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動力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19:41: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能源動力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通過近幾年來學生就業后的信息反饋,現在大多數用人單位對建筑學專業畢業生的質量不太滿意,多數從事方案設計的學生不能在實際工作中快速進入狀態,對設計工作的流程不夠熟悉,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進入工作狀態;進行效果圖繪制的學生不能夠獨立完成。反饋信息說明了建筑院系在教學模式上和用人市場脫節。市場需要的是拿來即用型的建筑學畢業生,而學校在實際教育中對學生的實際設計的應對能力卻不夠重視,在高年級設計課程的教學中,雖有真題真做,但是面對學生對設計形式的追求時過于理想化,真題設計大有紙上談兵之勢,這種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建筑設計的真實性、實踐性、嚴謹性,使學生對建筑實務的過程缺乏了解。在教學模式上的脫節,造成了建筑學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面對設計任務時的孤芳自賞和無視社會需求而進行設計的現實。當浪漫而空洞的學院派理想面對經濟利益沖擊下的現實時,大量的建筑學畢業生會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面對這種情況獨立學院建筑學專業可以采用統一的“美術一建筑初步一建筑設計一分類建筑設計”的教學模式,但應緊密結合地區情況和建筑學專業性質,以及獨立院校與地方經濟互動,緊緊抓住建筑學專業應用型這一核心特征,強調學生的設計和實踐能力,并貫穿建筑學五年教學始終,取得可持續發展。
二、獨立學院建筑學專業開展動手實踐性教學的必要性
1、培養目標上,突出建筑學專業的特色
在建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和課程體系設置上根據獨立學院的自身優勢合理進行課程設置和專業定位,拉開與普通本科的區別。獨立學院最大的特點就是培養實踐能力較強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學生的專業素質及專業技術能力應側重于適用和實用,走出學術性、研究型的精英教育模式,對學生就業市場的定位不能太高。對于建筑學五年學制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本人認為主線是以能力訓練為主、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內容,注重獨立學院教育的模式和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應該符合就業導向,突出特點。可適當壓縮建筑理論及前沿理論部分的課時,加強效果圖繪制能力和建筑畫技法繪制能力,以及建筑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課程的培養等。根據建筑行業對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一是需要在建筑學專業的教學中加大建筑設計實例部分的講解,二是實例的操作需要建筑專業人員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據此,在建筑學專業積極開展動手實踐性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2、調整課程的教學方法,突出實踐能力培養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是獨立學院培養建筑學專業人才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傳統的建筑設計課教學方式,往往是教師人在講臺上講授理論知識,然后是針對設計題目進行相對的設計輔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得不到鍛煉。隨著建筑學學科內容的不斷擴展與更新,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正促使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現代化與多樣化。為了提高學生綜合表達能力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設計些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充分地說、充分地展示,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建筑設計類課程的教學中可嘗試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式。
1)案例教學
即通過典型的建筑設計實例的剖析,引導學生的設計思路,觸類旁通,是設計類課程應當采用的教學方式。如鳥巢體育場坐落在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南部,場館設計如同一個的容器,高地起伏變化的外觀緩和了建筑的體量感,基座與體育場的幾何體合二為一,如同樹根與樹,并賦予了鳥巢體育場戲劇性和具有震撼力的形體。它的設計符合國家體育場在功能和技術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體育場建筑中大跨度結構和數碼屏幕為主體的設計手法。體育場被設計成為巨大的人群的容器,無論遠眺還是近觀,都給人留下與眾不同的、不可磨滅的印象,各個結構元素之間相互支撐,匯聚成網格狀就如同一個由樹枝編織成的鳥巢。體育場的空間效果簡潔而又典雅具有前所未有的獨創性,它為2008年奧運會樹立了一座獨特的歷史性的標志性建筑。這種案例教學一方面,它可以避免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空談設計理論現象的出現;另一方面,實例的選擇結合了當前學科的前沿動態,避免教學內容的一成不變、陳舊過時。
2)現場教學
通過組織學生到各代表建筑地中實測、調查,加強感性認識。例如,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建筑學專業暑期婺源建筑美術、測量等實習,要求學生人手一冊速寫本,現場進行實物測量,手繪建筑局部小景2--3幅,提高了學生對建筑設計實例的感性認識。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婺源的建筑群體格局特點,了解徽派建筑的群體布局雖然是封建族權制約下的產物,其美學效果卻是雋妙無比。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總體布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結構嚴謹,在美觀大方的基礎上尋求樸素自然清雅簡淡的美感。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筑雕刻藝術等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這種現場教學,具有事實勝于雄辯的說服力,是設計類課程不可缺少的教學方式。采取現場教學,教師可將課堂搬進公園、廣場、建筑群,在現場進行直觀教學,教師言中有物,講解有的放矢,生動直觀;學生看得清楚,快速理解,記得扎實,聽得明白,使理論、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教學質量將會明顯提高。
3、調整教學目標,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建筑學專業領域寬廣,需要具備綜合性的技能人才。因此,建筑學專業的市場需求和教學目標是通過課程設置、教學方法途徑和內容等相應的教學實踐過程進行系統整合,在原有教學模塊的基礎上,突出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以“學科基礎平臺”、“專業基礎平臺”、“職業基礎平臺”三個具有開發功能的平臺,實行專項訓練,使之既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教學目標和途徑,又相互銜接和交融,使專業實踐教學納入獨立學院平臺教學中去,增加學生融入實踐教學的客觀性。在獨立學院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繪圖表現能力、設計構思能力和專業計算機操作應用能力為目標,要求學生必須做到“四多”,即:多看(典型案例)、多想(設計構思)、多寫(設計說明)、多練(表現技法)。
1)精講多練,注重圖紙的表現能力
建筑學專業課程的特點就是實踐性,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能力開發的氣氛,教學中要以練帶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繪圖的能力。建筑設計學得好不好,最直接的表現方式就是圖紙質量。作圖是一個學生對建筑理論了解掌握程度的反映,也是其對待這門課認真程度的反映。在實踐生活中,圖紙表達是表達設計構思的工具和手段,對于設計中的各種要素,學生必須通過恰當的圖面表達方式來進行闡述。因此,圖紙效果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圖紙的描述應當清晰、準確地表達其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表現技法,強調圖紙的畫面效果,要求學生制圖規范,布局合理。設計者掌握的圖示技巧越多、技術越精,其表達能力就越強,就越能向別人展示自己的設計意圖和設計思想。
2)嚴格要求,設計構思、鍛煉動手的能力
在學習設計理論后,能否靈活應變、舉一反三,完成合理的、富于創新意識的設計,是衡量學生綜合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在有了好的畫面效果后,為了更好地展示物體的三維形象,建筑設計師須掌握模型的制作技術,能熟練使用泡沫塑料、石膏、樹脂、MDF板等制作工作模型,并掌握快速制作模型的技巧。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著力培養學生設計構思的能力,強調構思立意和內容新穎對于設計作品的重要性。設計說明部分是設計師表達設計理念、設計思想的重要環節,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將所考慮的內容用文字符號固定下來。當圖示的方法不能完全或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設計思想時,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作為補充說明就顯得十分重要。當然,設計師的動手和設計構思內容的豐富多樣,是隨著設計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改變的,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3)課程設計真題實做,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
課程設計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重在掌握各類建筑的設計方法與繪制技能,學生不但要會“設計”,更主要的是要會“做出來”。在適當時候對學生進行完整項目的綜合設計訓練,可以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建筑課程設計課程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當地城市建設實踐,組織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采取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方式,使課程設計融入到市場和實踐環節,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技能訓練環境。通過設計,可以將所學知識、技能和技巧加以驗證、鞏固和提高,是強化技能訓練的有效措施。參與市場教學對建筑設計課程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改進了課堂教學手段,充實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來說,能了解自己學習上的進步與不足,明確努力方向,不斷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市場適應度,從人們的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解決一個建筑設計問題,而非單純地將建筑設計當成藝術設計。課程設計的選題盡量緊密結合建筑工程的實際項目,理論與實際結合,在實踐中增長才干,提高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是對學生今后工作的“預演.
三、結語
篇2
關鍵詞 會計技能競賽 校園文化活動 融合
【分類號】G718.5
基金項目:該文為2015年度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基金課題《基于學生管理工作下高職院校會計技能競賽與校園文化活動融合研究》(2015d05)的研究成果
近年來,會計技能競賽在眾多高職院校如火如荼開展,高校管理者在新的政策環境中,秉承著以賽促改,以賽促創新的理念推行管理和培養社會實用性人才。在會計技能競賽和學生活動中,卻常存在重復性,重復性的項目開展導致資源沒有進行合理的整合,長久會造成院校教學工作、學生管理工作難以創新,影響學生參加競賽或活動的積極性。以校園品牌效應,校園文化活動與會計技能競賽融合,能給高職院校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最終高職院校充分利用資源,在會計系列專業發展上開拓創新。
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活動氛圍及發展方向
貫徹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并落實團的十七大工作部署,實現“十三五”時期奮斗目標,全國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都在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創新校園文化活動,促進校@文化繁榮發展。校園文化建設旨在積極營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活動育人氛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職院校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職院校在未來發展道路上應秉承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引導學生增強培養先進文化的自覺性和自信心。而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管理工作中主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能在精神層面上培養學生的與人溝通,待人處事,培養良好的性格,注重興趣的培養,發展成健全的獨立個體。學生管理工作主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活動建設,注重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融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激發教師和學生激情和創新能力,最終促進教學相長,院校長期發展永葆生機。
二、高職院校會計技能競賽現狀
2012年,高職院校會計技能競賽成功開辦。該項比賽是在仿真財務、稅務、供應商等各種會計涉及的領域中進行的分崗位開放式的技能競賽。高職院校為提高學校知名度,提高專業品牌度,積極參加會計技能競賽,在短時間內獲得業務成果。但高職院校參加這種技能競賽的經驗較淺,人才、培訓、組織、后勤保障等方面,缺少實質性長期性鼓勵性的制度政策措施作支撐,缺少經驗,缺少完善的管理培訓,缺少獎勵性的措施,造成比賽準備時間急,準備不充足,分配資源過度浪費,例如選手培訓過于粗糙,無人主動帶隊和主動報名培訓。
三、高職院校會計技能競賽與校園文化活動融合意義
會計技能競賽能給高職院校帶來不可或缺的優勢:提高院校知名度,打造專業品牌,獲得良好的業務成果,成功培養業務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培訓隊伍;也能在當中選拔良好的學生苗子作為定點的培養對象,最終培養社會實用性人才;把學變成教中做,層層深入。但由于院校制度不一,重視程度不同,選拔學生、深入培訓、獎勵性的措施不足等,資源造成過度浪費。在工作管理中遇到比賽通知,才急忙準備,被動安排的情況屢見不鮮。迫切需要改變這一現象的科學可信的制度、方法和理念指導,具體的解決措施。
黨和國家的治國方針政策都在營造一個永葆生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環境。院校需要培訓身心健全的社會實用性的合格人才,貫徹先進性、群眾性、創新性、綠色、開發共享的核心發展理念。在這種發展理念和模式下,校園文化建設舉足輕重。因此,校園文化建設,突出先進的發展理念,推行先進的管理辦法,有效實現資源整合,開展與院校各種專業相關的技能活動,能充分融入核心理念,貫徹黨和國家的核心指導精神。
校園文化建設和高職院校會計技能競賽目的相同,弘揚的精神一致,基于學生管理工作下,兩者能有機融合,能大大提高院校資源高度分配,資源能實現科學地充分利用,能從院校范圍內培養和挑選學生,能在院校范圍內實現專業技能培訓,能科學地實現鼓勵性措施,有效解決會計技能競賽的事先、事中、事后的各方面人才、財力問題。最終能從基本層面營造良好的培養人才氛圍,打造具有健全人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用性人才。
四、建立高職院校會計技能競賽與校園文化活動融合的長效機制
基于學生管理工作下,高職院校會計技能競賽與校園文化活動融合,能充分利用資源,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在院校各個層面能積極貫徹黨和國家的先進性、創新性、綠色的辦學和培養合格人才的理念。
(一)建立貫徹院校各層面的技能競賽與文化活動融合的管理運行制度
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組成部分,離不開院校黨政領導班子的有力支持。建立科學技能競賽與校園文化活動融合的管理運行制度,技能競賽活動就能順利開展,解決事先、事中、事后準備不足,支持力度和關注度不夠的等難題,有效提供工作效率。自上而下的制度落實,能有力推動校園文化會計技能競賽關注度提升,保障會計技能專業提升的有效途徑。
(二)樹立以培養會計技能為導向的校園文化品牌
在市場營銷角度當中,每個產品都需要有品牌文化,在消費者群體中都需要有品牌口碑,建立品牌效應,在消費者某一種需要當中,能無意識地產生對某一品牌的需要時,品牌效應就會發生。而校園文化,在學生群體推廣的過程當中,需要建立品牌效應。而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中,技能是核心。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宗旨也是在培訓社會實用性的技能性人才。既然需要品牌,品牌跟技能在學生管理工作角度看,性質一致,若能推動以培訓會計技能的校園品牌,無形中就推廣了會計專業品牌效應,在教師和學生當中,產生品牌需要,品牌效應,即會計技能看品牌,品牌就是核心,培養會計技能就是校園文化,也是辦學的宗旨,也是會計專業校園文化特有的品牌活動的核心觀念。因此,推動會計技能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就是樹立以培養會計技能為導向的校園文化品牌。
(三)充分利用學生工作平臺,把會計技能融入課余文化活動各層面
建立校園文化品牌會計技能活動。需要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層層深入,實現點――線――面全面覆蓋。在點的層面,通過學生個體,推廣會計技能是專業學習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在整個專業學習中,需加強訓練,在群體推廣中,面向學生個體的學生活動社團,能建立以專業技能為主導的社團,以課余時間為主,帶動不同專業的學生,體會學習會計技能的趣味;在線的層面,以會計專業為主要學生群體,組織并舉辦以趣味性為主的會計技能競賽,并在班級層面展開獎勵;在面的層面,將會計專業系部組織和舉辦的會計技能競賽,推送到全院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面向的活動必須是院級層面的各系不同的學生,以各系學生組隊的形式,參加會計專業技能比賽,落實全院推廣,把會計技能融入學生文化活動當中,最終實現點――線――面全覆蓋。
(四)以校園品牌活動為契機,挖掘有潛力學生參加各種會計技能比賽
在實現點――線――面全面推廣同時,通過現時各種消息傳播渠道,在把會計技能競賽這個校園文化品牌宣傳到校外,增加院校在社會的影響力和品牌效應。通過宣傳和組織舉辦會計技能競校園文化品牌項目,能有效地挑選出有能力,有潛力的學生參加市、省、全國的各種會計技能比賽。參與過校園文化品牌活動會計技能競賽的學生,都是有過硬的專業基礎,較好的心理素質,在沒有專業的培訓參加更深一層的比賽前,已經通過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給學生有充分的鍛煉和訓練,在專業教學角度上,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克服遇到各種市級以上專業比賽準備不足帶來的各種困難,有利于后續的培訓和發展。
(五)培養學生教師及院校管理的創新能力
能推廣和實現有樹立校園文化品牌的會計技能競賽,在學生管理層面,能帶動組織和舉辦的老師們充分結合系部情況,系部的優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終在歷次的組織和舉辦當中能順利掌握各種會計技能比賽的關鍵。在學生角度下,能在專業技能和待人做事上,能得到雙方面的充分鍛煉,能打開眼界,培養自身成為社會適用性的技能人才。
五、總結
在學生管理工作角度下,樹立校園文化品牌效應,校園文化活動與會計技能競賽融合,能給高職院校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開拓和運用更好的管理渠道,大大促進高職院校教學、學生活動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資源,最終實現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發展上的開拓創新。
參考文獻:
[1]祁麗.技能競賽對會計專業學生職業成熟度的影響[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4.2.98-99
篇3
致力科研 成就斐然
杜小澤致力于大型火電機組空冷系統優化等前沿科學的研究,從多個角度提出了提高空冷機組運行效率和優化設計的技術手段,其研究使供電煤耗降低4.5g~7g/kWh,將使火電行業年節約標準煤500萬噸,有力推進了我國火力發電行業的節能減排,贏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他勇于創新、刻苦鉆研,近5年,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973計劃”項目等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研究成果被國內外同行引用300余次;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1項。
授業解惑 教書育人
在人才培養中,杜小澤始終堅持將授業解惑、教書育人有機統一。在本科生教學、研究生培養指導中,經常深入學生班級、研究所、實驗室悉心指導,工作認真細致、及時到位,深受學生信賴。
在專業課教學中,用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工程實踐的前沿需求對課程的知識體系不斷進行更新和補充,并參加和主持多項教學改革,以及“傳熱學”“熱工基礎”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不斷探索新的更為有效的教學模式。
銳意進取 引領學科發展
能源動力學科是華北電力大學最重要的支柱學科之一。杜小澤從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凝練研究方向、全方位學術交流和引進人才等具體而基礎的工作入手,為能動學科的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形成了圍繞電力節能,同時跟蹤學科前沿且具有鮮明能源特色的學科方向。這些工作為華北電力大學成功獲批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熱能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并入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奠定了基礎。
篇4
論文關鍵詞: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發展趨勢,經驗總結
一、新能源汽車定義及分類
根據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新能源汽車是指采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或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采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的技術原理先進、具有新技術、新結構的汽車。新能源汽車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包括太陽能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氫發動機汽車、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儲能器、二甲醚)汽車等各類別產品。
二、國際新能源汽車發展態勢分析
(一)發展環境分析
1.能源危機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動力。石油資源的日益枯竭和石油價格的巨幅波動,不僅對世界各國經濟造成了重要影響,更引起各國汽車產業的深刻變革:大排量、高油耗的汽車不再受到大多數消費者的青睞,燃油節約型汽車逐漸成為汽車市場的主流。世界各國欲借發展新能源擺脫其對石油的依賴發展趨勢,逐步形成了新的世界經濟增長模式。
2.金融危機提供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機遇龍源期刊。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給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為了擺脫經濟低谷,拉動經濟復蘇,獲得市場[1]競爭先機,并使自己在未來的產業競爭格局中占據有利位置,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世界各大汽車企業共同的戰略選擇。
3.環境污染呼喚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隨著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汽車已經成為城市的污染源之一。汽車尾氣主要成分是CO、HC、NOX和顆粒物等,在城市中心,交通排放的CO形成的污染物濃度占CO總濃度的90%~95%,HC和NOX占80%~90%,而這些排放物正是造成地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4.技術變革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除了常規的化石能源(煤、石油)以外,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等)的開發和利用比例逐漸提高,并由此產生了相應的多種新技術。能源的多樣化發展給汽車新技術的應用帶來了無限可能,各類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必然會將汽車產業領域延伸、拓展到更加廣泛的產業范疇。
(二)發展特點分析
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剛剛起步,代表著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混合動力作為新型汽車能源動力技術共性平臺發展趨勢,繼承了先進內燃機技術,結合了高效潔凈的電力驅動方式,既充分利用現有燃料基礎設施,又能包容各種代用燃料,已成為新型動力系統汽車產業化的典型代表,開始大規模產業化發展,其中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越來越受到重視;純電動汽車借助各種高新技術特別是新型動力電池技術的進步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開始進入市場,并有快速增長的趨勢;燃料電池作為一種新興能量轉換裝置,盡管目前還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技術障礙,但其作為新一代汽車能源動力系統的遠期解決方案仍然被看好,各種資助和示范驗證正在進行,真正進入市場將還有一個較長的時期;代用燃料汽車可以用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生物柴油、合成燃料、醇類燃料、醚類等多種清潔替代能源,成為解決石油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
(三)發展戰略比較
美國長期側重降低石油依賴、確保能源安全的戰略發展趨勢,將發展新能源汽車作為交通領域實現根本上擺脫石油依賴的重要措施,并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其戰略定位。美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不同的階段提出了不同的車用能源發展戰略,克林頓時期以提高燃油經濟性為目標,混合動力是其主要的技術解決方案;布什時期追求零排放和對石油的零依賴,氫燃料電池汽車是其主要的技術解決方案,后期還計劃用10年時間實現20%的石油替代和節約,主要措施是使用生物質燃料;近期奧巴馬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實施了總額48億美金的動力電池以及電動汽車的研發和產業化計劃,其中40億美金用于動力電池的研發。
日本長期堅持確保能源安全、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雙重戰略,通過制訂國家目標引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同時高度重視技術創新龍源期刊。日本在2006年“新國家能源戰略”中明確提出,通過改善和提高汽車燃油經濟性標準、推進生物質燃料應用、促進電動汽車應用等途徑,到2030年交通領域對石油的依賴能夠降低20%。重視生物燃料和燃料電池等技術開發,擬在2011年單年度生產生物燃料5萬千升發展趨勢,計劃在五年內斥資2090億日元開發以天然氣為原料的液體合成燃料技術、車用電池,以及氫燃料電池科技。近期又將大力發展電動汽車作為低碳革命的重要內容,計劃到2020年以電動汽車為主體的下一代汽車能夠達到1350萬輛。日本的混合動力汽車已形成產業化,豐田、本田、日產等日本廠商的混合動力汽車不僅在國內熱銷,在國際市場上也令其他國家廠商望其項背。
歐洲更加側重于溫室氣體減排戰略,將滿足日益嚴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要求作為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主要驅動力。歐洲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目標在早期以生物質燃料和天然氣為主,在本世紀初期提出到2020年實現23%的石油替代,主要是生物質燃料、CNG以及氫燃料,但近期對于電動汽車給予高度關注。歐洲在發展電動汽車方面起步較晚,但是國家規劃非常細致、系統,從基礎研發做起,分階段從研發產業化、基礎設施方面給予統籌布局。2009年下半年德國的電動汽車計劃以純電動汽車為重點,分別提出了2015年、2020年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的發展目標。
(四)產業政策分析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日歐等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法律、規劃、政策文件發展趨勢,加強了對形成本國電動汽車產業的有效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高度重視產業初創期的政策扶持;主要采用稅收和補貼等政策支持措施;稅收、補貼政策往往與油耗控制政策及尾氣排放控制政策相結合;注重加強對降低整車重量的政策引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加強了對本國汽車產業的扶持力度,尤其是針對培育形成本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關注點重在兩個方面:大力支持先進電池等技術的研發和鼓勵購買電動汽車。
2009年1月,韓國頒布“新增長動力規劃及發展戰略”,將綠色技術、尖端產業融合、高附加值服務等三大領域共17項新興產業確定為新增長動力,在綠色運輸系統方面,提出重點開發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等自主核心技術,實現關鍵零部件和材料國產化,2013年進入綠色汽車世界4強。2009年9月,美國“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提出撥款20億美元,支持汽車電池技術等的研發和配件產業的發展發展趨勢,盡快生產出全球最輕便、最廉價和最大功效的汽車電池,使美國電動汽車、生物燃料和先進燃燒技術等站在世界前沿。
2009年4月1日,日本開始實施“綠色稅制”,免除消費者在購買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清潔柴油汽車時的多項稅收,還提出在2009年11月后的一年時間里再提供2300億日元左右的資金用于支持節能環保車型的補貼龍源期刊。2009年7月1日,美國政府提出了總額10億美元的“汽車折價退款機制”——以舊換新補貼政策,計劃為期一年;“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提出,為鼓勵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美國政府將提供總額高達7500億美元的稅收抵免。英國政府在2010年度預算案中提出“綠色復蘇”計劃,其核心是挑選2~3個城市作為僅適用電動汽車的純綠色城市,重點推動普及電動汽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充電網絡,保證電動汽車能在路邊充電站及時充電;對放棄污染較高舊車、購買清潔能源車的消費者,提供每車2000英鎊的補貼。
(五)發展趨勢分析
在車用動力電池領域,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用動力電池負責儲存并為電動機提供電能發展趨勢,其性能、成本和安全性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的發展進程。從當前的技術水平以及發展趨勢來看,鎳氫電池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車用動力電池,由于其技術成熟度和成本上的優勢,在短期內仍將是混合動力汽車的首選動力。鋰離子電池具有無記憶性、低自放電率、高比能量、高比功率、環保等諸多優點,應用前景較好,一旦成本問題得到解決,將成為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主要動力選擇。
在車用驅動電機領域,永磁無刷電動機結構靈活、設計自由度大、性能較好,適合成為電動汽車高效、高密度、寬調速牽引驅動,已經在混合動力轎車上進行較多應用,但是受永磁材料工藝影響和限制較大,而且控制系統復雜,造價很高;開關磁阻電動機調速系統兼具直流、交流兩類調速系統的優點,結構簡單、維護修理容易、可靠性好、轉速和效率高、調速范圍寬、控制靈活發展趨勢,如果其技術瓶頸(轉矩波動大、噪聲大、需要位置檢測器、結構復雜性較大等)得到突破,將更適合電動汽車動力性能要求,被視為最具潛力的電動車電氣驅動系統。
電子控制技術在新能源汽車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應用在汽車的各個領域,包括動力牽引系統控制、車輛行駛姿態控制、車身控制和信息傳送。隨著集成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汽車電子控制技術已明顯向集成化、智能化和網絡化三個主要方向發展。
三、國際新能源汽車發展經驗總結
從國際經驗看,各國政府都制定和實施了系統的激勵性政策,在發展規劃、關鍵技術研發投入、消費政策、環境標準、道路交通管理等方面,都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環境。
1.發展規劃制定。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根據產業發展所處階段的實際需要,制定分階段、分類別發展規劃,動態調整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使電動汽車產業順利實現由政府推動過渡到市場推動。
2.基礎研究資助。美國、日本、歐盟等地政府組織科研大攻關,協調全境范圍內甚至全球范圍內的政府機構、科研單位、汽車和燃料廠商,對未來新能源汽車技術進行大規模的基礎研究發展趨勢,并對新能源汽車的示范運行直接補貼龍源期刊。
3.財稅政策激勵。各國政府通過財稅政策降低消費環節新能源汽車的購車成本和使用成本,從經濟上激勵消費者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主要措施包括:購置稅減免、返還以及直接補貼,許多歐盟國家基于燃油效率和環保性能制定車輛稅費,針對消費者購置新型、清潔和高能效汽車給予稅收減免;征收燃油稅,歐盟實施高稅率燃油稅激勵消費者選用節能環保的先進柴油車。
4.技術法規限制。美國、日本、歐盟等普遍采用強制性技術法規限制燃油消耗和尾氣排放,并逐步提高技術標準,促使汽車生產商加大研發投入,生產新能源汽車。各國和地區的法規主要有:美國的CAFE標準和Tier標準、日本燃料經濟性標準和尾氣排放標準、歐洲自愿協議和歐盟尾氣排放標準。
5.交通管理獎罰。為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美國、日本、歐盟等地在交通管理措施中也有所體現,給予新能源汽車交通優先和停車免費等獎勵,對高油耗、污染大的汽車采用懲罰性的措施。
參考文獻
[1]陳柳欽.新能源汽車國際路線觀察[J].決策,2010,(10).
[2]程廣宇.國外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分析及啟示[J].中國科技投資,2010,(5).
篇5
關鍵詞:生態系統,植物配制,環境質量工藝流程技術措施
一、廠區綠地系統產生
工廠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給城市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經濟效益,促進了城市的發展,但是工廠也是一些污染物的產生和散播的源頭,給職工和周邊居民的生活及居住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甚至形成危害。而將綠地形成系統,科學合理的參與到廠區的環境規劃布局中,對于減緩廠區環境的壓力、影響以至改善、直至改變廠區環境,形成廠區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無疑是簡單有效的優良途徑。要作好廠區綠地系統的設計和建設,使綠地在廠區中充分發揮其特殊功效,同時保證系統本身能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首先認識和了解不同植物群體綠地的功能和作用。
二、綠化植物的功能
隨著廠礦生產的加速和擴大,職工的數量和密集度也在增加,造成了廠區環境日益嚴重的污染,惡劣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危脅著人們的健康,創造一個適宜我們生產和生活的環境已成為廠區建設中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找回碧水藍天,我們一方面要致力于從源頭上控制,減少各種污染,這可能依賴于龐大的費用支出和高精的科技群體的支持,而我們更容易實施和掌握的是廠區綠地系統的建設。眾所周知,綠色植物具有凈化空氣、水體和土壤,調節氣候、降低噪聲等功能。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針對不同的污染源有側重的選擇植物配制。
首先是凈化空氣。論文寫作,環境質量工藝流程技術措施。在廠區中車間眾多、職工密集、能源動力機組集中,因此而產生的二氧化碳及各種有害氣體、煙灰粉塵等也特別多,許多綠色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中排出的二氧化碳數量的20倍之多,以此來增加空氣中的含氧量。據有關研究表明,當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的時候,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瞬時濃度量直線有規律的下降,當綠化率達到50%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則可保持正常的濃度。
不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有所不同,據“北京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測試表明,對二氧化碳具有較強吸收能力的植物,落喬有:柿樹、刺槐、合歡、泡桐、欒樹、紫葉李、山桃、西府海棠等;落葉灌木有:紫薇、豐花月季、碧桃、紫荊等;藤本植物有凌霄、山蕎麥等;草本植物有:白三葉等。
另外,綠色植物還有明顯的吸收二氧化硫、氯氣、氟化氫、氮氧化物、碳氫化物以及汞、鉛蒸氣等有害氣體功能。據日本大阪市內對40多種樹木的含硫量進行的分析表明,不同種類的植物對二氧化硫的吸收能力也有所不同,附表1是不同植物不同季節每平方米葉片的硫積累量。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二氧化硫有較強吸收能力的有海棠、構樹、金銀木、丁香、饅頭柳、白蠟等。
附表1
篇6
關鍵詞: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建設;能源與環境
作者簡介:趙兵濤(1976-),男,陜西戶縣人,上海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副教授。(上海 200093)
基金項目:本文系上海理工大學重點課程建設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6-0074-02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是研究污染物排放控制及其大氣中輸運規律的科學和技術。現有高校的“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相當部分具有專業傾向性,例如體現化工類、熱能類、礦冶類和交通類特色的“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等。為推進經濟、能源與環境(Economy,Energy and Environment,3E)工程問題的解決和適應該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需要,“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已成為我國高校能源與環境類本科專業必修或主干專業課之一。
課程建設作為教學過程的首要部分,起著重中之重的作用。結合上海理工大學培養能源與環境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定位,“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建總體目標要求密切圍繞能源動力類的專業背景和學科優勢,在服從現有環境工程專業的總體培養要求、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下,更加注重提高素質和側重專業特征,培養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設具有鮮明熱能動力類能源與環境工程專業特色的“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近年來,我們在進行“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校重點建設課程的過程中,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進,本文將從以上方面介紹“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建設的思路和做法,以期對相同或相近專業的課程建設起到參考作用。
一、體系架構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建設的具體目的即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了解大氣污染控制的基本知識,掌握從工業廢氣中去除大氣污染物的基本方法、原理及其典型凈化工藝的設計原則、方法與步驟,具有解決“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問題的基本能力。為實現上述目的,就必須建立系統化的、由理論到實踐、由基礎到創新的課程體系架構。課程體系架構的建立有助于課程結構條理化、層次明晰化。此外,課程體系架構將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有助于學生對“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知識的理解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教學體系架構總體上分為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三大部分,如圖1所示。
二、課程內容建設
在上述課程體系架構的具體過程中,理論教學是課程體系的前提和基礎。針對能源動力與環境工程相結合、相交叉的背景和特點,采用側重、擴充和壓縮等優化方法對“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學內容建設重點進行了改革探索。
教材是課程內容建設的藍本,尤其是隨著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材的合理選擇與使用顯得尤為重要。根據適用專業、授課對象和培養層次的不同,目前已有多種“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系列教材被用于課程教學,[1]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為郝吉明、馬廣大等主編的《大氣污染控制工程》。[2]近年來,由于出版業的國際化,國外的著名教材也被引進和吸納到課程教學中來,例如Noel de Nevers編著的《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2nd Edition)[3]及其影印和中譯本。這些國內外教材在內容設置的系統性、新穎性與前沿性和生動性與趣味性都具有獨到之處。經過比較,采用文獻[2]為主要教材,其他作為參考或輔助教材,相輔相成,結合學習。
為更加適應能源與環境工程專業特色的要求和需要,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與調整。主要原則是選擇借鑒、批判吸收,同時體現教學內容科學性、專業性和指導性的特點,具體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內容的模塊化。為便于全方位立體化掌握課程的結構、理清課程的脈絡,嘗試采用知識主線與模塊化教學的方式。即全部內容按照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術方法—設備設計及運行條件這一貫穿全局的主線進行,并結合具體內容將其模塊化,如圖2所示。
二是內容的傾向性與前沿性。即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努力做到結合專業特色對課程內容有所側重。例如強化了固定源燃燒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內容、典型污染物PM、SO2、NO、CO和汞的形成機理;重點講述了燃料燃燒過程中所需理論或實際空氣量理論或實際煙氣量的計算方法;簡化了大氣污染氣象學基礎,強化了高架連續點源擴散的高斯模式及其推論和在特種氣象條件下的應用;重點講述了顆粒的粒徑分布及顆粒動力學基礎,加深了電除塵器和袋式除塵器的機理、應用與設計;強化了SO2、NO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術;簡化了移動源污染控制、VOC和全球溫室效應的內容;補充了化石燃料燃燒過程中CO2的捕捉與封存以及汞污染控制的相關知識。
此外,結合所講內容的前沿性對課程內容進行更新。例如在概述部分適逢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于是著重以新標準為基礎并將其與原標準GB3095-1996進行了系統的比較與剖析,包括污染物種類、閾值、功能區分類以及AQI的技術規定(HJ 633-2012)等,以加深理解。又如在排放標準別選取與能源環境專業特色密切相關且最新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3223-2011代替GB13223-2003)比較講解,并讓學生課后登錄環境保護部網站的環境保護標準欄內查閱匯總最新的相關標準。在顆粒污染控制部分,補充了目前國內外關于PM、汞形成機制與過程、存在形態、控制方法等知識;在氣態污染控制部分,更新了再燃脫硝和催化還原煙氣脫硝的最新進展等知識;補充了CO2的捕捉與封存的最新知識,包括陸地、海洋封存以及CO2的物理化學法(吸附、吸收、低溫等)、化學鏈燃燒以及生物法等前沿知識;補充介紹了美國汞污染排放的規范以及汞的吸收、吸附等煙氣脫汞技術的最新情況,從而達到拓寬視野、增強興趣的目的。
三是內容的基礎性和應用性。課程的2、3、4、5和7章,是基礎性內容,構成課程的基礎部分;6、8、9、10章,是實際應用內容,構成課程的應用部分。課程重點和貫穿主線是由大氣污染的基本概念至基本理論,再至基本技術和設備設計。為實現在體現專業特色的前提下學以致用的目的,我們在設備設計和運行條件等內容的講授過程中引入真實的工程設計案例,以增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例如對電/袋除塵的設計、脫硫設備的設計運行等。
三、教學方法與條件建設
除教學內容外,在“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學方法上也進行了積極嘗試和探索。一是適應新的大氣污染控制形勢的發展,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與啟發式教學,根據國內外本專業發展趨勢,積極調整授課內容,使課程教學內容始終緊跟國內外的學科發展水平。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重點,講清難點;結合實際,引入課堂討論,提高學習興趣,同時注重教輔建設。
二是努力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包括提供工程實例的資料,對實用性強的案例進行分析;利用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或實習等機會,強化學以致用的能力。
三是實現教學手段多樣化。采用常規方法、多媒體方法以及網絡課堂等綜合手段授課,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和靈活性。注重重要知識點的板書教學,在強化學習效果的同時提高對知識的系統化、邏輯化、重點化的掌握能力。同時結合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制作電子教學和實施課程上網等。例如充分發揮學校課程中心的網絡資源平臺優勢,積極采用電子教案、電子課件、電子習題解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此外,還借鑒其他相近領域的教學參考,在網上提供大量國內外名校的精品課程和開放課程網頁鏈接等供學生課后參考自學。目前“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已經初步形成立體化、多手段組合的教學體系。
四是教學改革嘗試素質與考核相結合的方法。例如答疑方式從常規化向網絡化傾斜,建立QQ群或者在線答疑等,初步嘗試和探索雙語教學的有效方法,探索和改革考核辦法,現實行半閉卷或開卷考試,加強考題設計科學化,注重全程考核等。注重采用互動式教學手段,嘗試通過科研小論文等形式,培養學生查閱資料、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四、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課程建設的人員基礎。[4,5]課程建設過程中注重教師的業務素質和專業水平,以及教學方式等的培養。目前“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已形成了5人的教學團隊,其中包含熱能工程、環境工程專業的人員。教學團隊的學歷、職稱、年齡以及學緣結構較為合理。課堂教學主講教師基本具有博士學位;課程的輔導、指導等主要由青年教師負責。全體在職“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團隊成員平均年齡40歲,80%為高級職稱,80%具有博士學位,80%的本科、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的學歷教育中至少一個不是在本校完成的,40%具有在國外訪學經歷。
五、結束語
通過對能源與環境類專業“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的建設與探索,我們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條件以及師資隊伍方面的建設形成了一定特色。在今后的課程建設過程中,需要更加適應具有能源環境類專業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形勢,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專業素質的培養,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體現課程專業型、基礎性、應用性的特點,進一步深入推進“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趙兵濤.國外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材特點淺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9,(9):104-105.
[2]郝吉明,馬廣大,王書肖.大氣污染控制工程[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Noel de Nevers.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Second Edition)[M].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0.
篇7
論文致謝一:
在本次論文寫作完成過程中,得到了很多導師同學的幫助,我深受感動。在論文擱筆之前,借此機會,表達我最誠摯的謝意。
首先,我要感謝沈陽大學為我提供了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學校老師們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誨人不倦的高尚師德,樸實無華、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記,老師們教給我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為學之道,為人之善,為事之真。
在開題報告以及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我得到了金永利教授的悉心指導,從論文的選題到最終完成,金永利教授都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極其耐心地為我一遍遍講解論文的組織及編寫,及時指導我解決所遇到的難題,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指導是論文得以順利完成的重要保證。在此,謹向尊敬的金永利教授致以最真摯的感謝和最久遠的祝福。
我還要感謝工商管理學院每一位教師的幫助,使我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又進一步的豐富了自己,同時,也豐富了我的教育實踐。
因此,此時此刻,我內心充滿了感激之情,我想,這份論文,不僅僅有我的汗水,有我的思考,更凝結著金永利教授和沈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每一位教師對學生的一份關愛。如果說這份論文是我學歷和學識的證明,還不如說它是報答每一位老師的一份禮物。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我會謹記教誨,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致謝==經過將近一年的醞釀、思考、整理和寫作,論文終于完稿。
在此要感謝我研究生階段的指導老師,老師在我論文前期的選題和準備階段給予了有力的指導,并對于我選擇在線教育這樣一個研究領域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鼓勵。同時在我論文中后期的寫作過程中積極耐心的進行指導,并提出建議,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鼓勵我努力完成了論文。
同時,也要感謝在研究生階段傳授我們知識、啟發我們思維、幵闊我們思維的各位任課老師,是你們的無私奉獻幫助我們在研究生階段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感謝各位答辯委員會的答辯專家,感謝您再百忙之中給予我批評和指導,督促我日后不斷進步。
另外,還要衷心的感謝各位向;UT同學,因為有你們的一路陪伴,研究生的生活才變得更為美好。
最后我要感謝我的家人對我默畎的支持和鼓勵,感謝你們在我求學路上的支持和關懷,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i行的強大動力!
論文致謝二:
研究生生活即將結束,畢業在即,由衷感謝我的導師尚慧芳老師,感謝她在研究生期間對我的關懷和指導,同時我的導師也讓我記住,不管在任何時候,你所認真對待的每一件事情必將在將來的某一時刻對你有所幫助,我牢牢記住導師的這句話,才使我的畢業論文能夠順利完成。
感謝溫全平老師在導師尚慧芳老師出國期間給予我的幫助,同時感謝所有藝術學院曾經給與我幫助和指導的所有老師們,是你們讓我在這三年的學習生活中不斷進步,不斷走向成熟。
感謝工商管理學院所有的研究生同學,是你們的幫助讓我能擁有一個美好并值得懷念的研究生生活!
論文致謝三:
短短兩年半的MBA學習接近尾聲,遙想剛入校門時對知識的渴望和重新踏入校園的激動,此時的我則是不斷在反思和踐行所學、所得、所悟,仔細回想是不是都在實踐中踐行了,踐行的效果又如何?如何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尤其是行動學習的理論與實踐,這一新型的、領先的MBA理念的指導下,我將所學即所用發揮到了極致。通過近一年的論文構想和寫作,將行動學習的優秀成果轉化為理論研究,將行動學習中的精華沉淀下來。在寫作過程中,從開題報告到文獻研究,再到具體論證和對策研究,將這兩年半的所學都融入在這篇源于實際論文中。期間,多次優化論文結構,多次深化論文層次,以便通俗易懂。在過去的兩年中,無論是學習上還是論文寫作上,均得到了諸多老師和同學的無私幫助,衷心感謝你們的幫助,讓我在學習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首先,本人要感謝的是我的導師陳萬思副教授。其實早在行動學習實踐階段,陳老師已然是我的指導老師,她孜孜不倦的教誨,誨人不倦的師德讓我受益匪淺。論文階段,她不斷地從論文的選題、構思、結構、理論原理、案例支撐、寫作方法、資料提供和論文數據處理等方面進行細致入微的指導,并在科研項目最忙的時期,抽出寶貴的時間來對本論文的反復修改予以悉心指導。不僅如此,陳老師作為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老師,完整的診釋了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和框架,并在原有基礎上,提出了自己對中國人力資源管理的看法,見解獨到犀利,讓我對人力資源管理、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并用于實踐。千言萬語,也涵蓋不了我對陳老師的敬仰之情,陳老師,謝謝您!
其次,感謝各課程的任課老師,在短短兩年半的學習中,是你們讓我系統學習、開闊眼界、學以致用,這些必將成為我成長的基石,讓我更好的服務于企業,服務于四個現代化的建設事業。
再次,感謝班主任陳蕾老師,在您不厭其煩的監督、幫助與引導,使得本人和整個班級同學的學業能順利完成,在此,我衷心的說一聲,陳老師,您辛苦了!
從次,感謝單位的各級領導和同事,是您的鼓勵、寬容、擔當,才使得我的MBA學業如此順利。感謝所有參與勝任力模型構建項目的領導、朋友和同事們,是你們的寬容理解、積極配合和及時反饋才使得勝任力模型的構建和實踐取得成功。
感謝我的家人,謝謝你們給我鼓勵和支持,你們的默默奉獻成就了我的學業,讓我不斷前景。你們的辛苦,我銘記在心。今后的日子,我會以實際行動來愛你們,給你們一個幸福的未來,讓你們不在為勞。
論文致謝四:
時光飛逝,兩年半的時光轉瞬即逝,回想自己這兩年半的學習和生活,在想想此刻的自己,兩年半以來我身邊一直有老師有同學有室友陪伴著,而此刻,安靜的宿舍里就剩下我一個在這默默敲擊著鍵盤。相伴的美好時光總是短暫的,你們總不能一直陪伴著我,分離的時刻早晚要到來。謝謝大家在過去的時光里的細心相伴。
我要衷心地感謝我的導師吳灼亮副教授,他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淵博的專業知識讓我受益匪淺。吳老師工作繁忙但也從不忘對我的論文進行細致的指導,為我的研究指明方向,耐心的審閱我的論文,為我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沒有吳老師的指導,我的論文不可能順利完成。
在校學習期間,還曾得到許多老師的諄諄教誨和熱心幫助,令我不勝感激。無論在專業知識的講授還是人生的解惑,老師們都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在這里要特別感謝無微不至體貼關心我們的輔導員周經老師,還有負責教務工作辛苦勞累的林芳老師,我們的順利畢業離不幵老師們的無私奉獻,我將永遠不忘師恩,銘記于心!
我還要感謝身邊熱心善良可愛的同學們,在炎熱的暑假,我們為了完成論文并肩作戰,有你們在我身邊,再棘手的困難都可以順利解決,再炎熱的天氣也可以快樂度過,我們一起同甘苦、共患難,互相幫助,關愛彼此,兩年半的時間培養了我們深厚的友誼,你們是我奮斗路上最堅強的后盾,愿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
最后,還要感謝我的家人,無論我身在何方,他們都用最無私最關切的愛鼓舞著我,家人永遠是最溫情的存在,他們的支持和包容,促使我健康成長,感謝我的父母辛勤勞動,為我提供好的生活,感恩父母!
謝謝所有幫助和支持我的人,也祝愿所有同學們有一個輝煌燦爛的未來!
論文致謝五:
轉眼間,兩年多的研究生求學生活即將結束,站在畢業的門檻上,回首往昔,奮斗和辛勞成為絲絲的記憶,甜美與歡笑也都塵埃落定。在攻讀碩士學位的這段時間里,我得到了各位老師和同學的支持與幫助,是他們的支持與幫助使我不斷提高,我才能順利完成論文。
本論文是在導師韋節廷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韋老師淵博的專業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對科研工作敏銳的洞察力是我畢生學習的楷模。導師不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有了這些財富我將受益終生。本論文從初期選題、中期考核到最終成型,我的指導老師給予了大量的指導意見,老師還在忙碌的工作中擠出時間來審查、修改我的論文,幾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傾注了導師大量的心血,還有我的校外導師危永江老師,他教會我如何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而又在實踐中升華理論知識,還不顧工作勞累盡心盡力指導我的論文寫作。在此,對導師們兩年多來對我學術上的精心指導與生活上的關懷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謝。
篇8
關鍵詞:燃燒;燃燒技術;教學內容;熱能與動力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1-0055-02
目前,化石燃料在世界各國能源中占有主導地位,約占全球能源消費的87%,而且在未來可以預見的時期內,全球能源結構仍是以化石燃料為主,其他新型能源為輔的格局。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多,能源短缺已成為一個全球各國共同面臨的現實問題。由于化石燃料的大規模使用,其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目前,節能減排已成為世界各國當前和未來的重要發展目標。研究和開發高效、低污染燃燒裝置,提高燃料燃燒能量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是目前世界各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關鍵技術。
哈爾濱工程大學基于當前對節能減排的迫切需求,自2006年起,在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熱機專業本科教學計劃中,開設了“燃料與燃燒”課程;自2007年起,分別在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相關專業培養計劃中開設了“高等燃燒學”和“燃燒學的理論方法及應用”等課程。
一、“燃料與燃燒”課程定位
哈爾濱工程大學作為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學校,其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同時擁有工信部教學中心和黑龍江省級教學示范中心。作為燃燒機械的基礎,“燃料與燃燒”與大學普通物理、工程熱力學和流體力學等多門基礎課程密切銜接,課程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密切聯系實際工程應用。通過課程學習,可以拓寬學生專業眼界,了解燃燒學科發展前沿和發展重點,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動手能力。“燃料與燃燒”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2]。自2006年設課以來,“燃料與燃燒”一直作為本科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骨干基礎課程。
“燃料與燃燒”課程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我校熱機各專業方向的學生素質和教學質量。對“燃料與燃燒”課程進行教學內容改革,提高其教學質量,對于提升哈爾濱工程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在國內的影響和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二、“燃料與燃燒”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除基礎理論部分外,“燃料與燃燒”課程中工程應用部分教學內容更新很快。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燃燒技術不斷進步,燃料及燃燒裝置不斷推陳出新,相應教學內容也需不斷隨時更新,要求授課教師有堅實和廣闊的理論基礎,掌握國內外燃燒理論和技術的最新發展。
哈爾濱工程大學是我國進行船舶動力裝置研究和培養該領域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年來對高性能船舶動力裝置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承擔完成了包括工信部高技術船舶項目、省市部委項目和各級基金項目等多項課題研究,對發動機預混燃燒、擴散燃燒、均質燃燒、稀薄燃燒和低溫燃燒等燃燒模式均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多項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發表了大量的相關論文和專利。這些科研成果為“燃料與燃燒”課程教學和師資平臺搭建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對“燃料與燃燒”的教學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燃料技術、燃燒技術和燃燒裝置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為滿足教學需求,及時反映燃燒技術的最新進展,我校教學團隊編寫了《燃料與燃燒》本科教材。該教材是根據船舶動力裝置燃燒的特點,基于我校“三海一核”教學和學科的研究特色編寫的。《燃料與燃燒》教材系統闡述了燃燒的基本原理和理論;詳細講述了燃料動力學燃燒的計算方法,詳細論述了燃燒熱力學和燃燒化學反應動力學,著重介紹了船舶動力裝置涉及的預混燃燒和油滴蒸發控制的擴散燃燒;最后,為及時反映燃燒技術的研究進展,增添了新型船舶動力裝置所采用的高效低排放燃燒技術[3]。在教材的編撰過程中,大量引用了我校燃燒理論和燃燒裝置研究領域相關教師及碩博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和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教材內容豐富新穎、專業針對性強,可為我校及其他院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各研究方向本科生奠定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在掌握扎實理論知識的同時,獲取燃料與燃燒相關工程應用知識。教材強調了“燃料與燃燒”課程教學內容的系統性、理論性以及工程應用性,編寫過程中注重了教學內容的易懂性,和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實際動手實驗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通過“燃料與燃燒”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對燃料性質、燃燒現象的本質以及燃燒基本理論有一定的認識,進而掌握燃燒技術中所必須的熱化學、燃燒動力學及燃燒過程的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掌握動力機械中氣態、液態和固態燃料的相互關系和區別,以及它們的特性、燃燒特點和規律,包括閃點、著火點和自燃點,不同燃料閃點、著火點和自燃點的變化規律,以及著火的形式和條件、火焰的傳播、燃燒產物的生成機理等。課程側重預混氣的爆震、層流預混燃燒、氣體擴散燃燒和燃料液滴燃燒等與動力機械密切相關的燃燒理論[3]。
國內外對動力裝置節能減排的要求實質上推動了燃料、燃燒理論及燃燒裝置的快速發展,為確保“燃料與燃燒”課程教學內容能充分反映相關理論和技術的發展,最新國內外燃料技術、新型燃燒技術及燃燒裝置應作為課程教學的重點更新內容。“燃料與燃燒”課程先后介紹了燃料及燃料特性、化學反應動力學、燃燒理論和燃燒裝置等,涵蓋了燃料、燃料的燃燒計算、燃燒化學動力學、燃燒反應系統的守恒方程、著火理論和燃燒界限、預混燃燒、擴散燃燒、液體燃料的燃燒、固體燃料燃燒、燃燒排放控制和燃燒裝置等方面的教學內容。課程各教學模塊內容主要包括:(1)燃料,主要包括燃料的來源、種類、組成,燃料性質、參數及變化規律,燃料物性計算方法;(2)燃燒過程的物質平衡與熱平衡,包括生成焓、反應焓、燃燒焓,固體燃料、液體燃料和氣體燃料的理論空氣需求量,實際空氣供給量和空氣過量系數,完全燃燒產物生成量、成分和密度,不完全燃燒產物及燃燒過程的質量檢測,燃燒溫度和熱離解對燃燒溫度的影響;(3)燃燒與化學平衡,重點為化學反應速度及化學平衡,反應度與平衡常數的關系;(4)化學反應動力學,內容包括基元反應、質量作用定律、反應級數,化學反應速率及其影響因素、各種級的單步化學反應,鏈鎖反應;(5)燃燒系統守恒方程,分子傳輸方程,基本守恒方程,流動邊界與熱邊界層;(6)著火和燃燒界限,熱自燃理論、強迫著火、熄火、著火爆炸與熄火現象為化學動力學控制的燃燒問題,燃燒界限的影響因素;(7)預混氣的燃燒,重點為燃燒波及其區別、瑞利公式、雨果尼奧曲線、雨果尼奧曲線上熵的分布、爆震波后已燃氣的速度與當地聲速的比較、查普曼-焦格特爆震波速度的確定、爆震波的速度、開爆震性和化學反應動力學決定的爆震極限;(8)層流預混火焰,主要包括熱理論,參數對火焰傳播速度的影響,火焰駐定原理,火焰淬熄;(9)層流擴散燃燒,主要內容為伯克和舒曼理論的基本假定和求解方法、燃料射流的唯象分析(層流火焰高度和湍流火焰高度)和層流擴散火焰射流(層流射流的混合和有化學反應的層流射流);(10)氣體湍流燃燒,重點為湍流火焰的唯象方法;(11)液體燃料的擴散燃燒,主要包括單油滴的蒸發及質量燃燒速度,氣流中的燃料液滴,火焰的位置、燃料蒸汽、氧氣、產物及溫度的分布、噴霧燃燒及油滴群燃燒;(12)固體燃料的燃燒,內容包括固體燃料的燃燒過程、固體碳粒的燃燒(擴散燃燒、動力燃燒和過渡燃燒)、碳粒燃燒的化學反應(碳和氧的反應、碳和二氧化碳的反應、碳和水蒸汽的反應、一氧化碳的分解反應)、多孔性碳粒的燃燒、二次反應對碳粒燃燒的影響、碳粒燃燒速率及燃盡時間、灰分對碳燃燒的影響、固體燃料的燃燒方式和燃燒裝置;(13)燃燒排放控制,包括燃燒過程中NOx、SOx和顆粒等污染物的生成機理,影響污染物生成的因素,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技術措施(改變燃燒途徑的措施和后處理措施);(14)液體和氣體燃燒技術及燃燒裝置,主要包括船舶動力裝置(船舶柴油機、船用鍋爐和船用燃氣輪機等)的燃燒技術。
三、結論
“燃料與燃燒”是當今國內能源動力類本科專業前沿課程之一。作為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熱機專業方向的一門核心基礎課程,“燃料與燃燒”在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本科教學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對““燃料與燃燒”課程教學內容設計的探討,確定了以船舶動力裝置共性燃燒理論作為基本的教學內容,用國內外最新燃料與燃燒技術的發展更新課程教學內容,以期夯實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擴展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根據燃料和燃燒應用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船舶發動機行業燃燒技術的發展,及時更新、豐富和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是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通過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改革,我校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表明,“燃料與燃燒”課程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蘇磊.《燃燒學》教學有感[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4):134.
篇9
我國的二線城市是經濟發展稍遜一些,但有一定經濟、政治地位,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吸引力的城市。在二線城市中,長春是東北老工業基地中心城市之一,是我國最大的汽車工業城市,有為機動車快速增長提供機會的基礎;同時長春也是我國第二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之一,有為低碳交通建設提供保障的機會;而且,長春是我國第一個規劃地鐵的城市,是我國第一個建成輕軌線路的城市。所以,以長春市為例探討二線城市低碳交通的實現途徑,可以為其它城市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長春市低碳交通發展現狀
低碳交通是一種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交通發展模式,其核心是通過不同手段盡可能降低交通出行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根據研究,城市客運各種交通方式的碳排放強度為:私人小汽車>出租車>常規公交車>軌道交通>自行車。可以看出公共交通和自行車是發展低碳交通最應該倡導的交通方式。近幾年,長春市的城市交通問題越來越受關注,政府也采取了相應措施推進公共交通的發展。
1.長春市公共交通的現狀。長春市的公共交通由常規公交、軌道交通和出租車構成。到2013年底,全市有公交車輛5121輛,共完成客運量78045萬人次。有輕軌351列,有軌電車29輛,共完成客運量7235萬人次。表2是2009年~2013年長春市公共交通基本情況。
長春市公交線路里程增長幅度較大,近五年來以年均31.5%的速度增長,尤以2011年增長最快(如表2),到2013年,全市公交運營線路網長度為5172公里。目前,長春市擁有公交線路242條,有公交專用車道29條,預計2015年底,公交專用車道里程將達到212.8公里。同時,軌道交通系統規劃19條線,現擁有7條線路,地鐵1號線和地鐵2號線均在建,預計在2018年全面開通運營。已投入使用的輕軌3號線和輕軌4號線的里程有48.23公里。長春市還有54路和55路有軌電車也在承擔著大量的居民出行,54路有軌電車線路全長7.6公里,55路有軌電車在2014年8月正式開通,全長9.62公里。此外,還有正在建設的北湖快軌。現有7條線路全部建成后,長春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達到89公里。
在大力建設線路的同時長春市也加緊了場站的設立。近幾年,長春市共新建公交候車亭654座,新建和改造公交站牌794座。同時,為向“公交都市”標準靠攏,還新建公交停車場3萬平方米,但仍保障不了公交車輛的停車需求。根據國家標準,按照每臺公交車100平方米停車場計算,長春市至少應有51萬平方米的停車場,而實際上現在還不到12萬平方米。
為減少交通碳排放,長春市對原有老舊公交車輛進行了更新,投入使用氣電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公交車。到2014年,長春市新能源混合動力車有206臺,有少量純電動公交車已在160、6路等線路上試用。在交通碳排放計算中,出租車碳排放相對較高,但作為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出租車以其相對方便、快速、舒適的特點滿足著居民出行的需求,因此,長春市對出租車也采取一些措施引導其向低碳方向發展,像允許拼車、允許改裝天然氣等。而且從表2可以看出,在連續四年穩定出租車數量之后,2013年還投入了7301輛新車,大大緩解了出行打車難的問題。
2.長春市慢行交通的現狀。慢行交通是一種引導居民從依賴私家車向公共交通方式轉移的交通模式,它以步行、自行車、“自行車+公交”、“步行+公交”等方式為主。現如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機動化水平的提升,慢行交通逐漸被人們弱化。據統計,長春市自行車出行比例為7.5%,而在1997年的時候該比例能夠達到39.4%,這種變化趨勢是不利于低碳交通發展的。因此,長春市正積極規劃步行和自行車網絡系統,提出要建設38條城市級慢行廊道,總里程將達到483.17公里。其中,2015年長春市將建兩條“綠道”,分別是長春世界雕塑公園到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和南環城路到八一水庫。
雖然長春市的客運交通在不斷地向“公交都市”標準靠近,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低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夠,交通規劃不合理,清潔能源運輸工具投入不多,低碳交通保障措施實施不到位等。這些問題的存在無疑是低碳交通發展的障礙,因此要以減少碳排放為目標,從多渠道多途徑著手,積極建設城市低碳交通。
二、長春市低碳交通實現途徑
從低碳交通的概念提出以后,國內外學者就致力于低碳交通的各方面研究,其中如何降低和減少交通碳排放一直是一些學者關注的重點。國外學者從三個角度提出低碳交通實現的策略,即避免、轉移和改善;而國內學者主要從技術、管理、規劃、制度、觀念五個方面著手降低碳排放。國內外學者所提的方法策略幾乎覆蓋了方方面面,但這些手段和措施能否適用于任一個城市還要取決于該城市的發展狀況和實際約束。因此,結合長春市等二線城市的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可操作的低碳交通發展途徑是論文嘗試實現的。
1.控制交通出行,避免不必要碳排放。要控制交通出行需要從土地利用著手,通過土地利用和交通規劃一體化,提高土地使用強度,增加土地混合利用程度,構建緊湊型城市。
(1)借運輸廊道發展之力,保持城市緊湊性。在城市大運量交通方式,如輕軌、地鐵、快速公交等的主要線路周圍建立高密度用地,使人們能借助交通方便地實現就業、購物、看病等服務。早在上世紀初,日本的東京、大阪的城市軌道交通公司就沿軌道線路建立了新城區,既方便人們出行也保持了城市的緊湊型發展。南美洲的庫里蒂巴在實施快速公交系統之后就沿著線路建立了兩個高密度發展區域。
長春市現有建成和在建的軌道交通線路7條,這些線路穿越中心城區部分再重新規劃有些難度,因此應把重點放在線路所在新城區和未建區域,主要是城市環城路以外地區。重點開發這些區域的軌道線路沿線,建立一些工廠、醫院、大型商場、市場、娛樂設施等,利用軌道交通之便減少人們出行對小汽車的依賴,同時也減少在其它地區建立這些設施帶來的城市擴張。
(2)借“交通引導開發”(TOD)之勢,保持土地的集約利用。“交通引導開發”(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TOD)是一種全新的城市規劃理念,其核心是依賴大容量公共交通(如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的樞紐進行城市土地混合開發利用,以減少出行距離。香港就是TOD成功應用的典范。在香港,80%以上的居民出行采用公共交通,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距離地鐵站500米范圍內,而且公交支線和步行系統非常發達,極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
長春目前正在積極建設軌道交通、修建換乘樞紐,在這個過程中應考慮TOD模式的應用。對新建和待開發區域,應以綜合樞紐為中心,在400米~800米范圍內建立集吃、住、娛樂、就業、上學為一體的城市社區,提高土地混合利用程度,減少使用小汽車。而對已建成城區,可以將TOD思想應用到停車換乘(Park&Ride)規劃上,在火車站或地鐵站附近建立大型停車場,使居民能方便地由小汽車出行轉為大運量的公交出行,以減少交通碳排放。
2.限制小汽車使用,轉移交通碳排放。轉移是通過各種手段和措施使居民出行從高碳排放交通方式轉向低碳排放交通方式,這就要求不僅要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還要嚴格控制小汽車的使用。
(1)借公共交通之手,減少小汽車依賴。通過發展公共交通,減少交通擁堵,降低碳排放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像泰國的曼谷,在發現依靠小汽車出行造成嚴重交通堵塞之后開始積極建設公交系統,1999年開設空中列車,2004年建設地鐵系統,2010年投入機場軌道交通。像雅加達雖然在2004年才投入快速公交系統,但卻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網絡。
汽車工業是長春的支柱性產業,也是國家振興和鼓勵的產業,因此政府面臨著一方面要支持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還要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無疑大力發展公交是最佳的選擇。目前,長春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為41.2%,離“公交都市”的標準還有差距。所以,要積極改善常規公交,可以通過增設并保證公交專用車道的使用、縮短公交車輛時間間隔、改善車廂環境等措施實現;同時,要建設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統,構建地下、地上、空中一體的網絡,逐步確立以軌道交通為主體的公交系統。
(2)借慢行交通之便,增大公共交通使用。在很多發達城市,地面公共汽電車、輕軌等常常作為大容量軌道交通的輔助系統,如新加坡。但就長春現在及未來幾年的情況看,軌道交通和常規公交系統都應該是主體發展對象,自行車、電瓶車應作為低碳出行輔助系統。自行車是環保低碳的出行方式,在德國每1000名居民就有860輛自行車,而且城市內有自行車專用車道,有自行車停車站。
在低碳交通發展的壓力下,長春市要積極建設慢行交通。應在38條慢行廊道的規劃指引下,快速建設自行車道和步行道路,做好與公交網絡的銜接;同時開啟自行車租賃試點,并慢慢推進。此外,電瓶車碳排放相對較小,應逐步用其取代摩托車,可以借助自行車車道行駛,以完善低碳出行輔助系統。
(3)借政策手段之規,控制小汽車使用。用政策手段控制小汽車的使用也是向低碳交通方式轉移的有效措施。在歐洲許多城市的市中心禁止小汽車通行,這就給行人提供了更多的步行空間,但同時也要求市中心公共交通要能夠保障行人出行方便。像英國的諾丁漢在市中心劃出了一個區域,該地區禁止小汽車進入,并且有發達的輕軌網絡;而波哥大則是在無車區域建立了有300公里長的自行車道。長春在短期內還做不到劃歸這樣的無車區域,但是可以在市中心公交網絡足夠發達之前采取經濟手段控制小汽車出行,即在市中心一定區域內實施擁擠收費,并適當增加中心地區的停車收費標準。此外,應適當增多小汽車限行道路,以此來控制小汽車的使用。
3.運用低碳技術和政策,改善交通碳排放。
(1)借低排車輛之利,降低碳排放強度。機動車是汽油、柴油的消耗大戶,也是碳排放的罪魁禍首之一。想減少碳排放,就要使用低排放車輛,即用清潔能源車如混合動力車、電動車等代替汽油、柴油車。瑞典的斯德哥爾摩2000年時在全市就開始使用清潔能源汽車,并在10年間使全市所有公共汽車都成為清潔能源車,而且85%的機動車也為清潔能源動力車。長春現在已有部分公交車輛是氣電混合動力車,但所占比例不高,而且集中在幾條重要線路上,所以應先用混合動力車代替原有汽油、柴油車,然后再逐步在市場上投放純電動車。
(2)借制度標準之尺,使用低排放車輛。促進低排放車輛使用還有一個政策手段,就是規定車輛的排放標準和燃油經濟性標準。像歐洲的一些城市,只有符合排放標準的車輛才能夠在市中心或者劃定的環境區通行。長春市可以在現有政策基礎上制定階梯式排放標準和燃油經濟性標準,即城市不同區域劃分不同標準,相應標準的車輛在相應區域內使用,高標準車輛也可以在低標準區域內使用。
另外,在國外很多發達城市普遍引入經濟手段來促進清潔能源車輛使用。日本對購買低排放車輛的個人實行綠色稅收,同時政府為購買低排放車輛的企業提供補貼。在斯德哥爾摩,個人使用清潔能源車可以免收擁堵費,還可以免費停車。長春現在對更換低排放車輛的運輸企業給予補貼,對個人購買小排放車輛給予購置稅優惠,除此之外,還應逐漸引入綠色稅收、綠色補貼,用經濟手段來促進低排放車輛的使用。
(3)借科技發展之梯,建設低碳交通系統。在低碳交通技術應用中,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綜合運輸系統也是不容忽視的。像波哥大的快速公交系統能根據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帶來的實時信息調節公交頻率。韓國的綜合運輸系統能為交通使用者和交通管理者提供實時的運輸信息,便于管理者疏導交通,也避免了使用者在交通擁擠時帶來的額外負擔。而且,這個系統也包含很多低碳技術,如能優化車輛排放、道路使用節能設施等。長春市信息技術和低碳技術在交通領域中的應用還是有所欠缺,眼下應該借發展公交都市的契機,建設智能公交系統,同時逐漸將低碳環保技術應用到運輸領域中。
三、結論
篇10
關鍵詞:高科技產業集群;共性技術;合作;動力機制;模式
一、 引言
產業共性技術是對整個行業或產業技術水平、產業質量和生產效率都會發揮迅速的帶動作用,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一類技術,或者是指在很多領域內已經或未來可能被普遍應用,其研發成果可共享并對整個產業或多個產業及其企業產生深度影響的一類技術。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正式提出“強化基礎性、前沿性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產業共性技術被很多國家和政府作為促進一個國家產業技術的發展與科技進步的重要科技政策。
高科技產業是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和創新過程中最為典型的,也是應用最多的產業,因而研究高科技產業共性技術最能表現共性技術特征和屬性。有調查顯示,20世紀80年代之后,高科技產業、中等技術產業、低技術產業中合作研發占三種技術總合作研發的比例的演變趨勢表明高科技產業研發合作比例從50%上升到80%,中等技術的企業研發合作比例從40%下降到20%,低技術企業(例如食品)合作研發比較少。國內學者鐘書華(2000)進行了技術類別的合作創新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合作創新中高新技術的占51.8%,中間技術占22.3%,傳統技術占7.7%。學者研究表明合作研發模式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孫彩虹(2009)構建了企業核心技術并行研發①模式,并得出此模式下企業投入的研發資源多于單獨合作或非合作的研發投入資源。近年來合作研發在高科技產業內逐漸成為研發的重要組織形式,在研發過程里,企業會綜合各種因素,選擇適合的研發模式。關于合作研發學者們也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atallah(2004)研究了同質產品不同目標政策制定者對合作與非合作并行研發模式的偏好程度不同:企業偏好高度的技術溢出和低的信息共享,傾向于合作研發,消費者偏愛中等程度的溢出和信息共享。hertog和thurik(1993)認為并行研發模式在高技術行業非常顯著,合作研發在總研發中的比重與企業規模、市場集中度、資本密集度有關。cohen和levinthal(1989)基于吸收能力的視角指出了非合作研發可以促進合作研發。
我國學者也就共性技術合作研發進行了相關研究,如馬亮,馬穎(2010)從共生理論的角度研究產業共性技術合作研發的問題,認為參與合作研發的科研院所、大學和企業是共性技術合作研發共生關系的共生單元,采用互惠共生模式獲得新的能量分配。肖阿妮(2011)將共性技術研發合作組織模式分為項目組織、產業技術聯盟、研發基地和國家共性技術研究機構。由此可見,從理論研究和實證角度均表明合作研發或以合作研發為主的研發模式有利于提高共性技術研發效率,促進創新成果。
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和創新推動了產業集群的形成,產業集群的發展又能促進共性技術合作研發的動力。因而基于產業集群共性技術對于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高科技產業集群共性技術研發過程中更傾向于采用合作的形式,因而研究其合作的驅動力和模式是重要的課題。
二、 高科技產業集群共性技術合作研發驅動力
1. 解決市場和組織失靈的驅動力。由于共性技術研發具有基礎性、開放性、外部性、關聯性、外溢性等公共物品的特點,且面臨巨大的前期投資風險,從而企業研發存在對共性技術開發不夠重視,積極性不高,研發成果與企業需求聯系較弱、權責不夠明確、運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導致共性技術研發主體缺位,研發和供給不足,投資不足,技術創新的力度不夠,供給存在市場失靈和組織失靈②,加之高科技產業集群具有促進企業衍生、技術外溢性強等特點,從某種程度上更加劇了市場和組織失靈。產業集群共性技術研發市場尚未形成,政府引導作用不足,創新主體錯位。研發企業投入了共性技術研發成本,相應地減少了對競爭性技術的投入。共性技術制約著企業競爭技術的發展時,企業也面臨不得不研發共性
技術的抉擇。因此,高科技產業集群內部組建共性技術合作組織,一方面克服了單獨研發技術溢出產生的損失。另一方面因為合作減少了在共性技術研發方面的單獨投入,而有更多的資金投入競爭性技術,從而在產品市場處于有利地位。
2. 獲取技術標準的驅動力。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世界范圍內的技術標準競爭越來越激烈,技術標準已經成為國與國之間、企業間競爭追求的對象,企業、研究機構參與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重要的原因是可以最大限度接近未來的標準。很多高科技產業集群企業組成產業聯盟,致力于行業標準的制定。例如,“信息設備資源共享協同服務”標準工作組充分利用閃聯產業聯盟已有100多家成員的技術優勢,致力于3c融合標準的制定,并于2008年7月通過國際標準組織iso/iec的fdis投票,由此中國閃聯標準正式成為全球3c協同領域的第一個國際標準,聯盟成員獲得技術標準,確保閃聯標準在技術方面的在全球的持續領導地位。
3. 提高集群創新能力的驅動力。相比小企業來說,政府的資金資助更傾向于投給大公司或有極強研發實力的機構,但是如果企業間組成技術聯盟等形式,則聯盟很可能就會獲得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援助,例如支持閃聯聯盟標準產業化的資金主要來自于閃聯發起企業和公共財政。在高科技產業集群里,技術溢出一般較高且相對容易,集群內企業共性技術合作研發能促進集群創新能力提升,合作研發一般優于企業獨立研發所獲得的收益。
三、 高科技產業集群共性技術合作研發模式
產業集群共性技術創新主體一般是政府、大企業集團、研究機構、行業協會,以及這些創新主體要素的聯合體。從我國產業集群共性技術研發創新實踐看,高科技產業集群共性技術合作研發主要有以下模式 1. 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為依托。這種方式主要是政府通過設立專項科研計劃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企業和科研院所通過申報各類政府課題的形式承擔,共性技術研發方向以及考核等由政府相關部門(如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以及各級政府科委、經濟信息化委等相關部門)牽頭,組織有關行業內專家學者訂立方向和參與共性技術考核。“十五”期間,政府曾設立863電動汽車專項計劃,投入達9億多元,專項計劃包含了多能源動力總成、電動汽車驅動電機、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三種共性技術。“十一五”期間,國家增加了對電動汽車投入,總投入達到11.6億元。“十二五”電動汽車863專項計劃一期已經啟動,國家投入7.38億元。廣東省科技廳為了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當地無限射頻識別(rfid)產業集群發展,從2008年起設立“廣東省產業共性技術重大科技專項”。“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中的“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技術”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支撐的重點是重大公益技術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
2. 根據市場需求,單個企業和科研院所自發合作。企業和科研院所等往往觀測到某項共性技術具有良好的市場應用價值,找到合適的研發合作對象后進行共性技術開發,并事先討論好權利和義務分配。這種模式發揮了科研院所基礎研發能力強,研發設備和理念先進的優勢,也能發揮企業與市場需求聯系緊密的優勢,然而企業和科研院所必須承擔共性技術研發的成本和失敗的風險。北京中關村動力電池產業集群北大先行科技產業有限公司由東圣投資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學合作創建。北京大學化學院建有的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心擁有材料研究、電池工藝研究、電池及電池材料檢測等三個研究室,并可自由使用世界銀行貸款及國家“985”、“211”等重大計劃投資的數千萬元測試設備。公司以北京大學雄厚科研力量和東圣投資公司的充足資金和管理優勢為依托,已研究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鋰離子電池生產技術。
3. 合作形成產業聯盟。產業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企業及其他組織聯合致力于技術創新的合作組成的組織。其他組織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術中介機構及相關政府部門。聯盟具有集中研發資源、分擔研發成本、優勢互補的優點,往往是一種相對較為松散的組合方式,然而因為數量較多往往容易產生協調困難和目標不一致等問題。中關村首都鋼鐵服務產業聯盟成立于2010年,由中信國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公司與北大先行科技產業有限公司共同發起,北汽福田、中航長力聯合、清華大學、中科院理化所等科研院所積極響應,中冶京誠工
技術有限公司、鋼鐵研究總院、首鋼總公司、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北京冶金設備研究院、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金自天正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學和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等9家鋼鐵服務與生產單位共20多家企業和機構共同成立,該聯盟則是企業科研機構組成的聯盟,聯盟重點開展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的聯合攻關,共建行業研發平臺,推動研發資源的開放與共享,聯合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旨在提升首都鋼鐵服務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此外,數字電視產業技術聯合體是由北京兆維電子有限公司等企業組成的,致力于數字電視關鍵共性技術的開發。聯盟結合研發資源,優勢互補,獲得共性技術的機會大。數字電視產業聯盟花費600萬成本,成功開發了hdtv的接收技術,所有聯盟的成員都基本掌握了這個技術。如果聯盟內的一些企業,如北京的牡丹集團和北京廣播器材廠不加入聯盟,以他們的資金和研發能力是不可能掌握hdtv接收技術。
四、 結束語
高科技產業通過共性技術創新主體間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組合與協作,建立適應環境的變化而形成的促進產業集群創新的系統,合作研發創新系統實施模塊化④決策。在合作研發過程中發揮各合作研發主體,設計合理可行的模塊化合作組織;根據高科技產業集群產業特征、產業內和產業間共性技術的特點,和對產業和集群競爭力提升的作用的不同,確定不同的內容模塊,以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多方籌集合作研發支持基金,積極吸引集群內企業集團、科研院所等共同出資,吸收社會資金,投資主體多元化,以保證共性技術研發的經費,并適當規避風險;實施階梯式研發,對于集群和企業發展最重要的模塊先研發。
注釋:
①并行研發模式是指合作研發和非合作研發同時存在。
②共性技術的外部型特點導致共性技術容易發生技術溢出,技術溢出的存在使得研發企業無法獲得研發共性技術的所有收益,客觀上降低了單獨研發企業研發的積極性。理性的企業都存在搭便車的心理,都期望別的企業研發共性技術,自己通過搭便車的方式收益。即使有些研發共性技術會獲得政府補貼,但是政府補貼能否完全彌補產生的外部性是不確定,研發企業承擔者很大的外部性損失。
③李紀珍(2006)按照共性技術涉及的層次角度分為:產業間共性技術、產業內共性技術、企業內共性技術。產業間共性技術是指為多個產業提供技術平臺,如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產業內共性技術是能為本產業內部的多個企業提供技術平臺。如電池的無汞技術。企業內的共性技術一般指為企業內部多個產品而直接應用,一般不向外擴散,類似企業的核心技術。一般指的共性技術多為產業間和產業內共性技術。
④青木昌彥解釋“模塊化”是按照某種規則,一個復雜的系統或過程和若干能夠獨立設計的半自律的子系統的過程相互整合或分解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鐘書華.我國企業技術聯盟的現狀分析.科研管理,2000,(4):32-35.
2. 孫彩虹.技術溢出下企業合作研發博弈分析和協同問題研究.重慶大學博士論文,2009.
3. gamal atallah,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2004,(volume 43,issue 4):435-447.
4. hertog, r.g.j. den and a.r. thurik, determinan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d: some dutch evidence.de economist,1993:141(2):279-289.
5. cohen and levinthal, innovation and lear- ning: the two faces of r&d. the economic journal, 1989,(99):569-596.
6. 馬亮,馬穎.基于共生理論的產業共性技術合作研發問題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11):140-141.
7. 肖阿妮.產業共性技術r&d合作組織形式及其運行機制研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8. 劉芹.高科技產業集群共性技術研發激勵.資源開發與市場,2012,(7):632-635.
9. 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總體組,“十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進展.汽車工程,2003,25(6):533-53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號:71003070);上海市教委重點課程建設(產業經濟學);上海理工大學博士科研啟動經費(項目號:1d10303002)。
作者簡介:劉芹,上海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