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區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07:56: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社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社區黨建探索思考
黨的**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近年來,隨著沿江開發戰略的有力推進,我區農村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農村社區、尤其是以安置征地農民為主體的農村社區在農村基層組織中所占比重日漸增大。**年以來,全區先后有83個行政村全部或部分進行了拆遷,占行政村總數的51.6%。截止**年底,我區已建農村社區14個,其它拆遷安置小區12個(以下統稱為“農村社區”),農村社區入住居民達11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近28%。加強黨對農村社區的領導,已成為我區當前堅持以人為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要求,更成為我區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的重要舉措。為深入了解我區農村社區黨建工作情況,我部采取專題座談、問卷調查、資料分析、集中研討等多種方式,在全區范圍內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認真總結近年來新北區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實踐,深入查找存在問題和進行原因分析,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強農村社區黨建工作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農村社區面臨新的考驗
**年常州高新區成立以來,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年,我區第一個街道──河海街道成立,**年,河海街道下屬的塘橋村等4個行政村撤銷,成立了燕興社區等我區最早的6個社區;**年,由于我區區劃調整,撤銷三井鄉和龍虎塘鎮,分別以其原轄區域設立了三井街道和龍虎塘街道,三井鄉下屬的8個行政村同時撤村建立社區,龍虎塘街道的撤村建社區工作也正在積極謀劃中。同時,由于區內各鎮開發建設勢頭迅猛,春江、薛家和羅溪等鎮的部分行政村也開始了拆遷,大量農民進入拆遷安置小區成為居民。
從本質上看,我區現階段的農村社區是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種過渡社區,是脫胎于農村行政村到建成城市成熟社區之間的一個動態的過程和階段。由于建成時間有早晚,城市化程度不一,各社區之間存在差異性并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我區農村社區的過渡特性決定了它存在著不同于農村行政村和城市社區的各種問題,例如,社區內居民大多為失地農民,需要解決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問題;農村社區擔負著原村集體經濟職能;農村社區中原行政村農民要成為真正的市民。這些問題的存在使擔負著社區領導職能的社區黨組織面臨新的考驗,主要表現為“三難”:
1、社區社會利益關系難整合。征地拆遷后,農民進入社區居住,原行政村的所有制結構和利益分配格局均發生了變化,社區黨組織整合社會利益要做到三個“必須”。必須維護社區居民(失地農民)的利益。社區黨組織作為保障失地農民利益的最后一道關口,必須處處為維護失地農民利益著想,努力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如何為失地農民爭取每一份應得的利益是黨組織整合社會關系首要解決的問題。必須明晰量化村集體資產。農村社區居民失去了土地這個最基本的生存保證,對村級集體資產收益有著強烈的依賴,對村集體資產的處置成為農村社區居民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如何對村集體資產進行核實、評估,如何合理確定股權設置種類,股值大小,股權的性質如何量化分配、股份分紅與現行的福利分配如何銜接等一系列問題,成為目前我區社區黨組織重新整合社會關系所面臨的最大難題,也是容易誘發各類矛盾乃至引起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必須實現原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原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面臨著發展渠道不廣、經營管理機制欠活和經營管理人才缺乏等困難,集體資產的增值保值問題突出。研究和制定管理使用土地出讓金的有關政策,解決集體經濟發展的空間和后勁,使留用的土地出讓金成為集體經濟一個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是社區黨組織面臨的另一個難題。實踐表明,社區黨組織在重新整合社會關系中,各種情況復雜,難度較大。
農村社區定義論文
提要:本文提出農村社區定位于鄉鎮、行政村和自然村三個層次,并著重闡述了鄉鎮在農村社區中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指出從當前的形勢看,鄉鎮黨委和政府要通過民主化來實現角色重塑和功能轉變,以實現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柔性銜接。
一
2006年秋天以前,中國“農村社區”這個概念及農村社區建設還只是在少數學者中討論和在少數地方試點,并不為關注三農問題的更多人所熟悉和認知。這一年10月,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議中首次正式提出:“全面開展城市社區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標志著執政黨已經意識到農村社區建設對于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而在此前,農村社區建設與管理已經取得理論和實踐上的某些成果。先是在理論上,由于“治理”理念的提出,學者和政府開始從一種新的角度來審視基層的公共管理行為。治理的理念與中國農村管理的現代化進程有相當的契合,甚至有專家如賀雪峰認為:“治理”這個詞,對農村政治社會研究與實踐特別有用,比如農村的村民自治作為一種社會民主形式,就是一種治理。[i]因此“治理”理論也就指導了中國農村社區的改革與發展的實踐。這種實踐,表現為中國的某些地方政府和農村基層的管理者,開始在傳統的“三農”工作中進行農村公共管理的治理,從某種角度上說,它就是一種新型的農村管理的“社區化”。在這里,“社區化”的意義不僅表現在社會學意義上,它首先表現在政治學和管理學意義上,即它是一種新型的農村管理模式。它注重的是建立“政府、民間組織與公民”(這里就是農民)對農村公共事務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合作管理”,建立一種“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新穎關系”。[ii]
其次在實踐上,新一輪農村綜合改革中,有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就是農村社區建設與管理的提出,或者說,農村建設與管理的社區化。據了解,目前已有江西、浙江、湖北、山東、江蘇、天津、廣東、福建、安徽、青海、上海等省(區、市)對開展農村社區建設進行了研究部署,開展了試點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經驗。[iii]而被稱為農村社區建設“第一塊試驗田”的江西,甚至早于“農村新政”,在2001年就進行了農村社區建設的試點。可以看出,將傳統的農村建設與管理變為農村社區建設與管理,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名詞改變,也不是一種理論上的探討,而且已經是中國農村地區的一個相當廣泛的實踐。它表明了中國農村建設與管理正在從理念、體制、模式、途徑和目標上,向著現代化與中國國情的結合邁進。中國農村的這樣一種實踐,也受到了已經有20多年歷史的中國城市社區管理實踐的啟發,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提出統籌中國城鄉發展的指導思想的提出,以及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影響,都促進了農村管理社區化。它雖然還在起步期,但無疑它具有光明的前景。
二
農村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研究
摘要:實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舉措。通過了解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在農村社區實施現狀,將發展相對成熟的上海浦東新區L農村社區與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的福建漳州J農村社區的相關情況進行比較。提出J農村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施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產生不足的原因,旨在強調政府在該制度實施過程中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出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農村社區的順利施行,要求政府要加強由內及外的政策宣傳、完善激勵機制、加大醫療設備的投入和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的建設。
關鍵詞:農村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一、問題提出
近年來,我國面臨著人口老齡化、慢性病高發等挑戰,轉變以醫院和疾病為中心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迫在眉睫。在全科醫生制度不斷完善、分級診療制度不斷推進以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試點施行的背景下,2016年6月,由國務院醫改辦等七部委聯合的《關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圍繞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以健康為中心,促進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結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和全科醫生制度建設,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面啟動。[1]2017年,已有27個省(區、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18年,“家庭醫生”再度成為兩會熱點。新時代下我國城鄉區域發展水平依舊存在一定的差距,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農村社區的施行相比城鎮社區而言起步較晚,發展也不夠充分。從農村社區本身而言,社區人口密度小、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且居民傳統就醫觀念濃厚。亟需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突破口,下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以改變農村社區“小病大醫”和“小病扛,大病拖”的現象發生;從醫療資源上看來,各類資源的缺失使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農村社區實施存在更多障礙。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強調要深入推進公共衛生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不斷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2]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農村社區的施行對完善農村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提高居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是縮小城鄉公共衛生服務差距的重要舉措。當前對農村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探究,從學科上看來多集中于公共衛生領域,侯進等[3]從農村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效果評價出發,提出要從優化支付方式、確立全科基本服務項目、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力度等方面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農村社區的施行。周曉容等[4]則在對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相關人員進行調查訪問后,提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農村社區的施行依舊存在服務能力不足、服務包設計不夠科學、設備及基本藥物配備不足等問題。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學者們多選擇從某一特定角度出發進行分析,張廣東[5]在對鄉村醫生隊伍建設進行探討后,提出要想解決鄉村醫生隊伍存在的問題就要加快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農村社區的施行。何俊曦等[6]則從農村社區家庭醫生的簽約現狀出發,提出農村社區居民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知曉率和簽約率還有待提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居民的簽約意愿和就醫習慣間依舊存在矛盾。從現有的研究成果看來,關于政府如何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農村社區施行上的研究還有所欠缺。本文選取了發展相對成熟的上海浦東新區L農村社區和處于起步階段的福建漳州的J農村社區,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收集整理和對相關人員的訪問,采用案例比較的方法,對兩社區所在政府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推進進行比較,分析J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試圖汲取L社區的優秀做法以不斷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農村社區的推進,在研究方法和角度上都有一定的創新。
二、調查概況
(一)社區選擇。2010年上海市浦東新區啟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L社區作為浦東新區家庭醫生責任制的10大試點區域,在政策實施后取得了較為醒目的成績。福建省漳州市J農村社區于2017年開始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相對上海而言起步較晚,各方面發展不夠成熟。之所以選擇L社區和J社區兩個農村社區進行比較,主要原因是二者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隊伍組成、服務內容、簽約服務模式等方面都較為相似(如表1),可以排除一些因素的干擾。本文從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過程中政府的舉措入手,通過比較和總結,試圖闡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農村社區實施過程中的困境并探索解決的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二)兩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現狀分析。由于受農村各因素的限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農村社區的推行存在更大的障礙。雖然L農村社區和J農村社區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時間不同、取得的成效也不一樣,但二者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推進過程中都做出了相應積極的舉動。1.L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推進現狀在上海“1+1+1”的簽約組合模式下,L社區形成了“社區首診、聯合體內梯度就診”的服務模式。以社區為載體、家庭為單位、契約服務為形式并巧妙地利用電子檔案對村民的健康資料進行管理,家庭醫生團隊主要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這兩個平臺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L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順利推進離不開政府由內及外全方位的政策宣傳。包括對政府內部公務人員、各級醫務人員和各村村干部進行的政策培訓。再由家庭醫生和村委會組成流動宣傳組,上門入戶對村民進行詳細的政策解讀,主動解決村民的簽約疑惑。而在資源投入上,首先,政府對家庭醫生的薪酬給予了重點傾斜,每年增加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經費1萬元。同時,也為全科醫師提供了住房保障和培訓實習的機會。對于鄉村醫生,政府則不斷擴大其經費來源,除了業務收入、公共衛生服務費外也提供了更大力度的財政補貼;其次,L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軟硬件設備齊全,公眾號“醫療小I”有效實現預約就診。近來,社區衛生服務站升級為家庭醫生診所,坐落于幾個行政村的中心,方便了家庭醫生看診。2.J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推進現狀J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起步較晚,2017年簽約人數一萬多戶,簽約覆蓋率達30%。在采用漳州市“1+1+X”的簽約服務模式下,J社區形成了由家庭醫生、社區護士、公衛人員以及鄉村醫生組成的家庭醫生團隊。政府在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過程中做了一定的努力。首先,政策宣傳和簽約活動主要依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聯合鄉村醫生以鄉村衛生室為基地進行。其次,J社區對家庭醫生實行績效考核機制,而鄉村醫生除了享有基礎工資和績效工資以外,還增加了崗位津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不斷完善各類醫療設備的同時也嘗試利用家庭醫生APP和WEB服務端擴大簽約途徑。近來,政府在各村投建村衛生室并公開招聘公辦鄉村醫生以不斷豐富家庭醫生團隊。3.不同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進現狀比較兩社區所在政府都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推進做了較大的努力,將兩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進工作歸納為政策宣傳、人才吸引以及醫療設備和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的投入四個方面,進行對比后得出結論,如表2所示。從宣傳力度上看,L社區的宣傳力度大且全面;而J社區的相關工作人員對政策的掌握不夠,對村民的宣傳歷時短且方式單一。從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的建設上看來,L社區除了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外還更加注重就醫軟環境的設計;而J社區各行政村村衛生室正處于投建階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同診室的裝修如出一轍,可見對就醫環境的設計也不夠重視。在醫療設備配備上,L社區醫院和診所都配備有相應的醫療設備;而J社區的醫療設備有所欠缺,特別是鄉村診所更為匱乏。在人才吸引上,L社區所在政府堅持通過物質保障和精神激勵吸引優秀人員加入,更加注重其長遠發展;而J社區所在政府對家庭醫生團隊各醫務人員的吸引僅限于績效工資獎勵和政府津貼。因而,J社區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推進過程中還凸顯出一定的問題。
農村社區居民公共文化論文
一、相關理論綜述
不少學者對農村居民公共需求意愿表達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主要認為:居民收入的提高對公共需求有了更高要求。廖清成(2006)通過對中部地區居民調查后發現,農村居民的公共需求表達受收入水平的影響相對較大,不同的收入水平有不同的需求表達意愿。二是受教育水平的不同會影響居民的需求表達意愿。梁爽等(2005)通過對密云水庫周邊的實地調查,并通過Logistic回歸模型對居民環保支付意愿進行分析發現,年齡、家庭年均收入以及受教育水平都會影響居民的支付意愿。三是居民的組織化程度也會影響居民的需求表達意愿。陳曉莉認為,農民進行政治參與,要想更好地實現自身利益及提高自身社會地位,農民就要聯合起來形成代表自身利益的組織。通過對相關文章的梳理,本文認為關于需求表達意愿的研究主要有兩點結論:一是隨著社會的轉型,農村公共文化需求表達意愿正迅速增加;二是家庭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因素會影響居民的需求表達意愿。
二、研究設計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最早提出社會分層理論,他提出社會地位等級的三重評價標準:一是財富———經濟標準,二是威望———社會標準,三是權力———政治標準。他指出,財富是社會成員在經濟社會中的能力,可以用經濟收入來交換商品與勞務。威望是個體在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中所獲得的聲譽與尊重。根據當前研究發現,我國農村居民中已出現分層的局面。從社會資本的視角來看,網絡是資源的載體,擁有網絡意味著可以可以從網絡關系中獲取實現目標的資源。社會關系網絡可以從網絡規模和網絡關系性質兩方面來展開分析。一般來說,網絡規模越大,從社會關系網絡中獲取資源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網絡關系性質不同,網絡資源動員的能力也就不同。
三、研究結果分析
為了探討農村社區居民表達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影響因素,筆者從人口學變量(性別、年齡、職業、健康狀況、是否傳統)、社會地位(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社會關系網絡(交往人群、在交往圈中的威信)這三個方面來分析。以下是對農村社區居民表達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影響因素的相關性分析。農村社區居民的職業、健康狀況、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交往人群、在交往圈中的威信這些因素與農村社區居民表達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程度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農村社區居民的職業越脫離農業、身體越健康、文化程度越高、收入水平在整個社區層級越高、與其交往的人群層級越高、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越高,他們表達自身公共文化需求的意愿就越強烈。其可能原因在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程度的提高、職業的多元化及信息的快速傳播,這部分居民的人際交往圈子不斷擴大,同學朋友越來越多,基于共同的愛好、共同的利益等,“農民越來越成為社會各個圈子的一部分”,其主體意識增強,敢于表達自身的真實需求。農村社區居民的年齡、思想是否傳統這兩個因素與農村社區居民表達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程度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即居民年齡越大、思想越傳統,這些居民表達自身公共文化需求的意愿就越不強烈。其可能原因在于,一是居民的權利意識、政治意識相對淡薄,缺乏維護公共利益和關注公共生活的熱情;二是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人們就變得相對圓滑,個人主義傾向嚴重,往往怕生出事端,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說為妙,多說無益”、“槍打出頭鳥”的思想,缺乏合作意識;三是受世俗文化的影響,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某些居民存在“搭便車”心理,認為即便自己不參與公共文化供給決策,同樣可以享受公共文化帶來的好處,這就導致農村社區居民在進行需求表達時出現信息失真的情況。
農村社區醫生意見
為全面實施衛生強市戰略,提升農村衛技人員素質,推進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實驗示范區建設,加快城鄉衛生事業統籌發展,在省教育廳的大力支持下,從今年起,我市將委托**師范學院定向培養農村社區醫生。為促進這一工作的順利進行,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培養目標
按照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要求,通過幾年努力,培養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能勝任農村社區全科醫生崗位,留得住、用得上、受歡迎的農村社區實用型衛技人才。
二、招生
從今年起,由縣區根據各自實際,以書面形式向**師范學院提出當年需要定向培養的農村社區醫生人數,**師范學院再向省教育廳提出申請,列入當年全省統一招生計劃。
三、學費
農村社區文化教育探析
[摘要]農村社區是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新型農村基層組織。繁榮發展農村社區文化,推進農村繼續教育發展是電大社區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從莆田市農村社區文化教育狀況分析入手,探討農村社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農村社區文化教育建設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問題;對策
社區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元之一,是居民社會生活的起點。而農村社區是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新型農村基層組織。莆田市是一個農業大市,轄4個市轄區、1個縣,共7個街道、38個鎮、8個鄉。其中,行政村879個。農村社區占全市社區總數的85%以上。發展農村社區文化教育,推進農村繼續教育發展,對推動莆田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繁榮發展全市社區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莆田市農村社區文化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村社區教育工作,面大線長基礎差,加上城鄉差別造成的觀念和物質效應,導致文化教育需求相對短缺,文化教育環境相對失衡,文化教育服務相對滯后。綜合起來,農村社區文化建設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五個問題:
(一)“縣(鎮)長文化”傾向明顯
農村社區黨建設報告
近年來,**地區各級黨組織緊緊圍繞全面實踐“三個代表”、全力推進“兩個率先”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主動順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積極探索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新途徑新辦法,注重發揮黨的建設在整合社會資源、開展群眾工作、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基層組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加快推進“兩個率先”、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體現黨的先進性,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影響力,走出了一條適應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要求的農村黨建新路。他們的做法和經驗對經濟較發達地區具有示范和導向作用。現刊發調研報告《在推進城鄉和諧發展中體現黨的先進性》,希望能對基層黨組織先進性建設與黨建工作創新有所啟迪。
改革開放以來,**地區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外向型經濟和園區經濟蓬勃發展、小城鎮和中心城市快速崛起的驕人業績而聞名遐邇,開辟了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之路,走出了一條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城市化現代化的特色之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進程中,**地區各級黨組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主動適應農村城市化的新形勢,積極探索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新路子,拓寬工作思路,整合黨建資源,創新活動載體,改進工作方式,鞏固執政基礎,為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注入了新動力,開拓了新視野,創造了新經驗。
加強新形勢下農村社區黨的建設勢在必行
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地區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協調發展的新階段。在工業化和城市化浪潮的推動下,大部分村鎮實現了土地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業向無糧耕作轉移,農民向城鎮居民轉移。90年代末,**農業占的比例降到了5%左右,人均達到2693美元,農村勞動力80%以上脫離了農業生產。到去年底,蘇、錫、常城市化率分別達63%、66%、59%,三市共有街道168個,其中89個是由原來的鄉鎮改制而來,占街道總數的53%;社區(居委會)共有1277個,其中,由村改成的243個,占19%,村居合一的有233個,占18.2%,兩者合占三市社區(居委會)總數的37.2%。城鄉融合、城鄉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傳統的農村黨建工作模式很難適應這些新變化。基層黨建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必須順應時展,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加強農村社區黨建,是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省**地區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村經濟發展實現了重大飛躍。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地區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二元結構不斷被沖擊,城鄉經濟互動不斷增強,農村發展出現了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的“三集中”趨勢。張家港全市農村勞動力約31萬人,其中從事非農產業的達到23.5萬人,非農化率達到75.9%。昆山市在2001年9月尚有480多個村莊,通過拆遷并村和村改居、居并村,減少到目前的188個村,城鄉社區居委會則達到了107個,增加了一倍多。常熟市計劃用12年左右時間,建設52個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1萬多個零散的自然村落將逐步消失。**地區正在構筑城鄉一體化的新目標,正在建立平等統一的新型城鄉關系,創造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體制新環境,促進城市的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的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讓所有農民共享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帶來的利益。因此,大力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和黨建工作,是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改變傳統城鄉關系,使農民逐步享受并融入現代城市文明;有利于加快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農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進程,實現城鄉良性互動;有利于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加強農村社區黨建,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迫切要求。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解決農民問題,不僅表現為增加農民收入,也表現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維護農民合法權益,賦予農民公平的待遇、完整的財產權利和平等的發展機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長期生活在**農村的農民逐步改變了以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的農業小生產為基礎的生產生活方式、思想價值觀念等,實現了向產業化、商品化、現代化生產方式和城市化生活方式的轉變。多數農民在擺脫貧困逐步走向小康后,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渴望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渴望過上同城市人一樣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渴望在擁有小康住宅的同時享受小康環境、小康文化和小康生活。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農民不斷向農村社區集聚,以及住房、醫療、養老、就業等各項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完善,農民參與社區活動日益增多,與社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農村社區的制度創新
農村社區發展,面臨著制度創新的任務。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一)明晰產權。農民取得的土地承包權,必須是長期而有保障的使用權。借以激勵農民向土地增加投入,發展生產。為適應人口流動,允許土地有償轉讓,逐步形成
土地市場。現在一些村莊流行“三年大調整,一年小調整”的做法,必須禁止,應堅持“生不添,死不減”的政策。可倡導以戶為基礎,創立聯合體,推行產業化經營。
(二)保障民權。憲法賦予人民各項自由權利,如言論自由、學術討論自由、批評政府官吏自由、謀求幸福生活自由等權利。這些權利不容來自任何方面的侵犯。每個公民的人身權利,都應得到法律保障,除由司法部門提起公訴,其他政府機關不得任意羈押公民,要遵守刑事法“無罪推定”、“疑罪從無”的原則。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
(三)人文關懷。一個社區內所有公民,為本身利益擴大化自由發展是正常現象。由于主客觀條件差異,經濟收入上出現差別,也是不可避免的。作為農村社區、作為自治組織和基層政權組織,都應該關懷那些低收入群體和弱勢群體(如老、弱、病、殘患者)。農村社區還應當參與政府社會保障行動,建立社會援助機制,使改革成果能公平分配,避免兩極分
城市和農村社區自治研究
摘要:社區自治作為一種推進基層民主的有效形式被提上議事日程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社區自治作為一個學術名詞,與現實實踐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的自治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二者之間的差距也是比較明顯的。我國的社區自治是在非均衡狀態下進行的,雖然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不過要想達到理想的狀態,實現社會的和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鍵詞:社區;自治;制度變遷
一、社區和社區自治
“社區”一詞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F•騰尼斯在1887年《社區與社會》一文中提出。他認為,社區是基于親族血緣關系而結成的社會聯合。中文“社區”這個詞語,最初是費孝通在1933年介紹美國芝加哥學派創始人帕克的社會學時,用來翻譯英文Community一詞的。帕克之后,不斷有社會學家對社區的涵義進行探索并形成不同的理論流派。不同的流派之間雖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差別,但在社區是人們對其具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的區域社會這一點上卻已形成共識。后人又完善歸納出構成社區的七大要素:(1)人口,(2)地域,(3)經濟,(4)社區的專業分工和相互依賴關系,(5)共同的文化制度,(6)居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7)為社區服務的公共設施。在社會學角度,社區就是一個小社會,社會學家常把它做為研究大社會的起點.我國著名社會學家鄭杭生認為,社區是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具有某種互動關系和共同文化維系力的人類群體及其活動區域。
社區作為一個學術名詞,與現實實踐中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唐忠新先生認為中國社區屬于基層法定社區,將城市的區、街、居委會轄區都視為社區。我們認為,社區自治是社區建設的本質所在,社區建設中要注重政府部門的指導作用,更要注重社區中居民的認同感、歸宿感和利益的相關度,唯有這樣才能順利的開展社區建設,更為真實的體現社區建設的自治精神,推動基層民主的發展。因此,要推社區自治,首先必須將其操作化。有幸的是,當前我國社區自治的實踐已經突破了原有理論設定的框架,將社區重新定位于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的平臺,社會結構從“多體(單位)一元(國家權力)”向“多元一體”的結構性變化,溝通國家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己成為新型社區的題中之義和必須具備的功能,即基層自治必須以新型社區為載體,新型社區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社會(市民社會),自治是其應有之義。
我國《憲法》規定:“我國城市的居民委員會和農村的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委會組織法》根據憲法的規定,對居委會的性質和職能做出了明確的法律解釋,在第二條中規定:“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組織。”時下所建立的新型社區體制,是在遵循憲法和居委會組織法的根本原則和精神的前提下,所進行的一次改革,社區的自治性質及其“三自職能”仍然沒有變。以自治為導向的社區定位與劃分社區自治是符合法律規定,且受法律保護的行為。社區自治作為體現我國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制度,推進民主政治建設,人民群眾參與國家管理,創造自己幸福生活的有效形式,是一種有限的自治,即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我們實行的社區自治并非是無原則的自治,而是要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在政府的指導下,發揮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協商議事委員會、社區居委會和社區內各種協會組織的作用,實現依法自治。由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不是等值互補的,即社會自主性和獨立性的發展程度不單純由國家權力從社會中退出的程度決定,它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發展的水平、社會個體的素質以及社會動員的程度。因此,基層自治發展所要求的政治發展還需要有另一種政治發展,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社會進行新的、有效的動員和整合,以充分培育基層群眾自治發展所需要的社會基礎。可見,中國社區自治的推進必將是一個規劃性的變遷過程,其體現為當前基層政權力量通過社區建設耒動員和整合正日益從“單位人”向“社會人”轉化的城市居民,培育居民的社區認同、公益觀念和參與意識。
區農林局農村社區建設情況報告
一、統一思想認識,將農村社區建設擺上重要位置。成立由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組織、宣傳、財政、民政、國土、建設、房管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建立執行農村社區建設考核獎勵和督查通報制度,將農村社區建設納入年度經濟社會發展考核內容,考核結果列入各單位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充分激發部門單位投身農村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同時,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宣傳工具,大張旗鼓的宣傳開展農村社區創建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統一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營造多層次推動農村社區建設的良好氛圍。
二、創新模式,加強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區分城中村、近郊村、遠郊村,探索實行三種農村社區化建設模式。一是開發建設模式。針對我區城中村寸土寸金的區位特點,通過政府主導、村民自治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辦法,對城中村進行綜合改造開發,一步到位規劃建設新型社區,同時以城中村改造為契機,將村級管理服務職能與社區管理服務職能相融合,搞好公共服務和商業設施開發,實現盤活土地存量、拓展發展空間、保障村民利益、提升城市品位的多贏效果,形成統一的大社區公共服務格局。三是強企帶動模式。針對鋼城經濟發展區內遠郊村集體積累薄弱、群眾收入不高、土地產出效益較低的實際,按照“企業進園、產業集群、土地集約、設施配套、適宜人居”的思路,充分依托鋼廠的強企輻射功能,促進骨干企業向鋼城集中搬遷,同步實施技術改造,拉長產業鏈條,帶動實現節約用能、集約用地、集中治污、循環發展,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帶動實現群眾集中居住、就近務工、完善保障,全力打造和諧共融的新型社區。
三、科學調整布局,完善農村社區服務體系。以5000-6000戶為標準,將全區所有村莊、社區優化整合為30個社區網格,著力構建城鄉全覆蓋、無差別、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體系。引進城市社區工作理念,面向農村孤寡老人、殘疾人、貧困人員、外出務工家庭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開展以扶貧幫困、互助互濟和生活扶助為主要內容的無償或低償服務。加強農村公益性群眾文化、體育、廣播、信息等設施建設,逐步形成方便群眾讀書、閱報、健身、娛樂的場所。充分發揮農村社區文化活動陣地作用,把圖書室、文體活動室、科普長廊、學校、農民夜校辦成開展各類培訓教育、信息傳播、推廣實用技術的重要場所。
四、多措并舉,強化農村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一是建強村黨務工作者隊伍。著力選好配強農村社區領導班子尤其是黨組織書記,把加強農村社區黨組織領導班子建設作為農村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的關鍵環節來抓,積極推行書記、主任“一肩挑”,通過黨組織換屆選舉,把優秀黨員選舉為黨組織書記,選好帶頭人,配齊配強社區黨組織班子。二是壯大志愿者隊伍。對農村黨員、團員、教師、退休職工、退伍軍人及各種社會組織進行調查摸底、建立臺帳,通過建立協會、商會等形式,積極發揮他們在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優勢,開展各類惠農服務活動。三是多渠道選聘優秀人才。采取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聘用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和競爭上崗等形式,把優秀的復員軍人、大學畢業生招選到農村社區工作。四是強化教育培訓。以提高素質、增強能力為目標,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則,加大對農村社區工作者的培訓力度,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培訓體系,積極探索開放性、多樣化的教育培訓途徑,進一步提高了農村社區工作者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