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環境污染問題范文

時間:2023-08-03 17:31: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全球環境污染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全球環境污染問題

篇1

一、美、加越界環境污染事件的歷史回顧

在越界環境污染方面,法學界一直高度重視曾發生在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一件經典判例――特雷爾冶煉廠仲裁案。雖然已經過去多年,但是,該案件的解決過程及其裁決結果至今在國際環境法領域影響深遠。案情是這樣的:特雷爾冶煉廠位于原英國自治領地加拿大哥倫比亞省,這家工廠因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硫給美國境內的農作物、牧場、森林造成損害引起環境糾紛。該廠從1896年起開始冶煉鋅和錫,到1930 年,每月的排硫量高達10000噸。該廠含硫煙氣隨氣流南下,沿哥倫比亞的溪谷越境進入美國的華盛頓州,污染了該州的土地、農作物、森林、牧場,使美國蒙受損害,為此,美國將此問題提交給美加聯合委員會審理。1932年2月該委員會向冶煉廠發出勸告,但未能滿足美國的要求。雙方為了謀求該問題的徹底解決,于1935年將此糾紛交由一個比利時人任主席和美國、加拿大各一人任仲裁員的仲裁庭裁決。仲裁庭于1938年和1941年分別發出第一和第二裁決書。法庭認為:根據國際法原則,“任何國家無權使用或允許使用其領土,在他國域內或對著他國國民財產,以這樣一種方式施放煙霧,只要這種施放具有嚴重的損害后果和明白可靠的證據。”還認為“國家有義務尊重他國及其領土,有義務對他國領土給以保護,使之不受由于自己領土內的個人行為而造成的損失。根據國際法,加拿大自治領地應對特雷爾冶煉廠的行為負責。加拿大政府有責任弄清它的行為是否與加拿大根據國際法所應負的義務相稱。”糾紛隨之得以解決。

此案是國際法歷史上第一起越界環境污染案例。該案的裁決對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時仲裁庭作出裁決依據的是英美法系公害法理論的一個基本原則,即“自己財產的使用不應損及他人的財產”。據此該判決確立了國際環境法中的“各國環境和不損害管轄范圍以外環境的責任原則”。這為跨國環境損害所引起的國際糾紛的解決提供了基本準則。針對該案的上述裁決,不僅為美加兩國,并且逐漸被各國所接受,成為一項公認的國際環境法基本原則。

二、越界環境污染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分析環境和發展的曲折歷程,不難發現,在發展過程中,許多國家都比較偏重經濟指標的增長,甚至會一度忽視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效應:即環境污染和破壞。等到環境污染帶來的損失已經嚴重阻礙到了本國經濟發展時候,政府才開始猛然醒悟,采取一系列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抑制因發展而產生的不良環境后果,降低其損害程度。這幾乎成了規律。但是,如果發展過程中損害的環境成本是具有國際性的,如:上游國家對界河或者國際河流產生了污染,污染物順流而下,最嚴重的損害情況反而發生在下游國家。這時候就容易產生跨國界的環境污染糾紛。其實從預防的角度來看,如果相關國家事先能夠采取污染防治措施,越界環境污染是有可能被避免的。但是,單個國家在采取環境保護措施時,不排除其首先要考慮其經濟效益以及相關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地位如何。因此,就容易形成如下局面:一方面,對于跨國環境污染,需要相關雙方或多方共同合作進行防治;另一方面,由于相關國家為環境保護而付出大筆費用將削弱其產品的競爭力,使其在國際市場上喪失價格優勢,從而使國民經濟受到影響。因此,在自由競爭的世界市場上,各國都不愿付出巨大費用來整治環境污染而削弱本國產品的競爭力。這是越界環境污染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越界環境污染未必在經濟上缺乏效率,但必然產生國家間的環境不公平。因此,越界環境污染的實質是國家間的環境不公平,即環境污染的外部不經濟擴散到污染國之外的國家,一些國家從產生污染的發展中得益或者雖受損但獲益較大,另一些國家從污染中受害,而受害國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總體上可能有效率的經濟收益只為污染國占有。因此,為彌補受損的環境公平,一國的行為若對別國管轄下的環境造成污染,則應承擔制止這種危害結果的責任。

從國際法律責任的視角分析,一國在其境內從事的行為,如果對它國環境造成了實質性損害,則構成了國際不當行為。盡管該國在其境內的行為有可能是符合本國法律的,或者是法律未加以禁止和限制的,甚至可能大多數是對該國至關重要的,該國仍然需要為其行為承擔國際法上的國家責任。在“特雷爾冶煉廠案”中,仲裁庭的裁決已經清楚表明,國際法對越界環境污染造成的別國環境或者國際公域受損認定為是一種國際不當行為,如果后果嚴重,污染國應當承擔國際法上的國家責任。

毫無疑問,這體現了人們對環境公平的追求,但由于越界環境污染的復雜性與領土障礙,公平的結果往往不易實現。在通往最終解決方案的路途上,不同國家往往會斟酌解決越界環境污染糾紛的各種可能備選方法,衡量擬采取的方法對本國以及本國企業的利益影響程度,最終作出決策。

三、越界環境污染的幾種國際解決途經

根據國際環境保護的有關實踐,解決越界環境污染事件主要有如下幾種途徑:

1.外交途徑。外交解決途徑主要包括談判、協商、斡旋和調停方法。其中,談判和協商是解決越界環境污染事件的主要辦法,許多國際環境條約都規定了這種解決辦法,如《聯合國》第33條就是明確地把談判作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首要方法。例如,我國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影響到了下游俄羅斯漁民的相關活動,中俄兩國就在互相諒解的基礎上,通過協商達成了解決協議,順利解決了該污染事件。一般來說,談判和協商的基本操作途徑是,與越界環境污染事件有關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國圍繞彼此間的環境爭議而進行交涉。其中,外交談判方法由來已久,也比較成熟,已經有了較固定的一套形式和原則。在談判過程中,應遵循利益均衡原則。以談判和協商解決越界環境污染事件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采用口頭或書面形式,或者二者同時并用;可采取雙邊形式或者由有關國家召開國際會議的多邊形式進行;可由國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腦參加,也可由環境部長、駐外使節或特派全權代表參加。在采用該類方法時候,必須嚴格遵守國家平等原則,在談判中堅持利益平衡原則,各方在平等基礎上,互諒互讓,解決爭端。由于具有形式多樣、方法靈活的特點,談判和協商方法成為解決跨國環境污染事件的主要途徑。

當越界環境污染當事國不愿意直接談判或者雖然談判了但是仍未能解決雙方分歧時,第三國或國際組織可以出面協助當事國解決,這就是外交斡旋和調停方法。斡旋和調停本身并沒有實質的區別,不同之處僅僅在于斡旋是第三國以各種有助于促成當事國進行直接談判的行動,但是斡旋者本身不參加談判;而后者則是第三國以調停者的資格直接參與當事國的談判,如緩和緊張氣氛、主持談判、調和雙方的分歧、提出折衷建議等。應當明確的是,在斡旋或調停中,越界環境污染事件的當事國都保留了完全自由,斡旋或調停無論最后結果如何,第三方的任務也就終止了,而且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2.仲裁途徑。除了外交途徑,解決越界環境污染事件還有一種常見方法,即仲裁途徑。仲裁是一種古老的爭端解決方式,早在12世紀,就已經被瑞典、英國等國家所應用,成為與司法途徑并重的糾紛解決辦法。具體來說,仲裁是爭端當事方根據協議,約定把爭端交給他們所選擇的仲裁員處理并接受和遵守仲裁員作出的裁決。使用該方法必須具備幾個條件:一是雙方應當達成仲裁的意愿,即具有仲裁協議;二是裁決應當依據國際環境公約和其他相關法律文件作出;三是仲裁裁決對雙方具有約束力。由于該解決方法既能夠充分尊重越界環境污染當事國的意愿,又能體現國際法保護全球環境的立法宗旨,所以成為許多越界環境污染案件解決的首選途徑。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發生的的著名越界環境污染事件――特雷爾冶煉廠案件最終也采取了仲裁途徑解決。

3.司法途徑。司法途徑的基本做法是越界環境污染事件的爭議雙方在共同同意的基礎上,把爭端交給一個國際司法機構,以判決來解決該爭端。目前,在國際環境保護領域,能夠受理國際環境訴訟的司法機構主要有聯合國國際法院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設立的國際海洋法庭。此外,歐洲法院可以受理歐盟成員國提起的環境訴訟,在一定條件下個人也有權向歐洲法院提起司法程序。值得注意的是,和仲裁方法一樣,通過司法途徑解決越界環境污染案件也必須以爭端各方的同意為前提條件,并依照國際環境條約、協定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等作出判決。例如,國際法院自設立以來,曾解決過多起跨國污染事件,包括1949年的科孚海峽案、1974年的核試驗案和1997年蓋巴斯科夫-拉基瑪洛水壩案等。

四、中國在解決越界環境污染事件過程中的立場

我國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各類環境問題,有些環境問題明顯具有越界環境污染的特征,如2005年發生的松花江特大污染事件。可以預見,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類似的問題仍然有可能發生。那么,我國在面對和解決這些越界環境污染問題時,應當采取什么樣的立場,如何才能充分體現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形象呢?筆者認為,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堅持發展中國家的立場。國際環境問題林林總總,但是,無論是從工業化的時間還是從對全球環境資源的占有和耗損比例上看,發達國家都對全球環境惡化負有較大責任。而發展中國家面臨緊迫的經濟發展任務,因此,在解決越界環境污染問題時,在堅持保護國際環境要素的前提下,也要區別對待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其次,尋求國家間的合作解決。由于越界環境污染問題的復雜性,沒有一個國家或集團有能力在一個時期只依靠自己保護環境,但秉承國際合作精神就能夠以全球伙伴關系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由于包含越界環境污染在內的環境問題的解決還具有很強的專業技術性,需要各方面的專家和專業性的國際組織的參與,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規章和治理方案。

篇2

關鍵詞:建筑;施工;環境污染;防治

中圖分類號:TU7文獻標識碼: A

建筑業的活動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如建筑群體、河流、道路、礦區等影響著原有的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和生態系統等,形成不可逆的退化系統,污染廣、治理難和危害人民群眾等特點。據統計,全球一半的能量都消耗在建筑的建造與使用過程中。科學合理地創建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生活環境極其重要。

一、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環境問題

建筑工程施工有許多特點,包括工程量大,周期長等。由于這些特點的存在,在施工過程中容易出現一些環境污染問題,主要有:地表破壞和水源污染,水土流失;施工過程中機械設備產生的噪音影響周圍居民的生活;運輸建筑材料過程中導致空氣污染以及建筑材料存放時的空氣污染。

工程建設在施工中起著保護環境的重要角色。眾所周知,不管是新建、擴建或改建工程,都會給當地城市乃至全球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噪音污染、大氣污染、粉塵污染和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的改變等。此外,建筑活動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的固定垃圾,怎樣處置這些固定垃圾以及處置的程度對環境影響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資源的再利用和垃圾分類處理后再利用,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來說同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一個工程項目從可行性分析、各階段設計、施工到最后竣工驗收的各個部分,每一個環節都對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消耗世界總能源約1/3而且產生諸多污染的建筑施工階段處于工程建設全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項目施工會對環境、資源造成嚴重的污染。大多數情況下,修復和清理不但會擾亂現場現存的自然資源,而且在此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占填埋廢物總量的比重較大。在建造過程中散發出的灰塵、微粒和空氣污染物等還會對健康問題造成威脅。

二、建筑施工中的污染源

1.粉塵污染

施工過程中的粉塵污染,對區域空氣質量狀況造成嚴重威脅,給周圍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困擾,成為現階段建筑施工污染中比較嚴重的問題。建筑施工中的粉塵污染,主要源自建筑施工材料,如水泥、石灰、沙土等,這些材料在運輸、攪拌以及其他施工環節中,都會使得大量的粉塵進人空氣當中,并迅速彌漫到周圍環境當中,從而造成空氣質量的下降。形成粉塵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原因和技術原因,施工時未采取有效的防塵措施,且沒有采用比較安全的施工工藝,這些都是造成粉塵污染的最終原因。

2.固體廢物污染

固體廢物污染,主要包括建筑施工中材料外層的包裝廢料、辦公廢料以及裝修廢料對環境造成的問題。在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運輸材料時為了防止材料發生不必要的損壞,在其外部常常會包裝一層固體材料,一旦材料拆開使用時,外包裝就沒有了功能從而遭到廢棄,這些外包裝廢料大部分為高分子材料,不易分解,危害極大。

3.噪聲污染

噪聲污染也算得上是施工過程中比較嚴重的污染源之一,由于噪聲污染的存在,嚴重影響著附近居住的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嚴重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質量水平。而在施工過程中噪聲污染主要來自于施工現場的施工機械,現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建筑施工中所使用的機械設備也越來越多種多樣。每一道工序都離不開施工機械,如打樁、攪拌、吊運等,除此之外還包括人工作業所造成的噪聲污染,如工程場地的清理和修復,這些都會產生一定的噪聲污染。有時候因為特殊原因和施工部門等問題往往需要晝夜連續施工,這對周圍居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導致噪聲污染成為建筑施工中投訴率最高的污染。

4.水污染

建筑施工中的廢水主要指的是清洗廢水和施工材料廢水。在建設工程施工后期,對工程環境必須進行必要的清理工作,如墻體、玻璃等部位,在清洗時,因為這些部位往往會殘留大量粉塵或施工粉塵等雜質,由于沒有進行廢水的回收工作,所以,在清洗完成后廢水就會流向地面,再通過排水管道排出,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有時還會堵塞排水管道;施工材料廢水,就是一些施工材料如泥沙在攪拌時要加入適量的水,等到攪拌均勻之后,提取泥漿,剩余的渾濁的泥水即被稱為施工材料廢水。一些企業對于施工材料廢水只做簡單的過濾,有的甚至不做任何處理便就直接排入下水管道,對地下水資源造成嚴重污染。因此,做好廢水處理很關鍵,這是確保周圍居民正常生活的有力保障。

5.廢氣污染

施工現場廢氣大多數都是揚塵,彌漫在空中的揚塵迅速向周圍擴散,對當地的城市空氣質量狀況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和以水泥為主的材料的運輸和使用;施工人員在清理樓層時把垃圾隨手從天臺上拋灑出去的惡劣行為;進出的車輛等都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大量的粉塵。要是遇到干燥的季節,再加上刮大風,那么,揚塵對工地空氣的污染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也會使得周圍空氣質量下降。

三、建筑施工中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1.施工現場一般多種設備同時進行工作,由于噪聲的疊加使得噪聲污染更加嚴重,所以應該對施工的各個階段現場的噪聲進行控制,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1)在施工之前,必須砌筑好墻,在周圍居民區、學校等地提前安裝好降噪聲安全圍簾。這樣就會減輕噪聲的污染;(2)在施工前要仔細勘察地形,對現場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布置,盡量使高分貝噪音的機器遠離住宅小區、學校、衛生院等地;(3)施工人員在進行作業時,應該盡可能的選擇噪音較低或者是安裝有消聲設備的機器;必須使用強噪音的機械設備時,應將其安裝在密閉的棚內進行使用;施工過程中所進出的車輛應盡量的離保護目標遠一些,盡量減少攪拌機等噪音的影響;盡量不要同時使用高分貝噪音的設備;(4)在城區施工的建筑施工隊伍必須向環保部門進行申清,需要延長施工或晝夜施工的時候必須是通過主管部門向環保部提前申請而且經過公示后才可以施工,同時要做好和附近居民的溝通協調工作。

2.粉塵彌漫在施工現場的空氣中并向周圍飄散,嚴重威脅到當地的城市空氣質量。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對粉塵污染進行防治:(1)施工過程中應安排專職人員隨時進行灑水清掃,已控制粉塵的擴散;(2)在清理樓層的垃圾時,要先灑水再清掃最后把垃圾統一裝好袋后再運輸到垃圾堆放點,不允許從樓上向下拋灑垃圾,一旦發現有此行為就對相關人員進行嚴厲的批評教育;(3)為了能比較好的減少粉塵的產生,施工現場的裝修要盡量使用半成品。

3.廢水必須經過嚴格的處理,知道其達到排放標準后才可對外排放。其防治措施有:(1)在攪拌機處設沉淀池,經過沉淀的水允許循環利用;(2)生活、辦公區一定要有排污管道和沉淀池,這樣污水就可以通過排污管道排放到沉淀池;(3)完善施工現場供水設施,以防污水滿地流。

4.固體廢棄物污染的防治措施:(1)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應該統一運輸到垃圾堆放點,并且做好定時清理工作;(2)對于拆除下來的廢棄建筑物和包裝材料等必須及時進行清理干凈,保證現場的整潔。

結語

建筑施工中的環境污染問題是多種多樣的,這些環境污染問題都對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消除和減少施工中的環境污染問題,是每個施工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對于施工單位來說,應該嚴格遵守環境保護的相關要求,更好的完成建筑施工的工作,盡量使得城市建設與環境兩不誤,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平相處,創建美好的家園。

參考文獻

[1]陳惠芬.建筑施工過程中的污染環境問題與防治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2).

篇3

關鍵詞:大氣污染 現狀 對策 防治

近幾年時間,中國大氣環境狀況越來越糟糕,大家對于像PM2.5,PM10等這些專業的污染名詞都已十分了解。特別是近半年時間以來,我國更是有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籠罩在了霧霾天氣之中,74個重點監測的城市半數以上空氣質量都達到了污染級別,北京、天津等多個城市PM2.5高峰值直接爆表。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很多人開始反思,青山綠水,空氣清新是大家追求的生活環境,但是隨著人類生產生活的不斷深入,工業化程度的越來越高,這原本的良好環境卻在發展越來越快的社會經濟面前變得越來越脆弱。并且環境問題已然反過來已經成為制約人類自身發展的一項重大因素,一旦繼續惡化下去,必將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大氣環境治理已經成為現今中國乃至全世界亟待正確面對和解決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從現今中國大氣環境污染的現狀出發,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探討在市場經濟下如何積極有效的防治我國的大氣污染問題。

一、大氣環境污染的原因

大氣,不同于其他的系統環境,并不能完全將各個國家的大氣環境隔絕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都是存在于地球上的一個統一的大氣環境中。所以大氣污染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分析大氣污染的原因也就應該著眼于全球環境下進行分析。

(一)能源結構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特別是在工業革命之后,人類對自然環境中各種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就開始愈演愈烈,但是剛開始的時候,人類對資源的利用(比如像是煤炭和石油等)技術卻遠遠沒有達到能夠合理有效并且無害的進行利用,對于這些礦產資源的粗糙利用就直接導致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的氣體被排放到了大氣之中。然后在人類的后知后覺之中,這種大氣污染變得越來越嚴重。現今,雖然很多發達國家的能源利用技術上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突破,但是相對能源利用率還是相對偏低。而世界上大多不發達的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依舊依賴著傳統落后的能源結構,并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種情況都不可能得到改變。依賴傳統高污染的能源,利用技術也不可能得到極大的提高,這種能源利用現狀是全球大氣污染問題最為根本的一大問題。

(二)環保意識

大部分的國家走得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即使發展中國家以及不發達國家看到了發達國家為了發展經濟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后果,很多國家也選擇了視而不見,選擇了一條一模一樣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這些國家看來,顯然國家經濟的發展高于對環境的保護。特別像是對大氣這種全球性的問題,許多大國強國都缺乏應有的擔當,相互之間互相推諉,逃避治理大氣污染的責任。這種情況對于像大氣這種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問題所造成的影響是致命的,因為沒有所有國家的一起努力,僅憑一個或者幾個國家來關注和解決大氣污染問題完全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行得通的。

二、我國大氣污染問題的特殊性

雖然大氣污染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我國的大氣問題也有著全球環境的下的一些共性問題,但是在我國的大氣污染情況中也有一些特殊性的存在。我國是有著13億人口的超級大國,很多對于其他國家來說都屬小問題的問題,在我國通過13億人的基數放大之后,就會變成一個大問題。拿汽車來說,近年來我國的汽車保有量的增長速度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企及的。對于環境來說,我們的燃油質量還相對來說偏低,雖然,燃油的國Ⅳ標準已經,但是全部的燃油要改成國Ⅳ標準這需要一個很長的轉變過程,而我國的汽車保有量的增長速度卻是越來越快的。所以這個所排放出的汽車尾氣是我國目前空氣質量問題的最為主要的原因之一。還有一些比如工業排放,生產生活排放,我國的能源結構等問題,都造成了我國空氣質量問題的一些成因。

三、如何控制我國的空氣污染

(一)轉變觀念

我們應該看到許多發達國家在發展本國經濟過程中所對環境造成的不可彌補的污染,堅決不能再次走上先污染在治理的老路。要在發展社會經濟和保護環境中找到平衡點,堅決不能以污染空氣質量來作為發展社會經濟的代價。要轉變固有的觀念,將環保意識牢記在心。對于空氣污染問題,我們首先要在觀念上調整過來,只有重視空氣質量,才有可能在做決策的時候將空氣環境問題考慮在內,只有全民的環保意識都提高了,國家才能真正的齊心協力的解決好空氣污染問題。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在社會經濟發展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我國生產總值已經居于世界第二位,但是相比許多發達國家,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在很多生產領域,我們依舊還走著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對于許多能源的利用率還十分的低。對于這些傳統行業,我們應該積極的加大技術投入,轉變這種不利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只有生產方式轉變了,才有可能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不對環境造成影響。

(三)加強環境監測

雖然法律規定,所有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廢氣一定要達到國家的相關標準,但是,控制排放標準就意味著環保投入成本的增加,在經濟利益面前,我們很難保證每一個企業都能完全按照國家標準來進行排放,偷排的情況也并不少見。所以只有相關部門加大對環境的監督力度,完善空氣質量監督系統,開辟空氣質量投訴舉報專線,對于出現這種偷排以及多排的情況,進行從嚴從重處罰,相信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有利于我國空氣質量的改善。

(四)倡全民環保

治理空氣污染問題,并不完全是國家和政府的責任,這牽扯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對于每個人來說也是息息相關,所以相關部門應該經常在公共平臺上積極倡導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提倡綠色出行,少開私家車,為大家的居住環境一起共同努力。只有全民參與到環境保護,空氣保護中,才有可能使得空氣質量朝著可持續的健康的發展之路上轉變。

參考文獻:

[1]鐘聲.國內外空氣污染指數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環境監控與預警. 2010(03) .

篇4

關鍵詞 環境 污染 保護 重要性 建議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1目前我國環境污染問題的現狀

環境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資源和條件。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國的生態環境局部出現好轉,但總體惡化的趨勢從根本未得到遏制,生態系統脆弱不堪。目前,環境污染問題仍在加劇,環境突發事故的風險逐步增加,長期積累的工業污染、生活型污染、新環境問題、全球環境問題成為阻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眾所周知,最近陸續有新聞報道,北京“霾氣逼人”,市民出行必備口罩,其它城市也出現了中輕度污染,上海黃浦江松江段水域上方漂浮無數死豬,南京市某小區成群死亡的麻雀,全國各地出現的禽流感病毒……令人觸目驚心,經濟飛速發展導致的大氣、水、垃圾污染日益加劇,讓我們注意到環境污染正在對人類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脅。

2我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環境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人類在使用各種能源的活動中,環保意識嚴重滯后,與環境保護任務要求不相適應,以致環保形勢日趨嚴峻。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國的環保工作目前已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總體環境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因此,筆者試從兩方面來論述環保的重要性。

2.1環境保護是人類最本質的需要

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異常復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依賴于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利用,然而正是在此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這種問題歸根結底是由于人們缺乏對環境的正確認識。環境保護是以人為本的直接體現,加強環境保護,可以防治環境污染和其它公害,保證安全的生產、生活資料,努力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保障身體健康。要消除對人類生存的威脅,人們必須正確認識環境,以達到人的行為與環境和諧共存。

2.2環境保護是我國的現實國情的推動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環境污染加重,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多年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危及人民群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保護環境能夠促進和優化經濟的增長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條件,環境問題究其產生根源,是發展不足或發展不當造成的。環境保護,能優化經濟增長,促進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也是推動我國現實國情的必由之路。

3針對我國環境保護問題所提出的幾點相關性建議

3.1提升政府的環境保護意識,并大力鞏固環境保護的地位

我們要重視環境保護的戰略地位,良性環境是人民生活水平、生活標準的一個衡量尺度,美好的生活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目標是統一的。作為環境保護的領導者和倡導者,政府應當重視、支持環保,為環保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物質支持。環境保護必須要有國家法律法規為依托,有正確的科學依據作為憑靠,有強大的國家實力作為后盾,才能順利開展。

3.2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協調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可以相輔相成的的。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制約著其環保事業的發展,而環保的受重視程度和后果也促進或制約了該國的經濟發展。以往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帶來高昂環境代價,人口素質低下,粗放鄉鎮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分散排放,難以治理,產業發展難以擺脫對資源的依賴,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必須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淘汰掉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產能力,嚴禁推行那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建設項,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的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形成一個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體系。

3.3從實際出發,實現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必須把現實的需求及未來的需求有效結合,把解決目前存在的環境問題同完善環境保護規劃的目標相結合。從本質上講,環境保護的滯后性是可以解決的,環保觀念必須從過去的相對封閉、僵化、固步自封轉向開放、進取、面向未來。有遠見的學者曾預測過現今所處的這個生態系統,如果照工業化的那種發展狀態,它將先獲得快速增長,繼而達到極限并最總走向向崩潰。但如果能從現在就開始思考,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那么在生態系統發生質變前仍能有效地改變最終的結果。

3.4大力發展環境科技和環保產業,提高環境保護的水平

加強環境保護,必須依創新科技。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已經把環保相關技術列入優先領域。要把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結合起來,集中力量組織攻關,力爭在環保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切實提高我國環境保護的科技含量。加強環境保護,必須發展環保產業。

4結語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建設一直在穩步前進。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得以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也同時使我國環境的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如今,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環保工作任重道遠,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注意搞好環境保護,做到環境效果與經濟效果的統一,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為人類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篇5

一、在地理教學中,加強環保教育勢在必行。

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源源不斷地產生了大量的工業“三廢”,使得生態失衡、環境污染。據有關資料記載,1943年9月2日美國洛杉磯首次發生了“洛杉磯煙霧”事件;1952年12月5日至8日在英國倫敦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在日本,曾因含汞廢水通過生態系統食物鏈的轉移、循環、累積而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水俁病”事件;由于全球溫室效應,引起人體組織缺氧,導致頭痛、神經麻痹,甚至危及生命的現象時有發生。1994年國家環保部門對我國54個大中城市進行酸雨監測,結果發現有45個城市有酸雨現象(大量以煤、石 油天然氣為燃料而產生的二氧化硫的氮氧化合物在空氣中氧化,并吸收水份,形成硫酸和硝酸,隨雨水而降下來,就形成酸雨),占抽查總城市數的80%以上。 顯然,環境的污染已嚴重威脅著人類的身心健康。嚴峻的環境危機,使得加強環保教育成為我們地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國家教委也從1990年起,“把環境教育滲透到有關學科教學中去。”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大綱。由此可見,開展環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勢在必行。

二、在地理教學中,實施環保教育的切入點。

認真鉆研教材,講清中學地理教材中有關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方面的知識。教師在講授時,不僅要講清楚自然資源的概念,而且要詳細講解有關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的知識。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是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后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從而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如講授黃河時,要說明黃河及流域概況的知識,同時指出,黃河所流經的黃土高原地貌在歷史上是一片“草豐林茂,沃野千里的綠洲”,但由于常年的開墾,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態失調、導致泥沙淤積下游,生態環境惡化,由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變成了中國的憂患。同時還應著重介紹,解放以來黃河兩岸的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治理改造黃河,化害為利,趨利避害,使晉陜等沿河省區出現了田園似錦、棉麥豐收的喜人景象,生態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樣既體現了愛國主義教育,又進行了具體生動的環境教育,寓環境保護教育于地理課的教學之中。

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學把環境教育優化在教學中,利用身邊的事實,擺事實、講道理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保護環境就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坐在寬敞的教室里,就應保護教室的環境,不隨地亂丟廢紙,包裝袋,我們可以準備一個廢紙箱,積少成多,可把賣廢紙的錢用于班里,在家里,我們節約每一滴水等等,可進行環保教育滲透的內容很多。在每章、每節的教學時,我們要加強對環保教育的滲透,從地理角度出發,講明污染的危害,使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護措施。例如講到水污染時,應結合知識重點講明白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含有金屬離子的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及農藥的使用。一旦這樣水被人飲用,則會導致缺氧窒息死亡。通過在地理課堂上環保教育的滲透,既能對學生拓寬知識面,又能使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加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在地理教學中,注重環保教育的實踐活動。

環境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于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如果沒有接觸過協調環境關系有關的活動,那么,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加強環境教育。

1.通過聯系實際加強環保教育。把環保教育與實際相聯系,以適應中學生的求知欲望強烈、思想活躍、興趣愛好廣泛的特點。例如,結合課本中環境保護的內容,讓學生利用假期到沁陽化肥廠進行參觀訪問,實地考察,寫出有關環保方面的調查報告;組織學生成立地理興趣小組,利用閑暇時間對空氣及附近工廠的廢水進行采樣分析化驗,指導學生開展環保科技活動。這樣,一方面使學生把課本中學到的知識得到鞏固和升華,另一方面更能引起廣大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增強了參與意識。

2.通過宣傳活動加強環保教育。環保教育的宣傳活動形式多樣,可以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徑全面而深刻認識環保教育。例如,由學校請當地環保戰線的專家或工作人員做報告;師生動手,利用櫥窗、幻燈、黑板報、圖片展、風光紀錄電影、說唱等多種形式,介紹和宣傳政府關于環保方面的方針政策;開展環境保護小論文競賽,舉辦環境保護知識講座,寓環境教育于知識性、趣味性的各種活動之中。通過形式多樣、因地制宜的宣傳活動是具有創造性的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

篇6

上世紀60年代,由于工業化的迅猛發展,許多國家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環境污染事件,人類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累積性的環境污染問題,使生存和發展都受到了嚴重威脅。加強環境保護,以稅收強制手段控制全球環境退化度問題,已成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核心問題。197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第一次提出了發展與環境問題,并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使關注環境保護問題的可持續發展準則得以公認。隨著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等財富在代內和代際的公平分配”理論的確立,為解決全球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的環境退化問題,經濟學家庇古率先提出的“政府利用宏觀稅收調節環境污染行為”的環境稅收思想,是綠色環境稅收得以產生的思想理論基礎。

隨著全球宏觀稅收比例的提高及稅收宏觀調控的區域一體化發展,國際貿易中關稅壁壘和綠色壁壘的宏觀稅收調控作用的突現,世界各國已逐步開始探討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綠色環境稅收”問題,促使經濟學家庇古的“宏觀稅收調節環境污染行為的綠色環境稅收”理論得以實行,于是順應世界潮流的綠色環境稅收應運而生。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綠色環境稅收的發展出現,由于世界銀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機構,都積極推進這項工作,并出現了不少新研究成果,促使綠色環境稅收研究得到極大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目前針對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歐盟委員會提出開征二氧化碳稅的綠色環境稅收,可以預見全球綠色環境稅收的征收使用范圍將更加廣泛,全球經濟一體化綠色環境稅收制度的國際化勢在必行。

二、綠色環境稅收概念及種類

為了從根本上使環境保護得到長遠的保障,增強民眾的環保意識,世界經濟學界在著手研究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問題時,提出了“綠色環境稅收”新概念。使稅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賦予了新的職責,即增加了宏觀調控自然環境保護職能的新內容。根據一般性概念,綠色環境稅收是國家政府為了實現宏觀調控自然環境保護職能,憑借稅收法律規定,對單位和個人無償地、強制地取得財政收入所發生的一種特殊調控手段,充分體現了國家以自然環境保護為主體的宏觀

稅收調控職能,是一種既重經濟效益又兼顧公平的環境經濟政策手段。

從廣義上說,綠色環境稅收是稅收體系中與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有關的各種稅種和稅目的總稱。它不僅包括污染排放稅、自然資源稅的生態稅費,凡與自然生態環境有關的稅收調節手段都應包括在內。綠色環境稅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資源稅:是為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實現代際公平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或限制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根據自然資源不可再生的稀缺程度差價征收的生態稅種,是綠色環境稅主要稅種之一。其中主要包括:對開采出的資源征收的開采稅;按照資源儲量征收的地產稅;中國已經試行征收的資源稅、資源補償費和環境破壞補償費等。

2.污染稅:是為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環境退化度,實現綠色清潔生產,在資源開發和利用中,對資源、環境的破壞污染行為征收的環境污染稅種。其主要是排污稅,是同所導致環境污染(無論是排放到大氣、水或土壤或產生的噪聲水平)的實際數值直接相關的稅收支付。即根據排放量和對環境的損害程度來決定稅率以計算的污染排放稅,如對廢氣、廢水征收排污費,包括新開征的硫稅和碳稅。排污稅一般一次只針對一種類型的排放征收。

3.綠色環境稅收優惠減免:是為了鼓勵企業節約資源和對資源實行綜合循環利用,以盡可能減少環境污染而實行的減免稅及補貼政策,均屬綠色環境稅收范疇。

三、我國綠色環境稅收現狀

我國綠色環境稅收實施與國際相比,雖然起步晚、標準低、相對滯后,但中國作為資源環境匱乏的發展中國家,十分重視綠色環境稅收實施工作。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就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十分關注資源環境保護問題,已開始利用法律和經濟手段進行環境保護,特別是1993年以來,經過近20年的發展完善,我國基本上形成了利用環境稅費經濟手段、調控資源環境保護的中國排污收費制度,使我國綠色環境稅收調控自然資源合理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取得了不少的進展,成效顯著。僅環境排污收費一項,國家就已規定了污水、廢氣、廢渣、噪聲四大類100多項排污收費標準。1994年稅制改革后共設立23個稅種,其中消費稅、資源稅、車船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稅種與生態環境有關。

篇7

[關鍵詞]環境保護 產業國際競爭力 綠色壁壘 協同發展

隨著國際社會對生態環境和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關注,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所引發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一些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利益,在資源、環境等方面設置了許多自己容易達到、而發展中國家目前還難以達到的技術標準,不僅要求末端產品符合環保要求,而且規定從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到包裝、運輸、使用、循環利用等各環節都要符合環保要求。目前,我國已成為發達國家 “綠色壁壘”的最大受害者。

一、環境保護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理論分析

環境保護必將影響一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基于實證研究的結果,學術界對環境保護與國際競爭力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三種有代表性的理論假設。

1.環境競次理論

該理論認為,不同國家或地區對待環境政策強度和實施環境標準的行為類似于“公地悲哀”的發生過程,其邏輯基礎是“囚徒困境”,即每個國家都擔心他國采取比本國更低的環境標準而使本國的工業失去競爭優勢,為避免遭受競爭損害,國家之間會競相采取比他國更低的環境標準和次優的環境政策,最后的結果是每個國家都會采取比沒有國際經濟競爭時更低的環境標準,從而加劇全球環境惡化。

2.污染避難所假說

如果在實行不同環境政策強度和環境標準的兩國或多國間存在自由貿易,那么,實行較低環境標準的國家企業所承受的環境成本較低。由于具有較高環境政策強度和高環境標準國家的高污染企業較高的環境成本,這些企業會傾向于將高污染行業投資到較低環境政策強度和低環境標準的國家,從而造成污染產業在不同環境標準國家間的轉移。

3.波特假說

波特等人認為,短期內,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會提高企業的成本,影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但長期內,由于環境壓力的刺激,企業在進行環境投資改造的同時,會改進生產技術、管理方法等,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而且環境條件的改善可以提高人們工作的積極性、減少疾病的發生,這些積極因素有利于降低環境因素帶來的企業生產成本的提高。這些理論假設提供了解釋環境保護對國際競爭力影響的分析框架,對構建計量模型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

二、環境保護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貿易與環境問題涉及到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與國關系的協調,特別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關系的協調。由于某些國家為了保護環境采取的措施中往往利用貿易手段,所以環境也不可避免的影響著國際貿易,人們形象地把這種影響稱之為“綠色壁壘”。

發達國家運用“綠色壁壘”對發展中國家出口貨物施加壓力,主要采用的“綠色壁壘”形式有: 第一,綠色標志制度。綠色標志(Green Lable),也稱為環境標志(Environment Label)或生態標志(Ecological Label),是指認證機構依據一定的環境保護標準、指標或規定,向有關自愿申請者頒發以表明其產品或者服務符合要求的一種特定標志。第二,綠色技術標準。某些進口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較高,處于技術壟斷地位,它們依據本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對一些產品制定嚴格的的環保技術水準,外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很難達到的,這就為處于領先地位的進口國設置綠色壁壘提供了依據。第三,綠色衛生檢疫制度。綠色衛生檢疫制度是指國家有關部門為了確保人類及動植物免受污染、毒素、微生物、添加劑等的影響,對產品全面的嚴格檢查,防止超標產品進入國人市場。第四,綠色包裝制度。綠色包裝制度是指能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已與分解,又不污染環境的包裝。

上述“綠色壁壘”在發達國家廣泛流行,并已經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貿易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例如:在產品包裝上面,1998年美國、英國、歐盟等相繼以天牛蟲問題為由,禁止我國所有未經熏蒸處理的木制品包裝進入境內,增加了包裝成本20%,影響到我國對上述地區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即使在環境標準相同的條件下,我國的營銷技巧、技術上已經處于劣勢,如果要達到發達國家較高的環境標準而出口產品,這不符合我國的利益,將消弱我國在產品成本上的優勢。

三、實現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的建議

合理應對國際貿易中的環境問題不僅是提高一國國際競爭力、順利開展對外貿易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證本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為達到國際貿易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從長期來看,需要國際社會和各國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建立起完善的國際貿易體系與環境保護體系。

1.加強對發展中及不發達國家的援助

根據1990年Grossman提出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the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環境污染指數同人均收人之間呈倒u型曲線關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環境狀況逐漸惡化;當達到一定水平后,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這是因為,當人均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人們開始較多地關注對環境服務的消費,且已具備了改進生產工藝的技術和資金,能夠對降低環境污染指數有所作為。南方國家的人均收人遠低于北方國家,當北方國家已對減少環境污染采取措施時,南方國家卻在擔心經濟增長速度。即使對國家經濟增長的關注不是特別強烈,南方國家也普遍缺少改進生產工藝的技術與資金支持。全球環境質量的提高需要發達國家承擔更大的責任,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必要的資金與技術援助。

2.加強南北環境合作與協調

由于南北國家經濟發展階段的差異,對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有著不同看法,南北國家在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國際環境立法等方面存在對立與分歧,需要南北國家進行環境政策的協調與合作。環境政策必須協調好短期經濟利益與長期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創新制度激勵機制,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鼓勵和加強全球范圍的國際環境合作。一方面應加強國際環境管理措施的協調,重點是環境管理制度和程序;另一方面加強環境標準的協調,減少由于不同環境標準造成的貿易摩擦。當前管理環境的國際措施存在只注重程序,缺乏強制性的缺點。雖然環境政策的國際協調還面臨著如各國對環境協調的概念理解上的差異、協調方式、協調范圍和協調的優惠待遇等方面的問題,但是環境管理措施的國際協調已經開始,包括國際范圍內的環境政策協調(如ISO14000)、區域內的環境政策協調(如歐盟生態管理及審計制度(EMAS))等。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環保技術的不斷提升和廣泛應用必將帶來全球環境標準的協調統一,環境政策的國際協調將成為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

3.削弱環境的外部性

環境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環境資源配置上的低效率和不公平,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主體的自覺行為不能將這種外部性內部化,需要加強政府干預,建立環境資源市場,運用財政手段,通過稅收、補貼等使環境的外部性起到調節價格的作用,對私人邊際成本進行調解,使經濟活動主體的私人邊際成本等于社會邊際成本,使廠商在生產經營中充分考慮環境外部性,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要實現這一目標,可以對私人廠商征收環境稅,通過實施環境稅收制度,賦予環境資源一個合理價格,使企業把環境價格納入到生產經營成本,實現環境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環境資源的使用效率,達到將環境污染外部不經濟的內部化的目的。征收環境稅可以防止生產過程對環境的過度破壞,而對改進生產工藝的補貼則可以促進清潔技術的使用,從源頭上減少破壞環境的可能性。

以上綜述,可以深刻地認識到貿易自由化的環境效應具有極端復雜性。自由貿易者與環境保護主義的觀點都有其合理之處。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如果能夠解決如何將經濟增長對環境的規模影響最小化、如何將經濟增長對環境的改善最大化、財富是否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靈丹妙藥、如何利用貿易措施內生化環境成本、如何加強國際環境體制、如何改進貿易體制,以使貿易參與者承擔其環境責任等問題,那么貿易自由化和環境保護將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參考文獻:

[1]蔡惠光.我國對外貿易的環境效應實證研究.浙江工商大學,2008年

[2]牛海霞,羅希晨.我國加工貿易污染排放實證分析. 國際貿易問題,2009年02期

篇8

第一,實行非歧視原則與不同環境標準的矛盾。非歧視原則,又稱為無差別待遇原則,是WTO的基石,主要通過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表現出來。最惠國待遇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締約國一方現在或將來給予任何第三國的貿易上的特權、優惠和豁免,也同樣給予締約對方。國民待遇原則是指締約國保證給予其他成員的公民、企業和船舶在本國境內享受與本國公民、企業和船舶所享受的同樣的經濟貿易待遇。

非歧視原則要求WTO成員方之間的貿易一視同仁,不應有所差別對待。但是,WTO成員方的環境保護標準是不同的,這樣相同的產品在不同的成員方會受到不同的待遇;同一個成員對來自其他成員方的相同產品可能采取不同的環保限制措施和技術標準,這樣就會影響非歧視原則的落實。

第二,實行最惠國待遇原則關于“相同產品”問題上的不同認識。確定是否屬于相同產品是適用最惠國待遇院原則的前提。但是,WTO對什么是相同產品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在實踐中,主要采用《布魯塞爾稅則商品分類目錄》中排列在同一稅號下的商品就屬于相同產品,否則就適用不同的稅率。這種對相同產品的認識沒有考慮到生產同樣產品中不同的生產方法可能導致對環境的不同影響的因素,因而導致了一些與環境保護有關的貿易爭端。

從保護環境法律的角度看,生產相同產品的不同生產方式和技術可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的影響,對環境造成有害或較有害影響的相同產品應當受到成員方貿易政策的管制,而不應當與對環境無害或較少危害的相同產品享受同樣的待遇,否則就是不公平的。

而WTO認為,只要最終產品的用途和特性能夠滿足消費者的相同需要就是相同產品,生產方法、工藝和技術以及對環境的影響等因素不能作為是否相同產品的判斷標準,如果一個成員方以出口國沒有與之相同的技術和環境標準為理由就可以限制進口,那就會破壞WTO的市場準入原則,導致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和領域,WTO不承認技術和環境壁壘對貿易的限制的合法性。即使對那些通過有害環境的技術和方法生產出來的產品,只要該產品符合WTO的自由貿易原則的要求,成員方就不能對其實行歧視性限制措施。雖然WTO對環境保護有一些規定,但這并不表明WTO允許任何締約國以環境保護為理由強迫其他成員方采用與其相同的環境和技術標準,否則就是違反了WTO的非歧視原則,對相同產品實行不公平的待遇。

第三,在對國際投資實行國民待遇與適用保護環境法律問題上的分歧。按照WTO的要求,對成員方之間的國際投資企業應當實行國民待遇,跨國公司應當實行東道國環境標準,遵守東道國的保護環境法律。但是,從保護環境法律的角度看,如果東道國的環境保護標準低于跨國公司母國的標準,適用東道國的保護環境法律可能給跨國公司轉嫁環境污染造成方便,從而破壞東道國和全球環境保護。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設立國際企業,適用較低的環境保護標準,就會大大降低其產品的成本,對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和環境造成沖擊和破壞,使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和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影響其可持續發展。從公平的原則出發,應當要求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適用較高的環境保護標準,要求發達國家對環境保護承擔更多的道義和經濟責任。WTO規定發達成員對發展中成員提供技術援助,以使發展中成員更好地履行義務。

篇9

關鍵詞:石油工程;環境污染;環保治理

中圖分類號:F4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石油工業是具有高污染性的能源工業,如果不加強石油工程中的環保工作,在不遠的將來,石油能源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會被環境惡化帶來的損失所抵消。因此,加強石油工程的環保工作,是能源經濟穩定長期發展的必要保證。

一、環保工作現狀及所遇到的難題 石油工業環境保護的基礎是薄弱的,主要表現在:認識遲、起步晚,油田面廣、占地大、污染源分散,現全國有15個油氣田,還有海上鉆井。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堅持經濟、資源與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總公司形成了由總公司、石油企業和企業所屬生產單位組成的三級環保管理網絡,集環境管理,環境監測,環境科研和環境教學、培訓為一體的工作體系,已有多個下屬企業和單位獲“清潔無害化礦區”稱號。但是我國石油工業環境的形勢還是嚴峻的。 油田開采中的“三水”(含油污水、源井污水、井下作業污水)排放量大,水質差,是油田主要污染源。近年統計,全年各油田年均污水量約2.75億m3,其中含油污水2.3億m3,源井污水600萬m3,作業污水300萬m3。這不僅浪費了油和水資源,還污染了水系河流,年經濟損失達1億元以上:源井污水處理率不到60%,還有大量污水排放,年經濟損失1.6億元。

二、環境污染的類型及成因

(一)廢棄鉆井液 形成原因:鉆井液儲池如其布局不合理,不僅占據的土地面積大,而且周期長,對環境影響顯而易見,而對廢棄鉆井液的搬遷轉移作業,也會在搬遷、轉移的過程之中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環境污染:鉆井過程中鉆井液中的有毒物質滲進地層,對地下水形成污染,有毒化學劑的不當使用對人類健康與安全同樣帶來極大威脅。鉆井液主要可分為合成基鉆井液、油基鉆井液、水基鉆井液三類,用于這三類鉆井液的化學添加劑,如增粘劑、控堿及PH的處理劑、表面活性劑、除鈣劑、降濾失劑等與合成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質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而且對當地農業也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大量的廢棄鉆井液被當作廢料,以液態的形式在地面被擱置或是直接排放入海洋,將引發更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二)鉆井廢水污染 形成原因:鉆井廢水是由鉆井液、采出液、地下水或者石油等與生產污水所混合以后的形成物,它的組成、性質與危害和其鉆井液的類型、處理添加劑的成分有關。主要源頭包括機械生產中的污水、清洗的污水、鉆井液的污水、作業過程中產生的污水如固井、修井等在井下作業時產生的污水等。 環境污染:鉆井廢水的PH值普遍偏高,大部分鉆井液的PH值在7.5至10間,鈣處理劑的鉆井液的PH甚至達到11以上,因鉆井廢水中鉆井液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所以直接導致鉆井廢水的PH也一般都在8.5至9間,對土壤、地下水都形成了極大的污染。鉆井廢水中的污染物種類繁多,油類、懸浮物、酚類等,有些鉆井的廢水中氯離子的含量非常高,如果不對其進行處理而直接排放將對環境與鉆井現場周邊的農田形成嚴重的危害。

(三)噪聲污染 石油鉆井過程中所產生的噪聲,因為其在野外處于露天環境下、作業的流動性大等特點,其污染的范圍相對比較局限,且是暫時性的。 形成原因:在鉆井生產的過程中,柴油機組、鉆井泵組與鉆機的振動篩等機械設備與機械設備、其底座和基礎轉盤或者方補心等的各類振動、沖擊、碰撞、快速排氣閥作業時所產生的刺耳尖叫聲等,這些噪聲互相交織,互相影響,主以機房為中心,向著四周呈輻射傳播。 環境污染:噪聲污染對人體有著影響與危害,不但會使人的主觀上感覺到痛苦,如影響了人的正常生活與工作,損傷聽力,使人心情產生波動,易煩躁并引發失眠、頭痛等情況的發生。而且對人的生理造成實質性的損傷,影響免疫系統,誘發職業病或者其他疾病,如造成耳聾、血壓的升高等等。

三、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方式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綠色浪潮給石油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為了石油工業的生存和發展,各石油公司均大量增加了環境保護的投入,并采用嚴格的環境標準,以展示其在開發資源的同時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在這種形勢下,環保產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環保裝置產業發展十分迅速,規模也日益擴大。

(一) 石油環保科技研究主要領域拓展 清潔能源應用技術:主要研究太陽能、燃料電池、天然氣等清潔技術,以期形成綠色能源產業。 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研究各種設備、生產單元最低成本的溫室氣體減另F技術以及審計手段,控制00b、Sq、烴類的排放技術,減少石油工業對全球環境的影響。 特殊敏感區作業生態保護技術: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地保護、生態恢復、噪聲控制等技術,為石油工業進入環境敏感區作業提供條件。 作業過程中的清潔生產技術:研究污水的回用、可燃廢氣回收、無害鉆井完井液體系、可生物降解化學藥劑等技術,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環保成本。 土壤石油污染處理技術:研究土壤石油污染生物降解、地下水污染恢復等技術,滿足環境保護對石油工業日趨嚴格的要求。

(二)我國鉆井作業環保治理方式

1.廢棄鉆井液治理

1.1鉆井液儲池優化設計。大口徑垂鉆孔與大直徑水平非開挖孔隨施工深度的增加,其鉆井液的用量也相應大幅度增加,所廢棄的鉆井液排放量成比例增加,必須對鉆井液池的容量進行合理設計,加強管理,科學設置其排放系統。

1.2毒性物質處理。在油基、水基、合成基鉆井液中,水基鉆井液是目前與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主流鉆井液,要對其環保功能加以提高,對天然高分子的材料與各類處理劑的環保改性予以重視,解決環保鉆井液的抑制性與抗溫性的問題,研發成本低性能高的無毒環保的鉆井液。使用可再生天然資源為原材料的鉆井液添加劑。

2.鉆井廢水治理

2.1鉆井廢水處理。其排放表現為間歇性,且含多種難以自然降解的水溶高分子的聚合物,其中的固體大部分是懸浮油的顆粒。目前廢水處理主要是以無機、有機處理劑相結合,同時配以石灰、純堿等各類助凝劑一起使用。

2.2酸化、壓裂廢水處理研究。酸化液主要為鹽酸液與土酸液,對于酸化液的排放后廢水處理,難度大,費用高,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的力度,以對能夠實現污染治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3.噪聲

3.1依據石油鉆井的噪聲對周邊環境影響的調研,在相應范圍內對井位、鉆井所用機械設備、員工宿舍等進行合理規劃,相對減少或者避免鉆井作業噪聲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3.2對柴油機房采用裝置吸隔音屏的方法,將其噪聲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其使用的吸隔音屏必須具備防雨水、耐油污腐蝕、拆卸方便等特點以適應鉆井現場工作特點。

3.3對排氣管所產生高強度的氣流噪聲,可安裝高效能消聲器,以減少其對環境的污染,排氣管消聲器為多級阻抗的復合型消聲器結構,不但可有效對噪聲進行降低,也可對高頻噪聲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石油鉆井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問題應當受到人們的更多的重視,并及時研發更環保的機械設備、鉆井液劑等,以使我國石油行業在為我國經濟發展服務的同時,也在環境保護方面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碳關稅;影響;應對措施

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在各國權益的博弈和競爭下結束,雖然結果是產生了一個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但是可以看出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是全球各國的共識。一些發達國家也從自身利益和優勢出發,尋求采取征收碳關稅來改變目前全球環境。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發達國家其實是借著保護全球環境和低碳經濟的名義,提高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出口成本,實行對自己國家的貿易保護。所謂碳關稅,是指主權國家或地區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別關稅。通俗來講就是對來自碳排放較高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對于漸行漸近的碳關稅征收,中國應該盡早做好準備,分析碳關稅征收對中國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研究應對碳關稅征收的措施。

1 碳關稅對中國外貿的積極影響

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工業化的高速發展時期,能源密集型產業、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等粗放型產業是我國主要的產業支柱,而我國出口的產品多為低端產品,特別是石油、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等重污染行業在生產過程中碳排放量很大,成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改變資源能源結構和消費方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發展低碳型經濟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以此次碳稅征收為契機,順應低碳經濟發展,以綠色科技為核心,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和新產業的崛起。對鋼鐵、有色、化工等重污染行業推行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對落后的生產設備進行淘汰,引進新型環保設備,對生產工藝加快更新,實現最低程度的碳排放。

雖然中國現在在出口規模上躍居全球第一,但是從出口產品的結構、產品競爭力、自主創新程度等方面來看,中國仍然稱不上貿易強國。因此以清潔能源為代表的低碳經濟對中國的貿易發展來看,不僅是巨大的挑戰也是一個新的機遇。它是我國多年來以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為代價的經濟結構的升級與轉型,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條必經之路。

2 征收碳關稅對中國外貿的不利影響

(1)影響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和形象,對中國形成制衡。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出口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于發達國家針對碳排放征收的關稅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如果中國接受此項關稅的征收,歐美發達國家會借此機會從中國得到大筆的收入;如果反對征收碳關稅,就被其他國家指責只顧國家利益不顧全球環境、不負責任等罪名的指責,損壞中國的國際形象,對外貿易也會受到相當大的沖擊。

(2)沖擊中國的出口貿易,增加我國出口貿易的壓力。據估計,一旦碳關稅全面實施,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可能要面臨平均26%的關稅,而出口量將會因此下滑21%。美國是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而在對美國出口的商品中鋼鐵、建材、機電等傳統高碳產品則占據了我國出口產品一半的比重。對這類產業的改造則面臨著資金技術等多方面的制約,一旦歐盟等發達國家都對從我國進口的產品征收碳關稅,對我國出口貿易和經濟的發展將會帶來重要的影響。

(3)給高耗能行業帶來沖擊,影響國內就業。發達國家對中國出口產品征收碳關稅將對中國國內的就業、勞動報酬以及高耗能等相關產業造成負面影響。由于碳關稅的征收使得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幅增加,以能源作為生產動力的企業會采取提高產品價格,減少生產等措施。另外,由于我國很大一部分企業是以價格優勢在國際市場與人競爭,失去價格優勢,我國的國際市場份額將會減少,這將直接導致企業失去效益甚至倒閉。而企業倒閉將會導致大批企業工人失業,提高我國的失業率進而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3 面對碳關稅政策我國應采取的措施

(1)積極參與碳關稅相關的國際條款的討論,爭取制定規則的主動權。主動出擊積極參與包括碳排放在內的各項國際環境公約或多邊協定條款的討論和談判,堅決反對以保護環境之名,打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聯合其他的發展中國家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觀點,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利用現有的國際協調機制來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主動開展環境外交活動,就碳關稅的問題多與國際社會進行了解和溝通,要讓國際社會對于我們國家的實際國情有一定的知曉,爭取將具體問題也可以成為談判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要在規則的制定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讓我們國家能夠具有有利的基礎條件,同時也是為我們的出口企業創設出良好的成長空間。

(2)增加擴大內需的力度,降低外貿依存度,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是需要構建在內部的消費和投資基礎之上。國內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是我們今后經濟工作的重點所在,尤其是我們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爭端有增無減的背景之下就顯得更加重要,增加國內需求是推動我們國家經濟持續增長,降低外貿依存度的可行之策。我們需要提升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減少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數量,積極地扶持民族的品牌,降低甚至杜絕三高產品的出口,通過政策引導來提升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數量,全面推動國內產業的升級換代。

(3)增強培訓的力度,多管齊下推動就業。我們國家在高碳行業就業的人員其文化素質較低、缺乏較多的專業技能。這樣就需要我們加大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勞動人員所具有的人力資本,同時鼓勵創業活動,讓創業來積極消化勞動力。要打造好功能健全的勞動力市場,通過市場機制來發揮勞動力的配置作用。同時還需要加強勞動者的權益保護,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全面確立勞動者作為勞動力市場的主體地位,還需要建立順暢的勞動信息渠道,讓勞動力可以合理有序地流動。有關部門還要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讓失業人員不會有溫飽之憂。

(4)促進低碳經濟的全面推行,加快企業轉型的步伐,構建起低碳社會。加快低碳經濟的推進速度,樹立起環保的理念,爭取占領國際競爭的制高點。通過對科研的持續投入來引導企業改變產品結構,制定出獎懲分明的政策進一步推動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而且節能減排還可以作為我們國家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的切入點,爭取實現清潔可持續的發展,為應對氣候可能的變化作出努力。通過加大對于科技研發的投入來促進科技的創新,提升產品的質量,研發并生產綠色產品,以此來打破貿易壁壘,增強我國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政府還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避免外資中的重度污染,減少碳密集產品的進口,增加對于脆弱生態環境的保護。

參考文獻

[1]雷明.應對碳關稅的戰略和對策[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