確認應按公允價值計量;森林生物資產及森林生態資產報表日計量應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可以通過如實際市場價法、費用支出法、旅行費用法、替代花費法、機會成本法或條件價值法等,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進行評估取得。從發展的角度看,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極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主流(黃世忠,1997),那么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將來應主要選擇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即采用“公允價值+歷史成本”模式。
[參考文獻]
[1]國家環保局:《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2]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3]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面向21世紀的計量模式》,《會計研究》1997年第12期。
[4]溫作民:《環境外在性的會計核算》,《財務與會計》2003年第11期。
[5]于富生、黎來芳:《論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上海會計》2000年第8期。
[6]岳上植:《森林資產的特殊性及其確認與計量研究》,《會計研究》2002年第11期。
篇3
根據ISAAA于2013年2月的年度報告,2012年,轉基因作物繼續在全球迅速推廣,并且在實現糧食、飼料、纖維和燃料增產的過程中取得巨大成就。
報告指出,原本不愿冒險的農民對轉基因作物的信心不斷增長,為全球轉基因作物未來增長打下廣泛和穩定的基礎。其主要原因是,轉基因作物為其帶來了可觀的、可持續的、社會經濟及環保效益。
應用最迅速的作物技術
自1996年開始商業化種植以來,全球轉基因作物已經連續第16年保持顯著增長勢頭。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1996年僅為170萬公頃,2012年則達到前所未有的1.7億公頃,從而使得轉基因技術成為現代農業史上應用最為迅速的作物技術。
在1996年至2012年間,全球近30個國家的近億農民選擇種植轉基因作物,累計種植面積超過15億公頃,比美國或中國領土總面積還要大50%以上。
2012年,全球共有28個國家種植轉基因作物,其中包括20個發展中國家和8個發達國家。種植轉基因作物的發展中國家數量幾乎為發達國家的3倍。排名前10位國家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分別超過100萬公頃。世界人口的60%,即近40億人,生活在上述28個國家,為未來轉基因作物多樣化發展打下廣泛的基礎。
2012年,全球共有1730萬農民種植轉基因作物,比上年增加60萬,其中90%是發展中國家資源匱乏的小農戶。
2012年,巴西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約占全球總量的21%;阿根廷轉基因大豆占全國大豆種植總面積的近100%;印度Bt棉花種植面積創歷史新高,達到1080萬公頃,占全國棉花種植總面積的93%。
美國繼續保持全球頭號轉基因作物種植國。2012年,美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為6950萬公頃,占全球總量的41%;轉基因玉米、大豆、棉花和甜菜分別占全國玉米、大豆、棉花和甜菜種植總面積的90%、93%、94%和95%。
加拿大轉基因油菜籽種植面積達到840萬公頃,占全國油菜籽種植總面積的近98%。
2012年,歐盟有5個國家(即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種植Bt玉米,面積達到12.9萬公頃,比上年11.45萬公頃增長13%;其中,西班牙占歐盟Bt玉米種植總面積的90%,轉基因玉米占國內玉米種植總面積的30%。轉基因棉花占澳大利亞棉花種植總面積的99.5%。據cropnosis公司的研究報告,2012年,全球轉基因種子的市場價值為148億美元,相當于同年全球作物保護市場646億美元的23%,或相當于商業種子市場340億美元的35%。
全球農民收獲的“終端產品”價值,則是轉基因種子價值的10倍以上。
在批準進口和釋放轉基因作物的59個國家和地區中,美國位居第一,其次為日本、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韓國、新西蘭、歐盟、菲律賓、中國臺灣和南非。
轉基因作物貢獻巨大
一是改善糧食安全。轉基因作物可有效促進糧食、飼料和纖維安全及自給,包括通過持續增加農業生產力和提高農民經濟利益,提供更多實惠的糧食。1996年至2011年間,全球轉基因作物創造出的農民收益達到980億美元,其中51%來自生產成本下降(即耕犁、殺蟲劑噴灑以及勞動力的減少),49%來自3.28億噸作物增產。
二是保護生物多樣性。轉基因作物是一種節約耕地的技術,可在全球現有15億公頃耕地上獲得更高的生產率,因此有助于防止砍伐森林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發展中國家每年流失大約1300萬公頃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熱帶雨林。1996年至2011年間轉基因作物增產的3.28億噸糧食、飼料和纖維,相當于節約了1.08億公頃土地。
三是有利于減輕貧困。轉基因作物可顯著提高生產力及收入,可作為農村經濟增長的引擎,幫助世界上的小型、資源貧乏農戶擺脫貧困。到目前為止,轉基因棉花和玉米已經幫助發展中國家1500萬資源貧乏小農戶增加收入。
四是減少農業對環境的影響。生物技術迄今為止帶來的好處包括:顯著減少殺蟲劑噴灑,節約礦物燃料,通過免耕或少耕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通過使用耐除草劑轉基因作物實現免耕和水土保持。1996年至2011年間,殺蟲劑活性成分累計減少使用4.73億公斤,相當于節省8.9%的殺蟲劑。
篇4
1水土保持的價值
水源涵養林具有固持水土、保育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流失及防止泥沙滯留和淤積等功能。森林遭到破壞后,土壤失去保護屏障,一旦發生降水,土壤便遭到雨水沖刷,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養分流失、肥力下降。而水利工程將由于攜帶泥沙的徑流流入,造成泥沙淤積,使用壽命縮短。根據影子價格法,可測算出懷柔水庫一級區林木保育土壤的價值總計為2萬4004元/a。
1.1減少土壤損失的價值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研究結果表明,北京市土壤耕作層平均厚度為30cm,每km2山楊林、落葉松林等林地比無林地平均每年減少土壤流失量335.75t/hm2。林地土壤平均容重為1.1t/m3,則森林可減少土壤流失量相當于減少土地廢棄面積0.1017hm2/km2。懷柔水庫一級保護區水源涵養林面積為3.13km2,森林減少土壤流失保護土地價格為5480.50元/hm2,由此得森林減少土地損失的價值為1745元/a。
1.2減少土壤肥力損失的價值據研究表明,北京市森林地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為3%,其中全氮含量為0.19%,全磷含量為0.02%,全鉀含量為0.08%,由森林減少土壤流失量實測值335.75t/(hm2•a)可以算出,森林減少土壤有機質、氮、磷、鉀的損失量分別為10.070、0.638、0.067、0.268t/(km2•a)。用等效的化肥價值作為森林保護土壤養分的影子價值,可計算出森林減少土壤肥力損失的價值為1萬6070元/a。
1.3減少泥沙淤積和滯留的價值(1)減少泥沙淤積的價值。同無林地相比,有林地平均減沙率為80%,減沙量為335.57t/(km2•a)。懷柔水庫一級區內生態公益林每年減沙總量為1050.33t,相當于減少庫容損失807.92m3。按單位庫容造價5.71元/m3計算,可得減少泥沙淤積的價值為4613元/a。(2)減少泥沙滯留的價值。采用挖取泥沙的費用作為影子價格,根據挖取1t泥沙的市場價格1.5元計算,可得出森林減少泥沙滯留的價值為1576元/a。
2固碳制氧轉化太陽能的價值
森林通過吸收大氣中的CO2,將其固定和儲存,并釋放出O2。本文采用造林成本及煤炭熱值價格作為影子價格來核算出林木固碳制氧價值。
2.1固碳制氧的價值據“十一五”森林資源普查結果顯示,相比“十五”期間,懷柔水庫一級區內立木蓄積增長量為1萬9.99m3,相當于每年固定CO21821.81t,提供O21341.33t。折算成造林成本,固定CO2和提供O2的單價分別為273.3元/t和369.7元/t,可計算出固碳和提供O2分別為49萬7907元/a和49萬5890元/a的價值。
2.2轉化太陽能的價值計算據測算,懷柔水庫一級區內生態公益林主要樹種油松、側柏、刺槐、柳樹及楊樹的平均熱值為2萬kJ/kg,年干物質生長量為118.82t,相當于年轉化太陽能2.38萬kJ。用煤炭價格作為林木轉化太陽能的影子價格,可折算出轉化太陽能的價值為1806元/a。
3凈化空氣的價值
3.1吸收SO2的價值據《中國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估》中的數據,森林對SO2的吸收能力為:針葉林215.6kg/hm2,闊葉林為88.65kg/hm2;另據《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我國每消減100tSO2的治理費用為6萬元,即SO2的治理成本為0.60元/kg。懷柔水庫一級區內生態公益林的針葉林面積為201.02hm2、闊葉林地為111.67hm2。采用SO2的治理成本作為林木吸收SO2價值的影子價格,可以得出吸收SO2的價值為4萬9280元/a。
3.2吸收氟化物的價值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的數據,毛白楊、刺槐和加楊等闊葉樹的吸氟能力最高,達4.65kg/hm2;側柏、油松等常綠樹的吸氟能力為0.50kg/hm2。懷柔水庫一級區內生態公益林面積為201.02hm2,其中闊葉林地111.67hm2、針葉林地89.35hm2,采用燃煤爐窯大氣污染物排污收費等籌資性標準的平均值0.16元/kg作為影子價格,可計算出懷柔水庫一級區內林木吸收氟化物的價值為99元/a。
3.3吸收氮氧化物的價值據相關機構測定,森林對氮氧化物吸收量為6.0kg/hm2,采用中國大氣污染物排污收費等籌資性標準的平均值1.34元/kg為林木吸收氮氧化物價值的影子價格,可計算出懷柔水庫一級區內吸收氮氧化物的價值為2514元/a。
3.4滯塵的價值據測定,闊葉林的滯塵能力為10.11t/hm2,針葉林的滯塵能力為33.20t/hm2,采用燃煤爐窯大氣污染物排污收費等籌資性標準的平均值0.56元/kg作為林木滯塵價值的影子價格,可計算出懷柔水庫一級區內水源涵養林的滯塵價值為4370元/a。
4景觀游憩價值
作為京北的標志性景觀,懷柔水庫以優質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景色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前來懷柔參觀旅游。這不僅為懷柔區創造了一個宜居的生態環境,也為懷柔區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助力。根據北京市測算出的全市年平均森林最大游憩收益為2174.50元/hm2,可得出懷柔水庫一級區內水源涵養林為懷柔區帶來的旅游收益即其景觀游憩價值為67萬9944元/a。
5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包括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選擇性價值、饋贈價值及存在價值等。核算生物多樣性存量及價值是一項非常復雜和困難的工作。為此,本文中只核算野生植物資源、野生動物資源及水源涵養林的使用價值。懷柔水庫區生態群落穩定,庫區山地、灘地、淺水區及水域等各種地形元素豐富,陸生喬木、灌木和水生植物配置豐富,結構健康合理,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了一個優良的生態環境。根據北京市82.9149km2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核算結果49.349億元計算,懷柔水庫一級保護區312.69hm2林地的生物多樣性價值為186萬1056元,見表3。
6結論與建議
懷柔水庫一級區內生態公益林具有多方面的價值,本文根據相關研究數據,對其部分主要價值做一測算。水庫一級保護區內生態環境及生物群落相對穩定,上述生態價值也是大體穩定的。因此,對上述各項的價值量進行貼現,求出現值。取貼現率r=10%,根據公式:現值P=11V(V為年產出量),可以得出懷柔水庫一級區內水源涵養林總價值為1億1583萬元。其中環境價值為0.84億元,占總價值的73%。各價值依大小順序依次為:涵養水源、生物多樣性、固碳制和轉化太陽能、景觀游憩、凈化環境、保育土壤。由此可見森林環境價值在其諸多生態價值中的重要性及水源涵養林生態價值的構成特點。
篇5
關鍵詞:素質教育 實例 原則
在生物教學中,準確恰當的運用實例,可以把知識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化枯燥為生動;能激發興趣,活躍思維,開發智力,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1]
一、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提高學生思想素質
在學習《生物進化》時,我生動的敘述了達爾文創立進化論過程。達爾文青少年時代對自然科學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愛好制作動植物標本,22歲以博物學者的身份登上“貝格爾”號軍艦,開始了為期五年的自費環球航行。在航行期間,廣泛考察了沿途的地質、地貌、自然環境、動植物物種及形態,搜集、制作了大量礦石和動植物標本,寫出了篇幅洗繁的考察筆記。達爾文長期的辛勤努力,創立了《進化論》。通過達爾文的事跡培養了學生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2]
二、訓練了學生思維能力,提高了科學素質
在教學中,通過生動的實例引導激發學生提出問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進而得出科學結論,點燃他們探究性、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謹的科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在講述生物與環境時,我引用了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用:“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水土異也”而戰勝了楚國。通過這個故事啟發學生思考:桔生淮北則為枳的原因是什么?學生自己分析得出結論,影響桔子生長的很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是溫度,淮北溫度較低,結果長出又小又苦的桔子,晏子借此說明偷盜是受楚國的影響。[3]
三、提高了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增強了身體素質
在講述胚胎的發育和營養時,引用周圍村莊中早婚早育者帶來的危害等實例,教育學生如何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及后代健康成長,并結合實際講述遺傳、變異、傳染病等知識,使學生懂得某些疾病的發病原因及規律,有計劃的進行免疫和防治,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4]
四、認識生物學與生活的關系,提高科學意識
生物學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十分密切,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實例,即使學生感到親切,又能認識科學的重要性;還能使學生熱愛科學,自覺運用科學,樹立科技意識。如:講述《禁止近親結婚》,我引用了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違背生物學規律帶來的悲劇。達爾文于1839年與表妹愛瑪?韋奇伍得結婚,他們共生了10個孩子,其中3個夭折,7個有不同類型的疾病(除1人終生未嫁外,有3個無后代)。
在生物教學中恰當的引用實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生素質。但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實例教學應堅持以下五個原則。[5]
1.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就是符合客觀事實,經得起推敲。我們在運用實例進行教學時,所用實例,必須是真實的,不生編硬造毫無依據的事例。因為這樣的事例是經不住推敲的,反而事與愿違。因此,實例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
2.新穎性原則
教師在引用實例教學時,力求實例新穎,學生聽起來新奇,有吸引力。對學生熟悉的實例,這就要求教師從不同的角度挖掘其內涵,增強實例的趣味性和誘惑力。“橫看成嶺側成峰”,只要把握其骨髓,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闡述,同樣收到較好的效果。這就力求教師要加強自己的業務修養,學好與生物學相關的學科知識,如:地理、物理、化學等,平時更要多看一些與生物學有關的內容,如:《人與自然》、《動物圈》、《生物學通報》、《中學生物教學》等。
3.易懂性原則
不同學齡段的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不同。為此,在無論引用哪種實例時,都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實例作為學生接受知識的突破口。這就要求實例必須淺顯易懂,若引用過于深奧的實例,學生們把大部分時間去理解實例,會影響了正常的教學進度,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和逆反心理,失去對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4.破難突重性原則
在教學中引用實例主要有二個目的,其一,使抽象的理論淺顯化,這就是為了把難點知識通過一個或幾個淺顯易懂的實例把抽象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難點的突破;其二,突出每節課的重點知識。有教學經驗的教師,為了讓學生把握住每節課的重點知識,往往在講授知識點時,引用一些恰當的實例來增加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些知識點既是該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運用實例更應與知識點完美結合,才能達到破難突重的目的。[6]
5.針對性原則
在實例教學中,有時是為了破難突重,有時是為了活躍課堂的氣氛,有時是為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等。無論是那種目的,都不能盲目的引用實例,而應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精心選擇實例。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切勿引用與知識點毫無相干的實例,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而喧賓奪主。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做好充分的準備,使實例的針對性強,有的放矢。
在生物教學中,充分挖掘素質教育內容,并巧妙地與實例教學有機結合,能增強課堂知識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情緒區”,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諸方面的素質,在運用實例教學時,力求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密切配合,效果更佳。這就要求生物學教師,應在平時廣泛閱讀書籍、報刊,收集各種最新的生物科技信息及有趣的實例和數據。在生物教學中適時地引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節課堂氣氛,同時,讓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活動中獲取知識,但在引用實例教學時,一定要緊扣教材,適時、適量、適速地引入,才有助于學生對重點、難點知識的把握和理解,且不可只為了嘩眾取寵,大量的舉一些不能服務于教學的實例,其結果事與愿違,偏離了正常的教學軌道。
參考文獻
[1].作者:胡明、李少毅,《生物課程標準教師讀本》,2003年,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作者:劉恕等,《生物教育與素質教育》,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1996年6月。
[3].作者:周美珍,《生物教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年。
[4].作者:瞿禮嘉等,《現代社會中的生物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篇6
一、《應用生態學報》是中國生態學方面的一本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本刊主要報道應用生態學領域的創新性科研成果與科研進展,反映我國應用生態學的學術水平和發展方向,跟蹤學科發展前沿,注重理論與應用結合,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合作與人才培養。
內容主要包括森林生態學、農業生態學、草地生態學、漁業生態學、海洋與濕地生態學、資源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全球變化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產業生態學、生態規劃與生態設計、污染生態學、化學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生態工程學、生物入侵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學、流行病生態學、旅游生態學和生態系統管理等。
二、《生態學報》(半月刊)創刊于1981年,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生態學學會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的我國生態學及生態學各分支學科研究領域的綜合性學術期刊。
本刊宗旨:報道生態學領域最新的基礎理論和原始創新性研究成果,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學術爭鳴,推動我國的生態學研究發展,培養造就生態科學研究人才,為知識創新服務,為實施國家可持續發展和科教興國服務。
三、《生態學雜志》主要刊登生態學領域有創造性,立論科學、正確、充分,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反映中國生態學的學術水平和發展方向,報道生態學的科研成果與科研進展,跟蹤學科發展前沿,促進中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篇7
關鍵詞:園林植物 多樣性 問題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1、園林植物使用現狀及產生原因
1.1、園林規劃設計人員是植物多樣性的執行者
植物多樣性最終要靠設計人員的設計方案來體現,這就需要設計人員要充分的掌握遺傳學、景觀學、生態學以及植物學等等學科的知識。但是在目前的園林規劃設計之上,盡管是實行了園林自制的制度,其中魚目混珠的情況更是時有發生,現在我們從事設計的人員打部分都是景觀規劃的方向,對綠化植物的生態習性以及種類等的要求知之甚少,在其植物的選擇之上具有隨意性與盲目性,在其方案之中通常都是自己所熟悉并常用的苗木,或者是不管植物的生態條件盲目的進行引種。
1.2、鄉土植物使用過少
鄉土植物是自然生長在本地區的植物,所以在病蟲害抗性與環境適應性的方面有很強的優勢。但是在其許多園林規劃之中,鄉土植物沒有能夠充分的得到充分利用,甚至是許多的野生鄉土植物被從園林中清除掉,反而只是一味的追新求異,天南海北以及國內國外盲目地進行引種,通常是缺乏地方特色。在其規劃之中應該充分的立足于鄉土植物,來進行繁殖與培育新品種,充分的挖掘并且強調鄉土植物的在園林景觀中的作用,是體現植物多樣性的有利創舉。
1.3、園林植物種類單一
目前,我國大約有4000多種植物可以用作是園林綠化,但是目前常用的只有400多種,大部分的城市常用的只有100多種,在其大城市之中,比如昆明、武漢、杭州、南京以及上海等地的植物種類在500種之內,然而其北方城市則是更少。根據相關的統計充分的表明,北京園林綠地中普遍使用的樹種不到40種。在幾年之前,部分城市流行“大樹進城”和“大片草坪”的綠化手法,從而對植物多樣性的發展是非常的不利。反觀世界各地,比如舊金山、巴黎、倫敦以及華盛頓等地,其中常用的綠化植物總數在2000到4000種之間。
2、園林植物物種多樣性
2.1、不同城市圈林植物的物種數目
物種數目是目前衡量城市生物多樣性最常用的指標(Michael 2008 )。一般采用隨機布樣和典型樣方相結合的方法調查建成區或中心區綠地植物的種類。由于綠地建設人為干擾強,風格變化大,很難展開縱向研究。另外,各城市由于自然環境、城市規模和城市化格局的差異,城市之間綠地植物種類的橫向比較也很難進行。僅有《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1998)中提到1979-1980年部分城市綠化植物種類的調查資料。
在已調查的32個城市中,建成區園林植物種類在136(沈陽)到1651種(廣州),南北差異巨大。城市發展水平對物種多樣性也有一定的影響,如北京632種,臨近的保定只有419種。總的來看,華南一般會超過1001種,華東、華中、西南應該在600-1001種以上,華北一般在30-601)種,東北、西北應該達到100-300種。這既是我國城市園林植物種類的現狀,也是應該努力的目標。
2.2、不同區域物種數目的差異
我國的城市范圍較大,從大到小、由外向內,可以分為市域、建成區、中心區。植物資源的調查一般是以市域為范圍的;園林植物的調查多在建成區,如北京市五環以內;重點調查中心區或以公園為對象。如北京市域植物資源最多有2276種,五環以內的建成區最多有632種,城市公園約有400種。可見,當地植物資源的引種馴化和應用大有潛力;考慮到海拔高度、氣候、土壤的差異,將半數的當地植物開發出來是有可能的。如北京植物園(北園)露地栽培植物就有980種,約占當地植物資源的43 %。
在豐富園林植物多樣性的同時,還應考慮鄉土植物的比例,以突出地方特色。已調查16個城市外來種的比例平均為36.2%,其中最低為福建三明市(市域)13.9%,最高為南京市(行道樹)65.4%。可見,應用鄉土植物,構建地帶性植物群落,是城市園林綠化的重要任務。
2.3、綠地類型對物種數目的影響
我國城市綠地分為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和其他綠地5大類(《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T85-2002)。目前大多是對同一城市不同綠地之間進行比較研究。如長春市12個廣場樹木調查,北京城區主要公園的植物調查,昆明市70個居住區植物種類調查,澳門9個主要城市公園植物群落的調查等。多類型綠地的調查可比較不同綠地類型植物種類和群落結構,反映出綠地功能對植物組成的影響。
3、園林規劃中體現植物多樣性的途徑
植物多樣性是通過三個層次體現的: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指物種富集的程度;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態系統本身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之間的差異性;遺傳多樣性是指同一物種內遺傳構成上的差異和變異。
3.1、創造出多樣的地形生態環境
植物是毛,地形是皮,皮之不存,毛將何以附焉? 所以說,為了達到植物多樣化,就得需要在園林規劃的時候,人工所塑造適合不同植物生存的地形,來形成適應多種植物生存的人工小氣候環境。地形設計不僅僅是創造不同空間的手段,也是創造出不同的植物生存環境的手段,比如:濕地、水面、平地、起伏程度、坡度、坡位以及坡向等等,它們是通過改變肥、土、水、熱、光等等生態因子對植物群落的生存產生作用。微地形的起伏就可以創造背、向、陽、陰,加之理水的因素又會出現干和濕之間的差別。
3.2、復層綠化
園林規劃中,應克服廣場化傾向,在種植設計的時候,要盡量的向地面以上的構筑物空間來進行擴展,在不同的平面、立面空間設計不同高度的藤本、草坪、地被、花卉、灌木以及喬木植物,比如,我們以馬蹄金、郁金香、鶯尾、置草、紅葉小璧、連翹、繡線菊、紅楓、合歡、丁香、奕樹、銀杏、水杉以及雪松等等不同植物高低錯落的進行組合,配置成具有層次感的櫥窗形式,前矮后高,這樣就會增加了立體輪廓的豐度,進而就可以營造出更加豐富的植物景觀,不僅可以提升綠視率,同時也豐富了植物品種。
3.3、植物觀賞特性多樣性
園林規劃中,充分了解各種植物的觀賞特點,并運用到設計中去,是體現園林植物多樣性的關鍵手段。園林植物的觀賞特性豐富多樣。觀花類型中有冬花植物、秋花植物、夏花植物以及春花植物。海棠、梅花、蠟梅、、荷花、杜鵑、芍藥、山茶、玉蘭以及櫻花等等均是觀花較好的植物。
3.4、增加人工群落種植密度
時下的植物造景中植物配置模式大多采用“自然式”、“三株一叢”、“五株一群”的零星點綴方式,這是源于傳統的自然山水園林的種植設計手法。事實上,在園林規劃中,適當參照當地自然植物群落生活型譜,利用植物群落結構上的成層、鑲嵌、周期性的特點,將植物以群體集中的方式進行種植,樹叢、樹群相互組合,在綠量上的景觀效應,同種個體的相互協作效應及環境效應都大大尤于單株及零星的種植方式,同時從生物個體發育來看,大多數植物總是以群體的方式生存下來的,形成一定的規模。
總之,園林植物是園林中惟一具有生命的要素。園林植物的多樣性是園林景觀多樣性的基礎。構建接近自然的園林植物群落,促進園林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和可持續發展,在有限的土地和環境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應該成為園林綠化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廷華,劉青林.城市園林植物多樣性研究[A]. 中國園藝學會觀賞園藝專業委員會、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觀賞園藝研究進展2009[C].中國園藝學會觀賞園藝專業委員會、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9:8.
篇8
企業新建、擴建等發展需要征占用林地,如巴東縣電力公司神農小區變電站建設項目、鼎盛駕校建設項目、山水龍城商品房建設項目、宏元公司混凝土攪拌站建設項目等,這類項目交通方便、占地面積一般不大,外業調查相對簡單。巴東的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儲量大。為了滿通和城鎮化建設需要,建筑用砂石料供不應求,各種采石場建設項目需占用林地。擬開發的鐵礦石項目也需要占用較大的林地。這類項目占用林地面積大,但成片占用,地類簡單,工作量不大。
2占用征收林地工作步驟
2.1用地單位提出申請
用地單位根據項目建設的立項文件,依據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或項目初步設計,編制項目建設規劃布局圖。根據土地現狀,分地類進行統計。如果涉及占用征收林地,就必須向林業主管部門提出占用征收林地申請。
2.2林業主管部門提出預審
林業主管部門在接到項目業主占用征收林地申請后,對業主提供的材料進行初步審查,并安排技術人員到現場初步核定擬占用征收的林地位置及現狀,并根據林地保護數據庫和公益林數據庫,對林地地類、面積、權屬、林種、是否為公益林等進行確定。擬定請示文件報上級林業主管部門預審。
2.3委托具有調查設計資質的單位進行《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報告》的編寫
用地單位簽訂委托合同用地單位在取得上級林業主管部門的預審文件后,根據要求與具有相應設計資質的林業調查設計單位簽訂委托合同,編制項目占用征收林地資源調查報告或可行性研究報告。并按規定繳納林業調查設計費。調查單位外業調查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部門在與用地單位簽訂委托合同后,要根據合同約定的時間完成項目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寫。項目占用征收林地現地調查是以《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主要技術規定》的要求為基礎,在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更詳細的調查。做好外業調查是高質量地完成建設項目占用征收林地評估和可行性報告的前提。外業調查前準備:常用的物資包括文件包、外業調查卡片、文件夾、項目建設布局圖、1∶1萬的地形圖、手持GPS及GPS參數調整表、圍尺、50m皮尺或激光測距儀、相機、攝像機及筆記本電腦或平板。外業調查一般是由負責內業表格整理和匯總統計的人員做調查卡片的記錄。制圖人員負責在項目建設布局圖復印件上進行標注,利用GPS對小班坐標拐點的采集,圖記標注要做好小班四至拐點順序編號和坐標記錄,以方便制圖人員利用軟件求算小班面積。負責文字的人員要掌握林地小班地理位置、地類、權屬、樹種、起源、林地自然因子和小班各種因子的認定,做到圖表一一對應。同時對有林地和疏林地上的林木進行每木檢尺,分樹種進行記載,計算需采伐活立木蓄積和出材量。調查人員還得對項目擬占用征收林地范圍內的生物多樣性、古樹名木、珍稀動植物、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現狀進行詳細的專業調查。外業調查時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科學合理地確定林地小班地類、起源、林種等因子。內業整理,編制《項目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報告》外業調查結束后,轉為內業整理階段,內業整理的步驟包括:①對外業材料的整理,統計計算有林地和疏林地林木蓄積;②利用Arcgis軟件制作項目占用征收林地小班圖,計算小班面積;③匯總擬占用征收林地面積及蓄積;④結合《森林植被恢復費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測算森林植被恢復費;⑤制作建設項目位置示意圖、總體布局圖和使用林地現狀圖;⑥根據外業調查材料和內業統計計算結果,結合項目可行性報告,進行項目占用征收林地影響評價,編制《建設項目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報告》;⑦材料審核;⑧復印裝訂成冊。事實上,表格計算、制圖和文字編寫應該同步進行,制圖后確定小班號,先計算小班面積,方便表格計算和文字編寫。報告編寫人員要具備表格計算和匯總、審查表格和制圖的能力。要善于組織材料,語言要精練,邏輯性強,才能保證報告質量。
2.4林業主管部門組織現場查驗
縣級林業主管部門要組織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林業技術人員,到擬占用征收林地的現場進行查驗,填寫現場查驗表,完成現場查驗報告。用地單位組織相關資料編制申報材料用地單位在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林地管理工作人員指導下,組織占用征收林地申報材料,主要包括①使用林地請示;②使用林地申請及申請表;③建設項目批準文件;④法人資格證明。包括組織機構代碼證、營業執照和法人身份證復印件;⑤申報材料真實性聲明;⑥林權證明;⑦補償協議。包括綜合地價文件和征地協議書;⑧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憑據復印件;⑨使用林地調查報告或可行性研究報告;⑩現場查驗表及查驗報告。此外還要提供相關鄉鎮、村行政代碼及其他附件,編寫好頁碼。根據審批權限,逐級上報審批。通過網上平臺申報申報材料組織完成后,利用掃描儀,把申報材料按裝訂順序掃描成.pdf格式,經過地市州初審后,上傳到湖北省林業行政審批服務平臺,交由省廳組織的占用征收林地審查。報送紙質材料,核發占用征收林地審核同意書項目通過省廳組織的網上占用征收林地審查后,縣級林業主管部門把申報材料裝訂成冊,上報到省廳審批辦審核。核發占用征收林地審核同意書。
3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3.1存在問題
從占用征收林地現狀來看,涉林工程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未批先占。有些工程項目邊申報手續邊開工建設,還有個體私營戶隨意占用林地從事采石采礦等經營活動。如溪丘灣鄉中心福利院新建工程。二是少批多占。一些涉林項目在審批時,預估占地面積偏小,造成前期申報審批的林地面積不能滿足工程建設的需要,導致工程后期超范圍占用林地。如沿渡河鎮蔡家河電站工程,臨時棄渣場設計偏小。三是超期占用。對于臨時占用的林地,到期后仍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不能恢復植被,造成超期占用林地。四是異地占用林地。從事礦產開采的企業,在開采過程中發現原來審批的林地范圍內只有部分礦體或無礦帶分布,就異地開采,造成異地占用林地。
3.2建議
篇9
關鍵詞: 地方高校 《動物學》 學生能力培養模塊
地方性高校的生源、學生發展前景等實際情況決定了培養目標必須突出以“學生能力形成”為核心,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課程是地方性高校教育的核心,學生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每一門課程的具體實施來獲得,必須通過學生積極而主動的活動來培養。本校《動物學》課程組教師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提出了地方高校《動物學》課程學生能力培養的四個模塊。
一、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只有通過自主學習,才能充分發揮其潛能與主動性;只有形成主體意識,才能真正發展創造性思維,培養創造性人格。《動物學》課程的特點為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能。本課程組通過以下措施對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1.建設“《動物學》教學增強型網絡課程”。課程組教師以校園網數字化教學資源管理平臺為支撐,通過《動物學》網上傳播教學信息的媒體素材的收集建立,網絡課程教學設計和網絡課程實施方案的設計構建和實施,使《動物學》的教學質量在課時減少的情況下有所提高。
2.加強導學,完善教學設計,形成四位一體的動物學教學模式。即制定課程大綱、編定導學綱要、強化教學設計、改革完善考評體系。課程組結合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實施的實際困難,制訂了包括課程的學習目的及總體要求、課程學習方法、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及重點難點內容分析、學習提示、課后研討問題、課程學習的主要參考資料推薦等的導學綱要,起到了督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
二、專業實踐能力
《高等教育法》規定,大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動物學》教學要求學生具備很強的動手和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科學的思維方式等實踐能力。動物學課程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形成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條:
1.生物學綜合實習。實習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基本訓練,即進行生物多樣性和生態觀察、野外實習基本訓練。第二階段以專題形式進行,野外實習與大學生業余科研課題、本課程組提供的研究小課題結合,有目的地進行生態觀察和樣品采集,繼而進行室內研究。第三階段為擬寫野外實習論文。
2.專業見習。到養殖廠、動物園、博物館等地觀察、研究動物;與管理人員座談、聽講座,了解并掌握與動物相關的知識;把野外調查的數據、采集的標本帶到實驗室進行進一步的整理、制作。
3.實驗操作。《動物學》實驗由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等幾個部分構成,課程組制訂了“生物科學專業動物學實驗技能訓練方案”,無論哪一個部分的實驗都從目標上具體明確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要求。
4.飼養、生產勞動。課程組的教師利用現有條件,設計了多種具有彈性的實踐項目。例如:小白鼠的養殖與繁殖、雞的孵化與養殖、金魚的養殖與人工繁殖;青蛙的變態發育觀察、家蠶的變態發育觀察、蝸蟲的養殖及行為觀察;校區池塘原生動物群落與水質的關系、生活園區水體水質調查與潔凈維護,等等。
三、識圖能力
識圖和繪圖是學習研究動物科學的重要技能和方法之一。《動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特點決定了學習中需要借助大量的圖片來揭示生命現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動物的內部結構、細微結構化無形為有形,化隱蔽為直觀,簡潔明了和生動形象。能有效地識圖和繪圖,在學習《動物學》乃至生物科學的其它學科時就能夠提高效率,加深理解和記憶。主要可通過以下途徑實施培養:
1.改進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形成識圖習慣。教學中使用“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教學”,“觀察―探索―整合”,“引導―探索―歸納”等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及課后指導學生以圖片、圖形、圖表為載體,分解知識難點、突出重點,形成良好的識圖習慣。
2.注重方法指導,幫助學生提高識圖技能。通過指導看的內容(看標題、看表達方法、看圖標及具體內容)、看的方法(局部與整體的關系、看圖的順序、對圖進行分析),使學生有效識圖。
3.關于圖的記憶。要求學生歸納插圖、繪簡圖或仿繪、憶圖,從而構建知識體系。
4.關于圖的表達。通過說圖、畫圖、練圖三種方式練習表達。
四、初步科研能力
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明確將大學本科生科學研究能力定位于其能力結構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對其要求定位于“初步”。動物學課程中的學生科研訓練旨在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和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科研訓練機會,使學生不僅學習一般知識原理,還初步接觸科研過程,盡早進入專業科研領域,了解課題研究的有關方法,逐步拓展學術視野,樹立科學的理念。課程組的教師經過多年的實踐,初步形成了一些學生科研訓練的經驗:
1.課程論文。要求每位學生每學年寫2篇課程論文。完成流程:小組討論―文獻檢索―選題―教師審閱―資料收集―實驗或調查、實踐(教師指導)―寫作―教師審閱―修改―定稿排版―打印及裝訂―交流學習―考核、推薦發表。
2.學生科研課題。學生自主結成科研小組、選題、積極爭取學生學術科研基金、課題實施、中期檢查、完成結題研究報告及論文、成果交流。
通過對本院生物科學03、04、05、06級學生的教學實踐,《動物學》課程學生能力培養模塊得到了專家和同事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大家認為,依據以上能力培養模塊初步解決了能力培養“空泛”的問題,使學生能力培養能具體落實到課程中。
參考文獻:
[1]林大衛,吳華鈿主編.教育法規讀本[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盧曉梅.生物學研究性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05,(03).
[3]何紅英.運用探究方法,進行建構教學[J].生物學雜志,2005,(06).
篇10
“海底森林”――紅樹林
盡管科學家們在1935年就提出了“生態系統”的概念,但長期以來人們并沒有科學地認識紅樹林漁業作用的機理,對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作用視而不見,只是將紅樹林視為跟陸地森林大同小異的資源一直利用到20世紀70年代。1975年,美國的一位生態學家奧德姆發表了“河口紅樹林群落的碎屑食物鏈”的研究報告,從此,人們對紅樹林的認識開始上升到生態系統的高度。
紅樹林區的所有動植物、微生物和所處的潮間帶環境有機地構成的整體就是紅樹林生態系統。我們都知道,沒有土壤就沒有樹木,沒有森林就沒有鳥類。同樣的道理,沒有紅樹林就沒有林區五彩繽紛的海洋動物世界。那么,紅樹林與海洋動物間是如何互相聯系的呢?
動物的生活和生長必須有充足的食物和適合的環境。涌動的海水、陸地的水土和大氣都可為紅樹林土壤帶來各種礦物質無機養分,紅樹林植物吸收這些營養進行光合作用,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制造出有機物質。海蓮、秋茄和紅海欖都是我國紅樹林的組成樹種。在我國,每公頃的海蓮、秋茄和紅海欖林子每年可生產出的有機干物質分別達29.49噸、23.46噸和15.37噸。浩瀚的海洋水體中能進行光合作用為海洋動物提供有機物的主要生物是浮游植物,然而每年每公頃浮游植物生產的有機物質數量遠小于紅樹林。紅樹林每年生產的有機物質中的約40%(即每年每公頃6.11~1.8噸),會以枯枝落葉謝花的方式掉落到林內灘涂上,它們統稱為“凋落物”。這些凋落物為林區海洋動物的繁榮提供了食物的開端。
紅樹林凋落物經過分解后為林區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提供了不同檔次的食物,使“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自然食物鏈得到了充分表現。紅樹林是系統中有機物最大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沒有紅樹林就沒有相關的一系列海洋動植物。紅樹林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是從凋落物的分解和碎屑的形成開始的,因此,這條生物鏈又被稱為“碎屑生物鏈”。紅樹林生態系統被公認為地球上生產力最高的四大海洋自然生態系統之一。
紅樹林是鑲嵌在陸地到海洋之間的森林橋梁,是陸地到大海的緩沖帶和生物篩,對近岸和淺海水體具有明顯的環境凈化作用。這些環境凈化作用包括對水體懸浮物的沉積,對重金屬、農藥、生活污水、海上溢油的凈化,減緩赤潮發生等。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紅樹林生態系統對污染物質具有一定的凈化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是通過林下的淤泥土壤、地下細根和釋放單寧酸來實現的,紅樹植物地上部分的莖和葉吸收并不多。富含淤泥和植物細根的紅樹林沼澤對鎘、鉛、銅等重金屬,有機氯農藥,海上溢油,城市污水具有相當的吸收、吸附和累積能力,從而降低污染物質在水體中的濃度,凈化水體。凋落物分解過程中釋放的單寧和紅樹植物根系分泌的單寧,可與水體中的重金屬離子結合而沉淀,降低水體中重金屬的濃度。紅樹林灘涂土壤的微生物可以對有機污染物質進行分解解毒。當然,紅樹林系統對污染物質的凈化作用相當有限,當污染物超過一定的限度時同樣會造成對紅樹林和林區海洋動物的危害。
除了可以將部分污染物沉降在林內外,紅樹植物常常處于“氮磷饑餓”狀態。因此,科學家認為,紅樹林系統是一個無機氮和磷的“終結者”,而海水環境是無機氮和磷的供給者。這也是為什么紅樹林在有少量生活污水流經的灘涂上生長得更好的原因之一。紅樹林除了跟赤潮生物“爭食”外,還可遮蔽陽光,使林下潮水中的赤潮生物得不到大量繁殖所必需的理想光照條件,從而抑制赤潮生物的“人炸”。如果在經濟發達、污水排放量大的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種植大片的紅樹林,對赤潮危害的緩解和預防都有相當明顯的作用。
臺風暴潮中的“救世主”
如果說水災是我國內陸省份最大的自然災害,那么對我國的東南沿海破壞性最大、經濟損失最慘重的天災要數熱帶氣旋了。我國沿海是世界上臺風暴潮的多發區之一,臺風移近海岸時可增高海潮和引發巨浪,沖垮沿岸海堤、淹沒農田、掀翻漁船、摧毀村莊和生產設施,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上的巨大損失。紅樹林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它的滯流、消浪、促淤功能,使之成為護堤固土保護家園的海岸衛士,是海岸生態防護林的第一道屏障。紅樹林為減少我國東南沿海臺風暴潮帶來的經濟損失立下了汗馬功勞。
1986年7月21日第9號強臺風登陸,廣西沿海海堤被沖垮80%,經濟損失2.98億元。幸存的海堤都是堤外紅樹林生長較好的海堤。廣西英羅港馬鞍嶺土筑海堤長1.8千米,堤身幾十年未修過,因堤外有高大紅樹林的庇護,在9號強臺風中只決口少數幾處。相反,海堤外無紅樹林生長的地段,即使是石砌的岸堤也損失慘重。如合浦竹林鹽場全長6~7千米的海堤都是石砌海堤,堤底還有臺階,但在9號臺風中崩潰缺口21處,長4.4千米,其中崩潰缺口最長的達1.3千米。
時隔10年,同樣是在廣西英羅港馬鞍嶺紅樹林區,一場有林人存無林人亡的強臺風又為我們上了一堂悲壯的生態效益課。1996年9月9日上午10時40分,15號強臺風卷起巨浪撲向在英羅港紅樹林林內潮溝和林外200多米處裸灘停泊避風的共400多艘漁船。停泊在林外裸灘的40余艘漁船,除2艘帶錨向東南海區漂移1.5千米幸免于難外,其余的在狂風巨浪中頃刻間離散翻沉,遇難22人;停泊于林內潮溝的350多艘漁船和船上的人員因有紅樹林的庇護和消浪而全部安然無恙。這些8~15噸噸位的漁船每艘造價4~5萬元,是漁民們在淺海和近海捕魚撈蝦的命根子。英羅港馬鞍嶺紅樹林面積約80公頃,林內潮溝發達,在1996年15號臺風中僅保護漁船的價值就高達1 600多萬元。
15號臺風中,英羅港馬鞍嶺紅樹林所屬行政區廣西北海市,有372處48.3千米長的海堤在暴潮的沖擊下崩潰,未決口但嚴重損壞的海堤累計長47.3千米,水利工程直接經濟損失1.32億元,全市經濟總損失高達19億元。而馬鞍嶺紅樹林內側年久失修的土堤不僅無一險情發生,而且還保護了堤內1 300多畝的稻田,這不能不說是紅樹林生態功能的又一個奇跡。
如果說港口碼頭是漁船躲避臺風最牢靠的場所,那么船到碼頭真的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離馬鞍嶺紅樹林區直線距離僅10千米的地方是廣西合浦縣的沙田港漁業碼頭。1996年15號臺風警報發出之后,沙田鎮的漁民們已按常規將沙田港內停泊的近500艘避風漁船拉靠碼頭,并用纜繩和鐵錨固定好位置,可以說是萬無一失。然而,強臺風來勢猛,風速快,臺風刮起的5米高巨浪接二連三地襲擊港內的漁船。瞬間,風浪打沉了148艘漁船、150個捕魚的竹筏。漁民有的沉入大海,有的抓住沉船的桅桿呼救,有的則趴在翻了個的船底上。臺風過后,發現16人死亡,32人失蹤。花巨資修建的碼頭在臺風暴潮中的避風作用還比不上分文不需的紅樹林,是人們所料不及的。 感嘆之余,我們為那些在紅樹林內躲避臺風而死里逃生的漁民朋友們感到慶幸。
除了對海岸的保護和減災作用,紅樹林還是海岸國土的衛士。中越北侖河口段的國界線以河中的主航道劃分。過去北侖河口我方沿海灘涂上生長著濃密的桐花樹紅樹林,這些紅樹林保護著沿岸的國土、穩定了主航道。20世紀70年代開始,當地群眾大量砍伐紅樹林用作薪材,紅樹林的減少導致我方灘涂的不斷侵蝕,改變了河口水動力狀況,致使作為國界的主航道向我方偏移,使原屬我國的約8.7平方千米的領土劃歸越南。
紅樹林為什么能夠消浪和保護海岸國土呢?印度尼西亞科學家利用水槽模擬研究了紅樹林對海浪能量消解的模型。其理論結果表明:紅樹林地上根高5厘米,樹干直徑2厘米,株距20厘米,林冠層高22~23厘米。增水1米時,30米寬的林帶就可基本消解波浪的能量。紅樹林維護沿海生態安全的功能與林子結構和分布有密切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作為防浪護岸林一般要求紅樹林覆蓋度大于40%,林子寬度達到100~150米,林分高度達到2.5米(小潮差區)和4.5米以上(大潮差區)才能產生較好地消浪護岸效果。由大海到陸地,由灌木、小喬木、喬木組成的紅樹林帶防浪效果更好。
環境的惡化、自然災害的頻發及其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廣泛影響已成了無可置疑的事實。海平面上升帶來的災難性的影響,給現今的沿海堤防帶來新的挑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保護和發展紅樹林,發揮紅樹林的海岸減災作用,無疑是長遠、經濟和明智的選擇。
悄然銳減的寶貴資源
人們在紅樹林區的經濟活動是多種多樣的,這些活動在滿足了人們需求的同時,也或多或少地給紅樹林生態系統帶來了負面影響。全球的紅樹林,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紅樹林在經濟活動中遭受了嚴重的破壞,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進入80年代以后,全世界對紅樹林的保護管理、合理利用和恢復造林等問題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工作。
我國傳統利用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歷史悠久,沿海經濟高速發展中破壞紅樹林事件層出不窮。人類活動對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危害主要有圍塘養殖、港口建設、城市發展、農業鹽業圍墾、筑堤材料、污染、工業失誤等等。
像圍海造田這種破壞性很大的活動今后發生的次數會越來越少,盡管它對局部紅樹林造成的破壞是毀滅性的,但是總體而言可能無傷我國紅樹林的大體。像挖捕經濟動物這種破壞性相對較小的活動卻在當今廣泛發生,而且今后也不見得會減少,總體危害性不可小視。破壞性是經濟活動的自然特征,而發生的廣度和深度則是經濟活動的社會特征。將兩者有機統一起來,我們就可以評估出今后各種經濟活動對我國紅樹林的相對危害值。而相對危害值最大的就是今后破壞我國紅樹林的主流因素。目前來講,圍塘養殖、港口建設和城市發展是目前和今后危害我國紅樹林的先鋒因素,而曾經給我國紅樹林造成滅頂之災的農業和鹽業圍海造田已經不再是危害我國紅樹林的罪魁禍首。
我國的紅樹林在短短的40多年里銳減了68.7%,紅樹林衰退所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以及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上對紅樹林的重視,使我國政府和社會有識之士感到了搶救和保護我國紅樹林的迫切性。1980年開始,我國內地先后成立了7個省級以上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香港和臺灣同級別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各有1個。目前,我國省級以上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共有9個,它們遍及除浙江以外的我國所有紅樹林自然分布區。這9個保護區共保護紅樹林7 679公頃。山口和深圳兩個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成為“中國生物圈保護網絡”的保護區成員。除了省級以上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外,我國還有一些市縣成立了小型紅樹林保護區。
在保護好已有天然林的基礎上,各保護區還力所能及地進行紅樹林的保護恢復和人工擴種。深圳保護區原有天然紅樹林110公頃,近年來人工種植紅樹林50公頃,使保護區紅樹林的面積達到160公頃;東寨港保護區在三江成功營造了速生的海桑紅樹林。湛江、山口、北倉河口、九龍江口等保護區也都開展了類似紅樹林恢復造林活動。保護區內的紅樹林連片生長面積較大,生長茂密,是目前我國紅樹林的主體。保護區的成立有效地遏止了區內濫砍濫用紅樹林的活動,保持了紅樹林生態系統基本生命過程和環境功能,保存了五彩繽紛的海洋生物種類,為恢復紅樹林、研究和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
進入21世紀,我國政府對紅樹林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強,先后啟動了聯合國環境署全球環境基金 “扭轉南中國海和泰國灣環境退化趨勢”中國紅樹林專題,聯合國發展署 “中國南部沿海生物多樣性管理”、全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二期工程、全國濕地保護工程、海洋908等項目或行動,其中都包括了紅樹林方面的內容。2003年國家林業局委托廣西起草了行業標準《紅樹林建設技術規程》。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等于2007年9月在廣西北海市主持召開了首屆“中國紅樹林濕地論壇”,通過了論壇的北海宣言。國家和國際的這些戰略性行動,對促進我國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與合理利用,構筑強大的海上綠色長城具有深遠意義。■
作者簡介
- 上一篇:大學生健康現狀研究報告
- 下一篇:鄉村發展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