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科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20:21: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林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林科畢業工作鑒定
我是農林科技大學大三的一名學生,三年的學園生活,使我自身的綜合素質、修養、為人處事能力以及交際能力等都有了質的飛躍;讓我懂得了除學習以外的個人處事能力的重要性和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這三年我虛心求學、刻苦認真、吃苦耐勞,工作兢兢業業,及時總結;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中,為了擴大知識面和培養自己的業余愛好;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實踐活動,重視團隊合作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以積極的態度和與同學們的相處極為融洽,受到同學們的歡迎;同時自身的交際能力隨之增強,作為一名有志青年,我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全面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并且已向黨組織靠攏。
除此之外,課余時間我經常利用網絡帶來的便利,關注最新科學技術動態;尤其是有關本專業的知識。使自己始終緊跟世界最新發展潮流和時代的步伐。因此我學習熟練掌握windows、office等軟件的操作和安裝系統,熟悉網頁設計;一直以“一專多能,全面發展”來嚴格要求自己,勤奮拼搏、刻苦好學。踏實并系統地學習所開的課程知識,并取得了優異成績。
大學生涯使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以較快速度掌握一種新事物的能力,思想成熟了很多,性格更堅毅了。如今我有信心接受任何新的挑戰和考驗。我會努力讓我的大學生活沒有遺憾的。
農林院校圖書館員隊伍建設論文
農林院校圖書館對館員隊伍的素質要求
農林院校圖書館的教學要求農林院校圖書館是農林院校的圖書情報中心,它根據農林院校教學的需要,搜集、整理和提供各種知識為廣大師生服務,同時還利用Internet跟蹤國內外農林專業的教學概況,為教學和教務部門及時提供國外農林專業的教學參考信息和教材信息[3]。要及時圓滿地完成這些工作,需要農林院校圖書館有一支既熟悉圖書館業務,又懂得專業知識的館員隊伍。他們的作用在于:一是及時提供教學方面的供求信息,廣泛收集和宣傳地區性教育資源信息,提供給本校師生享用;二是能夠給使用者導航,讓他們知道如何獲取有關本校的信息、如何獲取有關教材與輔助資料的信息,業余愛好者如何學習、向誰學習、向什么方向努力等,如為學生提供大容量、時效強的教材輔助參考信息,使得教材上的知識得到進一步的深化。農林院校圖書館的科研要求農林院校中的相關科研人員,他們的需求主題突出,即需要了解國際、國內的研究動態,需要相關課題的研究資料,希望自己的研究有所突破,研究成果得到社會的認可。而圖書館的作用就是選擇具有某課題知識的館員,參與服務用戶課題組的研究,及時掌握課題的研究動態,及時提供課題研究所需要的文獻資源,如國內外數據庫檢索、學科信息導航、期刊論文全文傳遞,提供國際國內大型學術會議信息、專利資料等。根據學校科研狀況及學校的性質和任務,建立起有效的文獻保障體系,同時統籌、協調全校文獻資源的利用與開發。農林院校圖書館的業務要求農林院校中各系之間所設的學科,既相互聯系又有各自獨特的特點。這就需要圖書館配備知識面廣,專業水平、業務技能、分析與解決專業問題能力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高的館員。他們不僅要了解本校所設學科專業情況,在原有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掌握一定相關的學科專業知識,不斷學習,拓寬知識面,及時補充新的知識,在業務實踐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精通各種先進的處理技術,引導讀者利用各種文獻。農林院校圖書館的服務要求圖書館的服務與發展是圖書館界的永恒話題,圖書館的全部工作價值都要通過服務這個環節實現。圖書館的服務是圖書館發展的基礎,是圖書館界生存的根本,只有做好服務工作,才能充分發揮文獻資源的價值,實現圖書館的社會功能,圖書館才能有美好的生存和發展前景。而農林院校圖書館更是如此,農林院校圖書館要在繼承傳統服務優勢的基礎上,樹立全新的服務理念,以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依托,以滿足教師和學生信息需求為本,為他們提供多樣化、個性化、便捷化、準確化的網絡信息服務。農林院校圖書館員還可以利用本館資源,把農林業知識傳播到農村以及開展各種類型的科技下鄉活動,真正發揮科研和實踐的紐帶作用,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
農林院校圖書館員隊伍建設的途徑
繼續教育被定義為:在工作生涯中進行的持續不斷、有組織的學習活動,系統地改善和增加員工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目的在于提高員工工作和提供服務時的效能和效率[4]。農林院校圖書館人員的繼續教育就是將本館的全體人員組織起來,根據不同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專業能力,根據工作需要,有針對性地、分批地進行培養教育,以提高其知識水平和專業能力,更好地服務于讀者。根據我館與其他農林院校圖書館的實踐經驗,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館員進行繼續教育:一是圖書館專業知識的繼續教育。圖書館專業知識是每個館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通過繼續教育掌握圖書館基礎理論和圖書管理技術,更好地把圖書館的館藏和功能展現給讀者。二是科學文化知識和在職學歷的繼續教育。農林院校圖書館的館員在掌握圖書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必須了解農林業方面的知識,能夠對網絡信息進行有效的搜集和深加工,傳播給教師和相關的科研人員。通過在職學歷的繼續教育,提高館員自身的科研能力,更好地服務于圖書館。三是現代技術和外語知識的繼續教育。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深入,館員應熟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復印技術等現代技術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還應掌握外語知識,幫助讀者克服語言障礙,提高外文資料的利用率以及外文數據庫的使用率,進一步提高農林業圖書館的社會服務效能。農林院校圖書館對館員進行繼續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第一,可以定期開展講座,我館每月都舉行講座,內容涉及各方面,如圖書館風氣、人文素養、學術科研等。可以邀請外面的專家和教授來講,也可以請館內的業務骨干來談工作經驗與自己的心得體會。第二,半脫產學習。館員要想提高自己的學歷,可以采取這種方式,這也是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信息人才的重要途徑。第三,結合本職工作自學。館員可以根據自己工作崗位的特點,制訂學習計劃,循序漸進地學習,鞏固原有知識,補充新的理論和技能,提高業務能力和服務質量。農林院校圖書館員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技能,同時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良好的職業道德、優質的服務能對讀者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農林院校圖書館員職業道德規范應包括:愛崗敬業,愛書、愛讀者、愛圖書館事業;求實進取,勇于開拓,積極創新;團結協作,嚴于律己,顧全大局;精誠合作,公平競爭。職業道德的建設可以通過幾個方面來實現:一是加強圖書館道德教育,強化道德意識;二是加強道德管理,制定和完善圖書館道德規范;三是加強道德監督,增強道德實效;四是倡導自我修養,注重實踐磨煉。人才學科館員制度是指圖書館選拔一批既熟悉本館文獻信息資源,具有較強的信息咨詢和檢索能力,又熟悉某學科知識,與相關院系的教師、科研部門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的圖書館專業人員,即“學科館員”,分別承擔專門為某學科讀者提供深層次信息服務工作,由此建立起的一種對口服務制度[5]。學科館員是圖書館與各學院、各學科之間聯系的橋梁,他們要深入到各學院、各學科,參與科研活動。同時,學科館員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科專業文獻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為各學院和各學科提供高水平、深層次的服務,滿足各學院和各學科對文獻信息資源的需要。農林院校圖書館可以以本校一級學科為基礎,建立農學、林學、植物、生物技術、園藝、農林經濟管理、環境工程、生態等重點學科的學科館員團隊,為農學、林學、植物、生物技術、園藝、農林經濟管理、環境工程、生態等重點學科量身定制信息服務,包括宣傳學科服務網頁、資源使用指南以及多渠道宣傳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以提高圖書館文獻資源利用率。
本文作者:方飛燕王長金工作單位:浙江農林大學圖書館
農林院校藝術設計辦學策略探究
一、西部農林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辦學優勢
(一)具有豐富的地域文化我國西部地區土地遼闊、物產豐富,是少數民族文化集萃與漢民族文化互相交融之地。在西部地區,不僅擁有豐富的民間美術,還形成了悠遠古樸的黃土高原文化、充滿異域色彩的伊斯蘭文化、熱情奔放的北方草原文化、東西合璧之美的西域文化、凝重神秘的藏文化、古色古香的巴蜀文化和具有人性化歡樂的滇黔文化七大文化圈。這其中,不乏許多與農林和藝術關系十分緊密的文化,為藝術設計提供了廣闊的研究和應用領域。
(二)具有傳統強勢學科西部農林院校具有農、林、動等傳統強勢學科,這些學科由于辦學歷史悠久,基礎理論扎實,科研成果豐碩,成為了學校科研水平的代表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支柱型學科,同時也是一所學校綜合競爭力的體現。藝術設計專業若與這些強勢學科共謀發展,將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三)具有難得的發展機遇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加快了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步伐,也為西部藝術設計專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加速西部地區農林院校藝術設計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不僅對西部地區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還能對該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西部農林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辦學新思路
西部農林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在地域、師資、軟硬件設施等方面與東部沿海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在辦學思路上照搬東部發達城市高校或藝術專業院校均不具優勢且缺乏市場競爭力,且這些發達城市高校和藝術專業院校在辦學模式上已相對成熟并各具特色,要在這些院校現有的辦學模式上尋找突破口非常不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開辦藝術設計專業的院校有1000多所,西部農林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尋找新的特色辦學思路勢在必行。
農林專業特色舞臺教育
藝術是人類精神最美麗的花朵,藝術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文化感染力教育、引導學生。自由、民主、創造、開放的大學文化精神,正是大學生課外文化藝術活動的靈魂。藝術的思想和觀念總是置于年輕、前衛、探索的藝術首創時空中。結合學科專業特色創作、策劃、編排的校園原創作品和文藝賞析,記載了具有探索性、實驗性和開創性的校園先鋒文化。高等學校開展特色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效果不言而語。
1農林院校深化藝術教育的問題和困難
我國的高等農林教育起源于19世紀初,以設立農林學堂為主要標志;建國后,在高度計劃體制下建立獨立設置的高等農林院校,主要是單科性的高等農林院校承擔高等農林教育任務。60年的高等農林教育,在藝術教育實踐中主要存在以下困惑。一是高等農林院校生源藝術修養不高。由于受到一些世俗偏見和國民功利化傾向的影響,重點高等農林院校招生生源都在重點批的最低線,普通高等農林院校招生生源質量更是難以令人滿意,高等農林院校錄取的生源都處在同類招生層次的最低水平。高等教育大眾化,雖然給高等農林教育帶來了加快發展的機遇,生源質量和辦學規模有所提高。但是,市場化的取向,要素市場、產權市場、勞動力市場等在配置高等農林教育資源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公眾對高等教育優質資源的強烈取向,使高等農林教育處于不利地位,高等農林院校招收的學生,農村及邊遠山區生源比例較高,多數學生從小缺乏藝術教育和人文熏陶,更談不上藝術方面的系統訓練,學生的整體藝術素養基礎較弱。二是高等農林院校人文藝術氛圍不濃。我國的高等農林院校,大多創建于20世紀50年代,是在教育革命的群眾運動中產生的,這一時期較多地借鑒前蘇聯的高等教育模式,強調高等教育的專業性,設置單科性專門學院,注重人才培養的計劃性。高等農林教育一直白成體系,與理、工、商、醫類高等學校相比,由于學科和服務面向的特殊性,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高等農林院校的辦學基礎相對薄弱,而且大多院校遠離中心城市。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高等農林院校,人文藝術氛圍帶有明顯的“先天不足”,這些學校辦學規模較小,學科專業單一,僅有農林類專業,人文社科類學科少見,不可能形成學科交叉滲透和對學生多種學科的熏陶和感染,也就談不上全面的素質教育。這樣形成的那種無形的、相對單調的校園環境,嚴重影響著學校的人文藝術氛用。高等農林院校經過l0多年的跨越式發展,學科專業數量急劇增長,新上了人文社科及藝術類專業,但學科專業水平不高。學校人文藝術氛同的形成絕非朝夕之功,文化積累有其自身的規律,更何況學校的傳統和特色有其發展慣性;在短期甚至相當長的時間內,高等農林院校人文藝術氛圍難以與其他高校同日而語。農林院校深化藝術教育的問題和困難不少。
2《中國茶謠》的創作與實踐
浙江農林大學建校于1958年,是浙江省一所以農林學科為特色,涵蓋農學、工學、文學、理學、法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八大學科門類,在校生23000余人的省屬本科院校。浙江農林大學在素質教育實踐中,積極探索深入開展藝術教育的途徑與方法,《中國茶謠》的創作與實踐,是大學生課外文化藝術實踐的典型成果。作品也許還略顯稚嫩,但她如實記載了具有探索性、實驗性和開創性的校園先鋒文藝。2008年5月,撰寫《茶人j部曲》的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浙江農林大學茶文化學科帶頭人王旭烽教授攜200余名師生創作了舞臺劇《中國茶謠》。《中國茶謠》具有典型的“農林”學科特色,是一種帶有民族性的舞臺藝術呈現形式,融合了民歌、舞蹈、茶藝、器樂演奏以及民俗文化。表演共分為十個部分,即喊茶、采茶、禪茶、下茶、仙茶、施茶、會茶、講茶、禮茶、祝茶,分別向觀眾呈現了茶葉的形成過程以及與茶有關的文化故事。學校藝術團學生參演了采茶、下茶、施茶、會茶,講茶。其中,采茶和會茶由校藝術團舞蹈隊和禮儀模特隊的同學出演,下茶、施茶與講茶由梵風劇社的同學出演。采茶中愉悅輕快的采茶舞和會茶中清新獨特的蓋碗舞,體現了茶的民俗唯美。下茶、施茶與講茶中戲劇性的表演形式體現了茶的民族精髓,使得整臺演出淋漓盡致。2008年5月15日,《中國茶謠》在杭州大劇院進行了專場試演,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政府間茶葉工作組第18屆會議的幾百位各國人士觀看了這臺獨具東方魅力的的演出。2008年5月28日,《中國茶謠》舞動在第十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暨浙江湖州首屆陸羽茶文化節的舞臺上。2009年12月27日,《中國茶謠》(正式版),在浙江農林大學影劇院進行首次校內公開演出。80分鐘的時間里,我校茶文化學院和藝術團梵風劇社的200多名師生演繹了舞臺魅力非凡的《中國茶謠》,表現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給在座的每一位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震撼的聽覺享受。同時,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和浙江省文化部門的領導與學校師生一起觀看了演出,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茶謠》的舞臺呈現,從創作到排練,200多名師生都傘身心投入其中,點點滴滴,教師樂教,學生樂學,那優美的旋律、跳動的音符和悠揚的歌聲似乎仍在校園上空久久回蕩。這歌聲不僅唱出了大學生明朗、清新和歡快的青年時代,也表達了大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向往和對藝術的追求,同時也是學生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的一次高水準的展示。
3成效及探討
小議農林院校藝術培養現狀及策略
從校園環境來看,農科類高校一般校園景色優美、植被豐富、空氣清新[6],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使學生的靈魂受到陶冶。農村生源的學生從小浸染于自然質樸的鄉村風情中,擁有踏實、勤奮、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對藝術教育有著比較強烈的興趣與渴求[7]。
藝術教育對學生的整體素質有著潛移默化的隱性影響,可以對農林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競爭能力帶來質的提升[8]。領導重視是藝術素養培養定位工作順利開展的有力保障及良好的開端,因此,農林高校首先應該由相關領導牽頭,明確藝術素養教育的定位,使其成為高校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在此基礎上,通過引進師資,提升教師業務水平,為藝術教育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還應使教師與學生意識到藝術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教師應對藝術課程的責任與重要性有充分認識,從而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藝術課程教學質量[9]。同時,應結合農林院校中農村學生比例較大的實際特點,通過總結教學經驗和解決實際問題,構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體系。學生對藝術素養教育的認識,是另外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應使農林院校的學生意識到藝術素養在人的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使之充分理解藝術教育在啟迪智慧、和諧發展方面的無形的、隱性的作用。
科學有效的教育管理體制是藝術素養教育有效開展的保障,農林高校應為藝術素養教育制定出健全的管理制度[10]。(1)應設置藝術教育管理和統籌教學機構,通過專人負責管理和固定經費投入,對全校藝術素養課程體系的構建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并管理和指導計劃的推進實施。(2)應結合農林院校的實際特點,構建一套文學藝術與農林課程體系互相滲透、互相交叉的學科結構。當前,不少農林類院校已經設立了藝術類專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專業力量與資源,實現藝術與農業、感性與理性的融合教學,這也是農林類院校藝術教育的一種理想形式[11]。此外,藝術師資的數量與質量,也是藝術素養教育的關鍵因素[12]。結合藝術教育的具體需求,農林院校應該創造條件,積極引入和培養藝術專業教師,還應大力提升藝術教師隊伍的質量。作為農林院校的藝術專業教師不但應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還應適應農林院校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具備藝術專業知識的多能性,專業知識既要有廣度,又要有深度;還應具備交叉學科知識的廣知性,了解農科、理科、工科的學科背景,通過藝術教育對學生傳遞美育理念,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合理的藝術素養教育課程體系是農林院校大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的根本[13]。因此,應以人為本,設置科學合理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注重農林類課程與藝術類課程的配合應結合農林院校實際特點與藝術素養教育規律,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框架。應注重農林類課程與藝術類課程的相互配合、交叉與滲透,以藝術講授為主、專題報告為輔,構建課程框架。安排藝術與農林類學科相互融合的課程應根據農林專業的既有課程體系,不但安排一些藝術理論課程,也安排藝術與農林類學科相互融合的課程,如《園林與藝術》、《城市藝術景觀設計》等[14],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的科學思維和藝術思維相互貫通、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也增強學生興趣,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15]。在課堂教育之外,還應創建多課堂藝術教育的模式,積極引入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和校外藝術教育活動,不但關注學生的藝術理論與修養,也重視其藝術活動與實踐,結合學生整體藝術素養相對欠缺的特點,由淺入深地設置藝術教育體系,使學生獲得較為全面和系統的知識,滿足學生的需求。
校園藝術環境是大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的主要載體,農林類院校可以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與環境的隱性教育功能,通過在校園營造藝術氛圍,提高學生藝術修養。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是大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的有力措施,在此方面,學校可以積極引入社會資源,高雅藝術進校園是大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可以通過聘請在全國或者當地有一定影響力、知名度和專業水準的藝術家走進校園,通過師生間的交流切磋等形式,一方面使學生領悟到藝術之美,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學習到正宗的藝術技藝,同時感受到藝術家的職業素養和藝德,讓學生不出校門也能享受到優質的藝術培訓。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能”,又可以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藝德”。此外,教師也應從日常的課程教學中積極挖掘藝術素材,在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中滲透藝術教育。
本文作者:李亮張琪鄭穎工作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建設思路
摘要:隨著新農科建設的逐步推進,新時代高校農業教育改革推動著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方向的調整。本文結合吉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的建設與教學經驗,分析新農科背景下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運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新形勢下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建設思路、特點與創新措施。
關鍵詞:新農科;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實驗室;教學質量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等文件,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其中《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加強農科教結合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明確提出“新農科”建設,指出要“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產學研協作,深化農科教結合,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現有涉農專業,建設一批適應農林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涉農新專業,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一流的農林專業。”2019年,以“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為主題的一系列建設工作正式啟動,教育部提出了安吉宣言、北京指南和北大倉行動的新農科建設三部曲,對新農科的建設工作進行總體部署和系統研究。因此,各類高校的農科專業需依托與新農科建設相關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現有課程設計、實驗實踐教學及就業方向的培養等進行改革與創新。農林經濟管理類專業本身就是一個很寬泛的大類,幾乎涵蓋了所有涉農經管類人才的培養范疇,新農科背景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發展路徑是面向涉農產業未來發展需要,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或其他學科的滲透而轉型、改造和升級成為新型農科專業。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根據新型農科專業發展需求,重新規劃建設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本文以吉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的建設為例,探討新農科背景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驗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模式、改進思路和創新措施。
一、新農科背景下農經專業教育的內涵與特點
(一)新農科背景下農經專業教育的內涵
綜合學者研究觀點,“新農科”內涵根本點在于“新”上,是在網絡信息技術和現代農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面向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提出的一個高等教育的新方向。“新農科”的本質屬性依然是農科,相較于傳統農業,新農科背景下涉農專業人才培養具有新的特征:1.新農科圍繞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培養,以農業學科為核心,交叉融合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工程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及社會科學等學科,拓展傳統農業學科的內涵,多學科相互滲透,深度嫁接,形成新的學科增長極;2.新農科建設堅持以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為理念,注重培養科學基礎厚、視野開闊、知識結構寬,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實用技能型的新型農業卓越領軍人才。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新農科背景下農經專業教育是高等農業教育融入產業技術革命、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謀劃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對傳統農經學科的升級改造,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兼具人文精神與以信息技術、人類健康、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知識范疇的科學素養基礎上擁有思考力、行動力、創新力以及全球勝任力的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和實用技能型卓越農林人才。
工業設計專業藝術教育模式的思考
【內容摘要】中國農林類高等院校是為我國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教育機構,目前已普遍設立設計專業。由于農林類大學往往行業特色鮮明,但藝術氛圍薄弱,所招收的設計專業學生多數為非藝術類考生,藝術素質普遍較薄弱,因此藝術教育是專業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基于現實情況,農林類院校的藝術教育不應沿用藝術院校的傳統模式和方法,而要面向專業培養目標,基于學生的基礎和特點,對教學計劃與內容進行精心設計,采用一種面向創新設計的、圍繞專業特色的,并貫穿專業教育始終的藝術教育模式。
【關鍵詞】工業設計;藝術教育;中國農林類高等教育
近15年間,中國設計教育經歷了蓬勃發展,目前已有千所高校開設了設計專業。目前,開設工業設計專業的高校達239所,且絕大多數為綜合類院校或理工類院校。目前,全國41所農林類院校中2/3以上已設立設計專業。由于農林類大學往往行業特色鮮明,幾乎所有學科、專業最初都脫胎于農業或涉農專業,設計專業面臨規模小、易處于邊緣化等問題。農林類院校所招收的設計專業學生多數為非藝術類考生,藝術素質普遍較薄弱,視覺表達能力較差。如對學生開展的藝術教育方法不當,不僅效果不佳,還容易使學生失去專業興趣,影響學生創新設計能力的提升。
一、中國農林類高等院校工業設計專業藝術教育的現狀
工業設計是藝術與技術交叉融合的應用型專業,機械工程和藝術學被作為專業的兩大主干學科,呈現了設計中功能與形式密不可分的依存關系。中國高等院校的工業(產品)設計專業自20世紀80年代創建以來,一直呈現“工學”與“藝術學”的雙軌式發展。盡管業內已有普遍共識,認為設計中工程與藝術發揮同樣至關重要的作用,賦予普通的人造之物以“藝術化的情感外衣”是工業設計有別于工程設計的核心因素,但是由于專業設置學科平臺、招生方式、師資來源以及所面向設計對象等諸多差異,各院校的實際培養方案中,工程素養與藝術素養的培養往往難以真正平衡,通常呈現藝術院校重藝術素養、理工類院校重工程素質的情況。而對于數量占絕大多數的非藝術類院校下的工業設計專業來說,如何調動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模式,在相對有限的學時內快速提升學生的藝術素質、美學修養及視覺表達能力,是專業教學中的一大挑戰。
(一)中國農林類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的設置情況
市直事業單位農林漁工養老保險問題的調查報告
市直事業單位農林漁工養老保險問題的調查報告
近幾年來,××林場等市直事業單位農林漁工多次到市政府上訪,強烈要求認定為全民所有制職工,并以全民固定工身份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我作為主管全市企業改革和社會保障工作的負責人,深深體會到市直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既勢在必行,又任重道遠。如何在全力支持事業單位推進改革和盡量保障廣大群眾基本利益這兩個方面,搭建一座和諧橋梁,實現二者的雙贏?帶著這樣的思考,我選擇了農林漁工的養老保險改革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和認真解剖。(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
一、情況復雜
市直事業單位農林漁工主要分布在××林場、××林場(即市林科所)、市農科所和市水產良種場四家單位,共人,其中在職農林漁工人,已退休農林漁工人;市農科所還有移民農工人,其中在職人,已達退休年齡、人事未辦理退休手續人;其中市水產良種場名漁場工人已于年月按工齡每人每年元,另加萬元養老保險費實行了“買斷”。未參保的農林工人數較多,情況復雜。
⒈政策依據不足。全省是從年元月起開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依據是湘政發號文件,只明確機關事業單位的國家干部、全民固定工、勞動合同制工人和人事、工資關系掛靠在機關、事業單位或在人才交流機構的人員為參保對象,而農林漁工不屬于此參保范圍。但這四家單位的農林漁工相繼進入被冠以“事業單位性質”帽子的事業單位工作,因而不屬于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范圍。致使這些人一直被排斥在兩個養老保險之外。他們強烈要求比照同單位職工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但政策依據不足,因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全國沒有統一的政策,全省仍處于試點階段。
⒉改革方向不明。當前,全國事業單位改革方案尚未出臺,將事業單位劃分為行政職能性、社會公益性和生產經營性三大類的改革方向尚未確定。市農科所是我市唯一正處級差額撥款的農業科研機構,改革走勢不甚明確。市林科所也是我市唯一科級差額撥款林業科研機構,市政府已于××年將××林場、××林場確定為公益性林場,擬由市林業局主管轉交市建設局主管,市政府已委托市建設局擬定接收方案。
心理契約在教師績效管理的應用
摘要:隨著高校改革的步伐加快,高校教師尤其是農林類高校的教師績效管理在思路和方法上都需要改革和創新。文章通過對心理契約理論的研究,將其應用在農林類高校教師績效管理上面,為高校教師績效管理提供另一種思路。
關鍵詞:心理契約;農林類高校;績效管理
一、引言
面對未來復雜的國際環境,以及全球經濟不斷發展,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科教實力、創新能力等方面。說到底,就是人才方面的競爭。而人才的來源在農林類高校,所以做好農林類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尤其是教師的績效管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盡管不是非熱門領域的農林類農林類高校,國家也開始下力度大力支持其發展,但是農林類高校本身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教師績效管理方面,與其他院校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發展壯大農林類院校,實現我國農林類高校學科的全方位發展,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不僅因為做好農林類高校教師績效管理工作是我們國家從人力資源大國走向人力資源強國的一項重要任務,而且做好這項工作具有很強大的示范意義,是充分發掘教師潛力,發揮教師積極性,為未來人才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成長環境的根本保證。我國的農林類高校進行系統的農林類高校教師績效管理工作比較晚,在近年來的不斷探索中,也逐漸形成了一些比較科學規范的績效管理體系。但是在進行實際管理中,還是存在一些不科學、不合理的問題。心理契約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今在農林類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中,也融入了心理契約的一些理論,對農林類高校的教師績效管理有重要的作用。通過構建心理契約,可以在薪酬、職稱、晉升等與教師個人利益息息相關的管理中提高效率,提升公平性和教師的積極性。
二、心理契約的概念及特征
(一)心理契約的概念
農林漁工養老保險調研報告
近幾年來,**林場等市直事業單位農林漁工多次到市政府上訪,強烈要求認定為全民所有制職工,并以全民固定工身份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我作為主管全市企業改革和社會保障工作的負責人,深深體會到市直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既勢在必行,又任重道遠。如何在全力支持事業單位推進改革和盡量保障廣大群眾基本利益這兩個方面,搭建一座和諧橋梁,實現二者的雙贏?帶著這樣的思考,我選擇了農林漁工的養老保險改革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和認真解剖。
一、情況復雜
市直事業單位農林漁工主要分布在**林場、**林場(即市林科所)、市農科所和市水產良種場四家單位,共445人,其中在職農林漁工256人,已退休農林漁工189人;市農科所還有移民農工144人,其中在職115人,已達退休年齡、人事未辦理退休手續29人;其中市水產良種場20名漁場工人已于2001年12月按工齡每人每年1209元,另加1萬元養老保險費實行了“買斷”。未參保的農林工人數較多,情況復雜。
(一)政策依據不足。全省是從1996年元月起開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依據是湘政發[1996]3號文件,只明確機關事業單位的國家干部、全民固定工、勞動合同制工人和人事、工資關系掛靠在機關、事業單位或在人才交流機構的人員為參保對象,而農林漁工不屬于此參保范圍。但這四家單位的農林漁工相繼進入被冠以“事業單位性質”帽子的事業單位工作,因而不屬于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范圍。致使這些人一直被排斥在兩個養老保險之外。他們強烈要求比照同單位職工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但政策依據不足,因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全國沒有統一的政策,全省仍處于試點階段。
(二)改革方向不明。當前,全國事業單位改革方案尚未出臺,將事業單位劃分為行政職能性、社會公益性和生產經營性三大類的改革方向尚未確定。市農科所是我市唯一正處級差額撥款的農業科研機構,改革走勢不甚明確。市林科所也是我市唯一科級差額撥款林業科研機構,市政府已于2003年將**林場、**林場確定為公益性林場,擬由市林業局主管轉交市建設局主管,市政府已委托市建設局擬定接收方案。
(三)身份參差不齊。這些農林漁工中既有建場初期的老資格,可以追溯到50年代,又有自然增長的;既有棉科所、旱科所和農科所合并而來的,又有從外地移民而來的;既有下放知青,又有從外省區調入的;既有編制部門簽發編制計劃、勞動部門批準招收的,又有主管部門批準招收的;既有按事業單位固定職工管理的,又有分配給土地按農民對待的。若按資歷深淺、年齡大小、進場時間長短確認其身份,無法做到公正、公平,相關職能部門也不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