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8 20:14: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體解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淺談高職人體解剖學教學
摘要:教育信息化幫助高職人體解剖學教學化枯燥乏味為生動形象,并幫助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增強學生自學能力,但也給該學科的教學帶來了一些問題。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高職院校;人體解剖學教學
提出“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后,教育信息化在全國各大高校鋪展開來,“信息化教學比賽”、“信息化課堂教學比賽”等也因此在全國范圍如火如荼開展。有些教師因為這些比賽“一夜成名”,這更大大增強了教師參與教育信息化的積極性。當然教育信息化不只需要在軟件(教師教學思想與能力)上的更新突破,還需要我們的教學設備的更新換代來輔助,從而使學科的教學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信息化更使高職院校醫學院的人體解剖學這門古老的學科教學煥發了生機,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本文以現階段普遍應用到人體解剖學教學的信息化手段為例淺談其對該學科的一些影響。
一、信息化教學為人體解剖學這門古老學科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使教學內容由枯燥變得有趣味性。教育信息化科技公司推出的產品使抽象問題直觀化、復雜知識簡單化、靜止的結構動態化。例如橋媒科技推出的3DbodyAPP就實現了把課堂上以前借助掛圖、多媒體圖片等展示的人體結構以三維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并可以把人體九大系統疊加,同時還可以模擬解剖過程使學生在感官上體會到人體結構的立體層次。圖片效果逼真與學生平時玩的游戲畫面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學習積極性。手機App下載后實現人體結構圖片成為“口袋畫冊”而可隨時翻閱。除此之外,visiblebody圖集App還擴充了其簡短的flash內容,其闡釋的人體各個關節的運動就使學生對其中參與的肌肉的作用更容易理解。(二)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早期的在線精品課程資源開始實現了學生可以隨時自學。如今的慕課開始注重交互性的提升,精悍的微課緊緊抓住學生的黃金7分鐘注意力將知識點的精華以圖片、動畫、聲音的形式淋漓盡致表達。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我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進而融合更多的數字化人體結構教學資源并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堂內外時間通過這些教育信息化的成果如在線慕課、微課、醫學類論壇、3D人體結構軟件等來完成任務,然后在課上分組研討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老師輔助答疑重難點并適時結合臨床實際來幫助加深人體結構的學習,進而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并開闊了視野。(三)增強學生自學能力和職業意識。高職院校醫學院學生的自學意識亟待引導,自學能力當然是他們作為大學生必須具有的素質,在以后的職業道路上他們的自學能力會顯著影響其職業技能的提高。而之前有限的教育資源使學生很難理解所學的基礎醫學知識的意義,與將來自己從事的醫學行業很難聯系起來,學生就選擇不認真學習基礎課程比如人體解剖學這門課程,更不要說去突破難點,從而不能很好地為日后的專業學習打好基礎。教育信息化資源,如“丁香園”、“小木蟲”這樣專業的醫學論壇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打開手機App了解將來考取助理執業醫師證需要現階段掌握什么人體解剖學知識,記憶知識有哪些訣竅等,還可以在病例討論區運用所學習的人體解剖學知識去做簡單的分析理解,進而體會到學習人體解剖學這門課程對于以后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習的益處而主動認真學習。另外,還有推出的“人體解剖學立體書城”涵蓋了教材、PPT、病例分析、課外拓展、課后測試等,這都大大方便了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鍛煉提高其自學能力,最終還可把學到的知識與臨床病例相結合加深人體結構知識的理解。
二、教育信息化對人體解剖學教學帶來的問題
人體解剖學教學實踐探討
【摘要】在護理本科的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南京醫科大學遵循“以人為本”和“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整合解剖學和護理學的教學資源,探索以提高勝任力為目標的護理解剖學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建立和完善基于問題以學生為中心的討論式自主學習模式,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應用解剖基礎扎實、具備溝通交流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學習創新能力的本科護理專業人才。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護理專業;討論式自主學習;課程設計
護理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護理實踐能力的高低與人體解剖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密切相關。長期以來,南京醫科大學本科護理專業的人體解剖學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均與臨床醫學專業相似,未能體現本科護理專業特色,也未能滿足臨床護理實踐對解剖學知識的需求,不利于應用型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為此,我們以提高勝任力為目標,改革護理解剖學的教學內容和模式,為后期課程的學習和臨床護理技能的需求奠定堅實的解剖學基礎。
1編寫護理解剖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組建護理
解剖教學團隊南京醫科大學在本科護理的教學改革中,以召開解剖學教師、護理專業教師及臨床護理人員研討會為契機,討論護理專業解剖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并根據學時要求,圍繞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以勝任力為基礎的解剖教學需求,共同制訂適應護理本科生的解剖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組建專門的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團隊,加強解剖學教師與護理專業教師的聯系與交流,共同探討各護理操作的解剖學基礎,以明確解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2整合教學內容,加強教材建設
人體解剖學實驗室管理研究
1提高人體解剖實驗室硬件的建設與管理
1.1提高師資隊伍建設
一支素質高、技術強的老師隊伍是增強教學水平的有力保障。在醫學院領導的關注下,人體解剖實驗室的師資能力在逐步提高,素質逐步增強,教授、副教授、講師、助講、研究生的數量有所增加。為了讓教學人員擁有良好的備課環境,以飽滿的熱情服務于教學,學院為他們配備了打印機和電腦,逐步改善他們的辦公環境。
1.2改善教學環境
實驗室是開展實驗教學的重要場地,為了滿足新時期對人體解剖實驗教學的要求,醫學院改造、建設和調整原有的實驗室。將人性化理念融入到設計中,讓實驗室的環境體現出綠色環保的理念。為實驗室建設網線、照明、排風、配電等設施,在各個實驗室中安裝不銹鋼解剖臺。為了讓人體標本更方便、長期的儲存,醫學院建設起倉庫、尸體灌注室、局部標本儲存槽、尸體整體儲存槽等,提高標本和尸體的儲存量,保證人體解剖實驗的正常、順利實施。
1.3優化標本配套設施
藥學類人體解剖教學
人體解剖生理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生物科學的重要分支。包括人體解剖學和人體生理學兩個方面的內容,是四年制基礎藥學專業的必修課。哈爾濱醫科大學該專業的學生以前學習系統解剖學和人體生理學兩門獨立的課程,為了適應高校教學改革的需要和針對基礎藥學專業的教學特點,以及更系統、更有貫續性地讓學生掌握這兩門專業學科,2008年開始將兩門課程合為一門———即人體解剖生理學[1]。此門課程是把形態和機能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一門科學,兩者緊密聯系,相輔相成。學好本課程的基本知識,不但為藥學專業學等學生學習后續課程打下堅實基礎,而且也使該專業學生將來進行藥物的藥理研究、開發新藥掌握必要的醫學知識。本文就此門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如何改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作一探討。
1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課時壓縮,內容偏多系統解剖學和生理學本科教學總學時為128學時,為適應新教材、新課程的需要,人體解剖生理學的教學計劃學時為72學時,大大壓縮了教學時數。而教師對授課內容刪減不夠,與縮減后的學時數不相匹配,加上原本就抽象的內容,造成講解不夠細致,缺乏導引、復習等環節。教師以提高講課速度去趕學時進度,忽略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程度,加之兩門課程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造成學生認為新課生澀難懂。
1.2學生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基礎藥學專業開設的人體解剖生理學為考察課,有的學生因為是考察課,又覺得與本專業沒有太多相關性,就對該門課程不夠重視,應付考試,投機取巧。學生沒有意識到自身將來即便不從事臨床工作,但作為藥學工作者,不論是從事藥物的研制開發,還是從事藥房、藥品銷售或其他相關行業的工作,僅了解藥的知識遠遠不夠,還應懂得藥物在人體內的作用機制、代謝途徑、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等等。在教學中,教師也往往只注重本課程的教學,忽略向學生強調該門課程與藥學專業的緊密聯系性。
1.3教學方法單一教與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也是一個反饋的過程。但有的教師迫于課時進度壓力,不顧學生的節奏,自顧填鴨式的教授,省略了停頓講解、提問溝通、引經舉例等環節。又由于內容精簡不夠,課件的信息量極大,學生如同走馬觀花,不但喪失了興趣,反而徒增厭惡情緒。
1.4不注重實習課本科人體解剖學實習課學時為26學時,生理學實習課為40學時。兩門課程合并后,改為解剖生理實習共16學時,很大程度上縮減了實習課。而人體解剖生理學為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實習課對于課程的記憶、理解至關重要。大幅度縮減學時,勢必造成學生對課程的理解把握不夠,也增加了理論授課難度。
人體解剖學課程改革論文
一、高職高專人體解剖學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大多是由一些中職衛校提升上來的,因此,一方面大多數老師仍存在照本宣科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積累不夠,缺乏教學底蘊,另一方面,教學資源不足,第三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職高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夠。種種原因導致了教師教課難、學生學習難的現象普遍發生。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教材的使用不合理,教學方法單一。近幾年來,我國高職高專的醫學課程沒有統一的教材,因此,在教材的使用上五花八門,很多學校主要使用自編教材,教材存在很多明顯的問題,內容銜接不合理;一些章節刪減的知識不當;甚至出現錯誤的知識,這就造成了教師講不好,學生也學不好。
2.實驗室得不到有效利用。人體解剖學的部分課程必須要在實驗室內進行,實驗室是學生學習人體結構的重要場所,其中陳列的人體標本和器官標本能夠加強學生對人體結構的認識。但是,一些高職高專學校對實驗室的重視程度不夠,實驗室的利用率較低,這就導致了學生缺少實踐學習的機會,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3.課程設置不科學。一直以來,高職高專的人體解剖學主要開設了系統解剖課程,而針對專業進行的實用解剖學課程基本沒有。這是一個誤區或者是一個空白,只有將系統解剖學與實用解剖學和專業有機的結合,才能使學生更加有針對性的學習解剖學知識,使學生的知識既全面又有針對性,從而有利于學生日后的學習。
4.學生成績的考核評價制度不合理。傳統的考核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掌握,對于實踐能力并不夠重視,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平時并不努力學習,僅僅依靠臨近考試的幾個星期,死記硬背課本上的知識點。這種考核制度導致了高分低能的現象,我們應該摒棄。
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探究
摘要:ISEC項目教學是一種開放、互動、明辨性的教學模式。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要以開放、互動、明辨性的理念為指導,圍繞本課程的大綱、教學設計、授課內容、授課方法及評價模式等進行整合與改進。本文對ISEC項目教學進行了深入探討,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旨在為培養通才取向的醫學人才探索新的教學范式。
關鍵詞:ISEC教學模式;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
1引言
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nternationalScholarlyExchangeCurriculum(Undergraduate),簡稱ISEC。ISEC項目是由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聯合國外知名教育專家發起的,其指導思想是,借助國內部分本科院校開展的國際合作項目,“通過教育國際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幅度提升教育質量。學習時間為4年,模式為“2+2X”,即國內兩年的在校教育加境外合作院校的兩年的在校教育[1]。學生在國內外所有課程考核都達標之后,畢業可以取得國外合作院校頒發的畢業證書、學位證書以及國內院校頒發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2]。如果國內院校的考核沒有達到標準,境外合作院校不接收后兩年的繼續深造,可留在原學校繼續學習,達到學業水平后也可以畢業,畢業時僅僅取得國內就讀院校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這種學分互認、學位互授的合作教育形式,給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空間,學生可以在就讀期間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取適合本人的培養模式[3]。ISEC項目辦在培訓師資教育理念、提供教育技術支持的同時,對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也進行了補充,即由原來的教學管理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支持者”[4]。教師的教學理念關乎教學行為,只有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才能增強教學的有效性。ISEC項目定期培訓ISEC教師,提高教師的知識層次,完善并提升國際教育、學法技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培訓后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反思,通過反思理清思路,積極地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計劃。而對學習者來說,由于受教師教學理念的影響,受教師教學方法的驅動,學習方式也會發生很大變化,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轉變為自主獲得、樂于學習,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更加突出。由于更加注重學習過程性考核,重點考核學生所學知識的水平,以及應用知識交流的能力,打破了教育主體永遠是教師的教學行為模式。
2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人體解剖學課程在授課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2.1授課方式比較傳統。應試教育的灌輸是目前課堂授課主要模式。灌輸式教育是一種被動教育,在這種授課方式下,師生之間互動不暢,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也很難發現,更很難及時的糾正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出現的“魚牛”問題。同時,由于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討論和團隊協作,以致交流不充分,難以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也難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另外,醫學生在基礎課程學習階段很少有機會在眾人面前“發言”,缺乏在講臺上鍛煉的機會,導致有些學生上講臺后非常緊張,給聆聽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對以后學生的職業生涯帶來負面影響。2.2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思考意識。因為無法督促學生預習的情況,上課時直接講解知識點,導致課堂上缺少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并唯教師講解為準,缺乏質疑意識,即:老師教的都是對的,教科書上寫的都是對的。這樣就難以培養學生的CriticalThinking能力,也無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5]。這就如同把一個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生變成了被動的知識的儲存罐,使他們掌握的知識不全面,也難成系統。這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不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對他們未來成長之路造成不良影響。2.3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由于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普遍不高。經調查,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普遍認為學習《人體解剖學》較難。“人體解剖學”作為醫學生的第一門醫學基礎課程,的確有一定的難度,主要由于人體結構名詞繁冗、記憶困難等原因造成的。可人體結構名稱恰恰是醫學生的基礎知識結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不予以重視。另外,由于課時有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抽出時間講解生活中有趣的現象,借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這就使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學習狀態。在實驗課環節,有的學生難以接受福爾馬林的氣味,實驗課不積極辨認標本結構,有偷懶現象,長此以往,必然造成學生理論知識與實驗知識脫節,無法形成系統性的知識結構,使他們的知識鏈斷裂,失去學習興趣。2.4考察方式單一。現有的考核構成:平時成績占20%、期中、期末各占40%比例。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時過于重視卷面考試的成績,沒有重視學習過程,沒有好好重視學生平時能力的提高,結果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平時學習很認真的學生,考試時卻發現,會的都沒考,考的都不會;沒有認真學習甚至曠課的學生,到考試之前的兩三周才開始突擊學習,卻得到很高分數。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大都與教師的上課方式有關,因為人體解剖學這門課是要一點點地把知識積累起來的,不可能用一個通宵就可以把人體結構都掌握,這種突擊學習也是臨床實踐不可接受的,而加強過程考核是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精力的。
人體解剖學教學法研究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科學的一門重要基礎課,內容枯燥、知識點繁雜、比較難記憶。傳統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按部就班地講解授課內容,學生被動地聽、機械地記,教學過程中缺乏師生互動,教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對知識的掌握等情況。師生角色互換式教學法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互換角色,教師減少授課時間,當學生“聽講課”,學生到講臺上“講課”體驗授課過程的一種自學指導式教學方法[1]。本研究將師生角色互換式教學法引入到人體解剖學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初步探討了該教學法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師生互動及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以期為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承德醫學院2015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4班和6班共8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30人、女生50人,年齡18~22歲。1.2教學方法。師生角色互換式教學法實施時包括4個環節。1.2.1教師選課,協助學生分組、制定教學目標和任務:選擇附肢骨、下肢骨連接、消化管等簡單適合學生講解的章節實施師生角色互換式教學法。學生按宿舍分為6組,每組4~6人,教師協助學生制定教學目標,將知識點分成6部分,分配給各組準備,每次課各組輪流選派1名學生代表授課,不能重復。1.2.2學生自主學習備課:學生收集整理資料,準備講稿和多媒體課件。上課前教師對學生準備的內容進行檢查指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同時檢查講稿、課件重點難點問題的正確性,時間安排的合理性及互動環節的設置情況等,引導學生如何進行講解;鼓勵學生進行組內預講,互相查找問題,共同成長進步。1.2.3學生當“老師”講課:學生結合自己的課件講授知識點,其他組員可以提醒更正。教師在學生授課過程中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并記錄學生的表現和遺漏的知識點;學生講授完知識點后,其他學生可對講解的內容進行提問,由講解組學生進行回答,解決不了問題的再求助于老師。1.2.4開展討論,教師總結指導:學生講課后,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表現并指出待提高之處,及時補充學生沒有講清、講透或遺漏的知識點,同時引申知識點以加深學生的理解。然后,組織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內容、自學的方法、講課學生待提高之處及改進的方法等進行討論、交流,促進同學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指導,突出強調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問題,指導學生如何熟練地掌握知識點、突出重點難點問題,如何準確、生動形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及如何調動其他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提醒學生要注意講課時的儀態。本次課結束后,要求所有學生把對“學生講課”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反饋意見進一步改進教學法的形式和內容。1.3評價方式。參照張雪梅等[1]的調查問卷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調查在人體解剖學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師生角色互換式教學法的認可度。本次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80份,問卷有效率100%。
2問卷調查結果
絕大多數學生(超過80%)認為,師生角色互換式教學法對提高學習挑戰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保持課堂興趣、增強師生互動、增強團隊協作意識等有很大的作用(見附表),說明絕大多數學生支持師生角色互換式教學法。另外,74名學生(92.5%)贊成在人體解剖學授課中采用師生角色互換式教學法,69名學生(86.3%)認為值得推廣。
3討論
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模式
【摘要】護生核心能力(NCC)是護理專業人員必須具備的最主要的綜合能力。本校以NCC為導向開展人體解剖學課程的建設,通過應用SPOC教學模式,開發和收集優秀網絡教育資源,實現信息技術和教學過程的優化整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使其積極主動投入學習中,以提高NCC和綜合職業素養,更好地適應臨床護理需要。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護生核心能力;SPOC教學模式
護生核心能力(Nursingcorecompetency,NCC)是護理專業人員必須具備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綜合能力,是護士的相關知識、技能和態度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的有機結合[1]。主要從以下幾個維度體現:臨床生物醫學科學維度;一般臨床技能維度;批判性思維推理能力維度;關心維度;道德和責任維度;終身學習維度[2]。以NCC為導向開展人體解剖學課程的建設,通過應用SPOC教學模式,開發和收集優秀網絡教育資源,實現信息技術和教學過程的優化整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使其積極主動投入學習中,以提高NCC和綜合職業素養,更好地適應臨床護理需要。
1課程建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通過對本門課的學習,使學生能熟練掌握人體各部的基本結構,了解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合理使用解剖學基本知識與術語,培養學生認真求實、關心理解病人的優秀品格,培養學生健康教育、交流溝通、信息運用、自主學習、批判性思維能力等在護理崗位上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及臨床實踐提供必要的基礎,以便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從事臨床護理工作,達到學以致用。教學內容:根據護理學專業培養目標,將課程根據護士執業資格考核的人體系統進行了模塊化設計,優化與整合融入了思政教學內容,導入臨床經典病例,以引導學生進入臨床護理情境中,從而增加學生的臨床護理感受,并激發學生臨床思維和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程的針對性與實用性,使教學內容在深度與廣度上更為接近于護理學專業需求。同時把臨床護理解剖學前沿內容引入課堂教學,使學生了解學科最新知識,從而更好的培育與臨床護理接軌的應用型人才,為未來臨床護理工作奠定扎實的形態學基礎。
2課程建設的“5種”能力提升
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推廣分析
1PBL教學法推廣的意義
從教學改革的趨勢來看,高職高專的教學模式正在走向一體化。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中心,提出并探討問題,沒有唯一答案。我們將其引入到教學中,設置了一定的傾向性。目前,很多院校開展的PBL課程都是多學科的綜合性課程,只有少部分在單學科中開展。我們探索在單學科內循環使用PBL,并為新型課程改革提供數據支持,同時探討新的教學方法。以重能力培養的方法來代替傳統的知識傳授,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來代替教師是教學主體。隨著手機的普及,大學生對碎片化知識的利用能力增強,他們又具有追求熱點的熱情,能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自學。我們利用設定的問題和病例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建立護理基礎的認知思維,使學生積極參與,進而增強學習效果;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以自學和組內討論的方式來代替傳統的大班授課。這樣的方式能夠形成雙向交流,利于增強師生關系;以“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討論假設,總結”五階段教學新方式來代替傳統的教學方式。[1]這樣的課程推廣可以為未來課程的整合打下基礎,將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授課模式改革為綜合課程模式,打破各學科界限,增強相關學科的橫向聯系,有機融合完整的醫學思維。通過這樣的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橫向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使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并逐步成長為一名具備相關素質的合格護士。從這個角度來說,PBL課程具有重要的推廣意義。
2PBL教學法推廣的可行性
我們精心設計案例,主旨明確,收集了完整的知識內容,所以案例已經具備成為單課程的條件,并形成了可循環、可推廣的特點。單課程選擇PBL既存在一些問題,又有一定的特性。問題在于:有些學生初次接觸PBL教學模式時興致盎然,然而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打消了他們的積極性。例如,因其知識儲備還沒有達到相應的水平,自主討論始終無路可循,所以總是在迷茫中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目標不明,效率不高。[2]特性在于:實施過程中,PBL教學模式不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只要學生具備文章的檢索能力,在繁雜的信息中挑選出正確信息,對真假信息進行判斷,并將正確信息進行組合。這也是學生查詢、收納、分析、整合信息重要能力的培養過程。當學生具備了信息檢索的能力,必然大大提升自學能力,并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樣才真正實現了素質教育,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大有裨益,所以PBL教學模式完全具備可推廣性。
3PBL教學法研究的主要內容
我們從“以疾病為中心———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轉變的社會需求出發,分析高職高專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在課程改革的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法,為進一步整合課程不斷探索;在高職高專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中開展“強基礎,重實踐,近臨床,親人文”課程改革[3]的前提下開展PBL教學。教學包括“教”與“學”兩方面。“教”是指改變原有板書掛圖的教學方式,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將《人體解剖學》這門形態學真正的可視化,解決《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名詞多、難記易忘的問題[3];“學”是化被動為主動,利用現代化手段將死記硬背變成網絡互動的學習,使興趣驅動學生成為主動學習的主體;實踐指的是真實的人體解剖實驗室教學環境。就解剖學的教授方式而言,除了總論部分,其它部分的課程完全具備在實驗室進行的可行性,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有機結合,既完成了學時的縮減,又保證了教學質量。[3]研究性教學理念下的PBL是指:適應中國學生,適應基礎教育,在LBL教學基礎上,不斷將研究進展引入到教學中來,以“問題”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活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其目的不在于既定的答案,而在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促其發現問題,并自主地解決問題。[4]
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研究
1深度學習的理論框架
本文在闡述深度學習理論框架的基礎上,構建適合人體解剖生理學課程的深度學習模式,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其學習效果,培養其反思的水平及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選取2016級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四個班級學生95人,抓鬮法隨機分為兩組,結果2、3班為實驗班(48人),1、4班為對照班(47人)。上述兩組學生均通過普通高考入學,隨機分班,兩組學生的年齡、入學成績、性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1)。2.2研究方法對照班和實驗班均以“月經周期及其調節”一節內容開展教學實踐。2.2.1對照班采用課題講授和多媒體演示的傳統教學方式。2.2.2實驗班采用深度學習模式進行教學。上課前,要求學生在熟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相關網站搜集信息。教師為學生提供教學資源,包括教學大綱、視頻、圖庫、案例庫和參考書等。師生利用微信、QQ等通訊手段保持有效溝通,教師隨時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2.2.2.1設計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教師設定形態學上從大體到微細結構和生理學上相關器官功能變化規律的掌握程度[6]。如:掌握子宮和卵巢的形態、位置及組織學結構,熟悉月經周期的概念和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的變化規律及月經周期中內分泌激素的調節規律。2.2.2.2對學生進行預評估由于學生基礎知識參差不齊,我們在QQ群里布置課前小測驗———“青少年常見生殖系統疾病”,根據完成情況和群里活躍情況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預評估,了解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通過小測驗,學生可以檢驗自己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2.2.2.3營造積極的學習文化氛圍由于學生經常登錄QQ軟件,我們選用QQ軟件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營造積極的學習文化氛圍,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看完相關教學視頻后的問題,通過QQ群討論,解決不了的典型問題,如“卵巢、下丘腦及腺垂體分泌激素的周期性變化有何規律”,教師通過課堂講解。2.2.2.4預備與激活先期知識,獲取新知識學生通過QQ群共享空間存放的文字圖片素材(如講義、視頻、教案、小結、作業練習)等學習資料,學習鞏固知識內容,檢查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課程結束后,完成修改課程作業,并上傳到QQ群,有能力的同學再自己學習拓展資源,獲取新知識。2.2.2.5深度加工知識課堂是學生知識深度加工的場所,通過課堂小組協作學習和完成作業實現知識的遷移、內化。在課堂上,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總結講解常見的問題,然后布置一個較為復雜的作業———“月經初潮的年齡分布與生活習慣、經濟因素的關系”,要求學生分小組協作完成,讓各小組組長為全體師生闡述他們的結論,講解設計思路和解決過程。然后進行小組間交流,學生們積極地對各組作出評價或提出建議,教師則控制互動過程、調節互動氣氛。最后對各組的結論及學習活動的表現作出總結和具有指導意義的評價。2.2.2.6評價學習者的學習因評價和反饋往往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態度、方式和結果,所以要通過恰當的評價方式來衡量學生是否達到深度學習。課上,教師通過小組講解進行及時的評價,學生通過組間交流對其他小組進行評價;課后,教師通過QQ群參與度和考試測驗對學生進行評價,及時提醒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2.2.3評價指標我們采用問卷調查和綜合評測兩種方式評價深度學習模式在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中的效果。①滿意度問卷調查:對實驗班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②綜合評測:由于兩組學生的考核方式存在差異,實驗班的“評價成績”無法用于與對照班的比較,因此我們使用綜合測評形成了可用于教學效果評價的成績。計算方式為:課前測驗成績(30%)+作業(20%)+統考成績(50%)。2.2.4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實驗班學生對深度學習模式應用滿意度調查結果共發放調查表48份,回收48份,有效問卷率為100%。結果顯示,實驗班學生普遍喜歡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認為可以提高自己獨立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團隊合作意識(見表1)。3.2實驗班對照班學生綜合測評成績比較“月經周期及其調節”一節綜合測評成績比較,實驗班平均成績高于對照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