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體系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21:20: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流通體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建立農村現代流通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文章分析了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存在的六個問題,提出了盡快制定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總體規劃,加強宏觀指導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農村現代消費品網絡建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積極發展各種經濟合作組織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流通體系;問題;對策
農村流通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流通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具有“先導”作用。進一步搞活農村流通,繁榮農村市場,對促進農民增收、引導農村消費,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建立農村現代流通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廣大農民的企盼。
一、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農村流通體系主要包括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體系、農副產品流通體系、農村日用消費品流通體系、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和農村市場運行監測體系等方面。近年來,隨著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逐步落實,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加快,多形式、多渠道的農產品購銷體系初步建立,農村市場日趨活躍,涌現出了一批擁有著名品牌的流通企業。農村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農村消費結構升級加快,農村市場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交易方式和流通業態進一步提升,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業態開始從城市走向農村。農產品交易由過去的傳統集市貿易擴展到專業批發、“訂單”購銷、拍賣和期貨交易等現代方式,農產品綜合市場、專業市場、電子商務等發展迅速;農資連鎖配送發展勢頭較好,分銷、直銷、超市、總、總經銷等多種經營模式蓬勃發展。農村市場主體呈多元化格局,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相關龍頭企業,構成了農產品流通的主體。農村流通體系的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城市流通體系建設相比還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流通方式和經營業態仍然比較落后
商貿流通體系激活農村經濟研究
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發展概述
農村經濟發展現狀。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與城鄉一體化進程的發展,我國農村經濟持續穩步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363元,較2015年上漲8.24%,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130元,同比增長9.83%,具體如圖1所示。2016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61625.05萬噸,城鄉居民收入之比自2014年起就下降到3:1以下??傮w來看,農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差距逐漸縮小。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構成主體。農村現代商貿流通產業體系構成主體主要是農村中的生產者、商貿流通企業、零售商販、消費者。農村中的生產者是商貿流通體系的主要參與主體,他們既是整個流通體系的供給者,也是生產資料的消費者,農產品企業往往肩負著生產者與流通者的雙重職能,是農村商貿流通體系能否有效運作的關鍵因素。商貿流通企業是構建商貿流通體系的主要環節,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的生產活動是以農民個體經營和小型企業為主,難以聯合發展形成自己獨立的流通體系,往往只能借助第三方流通企業來溝通上下游企業,我國農村商貿流通企業獲取原材料的主要方式是向農戶收購農產品,加價銷售給下一級中間商或消費者,而我國農村的商貿體系中往往存在著多級的中間商,導致流通效率低下,并且存在中間商壓價的現象。零售商販的存在與我國小農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對市場的反映非常靈活,且能夠通過自己與村民的關系來降低流通中的阻力。消費者是流通的最終環節,在農村商貿流通體系中,農民具有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雙重身份,農村商貿流通企業通過將城市的工業制成品銷售到農村從而滿足農民生產生活的需要。我國農村商貿流通產業發展現狀。商貿流通產業是與社會物質生產相獨立的行業,是溝通生產與消費的重要橋梁,在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商貿流通產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農村商貿流通產業是指各類農產品等通過資源共享的流通網絡實現商品迅速的貿易與流通。與城市商貿流通體系相比,我國農村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具有更加明顯的復合化特征,為便于分析,可將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類,如表1所示。農村商貿流通產業的全面發展可以有效節約農產品的流通成本,提升農產品的流通速度。隨著我國城鄉協同發展進程的加快,我國經濟建設將逐步向農村轉移,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將面臨更大的挑戰。隨著農村經濟體系改革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村商貿流通業發展迅速,特別是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極大促進了農村商貿流通產業的繁榮。截至2017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數量達到2.01億,占全國網民數量的26.7%,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上升至34.0%。2016年我國農村網購市場規模達到4823億元,同比增長36.6%,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迅速且空間巨大。雖然我國農村龍頭企業正在部分崛起,商貿流通體系也在不斷地完善,如圖2所示,但是由于我國存在城鄉發展的固有差距,因此相對于城市地區,我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在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明顯的問題,因此如何完善農村商貿流通體系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商貿流通業發展影響農業經濟增長作用機制
商貿流通業發展影響農業經濟增長作用機制,見圖3所示。農產品運輸設施?,F代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產品運輸設施的數量,提升農產品運輸的效率。進一步地,高效的運輸設施可以加快農產品的流通速度,擴大農產品的流通范圍,提高銷量進而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商貿流通產業基礎運輸設施的完善可以極大地提高流通運輸的專業化水平,提高生產效率,進而節約成本,增加農業生產產值。農產品交易設施。農產品交易市場主要分為農產品零售市場和批發市場,二者協同運作從而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農產品交易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產業的核心,農產品通過流通才能在市場上實現其價值。農產品批發市場是農產品從生產者到零售商的關鍵,直接決定其流通效率,零售市場也決定了農產品從零售環節到消費環境的效率?,F代商貿流通產業可以提升交易的效率,溝通農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加快流通速度,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農產品儲存設施。農產品的儲存設施將會在由于自然原因等導致農產品產量不穩定使得市場上供需關系錯配時存儲農產品,從而調節農產品的市場供應量,穩定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同時,農產品的儲存設施還能通過對農產品的專業有效保存,延長農產品的儲存期限。因此,現代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可以促進農產品儲存設施的建設與農產品儲存技術水平的提高,平衡農產品市場的供需關系,保障生產商的收入來源,穩定農業經濟的增長。
我國農村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流通環境相對落后,網點集中度低。由于農村居民相對于城市居民購買力水平較低、需求較為分散且存在明顯的季節性特征,而且農村的流通成本更高,因此在市場化手段下企業進入農村流通市場的動力相對不足。而農村“重生產、輕流通”的頑疾在短時間內難以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流通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多種原因共同作用導致農村商貿流通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商貿流通環境相比城市較為落后。同時,由于我國很多農村地區長期缺乏對于基礎設施的投入,以及地理分布上的分散,農村的商貿流通企業往往呈現小作坊的形態,難以形成廣泛的市場覆蓋,而商貿流通網點分布密集度低,大量農產品缺乏順暢的銷售渠道,也使得城市的工業制成品無法及時地銷售到農村。同時,由于第三方物流企業在農村的社會化與專業化程度較低,無法提供更高層次的增值服務,使得農村商品銷售主要依靠供銷社這一渠道,農村商貿流通市場逐漸演變為個體經營者主導的局面,使得產業集中度偏低,產業競爭力較低。產供銷不暢,尚未形成一體化的流通體系。目前我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存在較為嚴重的產、供、銷脫節問題,其具體表現在農村物流環節的脫節與價值鏈的不均衡。商貿流通體系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證居民生產生活的物質資料得以滿足,且提供高效便利的物流通道。但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產、供、銷不暢在增加了物流成本的同時,降低了商貿流通效率和農民收入,不利于供需信息的傳遞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物流與營銷網絡不健全,生產資料的銷售網點不具有專門性和專業性,加之規模偏小、設施簡陋,致使農村地區的供需出現脫節。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大背景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發展應著眼于全局,與城市流通體系相融合。我國目前大部分地區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都相對較低,短時間內無法實現兩者的流通便利化。商貿流通方式與流通業態有待提升。前我國農村零售業態的結構還相對單一,傳統的商貿流通方式在農村仍然占據主要地位,普遍缺乏對農村商貿流通產業的重視,在商貿流通的建設與網點布局方面缺乏系統專業化的規劃和引導。不同于城市以大型商貿流通網點居多,農村地區個體經營居多,經營能力不強,規范化與組織化程度不高,業態定位不夠明確。因此,消費不安全、不方便、不經濟仍然是農村居民消費過程中面臨的普遍問題。目前我國農村市場所實行的連鎖經營的交易額僅占農村總交易額的10%,42%的農戶選擇自產自銷模式,45%的農戶賣給個體商販,只有不足3%的農戶通過訂單銷售。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風險高,流通渠道的損耗大,增值能力較弱。在交易方式方面,電子信息技術等在農村零售業中應用還相對較少,商貿流通產業很難進行進一步的升級發展,出現了相對單一、落后的格局,較大制約了農村商貿流通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一、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農村流通體系主要包括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體系、農副產品流通體系、農村日用消費品流通體系、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和農村市場運行監測體系等方面。近年來,隨著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逐步落實,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加快,多形式、多渠道的農產品購銷體系初步建立,農村市場日趨活躍,涌現出了一批擁有著名品牌的流通企業。農村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農村消費結構升級加快,農村市場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交易方式和流通業態進一步提升,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業態開始從城市走向農村。農產品交易由過去的傳統集市貿易擴展到專業批發、“訂單”購銷、拍賣和期貨交易等現代方式,農產品綜合市場、專業市場、電子商務等發展迅速;農資連鎖配送發展勢頭較好,分銷、直銷、超市、總、總經銷等多種經營模式蓬勃發展。農村市場主體呈多元化格局,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相關龍頭企業,構成了農產品流通的主體。農村流通體系的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城市流通體系建設相比還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流通方式和經營業態仍然比較落后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村市場實行連鎖經營的交易額占農村總交易額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雜店仍然是農村生活消費品流通的主要形式,農村超市等新型業態發展滯后。而且,由于交易方式落后,流通技術滯后,導致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環節上的損失率較高。
(二)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缺乏整體規劃
目前城市商業網點布局已經制定了整體規劃,但由于對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缺乏足夠的認識,重視不夠,造成農村商業網點整體規劃缺失。
農產品流通困局與流通體系構建
摘要: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陳舊,引發了產銷脫節、農戶利益難以保障、流通關系不穩定等問題,無法與現代農業的發展相適應,無法滿足消費的多元化需求,重構農產品流通體系必須從“全產業鏈”視角出發。本文著眼于“全產業鏈”視角,在構建農產品流通運行機制的基礎上,從企業、流通、食品安全三個維度進行闡述,提出了構建一體化流通鏈條、整合流通資源、建立信息交易中心、實施供應鏈逆向調控等創新路徑。
關鍵詞:全產業鏈;農產品流通;維度分析;體系構建
全產業鏈視角下農產品流通模式運行的特點分析
全產業鏈的內涵分析。中糧集團在2009年率先提出了“全產業鏈”戰略,即實施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各環節的協同管理,著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聯動上下游產業鏈,實施業務協調與系統控制,保障農產品的均衡供給、穩定價格,實現農戶與消費者的“雙贏”。這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且全產業鏈與流通模式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都是實施產業鏈的系統管理、有效管控。全產業鏈視角下農產品流通模式運行的特點。全產業鏈強調“全”字,即對產業鏈的全面整合。打通農產品流通產業鏈,理順流通渠道,構建完善、高效的運行機制,尤其是以消費需求為導向,強調市場供求平衡。其核心就是對產業鏈的全面掌控,協調產業鏈上各主體的關系,構建質量責任追溯體系,延伸產業鏈、提升流通效率、提高價值的增值效率。全產業鏈視角下農產品流通模式的運行特點:第一,流通成員間組建企業聯盟,以協作為目標,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構建長期穩定的戰略伙伴關系。第二,構建利益共同體,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實施縱向一體化,追求整體利益的最大化。第三,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信息的交互使用,利用信息技術為成員間溝通架起“橋梁”,實現信息暢通交換。第四,構建產銷一體化體系,以消費需求為導向,以銷定產。第五,規避各種流通風險,掌握市場需求動態,避免滯銷、“賣難”和“賤賣”。
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面臨的困局
我國農產品產業鏈條較長、復雜繁冗,導致市場反應速度慢。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多樣,主要有六種(見圖1),從各自所占的比重來看,依舊沿用傳統流通鏈模式,占比達到68%。近年來,雖然直采流通模式、一體流通模式有所發展,但占比依舊較少,分別為5.4%、3.2%。傳統流通鏈模式下,鏈條較長、環節較多是最大弊端。農產品從田間至消費者需要經過多個環節,如收購、運輸、批發等,成本層層疊加,導致農戶利益被嚴重擠壓。據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調研顯示,我國農產品流通成本過高,達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這也成為城鎮居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癥結所在。流通鏈條過長,導致市場供需不均衡。近年來頻頻出現了滯銷事件,“蒜你狠”、“姜你軍”現象時常發生,如2016年8月河北保定易縣50萬斤李子滯銷、2017年1月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葵花子遭遇低價格困境等,信息不對稱、市場反應速度慢,導致小農戶利益受到巨大損失,嚴重打擊種植積極性。除此之外,產業鏈各環節銜接不緊密,農產品面臨“賣賤”、“買貴”的困境,農戶利益不能得到保障,而城鎮居民生活成本大幅上漲。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組織化程度低,導致流通成本高、損耗率大。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大多組織化程度低,如圖1所示,傳統流通市場占比最大且組織化程度最低,處于無序、低效的狀態。這也是“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農戶大多較為分散、種植規模小,在流通鏈上缺乏話語權,在自產自銷模式下更是扮演著初始物流的角色,導致流通成本過高,由于農產品量少,流通主體往往會因“湊單”導致鮮活產品損耗率較大。據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調研顯示,我國農產品的損耗率在3%左右,部分鮮活產品的損耗率甚至達到5%,而國外這一比率僅為1%-2%。農產品流通領域缺乏核心、龍頭流通組織,盡管農產品種植地區已開始組建成立專業合作社,但通常規模較小、專業程度低,無法有效整合、打通產業鏈,難以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尤其是當前“調結構、促改革”背景下構建農產品生產、流通標準化體系,缺乏核心、龍頭組織的帶領,導致現代農業發展仍舊陷入小生產、弱流通、貴流通的困境。農產品流通節點布局不合理,導致流通效率難以提升。我國農產品流通節點布局不合理主要體現于三個層面:一是批發、農貿市場布局不合理。農戶或專業合作社將種植、收購的農產品運輸至批發市場,就近買賣能夠節省流通成本、提升流通速度,但受行政區域劃分的限制,地處縣域邊界的農戶或專業合作社就只能選擇較遠的路線運輸至本縣、市的農貿市場,這種“舍近求遠”的農產品流通節點布局模式,導致流通成本大幅上升。二是城市網點布局不足。尤其在大城市中,通常將批發、農貿市場設在城市外緣地段,盡管從農戶、專業合作社的角度來看,縮短了運輸距離,但受城市交通堵塞的影響,農產品堵在了“最后一公里”。三是“多頭管理”現象嚴重,制度成本較高。農產品進入批發、農貿市場,面臨多個部門的監管,費用繁多,如管理費、進場費等,增加了流通成本,也加大了價格波動。我國農產品的流通面臨著優惠政策落實不力的困境,盲目的市場調節也加劇了農戶的利益風險。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建設滯后,導致農戶陷入“增產不增收”的困境。我國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建設滯后,導致農戶無法及時獲取市場需求動態、價格信息,盲目地選擇種植品種,在豐收季節,大量同品種的農產品紛紛涌向市場,往往造成供大于求,農戶不得不承擔“增產不增收”所帶來的巨大損失。在農產品流通產業鏈上,農戶、專業合作社、批發市場、消費者等都相互獨立,產銷關系難以把握,頻頻發生的滯銷案例更是打擊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如2016年5月海南省文昌市西瓜嚴重滯銷,原因主要是多地西瓜增產,與廣西、山東西瓜“撞期”,導致價格低迷,收購價格一度跌至0.6元/公斤,后通過政府、社會各界通過網上信息聯系收購商,銷售情況逐步好轉,且價格也上漲至2元/公斤。這個案例再次說明建設農產品信息化交易中心的重要意義,它將有助于農戶掌握市場信息、提升話語權,也規避了流通的盲目性、價格波動風險,能夠提高流通效率,促進綠色流通的加速發展。
民族地區流通體系建設研究
摘要:生產力中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要素需要流通這一媒介組織協調才能有效發揮作用并推動其發展。民族地區由于流通觀念落后、流通人才缺乏及生產資料流通不暢等原因造成流通體系不完善進而影響生產力的發展。促進民族地區生產力發展需要高度重視流通,加強人力資源流通體系和生產資料流通體系建設,構建適宜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流通體系。
關鍵詞:生產力;流通;人力資源;生產資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重大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也提出了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和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的具體措施。中央把流通作為事關農業農村發展的這樣一個高度提出,這不僅是根據當前農業農村發展新形勢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重要舉措,必將對以農業為傳統產業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重大影響,也必將促進民族地區生產力的發展。
一、生產力系統視角下的流通
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是以物質資料的生產為基礎的,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必然或發生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人和自然界發生一定的聯系,這一關系體現為生產力,也就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二是人們相互之間發生一定的聯系,這一關系體現為生產關系。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中,生產力不是任意因素的雜亂堆砌,而是特定的生產力因素在特定的關聯方式下運行的有機系統,它是一個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多種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統稱生產資料,它是任何社會進行物質生產所必備的物質條件,在生產力系統中,勞動者是人的要素,生產資料是物的要素,兩者均不可缺少。由于社會分工的存在,生產力三要素需要一定的組織和一定的協調度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在談到工場手工業時指出,由于“分工通過手工業活動的分解、勞動工具的專門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個總機構中的分組和結合,造成了社會生產過程的質的劃分和量的比例,從而創造了社會勞動的一定組織,這樣就同時發展了新的、社會的勞動生產力?!蓖瑫r馬克思指出:“勞動力只有表現出來才能實現,只有在勞動中才能發揮出來。”這些都說明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分工,而在分工中需要各要素的協作,需要“質的劃分和量的比例”,只有將生產力諸因素合理地聯結起來,才能確定生產力系統運動的方向,創造出新產品和新的生產力。在社會生產中,在勞動數量、質量和勞動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個體勞動者所能發揮的作用之大小,決定于生產資料的整體質量和整個勞動力組織的狀況,在生產過程中要根據工種、勞動者的素質確定勞動者的數量,否則就不能充分發揮每個個體勞動者的作用,甚至會對生產力的發展造成阻礙。同樣,生產工具是人們認識和改造勞動對象的物質武器,它在數量、質量和結構上必須與勞動者的數量和結構相協調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就是說,對生產工具也必須進行合理的安排。就整個社會經濟活動而言,更需要根據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對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活動進行合理布局,協調各方關系。在存在社會分工的前提下,勞動者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往往需要交換才能獲得,生產資料交換場所和行為構成了生產資料市場。生產資料市場是生產資料交換的場所及其活動的總和,是組織供、需單位集中進行生產資料商品交易活動并提供咨詢服務和管理的場所或交易中心。同樣,高素質的人才有賴于完善的人力資源市場,通過人力資源的有效流通才能得到。所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先進的生產資料和高素質的勞動者當然可以提高和發展生產力,但先進的生產資料和高素質的勞動者都需要在生產資料市場和人力資源市場中通過流通得到滿足,如果沒有流通,先進的生產資料與高素質勞動者就無法緊密聯系在一起??梢?,生產力要發展,各實體要素之間必須自然聯結成一個系統,而流通正是聯結這些因素并形成生產力系統創新功能的前提。生產力系統內部的各要素可比作生產力的細胞,而這些細胞是通過流通這個創新手段使他們成活并發揮作用,形成一個新的生產力創新功能系統。所以,從發展生產力的系統角度看,要發展生產力,必須讓構成生產力的三要素協調、和諧,如果沒有適宜于自己發展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有再高素質的勞動者也不可能發揮出其應有的技能,也不可能使生產力得到較好的提升,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反之,再先進的生產資料,如果沒有滿足其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來使用,也不可能發揮出生產資料的應有功能,成為“英雄無用武之地”,這些情形的存在都不可能很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
二、民族地區生產力系統視覺下的流通
農產品CSA電子商務流通體系探究
摘要:現今,農產品賣難和買難現象仍然普遍存在。本文通過研究農產品CSA電子商務流通體系中消費者與農民對生態農產品買賣的經濟協同效應,促使公眾層面和政府層面重視農產品CSA電子商務流通體系的構建和推廣,試圖破解生態難題,以促進村鎮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發展。
關鍵詞:農產品;CSA;經濟協調效應
為了確保食品安全,不少消費者傾向于采取直接訂購農村熟人放心農產品,或者主動找到一些鄉農,請他們代為用生態方式種養。但是,農產品賣難和買難現象仍然普遍存在。例如,湖南的農眾網、搜農坊等都是以社區拼團為基礎的社交網購平臺,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將生鮮源頭直達社區,但是這些平臺僅僅是以零散消費者需求為驅動,采取到農村收購農產品的方式,消費者沒有集群化,農產品沒有規?;?,從而未能形成規模效應。通過研究農產品CSA電子商務流通體系中消費者與農民對生態農產品買賣的經濟協同效應,促使公眾和政府層面重視農產品CSA電子商務流通體系的構建和推廣,試圖破解生態難題,促使村鎮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國外學者對農產品流通研究得比較多,體現在對農產品供應鏈和農產品物流以及農產品營銷渠道等訂單農業相關的研究上。JasonHenderson(2004)指出農業村民開展網絡電商行為的核心是運用互聯網工具能夠對農民服務的程度要較高。對于農業經濟合作形式運用市場的研究,MasayukiShiraishi(2005)則用嚴肅的態度指出農村商貿集市對日本國家農業鎮上拳頭農產品銷售的影響,結果顯示提升了經濟化程度;EvaFernández(2014)通過探討13個國家在1930年前50年間國家開展這種形式的程度,結論是農業農村合作社的合適存在形式與當地農業經濟增長以及農民呈現的實際經濟狀態有關;I.B.Suryaningrat(2015)通過對印尼木薯這個產業的調查分析,指出木薯農業供應鏈農業經濟合作社發揮的重要作用。國內有關農產品流通的研究也頗為廣泛,多為關于訂單模式和直銷模式的研究。梁海紅(2012)認為在農產品和超市、社區餐館進行對接的形式上開展創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產品買賣信息不對稱問題。楊躍之(2016)認為互聯網+這種網絡交易的便捷性,可以對農村供給側改革和精準扶貧施策的實現帶來幫助。彭育松,黃福華等(2017)提出在國內主流的電子商務買賣平臺上發展農業農村產品銜接買賣技術,可以提高網絡購物者對農產品銷售的認可度,是發展鮮活農產品流通的高效路徑。CSA是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的英文縮寫,常翻譯為“社群支持農業”,是指一群消費者組成的“社群”,將消費者與農民更直接地進行對接。利用電子商務建立流通渠道,消費者可以獲得放心的農產品,農民可以提供原生態的農產品,形成規模經濟效應。目前國內針對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研究在“直銷配送”模式以及“訂單銷售”模式上居多,這些模式有一定的實踐價值和意義,但是這些模式缺少理念驅動與技術指引,難以傳播復制。整合對農產品健康安全信任度需求的消費者,構建消費者與農民群體的戰略聯盟,倒逼農民注重產品質量和生態健康,進行集約化生產,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協同效應主要體現在管理協同、經營協同、財務協同、無形資產協同等四個方面。
一、管理協同效應
消費者社群和農民農場及企業構建協同網絡,是指消費者社群和農民農場及企業共同搭建管理平臺,信息共享,可以節約管理人員和管理層次,進一步提高企業和消費者的投資積極性,使農產品有針對性地對應消費者,建立按需種植的訂單協作關系,從而建立起無形卻又非常實際的戰略聯盟或參股運營的模式。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可以助推這種方式的實現,微信群、QQ群、抖音、快手等可以使得這種戰略聯盟以較低的成本得以組建。社區、村鎮可以組織城市社區消費者與村鎮農產品建成集群,農產品輸出方還可以通過抖音、快手建立粉絲群體,這種即時媒體大大便利了供需雙方的關系協調。管理協同效應可以解決資源如何配置、人力資源如何有效的銜接,減少因為營銷人員的配置浪費。管理能力的轉移就是要使農業農產品的種植方——農民在沒有能力去進行管理或獲取管理資源的時候,共享這種模式帶來的管理效率的提升。首先,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有了更好的依托。農民既要種植種養又要探索網絡銷售,進行管理能力提升,這無疑增加了他們的難度和負擔。有些農產品的公司或農民雖然發展較快,但是由于受地域、交通等影響,人才的缺乏仍然是發展瓶頸,而專門引進人才對企業或農民個人而言,成本也是難以承受的。通過發揮CSA構建的這種管理協同效應,卻可以令這一問題迎刃而解;其次,單個的消費者與分散農戶要通過一對一的簽訂訂單式需求,這也是非常龐大的管理資源浪費問題,實際上也是難以實現的。但是在這種戰略聯盟發生之后,以這種在消費者與農戶構成的網絡集群,約定式地開展,消費者遵從集群的約定就相當于接受農戶的訂單式問詢,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管理資源自由流動且成本不大的問題。
二、經營協同效應
二手車流通體系研究論文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已經富裕起來的中國百姓將消費目光轉向了汽車,在市場需求拉動下,我國汽車工業已步入高速發展快車道,汽車市場異常活躍。國際汽車產業發展經驗表明,興旺的新車市場,必須建立在堅實的二手車流通市場基礎之上,渠道暢通、運作高效的車輛新陳代謝機制是汽車市場整體健康運作的前提和保證。二手車市場是汽車產業鏈中重要一環,它的健康發展,對整個汽車市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我們還應清醒地看到,在我國的二手車流通管理中還存在很多薄弱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的健康發展。加入WTO為我國經濟進一步繁榮提供了發展機遇,如何抓住發展機遇,增強二手車流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健康的二手車流通體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我國二手車市場的成長發展史
我國二手車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而且隨著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顯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回顧我國二手車市場發展歷程,大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5年以前,我國處于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對汽車生產、分配和消費實行計劃管理,產量和保有量很低,黨、政、軍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為消費主體。因此,消費主體單一,在車輛的使用上基本上是從新車開始一直使用到報廢,二手車交易極少,市場化交易方式尚未形成。
第二階段為1985年至1992年,國家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過渡,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人們將目光轉向了汽車消費,二手車流通需求開始出現,二手車交易量呈緩慢上升趨勢。
數字經濟賦能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研究
內容摘要: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對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在以高度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為特點的全球數字經濟時代,研究數字經濟對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作用和機理具有很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以微觀-中觀-宏觀三層面為分析框架,從流通功能重塑、流通業變革、效率提升視角深入分析了數字經濟助力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理論機制。高效建設現代流通體系,需要借助新一輪的信息技術和科技革命發展態勢,微觀上要強化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流通職能和流通價值意識,中觀上要加強流通體系各部分進一步數字化建設以及彌補城鄉、區域間發展不均衡,宏觀上要在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基礎上,最大化數字經濟增長潛能,實現對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持續賦能。
關鍵詞:數字經濟;流通體系建設;流通功能;理論創新
我國經濟正處于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轉型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急需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入2021年,為實現暢通國內大循環、擴大國內消費、經濟較快增長的目標,必須將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整個2021年以及“十四五”時期的重要目標。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發展,是建設我國現代流通體系的必然需要?;ヂ摼W、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5G等新型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使得數字科技開始滲透到現代流通領域的各個部分和環節,形成了以數字化為特點的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新產業。數字經濟的發展為助推我國現代流通體系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機遇,在當前國際形勢不明朗,國內進入經濟新常態之際,更要把握新一輪數字革命發展機遇,聚焦數字經濟賦能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相關文獻綜述國內外關于數字經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近幾年,一方面主要探究數字經濟的本質及其特征。裴長洪(2018)研究認為,數字經濟是比傳統經濟更發達的一種新型市場經濟形式,通過帶動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我國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升級,從而帶來我國經濟的高質量增長。關會娟(2020)根據國際標準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并提出我國數字經濟產業的具體劃分情況。此外,探究數字經濟的經濟效應。唐要家(2020)研究認為,數字經濟在供給側、需求側均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特征。張于喆(2018)研究認為數字經濟給產業發展帶來了深刻變革,主要體現在創新了產業發展內涵、擴展了產業發展空間、催生了產業發展新地帶。楊慧梅(2021)研究發現數字經濟發展帶來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綜上所述,現有研究不僅對數字經濟本質進行了詳細探究,而且進一步對其經濟效應展開了深入研究,從而豐富了數字經濟這一嶄新領域。但是目前對于數字經濟影響流通領域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深入研究數字經濟對其作用的理論機制以及影響,將有助于我國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進而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賦能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理論機制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數字經濟融入現代流通體系的建設過程已經成為了必要趨勢。本文認為現代流通體系主要包括運行體系、保障體系、規制體系三大塊,其中運行體系有主體,客體和渠道三部分;保障體系由環境和載體兩部分構成;規制體系主要包括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等。本文關于數字經濟的界定是從生產手段中的技術屬性出發,強調數據信息和傳送作為決定生產率的手段,代表先進生產力,這種技術手段通過滲透到經濟活動中的各個板塊,帶來板塊明顯效率提升以及結構優化。本文擬采用微觀-中觀-宏觀的分析框架,深入探討數字經濟賦能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理論機制。數字經濟重新定義了流通理論和流通價值,在實踐層面通過對流通體系各部分的賦能,實現對現代流通體系的影響。在微觀層面,主要聚焦于數字經濟如何改變企業的生產方式、消費者的生活方式,進而引起了經濟活動(生產-流通-消費)發生能動性改變,形成流通起主導作用的新型生產關系,并最終重塑了流通價值,實現了以流通主導的經濟活動價值體系;中觀層面以運行體系、保障體系、規制體系各部分為分析主體,分析數字經濟與其各部分之間的融合滲透、數字賦能,并最終使流通體系在數字經濟的賦能下,形成了層次多樣、運行高效、保障完善、規制有度的現代流通體系;最后,由于數字經濟是一種綜合、具有創新的技術手段,因此能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實現現代流通體系各部分協同創新,并帶來整體效率提升。此外由于數字經濟具有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特征,因此擴大了流通體系規模。
(一)微觀層面上實現流通功能和流通價值重塑
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論文
一、廣西農產品物流的現狀
(一)市場流通主體百花齊放,但是流通秩序很亂
一是他們大多是在自愿的基礎上自由組合的,機構較松散,而且,大很多農產品市場季節性都十分明顯,由農民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決定什么時候進入農產品市場交易,導致農產品市場作為市場主要功能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二是由于市場的主體是由一家一戶的農民生產者組成,有非常大的不穩定性和不可預見性,在實際運行中,成交規模小,交易方式落后;三是每一個市場主體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很難形成合力,自然就缺乏競爭力。
(二)農產品流通體系有缺失
農產品流通體系最大的特點是:技術裝備水平高,所采用的組織方式較為先進,是面向全球的農產品交易的平臺,可以解決農產品生產、銷售過程中涉及市場和信息、中介組織和龍頭企業、科技推廣和應用、農產品加工、包裝和經營,以及市場檢測和檢疫等系列問題。但是,目前廣西在這方面的建設,是比較落后的,主要存在有以下問題。
1.農產品物流信息閉塞,對市場指導作用有限。廣西農產品物流的信息相對發達地區是非常落后的,體現在沒有一個功能強大,連接廣泛的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造成農民市場信息貧乏,當農產品價格波動劇烈時,農民抗衡市場的能力有限,只有盲目跟風交易,在市場上處于劣勢地位,沒有話語權,常常出現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農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糧食流通體系改制意見
一、不變和進步糧食綜合出產才能,確保全市糧食供求均衡和糧價根本不變
(一)嚴厲執行《中華人民共和疆土地治理法》和《根本農田維護條例》,執行最嚴厲的耕地維護準則。疆土資本部分和農業部分要依法增強對農用地和鄉村承包地的治理,不得私自將耕地改為種樹、魚塘等非農業栽種用處,嚴禁違法違規占用、破壞農田。要接納實在可行辦法,不變根本農田面積,加大根本農田建立和維護任務力度,不變和進步糧食綜合出產才能。
(二)仔細落實對種糧農人直補政策,張榜補助規范、金額、兌現方法,承受群眾監視,將直補資金真正補助到種糧農戶。各級有關部分要增強對補助資金的治理和監視,嚴禁截留、調用。
(三)鼎力開展“訂單糧食”,添加農人收入。要對峙以市場為取向,培養、引進優質、適銷、高效的糧食物種,添加農人種糧的比擬效益。仁懷、習水、桐梓等地要實在抓好高梁、小麥的訂單栽種,知足以茅臺酒廠為主的白酒釀造企業原資料需求。要進一步豐厚和完美“訂單糧食”的內在,積極探究市場經濟前提下農人、企業雙贏的長效機制。在“自愿、有償”的前提下,追求促進地盤運用權流轉的新路子、新方法,進步耕地的應用率和產出率。對種糧大戶,要賜與重點培植和協助。
(四)依照省、地、縣當局糧食事權劃分,健全市、縣糧食儲藏準則和調控機制。在市級儲藏糧4.4萬噸和各縣、區(市)依照2011年糧改確定的糧食儲藏規劃的根底上,依照“產區堅持3個月銷量,銷區堅持6個月銷量”的要求,逐漸充分到位。要樹立健全市、縣儲藏治理準則,做到嚴厲責任,嚴厲治理,輪換標準,數目真實,質量無缺。
(五)樹立中長時間糧食供求總量均衡機制和市場監測預警機制。本年內,市、縣要制訂糧食應急保證預案,確定和落實糧食預警調控目標。糧食、農業、物價等部分要增強對糧食市場供求狀況的監測剖析,執行糧食出產、消費、庫存、價錢、信息的按期準則,把當局的調控落實到詳細任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