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現代流通的問題與策略
時間:2022-05-14 11:02:14
導語:農產品現代流通的問題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農村市場流通主體大多是個體商戶、個體運輸戶和經紀人,產品批量小,流動性大,缺少規模化經營,多是分散而零星的交易,缺少統一的領導、指導和規范,農民在生產前簽訂購銷合同或訂單的不多,基本上是產品首先生產出來,然后再尋找收購者,銷售行為十分分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雖然數量不少,但總體規模小,實力不強,市場覆蓋率低。各地的農產品協會多偏重于對農產品生產的指導,或者是在網上為農民提供一些供求信息,其實質性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真正組織農民進入市場、實現農產品銷售的組織屈指可數,致使農民在市場交易談判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當地一些供銷社為農民提供的收購、倉儲、運銷、信息等綜合性服務不是太多,也沒有真正做到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有秩序地進入市場,引導他們發展產業化經營。第二,批發市場內部缺乏統一規劃,經營專業化程度不強。目前,我國各地陸續建設了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但批發市場內部布局缺乏統一規劃,經營的農產品種類過多,經營攤位不規范,有的屬于無攤位經營,有些產品露天雜亂堆放,錯落無序,無法確保產品的質量安全。另外,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專業化不強,缺乏市場準入制度,只要交納一定的費用就可入場交易。大多數農產品批發市場組織松散,缺少專門的工作人員對進入批發市場的農產品進行質量把關,導致進入批發市場的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質量難以保障,進而影響到廣大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第三,經營業態仍然較為落后。一些地區仍以傳統流通方式為主,現代流通業態和經營方式雖然有所發展,但總體上仍顯不足。目前在一些發達國家,很少有農貿市場這種零售終端,農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是超市,美國食用農產品經超市銷售的比重占90%,日本占85%,馬來西亞占70%,澳大利亞占65%,我國這一比重僅為15%左右。相關調查顯示,連鎖經營方式在我國的發展不均衡,東部沿海較發達地區發展較快,其他大部分地區則比較緩慢。資料表明,我國農村市場實行連鎖經營的交易額占農村總交易額的比重不足10%。[1]2.物流方面物流基礎設施發展滯后。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國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與設備有所發展,如批發市場、配送中心、農產品加工場所數量不斷增加,交通運輸及倉儲運輸搬運工具逐漸更新,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顯滯后,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大型冷庫缺乏,存儲設施滯后,物流設備落后,標準化程度低,農產品物流專用設備短缺,現代化水平低,在農產品集中上市的季節容易產生積壓,出現銷售困難,農民豐產難以豐收;第二,集散網點少,城鄉物流系統不協調,農民自然村落的居住方式分散,難以形成像樣的商圈,道路條件較差,沿途收費站多,而配送半徑又大,導致物流企業成本增加。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滯后,集中表現為冷鏈設施匱乏,冷藏運輸效率低,物流成本高。農產品儲藏保鮮條件差,流通中的冷鏈物流技術、保鮮技術等尚未得到廣泛應用,農產品物流過程中損失很大。根據統計資料,我國水果蔬菜等生鮮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環節上的損失率高達25%~30%,而發達國家生鮮產品的損失率在5%以下。同時,由于農產品加工與物流技術落后,大多數農產品包裝簡陋,檔次低,導致農民的利益和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的利潤難以得到保障。3.信息流方面農村信息網絡不健全,信息平臺硬件投資主體缺位,缺乏相應的技術人才,再加上農戶居住分散,信息溝通渠道不暢,致使信息收集與傳遞難度加大,信息體系建設明顯滯后。首先,目前我國大部分農產品交易仍采用一對一的方式,交易規模小,頻率高,以現貨交易和現金結算為主,市場信息體系不完善,服務能力較差,致使信息數量少而分散,信息質量不高,傳遞面窄,有時還會出現信息流通不暢等問題,導致農產品生產大起大落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曾有各種媒體報道,大量蔬菜水果在田間地頭堆放,無人問津,爛在地里,農民遭受巨大損失。相關調查顯示,我國70%以上的農民對生產什么和產品出路心里無數。[2]其次,交易方式比較落后。目前,我國農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水平還不高,電子商務交易采用率較低。農村日用消費品90%以上通過現場交易銷售,農村商品流通信息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僅有9.23%的市場全部或部分采用了電子商務交易技術,[3]交易效率較低,成本較高。
加快我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措施
1.加強商流建設(1)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加快培育農村各類流通中介組織,積極發展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的組織化程度,解決小規模生產經營與大生產的矛盾,促進農民增收。[4]首先,穩步推進供銷合作社改革,積極改造國有農村商品流通組織。為更好地發揮農資流通主渠道作用,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對現有的供銷合作社、農資流通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5]同時,加大國有農村商品流通組織股份制改造,實現國家控股,企業化經營,使其真正成為面向市場、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另外,還要繼續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特別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檢驗檢測系統、倉儲和運輸等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安全衛生的全國性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其次,壯大發展農村商品流通領域專業合作組織。圍繞各地區的支柱產業,大力興辦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社,鼓勵“生產基地+農戶”、“公司+農戶”、“配送中心+農戶”等模式的發展,大力發展“加工企業+農村商品流通組織+農戶”的新型產業模式,培育、提高市場主體組織化程度,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運銷組織以及商、中間批發商等中介組織,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不斷完善服務功能,發揮其在農村商品流通中的主導作用。最后,積極培育農產品銷售經紀人。引導和規范作為農產品銷售中介的個人或組織的發展,以法律形式確定其應有的地位和責任,以合同制、制規范其經營方式與內容;大力培養農民經紀人,不斷提升其經營能力;建立必要的經紀人準入制度,不斷提升經紀人隊伍整體素質,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2)進一步推進農村商品流通方式現代化進程。大力推行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的連鎖經營管理模式。推動中小型連鎖超市、便利店的擴張發展,在條件較好的地區重點發展現代倉儲式商場、專賣店、連鎖超市等新型流通業態。重點扶持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大型連鎖超市、學校及大企業等產銷對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繼續支持供銷合作社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建設,提升“萬村千鄉”超市和農家店的服務功能和質量。同時,推動流通企業發展訂單農業,充分發揮流通的引導作用,大幅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建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新型農產品供應鏈。建立健全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提高大型連鎖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盡快形成以城市為依托,以縣、鄉、村為基礎的城鄉互動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2.完善物流體系建設(1)夯實農村商品流通基礎設施。充分依托“村村通”工程,對農村道路交通進行合理規劃,以方便農產品輸出和輸入為目標,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同時拓寬投資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農村流通領域。加快現代農產品物流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與農產品流通密切相關的交通運輸條件,不斷拓寬并完善運輸網絡,提高運輸網運輸效率,確保農產品物流順暢,降低物流成本。(2)加強先進物流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發展冷鏈物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和保障。農產品運輸、包裝、裝卸、搬運、流通、信息處理等都要應用先進技術。例如,鮮活農產品運輸時,要求有先進的包裝技術和科學的冷藏設備;裝卸搬運過程中,要應用新技術,以保障農產品外觀和保質期不受損。因此,加快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關鍵性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至關重要。大力發展冷鏈物流,采用先進技術手段,確保農產品產后進行商品化處理,在加工、包裝、儲存、運輸及銷售的整個過程中,持續處于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并進行嚴格的質量監控,以最大程度地保持產品質量,減少損耗,防止污染。[6]同時,要加快實現農產品生產流通流程的標準化,對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進行全方位監控,確保實施統一規范的操作規程,提高農產品質量;運用現代物流管理理念,實現供應、生產、銷售、回收、廢棄各個環節的高效管理,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供應鏈。3.強化信息流建設(1)建立流通數據庫和公共信息平臺。目前,發達國家都建有較為完善的市場信息系統,能為農戶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能廣泛地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流通各環節。例如,美國政府撥款建設了農業信息網絡,農民可借助此網絡及時了解氣象、土壤等各種信息,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同時還可對產品進行產供銷全程監控,農場主通過網絡技術或衛星數據傳輸系統可隨時查詢有關農業生產和市場的各種信息。美國農業部等投資建立了大量的農業生產數據庫和農業經濟數據庫,提供大量有關世界農業生產、農業經濟、糧食短缺等重大問題的研究報告。日本批發市場建有完善的信息系統,實現了全國乃至世界主要批發市場的聯網。[7]結合我國實際,流通數據庫和公共信息平臺建設要注重實現兩個整合,即信息資源整合與網絡資源整合。信息資源整合強調數據庫信息的收集、更新、完善,要避免重復和作無用功。可由商務部等政府部門牽頭,實現各類信息的逐級收集、中心匯總,將收集到的信息資源通過商務部信息中心匯總,然后建立面向社會的網絡鏈接,供社會各方使用。同時,需要按月或隨時對數據庫信息進行更新,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平臺。網絡資源整合強調農業、農村相關服務網絡與信息服務網絡平臺的整合,避免重復建設和相互重疊的信息資源。另外,還要加強農村批發市場信息化的程度及相應的整合,為農民提供各種信息服務。同時,積極扶持第三方涉農商務網站,使銷售及物流企業掌握收發商務信息的技術和能力,使之成為農產品流通第三方交易平臺,讓物流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村經紀人和農戶從中受益。(2)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商家對商家(B2B)模式是農產品電子商務在線交易的一種主要模式,該模式具有快速的信息采集和農業動態監測系統,可實現信息業務的動態實時更新,提高對農產品信息的監管力度,還能實現網上競標、網上競拍、委托買賣等多種在線交易形式,增加網站的支付功能與實用性,[8]使更多的人能在專門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銷售或購買農產品。
本文作者:孟雷工作單位:渤海大學管理學院
- 上一篇:試論農村婦女與新農村建設
- 下一篇:西部農村教師隊伍發展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