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7 05:06: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媒體新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媒體新聞

新媒體崛起對新聞影響

新媒體技術革命的發展的推動了全球化的浪潮。關于新媒體的定義和特性眾說紛紜,但一般認為,20世紀后期“,新媒體”作為一個十分寬泛的術語開始出現在媒體研究中。新媒體使得受眾的選擇權和控制權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受眾有權選擇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自己選擇的數字設備上播放自己需要的內容。同時,由于新式電子設備的層出不窮和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新媒體下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也由傳統的單向的不可逆的線性傳播渠道向雙向互動式的非線性傳播方式轉變。新媒體的另一個誘人發展是媒體內容創作、出版、傳播和消費的“非壟斷性”,受眾可以通過各種社交網絡創造性地參與到媒體傳播的各個方面。一般認為,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在于媒體內容的數字化、網絡化以及制作的動態化和交互式。新媒體對電視新聞帶來的沖擊是極其深遠和多方面的,限于篇幅,筆者這里著重就以下兩個方面加以闡述。

1受眾消費模式習慣的改變

首先不妨回顧一下我們已經悄然變化的消費習慣:你曾在筆記本電腦或其他移動設備(例如ipad)上觀看過電視節目或電影嗎?你在人人網上有超過100個朋友/粉絲嗎?今天你發送或閱讀“微博”了嗎?10年前甚至5年前你可曾想過今天會遇到上述的問題嗎?21世紀日益成熟的互聯網技術和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代表的新型便攜式電子設備的涌現加速了媒體產業進化的步伐。其中有些變化是顯而易見的,有些則是潛移默化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網絡技術和電子設備對受眾媒體消費習慣的改變極大地影響了受對媒體消費的期望,受眾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成為傳播主角,不再是電視機前呆坐的觀眾,而是電視的參與者、改造者、解構者和重建者,并且旗幟鮮明地提出“電視應當為我服務”。這一變化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受眾控制權和選擇權的不斷增長。作為消費者我們有權選擇何時,何地,通過何種方式去獲取我們需要的資訊,這在10年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新媒體是以網絡化、電子化為基礎,以交互性和共享性為特征WEB2.0時代的產物。新一代的受眾不再是“沙發上的土豆”,而是熱情的參與者。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極大地加強了普通民眾的話語權以及廣泛的民意表達權。長期以來,傳統媒體新聞充斥著濃厚的宣教色彩,和受眾極其厭惡的官話、大話、空話、套話,其公信力正急劇流失。而新媒體則由于其天然的“草根”特性,勤于挖掘新視點,善于追蹤熱點、敢于正視難點、勇于挑戰敏感點,具有透明度高、傳播迅速、跨平臺互動的優勢。近年來具有重大影響的社會熱點事件,如“躲貓貓”案“,藥家鑫”案“,郭美美”案等無不是由網絡發起,隨之在網絡上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從而得到主流媒體的介入,并在網絡的持續追蹤下,促使相關部門認真細致地進行核查、處理。新媒體下受眾的知情權得到空前表達,信息的透明度得到極大增強,甚至就連國家主席和政府總理都開始重視網絡的重要功能,幾次通過網絡與人民進行溝通和交流,借以傾聽民意,體察民情,了解民生。不可忽視的另一個方面是新媒體的草根特性也體現在社會熱點事件中其強烈的社會人文關懷中。7.23溫州動車事故發生后,民眾借助網絡技術,通過手機短信、QQ、貼吧、博客、微博等方式,在全方位展現遇難者家屬的強烈痛苦、溫州特警現場的積極搶救、總理的高度關注的同時,對幸存者的后續治療安撫等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和愛心,2歲半小女孩小瑋伊獲救和治療始終牽動著網友的心。另一方面,對鐵道部事故處理的不透明以及其新聞發言人王勇平的缺乏同情心和其極其不專業的“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的”的回答表達了強烈的憤慨,并最終促使鐵道部把王勇平從發言人崗位調離。正是大量充滿愛心、熱心的民眾借助新媒體參與報道、傳播,促使鐵道部門以更加透明的方式認真處理事故,積極安撫家屬,妥善做好賠償。

1.2社交網絡的異軍突起。美國的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國內的人人,開心,各種微博等為代表的社交網絡正以“社區”為依托,創造性、全方位地參與到媒體事件傳播的方方面面,悄然影響著主流新聞媒體特別是電視新聞。如果單純以用戶數量來衡量,美國著名的臉書(Facebook)已成為世界第五大“國家”。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社交網絡以速度和深度兼具的優勢給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不急不躁、有條不紊的“壟斷性”節目生產方式帶來巨大挑戰。其中最具沖擊的,就是越來越多的普通的民眾正參與到新聞的制作、分享、過濾、討論和傳播過程中來。新媒體時代,各種便攜式手持設備的普及(iphone,ipad,FlipVideo等),使理論上人人都可以成為電視新聞制作人,傳播者和眾之間的天然鴻溝趨于逐漸淡化。Twitter和微博能讓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發送和分享自己看到的情況。這些“大眾消息源”的極大地推動者受眾和記者一起揭開事件的真相,全方位、立體式地報道重大事件。在2009年1月20日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的就職典禮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網站()與Facebook聯手推出一項應用,Facebook用戶在訪問的直播頁面,觀看就職典禮及其他活動的視頻時,還可以與自己的Facebook好友進行互動。據統計,有近2000萬用戶觀看了CNN和Facebook合作的直播頁面,產生了100萬條交互式信息,開創了新媒體時代互聯網、傳統媒體和社交網站成功合作的典范。

2電視新聞傳播方式的改變

查看全文

平面媒體新聞立法

平面媒體是相對于網絡、電視等媒體而言的,自從電視、網絡等出現之后,較為傳統的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在與立體媒體競爭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信息化時代,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和盛行,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利用網絡、電視等立體媒體獲取新聞,因此平面媒體在出版銷售和應用普及方面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不過,在面臨壓力的同時,平面媒體也在尋求著創新和改革,在改變的過程中也在突出著自身的特點和特色。特色就是與眾不同,就是人或事物較其他同類或近似的屬性所表現出的獨特之處。例如經營一家飯館,如果沒有拿手的特色菜,想必這家飯館的生意也不過平平碌碌;倘若辦一張報紙,如果沒有吸引讀者眼球的特色報道,想必讀者也不會買賬。因此,平面媒體作為傳統媒體要想在網絡媒體盛行的條件下爭得一席之地,就必須要進行符合自身基礎條件之上的革新,這樣才能保證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一、平面媒體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平面媒體據不完全統計大概有2000多種,就報紙而言,從中央黨報到地方黨報,從各行各業的報刊到都市報,每張報紙都有自己獨特的定位和特定的讀者群。因此,在平面媒體所進行的創新中也應該就相應特定的群體需求做出一些相應的改變,以便吸引更多的讀者。不過在我國平面媒體的改革創新中,也一定要重視媒體道德建設,更要維護新聞立法的尊嚴和權威。但是,也不能否認,在平面媒體在新聞報道方面進行創新的時候,也出現了一些負面現象,例如報道失實、違背新聞自由原則以及侵害一些人的合法權利等行為,給平面媒體的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在新興網絡媒體的沖擊之下,平面媒體在創新過程中涉及到新聞法律法規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活動偏重商業,輕視公益。平面媒體在創新過程中所進行的創新之所以吸引人,是出于公眾對于平面媒體長期以來發展狀況的信任。但是很多平面媒體所創立的活動過分的重視商業利益,而忽視了社會公益的具體效果,直接導致了公信力下降。其所經營的活動超出了平面媒體日常進行新聞報道的范圍,因此也超出了新聞法規的規定范圍。第二,平面媒體的改革創新多數缺乏創意,缺乏個性。平面媒體與網絡媒體不同,網絡媒體可以呈現出動態的畫面,可以給觀眾帶來豐富的視覺和聽覺享受,而平面媒體由于自身特點的限制根本無法與網絡媒體媲美。不過很多平面媒體盲目的跟風,與網絡媒體承辦同樣的活動,結果往往得不償失。更為重要的是,為了過分追求效益,平面媒體往往刊載一些與事實不符的活動報道或是圖片,這樣做雖然可以增加其知名度,但是卻觸犯了新聞法律法規。第三,平面媒體的報道往往會好高騖遠,脫離實際情況。很多平面媒體通常以追求利益為自己的最終目標,忽略了平面媒體應該秉持的公德心以及對讀者負責的現實狀況。明明是一個地區的活動,很多時候就被報道成為“全國”等字樣,這樣的結果使得廣告商和民眾都不滿意。同時也明確的指出,我國平面媒體在報道新聞的時候必須遵守新聞報道相關的法律法規,力求實時準確,這樣不僅能夠樹立平面媒體在受眾心中的良好形象,而且還可以在新聞立法的框架之內進行。以上情況說明了平面媒體在極力改變現狀,進行自身創新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必須有一套相應的新聞法規對其新聞報道的行為進行約束。而當前,我國新聞立法實際上完全沒有達到平面媒體的發展所能達到的要求。對于新聞立法以及新聞法律法規的完善應該做出系統細致的研究。

二、平面媒體新聞立法的意義

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號召下,新聞立法首先是我國新聞發展的需要和前提,在我國經濟體制轉型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難免會出現各種社會問題,迫切需要新聞媒體承擔起弘揚社會正氣、鞭笞丑惡現象的責任,反映不同利益主體的訴求,開展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有效溝通,促進社會穩定,同時新聞事業也要適應依法治國的客觀要求,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活動。其次,新聞立法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搞好黨自身建設的需要。通過立法使新聞傳播活動更為適度有力,確保新聞媒體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宣傳對社會有益的內容,為加強和規范黨的領導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再次,新聞立法是完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監督機制的需要,是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基本方略的需要。只有依法明確各類新聞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定新聞監督權的界限,才能維護合法的知情權和表達權,把我國新聞事業推向現代化、法制化,從而使其在社會發展中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三、平面媒體的新聞立法

查看全文

多媒體新聞探究論文

一、什么是多媒體新聞

提起多媒體新聞,人們難免會將其與圖片新聞、音頻新聞、視頻新聞,甚至動畫新聞等媒體新聞表達形式聯系起來。多媒體新聞包括上述新聞形式,但不僅僅是這些新聞形式的簡單相加。

在此,我們又必要首先來廓清多媒體新聞的定義與內涵。

國內學界有關多媒體新聞的定義不少,但多數只是表述方式的區別,在內涵上沒有本質的不同,本文采用孫寶傳教授有關多媒體新聞的定義。孫寶傳撰文認為,廣義的多媒體新聞,是指能在網絡上傳送的、經數字技術處理的、用兩種以上媒體形態同時地、統一地表達的新聞。②狹義的多媒體新聞,必須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在網絡上的傳播功能,以區別于用CD—ROM等形式儲存與播放的電子信息產品;二是具有多種媒體形式的有機“融合”的功能,以區別于將幾種媒體形式簡單“拼湊”而成的“拼盤”新聞;三是要具有一定的交互功能,以區別于受眾只能被動接收的傳統媒體模式。③

根據多媒體新聞的上述定義,我們可以歸納出多媒體新聞的基本特性?;诰W絡平臺的多媒體新聞,具有網絡新聞的最基本屬性,但同時又具有其自身的突出特點,有學者將多媒體新聞的特點歸結為融合、鏈接、交互、共享,筆者認為,將多媒體新聞與其他網絡新聞區別開來的最本質特征是“融合”。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網絡傳播的特點。

查看全文

淺析全媒體新聞傳播

摘要:計算機網絡的快速發展,讓電視新聞的傳播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全媒體時代的出現也使得新聞傳播有了新的變化。全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改變了以往依靠報紙、廣播等媒介進行新聞傳播的方式,使得信息的與獲取更加快速、便利。研究在全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途徑與方式成為工作的重點。本文主要從全媒體時代媒介的定義與變化、全媒體傳播的特點及未來發展趨勢,對新聞傳播在全媒體時代中的情況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全媒體;新聞傳播;網絡

現代技術傳媒中,全媒體是常用語。它是在創新的大環境下,計算機技術的利用方式與形態發生改變的情況下,使得新聞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方式與功能相互融合、相互協調的統稱。傳統新聞傳播主要通過實體平臺來實現,在全媒體新型傳播技術媒介的不斷沖擊下,傳統新聞傳播效果面臨嚴峻的挑戰。與傳統的紙媒、電視廣播不同的是,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滲透性更強,傳播面更廣,也使得新聞傳播更具時效性與可讀性。

1全媒體時代媒介的定義

1.1媒介形態發生改變。由于互聯網技術的大力發展,我國已進入全媒體時代,落后的傳統媒體也由此煥發了新的生機。媒介終端功能借互聯網技術發展之便必將更加成熟,最終打破媒介壁壘,完成向全媒體的進化。正是因為新媒體的便捷,使得受眾面不斷增加。受眾的便捷性、自主性、多選擇性是新媒體最為顯著的特征,這些特征會潛移默化地改變媒體的內容,媒體的主導權將會由媒體人轉變為受眾,受眾在新媒體的大形勢下變被動為主動,成為媒體的主導者,將會享有更高的自主性。1.2獲取信息的門檻降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信息的傳播方式與傳播途徑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因此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呈現出海量的資訊。網絡技術的不斷革新,新聞資訊更加能以快速、時效和隨意的方式上傳到互聯網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信息傳播的源頭,因此,大大降低了新聞信息的傳播門檻。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網絡傳播借助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人們在全媒體信息傳播途徑下,獲取新聞資訊將不會受到時空限制,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的獲取與,都將更加方便、快捷,服務更加個性化。

2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模式的特點

查看全文

新聞媒體自查狀況深思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新聞媒體的傳播形式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新聞媒體的這種發展使人們能夠從各種渠道快速的獲取更多的新聞信息,也使政府及相關利益者對新聞媒體和新聞信息的管理、引導和影響變得更加的復雜和困難,因此政府及相關利益者往往會依靠自身力量有形無形的施壓于各種新聞媒體,讓其面臨各種各樣的自我審查,這種自我審查的蔓延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詞新聞媒體自我審查新聞信息

一、自我審查與新聞自由

自我審查是新聞傳媒自我審查之簡稱。其具體含義猶如我們在某個網站上發表文章,在短暫被導入網站的個人首頁后被管理員或者編輯迅速刪除,雖然文章本身沒有任何不符合規定的地方,但是媒體的管理員或者編輯不太清楚所要發表文章的價值導向,隱約感覺與當前的主流政治或社會價值導向不符,于是為了避免可能帶來的麻煩,管理員或者編輯刪除這些文章或者不予發表總該是沒有太多壞處的。其實持有意見領袖地位的傳媒、編輯、記者等,所追求的應該是新聞自由,如果被人以為有嚴重的自我審查,是不可接受的污名。

新聞自由,或稱新聞自由權,通常指政府通過憲法或相關法律條文保障本國公民言論、結社以及新聞出版界采訪、報道、出版、發行等的自由權利。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新聞界采集和信息,并提供給公眾的充分自由。由于新聞自由作為一種表意性權利,因此新聞媒體有權傳播其所選擇的信息或意見。新聞自由的表意性質表現在免于某些禁止報道命令或事前限制措施之權利;即使事實傳達有錯誤,可免受誹謗罪追訴之權利等,這就意味著新聞媒體的報道可以抵制因外界的壓力而造成的自我審查。

由于新聞媒體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擔任傳達各種資訊的重要角色,倘若我們的政府可用命令禁止報道某些新聞信息或者要求新聞媒體所報道的與客觀事實完全相符,要求新聞媒體在報道或評論前,事先進行過多的自我審查,則新聞媒體業將耗費過大的成本去查證事實,新聞自由傳達真實的使命即難以完成??傮w上自我審查的存在不利于人們長久自由幸福的追求目標的實現。

查看全文

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研究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傳統的事物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們的生活,所以只有改變傳統的一些事物,才能讓國民有更好的生活空間。下文首先對全媒體的現狀進行陳述,其次對變化進行分析,最后對其發展趨勢進行探討,僅供有此方面研究的學者參考。

關鍵詞:媒體時代;新聞傳播;途徑;研究

傳統的媒體時代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其無法彰顯自己的個性化,所以慢慢的會失去很多受眾。新全媒體的出現,讓用戶對其更加依賴,并且更加感興趣,用戶可以在里面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從而有一定的發揮空間,下文就對全媒體時代進行詳細說明。

1全媒時代新聞傳播的現狀

在二十一世紀,我國相關學者對全媒新聞進行分析和研究。在2000年時,在浙江學報上登出了第一篇全媒體科技新聞,這是該概念在大陸上第一次出現。在2001年浙江大學的相關學者發表一則關于全媒體的論文,并對全媒體進行全面的研究。此論文對全媒體的理解僅存在于互聯網的基本發展,不同媒體的進入,提供相關的一體服務等。雖然此論文所涉及到的內容并不是傳媒類和新聞,可是這種思路給后人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參考意見?,F如今,我國相關學者對全媒體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內容:針對全媒體的概念,很多學者都有自己的想法,比如羅教授在相關書籍中曾經提過全媒體,其認為,對比國外的全媒體和我國的現狀分析,對其概念進行分析,教授認為全媒體是多樣化所結合的結果,其是全新的傳播形式。全媒體建立在圖形、文字的平面上,傳達聲音上的聽覺和展現動畫圖像的表現。全媒體和移動媒體、廣播媒體、電視媒體等不同媒體的結合所出現的傳播形式。

2全媒時代新聞傳播的變化

查看全文

媒體融合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摘要:本文從媒體融合的趨勢入手,先對目前我國媒體融合的現狀進行了分層次的闡述。然后對媒體融合對新聞傳播的影響作了分析和探討。其中把影響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媒體融合促使新聞信源多元化、接收終端一體化、組織方式一體化、經營方式綜合化,還有產權融合多樣化來進行具體闡述。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傳播;影響

伴隨著數字媒體的沖擊,媒體融合必然會成為媒體未來發展的主流方向。新聞傳播的運作模式已然改變。它不僅僅是停留在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而是是朝著多元化的方向不斷發展。新聞傳播的受眾群體發生了角色轉變,他們不止是簡單被動的接受媒體信息,同樣也是新聞的制作人和傳播者。媒體融合對新聞傳播產生的影響不可忽視,因此,本文對這個問題作了深入的探討。

一、媒體融合的現狀

目前,我國媒體融合影響新聞傳播的分析研究還不多,但是,媒體融合趨勢已經形成。具體可以從幾個層面進行闡述第一,新媒體的各種類型都已經逐步融入新聞傳播。比如網站和搜索引擎,以傳統新聞的生產為來源,以新聞內容為參照,進行媒體融合。目前新聞傳播途徑在網站和搜索引擎上的媒體融合占據較大比例。網站和搜索引擎主要依靠的是PC端,而在手機移動終端上,微博,微信,甚至還有APP軟件的應用和使用也大大地促進了新聞傳播的力度和廣度。第二,傳統媒介和新媒體的融合關系可以理解為,新媒體傳播信息運用計算機網絡對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作協同化的新聞報道。同樣,傳統媒體反過來運用了數字化網絡技術,為自身拓展出新一類的媒體傳播渠道。這些新媒體傳播渠道可以是移動電視、電子報紙和電子雜志等等。媒體融合促使新聞終端的多元化發展和不斷創新。

二、媒體融合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查看全文

融媒體時代傳統新聞的轉型

一、合理規劃新舊受眾

(一)針對新聞新受眾,積極普及全新的媒介消費模式。1.擴大新聞閱讀渠道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媒體進入到人們生活中,微信、微博、知乎等逐漸成為人們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這些新媒體取代了原有的新聞商業門戶,成為大眾閱讀新聞的第一入口[1],大眾只需要在智能手機上下載APP,便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新聞。但這些創新舉措對傳統媒體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傳統新聞媒體需要充分認識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新聞傳播渠道的創新,為受眾提供更為豐富的閱讀渠道。2.突破新聞傳播時間的限制在融媒體時代,新聞真正突破了時間的限制。傳統新聞傳播時代,人們需要購買報紙或者定時觀看或收聽新聞,隨著智能設備以及移動網絡的普及,新聞傳播時間越來越充裕,人們可以隨時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獲取新聞,突破了新聞傳播時間的限制。3.受眾在接受新聞的同時還會廣泛傳播新聞新時代,在微博、微信這種新媒介的幫助下,大眾可以將接受到的新聞進行轉發,讓更多的人閱讀到新聞消息。(二)針對新聞舊受眾,創新新聞理念以及操作模式。1.積極感知未來新聞報道的發展方向傳統媒體在轉型上需要創新觀念,這就需要明確發展理念,積極感知新技術發展方向以及趨勢,在此基礎上對媒介理念進行創新。例如傳統的紙質媒體在創新時,可以全面實現數字化轉型,創建數字化終端,從傳統媒體競爭轉移到新媒體競爭中來。2.制定多方位的生產流程傳統媒體在向新媒體轉型期間,需要重點考慮手機、網絡等多種平臺之間的資源共享,這就對新聞生產流程提出了新要求,要一改傳統的單向流程模式,實現多維聯動。以某新聞媒體為例,該媒體在從傳統紙媒向新媒體過渡時,組織發行團隊推銷報紙及在線產品,其廣告團隊在點擊率、電子商務等活動中獲取了大量的廣告投放,采編團隊不間斷的為用戶提供新聞素材,從而全面實現了傳統媒體的轉型。

二、融媒體時代傳統新聞的創新

(一)主題化新聞與突發性新聞。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正在逐漸向數字化方向轉型,尤其是媒介產品的數字化創新,需要通過分層儲存的方式對其進行整合利用。[2]當前社會,對于主題化新聞報道的需求逐漸增加,媒體資產管理以及數字版權管理制度建設勢在必行,針對管理人員,需要及時建立內容管理計劃,使用現代化數據管理技術,建立一個自己的內容管理平臺。新媒體時代,媒介想要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上獲取先機,就需要重點關注日常素質內容管理系統。比如專業新聞人士怎樣報道突發性事件、怎么體現報道水平等,并融合現代化技術,實現新聞機構突發性事件報道模式的轉型。(二)內容生產人員。融媒體時代,媒體內容生產人員包含媒體專業人員和技術專業人員。媒體專業人員除了堅持以人為本理念之外,還要通過新媒體平臺提高個人或者所在媒體的聲望。[3]而技術專業人員,要將媒體專業人員視為能力來源渠道,.1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媒體融合在新時代大背景下開辟一條新渠道,以此推動所在媒體的可持續發展。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內容生產者要接受來自用戶的支持,一般是利用社交網絡系統建立與用戶之間的聯系。例如某衛視舉辦了專門針對粉絲的“粉絲節”,將媒體平臺的粉絲作為活動主體,了解粉絲需求,并建立一個密切的交流渠道,為平臺發展增加人氣,也為用戶貢獻更多有質量的內容。(三)用戶。要達到媒體之間的融合,最為主要的便是區分觀眾、聽眾、網民、讀者之間的概念。在實現新媒體轉型的過程中,傳統媒體面對的是需求多樣化的用戶,而非傳統角度的觀眾、聽眾,因為當前環境下的互聯網競爭已經不只停留在觀眾層面,而是逐漸向技術方向靠近,而一些新技術的成本越來越低,這就加劇了互聯網中各媒介間的競爭,各個媒體競賽的核心逐漸回歸于關系這一本質,即建立、維持、運營關系,并通過關系實現媒體價值最大化。媒體管理用戶時,需要注重系統性以及回路的設計。其一,要讓用戶積極參與至媒介活動中。例如,在很多事件中,往往是事件周邊群眾掌握第一手資料,并最先通過微信等渠道快速傳播,其傳播速度往往先于媒體。通訊移動設備的快速發展,使單一個體的新聞素材質量得到提高,怎樣在保障技術、輿論安全的基礎上,通過單一個體實現新聞的爆炸性和快速傳播,是當前新聞報道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其二,要能夠通過回路設計體現用戶體驗,使聽眾不再局限于傳統媒介產品,而是融合全新的媒介內容,并以此和用戶建立緊密的聯系。(四)輿論引導。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轉型還體現為輿論指導方面。未來一段時間內,媒介生態要體現出微特質,通過新媒體將碎片式信息做再次緊密結合,以此實現輿論導向的轉型,傳統媒體若想在新時期實現自身發展,就需要在微鏈中積極掌握新聞傳播機會,為輿論制造熱點。筆者認為,今后一段時間的媒體發展,一方面需要掌握正確的競爭信息解釋權,另一方面要在繁雜的微鏈環境下梳理思路,將輿論信息充分發送至相關平臺,使其作為關鍵節點的傳播方,在這一時代,媒體把關突破了以前“一刀切”的模式,而是疏導眾多中心節點。疏導轉型與創新重點,體現為媒體依靠記者、用戶建立的微鏈,以此對矩陣進行傳播,并在關鍵節點中設置發展戰略,對輿論進行正確引導。

三、融媒體時代傳統新聞的轉型

(一)拓展媒介渠道。在未來傳統媒體的轉型過程中,會大量應用媒體OTO思維,將線上和線下視為統一的整體去考慮,由此也為媒介線下渠道賦予了多元化的特點,媒介渠道不再只是停留在傳統形式的廣播、電視、網站幾個小范圍內,而是任何個體都可以作為媒介,正所謂“媒介為人體延伸”、媒介包羅萬象,任何媒介都可以和人體的某一器官產生關系,任何一個可以使雙方建立聯系且可以承載文化以及信息的介質,均可以視為媒介,這種介質必將會成為今后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興媒介,到那時即是傳統媒介,也是滿足時展需求的現下輔媒。(二)豐富用戶體驗。用戶體驗其實就是媒體在服務平臺中、在產品的幫助下,以用戶即消費者為核心創造出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活動,通過有形態的產品提供獨特的體驗。[4]例如,在一些綜藝節目中,經常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裝修、廚藝的比拼,這一類綜藝節目便可以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如使用手機掃描產品二維碼、了解該產品是否含有一些有害物質,這種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將媒介產品體驗鏈延長,為用戶提供豐富的體驗。(三)拓展媒介衍生品的銷售渠道。在融媒體時代,任何一個體現價值的模式都可以被稱為雙贏模式,借助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在媒體為用戶提供豐富體驗的同時,用戶也會有所回報,成為媒體的忠實觀眾,還會自愿購買媒體相關產品。例如,可以推出一些以活動為主題的周邊產品,在明信片上印上某次演唱會的盛況,在衣服或者帽子上繡上活動標志,讓用戶通過產品回憶那次活動,這些周邊產品可以延伸到多個類型節目中。如旅游類、娛樂類、體育類節目中,媒介衍生產品將線上媒介內容在線下進行延伸,將傳統衍生品銷售渠道進行拓展,在現如今這個粉絲經濟時代下,媒介衍生品會擁有更加廣闊的市場。

查看全文

融媒體時代新聞媒體文化傳播路徑

摘要:新聞傳播與文化傳播在概念上有區別,在實踐中卻是緊密聯系、融為一體的。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要求新聞媒體切實增強文化自覺,堅持客觀公正,保證文化傳播的真實性;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文化傳播的動力;堅持改革創新,提升文化傳播的審美性;成風化人、溝通世界,推動新時代先進文化的高質量發展,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展現新聞媒體的使命擔當。

關鍵詞:新聞媒體;新聞傳播;文化傳播

“農歷標準的說法應該是‘農歷12月26’,說‘臘月二十六’是錯的。”這句話來自圍繞一檔新聞節目進行的討論。眾所周知,農歷各個月份都有約定俗成的別稱,包含了中國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把握和源自生產生活的審美追求,說它不符合“標準”是無稽之談。美國認知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的語用學研究發現,政治語匯生產中核心語匯的取舍最終會影響話語權的歸屬①。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同樣應該重視核心語匯對認知框架的影響。關于新聞節目中能否使用“臘月”之類語匯的討論,反映的是新聞媒體對文化傳播問題的認識,事關新聞傳播領域話語權的歸屬,并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和思考。融媒體時代,日新月異的媒介技術造就了全新的媒體平臺,“人人都有麥克風”使得傳統意義上的傳播者與受眾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如何進行文化傳播成為新聞媒體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

一、媒體融合打破新聞媒體文化傳播的傳統格局

文化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和產物,表現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種形態,存在于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全過程。文化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活動及其成果的總和,一種類型的文化由其發源地向外輻射傳播或由一個社會群體向另一群體的散布過程就是文化傳播。新聞指的是對于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傳播是服務于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活動。這是一個文化過程,其成果也將成為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聞傳播本質上就是文化傳播。報刊的有機運動理論認為,媒體通過報道某一具體事件的全過程,表現為整個媒體的有機運動,就能使事件的真相逐步清晰地表現出來。每一個事件都具有文化屬性,經由新聞媒體報道與未經新聞媒體報道的所有事件的總和就構成了人類文化的整體。由于傳播主體必然存在的主觀意識,使得經由媒體報道的新聞事件影響著人們對未經媒體報道的事件的認知,進而影響文化的發展走向。因此,新聞媒體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做好文化傳播工作。新聞傳播與文化傳播概念不同,但在實踐中卻是緊密聯系、融為一體的。正是因為如此,在傳播學發展史上,無論是經驗學派的魔彈論、涵化理論、知溝理論,還是批判學派的文化研究學派、意識形態霸權理論,都明確指向了新聞媒體的文化傳播功能。費孝通先生認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都需要具備文化自覺,并“基于深入理解自身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逐漸明確自身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的位置,主動取長補短,與其他文化攜手共建一個得到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②。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需要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礎上,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從國內角度看,興文化是時代賦予新聞媒體的重要使命任務,用更多更好的新聞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進而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從國際角度看,把新聞產品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可以促進各個國家和民眾之間的相互溝通交流,架設起不同文明融合發展的橋梁,進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這個角度看,新聞媒體的文化傳播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F代媒介技術不斷為新聞媒體文化傳播賦能。隨著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逐步消解了傳統媒體的層級劃分和區域界限,促進了萬物互聯互通,全新的媒介技術將所有新聞媒體都推上了面向整個世界進行文化傳播的第一線,文化傳播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深度發展著。在現代媒介技術的支持下,人作為一個整體永遠“在場”,任何一個個體隨手拍下的一段視頻、寫下的一段文字都可能瞬間引發全世界的關注和共鳴,引發一個現象級的事件?;诂F代媒介技術賦能的人類文化新景觀,啟示各級各類、各種規模的新聞媒體都要增強文化傳播的歷史自覺和責任自覺,擔負起傳播優秀文化的職責,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文化能量。綜上,文化傳播與新聞傳播統一于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傳播文化是新聞媒體的天然職責。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媒體格局被打破,傳播者和受眾的邊界日益模糊,如何承擔起文化傳播的職責使命成為新聞媒體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把握“三個堅持”,做好文化傳播

查看全文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策略

[摘要]近年來,自媒體的迅速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與挑戰。如何利用自媒體開辟出新的發展道路,是傳統媒體需要考慮的問題。與此同時,合理利用傳統媒體的優勢,借鑒其成長發展智慧也是自媒體成長與發展的法寶。本文在此基礎上,對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劣勢以及兩者之間互補的影響進行分析,對兩者之間的互補性發展策略進行探索。

[關鍵詞]自媒體;傳統媒體;新聞傳播;互補性

自媒體是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信息技術進步、互聯網不斷普及的大環境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傳播形式,更加符合當前大眾對于新聞信息的追求需要,因而受到大眾的喜歡。自媒體發展迅猛,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很多傳統媒體為了保持自身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優勢地位,紛紛開始了自我創新的發展探索。其實對于自媒體與傳統媒體而言,并非單純只具有沖擊與被沖擊的關系,兩者優劣勢各異還具有較大的互補性。對兩者的優劣勢以及深層次的互補性影響與具體發展策略進行探索,是促進自媒體與傳統媒體實現更好發展的關鍵,需要予以重點關注。

傳統媒體及其優劣勢

1.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是相對于新媒體而言的,是較為傳統的大眾傳播方式,主要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形式。在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之后,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規范的發展模式,與此同時還擁有著相對穩定的市場受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