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19:35: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林復合模式探討
1.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發展歷史在北魏《齊民安術》中就有記載,記載的是桑園間作的經驗。中國的農業起源于森林,從來就是以農林結合的形式發展至今。從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史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原始農業復合經營階段、傳統農業復合經營階段、現代農業復合經營階段。“刀耕火種,游種輪作”是原始農林復合經營的主要方式;定居種植和土地私有化后的自給自足小農生產方式則是傳統農林復合模式的寫照;而現代農林復合模式始于商品生產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直至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保護生態的同時追求合理利用資源、開拓開發資源、爭取資源永續利用等。
2.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類型通常根據農林復合經營的經營目標、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四大類,即林—農復合型、林—牧(漁)復合型、林—農—牧(漁)復合型和特種農—林復合型。
(1)林—農復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單位上,通過時間序列、空間配置,進行結構搭配,相繼把林木與農作物結合在一起的種植方式。從經營的目的不同組成比例的輕重又可將其分為以林為主、以農為主、農林并舉三種經營模型。其中又可細分成:林農間作型—即林木與農作物混合種植的經營方式,例如:農桐間作、棗糧間作、果農間作;綠籬型—在農田、庭院周圍種植綠籬,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護果園的作用;農田林網型—在我國三北和沿海的平原農區廣泛采用農田林網型,能有效地改善農田小氣候,抵御風沙、臺風、干熱風、寒露風等自然災害。同時,還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經濟林產品;農林輪作型—把農作物與林木在同一塊土地上進行輪換種植的模式。
(2)林—牧(漁)復合型是指在同一經營單位的土地上,林業與牧業或漁業相結合的經營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林牧間作型、牧場飼料綠籬型、護牧林木型、林漁結合型。總之,是將林業與牧業進行間作或者把林業與漁業相結合的復合經營系統類型。
(3)林—農—牧(漁)復合型它可分為林—農—牧多層種植型、由林農型轉變為林—牧型、林—農—牧庭園兼營型、林—農—漁結合型。在注重農業、林業的同時,不放棄牧業與漁業的發展。
(4)特種農林復合型,這種復合經營模式以生產特種產品為目的,它由林木混交型、林—藥間作型、林—食用菌結合型、林木—資源昆蟲結合型等復合系統組成。3.農林復合經營的結構。由于農林復合經營系統是人工復合群落,其物種多樣,結構復雜,對土地的利用也更為充分與合理,可按其物種成分、空間結構的變化劃分成許多不同的結構形式。(1)空間排列結構是各種農林復合模式內的空間分布,即物種的互相搭配。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是空間排列結構的兩種基本形式。水平結構是指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生物平面布局,其中物種密度和水平排列方式是構成水平結構多樣性的主要因素。各組成成分垂直排列的層次和垂直距離構成農林復合經營的垂直結構。一般說來垂直高度越大,層次越多,空間容量也就越大,資源利用率也就越高。(2)時間順序結構在農林復合經營系統中,時間順序結構分為季節結構變化和不同發育階段結構變化兩種變化方式。主要受氣候以及生物生長發育節奏的影響。
農林系統的問題
一、農林系統的概念
農林系統,也有人稱之為混農林系統、農林復合系統及農林業復合生態系統等。由于各國(或即使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人口、自然資源以及生活習慣等因素的不同,所提出的定義各有千秋。國際農林業研究委員會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給農林系統的定義是:“農林系統是一種土地利用技術和系統的復合名稱,是有目的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喬木、灌木、棕櫚和竹子等)與農業和牧業用于同一土地經營單位,并采取同一或短期相同的經營方式,在農林業復合生態系統中,在不同組成之間存在著生態學和經濟學方面的相互作用。”該定義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
二、國外研究進展
農林系統的實踐活動在國外已有較長歷史,19世紀50年代緬甸就出現了一種叫塔亞的系統。塔亞是緬甸語,其原意是山坡農業。20世紀50年代,馬來西亞政府將這種塔亞系統引進到國內,并加以改進以適應本地區的需要,建立了大面積的柚木、水稻和煙草的間作。塔亞系統在東南亞各國迅速發展,最后傳入非洲,如肯尼亞、贊比亞等國,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如巴西,這些地區都具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又都是發展中國家,塔亞系統以及各種由它演變而來的其它系統在本地區對生物資源和生態空間的充分利用以及增加本地區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近年來,對于農林系統國外主要偏重于基礎理論的研究。有的是從土壤養分變化方面進行研究,如等對農林系統的氮素動態變化進行研究,認為影響系統土壤中氮素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系統土壤中有機質的提高,而并非是土壤溫度及濕度變化;還有的是以作物與土壤的相互影響為著眼點對農林系統進行研究,也有研究農林系統的管理方式,研究怎么能使其獲得最大效益。總之,國外在農林系統的研究過程中,基礎研究較多,而對農林系統的應用方面,將農林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研究林與農、牧、漁等相結合的工作則相對較少。
三、國內發展狀況
農林系統在我國從遠古時代的刀耕火種開始已延續了幾千年歷史,我國的勞動人民在實踐中創造出了許多農林系統類型。廣大的華北平原和中原地區是我國農林系統非常豐富的地區之一。如河南省的農桐間作,全省75個平原縣中有40個縣實現了農田林網化,華北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農林系統不僅使這一地區現有耕地的生產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光熱資源和生態空間得到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而且還改良了大面積鹽堿荒地,使過去的不毛之地變成了高產田。江淮地區的菜農間作、桑農間作以及水網地區,別具一格的農林系統類型,如江蘇高郵縣、江都等地的池杉與作物系統、池杉+作物+漁系統、池杉+漁系統、池杉+牧+漁系統等,還有廣東省佛山、肇慶、惠陽和韶關、汕頭等地的各種漁塘類型,如桑基漁塘、蔗基漁塘和果基漁塘等,這些類型在水網地區發揮了巨大作用,不僅使低洼濕地和海涂荒地得到改良,而且還保證了現有良田的高產穩產,提高了本地區生態系統多樣性,最大限度地開發了生物資源潛力,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我國南方大面積的杉木人工林基本上實行了幼林階段與農作物的間作,還有油桐與農作物間作、油茶與農作物間作以及南方丘陵山地(如重慶市大足縣)的稻+桑+漁系統、稻+林+漁系統、稻+果+漁系統、林草、果草系統,福建的林藥、桔梗間作等,又以其獨特的方式充分挖掘了丘陵山地的自然潛力。總之,我國農林系統實踐遍布全國各地,類型繁多,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提高生物多樣性,增加生態系統穩定性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農林院校藝術設計辦學策略探究
一、西部農林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辦學優勢
(一)具有豐富的地域文化我國西部地區土地遼闊、物產豐富,是少數民族文化集萃與漢民族文化互相交融之地。在西部地區,不僅擁有豐富的民間美術,還形成了悠遠古樸的黃土高原文化、充滿異域色彩的伊斯蘭文化、熱情奔放的北方草原文化、東西合璧之美的西域文化、凝重神秘的藏文化、古色古香的巴蜀文化和具有人性化歡樂的滇黔文化七大文化圈。這其中,不乏許多與農林和藝術關系十分緊密的文化,為藝術設計提供了廣闊的研究和應用領域。
(二)具有傳統強勢學科西部農林院校具有農、林、動等傳統強勢學科,這些學科由于辦學歷史悠久,基礎理論扎實,科研成果豐碩,成為了學校科研水平的代表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支柱型學科,同時也是一所學校綜合競爭力的體現。藝術設計專業若與這些強勢學科共謀發展,將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三)具有難得的發展機遇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加快了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步伐,也為西部藝術設計專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加速西部地區農林院校藝術設計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不僅對西部地區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還能對該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西部農林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辦學新思路
西部農林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在地域、師資、軟硬件設施等方面與東部沿海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在辦學思路上照搬東部發達城市高校或藝術專業院校均不具優勢且缺乏市場競爭力,且這些發達城市高校和藝術專業院校在辦學模式上已相對成熟并各具特色,要在這些院校現有的辦學模式上尋找突破口非常不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開辦藝術設計專業的院校有1000多所,西部農林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尋找新的特色辦學思路勢在必行。
中職農林服務三農途徑
一、利用專業優勢,積極探索園藝技術成果的就地轉化
(一)南華園藝,以老帶新促科技成果轉化
從2004年起,我院退休老教授、全國著名科普作家林莆田及航天育種專家方金梁,帶領農林系曾玉華、周永勝等年輕教師,深入婁底市大科鄉南壟村,指導農民發展特色園藝經濟植物3000畝以上,使受指導的農戶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4年3月,林莆田與曾玉華作為不要報酬的園林技術主管,協助南壟村、中陽村等村組建“南華園藝技術協會”,指導農民種植特色葡萄、布朗李、獼猴桃等名優水果,發展城郊型觀光果園560多畝,特色無公害蔬菜850畝,每年能為當地農民創經濟效益500萬元以上。2008年林莆田被湖南科學作家協會評為有突出貢獻的科普作家,曾玉華同志被評為2008年度湖南省科普先進個人。
(二)萬寶江溪,年輕教師與老專員共探新農
村林果技術扶貧新模式農林工程系多年來服務當地經濟,以雄厚的技術力量服務三農。其中,農林工程系教師曾玉華帶領科研團隊,將院級重點課題“多個品種簡化避雨防病栽培技術研究”及市科技局課題“蜜汁多個葡萄早熟無核大果栽培技術研究”的成果應用于建設無公害葡萄基地,與84歲高齡的老領導仲沂的扶貧舉措結合,為發展城郊型觀光農業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
婁星區萬寶鎮江溪村地處城郊,是萬寶新區的核心區,人口684人,有耕地846畝,植被保護完好。自2006年原婁底地區行署專員仲沂掛點江溪村開展扶貧工作以來,農林系以園林技術教研室中青年專家作為技術支撐,發展南方高抗優質露地葡萄等南方水果1400余畝,帶動了村里經濟發展,村級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采取的措施是:
農林系統發展論文
[NextPage]
一、農林系統的概念
農林系統,也有人稱之為混農林系統、農林復合系統及農林業復合生態系統等。由于各國(或即使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人口、自然資源以及生活習慣等因素的不同,所提出的定義各有千秋。國際農林業研究委員會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給農林系統的定義是:“農林系統是一種土地利用技術和系統的復合名稱,是有目的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喬木、灌木、棕櫚和竹子等)與農業和牧業用于同一土地經營單位,并采取同一或短期相同的經營方式,在農林業復合生態系統中,在不同組成之間存在著生態學和經濟學方面的相互作用。”該定義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
二、國外研究進展
農林系統的實踐活動在國外已有較長歷史,19世紀50年代緬甸就出現了一種叫塔亞的系統。塔亞是緬甸語,其原意是山坡農業。20世紀50年代,馬來西亞政府將這種塔亞系統引進到國內,并加以改進以適應本地區的需要,建立了大面積的柚木、水稻和煙草的間作。塔亞系統在東南亞各國迅速發展,最后傳入非洲,如肯尼亞、贊比亞等國,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如巴西,這些地區都具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又都是發展中國家,塔亞系統以及各種由它演變而來的其它系統在本地區對生物資源和生態空間的充分利用以及增加本地區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近年來,對于農林系統國外主要偏重于基礎理論的研究。有的是從土壤養分變化方面進行研究,如等對農林系統的氮素動態變化進行研究,認為影響系統土壤中氮素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系統土壤中有機質的提高,而并非是土壤溫度及濕度變化;還有的是以作物與土壤的相互影響為著眼點對農林系統進行研究,也有研究農林系統的管理方式,研究怎么能使其獲得最大效益。總之,國外在農林系統的研究過程中,基礎研究較多,而對農林系統的應用方面,將農林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研究林與農、牧、漁等相結合的工作則相對較少。
三、國內發展狀況
農林復合模式分析論文
1.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發展歷史在北魏《齊民安術》中就有記載,記載的是桑園間作的經驗。中國的農業起源于森林,從來就是以農林結合的形式發展至今。從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史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原始農業復合經營階段、傳統農業復合經營階段、現代農業復合經營階段。“刀耕火種,游種輪作”是原始農林復合經營的主要方式;定居種植和土地私有化后的自給自足小農生產方式則是傳統農林復合模式的寫照;而現代農林復合模式始于商品生產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直至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保護生態的同時追求合理利用資源、開拓開發資源、爭取資源永續利用等。
2.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類型通常根據農林復合經營的經營目標、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四大類,即林—農復合型、林—牧(漁)復合型、林—農—牧(漁)復合型和特種農—林復合型。
(1)林—農復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單位上,通過時間序列、空間配置,進行結構搭配,相繼把林木與農作物結合在一起的種植方式。從經營的目的不同組成比例的輕重又可將其分為以林為主、以農為主、農林并舉三種經營模型。其中又可細分成:林農間作型—即林木與農作物混合種植的經營方式,例如:農桐間作、棗糧間作、果農間作;綠籬型—在農田、庭院周圍種植綠籬,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護果園的作用;農田林網型—在我國三北和沿海的平原農區廣泛采用農田林網型,能有效地改善農田小氣候,抵御風沙、臺風、干熱風、寒露風等自然災害。同時,還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經濟林產品;農林輪作型—把農作物與林木在同一塊土地上進行輪換種植的模式。
(2)林—牧(漁)復合型是指在同一經營單位的土地上,林業與牧業或漁業相結合的經營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林牧間作型、牧場飼料綠籬型、護牧林木型、林漁結合型。總之,是將林業與牧業進行間作或者把林業與漁業相結合的復合經營系統類型。
(3)林—農—牧(漁)復合型它可分為林—農—牧多層種植型、由林農型轉變為林—牧型、林—農—牧庭園兼營型、林—農—漁結合型。在注重農業、林業的同時,不放棄牧業與漁業的發展。
(4)特種農林復合型,這種復合經營模式以生產特種產品為目的,它由林木混交型、林—藥間作型、林—食用菌結合型、林木—資源昆蟲結合型等復合系統組成。
復合農林業分析論文
一、復合農林業崛起的歷史背景
復合農林業,又可稱為農林復合系統、農用林業或混農林業,是一種傳統的土地利用和經營方式,其實踐歷史與古代農業基本平行。但長期以來,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直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劇增、糧食短缺、資源危機及環境惡化”這一全球性問題的出現,其實踐經驗和理論價值才受到世界上眾多國家和地區普遍關注和廣泛重視。經過世界各國的共同研究與探索,認為:復合農林業在協調農林“爭地”矛盾,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促進人口、糧食、資源和環境的良性循環等方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復合農林業倍受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的日益重視,并得到迅速發展。為促進各國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的交流,推動復合農林業的發展,198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林業委員會提出:林業的發展.應與農業、牧業結合起來,與解決貧困化結合起來。
二、復合農林業的基本內涵
復合農林業的定義,是由國際復合農林業研究中心(ICRAF)經過幾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確定,且目前仍在不斷地提煉和升華。ICRAF經過多年的研究與討論,于1982年推薦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義:Agroforestry是一種土地1982的共同定義: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統和工程應用技術的復合名稱,是有目的地將多年生木本植物與農業或牧業用于同一土地經營單位,并采取時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間的經營方式,使農業、林業在不同的組合之間存在著生態學與經濟學一體化的相互作用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各學科、領域內的滲透,Lundgren于1990年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復合農林業做了更深刻的解釋:Agroforestry是一種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綜合考慮社會、經濟和生態因素的前提下,將喬木和灌木有機地結合于農牧生產系統中,具有為社會提供糧食、飼料和其它林副產品的功能優勢,同時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蝕,改善農田和牧場小氣候的潛在勢能,來保障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生產力,并逐步形成農業和林業研究的新領域和新思維和新理論。
盡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復合農林業的定義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內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內涵可以概述為:復合農林業是以生態學、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為基本理論,并根據生物學特性進行物種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種、多層次、多時序和多產業的人工復合經營系統。物種結構、空間結構、時間結構和食物鏈結構是復合農林業的重要標志。對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統,復合農林業系統具有多樣性、系統性、集約經營性、高效性和持續性等特征。
三、中國可持續農業的基本特點
農林局黨委情況打算
引導團員青年立足崗位建功立業。深化團員先進性教育和青年志愿者為農服務等活動,7組織共青團員開展以“創業十一五、青春鑄輝煌”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團員青年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促進農林事業的和諧發展,為實現“大干三五年,再造新,城市快發展,人民得實惠,百強爭進位”奮斗目標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和市十次黨代會二次會議精神,年農林系統黨建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緊緊圍繞農林工作目標,全面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為“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的農林任務的順利完成,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今年黨建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圍繞“一個中心”農林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突出“二個重點”強化理論武裝、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增強“三種意識”增強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創新意識;弘揚“四種精神”弘揚艱苦創業精神、齊心協力精神、科技興農精神、體制創新精神;加強“五個建設”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加強機關作風建設,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加強學習型機關建設;達到六個提升”服務質量、服務水平有明顯提升,創新發展意識有明顯提升,干部、職工精神狀態有明顯提升,黨組織和黨員先進性有明顯提升,各級組織的凝聚力、創新力、執行力、戰斗力有明顯提升,農林綜合形象有明顯提升。
一、加強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不斷提高理論學習的質量。把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作為一項政治任務抓緊抓好。認真組織學書記的重要講話、總理對“十一五”規劃建議和說明以及《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繼續抓好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等內容的學習,1堅持學習制度。努力打造學習型機關,建立和完善理論學習考核制度,以學習型機關建設帶動學習型組織建設。適時邀請有關領導給機關干部作理論學習講座或形勢任務報告,通過加強思想理論教育,使廣大黨員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深入推進新一輪思想解放大討論,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克服思想上的滿、難、低、慢”不良傾向,促進農林經濟和社會大發展,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掀起學習貫徹黨章的熱潮。按照中央的要求,2廣泛開展學習黨章的活動。進一步認清學習貫徹黨章的重大意義,把學習黨章、遵守黨章、貫徹黨章、維護黨章列入全年黨建工作重點,當作重大政治任務,抓好落實。把學習貫徹黨章作為理論武裝的重要內容,作為培訓黨員干部的必修課,建立健全相關學習制度,加強對黨章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使學習、遵守、貫徹和維護黨章走向規范化、制度化軌道。用黨章規范黨員行為,牢記黨的理想和宗旨、黨員的基本要求,農林工作中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切實體現黨的先進性。
小議農林院校藝術培養現狀及策略
從校園環境來看,農科類高校一般校園景色優美、植被豐富、空氣清新[6],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使學生的靈魂受到陶冶。農村生源的學生從小浸染于自然質樸的鄉村風情中,擁有踏實、勤奮、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對藝術教育有著比較強烈的興趣與渴求[7]。
藝術教育對學生的整體素質有著潛移默化的隱性影響,可以對農林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競爭能力帶來質的提升[8]。領導重視是藝術素養培養定位工作順利開展的有力保障及良好的開端,因此,農林高校首先應該由相關領導牽頭,明確藝術素養教育的定位,使其成為高校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在此基礎上,通過引進師資,提升教師業務水平,為藝術教育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還應使教師與學生意識到藝術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教師應對藝術課程的責任與重要性有充分認識,從而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藝術課程教學質量[9]。同時,應結合農林院校中農村學生比例較大的實際特點,通過總結教學經驗和解決實際問題,構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體系。學生對藝術素養教育的認識,是另外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應使農林院校的學生意識到藝術素養在人的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使之充分理解藝術教育在啟迪智慧、和諧發展方面的無形的、隱性的作用。
科學有效的教育管理體制是藝術素養教育有效開展的保障,農林高校應為藝術素養教育制定出健全的管理制度[10]。(1)應設置藝術教育管理和統籌教學機構,通過專人負責管理和固定經費投入,對全校藝術素養課程體系的構建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并管理和指導計劃的推進實施。(2)應結合農林院校的實際特點,構建一套文學藝術與農林課程體系互相滲透、互相交叉的學科結構。當前,不少農林類院校已經設立了藝術類專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專業力量與資源,實現藝術與農業、感性與理性的融合教學,這也是農林類院校藝術教育的一種理想形式[11]。此外,藝術師資的數量與質量,也是藝術素養教育的關鍵因素[12]。結合藝術教育的具體需求,農林院校應該創造條件,積極引入和培養藝術專業教師,還應大力提升藝術教師隊伍的質量。作為農林院校的藝術專業教師不但應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還應適應農林院校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具備藝術專業知識的多能性,專業知識既要有廣度,又要有深度;還應具備交叉學科知識的廣知性,了解農科、理科、工科的學科背景,通過藝術教育對學生傳遞美育理念,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合理的藝術素養教育課程體系是農林院校大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的根本[13]。因此,應以人為本,設置科學合理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注重農林類課程與藝術類課程的配合應結合農林院校實際特點與藝術素養教育規律,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框架。應注重農林類課程與藝術類課程的相互配合、交叉與滲透,以藝術講授為主、專題報告為輔,構建課程框架。安排藝術與農林類學科相互融合的課程應根據農林專業的既有課程體系,不但安排一些藝術理論課程,也安排藝術與農林類學科相互融合的課程,如《園林與藝術》、《城市藝術景觀設計》等[14],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的科學思維和藝術思維相互貫通、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也增強學生興趣,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15]。在課堂教育之外,還應創建多課堂藝術教育的模式,積極引入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和校外藝術教育活動,不但關注學生的藝術理論與修養,也重視其藝術活動與實踐,結合學生整體藝術素養相對欠缺的特點,由淺入深地設置藝術教育體系,使學生獲得較為全面和系統的知識,滿足學生的需求。
校園藝術環境是大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的主要載體,農林類院校可以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與環境的隱性教育功能,通過在校園營造藝術氛圍,提高學生藝術修養。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是大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的有力措施,在此方面,學校可以積極引入社會資源,高雅藝術進校園是大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可以通過聘請在全國或者當地有一定影響力、知名度和專業水準的藝術家走進校園,通過師生間的交流切磋等形式,一方面使學生領悟到藝術之美,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學習到正宗的藝術技藝,同時感受到藝術家的職業素養和藝德,讓學生不出校門也能享受到優質的藝術培訓。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能”,又可以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藝德”。此外,教師也應從日常的課程教學中積極挖掘藝術素材,在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中滲透藝術教育。
本文作者:李亮張琪鄭穎工作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農林經營效益分析與探究
一般關于農林復合經營綜合效益的研究分為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大類。國內學者大多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農林復合經營所產生的綜合效益進行評價,下面筆者將這些方法分為三大類進行論述。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內研究農林復合經營效益問題的學者大都采用效益成本分析法,其中黃寶龍就應用貼現的效益-成本分析方法評價了林魚農復合經營系統的經濟效益。何群亦應用此方法評價了農(小麥、大豆和棉花)桐間作系統的經濟效益。黃寶龍、黃文丁[1](1991)以江蘇省江淮平原的里下河地區為研究對象,根據觀測數據結果,得出復合經營的凈生產力、生態效應、經濟產量都明顯地高于單一經營的。通過總結以上學者的研究內容,我們發現效益成本分析法雖然計算簡單易于使用,但同時它也存在許多不足,比如評價目標單一,只考慮了經濟財務效益這一方面,忽略了農林復合系統具有時間上的周期性,評價的時候不能只對當年的經濟效益做評價,還應該考慮未來幾年內有可能影響系統經濟效益的其他因素,如價格和市場需求等。而且經濟評價的標準至少包括4個數量經濟參數,即凈現值、內部收益率、效益/成本比率和投資回收期。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的特點是在對復雜的決策問題的本質、影響因素及其內在關系等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較少的定量信息使決策的思維過程數學化,尤其適合于對決策結果難于直接準確計量的場合。比如吳鋼等[2](2002年)在對三峽庫區農林復合生態系統大面祝調查和定點側試的基礎上,根據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學原理,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根據對農林復合生態系統的生物量和生產力、物質流、能量流、價值流、土地利用率等系統研究的結果,對三峽庫區分布面積較大的4種農林復臺生態系統選擇了有關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杜會效益的指標19個進行了評價。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運用層次分析法評價農林復合經營系統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就是在選定指標體系時必然會存在主觀因素,所以如何減少主觀因素對評價農林復合經營效益問題的干擾,需要我們繼續努力尋找新的方法,或者采用改進的方法,如改進的層次分析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薛建輝,徐友新等(2001年)[3]在林農復合系統的間作物產量與環境因子關聯分析一文中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探討不同密度林分內間作物產量與林內小氣候因子的關聯度。溫熙勝,何丙輝,張洪江以三峽庫區農林復合種植模式為試材,應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研究了不同農林復合種植模式下養分、持水量、徑流量、土壤侵蝕量、經濟效益5大指標,結果表明連翹+銀花+紫花苜蓿模式的關聯度最大,說明該種植模式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好,是三峽庫區種植業發展的最佳模式。
在紅壤區農林復合系統分析與評價一文中建立了紅壤區農林復合系統和復合類型評價指標體系,根據評價體系分別對樣本縣市農林復合系統和農林復合類型進行了綜合評價;縣域層次評價采用了層次分析法,復合類型評價運用了主成分分析法,選取了7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標,結果得出農牧加類型綜合評價值最高,純農在各地區評價值均最低。主成分分析法從優化指標和指標的權重上,有層次分析法不可替代的一面,因而在復合類型的評價上可以采用該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標方法。該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它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各種非確定性問題的解決。貝軍,劉書峰等[5](1995年)在蓮花池試區農林復合生態系統樹種選擇的研究中應用了此方法,文中通過對多因子綜合分析,對蓮花池試區農林復合生態系統的7個主要造林樹種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并排出優化順序,結果表明模糊評價的最終結果與專家評議結果是一致的,這說明評價因子的選擇和評價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復合模型分析法農林復合經營是一項涉及多學科的項目,所以必然要求各學科的專家學者相互合作,才能做出正確的研究結果,這必然就涉及多種學科不同方法之間的協同作用,也就是復合模型分析方法。王麗梅,王忠林等[6](2005年)采用混合復權法即模糊綜合評價-灰色關聯優勢分析復合模型,對渭北旱塬2種主要類型農林復合經營生態系統(T1蘋果-農作物,T2花椒-農作物)的環境效益進行了評價,其中包括4項準則層(環境污染狀況、農副產品污染狀況、社會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33項指標層,結果表明從綜合環境效益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來看,T2模式明顯優于T1模式。徐錫增,呂士行,王明庥等分析了林-農復合人工林的生產力和生態條件的變化規律。通過運用方差分析、數據比較、影響因子分析等方法,結果表明利用低產農田或尚未開墾的荒灘地,營造以林為主的林-農復合人工林,明顯提高了氣候和土地資源的生態利用效率,提高了各種林-農復合人工林的光能利用率、生物產量和經濟產量。
以上就是現有的評價農林復合經營綜合效益的方法,如何選取理想的評價方法,目前仍沒有公認的標準和方法。筆者認為有些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優勢的方法都沒有被多數學者所重視和應用,比如網絡分析法等,還有一些在其他領域應用的很好的方法也應該在農林復合系統的評價中被嘗試,這樣有可能會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總之對農林復合經營效益的評價,一般應遵循科學性、全局性、可比性、可行性、動態性五大原則,利用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評價法、灰色關聯法等方法對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進行綜合評價。上述評價方法各有利弊,究竟采用哪種方法,要視評價的具體要求和評價對象可取資料的詳盡程度而定。有時為了做出綜合、客觀、正確的評價,需將幾種方法結合起來,才能得出滿意的結論。
本文作者:吳晶晶工作單位: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