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專業文獻綜述范文
時間:2023-11-10 17:39: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學專業文獻綜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英文名稱:Laboratory Animal and Comparative Medicine
主管單位:上海科學院
主辦單位:上海實驗動物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4-8448
國內刊號:31-1954/Q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篇2
關鍵詞 城市林業 高等教育 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城市林業是一門發展迅速、前景廣闊的邊緣性科學,由林學、園藝學、園林學、生態學、城市科學等組成的交叉學科,與景觀建設、公園管理、城市規劃關系密切,以城市森林培育、經營和管理作為核心和重點。①城市林業起源于北美,加拿大學者Erik Jorgensen于1965年首先提出城市林業的概念,并率先開設了城市林業課程。美國于上世紀70年代成立了環境林業研究所,專門研究城市林業,目前美國城市林業的相關研究和教育一直處于世界的前列。②美國已有30多所大學開設了城市林業課程,③我國于上世紀80年代末,從加拿大引入國內,開始了城市林業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北京林業大學率先開展了城市林業的系統研究,并開展了城市林業方向研究生的培養工作。④目前,包括華南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北京農學院在內的多所高校陸續開始了林學或園林專業的城市林業方向本科教育工作,促進了城市林業在國內的發展。但目前我國的城市林業教育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何發揮各高校優勢和特色,培養符合城市林業發展要求的畢業生,促進地方乃至全國城市林業的發展,是各個高校應思考的問題。根據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幾年來的辦學經驗,要辦成特色鮮明、符合社會發展的專業,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建設。
1 制定符合社會需求的培養目標
一個專業能不能立足,最根本的是看培養出的學生是否符合社會需求。因此首先需分析城市林業特點和要求,確定該專業畢業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制定符合社會需求和專業要求的培養目標。城市林業不同于傳統林業,其建設、管理的對象是城市森林。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地域內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主,促進人與自然協調,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由以樹木為主體的植被及其所處的人文自然環境所構成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⑤因此城市林業融合了園林、園藝的優勢和長處,是林業和園林的結合,其以城市綠化、美化和生態化為目的,實現森林景觀與人文景觀有機結合,根本任務就是要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滿足人們貼近自然的需求。
根據城市林業的特點和建設目的,北京農學院結合自身優勢和定位,將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培養目標定為培養具備林學、生態學、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林業、農業、環保等部門從事森林培育、林木育種、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建設及管理等工作,能在新農村建設中進行城鄉綠化規劃、林草花繁育栽培與養護等的高級復合應用型人才。
每個學校由于其所處地理位置、辦學規模以及實力存在差異,因此應明確定位,確定培養的城市林業人才的服務對象,這樣才能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的放矢。北京農學院是一所特色鮮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屬都市型高等農業院校,因此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立足北京,培養的學生主要為北京城市林業建設服務,同時從北京輻射全國。
2 設置符合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
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獲得,培養目標的實現,需有相應的課程體系作支撐。根據城市林業對人才的需求,及其培養目標,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設置了相應的課程體系。首先必須夯實“四梁八柱”類課程,即重要的專業基礎、專業必修課程,包括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樹木學、森林生態學、森林培育學、林木遺傳育種學等,這些均是林學專業學生必須學好掌握的課程。而后根據現代林業發展及城市林業要求,設置了花卉學、城市林業、城市環境學、生態旅游學、自然保護區管理、GPS測量與數字測圖、計算機輔助設計、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城鄉綠地規劃等特色專業選修課程,保證課程內容的先進性。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學生能掌握城市林業所需的基礎知識。由于城市林業重視城市森林的生態功能,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將生態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樹立學生的生態觀。
3 突出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我國教育部提出,本科教學要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轉變,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組織學生進行創新性實驗和實踐,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⑥近幾年,國家重視生態環境,大力建設森林城市,開展了平原大造林工程,為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學生就業提供了機遇,同時也對其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才能符合現代林業發展的需要。
林學專業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學生需要通過實踐才能使知識融會貫通,因此實踐教學在林學專業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實踐教學一直是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的特色,學校重視和強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前包括課程的實踐教學,及專業實踐課程在內,實踐教學學分占到總學分三分之一以上。在教學過程中增加設計性、創新性、綜合性實驗環節,增加學生參與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為強化實踐教學,在每學期結束后設置2~3周的小學期,進行專業相關的實踐教學。在夏季小學期開展綜合性的野外實習,將各專業課程涉及到的實習內容串聯起來,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吸收,并且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冬季小學期開設室內綜合實驗課,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完成實驗,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鍛煉和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另外,實踐基地的建設保證了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和教學效果。目前,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有實踐基地12處,均制定了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為實踐教學提供必要保障,其中百花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被評為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
4 增強學生科研素質
通過科研訓練增強學生科研素質,是提高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學生創新能力和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從大二開始實施導師制,充分發揮教師對于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使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提前參加科研實踐活動,提高科研素質。導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的同時,引導學生參與相關的科研工作、參加“大學生科研創新行動計劃”及“挑戰杯”等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和科技競賽活動。2009、2010、2011級的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學生,均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參加了大學生科研創新行動計劃,一方面學生開闊了思路,增強了動手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帶動了學習和科研的氛圍,增強了對科研的興趣。對于成績優異或有專業特長的學生,在完成基礎階段學習后可進入導師的課題組參與導師科研,經過訓練,可撰寫科研論文。實施導師制對于幫助學生完成專業階段的學習任務,培養科研素養,提高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專業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通過幾年的建設和發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養的畢業生已在北京百萬畝平原造林行動中開始發揮作用。雖然目前我國已開展了不同層次的城市林業教育,但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建立的較為完善的城市林業教育體系還有明顯差距。⑦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化的負面效應愈加嚴重,城市林業的作用和地位愈加突出,對城市林業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大力加強城市林業的人才培養、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學隊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林業教育體系,是我國城市林業發展的需要。
課題項目:北京市教委優秀教學團隊建設計劃
注釋
① 陳溪興.我國城市林業的特點、存在問題及對策[J].華東森林經理,2009.23(4):57-59.
② 劉德良,李吉躍.美國城市林業教育與培訓[J].中國林業教育,2006.4:67-72,12.
③ 王東.城市林業的產生和發展綜述[J].寧夏林業科技,2012.53(6):5-6.
④ 江娟,樊寶敏.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城市化與城市林業發展[J].中國城市林業,2009.7(4):13-15,24.
⑤ 王成,蔡春菊,陶康華.城市森林的概念、范圍及其研究[J].世界林業研究,2004.17(2):23-27.
篇3
>> 校企聯合培養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現狀調查及分析 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探討 試論高校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模式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探析 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的思考 對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探討 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文獻綜述 北華大學林業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經驗 產學研結合模式在中醫骨傷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 從碩士學位論文引文透視研究生的信息能力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探析 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現狀分析 國家“特需項目”全日制工程碩士學位研究生實踐環節培養模式研究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現狀與發展探析 文件檔案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教學方案構想 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與實踐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藥物分析方向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探索 研究生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 基于話語分析方向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寫作的對比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2-11-07.
[2]王潤蓮,杜柄旺.養殖領域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幾點思考[J].農業教育研究,2010,03:5-7.
[3]沈偉,李蘭,閔令江,等.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不同培養模式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5(3):68-69.
[4]李文紅,程光平,胡庭俊.淺析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漁業領域研究生教育現狀和發展前景[J].高教論壇,2011(12):95-107.
[5]林桂娟,於朝梅,宮佳,等.養殖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探討-以南京農業大學農業推廣養殖領域研究生培養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1,11:72-74.
[6]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EB/OL],2014-02-26.
[7]姜懷志,孫永峰,劉樹明,等.地方高等農業院校全日制養殖領域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體系的探討[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3,34(10):58-60.
[8]聞曉波,冉旭華,朱戰波,等.基于產學研聯合的獸醫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5,36(5):98-100.
[9]教育部.改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學術化傾向[EB/OL].育龍在職研究生網,2011-03-25.
[10]徐云,陳莎莎.具身認知視域下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的教學反思[J].教育教學論壇,2017,2:204-205.
[11]常寶英.對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1):170-171.
[12]尹榮煥,何劍斌,白文林,等.高等院校動物醫學專業本科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J].農學學報,2014,4(6):97-100.
篇4
根據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從1998開始國家對中等專業學校招生分配制度改革。至今,改革已經有十幾個年頭了,中等職業教育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也給中專學校特別是農業中專學校教師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影響。
二、中職教育制度改革對農業中專的影響
(一)農業中職學校面臨生存壓力。
在我國由農業化向工業化轉變的進程中,絕大多數中職學生都是希望到大中城市就讀。由于沒有了國家工作分配作為保障,愿意從事農業生產和報讀農業學校的人數越來越少,農業學校的生源一直都不足,有的專業就只招得幾個學生,有的甚至一個學生都招不到,農業學校只好撤銷學生報讀少的專業。為了生存,許多農業學校不得不增加非農專業,招收非農專業學生。但與其他的非農學校相比,沒有競爭優勢,能招到的學生仍然很少。導致農業學校的教師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不少教師因此想盡辦法改行或搞調動,無心上課。
(二)農業中職學校教師無所適從。
中專學校以前是培養國家干部的,現在轉變為培養技術工人,教育對象的改變使教師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在課堂上少了傳播知識的自豪和喜悅,多了自身價值得不到認可的挫敗和無奈,上課的積極性受到很大的影響。
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普高熱”的升溫,愿讀中職的人數不斷減少,許多非農學校都未能完成招生計劃。農業學校則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學校都實行教職工全員招生,教師不得不親自去各個中學作宣傳廣告,發傳單。甚至象保險推銷員推銷保險一樣一家一戶去拉生源,感覺教師的尊嚴一落千丈。
(三)教與學的矛盾不斷加深。
學生素質也發生變化。以前進入農業中專學習的學生的入學分數基本上都超過普通高中的分數線,文化素質相當高,一教就會。而現在剛好相反,進入中專學習的基本上是上不了高中的學生,素質比較差。很多老師的思想觀念跟不上形勢的改變,仍然用老一套方法給學生授課,教與學的矛盾不斷加深,教師怎么講學生都無法理解,教學質量非常不理想。
三、農業中職教師的應對措施
而對中職教育的這些變化,許多農業中職學校教師無法適應,感到前所未有的力。那么,我們的教師該怎么辦?通過這些年來教學的體會和總結,我認為應從思想觀念和教學模式兩個方面著手。
(一)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
1.相信國家,相信自已。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已經為中職教育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就算以后真的一個學生都招不到,甚至要撤銷學校,國家也會妥善安排我們的,同時,也要相信自已,不論情況怎樣,都會找到解決的辦法的,坦然面對所發生的一切,踏踏實實的作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2.端正職業態度,少一些患得患失,多一些平常之心。
一直以來,學生經常把老師叫恩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而且一旦有所作為,總希望能回報老師,很多學生有所作為后,常會帶著感恩之心自已老師匯報。老師就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已放在施予者的地位,希望能得到學生對自已付出的認可。但現在,中專學校出去的很多學生只能成為一名普通的勞動者,而且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學生畢業之后就不再與自已曾經的老師聯系,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但很多老師覺得很失落,覺得自已為學生付出那么多,學生都不會感恩,因此缺少了教學的熱情。其實作為老師,其本質就是一個職業,老師對學生的教育、關心是自己的責任,不是對學生的恩賜。如果明白這一點,我們就能始終關心愛護我們的學生,以平常之心面對工作中的榮辱得失。
3.正確理解教師尊嚴的內涵。
我們教師的真正尊嚴在于我們的專業素養和內在人格,而不是我們是否在外面發傳單,是否親自招學生。教師為學校招生所做的工作只是其實與尊嚴無關。只要我們能把帶回學校的學生好好培養,成為合格的人才,我們就是有尊嚴的。認識到這些,我們就能把重重在心里的抑郁化解,放下思想上的袍袱。
4.評判人才的標準要改變。
1998年以前入學的中職學生都是包分配的,畢業出來基本上都是國家干部,發展的條件優越,而且學生自身素質高,比較容易作出成績,成為科技帶頭人,政府部門的領導干部也不少,教師和學校都以他們為榮。而現在的中專生一來本身素質較差,二來出去后生存環境也不是很好,畢業出去后,大部分都是自謀職業,能在社會上有突出貢獻的人很少,大多數只能成為普通勞動者,教師們很難把他們當成人才,因此,有些教師就很失落,沒有成就感。其實這是我們對人才的誤解,不只是有突出貢獻的人是人才,現在我們正在培養的中專生,今后就算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只要能勝任所作的工作,他們就是人才,他們同樣是老師的驕傲。如果教師能這樣淡定地看待學生,那他就有了成就感,有了工作的動力。
5.提高老師的道德素養。
現在在農業中職學校學習的許多學生文化素質較差,甚至還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在農村人口紛紛進城打工的大背景下,這些年青的學生仍然選擇了農業學校,說明他們是有理想、肯吃苦的,真的是想學些有用的東西干一翻事業。現在農村里的農業勞動人口老化,而他們對農業的執著,正是我們國家農業未來的希望。我們作為農業中職教師更應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些,尊重他們,善待他們,耐心地教育他們,讓他們成為未來農業戰線合格的建設者。因此,讓我們農業學校的教師作一名未來農業希望的守護者吧。
(二)要改變教學模式。
1.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現在中專學校培養的不再是國家干部,而是要有較強動手能力的技術人才,對教師專業素質的要求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更高。作為專業教師,僅僅有理論已經滿足不了中等職業教育的要求了。教師必須繼續提高自己,把自已培養成“雙師型”人才,做到在課堂上講得清,講得透,在實驗室在實踐中做得好,做得快,真正培養學生過硬的實際操作技能,使學生心服口服,使學生心甘情愿跟老師學。
2.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降低理論難度同時增加實踐時間。
目前農業中職學校的學生一般文化素質較低,如果還象過去那樣不論以后用不用得著的理論全都給他們講,不但效果差,而且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把許多對學生今后用不著的或用處不大過于深奧的理論內容刪除,同時增加實踐的時間,使學生容易理解,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強,也更適合他們自身發展的要求。
3.從實際出發,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
農業學校與非農學校不同,農作物的生長和畜禽的養殖都有其周期性和季節性,實踐課很難完全按計劃安排。我們必須改變過去以理論課為中心安排實踐課的教學思路,而是以實踐為中心來安排理論課程。根據農作物和畜禽的種養實際變化不斷改變教學內容,既可以先理論后實踐,也可以先實踐后理論。上理論課的場地也可以靈活多變,既可以在教室,也可在養殖場和種殖園,這樣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學生更容易理解學習的內容,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效果會更好。
4.開放辦學,帶領學生闖市場。
現在報讀農業中專的學生基本上都來自農村,選擇農學類專業,意味著他們在城市就業沒有專業優勢,要想有更好的發展還必須回到農村去創業。因此,我們農業學校的教師有必要帶領他們到市場去闖一闖,通過創辦養殖場、種殖園等等與市場相連的經濟實體,使學生不僅學會技術,還學會創業所需要一系列知識,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1998-2002年,我帶了一個園藝專業班級,為了讓學生了解創業的知識,我在取得學校的支持后,親自組織學生籌集資金,自建經濟實體,并帶領全班學生參與制定計劃、租土地、進種苗、買肥料,建立了班級花卉種殖園,直到最后聯系買家銷售花卉產品全過程,都指導學生參加每一個環節。我所帶的班級成為建校以來公認的最優秀的班級之一。
四、綜述
中國農業目前的農技人員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發展需要,今后的需求量仍然很大。農業學校的教師,正處在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只要能認清形勢,樹立信心,順勢而為,一定能化危機為機遇,為中國的農業職業教育再立新功,為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卓越獸醫師;培養
“卓越獸醫師培養”是動物科學教育中獸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在2010年頒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現已成為現代獸醫學教育界十分關注的問題。為適應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培養都市農業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各大院校近年來以“卓越獸醫師培養”為載體,加強教學實踐和注重實效的能力培養,進而貼近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需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行業潛質、能適應現代化獸醫學模式的臨床獸醫師。本文從“卓越獸醫師培養”的目標、方式與實施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綜述。
1.背景依據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學生人數迅速增加,這就使得大多數學生能夠接受高等教育,這為提高全民素質和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一批批走出校門的畢業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就業形勢。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不斷邁向大眾化教育的大環境下,各個高校面臨著諸多問題,如何增加就業機會、開拓畢業生就業渠道、緩解高漲的就業壓力等,這不僅關系到和諧校園的構建,還涉及到社會的穩定乃至和諧社會的建設。對于農業類院校中獸醫學科的學生而言,同樣面臨緊張的就業壓力。
各大院校紛紛響應政府的號召,貫徹落實教育模式改革,根據自身特色和學生的需求及實際興趣,分別開展“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卓越醫師培養計劃”、“卓越管理者培養計劃”、“卓越中醫師培養計劃”等,以獸醫學科為特色學科的農業類院校也需要貫徹國家的指導方針,實施開展“卓越獸醫師培養計劃”。
2.“卓越獸醫師培養”計劃的目標
傳統獸醫學科教學模式中,教學方法陳舊,墨守成規,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們大多只能被動接受,很少能主動參與課程討論教學,不能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并且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培養,造成學生就業的無差異性,導致畢業生對自己沒有準確定位。對學生而言,在校期間學習的理論知識根本不能滿足崗位需求,存在專業知識單一、動手能力差等缺陷,缺乏熟練的臨床實踐動手能力,不能及時上崗,這與崗位需求錯位,一般崗位注重應聘者的綜合能力,學生沒有過硬的技術本領,充分的臨床經驗,就談不上高質量的就業。
鑒于傳統教學模式的陳舊,培養目標模糊,造成學生定位模糊,不能很好適應崗位要求,加之就業形勢的嚴重性,“卓越獸醫師培養”的目標就是培養具有較高的人文素質、豐富的知識結構和強大的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技術過硬,經驗豐富,應對能力強。從而增加獸醫學科畢業生的就業率,促進沿海都市型現代化農業的蓬勃發展。
3.“卓越獸醫師培養”的實施方法
加強學生基礎課程的學習,扎實的基礎知識為創造力的培養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因此,必須加強基礎課程建設,基礎獸醫學,臨床獸醫學,預防獸醫學等基礎學科的學習,與此同時改善教學方法以突出學生個性為重要方向,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造性,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和自由探索時間。加強不同學科體系之間的交叉和融合,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知識背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學習國外先進的臨床獸醫技術。
(1)執業獸醫制度的實施為全科卓越獸醫師培養提供了可靠保證
加強學生基礎課程的學習,扎實的基礎知識為創造力的培養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與此同時改善教學方法,以突出學生個性為重要方向,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造性,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和自由探索時間。加強不同學科體系之間的交叉和融合,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知識背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學習國外先進的臨床獸醫技術。
我院已經推行的“卓越獸醫師”計劃,就是要用更多的經費購買實驗動物,給獸醫專業的學生比較多的實踐動手訓練,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與手術,具備更強的獨立診斷和手術的能力,為畢業后成為合格乃至“卓越”的獸醫師打下基礎。
(2)組建培養全科卓越獸醫師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要培養卓越的獸醫師,必須有卓越的教師。我們的獸醫教授首先要成為卓越的獸醫師每年派出3-5名教師到國內外著名的動物醫學相關專業的大學和研究所、動物醫院等進行培訓。今后進一步開展全科動物醫院崗位模擬訓練和技能鑒定,培養適合沿海都市型畜牧業需要的卓越執業獸醫師。每年100%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參加訓練和鑒定,使取得全科獸醫執業證書逐年增加。
(3)增強校企合作,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盡可能讓學生深入崗位學習,了解獸醫臨床實際需要,熟悉臨床環境,熟悉臨床操作技術 ,熟悉臨床研究的基本方法,進而提高職業素養、分析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能力。學校和企業或臨床獸醫診所共同制定培養目標、方案、實施培養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不僅學到知識,增強動手能力,也為實踐基地的發展做出貢獻。
(4)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為學生的就業創造優越的機會
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提供給學生和企業一個雙向選擇的可能性。以獸醫學科為特色的農業類院校,應借鑒其它特色院校的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尤為重要的是根據自身特色和辦學特點,設計契合本校、本專業的合理有效的卓越獸醫師人才培養模式。卓越獸醫師培養模式中必須考慮的有三方面,首先是學院與學生之間的教育方式與教育內容,再次是學生與獸醫臨床崗位之間實踐教學,最后是學校與獸醫臨床崗位之間的互惠合作。
4.培養模式
現有針對工程師的培養模式,針對醫師培養的人才培養體系,針對中醫師的培養模式等,這些模式要求學生在大學重視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加強在企業和臨床的實踐學習,加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了實習基地的建設,并為學生的就業創造了優越的機會,提供給學生和企業一個雙向選擇的可能性。以獸醫學人才培養為特色的農業類院校,應借鑒其他特色院校的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尤為重要的是根據自身特色和辦學特點,設計契合本校、本專業的合理有效的卓越獸醫師人才培養模式。卓越獸醫師培養模式中必須考慮的有三方面,首先是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教育方式與教育內容,再次是學生與獸醫臨床崗位之間實踐教學,最后是學校與獸醫臨床崗位之間的互惠合作。
“大學教學是一種復雜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這就要求參與“卓越獸醫師培養計劃”的院校和教師并非只是完成一項教學任務,院校和教室需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設計課程教學,著重對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在盡力學好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盡可能多的參與到臨床學習實踐中,學習獸醫臨床基本操作、注意事項等相應實驗實踐。學校需加強與企業或單位的合作,更多地為學生提供臨床獸醫實踐基地和場所。綜合考慮以上幾個方面,才可指定出合理高效的卓越獸醫師人才培養模式。
5.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法
“卓越獸醫師培養計劃”貫徹實施,肯定會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精心設計的培養模式是否能夠有效實施,需要一步步探索。其次設計出的培養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也會出現主觀或是客觀的問題。
5.1 教學模式“滿堂灌”到個性化培養
高等院校的教師一直依循著“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然而在“卓越獸醫師培養計劃”中需要教師改變其教學方式,使課程豐富有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但是高校缺乏考核體制來考核教師的教學以認定其業績,這可能導致教師對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專注度不夠。
5.2 學生被動的學習習慣
長久的被動教學模式,使得學生養成上課以老師為主的學習方式,被動的接受課程內容,當學生不習慣教師新的教學方式時,常表現為在課堂上不能積極給與教師回應,不愿參與到與教師的互動中,這就使得“卓越獸醫師培養計劃”的培養模式實施效果不明顯。
5.3 實踐基地的顧慮
企業或是獸醫診所總是追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企業對校企合作存在一定顧慮。目前對企業或獸醫診所的培養資質國家現沒有統一的標準和門檻,對學生在實踐基地的培養質量沒有相應的評價標準,實踐基地對如何指導學生也存在困惑,實踐基地可能無法提供優秀的崗位導師,造成學生的培養不能深入進行,從而影響計劃實施。還有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安全問題也是基地十分關注的問題,當出現臨床醫療糾紛、醫療事故時,誰來承擔責任。
5.4 可能的解決方法
鑒于上述問題,需采取一些措施進行彌補。有些院校通過為學生買保險的方式來解決學生安全問題。對于教師,院校應盡快制定考核標準以及獎勵,加強教師改革創新教學方式的動力,使其從中收益;在調動教師的積極能動性后,其會貫徹落實卓越獸醫師培養模式,以學生為本,強調對學生個性化培養,因材施教,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可得到施展。要想“卓越獸醫師培養計劃”走的更遠,需要國家政府的鼎力相助,盡快出臺相應政策,解決安全責任、政策扶持、防止人才流失等問題。
綜上所述,“卓越獸醫師培養計劃”是一項有益于國家、社會、學校、學生和實踐基地的培養方式,學校應認真貫徹落實,探索高效合理的培養模式,制定培養方案,思考今后如何實施,將目前的課程教學、人才培養、政策扶持與培養方案進一步融合,培養出真正為企業所需,為社會發展所需的獸醫人才。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EB/OL].http:///a/20100729/002511.htm.
[2] 馬靜,楊麗莎.淺析“卓越醫師”的教育培養[J].科教文匯,2012,2:138,160.
[3] 王慧敏,范雙喜,沈文華.創新 “3+1” 人才培養模式,強化都市農業人才實踐能力[J].高等農業教育,2012-10,10:3-5.
[4] 董華青,阮慧敏,等.地方院校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的構建與實踐[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2):93-98.
[5] 許世華,黃忠仕,曹軍.對地方醫科院校實施 “卓越醫師培養計劃”的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5):871-872,878.
[6] 龔衛娟,史宏燦,等.省屬綜合性大學卓越醫師培養的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3, 15(6):652-654.
[7] 韓立民,葉耀輝,何春生.卓越中醫師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醫教育,2012,31(1):15-17.
基金項目:
天津農學院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12-A2-02).
篇6
關鍵詞:畢業實習;存在不足;改革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0-0037-02
畢業實習是本科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必要實踐環節,是學生踏入社會之前提高綜合素質、獨立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鍛煉環節。大多本科畢業實習都是安排在學習的最后一個學期或者是第7、第8學期,由于最后兩個學期涉及到學生的考研、找工作等具體情況,因此2002年青島農業大學農學與植保學院的植物保護專業便將畢業實習時間調整在第6學期和第7學期之間,時間跨度為每年的5月中旬到9月底,這段時間大田作物、露地蔬菜及果樹等植物處于播種生長期,病蟲害逐漸發生,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生產實踐中作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以及病蟲害發生的具體情況,為學生提供了了解生產實踐的機會。
青島農業大學農學與植保學院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采取四年連貫式培養模式,在第三學期便結合科研訓練實踐課程開始選擇導師,通過兩個學期的科研訓練,學生在畢業實習時便可以較快地融入到畢業論文的設計及實驗過程中,同時,畢業實習的前期階段是學生專業課結束后的專業生產實習課程,該課程由專業課老師帶領,以小組為單位,到各個實習基地調查果樹、大田作物、保護地蔬菜等的生長狀況,同時了解這個階段病蟲害發生情況。專業生產實習課程結束后,緊接著進行畢業實習,實踐課程的環環相扣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有序培養。經過十幾年的課程改革,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基本達到了培養人才綜合能力的目的。但是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畢業實習中存在的不足也暴露出來。
一、畢業實習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1.學生在第三學期選擇導師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學生不了解專業方向,不熟悉導師研究內容,基本沒接觸過專業課,只學習了普通昆蟲學和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僅僅憑導師給的論文題目,而學生對論文題目的理解只是想當然的字面意思,甚至于高年級同學的一句話便選擇畢業實習指導老師或者是將來的考研方向,選擇的片面性導致學生在專業課學習時出現偏科的現象,比如考植物病理學方向的學生不認真學習昆蟲學的相關課程,而在真正實習的時候,有的學生想換實習方向卻因為煩瑣而不能順利地更換。
2.導師要求參差不齊,導致學生存在攀比情結。學生畢業實習不僅僅是一個長專業知識長專業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接觸社會、學習如何溝通如何跟人交往的一個過程,也是學習做人學習獨立做事的一個過程。目前畢業實習學生都分散到各個導師的課題組,有的導師要求比較嚴格,完成畢業論文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要定期地匯報實習情況;有更多的機會到田間到企業去了解實際情況接觸社會。而有的導師給學生一個題目,便放任不管。學生實習期間經歷一個暑假,有的導師在假期一個月不再進學校,學生的實習指導無從談起。學生對畢業實習的意義認識不足,部分學生覺得做實驗耽誤學習時間,耽誤玩的時間,覺得做實驗是給導師干活,而沒有意識到畢業實習其實是走出校門接觸社會的一個視角,是獨立開始工作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嘗試,也是運用幾年所學知識到具體工作中的一次鍛煉,對學生來說是一份難得的閱歷,對踏入社會順利進入今后的工作狀態以及如何與團隊合作等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正因為導師要求不同,部分學生認識不足,導致學生畢業實習糊弄的思想越來越普遍,大多數的學生把考研作為唯一的奮斗目標,與考研學習、參加考研輔導班沖突的事情一概視為耽誤時間,不愿意離開學校,不想花心思在實習上,要求嚴格的導師面臨沒有實習學生的尷尬境地,部分學生把畢業實習當成是走過場,只要能畢業就行,沒有真正地認識到畢業實習的重要性。
3.目前培養模式不能與學生的多向擇業有機地結合。目前學生畢業后的去向大概有40%左右的學生讀研,有30%~40%的學生進企業,有10%~20%的學生考公務員。而目前這種畢業實習模式單一,學生實習都是進入指導老師的課題組,跟不同的老師做論文,主要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部分學生畢業后直接就業進入企業做營銷或者技術服務等工作,想在畢業實習時進入企業實習以便更多更好地了解,但是由于學校要求畢業實習要完成學術畢業論文,而進企業實習完成這樣的論文有困難。因此,最近幾年來我們進企業實習的學生寥寥無幾。而一些科研事業單位的聯合培養,由于學生的畏難懶惰情緒不愿意離開學校,很少有學生心甘情愿參加。因此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能力,針對性地培養適應社會不同工作崗位的專業人才,拓寬就業渠道,根據學生的就業方向確定不同的專業方向實習,也是植物保護專業畢業實習面臨的改革問題。
正是由于對教學目的認識不清,對畢業實習的意義理解不充分,部分師生重視程度不夠,考核制度不健全等等問題,導致部分畢業實習存在走過場糊弄過關等現象,這些都會影響到畢業實習的質量,成為培養合格人才的障礙。因此,必須提高對畢業實習的認識程度,理順畢業實習與其他教學課程的關系,端正師生對畢業實習的認識態度,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從而保證和提高畢業實習的教學質量。
二、提高畢業實習教學質量的幾點措施
1.加強學生對畢業實習意義的認識,充分發揮畢業實習在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上的重要作用。意識決定態度,畢業實習是高校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使學生把所學知識直接地應用到生產和實際工作中,也可從實踐中學習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或者在生產實際中驗證所學的知識,從而更牢固地掌握本專業知識,是課堂理論學習的進一步鞏固與加深。畢業實習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過程,是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以及學生的思考問題能力、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一條將知識轉化為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
畢業實習階段是檢驗大學理論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大學生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與人溝通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目前畢業實習階段從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撰寫開題報告,實施試驗方案,分析科研數據,整理畢業論文以及計算機繪圖作圖排版等都在這一階段得到充分的鍛煉。因此,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畢業實習的認識,在教學管理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大學四年學習關鍵環節設置的緣由,在畢業實習前專門進行畢業實習目的及意義的分析與講解,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端正實習態度,從思想上改變對畢業實習的輕視是實現畢業實習作為教學重要環節作用的根本途徑,只有重視了,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制度,強化考核的嚴肅性及目的性。健全的考核管理機制,是在確定實習目標和制訂實習計劃后確保實習質量,保證實習順利開展,實現實習目標的有力保障。成立專業考核小組,在整個實習過程中,在實習前、實習中和實習后定期或者是不定時地抽查、檢查實習進展情況。實習前召開動員大會,實習中進行實習計劃完成進度的抽查,督促學生按計劃完成實習任務,實習后進行畢業論文答辯,對于不合格論文不能通過答辯。只有考核嚴格了,管理才有效,結果才明顯。
3.開展多樣化實習模式,促進個性化人才發展。以培養合格人才為宗旨,以學生就業為核心,突出學生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畢業實習過程中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素養的培養與提高。在導師課題組實習的學生,教師根據畢業實習教學大綱規定,定期檢查學生的進度并進行相應的指導和督促,指導、推薦學生就業及考研。同時,學生可以根據就業意向選擇相應的實習單位和崗位,由專業老師負責根據畢業實習要求制定實習計劃、試驗方案、數據處理及畢業論文撰寫,但是具體實習工作是在企業或者是其他崗位完成的,這樣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既熟悉了實習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要求,同時也滿足了學校對畢業論文的要求,積累了經驗,拓寬了學生就業渠道,實現了高質量多渠道就業目標,既滿足了學校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為社會提供了急需的人才,同時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
畢業實習作為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青島農業大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教學實踐環節,起到將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及實踐能力有機結合的重要橋梁的作用,必須與時俱進,通過不斷的改革與發展,實現具有較強植物保護專業技能及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潘柳燕.加強畢業實習管理,提高實習質量[J].高教論壇,2004,(2):130-142.
[2]周慶元,包文姝.應用型本科專業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和就業工作一體化模式的構建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01):229-230.
[3]李國鋒,李云龍,張志剛,李寧湘.試論高校畢業實習的教學與改革[J].長沙大學學報,2007,21(2):90-93.
篇7
1 文獻統計分析
1.1 文獻數量統計 筆者通過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分別以“圖書館*RFID”、“RFID*圖書館”兩組關鍵詞為檢索路徑,采用高級檢索的方式,以2004~2013年為檢索年限,檢索時間截至2013年12月31日,檢索結果如表1所示。
■
1.2 文獻學科類別 以“圖書館?RFID”為關鍵詞檢索到的332篇文獻作為統計基礎,根據文獻研究內容主題進行統計,共涉及9個學科類別,其中199篇為圖書情報專業學科,占發表文獻總量的59.9%(見表2)。
■
1.3 發文年代分布
■
2 從文獻量化分析看研究進程
2.1 圖書館RFID研究文獻的起步 關于我國“圖書館RFID”的文獻研究起步于2004年。2004年西華大學圖書館李欣榮發表了《RFID在現代圖書館管理系統中的應用》,文章探討了RFID的定義、RFID系統的組成、RFID的優點,指出RFID及時是一種市場前景和應用規模巨大的高新技術,這種技術的應用將給現代圖書館管理系統帶來革命性變化。2004年杭州師范學院圖書館沈嶸發表了《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及其在圖書館的應用》,指出射頻識別技術RFlD與條形碼識別技術相比的優越性,在圖書館應用方面,射頻識別技術彌補了條形碼識別技術的不足。
2.2 圖書館RFID研究文獻的發展 2004~2013年間,共發表有關“圖書館RFID”的文章332篇,這些論文分別來自54種國內公開出版的學術期刊,其中包括圖書館學專業及人文社會科學其他專業。
從論文年代分布對其發展進程進行分析,10年的研究大體上分為2個階段:第一階段:起步階段,2004~2006年,這一階段涉及到的論文有17篇。第二階段:高峰階段,2007~2013年,研究的論文數量逐漸增多,7年共發表324篇論文,占文獻總量的97.6%,并逐漸形成研究熱點。這一階段可以看作是圖書館RFID研究的高峰平臺期,且還沒結束。
3 文獻研究的內容
3.1 RFID的理論以及應用模式研究 通過對10年發表的332篇論文主題的歸納分析,發現關于圖書館RFID的理論以及應用研究占大多數,都從RFID的介紹、特點、優越性在圖書館中應用的可行性以及應用效果等方面對圖書館應用RFID進行了充分的論述。
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劉紹榮、杜也麗、張麗娟在《RFID在圖書館使用現狀分析》一文中通過對國內外圖書館實施RFID技術情況的調研,就其在國內的總體發展情況、使用情況以及使用效果進行了分析,并指出使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為關注者和準備實施RFID的圖書館提供參考。
在《RFID在圖書館應用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蔡孟欣從圖書館的戰略規劃、經濟、技術、安全、人文等方面,對RFID在圖書館應用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同時指出圖書館應根據自身及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慮,進而確定是否采用RFID系統。
深圳圖書館甘琳在《RFID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創新》一文中從深圳圖書館應用RFID的經驗、體會出發進行闡述,同時在服務、業務及管理等方面,論證了這種新技術給圖書館行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3.2 圖書館應用RFID的優缺點研究 從目前發表的文章來看,有關RFID技術在圖書館應用的優勢,不足及改進辦法的論述已經比較全面。其優勢主要包括:①實現自助借還,優化圖書借閱服務;②便于書庫管理,提高館藏清點速度;③提高工作效率,節約人力成本等。不足主要包括:①成本較高;②標準不統一;③安全問題;④侵犯隱私權;⑤識別精度;⑥與現有系統的整合等。
西南政法大學圖書館楊雪在《RFID技術在圖書館應用中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在圖書館應用方面,RFID技術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可以提高圖書館的管理和服務水平,但在實際應用中仍然遇到一些問題。除上文提出的一些普遍存在不足之外,還提出圖書館在應用RFID技術中管理觀念滯后、系統集成方案不成熟等問題,需要圖書館、RFID廠商及管理系統開發商協調工作,共同解決。
天津農學院圖書館王穎在《對RFID在圖書館應用的思考》一文中重點討論了圖書館人在RFID應用中需要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包括RFID標準、人力資源合理安置、讀者調查以及圖書館應用RFID系統的示范項目等方面。
4 總結與分析
自從2006年廈門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和深圳圖書館應用RFID系統以來,國內許多學者即從RFID的概述、作用、運行模式等方面進行探討,取得有意義的理論和實踐成果。
4.1 RFID研究文獻增長迅速 筆者利用“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以“圖書館*RFID”為檢索策略,檢索出2004年至2013年文獻332篇,從“文獻發表年代分布統計”一表中可以看出,國內對RFID的研究成直線上升狀態。
4.2 RFID理論研究熱點 ①RFID概述及其特點。在圖書館領域,隨著現代化技術的廣泛使用,使用多年的條形碼識別技術逐漸被新型的射頻識別技術RFID所取代。對于RFID技術來說,其優勢主要表現為:使用壽命長、讀取距離大、標簽上數據可以加密、存儲數據容量更大等,該技術可以替代條形碼和磁條技術。②RFID在圖書館中的應用研究。自從RFID技術在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和深圳圖書館的應用,RFID技術已經受到圖書館越來越多的關注。RFID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使圖書館的管理更趨于科學化,將給現代圖書館管理系統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將圖書館從數字化圖書館推向了智能化圖書館。③RFID優缺點的研究。RFID技術在圖書館應用面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可以提高圖書館的管理和服務水平、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效率,但在使用過程中仍然遇到一些問題,也存在不成熟或不完善的地方。近些年許多學者通過對RFID技術在圖書館應用中存在的優勢及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方法及對策。
篇8
關鍵詞:邳州;產業;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1
一、引言
邳州市是全國四大板材基地之一,板材加工企業較多,全市各類板材加工企業達3500余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500家,其中涉及板材加工的企業有260余家,占據半壁江山。同時,依托豐富的銀杏、大蒜、礦產等資源開發銀杏、大蒜、石膏制品的企業數量相對也較多。但這些企業大多數是中小型企業,規模普遍不大,產值也普遍在3億元以下。目前邳州傳統產業的衰退與新興產業的尚未崛起使邳州的經濟發展面臨困境,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和政策扶持引導這些企業轉型升級無疑是擺在面前的難題和重點課題。
二、邳州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問題
(一)板材業:產業集聚度高,但產業集群特性不強
邳州林業資源豐富,板材加工業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且成為邳州市的支柱產業,產業集聚度非常高。在5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板材加工企業占一半以上,企業最多的官湖鎮幾乎全都是板材加工企業,戴圩鎮、議堂鎮、陳樓鎮、八義集鎮、八路鎮、炮車鎮等也都以板材加工企業為主。但這些企業只是在區域空間內的集中,卻并未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產業縱向一體化發展的深度不足,使整個產業的競爭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邳州板材70%以上出口,對國際市場依賴度高,伴隨著國際市場的需求減少,數量如此眾多的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必然面臨激烈的競爭態勢。而且板材加工并不是產業鏈的最下游,對市場的敏感度較低,不能及時感知市場變化從而快速應對,這也使得企業在市場變化時會較為被動。
(二)農業:加工業發展不足
邳州是銀杏之鄉、大蒜之鄉,銀杏、大蒜種植已成規模化,對銀杏、大蒜也進行了一些加工,但產業向縱深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研發問題、市場問題、品牌問題等。以大蒜為例,產品仍以初中級為主,多以鮮蒜銷售為主,加工業發展不足。偉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就是圍繞銀杏、大蒜進行產品研發,比如黑大蒜,售價較高,但市場需求量并不大,目前銀杏提取入藥還需要科技支持,重點推出的銀杏核桃奶也還未大規模推向市場。除了銀杏、大蒜以外,邳州還有一些蔬菜瓜果種植合作社和家禽家畜養殖合作社,但蔬菜瓜果本身屬于不易儲存的農產品,如果不發展加工業,損耗率高,利潤率就比較低,但目前這方面的加工企業非常少,總體來看,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度不高,加工業極為不足。
(三)高新技術產業及新興產業發展滯后
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是國家產業戰略化發展的重點,優先發展這些產業將能在未來市場競爭中占據先機。但目前邳州國家級或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總共只有7家,數量很少,新興產業相關企業也不多。在高新技術企業中,占據半壁江山的木業公司只有一家入選,而其它幾家入選的企業涉及行業分散,相關企業數量很少,難以形成產業化發展趨勢。受各種條件的制約,邳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新興產業的動力不足。
三、邳州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一)板材業:促進產業集群和企業集團化發展
產業集群是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組成的群體。產業集群有利于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交易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減少交易費用,可以增強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穩定性,可以在生產成本、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提高企業進入壁壘,可以提高企業對市場的靈敏度,可以使企業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和高利潤產業等。
對于板材業,要形成從林木種植到板材加工再到家具、玩具、木藝等木制品生產的完整的產業發展鏈條。但目前,板材加工這一中間產業發展較好,而上下游企業發展極為不足。就林木種植來看,邳州的意楊資源庫已經難以滿足需求,無論是板材加工還是家具制造,已經大量的進口或從外地調入原材料,運輸成本大大提升。因此,需要根據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引入新品。而利用板材進行深加工制成家具、玩具、藝術品,打造品牌,延伸產業鏈,是目前板材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為了避免板材業市場的過度競爭,可以利用協會的力量,重新整合資源,進行企業之間的聯合與合并,走集團化發展之路,搞好品質和品牌建設,才能在國內市場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
(二)現代農業:產業化與多元化發展
當前,農業工業化、現代化、產業化的發展已成趨勢,邳州仍然擁有豐富的耕地資源、人力資源,在當前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大環境下,積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業龍頭企業聯合,將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既可以使農業效益提高,也可以增加就業。食品業仍是需求穩定、前景看好的行業,可以利用邳州的農業資源優勢,引入大型食品加工企業,或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農產品初加工或深加工基地,促進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另外,還可依托邳州的生態環境,在發展旅游產業的基礎上,發展與旅游觀光相關的休閑觀光農業,建立瓜果采摘園以及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基地。
(三)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支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新興產業
在促進板材業這一基礎產業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循環經濟產業、信息產業、生物產業等。政府應通過優惠的財稅、金融政策吸引這些產業的相關企業入駐,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和高污染企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參考文獻:
[1]2013年邳州市人造板產業發展情況調查和分析.中國木業信息網,2013-1-17.
[2]婁明.江蘇省邳州市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碩士學位論文,天津財經大學,2010.
[3]陳麒.邳州板材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國際木業,2007,10.
篇9
關鍵詞:創新;創業;市場營銷;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市場營銷專業綜合改革項目;2016年度校級“質量工程”項目資助(2014-2016)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具有創新創業素質的營銷人才培養研究
收錄日期:2016年8月15日
我們身處變革、創造、創新、創業的時代,教育須以變革來適應時展。地方高校教育改革需從傳統授業、就業教育轉向應用、創業教育,這是教育與經濟的接軌,更是教育理念的變革。教育部于2010年發文要求高校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素質教育范疇,2014年提出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人才培養轉型。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明顯增強,投身創業實踐的學生顯著增加。國策所向,大勢所趨,應用型人才培養、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面臨的重大課題。市場營銷專業本科人才培養,需突破傳統“授業、就業”與“單一、同質”的方式,創建“特色、多樣、創新”的具有創新創業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創新創業應用型市場營銷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眾所周知,創新是企業前進的動力、社會進步的引擎。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特色化的趨勢,人才培養不能再延續以往同一、僵化的教育體制。在傳統教育理念驅使下,高校市場營銷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大同小異,缺乏特色;有應用型培養之名而無培養舉措之實,課程設置依然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模式缺乏實質性創新;真正的“雙師型”教師缺乏,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畢業生很難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構建具有創新創業素質的應用型市場營銷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具有創新創業素質的應用型營銷人才培養模式,是以特色化、個性化教育為實施手段和培養途徑,以具備創新創業精神和素質、具有市場營銷專業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培養宗旨的一種人才培養范式,其核心是指“教、學、做、創”的有機結合。
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充分尊重人的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為前提。創業創新教育實質是個性化教育。創新創業營銷人才培養必須堅持以“個性化教育”為導向,樹立以學生為本和以個性培養為核心的多元化、差異性教育培養理念。首先,以個性化、特色化教育為培養途徑。個性化就是要承認差別,在承認并尊重學生特質差異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發展和差異化能力的培養,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差異化培養,使學生個性潛能、特長優勢得到充分挖掘與提升,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及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其次,以創新創業意識與精神、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宗旨,培養復合型人才。既不是培養只會創新思維而不會做的人才,又不是培養只會做而不善于創新思維的人才,而是培養兼具能進行營銷創新思維、又能利用營銷知識進行創業,還能把所學的營銷知識轉化為營銷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二、國外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營銷人才培養經驗借鑒
發達國家在營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美國重視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英國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應用能力,德國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新加坡注重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雖然培養的側重點不同,但大都形成了較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這些做法為探索我國的營銷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鑒。
(一)人才培養目標個性化。國外高校營銷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具有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體現了自由與實用相結合的培養理念。培養目標多關注為學生提供廣泛的營銷知識和學習機會、綜合素養及為從事職業所具備的營銷專長人才等方面培養。特色體現為:一是人才培養立足于社會實際需求,致力于培養實踐能力強的人才;二是培養過程寬基礎、重能力。通過多種途徑將經典理論營銷知識與非營銷知識進行融合,體現知識與能力有機整合的理念;三是通過項目合作課程的訓練,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及在復雜環境中處理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體系建設特色化?!罢n程是教育事業的核心,是教育運行的手段,課程在教育活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沒有了課程,教育就沒有了用以傳達信息表達意義、說明價值的媒介(Philiph Taylor和Colin Richards,2010)。國外高校緊緊圍繞培養目標而進行課程設置。美國高校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學生需求的變化自主開設和調整課程,本科生實行學分制,但不設適合所有專業本科生的學計劃,而是實行由必修、限選和任選課組成的彈性課程體系。所有課程由通識課程(占總學分一半以上)、核心課(占總學分的25%左右)和專業課(占總學分的10%~15%)構成,以此形成了寬基礎的營銷課程體系。通識課程主要包括技能型課程和知識性課程,核心課程包括商學基礎理論課、管理技能及行為理論、商業政策及法律環境等課程,為學生提供專業入門知識,為高年級選擇專業打基礎,消費者行為和市場研究兩門專業類課程開設率最高。美國和加拿大高校給本科生開設的創業類課程主要有創建和運營新企業、小企業管理、創業咨詢、創業財務等;英國高校的三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非常完善。其中,創業意識層次重在培養創業精神與創新意識,創業通識層次重在培養具有企業家思維,創業職業層次則通過創業理論的掌握及職業訓練,使具有創業潛質的學生成為企業家;印度高校開設一些服務于家族企業創業與管理方面的課程,重視創業課程講授者的學術水平。由校內教授講授理論基礎知識,校外教授承擔實訓部分;新加坡有完整的一套創業教育體系,教育項目覆蓋小學至大學,從創業意識培養到創業理論普及以及創業實踐訓練。大學的創業人才培養主要采取文憑教育授課方式,主要講授科技創業和創新課程。分為校內創業知識能力學習和海外實踐操作兩個學習階段;澳大利亞高校創業教育采取分層次模塊化課程結構。最大特點是引入企業參與,課程設置采用與企業互動式的模塊課程來進行。教學過程中注重案例教學,并引入企業參與互動。
(三)建立創新創業機構。芝加哥大學設立創業創新中心及創新交流中心,推動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創業創新中心利用校內外及全球資源,舉辦如學術研究、承辦會議、舉辦大賽等多種形式傳播創業、創新知識,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平臺。創業創新中心致力于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激發創新創業熱情,支持推動創業實踐;紐約大學創業研究所舉辦大學生創業節、創業競賽、創業博客、初創企業訓練營等項目為創業教育提供學習實踐資源和基金,幫助師生創建初創企業;新加坡政府把營造親商環境、培育創新文化、繁榮創業精神作為國家長期策略,每年投入巨資用于創新創業教育。
(四)實行創業導師制。美國高校學生創業實行創業導師制。學院發動人脈資源優勢,介紹校友、企業家、行業專家和創造發明家等作為學院創新創業中心導師,對學生創業實踐提供技術、管理、產品開發、市場開發、商業運作、戰略、市場營銷和品牌等方面的針對性指導。導師大都有創業經歷、有歷任或現任企業一定職務的經驗,對創業實踐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作用。學院創業教育師資力量雄厚,教學過程中均有全職教師和助理教師共同參與授課,教學科研隊伍穩定。
三、構建特色化創新創業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個性化教育是激發、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根本途徑。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獨特性是對學生的基本尊重,讓學生選擇個性化、特色化、富有彈性的教育模式,是高校對學生負責的根本體現。高校能夠開展個性化教育的兩個基本特征,一是發現承認并尊重學生的既有個性;二是愿意而且能夠給學生提供其個性得以提升的條件和環境。地方高校實施個性化人才培養,就是要在承認并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前提條件下,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和典型做法,體現“一切為了學生”、“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更新傳統教育觀念,變革固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現有的教育教學方法,創新性地提出適合院校特色、契合學生個性發展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安排、具體課程設置等措施,為學生營造一個包容、開放、多元、信賴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一)樹立個性化的創新創業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理念。市場營銷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型學科。隨著社會經濟及企業營銷實踐發展,全新的營銷模式及營銷理論不斷涌現,企業創新創業實踐無處不在。營銷教育須與時俱進,營銷人才培養應適時注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及社會急需的素質內涵。在創新創業浪潮驅動下,營銷專業教育應充分關注學生個性發展、特長發揮、潛能激發,激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作為地方農業院校,要準確把握地方院校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以構建創業創新素質的應用型市場營銷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以地方為辦學特色,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符合需要的高素質營銷人才。
(二)構建多層次、可選擇的創新創業營銷人才培養模式。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是廣東省屬本科大學,以農學、工學和管理學學科為優勢,農學、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藝術和法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鑒于學院性質,為廣東地方經濟培養輸送人才是該校的主要職能。以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核心,以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引領,培養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業潛質,提升綜合素質;建立基于專業教育、強化并融合創新創業教育、多樣化的高素質應用型市場營銷人才培養模式。
市場營銷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于,為培養廣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以“農、工、管理”為主要學科背景,具有創業創新素質的應用型營銷人才。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既立足專業教育,又兼顧學生二次選擇專業、就業創業、升學及出國等多元化個性發展需求。因人而異,制訂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供學生選擇,實施分類培養、個性化培養,致力于構建學生素質綜合化、培養內容個性化、實踐實訓全程化、成才途徑多樣化的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對應人才培養目標,突出特色。
(三)課程設置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梳理現有課程設置,緊扣社會需求和市場營銷人才培養目標,與時俱進增減課程、調整學分。借鑒國內外經驗,設置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課程、實踐教學四個平臺課程,每個平臺內由多個模塊構成,每個模塊代表一個專業方向,每個模塊由多門該方向的核心課程組成;增大選修課比例;專業選修課程中設置電子商務、農產品營銷方向類課程,突出地方農業院校培養特色;結合創業創新培養需求,將創新創業基礎課程融入四個平臺課程中去,如在通識教育平臺設立創造學與創新管理;在專業課程平臺設置應用型和創新創業型兩個課程方向,分別包括營銷戰略、電子商務、農產品營銷等以及產品設計開發、商業模式、創業法律實務等課程;在實踐課程平臺也設立應用型和創新創業型兩個實踐方向,各由不同的實踐項目構成。創新創業型實踐平臺設置創業模擬實訓、創業項目路演(創業大賽)創業孵化指導、創業企業見習等實踐訓練。通過上述課程體現設置,切實培養學生創業創新能力,使學生畢業時或就業或創業或讀研等能有多種個性化的選擇。
(四)建立并完善創新創業營銷人才培養教學評價體系。改變傳統以考試為主的教學評價體系,引入考試以外的多種評價方式,構建以體現能力為主(創新創業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個性化、多元化、可選擇的評價體系。評價效果在考核知識掌握程度基礎上,更關注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及應用能力培養的整體效果方面;評價指標設置方面,依據學校、院系以及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確定個性化的評價指標;評價主體方面,建立本學評價、外校同行評價、企業(用人單位)、學生、家長等多方參與的共同評價制度,合理設置各方主體評價權重;評價內容方面,將課程建設質量、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實踐課程執行等關鍵環節用具體考核指標體現出來,充分借鑒國內外考核體系建設經驗,力爭做到評價內容科學、準確;評價方法和手段上,改只注重結果的單一方式為注重過程、環節的監控,將考試、學科知識競賽、創新創業大賽、參與課題研究、社會實踐等多種考核手段相結合,設定學分互認制度。
主要參考文獻:
[1]龐守興,廣少奎.教育學新論[M].濟南:山東高校出版社,2009.
[2]張士獻,李永平.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綜述[J].2010.10.
[3]姜慧,殷惠光,徐孝旭.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3.
[4]李彤,李莉,李立清.美高校創新創業研究和教育發展概述與啟示[J].創業與中小企業管理,2015.8.
篇10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的路徑選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雙高外向聯合驅動模式。并指出通過政府職能作用的合理定位;完善市場、強化市場的引導作用;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發揮開放經濟對農民合作組織的誘致性拉動作用,共同推動農民合作組織的進一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完善,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有效途徑。
農業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要充分體現合作經濟組織的規模經濟效益,改變農民在農產品市場的弱勢地位,提高農業的成本效率和交易效率。通過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農民的議價能力,吸收更多的農民加入組織,改變以往的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減少交易的頻率,降低農民交易成本,將農產品市場從以往的完全競爭市場向區域的賣方壟斷競爭市場轉變,增加農民分享市場經濟收益的份額。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是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現代農業,實現工業化(楊永華,2007),而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我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推動力,是促進農業增收增效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趨勢良好,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給予其發展提供了大力的政策支持、立法保障和經濟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我國農民的綜合素質不高、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內部治理機制不健全、外部發展環境仍不完善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
文獻綜述
(一)國外相關研究
合作經濟思想起源于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其三大代表人物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分別對合作經濟思想做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并推動了合作化運動的實踐。圣西門提出在合作中應該按照個人能力和貢獻分配的思想;傅立葉構建了“法郎吉”和諧社會,充分肯定合作對生產力促進的作用,認為協作制度能使產量增加三倍。在歐文“新和諧公社”的理想社會中,他強調重視專業合作組織。在吸收空想社會主義合作思想合理內核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合作是一種生產關系。在農業生產上的合作,馬克思主要是把合作制作為改造農民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是實現土地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過渡的一種手段(王慶,2008)。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在這些農業合作社中,收入分配要以按勞分配作為基本原則,必須“把各個農戶聯合為合作社,以便在這種合作社內愈來愈多地消除對雇傭勞動的剝削,并把這些合作社逐漸變成與全國大生產合作社擁有同等權利和義務的組成部分”。
西方學者對于合作經濟理論的研究不斷深入創新,融入了新制度經濟學、產權經濟學、交易費用理論、公共物品理論、博弈論等新內容,從不同側面論證了合作社存在的合理性和現實性。俄羅斯“社會農學”創始人恰亞諾夫主張家庭農場制,通過分析農民家庭結構對農民農場組織的影響,提出家庭結構決定了家庭經濟活動規模的上限和下限,在數量和質量上影響農場的組織狀況(恰亞諾夫,1996)??扑?、威廉姆森等的交易費用理論提出通過交易主體(農戶)以合作組織形式降低交易成本,將交易成本內部化,提高交易效率。
(二)國內相關研究
目前,關于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形成模式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成有無依托主體的角度,分為依托型和無依托型(苑鵬,2001;郭紅東,2002);二是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經營范圍的角度,分為生產主體型、流通服務主體型和綜合型的合作經濟(劉勁松,2004)?,F階段我國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創新的模式選擇主要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模式、社區農民協會模式和股份制合作模式等(向東梅、陳德,2006)。
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創新的途徑,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創新分為市場自發式模式與政府主導式模式。認為市場自發式實際上就是在市場作用下自發形成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而政府推動型與社會改造型都是由政府主導建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即自下而上的農民自發組織形成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動型(刑曉燕)。
制度創新理論提出了制度創新的模式大致可分為誘致性制度創新和強制性制度創新。強制性制度創新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及實行,制度變遷的主體是國家或者政府,如國企改革。而誘致性制度創新指的是現行制度創新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創新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個)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的,其主體是個體或者特定的組織,如。從對制度創新的需求與供給的分析來看,只有當制度創新需求者新的要求與上層決策者的收益預期趨于一致時,制度創新的新均衡才會形成。
我國各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各有不同,東部地區主要是龍頭企業帶動型、中部地區主要是能人牽頭型、西部地區主要是政府主導型模式(王新利、李世武,2007)。吳素芳(2008)對寧夏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的路徑選擇中,提出政府推動的外生型發展模式、“專業大戶+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支部+協會+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股份合作的組織發展模式等。
雙高外向驅動型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模式
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模式能夠有效解決我國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問題,而目前我國更多的是農戶與其他經濟主體聯合進入市場的合作行為模式,常見的是“公司+農戶”模式,但該模式存在如下缺陷:多數契約為附和契約、買方壟斷、企業違約現象時有發生等。從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又可以分為能人牽頭型、龍頭企業帶動型、政府部門帶動型等。按運行機制,可將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分為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三大類型(黃祖輝、徐旭初,2004)。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需要內外機制的共同推動,尤其是社會政策的支持是第一位的(楊團等,2007)。
雙高外向驅動型模式綜合考慮市場、政府以及對外開放經濟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模式的驅動作用,重點突出開放經濟對農民合作組織的誘致性拉動作用,通過市場驅動、政府推動和開放經濟拉動聯合促進農民合作組織的快速有效發展,是在二維度整合模型基礎上拓展的三維度模型。李燕萍,涂乙冬(2009)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構建了市場調節、政府宏觀調控的二維度整合模型,將其發展模式分為:雙低驅動型、市場驅動型、政府驅動型和雙高驅動型。認為雙低驅動型模式與經濟發展呈高度負相關關系,而市場驅動型模式與經濟發展水平呈高度正相關關系。他們主張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必須依靠市場調節和政府宏觀調控二者的共同作用。
雙高驅動模式是建立在市場制度比較完善以及政府職能高效的基礎上的理想模式。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正在從雙低驅動模式向市場驅動型或者是政府推動型模式轉變,最終達到雙高驅動型模式,但是雙高驅動型模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很少。該模式結合了“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要求政府在各種稅收、金融、土地流轉、制度、法規上給予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足夠的扶持力度和發展環境,加強對合作經營管理的監督。同時要求市場機制比較完善,通過價格杠桿誘使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走上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的發展模式并遵循內部治理機制,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使社員總福利達到最優。
雙高外向聯合驅動型模式(見圖1)是在雙高驅動模式的基礎上,加大市場的開放程度,實行走出去的策略,使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國內市場提高其知名度,打造知名品牌,并逐步走出國內市場,增加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提高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同時,還要實行引進來的策略,即通過不斷開放市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可以吸收國外知名企業加入組織,形成一個跨國跨區域的大型合作組織。
結論和建議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的選擇應該與該區域的資源稟賦相匹配。資源稟賦不僅會影響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模式的組織的規范程度、結構的聯結度,還會影響到組織的行為邊界等方面。如果經濟資源充裕、人力資源優良、市場規模較大,則傾向采用規范度高、結構緊密、統一實施管理與協調的實體性組織模式來運作經營;如果地區的經濟資源約束較強、人力素質偏低、市場發育遲緩,則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的模式應采取靈活、規范度低、結構松散的、規模較小的組織類型;后者通過持續的發展和積累,在其經濟能力和組織達到一定水平和規模時,存在向前者轉化的組織行為動機。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模式選擇不僅要充分考慮資源稟賦、資產專用性等因素,更應走有中國特色的混合模式。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合作社的成功經驗,既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也要增加市場的作用力,同時也有必要投身于國際市場,不斷發展壯大。政府應該加強對合作組織的立法建設、扶持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由于我國地區差別較大,統一的發展模式反而不利于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應該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區域的比較優勢,選擇理性的發展模式,完善其治理結構、管理制度。在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區域,應該選擇政府驅動型模式,并逐步過度到“雙高驅動模式”,從而進一步發展為“雙高外向驅動模式”。而在外部環境較好,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區域,尤其是外向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應該選擇市場驅動型模式,達到“雙高外向驅動模式”,充分利用外資優勢,引入外資企業加盟,拓展國外市場。積極鼓勵相鄰地區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打破區域的界限,促進規模經營的實現,拓寬組織的活動空間和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楊永華.發展經濟學流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2.韓俊.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調查.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
3.孫亞范.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4.李燕萍,涂乙冬.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研究——一個二維度整合模型.理論月刊,2009
5.王新利,李世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分析.農業經濟問題,2007
6.韓俊.調查中國農村.中國發展出版社,2009
- 上一篇:核磁共振波譜法的基本原理
- 下一篇:讀物進校園管理辦法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農學專業知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