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發展戰略范文

時間:2023-04-06 18:11: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能源發展戰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能源發展戰略

篇1

展望我國21世紀上半葉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可由五方面組成:繼續發揮煤的重要作用;開源節流,保障石油與天然氣供應;充分發展水電與核電;大規模發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大力支持未來新型能源的研究發展。上述五方面統籌發展,將使我國2050年能源供應有可靠的保證,并為建立未來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打好基礎。

構建這樣一個體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沿著減小煤炭份額、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與核能份額的方向,進行能源結構調整。二是設立大規模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國家重大專項。三是設立以快中子堆和釷資源利用為核心的先進核能系統,建立核燃料循環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國家重大專項。此外,還可以采取其他重大措施。要繼續將節能放在優先地位,推動清潔、節能和高增值制造業和服務業技術的產業化與規模化。要保障石油供應,構建適應新形勢的我國能源技術研發體系,持續進行能源戰略研究,并盡早建立全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制與機構。要進一步爭取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主動地位,用全面、確鑿、詳實、有力的數據來闡明問題的實質,維護國家發展的權益,同時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限制CO2的排放。

二、推進能源企業的市場化改革,優化能源配置效率

盡管我國能源企業的市場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上改革仍處在初級階段,改革任務還很繁重,影響能源企業深化改革和長遠發展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如煤炭價格尚未完全市場化;電力部門的“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改革才剛剛開始;石油部門分拆后的區域壟斷性還比較強;競爭框架正在搭建中,競爭主體、市場秩序、市場功能、定價機制等還未改革到位。

貫徹實施我國能源發展戰略,必須推進能源企業的市場化改革,確保國家能源總體戰略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下,讓市場競爭機制充分發揮其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提高我國能源部門的競爭力。不斷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應對各種能源領域的挑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穩定、經濟、清潔、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推進能源企業的市場化改革,必須在建立完善和有效的現代監管制度的前提下,減少政府行政干預,打破行業壟斷,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制,鼓勵民營企業投資能源產業。還要改革現行行政審批制度,放松經濟性管制,加強社會性管制,將現行投資管理制度改革為經濟性備案、社會性管制,構建政府監管下的政企分開、公平競爭、開放有序、健康發展的能源管理新體制。

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我國能源發展戰略的戰略目標之一就是要提高能源效率,而能源效率的提高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大力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第二產業的比重仍將保持較高水平,并處于高能耗狀態,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有效縮短這一階段并實現跨越式發展。

我國工業行業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能耗工業,產值不足工業總產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卻超過工業用能總量的60%。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初步分析,從2000—2005年,我國主要耗能工業部門的節能潛力在1.3億噸標準煤左右,2005—2010年為1.05億噸標準煤,2010—2020年為2.5億噸標準煤,其中很大一部分節能潛力必須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實現。

四、提高能源技術創新力,建立符合國情的能源發展模式

世界能源工業的發展,已經經過了由薪柴到煤炭、再由煤炭向油氣的兩大轉變。在目前能源緊缺狀況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世界各國都在加緊搶占新能源開發的制高點。我國能源發展戰略必須依靠技術創新,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新能源,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能源發展模式。

由于能源開采和使用的一些技術較為落后,導致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目前,全國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僅為45%,遠低于國際上80%~100%的先進水平;科技進步對我國煤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到30%,而國外已達到70%~80%。目前我國主要煤炭技術裝備產品與發達國家相比,性能指標落后15年左右。在技術創新上,應當全面提高能源研發投入力度,適當提高能源研發投入在全國研發投入中的比例以及政府研發預算中能源研發的比重,并形成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促進國內外各類資源的緊密合作。

各個國家的能源發展模式不盡相同,我國必須根據我國能源實際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能源發展模式。就生物能源而言,我國沼氣的生產及應用已基本形成規模,而燃料乙醇、生物制氫和生物柴油項目的開發進度相對落后。根據我國國情,能源開發和利用必須堅持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采收率和能源使用效率。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提高優質能源比重,這也是開發新能源的關鍵。

五、采取綜合措施保證戰略能源安全

從1993年開始,我國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預計2010年石油供需缺口將達到1億噸,2020年為2億噸左右。對國外石油資源的依賴程度將由目前的20%上升到2010年的40%,至2020年達到50%左右。戰略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能源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國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安全,而石油儲備更是穩定供求關系、平抑油價、應對突發事件的有效手段,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核心措施。因此,采取綜合措施保證戰略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能源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為確保戰略能源安全,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借鑒國外解決能源問題的有利經驗,通過有效的宏觀政策指導,建立有利于優化能源結構、降低能源消耗的機制,加快能源技術進步,加強能源管理,妥善解決能源供給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具體而言,一是要將戰略能源安全的認識提高到國家安全的高度,把能源發展戰略納入國家安全領域,給能源發展戰略安全以高度重視。二是要盡快建立國家能源戰略儲備機制,完善能源戰略儲備體系,尤其是石油戰略儲備體系。三是要積極開展能源外交,為我國利用國外的能源創造良好的環境。四是要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新能源,為能源發展戰略安全提供后續保障。

六、優化能源結構,改革政府管理模式

我國能源結構優化應該“堅持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油氣和新能源全面發展的戰略”。當然,我國能源結構優化并不是煤炭所占比重越大越好,因為當煤炭年產量達到20億噸的時候,就是一個極限。超過了這一極限,煤炭的開采難度會加大,成本將進一步提高。能源結構優化也并非是搞“油氣化”,減少石油比重是結構優化,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核能、風能、太陽能更是優化能源結構。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韓文科在出席中國電力工業中長期發展與改革研討會時曾指出,長期來看,政策在能源供應上的左右搖擺致使結構調整沒有清晰的方向。即當環境問題突出時,政策就偏向限制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倡清潔能源;當國際石油價格不斷上漲時,煤炭比重的增加又得到政策支持。我國能源規劃應該重點解決目前大量存在的體制性矛盾。因此,只有解決體制問題以后,才能讓能源結構的調整免受環境的影響,這就涉及到如何改革政府管理模式的問題。

由于能源領域的特殊性,政府壟斷、越位等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能源行業的有序發展。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曾經指出,堅決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在傳統體制下,企業成為政府“生產車間”,市場各主體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沖突、利益紛爭缺失了一條溝通、妥協、尋求利益平衡的通道,結果不僅政府效率低下,且易滋生腐敗現象,這種現象在能源行業尤其明顯。要改革政府管理模式,就必須把過去的“政府—企業”的二層結構轉變為“政府—市場—企業”的三層結構,變“無限政府”為“有限政府”,政府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到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自發調節與政府管理這只“看得見的手”有機結合。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將有利于能源領域體制的良性運行,從而促進能源行業的有序發展,為我國能源發展戰略的實施創造良好的外部保障。

總之,能源發展戰略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能確保國家能源安全,而且能夠保障國家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反之,如果沒有能源發展戰略或者能源發展戰略不符合我國國情,則會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希望本文對我國能源發展戰略探討、研究能夠為我國能源安全、經濟的發展、小康目標的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經濟社會的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學部咨詢研究組:21世紀上半葉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研究[A].中國科學院:2008科學發展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BP.2004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Z]..

[3]鄭湘明、項賢春: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我國能源安全戰略構思[J].學習與研究,2005(9).

[4]襲祥德、王強:打破石油的壟斷[J].商務周刊,2005(18).

[5]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國能源結構調整遭遇“政策搖擺”[N].北京現代商報,2006-04-27.

篇2

[關鍵詞] 新能源 發展戰略

最近五年,四川省全省能源生產總量年均遞增約8%,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長速度約1.42%。未來十年,四川省GDP增長將主要來自鋼鐵、石化、煤電、有色金屬等高能耗工業的快速發展。要滿足本省乃至全國高速增長的能源需求,就必須充分發揮四川省能源資源蘊藏豐富的優勢,并不斷挖掘新能源生產潛力。

一、發展新能源是保證我國能源安全、經濟安全的必然要求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能源資源相對匱乏,能源需求急劇增長打破了我國長期以來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格局,未來我國能源供給對國際能源市場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大。國際貿易存在很多的不確定因素,今后國際石油市場的不穩定以及油價波動都將嚴重影響我國石油的供給,影響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由于我國能源利用結構不合理,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因此,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國能源發展的重點。大力發展新能源可以相對減少我國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重和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確保我國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

二、四川省能源生產、消費現狀和新能源資源稟賦

四川省能源生產、消費均以煤炭為主。目前,四川省煤炭、石油的消費量大于生產量,水電和天然氣生產量大于消費量。根據1996年~2006年四川省能源產出數據和消費數據作增長趨勢預測得出:到2010年四川省煤炭、原油、電力都將基本保持供需平衡,天然氣將供過于求約50億m3。

四川省新能源有很大發展空間。四川省每年生產薪材約1400萬噸、秸稈約5600萬噸,人畜糞便約3900萬噸、沼氣約5億m3;川西地區有大量荒山荒地適宜大規模種植石油植物;攀西地區太陽能可開發資源量達70萬噸~80萬噸標準煤;四川盆地地熱埋藏深度較淺,地熱能開發潛力可觀;四川省可開發小水電資源約2500萬千瓦,居全國第一;甘孜、阿壩、涼山等地區風能資源豐富。

三、四川省新能源發展戰略構想

1.生物質能發展戰略

發展農村生物質能產業,打造“綠色油田”和“綠色煤田”,部分替代對傳統化石能源的需求。在偏遠山區建設速生薪炭林,解決農村生活用能。

在全省農村推廣沼氣和能源環保工程。四川省年產5600多萬噸秸稈,可考慮短時期充實技術人員隊伍,充分運用電視、廣播等媒體力量,在廣大農村推廣應用能源環保技術,將秸稈氨化后喂養家畜,然后用糞便生產沼氣減輕直接燃燒對大氣的污染,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避免低效率利用造成的能源資源浪費。將沼渣還田,提高土地肥力。據估算,通過推廣應用現有氨化技術每年可將全省近一半秸稈氨化,產生沼氣約560億立方米。通過推廣應用該項新能源環保技術,可改善目前農村生活用能狀況。引外,用沼液浸種,糧食產量將大大提高。

在開發生物質制甲醇,和生產乙醇汽油等生物質油時,不可占用耕地面積影響糧食生產。參考國外經驗,實施財政資金投入、貼息貸款、免征產品增值稅、實行綠色油價和綠色電價等優惠政策。

在川西和一些人口密度相比較低、荒山較多的地區,有計劃地規模化種植麻瘋樹等石油植物,合理利用閑置資源,建成發展生物質油的巨大原料庫,吸引國內外生物質能企業投資開發,并爭取國家投資,結合地方實情籌資,招商引資,發展領先型生物質能企業。

2.小水電發展戰略

四川省小水電的發供電成本較低。目前小水電平均投資在5000元每千瓦以下,在國家50%資本金政策的扶持下,發供電綜合售電價在0.25元每千瓦時左右。代燃料平均到戶電價可降至0.17元每千瓦時,顯著優于煤電、火電。因此應堅持大中小并舉和國家辦電與地方各級辦電相結合的方針,加快四川省水電建設。以“自建、自管、自用”為主的方針指導發展四川省小水電,實現“以電養電”。在水能豐富的川西地區及有可開發水能的川北地區,鼓勵多主體、多層次地發展投資收益高的小水電。通過充分發揮小水電的作用,力爭地區用電供求平衡,促進農村電氣化事業的發展,為農業、鄉鎮企業服務,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各級水利電力部門層層落實,支持小水電發展,在有可開發水能資源的地方,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為解決資本投入問題,可主要靠集資和勞務投資,用長期低息貸款、農田水利事業費和地方基建投資予以補助,堅持自力更生興建小水電站。對有條件的小站小網,要與大網并網運行,二者之間的電量交換,實行互供或躉售。大小電網在豐水、枯水季節和高峰、低谷時段,都可試行浮動電價,利用價格杠桿調節負荷,更好地發揮經濟效益。

3.太陽能發展戰略

在攀西地區加大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攀西地區無霜期達296天,太陽能可開發資源量達70萬噸~80萬噸標準煤,應積極推廣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灶及陽光塑料大棚。

4.地熱能發展戰略

與石油、天然氣項目相比,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投資較小,在業已成熟的現有技術條件下,除地方財政應該加大投資力度予以開發應用,還應當大力吸引外資和民營資本投資開發。在開發過程中,還應當減少過去在地熱開發過程中只重視粗放利用和小規模利用的盲目開發現象,更多的將資金和人力物力投入到利用地熱資源發電,爭取進入全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前列。

5.風能發展戰略

四川省盆地是全國風能最小的地區之一,有效風能密度在50W/m2以下。宜重點開發甘孜、阿壩、涼山等地區風能資源,利用風力發電與水力發電的季節性互補作用,合理規劃風力電站。

此外,結合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設立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集民間資本加大對新能源開發利用的投入。開發利用新能源,除了依靠技術進步,還須參照國家新能源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省新能源相關方針、政策、發展規劃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規,并結合實際不斷予以完善。

篇3

關鍵詞:城市能源;規劃原則:規劃目標

中圈分類號:TU9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10-0079-03

城市(包括城鎮地區)是國家經濟的重要載體,同時又是人口密集、經濟發達、能源供應集中的區域生態系統。隨著現代城市化演進過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系統已成為全球主要的生態單位之一。能源作為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一個主導性要素,其在城市中的流動過程是以各類能源的消耗與轉化為主要特征的。

城市能源問題是關系到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問題。城市能源結構具有時代特征,是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一種要素。城市能源的合理規劃與優化配置是解決城市快速發展與能源短缺矛盾,協調城市化進程與能源資源合理利用的關鍵。城市能源的研究不僅有利于保障城市能源供應,更重要的是要在城市發展模式、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建設過程以及城市居民的用能行為中逐步促進能源使用方式的根本性改變。因此,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能源研究不僅是一個物質系統研究的過程,也包括能源知識、能源觀念、能源政策以及城市能源戰略的長遠和根本目標。制定、實施科學合理的城市能源規劃,實現城市能源的生態化、節約化和可再生化,是關系到一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課題。

1 國內外發展動態

1.1國內發展動態

目前,我國對城市能源發展的研究主要從兩個層面上開展:一是宏觀的能源規劃,強調能源供需總量平衡,缺乏具體技術支持,與城市規劃存在一定的脫節,因而無法形成具體實施方案,可操作性差;二是能源基礎設施專項規劃,在我國城市規劃體系中主要包括電力規劃、熱力規劃和燃氣規劃三方面內容,這些專項規劃由于各專業相互之間缺乏協調,使得規劃方案有專業局限性,得不到客觀的整體能源解決方案。這兩種現有規劃方法在解決城市能源問題中,存在著先天的缺陷,難以適應當前錯綜復雜的城市能源現狀,獲得更為科學合理的城市能源解決方案。另外,還有以下幾方面的研究動態。

1.1.1改善城市大環境,促進城市綜合節能的研究

改善城市大環境,促進綜合節能是關鍵。此外,增加城市的植被覆蓋率,尤其是三維綠量和屋頂綠化,將城市森林建設納人到城市規劃的考慮范疇中,在城市市域乃至更大的范圍中,考慮大氣污染物的治理以及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對于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節約能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1.1.2城市規劃推行生態設計的研究

城市規劃中推行生態設計是節能與城市規劃結合的重要方面。生態設計對于節約能源具有重要的作用。楊經文在《設計的生態(綠色)方法(摘要)》中指出,生態設計的要點之一,就是要盡量全面地確保一個設計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圈內的不可再生能源產生最小的系統影響(或者產生量大的有益影響)。生態設計的最低目標,是在目前的技術水平條件下設計一種物質和能源消耗較少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也稱為“低度生活方式”。城市規劃推行生態設計在城市形態方面,應強調城市的緊湊發展和適度發展:在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方面,應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城市形態越緊湊,公共交通越發達,城市能耗就越低,這已經被不少研究與實踐所證明。

1.2 國外發展動態

國外發達國家城市能源研究利用情況總的來說是理念前瞻、措施全面、技術先進,與可再生能源緊密結合,與城市未來發展緊密結合,

1.2.1城市規劃和建設與節能相結合。

從“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確立至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世界能源供應與生態環境正在面臨危機的嚴峻事實。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中心,也是生態污染嚴重的地區,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選擇城市生活,使全球能源環境壓力驟增。可持續城市fSustaiable Cites)與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一致的,就是指要協調好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環境之間的關系。具體的說就是要對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等城市基本要素進行全面分析,研究各基本要素間的相互作用,預測未來的變化,使它們之間相互協調,處于可持續發展的動態平衡之中。

國外先進城市將節能與城市規劃等加以結合,他們所采取的節能措施或有利于節能的規劃策略包括:

①將城市發展與節能結合,堅持走緊湊型城市化道路。

②將城鎮體系的空間結構與節能結合。國外認為,大城市與超大城市要有合理的空間結構。人口在200萬以上的城市都應采取有機疏散的發展模式,不能“攤大餅”,否則,將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費。

③將城市土地使用方式與節能結合,強調土地使用功能的適當混合。居住地與工作場所之間的距離應盡可能接近,避免出現工作區與居住區明顯分區的現象,以減少交通量和能源消耗。

④將優先發展公共交通與城市節能結合。他們認識到,公共交通越發達,能耗越低。西歐發達國家與美國的人均汽車擁有量接近,但人均能耗只有美國的一半,公共交通比美國發達是主要原因之一。

1.2.2開辟新能源與治理城市污染相結合

城市生產生活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消解城市大量的廢棄物既是解決城市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解決城市能源的一個重要途徑。國外發達國家的城市都將城市垃圾發電作為重要的能源來源之一。日本垃圾焚燒處理總量達全國城市垃圾總量的87%(2002年)。265多萬人口的大阪市建有10個垃圾焚燒廠,幾乎對全部應焚燒的垃圾都進行了處理。瑞士、新加坡等國家垃圾焚燒發電普及率也均達80%以上。

1.2.3推行節能城市計劃

2001年,日本東京提出把東京建成一座“節能型城市”的計劃。東京節能城市的建設,一是確定目標,二是制定比較明確的措施,三是資金補貼措施和融資辦法。其節能目標是,2010年的總能耗比1996年的能耗降低1%左右。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有三個要點:

①提高能量的有效利用率,努力提高全體居民的節能意識和環保意識,采取自覺的節能行動。建筑與交通部門應率先垂范:同時,加大宣傳力度,使更多的人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減少使用私人轎車。

②推廣使用新能源,如在家庭和辦公室積極推廣太陽能發電系統,推廣電動汽車、太陽能汽車等“綠色能源”汽車,加快垃圾處理發電的建設步伐,推進城市熱源網絡化的構想。以及積極研究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

③確保如地震等非常時期的能源供應。

2 城市能源規劃原則

注重城市能源系統可持續性的同時,就是要有區域優化意識。城市中心不只是辦公樓密集的地方,也應當是人們生活、工作和娛樂的地方。城市領導者的目標應該是:使城市更富活力、更適于居住。在具體操作上,提高能效是實現能源發揮最大作用的重要途徑。應盡可能減少不合理的能源需求,更加有效地利用能源,以較少的資源投入,提供更多更好的能源服務。以下是城市能源規劃的基本原則。

2.1城市建筑與節能減排

我國目前城鎮民用建筑(非工業建筑)運行耗電占我國總發電量的22%~24%,北方地區城鎮供暖消耗的燃煤占我國發電用煤量的15%~18%,建筑消耗的能源占全國商品能源的21%~24%。這些數值都僅為建筑運行所消耗的能源,不包括建筑材料制造用能及建筑施工過程消耗。目前發達國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總能耗的1/3左右。隨著我國城市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占GDP比例的加大以及制造業結構的調整,建筑能耗的比例將繼續提高,最終接近發達國家目前的33%的水平。

根據近30年來能源界的研究和實踐,目前普遍認為建筑節能是各種節能途徑中潛力最大、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緩解能源緊張、解決社會經濟發展和能源供應不足這對矛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目前我國正處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為適應城鎮人口飛速增長的需求和繼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到2020年前我國每年城鎮新建建筑的問題將持續保持在10億m2/a左右。到2020年新增城鎮民用建筑面積將為100~150億m2。

2.2城市規劃中能源規劃及其指標體系的優化

今后我國的城市發展模式和城市規劃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能源供給和能源使用方式的影響和制約,節約能源能等可持續發展設計策略今后將成為城市規劃發展創新的一個主要方向。城市能源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在滿足精度要求的基礎上,對城市能源系統進行素描,需要由多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指標按一定的結構層次組合在一起,而目前單純針對能源問題的指標體系的研究還較少,更缺乏針對城市能源系統的指標體系,所以形成一套合理準確的評價指標體系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3 城市能源規劃目標

3.1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

我國學者莊貴陽認為。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即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減緩氣候變化,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在不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清潔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嚴格限制未洗選原煤的直接燃燒,提高優質能源應用比例,強調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利用,規定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使用比例。與緊漬開發結合,提倡集中供熱制冷。盡量減少將電能轉化成熱能等高位能源向低位能源轉化的能源利用方式。與建筑設計和材料技術革新,促進降低能源消耗。在能源供給上選擇雙氣源雙電源的模式,并優先利用本地能源,提高能源自給率,保證在出現事故和外界供給波動時,降低城市能源安全風險。

對于燃氣供應,應調整燃氣供需平衡,選取比較節能的儲氣方式,合理配置管網壓力,推廣節能燃器具的使用。對于熱力供應,應通過綠色建筑節能措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的結合降低城市區域內的熱負荷,提高熱源的熱效率,選擇合理的供熱參數,減少管網的漏失和熱損,對于供電系統,應設法降低電網電路和變壓器的線損,減少電能浪費。

3.2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轉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

城市作為社會生產力高度集聚的一種空間組合形態,對整個社會的能源生產、供給及需求狀況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城市的正常運轉離不開能源的生產和消費;反過來,友好的城市環境又需要能源的清潔利用。

城市能源,主要是指在城市地區生產和消費的能源。城市能耗生產和能源消費同樣重要,在一些化石燃料資源豐富的城市還將能源生產作為支柱產業,本文側重于能源消費。城市能源消費指城市中各行各業消耗的所有能源,包括宏觀各產業的能源消費量(第一產業、工業、建筑業和第三產業)、城鄉居民生活用能、能源加工轉換過程消耗量及能源傳輸過程消耗量,對工業用能做重點研究,可以探求產業結構及能源效率對城市能源消費的重要影響。

4 城市能源規劃的問題

4.1城市能源戰略:一個需要綜合統籌的問題

隨著我國能源發展戰略的轉型以及能源的供應和使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影響的逐步加深,制定與實施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戰略就不再是某一部門、某一行業所要面對的問題,而是從國家到地方、從工業生產到人民生活,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重大戰略問題。

4.2城市能源戰略與城市規劃的關系

城市能源規劃思想里應導入經濟、社會、生態的因素,按符合生態要求的原則進行城市規劃,是一個多目標、多價值的決策過程。是一個以整體的、系統的觀點來規劃城市能源體系健康穩定發展思想。能源規劃主要是~個部門區域行業規劃,而非綜合性的戰略規劃。并且較少與城市規劃政策、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其它層次的城市規劃相結合。而在能源短缺問題凸現以前,以“發展為導向”的我國城市規劃更少顧及能源供應與能源使用方式對城市規劃的制約和影響。城市規劃政策和城市規劃較少反映國家能源戰略目標和要求,也較少將節能和減少城市用能污染等目標貫徹到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之中,城市規劃創新較少反映城市節能的訴求。

4.3城市能源消費的區域性差異大

城市能源生產和消費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特征,與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相一致: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城市人均能源消費且明顯高于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從能源品種看,廣東、福建等沿海城市的優質能源比重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西部和北部地區的城市煤炭消費比例較高。核電在廣東和浙江均有較快發展,但所占城市能源消費比例非常有限。西南地區一些城市水電的比例較高。另一方面,用于城市居民炊事和熱水的燃氣耗熱值很小。由人均家庭耗熱量(炊事與熱水)分析可知,雖然受到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也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有關。一般而言,人均收入越高,人均耗熱量也越多,反之亦然。

5城市能源指標體系

5.1建立中國城市能源指標體系

指標是反映系統要素或現象的數量概念和具體數值。為了能夠真實、全面地勾畫出城市能源系統的狀態和特點,發現問題所在,進而提出解決的方案或努力方向,城市能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應具有狀態標識性、診斷性和治療性。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各類組成要素的空間安排,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土

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實旋管理。基于各類實證研究,評價一個城市是否可持續發展。一般集中在對于城市形態或城市各類指標的評價上,目標包括以下五方面:經濟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社會公正(social Equaity)、環境保護(Environment Protection)、制度可持續(Sustainable lnstifution)和財政可持續(Sustainable Hnance),即三個E、一個I和一個F。

物質形態是城市在空間上的直觀表達,指標體系則是以數據的形式反映城市。當人們難以通過城市形態來評判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狀況時,指標體系就相對易于操作一些。

在區域層面,對未來可持續的社會城市區域有四個轉變目標及相應的指標內容。①自然資源:增加生物多樣性;大幅度增加城鄉植物量;尋找地下水和優質表層土地消耗的替代方法:鼓勵大量使用可再生資源。②土地利用和交通:縮短日長通勤出行距離:大幅度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平衡公交運量,以最小化燃油消耗;非特殊性食品、貨物和服務的地方性自給自足;公交導向的集中式開發。③能源:大量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增加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如太陽能、風能和潮汐能:更好地使用絕緣材料:建筑形式與布局更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④污染和廢氣物: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通過綜合手段改善空氣、水體和土壤的質量:減少廢棄物的總量;大幅度增加循環利用:廢棄物的大量再利用。

在城市層面,包括人格尊重、社區教育和公眾參與、住房、開敞空間和土地利用、經濟發展、交通運輸、環境和公眾健康、資源保存等8個目標,通過指標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進程進行評價。

在城市功能層面,居住、就業、交通是城市中的一些主要活動。土地利用著重于土地的經濟性、災害多發地段回避開發、海岸和港口的保護等。居住和就業引發最基本日常通勤交通。小汽車出行較大運量公共交通而言,普遍被認為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并對環境、社會造成沖擊的。交通是能源的主要消耗方,推動全球原油需求量的增加。故交通能耗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自然資源的消減、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

5.2計算方法

由于城市化中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增量消費的依賴較強,城市發展受到資源供應與消費能力的制約,由此可以得出能源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定量判斷。在建立城市能源指標體系時,資源(Y),用來表示城市發展的保持與增長,如果按平均值來計算,它需要一個人口參量(E)的增加來表示對資源的分配,那么這個關系表示為:

羅馬俱樂部發表的第一份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是一本上世紀七十年代問世伊始就曾引起過巨大反響的悲觀派的代表作。該書我們:人口、糧食生產、工業化、污染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的消耗還在繼續增長,每年它們以數學家稱為指數增長的模式增長著。現在幾乎所有的人類活動,從化肥的施用到城市的擴大,都可以用指數增長曲線。值得一提的是16世紀以來,世界人口表現為指數增長,所以一些學者稱為人炸。

城市能源規劃有助于調整我國城市能源結構,使其向高效化發展,降低能源單耗,提高高能耗產業的能源利用效率。可以結合城市能源現狀和未來發展,優化城市能源系統配置,從能源安全、環境保護、能源節約和經濟性等方面綜合評價,提出城市能源發展的解決方案。在城市能源安全方面可以防止自然災害的影響,也可以預防不可意料的人為災害。有利于減少室內空氣污染和城市大氣污染。

篇4

關鍵詞:新能源資源潛力發展現狀對策建議

新能源的特征與分類

新能源是相對常規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規模作為能源開發利用,有的甚至還處于初期研發階段;資源賦存條件和物化特征與常規能源有明顯區別;開發利用技術復雜,成本較高;清潔環保,可實現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資源量大、分布廣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點。根據技術發展水平和開發利用程度,不同歷史時期以及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新能源的界定也會有所區別。發達國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氣、核能以及大中型水電都作為常規能源,而把小水電歸為新能源范圍。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科技水平跟發達國家差距較大,能源開發利用水平和消費結構跟發達國家有著明顯不同,對新能源的界定跟發達國家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小水電在我國的開發利用歷史悠久,裝機容量占全球小水電裝機總容量的一半以上,歸為新能源顯然是不合適的。核能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不長,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很低,僅相當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比發達國家的水平更是低得多,核能在我國應該屬于新能源的范圍。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圍確定為: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天然氣水合物、核能、核聚變能等共9個品種。生物質能在廣義上分為傳統生物質能和現代生物質能,傳統生物質能屬于非商品能源,是經濟不發達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為柴草、秸稈等免費生物質的直接燃燒,用于烹飪和供熱;現代生物質能包括生物質發電、沼氣、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質原料加工轉換產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質能僅指現代生物質能。傳統生物質能和大中小水電可稱之為傳統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現代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則統稱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組成部分。

資源評價

跟常規能源相比,新能源最顯著的優勢就是資源量巨大(見表1)。太陽能是資源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即使按最保守的可開發資源量占理論資源量1%計算,每年可供人類開發的太陽能也有1.3萬億toe,約相當于目前全球能源年需求量的100倍。風能的可開發資源量較低,但開發技術難度和成本也較低,全球陸上風電年可發電量約53億kWh,相當于46億toe。生物質能可開發資源量為48~119億toe,不過由于存在糧食安全和環境問題,可開發資源量難以全部轉化為能源。地熱能的熱源主要來自于長壽命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每年的再生量可達200億toe以上。按照目前的技術進展情況,全球40~50a內可開發地熱資源為1200億toe,10~20a內可開發地熱資源為120億toe。海洋能資源量并不算豐富,按照全球技術可裝機容量64億kW、年利用2000小時計算,只有11億toe。天然氣水合物屬于新型的化石能源,資源量相當于傳統化石能源資源量的2倍,達20萬億toe。全球鈾礦資源量為992.7萬t,如果用于熱中子反應堆,所釋放的能量約相當于1400億toe,而如果用于快中子反應堆,所釋放的能量可提高60~70倍。核聚變所消耗的燃料是氘,海水中的氘有40萬億t,理論上可釋放出的能量為3萬億億toe,按目前能源消費量計算,可供人類使用200億年以上。氫能的制備以水為原料,燃燒后又產生水,可無限循環利用,既是二次能源也可在廣義上稱之為可再生能源。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能源資源完全不存在短缺或枯竭問題,人類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是開發利用的技術和成本問題。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能源價格的上漲,目前不可開發的新能源資源有可能變為可開發資源,因此,對新能源來說,理論資源量是相對不變的,而可開發資源量卻可能會大幅度增加。

開發利用現狀

不同種類的新能源在資源分布、技術難度、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在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發展勢頭良好,已經進入或接近產業化階段,尤其是太陽能熱水器、風電以及生物燃料,已經形成較大的商業規模,成本也降至可接受水平。核能技術已經成熟,核電在國外已過發展高峰期,在我國則剛剛興起。核聚變、氫能、天然氣水合物、海洋能仍處于研究和發展之中,距離商業化還有較大距離。

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核電裝機已達3.72億kW,年發電量2.6萬億kWh,在全球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約為6%左右。相比而言,新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程度還很低,以2006年為例,其在全球一次能源供應量中的比重僅為1%左右,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僅為8%左右。2007年,全球新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量為1.65億kW,相當于全球電力裝機總容量的3.7%(見表2)。德國、美國、西班牙、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化水平已達到較高程度,其市場規模和裝備制造水平跟其他國家相比具有明顯優勢。我國也是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大國,太陽能熱水器產量和保有量、光伏電池產量、地熱直接利用量以及沼氣產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不過,我國對新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多集中在技術含量較低的供暖和制熱領域,在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水平和利用規模方面跟國外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國新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僅為905萬kW,占全球5.5%,遠低于我國電力裝機總容量占全球16%的比重。

我國發展新能源的政策建議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國、第二大能源消費國、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發展新能源具有優化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增加能源供應、減輕環境污染等多重意義,同時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我國政府把發展新能源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而加以重視,陸續出臺了多部法律法規和配套措施。

從近幾年的總體發展情況來看,我國新能源發展勢頭良好,增速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過由于種種原因,新能源發展過程中的許多障礙和瓶頸仍未消除,主要表現在:資源評價工作不充分,技術總體水平較低,成本跟常規能源相比不具備競爭力,產業投資不足,融資渠道不暢,市場規模偏小,公眾消費意愿不強,政策法規體系不夠完善。結合國內外新能源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借鑒全球各國新能源發展經驗,針對目前我國新能源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特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正確選擇新能源發展方向

根據資源狀況和技術發展水平,確立以太陽能為核心、核能和風能為重點的發展方向。太陽能是資源潛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風能、生物質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間接或直接來自于太陽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陽輻射能量相當于當前世界一次能源供應量的1萬倍。我國的太陽能熱利用已經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產量也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不過在太陽能光伏發電方面卻與光伏電池生產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符。我國應進一步擴大在太陽能熱利用方面的優勢,同時把發展并網光伏和屋頂光伏作為長期發展重點。風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風電成本可以在幾年內降低到常規發電的水平,目前已經初步具備市場化運作的條件。我國風力資源較豐富的區域為西部地區及東部沿海,屬于電網難以到達或電力供應緊張的地區,發展風電應是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核燃料的能量密度遠高于常規能源,核電站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大量建造,迅速彌補電力裝機缺口,最近國家發改委已經把核電規劃容量提高了一倍多。

(二)加大新能源技術研發力度

我國從事新能源技術研究的機構分布在上百個高校和科研機構,數量雖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建議整合具有一定實力的新能源研究機構,成立中央級新能源科學研究院。抓住當前因金融危機而引發全球裁員潮的有利時機,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國外高端研究人才。以新能源重大基礎科學和技術的研究為重點,加強科研攻關,盡快改變我國新能源科學技術落后的面貌。密切與國外的技術合作與交流,充分利用CDM機制,注重先進技術的引進并進行消化吸收與再創新,努力實現技術水平的跨躍式發展。

可再生能源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資源分布不均衡等缺點,對其進行低成本、高效率利用是新能源開發的首要問題。顯然,可再生能源開發技術的復雜程度要比常規能源高得多,涉及資源評價、材料和設備制造、工程設計、配發和管理等多個領域,必須進行跨學科聯合攻關,這對我國目前相對封閉的科研體制提出了挑戰。國家需要在搞活科研創新機制、打造科研合作平臺、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

(三)有序推進新能源產業化和市場化進程

只有實現新能源的大規模產業化和市場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競爭力的水平,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礎。在新能源開發成本較高、使用不便的情況下,推進新能源產業化和市場化必須由政府作為推手。促進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措施涉及電價、配額、示范工程、技術轉化、稅費減免、財政補貼、投資融資等,要對各種新能源的不同特點進行充分分析,分門別類地制定合適的激勵政策。為保證政策的長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檢查機制,對違規行為進行懲處,以維護國家政策措施的嚴肅性。

國家應及時更新新能源產業的投資指導目錄,引導、鼓勵企業和個人對新能源的投資。同時,也要對新能源投資行為進行規范,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局部重復投資或投資過熱。防止企業借投資新能源套取財政補貼、減免稅費或增加火電投資配額等不良行為。約束高污染新能源行業的投資行為,尤其是多晶硅副產品四氯化硅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值得關注。

(四)及早實施“走出去”戰略

我國是鈾礦資源貧乏的國家,資源量遠不能滿足未來核電發展的需要,鈾礦供應必須依賴國際市場。有關資料統計世界上鈾礦資源豐富的國家有澳大利亞、美國、哈薩克斯坦、加拿大、俄羅斯等,這5個國家的資源量合計占全球的比重為三分之二。其中,澳大利亞和哈薩克斯坦都是無核電國家,所生產的鈾礦主要用于出口。我國與哈薩克斯坦等國家關系良好,可作為實施鈾礦“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目的國。合作重點應該放在最上游的勘探、開采領域,爭取獲得盡可能多的探礦權和采礦權,為我國核電站提供穩定、長期的核燃料來源。

目前全球對天然氣水合物的地質工作程度還非常低,這為我國獲取海外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在油氣資源領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把全球的優質資源瓜分完畢,而在天然氣水合物領域,我國還存在較多獲取海外資源的機會。太平洋邊緣海域陸坡、陸隆區及陸地凍土帶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豐富,這一地帶所涉及的國家主要是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應努力爭取獲得跟上述三國合作開發的機會。拉丁美洲國家沿海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也比較豐富,要充分利用這些國家技術力量薄弱、研究程度低的現狀,加強與這些國家合作,以期能夠在未來取得這些國家的天然氣水合物份額。

東南亞處于熱帶地區,自然植被以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為主,特別適合油料作物的生長,是發展生物柴油產業的理想區域。東南亞國家是我國的近鄰,可為我國的生物柴油產業提供豐富而廉價的原料。我國可采取以技術、市場換資源的合作方式,在當地設立林油一體化生產基地,產品以供應我國國內為主。

(五)調整、完善新能源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

我國已經出臺的新能源發展規劃有《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等,部分行業部門和地方地府也針對實際情況制定了各自的發展規劃。國家級的規劃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發展目標定得偏低,如風能到2010年的發展目標為1000萬kW,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為3000萬kW,而事實上,1000萬kW的目標已經于2008年實現,3000萬kW的目標也可能提前于2012年左右實現;二是缺乏設備制造產業和資源評價方面的目標。

國家有關部門應密切跟蹤國外新能源現狀,充分考慮新能源資源量、技術發展水平、環境減排目標、常規能源現狀等因素,對我國新能源發展規劃作出適當調整和完善,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指導。我國有關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規定和政策措施并不比國外少,但這其中有許多已經不再符合我國的實際,應立即對不合時宜或相互矛盾的規定和措施進行清理,制定出切實可行、可操作性高的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

(六)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新能源統計體系

做好新能源的統計可為新能源科學研究、政府部門決策、企業發展目標的制定等提供重要依據和參考。我國在新能源統計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著相當大的差距,目前對新能源的統計主要依靠行業協會或學會,但這些機構所提供的統計數據在系統性、時效性、科學性等方面很難令人滿意。迄今為止,我國沒有任何機構和個人能夠對新能源發展現狀進行系統、全面、及時地統計,許多涉及我國的新能源統計數據只有國外網站才能提供。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調集各方力量成立專門的新能源統計機構,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國內外新能源統計數據,并把數據及時公布。

國際能源機構對一次能源進行統計時,將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直接換算成油當量,并不按火電容量因子進行折算。但我國有關部門在統計時,往往是按火電容量因子(約為33%左右)把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進行折算,這意味著有關部門的統計結果要比國際能源機構所提供的統計結果大2倍左右,這樣極易引起誤解和混亂。國際能源機構是全球最大、最權威的能源統計和研究部門,所采取的統計方法和公布的統計數據被世界各國廣泛認可。為了便于對國內外新能源發展狀況進行對比研究,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統計方法方面采用國際能源機構的標準。

參考文獻:

1.IEA.RenewablesInformation2008[R].Paris: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2008

2.趙玉文,王斯成,王文靜等.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06-2007)[R].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項目辦公室,2008

3.中國地質調查局.我國地熱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EB/OL].[2008-04-02]

4.WWEA.Windturbinesgeneratemorethan1%oftheglobalelectricity[R].Bonn,Germany:WorldWindEnergyAssociation,2008

5.REN21.Renewables2007GlobalStatusReport[R].Paris:RenewableEnergyPolicyNetworkforthe21stCentury,2008

篇5

內容摘要:與常規能源相比,新能源最大優勢是地域分布比較均衡且資源量巨大,其資源量相比人類需求來說,可謂資源無限。開發利用新能源有利于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能源安全。同時也是拉動內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新能源大多存在能量密度低、資源分散等問題,難以在短時期內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對其開發利用需要在技術、成本、管理等諸多方面做更大努力。本文對新能源資源潛力和總體發展現狀進行了闡述,并針對我國新能源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能源 資源潛力 發展現狀 對策建議

新能源的特征與分類

新能源是相對常規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規模作為能源開發利用,有的甚至還處于初期研發階段;資源賦存條件和物化特征與常規能源有明顯區別;開發利用技術復雜,成本較高;清潔環保,可實現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資源量大、分布廣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點。根據技術發展水平和開發利用程度,不同歷史時期以及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新能源的界定也會有所區別。發達國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氣、核能以及大中型水電都作為常規能源,而把小水電歸為新能源范圍。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科技水平跟發達國家差距較大,能源開發利用水平和消費結構跟發達國家有著明顯不同,對新能源的界定跟發達國家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小水電在我國的開發利用歷史悠久,裝機容量占全球小水電裝機總容量的一半以上,歸為新能源顯然是不合適的。核能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不長,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很低,僅相當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比發達國家的水平更是低得多,核能在我國應該屬于新能源的范圍。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圍確定為: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天然氣水合物、核能、核聚變能等共9個品種。生物質能在廣義上分為傳統生物質能和現代生物質能,傳統生物質能屬于非商品能源,是經濟不發達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為柴草、秸稈等免費生物質的直接燃燒,用于烹飪和供熱;現代生物質能包括生物質發電、沼氣、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質原料加工轉換產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質能僅指現代生物質能。傳統生物質能和大中小水電可稱之為傳統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現代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則統稱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組成部分。

資源評價

跟常規能源相比,新能源最顯著的優勢就是資源量巨大(見表1)。太陽能是資源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即使按最保守的可開發資源量占理論資源量1%計算,每年可供人類開發的太陽能也有1.3萬億toe,約相當于目前全球能源年需求量的100倍。風能的可開發資源量較低,但開發技術難度和成本也較低,全球陸上風電年可發電量約53億kwh,相當于46億toe。生物質能可開發資源量為48~119億toe,不過由于存在糧食安全和環境問題,可開發資源量難以全部轉化為能源。地熱能的熱源主要來自于長壽命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每年的再生量可達200億toe以上。按照目前的技術進展情況,全球40~50a內可開發地熱資源為1200億toe,10~20a內可開發地熱資源為120億toe。海洋能資源量并不算豐富,按照全球技術可裝機容量64億kw、年利用2000小時計算,只有11億toe。天然氣水合物屬于新型的化石能源,資源量相當于傳統化石能源資源量的2倍,達20萬億toe。全球鈾礦資源量為992.7萬t,如果用于熱中子反應堆,所釋放的能量約相當于1400億toe,而如果用于快中子反應堆,所釋放的能量可提高60~70倍。核聚變所消耗的燃料是氘,海水中的氘有40萬億t,理論上可釋放出的能量為3萬億億toe,按目前能源消費量計算,可供人類使用200億年以上。氫能的制備以水為原料,燃燒后又產生水,可無限循環利用,既是二次能源也可在廣義上稱之為可再生能源。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能源資源完全不存在短缺或枯竭問題,人類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是開發利用的技術和成本問題。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能源價格的上漲,目前不可開發的新能源資源有可能變為可開發資源,因此,對新能源來說,理論資源量是相對不變的,而可開發資源量卻可能會大幅度增加。

開發利用現狀

不同種類的新能源在資源分布、技術難度、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在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發展勢頭良好,已經進入或接近產業化階段,尤其是太陽能熱水器、風電以及生物燃料,已經形成較大的商業規模,成本也降至可接受水平。核能技術已經成熟,核電在國外已過發展高峰期,在我國則剛剛興起。核聚變、氫能、天然氣水合物、海洋能仍處于研究和發展之中,距離商業化還有較大距離。 

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核電裝機已達3.72億kw,年發電量2.6萬億kwh,在全球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約為6%左右。相比而言,新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程度還很低,以2006年為例,其在全球一次能源供應量中的比重僅為1%左右,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僅為8%左右。2007年,全球新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量為1.65億kw,相當于全球電力裝機總容量的3.7%(見表2)。德國、美國、西班牙、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化水平已達到較高程度,其市場規模和裝備制造水平跟其他國家相比具有明顯優勢。我國也是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大國,太陽能熱水器產量和保有量、光伏電池產量、地熱直接利用量以及沼氣產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不過,我國對新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多集中在技術含量較低的供暖和制熱領域,在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水平和利用規模方面跟國外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國新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僅為905萬kw,占全球5.5%,遠低于我國電力裝機總容量占全球16%的比重。

我國發展新能源的政策建議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國、第二大能源消費國、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發展新能源具有優化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增加能源供應、減輕環境污染等多重意義,同時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我國政府把發展新能源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而加以重視,陸續出臺了多部法律法規和配套措施。

從近幾年的總體發展情況來看,我國新能源發展勢頭良好,增速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過由于種種原因,新能源發展過程中的許多障礙和瓶頸仍未消除,主要表現在:資源評價工作不充分,技術總體水平較低,成本跟常規能源相比不具備競爭力,產業投資不足,融資渠道不暢,市場規模偏小,公眾消費意愿不強,政策法規體系不夠完善。結合國內外新能源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借鑒全球各國新能源發展經驗,針對目前我國新能源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特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正確選擇新能源發展方向

根據資源狀況和技術發展水平,確立以太陽能為核心、核能和風能為重點的發展方向。太陽能是資源潛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風能、生物質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間接或直接來自于太陽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陽輻射能量相當于當前世界一次能源供應量的1萬倍。我國的太陽能熱利用已經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產量也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不過在太陽能光伏發電方面卻與光伏電池生產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符。我國應進一步擴大在太陽能熱利用方面的優勢,同時把發展并網光伏和屋頂光伏作為長期發展重點。風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風電成本可以在幾年內降低到常規發電的水平,目前已經初步具備市場化運作的條件。我國風力資源較豐富的區域為西部地區及東部沿海,屬于電網難以到達或電力供應緊張的地區,發展風電應是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核燃料的能量密度遠高于常規能源,核電站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大量建造,迅速彌補電力裝機缺口,最近國家發改委已經把核電規劃容量提高了一倍多。

(二)加大新能源技術研發力度

我國從事新能源技術研究的機構分布在上百個高校和科研機構,數量雖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建議整合具有一定實力的新能源研究機構,成立中央級新能源科學研究院。抓住當前因金融危機而引發全球裁員潮的有利時機,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國外高端研究人才。以新能源重大基礎科學和技術的研究為重點,加強科研攻關,盡快改變我國新能源科學技術落后的面貌。密切與國外的技術合作與交流,充分利用cdm機制,注重先進技術的引進并進行消化吸收與再創新,努力實現技術水平的跨躍式發展。

可再生能源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資源分布不均衡等缺點,對其進行低成本、高效率利用是新能源開發的首要問題。顯然,可再生能源開發技術的復雜程度要比常規能源高得多,涉及資源評價、材料和設備制造、工程設計、配發和管理等多個領域,必須進行跨學科聯合攻關,這對我國目前相對封閉的科研體制提出了挑戰。國家需要在搞活科研創新機制、打造科研合作平臺、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

(三)有序推進新能源產業化和市場化進程

只有實現新能源的大規模產業化和市場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競爭力的水平,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礎。在新能源開發成本較高、使用不便的情況下,推進新能源產業化和市場化必須由政府作為推手。促進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措施涉及電價、配額、示范工程、技術轉化、稅費減免、財政補貼、投資融資等,要對各種新能源的不同特點進行充分分析,分門別類地制定合適的激勵政策。為保證政策的長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檢查機制,對違規行為進行懲處,以維護國家政策措施的嚴肅性。

國家應及時更新新能源產業的投資指導目錄,引導、鼓勵企業和個人對新能源的投資。同時,也要對新能源投資行為進行規范,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局部重復投資或投資過熱。防止企業借投資新能源套取財政補貼、減免稅費或增加火電投資配額等不良行為。約束高污染新能源行業的投資行為,尤其是多晶硅副產品四氯化硅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值得關注。

(四)及早實施“走出去”戰略

我國是鈾礦資源貧乏的國家,資源量遠不能滿足未來核電發展的需要,鈾礦供應必須依賴國際市場。有關資料統計世界上鈾礦資源豐富的國家有澳大利亞、美國、哈薩克斯坦、加拿大、俄羅斯等,這5個國家的資源量合計占全球的比重為三分之二。其中,澳大利亞和哈薩克斯坦都是無核電國家,所生產的鈾礦主要用于出口。我國與哈薩克斯坦等國家關系良好,可作為實施鈾礦“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目的國。合作重點應該放在最上游的勘探、開采領域,爭取獲得盡可能多的探礦權和采礦權,為我國核電站提供穩定、長期的核燃料來源。

目前全球對天然氣水合物的地質工作程度還非常低,這為我國獲取海外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在油氣資源領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把全球的優質資源瓜分完畢,而在天然氣水合物領域,我國還存在較多獲取海外資源的機會。太平洋邊緣海域陸坡、陸隆區及陸地凍土帶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豐富,這一地帶所涉及的國家主要是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應努力爭取獲得跟上述三國合作開發的機會。拉丁美洲國家沿海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也比較豐富,要充分利用這些國家技術力量薄弱、研究程度低的現狀,加強與這些國家合作,以期能夠在未來取得這些國家的天然氣水合物份額。

東南亞處于熱帶地區,自然植被以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為主,特別適合油料作物的生長,是發展生物柴油產業的理想區域。東南亞國家是我國的近鄰,可為我國的生物柴油產業提供豐富而廉價的原料。我國可采取以技術、市場換資源的合作方式,在當地設立林油一體化生產基地,產品以供應我國國內為主。

(五)調整、完善新能源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

我國已經出臺的新能源發展規劃有《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等,部分行業部門和地方地府也針對實際情況制定了各自的發展規劃。國家級的規劃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發展目標定得偏低,如風能到2010年的發展目標為1000萬kw,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為3000萬kw,而事實上,1000萬kw的目標已經于2008年實現,3000萬kw的目標也可能提前于2012年左右實現;二是缺乏設備制造產業和資源評價方面的目標。

國家有關部門應密切跟蹤國外新能源現狀,充分考慮新能源資源量、技術發展水平、環境減排目標、常規能源現狀等因素,對我國新能源發展規劃作出適當調整和完善,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指導。我國有關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規定和政策措施并不比國外少,但這其中有許多已經不再符合我國的實際,應立即對不合時宜或相互矛盾的規定和措施進行清理,制定出切實可行、可操作性高的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

(六)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新能源統計體系

做好新能源的統計可為新能源科學研究、政府部門決策、企業發展目標的制定等提供重要依據和參考。我國在新能源統計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著相當大的差距,目前對新能源的統計主要依靠行業協會或學會,但這些機構所提供的統計數據在系統性、時效性、科學性等方面很難令人滿意。迄今為止,我國沒有任何機構和個人能夠對新能源發展現狀進行系統、全面、及時地統計,許多涉及我國的新能源統計數據只有國外網站才能提供。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調集各方力量成立專門的新能源統計機構,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國內外新能源統計數據,并把數據及時公布。

國際能源機構對一次能源進行統計時,將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直接換算成油當量,并不按火電容量因子進行折算。但我國有關部門在統計時,往往是按火電容量因子(約為33%左右)把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進行折算,這意味著有關部門的統計結果要比國際能源機構所提供的統計結果大2倍左右,這樣極易引起誤解和混亂。國際能源機構是全球最大、最權威的能源統計和研究部門,所采取的統計方法和公布的統計數據被世界各國廣泛認可。為了便于對國內外新能源發展狀況進行對比研究,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統計方法方面采用國際能源機構的標準。

參考文獻:

1.iea. renewables information 2008[r]. paris: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08

2.趙玉文,王斯成,王文靜等.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06-2007)[r].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項目辦公室,2008

3.中國地質調查局.我國地熱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eb/ol].[2008-04-02]

4.wwea. wind turbines generate more than 1 % of the global electricity[r]. bonn, germany: world wind energy association, 2008

5.ren21. renewables 2007 global status report[r]. paris: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net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8

篇6

從總的形勢看,石油資源必將逐步減少,最終將枯竭。為此,世界各國從長遠戰略考慮,為保證車用能源供應的安全和節省大量外匯支出,有必要減少對進口原油的過分依賴,積極尋找替代能源,采用多種能源,以確保社會經濟的發展。

實踐證明:燃料乙醇作為石油的替代品和可再生能源,不僅對于解決糧食深加工轉化,穩定糧價和農民收入,減少環境污染、保持生態平衡等諸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還能創造許多新的就業機會。因此,推廣使用燃料乙醇必將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

從世界各國車用乙醇汽油使用情況來看,在美國、巴西早已成功推廣,近年來歐盟和東南亞一些國家也在積極推廣車用乙醇汽油。然而,這項工作在中國還僅處于推廣試驗階段。可喜的是吉林作為中國燃料乙醇推廣先行試點省,政府在推廣使用乙醇汽油方面已摸索出許多成熟經驗。

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大勢所趨

目前,燃料乙醇的生產和應用在國際上已呈高速發展趨勢,燃料乙醇產業已成為各國政府調控農產品供需矛盾,解決石油資源短缺問題,保護城市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政策手段和經濟杠桿。

可以預見,隨著世界石油資源的消耗、對環境關注程度的提高、MTBE的禁用以及燃料乙醇應用范圍的拓寬,將極大地刺激對燃料乙醇的需求。

預計,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燃料乙醇的年增長率將達到12%以上。

因此,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將成為中國替代能源選擇與可持續發展的大勢所趨。具體說,有四個理由。

一是石油資源日益短缺,必須尋求新的替代能源。今年以來,受一季度世界石油需求依然旺盛及一些權威機構不斷上調2005年世界石油需求預測數據的支持,國際油價總體呈上揚趨勢,紐約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薩斯輕質油(WTI)首行合約價格由42.12美元/桶攀升至57.27美元/桶,漲幅達35.9%。

中國石油資源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6,從1993年開始,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中國石油進口已經超過7000萬噸,今后進口仍呈上升趨勢,石油進口量約占使用量的20%左右,預計到2010年前后將達到40%,車用汽油年消耗量為6400萬噸。按照車用乙醇汽油所含變性燃料乙醇10%計算,每年可減少汽油消耗640萬噸。

乙醇是可以再生、可以循環利用的新型生物能源及綠色能源,因此用車用乙醇汽油來代替目前所使用的普通汽油,這對于完善能源安全體系,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節約外匯意義重大。

二是緩解糧食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促進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如何利用國內豐富且廉價的玉米資源,使農業得到快速的、可持續發展是政府面臨的一項重大問題。為此,世界各國在發展燃料乙醇產業的同時,也帶動了對農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使農業產業得到了可持續發展。

“九五”以來,中國農業生產連年豐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接近5億噸,然而糧食深加工問題未能得到很好解決,出現了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

一方面國家拿出400億元建庫存糧,同時每年拿出100億元作補貼,財政不堪重負;另一方面,糧食沒有轉化市場,敞開收購和順價銷售成效不很明顯,農民增收難以保障。

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可有效解決糧食等農作物的轉化,形成一個長期、穩定、可控糧食消費市場,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

目前,全國汽油消費量近4000萬噸,以加入變性燃料乙醇10%計,需變性燃料乙醇約400萬噸,可消化糧食1000多萬噸,使農民增收100多億元。

另外,生產燃料乙醇的玉米可另外生成第二副產品酒糟蛋白飼料(DDGS)和精制玉米油,解決玉米深加工問題,形成“增產-消費-刺激再生產”的良性循環。發展燃料乙醇產業還可以推進農業產品標準化、農業生產專業化、農業經營一體化,有利于推動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保障糧食安全,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是改善生態環境,緩解大氣污染。隨著工業化進程的迅猛發展,世界范圍內汽車保有量快速增加,目前以汽油為動力的汽車尾氣對大氣的污染程度,已占所有大氣污染源的60%左右。

因此,國際上對汽車尾氣造成對大氣污染非常重視,在尋找、研究和開發汽油替代品方面作了很多工作,比如風能、電能、氫能等,包括目前正在使用的甲基樹丁基醚MTBE,但這些能源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乙醇是良好的車用燃料,除了它的燃燒性能可與汽油相比外,汽車發動機的壓縮比可以提高,另外可使用較高的空氣與燃料比例,燃燒完全。

減少汽車排放CO2量是防止地球氣溫升高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根據檢測,當汽油中摻入10%-20%乙醇時,這種混合燃料排出的尾氣完全可以符合加利福尼亞州嚴格的空氣污染標準要求。燃料乙醇的使用,對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趨勢可起到緩解作用。

中國汽車保有量達1500萬輛(不含農用車),摩托車4500萬輛,并且以每年10%速度遞增,大量汽車尾氣影響空氣質量,造成環境污染。

據檢測,汽油加入10%的變性燃料乙醇后,可使汽油辛烷值提高3%,含氧量增加3.5%,可使汽車有害尾氣排放總量減少33%以上,大大改善汽油的使用性能,使燃燒更徹底。

另外,通過替代普通汽油中的對地下水資源破壞嚴重的甲基叔丁基醚(MTBE)含氧添加劑,可有效防止地下水的破壞,是一種節能環保型燃料,對于改善大氣環境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

四是乙醇汽油在替代能源中是比較理想、現實可行的。由于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以及農產品的大量富余和價格的下降,使發酵法生產乙醇的成本逐步下降,再加上各國政府對使用乙醇汽油特殊政策的出臺,在眾多替代能源中乙醇汽油又成為比較理想和現實可行的能源。

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內乙醇汽油的生產和使用迅速發展,成為目前替代石油最合適的可再生的重要能源。

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任重而道遠

綜上所述,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必將成為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性舉措。因此,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全面推廣使用燃料乙醇汽油,必將對中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和諧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但應明確的是,在乙醇汽油推廣過渡階段,政府必須要唱主角。因為推廣初期涉及的部門就有幾十個,運行中要解決的難題就有數百個,這些問題方方面面,有政策上的、法規上的、技術上的,還有宣傳輿論導向上的等等。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政策,統一的政府協調機構來強力推進,單靠市場化運作,或是單靠某個企業單打獨斗,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我國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還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就全國而言,根據國務院領導的多次重要批示精神,這項工作一直是按照統一規劃,試點先行,分步實施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轉貼于

吉林作為該項工作先行試點的省份,在全國第一個制定并實施了政府規章,依法行政;在全國第一個成功實現了省級行政轄區內封閉運行推廣使用乙醇汽油,第一個實現全品種覆蓋市場,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點的乙醇汽油推廣之路;在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政策法規、組織管理、生產供應、市場銷售以及技術服務等方面取得了寶貴經驗,形成了車用乙醇汽油生產、儲運、銷售及使用的成套技術措施和管理辦法,為今后乙醇汽油的全面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盡管如此,目前吉林仍有兩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是乙醇成本居高不下,技術創新有待提高,生產原料要多元化。從2005年4月1日起,乙醇汽油的推廣已經擴大到全國九省。但隨著乙醇汽油推廣范圍的擴大,國內原本囤積嚴重的陳化糧將逐漸被酒精廠家消化完畢,現在燃料酒精的生產很大一部分轉向使用新糧。這將面臨兩個問題:第一,生產成本難以降低;第二,新糧能否保證持續穩定供應還是個未知數。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乙醇汽油的推廣戰略面臨著嚴峻考驗。

另外,為鼓勵“酒精燃料”的生產,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補貼優惠政策,每年要拿出20多億元補貼四大燃料酒精生產企業,但隨著乙醇汽油推廣范圍的擴大和消耗的增長,國家的補貼負擔會越來越重。因此,降低燃料乙醇的高成本,是乙醇汽油全面推廣面臨的首要問題。

首先,生產企業要吸收國外生產企業的先進經驗,加強管理,改進工藝,形成規模經營,以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其次,要考慮采用一些其他的低成本生產原料,如廣東、廣西著手研發甘蔗燃料乙醇等。有關科研機構要加快替代原料的研發,加大技術攻關力度,國家有關部門應在這方面給予更大的關注和合理的資金投入。

二是國民認知程度不足,輿論宣傳要堅持不懈。盡管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相比,性能、油耗相差無幾,而且車用乙醇汽油和無鉛汽油完全可以轉換使用,在合格的車輛中,兩種汽油可以混加,并不會對車輛燃油系統和其他部件產生太大的不良影響。

但由于消費觀念、市場監管等方面仍然存在著某些差距,有些人認為乙醇汽油在使用過程中耗油大、“勁兒小”等等。因此,在推廣中要繼續通過各種渠道和媒體大力宣傳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對改善環境、緩解石油資源短缺以及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使消費者充分了解車用乙醇汽油,自覺自愿使用。

解決上述難題,吉林的對策與建議是:一是加強監管,營造良好的封閉環境。在國家已經做出車用乙醇汽油發展規劃的情況下,在試點地區相關部門雖然出臺了相關管理辦法,但還缺乏監管力度,仍然存在非乙醇汽油沖擊市場的情況,工商管理部門應該加大管理和處罰力度,成立專門檢查機構,加強對變性燃料乙醇和車用乙醇汽油生產企業以及銷售市場的監督檢查。

對違反規定擅自從事燃料乙醇生產或銷售、使用車用乙醇汽油以外的其他車用汽油的,不但要限期整改,還應嚴厲處罰,嚴防劣質成品油進入流通領域以及小煉油無序競爭,干擾乙醇汽油市場。另外,應加大整頓汽車配件市場,對假冒汽車配件的生產、流通等環節進行清理整頓,防止質量不合格的汽車零部件進入市場,以免乙醇汽油用戶對使用乙醇汽油產生誤解,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乙醇汽油封閉運行環境。

二是保持政策支持的力度和靈活度。試點期間,政策和經濟性分析報告顯示,使用車用乙醇汽油是沒有經濟效益的;但大范圍的推廣,對國家是有利的,比如可解決農民收入、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要保證車用乙醇汽油的順利推廣,就必須堅持相應的財政、稅收、補貼等政策,保持現有或進一步增加補貼力度。特別是最近一個時期,食用酒精市場銷量快速增長,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勢必對燃料乙醇的供應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為此,應根據生產、銷售環節存在的市場波動,制定更加符合市場規律、相對靈活的補貼政策,從而使全面推廣有良好的政策保障。

篇7

“十一五”期間,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從“十五”末的21.6億噸標準煤,上升到2010年的29.6億噸左右,年均增長6.5%,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從“十五”末的23.6億噸標準煤,上升到2010年的32億噸,年均增長6.3%。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電網規模、太陽能產能規模、風能產能規模、風電新增裝機容量、核電在建規模均居世界第一,并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電力裝機也將成為世界第一。2010年,我國GDP位居世界第二,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收入只有日本的1/10。預計中國將在2030~2050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人均水平仍只有美國的1/5或1/4。可以說,能源發展為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但能源大而不強的問題十分突出。

一、能源戰略缺失,能源規劃滯后,能源發展無序

能源戰略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當前,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已制定并正在調整自己的能源戰略,但中國至今尚未確定能源發展戰略,并在此基礎上編制能源規劃,導致能源發展整體不平衡,能源需求快速增長與資源短缺、能源開發強度加大與生態環境保護滯后、新能源開發迅猛與送出消納制約、城市與農村能源發展不均衡等矛盾難以解決,實踐中每每出現項目驅動政策,而不是政策驅動項目的情況,更難以使能源發展與經濟發展、環境、資源相協調。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發展規模,在沒有統一部署的前提下,出臺自己的能源規劃,推動了一輪又一輪的跑馬圈地、無序發展。

二、能源安全保障體系不健全

能源安全關系國家的經濟命脈和民生大計,是影響世界穩定乃至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已成為各國最重要的能源戰略。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后,歐美日等國家從降低能源對外依存度、穩定世界能源價格、拓展國際能源市場、擴大戰略儲備和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能源安全保障體系。

但中國能源安全保障體系尚不健全,能源安全仍面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一是資源量不足,對外依存度高。我國煤炭、石油、天然氣剩余可采儲量分別為1145億噸、21億噸和2.5萬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9%、6.2%和6.7%,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資源尤其缺乏。中國1995年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10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5%;2007年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2009年成為原煤凈進口國。二是利用境外能源資源面臨巨大挑戰。中國對國際能源價格的影響力有限,利用境外能源資源的環境較為復雜,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風險增大。三是能源儲備和應急保障能力亟待提高。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建設剛剛起步,儲備規模僅相當于30天的消費量,收儲水平離國際公認標準還有很大差距;天然氣儲備和調峰能力建設還沒有跟上;電網抗災能力亟待提高;煤炭安全生產形勢不容樂觀,維護能源安全任務艱巨。

三、優化能源結構面臨諸多瓶頸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從上世紀中期已進入以石油為主的石油時代,隨著天然氣產量的迅速增加,上世紀后期又進入了石油天然氣時代。進入本世紀以來,隨著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世界能源將向更加低碳方向轉變。

中國能源結構長期以來倚重煤炭,煤炭消費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個百分點。2010年我國煤炭消費量32億噸,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69%,水電、核電、風電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8.3%,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優化電源結構仍面臨諸多挑戰:水電開發方面,面臨著項目前期儲備不足、移民和環境保護成本增加等問題。核電發展方面,面臨著投資體制改革滯后、安全監管力量不足、核心技術未完全掌握、標準認證體系未建立、人才短缺等問題。新能源發展方面,面臨著裝機容量大而發電量少,發展速度快而效益低,資源、資金浪費嚴重以及并網難、消納難、調峰難等問題。

四、能源效率提高緩慢并大大低于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目前的能源效率約為29%,比世界先進水平約低10個百分點;終端利效率約為41%,比世界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以上。中國自2006年以后能源效率提高速度非常緩慢,進一步提高的難度很大。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指出:2000年美國能源消費量是中國的2倍,而現在中國能耗總量已超過美國,這10年中,美國每年提高能效2.5%,中國則每年僅提高1.7%。當前,全國范圍內節能減排的經濟運行機制并沒有建立,目前所取得的成績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行政干預手段取得的。

中國能源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高達48.6%,二產占能源消費的近70%。工業中重化工業比重大,各種基礎原材料的消耗量驚人。加工業普遍附加值低。二是相關能源轉換和用能裝備和技術的能效偏低。三是能源結構煤炭比例高,整個能源系統效率難以提高。

五、新能源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在全球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新能源革命成為全球發展的主導模式。世界各大經濟體都在新能源研發方面投入巨額資金作為經濟刺激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成為新能源發展的領跑者,從而占據未來競爭的制高點。

我國對新能源科研的投入明顯不足,能源“技術空心化”和能源重大技術裝備“空心化”狀況還沒有得到改善,大部分核心技術尚未掌握,設備制造主要是購買國外的生產許可證,關鍵設備、組件還依賴進口,產業集中度不高,低水平重復建設,對引進技術消化提升力度不夠,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導致我國新能源快速發展的同時承擔著巨大的投資風險和技術風險。目前政策支持的重點和補貼大部分集中于產業中游及設備制造環節,對上游研發和下游應用補貼較少,雖然刺激了產能的迅速擴大,但不利于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對新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六、缺乏真正強大的現代能源企業

一個國家的強盛關鍵是一批強大現代化企業的支撐。2010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國三大能源企業位列前10,中國石化、國家電網和中國石油分列第7、第8和第10位。但是,這三大能源企業的營業收入雖超過內地上榜企業的1/3,利潤卻僅占13.72%。國內四家石油公司的營業收入總和與美孚石油基本相當,總利潤卻只有美孚石油的39.19%。不難設想,如果這些企業失去政府的扶持和政策保護地位或壟斷地位,企業的 可持續發展能力從何而來?與此同時,由于“市場煤”和“計劃電”的矛盾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主要發電企業幾年來都處于虧損狀態,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越大越好不是經濟增長方式和企業發展的最佳選擇,但由于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考核各中央企業的總資產和總利潤排名,并以末位淘汰予以激勵,導致國有大型能源企業不是將工作的重點放在轉變企業經營機制和追求效益的提高上,而是爭相做大,以大論英雄,進而更加追求技術、體制、機制的大壟斷,難以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真正強大的現代企業。

七、能源管理體制機制不適應能源改革發展的需要

世界各能源大國都有較為穩定和完善的能源管理體制。美國能源部有1.5萬名聯邦雇員從事能源管理。我國能源管理機構雖然經歷多次改革,但迄今為止尚未形成一個獨立的、統一的、權威的且長期穩定的能源管理部門,導致政府管理的重點更多地放在前置性審批環節,側重于投資、價格、生產規模等經濟性管理,項目的事中、事后監督與管理以及對環境、安全、質量、資源保護等外部性問題的監管相對較弱,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審批輕監督、重生產輕消費、重供應輕節約的現象。此外,由于能源管理和監管分散在不同部門,各部門之間存在目標和步調不一致的問題,政策的針對性不強影響了政策的整體效果,無法形成政策的合力,更無法實現長遠的政策目標。

能源行業的市場化改革是世界能源發展的主流,歐美等國早已完成電力、天然氣等市場化改革,并且能源市場的邊界和范圍進一步擴大,正在大力推進以完善定價機制、建立綠色配額交易機制等為核心內容的制度設計和調整,但我國能源領域的體制改革處于停滯狀態,還沒有建立起靈活、公平、透明的能源交易市場機制,已成為制約能源發展特別是新能源發展的障礙。

篇8

1.目前世界能源產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是什么?

目前全世界能源總消費量約為134億噸標準煤;其中化石能源占85%以上;呈現出向可再生能源過渡的趨勢,歐洲、日本等正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從實現工業化國家的經驗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即相當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之前,其人均能源消費量增長較快,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其人均能源消費量在4噸標準煤以上,在這之后增長變緩。

2.世界能源科技的發展趨勢又是怎樣的?

化石燃料高效和清潔開發和利用技術取得快速發展。上世紀70~8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推動了全球的節能技術革命,如1973年以來,機動車的燃油經濟性提高了近一倍,主要工業國家單位GDP的能耗下降了30%以上。

可開發能源迅速發展。上世紀90年代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興起,推動了可再生能源技術的迅速發展。近年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的年增長超過30%,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將可再生能源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選擇。

核能出現復蘇跡象。美國計劃在2010年前開工建設新的核電站,芬蘭招標建設新的核電機組。在科研上,美國等10國提出了第四代核電技術。同時,由俄羅斯倡導,國際原子能機構推動了先進核燃料循環計劃國際合作。日本、法國、俄羅斯、美國等國正在推進等離子體及聚變科學的研究,以期實現核聚變能的遠期商業應用。

二氧化碳近零排放成為煤炭利用的新方向;氫能將作為未來清潔能源的理想選擇;電網安全和可靠保障也越來越引起重視。

3.我國能源現狀如何?

我國已成為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一次能源消費量居世界第2位,一次能源生產量居世界第3位。2002年,我國一次能源產量為13.87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產量13.8億噸,居世界第1位;原油1.67億噸,居世界第5位;天然氣產量居世界第16位;發電裝機容量3.57億千瓦,發電量居世界第2位,其中水電居世界第4位。

4.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能源分不開未來能源需求狀況如何?

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的分析預測,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的需求在25億噸~33億噸標準煤之間,將是2000年的兩倍;2050年,我國為實現達到目前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人均GDP將達到1萬美元,屆時我國能源需求量約為50億噸標準煤。未來,我國能源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根據預測,2020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超過55%,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為25%~40%左右。2020年后,我國國內能源供應缺口將進一步擴大。

5.我國能源科技將如何應對挑戰?

到2020年,我國能源科技發展將按三個重點領域部署7個優先主題。節能重點領域優先主題為“節能和能源效率的改進”;常規能源重點領域的3個優先主題是“煤的高效、清潔、安全開發與利用技術”、“保障石油安全的技術支撐”、“先進可靠的電力輸配系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點領域的3個優先主題是“先進核能技術”、“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技術”、“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在以上基礎上,還提出來兩個重大專項:“以煤氣化為基礎的多聯產示范工程”和“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工程”。

6.我國礦產資源的未來需求狀況如何?

據我國45種主要礦產可供利用儲量對消費需求的保證程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2010年可以保證消費需求的礦產21種,其它24種礦產難以保證需求;2020年可以保證需求的礦產僅為9種,其他36種礦產難以保證需求。特別是鐵、錳、鉻鐵礦、銅、鋁鐵礦、鉀鹽等關系國家經濟和安全的大宗礦產將長期短缺。為此,我國礦產資源發展應開源和節流并舉,實施“加強勘察、集約開發、安全生產、保護環境、科學利用兩種資源、節約保護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我國由礦產資源生產消費大國向資源勘查開發技術強國轉變。中長期規劃提出了2個優先主題:“建立現代成礦地質理論與立體勘查方法技術體系”和“礦山資源高效開發技術和礦山環境優化”。

7.我國的水資源現狀及未來需求如何?

水資源短缺和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人均占有的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值的31%左右,畝均水資源量為世界平均值的61%。未來我國水資源需求將持續增長,供應能力面臨嚴峻考驗。因此我國水資源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遵照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方針,采取多種綜合措施分階段逐步解決供需矛盾。可分為三個階段(2020年、2035年、2050年)部署解決,從沿海到內陸,從東部到西部,逐步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和洪澇災害威脅等重大問題。爭取到2050年基本實現水資源供需總體平衡、水環境狀況良好、人與洪水和諧共處的戰略目標。

8.中長期規劃如何應對我國人多地少的土地資源狀況?

我國將進入人口高峰期和城市化、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5億,城市化水平將達55%,土地資源緊缺,人地矛盾將進一步加劇。未來20年,我國應施行“保護優先,保障有力,提高效益,防止退化,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戰略,發展農用地保護技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城市及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技術,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土地有效供給;發展土地評價與規劃技術,保障土地資源的科學配置;開發和集成國土整治技術,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

9.如何促進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環境的保護?

篇9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行業

中圖分類號:F407.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2-000-01

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積極履行環境責任是低碳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同時,按照“低碳”規則對我國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也是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順應全球“低碳經濟”發展要求的必然趨勢。

一、未來汽車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新能源汽車

汽車行業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二大行業,汽車產業及零部件生產行業走低碳發展的道路在未來的5-10年內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而我國汽車產業走低碳化道路,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

在節能與環保的雙重壓力下,新能源汽車勢必將會成為未來汽車業發展的主導。新能源汽車是不以石油燃料作為動力來源的具有新技術、新結構的汽車。目前國內外出現的新能源汽車主要包括幾下幾種: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以電動車為例,一方面電動車在啟動時沒有污染。而就效率而言,傳統汽車的能源轉化效率只有17%,電動車的效率是90%,節能效果十分明顯。美國三大汽車在傳統汽車消費市場上始終領先,但是最近幾年,日系、韓系等一些輕型轎車在各國市場逐漸受到青睞。未來幾年內將會逐步從高排量到低排量、逐步發展到電動車型。

二、國內外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現狀及趨勢

(一)國際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狀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汽車行業一直處于不景氣的環境中。但是新能源汽車技術卻出現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尤其是美國、日本、德國等這些發達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技術高度重視,政府紛紛出臺了一些優惠的政策措施,促進本國新能源技術的發展。目前,低排放的混合動力汽車已進入大規模產業化生產階段,全球累計銷量已超過100萬輛,在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零排放的純電動汽車的批量生產時間已提前到2015年。

(二)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狀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始于本世紀初,也就是說具體時間還不到10年,與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推廣試運行階段。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主要還是依賴于政府的相關扶持政策,新能源技術研發及消費環節比較薄弱。

2005年政府出臺優化汽車產業結構,促進發展清潔汽車、電動汽車的政策措施,明確到2030年電動車將占據我國汽車市場的50%的絕對量。2006年財政部決定對環保汽車實施一定的稅收優惠。2009年國務院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車戰略,安排100億元支持新能源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化。總之,我國的電動汽車還是一個新型的產業,社會開放性剛剛開始。

與國外相比,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在:缺乏核心技術力、高成本以及服務環境差。目前,發達國家在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發上掌握著主動權,我國自主研發能力還比較弱;另外,新能源汽車的成本比較高,理性的消費者難以接受;再者,我國的新能源汽車還無法上牌照、充電設施等配套措施缺乏使得我國目前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上還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三、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宏觀層面:政策的支持是關鍵

目前,我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但是與美日等國家相比,我國政府還需要在政策上繼續做出一些努力。一方面要指導和推動企業的生產和研發,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車配套體系,形成以市場為導向、整車和零部件企業緊密協作、政府積極扶持的三位一體的推動模式。另一方面,要引導和鼓勵消費者。對消費者可以采用國家直接補貼或者稅收減免、無償提供停車場地、發給電動汽車正式營運牌證、免收養路費、提供免費的充電服務等方式來吸引消費者增加對新能源汽車的購買。

(二)微觀層面的努力

1.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

技術創新不足是制約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瓶頸”。我國的關鍵零部件企業(發動機組件、動力系統組件等)必須要增大技術創新投入,提高核心競爭力才能夠帶動整個汽車產業的發展。目前,有關新能源研發資金的投入必須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一方面,要鼓勵企業自身加大投入,對關鍵零部件企業提供研發資金的部分支持;另一方面,要頒布相關企業向商業銀行貸款的優惠政策。要從基本上保證我國關鍵零部件企業研發資金的投入。

2.成立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技術中心

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要發展汽車新能源,企業內部必須確立總經理作為技術創新的領導組織者地位,成立新能源汽車技術中心,完善組織體系。該技術中心,一是要掌握關鍵技術和領先技術,圍繞企業自身的研發強項,開展汽車零部件產品的研發;二是對國外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移植;三是通過競爭機制,培養一批技術開發帶頭人和一支技術骨干隊伍,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研發能力。

四、轉型期間關鍵零部件企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處理好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與傳統汽車零部件關系

目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還沒有形成一個產業,一些核心技術的零部件還是主要依靠進口。因此,一方面強調必須加大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加快產業化;但是另一方面企業也不能放棄對傳統動力車關鍵零部件技術的研發,因為不管是從零部件產品的國內供給還是國外供給,目前還是以傳統車組裝為主要市場。

(二)對傳統汽車關鍵零部件產品節能、減排改造與升級

從傳統內燃機到電動機的未來幾十年戰略轉型期間,我國關鍵汽車零部件企業并不能夠一步式跨越完成。要在傳統汽車部件生產技術基礎上,加速推進以節能降耗為重點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促進我國經濟低碳化發展的漸進轉型顯得更為現實。

篇10

【關鍵詞】 工業園區 新型儲能產業 產業集群

隨著我國一系列可再生能源政策的相繼出臺實施,以太陽能、風能、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和相關產業相繼得到發展。然而,可再生能源具有不穩定、波動等特性,需發展新型儲能技術來轉換、儲存能源,以支撐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因此新型儲能技術和儲能產業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期。所謂的新型儲能技術主要指超級電容新技術、鉛酸電池新技術、超級鉛酸電池新技術、金屬燃料電池新技術、新型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和熔融鹽蓄熱新技術。目前,新型儲能技術由于具有功率外特性好、系統規模大、運行壽命長、運行可靠性高等突出優點,得到迅速發展。而新型儲能產業是指與儲能相關的能量轉換、存儲和釋放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統稱,包含機械、化工、電力電子和服務等行業。在國家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的引導和巨額資金投入支撐下,目前我國新型儲能產業發展迅速,但也面臨經濟性、技術性、應用性、機制性、規劃引導性等挑戰面臨著整體規劃缺失、自主技術創新較低、價格政策和激勵性政策缺失、配套管理規則和技術標準缺失、產品成本過高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新型儲能產業的應用發展。而緊抓發展機遇、實施后發趕超的貴州大興工業園區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得怎么樣?存在什么問題?發展模式、發展策略是什么?這些問題有待思考。筆者將圍繞這些問題依次進行嘗試性探析,提出策略以期為園區儲能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一、大興工業園區現狀

1、建設背景及定位

園區經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于2007年2月28日成立,為省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園區位于銅仁市和松桃自治縣交界的尖巖片區,201省道銅仁至松桃二級公路東側,交通便利,距大銅仁興機場5公里、銅仁火車站15公里。園區計劃投資200億元以上,園區一期已開發面積5.06平方公里,二期規劃面積計劃擴大到20平方公里。建設大興工業園區,是銅仁市委市政府為了加快工業發展、擴大經濟總量、培植地級財源、實現經濟社會跨越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是玉(屏)銅(仁)松(桃)工業循環經濟產業帶“一帶四區”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園區定位是:貴州東北部新型工業示范區、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和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基地、以錳合金為重點的新材料生產示范基地,重點引進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高新尖科技項目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2、園區運營現狀

(1)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完成較好。截止到2013年6月底,園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2億元,工業產值實現1.6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0.43億元,民營經濟完成投資4.5億元,引進省外到位資金4.08億元,新增就業人數536人。

(2)招商引資工作穩步推進。堅持領導招商與小分隊招商相結合,先后赴山東、浙江、廣東等地與企業家和商會對接,先后接待了青島、重慶、香港等地客商到工業區考察。截止到2013年6月底,園區共簽約項目合同8個,合同簽約資金7.4億元,已開工建設項目3個,即將投產項目1個,入駐企業到位資金3.07億元,在談擬簽項目7個,意向投資金額22.1億元以上。

(3)落地項目建設力度逐漸加大。截止到2013年6月底,開工建設的8家企業1―5月份完成標準廠房10棟,總計76000平方米,貴州恩緯西戶外照明生產基地項目計劃7月正式投產,貴州鴻基偉業電動車項目也全力爭取7月初試投產。

(4)啟動區基礎設施建設即將完成。截止到2013年6月底,投資1.4億元的供水工程2、3級泵站已兩次調試供水到處理廠,6月正式投入運行。投資金2億元的道路管網工程主干道基本完工,計劃8月份全面完工,綠化、亮化工程在同步推進。投資400多萬元的工業區10kvⅠ、Ⅱ回配網工程,已于5月開工建設。快速干道連接線、企業生活區(廉住房300套建設)等工程正在進行招標工作,計劃7―8月份開工建設。

(5)爭取省級園區規劃建設較快。截止到2013年6月底,在完成一期建設的基礎上,已啟動二期20平方公里園區規劃,二期的概念性規劃設計基本完成,正在做總體規劃,計劃10月份完成。已完成了工業區規劃展覽廳建設,省政府辦公室已批復同意大興科技工業區按程序申報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

二、園區新型儲能產業、企業現狀及問題

1、新型儲能產業現狀及問題

總體來說,園區新能源(電池)產業剛起步,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僅有的產業關聯度較差,下游物流配套企業欠缺,電動摩托車、電動自行車、電動汽車配套企業少、集聚度較低。主要面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1)產業集聚程度低。園區產業類型相對單一,產業集聚程度低,未形成完整產業鏈,產業鏈上、中、下游未能形成有效的協同效應。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匯聚速度慢、支撐能力較弱,加之缺少物流配套企業,導致產業物流成本較高。

(2)產業技術研發力度較弱。園區產業技術研發主要依靠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院校做支撐保障,而園區產業相關企業基本上很少涉及技術研發,僅在產品外觀等方面進行自主設計研發。

(3)政策難以支撐產業發展。一是園區產業政策不完善,難以支撐產業整體發展;二是園區現有政策落實進度較慢,嚴重影響到園區產業相關企業的發展。

2、新型儲能企業現狀及問題

目前,園區內僅有香港鴻基偉業國際投資集團銅仁錳鋰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精深加工一期項目投產,該公司的錳鋰電池項目系新型環保、低碳節能的新能源項目,產品廣泛作為助力車、電動摩托車和電器的動力電池。而園區陽明科技公司的年產12500萬支鎳氫電池項目、駿瑪科技公司的電動摩托車項目、龍的傳人新能源公司的電動自行車生產項目還在籌建中。總體來說,園區新型儲能企業總體較少,未形成規模,集聚和產能規模優勢未凸顯。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企業技術短缺,研發力度較弱。目前園區企業急需光電技術、電源研發技術,在開關電源開發、外形散熱體研發、LED芯片研發及極片生產等方面存在技術難題,企業研發投入較低,而進行自主研發與國內大學或科研院所合作研發的力度還較弱,僅有2家新能源電池企業設有專門的研發部門,有研發人員28人,其中大專及以下學歷人員幾乎占據一半,中高端研發人才匱乏。

(2)企業承擔較高的物流成本。企業所涉及的產業鏈兩頭都需要物流公司做支撐,但目前園區物流運輸企業不配套,造成園區儲能企業外地材料采購、產品出貨難,運送時間長、物流成本高。

(3)企業辦理手續成本較高。園區管委會管理部門不健全,僅有3個職能部門在此辦公,加之園區對申報的項目審批權限少,企業辦理相關審批手續較為繁瑣,導致儲能企業時間和費用成本較高,挫傷了企業積極性。

三、園區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模式

1、產業發展模式

工業發展模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工業發展的總體方式。結合實際,筆者認為大興工業園區新型儲能產業應采用“政府扶持條件下生態與循環經濟協同發展的跳躍式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即政府為園區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和引導企業制定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協同發展的戰略體系及實施路徑,促進節能、降耗和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企業內外部的相互循環。園區應實施“政府協調+管委會管理+企業運營”的整體運行機制。具體來說,理清思路,明確發展目標,緊緊以鴻基偉業、陽明科技為中心,引進相關配套企業,延長錳鋰電池、鎳氫電池產業鏈條,打造新型儲能產業集群,從而實現產業規模經濟效應。

2、產業發展模式依據

(1)政府扶持。園區新型儲能產業選擇政府扶持條件發展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五點:一是園區基礎設施條件差。由于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需要改建、擴建園區的道路、水、電、通訊、綠化等基礎設施,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需要政府從資金投入上予以扶持。二是園區配套產業(企業)不完善。主要表現在園區物流企業、企業培訓機構、辦事機構等不健全,導致新型儲能企業生產成本高,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引進、培育相關配套產業。三是園區人才匱乏。需要政府通過出臺系列激勵政策吸引各類產業人才到園區工作,改善園區軟環境,真正地引才、用才、留才,切實為園區企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四是園區企業技術薄弱。園區企業由于自身研發技術力量薄弱,研發投入不足,需要政府“引線搭橋”,引進、轉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五是產業發展需要專門政策扶持。園區儲能產業發展需要貴州省、銅仁市相關政府部門從政策方面給予支持。

(2)生態與循環經濟協同。園區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采用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幾點:一是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符合園區實際。大興工業園區為喀斯特地貌,地表植被較少,生態較脆弱,而采用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不僅能確保園區產業發展,也能保護當地生態。二是循環經濟模式符合儲能產業發展需要。新型儲能產業涉及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鏈條,需要企業內部循環鏈與宏觀層面上的企業間工業生態鏈有機整合。而循環經濟模式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打造產業內部循環鏈條,實施以清潔生產為核心的資源循環利用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確保了儲能產品從生產到廢物再回收的全過程循環利用。三是生態與循環經濟協同發展能帶動新型儲能產業集群發展。按照協同發展模式,新型儲能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既能兼顧源頭生態性發展,又能堅持中下游循環性發展,從而能帶動產業鏈中的上、中、下游相關企業協同發展。

(3)跳躍式。在借鑒典型園區發展模式基礎上,提出“跨越式”發展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四點:一是園區具備儲能產業發展的相關企業。如園區內有鴻基偉業、陽明科技企業等儲能電池企業及駿瑪科技、龍的傳人等電動車生產企業,能有力地支撐新型儲能產業跨越發展。二是有國內外潛在的市場需求。預計2018年新能源電池需求量達到158802噸,其中錳鋰電池為71166噸,磷酸鐵鋰為58826噸,鎳氫材料為28810噸。因此,錳鋰正極材料在近幾年內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能一定程度上帶動園區儲能產業跨越發展。三是園區附近有巨大的特色資源優勢。銅仁市錳礦資源遠景儲量為1.2億噸,占全國儲量的10%,是全國三大錳礦富集區之一,豐富的資源優勢,能為新型儲能產業跨越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原料支撐。四是園區附近有較充足、低廉的勞動力。園區附近不僅有充足的勞動力,而且高級技術工人、一般技術工人、一般工人工資遠低于中、東部沿海地區。潛在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能吸引相關儲能企業入駐園區。

(4)產業集群。產業集群理論最早由麥克爾?波特于1990年在其著作《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出。縱觀產業集群研究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優勢的關鍵是產業競爭優勢,而產業競爭優勢來源于彼此相關的產業集群。大興工業園區儲能產業要想獲得產業競爭優勢,無疑也要培育彼此相關的產業集群。具體來說,園區以現有的鴻基偉業、陽明科技企業為主來培育新型儲能上游儲能電池產業,以駿瑪科技、龍的傳人等企業為主來培育新型儲能下游產業,引進中游配套企業來支撐上、下游產業,形成完整、彼此相關的產業集群。園區儲能產業集群不僅能促進當地政府資金集中投入、共享基礎設施、發揮資源效應、實現規模經濟,也能增強產業整體競爭力、促進企業間合作與交流、降低企業交易成本、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產業區域生產效率,從而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四、園區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策略

1、打造新型儲能產業發展聯盟

一是建議園區管委會牽頭,聯合園區新型儲能企業積極與川硐教育園區的銅仁學院、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建立發展合作聯盟。二是建議銅仁市政府引導銅仁學院、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向應用技術型院校轉型,設置與儲能產業發展相匹配的專業。大力支持銅仁學院、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實施“引進來、走出去”開放式辦學,廣泛引進儲能產業緊缺的高端人才、技術成果來支撐儲能產業發展。三是建議銅仁市政府引導銅仁學院、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轉變人才培養方式。要基于儲能產業人才需求,進行專項、訂單培養,主動為儲能企業服務。

2、構建產業鏈與技術鏈協同

新型儲能產業以科技鏈來推動產業鏈發展顯得很有必要。一是新型儲能產業的弱點恰在于產業、技術結構不合理,科技成果轉化利用率低,因而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以技術鏈為發展導向的科技創新促進產業鏈為主體的產品價值增值生產,能實現產業競爭力的可持續提升。二是產業發展的背后是技術的發展,產業鏈的背后是技術鏈。建議園區新型儲能產業的發展應以企業為主體,一方面構建完整的儲能產業鏈,另一方面構建對應的儲能技術鏈,雙聯融合、協同發展。此外,要明確產業鏈、技術鏈的協同結構,化解協同風險、提升協同能力、合理分配協同績效,做大做強儲能產業,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3、完善園區新型儲能配套產業

一是培育、引進大型物流配送企業。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方式培育或者引進1―2家大型物流企業入駐園區,使物流企業與儲能產業企業形成良好的合作發展關系,切實從上游和下游來減輕企業成本。二是增強服務意識。一方面健全園區管委會職能管理部門,另一方面簡化辦事程序,增強服務企業意識,不斷提高服務質量。三是引進第三方中介服務機構。建議園區管委會從國內外引進1―2家知名度高、實力強的企業服務機構入駐園區,為園區儲能企業人力資源培訓、企業管理及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服務。

(注:基金項目:本文寫作中得到貴州大興工業園區管委會的大力支持,深表感謝。本文得到“銅仁市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研究課題(銅地科研(2011)15-1號)”、貴州省軟科學項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山區種植業農戶應對風險行為研究-以貴州省為例(黔科合體R字[2013]013號)”、貴州省聯合基金項目“貴州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黔教科合J字LKT[2012]26號)”、貴州省教育廳社科項目自籌項目“山區農戶參與農業標準化生產影響因素分析(編號:13ZC017)”、銅仁市科技局產學研項目“產業鏈與技術鏈協同機制下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研究-以銅仁市種植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銅市科研(2013)9-11號)”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1] 嚴曉輝、陳海生、張雪輝、譚春青:國際儲能產業政策及我國儲能產業發展分析[J].中國能源,2011(11).

[2] 卜雨洲:儲能產業發展研究新材料產業[J].新材料產業,2011(6).

[3] 張曉露、袁旭東:基于產業集群的工業園區發展模式研究――以成陽市顯示器件產業園為例[J].管理觀察,2009(15).

[4] 夏陽、顧新:產業集群的自主創新推進模式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6).

[5] 鄭小碧:基于自組織理論的產業集群共性技術創新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8).

[6] 曹群:縱向知識整合的產業集群創新博弈過程[J].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