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教育內外兼修論文
時間:2022-06-04 05:51:00
導語:新聞傳播教育內外兼修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思變:全球化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面臨的新挑戰;求通:順應全球化趨向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策略;結語:內外兼修培養模式下的人才前景展望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世界上各種社會、文化、機構及個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快速發展變化的過程、我國媒體的任務相應調整為需兼顧企業利潤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雙重要求、技術的發展,加深了全球的媒介融合化的進程、資本與技術的強大邏輯無可辯駁、現存問題:學科結構單一、現存問題:專業課程體系與內容陳舊、現存問題:教學與實踐的脫鉤、全球化新聞傳播教育的需要、注重業界需求,內部培訓師資、增添設備,外部引進人才、整合資源、中國的新聞事業和新聞教育也必須走向國際化等,具體請詳見。
信息技術發展的推波助瀾下,經濟、科技和政治、文化領域的全球化趨向日益突出,并逐步成為世界發展的客觀現實和社會各界爭論不休的顯要話題。但正如英國學者湯林森(JohnTomlison)所指出的:“全球化一詞,其最為普遍和最無爭議的含義,是指世界上各種社會、文化、機構及個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快速發展變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將包括某種時間與空間的壓縮。即對跨越這些客觀存在所有有形或想象的時間,加以戲劇化壓縮而使距離縮短,好像把世界變小了,在某種意義上也使人與人之間相距更近。但同時,這一過程也在‘擴展’各種社會關系,把制約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關系從本土范圍擴展到了全世界。”
一、思變:全球化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全球化對我國新聞媒體發展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經濟、技術和文化三個領域,而這三方面的變革與調整也對新聞傳播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現實要求,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
首先,是在經濟領域。為應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媒體的任務相應調整為需兼顧企業利潤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雙重要求。這促使我國新聞傳播業管理體制不斷進行深層次的變革與探索。因此,在決策層面上,既懂新聞專業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高級人才就成為了媒體的迫切需要。
其次,是在技術領域。技術的發展,加深了全球的媒介融合化的進程。雖然在不同傳播語境下,媒介融合包括了媒介科技融合、媒介所有權合并、媒介戰術性聯合、媒介組織結構性融合、新聞采訪技能融合和新聞敘事形式融合等方面的內涵。但毫無疑問,技術是其中決定性的影響因素。而媒介融合不僅為整個媒介生態帶來顛覆性的變革,也帶給媒體工作者帶來如何對內容精準定位、對表現方式適當選擇、對傳播流程有效地進行控制與管理等方面更大的挑戰。因此。在應用層面上,媒體對于具有廣博的知識體系,精通各類媒介特點及規律,掌握基本但全面的技術能力的“超級記者”的需求也逐步凸顯。
最后,是在文化領域。資本與技術的強大邏輯無可辯駁。而文化的全球化則充滿了歧義,是一個內在的一體化與分裂化、單一性與多樣性相互博弈的矛盾統一體。但我們必須看到和警惕的是,在文化全球化名義下,強勢媒體可能實行的文化帝國主義及不平等的文化殖民現象。因此,我國媒體在對于優秀文化傳承上,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兼顧國際性與民族性就成為了最為關鍵的問題。而這無疑對媒體工作者的人文素養方面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總之,隨著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媒介的發展,迫切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無論這些人才是懂新聞也懂政治、經營的管理型人才,還是一專多能,適應媒介融合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但他們都應該具備寬闊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往能力,良好的新聞專業素養,深厚的人文情懷,堅實的人文科學知識基礎和極具包容性與擴展性的學習能力。
二、求通:順應全球化趨向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策略
以全球化在經濟、技術和文化領域提出的要求,來考察傳統的新聞傳播高等教育實踐,我們會發現,現行的高校新聞傳播教育體制在學科結構、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需求三大方面存在著諸多的不適應。本文試圖從這三大癥結人手,探尋切合全球化挑戰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新策略。
1,現存問題:學科結構單一。從世界范圍看,如今的新聞傳播學科至少應該包括通識教育、專門學科基礎教育和新聞傳播專業教育三個層面的內容。“通識教育作為大學的理念應該是造就具有遠大目光,通融見識、自由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所需要的高層文明教育和完備人性教育。”。專門學科基礎教育是指新聞傳播學科之外的一門專業學科相對完整的知識系統的教育。從國外著名新聞傳播院校的實踐來看,在保證通識教育和至少一門專業學科教育之上進行新聞傳播的專業教育已經是普遍的學科結構原則。而在我國當前的新聞傳播高等教育中,一方面,有關通識教育的選修課、特別是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比例相對過小,另一方面,與新聞專業教育配套的其他專門學科基礎教育則更為缺乏。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很可能造成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失衡,更無利于全球化背景下學生進行跨文化傳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解決路徑:優化學科結構,內尋中華文化之根,外借其它學科之長。
文化的變化相對緩慢,有著較為穩定而恒久的影響力;而工具性知識則更新很快,在短時間內對整個社會文化有著較強的反作用力。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我們要培養具有國際傳播能力和輿論引導力的人才不是一句空話。我們必須回答,學生走出去后究竟對外交流傳播些什么內容?又用什么來進行輿論引導?事實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應該首先在通識教育課程中,增加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經驗和加強新聞職業道德理念建設的相關課程。將中華的人文基因深深地內化到學生心中,只有牢牢扎下中華文化之根,才能在國際交流和輿論引導中不失中國的教化與立場。
全球化的深入使得編輯記者的角色由新聞采編到知識生產與管理的轉變,這自然對編輯記者的知識結構與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面對更為復雜的信息體系。要實現這一角色的轉變,新聞教育在加強通識教育的同時,還應注重其他學科知識的補充,應該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選修自己感興趣的各種不同領域的課程,比如學習科學、經濟、環境、管理、藝術等等,甚至以某科為主,培養相關領域的新聞傳播的專門人才。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專業學科都是外部性的,具有可拓展、易變動的特征,可以根據時展和媒介需求進行相對靈活的調整。
我們學科結構優化的目標應做到讓學生在較為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的國情與傳統的基礎上,不斷了解前沿學科的發展,才可能使其對內和對外傳播技巧得到融通,提高他們進行國際傳播時的溝通和引導能力。
2,現存問題:專業課程體系與內容陳舊。目前,新聞學專業從課程設置來看往往只針對電視、報紙或網絡三類媒體之一來設置具體課程。特別是實務類課程,比如報紙新聞學專業主要圍繞報紙規劃采寫編評,涉及廣播電視及網絡的的內容基本都是一帶而過。而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所開課程則以廣電為主,對網絡及報紙的業務甚至都不會涉及。不僅如此,專業課程內容也相對陳舊,并未及時吸納快速發展的業界實踐成果和日益深入的學界探索成果。特別是在技術層面,與快速變化的業界主流技術體系之間存在差距,致使課程的前沿性和實用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雖然進入信息時代后,一些新聞院系做出相應變革,但這并未從根本上改變課程體系和專業內容陳舊的問題。在技術全球化的過程中,業界對融合新聞工作者呼聲越來越高的背景下,這樣的課程體系將很難適應融合新聞的采寫與編輯。因而,高等新聞傳播教育很有必要在培養學生單一媒體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打破媒介專業設置的壁壘,加強與其他媒介及其他領域合作,豐富媒介專業授課內容。
解決路徑:更新課程體系,內練核心專業技能,外修媒介融合技巧。
在新聞專業課程的設置和專業技能的培養方面,向來存在著全能與專精的矛盾。而隨著技術全球化的擴張,新媒體的發展來勢洶洶,并逐步導致各個媒介邊界的消弭。這種媒介融合化的趨勢,使得“全能”與“專精”的矛盾更加激化。
其中有兩種聲音最為響亮:一種認為應該努力培養學生全方面的技能,使之能適應各種媒體的要求。早在2003年,美國媒介融合研究者在對媒體從業人員所作了調查,發現有78%的受調查者“同意”或者“強烈同意”新聞專業學生無論什么方向。都應該掌握多種技能,包括寫作、編輯、電視制作、數字攝影攝像和網頁設計等。但這種“全能記者”,不僅要成為知識構成方面的“百事通”,還得成為技術層面上的“百術通”。因此,另一種聲音則認為媒介融合教育是一種陷阱,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可能培養什么都精通的人才,如果這樣做反而會讓學生什么都會但什么都做不好。
所以,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技術全球化所引發的媒介融合趨勢對新聞教育提出的挑戰,在新聞專業能力的訓練中,應首先注重培養新聞制作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熟練掌握某類媒體的采、寫、編、評的技能,并在磨礪好核心的采、寫、編、評技能的基礎上,初步掌握其他媒介的基本技能。并結合整個媒介行業和自身規劃的發展,有側重地開掘某方面的優勢,進行終身學習、不斷調整。唯其如此,才能解決好全能與專精的矛盾。
3,現存問題:教學與實踐的脫鉤。在所有影響大學發展的因素中,教師是最關鍵的因素。然而,當前我國新聞專業的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知識智能結構、綜合素質等方面,都很難適應全球化新聞傳播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在和實踐對接的層面,受近年來高校用人體制的影響,新聞傳播學師資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而教師的媒體實踐經驗卻越來越少。而那種深諳全球化需求,具有一定國際視野,從事過多媒體實踐的教師或是多媒體從業者轉為教師的更是少之又少了。因此,培育和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是一項相當艱巨的戰略任務。不僅如此,新聞傳播類專業點的急劇擴張造成新聞傳播教育的廉價化,不少學校在既無師資又無教學條件的情況下。匆忙上馬建設新聞院系,使得相關實驗室和設備建設嚴重滯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還較多停留在教室講堂之中,教學多以為原則性、理論性內容,缺乏基于實踐平臺的具體指導。
解決路徑:注重業界需求,內部培訓師資、增添設備,外部引進人才、整合資源。
首先是師資的問題,在目前國內新聞傳播教育改革中。最大的難點在于師資。業界的需求日新月異,而師資卻很難隨意調整。當然事實上,我們既無可能也無必要與業界進行無縫對接,而應該巧用內力和外力,實現師資的內外融通。一方面使內部師資的外部化,鼓勵學校在編教師從事業界工作,通過教學與實踐的更加密切的接軌,使教師的業務素質與業界需求接軌。另~方面,可以使外部師資的內部化,邀請外部專家來學校進行講座,通過外部元素的引入,不斷更新學校的傳統教學理念及方式。同時,還要著力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作為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新聞從業人員更要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接受信息教育。而網絡通訊技術、數字化技術、多媒體技術等新媒體傳播技術呈幾何級速度躍進,這使得新聞業者在生命的每個階段只有不斷學習傳播理論、掌握傳播新技術、了解新傳播媒體的運作方式,才能使自己不被淘汰。
其次是實訓與設備的矛盾。技術的進步,帶來的一個直接的結果就是設備的更新,而對這些硬件設備的掌握,必須要通過實訓。也就是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才能完成。然而,囿于種種現實條件,大學中的相關設備更新遠不可和業界相提并論。我們當然鼓勵學校能有更多的投入,為學生不斷創造適應業界的擬態環境,但大多數院校都很難達到這種要求。因此,一方面,在進行實驗室建設的時候,就要處理好基礎性與發展性的關系。另一方面,在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上,也應將內部實訓與外部的媒體培訓、實習、實踐相結合,廣泛利用社會資源來化解基礎教育的穩定性與職業要求的變更性的矛盾。
面對來自媒介發展現實的挑戰,作為媒介人才的主要培養渠道,高等學校只有主動地進行新聞傳播教育模式的改革才能適應全球化的要求。總的來說,高校應該一方面加強內部自身優勢的挖掘——在認清國內傳媒發展需求的前提下,以各個學校內部師資和實驗室設備資源為依托,注重學生對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新聞道德準則的內化,培養學生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內生性技能;另一方面加強外部資源的整合與利用——通過關注國外傳媒發展趨勢,進一步拓展外部平臺,強化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與對外傳播的能力。只有采取內外兼修的策略,圍繞師資結構、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驗設施還是培養環節、科研機制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才能妥善處理好全球化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中的上述幾個較為尖銳的矛盾。
三、結語:內外兼修培養模式下的人才前景展望
全球化雖然日益使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但是不應過分夸大“一體化”而抹殺了不同國家、民族、區域發展的特點。特別是在新聞傳播教育領域,在直面全球化挑戰的時候,更應努力做到內外兼修,既立足本土、堅守民族性,也充分、及時地吸取世界上范圍內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因素。為我所用。在繼承我國新聞教育事業優秀傳統的基礎上。解放思想,加快國際化的改革步伐,既謙虛學習發達國家成功的教育模式,更著力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高級人才培養體系。
事實上。在國內新聞教育比較領先的一些院校,都已經采取相關步驟,進行了大跨步的嘗試和改革。例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不僅堅持建設擁有跨學科知識、跨文化思維、跨媒體技能的師資隊伍,還著力對構成新聞專業教育的理論新聞學、歷史新聞學、實務新聞學的核心課程內容和教學標準進行規范,并在國家2ll工程、985工程等資金支持下,建設聚合了廣播電視、多媒體出版、新聞編輯、網絡傳播、新聞與廣告攝影、傳播效果及媒介經濟等多功能、跨媒體、可擴展的教學平臺,用以滿足新聞傳播教學與科研的多元目標。而素有廣播影視傳播人才搖籃之稱的中國傳媒大學,在新世紀之初便采取相應舉措,在突出該校廣電專業性強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外語能力、寫作能力的訓練。改變實驗室管理模式,實行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并重。另外,也積極鼓勵學校老師積極參與業界的實踐,注重和業界的對接。這些務實的方法,使其在廣播電視新聞人才的培養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另外,上海大學在應用與創新性新媒體的研究中也采取了技術加新聞、新聞加管理的教學思路。南京大學針對專業學術類人才、交叉復合類人才和創業類人才設立了三種培養模式。并根據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需求,設計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增強了教學計劃的彈性,同時也加強了實踐教學環節。
總之。中國無法獨立于全球化進程之外,同樣,中國的新聞事業和新聞教育也必須走向國際化。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與時俱進。以創新精神面向國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學和傳播學教育,培養兼具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和國際意識、國際交往和競爭能力的人才,需要我們從學科體系、課程內容和師資設備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配套調整。只有內外兼修,既強調內在的民族性和獨立性,又強調辦學的開放式和交流性,才能使中國新聞教育在全球新聞教育領域逐漸爭取到話語權,也才能使我們培養出的新聞人才,在全球化的媒體實踐中爭取到話語權。
- 上一篇:學校內部審計管理論文
- 下一篇:經濟利益影響審計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