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碩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05:55: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學碩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ESP教學理念在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2.新形勢下英語碩士點建設的幾點思考
3.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問題思索
4.英語專業碩士畢業論文的語言錯誤分析研究
5.醫學碩士研究生互動式英語教學方法的探討
6.英語碩士論文文獻綜述中轉述動詞的對比分析
7.我國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標題的詞匯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語碩士論文轉述動詞對比研究
9.商務英語碩士學位論文撰寫情況分析
10.碩士研究生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研究
11.英語碩士研究生文獻閱讀能力現狀調查與培養途徑分析
12.主題-任務教學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為例
13.中國學生英語碩士論文引言部分轉述語使用情況的語類分析
14.中國應用語言學專業英語碩士學位論文文獻綜述體裁特征
15.“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模式研究——以重慶科技學院為例
16.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科技英語翻譯能力分析
17.學術論文體裁教學不可或缺——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引言寫作情況調查
18.英語報刊與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課外英語閱讀
19.基于新媒體支撐的面向碩士研究生實用英語教學的探索
20.論英語碩士學位論文中的參考文獻問題
21.中國學生英語專業碩士論文“前言”部分的語類結構模式分析
22.碩士研究生EAP習得模式探索——武漢科技大學某研究所碩士生學術英語習得個案研究
23.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
24.英語專業語言學類碩士論文英語標題的對比研究
25.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學習構成與自我認同關系的實證研究
26.批判性思維能力對英語寫作水平影響的調查研究——以某大學2012級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為例
27.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調查分析
28.中外大學生英語碩士論文中四詞詞塊的比較研究
29.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專業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關系的實證研究
30.中國與北美碩士論文英語標題的對比研究——以農學為例
31.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情況調查研究
32.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現狀調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生為例
33.醫學院校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
34.學習者英語碩士論文中的轉述動詞
35.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現狀調查及教學建議——對浙江工商大學的調查分析
36.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觀念的對比研究
37.香港與內地高校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比較研究
38.法律英語在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的定位與教學組織
39.英語碩士研究生第二外語的學習策略探究
40.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探討
41.醫學院校碩士研究生通用學術英語需求分析
42.影響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因素的實證研究
43.英語碩士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對比研究
44.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核心、目標與措施
45.醫學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分析及其教學啟示
46.人文社會科學類碩士學位論文英語標題句法特征的對比研究
47.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分析與啟示——以贛南醫學院為例
48.新課改下高校教育碩士(英語)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反思
49.英語碩士研究生教學之我見
50.英國TESOL專業碩士和我國英語教育碩士人才培養比較與思考
51.實施“流利領先法”,培養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能力——以報刊、學術雜志文章為課程材料
52.英語教育碩士教育實踐中課堂觀察現狀的調查研究——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
53.波蘭華沙大學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特色及啟示
54.師范院校英語教育碩士培養問題與對策思考
55.少數民族骨干人才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56.媒體英語素材在法律碩士專業英語教學應用中的探究
57.碩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考試之我見
58.中國英語專業和英語本族語者碩士論文題名的信息結構對比分析
59.“模塊+選修”:轉型期專業碩士公共英語課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語方向翻譯碩士培養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語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養的課堂教學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學碩士TESOL專業課堂教學為參照
62.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語用能力調查分析
63.對比分析我國英語專業碩士與本科畢業論文的語言錯誤
64.國內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現狀述評
65.在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66.論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
67.淺談碩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考試改革
68.碩士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設置改革構想
69.英語碩士研究生科研閱讀現狀與能力培養途徑探討
70.從課程本質透視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學為例
71.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72.說寫并重 全面提高——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改革與實踐
7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工程碩士英語教學的啟示
74.碩士研究生使用英語學習策略特點的實證研究
75.理工類院校英語本科與翻譯碩士(MTI)課程設置比較研究
76.論英語專業碩士論文致謝辭的語用失誤
77.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與自我認同關系的實證研究
78.試論工程碩士英語課程交際能力培養的若干問題
79.河北省高校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就業狀況調查與分析
80.工程碩士英語教學改革的探討
81.教育碩士(學科教學·英語)專業碩士課程設置的現狀分析
82.車輛工程專業工程碩士英語教學存在問題及EPBEP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應用
83.英語專業本科至碩士英語詞匯學課程三級分級教學設計
84.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實踐
85.廣西英語課程與教學論碩士學位論文調查和分析
86.淺談英語翻譯碩士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87.英語專業語言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創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研究
89.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術寫作中重述話語之語用功能習得研究
90.專業碩士學術研究能力培養的現狀與啟示——以英語學科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為例
91.人際關系管理論與工程碩士英語教學模式
92.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與課程評析
93.英語碩士論文寫作方法論要
94.西華大學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動機的調查研究
95.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學習與自我認同狀況的調查與分析
96.基于教育語言學對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思想與學術能力發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醫學碩士對醫學英語需求的調查分析
98.自助式講課學習模式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學習中的運用
99.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設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學理念開展公共衛生碩士專業英語教學改革
101.醫學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
102.從中介語視角分析工程碩士英語會話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語學習動機與EAP教學——以江蘇大學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為例
104.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設置改革與實踐
105.從英語教學法的視角探討碩士英語教學改革
106.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狀況調查研究
107.淺議工程碩士英語教學改革
108.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
109.涉海院校碩士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
110.農林院校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教學的優化——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
111.中國高校英語專業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引言的體裁分析
112.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英語入學水平綜述——兼談英語教學的幾點建議
113.關于提高理工科碩士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的想法
114.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思考與構想
115.論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例
116.基于網絡和多媒體環境的碩士研究生公共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研究
117.工程碩士英語實踐教學途徑探索
118.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體系建設初探
119.構建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輔”的專業特色——關于西部地區英語教育碩士的培養
120.英語學科教育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調查分析——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
121.淺談英語專業碩士論文的選題
篇2
>> 農地規模化經營的內部動力研究 農地規模化經營中的土地生產率變化研究及展望 促進農地規模化流轉對策研究 江西農地適度規模化經營勢在必行 論中國流通企業的規模化路徑 現代農業的規模化路徑 規模化經營 從法國擺脫小農式發展的實踐談我國農地規模化經營的對策 假藥買賣的規模化之路 規模化栽培速生楊的措施 畜牧行業的規模化滲透 虛擬化桌面云教學平臺的規模化部署與優化 我國農地細碎化現狀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改革背景與發展路徑探析 國企規模化經營實現最優化管理的方法和途徑 守望鄉回族的規模化養牛技術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免疫程序優化技術在規模化養豬場的推廣應用 數學分析對于企業規模化發展的優化作用探析 定西規模化樣本 “專家股東化”的規模化發展模式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0] 劉爽,劉軍,劉玉鎖.河北省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創新探討——基于鹿泉市銅冶鎮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調查[J].農業經濟,2012(5):92-94.
[21] 謝根成,付露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J].農村經濟,2011(9):59-63.
[22] 田永利.我國農村土地使用權資本化的經濟學分析[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1.
[23] 酈珊珊,高雪瑾.農村土地證券化在我國的實踐及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8):1-5.
[24] 郭軍.楊凌數萬畝土地是如何流轉的?[BE/OL].[2011-07-04].http:///content/2011-07/04/content-4828214.htm.
[25] 劉波,彭瑾,蓋小靜,等.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土地流轉實踐的調研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1):1-7.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Realization Route of Farmland Operation Transform From Fragmentation to Scale
——Viewing From Capitalization of Farmland Operating Right
XIA Xian-li1,WANG Le1,ZHAO Min-juan1*,LUO Dan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2. Office of Central Rural Work Leading Group, Beijing 100001, China)
篇3
Keywords: Ikeda On; Education summary; Dunhuang Studies; Catalogue of works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池田溫教授是一位具有國際視野的世界級敦煌學家。他1931年12月出生于靜岡市,2011年4月,在池田溫先生八十壽辰前夕,日本數位敦煌學與魏晉南北朝唐史學者(金子修一、土肥義和、坂上康俊、小口彥太、窪添慶文、大津透及池田先生本人,還包括韓國學者任大熙)聚會在東京的東方學會會議室,就其學問與人生進行了座談{1}。在此,我們對先生的敦煌學研究略作介紹,以紀念池田先生八十壽辰。
一
池田溫先生23歲畢業于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科,1956年獲東京大學碩士學位,1961年在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完成了博士課程{2}。此后,他在北海道大學、東京大學、東洋文庫任職,于1976年4月晉升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同年10月兼任東洋文庫研究員。1990年出任東大東洋文化研究所所長,兩年后正式從東大退休,出任東大名譽教授。1992年4月,擔任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主任。自1993年10月起,在創價大學任職,其間于2002年4月任該校文學部特任教授,2007年3月以名譽教授身份退職。在四十余年的教學研究生涯中,池田先生還獲得了兩項重要榮譽:1983年以《中國古代籍帳研究》一書榮膺第73回日本學士院獎;2003年被授予日本國勛三等旭日中綬章,該榮譽是日本國授予“對國家公共有功勞者中,有引人矚目的顯著功績內容”之人,這正與池田先生在學術領域的輝煌成就相匹配。此外,他還承擔了一些重要的學術兼職,如曾任日本東方學會、唐代史研究會的會長,現在則是東方學會、史學會的顧問。這些學會在日本學界聲望甚高。他還出任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中國敦煌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及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干事。
少年時代的池田先生接受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初步訓練,1952年進入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學習后,在西嶋定生的講座中學習了杜佑的《通典》,同時研讀了西嶋先生的《中國農學史》、《中國經濟史概說》等講義,自此有志研究中國古代史。
正在此時,在海外訪學的山本達郎先生回到了日本,他將在倫敦大英博物館調查到的斯坦因所獲敦煌文獻中的戶籍類文書作為講座教材,分發給學生認真釋讀,這種一字一字地釋讀可以說對池田先生以后從事敦煌吐魯番社會經濟文獻的研究有很大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將池田先生引入了敦煌學領域。1954年大學畢業后繼續在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科讀研究生,師從著名的中國經濟史專家西嶋定生先生,在西嶋先生的指導下完成了碩士論文《有關唐代均田制的研究——以其實施的實情為考察中心》[1]。
在大學和研究生學習期間,池田先生親炙于山本達郎、榎一雄、西嶋定生、倉石武四郎、仁井田陞諸先生,為其學術航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日本現任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會長關尾史郎教授在介紹西嶋先生的學術業績時,認為作為西嶋先生的學生,池田先生是日本“吐魯番學和敦煌學第一人”[2],以示其學養淵源。而從20世紀50年代通過山本達郎先生接觸西魏大統計帳,并在東洋文庫觀摩、整理斯坦因所劫敦煌文獻的膠卷開始[1]260-261,池田先生已在敦煌學園地耕耘了半個世紀,成就巨大,影響廣泛,正如榮新江先生所言:“在敦煌學的世界里,不論東方還是西方,大概是沒有人不知道池田溫先生的了。”[3]
二
為池田教授帶來莫大聲譽的首推《中國古代籍帳研究》和《中國古發表本識語集錄》兩部論著。《中國古代籍帳研究》的概觀部分由序章和三章組成。序章主要是研究史的回顧與總結;第一章通過對戰國到漢代簿籍的演變研究,著力探討古代籍帳制度的形成;第二章通過對魏晉十六國籍帳的考察,主要研究了籍帳制度的變質;第三章是本書重點,即利用敦煌、吐魯番籍帳文書研究古代籍帳制度的完成與崩潰。一是由武周、開元初年籍帳的松弛而深入研究了開元敦煌籍中出現的檢括痕跡,如開元十年籍草稿中所見到的檢括和征兵、見于開元四年籍抄錄中的檢括及宇文融括戶政策的一面;二是指出天寶敦煌籍中所出現的偽濫傾向,如每戶口數的增大、男女數的不均衡,并分析了偽籍的原因;三是在差科簿研究的基礎上,從文書原形與年代、差科簿的登錄對象、破除與見在、差科簿的編制手續、年齡分布與老小登簿、差科簿中出現的鄉間的差異、差科的特質、大歷差科簿的形骸化諸方面,全面討論了敦煌差科簿的變遷;四是以大歷四年敦煌手實為線索,通過對本件手實的外形、登載戶口的激減、田土登錄的名目化與全國統計的關聯,揭示了安史之亂后籍帳的荒廢傾向。并且,以比較的手法放眼東亞古代社會,初步展開了日唐戶籍法令、日唐籍帳樣式與內容異同的對比研究。他認為唐代籍帳制度是古代東亞各國的模范,而敦煌吐魯番籍帳文書是極為寶貴、可供參考的資料,并對這種比較研究寄予期待[4]。由于他的研究能夠十分貼近文書的客觀內容,所以其探討方式和所得結論都帶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另外,《中國古代籍帳研究》的錄文部分載有敦煌籍帳(戶籍類文書)15件,天寶年代敦煌郡敦煌縣差科簿3件,其他與敦煌人口、土地、物品相關的籍帳上百件。著者將敦煌籍帳文書放到漢唐籍帳制度演變的長河中,這種長時段的考察視角使敦煌籍帳的價值凸顯,同時看到了古代中國籍帳的演進之路。池田先生的錄文工作是漢語古文書學的典范,切實做到了盡可能地研讀敦煌文書原件,從原件出發以詳作注記。在本書中,池田先生完善了錄文的規范,記明年代、原題或擬題、正文各行番號。錄文凡例中又以各種記號表明異體字、俗字、通用字、殘存字記號,前后缺記號,例補記號,異于本文筆跡文字、朱字、朱點、朱勾、朱印、抹消文字、印鑒、原紙縫、原來不連接斷簡等等。嚴格的注記規范主要體現在錄文末尾的注記(原本收藏藏家、登錄號、尺幅、縫背注記、目錄著錄、圖版刊行、別家錄文)、紙背及連貼型制、插圖,而對構成寫本的物質要素如用紙、墨料、裝潢等外觀也加以注記。為了照顧字體、書寫風格、書寫格式、印簽等外貌而專門設計了插頁,以上圖版下錄文的直觀方式,便于使用者參照。這些細節都體現了著者的良苦用心。池田先生對古文書學的卓越追求,為發展中國古文書學的規范提供了榜樣[5]。
本書出版后,得到了中日學界的一致肯定,高明士先生認為:“以敦煌吐魯番的文獻而言,半個世紀以來內外學者專家對籍帳制度的檢討,到池田氏書出,可謂集其大成。本書作為‘敦煌學’有關籍帳類的錄文而言,可說是最完備的書。”“實際上作者多年來殫精竭慮的成果均已融會在本書里。”[6]并且,本書還被認為是“對戰后均田制研究帶來巨大推動并構成其發展階段的代表性成果”[7]。
不過,《中國古代籍帳研究》之“古代”,主要是指從商周到隋唐,“這種時代區分,正是以東京大學為中心的學者們的說法。以京都大學為中心的學者們卻將隋唐作為‘中世’的結束。日本史學界對隋唐一段的時代區分法差異很大,這是我們參考日人著作時應格外留意的地方。”[6]216可見本書烙上了東大史學傳統的痕跡。
篇4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數字資源建設;圖書館聯盟;重點學科;館藏體系
江蘇省有新建本科院校13所,按照升本時間順序分別為:鹽城工學院(1996年)、淮陰師范學院(1997年)、鹽城師范學院(1999年)、淮陰工學院(2000年)、南京曉莊學院(2000年)、南京工程學院(2000年)、常州工學院(2000年)、金陵科技學院(2002年)、江蘇警官學院(2002年)、三江學院(2002年)、宿遷學院(2002年)、常熟理工學院(2004年)、徐州工程學院(2005年)[1]。基于SWOT分析,與省外同類高校相比,江蘇省新建本科院校具有相對良好的區位優勢、辦學條件的比較優勢、地方政府的支持優勢、高教強省背景下高校競相發展的整體優勢等等。這種優勢加速了江蘇省新建本科院校數字資源建設進程,數字資源逐步成為圖書館的主體資源。筆者在2011年9月至12月對江蘇省13所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建設情況進行調查,繼后加以研究與分析形成此文,希望對全國近300所同類學校有規劃、有組織、科學有序地進行數字資源建設有所啟發。
1 江蘇省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概述
1.1 數字資源建設總覽
筆者以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數字資源計量指南(2007)》為基礎,考慮到目前數字資源的發展狀況,把數字資源劃分為4種類型:電子書(包括與圖書類似的出版物)、電子刊(包括與期刊類似的連續出版物)、二次文獻數據庫(包括題錄、文摘、索引等)和其他數據庫[2],其它數據庫細分為特種文獻數據庫、多媒體資源庫、自建數據庫,希望從不同棱面折射出圖書館數字資源原貌。調查結果顯示:江蘇省13所新建本科院校共有數據庫342個;中外圖書庫50個,中外期刊庫103個,特種文獻庫52個,二次文獻庫56個,多媒體資源庫51個,自建數據庫30個。擁有30個以上數據庫的有5所,占38%,20~30個有5所,3所學校數據庫不足20個。其中徐州工程學院相比其它院校升本最晚但數據庫最多,數字資源建設呈跨越式發展態勢。具體情況見中文+外文二次文獻其 它特 種多媒體自 建小 計鹽城工學院2+25+3254326淮陰師范學院2+24+8656235鹽城師范學院4+15+6443128淮陰工學院1+23+7645432南京曉莊學院3+14+4547432南京工程學院3+14+4341121常州工學院2+13+3720119金陵科技學院4+12+2335121江蘇警官學院3+02+1431216三江學院3+15+1234221宿遷學院2+14+3114117常熟理工學院2+15+3675231徐州工程學院4+15+7776643總 計35+1551+5256525130342
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重視中文數字資源建設,清華同方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占有率達100%,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同方的優秀碩博士學位論文庫、超星數字圖書館占有率均達到92%,萬方的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占有率達85%;85%的學校均購買了中國知網、重慶維普、超星公司、萬方數據4家公司的產品。讀秀學術搜索其一站式檢索實現了館藏紙質圖書、電子圖書、學術文章等異構資源在同一平臺的統一檢索,通過優質的文獻傳遞服務,實現了為讀者提供最全面準確的學術資料和獲取知識資源的捷徑,深受師生的青睞。新東方網絡課程、超星學術視頻、愛迪科森《網上報告廳》等多媒體資源庫也成為圖書館的重要資源。表2中加號的數據庫是圖書館聯合采購的資源,同時也表明了聯合采購已成為新建本科院校數字資源建設的有力舉措。
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外文數字資源建設力度受限,調查中發現,除JALIS組織聯合采購的Springer Link平臺與EBSCO host之外,APS/美國物理學會,ACS/美國化學會,ASME/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IEEE/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SIAM工業與應用數學會,IOP/英國皇家物理學會等重表2 江蘇省新建本科院校中文數據庫排名
序號數據庫名稱購買
圖書館
數量占所有
圖書館
比例%1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同方)131002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重慶維普)12922中國優秀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同方)12922超星數字圖書館12923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萬方)11854讀秀知識庫10774新東方網絡課程數據庫10775書生之家數字圖書館9696超星學術視頻數據庫8626愛迪科森《網上報告廳》8626萬方數字化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8626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數據庫8626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8627方正數字圖書館7548中國國家標準全文數據庫538注:(表2)與(表3)同比數據庫序號相同要的期刊購買狀態呈點狀分布,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很少購買此類資源。EI、SCI、ISTP大型索引數據庫沒有一家購買。部分學校則通過購買國外外文專題數據庫的方式來滿足學校學科建設的需求。外文電子圖書購置力不強,只有2家購買了金圖國際電子圖書。新建本科院校利用CALIS外文期刊網,通過文獻傳遞的方式解決用戶的外文資源需求。但是NSTL、CASHL外文文獻傳遞平臺利用率還需進一步提高。表3 江蘇省新建本科院校外文數據庫排名
序號數據庫名稱購買
圖書館
數量占所有
圖書館
2.1 以JALIS為依托加強數字資源的整體建設
“江蘇省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保障體系”(Jiangsu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英文名稱縮寫為JALIS)啟動于上世紀末,下設3個地區中心,5個學科中心。3個地區中心包括,蘇南地區中心(蘇州大學),蘇中地區中心(揚州大學),蘇北地區中心(中國礦業大學);5個學科中心分別是:文理學科中心(南京大學圖書館),工學學科中心(東南大學圖書館),醫學學科中心(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農學學科中心(南京農業大學圖書館),教育學學科中心(南京師范大學)。JALIS堅持共知、共建、共享的建設原則,強調全省高校數字文獻資源的整體建設,推動了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與服務的進程。新建本科院校積極加盟JALIS集團采購,引進了包括超星數字圖書館等8個需求性強、應用性廣、共享性高的中文電子資源數據庫和EBSCO等2個外文期刊數據庫。江蘇省圖工委還集團買斷維普中文期刊數據庫3年(2011-2013年),免費向全省本專科院校師生提供服務。集團采購資源部署在南京大學等7個學校所建設的11個鏡像站點,采取集中鏡像、分布服務的建設原則,避免重復建設,注重提高資源利用效益[3]。在資源整合方面除集團采購資源外,更包括自建特色數據庫、博碩士論文庫、學科導航庫、書目數據庫等,將資源管理與服務調度平臺整合,為用戶提供統一的服務環境。如基于分布式環境的一站式服務平臺JALIS虛擬聯合目錄服務平臺,實現OPAC系統到自建資源庫的鏈接。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則依托南京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四大服務站點,為讀者提供本館缺藏的文獻資料。
2.2 以教學聯合體為紐帶加強教育優質資源建設
積極打造教學聯合體成為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又一重要途徑。南京曉莊學院、金陵科技學院、南京工程學院參加了由東南大學圖書館牽頭的南京江寧地區教學聯合體,建立了“南京高校(江寧地區)數字圖書館”門戶網站,這也是江蘇高校圖書館JALIS三期建設項目,用于提供江寧地區高校文獻資源共享服務。讀者可通過該項目的門戶網站檢索到其他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如果檢出文獻本館未收藏時,可向聯合體內其他高校館請求文獻傳遞,此舉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新建本科院校專業資源缺乏的狀況。此外,鹽城工學院、鹽城師范學院依托“鹽城地區教學聯合體”;淮陰工學院、淮陰師范學院依托“淮安地區教學聯合體”;徐州工程學院、宿遷學院依托“徐州地區教學聯合體”;常州工學院依托“常州地區教學聯合體”;常熟理工學院依托“蘇州地區教學聯合體”;區域性教學聯合體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了教育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實行聯合建設,資源共享,享受權利,履行義務,達到共贏。
2.3 以學校發展戰略為目標加強數字資源多途徑建設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合格評估為發展契機,辦學條件、辦學水平等得到了明顯改善和提高。建成了中外文圖書、期刊、博碩士論文、多媒體學習資源等為一體的數字資源平臺,借助先進的網絡技術,通過良好的用戶界面和智能化的搜索引擎和檢索軟件,為讀者提供快速、高效、個性化、全方位的服務,全方位滿足教學科研對文獻信息的需求,彰顯了圖書館作為一個發展的有機體的強大生命力。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加強與“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及數字出版商、運行商等多種形式的合作,以館際互借、文獻傳遞、云服務等多種方式解決本校稀缺資源。此外,新建本科院校緊密結合區域經濟建設發展方向,圍繞地域文化開展研究,加強地方文獻特色數據庫建設。如鹽城工學院的濕地專題數據庫,淮陰師范學院的《恩來研究》,淮陰工學院的《凹土資源特色數據庫》,常熟理工學院的《中國虞山琴派古琴藝術數據庫》,對挖掘地方文化,弘揚地方優秀文化,傳承和保護地方文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3 江蘇省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3.1 著力構建基于用戶的數字資源集成化服務體系
筆者調研中發現,圖書館數字資源分類標準不統一,雜亂無章;或分類邏輯不清;或只將數據庫羅列,根本沒有分類。圖書館要站在用戶利用資源的角度,綜合考慮文獻資源類型的組織形式和文獻類型,使分類方案具備突出重點、兼顧全面、科學明確、實用易懂這幾個特點[4],使資源提供者和資源使用者都能統一認識,保證對信息的有效組織和管理,夯實數字資源集成的基礎。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與學校其它部門、與企業界等資源與服務集成還比較簿弱,圖書館要突破“館”的韁界,構建基于用戶的數字資源集成服務體系。主要包括:數字資源保障體系、信息技術集成體系、數字服務集成平臺、用戶信息需求反饋體系。以更好的服務模式,獲得更好的服務效果。讀秀學術搜索實現了資源整合、資料搜索、文獻獲取、讀者互動、管理功能于一體,業已成為資源與服務集成的范例。
3.2 加強對接重點學科的數字資源保障體系建設
重點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新建本科院校重點學科數字資源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圖書館要深入調研,了解本校重點學科及學術隊伍狀況,以此為依據加大數字資源建設經費的投入,使重點學科專業數字館藏盡快達到完備級水平或研究級水平,力爭做到“三不缺”:不缺國內外專業權威性文獻;不缺具有代表性觀點的專業文獻;不缺縱線發展過程中各階段上有影響的文獻。要對外文數字資源建設進行科學的長遠規劃,可以采取分學科、分專輯購買的方式,使館藏文獻的專業性、層次性與學科發展相協調,保證重點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圖書館要以學科用戶為中心,根據學科用戶需求,面向學科知識內容,融入學科決策過程,有效支持學科知識發現與知識創新的目標,做好重點學科的信息、信息導航、學科論壇、用戶反饋處理、信息定制與推送等。
3.3 協調好“擁有”與“利用”同步發展的數字資源館藏體系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偏中文、少外文資源的購置狀況,數字資源存在重復購置問題,同樣數字資源與紙質資源也存在重復購置問題,經費投入不盡合理。大部分學校均訂有中國知網、重慶維普、萬方數據、人大的期刊全文數據庫。有學者通過學科比較發現:中國知網與維普、萬方存在著比較高重復率[5]。由此,我們要協調好“擁有”與“利用”的關系,要充分考慮學校學科特性,構建本校與本地區特色化的館藏體系。要注意紙質館藏與數字館藏結構的優勢互補和協調利用,實現經費投入與讀者需求及館藏價值實現的最優化。
筆者調查發現,江蘇省新建本科院校資源鏡像狀況懸殊。南京工程學院圖書館鏡像數據達到70T,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萬方資源系統等核心資源均做了鏡像。大部分學校將購買的多媒體學習資源做了鏡像,超過30T的有5家,只有1家不足10T。鏡像的屬于實體數字資源,還有大量的虛擬數字資源有待于進一步挖掘并加以利用。我們必須理性處理好實體數字資源與虛擬數字資源的關系。同時隨著數字閱讀的普及,讀者需要的是通過電腦、手機、手持閱讀器、電子書等數字產品設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閱讀的服務環境,如數字化學習中心、特色資源空間、視聽休閑空間、信息共享空間等。新建本科院校必須理性思考圖書館館藏發展理念,從“擁有”為主向“使用”為主的方向轉變。采取“擁有館藏”和“獲取館藏”、“現實館藏”和“虛擬館藏”協調發展的策略,為讀者提供更快、更新、更優質的智慧服務。
參考文獻
[1]顧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辦學定位的特性探析與啟示——基于江蘇省新建本科院校的調查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8):55-57.
[2]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圖書館數字資源計量指南(2007)[EB].http:∥/librarian/news/view-news.asp?ID=62,2007-04-17.
[3]鄭建明.數字文獻資源的整合與服務——以江蘇省高校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建設為原型的個案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7,(5):6-9.
篇5
關鍵詞 大學生 宗教觀
中圖分類號:G525 文獻標識碼:A
認為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是社會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的一種形式。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宗教觀現狀的調查,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宗教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并從實際出發,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
此次宗教觀調查以問卷調查形式為主,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問卷176份,有效率88.0%。有效答卷中,男生88人,女生88人;黨員20人,團員153人,群眾3人;年齡介于18歲到25歲之間,平均年齡20.9歲。本科4個年級共計149人,研究生均為研一學生,計27人。涉及工學、農學、人文、管理學等多個學科門類。
從調查結果中得知,客觀題一共8道題目,被調查學生的答錯題數(含漏選和錯選)介于2-8道之間,平均每位學生答錯5.1道。以下就此次問卷調查反映的幾方面問題詳細論述:
1 當代大學生宗教觀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基礎宗教知識薄弱
問卷調查第1題考查學生對中國歷史流派三教九流中“三教”的了解程度。62.5%的學生答錯,表明其基礎的宗教知識薄弱,對古代流派缺乏甄別能力;另答錯學生中有55.1%學生選擇了答案B,即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此三教為當代世界三大宗教,說明學生對中國古代宗教和世界當代宗教的情況不是很清楚,出現混淆。
1.2 學生宗教概念模糊
(1)宗教活動概念模糊。問卷調查第2題考查學生對宗教活動概念的掌握,其中答案B在復活節做禱告的行為屬于明顯的宗教行為,為備選答案。有40.3%的同學選擇了錯誤答案。說明學生對宗教慶典、傳統活動、宗教附屬品等認識不清,不能把這些行為和真正的宗教行為明確上網區別開來;問卷調查第4題考查學生對特定的宗教行為(封齋、做禮拜等)的甄別能力,35.2%的學生答錯,其中15.1%的學生直接選擇了不清楚,說明這部分學生概念不清,缺乏基本的認識。
(2)宗教與風俗習慣兩者混為一談。問卷調查第3題考查學生是否掌握宗教與民俗習慣的關系,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二者互相影響,但明顯不能等同。有21.6%的學生答錯,而答錯的學生中大多數錯選了“二者屬于相同范疇”。
1.3 學生關于宗教的法律法規了解不足
問卷調查第5題考查學生對國家關于宗教的法規是否了解,89.8%的學生出現錯選或漏選。這表明,近九成的學生對于我國法律法規中關于宗教的根本宗旨不夠了解。多數學生知道公民有信仰自由,但卻不知道國家實行政教分離,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也不知道在校園內傳教是嚴厲禁止的。
1.4 學生對宗教背景知識了解不足
(1)學生對宗教經典著作知識了解不足。問卷調查第10題考查學生對宗教經典著作的認識,除答案B(《易經》、《道德經》)外,其他均為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的經典著作。本題有35.8%的同學答錯。(2)學生對世界主要組織不夠了解。問卷調查第11題考查學生對當前主要教派的了解,95.5%的學生答錯或漏選,漏選率93.2%,錯選率2.3%。說明當前部分的派名和教義有一定的欺騙性,很多學生在了解不夠深入的情況下,無法做到見到主要的名字就避而遠之。(3)學生對宗教節日缺乏了解。問卷調查第12題考查學生對宗教節日的了解情況,其中81.8%的學生出現漏選,說明有部分宗教節日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宗教意味不斷減退,當前大多數學生不知道一些節日其本質是宗教節日,有其宗教內涵。
1.5 學生接受宗教觀教育不足
問卷調查第6~9題考查學生接受宗教觀教育的渠道和頻次,以及潛在的對宗教感興趣的程度。調查表明,75.3%的學生通過網絡、電視、書籍等被動地了解到宗教知識,通過正規學習等情況了解的比例非常小;82.1%的學生從未或很少接受宗教觀教育,國家關于宗教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均為偶然獲得。在課堂上教師主要教授專業知識,對于宗教等知識,缺乏專業的老師來講解。
調查還顯示,35.4%的學生經常或偶爾進入宗教場所游玩,19.3%的學生一直或偶爾佩戴避邪物品,以上學生受家庭或周圍環境影響,對宗教有潛在的認可和興趣,比較容易受到宗教活動的吸引。
綜上所述,本校學生在宗教觀方面的教育亟待加強,應有針對性地開展宗教基礎知識講解,鍛煉學生的宗教甄別能力,提高學生對宗教本質和相關法律的認識,增強學生對宗教滲透的免疫力。
2 加強宗教觀教育的建議和對策
2.1 加強課堂內外的引導和宣傳
加強形勢與政策課、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中關于宗教知識的講解和宗教觀的教育;充分利用板報、海報、宣傳欄、櫥窗等陣地的宣傳作用,提高學生對的認識和宗教甄別能力。
2.2 加強大學生宗教觀調研和監管
在班級中布控網絡,通過學生干部對學生參加宗教相關活動的動向進行監管,及時了解和掌握第一手信息;對輔導員和相關教師進行宗教知識培訓,要求輔導員以身作則,帶動學生對宗教知識的了解,提高對宗教本質的認識;學校保衛處等部門加強巡邏和監管,發現在校園內進行不正常的宗教典籍交流和宗教音像制品、小規模宗教儀式,以及傳教、宗教活動等不良及違法行為,應及時予以制止和控制;各年級建立學生信教檔案,加強對個別學生的引導和教育。
3 結語
當代大學生在文化價值的取向中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如何在大學生中樹立宗教觀,提高科學素養,正確看待宗教問題,堅決抵制宗教滲透,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緩的議題。通過選取有代表性的大學生參加宗教觀問卷調查,分析當前宗教觀教育所遭遇的問題,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教育機制,切實有效的解決問題,可供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李炳毅.從視角下試論高校信仰培育[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11):74-77.
[2] 郭文華.宗教思想對高校學生的影響及對策思考[J].教書育人,2005(12):7-9.
[3] 羅石.宗教影響與高校德育[J].機械工業高教研究,2001(1):44-48.
篇6
由于語言的變遷、學科的融合和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以及長期以來中醫藥學術語缺乏規范化,導致了中醫藥學術語外延寬泛,內涵不清,常出現一詞多義、一義多詞、詞義演變等現象[1]。語言系統的建立可以解決因為概念表述方式不統一和相關信息分散而造成缺失、錯誤等一系列低效檢索結果的發生。中醫藥一體化語言系統(TCMLS)現代部分的構建已初具規模,但中醫古籍部分的語言系統建設卻一直缺如。中醫古籍所含學術內容在整個中醫藥體系中具有根基性的重要地位,以古漢語為表述方式的中醫古籍學術體系有別于現代中醫藥語言體系,兩者決定了中醫古籍語言系統是TCMLS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筆者在此基礎上進行嘗試,并試圖對實踐過程中遇見之問題勉力探討。
1 背景介紹
TCMLS是以UMLS(一體化醫學語言系統)為參考,以本體論為指導,以中醫藥語言特點及學科體系為依據,以Vocabulary Builder軟件為平臺研制開發的,在UMLS原有語義類型和語義關系的基礎上,根據中醫學的特點設計了126種語義類型和60種語義關系,按學科分為16大類,目前已經完成超過30萬詞條加工。TCMLS是古籍語言系統構建的基礎,在其總目下增加古籍術語一類,暫作為古籍語言系統加工的平臺。
2 存在問題及初步解決方案
2.1 中醫古籍分類體系的構建問題
古籍分類就是按照古籍內容的學科性質分門別類,將之組織(構建)成一個知識體系。其作用在于不僅能夠呈現古籍的基本內容、同一科目有些什么古籍,而且還可以揭示出各個科目所含古籍之間的相互關系。現有的《中國圖書分類法》和《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分類法,均不能較好地解決構建中醫古籍語言系統所需要的分類體系。因其或注重學術流派,或關注圖書本身,而對文獻的內容關注較少。語言系統整體框架內古籍部分的分類顯然不能局限于文獻圖書本身,而必須立足于文獻所包含的知識,方能更好地分析把握其含義及相關關系。
在現代中醫藥語言系統分類體系的基礎上,根據古籍的特點進行分類的修訂和完善,預先建立一個能夠滿足中醫古籍語言系統整體架構需求的分類體系比較困難,而且自上而下建立的分類可能遺漏古籍中的部分信息。
有鑒于此,本研究采取先在《內經》、《傷寒論》的章節目錄下進行現有詞條加工的方法,在完成3本詞典1萬余詞條的處理后,根據相應詞條上位詞的提取構建古籍的分類體系的初步輪廓,在此基礎上進行修訂。由下而上根據具體概念的上位詞所反映出的上下位關系而最終建立起古籍分類體系,以期更切合實際,易于被最終用戶理解和接受。
2.2 古籍概念定義問題
2.2.1 定義篩選問題 古籍中的概念定義紛繁復雜,如“下”在《內經詞典》中有多達20個不同的定義,其中“在下”、“向下”、“低處”、“量詞”等解釋,與醫學關系不甚密切,屬于公共領域的含義,這樣的概念定義加工進語言系統非但意義不大,而且會使整個系統變得冗余。所以,采取先篩選出與醫學相關的定義,然后再加工的原則進行概念詞的錄入。
2.2.2 定義取舍問題 依據詞典的解釋相對比較確定,但卻不是古籍語言系統加工的唯一路徑。古代醫學概念語義具有較大的復雜性、多義性,這是對其理解的難點,同時也影響、制約著TCMLS的構建,對概念語義失之辨析,會導致語義網絡的失真、錯誤,影響語言系統的最終應用。如何給內涵和外延都很復雜的古籍概念進行比較明確的定義,是關系到古籍語言系統構建準確性的關鍵問題。參考和借鑒各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目前可行的途徑。
如針灸概念部分可以以“針灸理論文獻通考”項目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依托,進行下一步的加工處理。如若沒有現成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加工過程中及時咨詢專家意見,以不斷調整完善。
2.3 與原有系統概念的兼容問題
中醫古籍語言系統的構建不但要盡力展現古籍中同一概念術語在不同語境、文本、歷史時期中內涵的演變,建立概念之間的同義、近義以及相關關系,從而避免檢索中可能出現的遺漏或錯檢,而且要最終實現古籍概念術語與現代中醫藥語言系統之間的互通甚至與UMLS的兼容。
古籍概念與現代部分的中醫藥概念完全同名,但是意義卻完全不同。如“根”,在藥用植物學里是植物體生長在土壤中的營養器官,而在古代針灸概念中卻是“井穴”,二者全然不同的含義使我們在加工處理的時候,要進行進一步的區分,以便可以快速搜索到檢索者想要查詢的概念。如在“根”后面用括號的形式標注出所屬學科,可以避免藥用植物學中“根”這個作為類存在的概念與針灸學中的具體概念“根”發生混淆。這是具體加工過程中初步的解決方案。
2.4 古籍概念的加工來源問題
TCMLS的建立最初都是來源于教材、詞典、工具書,因其有比較明確的定義,便于加工處理。這對于中醫藥學現代部分而言比較合適,但古籍的概念比較分散,不是幾本工具書就能涵蓋包容的。所以,古籍語言系統未來的加工范圍要擴展到具體古籍,如《千金方》、《外臺秘要》等,這就需要制定更為詳盡的規則。
如何在古籍文本中獲取領域概念?所謂領域概念,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領域知識在文本中的外在表現。領域概念的獲取就是從領域文本集合中抽取最能代表該領域的概念集合,這個過程包括從領域文本中抽取術語集合、詞性規范(同義詞處理)以及領域概念的篩選和確定[2]。換言之,我們要加工的概念是否是語義的集合,這樣的遴選就給加工增加了不確定性和難度。具體的規則制定尚有待進一步考量商榷。
2.5 語義類型及語義關系的適配性問題
TCMLS中在進行中醫藥一體化語言系統構建時已經對語義類型和若干語義關系進行增刪改動,如刪減了“練習”、“展示”兩個語義關系,增加了“開竅于”、“與……相表里”、“概念上對應”、“與……類似概念”、“與……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與……相互轉化”等7個語義關系[3],但是還不能完全匹配古籍語言系統的需求。
如“下哺”,應該屬于對發病時間的描述,原有的語義類型中的“醫學天文氣象”和“時間醫學”都不是十分恰當。如“咽為之使……魄門亦為五藏使”中“……使”的語義關系描述在現有的系統中不存在,可以考慮新建。
總之,在加工過程中需要對原有的語義類型及語義關系進行適當的增刪,以期更能滿足古籍的需求。
3 思考與展望
中醫古籍在整個中醫藥學科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古籍語言系統是否有獨立構建的必要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單獨構建一個古籍語言系統可以使其知識自成體系,瀏覽與檢索時比較直觀系統,但現有的TCMLS“中醫基礎理論”類下包含了很多古籍的術語,這將導致古籍系統與現代部分不可避免的重復。反之,如果將古籍語言系統完全嵌入現代語言系統,融合的過程中亦會出現兼容的各種問題,原有的分類結構必須要進行調整修改,原有的與古籍關聯的概念亦要進行修訂,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如何在兩者之間權衡,是古籍語言系統建設中值得探討的重大問題之一。
如何使TCMLS得到合理充分的應用是語言系統建設過程中一直面臨的問題,結合中醫藥共享平臺和中醫藥共建平臺對搜索功能的支持和利用語言系統作為詞庫的中醫藥領域分詞系統[4]是目前主要的應用范疇。尚在建設初期的古籍語言系統可以參照TCMLS進行應用領域的開發嘗試,建立中醫古籍可以共享重用的本體以及相關的數據挖掘是可以發展的方向之一。
綜上所述,中醫古籍語言系統的構建是一個十分緊迫且困難的重要工作,不但要解決古籍分類,語義類型、語義關系適配,與原有系統的兼容,概念的篩選,定義的刪減等問題,而且還要解決古籍概念的多義性、遷延性、不確定性等問題,后者的解決更需要相關領域研究的支持,方能在未來初現古籍語言系統之端倪。
參考文獻
1 朱建平.中醫術語規范化與中醫現代化國際化[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06,21(1):6-8.
2 何 琳.古農學本體的半自動構建及檢索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 2007.
篇7
關鍵詞:館情;數據獲取;“館情”指標
Abstract:With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MCU and kinds of precision sensor, People give the high requirement for Archives Automatic Detecting.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rchives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being as the main content of “Archives Environment”, affect the quality of file. So,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Obtaining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n hardware and software. This method provides the technical support for “Archives Environment”.
Key Words: Archives Environment; Obtaining Data; Archives Environment Index
1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1.1 館情概念的提出。檔案館庫房受著各種環境的影響,包括庫房溫度、濕度、各種有害氣體濃度、有害微生物、蟲害、大氣污染、塵埃、光照等,其共同作用影響了檔案的存放質量。本文把以上環境作用下檔案館存放檔案質量的情況稱為“館情”。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單片機、傳感器的精度日益提高,人們對獲取信息技術有了更高的要求,及時準確的信息資源正日益成為政府機關及企業單位提高工作效率快速發展、穩步成長的必備條件。信息時代的到來,工作效率日漸提高,同時,也給檔案管理部門帶來了更大壓力。檔案部門在及時準確地提供各種參考材料的同時,還要做好檔案,特別是紙質檔案的保存工作,若無法做到這一點,將成為企業發展、機構運轉的瓶頸。本課題正是基于計算機技術、單片機和傳感器技術及數據處理理論,來研究檔案館“館情”的自動獲取技術,為檔案保護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價值。
檔案館“館情”的諸多影響因素中,溫濕度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由于篇幅所限,在此處,僅研究“館情”中溫濕度數據的獲取方法。
2 “館情”中溫濕度對紙質檔案的影響
檔案是由承受檔案內容的載體材料和反映檔案內容的記錄材料組成的。盡管信息時代的到來為檔案的存放提供了新的載體,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仍然以紙質檔案為主。
溫濕度作用因子是檔案制成材料老化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溫度過高,就會加速檔案制成材料老化,從而強度降低;濕度過高,使紙張含水量增加,加速紙張的酸性水解反應,也會使水溶性的字跡材料洇化退色;另外,在高濕環境中,還可孳生霉菌,霉菌分泌的各種酶會使紙張黏結成檔案磚。[1]
因此,檔案庫房的溫濕度是影響檔案存放質量的主要因素,是判斷“館情”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3 溫濕度數據獲取方法硬件設計
3.1 系統的總體設計
系統以PC機為上位機主控制器,單片機為下位機分控制檢測器,溫濕度傳感器置于被測點,系統啟動后,溫濕度數據經A/D模數轉換器設備轉換成數字信號,再由控制檢測器(單片機)接收并經處理后發送至上位PC機,最終,經人機接口顯示給用戶,系統總體方案如圖1所示。
3.2 溫度數據的獲取。本課題考慮到實際環境及環境的特殊性,采用美國DALLAS公司生產的新型溫度傳感器――DS18B20。它是一種可組網高精度數字式溫度傳感器,具有體積小、使用方便、封裝形式多樣等特點,可適用于各種狹小空間設備數字測溫和控制領域,經過反復篩選,本文認為DS18B20非常適合館內的溫度測量。[2]
DS18B20為一線式數字溫度傳感器,具有3引腳TO-92小體積封裝形式;溫度測量范圍為-55℃~+125℃,可編程為9位~12位A/D轉換精度,測溫分辨率可達0.0625℃,根據檔案庫房的環境特點,DS18B20完全可以滿足實際需求。硬件電路設計圖如圖2所示。
系統采用外部獨立供電方式,傳感器探頭可以直接與控制器連接,數據端口DQ上接4.7K的上拉電阻,在三根線上可同時并聯多個溫度傳感器,每臺分機上可以連接多根電纜,每根電纜上可以并聯幾十個點,構成串行總線工作方式。由于18B20芯片送出的溫度信號是數字信號,簡化了A/D轉換的設計,提高了測量效率和精度;并且,芯片的ROM中存有其唯一標識碼,即不存在相同標識碼的DS18B20,特別適合與微處理芯片構成多點溫度測控。
3.3 濕度檢測模塊。在環境參數中,濕度是很難準確測量的一個參數。通過稱量烘干前后谷物的質量來求濕度是傳統的谷物測濕方法,該方法的缺點是測量速度慢。在近年來的研究中,曾用干濕球濕度計或毛發濕度計的方法來測量谷物的濕度,但由于其精確度不夠,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糧情監控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及市場需求的增加,國內外在濕度傳感器研發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3]濕度傳感器正從簡單的濕敏元件向集成化、智能化和數字化檢測的方向迅速發展,將濕度測量技術提高到新的水平。
經過篩選,本文選擇了盛世瑞恩公司生產的SHT11傳感器,即單片智能數字化溫濕傳感器,其優點是測量范圍大,體積小,價格低,精度較高,抗干擾能力強,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本課題中,采用SHT11濕度傳感器,完全能滿足實際需要。
濕度傳感器芯片SHT11采用二線串行數字接口與單片機進行通信,設計非常簡單。根據芯片通信協議,軟件可采用C語言編寫,通過簡單的控制協議即可實現單片機對SHT11濕度數據采集工作,連接示意圖如圖3所示。[4]
4 溫濕度數據獲取的軟件設計
4.1 溫度數據獲取方法。用DS18B20單總線結構構成多點溫度檢測系統進行溫度采集時,必須有非常嚴格的時序要求。多個DS18B20共同占用一根總線,必須將它們的64位序列號讀出來。在對單個DS18B20操作時,發出匹配命令,再將相應的序列號發到總線上,總線即可識別此次操作是針對哪個DS18B20的。溫度數據獲取流程如圖4所示。
溫度獲取的初始化是系統設計的關鍵,涉及傳感器非常嚴格的時序問題,為此,本文設計了精確的初始化時序。初始化包括單片機發送的復位脈沖和器件向單片機返回的存在脈沖。總線在開始時刻,發出一最短為480us的低電平復位脈沖,接著,在該時刻,釋放總線并進入接收狀態,器件在接收到總線的電平上升沿后,等待15us~60us后,在下一時刻發出60us~240us時延的低電平存在脈沖信號,表明器件已接在總線上。[5]初始化程序如下所示。
void reset() //復位18b20
{ DQ_1820=1;
delay(8);
DQ_1820=0;
delay(80); //延時約540uS(要求>480us)
DQ_1820=1; //主機上拉DQ_1820
delay(14); //延時約60uS
while(!DQ_1820); } //等1820送出0信號
4.2 濕度數據獲取方法。SHT11測量過程包括4個部分:啟動傳輸、發送測量命令、等待測量完成和讀取測量數據,流程圖如圖5所示。
首先,對數據傳輸進行初始化來啟動SHT11測量時序,即在第一個SCK時鐘高電平時,DATA翻轉為低電平,并在第二個SCK時鐘高電平時,DATA翻轉為高電平,啟動命令發送完畢。發送控制命令,控制命令包含3個地址位(目前,只支持“000”)和5個命令位。在第八個SCK時鐘的下降沿之后,SHT11將DATA置為低電平(ACK位),表示已正確地接收到指令;在發送第九個SCK時鐘作為命令確認,第九個SCK時鐘的下降沿之后,釋放DATA恢復高電平。
濕度傳感器芯片SHT11采用二線串行數字接口與單片機進行通信,設計非常簡單。根據芯片通信協議,軟件可采用C語言編寫,通過簡單的控制協議即可實現單片機對SHT11濕度數據采集工作,連接圖與圖3類似。
4.3 濕度線性補償。SHT11的濕度輸出具有一定的非線性,很難用線性關系將其表示出來。由上述可知,溫度與濕度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因而,可在進行線性補償后,進行溫度補償得到較為準確的濕度值。
為了補償濕度傳感器的非線性,可按下式修正濕度值:
式中 為經過線性補償后的濕度值,
為相對濕度測量值,C1、C2、C3為線性補償系數,取值可查閱《溫濕度傳感器SHT11數據手冊》。由于溫度對濕度的影響十分明顯,而實際溫度和測試參考溫度25℃有所不同,所以,對線性補償后的濕度值進行溫度補償很有必要。補償公式如下:
式中,RH為經過線性補償和溫度補償后的濕度值,T為測試濕度值時的溫度(℃),t1和t2為溫度補償系數,取值查閱《溫濕度傳感器SHT11數據手冊》。
5 結束語
本文提出了館情檢測技術的總體實現方案,重點討論了溫濕度數據獲取技術,為館情檢測提供了實現基礎。
本文的研究方法,稍加改進,即可用于其他室內或倉庫的溫濕度檢測,根據不同的應用環境選擇合適的傳感器探頭,系統軟硬件修改不大,具有較強的可推廣性。
注: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檔案局科技項目計劃――《檔案館館情自動檢測技術研究》,項目編號:2011-X-42。
參考文獻:
[1] 李玉虎, 車增亮. 檔案紙張酸度檢測與分析[J]. 中國造紙,1987(1):44~49.
[2] 陳永利, 張自賓等. 糧食倉庫溫濕度檢測系統[J]. 儀器儀表學報,2003,24(4):305~306.
[3] 翟春艷,岳修正等. 基于單片機的溫濕度感測系統的實現[J]. 電子設計工程, 2011,19(12): 95~98.
[4] 郭俊旺, 衛勇等. 基于SHT11溫濕傳感器的最小溫濕采集系統的設計[J]. 天津農學院學報, 2006, 13(3):27~29.
篇8
(1.石河子大學農學院,新疆石河子832002; 2.兵團第八師一二一團17連;3.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研究所;4.谷物品質與遺傳改良兵團重點實驗室)
收稿日期:2015—01—09
*基金項目: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重點科技項目(2011BA002);新疆農墾科學院青年基金項目(YQJ201102)。
*通訊作者:李衛華(1968-),女,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育種和品質改良。
摘要:本研究選用新疆60個不同硬度類型冬小麥品種為試驗材料,研究其籽粒特性、磨粉品質及二者的關系。結果表明:不同硬度類型冬小麥品種中,硬質小麥籽粒硬度值最高為66.64;混合型小麥千粒重和粒徑最大,分別為43.37 g和3.02 mm;軟質小麥的籽粒蛋白質含量最高,為16.68%。3種不同硬度類型小麥品種的籽粒硬度和面粉a值變異系數分別 > 10和 > 25。相關分析表明,混合型小麥中的籽粒硬度和籽粒蛋白及軟質小麥中籽粒性狀與磨粉品質均關系密切。因此,在冬小麥品種籽粒和磨粉品質改良中要注重提高籽粒硬度和籽粒蛋白質含量,降低灰分,同時還應改良面粉色澤。
關鍵詞 :硬度類型;冬麥品種;籽粒性狀;磨粉品質
小麥加工品質包括磨粉品質和食品加工品質兩個方面,磨粉品質的優劣對面粉品質性狀、食品加工品質有著重要影響[1-5],出粉率、灰分、麩皮數量以及面粉色澤是衡量磨粉品質的重要指標[6-7]。多數食品,尤其是我國傳統食品要求面粉中灰分含量低、面粉白度高。磨粉品質的優劣與小麥品種自身籽粒品質和磨粉工藝有關。研究表明,容重、千粒重、籽粒硬度等籽粒性狀與小麥磨粉品質關系密切[8]。
國外十分重視小麥磨粉品質的研究,如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在小麥分離世代階段即對出粉率和顏色進行選擇。近幾年,中國也開始重視磨粉品質的研究工作[9]。陳鋒等[10]研究表明,籽粒硬度影響出粉率、破損淀粉含量和面粉灰分。李宗智[11]、阮競蘭等[12]等研究表明,容重與出粉率和面粉灰分含量直接相關,在一定范圍內,隨容重的增加,小麥出粉率提高,面粉灰分含量降低。張彩英等[13]和孫致良[14]的研究發現,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小麥的面粉色澤顯著提高,但出粉率呈下降趨勢。隨著市場對優質小麥的需求不斷增加,新疆近年來對小麥磨粉品質方面也進行了一些研究。吳新元等[15]的研究發現,新疆小麥的籽粒性狀和磨粉品質優于全國平均水平。桑偉等[16]的研究發現,新疆本地育成的春小麥品種的籽粒性狀略優于冬小麥,磨粉品質優于冬小麥;其中春小麥品種籽粒容重和蛋白質含量較高,籽粒硬度、出粉率含量中等,面粉灰分含量偏低。但新疆冬小麥品種資源磨粉品質總體優于春小麥,其面粉黃度大于春小麥,蛋白質含量低于春小麥[17]。此外,新疆小麥品種的籽粒硬度和蛋白質含量與磨粉品質關系密切,面粉色澤影響是磨粉品質的重要性狀[17-18]。目前,有關對新疆冬小麥不同籽粒硬度品種磨粉品質的研究未見報道。鑒于小麥磨粉品質的重要性及其與新疆拉面加工品質的密切相關,本研究選用60個新疆冬小麥品種為研究材料,測定其籽粒硬度、出粉率、灰分、色澤等磨粉品質性狀,旨在探明不同籽粒硬度小麥品種的磨粉品質特性,希望能夠為新疆冬小麥品種磨粉品質的改良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參試的60個新疆冬小麥品種主要選用的是新疆審定和育成的品種和新品系,同時包括一些國內外的引進品種,基本代表了新疆冬小麥育成品種和引進的國內外骨干親本的現狀,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表1)。參試冬小麥品種于2010年秋季種植在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所試驗田內,試驗按順序排列,小區面積5.4 m2,按35萬粒/667 m2下種。2011年7月冬小麥正常成熟,采用人工收獲,收獲后取1.0 kg籽粒作為分析樣品。采用瑞典PERTEN公司生產的4100型SKCS儀測定小麥籽粒硬度。根據硬度值不同加水潤麥,軟質麥、混合麥、硬質麥分別加水至14.0%、15.0%和16.0%,潤麥16 ~ 18 h,用無錫布勒制作有限公司試驗磨粉機(MLU202)磨制面粉,計算出粉率(所得面粉與全粉(面粉和麩皮總和)的比值)。面粉室溫存放1個月后開始進行品質測定,3個月內完成全部測試內容。
1.2測定方法
采用瑞典PERTEN公司生產的4100型SKCS儀測定小麥籽粒硬度、千粒重和粒徑。每個樣品測試結果均為300粒的平均值。根據SKCS儀給出的硬度類型(硬質H、軟質S和混合型M)確定其硬度級別(硬質麥、混合麥或軟質麥),同時記錄硬度指數和硬度分布頻率。一般樣品的硬度指數小于40為軟質麥,大于60為硬質麥,介于二者之間為混合麥,具體分類還應根據該樣品的硬度指數和分布頻率而定。
籽粒蛋白質(14% MB,下同)和灰分含量使用丹麥FOSS公司1241型近紅外谷物成分分析儀按照AACC39 - 11、AACC08 - 01方法測定。破損淀粉使用法國CHOPIN公司SDmatic損傷淀粉測定儀按AACC76 - 31的方法測定。面粉色澤用日本產KONICA MINOLTA公司Minolta CR - 310色彩色差儀測定,使用D65的CIE - L、a、b 的色度系統,L值表示黑 - 白(亮)度,值越大則越白(亮);a值表示紅 - 綠色,正值表示紅色,值越大則越紅;b值表示黃 - 藍色,正值表示黃色,值越大則越黃。
1.3統計分析
使用統計軟件DPS進行平均值及相關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硬度類型小麥品種籽粒性狀和磨粉品質概況
60份不同籽粒硬度類型的小麥品種包括硬質、混合和軟質3種類型各20份(表2)。硬質小麥品種的籽粒性狀中,千粒重平均為41.74 g,粒徑平均為2.98 mm,籽粒硬度平均為66.64,蛋白質含量平均為16.0%;磨粉品質中,出粉率平均為73.78%,灰分含量平均為0.59%,破損淀粉含量平均為6.53%,L值平均為90.10,a值平均為-1.19,b值平均為10.41。混合小麥品種的籽粒性狀中,千粒重平均為43.37 g,粒徑平均為3.02 mm,籽粒硬度平均為52.75,蛋白質含量平均為16.25%;磨粉品質中,出粉率平均為73.40%,灰分含量平均為0.60%,破損淀粉含量平均為6.03%,L值平均為90.47,a值平均為-0.99,b值平均為8.97。軟質小麥品種的籽粒性狀中,千粒重平均為42.53 g,粒徑平均為2.96 mm,籽粒硬度平均為23.48,蛋白質含量平均為16.68%;磨粉品質中,出粉率平均為62.44%,灰分含量平均為0.55%,破損淀粉含量平均為4.67%,L值平均為95.04,a值平均為-1.17,b值平均為9.33。
從表2里的變異系數來看,籽粒性狀中,硬質和軟質2種類型小麥品種籽粒性狀中千粒重和籽粒硬度的變異系數較大,混合型只有硬度的變異系數較大;磨粉品質中,3種類型小麥品種的面粉a值的變異系數均較大,硬質和軟質類型小麥品種的b值、混合和軟質類型小麥品種的破損淀粉以及軟質類型小麥品種的出粉率的變異系數均較大。特別是籽粒硬度和面粉a值,3種類型小麥品種的變異系數分別 > 10和 > 25。說明不同硬度類型中的小麥品種籽粒性狀和磨粉品質的差異主要是由于籽粒硬度及面粉色澤差異較大造成的。
2.2不同硬度類型小麥品種籽粒性狀與磨粉品質的相關性
由表3可以看出,硬質小麥中籽粒硬度和蛋白與灰分呈極顯著正相關,而千粒重和粒徑與灰分呈顯著負相關;混合型小麥中粒徑與出粉率、硬度與破損淀粉呈顯著正相關,而硬度與L值、籽粒蛋白與破損淀粉、b值均呈顯著負相關;軟質小麥中千粒重、粒徑與出粉率、灰分,籽粒硬度和粒徑與破損淀粉、籽粒蛋白與灰分均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而籽粒蛋白與破損淀粉、b值,千粒重、粒徑與L值、b值均呈顯著或極顯著負相關。總體而言,除了灰分和a值,混合型和軟質小麥的磨粉品質與籽粒性狀關系一致,其中混合型小麥中的籽粒硬度和籽粒蛋白,軟質小麥中則是全部籽粒性狀均與磨粉品質關系密切。但硬質小麥的籽粒性狀與面粉灰分關系密切,與其它磨粉品質相關不顯著,且相關關系與混合型和軟質小麥不一致,這可能是由籽粒硬度差異引起的,還需進一步研究。
2.3不同硬度類型小麥品種籽粒性狀和磨粉品質評價
根據桑偉等[18]和穆培源等[19]建立的新疆拉面專用粉品質標準。從不同硬度類型來看,籽粒性狀中籽粒硬度符合標準的硬質:混合型:軟質小麥所占的比例為85% ∶ 25% ∶ 0,籽粒蛋白符合標準的硬質 ∶ 混合型 ∶ 軟質小麥所占的比例為10% ∶ 0 ∶ 0;磨粉品質中符合標準的硬質 ∶ 混合型 ∶ 軟質小麥所占的比例分別是出粉率為100% ∶ 100% ∶ 45%,L值為70% ∶ 90% ∶ 100%,a值為5% ∶ 10% ∶ 15%,b值為0 ∶ 55% ∶ 55%。由此可以看出,硬質小麥大多符合籽粒硬度標準,而混合小麥和軟質小麥的磨粉品質則更多符合標準(見表4)。
就總體而言,本研究的60份不同硬度類型小麥品種中,86.67%的L值、81.67%的出粉率、36.67%的籽粒硬度和b值均符合該標準,有10.0%的a值、3.37%的籽粒蛋白均符合該標準,但卻沒有灰分含量符合該標準。說明籽粒蛋白質含量、灰分含量、a值是新疆小麥優質拉面育種遺傳改良的重點性狀。60份不同硬度類型小麥品種中沒有品種的所有性狀均符合該標準。
3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中,無論是硬質小麥品種還是混合型、軟質小麥品種,籽粒性狀中籽粒硬度的變異系數最大,說明籽粒硬度是決定加工品質的重要性狀之一[10];磨粉品質中,面粉紅度、面粉黃度的變異系數較大,面粉白度的較小,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16]相一致。這進一步說明不同硬度類型的小麥品種籽粒性狀和磨粉品質的差異主要是由于籽粒硬度和面粉色澤差異造成的,這些性狀是不同硬度類型新疆冬小麥品種品質改良的重點。
研究表明,不同籽粒硬度類型的小麥品種中混合型和軟質小麥品種的磨粉品質總體優于硬質類型;其中軟質小麥的灰分和破損淀粉含量最低,面粉亮度(L值)最高,混合型小麥的面粉紅度(a值)和黃度(b值)最低,而硬質小麥除了出粉率高于混合型和軟質小麥,其余磨粉品質指標均低于二者,這是因為硬質小麥籽粒硬度高,其淀粉顆粒與蛋白質基質間結合能力比混合型和軟質型小麥強,磨粉過程中易形成較多的破損淀粉顆粒,面粉顆粒變粗,色澤變劣。
小麥籽粒性狀與磨粉品質關系密切。本研究表明,籽粒硬度對磨粉品質具有重要影響。不同硬度類型的小麥籽粒硬度與破損淀粉均呈正相關。這與Bechtel[20] 、Henery[21]、桑偉[16]等研究結果一致。破損淀粉率高,面粉顆粒表面粗糙,引起面粉折光系數改變,從而導致亮度改變。本研究表明,不同硬度類型小麥的籽粒硬度與面粉亮度呈負相關,與b值呈正相關。這與Nagamine[22]、陳鋒[10] 、桑偉[16]等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中籽粒蛋白質含量與出粉率呈負相關,而與灰分含量呈正相關,與Farrand[8]結果不同,與桑偉[16]等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與所選材料的籽粒硬度差異偏大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本研究表明,千粒重、粒徑與出粉率呈正相關,與b值呈負相關,這與李碩碧[23]等研究相同,千粒重高、飽滿度好,腹溝淺,粒徑大的品種出粉率高。此外,3種不同硬度類型的籽粒硬度與出粉率、灰分,千粒重與灰分,粒徑與破損淀粉率、灰分,籽粒蛋白與面粉色澤的相關關系不同,這是由于硬度類型造成的籽粒特性差異引起的,與桑偉等[16]研究結果一致。因此,在小麥籽粒和磨粉品質改良中,在提高籽粒硬度的同時,應綜合考慮千粒重和粒徑等性狀,從而達到提高新疆小麥磨粉品質的目的。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新疆拉面品質,尤其是對拉面感官評價指標有了更高的要求。新疆拉面感官評價指標是小麥品種籽粒特性、面粉品質、面團流變學特性、淀粉糊化特性以及面粉色澤等品質性狀共同作用的結果[18]。穆培源等[19]和桑偉[18]等通過對新疆拉面進行標準化制作,并分析籽粒性狀、磨粉品質與其加工品質的關系,提出了制作優質新疆拉面的專用面粉性狀標準。按照該標準對全部性狀進行綜合評價發現,研究供試的不同硬度類型冬小麥品種沒有一個品種的籽粒性狀和磨粉品質全部符合新疆拉面專用粉標準;各性狀單獨來看,籽粒硬度、出粉率、L值和b值總體表現較好,籽粒蛋白、灰分、a值總體表現較差。因此,在優質新疆拉面育種中,應加強對蛋白質含量、灰分含量、面粉色澤的遺傳改良。
參考文獻
[1]Gaines C S. Associations among soft wheat flour particle size, protein content[J].Cereal Chemistry,1985(62):290-292.
[2]He Z H, Liu A H, Pena R J,et al. Suitability of Chinese wheat cultivars for production of northern style Chinese steamed bread[J]. Euphytica., 2003(131):155-163.
[3]Kaldy M S, Rubenthaler G L. Milling baking and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of selected soft white winter and spring wheats[J].Cereal Chemistry, 1987(64):302-307.
[4]Konik C M., Miskelly D M, Gras P W. Contribution of starch and non-starch parameters to the eating quality of Japanese white salted noodles[J]. sci Food Agric,1992(58):403-406.
[5]Toyokawa H, Rubenthaler G L, Powers J R, et al. Japanese noodle quality.II. Starch components[J]. Cereal Chemistry,1989, (66):387-391.
[6]周艷華, 何中虎, 閻俊, 等. 中國小麥品種磨粉品質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 2003, 36(6):615-621.
[7]Y Zhang, K Quail, D C Mugford,et al. Milling quality and white salt noodle color of Chinese winter wheat cultivars[J]. Cereal Chemistry, 2005(82):633-638.
[8]魏益民. 谷物品質與食品品質[M]. 陜西: 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2:1-2.
[9]O Brien L, Mares D J. Early generation selection for milling quality in five bread wheat cross[J]. Australiau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1993(44):633-643.
[10]陳鋒, 陳東升, 錢森和, 等. Purlindoline基因對春小麥磨粉及饅頭、面條品質的影響[J].作物學報, 2006, 32(7):980-986.
[11]李宗智. 冬小麥若干品質性狀遺傳及相關研究[J]. 作物學報, 1990, 16(1):8-18.
[12]阮競蘭, 鄧素娥, 周喜滿. 中等、低等及等外小麥容重與出粉率對比試驗[J]. 糧食與飼料工業, 1998 (6):l-2.
[13]張彩英, 李宗智. 建國以來我國小麥主要育成品種加工品質的演變及評價[J].中國糧油學報, 1994,9(3): 9-13.
[14]孫致良. 長江中下游地區小麥品種更換中籽粒品質性狀的演化及其間的關系[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碩士論文,1987.
[15]吳新元, 蘆靜, 姚翠琴, 等. 新疆主要種植小麥品種品質狀況[J]. 新疆農業科學, 2001, 38(3):154-156.
[16]桑偉, 穆培源, 徐, 等. 新疆小麥品種籽粒性狀、磨粉品質及其關系的研究[J]. 麥類作物學報, 2010, 30(1):50-55.
[17]相吉山, 穆培源, 桑偉, 等. 新疆小麥品種資源籽粒性狀和磨粉品質分析及評價[J]. 新疆農業科學, 2013, 50(6):1032-1039.
[18]桑偉, 穆培源, 徐, 等. 新疆春小麥品種主要品質性狀及其與新疆拉面加工品質的關系[J]. 麥類作物學報, 2008, 28(5):772-779.
[19]Bechtel D B, Wilson J D, Martin C R. Determining endosperm texture of developing hard and soft red winter wheats by different methods using the single-kernel wheat characterization system[J], Cereal Chemistry, 1996(73): 567-570.
[20]Henery R J, Kettlewell P S. Cereal Grain Quality Wheat [M]. 1996:3-54.
[21]Nagamin T, Ikeda T M, Yanagisawa T,et al. The effects of hardness allele Pinb-D1b on the flour quality of wheat for Japaness white salty noodles[J], Cereal Sci,2003(37):337-342.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農學專業知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