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專業研究生就業前景范文

時間:2023-11-14 17:36: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學專業研究生就業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學專業研究生就業前景

篇1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學習行為;就業動機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3-0224-02

一、引言

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年齡大、起點高和專業性強等特征。研究生在專業知識深度和技能熟練程度等方面優勢明顯,很多專業知識在專業領域中適用性較強。隨著研究生教育制度本身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關于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及其改革的研究始終沒有停止過,已成為研究生教育研究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這主要在于研究生培養模式與研究生教育質量有著密切聯系。我國“十三五”期間,如何適應當前社會發展新形勢,調整研究生培養模式,建立穩定的生源基地、提升研究生整體培養質量是當務之急。

二、在校碩士研究生學習行為分析

目前在校碩士研究生普遍存在學習動力缺乏、學習焦慮、考試焦慮、學習自卑和疲勞綜合癥等問題。具體表現在課題科研興趣低下、專業知識結構薄弱、就業前景迷茫等。

1.在校碩士研究生的學習動機現狀。學習動機是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它包含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個成分。通過深入分析在校研究生學習動機方面,大部分學生存在“加強專業知識寫學習”的需要,而一部分學生自我意識薄弱,存在為“父母的期望”、“緩解就業壓力”、“找到比較理想的工作”的想法而進入碩士階段學習。這些學生在畢業后傾向于有一個穩定的工作,緩解家庭經濟壓力的意識。

2.在校碩士研究生的學習投入現狀。學習投入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態度。具體體現在興趣愛好與學習、感情投入與學習、意志與學習、性格發展與學習等方面,要養成我要學、我快樂、我不怕、我愛學的學習意識,行成良好的學習投入態度。目前,在校碩士生存在不愛學習、片面認為讀書無用、存在成功無望的消極心理。而有的學生雖然認為讀書有用,可他們的學習方法不當而造成學習成績不理想的現狀。心理學家德西曾經做過一個測試,最終得出實驗結論發現:有些人看中的是“內在的成功”而不是“外在附加獎勵”,當這種人從事有內在興趣的工作而取得成績時,會體驗到由衷的滿足感和成功感。人們將這一現象稱為“德西效應”。可以肯定,碩士研究生以前總是受到“外在附加獎勵”,所以沒有引起他的興趣,現在的“內在的成功”才使他有所改變。“德西效應”對廣大教育者的啟示是:鼓勵學生進步的方法很多,而提供機會讓他們充分發揮才能和體現自身價值遠比一味表揚更有效果。

3.在校碩士研究生的參與導師科研投入現狀。生物學科的校碩士生在科研項目實施過程中在普遍存在一定的學習投入的情感因素。大部分碩士生表示和導師課題溝通良好,能夠承擔具有一定難度和挑戰性的科研任務,并相信自己具有相應的科研能力,認為只要自己好好表現,所獲得的科研成果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而有的學生科研積極性不高,畏懼具有一定難度的科研項目,認為科研成果的好壞和自己關系不大,只要按部就班完成老師交給自己的科研認為就可以了。有的學生平時不努力,和導師溝通時間比較少,科研實驗不努力去做,大部分時間消耗在玩樂中,只要混著能畢業就可以了。在學習期望方面,大部分學生認為深入學習專業知識結構,完善自己專業理論,得到老師和社會認可,積極去爭取研究生獎學金。有的學生表示對獎學金沒奢望過,只要拿到碩士文憑就可以了。

三、在校碩士研究生的就業動機分析

目前社會總體情況看,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勞動力的有效增長大于社會有效需求。此外,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導致研究生就業供需比逐年下降,研究生就業形勢也由易轉難。在校碩士研究生應該清醒認識目前的就業形勢,既不盲目樂觀,又不消極悲觀。有少部分學生擔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聽從社會人員只言片語,而盲目改行去參加一些非本專業技術類的考試。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已經認識到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性。所以,樹立正確就業觀,規劃自己職業生涯是在校碩士研究生的根本任務。

四、提高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建議

1.學科布局設置合理,加強導師梯隊建設。碩士研究生的錄取結構主要包括學科分布、學緣結構等,它受制于學校學科點分布情況、導師分布情況、生源分布情況、科研實力等多種因素。近幾年來,普遍存在農業院校第一志愿填報人數少,錄取基本靠調劑。而科研力量相對薄弱的專業招生困難。學校各院系之間存在科研實力、導師人數的差異,導致學生報考志愿比較盲目的情況。對于學校新引進的年輕教師,科研能力相對較強,但由于報考學生對這些老師的科研方向以及專業知識技能缺乏詳細了解而導致碩士研究生名額空缺等問題。所以,優化學科布局設置,加強導師招生宣傳力度,優化錄取結構是培養高質量研究生之前提。學校也應該加強人才引進力度,著重于引進一批年輕化、專業知識強和科研業務能力強的高層次精干人才,補充學校已有的科研梯隊建設。

2.提升研究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近年來,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已經在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國家在研究生教育領域,實施了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這個計劃是為了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而實施的重要舉措,包括了全國博士生學位論壇、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博士生學術會議、研究生創新中心、研究生培養改革等一系列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建立研究生創新基地,推進“雙導師”培養體系。研究生培養方面,調整培養方案,安排實踐課程,增加實踐學分,加強對研究生實踐環節指導。實行校外聯合,針對北京農學院來說,學院在研究生培養體系上實行與國內一流科研院所比如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及綜合性大學合作,實行雙導師培養體系,全面提升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質量。

3.實行英語教學改革。為提高研究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促進學術研究和參加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需要,對非外語專業研究生教學進行改革。具體內容為:實行分層教學模式,新生入學后,參加統一的分級考試,根據成績將學生分為兩個層次:即A級班(高水平班)和B級班(普通水平班),B級學生的英語教學以語言基礎為主,A級學生的英語教學除進一步提高語言技能外,將著重其語言應用和學術英語能力的培養。

4.以學科競賽為載體,塑造“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獎學金評定辦法,獎勵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和學科競賽獲獎者,研究生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最近幾年,北京農學院學生在全國植物生產類大學生實踐創新成果以及“挑戰杯”等大賽獲得佳績。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團學活動,爭取獲得碩士研究生推免權,最大限度地留住我校優秀的本科生生源,進一步提高生源質量。

5.加強學生有效自我調控意識,嚴格論文審核制度。有效自我調控是指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的設置學習目標、選擇適當的策略,并能時時自我激勵,自我監視學習進度,周圍評估學習效果,不斷反饋和調整,保證學習任務的有效完成。現在普遍學校的學位論文審核嚴格采取預答辯―盲審―答辯―重合比檢測,不通過者直接推遲畢業。目前普遍存在受限于招生規模、科研水平等,高水平學術論文少,無法選出優秀的碩士學位論文。目前在校碩士研究生也普遍認識到發高質量科研論文能夠鞏固自身知識結構的鞏固,提升科研能力。所以他們在科研項目實施過程中,積極性大大增強。

6.加強自我認識,樹立正確就業觀。研究生做好自身生涯規劃,提升就業競爭力。第一學年,是自身職業定位期,鞏固自己專業知識結構,加強科研訓練。第二學年是職業準備期,實現科研項目成果產出,為后續的職業生涯打好堅實基礎。第三學年,職業實踐期,通過本科階段和碩士階段的學習過程,清楚自己職業定位,定位正確的合適就業目標,樹立競爭性的擇業觀,找準時機把握機會,做好就業決策。目前研究生有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這就需要研究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找準自己的定位,挖掘自己的潛力,明白學習不僅是就業的一個砝碼,而且是對思維方式、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正確對待就業和失業,在追求自我價值的同時,做到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盧敏.淺談農學專業教育改革[J].才智,2015,(3).

[2]張麗娟,張靜.碩士研究生學習生活現狀調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7).

[4]金燕.復合型韓語人才培養機制淺探[J].高教高職研究,2011,(67).

[5]何佳.碩士研究生學習投入現狀的實證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

[6]王守仁,王海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J].中國外語,2011,(05).

[7]龔惠香,陳杭渝,周堅.研究生職業價值觀性別差異的現狀及演變[J].高等農業教育,2002,(06).

篇2

關鍵詞:畢業生;渤海新區;就業

一、河北農業大學2013屆畢業生專業分析

河北農業大學2014、2015年共有畢業專業25個,涵蓋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學科。校區專業設置過程中經過論證均按渤海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設置,畢業生面向新區就業前景廣闊。但是由于后期建設投入、專業培養成本、社會認可度等多方面原因影響,導致畢業專業人數出現以下問題,將對學生就業和新城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1、專業技術型畢業生比率偏低,開拓專業對口就業渠道困難

分析渤海校區設置的25個專業,專業技術型專業只有:海洋科學、海洋技術、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水產養殖學、水利水電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化學工程與工藝、室內設計技術、建筑工程技術、水產養殖技術、食品加工技術等11個專業。雖然專業比重占到44%,但專業人數比率僅有2014屆的19.32%和2015屆的33.64%。專業技術型畢業生最容易對口就業的,就目前的比率而言勢必出現企業需求量大,畢業生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企業發展迫切需要人才,畢業生因為有就業選擇二持就業協議觀望。反之,占絕大比率的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管理學、藝術學畢業生因缺乏專業對口需求而就業困難。

2、高學歷畢業生比率偏低,對新區科技拉動有限

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高學歷人才是最為寶貴的人力資源。渤海新區2015年才能迎來農大首批本科畢業生,且本科畢業生只能占到當年畢業生總數的16.89%,2014年畢業生均為專科生。據悉農大近幾年內沒有到渤海校區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的計劃。沒有了高校科研的拉動作用,就失去了高校對地方經濟最有力的科技支撐。

3、個別專業比率失調,直接造成畢業生就業困難

以渤海校區會計電算化為例,2014、2015年畢業生所占比率分別為28.13%和21.16%

二、滄州渤海新區人力資源供給分析及人力資源結構分析

人力資源供給和結構是地方發展重要指標,對于分析就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1、人力資源供給分析:

常住人口增長速度加快。從2007年起,渤海新區人口增速逐步加快,2012年,全區居住滿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規模已達54.6萬人,渤海新區年平均自增率為7.07‰(不含黃驊市)。人口密度小。渤海新區人口密度為272.8人/平方公里,比環渤海五省(市)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少172.2人,與天津濱海新區的1112人/平方公里相比,滄州渤海新區的人口規模不大,城市人口密度不高。生態資源約束來看,可建設用地以外是生態用地,按照生態資源承載力,根據目前國際上可比城市的技術和生活水準,現代城市一般每人需要150——200平方米的綠色生態空間。渤海新區有1700多平方公里的非農用地、307平方公里灘涂、1051平方公里淺海,生態地區面積約為3058平方公里,得出渤海新區相應適度人口規模可以為203.8萬人。

2、人力資源結構分析

人口年齡結構分析:成年型特征明顯,人口撫養比率低。勞動適齡人口占61.32%。如何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在國際上尚無統一標準,一是由于人口的平均壽命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不斷提高,二是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以及地理位置、氣候、風俗習慣、勞動就業制度等的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人口的平均壽命和就業者的退休年齡差異較大。但為了分析研究問題的方便,人們還是有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和界限是65歲以上老齡人占總人口比重是否大于7%。以中捷產業園區為例,2012年,常住人口為41472人,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11.99%(4973人),具有明顯的老齡化型特征。加之人口文化結構中低素質人口比重較高,雖然滄州渤海新區高素質人口比重上升,低素質人口比重下降,但與河北省發達城市相比,依然是人口文化結構不合理,整體文化水平較低。

三、渤海新區城市建設與人力資源結構互動調整的對策分析

1、加大教育投入,促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

教育是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地方高校則更是要面向地方經濟,服務于地方經濟,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渤海新區積極建設科教園區,吸引了河北農業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校建立校區,緩解了滄州市技能型人才需求與學科設置不適應的矛盾,這些高校根據區域資源優勢、支柱產業和發展方向科學的預測人才需求設置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專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設特色專業,并積極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2、人力資源專業結構不斷適應產業結構調整

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專業、層次、類型、數量、質量等方面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是社會所需之才。渤海新區第二產業是經濟支柱,第二產業中鋼鐵、裝備制造、石油化工三大戰略支撐產業和醫藥、建筑建材、食品、紡織服裝四大傳統優勢產業都有待于進一步改造提升,軌道交通、太陽能光伏電池、港口物流則是重點發展的新型產業,無論是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還是新型產業迅速發展,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通過調整教育結構來適應產業調整對人才的需要,既要適應當前的產業結構的需要開發人力資源,又為以后結構的升級作好人力資源的儲備。

篇3

[關鍵詞]職業教育 專業設置 雙師型

[作者簡介]李媛媛(1978- ),女,吉林長春人,邯鄲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國民經濟學。(河北 邯鄲 056001)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23-0035-02

一、邯鄲市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近年來,邯鄲市委、市政府堅持把職業教育作為關注民生、優化人力資源、打造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工作來抓。截至2011年底,全市有中等職業學校89所,其中,公辦職業學校45所,民辦中等職業學校44所,2010年全年完成中職招生5.26萬人,在校生12.2萬人。從師資情況來看,全市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8262人,專任教師6345人。其中,專任教師中文化課教師3051人,專業課、實習指導課教師3294人,“雙師型”教師960人。在邯鄲市的公辦中等職業學校中,有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8所,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兩所,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21所。2007年邯鄲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邯鄲市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舉措和保障措施。在學校建設上,與示范性高中建設同等重視,在全市16個縣(市)均建設了占地百畝左右的縣級職教中心,其中武安、大名職教中心占地超過300畝;在招生上,在全省率先推出了支持各職業學校“免試登記入學”的招生改革,2007年起,邯鄲市教育部門又采取了提高普高中考建檔線、按職普1:1比例劃分中考分數線等措施,大力引導部分初中畢業生合理分流,理性選擇職業教育,促進了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在資金投入上,首先確保教育費附加的30%足額用于職業教育,公共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也逐年增長,保證了職業教育的財政性經費和生均事業費逐年穩定增長。從2008年起,市、縣兩級設立了職業教育專項經費,并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其中市級每年設立1000萬元的職業教育專項經費,人口在50萬以上的縣(市、區)設立100萬元的專項經費,人口在50萬以下的縣(市、區)設立50萬元的專項經費,并逐年增加。與此同時,認真落實農村中職學生資助政策,農村職業學校一二年級學生全部享受國家每人每年1500元的助學金補助和農學專業免除學費的政策。

截至目前,邯鄲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高等職業教育為龍頭,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職工大學、電視大學等成人教育培訓為有益補充,鼓勵發展以學歷教育為主的公辦職業教育機構,同時,支持以非學歷教育為主的民辦職業教育,貫通各縣各行業各企業的職業教育發展體系。主城區以邯鄲市職教中心為龍頭,職業學校和成人中專為主體的職業教育集團正逐步建立,縣域以縣職教中心為主陣地、鄉鎮成人學校為依托、村成人學校為基礎的三級職業教育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各職業院校圍繞地方主導產業和特色經濟的發展調整專業結構,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結構較為合理、具有地方特色的職業教育專業體系,目前邯鄲市的職業院校主要開設信息技術、加工制造、商貿旅游、財經、農林等11類50余個專業。但如今邯鄲市職業教育還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基礎薄弱,辦學條件差。邯鄲職業技術學院是邯鄲市目前唯一的高等職業院校,而以邯鄲市財經學校、邯鄲市工業學校為代表的公辦中職學校都是由原來的社區普通高中撤并或由于國有企業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由原有國有企業子弟中學改造而成的,這些學校普遍存在整體規模小、實訓實驗室等基礎配套設施少、辦學層次低的問題,而與企業合作的實習場所更是鳳毛麟角。從37所邯鄲市現有職業學校的占地面積來看,33所職業院校平均占地面積小于35畝,實訓實驗建筑平均占地不足3畝,特別是建筑、機電等對實訓要求較高的專業,即使是作為市級重點職業中學的邯鄲市職教中心也沒有與之相配套的實訓室。狹窄的辦學空間和簡陋的教學設施,極大地限制了邯鄲市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制約了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這也與邯鄲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人才的需求相差甚遠。

2.師資數量不足,師資隊伍素質有待提高。通過對邯鄲市職業院校的調查顯示,除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外,其他各職業學校的專職教師不足50人,且年齡層次偏大,中青年骨干任課教師數量更少。教師的學歷結構方面,相當一部分中職學校還有將近1/4的一線教師沒有本科學歷,而研究生學歷平均每所學校不足2人。從職稱結構看,邯鄲市職業院校中高級職稱教師占比不到1/3,而具有專項技術認證、相關從業經歷的“雙師型”教師更是不足1/4。由此可見,目前邯鄲市職業院校普遍存在師資力量薄弱尤其是技能型、專業型教師缺乏的問題。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沒有高素質的人才,努力提高教師的學歷水平和技術實踐能力已經成為邯鄲市職業院校更好發展的關鍵所在。

3.整體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依然較低,管理不夠規范。通過調研發現,邯鄲的職業學校多數由原來的職業高中轉化而來,這些學校普遍起點低,規模小,缺乏規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缺乏嚴格的教學計劃和監督體系,辦學水平較低。尤其是民辦職業學校,在生源數量、質量方面競爭能力較弱,一些學校甚至為了生存走捷徑,在招生方式、專業建設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期行為,嚴重影響了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社會聲譽。

4.專業設置不能很好地與縣域經濟特色相結合。邯鄲市各級職業學校在課程設置和專業建設的過程中與邯鄲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人才的需求相脫節,沒有做到職業教育根植本地,服務本地的辦學理念,教育基礎化、從眾化現象明顯。如會計、計算機這些社會熱門專業幾乎已經成為每個職業學校的必設專業,但是當地對這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已飽和,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不在學校考慮之列。如邯鄲市東部農業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魏縣、館陶等縣職教中心并沒有服務于當地農業發展特色開設種植養殖、農機維修等專業;又如,永年縣是全國知名的緊固件制造基地,近幾年由于產業結構的升級,需要一大批模具設計、加工的專業技能型人才,但是永年縣職教中心也沒有開設相關專業。

5.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實踐教學環節對于職業院校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實踐教學環節的落實質量取決于實習場所、實習設施、實踐指導教師的職業素質和實踐課程實施管理制度及考核方法的科學性等諸多環節。從調研的結果看,邯鄲的職業學校包括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在內,實踐教學場所的匱乏和“雙師型”師資力量的不足都是制約辦學水平的瓶頸環節。從抽樣調查的“雙師型”教師的學校來看,由于對“雙師”教師缺乏統一的認定規則,不少學校把具有職業資格證書和具有某專業、行業技術職稱的教師均統計在“雙師”范圍,然而實際上這些教師中相當一部分沒有從業實踐,無法真正勝任學生的實踐技能指導。

6.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與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有脫節。通過與職業院校的師生交流,我們發現多數學校在課程設置和教材選擇方面存在相當程度的隨意性,或選擇高職教材,或選擇高中課本,有些任課教師甚至自主選擇授課內容,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脫節,與各專業的技能和素質培養目標相脫節。

二、邯鄲市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措施

1.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創新辦學模式,靈活高效地為邯鄲市經濟建設服務。2009年邯鄲市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全市GDP的比例為2.63%,而同期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為3.59%,可見,邯鄲市的教育投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較低,就河北省來看,其預算內教育經費、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連續多年處于全省下游位次。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知識經濟時代更是不能輸于教育投入。從邯鄲市教育事業“十二五”規劃中可以看到,邯鄲市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將達到4%,并將在冀南新區規劃協調區內啟動建設邯鄲教育新城,通過整合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資源,優化結構,擴大規模,提升層次,做強高等教育,搞活職業教育,聚集高端人才,吸引名優企業,把邯鄲教育新城建成省內一流、全國知名的創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逐步形成數量充裕、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的現代化、國際化、特色化教育新區,相信這必將助推邯鄲市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建議邯鄲市出臺相關的人才激勵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大力宣傳表彰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這既有利于職業教育吸引更多的資金和社會資源,促進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又有利于為邯鄲建設人才強市和經濟強市吸引更多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能人才。

作為職業院校也要積極探索,不斷拓寬職業教育的服務功能,實行開放式辦學,不局限于學歷教育,在為轉業退役軍人、農村青年、農民工、轉崗再就業人員、下崗失業人員等群體開展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的新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拓展生存空間。各縣級職教中心要立足于當地農村、農民、農業。對農民開展短期培訓并進行長期指導,通過集中或分散的方式對有能力的農民開展職業資格培訓或相關學歷教育。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辦學模式,推廣借鑒磁縣職教中心經驗,運用股份制、租賃制等新的資本運作形式,將民間資本、社會閑置設備、行業學會和企業的專家技術能手引入學校,與省焊接協會聯合辦學,成立五星焊校,大幅度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2.提高教師實踐技能水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職業院校與普通本科和高中院校的本質區別在于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即是對工農業生產相關技術的實用技巧和掌握的熟練程度。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相關的實踐經驗和高水平的職業能力。邯鄲市“十二五”規劃中,未來五年邯鄲市中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占比應至少達35%。而就目前邯鄲市職業院校的師資水平來看,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邯鄲市政府和各學校要創造條件讓教師走出校園,深入企業或農村,建立起參與企業生產經營或到農村進行實踐的有效機制,增強教師的實踐經驗。此外,還應通過校企合作、聯合辦學等方式將工作在第一線的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實踐經驗豐富的農業技術人員引入校園,鼓勵他們擔任兼職教師,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快地接觸企業生產經營或農業技術的最新成果。尤其涉農專業要千方百計把那些養殖能手、種植能手等有一技之長的行家里手請到課堂上,這樣能更好地對學生起到示范作用。

3.創新教學質量觀,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提升職業教育為邯鄲市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能力。職教畢業生就業難和就業質量低是制約職業教育擴大教學規模,吸引高起點生源的重要因素。同時,涉農專業人才的匱乏是制約邯鄲市新農村建設的因素之一,如何妥善解決這兩個難點問題?職業教育可以在為邯鄲市各縣鄉的新農村建設量身打造高素質農業后備軍的過程中,尋求拓展畢業生就業的新渠道。所謂“故土難離,鄉情難舍”,只要具備了適用的、過硬的技術和本領,在本鄉本土創業既有豐富的人脈支持,又有對民意、市場的準確把握,無疑增加了就業、創業成功的把握,這樣在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的同時,還有利于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反過來,通過這些優質畢業生的示范效應,可以提高家長和農民選擇及接受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的積極性,為職業教育突破生源困境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使職業教育和新農村建設就此形成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黃啟泉.試論金融危機下我國職業教育的困境與對策[J].學術論壇,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