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全球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7 04:51: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媒體全球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媒體全球化

媒體全球化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立足全球,從一種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探討媒體全球化和民主化之間的復雜、有時是相互促進、有時是相互矛盾的多面關系。論文既沒有提出泛泛而談的新理論,更不是提供微觀的描述,而是對這一對相關的命題的不同論述進行了理論性和歷史性的梳理,從中提出新的問題。文章首先討論了全球化理論和媒體全球化在媒體組織、市場、形式、流動、效果和治理等方面的變革,以及媒體“由下而上的全球化”的過程與實踐。然后,文章對現有英語文獻中市場自由主義者、公共領域自由主義者、和激進民主主義者不同的民主與傳播觀念及其對媒體全球化的意義的不同分析進行了綜述,并在此基礎上回顧了從20世紀60、70年代的“國際信息傳播新秩序”運動到2003年底在日內瓦召開“信息社會世界峰會”這段歷史時期全球媒體經歷的四次變革。最后,文章提出了包括媒體所有權明顯多樣化、全球媒體流動多向性在政治上和理論上的意義、西方模式和觀點的充分性或關聯性、媒體在比提供政治信息更為廣泛的身份認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等7個宏觀問題,以期推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媒體的全球化和民主化進程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其深度和廣度遠非一兩篇論文甚至一兩本專著的討論所能窮盡。但我們認為,要探討這種互動關系首先需要一個滿懷希望的信念和一種批判的態度。

有人曾經天真地相信,新興的跨國媒體和傳播網絡會自動自發地摧毀現有的等級制度、重新分配權力、促進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中的對話、新意識的傳播,不僅造福于世界和平,而且在不同的民族、階級和文化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這顯然是過于天真的幻想。

然而,我們堅信人類,相信個人一旦聚合為集體,成為“人們”或者“人民”,就擁有重塑傳播體系、甚至政治制度的能力,而只要他們發揮出這種能力,上述的全球媒體和傳播網絡可能發揮的作用變成現實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批判的態度源于我們對現實冷靜的分析:跨國媒體和傳播網絡不一定有利于推進和平與民主。可以說,培育全球化媒體的土壤根本不是和平民主,而是統治性的制度和系統性的暴力。

基于以上的信念和態度,本文力求從一種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探討媒體全球化和民主化的問題。我們的目的不是要提出泛泛而談的新理論,更不是提供微觀的描述,而是對這一對相關的命題進行理論和歷史性的梳理,從中提出新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有時在眾說紛紜的議題中提出恰當的問題往往比得出草率的結論更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查看全文

媒體全球化與民主化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立足全球,從一種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探討媒體全球化和民主化之間的復雜、有時是相互促進、有時是相互矛盾的多面關系。論文既沒有提出泛泛而談的新理論,更不是提供微觀的描述,而是對這一對相關的命題的不同論述進行了理論性和歷史性的梳理,從中提出新的問題。文章首先討論了全球化理論和媒體全球化在媒體組織、市場、形式、流動、效果和治理等方面的變革,以及媒體“由下而上的全球化”的過程與實踐。然后,文章對現有英語文獻中市場自由主義者、公共領域自由主義者、和激進民主主義者不同的民主與傳播觀念及其對媒體全球化的意義的不同分析進行了綜述,并在此基礎上回顧了從20世紀60、70年代的“國際信息傳播新秩序”運動到2003年底在日內瓦召開“信息社會世界峰會”這段歷史時期全球媒體經歷的四次變革。最后,文章提出了包括媒體所有權明顯多樣化、全球媒體流動多向性在政治上和理論上的意義、西方模式和觀點的充分性或關聯性、媒體在比提供政治信息更為廣泛的身份認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等7個宏觀問題,以期推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媒體的全球化和民主化進程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其深度和廣度遠非一兩篇論文甚至一兩本專著的討論所能窮盡。但我們認為,要探討這種互動關系首先需要一個滿懷希望的信念和一種批判的態度。

有人曾經天真地相信,新興的跨國媒體和傳播網絡會自動自發地摧毀現有的等級制度、重新分配權力、促進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中的對話、新意識的傳播,不僅造福于世界和平,而且在不同的民族、階級和文化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這顯然是過于天真的幻想。

然而,我們堅信人類,相信個人一旦聚合為集體,成為“人們”或者“人民”,就擁有重塑傳播體系、甚至政治制度的能力,而只要他們發揮出這種能力,上述的全球媒體和傳播網絡可能發揮的作用變成現實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批判的態度源于我們對現實冷靜的分析:跨國媒體和傳播網絡不一定有利于推進和平與民主。可以說,培育全球化媒體的土壤根本不是和平民主,而是統治性的制度和系統性的暴力。

基于以上的信念和態度,本文力求從一種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探討媒體全球化和民主化的問題。我們的目的不是要提出泛泛而談的新理論,更不是提供微觀的描述,而是對這一對相關的命題進行理論和歷史性的梳理,從中提出新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有時在眾說紛紜的議題中提出恰當的問題往往比得出草率的結論更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查看全文

媒體全球化與民主化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立足全球,從一種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探討媒體全球化和民主化之間的復雜、有時是相互促進、有時是相互矛盾的多面關系。論文既沒有提出泛泛而談的新理論,更不是提供微觀的描述,而是對這一對相關的命題的不同論述進行了理論性和歷史性的梳理,從中提出新的問題。文章首先討論了全球化理論和媒體全球化在媒體組織、市場、形式、流動、效果和治理等方面的變革,以及媒體“由下而上的全球化”的過程與實踐。然后,文章對現有英語文獻中市場自由主義者、公共領域自由主義者、和激進民主主義者不同的民主與傳播觀念及其對媒體全球化的意義的不同分析進行了綜述,并在此基礎上回顧了從20世紀60、70年代的“國際信息傳播新秩序”運動到2003年底在日內瓦召開“信息社會世界峰會”這段歷史時期全球媒體經歷的四次變革。最后,文章提出了包括媒體所有權明顯多樣化、全球媒體流動多向性在政治上和理論上的意義、西方模式和觀點的充分性或關聯性、媒體在比提供政治信息更為廣泛的身份認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等7個宏觀問題,以期推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媒體的全球化和民主化進程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其深度和廣度遠非一兩篇論文甚至一兩本專著的討論所能窮盡。但我們認為,要探討這種互動關系首先需要一個滿懷希望的信念和一種批判的態度。

有人曾經天真地相信,新興的跨國媒體和傳播網絡會自動自發地摧毀現有的等級制度、重新分配權力、促進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中的對話、新意識的傳播,不僅造福于世界和平,而且在不同的民族、階級和文化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這顯然是過于天真的幻想。

然而,我們堅信人類,相信個人一旦聚合為集體,成為“人們”或者“人民”,就擁有重塑傳播體系、甚至政治制度的能力,而只要他們發揮出這種能力,上述的全球媒體和傳播網絡可能發揮的作用變成現實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批判的態度源于我們對現實冷靜的分析:跨國媒體和傳播網絡不一定有利于推進和平與民主。可以說,培育全球化媒體的土壤根本不是和平民主,而是統治性的制度和系統性的暴力。

基于以上的信念和態度,本文力求從一種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探討媒體全球化和民主化的問題。我們的目的不是要提出泛泛而談的新理論,更不是提供微觀的描述,而是對這一對相關的命題進行理論和歷史性的梳理,從中提出新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有時在眾說紛紜的議題中提出恰當的問題往往比得出草率的結論更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查看全文

媒體全球化與民主化問題論文

摘要:本文立足全球,從一種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探討媒體全球化和民主化之間的復雜、有時是相互促進、有時是相互矛盾的多面關系。論文既沒有提出泛泛而談的新理論,更不是提供微觀的描述,而是對這一對相關的命題的不同論述進行了理論性和歷史性的梳理,從中提出新的問題。文章首先討論了全球化理論和媒體全球化在媒體組織、市場、形式、流動、效果和治理等方面的變革,以及媒體“由下而上的全球化”的過程與實踐。然后,文章對現有英語文獻中市場自由主義者、公共領域自由主義者、和激進民主主義者不同的民主與傳播觀念及其對媒體全球化的意義的不同分析進行了綜述,并在此基礎上回顧了從20世紀60、70年代的“國際信息傳播新秩序”運動到2003年底在日內瓦召開“信息社會世界峰會”這段歷史時期全球媒體經歷的四次變革。最后,文章提出了包括媒體所有權明顯多樣化、全球媒體流動多向性在政治上和理論上的意義、西方模式和觀點的充分性或關聯性、媒體在比提供政治信息更為廣泛的身份認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等7個宏觀問題,以期推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媒體的全球化和民主化進程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其深度和廣度遠非一兩篇論文甚至一兩本專著的討論所能窮盡。但我們認為,要探討這種互動關系首先需要一個滿懷希望的信念和一種批判的態度。

有人曾經天真地相信,新興的跨國媒體和傳播網絡會自動自發地摧毀現有的等級制度、重新分配權力、促進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中的對話、新意識的傳播,不僅造福于世界和平,而且在不同的民族、階級和文化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這顯然是過于天真的幻想。

然而,我們堅信人類,相信個人一旦聚合為集體,成為“人們”或者“人民”,就擁有重塑傳播體系、甚至政治制度的能力,而只要他們發揮出這種能力,上述的全球媒體和傳播網絡可能發揮的作用變成現實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批判的態度源于我們對現實冷靜的分析:跨國媒體和傳播網絡不一定有利于推進和平與民主。可以說,培育全球化媒體的土壤根本不是和平民主,而是統治性的制度和系統性的暴力。

基于以上的信念和態度,本文力求從一種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探討媒體全球化和民主化的問題。我們的目的不是要提出泛泛而談的新理論,更不是提供微觀的描述,而是對這一對相關的命題進行理論和歷史性的梳理,從中提出新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有時在眾說紛紜的議題中提出恰當的問題往往比得出草率的結論更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查看全文

媒體全球化理論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立足全球,從一種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探討媒體全球化和民主化之間的復雜、有時是相互促進、有時是相互矛盾的多面關系。論文既沒有提出泛泛而談的新理論,更不是提供微觀的描述,而是對這一對相關的命題的不同論述進行了理論性和歷史性的梳理,從中提出新的問題。文章首先討論了全球化理論和媒體全球化在媒體組織、市場、形式、流動、效果和治理等方面的變革,以及媒體“由下而上的全球化”的過程與實踐。然后,文章對現有英語文獻中市場自由主義者、公共領域自由主義者、和激進民主主義者不同的民主與傳播觀念及其對媒體全球化的意義的不同分析進行了綜述,并在此基礎上回顧了從20世紀60、70年代的“國際信息傳播新秩序”運動到2003年底在日內瓦召開“信息社會世界峰會”這段歷史時期全球媒體經歷的四次變革。最后,文章提出了包括媒體所有權明顯多樣化、全球媒體流動多向性在政治上和理論上的意義、西方模式和觀點的充分性或關聯性、媒體在比提供政治信息更為廣泛的身份認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等7個宏觀問題,以期推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媒體的全球化和民主化進程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其深度和廣度遠非一兩篇論文甚至一兩本專著的討論所能窮盡。但我們認為,要探討這種互動關系首先需要一個滿懷希望的信念和一種批判的態度。

有人曾經天真地相信,新興的跨國媒體和傳播網絡會自動自發地摧毀現有的等級制度、重新分配權力、促進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中的對話、新意識的傳播,不僅造福于世界和平,而且在不同的民族、階級和文化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這顯然是過于天真的幻想。

然而,我們堅信人類,相信個人一旦聚合為集體,成為“人們”或者“人民”,就擁有重塑傳播體系、甚至政治制度的能力,而只要他們發揮出這種能力,上述的全球媒體和傳播網絡可能發揮的作用變成現實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批判的態度源于我們對現實冷靜的分析:跨國媒體和傳播網絡不一定有利于推進和平與民主。可以說,培育全球化媒體的土壤根本不是和平民主,而是統治性的制度和系統性的暴力。

基于以上的信念和態度,本文力求從一種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探討媒體全球化和民主化的問題。我們的目的不是要提出泛泛而談的新理論,更不是提供微觀的描述,而是對這一對相關的命題進行理論和歷史性的梳理,從中提出新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有時在眾說紛紜的議題中提出恰當的問題往往比得出草率的結論更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查看全文

大眾傳播媒介媒介全球化時期雛護信息主權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大眾媒介飛速發展,從信息交流到文化溝通,都對大眾媒介產生了高度依賴、大眾媒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全球化最好被理解為一個多面的分化的社會現象、在媒介全球化中,人們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革、網絡社區存在于無形的信息空間中,它和真實生活世界一樣存在著聲援游行活動、聯誼活動、交易行為、封建社會的愚昧、專制狀態不僅在于自然經濟的內向性、傳統媒體只能洗心革面,向受眾真誠地敞開大門,尊重現實和受眾的知情權、中國媒介要固守本國市場、現存的封閉的傳播體系必需要發生變化、傳媒政策在民營資本和國外資本的開放領域屢有突破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在媒介全球化時代,媒介全球化開辟了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的新時代,同時它對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也逐漸加深。大眾傳播媒介作為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對內對外交流的主要手段,面對國際傳播新形勢和新挑戰,如何應對跨文化,跨國界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媒介全球化大潮中雛護自己的信息主權,這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傳媒業發展必須思考的問題。作為中國媒介,應當也必須做到主動利用先進的現代傳媒方式傳播自身文化,促使其早日融入全球化中。我國媒體傳播須借鑒外國的做法,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同時在全球化進程中爭取權益,確立地位。

關鍵詞:媒介全球化;新媒介

21世紀,我們生活在一個媒介全球化的時代,一方面,大眾媒介飛速發展,從信息交流到文化溝通,都對大眾媒介產生了高度依賴;另一方面,大眾媒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日益滲透到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可以說當今世界,社會生活的幾乎所有領域都無法擺脫全球化進程的影響。當代傳媒模式的變化包括全球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顯著、最重要的變革之一。這些進程體現在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所有的社會領域。全球化最好被理解為一個多面的分化的社會現象。不能把它看作一個單一的狀態,相反它指的是在社會活動的所有關鍵領域中不斷全球化的相互聯系模式。而大眾媒介正是通過源源不斷的圖像與信息,向大眾展示一個流光溢彩的圖像世界。媒介已經成為人類真正的寶庫,它再現整個人類的真實生活。在新世紀里,正在形成的社會秩序建立于知識之上,一切都開始悄悄變化。經濟、政治和文化變革的價值取向和動力雖然在各國不一樣,但全球化的思想在媒體上的共鳴使知識不僅是現代經濟的基本特征,而且已經成為社會的組織原則。這意味著,我們完全基于知識來適應現實生活,人的思考和行為須臾都和媒體提供的知識及一切信息融在一起,正在使人類社會清澈見底。

在媒介全球化中,人們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全球化背景要求民族國家在國際社會結構中“占據一個位置,并且以符合行為規范的方式與具有反向身份的人互動,才能具有這種身份”。自從大眾媒介發展以來,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認識世界的渠道,一個是我們實實在在地所生活的那個空問或社區,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真實生活世界;另一個是無限擴張的媒介化的社區,它可以被稱為虛擬媒介世界。李普曼說他說的“虛擬”并不是指撒謊。“眼見為實”,親身直觀外部世界應該是可靠的,但是它只局限于感覺所及的范圍,何況還不能排除感覺不能識別的假象;而媒介世界則力圖向人們展示整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上發生事件的來龍去脈。這樣,人們既可以從真實生活世界中獲得認知,也從媒介上獲得認知,并通過媒介與另外一些遙遠的人建立聯系與交往。這在網絡上表現得尤為典型。網絡社區存在于無形的信息空間中,它和真實生活世界一樣存在著聲援游行活動、聯誼活動、交易行為等。真實生活世界與虛擬媒介世界彼此相那樣豐富,全面和真實。因此,虛擬媒介世界對人們的影響,在某些方面甚至有互影響。人們會依據從媒介上獲得的信息指導現實生活,也會以移植真實生活世界中的一些方法來處理虛擬媒介世界中的事務,更進一步的是,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龐大和復雜,人們從真實生活世界獲得的信息可能遠遠比不上從虛擬媒介世界獲得的信息了超越真實生活世界的趨勢。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媒介化了的人。于是全球性媒介作為理性媒體的外向擴展,走向全球的每個角落,指引人類的思考和美好的追求。互聯網及一切印刷媒體一旦回歸人類的本性和善良愿望,都可以傳播到地球的每個地方。互聯網是新世紀的真理高速列車,涉及經濟、政治和所有社會領域,在它的沖擊下,空間遙遠和意識控制已經不起作用。越是控制媒體的信息,越是暴露丟失真理的灰心喪氣,因為真理從不懼怕人人皆知。每個人只要有一臺接通網絡的電腦,只要愿意的話,就可把看到。聽到的事實和意見告訴全世界,真理再無法被鎖定在密室里。面對信息大潮的噴涌,層層把關人的操勞大都徒勞無益,真理源源不斷從中傾瀉出來。

只有世界性的媒介才有世界性的報道,把單一的事實置放在人類完整的實踐中才有真理傳播的科學性。封建社會的愚昧、專制狀態不僅在于自然經濟的內向性,而且在于媒介的稀少并且信息的封閉。1850年太平天國的起事,在三個月后才傳到西北各省,而在今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的戰爭,在幾分鐘內就傳遍了全球,人們對戰爭的詳情和起因了如指掌。衛星電視和跨越國界的報刊提供了每個細節,互聯網上的種種意見揭去強辭奪理的偽裝,在全球性媒介的聚焦下,人類社會透明了,掩蓋真理的陰謀和巧辯失去了效力。互聯網時代逼迫傳統媒體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因為傳統媒體的自限性報道遇到了麻煩:假話一出籠就被網絡揭穿,封鎖信息陷于更加被動的境地,欺騙性宜傳遭到嘩然的嘲笑……傳統媒體只能洗心革面,向受眾真誠地敞開大門,尊重現實和受眾的知情權。傳統媒體強化新聞意識,寫出真理的深度,仍能把失去的受眾吸引過來。一旦人們從傳統媒介得到在網上捕捉不到的理念,傳統媒介的生機就煥然一新。用正確的思想解釋正在發生的事件,滿足受眾聞知世事的需要,是新聞傳播的生命過程,無論網絡還是傳統媒體都有體現這種生命力,也有各自的優勢,就看哪個發揮得最徹底、最全面、最有聲有色。在新世紀,面臨危機的不是傳統媒體,而是傳統媒體的舊體制、舊理念。它能不能走向世界,要看它給人類能否奉獻真理,讓人們透視社會的一切。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教育內外兼修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思變:全球化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面臨的新挑戰;求通:順應全球化趨向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策略;結語:內外兼修培養模式下的人才前景展望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世界上各種社會、文化、機構及個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快速發展變化的過程、我國媒體的任務相應調整為需兼顧企業利潤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雙重要求、技術的發展,加深了全球的媒介融合化的進程、資本與技術的強大邏輯無可辯駁、現存問題:學科結構單一、現存問題:專業課程體系與內容陳舊、現存問題:教學與實踐的脫鉤、全球化新聞傳播教育的需要、注重業界需求,內部培訓師資、增添設備,外部引進人才、整合資源、中國的新聞事業和新聞教育也必須走向國際化等,具體請詳見。

信息技術發展的推波助瀾下,經濟、科技和政治、文化領域的全球化趨向日益突出,并逐步成為世界發展的客觀現實和社會各界爭論不休的顯要話題。但正如英國學者湯林森(JohnTomlison)所指出的:“全球化一詞,其最為普遍和最無爭議的含義,是指世界上各種社會、文化、機構及個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快速發展變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將包括某種時間與空間的壓縮。即對跨越這些客觀存在所有有形或想象的時間,加以戲劇化壓縮而使距離縮短,好像把世界變小了,在某種意義上也使人與人之間相距更近。但同時,這一過程也在‘擴展’各種社會關系,把制約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關系從本土范圍擴展到了全世界。”

一、思變:全球化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全球化對我國新聞媒體發展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經濟、技術和文化三個領域,而這三方面的變革與調整也對新聞傳播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現實要求,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

首先,是在經濟領域。為應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媒體的任務相應調整為需兼顧企業利潤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雙重要求。這促使我國新聞傳播業管理體制不斷進行深層次的變革與探索。因此,在決策層面上,既懂新聞專業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高級人才就成為了媒體的迫切需要。

其次,是在技術領域。技術的發展,加深了全球的媒介融合化的進程。雖然在不同傳播語境下,媒介融合包括了媒介科技融合、媒介所有權合并、媒介戰術性聯合、媒介組織結構性融合、新聞采訪技能融合和新聞敘事形式融合等方面的內涵。但毫無疑問,技術是其中決定性的影響因素。而媒介融合不僅為整個媒介生態帶來顛覆性的變革,也帶給媒體工作者帶來如何對內容精準定位、對表現方式適當選擇、對傳播流程有效地進行控制與管理等方面更大的挑戰。因此。在應用層面上,媒體對于具有廣博的知識體系,精通各類媒介特點及規律,掌握基本但全面的技術能力的“超級記者”的需求也逐步凸顯。

查看全文

媒介全球化對中國媒介的影響論文

摘要:在媒介全球化時代,媒介全球化開辟了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的新時代,同時它對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也逐漸加深。大眾傳播媒介作為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對內對外交流的主要手段,面對國際傳播新形勢和新挑戰,如何應對跨文化,跨國界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媒介全球化大潮中雛護自己的信息主權,這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傳媒業發展必須思考的問題。作為中國媒介,應當也必須做到主動利用先進的現代傳媒方式傳播自身文化,促使其早日融入全球化中。我國媒體傳播須借鑒外國的做法,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同時在全球化進程中爭取權益,確立地位。

關鍵詞:媒介全球化;新媒介

一、21世紀,我們生活在一個媒介全球化的時代,一方面,大眾媒介飛速發展,從信息交流到文化溝通,都對大眾媒介產生了高度依賴;另一方面,大眾媒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日益滲透到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可以說當今世界,社會生活的幾乎所有領域都無法擺脫全球化進程的影響。當代傳媒模式的變化包括全球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顯著、最重要的變革之一。這些進程體現在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所有的社會領域。全球化最好被理解為一個多面的分化的社會現象。不能把它看作一個單一的狀態,相反它指的是在社會活動的所有關鍵領域中不斷全球化的相互聯系模式。而大眾媒介正是通過源源不斷的圖像與信息,向大眾展示一個流光溢彩的圖像世界。媒介已經成為人類真正的寶庫,它再現整個人類的真實生活。在新世紀里,正在形成的社會秩序建立于知識之上,一切都開始悄悄變化。經濟、政治和文化變革的價值取向和動力雖然在各國不一樣,但全球化的思想在媒體上的共鳴使知識不僅是現代經濟的基本特征,而且已經成為社會的組織原則。這意味著,我們完全基于知識來適應現實生活,人的思考和行為須臾都和媒體提供的知識及一切信息融在一起,正在使人類社會清澈見底。

二、在媒介全球化中,人們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全球化背景要求民族國家在國際社會結構中“占據一個位置,并且以符合行為規范的方式與具有反向身份的人互動,才能具有這種身份”。

自從大眾媒介發展以來,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認識世界的渠道,一個是我們實實在在地所生活的那個空問或社區,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真實生活世界;另一個是無限擴張的媒介化的社區,它可以被稱為虛擬媒介世界。李普曼說他說的“虛擬”并不是指撒謊。“眼見為實”,親身直觀外部世界應該是可靠的,但是它只局限于感覺所及的范圍,何況還不能排除感覺不能識別的假象;而媒介世界則力圖向人們展示整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上發生事件的來龍去脈。這樣,人們既可以從真實生活世界中獲得認知,也從媒介上獲得認知,并通過媒介與另外一些遙遠的人建立聯系與交往。這在網絡上表現得尤為典型。網絡社區存在于無形的信息空間中,它和真實生活世界一樣存在著聲援游行活動、聯誼活動、交易行為等。真實生活世界與虛擬媒介世界彼此相那樣豐富,全面和真實。因此,虛擬媒介世界對人們的影響,在某些方面甚至有互影響。人們會依據從媒介上獲得的信息指導現實生活,也會以移植真實生活世界中的一些方法來處理虛擬媒介世界中的事務,更進一步的是,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龐大和復雜,人們從真實生活世界獲得的信息可能遠遠比不上從虛擬媒介世界獲得的信息了超越真實生活世界的趨勢。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媒介化了的人。于是全球性媒介作為理性媒體的外向擴展,走向全球的每個角落,指引人類的思考和美好的追求。互聯網及一切印刷媒體一旦回歸人類的本性和善良愿望,都可以傳播到地球的每個地方。互聯網是新世紀的真理高速列車,涉及經濟、政治和所有社會領域,在它的沖擊下,空間遙遠和意識控制已經不起作用。越是控制媒體的信息,越是暴露丟失真理的灰心喪氣,因為真理從不懼怕人人皆知。每個人只要有一臺接通網絡的電腦,只要愿意的話,就可把看到。聽到的事實和意見告訴全世界,真理再無法被鎖定在密室里。面對信息大潮的噴涌,層層把關人的操勞大都徒勞無益,真理源源不斷從中傾瀉出來。

查看全文

經濟新聞傳媒挑戰管理論文

【摘要】:經濟全球化勢必對全球新聞傳媒產生深刻的影響,如何正確地認識,積極地應對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文章首先就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傳媒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接著闡述了中國傳媒所面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我國新聞傳媒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關鍵詞】:全球化;傳媒;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特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經濟全球化,作為世界生產力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勢必對全球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加入WTO以后,我國更多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因此,必須認真的研究和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新聞傳媒本質上屬上層建筑,是社會的穩定器。對于經濟全球化對新聞傳媒發展、變動所帶來的影響,我們要正確地認識,更加積極地應對,把握主動權。這樣才能在新的形勢下使我國的新聞傳媒更好地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一、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新聞傳媒發展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全面發展,必然要求各個領域與之相適應;跨國物流、資金流、人流的迅速增長,也必然要求信息流有相應的增長,這既有數量上的要求,也有質量上即傳播速度和信息內容深度上的要求。經濟全球化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全球性的經濟聯系和世界范圍的市場,它對世界新聞傳媒格局的變動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1、形成了一批跨國傳媒公司。這些跨國傳媒公司基本上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如澳大利亞的默多克所的新聞公司,美國的時代·華納公司,這些跨國傳媒公司都有多種新聞傳媒產品,其電視網、報紙、雜志銷售網遍布世界,有的是直接銷售自己的傳媒產品,有的是采取與當地合作的形式銷售傳媒產品。傳媒的營收也是國際性的。美國羅伯特·W·麥克切斯尼2002年的《富媒體,窮民主》一書說,“時代華納和迪斯尼公司在美國國內仍然有相當可觀的收人,但是,在近十年里,它們的大部分收是來自非美國市場,其他媒介公司也步其后塵,到海外尋求發展”。

查看全文

當代傳媒問題分析論文

在"公共性"問題日益成為社會熱點的今天,在思想界文化界的當代轉型中,全球化消費主義日益與當代文化中世俗化的東西互滲而成為特有的文化景觀。如果說,在現代社會出現了生產拜物教和消費拜物教,那么,后現代社會卻出現了"傳媒拜物教"。當代傳媒以跨國資本的方式形成全球性的消費意識,其文化霸權話語漸漸進入國家民族的神經之中。于是,在倡導多元價值、多元社會的文化語境中,大眾在多元主體之間,將個體感性差異性推到極端,甚至以個人的絕對差異性為由,割裂個人與他人的同一性,在廣告傳媒和文化經紀人的操縱下日益以產品的市場需求取代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對這種世界性的世俗化消費時尚,本世紀的思想家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值得關注。1

一、現代公共傳媒空間中的身體資本

20世紀思想史上的思想家,大都注重對現代人的"精神"和"身體"的內在關系加以研究,因為這有可能深入到對大眾媒體所產生的心理文化根源的分析。如何綜合性反思身/心關系、個人/社會關系、文化/自然的關系,如何通過對"身體"視域的分析展示身體資本與當代傳媒的關系,如何從身體性入手審視"自我"問題,成為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切入角度。但是僅僅研究"自我"還不行,因為"自我"和"他者"之間有著非此不可的關系,只有從二者的關系入手進行分析,弄清"自我"和"他者"不僅有古典哲學的自我和他者,而且有心理科學的自我和他者(弗洛伊德、榮格、拉康等)、還有解構的自我和他者(德里達、福柯、巴特等),甚至還有社會理論的自我和他者(布迪厄、吉登斯等),才能看到真正的問題之所在。

1.身體感與現代城市處境

在對"價值理性"的關注日漸讓位于對"感性肉身"的關注中,"生命"變成了一個感性本體論的范疇。從世紀之初的尼采、狄爾泰、西美爾、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到存在主義哲學以及福柯和拉康哲學,大都將生命作為理性化本質飄散以后的意義空白的填充物,于是,現代性標明這樣一個事實:感性肉體取代了理性邏各斯,肉體的解放成為"現代性運動"中的重大母題。

在西美爾(GeorgSimmel)看來,現代人深深陷入一個飛速發展而不可知的世界中,處在多種文化元素交錯的語境中。文化元素擠壓著人,因為人不可能完全清理和吸收文化,同時人又不可能完全對抗文化,因為文化是人類發展所無法擺脫的境遇,也是人自己處身的周遭環境。在文化的現代性中,人的本質不再是一些抽象的形式原則,而是充滿肉體欲望和現代感覺的"生命"。人體中的面部是內部統一最表面的尺度,同時也是在精神上獲得整體美的關鍵。從面部最豐富的精神性表現中,可以看出人的心靈變化。人的形象是心靈和生理沖動合力所造成,那種忽略面部的精神性而只是注重肉體的表現性,將是心靈和肉體的雙重衰退。面部很容易表現出柔情、膽怯、微笑、憎恨諸感情譜系,它是"觀察內心世界的幾何圖",是心性所能臻達的最高表現域。而身體相對于面部,尤其相對于眼睛而言,則居于較次要的地位,因而面部與軀體就猶如心靈和現象、隱秘和暴露那樣存在著本質的差異。但是,今天的現代或后現代藝術已經從"面容之美"表現走向了"軀體之力"的表現,從精神意象的呈現走向了欲望肉體的展示。身體成為肉體性、享受性和存在性的?っ鰨持鸞ケ蝗馓逅〈R殘恚庖磺性綾晃髏藍謔蘭橢蹙脫災辛恕?BR>同樣,"身體距離"也在現代人中被日益強調,甚至有"加大人與其對象的距離"的傾向。人在現代生活的距離感中渴望獲取一份相對獨立的空間,這種強調距離使現代人害怕過分接觸"他者",而出現一種"畏觸感"。這種身體的"畏觸感",正表現出心靈的"畏觸感"。身體的距離感,使人在社會生活中穿上了厚厚的鎧甲而將孤獨變成了自己的身份證。2這種現代心理特征,與其說是人與客觀對象之間的距離擴大,不如說是在精神、在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方面出現了最明顯的離心形式。身體的痛苦和走向死亡的"震撼",使得一切神話話語在現代人神經的高度敏感和麻木無感情兩極間很難再度興奮起來,心靈由于金錢的強勢牽扯,已經很難能對真正的精神價值做出切實的判斷。"現代感覺"終于在金錢經濟支配的大城市生活中樹立起來,它在推動現代人去涉獵私人權利和私人空間當中,卻開始擠壓了公共空間和公共權利,隨著這種身體空間感和生命時間感的進一步加固,由身體狀態的審視所引發的現代文化的"悲劇性",已經在本世紀的人的旋律中發出了不和諧音。西美爾曾經深入思考并著手解決的"現代性"問題,如今已然膨脹為"后現代性"(postmodernity)問題。如果我們僅僅將后現代性問題看作是新問題,而不了解這一問題的真實來源,那么,我們就有可能在現代性問題上走進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迷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