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03:51: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清代農學研究論文
清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的王朝,其農業又有新的發展,表現在農書的大量增加,其中尤其以文獻搜集類和地方性農書及專業農書類為突出。在生產技術方面,精耕細作和復種套種更見充實豐富,農學理論也較宋明以來有所發展。以有限的耕地養活不斷增加的人口,而能始終保持地力于不衰。但清代重文輕理較前代尤甚,農業賴以發展的生物學基礎理論與同期歐洲相比,差距甚大,如在動植物兩性繁殖和受精作用以及植物營養、病原微生物的知識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同期的歐洲。盡管清末以后大量引入西方農業科學,但給農業現代化帶來的滯后影響,至今尚有待克服。本文是就此所作的一個評述。
一、代農學的成就
1、農書的增加
筆者對王毓湖《中國農學書錄》加以清點,歷代農書(從先秦至民國17年)共542種,現存的289種,遺失的253種(佚書中有輯本的10種)。其中清代農書有200種,占全數的36.9%,但因清代時間距現在近,佚書較少,現存的有159種,則占全部現存農書的55.01%。因《中國農學書錄》出版于六十年代,以后發現的農書不斷增加,估計全數肯定在千種以上,其中最多的當然是清代。以蠶桑類農書舉例,據王達統計,《中國農學書錄》未收的明清蠶桑類農書還有204種,內清代占197種[1],而《中國農學書錄》所收的清代蠶桑類農書僅30種,可見清代農書增加之突出。
清代農書的內容與清以前的農書比較,有很多新的特色。在文獻搜集整理方面如《授時通考》(1742年)是中國四大農書之一,同其他三部農書比較,《授時通考》是文獻搜集最多的一部,計有427種之多,而《齊民要求》為157種[2],《農政全書》為225種[3],《王禎農書》最少,但以農器齊全為特色。《授時通考》引用文獻,體例嚴謹,少數幾個字也必注明出處,如“分地之利”注明《孝經》,“楛耕傷稼”注明《荀子》之類。而《王禎農書》和《農政全書》的引文常有脫漏,至于其他農書摘錄前人文獻,不注出處或張冠李戴者更屬比比皆是。又,《授時通考》將農業上的某個項目的歷代文獻都匯集于一起,便于后人的查檢研究。如谷種篇抄錄了16個省233個府、州、縣的明清方志中水稻品種3429個(包括重復),無疑給后人研究以極大方便。
再如《廣群芳譜》(1780年)是補充明·王象晉的《群芳譜》(1621年)的集體編著,《群芳譜》是十七世紀初的一部植物學兼農學巨著,體例沿用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在國內外植物學界有很大影響,但《群芳譜》也有不足之處,是所謂“略于種植而詳于治療之法與典故藝文”(《四庫全書》提要),清·康熙認為“比見近人所纂《群芳譜》,蒐集眾長,義類可取。但惜尚多疏漏,因命儒臣即秘府藏帙,捃摭薈萃,刪其支冗,補其缺遺”(康熙《廣群芳譜》序)。王象晉以一人之力,寫成《群芳譜》,難免疏漏,經過汪灝等人的集體對原書的訛誤錯漏加以更正,又刪其冗文,增加許多新的內容。并用“增”字標明系新增內容。“原”字表明為《群芳譜》原文,體例謹嚴,新增內容多,不啻為一部新著。
農學成就研究論文
清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的王朝,其農業又有新的發展,表現在農書的大量增加,其中尤其以文獻搜集類和地方性農書及專業農書類為突出。在生產技術方面,精耕細作和復種套種更見充實豐富,農學理論也較宋明以來有所發展。以有限的耕地養活不斷增加的人口,而能始終保持地力于不衰。但清代重文輕理較前代尤甚,農業賴以發展的生物學基礎理論與同期歐洲相比,差距甚大,如在動植物兩性繁殖和受精作用以及植物營養、病原微生物的知識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同期的歐洲。盡管清末以后大量引入西方農業科學,但給農業現代化帶來的滯后影響,至今尚有待克服。本文是就此所作的一個評述。
一、代農學的成就
1、農書的增加
筆者對王毓湖《中國農學書錄》加以清點,歷代農書(從先秦至民國17年)共542種,現存的289種,遺失的253種(佚書中有輯本的10種)。其中清代農書有200種,占全數的36.9%,但因清代時間距現在近,佚書較少,現存的有159種,則占全部現存農書的55.01%。因《中國農學書錄》出版于六十年代,以后發現的農書不斷增加,估計全數肯定在千種以上,其中最多的當然是清代。以蠶桑類農書舉例,據王達統計,《中國農學書錄》未收的明清蠶桑類農書還有204種,內清代占197種[1],而《中國農學書錄》所收的清代蠶桑類農書僅30種,可見清代農書增加之突出。
清代農書的內容與清以前的農書比較,有很多新的特色。在文獻搜集整理方面如《授時通考》(1742年)是中國四大農書之一,同其他三部農書比較,《授時通考》是文獻搜集最多的一部,計有427種之多,而《齊民要求》為157種[2],《農政全書》為225種[3],《王禎農書》最少,但以農器齊全為特色。《授時通考》引用文獻,體例嚴謹,少數幾個字也必注明出處,如“分地之利”注明《孝經》,“楛耕傷稼”注明《荀子》之類。而《王禎農書》和《農政全書》的引文常有脫漏,至于其他農書摘錄前人文獻,不注出處或張冠李戴者更屬比比皆是。又,《授時通考》將農業上的某個項目的歷代文獻都匯集于一起,便于后人的查檢研究。如谷種篇抄錄了16個省233個府、州、縣的明清方志中水稻品種3429個(包括重復),無疑給后人研究以極大方便。
再如《廣群芳譜》(1780年)是補充明·王象晉的《群芳譜》(1621年)的集體編著,《群芳譜》是十七世紀初的一部植物學兼農學巨著,體例沿用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在國內外植物學界有很大影響,但《群芳譜》也有不足之處,是所謂“略于種植而詳于治療之法與典故藝文”(《四庫全書》提要),清·康熙認為“比見近人所纂《群芳譜》,蒐集眾長,義類可取。但惜尚多疏漏,因命儒臣即秘府藏帙,捃摭薈萃,刪其支冗,補其缺遺”(康熙《廣群芳譜》序)。王象晉以一人之力,寫成《群芳譜》,難免疏漏,經過汪灝等人的集體對原書的訛誤錯漏加以更正,又刪其冗文,增加許多新的內容。并用“增”字標明系新增內容。“原”字表明為《群芳譜》原文,體例謹嚴,新增內容多,不啻為一部新著。
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思考
摘要:本文從加強學制期內社會實踐工作、開展計劃內教學實習等2個方面對農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實踐教學工作進行了思考,以期為提高中等職業學校農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內涵、加快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農學專業;實踐教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也得到逐漸調整。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從業人員所具備的經營意識以及專業技能無法滿足生產需求,因而農業生產過程中對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提升,為中等職業學校農學專業學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1]。目前,由于中等職業學校農學專業學生數量較少,使農學專業的發展受到阻礙,甚至部分學校將農學專業取消,導致教學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其也為農業行業的發展埋下了隱患'導致這一情況發生的根本原因為職業教育不具備開放性、時代性以及前瞻性。由于當前農業生產中對于新技術的應用率不斷提高,需要配備更多的技術性人才,而農學專業的萎縮使得農學人才的培養受到影響。為了使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就需要做好農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實踐教學工作,從而提升學生的專業內涵,加快農業發展。
1加強學制期內社會實踐工作,培養學生專業思想
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學生屬于教學活動的主體,而學生所具備的主觀能動性將會對其學習效率產生影響。因此,為了保障教學成果,就需要從學生的精神意識層面入手,使其對自身所學專業有正確積極的認知。為了將學生對專業進行認識的緩沖期縮短,可在學生入學后的3d內,安排其到農業科技示范園、育種基地以及農業生態園等地進行參觀,并安排高級農藝師擔任講解員,將最新的農業科技信息與技術所取得的巨大社會效益進行普及,使學生了解自身將從事的職業所具備的現實意義與社會意義,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同時,還可利用寒暑假安排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包括農業生產現狀、農業產業結構、農民對農業生產的認識等,而且可以安排輔導教師解答學生遇到的疑惑。通過實踐調查,不僅使學生所具備的專業知識變得更為豐富,同時也可使學生對農村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其可促使學生下定學好專業知識的決心。
2開展計劃內的教學實習活動,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探索
一、修訂實踐教學計劃
通過循序漸進的綜合實驗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提高農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全方位培養“高素質、強能力、具特色”的優秀人才。
二、完善實踐教學條件
1.實驗室建設。我校十分重視實驗教學,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將實驗教學作為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作為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意識和創業能力的關鍵環節。我校農學院完善和加強農學專業教學實驗室建設,將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育種學和作物生物學基礎實驗室統一規劃建立以公共基礎實驗、專業基礎實驗、綜合實驗教學為平臺的植物生產類實驗教學中心,2016年獲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另外學院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實驗室(重點學科實驗室)、作物遺傳育種實驗室(重點學科實驗室)、雜糧基因與分子育種實驗室(山西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和學院測試中心也共享于實踐教學。各實驗室在開展正常實驗教學外,為大學生科研訓練和科技創新提供必要的實驗材料、儀器設備和技術支持。根據實驗課程設置、科研訓練和科技創新需求完善實驗室教學儀器建設,淘汰落后的實驗教學儀器。教學實驗儀器的更新為實驗實踐課程的改革創造了條件,切實提高了本科生實驗實踐教學質量。加強實驗室建設,給學生提供培養實踐動手和創新能力的一個有效的活動平臺,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交流創新思想、實現技術創新的場所。學院實驗室充分對學生開放,實驗室開放能保障學生實驗學習時間的機動性,能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熟悉儀器,預習并完成教學課時計劃內沒有完成的實驗內容。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個人獨立自主或小組團隊協作的形式提出具有拓展性、延伸性和綜合性的實驗項目在實驗室完成。實驗室開放能充分調動和發揮高校科研實驗室資源,促進本科實踐教學質量的提升。只有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才能滿足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需求。2.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踐性教學的有效開展,首先應保證有一個良好的實踐教學基地,可以說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好壞直接對教育質量的高低產生明顯的影響。重視對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有實驗農場和教師科研試驗田。實驗農場包括現代化作物標準區和作物標本區,實驗農場為學生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實驗實習教學提供現場和材料,使學生在校內得到良好的教學實習鍛煉。教師科研試驗田與教師科研項目相結合,保證了足夠豐富的現場和不斷更新的材料,便于學生了解科研進展,拓寬視野。農學專業學生的科研訓練、生產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大都在教師的科研試驗田中完成。我校校內實踐基地還建有多個實驗站(研究所),如農業部華北黃土高原地區作物栽培與耕地保育科學觀察實驗站、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山西農業大學分子農業與生物能源研究所,這些校內科研實驗站(研究所)為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科研場所,為開放式實踐教學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多樣化的校內實踐教學途徑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3.校內創新創業基地創建。創新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人才應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一則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二則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6]。2009年我校農學院創建了以學生為實踐主體的“大學生種植創新創業基地”,秉承專業聯系實踐,實踐聯系市場的理念。基地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領導小組,創新創業技術指導小組,創新創業基地管委會,組建了由65名專家教授組成的創新創業專家團隊,為創新創業學生提供技術支撐、培訓服務、運營等方面指導和幫助。這種新型的創新創業實踐形式,有志于創業的大學生積極響應,每年均有學生踴躍參與,此類創新創業學生,學院鼓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參與申報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科研訓練項目。沒有申請到國家級、省級項目的,學院相關領導以及創新創業專家對申報的項目進行論證后,學校給予一定經費資助。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進一步加強了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科學研究與社會需要相結合,培養了大學生創新意識,促進了創業思維的萌發。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創新創業型培養模式,對提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極為有利,有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7]。4.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場所,是學生了解社會和企業、接觸生產實踐的橋梁。農學院積極搭建校外實踐教學平臺,加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依托農科教、產學研、科技服務等專項活動,推動學生創業活動與行業需求形成良性互動,積極推進校企協同育人。目前我校農學專業骨干教師負責的省級以上實踐教學基地有8個,如國家級的聞喜縣小麥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省級的右玉縣小雜糧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和太谷縣玉米高產試驗示范基地等。我校農學院根據農學專業需求先后與山西省農科院多個研究所,如高粱研究所、玉米研究所、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和谷子研究所等,以及地方企業,如山西美邦大富農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蓬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學生校外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加強與科研院所和企業實踐基地建設,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農學專業學生通過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進行科研實踐、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不但豐富了農業科研生產專業知識,還增加了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了解。5.高水平教師隊伍培養。教師的實踐技能水平,直接關系實踐教學的效果。因此,要搞好實踐教學,首先必須加強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8]。我校農學專業教師多數是國內各知名高校畢業的博士,科研實踐能力強,學院鼓勵青年教師服務地方農業,如參加“三區”服務,“科技特派員”活動,了解農業生產現狀和常見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去進行調查研究,通過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問題,提高他們的專業實踐能力。另外學院為搞好新老教師的“傳、幫、帶”工作,為青年教師指定骨干教師作為其指導教師,培養青年教師業務素質和實踐水平。高等農業院校應根據農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和現代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構建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科學規范地組織、實施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作者:張美俊 王宏富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
參考文獻:
傳統創新模式農學論文
【摘要】我國農業快速發展,傳統農學專業的教育模式存在嚴重弊端,農學專業人才的創新培養是當前之需。培養具有現代社會高水平農業技能和綜合創新能力的人才即是社會和時代的現實需求。因此,積極探索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模式方法,對傳統農學專業進行創新模式探索,建立健全的實踐教學構建“產、學、研”一體的課程學習、畢業實習和專業實習為現代農業培養高素質農學專業人才。
【關鍵詞】農學專業;創新模式;實踐教學
一、現代農學專業的發展趨勢與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需求
培養具有現代社會高水平農業技能和綜合創新能力的人才即是社會和時代的現實需求。傳統的農學專業必須進行自我更新,掌握作物遺傳育種領域的理論和技術,融合生物技術、細胞遺傳學及蛋白質組學技術,在重要農作物遺傳育種改良等重要的一流國際及國內科研院所、學校等單位從事作物遺傳育種改良、植物病蟲害防治等重要領域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工作,在技術推廣和生產經營等工作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復合性人才。
二、知識結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當前社會世界范圍內的農業發生了深刻變化,都市型農業是目前發展趨勢。農學專業要培養都市農業型人才,必須注重知識結構復合的人才培養轉型。1.師資隊伍建設。都市型農業是一種新生事物,教師也需要提高知識層次和水平,掌握都市型農業的發展所需要新技術、新知識。因此,一方面,現有的教師要通過參加進修學習、調查研究,吸收新的技術、新的知識,豐富閱歷,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積極引進人才,特別是年輕教師,充實師資隊伍,形成梯隊,更好的完成教學、科研和成果推廣工作。2.學科交叉融合,實行學科復合。以農學為基礎,結合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蛋白質組學等新興學科,實行學科復合培養。在學校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生物工程與工程學院進行課程設置和授課內容融合。學生可自主進行課程的選修。在農學系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第五學期后,增加開設細胞遺傳學、基因工程原理、分子遺傳學、作物遺傳育種學研究進展等新興學科。學生在傳統農學理論的基礎上,知識結構更加豐富、知識面更加寬廣。為后續的考研深造及科研院所就職打下良好的理論知識基礎。3.設置學生素質課堂,定期舉辦學術報告。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的關鍵是非智力因素。定期針對學術問題、正確人生觀培養問題進行學生素質課堂教育。每學年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進行專業學術問題報告。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拓寬學生知識面,對國際國內關注的科研進展有比較深入的關注和了解。
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透析
當前,中等職業學校農學專業的實踐教學,還不能很好地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特別是近幾年來,涉農專業萎縮,師資力量薄弱,生源急劇減少,農學專業課實踐教學時斷時續,很難有序進行。為了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就要加大農學專業教學改革力度,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以適應現代社會對實用技術人才的需求。
一、大力推行產、學、研一體的教學模式,為實踐教學打好基礎
(1)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特點。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一種重要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充分體現專業基礎理論和生產實踐勞動、社會相結合的職業技術教學特點。這一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轉移到實踐第一線,改變了教學情景,學生可以較快地適應本專業的實踐環境,熟悉本專業生產第一線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學習對象的主動操作、探索、體驗,使他們的理性認識上升為感性認識并能及時得到教師及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實踐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也能及時發現、糾正。這有利于加深印象,達到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途徑。近年來,我校積極實施了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為區域經濟培養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帶頭人。實施產學研教學模式,要重視如下幾個環節:
①首先必須因地制宜地利用學校現有的農學實驗室及相關實驗室,驗證和鞏固理論教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提高實驗室內的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做到每門學科、每節課有教學大綱、實驗指導書、實驗報告,為下一階段的實習和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②充分利用好校內的實習基地及家庭基地,讓學生全程參與生產過程。它既能培養學生專業意識和興趣,也能鍛煉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也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實施家庭致富工程,也是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形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本地農業產業化特點和資源優勢,制訂家庭生產經營致富計劃,明確具體的種、養、加、銷方案。
小議如何提高農學教學效率
摘要:農村職業教育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要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必須結合本課程實踐性強、地域性強、季節性強、知識面廣的學科特點,做到備課精心,教法靈活,內容常新,學法得體。必須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原則,實現知識與農業生產的無縫對接。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改革教學教學效率實踐教學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加強,學校培養人才被賦予新的內涵,中職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傳授學生一定量的知識,更著眼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基于此,各學校對人才的培養模式也都進行了很大幅度的調整,每一門課程都面臨著教學改革,農學專業更是如此,那在農學教學中我們應當怎樣改革教學,提高農學的教學效率和教學實用性呢?
一、靈活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它具有科學性、邏輯性、思想性等特點。但教材只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教師不應只是教材的執行者,教師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科學地、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隨著農學類專業的快速發展,農學專業相關書籍如雨后春筍,許多教材是東拼西湊而成的;有的書內容寫了一大堆,有用的東西只有一點點;有的書還會把讀者帶入誤區,許多內容在實際工作中可能用不上。作為職業學校的農學專業教師不應把學校的教材教完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應當在拿到新的教材時以專業帶頭人的形式組織專業教師進行研究,通讀教材,吸取精華,棄其糟粕,增加書本上沒有卻實際工作中非常有用的內容,進行教學備課。
二、強化知識體系,精心組織教學
農學實驗教學的探索
1改革實驗室管理體制
長期以來,許多農學專業實驗室,由于經費投入不足,致使設備陳舊,儀器利用率低。加之實驗人員結構不合理、技術手段落后等原因,嚴重影響了實驗課的教學效果。
各技術學院在升格時,原有的人員、設備和實驗場地進行過整合,由中心實驗室統一管理。這樣不能不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實驗室、儀器設備和實驗技術人員也不是最佳分配方式。只有專業實驗人員在實驗中心的統一管理下,在自己專業實驗實驗室從事專業實驗工作才能發揮其擅長、挖掘其潛力。
2改革實驗教學內容
2.1改編和整編實驗教材
教材、教師、學生是組成教學體系的三要素。用陳舊的教材內容,由當代教師來培養為將來服務的學生是不少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了克服這一弊端,,在管理體制改革的同時,應該先改編課程的實驗指導書。在教材編寫時,需要刪除學科間重復的實驗,合并有關重復的內容,增添新的綜合型實驗項目。
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改革路徑探析
摘要:畢業論文在地方應用型農業高校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畢業論文是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素養的重要載體,也是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以安徽科技學院農科類畢業生為研究對象,得出以下結論:畢業論文改革應以學生為本,積極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題,畢業論文開題時間應提前至大二學期,根據學生發展動向和創新特點而設計不同的畢業論文課題,以畢業論文為載體培育“四型人才”。注重過程和畢業論文答辯考核,逐步構建和地方應用型農業高校相適應的畢業論文改革路徑,最大功效的發揮畢業論文對農科人才的培養和支撐作用。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農學;畢業論文;改革路徑
黨的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農學類專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也對農學類本科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何使培養出來的農科人才與當今社會需求高度匹配成為新的時代課題,也是新時代農業高校辦學水平的最直接體現[2]。安徽科技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農學類專業是該校傳統優勢學科,學校高度重視農學類專業的提升改造工作。同樣,農學類專業屬于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提高學生實踐水平的主要著力點之一就是畢業論文設計、試驗操作和論文撰寫等工作,論文進展的每一步都對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起著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畢業論文工作開展的水平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通過畢業論文改革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本科生的專業水準,是增強應用型高校農學類本科生培養水平和能力的關鍵。
1畢業論文在農學本科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
1.1畢業論文是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素養的重要載體。興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引擎”,具有恒久作用力。同樣,培養專業興趣也是學好一個專業最有效的途徑,而專業素養的形成也是個人發展潛能的重要支撐[3]。學生只有對專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本科生要想取得專業技術上的“突飛猛進”,最直接的途徑之一就是早日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參與創新性研究,這樣在實驗室的“熏陶”下才能逐步培養專業興趣,做到“學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學生在開展科學研究、完成畢業論文課題的同時,會有更多機會與導師和同學交流探討,從而逐步加深和鞏固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調整方向,找到自己的精準“興趣點”。高水平科學研究是一所高校辦學能力和水平的集中體現,各高校都非常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國家級創新平臺、省校重點實驗室在每個高校都被打造成“亮點”,這就為本科生開展畢業論文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大學生所處年齡段恰好是創新活力最旺盛的階段,部分同學可能會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對農業科研產生強烈的興趣,更加堅定了考研深造的志向,也有部分同學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完成畢業論文實習,加深了對農科相關企業的熟悉度,為畢業以后從事農學類相關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有這些畢業論文實習的有力推進和實施,都將對學生專業興趣和良好專業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動作用。1.2畢業論文的革故鼎新是提高農學類本科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畢業論文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往往是本科生印象最深刻、掌握最全面的一部分內容。一般來說,農科專業本科生所選擇的學科分支開展畢業論文實習,大多也就決定了該生以后的考研方向、就業路徑乃至人生道路的選擇。農學類本科專業學習科目較多,包括作物遺傳育種學、作物栽培學、蔬菜學、果樹學、茶學、花卉學以及植物營養學、土壤肥料學、植物病理學、昆蟲學、農藥學等分支方向,學生的選擇余地很大。但是,學生在增加了選擇性的同時,也增添了盲目性。筆者通過系統調查發現,雖然學生主修的科目比較廣泛,但掌握得都比較膚淺,對以后的就業深造、參加工作等的支撐作用較小。當今許多農科生從未系統了解過“土地”“農作物”“果樹”“蔬菜”“肥料”“病蟲”等概念。由于缺乏實踐訓練,他們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不能完全掌握,對農業概況一知半解的學生較多。因此,為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畢業論文實習階段成為本科生加大專業學習力度、“近距離”感知專業、明確用功方向和增強實踐的“黃金期”。畢業論文的革故鼎新是提高農學類本科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
2畢業論文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農學專業及分析化學改革初探
1教學內容
(1)整合教學內容,強化內在聯系
我校農學專業使用的是南京大學主編的無機及分析化學教材,該教材分為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兩部分內容,這種編排方式雖然保持了學科知識的完整性,但造成了某些知識點的重復,并使得相關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被割裂。例如教材中無機化學部分的四大溶液平衡和分析化學部分的以四大溶液平衡為基礎的四大滴定分析法兩部分內容是分開編寫的,如果兩部分內容分開講授,將影響教學與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中的相關內容融合為一個體系,將無機及分析化學教材原本二十一章內容整合為十章內容,即第一章溶液與膠體、第二章化學反應的一般原理、第三章物質結構基礎、第四章定量分析概論、第五章酸堿平衡與酸堿滴定法、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與沉淀滴定法、第七章氧化還原平衡與氧化還原滴定法、第八章配位平衡與配位滴定法、第九章紫外可見吸光光度法、第十章元素(自學)[1]。新的編排方式強化了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理解接受。同時,新的編排方式還整合了部分重復的內容,節約了寶貴的教學課時,能讓授課教師將更多社會中的化學和化學中的熱點問題穿插到有關教學中,例如“濃肥燒死苗”的現象、土壤中有機磷及其共軛堿組成的復雜體系如何保證土壤pH值的穩定性問題、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要葉綠素的成分問題、生物燃料的制造等等。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了解無機及分析化學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
(2)適應專業要求,突出教學重點
農學專業的技術性和實踐性較強,在無機及分析化學的教學中,要把握專業的特殊要求,突出教學重點。要認真學習我校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深入研究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大綱,充分了解本課程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積極主動與農學專業的專業課程任課教師溝通交流,進一步明確教學內容和重難點。在教學實踐中,一方面要統籌安排好實驗課程。對一些與專業聯系較為緊密的實驗,要重點安排,重點輔導。例如金屬離子的鑒定,土壤中腐殖質含量的測定等。另一方面要合理調配好理論教學內容。將與專業聯系較少且較難理解的純理論知識進行精簡壓縮,將與專業要求相關的知識列為重點教學內容,將一些簡單易懂的內容列為自學內容。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后,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科學分配學習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3)強化實驗教學,增強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