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供求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15:28: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能源供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能源供求形勢論文
一、中國能源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
1990年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中國能源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一次性能源由生產量大于消費量轉變為消費量大于生產量,而且缺口呈不斷擴大趨勢
長期以來,中國一次能源生產量一直超過消費量。1992年首次出現消費量大于生產量。當年一次能源生產量為10.73億噸(標準煤,下同),消費量10.92億噸,消費量超過生產量1914萬噸。1990—2000年,中國能源年生產量凈增2506萬噸,而同期能源消費量凈增3985萬噸。2000年以后隨著中國重化工業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工業制成品出口大幅度增加,以及生活用能的增加,能源消費大幅度上升。2007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26.5億噸,比2000年增長91.6%。(詳見表1、圖1)
(二)資源稟賦相對豐裕的原煤和水電生產與消費比重均走過一個馬鞍型,核電從無到有,但所占比重尚小
1992年中國原煤產量達13.73億噸高峰后,一直持續減少,2000年不足10億噸(低于1990年的產量),以后快速上升,2006年達23.6億噸。原煤占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4.2%下降為2000年的72.0%,2006年上升到76.7%;占消費總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為2000年的67.8%,2007年又上升到69.5%(詳見表2)。水電、核電、風電等占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4.8%上升為2001年的8.2%高峰后,2006年下降為7.9%;水電生產1990—2006年增長率為8.0%,低于火力發電10.3%的增長率,同期水電占全國發電量的比重由20.4%下降為15.2%。核電占全國發電量的比重1995年為1.27%,2000年為1.23%,2006年上升到1.9%。
能源供求形勢分析論文
一、中國能源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
1990年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中國能源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一次性能源由生產量大于消費量轉變為消費量大于生產量,而且缺口呈不斷擴大趨勢
長期以來,中國一次能源生產量一直超過消費量。1992年首次出現消費量大于生產量。當年一次能源生產量為10.73億噸(標準煤,下同),消費量10.92億噸,消費量超過生產量1914萬噸。1990—2000年,中國能源年生產量凈增2506萬噸,而同期能源消費量凈增3985萬噸。2000年以后隨著中國重化工業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工業制成品出口大幅度增加,以及生活用能的增加,能源消費大幅度上升。2007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26.5億噸,比2000年增長91.6%。(詳見表1、圖1)
(二)資源稟賦相對豐裕的原煤和水電生產與消費比重均走過一個馬鞍型,核電從無到有,但所占比重尚小
1992年中國原煤產量達13.73億噸高峰后,一直持續減少,2000年不足10億噸(低于1990年的產量),以后快速上升,2006年達23.6億噸。原煤占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4.2%下降為2000年的72.0%,2006年上升到76.7%;占消費總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為2000年的67.8%,2007年又上升到69.5%(詳見表2)。水電、核電、風電等占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4.8%上升為2001年的8.2%高峰后,2006年下降為7.9%;水電生產1990—2006年增長率為8.0%,低于火力發電10.3%的增長率,同期水電占全國發電量的比重由20.4%下降為15.2%。核電占全國發電量的比重1995年為1.27%,2000年為1.23%,2006年上升到1.9%。
商務局生產資料調查分析
20*年12月底,*省商務信息數據中心就2009年上半年300種主要生產資料市場供求狀況,對全省9個市州商務主管部門以及15戶重點生產資料市場進行了專項調查。供求狀況調查結果顯示:2009年上半年300種生產資料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92種,占64%,供過于求的商品有1*種,占36%,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其中,有43%的調查意見認為2009年上半年生產資料市場供求平衡,有57%的調查意見認為供過于求。價格趨勢調查結果顯示:48%的調查意見認為2009年上半年300種生產資料價格穩定,52%的調查意見認為價格將下降。
2009年,國家把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為頭等大事,國務院出臺的10條擴內需政策中有5條是基礎建設投入。而我省在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扶持的同時,2009年仍將固定資產投資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點,預計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但低于上年同期10個百分點,因此全年生產資料需求規模將略低于20*年,市品場供需將趨于寬松,供過于求商增加,價格將穩中回落。
一、能源類產品供求關系趨于平衡,價格穩中回落。
此次調查顯示,認為2009年上半年能源類產品供求平衡的意見占76%,供過于求的意見占24%,其中,認為煤炭供過于求的意見增加,動力煤、煉焦煤市場供過于求的意見占64%,供求平衡的占36%;認為汽油市場供過于求的意見占18%,供求平衡的占82%。
62%的調查意見認為2009年上半年能源價格將下降,38%的意見認為價格基本穩定。其中,認為動力煤市場價格下降的占74%,價格平穩的占26%;認為焦炭價格下降的意見占56%,價格平穩的意見占42%;認為柴油市場價格下降的意見占43%,價格穩定的占53%;認為汽油市場價格下降的意見占45%,價格平穩的意見占55%。
(一)煤炭供求寬松,價格將平穩下降。20*年,國際國內煤炭價格都經歷了較大幅度的波動,上半年煤炭市場供應偏緊價格大幅上漲;進入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煤炭需求出現萎縮,價格大幅下滑。預計2009年上半年,受經濟增速放緩,火電發電下降,下游行業大量減產影響,煤炭市場需求萎縮,供求將趨于寬松,價格也將平穩下降。為保持煤炭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避免出現全行業虧損,國家將加大關停小煤礦的力度,控制煤炭產能過快增長,鼓勵企業以需定產,減少資金和庫存壓力,并通過在管理供給和刺激需求兩方面的努力,力爭使煤炭市場的供求關系基本將保持平衡。
石油資源地位與發展問題
充分認識影響中國石油安全的國際環境,采取積極的應對之策,確保中國海外石油供應安全,對于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和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石油短缺是中國能源安全問題中的核心問題
近年來,中國對能源尤其是海外石油資源的需求呈迅猛增長之勢。中國能源安全問題越來越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大影響因素。如果從總量和結構的角度來分析,中國能源的總需求略大于總供給,供求總量矛盾不太突出,但結構嚴重失衡。基于資源稟賦特點和建國初期所制訂的經濟建設路線,中國能源供應幾十年來一直采取完全依靠國內資源的方針,從而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長期居于主導地位,進入新世紀,中國的能源消費呈不斷增長之勢,并在世界能源消費增長份額中占有很大比重,導致中國能源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在現階段,中國國內能源供求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結構性矛盾,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石油短缺是中國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說國內石油供應不足是中國能源安全的核心問題。
2中國石油安全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國際石油市場
中國目前石油最終可采儲量較低,人均占有量只有1Ot,居世界第41位;油氣剩余可采儲量多年沒有較大的提高,占世界比重很低,而且儲采比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中國東部高產油田因開采難度增加,成本攀高,大都已進人開采中晚期,因此,中國的石油產量在未來10年左右不可能實現大幅度增長。而與此同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的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中國國內對石油能源的需求有增無減,供求缺口越來越大,對外石油依存度不斷提高,使得石油供應安全成為不容回避的問題。
3國際環境對中國石油安全的制約
建立與完善石油儲備管理的思索
摘要:完善我國石油儲備體系,要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規模,堅持分步走和多元化儲備策略;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完善石油統計和報告制度;多方籌資,實行稅收政策和部分商業化運作;加強國際合作。
關鍵詞:石油儲備;石油儲備體系
國際能源署(IEA)根據儲備主體的不同將石油儲備劃分為政府儲備、企業儲備和機構儲備三種。政府儲備是指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完全由政府出資建設、采購、維護和控制的石油儲備形式,其目的主要是及時解決和平息全國性的石油供應短缺與油價暴漲問題,具有其他儲備形式無法取代的特殊作用,因而也被稱為戰略儲備。企業儲備是指石油生產商、進口商、煉油企業、銷售企業和石油消費大戶承擔的石油儲備,它由兩部分組成:法定儲備和商業儲備。法定儲備是企業為完成法定儲備義務而在生產庫存基礎上增加的儲備量,它對于維護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商業儲備是指企業為應對市場波動而自行建立的儲備,也是最常見的儲備模式,絕大部分國家都有。機構儲備(又稱中介組織儲備)是由法律規定的公共或民間組織承擔的義務石油儲備,它實際上是企業義務儲備的一種變相模式。儲備機構是一個公共法人實體,成員均為法律強制規定有儲備義務的企業,由企業共同建立儲備機構進行專業化運作。政府儲備、企業法定儲備、機構儲備、企業商業儲備功能各異,各司其職,相互補充,只有將它們有機組合,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才能有效保障國家石油安全。
一、嚴峻的石油安全形勢要求我國盡快建立石油儲備體系
(一)石油在政治、軍事和外交關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石油是政治、軍事和外交關系的重要籌碼。縱觀過去50年,圍繞石油資源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止過,許多地區沖突和戰爭都與石油有密切關系,石油領域的競爭已經大大超出了一般商業范疇。里海地區由于其豐富的油氣資源和重要的戰略位置,已成為美國和俄羅斯爭奪的焦點區域。我國的南海地區本來并不存在嚴重的領海爭端,但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其巨大的油氣資源潛力揭示以后,也成了周邊國家外交關系中的一個敏感問題。這充分說明,進入新的世紀,石油作為一種戰略資源的地位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
(二)國際油價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基本供需關系而獨立運行。當代石油經濟出現了新的特點,傳統的供需關系決定價格的理論已很難完全解釋新的情況。國際油價與供求“背道而馳”已成為常態。如,國際原油價格從1997年底開始下跌,1998年底到1999年初,歐佩克一攬子原油平均價格一舉跌破每桶10美元關口,創下此前12年來的歷史最低記錄。而從1999年3月以來,國際油價開始大幅回升,并在進入2000年后加速上揚,2000年第二季度,國際油價暴漲,2000年9月曾一度突破每桶38美元的重要關口。2001年這一行情又戲劇化地向谷底進發,最低跌到了每桶17美元。2003年以來,國際市場油價在均價25美元/桶的基礎上,總體呈現震蕩攀升態勢,實現了逐年連級跳,價格水平屢創新高。國際原油價格在2007年下半年更是持續攀高。近期許多分析機構都預測,2008年原油的平均價格可能逼近甚至超過100美元。目前,國際市場原油供求基本面并不支持“天價”油價,但超高油價水平顯然已非石油供求基本面所決定,地緣政治風險、投機炒作、歐佩克限產政策、經合組織國家商業石油庫存、天氣冷暖變化以及美元貶值等因素對國際油價走勢具有重大推動作用。可見,國際油價已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基本供需關系而獨立運行。
國際油價上漲探討論文
一、當前國際油價上漲的特點及原因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石油價格出現過四次大漲,前三次分別為:第一次發生在1973年,起因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即阿拉伯國家打擊以色列,作為對以色列支持者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的報復,歐佩克聯合限制了石油產量,國際油價從3美元/桶上升到10美元/桶;第二次是1979年,導火索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和1980年的兩伊戰爭。受之影響,伊朗石油產量大幅度減少,國際油價從13美元攀升到34美元;第三次發生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石油供應緊張,促使油價躍升到40美元以上。之后,國際油價逐步回落,1998年甚至回到10美元左右。2002年以來,國際油價進入新一輪上升期,特別是從2007年起,油價上漲速度明顯加快,成為全球經濟社會舞臺中表現格外搶眼的重大事件。
關于油價上漲的原因,不同利益主體各持不同觀點。歐佩克成員國認為,油價上漲是美元貶值和投機炒作的結果;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則堅持稱,歐佩克國家不隨石油需求增長提高供給是油價高漲的主要原因;國際能源署則指出石油庫存偏低導致了油價連創歷史新高;還有一些機構認為,地緣政治是國際油價上漲的導火索。
筆者認為,與前三次受戰爭(政治因素)影響中東地區限制石油供給引發的價格波動不同,本次油價上漲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表現為:
(一)石油需求快速增長和供給面臨較大制約導致供需預期偏緊
自2002年以來,全球經濟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在經濟增長高度依賴石油消費的化石經濟時代,以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人口大國為代表的經濟體的快速增長導致了國際石油消費的大幅度提高,由此導致國際油價逐步上升。按照經濟學理論,當一種商品價格上漲時,消費者要么減少該商品的消費,要么改用其他替代品;另一方面,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生產者會提高該商品的生產,增加供應,從而使商品價格降下來。
我國石油儲備體系分析論文
一、嚴峻的石油安全形勢要求我國盡快建立石油儲備體系
(一)石油在政治、軍事和外交關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石油是政治、軍事和外交關系的重要籌碼。縱觀過去50年,圍繞石油資源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止過,許多地區沖突和戰爭都與石油有密切關系,石油領域的競爭已經大大超出了一般商業范疇。里海地區由于其豐富的油氣資源和重要的戰略位置,已成為美國和俄羅斯爭奪的焦點區域。我國的南海地區本來并不存在嚴重的領海爭端,但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其巨大的油氣資源潛力揭示以后,也成了周邊國家外交關系中的一個敏感問題。這充分說明,進入新的世紀,石油作為一種戰略資源的地位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
(二)國際油價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基本供需關系而獨立運行。當代石油經濟出現了新的特點,傳統的供需關系決定價格的理論已很難完全解釋新的情況。國際油價與供求“背道而馳”已成為常態。如,國際原油價格從1997年底開始下跌,1998年底到1999年初,歐佩克一攬子原油平均價格一舉跌破每桶10美元關口,創下此前12年來的歷史最低記錄。而從1999年3月以來,國際油價開始大幅回升,并在進入2000年后加速上揚,2000年第二季度,國際油價暴漲,2000年9月曾一度突破每桶38美元的重要關口。2001年這一行情又戲劇化地向谷底進發,最低跌到了每桶17美元。2003年以來,國際市場油價在均價25美元/桶的基礎上,總體呈現震蕩攀升態勢,實現了逐年連級跳,價格水平屢創新高。國際原油價格在2007年下半年更是持續攀高。近期許多分析機構都預測,2008年原油的平均價格可能逼近甚至超過100美元。目前,國際市場原油供求基本面并不支持“天價”油價,但超高油價水平顯然已非石油供求基本面所決定,地緣政治風險、投機炒作、歐佩克限產政策、經合組織國家商業石油庫存、天氣冷暖變化以及美元貶值等因素對國際油價走勢具有重大推動作用。可見,國際油價已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基本供需關系而獨立運行。
(三)國家石油安全問題呼喚石油儲備體系。國家石油儲備是能源與經濟安全的穩定器。事實說明,一個國家石油安全的核心問題不在于這個國家能否生產石油以及能生產多少石油,而在于這個國家能否以合理的價格穩定地保障石油的供應。據統計,美國石油消費量的62%依賴進口,而日本則幾乎不生產一滴石油。各國的經驗證明,建立戰略能源儲備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世界上主要消費國家不僅多方開辟石油生產、供應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儲備,以穩定供求關系、平抑市場價格、應對突發事件。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國也相應采取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美國繼續力求在國際石油事務中起主導作用,加大對歐佩克產油國的壓力,同時啟用戰略石油儲備,加快能源多元化,減少對歐佩克的依賴。歐盟各國政府在高油價沖擊下加強了聯合行動。美國和日本曾憑借動用石油戰略儲備,安然度過1973年的石油危機;在本輪石油上漲行情中,日本因為儲備充足,受到的經濟影響遠遠小于中國。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的零儲備制度使中國經濟在最近兩年的全球能源價格飆升中吃盡了苦頭。自從我國成為石油進口國后,原油價格一路上升,使我們不得不為其進口支付越來越高的成本。在當前國際環境下,我國面臨的石油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必須建立石油儲備體系以確保我國的石油安全。
二、完善我國石油儲備體系的主要措施
(一)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石油儲備是一項事關國家與產業安全,且投資巨大、選點嚴格、建設周期較長的系統工程。要完成這樣的工程建設,必須有法律法規作保障。中國現在迫切需要在石油儲備和能源安全方面立法,加快石油儲備建設和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使石油儲備建設的全過程有法可依。具體應包括:戰略石油儲備建設的中長期目標、發展規劃;政府規模和商業儲備的最低規模、緊急情況下的動用程序和規模;原油及設備的采購費、日常管理費;企業所承擔的儲備義務等。
石油儲備體系分析論文
一、嚴峻的石油安全形勢要求我國盡快建立石油儲備體系
(一)石油在政治、軍事和外交關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石油是政治、軍事和外交關系的重要籌碼。縱觀過去50年,圍繞石油資源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止過,許多地區沖突和戰爭都與石油有密切關系,石油領域的競爭已經大大超出了一般商業范疇。里海地區由于其豐富的油氣資源和重要的戰略位置,已成為美國和俄羅斯爭奪的焦點區域。我國的南海地區本來并不存在嚴重的領海爭端,但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其巨大的油氣資源潛力揭示以后,也成了周邊國家外交關系中的一個敏感問題。這充分說明,進入新的世紀,石油作為一種戰略資源的地位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
(二)國際油價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基本供需關系而獨立運行。當代石油經濟出現了新的特點,傳統的供需關系決定價格的理論已很難完全解釋新的情況。國際油價與供求“背道而馳”已成為常態。如,國際原油價格從1997年底開始下跌,1998年底到1999年初,歐佩克一攬子原油平均價格一舉跌破每桶10美元關口,創下此前12年來的歷史最低記錄。而從1999年3月以來,國際油價開始大幅回升,并在進入2000年后加速上揚,2000年第二季度,國際油價暴漲,2000年9月曾一度突破每桶38美元的重要關口。2001年這一行情又戲劇化地向谷底進發,最低跌到了每桶17美元。2003年以來,國際市場油價在均價25美元/桶的基礎上,總體呈現震蕩攀升態勢,實現了逐年連級跳,價格水平屢創新高。國際原油價格在2007年下半年更是持續攀高。近期許多分析機構都預測,2008年原油的平均價格可能逼近甚至超過100美元。目前,國際市場原油供求基本面并不支持“天價”油價,但超高油價水平顯然已非石油供求基本面所決定,地緣政治風險、投機炒作、歐佩克限產政策、經合組織國家商業石油庫存、天氣冷暖變化以及美元貶值等因素對國際油價走勢具有重大推動作用。可見,國際油價已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基本供需關系而獨立運行。
(三)國家石油安全問題呼喚石油儲備體系。國家石油儲備是能源與經濟安全的穩定器。事實說明,一個國家石油安全的核心問題不在于這個國家能否生產石油以及能生產多少石油,而在于這個國家能否以合理的價格穩定地保障石油的供應。據統計,美國石油消費量的62%依賴進口,而日本則幾乎不生產一滴石油。各國的經驗證明,建立戰略能源儲備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世界上主要消費國家不僅多方開辟石油生產、供應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儲備,以穩定供求關系、平抑市場價格、應對突發事件。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國也相應采取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美國繼續力求在國際石油事務中起主導作用,加大對歐佩克產油國的壓力,同時啟用戰略石油儲備,加快能源多元化,減少對歐佩克的依賴。歐盟各國政府在高油價沖擊下加強了聯合行動。美國和日本曾憑借動用石油戰略儲備,安然度過1973年的石油危機;在本輪石油上漲行情中,日本因為儲備充足,受到的經濟影響遠遠小于中國。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的零儲備制度使中國經濟在最近兩年的全球能源價格飆升中吃盡了苦頭。自從我國成為石油進口國后,原油價格一路上升,使我們不得不為其進口支付越來越高的成本。在當前國際環境下,我國面臨的石油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必須建立石油儲備體系以確保我國的石油安全。
二、完善我國石油儲備體系的主要措施
(一)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石油儲備是一項事關國家與產業安全,且投資巨大、選點嚴格、建設周期較長的系統工程。要完成這樣的工程建設,必須有法律法規作保障。中國現在迫切需要在石油儲備和能源安全方面立法,加快石油儲備建設和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使石油儲備建設的全過程有法可依。具體應包括:戰略石油儲備建設的中長期目標、發展規劃;政府規模和商業儲備的最低規模、緊急情況下的動用程序和規模;原油及設備的采購費、日常管理費;企業所承擔的儲備義務等。
液化石油價格調研報告
液化石油氣是重要的民生資源,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價格的合理和落實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利益,液化石油氣價格的上漲,不僅影響居民生活開支,而且會對社會和諧、穩定帶來一定的影響,它作為石油的下游產品,具有不可再生性。**年以來,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大幅上漲、液化石油氣進貨成本的上升、居民用液化石油氣價格節節走高,成為政府和社會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為確保液化石油氣的供應和穩定市場價格,保護消費者的合法利益,阿克蘇地區發展改革委按照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的有關要求,組成調查組深入液化石油氣經營企業及供應店走訪調查,對阿克蘇地區**年以來民用液化石油氣經營成本及價格的變化情況做了調研。
一、**年至今液化氣購進價、銷售和價格情況
阿克蘇地區現有7家液化氣供應公司。購進氣源地為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塔西南油田、中油塔南油田、塔河分公司。
中石化西北局**年至今共調整價格28次,其中最高價3600元/噸,最低價2700元/噸;塔西南油田共調價25次,最高價格3605元/噸,最低價格2305元/噸;塔里木油田公司共調整價格15次,最高價格3700元/噸,最低價格2500元/噸。在此期間,7家液化氣供應公司的銷售價格為兩個階段,即:**年9月7日前執行市場零售價每瓶52-62元(12.5公斤),阿克蘇市61元/瓶;9月7日至今執行每瓶54-64元,阿克蘇市63元/瓶。
**年1月至12月7家液化氣公司的銷量11141.98噸,**年1至8月銷量6058.71噸。
二、液化石油氣經營成本情況
生物能源開發與糧食安全分析論文
發展生物能源、金融危機爆發與糧價波動的關系
面對糧價上漲可能引發的糧食危機,西方發達國家的部分媒體和政要,如德國總理默克爾把主要原因歸結為“中國人吃肉多了,印度人的糧食消費多了”,使糧食和谷物飼料供求緊張。此言一出即引起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不滿,這仿佛一個錦衣玉食的富人指責剛解決了溫飽問題的窮人過度消費。與此不同的是,中國、印度和OPEC成員國等發展中國家認為部分發達國家加速發展生物能源,特別是“美國用數千萬噸玉米生產燃料乙醇”才是本輪糧價飛漲的始作俑者。這個觀點在國際社會上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如,2008年7月,英國《衛報》報道,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認為“生物燃料對糧價上漲的貢獻是75%”,一時間輿論嘩然。當日,該報告作者Don•Mitchell即向《華爾街雜志》澄清,“文中的75%是指從2002年到2008年2月糧價上漲了75%,并不是生物燃料使糧價上漲了75%;引起糧價上漲的原因有很多。”
價格反映供求關系,要探尋糧價上漲的真實原因,首先要考察糧食市場的供求問題。從統計數據可見,近十多年來,世界谷物、小麥、稻米和玉米的產量逐年上升,大米和小麥的年均增長率都在1%以上,玉米在4%以上;同時消費量也在平穩增長,消費年均增長率與產量的年均增長率十分接近,個別年份消費增長率還略低于產量的增長率。雖然2000年后,世界糧食庫存呈現出漸進式減少的趨勢,但仍在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消費庫存比17%~18%的安全線以上。這些數據表明,最近十幾年的世界糧食市場供需基本平衡。其次,判斷以“玉米制乙醇”為首的生物能源開發是否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的糧食供需失衡?數據顯示,2006和2007年,美國分別用5340萬噸和6500萬噸玉米生產了乙醇,但2004-2007年美國的玉米出口量一直增加,其中2007-2008糧食年度還以7680萬噸的出口量達到歷史新高。這說明美國玉米產量的提高足以應付生物能源開發帶來的玉米市場的供需矛盾。更為重要的是,在此次全世界感受強烈的糧價危機中,恰恰是玉米價格漲勢比較平穩(見表1)。
2007年3月-2008年3月期間,小麥的價格漲幅超過了130%,而作為生物能源(燃料乙醇)主要原料的玉米的價格漲幅不足40%,充分證明了生物能源對世界糧價危機的影響很小,不可能是“主要原因”。
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
時至今日,糧食價格已明顯回調,對于當初的上漲原因,可做如下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