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0: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媒體融合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建筑景觀設計是設計工作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隨著各種技術的迅猛發展,建筑景觀設計更加多元化和豐富化,無論是在設計元素的考慮上,還是在設計方法的實踐上,都有了重大突破。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媒體藝術被廣泛應用于藝術設計領域,建筑景觀設計作為藝術設計中的重要內容,也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數字媒體藝術的方法和思維模式??偠灾?,新技術的加入必然會引起設計行業的發展和變革,而建筑景觀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合,正是現在社會技術發展的一種模式。
1建筑景觀設計與數字媒體藝術融合的表現
1.1設計理念
建筑景觀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融合的突出表現首先在于設計理念。之所以要進行建筑景觀設計,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保證建筑景觀的安全性,進行建筑景觀設計的首要因素就是要對建筑各個環節的穩定性進行平衡性設計,只有保證安全性的設計才是初步合格的設計。其次就是要保證建筑景觀的審美性,建筑景觀的設計要求就是要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使得建筑景觀具備審美性特征。數字媒體藝術是藝術類學科,其根本目的就是審美。所以說建筑景觀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的設計理念具有一致性,二者的融合本質上就是設計理念中審美特性的融合。
1.2設計方法
設計方法的融合也是建筑景觀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融合的重要表現。在傳統的建筑景觀設計中,設計一般都要進行設計構圖,通過對構圖的分析來保證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數字媒體藝術和建筑景觀設計融合后,在設計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目前的建筑景觀設計過程中,可以用數字媒體技術進行景觀效果圖的三位構建,通過構建模型來分析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而且利用此種技術后,設計修改可以直接在三維模型上進行,這種設計方法更加的方便和快捷。
2建筑景觀設計與數字媒體藝術融合的作用
2.1促進建筑景觀設計的多元化
建筑景觀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合有諸多作用,首要的作用就是可以促進建筑景觀設計的多元化。目前的社會,社會思想的發展趨于多元化,社會審美也在向多元化發展,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建筑景觀設計的多元化發展是必由之路,通過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合,建筑景觀在設計中可以進行設計風格的多層轉換,及時調整出多元化的設計方案。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入,給建筑景觀設計的方式轉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這種可能性的增加,使得建筑景觀設計的多元化發展更加的輕松和自由。
2.2促進建筑景觀設計的藝術化
數字媒體藝術是一種藝術類專業,對于藝術類專業而言,其藝術化傾向都非常的濃厚,建筑景觀設計的審美特性其本質就是一種藝術化傾向,所以說建筑景觀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合會促進建筑景觀設計的藝術化發展。這種促進作用主要在兩方面有所體現:首先是設計理念上,藝術化傾向更加的濃厚,這也就是為什么現代諸多建筑景觀的藝術表現力更強的原因。其次就是在設計方法上,因為數字媒體藝術利用的是現代計算機技術,所以設計過程中可以進行多種審美的選擇,這種審美選擇實質上就是一種藝術方向的轉換,通過這種設計方法,建筑景觀設計的藝術性更加濃厚,其審美意義也更加的豐富。
2.3提高數字媒體藝術的實用價值
數字媒體藝術是一種新興的藝術門類學科,主要應用于交叉學科領域,建筑景觀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提升數字媒體藝術的實用價值,這種價值提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擴大數字媒體藝術的適用范圍。通過與建筑景觀設計的融合,可以進行推廣應用,進而使數字媒體藝術與園林景觀設計、雕塑設計等設計實踐相結合,擴大其應用的范圍。其次就是可以提升數字媒體藝術的應用深度。通過應用深度的增加,促進數字媒體藝術的成熟,使其運用更加的規范。
3結束語
計算機技術的普遍發展為現今社會的數字化提供了可能,建筑景觀設計作為設計行業的重要內容,必須要促進其現代化發展才能更好地實現其價值。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合對于建筑景觀設計而言就是一次全新的變革,通過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的更新,使得建筑景觀設計更加的現代化、專業化和數字化。
參考文獻:
[1]鄔丹.淺談數字媒體藝術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美與時代(城市),2015(02):24-25.
[2]劉藝.虛擬現實技術對于建筑景觀設計應用[J].藝術科技,2015(03):178.
[3]張健.作為城市新興景觀的媒體建筑解析[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13(10):106-109.
篇2
據新浪科技,IBM今日(10月16日)了全球跨境支付區塊鏈網絡?!斑@標志著企業區塊鏈進化到了新的階段”,該公司全球區塊鏈市場開發副總裁杰西-倫德(Jesse Lund)指出,“這是一種范式轉變。數字貨幣和比特幣這樣的網絡蘊含的前景已經滲透到企業層面,而且開始成熟”。目前,涉及不同貨幣的跨境支付需要幾天或幾周才能完成,而且需要許多中間人配合。相比而言,這種使用區塊鏈技術的新網絡可以通過一個網絡實時完成清算和結算。
上市公司中,易見股份(600093)2016年開始與IBM開展合作,探索研究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管理服務領域的運用;飛天誠信(300386)在區塊鏈技術上有一定的技術儲備和研究。
中國智造:據媒體報道,正在北京舉行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獲得廣泛關注,其中“中國制造示范區”成為展覽最大亮點之一,“中國天眼”FAST望遠鏡、“復興號”高鐵等中國智造成為中外媒體關注焦點。建議關注:機器人、勁勝智能(300083)
石墨烯膜:據媒體報道,繼石墨烯之父、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團隊探索控制氧化石墨烯薄膜的孔徑大小淡化海水后,日前中國科學家在該領域也獲得新突破。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近日在線刊登了研究論文“通過陽離子控制氧化石墨烯薄膜層間距實現離子篩分”。該研究提出并實現了通過水合離子精確控制石墨烯膜,展示出優異的離子篩分和海水淡化性能。建議關注:久吾高科(300631)、中航三鑫(002163)
OLED屏:近日,全球領先的以太網交換核心芯片和白牌解決方案供應商盛科網絡正式面向企業級安全和融合應用的第五代核心芯片DUET2(CTC7148)。該芯片支持高達640Gbps的交換帶寬,完成了盛科在萬兆芯片上的戰略布局。新芯片主打面向企業級應用的三大融合:即“速率融合”,“應用融合”及“安全融合”,同時延續并增強了其高性價比和低功耗的優勢。建議關注:丹邦科技(002618)、濮陽惠成(300481)、精測電子(300567)
篇3
[關鍵詞]互聯網+文化產業 加快發展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5-0273-01
“互聯網+文化產業”是指運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推動文化產業技術進步、效率提升與模式變革的文化產業發展新形態。“互聯網+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新興業態必將成為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引擎,也將成為我國“十三五”時期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哈爾濱市“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基礎
(一)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活動豐富
有地域文化,也有移民文化,有歷史民俗文化,更有現代創意文化,包括金源、歐陸、冰雪、濕地、音樂、紅色、邊疆、民俗等文化,還有“國際冰雪節”、“中國-俄羅斯博覽會”、“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等節會文化。
(二)文化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對經濟的拉動日益明顯
2008-2015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由92.84億元增加到370億元,年平均增速超過20%,高于同期GDP平均10%的增長速度。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中的比重由2008年的3.3%上升到2015年的6.43%。從事文化產業的經營單位2.19萬戶,比2008年年均增長7%,從業人員21.35萬人,增長8.9%,占全市就業人口的4.02%。預計2020年末,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7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9%,從業人數占就業人口7%。
(三)文化與科技融合日趨深入,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
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猛,動漫游戲、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物聯網、云計算、多媒體技術等新興文化業態進展迅速。現有60多所大專院校,年畢業生近12萬人,設有文化、影視、動漫、傳媒、設計、藝術等專業和互聯網信息技術專業,培養了大批文化產業和互聯網技術高端專業人才。
(四)產業集聚水平迅速提升,產業園區規模日益發展壯大
投資200億元,推進冰雪大世界、黑龍江省動漫產業基地、松雷原創音樂劇基地、太陽島景區、同源文化等5個國家級示范基地,及新媒體產業園區、伏爾加莊園、現代文化藝術產業園區等19個省級示范園區基地。萬達文化旅游城、波塞冬海洋公園、印刷出版文化科技產業園、同源“小笨熊”閱讀視聽互動平臺等29個文化產業項目在建,現代文化藝術產業園、紅博西城紅場、會展四季公園相繼落成。
三、發展思路與發展重點
(一)發展思路
發揮互聯網對文化產業創新升級的平臺作用,以文化與互聯網融合創新為突破口,促進大數據、網絡化和智能化服務文化產業,推動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變革,更新思維觀念,創新技術手段,做強龍頭企業,打造特色品牌。以“政策引領、創新驅動、協同推進、開放共享”為著力點,促進文化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推動文化產業創新驅動發展領域,打造文化強市。一是堅持政策引領,二是堅持創新驅動,三是堅持協同推進,四是堅持開放共享。
(二)發展重點
圍繞我市具有產業基礎、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的文化創意、新興媒體、數字出版、網絡視聽、文化電商、演藝娛樂、廣告會展、文化旅游、民俗工藝等重點業態,推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文化產業領域融合創新,建設一批在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發展云計算、軟件開發、新媒體、創意設計、動漫制作、廣告策劃、數字出版等互聯網文化科技企業,培育融合度高、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互聯網+文化產業”集群。完善項目征集、推介、培育、實施、跟蹤評估與動態管理機制。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將“互聯網+文化產業”列入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范圍,優先支持。到2020年,文化產業培育成為我市支柱產業。
四、對策建議
(一)完善頂層設計,強化政策引領
一是制定我市“互聯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戰略。出臺《哈爾濱市促進“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制定總體規劃,促進互聯網與文化產業融合創新。二是加強組織領導與協調。三是為互聯網文化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加大政策宣傳,增強全社會對“互聯網+文化產業”的認知度,形成各方主動參與。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對涉及投資、財稅、金融、土地、價格、人才等優惠政策,按規定幅度的上限執行。
(二)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模式
以文化產業引導資金為基礎,聯合骨干文化企業和投資機構等出資,設立“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對融合度高、成長性好、市場前景廣闊、競爭力強的互聯網文化企業重點扶持。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信用保險保單融資增信等服務。建立“哈爾濱擬上市互聯網文化企業資源庫”,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融資,引導社會資本進入“互聯網+文化產業”領域。
(三)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將平房文化產業集聚區打造成“互聯網+文化產業”基地。通過項目招商、園區招商、參會招商、活動招商等多元拓展招商路徑,引進“互聯網+文化企業”,重點引進規模大、投產快、效益佳、前景好的項目。支持出版集團、報業集團、演藝影視集團、文旅集團等一批具有競爭力和自主品牌的企業發展壯大;扶持新洋科技、同源文化、盛源文化等一批契合“互聯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具有產業鏈整合的企業成為輻射帶動作用強的文化企業。鼓勵具有自主核心知識產權的文化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進入國際市場。
(四)實施專業人才培養戰略,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發揮高等院校眾多的優勢,培養造就高端文化人才,為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建立骨干互聯網文化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培養高層次文化產業人才的聯辦機制。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共建特色專業、共享研發平臺,合作培養“互聯網+文化產業”高層次實用人才。建立“互聯網+文化產業”人才庫,為產業發展做足人才儲備。
(五)鼓勵科技與文化跨界融合,搭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一是實施文化電商培育行動。鼓勵發展O2O和C2B等新型電商模式,支持文化企業加強與知名電商、門戶網站、搜索引擎合作。設立“淘寶哈爾濱特色館”。二是實施媒體融合發展行動。加快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促進報網融合、臺網融合,加快發展新聞網站、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手機報等新應用新業態,培育現代髏講業體系,搶占視聽新媒體領域制高點。三是加快建設綜合服務平臺,為“互聯網+文化產業”大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參考文獻
[1] 陳少峰.當前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J].藝術百家,2015(04).
篇4
一、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強大合力
作為報業集團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首先要解決的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兩張皮”的問題。這些年來,幾乎所有的報業集團都辦了不少新興媒體,但如果僅是為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增加新的平臺和渠道,簡單重復地一下內容,就不能稱其為融合。江西日報社社委會認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首先要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運用新媒體運作的新思維在整體上進行戰略化重組,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此,江西日報社按照全社一盤棋的格局,統籌協調推進全社新媒體建設和媒體的融合發展。報社所屬各媒體按照傳媒格局發展的態勢,認清發展方向,以平臺建設為突破口,結合各自定位和特點,積極探索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途徑。為改變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分立單干的狀況,組建了江西日報社全媒體中心,打造布局合理、設置科學、技術先進,集采編、、經營、管理為一體的集團全媒體數字化轉型技術支撐平臺。報社所屬的江西日報、信息日報、江南都市報、新法制報、中國江西網都成立了各自的官方微博、微信平臺,形成了江西日報社微博微信矩陣,媒體融合平臺建設在深度和廣度上正不斷推進。報社的微博廳已經搭建,將全報社的微博整合為一體,整體推出新媒體方陣。在建設好傳播平臺的基礎上,江西日報社轉變思維方式,結合技術引領和驅動,與新媒體融合生產出適應受眾新的閱讀特點和習慣的新聞產品,讓受眾在互動中參與,在參與中傳播。
目前,《江西日報》已在報紙上設立了三個微博專欄,包括全國首個《微博大賽》欄目、每天就熱點新聞發表看法的《微話題》欄目,以及根據微博線索再進行追蹤采訪的《見微知著》欄目。《江西日報》和中國江西網報網融合,依托中國江西網的音視頻手段和技術,結合《江西日報》版面資源創辦的《江報直播室》專欄,獲得第20屆中國新聞獎名專欄獎稱號。隨后《江西日報》又與中國江西網聯合推出了《黨報幫你辦》欄目,受眾提出的合理合法訴求,通過黨報和網站記者的共同努力,得到解決,深得廣大受眾好評。為配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從2013年7月開始,中國江西網搭建全媒體直播平臺,開展“反對‘’實干興贛――網絡聽訴問政系列訪談”活動。江西省領導干部通過網絡在線交流的方式,征詢并回答群眾訴求,聽取群眾的相關建議。
到目前為止,江西省委書記強衛等6位省領導以及17位廳局主要領導通過中國江西網和《江西手機報》的視頻直播與群眾在線交流。江西日報社整合旗下的《江西日報》、《信息日報》、《江南都市報》、《新法制報》和各媒體所屬的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傳播形態,實行全媒體聯動報道。截至目前,江西省領導和廳局主要領導在線交流,中國江西網全媒體問政平臺累計收到受眾意見、建議、投訴、問題4740余條,隨后又在媒體上公布了省領導在線交流所受理的830多個問題辦理結果,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彰顯出全媒體報道的巨大影響力。
為加快媒體融合的步伐,《信息日報》在全新領域利用微博擴大該報影響力,他們通過媒體融合,統一進行新聞主題策劃、活動策劃和網友投票等多種活動,開設了特色欄目――《微博報料平臺》和《失物招領平臺》,其中《微博報料平臺》已成為《信息日報》第二條新聞熱線。通過設置議題,加強策劃,《信息日報》旗下的新媒體平臺充分發揮正面引導作用,使的內容,無論在點擊率、瀏覽量、轉發量、評論數、粉絲活躍度等方面均得到明顯提升?!督隙际袌蟆吠ㄟ^報紙和法人微博還與受眾積極互動,在2013年4月1日發起的“曬我的中國夢”的活動中,僅僅4天的時間,通過微博“曬”夢想的網友將近40萬,增強了“中國夢”重大主題宣傳活動的影響力。
二、沒有移動傳播力,難言輿論引導力,推動媒體融合向移動化轉型
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既給傳統媒體帶來挑戰,也帶來了新的傳播平臺和新的受眾。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已成為人們上網獲取信息的最主要手段,現在“紙閱讀”的依賴度越來越低,“屏閱讀”的渠道越來越多。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日益普及的今天,大量的受眾在哪里?在移動終端上。武漢大學教授沈陽指出,國外有人研究發現,用戶每天觸碰手機平均達到150次。國內近期的調查發現“95后”年輕人正在形成只要能用手機解決就不用電腦的習慣。這意味著抓住了移動化,就抓住了用戶最大化的碎片時間,也就抓住了社會受眾。
紙媒發揮優勢、揚長避短,進行移動化轉型,提高移動傳播水平是媒體融合的趨勢與方向。江西是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在全國推行“一省一手機報”5個試點省份之一。2014年2月25日,重新打造的江西省最大的移動媒體――《江西手機報》正式上線。該報由江西省委宣傳部主管、江西日報社主辦,定位為江西省手機版黨報,在短信、彩信、移動網站、手機客戶端等多平臺開展全媒體報道,短信彩信版每天早晚各推送一次,移動客戶端實現了全天24小時更新。除了每天通過《江西手機報》和手機客戶端等廣泛推送和江西日報社各媒體記者的優質原創新聞內容外,《江西手機報》客戶端在頭條、江西等新聞欄目基礎上新增了投訴互動欄目,增加用戶跟帖評論、專題報道等功能,使讀者閱讀體驗得到進一步優化,同時也進一步拓展了報道的傳播廣度和影響力。
今年3月,《江西手機報》派記者前往北京參加全國兩會采訪報道,并進行了4場視頻直播。為了增加傳播渠道和覆蓋面,《江西手機報》將江西各地原有的手機報全部整合進來,內容上采取“N+1模式”,前面為當地新聞,后面為統一推送的新聞,目前已經完成了6個設區市、18個縣市區手機報的整合,統一平臺用戶已經突破百萬。其余各縣市區地方手機報整合仍在進行中,到年底用戶將達到300萬?!督魇謾C報》還面向市場進行推廣,通過報社的紙質媒體進行推介,派發10萬多張免費手機報充值月卡,并聯合省內各高校開展“手機黨報進高?!贝笮臀幕婊顒?,為廣大學生免費安裝下載(并注冊)客戶端,讓主流聲音及正能量進高校。計劃到2016年,《江西手機報》的用戶要達到1000萬。
為了加強移動傳播力建設,江西日報社還打造集政務微博與媒體微博為一體的微博矩陣。除《江西日報》法人微博微信矩陣外,作為全省政務微博龍頭的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江西”,也設在《江西日報》微博工作室,“江西”已與全省80多個廳局和所有的設區市建立了聯系,各廳局和各設區市的重要信息,紛紛通過“江西”第一時間播報,創辦僅兩個月,已吸引粉絲70余萬?!敖鳌北蝗嗣窬W和新浪網評為全國“政務之星”和全國“最佳創新應用政務微博”。《江南都市報》微信不斷開創發展新模式,與江西移動合作推出微信訂報,利用微信這個新興平臺吸引更多年輕的讀報群體加入,形成一條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互融的通道。該報還與江西移動打造微信粉絲矩陣,微信矩陣粉絲超35萬,強化了傳播效力。
今年4月,《江南都市報》法人微信進行二次升級,版塊區分更有特色,功能更為強大,每天推送新聞外,還可以通過自定義平臺,進入掌上江南版塊。這個版塊不僅僅是一張報紙,還是一個電臺,一本藝術雜志,一份出行指南……集新聞性、服務性于一體。最熱活動和我要說說版塊,是與受眾互動的主要版塊,通過這兩個平臺,受眾可以報名參加各類公益性、游玩性、趣味性的活動,還可以發表意見和建議、述說心情與感慨,彌補了報紙互動性不足的缺陷,成為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有效融合的載體。今年6月,人民網研究院的《2014中國報刊移動傳播指數報告》,江西日報社所屬的《江西日報》、《江南都市報》雙雙進入中國報紙移動傳播百強,其中《江西日報》在全國省級黨報中排名第二。
三、實行“一崗雙責”,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管理體系和考核辦法,提高記者的全媒體素養
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編輯記者隊伍建設是關鍵。為了加快建設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強大傳播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達到傳播范圍的最大化、傳播效果的最優化的目的。2013年9月制定了《江西日報社“一崗雙責”實施辦法》,提出紙媒記者在采訪新聞時,在向各自紙質媒體發稿的同時,應積極采用適當形式,向各自媒體的法人微博微信、中國江西網、《江西手機報》發稿;應注意根據新聞事件的特點,采集視頻或音頻內容,向新媒體發稿時,可同時音、視頻內容;紙媒記者也可挖掘微博上的好線索進行深度采訪,變成報紙新聞。同時制定了基于全媒體的采編流程和相應的考核辦法。比如給江西日報社所屬媒體法人微博發稿,原創的單條微博以及微直播、微話題、微訪談等微博專題,進入微博評分評級,評分評級的結果作為報社編輯記者微博工作考核和獎勵的依據。
同時,依據思想深度、語言活度、傳播廣度,將單條微博和微專題各分為三個等級。根據轉發數量,將單條微博分為三個等級:三等微博,轉發數達百次以上,計50分值;二等微博,轉發數達200次以上,計100分值;一等微博,轉發數500次以上,計300分值。以微專題所有微博轉發數為統計數,將微專題分為三個等級;三等微專題,總轉發數達200次以上,計150分值;二等微專題,總轉發數達500次以上,計300分值;一等微專題,總轉發數達1000次以上,計500分值。通過考核使記者編輯“一崗雙責”落到實處。報社同時加快記者編輯的跨媒體轉型,通過培訓和實踐,不斷提高他們的全媒體素養。讓報紙記者不僅做到能寫、能拍、能攝,還能對所獲信息進行多層次、多樣式、多手段的整合處理在第一時間以更靈活的手段,推送到不同的媒介上。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多級放大、多渠道融合、多平臺互動的新型采編及流程。
篇5
>> 從用戶體驗角度,求解三網融合方程 三網融合背景下IPTV系統的架構設計與實現 三網融合背景下網絡電視用戶需求與技術更新的互動 三網融合背景下的廣告受眾分析 三網融合背景下的廣電媒體之形變 三網融合背景下的電信市場競爭 三網融合背景下的媒介公信力探析 基于三網融合背景下廣電系統的發展 機遇與挑戰:三網融合背景下的IPTV 淺談三網融合背景下廣電的發展建議 三網融合背景下的網絡安全研究 三網融合背景下的廣電發展策略研究 三網融合背景下CMMB的發展研究 淺談三網融合形勢下的小區FTTH設計 三網融合背景下媒體融合發展給廣告市場帶來的變革 三網融合背景下駐地網建設的幾點思考 三網融合背景下的下一代廣播電視網 三網融合背景下 跨界不要太沖動 “三網融合”背景下廣告傳播新模式分析 三網融合背景下廣電行業融資模式淺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ch=ch.bk.innerlink.
[2] 戴力農.當代設計研究理念――用戶體驗?超人性化設計方法[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3] 微信.360百科..
[4] 騰訊公司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在你身邊,為你設計:騰訊的用戶體驗之道[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5] 張小龍.一切為了簡單[J].商界評論,2012(11).
篇6
【關鍵詞】固網融合 IMS IP承載
1 引言
2008年我國電信業重組以來,三大電信運營商網絡全面實施升級和轉型,特別是在移動網絡以及有線寬帶領域,而移動、固定、寬帶的捆綁營銷也是全業務運營中的重要舉措。但是在轟轟烈烈的重組中,鐵通固網似乎成了被遺忘的一個角落。未來如何面向鐵通固網的一千多萬客戶提供更加豐富的業務體驗或者移固融合業務,內部又如何降低網絡運維成本,都需要考慮鐵通固網的發展走向?;诖耍疚奶崆皬募夹g層面考慮鐵通固網的融合方案,目標是建設移動固定融合的統一控制的核心網。
2 鐵通固網現狀及融合的必要性
2.1 鐵通固網現狀
鐵通固網采用傳統的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時分復用)和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下一代網絡)混合組網,傳統的TDM設備由長途匯接局(DC1)、本地匯接局(DC2)/關口局、本地網端局和遠端模塊局組成,部分省網在省中心集中設置一對軟交換,實現全省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無源光纖網絡)用戶接入,同時和各本地網的匯接局、長途匯接局設置直連話路,如圖1所示。鐵通現網開展的業務主要有固定電話、預付費、彩鈴、智能網等業務。
而中國移動已經在全國按照“27+1”模式建設了一張全國性質的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體子系統)商用試驗網,為鐵通固網融合奠定了良好的網絡基礎。現階段移動新建IMS試點接入了少量的集團客戶語音業務。移動IMS、鐵通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共交換電話網)、NGN并存和互通,如圖2所示。
2.2 鐵通固網融合的必要性
鐵通固網融合的必要性體現在以下方面:
(1)從用戶的角度看,通過網絡融合可以面向用戶提供更豐富的業務體驗,包括:向用戶提供移動、固定融合業務,如群內統一短號互撥、融合一號通等;向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媒體業務體驗,如視頻通話、多媒體會話、多媒體彩鈴、多媒體會議、點擊撥號等。
(2)從鐵通的角度看,通過網絡融合可以解決當前單點隱患和設備老化帶來的擴容升級困難、廠家售后服務及技術支撐不到位等問題,并且也為后續的運營升級提供了基礎。
(3)從移動的角度看,雖然近幾年固定電話處于負增長趨勢,但減速已經趨于平緩,并且固定電話在很多企業都是剛需的部分,移動鐵通固網的融合可以更易于面向全業務深度聯合運營的需要。一張網也有利于實現內部資源的共建和共享,避免重復投入。
3 鐵通固網融合方案及實施步驟
3.1 鐵通固網融合實施目標及方案分析
鐵通固網融合的終極目標是建設移動固定融合的一張網,實現統一支撐、統一控制、統一承載,支撐全業務運營。但是鐵通固網融合具體方案的選擇,還需要綜合鐵通網絡目前的智能化程度、核心層設備、接入層設備等因素。
根據對鐵通現網的調研,核心網存在TDM交換機和NGN軟交換兩種制式,接入設備存在遠端模塊局、基于窄帶的ONU+OLT的V5接入、TDM-PBX、PON,或者還存在少量的IP-PBX接入模式。針對這些接入模式,立足在通過IMS作為統一的核心網基礎上,鐵通固網分成以下三種場景,并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案。
(1)原遠端模塊局或者基于窄帶ONU+OLT的V5接入用戶(接入到傳統TDM端局)
在這種場景下,可以保留用戶的銅線接入部分,存在以下兩種方案,其中方案一適宜近期的小范圍改造。
方案一:使用AG或者IAD設備進行接入側設備替換,接入IMS網絡;
方案二:將核心網的傳統TDM端局整體替換成AGCF+TG設備接入到IMS網絡。
(2)(部分企業或者呼叫中心)采用TDM-PBX接入的用戶(接入到傳統TDM端局)
方案一:在TDM-PBX和核心網中間增加SIP GW設備,接入IMS網絡;
方案二:將TDM-PBX替換成IP-PBX設備接入到IMS網絡;
方案三:將核心網的傳統TDM端局整體替換成AGCF+TG設備接入到IMS網絡。
考慮當前SIP GW設備支持的最大容量普遍較小,方案一適合用在規模較小的場景;方案二在技術上可行,投資和經濟性要根據具體的環境進行核算;方案三適合于大規模的替換和整體改造。因此,初期主要建議方案一,長遠看仍需要推進方案三,以提升效率和經濟性。
(3)當前客戶側使用IP-PBX或者PON(內置IAD)接入NGN網絡模式
方案一:IP-PBX和PON目前主要采用H.248協議接入到NGN網絡,這些設備均可以升級支持SIP,直接接入到IMS網絡;
方案二:現有的軟交換升級支持AGCF,通過AGCF接入到IMS網絡。
3.2 鐵通固網融合實施步驟
鐵通固網融合改造可以分成以下三個階段實施過渡的目標狀態:
第一階段:進行關口局的融合改造。目前鐵通關口局普遍是單節點設置,不符合互聯互通的有關安全規定,而移動關口局在實施IP軟交換改造后普遍造成了TDM的端口資源冗余。基于資源共享、優化網絡拓撲的思路,建議鐵通固網可以共用移動的IP軟交換關口局作為統一關口局與其他運營商互聯。如圖3所示:
第二階段:化整為零。即在初期階段暫不考慮全網的升級和改造,只對部分具備改造條件且有業務升級要求的,從接入側設備進行整改或者替換割接,逐步實現所有設備割接和用戶遷移。同時鐵通固網不再實施擴容,逐步退出服務。在接入側可根據實際的情況選擇新建ONU(內置IAD)、IP-PBX設備替換原有遠端模塊接入或者利用原有ONU設備升級支持SIP接入SBC。在承載方式上,可以根據實際資源情況、客戶關系管理優先選擇移動城域網或者鐵通城域網承載,如圖4所示。
這一階段適宜在政策上對于移動、鐵通固網融合尚沒有明確的指導意見時,主要實施場景包括:
(1)新增固定語音用戶直接接入IMS(新的千字群號段下發展);
(2)對移動、固定融合業務有需求的行業或者家庭客戶,特別是行業客戶,可以考慮實施成本,實施接入側設備割接或者替換割接的方案。
第三階段:中心端整體升級改造,末端逐步優化跟進。即將鐵通現有NGN在設備具備升級條件的前提下,可適時升級為AGCF,作為IMS的網元接入IMS網絡。在這一階段中,考慮現網NGN設備的服務年限以及后續擴展能力,也可以采用新建基于刀片或者ATAE新平臺的設備作為AGCF。融合后的組網圖如圖5所示。
3.3 實施要素
鐵通固網融合實施過程中,還需重點考慮融合中業務實現情況以及對網管和業務支持系統的改造要求。
(1)業務實現方案
在鐵通固網和IMS網絡融合時,要盡量保留鐵通原有客戶的業務體驗。IMS對鐵通原有業務的兼容情況和建議支持方案如表1所示。
(2)對支撐系統的要求
1)網管支撐系統
總體來說,鐵通固網和IMS融合后的網管將跨越以下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基本上遵循“誰建設誰管理”的原則,要求打通相關接口,實現端到端的長流程業務開通和處理流程,主要包括:
移動主要負責IMS核心網設備(含AGCF和TG)的管理維護;
接入設備的管理存在兩種模式,一種是鐵通建設接入設備網管平臺,統一負責接入網(設備)管理和維護,另一種是立足現網的情況,移動、鐵通均有接入網設備的網管平臺,按照“誰建設誰管理”的原則界定維護界面,同時雙方都開放用戶號碼開通、業務簽約數據寫入和修改的功能。
按照以上維護界面和運營要求,初步打通IMS網管和接入網管的接口,建立雙方的管理分工、溝通機制和流程,實現網管信息的流動,支撐運維工作的需要,支持客戶服務和投訴等工作處置流程的流轉。
第二階段:需要中國移動統一梳理組織架構、職能的基礎上細化IMS和用戶接入模塊(接入設備)的分工,如移動負責IMS核心網設備的維護;原鐵通負責用戶接入模塊(接入設備)的維護,接入網網管和IMS均納入到綜合話務網管、綜合資源網管系統,各省中心集中進行局數據、資源等的調配和管理。
2)業務支撐系統
建議鐵通固網和IMS融合后的業務支撐系統按照以下兩個階段進行建設:
第一階段:暫不考慮現有IMS用戶以及鐵通域名用戶網間結算辦法的調整,但是融合關口局話單將作為網間結算的依據,除了融合關口局需滿足提供固網話單的要求之外,還要打通移動和鐵通的業務支撐接口,支持以下功能:
通過互通接口,實現由移動業務支撐系統對鐵通IMS用戶的業務開通、變更等流程;
移動業務支撐系統要求改造支持按域名進行話單分揀,送至鐵通業務支撐系統,由鐵通業務支撐系統負責計費賬務等流程;
建立相關客服系統的跨網投訴流程。
第二階段:需要相關部門統一考慮結算辦法等的調整,進行業務支撐系統的全面融合。逐步取消鐵通的業務支撐系統,其各模塊、功能逐步遷移到移動業務支撐系統下的整體框架中。
4 總結
本文在分析鐵通固網現狀和融合必要性的基礎上,詳細論述了鐵通固網融合方案和實施步驟。但是,移動和鐵通固網融合涉及很多組織架構、人員去留等方面的考慮,為簡化方案研究的范圍,筆者只是從技術層面來考慮可操作性,并不涉及由此引起的組織架構、維護界面、結算辦法等的調整。
參考文獻:
[1] 曾春香,易江軍. 固定通信網絡向IMS網絡演進的方案探討[J]. 電信工程技術與標準化, 2012(5): 13-18.
[2] 肖子玉,吳麗華,丁志剛. PSTN向IMS網絡演進方案分析與探討[A]. 中國通信學會信息通信網絡技術委員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上冊)[C]. 2011.
[3] CCSA YD/T 1930-2009. 統一IMS組網總體技術要求(第一階段)[S]. 2009.
篇7
關鍵詞 廣播電視;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實踐創新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37-0204-02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做出了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廣播電視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把握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趨勢,審時度勢、搶抓機遇、乘勢而上,這是當代廣播電視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
1 媒體融合的認識
廣電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基于對傳統廣播電視地位作用和優劣勢的清醒認識,是廣播電視集團實現傳播現代化、增強主流媒體公信力、影響力的必由
之路。
1.1 廣電媒體的困境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運用的突飛猛進,廣電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越來越受到來自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網站等新興媒體的挑戰。從媒體發展格局看,受眾規模不斷縮小,市場份額逐漸下降;從輿論生態變化看,大量熱點信息在網上迅速傳播,新興媒體的輿論影響力越來越大。新形勢下,廣電媒體提升自身的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力,已經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1.2 媒體發展的趨勢
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最大的競爭優勢是數字化、網絡化、多屏化和個性化,并且在傳播形態上具有更強的交互性。“覆蓋區域化、用戶精準化、功能平臺化、內容特色化、使用移動化”是當今傳播媒介發展的趨勢,廣電媒體要實現傳播手段的現代化,必須在實時、互動、多媒體方面有所突破。
1.3 統籌發展、優勢互補
推動廣電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F階段,廣播電視仍然是國內多數廣電系統主要的經濟支柱和最重要的品牌資源,因此做精做強做優廣播電視節目是根本核心。傳統廣播電視在體制、內容、渠道、隊伍等方面存在優勢;而新興媒體在技術、應用方面存在優勢,融合發展要做到優勢互補。
2 媒體融合的實踐
在飛速發展的互聯網信息時代,所有人都被裹挾在信息化數字化浪潮中,此時傳統媒體的創新實踐比任何時候都顯得迫切。作為一家省會城市臺,杭州文廣集團在與新興媒體融合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2.1 媒體融合方式多樣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杭州文廣集團在基于移動互聯網媒體平臺的拓展上卓有成效,臺網一體化運作方式日漸成熟。2014年,杭州文廣集團大型益智節目《雞蛋碰石頭》推出同名手機游戲,引發觀眾強烈關注;FM89杭州之聲聯合定位APP“咕咚運動+”,推出“夜跑最杭州”,一周內參加人數就超過3000人;交通91.8電臺憑借品牌影響力,官方微信用戶數超過了60萬,在國內同類城市電臺中創造了奇跡;杭州文廣集團旗下的杭州電視臺、愛杭州、杭州幫等移動客戶端日均點擊量超過了35萬次……
現在,對于杭州臺的廣播電視運營者來說,微博、微信和移動應用,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節目推廣、活動營銷的常規武器。
2.2 主流聲音多媒體傳播
杭州文廣集團把媒體融合理念運用于重大主題、突發事件的報道中,采取多媒體展示,多平臺推送,使新聞報道更為實時互動,更為豐富多元。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交通91.8推出了《你的聲音直通北京》欄目,利用官方微信征集民意,并把聽眾發來的意見建議傳遞到代表委員中。在去年杭城“7?5”公交放火案的新聞報道中,媒體融合充分發力,通過視頻、文字、圖片、長微博、信息推送等方式,搶占新聞“第一落點”,正確引導了社會輿論,展現出融媒體在大事件報道中的傳播效應。
2.3 媒體互動交流常態化
杭州文廣集團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十分注重用戶的體驗,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交流,專門建立起服務平臺。各個頻率頻道的主要欄目都開通了官方微博、微信,與用戶建立起實時的互動交流機制,既提升了媒體的服務意識,同時也豐富了欄目的內容。杭州網的“杭網議事廳”、杭州電視臺的“我們圓桌會”通過網上征集話題、網答受眾咨詢投訴、邀請市民參政議政等互動方式,成為政府和市民的連心橋梁。“城市通”、“愛杭州”等APP開通,為杭州市民提供全面的生活資訊和周到的民生服務,成為老百姓身邊的好幫手。
3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思考
媒體融合發展是傳媒領域一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涉及面廣、影響深遠。綜合來看,廣電與新興媒體融合是一個全新課題,在發展進程中,存在著政策機制、內容形式、技術手段、人才素質、資金投入等諸多方面的制約與影響,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用創新的精神、務實的舉措予以突破。
3.1 加強政策扶持
媒體融合發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環境和行政引導。國家已經從戰略層面部署了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工作任務。對各級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行政管理部門來說,加強統籌協調,結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認真謀劃,推出切實可行的扶持舉措,引導融合發展深入進行。國家級、省級廣播電視媒體應是廣電媒體融合發展的主力軍。地方廣播電視媒體應量力而行,在財力、人力和物力允許的基礎上,優化資源、集中力量,探索建立媒體資源共享平臺。
3.2 堅持內容為王
現代傳播理念內容是核心。媒體融合發展必須始終堅持“內容為王”,把內容建設擺在突出的位置,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話語優勢。廣播電視媒體應始終秉持主流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在品質上追求專業權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信息采集、核實、分析、解讀等方面的優勢;在傳播上提升感染力與吸引力,生產出更多內容積極向上、樣式鮮活的節目;在服務上注重分眾化與互動化,加強與用戶的互動交流;在形式上探索節目產品的可讀與可視,從單一到多元的升級融合,滿足多終端傳播和多種體驗的需求,使傳統廣電媒體搶占網絡空間的制高點,把握輿論宣傳方向。
3.3 加強技術運用
廣電媒體要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趨勢,重視技術建設,加強信息技術引進和研發,不斷提高傳播技術水平。一方面,積極發展網絡廣播電視臺,把優秀節目推送到互聯網電視、移動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媒體終端;另一方面,加快地面數字電視建設,探索4G等高清電視傳輸技術,努力提高公共電視服務。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社交網絡平臺,通過建立公眾服務號、官方微博等方式,拓寬互動渠道,增強廣電媒體黏合性,擴大用戶規模,提升傳播效果。
3.4 創新內部管理
探索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內部革新,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以及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建立健全中央廚房式的全媒體數字采編平臺,實現采編播流程的集約化、數字化,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主動調整節目制作內容,最大程度滿足受眾的需求。
篇8
打造體系,集聚多種優勢,品牌建設從零散向系統轉變。從單個外宣活動到組團式品牌外宣,江蘇外宣品牌建設理念不斷創新,內涵不斷豐富,影響不斷擴大。“感知江蘇”整合文化藝術、傳統工藝和形象推介類外宣品牌,打造集展演、推介、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推廣活動。“同樂江蘇”通過舉辦“洋眼看江蘇”、外國人歌唱才藝大賽等活動,提升在蘇外國人的心理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胺柦K”對外解讀和傳播最具江蘇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符號意義,立體化凸現江蘇的人文底蘊?!懊篮媒K”借助國內外主流媒體和專業機構,打造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和時代特色的城市形象。
創新方法,策劃多樣創意,品牌建設從單一向多元轉型。不斷加強組織、策劃和運作,探索針對異域文化有效傳播的語言類型、傳播手段和推廣方式。通過與國外知名藝術家合作、經典劇目比對西方歌劇等方法,蘇州昆劇院的《牡丹亭》、《1699·桃花扇》等傳統劇目成功贏得歐美文化市場,使“百戲之祖”昆曲成為江蘇外宣優質品牌。抓住不同國家民族文化結合點,在繪畫藝術之都法國舉辦“中國百家金陵畫展”,在具有深厚戲劇傳統的英國主推昆曲、評彈等傳統劇目,在倫敦奧運會期間適時推出“邂逅南京”外宣品牌,取得了極佳的宣傳效果。
厘清層級,整合多方資源,品牌建設從分離向統一轉化。注重整合全省各地各部門資源,合力打造層次構成合理、功能疊加互補的“三位一體”品牌體系。省級有關部門聯合創意、策劃,向外推出具有國際視野和較強資源整合能力的省級外宣品牌,省市聯合打造基礎“外宣品牌建設平臺”。同一層級涉外部門之間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綜合挖掘利用各地外宣文化資源,打造核心“系列外宣品牌產品集群”。省內各涉外機構獨自成立各類外宣品牌建設小分支,自主培育個性化外宣品牌項目。
構建體制,拓展多元渠道,品牌建設從探索向成熟轉軌。積極主動“借船出?!睆V辟渠道,實現了全球范圍的布局覆蓋和渠道延伸。省演藝集團根據國際市場需求,主創了蘊含江蘇特色、中國風韻的自主品牌藝術精品。廣電、出版、演藝集團紛紛在英國、比利時、日本等國建立海外分公司和孔子學院,有效提升了外宣品牌價值的推廣能力。各涉外部門開展友城經貿文化活動,打造了揚州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友城巡禮”等域外合作外宣品牌。
我省外宣品牌戰略實施,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在品牌建設力度,品牌傳播規律研究,品牌推廣渠道拓展等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一是品牌國際影響不夠,與江蘇經濟大省的地位還不相匹配。江蘇文化資源沒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外宣品牌建設水平一定程度上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還沒有形成有國際知名度的外宣品牌,世界名牌企業數量還很少,這與江蘇經濟大省的地位遠不相協調。二是品牌推廣渠道不暢,外宣載體手段與對外傳播規律還不相符合。載體創新不夠,品牌綜合效益不大,在教育、科研、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品牌附加值有待進一步開發和利用。三是品牌創新舉措不多,新創外宣品牌與既有品牌體系還不相銜接。如何處理好新品牌創立與老品牌維護的關系、外宦常規工作與品牌建設的關系,怎樣在傳承與創新中保持外宣品牌建設體系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有待加以解決。四是受眾特點研究不足,宣傳推介方式與國外文化需求還不相契合。對受眾的文化需求、接受心理、思維方式研究不足,缺乏針對性和前瞻l生舉措。采取有力措施,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是進一步推動江蘇外宣品牌戰略實施的必然要求。
強化總體規劃,著力完善工作機制。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在國家層面研究制定統一的政策法規和相應的外宣品牌建設整體規劃。在此基礎上,省級宣傳、外宣部門應著眼長遠,制定外宣品牌建設五至十年發展規劃,明確下一階段目標任務。通過上下聯動,實現優勢互補和效應疊加。要建立各地外宣品牌定期研討交流機制,運用品牌戰略對一批國外受眾喜聞樂見的外宣項目進行優化組合和規劃指導,加強地區交流合作,聯手打造富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拳頭品牌。
統籌整合資源,著力提高綜合效益。建議明確的宣傳、外宣部門牽頭,整合教育、體育、經貿、旅游、外事等部門力量,構建分工合作、資源整合的外宣平臺,確保外宣品牌從策劃、立項、設計、生產到推廣,都能得到有效管理和運作。建設專業化、規?;?、集約化的現代傳媒和文化產業集團;加大力度建立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和平臺,鼓勵支持有實力的大型經貿、文化企業和機構到海外開拓市場,制造營銷江蘇名牌產品;加強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和知名文化品牌。
研究受眾心理,著力增強互動效應。建議組建專門研究機構,同時借助國外專門調查機構,研究掌握當地受眾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接受習慣和真實需求,加強調研不同國家民眾對于外宣活動和項目的印象評價,及時對活動效果進行訪談反饋和問卷統計。外宣品牌活動策劃應融合當地文化習俗、受眾需求和思維習慣,最大程度地消除文化異質性、保持相似性,提高國外受眾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借助外部力量,著力拓寬建設渠道。實施本土化經營策略,探索“中國元素、國際表達”的新形式,用現代的表達手法推介中國的外宣品牌,用本土化策略贏得國外受眾,構建具有強大傳播能力、覆蓋廣泛、信息量大的對外傳播體系。與國外媒體和公關公司合作,聘請當地專業技術人員,使江蘇外宣品牌建設更“接地氣”。實施“名企名城互促”策略,將城市形象品牌與特色產業品牌打造結合起來,相互支撐互促共進。在政府和相關業務部門主導的格局下,充分整合和聚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類企業、公益機構等各方力量,特別注重發揮民間組織獨特作用,動員全社會參與到外宣品牌建設實踐中去。
篇9
關鍵詞:全媒體化;傳統媒體;理性思考
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媒體的全媒體化趨勢愈發明顯。報紙,電視,廣播等歷史悠久的傳統媒體也相繼加入了“全媒體化”的大軍當中,不甘落后。由于傳統媒體具有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加之擁有相應的人才儲備、資金儲備,足以迅速跟進和掌握媒體領域最新的技術,通過吸收轉化,實現技術創新,在全媒體時代這是傳統媒體絕地反擊的必經之路和其取長避短的必經之路。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依托內容優勢,借助新技術將生產的信息以多種媒介形態提供給不同偏好的受眾,通過技術與內容的融合實現多渠道發行、多終端閱讀,以實現傳統媒體內容市場價值的最大化。
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著正反兩面,全媒體也是。如果說,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的媒體變革中我們應該注意到些什么的話,那必定是與當下街談巷議所導致的“普遍常識”相左的一些冷靜視點。全媒體發展過程中,內容本身的生產、制作、管理等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對內容缺乏有效整合內容的規范化管理和版權保護問題,成為媒介融合、全媒體發展中不可回避的影響因素。這些也恰恰是傳媒產業在大規模的全媒體實驗中所應當注意的問題。
由技術進步引發的媒體分化
新時代的傳播體系中由技術進步引發了媒介的變革,但與此相對應的是.它也引發了媒體的分化。我們在關注媒介融合時,媒介全媒體化的同時,也不應該忽視分化的趨勢:新媒介自身屬性得到強化,從根本上來說也是高度發展某單一媒介的獨特優勢。
在媒介融合大行其道的同時,我們注意到它的一個同等重要的對立面:作為具體形態的“媒體”開始了產品、市場、服務與技術的分化。在這個傳播體系中,多方力量的博弈下,媒介競爭必然面臨“合久必分”的分化走勢。事實上,這也是市場競爭法則在大融合的大環境下不斷地裂變的產物,帶來了新媒介的新屬性的開掘及新應用的層出不窮。從功能論的角度來說,媒介分化是受眾細分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新媒介的出現使得傳播形式得以改變,人們利用媒介本身功能的主張性變強。而新媒介具有的獨特屬性在被強化之后,會進一步地高度發展其獨特優勢,進而形成媒體的技術壁壘,用以維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新的新媒介”帶來更強的交互性和更多的個性化服務,使傳受雙方對傳播過程的控制增強了,使傳播去中心化,讓受眾碎片化,并在更大的傳媒視野里分化成為觀念上的可能媒介大裂變,使得媒體可以更多地滿足更為專業化的受眾需求,而這一傾向的最好的證明便是媒介逐步擁有了市場高度明確的專業網站.新聞定制,門戶網站的網絡新聞社區。從更廣的角度來說,小受眾群體的雜志、電臺及有線電視頻道的盛行以及分眾廣告的崛起,也是這一觀念趨勢在其他媒介領域得以擴展的佐證。
全媒體時代的新聞教育
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需要全能型記者編輯。新聞教育如何滿足這一需求正是我們要應對的問題,但全媒體不應被單純視為技能教育,對于新聞教育來說,“技術主義”和“人文主義”應當兩不偏廢.如何恪守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全媒體對從業者提出巨大的挑戰,因為媒介需要能夠運用多種技術和傳播有用的信息的人才,這才是最大的挑戰。
在國外,全能型記者編輯風靡新聞界。媒介綜合集團所融合的媒介都是同處一地的地方媒體,派往異地采訪的記者都是多面手,他們能夠同時為報紙寫文字稿件、為電視拍攝新聞節目、為網站寫稿。這種全能型的新聞人才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而需要與時俱進,及時掌握各種先進技術,短時間內難以培養。因此,在新聞教育中設置包含一些媒體融合方面課程的將會成為主流。新聞記者和編輯的培養.有賴于內容生產的技能,人文精神和社會價值觀念,更有賴于專業主義新聞理念和道德操守的養成。我們可能難以掌握新聞傳播各個環節的應用性技術,但是我們要信守新聞信息傳播的職業責任、掌握控制信息傳播效果的技術原則?!?/p>
媒介融合的政策支持與管理制度
促進媒體融合的全媒體實驗不是一個簡單的媒體形態的變化.它涵蓋了媒體科技融合,媒體所有權合并.媒體戰略性聯合.媒體組織機構融合等多個層面。那么.它能在多大程度上獲得政策上的支持?
我國媒介市場區分嚴格,有一套森嚴的行政壁壘和區域市場封鎖,媒介融資管理仍然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媒介資源無法通過市場實現優化配置。這在我們的全媒體化浪潮中的影響巨大。比如,絕大多數的網絡媒體沒有采訪報道權,同時也不允許興辦電視臺、報紙雜志;而報紙雖然有采訪報道權,但原則上卻不允許辦電視臺和廣播臺。在這種情況下,媒體融合所需要的多媒體平臺往往搭建不起來,至多成為報紙加網絡或電視加網絡的簡單模式,這就抑制了我網新聞媒介融合向縱深化和多樣化的嘗試和發展。可見,媒介規制的變革乃是媒體融合的必要前提,擴大新媒體在我圓新聞采制和傳播中的主動性和話語權是其中的必要步驟。
此外,現行的媒介管理法律法規不夠健全,系統管理缺位,全媒體發展缺少應有的制度環境,因此也使得傳統媒體在其自身的全媒體化中困難重重。
總體而言,目前的全媒體化仍處在一個發展和嘗試的階段,由于技術發展及媒介融合自身的不可預測性,它最終會是怎么樣的局面,它的發展速度如何、能夠發展到什么樣的程度,仍需實踐的進一步證實。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它既是受眾需求推動下的媒介創新之舉,也是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進步表現,同時,政策法規的推動和市場競爭的需要以及國際化潮流的驅動是促進傳統媒介在產業層面實現融合的重要的驅動力量。在未來的媒介競爭中,傳統媒體甚至整個產業的生存與發展都必然依賴于媒介融合所提供的新的發展機遇和新的競爭環境,任何希望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的媒體企業必須清醒地意識到這樣一點:在這個融合程度越來越高的世界中,不管它們是否想要進行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確實已經來到了,而且已是大勢所趨。正是在這個席卷時代的大浪潮中,我們恰恰需要更冷靜的頭腦、更理性的實踐;在任何嘗試“全媒體化”的實踐中,要有效預防操之過急、簡單片面的理念錯誤及戰略性失誤,對于單一媒體來說是如此,對于傳統媒體的長遠發展發更是如此,對于當下的教育、文化、社會等各相關領域的管理和政策制定來說,亦復如此。
參考文獻:
[1] 馬金,毛慶,《未來媒體發展趨勢:全媒體》,南京日報/2010年/11月/1 日/第A02 版
[2] 姜丞,《全媒體視野下的媒體挑戰與對策思考》新聞研究導刊,2010年第5期
[3] 海松,《全媒體時代媒體產業新態勢及傳統媒體發展對策建議》,民風,2008年第19期
[4]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課題組,《中國傳媒全媒體發展研究報告》,科技傳播,2010年第4期
篇10
用戶在哪里,媒體關注的目光就要投向哪里,媒體用戶的遷移深刻改變了媒體的運作模式,新聞客戶端也日益成為國內傳媒集團發展的熱點。2015年1月21日,由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重點打造的動向新聞客戶端正式上線,承載著黨報黨網在移動互聯網上延伸的使命。
動向新聞客戶端的重要性和承載的使命,意味著其在重大新聞事件報道中的角色日益重要。2015年1月26日,湖北省進入兩會時間。尚在襁褓中的動向新聞客戶端,就迎來了第一場“重大戰役”。動向新聞客戶端憑借技術優勢,通過系列創新,全方位、多媒體化呈現了兩會熱點,并運用互聯網思維增強了用戶使用過程中的參與感,贏得了眾多用戶的好評。
產品推廣:線上線下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動向在不遺余力地全方位報道湖北兩會的同時,收獲了良好的推廣效果。
“動向新聞”的定位是“黨媒屬性、省域門戶、資訊管家、輿論引領”。湖北兩會便是動向的新聞盛宴。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工作人員、媒體記者是“動向新聞”最重要的目標用戶。讓這些用戶了解動向、下載動向,是“動向新聞”作好推廣的第一步。
會前,3300個動向新聞客戶端宣傳臺簽,兩會期間隨同《湖北日報》進入到代表、委員的房間,告知代表委員,動向將全程關注湖北兩會,手機看兩會,更快更方便。這一招是借力湖北日報的渠道優勢及品牌號召力,成功給用戶營造了權威、創新的第一印象。
會中,“動向”記者配帶印有“動向”LOGO的胸牌,穿梭忙碌于會場內外,猶如流動的風景。這再一次加深目標用戶的品牌印象。
最后,“動向”在會場外的顯要處搭建了新聞直播間,代表委員走出會場后,接受新聞采訪的同時關注并下載動向,使兩會新聞報道和“動向”產品推廣實現了雙贏。
為方便用戶下載安裝,“動向”直播間擺放了10多個應用貓,用戶插上手機就可以自動下載、安裝應用。這項新奇的設備,既吸引了用戶,也促進了產品推廣安裝,給用戶帶來了很好的體驗。
面對目標用戶,從告知信息到影響態度再到促發行為,動向每一步都精心布局,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推廣鏈條。
新聞推送: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互聯網時代是快魚吃慢魚,而不是大魚吃小魚。因此,以快制勝是互聯網思維的重要表現。
采、編、播、發最新最快的新聞資訊,是媒體人的行為準則;獨家、快速、準確、權威的首發新聞,是媒體人不懈的追求?!皠酉颉备焕?。
依托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各媒體新聞采集優勢,利用現場報道記者的雙料身份,第一時間新聞。在省兩會現場,經??梢月牭竭@樣的聲音:“我是湖北日報記者,同時也是動向新聞客戶端記者……”“我是荊楚網和動向新聞客戶端記者……”
改進并完善了內容生產流程,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建立了符合全媒體特點的生產機制。省兩會期間,動向新聞客戶端24小時滾動更新,完全打破了傳統媒體的生產周期,第一時間向用戶信息。省政協委員戴輝點贊:“‘動向’幾乎是實時播報,移動新媒體,就是不一樣!”
前方記者和后方編輯聯動,新聞快準深。1月29日,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聽取了省高級人民法院和省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在此之前,后方編輯提前做好了報告的分析解讀,前方記者在會場將新聞動態和現場圖片即時傳給后方編輯,“動向”第一時間的新聞快準深。
充分利用4G通信技術實現快速發稿。動向新聞客戶端對新聞圖片的像素要求不高,一般10萬像素即可,因此手機拍照完全可以勝任這一要求。事實上,通過4G網絡,一般的新聞圖片幾乎是秒傳,而一張達27M的高清圖片傳送也只用了2秒不到。
1月27日上午,人大會議開幕式上,動向新聞客戶端開創性地進行了視頻、圖文雙料現場直播。用戶無論身在何處,只要輕觸手機屏幕,省長作政府工作報告的現場就會呈現在眼前。而當主持人宣布大會休會時,語音剛落,動向新聞客戶端關于大會開幕的綜合性圖文報道,就第一時間在用戶手機上彈出了。
2月1日,人大代表表決通過“湖北全面禁燒秸桿”決定后,不到5分鐘的時間,動向新聞客戶端就在第一時間彈出了新聞。正是依靠快速的新聞報道,動向新聞客戶端在用戶中樹立了口碑,也慢慢有了一些名氣。省人大代表方正說,作為省報集團打造的新聞客戶端,“動向新聞”一定能夠扛起移動端主流媒體的旗幟。
技術驅動:方寸屏幕可施大拳腳
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搬磚”工作,不是簡單地將傳統媒體的稿件搬到手機屏幕上,而是需要一種話語方式與表現形態和傳播方式的變革,需要符合互聯網的傳播特性。而媒介整合的基礎,就是技術融合。
手機專題,當下最火的就是HTML5頁面的呈現。這種融合漫畫、圖表、文字、聲間、視頻的呈現方式,使方寸屏幕施展了大拳腳。
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的決定出來第二天,“動向”就推出了一個創意十足的HTML5專題――秸稈群聊。該專題以微信群聊的頁面,以簡潔、生動的聊天形式將一個決定輕松道來,集合文字、圖表、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解讀視角巧妙獨特的,呈現形式新穎別致。聊天頭像可點擊,將次要卻必要的人物身份等信息分配到第二級頁面,大大提高了新聞信息的傳播效率,同時,該專題交互性強,使用戶在閱讀新聞的讀者又有娛樂體驗。
政府工作報告手機閱讀版,可視化報道增強了用戶體驗,點擊量和轉發量均十分龐大。
粉絲效應:讓用戶生產內容
互聯網時代,是去中心化的時代。媒體不再是精英和權威的專利,讓用戶生產內容成為新媒體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湖北省兩會期間,動向新聞客戶端在媒體聯動、用戶互動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與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內各媒體聯動,引領網民互動參與,直接為動向新聞客戶端導入了用戶流量。
“動向”與湖北手機報合作――廣泛征集讀者議政建言,“捎話”給兩會上的代表委員,從而實現與代表、委員的會內會外連線互動;湖北手機報則通過短網址鏈接指向“動向”,從而為客戶端導入流量。
“動向”與湖北日報合作――將征集的讀者建議、心聲反饋給前方采訪的記者,記者帶著問題去采訪代表、委員,從而實現讀者點采;湖北日報則在新聞稿件旁配發“動向”下載二維碼,實現流量轉化。
“動向”與荊楚網合作,邀請用戶共同參與“拍案叫絕”話題討論,共同引導用戶跟評留言、熱議兩會,一吐為快。
此外,動向新聞客戶端還與東湖社區論壇、荊楚網微博微信等多種新媒體產品聯動,形成了新媒體融合傳播態勢。
引導代表、委員、讀者,甚至會場工作人員給“上頭條”頻道報料,直接參與內容生產。
- 上一篇:簡述政治文化的含義和特征
- 下一篇:醫養結合的意義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