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專業特色舞臺教育

時間:2022-04-24 10:23:00

導語:農林專業特色舞臺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林專業特色舞臺教育

藝術是人類精神最美麗的花朵,藝術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文化感染力教育、引導學生。自由、民主、創造、開放的大學文化精神,正是大學生課外文化藝術活動的靈魂。藝術的思想和觀念總是置于年輕、前衛、探索的藝術首創時空中。結合學科專業特色創作、策劃、編排的校園原創作品和文藝賞析,記載了具有探索性、實驗性和開創性的校園先鋒文化。高等學校開展特色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效果不言而語。

1農林院校深化藝術教育的問題和困難

我國的高等農林教育起源于19世紀初,以設立農林學堂為主要標志;建國后,在高度計劃體制下建立獨立設置的高等農林院校,主要是單科性的高等農林院校承擔高等農林教育任務。60年的高等農林教育,在藝術教育實踐中主要存在以下困惑。一是高等農林院校生源藝術修養不高。由于受到一些世俗偏見和國民功利化傾向的影響,重點高等農林院校招生生源都在重點批的最低線,普通高等農林院校招生生源質量更是難以令人滿意,高等農林院校錄取的生源都處在同類招生層次的最低水平。高等教育大眾化,雖然給高等農林教育帶來了加快發展的機遇,生源質量和辦學規模有所提高。但是,市場化的取向,要素市場、產權市場、勞動力市場等在配置高等農林教育資源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公眾對高等教育優質資源的強烈取向,使高等農林教育處于不利地位,高等農林院校招收的學生,農村及邊遠山區生源比例較高,多數學生從小缺乏藝術教育和人文熏陶,更談不上藝術方面的系統訓練,學生的整體藝術素養基礎較弱。二是高等農林院校人文藝術氛圍不濃。我國的高等農林院校,大多創建于20世紀50年代,是在教育革命的群眾運動中產生的,這一時期較多地借鑒前蘇聯的高等教育模式,強調高等教育的專業性,設置單科性專門學院,注重人才培養的計劃性。高等農林教育一直白成體系,與理、工、商、醫類高等學校相比,由于學科和服務面向的特殊性,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高等農林院校的辦學基礎相對薄弱,而且大多院校遠離中心城市。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高等農林院校,人文藝術氛圍帶有明顯的“先天不足”,這些學校辦學規模較小,學科專業單一,僅有農林類專業,人文社科類學科少見,不可能形成學科交叉滲透和對學生多種學科的熏陶和感染,也就談不上全面的素質教育。這樣形成的那種無形的、相對單調的校園環境,嚴重影響著學校的人文藝術氛用。高等農林院校經過l0多年的跨越式發展,學科專業數量急劇增長,新上了人文社科及藝術類專業,但學科專業水平不高。學校人文藝術氛同的形成絕非朝夕之功,文化積累有其自身的規律,更何況學校的傳統和特色有其發展慣性;在短期甚至相當長的時間內,高等農林院校人文藝術氛圍難以與其他高校同日而語。農林院校深化藝術教育的問題和困難不少。

2《中國茶謠》的創作與實踐

浙江農林大學建校于1958年,是浙江省一所以農林學科為特色,涵蓋農學、工學、文學、理學、法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八大學科門類,在校生23000余人的省屬本科院校。浙江農林大學在素質教育實踐中,積極探索深入開展藝術教育的途徑與方法,《中國茶謠》的創作與實踐,是大學生課外文化藝術實踐的典型成果。作品也許還略顯稚嫩,但她如實記載了具有探索性、實驗性和開創性的校園先鋒文藝。2008年5月,撰寫《茶人j部曲》的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浙江農林大學茶文化學科帶頭人王旭烽教授攜200余名師生創作了舞臺劇《中國茶謠》。《中國茶謠》具有典型的“農林”學科特色,是一種帶有民族性的舞臺藝術呈現形式,融合了民歌、舞蹈、茶藝、器樂演奏以及民俗文化。表演共分為十個部分,即喊茶、采茶、禪茶、下茶、仙茶、施茶、會茶、講茶、禮茶、祝茶,分別向觀眾呈現了茶葉的形成過程以及與茶有關的文化故事。學校藝術團學生參演了采茶、下茶、施茶、會茶,講茶。其中,采茶和會茶由校藝術團舞蹈隊和禮儀模特隊的同學出演,下茶、施茶與講茶由梵風劇社的同學出演。采茶中愉悅輕快的采茶舞和會茶中清新獨特的蓋碗舞,體現了茶的民俗唯美。下茶、施茶與講茶中戲劇性的表演形式體現了茶的民族精髓,使得整臺演出淋漓盡致。2008年5月15日,《中國茶謠》在杭州大劇院進行了專場試演,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政府間茶葉工作組第18屆會議的幾百位各國人士觀看了這臺獨具東方魅力的的演出。2008年5月28日,《中國茶謠》舞動在第十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暨浙江湖州首屆陸羽茶文化節的舞臺上。2009年12月27日,《中國茶謠》(正式版),在浙江農林大學影劇院進行首次校內公開演出。80分鐘的時間里,我校茶文化學院和藝術團梵風劇社的200多名師生演繹了舞臺魅力非凡的《中國茶謠》,表現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給在座的每一位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震撼的聽覺享受。同時,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和浙江省文化部門的領導與學校師生一起觀看了演出,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茶謠》的舞臺呈現,從創作到排練,200多名師生都傘身心投入其中,點點滴滴,教師樂教,學生樂學,那優美的旋律、跳動的音符和悠揚的歌聲似乎仍在校園上空久久回蕩。這歌聲不僅唱出了大學生明朗、清新和歡快的青年時代,也表達了大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向往和對藝術的追求,同時也是學生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的一次高水準的展示。

3成效及探討

《中國茶謠》的創作與實踐,體現出j個特點,即藝術欣賞與藝術實踐相結合,突出實踐意義;流行元素與經典內涵相結合,突出主旋律;營造文化氛同和提升文化品位相結合,突出精神內核。該劇與學生的專業學習相結合,大學生容易找到藝術感覺,在一定程度克服和彌補了學生文化藝術人才的不足。貼近學生實際的創作作品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高雅的品味和雋永的意境,其強大的震憾力和激勵作用是其它思想教育和政治鼓動所難以企及的;而且學生的認同感好,不斷激發學生的藝術想像,訴說自己的情懷,激蕩學生的心靈,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文化感染力教育、引導學生,大學生在藝術與文化的享受中接受了真善美的啟迪和陶冶。大學生作為校園文藝活動的主體,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審美意識,審美鑒賞力和審美體驗。正如我校一位校園戲劇愛好者所說:“我喜愛戲劇,甚至于在中學時代就癡情于它,這是因為它富有意蘊的道白與豐富生動的體姿語言,還因為它懸念化的故事情節濃縮人間萬象,生活命運;更因為它能使我們在面對面的交流中達到思想的共鳴和精神的交流。”從感官直覺的悅耳悅目,到對審美對象蘊含內涵的領悟、品味,進而上升到對世界、對人生的思想領悟、精神暢游。在這個過程中,藝術欣賞、藝術學習、藝術交流的核心在于精神境界的升華。

人們常說大學是人類的精神家園,理想的殿堂,而文化藝術的內核正是建構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探索的創造精神,藝術欣賞的自由精神、文化兼容并蓄的寬容精神以及藝術和鑿所表現出來的合作精神,這正是大學精神所致力追尋的。浙江農林大學著力開展《中國茶謠》的創作與實踐,體現了高稚、健康的內容與學科專業優勢特色相統一;因地制宜、百花齊放與自娛性、欣賞性、示范性相統一;內容的思想性、學術性與藝術性、娛樂性相統一,寓教于樂,在文化藝術教育的普及與提高中推動校園文化品位的提升。另外,這樣的藝術創作與實踐,又在潛移默化中,深化了學生的專業思想,促進了學生的專業學習。

近幾年,浙江農林大學茶文化學院和大學生藝術團的學生,教學質量和以藝術素養為主要特征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深受社會各界的歡迎。值得注意的是,大學是一個特殊的學校,它是一座知識城,也是一座文化城。學生藝術活動有效地促進了大學與社會的互動,使學生秉有清明的才智、通達的性情、寬廣的胸懷和高尚的情操。百花齊放的大學文化藝術活動使它更充滿智慧的靈性和藝術的光芒。《中國茶謠》以其特有的魅力建構起了大學生感悟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校園與社會的自由靈動和新型空問,同時在發揮高校作為文明源的文化輻射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導大學生走向禮會,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