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7 01:36: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全球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全球經濟滯脹論文
次貸危機是美國經濟放緩的導火索,其后續影響不斷惡化并逐漸波及到世界經濟。2007年世界經濟在連續四年的高速增長之后,出現了調整的跡象。同時,美國、歐元區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CPI上漲率已超過央行設定的控制目標。經濟增長放緩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同時出現,威脅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全球經濟滯脹已經漸行漸近。
世界主要國家出現滯脹的早期征斃
2007年以來,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開始“減速”,全球大多數國家通貨膨脹水平上升,世界上主要國家已經出現經濟滯脹的早期跡象。
美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火車頭的作用。然而2007年美國經濟的表現不盡人意,次貸危機的爆發更是雪上加霜。經濟增長速度降低,通貨膨脹率升高,失業率增加,這一切顯示出美國經濟已經離滯脹越來越近了。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稱“美國經濟尚未陷入滯脹,但已經有早期跡象出現”。
從歐元區的數據來看,雖然2007年歐元區的GDP增長了2.6%,略低于上一年的2.8%,但是全年經濟波動較大,第二季度僅增長0.3%,是2005年以來的最小增幅。歐洲經濟面臨經濟下行的風險。
以“金磚四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為代表的新興國家,雖然經濟仍能維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但是面臨較高的通貨膨脹壓力。2007年,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的GDP分別增長11.4%、8.9%和8.1%,CP1分別上漲4.8%、5.2%和9.4%,均超過其央行設定的控制目標。
全球經濟治理新途徑
新世紀開始以來的十余年里,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各國間經濟相互依存度日漸加深,經濟交往更為密切;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下滑,一些發達經濟體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已,形形色色的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頻現,世界貿易組織(WTO)多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舉步維艱。各種跡象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以大國強權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模式雖催生了現代國際經濟法律制度,推動了世界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但已不再適應發生劇烈變革后的國際經濟關系和力量格局。此外,經濟全球化程度空前提高,對世界造成的影響及帶來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產生的諸多問題急需全球性解決方案,但傳統全球經濟治理模式已不能擔此重任。在當前形勢下,各國應根據國際經濟關系發生的變化,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參與、民主決策、互利共贏的精神,改革傳統全球經濟治理模式。各國應考慮制定《國際經濟合作憲章》,確立新的國際經濟法律原則;建立具有最高權威的國際經濟合作組織統領全球經濟治理,整合現有國際經濟組織的功能,填補國際經濟領域的法律空白;以WTO爭端解決機制為藍本構建國際經濟爭端解決機制,確保經濟治理的法治化進程,推動國際經濟關系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向更高層次發展。
一、《國際經濟合作憲章》及其法律原則
傳統全球經濟治理模式是二戰后形成的,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等一系列國際經濟法律制度為核心內容。這一模式雖然促進了戰后全球經濟的發展,但從其誕生的背景到運作的方式、決策體制以及規則體系來看,它完全由美國、歐洲等西方發達國家強勢主導,本質上維護的是發達國家的利益,占世界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只能服從少數發達國家的“治理”,這已導致全球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公。美國著名學者基歐漢曾形容這種模式是一種“多國合作的俱樂部模式”,國際民主明顯缺失:“從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開始,有關治理的關鍵機制就以‘俱樂部’的方式來運行。最初,少數富國的內閣部長及同一問題領域的部長級官員聚在一起制定規則。貿易部長們主導了GATT,財政部長們推動了IMF的工作,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會聚北約總部,央行行長則聚首國際清算銀行。他們先秘密磋商,然后將相關協議提交國家立法機關公布于眾。”〔1〕隨著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不斷提升,這種“多國合作的俱樂部模式”的不公正、不合理越發凸顯,已面臨嚴重的危機。〔2〕克服這一危機的核心應是擴大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參與權和決策權,“除非發展中國家能夠積極參與新的國際經濟體系治理程序的設計,否則這些組織的重要性與合法性就岌岌可危。”〔3〕發展中國家曾于上世紀60、70年代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運動,對傳統全球經濟治理模式產生巨大沖擊。主要內容包括各國對其自然資源和一切經濟活動擁有充分主權,改革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的國際金融制度和貿易條件等。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對“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和文件的法律效力表示懷疑,致使宣言和文件的實施效果不佳。〔4〕現如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已發生歷史性變化,為落實“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運動體現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法律原則提供了機遇。但僅僅解決舊的模式存在的民主缺失問題絕不意味著解決了當前全球經濟治理面臨的全部問題。經濟全球化程度今非昔比,且發展勢頭依然強勁,已導致國際經濟領域出現與半個世紀前截然不同的新特點:網絡密度的增強、制度轉化率的提高、跨國參與的加強等。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并延續至今,造成世界范圍影響和巨大破壞的事實再次表明,經濟全球化及一體化發展給人類帶來的挑戰是全球性的,這對全球經濟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盡管國際霸權依然存在、世界也并不太平,但近二十年來國際關系的發展和變化為改革全球經濟治理模式創造了有利條件:一方面,國際經濟領域擺脫了冷戰時期的東、西方相互排斥與對抗局面,具備了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政治基礎;另一方面,國際經濟領域更為廣闊、內容更加豐富、性質更為復雜、影響更為深遠,盡管法治化任務十分艱巨,但各國對國際經濟關系的規則化導向卻更加堅定了信心。事實表明,在新的國際背景下,全球經濟治理需要新的綱領性文獻予以指導和規范。當前,應考慮制定《國際經濟合作憲章》,在“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運動創立的法律原則基礎上,構建全球經濟治理的新法律原則。它們主要有三項:
(一)平等及相互尊重原則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各國不分大小和經濟發展階段均應一律平等,這是國際法主權平等原則在經濟領域的具體要求。這項原則要求改革現有國際經濟組織由少數發達國家操縱決策并制定規則、廣大發展中國家被動接受的不平等決策機制,解決全球經濟治理中發展中國家長期缺乏參與權、決策權問題,建立相互尊重的國際經濟關系。具體表現在三大組織的改革中。WTO實行的“協商一致”原則表面上賦予每一名成員平等的決策權,但實際上發達成員經常運用自身政治、經濟實力影響WTO決策和規則制定,在重大貿易談判過程中,這一特點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發達成員在關乎發展中成員實質利益的“特別與差別待遇”等多哈回合發展議題上至今不肯作出實質性讓步,而在關乎其自身利益市場開放問題上卻強迫發展中成員接受,從而導致多哈回合談判至今停滯不前。〔5〕為貫徹平等及相互尊重原則,發達成員應當采取真誠、合作態度,切實考慮發展中成員的重要關切,充分尊重他們的立場和觀點。發展中成員也應進一步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培養更多的專門人才參與WTO事務。WTO亦應采取實際行動加強培訓和資助,創造條件令發展中成員的意愿得以充分表達,把平等及相互尊重的原則落到實處。〔6〕在平等原則指導下,WTO應改革現有決策體制,在堅持“協商一致”原則的基礎上增設權重投票機制,充分考慮國家的貿易比重、國民生產總值、外貿依賴程度、人口規模、地區分布等因素,將決策權以公平、透明、平衡、包容方式分配給全體成員方。〔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實行的加權表決制本身就是一種不平等的表決機制,它造成的后果就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金融領域長期處于弱勢地位。〔8〕對于這種“強權”性的決策機制,廣大發展中國家早有怨言,但卻無力改變。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IMF意識到了投票權改革對該組織合法性和有效運行的重要性,已著手開始進行改革,但由于發達國家的態度消極,改革的步伐明顯緩慢。〔9〕另一重要國際經濟組織世界銀行的決策更是長期為發達國家所操控,美國及歐洲國家在其中擁有舉足輕重的投票權,廣大發展中國家被迫接受它們提出的各種極為苛刻的貸款條件和制度。〔10〕為貫徹平等及相互尊重的原則,IMF應當加快改變現有投票權分配比例,實質性擴大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其中的決策權。世界銀行也應根據這一原則,增加發展中國家與新興國家的發言權。〔11〕與此同時,IMF和世界銀行應當加大各國間的磋商力度,充分聽取廣大發展中國家對重大決策和規則制定的意見和建議,取得各方對其決策和規則的普遍理解。待條件成熟時,徹底廢除帶有歧視性的“加權表決制”。
(二)實現共同利益的原則人們普遍認為,國家對國際法的尊重是出于對國家利益的考量。主權國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遵守國際經濟法規則也是本國的經濟利益使然。但各國國情不同,其追求的利益也千差萬別。如果每一個國家都單純強調自身利益而不顧他國利益,國際經濟關系將陷入混亂。因此,作為需得到主權國家普遍接受并遵循的制度,全球經濟治理及其法律制度必須建立在實現各國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基歐漢曾指出舊模式系霸權主導產生,不利于國際法的發展:“新現實主義強調,國際機制是霸權國一手主導的。這固然反映了國際社會的部分現實,然而霸主在沒有國家一致同意的基礎上,是不能制定和執行規則的。規則的制定必然在同意的基礎之上,這是合法性得以產生的基礎。”〔12〕但在改變舊模式這一缺陷的同時,應意識到,“同意”不僅僅是國家對自身利益的認可,也是國家間利益相互妥協的結果。各國不論大小、經濟發展水平如何,其利益均應受到尊重,但也應同時考慮和照顧他國利益。在此基礎上,通過充分協商、妥協,達成實現各國共同利益的治理模式和規則體系。經濟全球化發展至今已使得各國成為利益共同體,貿易、投資、金融、人員的跨國流動均決定了國際經濟關系的密切和利益的不可分割。那種只顧自身利益或小集團利益而置他國利益于不顧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只能導致國際經濟關系惡化和利益的全面喪失,因此,實現共同利益原則也是經濟全球化對全球經濟治理的必然要求。為貫徹實現共同利益原則,各國應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注重利益的不同點,尊重他國合理的利益訴求。在制定全球性經濟政策和法律規則過程中,面對不同的利益訴求,各國應加強磋商與談判。談判意識應從對抗趨向妥協,談判目的應從注重立場到注重利益,談判方法應從以謀略為主轉向運用科學與技巧為主,談判的格局應以雙贏或多贏取代一勝一敗或少勝多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共同利益。〔13〕
(三)促進合作與廣泛共識原則在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和繁榮的同時,經濟全球化也帶來了挑戰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能源危機、氣候變化、重大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影響是全球性的,每一個國家不可能獨善其身、獨自面對,以往那種對抗性的或保護主義的政策只能導致危機不斷蔓延。各國必須開展合作、共同應對。因此,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在強調經濟主權的同時,各國應奉行促進合作與廣泛共識的原則,制定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方案。〔14〕法治是實現促進合作與廣泛共識原則的基礎,只有法治才能使得合作更加規范、有序以及共識更加公平、有效。如果缺乏共同的法律規則體系,新的合作與共識不但難以實現,原已形成的合作與共識也終將因缺乏保障而無法實現,因此,為實現這一原則應首先創制能有效促進合作與共識的新組織機構和法律框架。英國學者斯蒂芬曾指出:“在所有對國際政治和國際法的廣泛分析中,相關實力、國家和其他參與者的利益以及價值取向都是相關變量。所有這三項因素相互作用并影響著規范的革新。在特定情形之下,這些變量中的一個或另一個在決策中所起的作用更大,但沒有一個可被忽視。有拘束力的法律規范只能通過合法的程序以及具有價值的實體內容的結合而產生。”〔15〕可見,在創制新的組織機構和法律框架過程中,各國的利益和價值取向均會對其產生影響,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只能采取包容、合作的態度協調不同的利益和價值取向,尋求對共同遵循的規則體系的最大共識。由于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程度不同,實現促進合作與廣泛共識原則需要發達國家承擔更多的責任,在開展與發展中國家合作時作出更大讓步。而發展中國家亦應充分意識到合作與共識的重要性,著眼于大局和長遠利益,為實現合作與共識做出必要的妥協。為了獲得廣泛的共識,不僅需要各國的外交、經貿部門積極參與,其他政府部門如中央銀行、金融監管部門、經濟決策部門、立法機構乃至民間團體、行業協會以及非政府組織之間亦應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合作并有效達成廣泛的共識。〔16〕平等及相互尊重原則是全球經濟治理的合法性基礎,它要求國際社會每一成員平等參與國際交往和決策并彼此尊重各自立場;實現共同利益原則是全球經濟治理的核心,它要求實現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共同利益,而不是某些國家或國家集團的自身利益;促進合作與廣泛共識原則是全球經濟治理的指導性方針,只有促進各國間的合作與廣泛共識才能解決全球化帶來的各種問題和挑戰。新制定的《國際經濟合作憲章》應將以上三項原則作為指導全球經濟治理的法律原則,整合包含了經濟主權、自然資源主權等合理內容的其他法律原則,共同構建具有最高法律權威和拘束力的國際經濟法原則。
全球經濟失衡應對措施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從廣受關注的全球經濟失衡現象談起,細分了全球經濟失衡現象的表象,并由此論述了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指出全球經濟失衡不僅僅是外貿和匯率領域的問題,而是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內部結構失衡的外在表現。文章接著在分析了全球經濟失衡治理困難性的基礎上,強調了治理過程需要世界各經濟體長期共同努力,并闡述了中國面臨全球經濟失衡應該采取的措施。
近年來,全球經濟失衡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2005年10月舉辦的第七屆20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聯合公報強調,不斷擴大的全球失衡風險等問題將加劇不穩定性并進一步惡化全球經濟的脆弱性,各方應承擔起責任,實施必要的政策,加快結構調整,化解風險。
近期,關于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的責任和應對等問題,再次成為討論的熱點,人民銀行的2006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以專欄的形式論述了全球經濟失衡問題,中國在經濟發展內外壓力共同作用的前提下,對緩解全球經濟失衡問題表現出更加積極的態度。
一、全球經濟失衡及其表現
2005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托在題為“糾正全球失衡——避免相互指責”的演講中對“全球失衡”進行了概括:失衡現象是指一國擁有巨額貿易赤字,而與該國貿易赤字相對應的貿易盈余則集中在其他少數國家。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基本表現是,美國貿易赤字龐大、債務增長迅速,而日本、中國、亞洲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等對美國持有大量貿易盈余。
目前,美國對外債務總額超過2.5萬億美元,經常賬戶赤字高達8000億美元,占到美國國內生產總值6.5%。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亞洲國家外匯儲備超過2萬億美元,儲蓄率居高不下。2005年,中國居民儲蓄存款超過1.7萬億美元。
全球經濟失衡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從廣受關注的全球經濟失衡現象談起,細分了全球經濟失衡現象的表象,并由此論述了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指出全球經濟失衡不僅僅是外貿和匯率領域的問題,而是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內部結構失衡的外在表現。文章接著在分析了全球經濟失衡治理困難性的基礎上,強調了治理過程需要世界各經濟體長期共同努力,并闡述了中國面臨全球經濟失衡應該采取的措施。
近年來,全球經濟失衡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2005年10月舉辦的第七屆20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聯合公報強調,不斷擴大的全球失衡風險等問題將加劇不穩定性并進一步惡化全球經濟的脆弱性,各方應承擔起責任,實施必要的政策,加快結構調整,化解風險。
近期,關于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的責任和應對等問題,再次成為討論的熱點,人民銀行的2006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以專欄的形式論述了全球經濟失衡問題,中國在經濟發展內外壓力共同作用的前提下,對緩解全球經濟失衡問題表現出更加積極的態度。
一、全球經濟失衡及其表現
2005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托在題為“糾正全球失衡——避免相互指責”的演講中對“全球失衡”進行了概括:失衡現象是指一國擁有巨額貿易赤字,而與該國貿易赤字相對應的貿易盈余則集中在其他少數國家。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基本表現是,美國貿易赤字龐大、債務增長迅速,而日本、中國、亞洲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等對美國持有大量貿易盈余。
目前,美國對外債務總額超過2.5萬億美元,經常賬戶赤字高達8000億美元,占到美國國內生產總值6.5%。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亞洲國家外匯儲備超過2萬億美元,儲蓄率居高不下。2005年,中國居民儲蓄存款超過1.7萬億美元。
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論文
摘要:最近幾年來全球經濟發展中最具有全面影響的事態,首推全球經濟失衡。盡管全球經濟失衡已延續多年,但中國作為一個剛剛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發展中國家,只是近年來才真切感受到它的影響,而且被強加了矯正失衡的責任。文章將從全球經濟失衡這個大環境中,找出一些應對措施,力求使中國的經濟增長更加健康和可持續。
關鍵詞:全球經濟失衡;經常項目順差;經常項目逆差;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
全球經濟失衡已經成為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現象,并已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不安。廣義地講,全球經濟失衡可以指全球經濟任何方面的不平衡: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南北貧富的差距、貿易和資本流動的不平衡等。不過在大多數場合,人們在談論全球經濟失衡的時候,是指美國巨大且不斷增大的經常項目逆差,以及相關聯的美國極低的儲蓄率和其他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極高的儲蓄率。然而由于全球經濟作為整體是一個封閉經濟,在核算意義上它總是平衡的: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一定意味著其他國家的經常項目順差;美國儲蓄不足,一定意味著其他國家儲蓄過剩。正如2005年2月2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托在題為“糾正全球經濟失衡——避免相互指責”的演講中指出,全球經濟失衡是這樣一種現象: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龐大,債務增長迅速,而日本、中國和亞洲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對美國持有大量貿易盈余。
經常項目衡量的是一國與他國商品和服務貿易以及資金往來情況。當一國出口收入和其他經常性收入不足以彌補本國進口和其他經常性支出的時候,經常項目逆差出現,并主要表現為貿易逆差。央行在分析中指出,作為失衡的一方,美國2005年貿易赤字總額達到了空前的7257億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驟升至5.8%;而作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主要石油出口國及部分歐洲國家的貿易順差則達到1000億美元的規
模。其中中國尤其受關注,2005年中國貿易順差達1019億美元,特別是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1142億美元。
一、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分析
全球經濟失衡分析論文
一、全球經濟失衡的成因分析
1.全球性原因
從全球范圍看,全球經濟失衡主要來自現有的世界經濟、貿易、貨幣金融等格局的失衡。首先,全球經濟的非均衡性發展是根本性原因。一方面,美國經濟出乎意料地增長強勁,而日歐近年一直處于經濟緩慢增長期;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增長率超過西方國家的同時,兩者總體經濟的差距仍然在不斷擴大。其次,近年來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的變化是不平衡產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發達國家把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和服務轉移或外包到發展中國家,其國內轉而生產更高檔次的產品或服務,以促進經濟結構提升并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而這一過程往往滯后一段時間,加上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往往不愿意向發展中國家輸出高新產品,為此貿易不平衡日益擴大,而各國的貿易、匯率政策等多種因素往往助長了這種趨勢。最后,全球性的儲蓄投資失衡是全球經濟失衡的另一內在根源,中國及亞洲一些國家由于經濟體制、消費習慣、人口結構及社會文化傳統等原因有著非常高的儲蓄率,加上國內投資途徑少、效率低,過多的儲蓄沒有全部轉化為投資,對應為貿易順差;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其擴張性政策下消費經濟的趨向不斷加強,使得逆差不斷擴大。
2.美國方面的原因
美國經常項目巨額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國的國內政策。首先是擴張性財政政策。當前美國經濟主要依靠消費拉動,近年政府大規模減稅、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以及個人收入和資產價值快速增長等因素都極大地刺激了個人消費增長;而美國為了實現其政治、經濟、軍事霸權,其公共開支一直是天文數字,而且不斷擴大。其次是儲蓄不足。在消費不斷擴大的同時,美國個人儲蓄率即儲蓄占實際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卻不斷下降。1995年美國的個人儲蓄率大約在4%~5%,而從2005年開始降至負數,這表明消費者不僅將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開支,而且還動用了儲蓄或進行貸款消費。最后,為自身利益對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施加影響。一方面,把勞動密集型及環境破壞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再把產品由這些國家出口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美國大量進口消費品以滿足本國市場巨大需求的同時,卻對出口設置各種障礙,阻止本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從而導致美國巨額的商品貿易逆差。
二、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表現及影響
全球經濟失衡原因試析論文
一、全球經濟失衡的成因分析
1.全球性原因
從全球范圍看,全球經濟失衡主要來自現有的世界經濟、貿易、貨幣金融等格局的失衡。首先,全球經濟的非均衡性發展是根本性原因。一方面,美國經濟出乎意料地增長強勁,而日歐近年一直處于經濟緩慢增長期;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增長率超過西方國家的同時,兩者總體經濟的差距仍然在不斷擴大。其次,近年來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的變化是不平衡產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發達國家把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和服務轉移或外包到發展中國家,其國內轉而生產更高檔次的產品或服務,以促進經濟結構提升并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而這一過程往往滯后一段時間,加上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往往不愿意向發展中國家輸出高新產品,為此貿易不平衡日益擴大,而各國的貿易、匯率政策等多種因素往往助長了這種趨勢。最后,全球性的儲蓄投資失衡是全球經濟失衡的另一內在根源,中國及亞洲一些國家由于經濟體制、消費習慣、人口結構及社會文化傳統等原因有著非常高的儲蓄率,加上國內投資途徑少、效率低,過多的儲蓄沒有全部轉化為投資,對應為貿易順差;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其擴張性政策下消費經濟的趨向不斷加強,使得逆差不斷擴大。
2.美國方面的原因
美國經常項目巨額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國的國內政策。首先是擴張性財政政策。當前美國經濟主要依靠消費拉動,近年政府大規模減稅、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以及個人收入和資產價值快速增長等因素都極大地刺激了個人消費增長;而美國為了實現其政治、經濟、軍事霸權,其公共開支一直是天文數字,而且不斷擴大。其次是儲蓄不足。在消費不斷擴大的同時,美國個人儲蓄率即儲蓄占實際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卻不斷下降。1995年美國的個人儲蓄率大約在4%~5%,而從2005年開始降至負數,這表明消費者不僅將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開支,而且還動用了儲蓄或進行貸款消費。最后,為自身利益對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施加影響。一方面,把勞動密集型及環境破壞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再把產品由這些國家出口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美國大量進口消費品以滿足本國市場巨大需求的同時,卻對出口設置各種障礙,阻止本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從而導致美國巨額的商品貿易逆差。
二、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表現及影響
全球經濟失衡與我國的策略詮釋
摘要:全球經濟失衡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中的一個突出問題。美國正經歷著大量的經常項目逆差;與此相對應,石油輸出國、日本和我國出現了經常項目順差,其中我國的雙順差尤其引人注目。本文將分析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對我國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國際收支經濟失衡經濟建議
一、引言
全球經濟是否均衡可以通過各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得以反映。國際收支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之間進行的全部經濟交易的系統記錄,包括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狀況,是貿易和投資以及其他國際經濟交往的總和。判斷一國的國際收支是否平衡通常是將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各個項目區分為自主性交易和調節性交易兩類不同性質的交易。如果一國國際收支不必依靠調節性交易而通過自主性交易就能實現基本平衡,那么就是國際收支平衡;反之,則為失衡。
二、對全球經濟失衡的分析
(一)全球經濟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全球經濟失衡分析論文
一、對全球經濟失衡的分析
(一)全球經濟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失衡問題的日益突出,學術界對此的討論及相關文獻也越來越多,各有各的觀點。其中在2005年美國UCBerkeley的著名經濟學家BarryEichengreen做過一個較為全面的回顧。他認為可以將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分析歸為四個主要的觀點。第一種強調了美國儲蓄率太低對經濟不平衡的貢獻。第二種認為國際收支失衡的主因不是美國儲蓄率過低,而是因為美國經濟增長非常有活力,投資環境好,全球資本自愿流向美國。因此不需要擔心目前經濟失衡。第三種觀點認為東亞國家儲蓄過度、內需不足是失衡的主要原因。第四種則強調了東亞國家和美國經濟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導致了當前經濟現狀。美國是全球巨大的商品和金融市場,因此東亞國家可以將商品出口到美國。與此同時,資金也可以在美國的金融市場上獲得很好的運用。另一方面美國也依賴東亞國家,美國消費需求旺盛,但儲蓄率偏低,需要東亞國家向其提供巨額資金以彌補經常帳戶逆差。
上述四種觀點從不同角度描述了全球經濟失衡、國際收支不均衡的原因。但是單從某一個角度看都是不完整的,必須綜合起來才可能比較全面地解釋當前的國際經濟現象。
2、全球經濟不平衡的可持續性分析
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狀態能否繼續持續下去關鍵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美國是否會繼續向世界上其他國家借錢,二是后者是否愿意繼續借錢給美國。如果美國會繼續借錢,那么其他國家的決定取決于兩個因素,即風險與回報。這里,外債余額占GDP的比例有多高是一個較好的技術指標。債務余額是經常項目逆差的累積,前者是后者的積分。美國經常項目逆差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增加,90年代頭幾年有所好轉,但以后又進一步惡化,債務余額與GDP之比也迅速增加。從歷史上來看,澳大利亞的外債余額占GDP之比曾經達到60%,愛爾蘭為70%,而目前美國還遠沒有達到這一程度。因此,盡管美國經常項目逆差占GDP之比已經很高,我們還是不能確定說這種逆差已經不可持續。關鍵在于其他國家是否愿意繼續購買美國的國債或其他美元資產,從而為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提供資金。如果答案肯定,那么這種不平衡狀態是可以維持下去的。
全球經濟一體化試析論文
一、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經濟全球化的概念,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一般說來,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趨勢。隨著全球范圍內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生產要素跨國界的不斷流動,使得世界各國經濟聯系越發緊密,成為一個相互依賴的統一整體。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深遠而復雜的,在提高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動世界經濟的總體增長,促進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進一步大發展的同時,經濟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帶來了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總起來說,經濟全球化的特征主要有:(1)生產國際化。(2)貿易自由化。(3)金融全球化。
二、經濟全球化的本質
生產力的發展和不斷深化的國際分工,在客觀上要求打破國家對資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對生產要素進行跨國家或地區集中生產自己具有或可以實現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產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終將增加產品總量和生產規模,使各國受益。各國在當代經濟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趨勢,它標志著先進的生產方式,是未來社會的經濟基礎。全球資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優化配置。全球范圍內有效的分工協作可以產生新的巨大生產力,而且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從而可以開發最先進的產品,獲得最經濟的成本和最貼近的市場,從而具有最大的競爭力。由此可見,經濟全球化不僅是空間先進方式,而且開辟了人類更先進的生產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圍內的市場經濟化,主張在世界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的干預,充分發揮價格和利潤在市場中的作用,建立一種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而全球經濟通過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使各種生產要素或資源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從而實現生產要素或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最優配置。
三、經濟全球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1.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近十幾年來,全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及其矛盾運動,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多方面質變。整個世界的經濟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創造的物質財富大大增多。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劇,可持續發展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加劇。發展中國家的情況比較復雜,但它們的市場經濟模式不同,因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劇。世界經濟不平衡的加劇引發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運動。這對于改善貧富差距擴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狀況有一定促進作用。但要真正改變世界范圍內的分配不公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主要應靠發展中國家順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制定和實施科學合理的戰略和策略,促進自身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