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區黨建探索思考
時間:2022-09-21 04:10:00
導語:農村社區黨建探索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近年來,隨著沿江開發戰略的有力推進,我區農村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農村社區、尤其是以安置征地農民為主體的農村社區在農村基層組織中所占比重日漸增大。**年以來,全區先后有83個行政村全部或部分進行了拆遷,占行政村總數的51.6%。截止**年底,我區已建農村社區14個,其它拆遷安置小區12個(以下統稱為“農村社區”),農村社區入住居民達11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近28%。加強黨對農村社區的領導,已成為我區當前堅持以人為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要求,更成為我區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的重要舉措。為深入了解我區農村社區黨建工作情況,我部采取專題座談、問卷調查、資料分析、集中研討等多種方式,在全區范圍內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認真總結近年來新北區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實踐,深入查找存在問題和進行原因分析,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強農村社區黨建工作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農村社區面臨新的考驗
**年常州高新區成立以來,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年,我區第一個街道──河海街道成立,**年,河海街道下屬的塘橋村等4個行政村撤銷,成立了燕興社區等我區最早的6個社區;**年,由于我區區劃調整,撤銷三井鄉和龍虎塘鎮,分別以其原轄區域設立了三井街道和龍虎塘街道,三井鄉下屬的8個行政村同時撤村建立社區,龍虎塘街道的撤村建社區工作也正在積極謀劃中。同時,由于區內各鎮開發建設勢頭迅猛,春江、薛家和羅溪等鎮的部分行政村也開始了拆遷,大量農民進入拆遷安置小區成為居民。
從本質上看,我區現階段的農村社區是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種過渡社區,是脫胎于農村行政村到建成城市成熟社區之間的一個動態的過程和階段。由于建成時間有早晚,城市化程度不一,各社區之間存在差異性并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我區農村社區的過渡特性決定了它存在著不同于農村行政村和城市社區的各種問題,例如,社區內居民大多為失地農民,需要解決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問題;農村社區擔負著原村集體經濟職能;農村社區中原行政村農民要成為真正的市民。這些問題的存在使擔負著社區領導職能的社區黨組織面臨新的考驗,主要表現為“三難”:
1、社區社會利益關系難整合。征地拆遷后,農民進入社區居住,原行政村的所有制結構和利益分配格局均發生了變化,社區黨組織整合社會利益要做到三個“必須”。必須維護社區居民(失地農民)的利益。社區黨組織作為保障失地農民利益的最后一道關口,必須處處為維護失地農民利益著想,努力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如何為失地農民爭取每一份應得的利益是黨組織整合社會關系首要解決的問題。必須明晰量化村集體資產。農村社區居民失去了土地這個最基本的生存保證,對村級集體資產收益有著強烈的依賴,對村集體資產的處置成為農村社區居民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如何對村集體資產進行核實、評估,如何合理確定股權設置種類,股值大小,股權的性質如何量化分配、股份分紅與現行的福利分配如何銜接等一系列問題,成為目前我區社區黨組織重新整合社會關系所面臨的最大難題,也是容易誘發各類矛盾乃至引起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必須實現原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原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面臨著發展渠道不廣、經營管理機制欠活和經營管理人才缺乏等困難,集體資產的增值保值問題突出。研究和制定管理使用土地出讓金的有關政策,解決集體經濟發展的空間和后勁,使留用的土地出讓金成為集體經濟一個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是社區黨組織面臨的另一個難題。實踐表明,社區黨組織在重新整合社會關系中,各種情況復雜,難度較大。
2、社區黨組織功能職責難定位。農村行政村黨組織的主要職能是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城市社區黨組織重要的職能是領導、服務和協調社區工作。我區農村社區脫胎于農村行政村,由于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客觀現實,社區黨組織的功能職責既不同于農村行政村也不同于城市社區,既要行使城市社區的職能,同時還必須承擔原村委會的部分職能,沒有現成的經驗模式可以借鑒采用。比如,在行政村改為社區后的一段時間內,社區黨組織還要繼續擔負發展經濟的職能,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為城市化進程中村民利益的實現提供保障;還必須繼續承擔原村委會的一些社會管理職能,如計劃生育、社會福利、治安保潔等。而且,由于社區城市化進程不一,各社區承擔的功能職責也不盡相同。比如,三井街道在撤村建社區過程中,對原村集體資產“不分、不亂、不平調”,現每個社區還掌握著較多的原村集體資產,社區黨組織發展經濟的任務較重;而河海街道下屬的6個社區中原村集體資產較少,社區黨組織發展經濟的任務相對較輕,但由于地處區中心區域,社區城市化程度較高,社區管理和服務成為社區黨組織的重要任務。
3、社區居民的需求難適應。社區的建立使社區黨組織管理的對象擴大到了新建社區中的黨員、原行政村黨員、部分原村屬企業中的黨員以及部分退休或下崗失業的黨員。與行政村黨組織相比,社區黨組織所管理的黨員范圍更廣、構成更復雜、居住更分散,管理難度更大,任務更重。而社區居民的組成是多樣性的,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拆遷征地的農民、還有一些城市居民、退休職工、外來人員等。不同的居民有著不同的社會需求,社區黨組織的群眾工作面臨著如何適應城市化進程中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趨勢。如何針對不同的社會階層、社會群體有效開展工作,使社區黨組織發揮出最大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問題,這些都是城市化進程中社區黨建所必須接受的新的考驗。
二、當前我區農村社區黨建的基本狀況與問題分析
近年來,我區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主動適應農村城市化新形勢,創新思路,積極探索,扎實推進農村社區黨的建設,共成立農村社區黨支部14個,農村社區黨員1484名,占全區黨員總數的11%,農村社區黨建工作呈現三大特點:
1、在組織模式上呈現多樣性。由于社區特點不同,目前我區農村社區黨建主要有三種模式:燕興模式、巢家模式和順園模式。燕興模式主要存在于河海街道下屬的燕興社區等6個社區中。這些社區建成時間較長,雖然大多數社區居民來自于拆遷安置農民,但由于拆遷時間相對較長,行政村建制早已取消,已經按地域成立了社區黨支部。社區干部來源渠道較廣,除由原村干部過渡的,還有從街道機關、事業單位中選派和向社會公開招聘來的。社區黨組織功能職能與城市社區黨組織比較接近,以社區服務、社區管理為主。巢家模式主要存在于三井街道下屬的8個社區中。社區由原行政村直接掛社區牌轉變而來,社區居民大多是原行政村居民,社區干部全部為原行政村干部,社區黨組織除承擔城市社區職能外還必須擔負原村委會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管理職能。順園模式主要存在于我區薛家、春江、羅溪等鎮的拆遷安置小區中。這些小區的居民幾乎全部是征地農民,社區建成時間短,原行政村的建制尚未撤銷,村級管理體制依然存在,社區黨組織尚未建立,入住社區的征地農民黨員仍由原行政村黨支部負責管理和教育。在我區已建的14個農村社區和12個安置小區中,按照燕興模式開展黨建工作的社區有6個,占總數的23.1%;按巢家模式開展黨建工作的社區有8個,占總數的30.8%,按順園模式開展黨建工作的社區有12個,占總數的46.1%。
2、在職能定位上突出過渡性。我區農村社區處于由行政村向城市社區過渡的階段,社區黨建在服務對象、功能定位和管理職能上也呈現由農村向城市過渡的特點。在服務對象上,大多為農村拆遷戶,這些居民雖然“洗腳上田”卻沒有“換腦進城”,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仍有農村慣性,自身素質還未能適應城市化要求,法制觀念和現代市民意識仍不強烈,生活方式比較傳統,文明程度相對比較低,由于田地被征,就業保障壓力很大。在功能定位上,農村社區黨建是我區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發揮社區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為基礎,把發展經濟、致富農民作為社區黨建的中心任務,把服務群眾作為社區黨建的價值取向,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社區黨建的重要任務,社區黨組織對農村社區建設起到領導、推動、協調和把關的作用。在管理職能上,農村社區在借鑒城市社區管理經驗的同時仍保留行政村的一些職能與做法,其運行方式既不同于城市社區又不同于農村行政村。各社區黨組織均還掌握著總量規模不盡相同的原村集體資產,除河海街道的6個社區外,其余社區的經濟都相對獨立,一些社區還掌握著以標準廠房、店面房等為主要形態的經濟。
3、在工作落實上注重實效性。我區農村社區黨建工作堅持從群眾利益出發,把和諧和穩定作為工作的關鍵與核心,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辦居民所盼,真心實意為社區居民辦實事。一是搞好農民保障。完善了以被征地農民基本保障、農村醫保、最低生活保障等“三道保障線”,河海、三井等街道的14個以征地農民為主體的社區全部實行了農保和最低保障。二是明晰集體資產。開展了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通過對村級集體資產產權的明晰和量化,完善所有制形式,使農民真正成為資產的所有者和受益者。今年11月份,三井街道巢家社區成立了全區首個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三是幫助群眾就業。就業是農村社區居民的最迫切的要求,社區黨支部千方百計地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春江鎮的社區黨支部多次跑上企業門為居民爭取招工名額,并建立了居民就業安置臺賬,保證每個適齡社區居民至少一次的就業機會。
我區在加強農村社區黨建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由于開展時間相對較短,再加上社會轉型時期面臨的諸多實際困難,目前農村社區黨建工作還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與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存在著很大差距,一些方面存在的問題還很突出,其嚴重性不可低估,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社區黨建思想認識滯后。目前,我區各個層面上或多或少存在著對社區黨建的滯后思想認識,并正在與不斷推進的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發生沖突和碰撞,突出表現為存在“三重三輕”現象。一是重實踐,輕理論。農村社區黨建的理論研究跟不上農村社區黨建工作進展,全區尚未形成一個明確的農村社區建設的中長期規劃,對如何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針對性地開展社區黨建工作缺乏前瞻性思考。區、鎮(街道)和社區三個層面上對農村社區黨建工作尚未形成統一的工作思路,特別是部分鎮(街道)和社區對社區黨組織的地位、功能和任務概念模糊,對及時按地域成立社區黨組織存在觀望態度,在如何處置原行政村集體資產等關鍵問題上思想不統一。二是重經濟,輕黨建。黨員干部中存在“抓經濟發展勁大,抓黨建工作勁小”的現象,認為社區黨建是“虛事情、軟任務”,不能帶來物質利益和經濟效益,不愿花時間和精力在社區黨建上;同時,全區抓農村社區黨建的合力不強,組織部門抓得多,其它部門抓得少,鎮(街道)分管書記、組織委員抓得多,其他黨委政府成員過問得少,全區沒有能夠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農村社區黨建工作格局。三是重管理,輕服務。受農村傳統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影響,現在大多數農村社區還習慣沿用原先的行政村管理模式開展工作,社區黨員對社區黨組織認同感淡薄,社區黨建與社區建設存在“兩張皮”現象。進入社區的拆遷戶黨員由于拆遷村黨組織還存在,年終分配等經濟利益仍是由原拆遷村負責,許多黨員不肯把組織關系轉到社區;進入社區的退休黨員,尤其是一些原單位效益較好的退休黨員,擔心會失去單位的一些待遇,不愿將組織關系轉入社區,即使組織關系進入社區,對社區黨組織活動也不夠熱心;失業、下崗等特殊群體黨員忙于生計,對參加社區黨組織活動“無暇顧及”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社區黨建設施經費匱乏。目前,基礎設施條件差、黨建經費投入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區社區功能發揮和黨建工作開展的“瓶頸”。我區農村社區黨支部黨員人數最多的有77人,最少的也有35人,而社區用房平均面積僅為234平方米,黨員活動中心平均面積僅為60平方米,遠遠達不到省市規定的有關標準。社區黨建專項經費缺乏,以河海街道和三井街道的社區為例,區、街道兩級財政每年對各個社區的經費投入僅為4-7萬元,這筆經費包括了除社區干部工資外的社區一年所有的開支,社區黨建工作經費沒有單獨的專項資金保障。社區基礎設施差、黨建工作經費不足嚴重影響了社區黨組織在黨員、群眾中的形象,削弱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成為拆遷村黨員不愿將黨組織關系轉入社區的主要原因之一。
3、社區黨員干部素質不高。我區農村社區干部大多由原行政村干部直接過渡而來,在年齡結構、文化結構、觀念素質、服務協調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距,已很難適應新形勢下社區建設的創新和發展。據統計,全區91名農村社區干部中,由原行政村干部直接過渡為社區干部的為87人,占總數的95.6%;年齡在35歲以下只有寥寥可數的15人,占社區干部總數的15.8%;文化程度大專以上的有27人,占社區干部總數的29.6%。一些原行政村干部雖然已走上社區的工作崗位,但在工作思路、工作習慣和工作方法上仍是沿用原行政村的一套,對由行政村到社區已經變化了的新任務、新工作無所適從或疲于應付,仍然習慣于簡單命令、服從操作式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無力開展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工作,以致于在社區群眾需要什么、發展什么、服務什么等主要問題上缺乏科學準確的定位和導向。農村社區黨員總體狀況相對薄弱,黨員年齡老化現象嚴重,據統計,社區黨員中年齡在60歲以上的社區黨員總數的54.5%;另一方面,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社區黨員意志消沉、將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不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4、社區黨建活動載體單一。我區社區黨組織活動大多數仍沿用農村一套,一些社區雖然建立了黨建工作聯系會和協調會,但還沒有有效地運行起來,社區黨組織在整個社區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有困難,沒有足夠的力量和手段來協調社區內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黨組織,形成共駐共建機制比較困難。組織黨員活動,開會布置工作的多,辦實事、做好事、義務奉獻等社會性活動只限于一般性號召、臨時性發動,活動內容單調,形式單一。針對社區特點組織黨員開展活動少,不能滿足社區黨員在社區中工作、生活、學習、活動的需求,黨員的先進性、榮譽感、歸屬感得不到有效體現。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從認識上來看,我區對新形勢下的社區黨建重視不夠。部分區級機關職能部門和鎮、街道沒有把農村社區工作放到應有的重要位置上來,工作中沒有具體的措施和抓手,或是雖然有安排、有部署,但在抓落實方面做得不夠。多少存在著只要把拆遷農民安置進小區,讓他們有房可住就是完成任務,或是社區建設就是社區的治安保潔等片面思想,忽視了社區黨建工作更為重要的內容,如發展經濟、致富農民,服務居民,不斷提高農民素質等。事實證明,社區黨建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社區黨建工作的認識是否到位。
二是從體制上看,社區組織體系的構建難與行政村完全脫鉤。由于原村集體經濟的相對獨立,決定了社區在構建組織體系時必須為原村集體經濟提供一個直接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形成社、村、企分開的良性社區組織體系。目前,我區26個農村社區有21個還在管理原行政村的集體經濟,居民對原行政村的依賴還十分強烈,有的社區成立了黨組織,可社區大多數黨員的組織關系仍在原來的村里,同在一個社區生活的黨員的組織關系卻分屬于三、四個行政村;有些社區沒有及時建立黨組織,造成對社區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出現“空白點”,嚴重影響了社區黨建工作正常順利開展。
三是從機制上看,對社區干部的管理、培養、關心激勵措施不健全。社區干部長年工作在社區,處于群眾工作的第一線,工作負擔重、工作壓力大,卻感覺政治上無前途,經濟上無保障。上級部門下任務多、提要求多、要成果多,但對社區干部的教育、培養、關心和激勵的措施卻相對較少。缺乏靈活的社區干部選任機制,出現選配“一把手”難和選配居住在本社區的社區干部難的“二難”狀況。同時,對社區干部的教育培訓力度不夠,缺乏社區黨建工作方面全面系統的培訓;對社區干部的激勵機制不到位,目前對社區干部的考核還大多是沿用村干部的考核辦法。
三、加強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在剛剛結束的全省農村社區黨的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對深入貫徹黨的**屆五中全會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大力推進新形勢下農村社區黨的建設進行了動員部署,必須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屆五中全會和省經驗交流會的精神,結合我區的實際情況,高標準、高起點謀劃農村社區黨建工作。
(一)提高認識,合理定位,是加強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前提
雖然我區目前的農村社區黨建工作仍處于探索階段,但對于農村社區黨組織的職責定位、發展方向不能有絲毫猶疑。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致富農民作為社區黨建工作的中心任務;堅持把服務群眾作為社區黨建工作的價值取向;堅持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社區黨建工作的重要任務;堅持把創新機制作為開創社區黨建工作新局面的根本舉措。根據我區的實際情況,在社區黨組織職能定位上,明確其主要職責和任務是:積極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執行上級組織的決議、決定,團結、組織黨員和群眾完成社區各項任務;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因地制宜管好、用好村級集體資產,不斷提高社區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群眾生活質量;領導社區居委會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支持和保證其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開展工作,引導和推動社區依法開展民主自治;做好社區內非公有制企業、社會團體和社會中介組織黨的工作;針對群眾多樣化的需求,做好服務工作,維護群眾的正當權益;抓好社區精神文明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維護社會穩定;組織、協調駐區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參加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加強黨組織自身建設,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和服務,做好發展黨員工作;協助做好社區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加強黨組織自身建設,構建社區黨建的堅強堡壘,是加強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基礎
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順應社區黨建工作中的種種新情況、新變化,與時俱進加強社區黨組織自身建設,為扎實開展社區黨建工作提供有效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一是加強農村社區黨的組織建設。要按照有利于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有利于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原則,及時健全完善社區黨組織設置。積極探索在規模較大、黨員較多,條件成熟的社區成立黨總支,在所轄的居民片區成立黨支部,以一個或多個樓幢為單元成立黨小組,形成“社區黨總支—居民片區黨支部—樓幢黨小組”三級社區黨組織網絡。在調整社區設置時,也要注意同步調整、健全社區黨組織。對于新建拆遷安置小區的黨組織設置,可采用“三步走”,第一步在不具備直接成立社區黨組織條件的情況下,先由拆遷村黨組織在小區設立臨時黨小組開展活動,保證黨員教育管理不斷線、不落空。第二步可以安置人數較多的村黨組織為基礎組建社區黨組織,如村民安置較為平均、分散,還可從方便工作的角度出發,從相應村黨支部中抽調村干部充實到社區黨組織中,負責做好本村拆遷安置居民的工作。黨組織成立后,在一定的過渡期內,尊重黨員意愿的前提下,社區內拆遷安置黨員的黨組織關系仍可保留在原村黨組織,同時,拆遷安置在外的黨員的組織關系也可保留在本社區黨支部。第三步隨著社區黨組織的逐步成熟和規范,再將社區黨員的組織關系逐步理順,實現屬地管理,各項工作全面規范化。明年我區將在薛家鎮順園安置小區開展社區黨建試點工作,探索實踐農村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社區黨建的對策思路,在黨組織設置、黨員教育管理、黨組織陣地建設等方面為全區的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積累經驗。
要加強社區內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在鎮(街道)黨(工)委的支持下,社區黨組織積極指導、幫助社區內具備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對暫不具體條件的,按照地域相鄰、行業相近的原則,建立聯合黨組織,暫時無法建立黨組織的,也要采取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聯絡員的辦法,積極開展黨的工作,努力消除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空白點”。
二是加強農村社區黨建保障體系建設。要抓好農村社區黨建經費保障。對于農村社區來說,黨建經費的關鍵取決于社區經濟實力,因此,管好、用好,而不是分光、用光社區集體資產,保證社區穩定的資產收益是社區黨建經費來源的最重要保障。我區今年已在三井街道巢家社區進行了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在理順社區集體資產運作機制上進行了成功的實踐。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規范社區集體資產運作的緊迫性、重要性日益突出,需要引起全區上下尤其是區相關部門和鎮(街道)的高度重視。對于拆遷安置村的集體資產運作,目前全區還沒有統一的規范化管理辦法,建議在區相關部門牽頭下,以各鎮(街道)為主體,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按照“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有利于維護基層積極性、有利于規范化管理的角度出發,積極穩妥地抓好這項工作。對于經濟確有困難的社區,也可以采取三個“一點”的辦法保障社區黨建工作經費,即區、鎮(街道)兩級財政撥一點、區委黨費補助一點、社區自己籌一點。同時,可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由拆遷居民原居住村按安置在社區的人數劃撥一點,以此補充社區黨建工作必要的經費來源。
要抓好農村社區黨建基礎設施保障。區委組織部會同有關部門落實省民政廳、省委組織部等十部門聯合下發的《轉發民政部等十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社區組織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的通知》(蘇民基[**]9號)文件精神,形成多方重視、上下一心、齊抓共管的運作機制。在拆遷安置小區建設中,社區管理服務用房要與小區建設“四同步”,即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竣工、同步投入使用。區委組織部要積極參與社區管理服務用房的規劃布局,構建好社區黨組織活動陣地的總體框架。在建設主體上,應按照“誰建設、誰負責”的原則,由區或鎮(街道)統籌統建,確保社區管理和服務用房達到市、區規定標準,新建小區達每百戶30平方米以上。在位置座落上,應建于小區中心區域或顯著位置。在場所設置上,要逐步建成“三大中心”,即社區黨員活動中心、黨員服務中心、黨員教育培訓中心。以“三大中心”為依托,配備“兩機一室”,開展黨員電化教育;建立社區圖書室,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條件較好的社區還要逐步建立電子閱覽室、健身活動室、黨員教育陳列室等。在改進服務上,要推廣集中式辦事大廳,將黨員服務、民政、勞動就業、法律咨詢、家政服務等職能集中在大廳辦理,方便群眾辦事。在營造氛圍上,黨員教育管理各項制度要上墻,黨員活動場所也要有明顯標識。對于同步完成社區管理服務用房有困難的,也要預留地塊,待條件成熟后再補建。
三是加強農村社區干部隊伍建設。從**年開始,我區對社區黨組織書記、主任和會計進行了輪訓,社區干部的整體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在年齡和知識結構、工作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先天不足,社區干部對于社區黨建工作的新形勢、新要求仍存在著不明了、不適應的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強社區干部隊伍建設。在社區干部組成上,要做到既結合實際,以村干部為基礎,充分發揮村干部熟悉人員、熟悉情況的長處,維護村干部隊伍的總體平穩;又開拓思路,不局限于村干部,為社區干部隊伍補充新鮮血液,優化社區干部隊伍結構。要引入競爭機制,積極采用公開招聘、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形式把政治素質好、年紀輕、文化程度高、真心實意為社區居民服務的同志充實到社區工作者隊伍中來;積極探索社區黨組織班子“兩推一選”、社區干部直選的方式,把真正符合“三個代表”要求、熟悉基層管理和社區建設、善于做群眾工作的優秀黨員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逐步推行社區黨組織書記和社區居委會主任“一肩挑”,不斷加大黨組織成員與居委會成員交叉任職比例,建設精干、高效的社區干部隊伍。
加強對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研究,針對農村社區既不同于農村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區的特性,明年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黨建工作的意見》和《社區干部規范化管理辦法》兩個文件,編印《社區黨務工作者手冊》,加強對全區社區黨務工作的指導。認真抓好社區干部培訓,將社區干部培訓納入區、鎮(街道)干部培訓計劃,在培訓資金、場所、師資力量等方面統籌安排。在培訓內容設置上認真聽取鎮(街道)和社區干部的意見,增強培訓的實效性、針對性。通過較為系統的培訓,使社區干部充分認識社區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明確農村社區黨組織的性質、地位、作用和職責,從而不斷提高管理與服務水平。認真貫徹落實《常州市社區專職工作者工資福利待遇實施意見》精神,社區黨組織正、副書記,社區居委會正、副主任等的工資、生活補貼納入財政預算,由市、區兩級財政共同負擔,工資福利水平不低于全區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水平,切實解決社區干部的后顧之憂。
(三)加強黨員隊伍建設,體現黨員先進性,是加強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根本
黨員是黨的細胞,黨的先進性要靠黨員去體現,黨的意志要靠黨員去實現,開展社區黨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黨員隊伍素質,體現黨員先進性,從而不斷提高服務發展、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水平與能力。
一是強化黨員教育管理。在農村社區內開展黨員教育工作不僅要掌握了解社區黨員隊伍的思想脈搏,分析他們在想什么,需要學什么,而且要把黨員教育的內容與黨員自身的需求、與農村社區的實際狀況密切聯系起來,使教育內容向黨員的思想深處滲透,增強黨員教育的吸引力。教育形式要由集中短期向經常化分散型轉變。針對社區黨員數量不斷增多、結構較為復雜的現狀,根據社區黨員年齡層次、文化結構和職業特點,劃分入不同的黨支部或黨小組,增強黨員教育的針對性。教育方式要由單一向靈活轉變。社區黨組織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如參觀訪問、典型介紹、現身說法、走訪慰問等,增強黨員教育的生動性。教育手段要由傳統向現代轉變。不斷創造和改善條件,積極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如黨員電化教育、網絡教育等,不斷擴充黨員教育的內容和開展形式,使黨員教育管理“”等制度常抓常新,增強黨員教育的時代性。明年我區將在春江鎮開展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試點,通過建設區級黨員遠程教育平臺和基層終端站點,將黨員遠程教育延伸到社區(村)黨組織,切實解決農村社區黨員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滿足社區不同類型、年齡、層次黨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二是實施黨員分類管理。要按照“管嚴在職黨員,管活流動黨員,管好其他黨員”的原則,在組織形式上實現從統一管理向分類管理的轉變。社區直屬單位黨員和組織關系在社區黨組織的居民黨員,是管理的主體與重點,要根據其不同年齡、文化和專長,分別提出不同的目標和要求,通過嚴格執行各項管理制度以及開展豐富多彩的黨建活動,切實加強教育管理,不斷提高社區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對居住社區的在職黨員逐步推行“雙重”管理。建立和落實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參與社區黨組織活動和雙向聯系、反饋等制度,做到“八小時以內”由單位管,“八小時以外”由社區管,使他們不僅在“工作圈”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而且在“生活圈”內也能嚴格要求自己,擴展黨員教育管理的覆蓋面;對新社會群體黨員逐步實行“屬地”管理。對社區內的下崗、失業職工黨員,建立登記制度、定期聯系制度和教育考評制度,把他們納入黨組織的有效管理范圍;對流動黨員實行《流動黨員活動證》制度,采用直管、協管、代管等方法,切實加強管理。對居住在社區,但黨組織關系暫時沒有轉入的拆遷安置黨員,在熟悉情況、建好檔案的基礎上,聯絡感情、抓好服務,為下一步實行屬地管理做好準備。
三是創新黨建活動載體。要根據農村社區特點,開展靈活多樣、富有特色的社區黨建活動,不斷創新黨建活動載體。深化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組織黨員深化結對幫扶、黨員志愿者、黨員先鋒崗等活動形式,廣泛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認真開展“五好”基層黨組織、“學習型”黨組織創建,將創建活動作為先進性教育活動長效機制的務實載體和重要內容,使先進性教育活動長效機制的確立有形式、有內容、有效果、有影響。社區黨組織切實擔負黨建“帶三建”的職責和使命,領導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如愛心助學、結對幫困、文藝匯演、才藝展示等,引導社區黨員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充分形成社區黨建工作合力,構建“大黨建”工作格局。
(四)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不斷建立健全社區黨建體制和機制,是加強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關鍵
抓好農村社區黨建工作,體制是關鍵,制度是保證。只有不斷完善社區黨建的體制機制,構建和諧高效的社區黨建工作體系,才能將社區黨建工作持續推向深入。
一是建立農村社區黨建的民主管理機制。要將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納入全區基層黨建總體規劃,制定《新北區社區黨建工作三年規劃》,將社區黨建工作作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示范工程”,明確今后一段時期社區黨建工作的目標、內容、職責,加強對社區黨建的宏觀指導。明確規定社區黨組織在社區事務決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導社區黨組織改進領導方法和工作方式,形成社區黨組織既能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又積極支持社區居委會依法行使權力、開展工作的制度保障,較好地保證社區黨組織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的落實。要大力推進社區黨務、社區居務公開,廣泛聽取意見,充分集中群眾的智慧,努力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二是建立農村社區黨建的綜合協調機制。社區黨建具有區域性的特點,社區駐區單位黨組織是社區黨建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在區、鎮(街道)、社區三個層面上建立社區黨建工作協調議事機構,建立健全工作例會制度、重大事項通報制度等,圍繞地區性、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等方面的工作,定期溝通情況,研究、協調社區黨建和社區工作。駐區單位要圍繞“黨員教育聯搞、思想工作聯做、公益事業聯辦、貧困對象聯幫、文明小區聯創”目標,積極為社區建設出力獻策。
三是建立農村社區黨建的廣泛參與機制。社區黨員是社區黨建工作的主體。只有組織引導黨員積極參與社區建設,才能不斷增強黨建工作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更大限度地把黨員群眾凝聚到農村社區建設中來。要抓好對社區老黨員的管理,注重保護和發揮好他們的積極性,鼓勵老黨員積極參與社會性、公益性工作,在拆遷安置、政策宣傳、團結鄉鄰、維護穩定等工作中老有所為;對在職黨員,要注重引導他們增強對社區的認同感,開展黨員志愿者服務、黨員“一對一”結對幫困等活動,為他們發揮作用提供舞臺;對流動黨員和下崗、失業黨員,要從生活上主動關心、從精神上積極鼓勵,增強他們的榮譽感、責任感,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的身份,積極主動參加黨組織的活動。
四是建立農村社區黨建的責任落實機制。要建立和完善社區黨建工作責任制,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班子成員共同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建立健全領導聯系點制度、社區黨建工作目標分解督辦制度和社區黨建工作考核制度,把社區黨建工作的各項任務真正落到實處。區委和鎮(街道)黨(工)委、區相關部門領導要經常深入社區調查研究,及時研究解決社區黨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了解和掌握工作中帶有普遍性的矛盾和問題,研究提出解決辦法,不斷實踐總結完善,推進社區黨的建設工作。
- 上一篇:創節約型老干部局方案
- 下一篇:干部實績考核評價探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