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上漲探討論文

時間:2022-02-12 04:29:00

導語:國際油價上漲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油價上漲探討論文

一、當前國際油價上漲的特點及原因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石油價格出現過四次大漲,前三次分別為:第一次發生在1973年,起因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即阿拉伯國家打擊以色列,作為對以色列支持者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的報復,歐佩克聯合限制了石油產量,國際油價從3美元/桶上升到10美元/桶;第二次是1979年,導火索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和1980年的兩伊戰爭。受之影響,伊朗石油產量大幅度減少,國際油價從13美元攀升到34美元;第三次發生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石油供應緊張,促使油價躍升到40美元以上。之后,國際油價逐步回落,1998年甚至回到10美元左右。2002年以來,國際油價進入新一輪上升期,特別是從2007年起,油價上漲速度明顯加快,成為全球經濟社會舞臺中表現格外搶眼的重大事件。

關于油價上漲的原因,不同利益主體各持不同觀點。歐佩克成員國認為,油價上漲是美元貶值和投機炒作的結果;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則堅持稱,歐佩克國家不隨石油需求增長提高供給是油價高漲的主要原因;國際能源署則指出石油庫存偏低導致了油價連創歷史新高;還有一些機構認為,地緣政治是國際油價上漲的導火索。

筆者認為,與前三次受戰爭(政治因素)影響中東地區限制石油供給引發的價格波動不同,本次油價上漲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表現為:

(一)石油需求快速增長和供給面臨較大制約導致供需預期偏緊

自2002年以來,全球經濟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在經濟增長高度依賴石油消費的化石經濟時代,以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人口大國為代表的經濟體的快速增長導致了國際石油消費的大幅度提高,由此導致國際油價逐步上升。按照經濟學理論,當一種商品價格上漲時,消費者要么減少該商品的消費,要么改用其他替代品;另一方面,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生產者會提高該商品的生產,增加供應,從而使商品價格降下來。

但是,現實的情況并非如此。從需求來看,雖然高油價使沒有實行油價補貼制度的發達國家的人們減少石油需求,如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資料,經合組織國家的石油需求出現連續三年負增長。然而,由于世界頭號石油消費大國美國和經濟高增長的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以及新的用油大戶中東地區都對國內成品油進行補貼,因此,國內消費者對國際油價上漲并不敏感,石油消費照漲不誤。這樣,沒有油價補貼的國家因高油價而減少的需求,會被實施油價補貼的國家強勁增長的需求彌補。兩者相抵,全球石油需求不降反升。從供給來看,石油生產國對油價上漲也不敏感,高油價并沒能刺激石油生產國增加石油供給。主要原因:一是歐佩克國家是高油價的最大受益者,高油價符合他們的利益,在石油資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主觀上他們不愿增加石油生產,而是留著未來賣更好的價格,客觀上這些國家的煉油能力已接近飽和,增加新產能需要時間;二是英國、挪威、墨西哥等部分非歐佩克石油生產國的石油生產已經開始大幅度下降,即使是第二產油大國俄羅斯也已經在2007年就進入了“峰值”。

這樣,一方面全球石油需求有增無減,另一方面石油供給增長乏力,其結果必然通過漲價來平衡。再且,石油現貨交易是以期貨市場價格為核心定價,石油的不可再生性使高增長的石油需求預期自然地轉為中長期石油稀缺預期,從而推動油價的快速上漲。

(二)美元對主要貨幣持續貶值是油價上漲的直觀反映

國際石油價格一直都是以美元作為主要報價和結算貨幣,80%左右的石油貿易以美元結算。美元兌主要貨幣的變動情況直接影響著國際石油價格的走勢,兩者之間存在高度負相關關系。受到美國財政、貿易“雙赤字”和次貸危機所導致經濟下滑等因素的影響,美元兌主要貨幣發生了較大幅度的貶值,從而自然帶來油價的上漲。據歐佩克計算,美元每貶值1%,國際石油就上漲4美元/桶。

(三)投機炒作對高油價具有推波助瀾作用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的股市、房市不斷下跌。石油期貨市場是金融市場的一部分,石油具有金融產品的屬性,在股市不景氣、房地產價格下跌,以及石油供求基本面有利于做多的情況下,養老基金、對沖基金等投資基金源源不斷地涌入石油商品期貨市場,推動了石油價格的上漲。根據有關報道,目前國際石油市場上,有數百億美元的指數基金投資于石油期貨。同時,一些投資銀行通過對外石油供求關系偏緊的信息和價格上漲預測等方式,誘導石油期貨交易,推動石油價格上漲。

(四)地緣政治不穩定導致市場對石油供應緊張的擔心

伊朗和尼日利亞分別是全球第四大石油和第八大石油輸出國,因核計劃原因,伊朗與西方關系緊張,石油出口面臨西方國家封鎖的風險;尼日利亞則受國內武裝分子的破壞,石油出口波動比較大,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這些都使市場擔心石油供應受阻。另外,部分主要生產國煉油廠不時發生問題,也使供求關系脆弱的石油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出現價格上漲。

從本質上講,供求關系是國際油價上漲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其他因素對油價的影響最終仍然還是通過供求發生作用。當供求因素決定了油價的根本走勢后,其他因素就會成為催化劑,會加速油價的上揚或下跌;當然,某些時候其他因素也會轉變為主要因素,起到關鍵性作用。

二、未來國際油價的走勢預測與影響分析

關于未來國際油價的走勢,不同的機構和專家有不同的觀點。國際投資銀行高盛認為,國際油價將繼續上漲,并在不久的數月內將突破150美元,未來幾年內將可能達到200美元。摩根斯坦利的研究也提出,供給制約和總需求的增長將輕易地把國際油價推高到150美元以上。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預測,隨著世界需求減少和產量增加,世界石油價格可能在三年到五年后降到104美元至108美元。雷曼兄弟甚至認為,國際油價將下降到80美元至100美元。

筆者認為,判斷國際油價的走勢,必須看從前述四個影響來分析。一是石油供求逐步偏緊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全球53%的石油用于生產汽、柴油,另外的47%用于生產化工產品,只要人類沒有能夠擺脫對化石資源的依賴,只要汽、柴油消耗大國不取消補貼政策,對石油的需求就會繼續保持增長,而在供給方面的制約卻是不言而喻。二是美元弱勢格局將繼續維持一段時間。雖然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均稱將采取政策手段穩定美元匯率,維護美元的地位,但美元的走勢主要受美國經濟的影響,只要美國經濟沒有出現大的起色,美元就難以走強。從目前的情況看,受次貸危機和高油價的影響,美國經濟最近1-2年內走出低谷的可能性不大。三是投機基金做多意愿不減。從投資銀行和基金分析師發表的預測來看,做多石油期貨的觀點仍然占多數,說明很多機構還在看好價格的上漲。而且,這些機構為了證明自己預測的正確,不排除進一步人為推高石油期貨價格市場的可能性。四是地緣政治的緊張關系近期內不會消除。伊朗與西方國家的不和、以色列與伊朗的對立、尼日利亞國內武裝沖突等矛盾將繼續威脅石油供給的穩定性,加大油價的波動。按照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國際油價在短期內還會繼續上漲,最終上升到足以迫使新技術的運用、能源效率的提高、替代能源步伐的加快,從而導致石油絕對消費量的減少,改變石油需求預期,才會抑制石油上漲的勢頭。但這不是短期之內能夠做到的,當然,期間不排除石油價格出現階段性下降的現象,寬幅波動將是一種常態。

國際油價迅猛上漲且持續6個月站在100美元以上,不禁令人們回想起了前三次石油危機的情況:經濟停滯、物價飛漲、股市下跌。在經濟社會生活高度依賴石油資源的時代,油價高漲自然引起人們對全球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擔心。事實上,盡管各方面意見不一,但與伴隨高油價而來的全球經濟增長放慢、物價上漲、股市下跌已經發生了。因此,要對油價上漲給予高度重視,合理評估它所產生的影響。

(一)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隨著石油價格的不斷攀升,以玉米為原料生產生物燃料變得有利可圖,導致工業用糧需求快速增長,這些新增的邊際性玉米需求導致玉米價格大幅度上漲。隨著大量土地被用于生產玉米,其他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減少,價格也跟著出現大幅度增長。這樣油價、糧價聯動上漲,加上礦產等基礎資源價格的上漲,通過各自的渠道向下游傳導,導致汽柴油、食品、消費品等價格上升,從而引發廣泛領域的通貨膨脹。今年以來,很多國家的CPI漲幅都超過了兩位數;美國的CPI上漲也在4%以上,創18年來新高;歐盟成員國的CPI漲幅以連續數月超過3%,高于歐洲央行確定的2%調控目標;越南5月份的CPI甚至高達25%。

發生在全球范圍內的通貨膨脹,侵蝕了工薪階層勞動收入的實際購買力。作為補償,他們自然要求增加工資收入,否則就會減少勞動供給,結果是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放慢。根據一些國際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油價每上升10美元,將導致全球GDP總值下降0.5個百分點。按此推算,今年以來,國際油價平均價格比年初已上升了20美元以上,將使全球GDP增幅下降1個百分點。假若下半年油價達到150美元,按全年均價上漲30美元計算,全球GDP將下降1.5個百分點。更為嚴重的是,油價高漲剛好和次貸危機交織在一起,從而進一步放大了油價上漲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當然,由于各國經濟對石油的依賴程度不同,受影響的程度也不一樣。日本由于能源利用效率比較高,能耗低,加上日元升值的抵消,油價上漲對其GDP增長的影響不大。美國雖然是第一石油消費大國,但由于它的服務業占GDP的80%左右,制造業只有13.7%,且美國對成品油價格進行補貼,因此,從目前看,高油價對美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有限,遠小于次貸危機的影響。

綜上所述,高油價使全球經濟告別了2003-2007年的高增長(4.9%)、低通脹(3.6%)的黃金時期,正在滑向低增長、高通脹的邊緣,如果石油資源價格上漲的勢頭得不到遏制,全球經濟陷入滯漲的風險將進一步增大。

(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石油消費大國,2006年消費量達到3.49億噸,其中1.68億噸即48%來自進口,國際油價飆升對中國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雖然國家控制成品油價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減弱國際油價高漲對國內CPI上漲的沖擊,但它也對我國經濟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增加了財政補貼。為應對今年以來高居不下的價格水平,政府暫緩成品油價格調整步伐,以維持國內成品油的低價格。由于我國原油價格已經和國際市場完成接軌,國際油價不斷上漲造成了國內原油與成品油價格“倒掛”進一步擴大,煉油企業的虧損不斷增加。為此,政府財政需要對煉油企業進行補貼,以激勵煉油企業繼續生產,保證國內成品油市場的供應。如僅4月份,中石化就獲得政府財政71億元的進口原油補貼,5月末進一步增加到123億元,為3年中單月補貼數最多的一次。

二是導致國內成品油供給不足。盡管有國家財政補貼,但由于補貼數額仍不足彌補虧損,即使是享受補貼,煉油廠的煉油動力也不足,更何況沒有獲得補貼的民營煉油廠,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國內成品油供應減少。另一方面,隨著國際成品油價格和國內的價差越來越大,部分經營者形成了漲價預期,他們不惜冒險囤油以期待成品油價上漲而獲利。這就是近期以來國內出現“油荒”的主要原因。

三對下游行業造成嚴重影響。石油被稱為“工業血液”,國際油價上升對電力、煤炭、化纖、棉花、金屬、建材等多個行業產生重大影響。當然,不同行業受到的影響是不均衡的。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行業是交通運輸、石化產業、建筑材料、非金屬礦物質、金屬制品等產業;農業、紡織業、建筑業、汽車產業也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化肥、農藥、涂料染料、純堿、塑料、化纖等行業,都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影響。

近期中國提高國內成品油價格的影響及建議

在國際石油價格持續大幅度上漲、各國政府紛紛提高成品油價格的背景下,中國繼續維持成品油低價格的做法,已日益暴露其弊端,嚴重影響了國內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各行業的協調發展。為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于6月20日起汽、柴油價格每噸提高1000元,平均提高幅度為15%左右;電價每度提高2.5分。上一次提價時間是2007年11月1日,成品油平均價格提高了8%。

成品油價格的提高,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國內煉油廠增加供給、緩解成品油供應緊張的局面,同時也有利于減少國家財政補貼。當然,成品油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將通過價格的傳導,推動下游產業價格的上漲,但是由于石油消費在我國能源消費中僅占20%左右,在CPI價格指數的權重僅占3%-4%,而且國家還配套出臺了對農業、公交等行業的供應保障和價格控制政策,因此此次提高成品油價格對整體通貨膨脹的影響是溫和的。盡管如此,在國際油價上漲還沒有見頂的情況,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加以應對。

一是穩步推進成品油價格改革,逐步理順國際石油價格和國內成品油“倒掛”問題。盡管本次成品油價格提高幅度比較大,但國內汽油、柴油的價格仍然比國際價格低25%左右。這個問題不解決,國內“油荒”和成品油走私等現象就難以消除。為此,要積極創造條件,繼續推進成品油價格改革,不斷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擇機實現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接軌。

二是努力探索能源替代新途徑,緩解我國對石油的依賴。隨著石油資源的日漸緊缺和全球氣候變化,替代能源成為目前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課題,積極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各國的戰略選擇和客觀要求。生物燃料不僅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重點,也已成為世界各國替代能源的主要途徑與方向。我國積極發展包括生物質能在內的可再生能源,不僅符合當今世界能源發展的趨勢,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積極探索石油能源的替代方式和途徑。

三是積極倡導能源節約,降低石油消耗。要把節約能源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制定各行業的節能標準和實施辦法,加強節能教育和輿論宣傳,建立激勵機制,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使節能意識深深地根植于廣大民眾的腦海中,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自覺行動。

摘要:國際油價上漲的引發了諸多思考。本文認為,本次油價上漲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表現為:首先,石油需求快速增長和供給面臨較大制約導致供需預期偏緊。其次,美元對主要貨幣持續貶值是油價上漲的直觀反映。第三,投機炒作對高油價具有推波助瀾作用。第四,地緣政治不穩定導致市場對石油供應緊張的擔心。關于國際油價的走勢,作者判斷在短期內還會繼續上漲。因此,我們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加以應對:一是穩步推進成品油價格改革,逐步理順國際石油價格和國內成品油“倒掛”問題;二是努力探索能源替代新途徑,緩解我國對石油的依賴;三是積極倡導能源節約,降低石油消耗。

關鍵詞:石油市場,美元貶值,石油價格,能源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