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問題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21:27: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流通問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流通問題

農村糧食流通問題思考

一、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后我國農村糧食流通發展現狀

自20*年沿海八省市率先推行直至20*年全國各省市全面推行的以“放開糧食購銷、放開糧食市場場、放開糧食價格”即“三放開”為特征的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以來,我國農村糧食流通業得到了一定發展。農村糧食市場被激活,農村糧食流通的市場主體、形式、環節、渠道、設施等,都開始發生了一定變化,但發展不快,發展層次仍較低,還很不適應發展糧食流通業、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一)農村糧食市場主體發育狀況

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前,農村糧食市場主體基本上為清一色的國有糧食企業,同時伴隨著國家糧食購銷政策的局部調整,另外也存在著為數不多的私人糧食加工經營企業以及農村私商糧販”,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三放開”,催生了農村糧食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廣大農民群眾參與了糧食流通,成為農村重要的糧食市場主體。

1.國有糧食企業。近幾年國有糧企自身改革力度大,一方面通過實施下崗分流、減員增效,人員大幅減少,通過撤并、拍賣資產收縮網點,設施大幅減少,其影響力與作用不再可能與過去相比,但另一方面又因其依托于政府某些糧食政策性業務,如最低收購價糧食收購,儲備訂單糧收購,退耕還林糧、救災糧、以工代賑糧供應,以及開展糧食產業化經營,如在農村建立糧食生產、收購基地,與農戶共向建立糧食生產經營聯合體等,這些國有糧企仍然是農村糧食流通的重要市場主體。特別是在主產區,由手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步伐比銷區慢,民營、私營經濟力量還薄弱,國有糧食企業在農村糧食流通中依然發揮主渠道作用。

2.農村糧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農村糧商一度被國有糧食部門獨家壟斷糧食購銷壓得無法生存,只能充當偷偷摸摸、私下收購銷售一些糧食的“糧販子”,隨著糧食市場化的深刻變革,這些“糧販子”轉而光明正大,公開地走在農村糧食收購隊伍中,活躍在糧食收購第一線,并在國有糧企實施下崗分流、減員增效,收縮農村購銷網點,影響力減弱后,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氛圍中,已經成長為各地農村糧食流通的重要市場主體,并且得到迅速發展。在這里,筆者擬對目前全國糧食系統內使用頻率很高、叫得很響又十分流行的“農村糧食經紀人”問題談點不同看法。按照辭海解釋,“一般經紀人”是指:“為買賣雙方介紹交易以獲取傭金的中間商人”。可見,經紀人本身不直接從事買賣,只是為買賣雙方介紹買賣,起中介作用,從中收取傭金。而歸納目前糧食系統某些媒體、專家學者所指的系統內較流行的“農村糧食經紀人”,主要是指三種類型的對象:一是農村有小本買賣經驗的農民;二是糧食企業下崗職工;三是農村糧食專業合作社社(如:稻谷協會、小麥協會、糧油服務社等)。而這三種類型“農村糧食經紀人”的共同點是:從分散的農戶手中收購糧食,再轉手出售給國有糧企或其它糧食經營、加工企業。對此,筆者認為,第一種、第二種類型所謂的“糧食經紀人”,他們從農戶手中收購糧食并銷售出去;實際是在從事糧食直接買賣,而不是介紹買賣;獲得的是糧食銷售利潤,而不是收取傭金。因此他們實質上并不是“農村糧食經紀人”,而是原先被稱為的”糧販子“,現應稱之為“農村糧商”的糧食購銷經營者。如果將他們稱之為“農村糧食經紀人”,那設在農村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因其收購的糧食轉售給中央儲備糧或其他糧食經營者,則也應歸入此類。依此推理,農村將不再存在糧食經銷商、糧商,不再存在農村糧食商業,糧食商業變成了糧食經紀業,這顯然是荒謬的。第三種類型“農村糧食經紀人”,筆者認為情況比較復雜。雖然都是農民自我組織起來的合作經濟組織,但有的純粹是為農民提供糧食生產、收購、種子、技術等方面服務,它屬于中介服務組織,屬于真正的“農村糧食經紀人”。有的以合作經濟組織的名義從事糧食收購、銷售,應屬于集體糧食商業性質,不能劃歸為經紀人。筆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農村糧食經紀人”還包括農村中只是為農民售糧介紹購買方或為企業介紹售糧農產的公民或法人組織,他們通過介紹糧食購銷業務獲得一定的介紹費、服務費。

查看全文

現代流通問題研究論文

所謂現代流通,就是在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全球范圍的分工與交易空前擴大、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空前發展的階段,流通從過去局部的、片段的、不連貫的、一國或幾國的運動過程,變成了全球范圍的運動過程;從過去只有商品貨物的流通,變成了包括有形商品和無形商品——服務以及其他無形的要素稟賦的流通;從生產與流通相對分離、相對獨立,變成了日益融合的大流通過程。戰后的幾十年,整個世界發生了巨變,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大流通逐步形成,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在流通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用信息化、高科技化、高智能化和集約化的流通手段,把幾乎所有國家都納入了大流通的軌道,戰前靠強權和武力所難以實現的目標,戰后在和平與發展的總趨勢下得以實現。全世界貿易出口額1950年為607億美元,1980年增加到30900億美元,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在世界貿易額中所占的比重到1990年達到71.4%。

2001年世界進口總額64388億美元,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5個國家占41.7%;出口額61624億美元,上述5國占37.3%。我國2002年進出口總額6208億美元,國際市場依存度達50%。2003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8512億美元,國際市場依存度超過了50%。近二三十年,國際貿易迅速增長,1980年全球進出口額僅為40411億美元,而到2002年就達到135410億美元,增長了3.35倍,為它國而進行的生產,也就是說跨國流通的規模已占到世界GDP的40%以上。國際貿易的規模在全球范圍迅速擴大,流通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

在貨物貿易國際化的同時,服務貿易的國際化程度也不斷擴大。目前世界貿易總額中,無形商品——服務的交易額已達到25%左右,而且服務貿易的增長速度遠遠快于貨物貿易。伴隨貿易的國際化,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流通的國際化步伐也大大加快,通過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再資本化和證券化,使對企業產權的交易具有了進入世界流通范疇的可能。通過國際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建立,通過金融創新、各種衍生工具的利用,又形成了有形貨幣與無形貨幣的國際化大流通。特別是無形市場的國際化發展,使流通有了更廣闊的空間。世界商品市場、世界勞務市場、世界技術市場、國際金融市場等共同構成了流通國際化的現代流通體系。

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度報告指出:全球化“是不同國家的市場和生產日益變得更加相互依存的過程,這是由于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發展以及資本和技術的流動所造成的”。聯合國貿發會議1997年度報告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既指貨物和資源日益加強的跨國界流動,也指一套管理不斷擴大的國際經濟活動和交易網絡的出現”,“是全球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市場、生產和金融活動的跨國界聯系已加強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國的經濟都不能不受到國界以外的政策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全球化的定義是“通過貿易、資金流動、技術涌現、信息網絡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圍的經濟高速融合,亦即世界范圍各國成長中的經濟通過正在增長中的大量與多樣的商品勞務的廣泛輸送、國際資金的流動、技術被更快捷廣泛地傳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賴現象。其表現為貿易、直接資本流動和轉讓”。總起來看,為別國生產的比重越來越高,國際貿易規模越來越大,經濟資源和要素稟賦如商品、資本、勞動力、信息、技術等,通過國際化大流通超越國界被重新配置的范圍越來越廣,阻礙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種壁壘不斷被打破。現代流通成了經濟全球化的內在動力,經濟全球化是流通發展到更高階段出現的必然結果。

現代流通發展的基本特征

——社會化

查看全文

流通服務業發展問題及對策

內容摘要:流通服務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是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動力。“十三五”時期京津冀流通服務業取得了較快發展,在優化市場結構、緩解就業壓力、推動交通一體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由于經濟結構不均衡,三地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缺乏專業化流通人才、電子商務發展無序、流通壁壘阻礙、實體流通服務業發展缺乏活力、智慧物流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針對流通服務現存問題,提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吸引與培養現代流通人才、以“互聯網+”創新模式推動經濟增長、打破行政與交通壁壘限制等有效政策措施,促進流通服務業合理有效發展。

關鍵詞:京津冀;“十三五”;流通服務業;發展現狀;研究對策

“十三五”時期,京津冀流通服務業取得了顯著發展,但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人才短缺、電子商務發展無序等問題,使流通服務業發展效率較低,同時制約著區域經濟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準確認識與把握流通服務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解決對策,是促進京津冀經濟高效協同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界定流通服務業為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餐飲和住宿業等行業集合,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十三五”時期京津冀流通服務業發展現狀

產業增加值顯著增加?!笆濉睍r期京津冀流通服務業取得了顯著發展,北京市2019年較2016年增長了15.38%。其中住宿餐飲業增長最為顯著,增長了35.31%,年均增長率為11.77%。天津市2016-2019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有所增長,增長率為8.61%。河北省流通服務業產業增加值增長了16.95%。批發零售業以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均有所上升,增長率分別為16.19%、23.08%。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不斷提高。“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逐步增長,自2016-2019年由31005.6億元增加至32267.4億元,增長率為4.07%。其中北京市增長最為顯著,增長了36.88%,年均增長率為12.29%。而天津市與河北省增長不穩定,2017年有所增加,2018年、2019年均有所下降。連鎖經營得以充分擴大。連鎖經營能有效擴張經營規模,實現規模經濟,提高流通服務業的就業吸納能力,提升行業經濟效益。2019年京津冀地區零售業連鎖總店為341個,門店總數為19878個,商品銷售總額為4847.1億元,與2016年相比,分別增加了22.66%、34.76%、11.78%,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55%、11.59%、3.93%。其中河北省零售業連鎖總店和門店數量增加量分別為36個、2469個,相較北京與天津,零售業連鎖經營規模擴展速度較快。京津冀三地餐飲業連鎖規模都在不斷擴大,北京市較津冀兩地規模大,帶動了津冀連鎖店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得到一定發展。三地各省市網上零售總額不斷增長,電子商務發展顯著,2016-2019年網上零售總額增長率為89.97%。其中北京市網上零售總額增長率為64.59%,年均增長率為21.53%。津冀兩地分別增加了1.92倍與1.47倍,年均增長率為63.93%、49.06%。由此可知,天津市網上零售額增長最快,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其農產品網絡銷售也取得了顯著發展。此外,三地各省市跨境電商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發展。流通產業非首都功能疏解成就顯著。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促進三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與首要任務。“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實行減量促進經濟集約,帶領津冀兩地開展了“疏解功能謀發展”之路。從2016-2019年,北京市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與攤位數分別減少了50個、39332個,推動了北京市場結構優化,促進了其經濟集約高效發展。北京疏散同時,津冀兩地承接了部分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進一步推動資源優勢互補,改善投資環境,增加了兩地就業機會,促進其經濟高質量發展。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迅速。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是促進各省市流通服務業共同進步的有力突破口。近年來,在三地的共同奮斗下,京津冀的交通建設取得了快速發展。2019年北京市8條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車,三地積極協力修建,路程花費時間大大縮短,“軌道上的京津冀”實現突破發展。京津冀互通卡在2018年6月正式發售,覆蓋了220個城市,為城鄉出行提供了便利。在政策法規方面,京津冀三地聯合出臺相關政策,共同制定了京津冀交通區域標準,開展聯合執法工作,著手創設交通信息共享平臺,降低了執法成本,為三地經濟高效發展打造了良好基礎。流通服務業正處于“數字化轉型”階段。數字化發展為京津冀流通服務業的升級轉換提供了有力保障,對流通服務業現代化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北京市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帶領者,數字基礎建設處于領先地位,為北京市流通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2020年“春雷計劃”落地天津市,有力推動了農產品等產業經濟數字化發展,為天津市流通服務業的數字化轉型奠定了基礎。河北省2020年印發有關智慧物流發展政策中明確指出提高財政支持力度,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積極創建新模式,促進重點產業與現代物流融合發展,著力建設以智慧物流為特征的綜合體系。

“十三五”時期京津冀流通服務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流通環節食品檢測問題及處理策略

摘要:食品安全不僅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還關系到我國的經濟發展,檢測部門必須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在食品檢測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流通環節的食品安全檢測,而在流通過程中檢測工作比較困難,因此本文對流通環節中的食品檢測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解決策略,以期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流通環節;食品檢測;處理策略

目前,食品生產已經基本實現機械化,其生產效率迅速提升,但在生產過程中很可能在食品方面存在安全隱患,尤其在流通環節中,很可能受到化學污染,若不對其進行檢測,食品安全將無法得到保障。因此,相關部門需加強對流通環節中食品安全的檢測,確保流入市場的食品未受到污染,為人們提供安全的食品。在檢測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本文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著重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并積極落實,充分保證食品安全。

1流通環節食品檢測的重要性

市面上所有食品的最終目的就是流向市場售賣,在其中需要經過多次檢測才能投放在市場中,在流通環節中食品一旦存在問題,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會影響到食品企業的形象,流通環節中的食品安全暴露出流通環節檢測中存在的問題,流通環節是檢測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工序[1]。

2流通環節食品檢測中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我國農村市場流通問題綜述

摘要:農村市場流通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農村市場存在流通體系不健全,物流基礎設施差,農村市場流通主體呈現無序性等問題。所以,必須加快農村物流網絡建設,加大政府的投資力度,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

關鍵詞:市場流通;城鄉協調;市場體系

一、我國農村市場流通現狀

(一)我國農村市場體系不健全

一方面表現為農產品區域性、結構性供大于求的矛盾,凸顯出農產品賣難、價格低迷、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另一方面,表現為農產品生產的無序性,結構調整的盲目性和趨同性,導致農產品(如糧食)安全面臨新的威脅,同時農產品市場缺乏嚴格的管理。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衛生水平是贏得市場認可的關鍵,而產品的品牌化是開拓市場的基礎,加工、包裝則會帶來更高的流通利潤。而目前市場流通的大多數產品無品牌、無包裝、無分級,對農產品流通向現代物流轉變帶來了很大困難。

(二)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差,信息化程度低

查看全文

流通業物流發展與“三農”問題研究

摘要:在現代流通業多元化發展背景下,文章對山東省現代流通業物流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發展多種運輸方式組合的綜合運輸、構建大數據驅動的集約化管理模式、提升物流技術應用水平、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綠色物流和吸納農村人口物流業等發展戰略,促進山東省現代流通業發展的同時,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集約化;綜合運輸;農產品物流;“三農”問題

一、引言

流通業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是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山東省現代流通業在城鎮化、工業化、國際化、信息化的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迎來了“買全球,賣全球”的新時期。2016年山東省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3萬億元,同年11月山東省政府出臺推進全省商貿流通現代化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萬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F代流通業已成為山東省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流通業的發展離不開物流業的支撐,現代流通業與物流業相輔相成。現代流通業表現出經營方式連鎖化、流通業態多元化、銷售渠道網絡化、企業邊界融合化的發展新特點,它在運作成本、作業時間、信息處理等諸多方面對物流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如何使物流業輸出的服務滿足現代流通業的新要求,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尋求新思路,是廣大物流從業人員及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

二、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外眾多學者對現代流通業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物流發展戰略進行了研究。戢曉峰等以云南物流業發展為例提出物流業發展存在對經濟發展支撐作用有待強化、物流服務水平有待提升、物流網絡空間布局不健全等問題[1]。劉根榮提出信息技術的應用、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第三方物流是現代流通業提高競爭力的物流發展戰略[3]。GerardP.Cachon提出構建基于供應鏈協同運作機制的現代流通業高效物流運作體系[2]。陶良虎等分析了美國、日本、德國、荷蘭的流通業物流發展戰略,并以湖北為例提出適應現代物流業發展所需的物流公共信息、交通運輸設施基礎、物流融資、物流技術研發和推廣、重點領域物流發展和區域物流發展等六大功能平臺[4]。本文主要以山東省流通業物流發展戰略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查和查閱文獻等方式,對山東省現代流通業物流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等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利于解決山東省“三農”問題的物流發展戰略。

查看全文

剖析我國農村市場流通問題

摘要:農村市場流通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農村市場存在流通體系不健全,物流基礎設施差,農村市場流通主體呈現無序性等問題。所以,必須加快農村物流網絡建設,加大政府的投資力度,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

關鍵詞:市場流通;城鄉協調;市場體系

一、我國農村市場流通現狀

(一)我國農村市場體系不健全

一方面表現為農產品區域性、結構性供大于求的矛盾,凸顯出農產品賣難、價格低迷、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另一方面,表現為農產品生產的無序性,結構調整的盲目性和趨同性,導致農產品(如糧食)安全面臨新的威脅,同時農產品市場缺乏嚴格的管理。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衛生水平是贏得市場認可的關鍵,而產品的品牌化是開拓市場的基礎,加工、包裝則會帶來更高的流通利潤。而目前市場流通的大多數產品無品牌、無包裝、無分級,對農產品流通向現代物流轉變帶來了很大困難。

(二)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差,信息化程度低

查看全文

農產品現代流通的問題與策略

我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村市場流通主體大多是個體商戶、個體運輸戶和經紀人,產品批量小,流動性大,缺少規模化經營,多是分散而零星的交易,缺少統一的領導、指導和規范,農民在生產前簽訂購銷合同或訂單的不多,基本上是產品首先生產出來,然后再尋找收購者,銷售行為十分分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雖然數量不少,但總體規模小,實力不強,市場覆蓋率低。各地的農產品協會多偏重于對農產品生產的指導,或者是在網上為農民提供一些供求信息,其實質性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真正組織農民進入市場、實現農產品銷售的組織屈指可數,致使農民在市場交易談判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當地一些供銷社為農民提供的收購、倉儲、運銷、信息等綜合性服務不是太多,也沒有真正做到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有秩序地進入市場,引導他們發展產業化經營。第二,批發市場內部缺乏統一規劃,經營專業化程度不強。目前,我國各地陸續建設了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但批發市場內部布局缺乏統一規劃,經營的農產品種類過多,經營攤位不規范,有的屬于無攤位經營,有些產品露天雜亂堆放,錯落無序,無法確保產品的質量安全。另外,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專業化不強,缺乏市場準入制度,只要交納一定的費用就可入場交易。大多數農產品批發市場組織松散,缺少專門的工作人員對進入批發市場的農產品進行質量把關,導致進入批發市場的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質量難以保障,進而影響到廣大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第三,經營業態仍然較為落后。一些地區仍以傳統流通方式為主,現代流通業態和經營方式雖然有所發展,但總體上仍顯不足。目前在一些發達國家,很少有農貿市場這種零售終端,農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是超市,美國食用農產品經超市銷售的比重占90%,日本占85%,馬來西亞占70%,澳大利亞占65%,我國這一比重僅為15%左右。相關調查顯示,連鎖經營方式在我國的發展不均衡,東部沿海較發達地區發展較快,其他大部分地區則比較緩慢。資料表明,我國農村市場實行連鎖經營的交易額占農村總交易額的比重不足10%。[1]2.物流方面物流基礎設施發展滯后。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國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與設備有所發展,如批發市場、配送中心、農產品加工場所數量不斷增加,交通運輸及倉儲運輸搬運工具逐漸更新,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顯滯后,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大型冷庫缺乏,存儲設施滯后,物流設備落后,標準化程度低,農產品物流專用設備短缺,現代化水平低,在農產品集中上市的季節容易產生積壓,出現銷售困難,農民豐產難以豐收;第二,集散網點少,城鄉物流系統不協調,農民自然村落的居住方式分散,難以形成像樣的商圈,道路條件較差,沿途收費站多,而配送半徑又大,導致物流企業成本增加。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滯后,集中表現為冷鏈設施匱乏,冷藏運輸效率低,物流成本高。農產品儲藏保鮮條件差,流通中的冷鏈物流技術、保鮮技術等尚未得到廣泛應用,農產品物流過程中損失很大。根據統計資料,我國水果蔬菜等生鮮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環節上的損失率高達25%~30%,而發達國家生鮮產品的損失率在5%以下。同時,由于農產品加工與物流技術落后,大多數農產品包裝簡陋,檔次低,導致農民的利益和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的利潤難以得到保障。3.信息流方面農村信息網絡不健全,信息平臺硬件投資主體缺位,缺乏相應的技術人才,再加上農戶居住分散,信息溝通渠道不暢,致使信息收集與傳遞難度加大,信息體系建設明顯滯后。首先,目前我國大部分農產品交易仍采用一對一的方式,交易規模小,頻率高,以現貨交易和現金結算為主,市場信息體系不完善,服務能力較差,致使信息數量少而分散,信息質量不高,傳遞面窄,有時還會出現信息流通不暢等問題,導致農產品生產大起大落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曾有各種媒體報道,大量蔬菜水果在田間地頭堆放,無人問津,爛在地里,農民遭受巨大損失。相關調查顯示,我國70%以上的農民對生產什么和產品出路心里無數。[2]其次,交易方式比較落后。目前,我國農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水平還不高,電子商務交易采用率較低。農村日用消費品90%以上通過現場交易銷售,農村商品流通信息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僅有9.23%的市場全部或部分采用了電子商務交易技術,[3]交易效率較低,成本較高。

加快我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措施

1.加強商流建設(1)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加快培育農村各類流通中介組織,積極發展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的組織化程度,解決小規模生產經營與大生產的矛盾,促進農民增收。[4]首先,穩步推進供銷合作社改革,積極改造國有農村商品流通組織。為更好地發揮農資流通主渠道作用,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對現有的供銷合作社、農資流通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5]同時,加大國有農村商品流通組織股份制改造,實現國家控股,企業化經營,使其真正成為面向市場、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另外,還要繼續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特別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檢驗檢測系統、倉儲和運輸等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安全衛生的全國性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其次,壯大發展農村商品流通領域專業合作組織。圍繞各地區的支柱產業,大力興辦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社,鼓勵“生產基地+農戶”、“公司+農戶”、“配送中心+農戶”等模式的發展,大力發展“加工企業+農村商品流通組織+農戶”的新型產業模式,培育、提高市場主體組織化程度,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運銷組織以及商、中間批發商等中介組織,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不斷完善服務功能,發揮其在農村商品流通中的主導作用。最后,積極培育農產品銷售經紀人。引導和規范作為農產品銷售中介的個人或組織的發展,以法律形式確定其應有的地位和責任,以合同制、制規范其經營方式與內容;大力培養農民經紀人,不斷提升其經營能力;建立必要的經紀人準入制度,不斷提升經紀人隊伍整體素質,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2)進一步推進農村商品流通方式現代化進程。大力推行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的連鎖經營管理模式。推動中小型連鎖超市、便利店的擴張發展,在條件較好的地區重點發展現代倉儲式商場、專賣店、連鎖超市等新型流通業態。重點扶持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大型連鎖超市、學校及大企業等產銷對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繼續支持供銷合作社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建設,提升“萬村千鄉”超市和農家店的服務功能和質量。同時,推動流通企業發展訂單農業,充分發揮流通的引導作用,大幅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建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新型農產品供應鏈。建立健全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提高大型連鎖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盡快形成以城市為依托,以縣、鄉、村為基礎的城鄉互動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2.完善物流體系建設(1)夯實農村商品流通基礎設施。充分依托“村村通”工程,對農村道路交通進行合理規劃,以方便農產品輸出和輸入為目標,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同時拓寬投資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農村流通領域。加快現代農產品物流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與農產品流通密切相關的交通運輸條件,不斷拓寬并完善運輸網絡,提高運輸網運輸效率,確保農產品物流順暢,降低物流成本。(2)加強先進物流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發展冷鏈物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和保障。農產品運輸、包裝、裝卸、搬運、流通、信息處理等都要應用先進技術。例如,鮮活農產品運輸時,要求有先進的包裝技術和科學的冷藏設備;裝卸搬運過程中,要應用新技術,以保障農產品外觀和保質期不受損。因此,加快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關鍵性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至關重要。大力發展冷鏈物流,采用先進技術手段,確保農產品產后進行商品化處理,在加工、包裝、儲存、運輸及銷售的整個過程中,持續處于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并進行嚴格的質量監控,以最大程度地保持產品質量,減少損耗,防止污染。[6]同時,要加快實現農產品生產流通流程的標準化,對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進行全方位監控,確保實施統一規范的操作規程,提高農產品質量;運用現代物流管理理念,實現供應、生產、銷售、回收、廢棄各個環節的高效管理,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供應鏈。3.強化信息流建設(1)建立流通數據庫和公共信息平臺。目前,發達國家都建有較為完善的市場信息系統,能為農戶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能廣泛地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流通各環節。例如,美國政府撥款建設了農業信息網絡,農民可借助此網絡及時了解氣象、土壤等各種信息,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同時還可對產品進行產供銷全程監控,農場主通過網絡技術或衛星數據傳輸系統可隨時查詢有關農業生產和市場的各種信息。美國農業部等投資建立了大量的農業生產數據庫和農業經濟數據庫,提供大量有關世界農業生產、農業經濟、糧食短缺等重大問題的研究報告。日本批發市場建有完善的信息系統,實現了全國乃至世界主要批發市場的聯網。[7]結合我國實際,流通數據庫和公共信息平臺建設要注重實現兩個整合,即信息資源整合與網絡資源整合。信息資源整合強調數據庫信息的收集、更新、完善,要避免重復和作無用功??捎缮虅詹康日块T牽頭,實現各類信息的逐級收集、中心匯總,將收集到的信息資源通過商務部信息中心匯總,然后建立面向社會的網絡鏈接,供社會各方使用。同時,需要按月或隨時對數據庫信息進行更新,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平臺。網絡資源整合強調農業、農村相關服務網絡與信息服務網絡平臺的整合,避免重復建設和相互重疊的信息資源。另外,還要加強農村批發市場信息化的程度及相應的整合,為農民提供各種信息服務。同時,積極扶持第三方涉農商務網站,使銷售及物流企業掌握收發商務信息的技術和能力,使之成為農產品流通第三方交易平臺,讓物流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村經紀人和農戶從中受益。(2)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商家對商家(B2B)模式是農產品電子商務在線交易的一種主要模式,該模式具有快速的信息采集和農業動態監測系統,可實現信息業務的動態實時更新,提高對農產品信息的監管力度,還能實現網上競標、網上競拍、委托買賣等多種在線交易形式,增加網站的支付功能與實用性,[8]使更多的人能在專門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銷售或購買農產品。

本文作者:孟雷工作單位:渤海大學管理學院

查看全文

食品監管流通環節問題分析思考

由于流通環節食品安全上接生產環節,下聯消費環節,涉及面廣、情況復雜,既要會同或配合相關部門加強源頭治理和跟蹤防范,更要強化食品市場各環節的監管執法,經過多年來的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雖然總體形勢好轉,但流通環節食品安全形勢依然比較嚴峻,還存在不少問題和薄弱環節,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執法人員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認識不足,食品質量和經營秩序不規范問題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特別是農村食品安全和無著無證經營食品的問題尤為突出;食品市場監管手段,尤其是質量監測手段和信息化監管網絡建設相對滯后;流通環節食品安全長效監管機制和源頭治理尚需進一步完善,特別是法制體系建設和落實食品經營者第一責任的任務還十分艱巨等。

一、食品安全監管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是一個永恒的主題通過幾年的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食品市場秩序多年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已經觸及,但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治本的任務仍然繁重。從食品市場違法違章行為發生的特點看,由于受利益機制的驅使,假冒偽劣等不合格食品案件易發多發,變換花樣,禁而不止;從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看,市場行為固有的短期型和盲目性的克服,法制觀念的增強和誠信意識的培養,市場體系的培育和完善,法制體系的建立健全等,都決非旦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將貫穿于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全過程;從食品安全突發事件來看,不僅僅是中國的國內問題,而是屬于全球性的國際問題;從食品自身的安全性能而言,零風險的食品是不存在的。擺在我們面前的是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正如吳儀副總理在總局呈報國務院的《關于20*年流通環節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情況的報告》上所作的重要批示:工作抓得不錯,望再接再厲。食品安全永遠要抓下去,絲毫不能放松。

二、農村食品安全是監管薄弱環節比較突出的地區

從目前的食品安全整體情況而言,食品安全監管,最艱巨的任務及最薄弱的環節仍然在農村。從經營主體來看,農村食品市場經營主體點多分散、涉及人員眾多面廣、監管任務繁多重大。從查處違法行為來看,去年查處的農村食品安全違法案件占全國的90.46%,查處的不合格食品占全國的52.09%,大量的食品違法案件發生在農村。從執法監管人員數量和執法手段來看,農村執法人員很少,農村基層工商所建設滯后,執法手段落后,還停留在眼看、手摸、鼻聞等一些原始手段上。從各地整治情況來看,工作進展還很不平衡,一些農村食品市場還存在諸多問題,無證照生產經營食品,制售有毒有害、假冒偽劣等不合格食品違法行為在一些地方比較突出,損害了農村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應將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轉移到農村。

三、無證無照經營食品的問題亟待全社會關注和治理

從食品安全全局來看,流通環節食品安全涉及內容復雜、政策性強,無證無照經營食品的問題成為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不到位的難題。從無證無照經營食品問題來看,無證無照經營食品的經營者大多是下崗職工、失業人員、農民等貧困人員,其經營收入往往是全家唯一的生活來源,具有流動、分散、隱蔽、隨意性的特點,有的檢查時或關門或逃走,有的取締后另起爐灶,有的強行取締時,則會形成“尋求生存權”與“履行職責權”的對抗,極易導致群體事件的發生,成為困擾各地的一個社會難題,應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積極主動地實施社會綜合治理。

查看全文

流通業競爭力問題論文

內容摘要:流通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與國外流通巨鱷同臺競爭,面臨的形勢相當嚴峻。因此,必須強化流通主導化、產權明晰化、企業規?;?、組織扁平化、渠道網絡化、物流綜合化、行為規范化、內外貿一體化等等措施,進而全面推進流通現代化,提升流通業競爭力。

關鍵詞:提升流通業競爭力思考

流通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卻因企業規模偏小,組織化程度低,現代化水平不高,市場體系不夠完善等等,成為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如今我國流通領域已全面對外開放,國內流通業要同國外企業爭奪市場,求得生存,就必是更加殘酷和慘烈。因此,必須全面推進流通現代化,提升流通業競爭力。

流通主導化

傳統觀念認為,流通只是產品銷售的一個環節,而且商業勞動不創造價值,不是生產性勞動,流通成為末端行業,甚至是可有可無的行業。這一“流通無用論”觀念影響著流通地位,制約著經濟發展。

其實,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流通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在小商品生產條件下,生產決定交換,交換處于從屬地位;到商品生產時期,生產與交換互為條件,相互決定;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換決定生產,流通從附屬產業上升為主導產業?!坝捎陂L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重生產、輕流通’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搞好流通極為重要。是消費通過流通來決定生產,只有現代的流通方式才能帶動現代化的生產,大規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帶動大規模生產?!?/p>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