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知識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5:16: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知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結論小結

第一單元復習提綱

一要掌握一條基本線索: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隨著夏朝—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而開始出現;商周時期,學習本單元。經過了從內外服聯盟到天下共主的轉變;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此后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也長期延續,但整體趨勢是專制皇權日益加強。突出四個重點:

一是商代的內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

三是漢朝七國之亂和漢武帝的集權措施、唐朝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宋元時期的演變,明清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強化,清朝達到了頂峰。

查看全文

地理教學與歷史知識的聯系

摘要:地理、歷史兩門學科有著某種聯系,在中職旅游專業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把握地理教學與歷史知識的聯系,將歷史知識有效滲透到旅游地理教學中,促使學生在準確理解旅游地理知識過程中,實時培養人文素養。因此,本文從不同角度入手客觀闡述了中職旅游專業地理教學與歷史學科的聯系。

關鍵詞:中職;旅游專業;地理教學;歷史知識;聯系

在中職旅游專業中,旅游地理是一門必不可少的重要學科,涉及大部分地區人文風俗、歷史背景等,又和歷史學科聯系緊密,將歷史知識滲透到旅游地理教學中尤為重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中職教師要根據旅游地理教學情況,巧妙將其和歷史知識有效銜接,為學生打造高效特色旅游地理課堂,讓學生在跨學科知識學習中提升綜合素養,促進自身個性化發展。

一、整合旅游地理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學習動力

在日常旅游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不同角度入手深入了解地理教學、歷史知識的聯系,明確章節課題中和歷史知識密切相關的內容,以學生為導向,將教材章節課題之外的歷史知識點巧妙融入其中,有效整合課題教學內容,促使作用到課堂中的旅游地理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動力,對旅游地理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旅游資源”為例,其可以可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后者可以進一步細分,歷史遺跡旅游資源、古陵墓旅游資源、宗教文化旅游資源、科技文教旅游資源等。在“旅游資源”章節下“歷史遺跡”教學中,教師需要全方位深層次解讀“歷史遺跡”課題內容,科學安排課題內容。在講解“歷史遺跡”知識中,教師要引導班級學生有效思考,回顧學習歷史知識中所掌握的歷史事件、召開的會議、重要人物等,比如,延安會議、遵義會議,促使學生在學習“歷史遺跡”課題知識中,將旅游地理學科和歷史學科緊密相連,順利實現跨學科學習。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回顧情況,高效整合旅游地理教學內容,促使旅游地理知識有著較高的層次。教師可以將和“歷史遺跡”密切相關的歷史知識橋面滲透到具體化教學中,增加旅游地理教學趣味性,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動力,主動參與“歷史遺跡”課題教學中,有效掌握并鞏固歷史遺跡課題知識,為更好地講解旅游景點革命遺跡等做好鋪墊[1]。

二、深化地理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地理思維

查看全文

歷史知識性質及地位論文

一、中學歷史知識的性質及特點

什么是歷史知識?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有時難免被忽略或誤解。比如,常有人以為歷史知識就是指歷史本身所發生的事,從而把歷史原本與歷史知識混為一談。從認識論的角度上去考察,歷史原本與歷史知識的關系,是客觀實在與主觀認識的關系。所謂歷史知識,實際上是人們對客觀歷史的認識。正是歷史認識的性質與特點,決定了歷史知識的性質與特點。因此,人們在論述歷史知識時,實際上是在論述對歷史的認識;歷史教師傳授歷史知識,實際上是在傳授對歷史的認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實際上是在學習對歷史的認識。

首先,我們來看看“歷史”這一概念。無論在中文還是在西文中,“歷史”這一概念至少含有這樣兩層意思:一是指過去所發生的事情,二是指對過去所發生事情的了解及認識。平時我們在用“歷史”這個詞時,常常是從比較泛指的意義上使用的,也就是把“歷史”的這兩種含義混用,比如大學的“歷史系”,并不是指“過去”的系,而是指對過去進行研究的“歷史學”的系。“歷史”這一概念的兩種含義,后一種是更為主要的,這是因為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只有被人們了解和認識才有意義。馬克思認為:“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須產生一樣,人也有自己的產生活動即歷史,但歷史是在人的意識中反映出來的,因而它作為產生活動是一種有意識地揚棄自身的產生活動。”②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所謂“歷史”,是過去的客觀存在在人的意識上的反映,是對過去的主觀認識。

我們再來看看什么是知識。對“知識”的定義,比對“歷史”的定義要更為單一。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是由主體與環境或思維與客體相互交換而導致的知覺建構,知識不是客體的副本,也不是由主體決定的先驗意識。”③我國學者對知識的界定亦是如此,比較權威的解釋是:“所謂知識,就它所反映的內容而言,是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系的反映,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④這就是說,知識源于客觀存在,是反映客觀存在的,但知識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而不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簡單重復。所以說,知識是人們的意識對客觀存在的主觀認識。

現在,我們可以概括地說,所謂“歷史知識”,是人的主觀意識對人類過去的客觀存在(即歷史的發展過程)的反映。它以人類的過去為認識對象,是對這一特定的認識對象的主觀認識。如果說有客觀的歷史知識,實際上是指客觀地對歷史發展過程所進行認識的結果,而不是說歷史知識本身是不以人們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歷史知識的這種性質,正是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學的性質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是以科學的唯物史觀作為理論指導來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是史與論的科學統一,這也決定了我們所說的歷史知識的性質。

以上所說的歷史知識,實際上還是泛指歷史學科的知識。作為學校教學中的歷史知識,與歷史學科的知識有必然的、內在的聯系,但又不能完全絕對地等同于歷史學科的知識。因為,學校歷史教學中的知識,還要從學生學習發展和認識發展的角度來認識。國外的課程學專家認為,要從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角度上研究知識是什么,可從以下幾點來考慮:

查看全文

歷史知識網絡體系論文

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很強的學科,教與學的優劣首先取決于對知識的掌握。如何掌握知識?《考試說明》能力要求的第一個方面“再認、再現歷史知識”中,除了再認再現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結論外,還有再認再現歷史概念、歷史的階段特征、基本線索等。這就告訴我們,絕不能把基本史實當作孤立分散的知識點,而要抓住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由基礎知識、階段特征、基本線索構成的有層次的歷史知識網絡體系。同時要求我們,改變傳統中學歷史教學中重史實、輕理論,重結論、輕分析,重記憶、輕理解的狀況,對教學要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本文就如何在高三歷史復習中建立知識網絡體系,談談自己的作法和看法,僅供批評研究。

突出歷史概念,加強基本史實的聯系

基礎知識是歷史知識網絡體系中的點,亦是最基本的單位。基礎知識主要是指基本史實(內含結論)和歷史概念。基本史實是在歷史的點、線、面、體中不可缺少的史實,其能力要求是準確記憶。歷史概念是史實內在的本質屬性的反映。歷史概念的形成是經過分析史實之間的聯系、對史實的表象抽象概括而成的。其能力要求側重于理解。歷史概念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在知識網絡結構的形成中更為重要。

由于現行教材中沒有對歷史概念進行集中完整的概括,因此在基礎知識的教學中應該在狠抓基本史實的同時,突出歷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例如,凡爾賽體系這個綜合性很強的歷史概念。在要求學生準確掌握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巴黎和約、戰后新興國家、國際聯盟這些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分四個層次闡明何為凡爾賽體系。第一,體系的構成:《凡爾賽和約》連同協約國同戰敗國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土耳其簽定的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第二,體系的作用是建立了帝國主義在西方的統治秩序。首先,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脫離俄國獨立;波蘭復國;德國疆界重新劃分;奧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其次,改變了中東的政治格局:土耳其只保有歐洲的伊斯坦布爾和亞洲的小亞西亞,成為單一的民族國家。再次,改變了帝國主義在中東和非洲的統治秩序: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土耳其的屬地,由戰勝國以委任統治的形式加以瓜分。第三,維系體系的國際機構是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第四,體系的影響:凡爾賽體系隱含著許多矛盾。對戰敗國的掠奪,加深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特別是德國與英法的矛盾,后來成為納粹撕毀和約發動戰爭的口實。分贓不均,加劇了戰勝國之間的矛盾:英美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英法爭奪歐洲霸權的矛盾;美日爭奪亞、太地區的矛盾等。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與帝國主義的矛盾。這些矛盾的發展,對二三十年代的國際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通過對凡爾賽體系的分析、概括可以看出,突出歷史概念的教學,有利于加強對基本史實內在聯系的理解,有利于把基本史實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發掘隱性聯系的前因后果,并起到深化基礎知識、加強知識結構化的效果。

揭示階段特征,加強歷史的橫向聯系

查看全文

歷史知識網絡分析論文

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很強的學科,教與學的優劣首先取決于對知識的掌握。如何掌握知識?《考試說明》能力要求的第一個方面“再認、再現歷史知識”中,除了再認再現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結論外,還有再認再現歷史概念、歷史的階段特征、基本線索等。這就告訴我們,絕不能把基本史實當作孤立分散的知識點,而要抓住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由基礎知識、階段特征、基本線索構成的有層次的歷史知識網絡體系。同時要求我們,改變傳統中學歷史教學中重史實、輕理論,重結論、輕分析,重記憶、輕理解的狀況,對教學要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本文就如何在高三歷史復習中建立知識網絡體系,談談自己的作法和看法,僅供批評研究。

突出歷史概念,加強基本史實的聯系

基礎知識是歷史知識網絡體系中的點,亦是最基本的單位。基礎知識主要是指基本史實(內含結論)和歷史概念。基本史實是在歷史的點、線、面、體中不可缺少的史實,其能力要求是準確記憶。歷史概念是史實內在的本質屬性的反映。歷史概念的形成是經過分析史實之間的聯系、對史實的表象抽象概括而成的。其能力要求側重于理解。歷史概念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在知識網絡結構的形成中更為重要。

由于現行教材中沒有對歷史概念進行集中完整的概括,因此在基礎知識的教學中應該在狠抓基本史實的同時,突出歷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例如,凡爾賽體系這個綜合性很強的歷史概念。在要求學生準確掌握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巴黎和約、戰后新興國家、國際聯盟這些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分四個層次闡明何為凡爾賽體系。第一,體系的構成:《凡爾賽和約》連同協約國同戰敗國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土耳其簽定的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第二,體系的作用是建立了帝國主義在西方的統治秩序。首先,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脫離俄國獨立;波蘭復國;德國疆界重新劃分;奧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其次,改變了中東的政治格局:土耳其只保有歐洲的伊斯坦布爾和亞洲的小亞西亞,成為單一的民族國家。再次,改變了帝國主義在中東和非洲的統治秩序: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土耳其的屬地,由戰勝國以委任統治的形式加以瓜分。第三,維系體系的國際機構是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第四,體系的影響:凡爾賽體系隱含著許多矛盾。對戰敗國的掠奪,加深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特別是德國與英法的矛盾,后來成為納粹撕毀和約發動戰爭的口實。分贓不均,加劇了戰勝國之間的矛盾:英美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英法爭奪歐洲霸權的矛盾;美日爭奪亞、太地區的矛盾等。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與帝國主義的矛盾。這些矛盾的發展,對二三十年代的國際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通過對凡爾賽體系的分析、概括可以看出,突出歷史概念的教學,有利于加強對基本史實內在聯系的理解,有利于把基本史實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發掘隱性聯系的前因后果,并起到深化基礎知識、加強知識結構化的效果。

揭示階段特征,加強歷史的橫向聯系

查看全文

歷史知識教學模式論文

社會課主要包括生活常識、地理知識和歷史知識。作為小學課程中的小學科,雖然在課程設置中占的比重不大,但是對學生了解生活常識、社會歷史、地理知識,豐富知識結構,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歷史觀等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小學中專職社會老師不多,如何上好社會課,既不多占用學生時間,又能提高教學的質量,是值得社會任課老師思考的問題。在這里結合五年級歷史知識的教學談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歷史知識的教學中我采用了以下的四步教學模式。

下面結合實際教學談談,這一模式的具體運用。

一、背景介紹

社會課中歷史知識往往是截取的歷史過程中的重要事件,上一課和下一課之間往往有斷頭,不能銜接,不利于學生理解歷史。因此在每一節課之前教師要適當介紹本課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使知識前后連貫,形成脈絡。這樣既便于學生理解,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比如在教學《林則徐虎門銷煙》這一課時,我簡單而形象地補充介紹了十九世紀初的歐洲社會的變化。由于瓦特蒸汽機的發明,使得歐洲的科學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機械化代替了手工制作,生產的產品大增,國力強盛。歐洲的強國需要把生產出來的產品賣出去,賺取更多的財富,同時又需要更多的原材料生產出更多的產品。這樣西方的強國就要侵略其它國家,掠奪原材料,并把它們變成產品的傾銷市場。而十九世紀的中國正處于封建社會的末期,科學的發展停滯,已經遠遠落后于歐洲的強國,但是還自以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夜郎自大。這樣的世界歷史形勢注定中國近代的落后、要經歷一段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通過這樣的補充講解之后,學生對本課內容、本單元內容就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又能很自然的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

有的課文的開頭的第一小節,就是本課所學內容的背景的介紹,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稍加補充。

查看全文

初中歷史知識記憶方法探析

一“、五到”記憶法

所謂“五到”記憶法,即“耳、眼、手、口、心(腦)”同時用到的一種記憶方法。耳,要求認真聽講,聽別人回答問題,收到聽覺信息;眼,隨時觀察老師的動作、表現,認真看課本,形成視覺影像;手,勤動手,做筆記,畫重點,使知識組合更加合理;口,提出不清楚的問題,回答老師及同學提出的問題,使大腦中的知識重新組合;心,實質指大腦,要求大腦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對各科學得的知識進行綜合、分析,使知識理論化、系統化。“五到”記憶法,要求各種器官完全處于開放狀態,對于接受新知識效果極佳。本方法適合于課堂聽課,有利于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掌握新知識。長期使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失為素質教育背景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好方法。

二、信息壓縮記憶法

所謂信息壓縮記憶,就是對所需記憶的大量內容進行壓縮,用幾個字或詞來表達,減少記憶量,從而快速記憶的方法。例如,關于隋朝大運河的記憶,可以總結為“三、四、五”:所謂“三”即三點:涿郡、洛陽、余杭,“四”即四段:通濟渠、永濟渠、邗溝、江南河“,五”即五條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此方法簡單清晰,適合大量內容的記憶。不過,這種方法要求學生善于用腦,把思維記憶結合起來,會壓縮信息。

三、聯系記憶法

記憶學是建立聯系的科學。用聯系來記憶,有舉一反三的功效。例如,公元前594年,中國歷史上魯國實行初稅畝,西歐希臘雅典實行梭倫改革。本方法運用廣泛,有利于對知識的貫通和長久記憶,是記憶較難學科知識的好方法。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知識結構淺探論文

學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同時生產關系的變革、上層建筑的調整又反作用于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關系。通過結構復習法能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能力。

那么,如何去構筑歷史知識結構呢?歷史知識結構具有抽象性、系統性、多層次性和立體性等特點。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對知識結構的表述也就不同:從人類歷史活動的基本要素看,歷史由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構成;從社會文化形態看,歷史由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構成;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任何一種歷史現象和一個歷史事件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和結束的過程,都有其前因后果、產生的背景和條件以及對其他事物的影響;從理論的角度看,歷史知識又由史實和觀點兩個方面構成……這種多角度、多層次的知識綜合,就構成了立體的知識結構。歷史教學大綱中要求:重視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引導學生對于歷史知識進行縱向、橫向的聯系,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注意中外古今的比較,從歷史的多樣性、復雜性中認識歷史的規律性。為達到這個目的,我在歷史復習過程中,有目的地進行歷史知識的整理,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知識結構,主要采取了以下兩種手段:

第一:縱向性的分階段復習。也就是科學地劃分歷史階段,并充分考慮知識體系的相對獨立性和內容結構的相對完整性,力求突出表現出每個階段的特點,具體而言:

(一)中國古代史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封建社會形成前: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

2)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時期(戰國、秦、漢)

查看全文

建立歷史知識網絡體系論文

摘要: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很強的學科,教與學的優劣首先取決于對知識的掌握。如何掌握知識?《考試說明》能力要求的第一個方面“再認、再現歷史知識”中,除了再認再現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結論外,還有再認再現歷史概念、歷史的階段特征、基本線索等。這就告訴我們,絕不能把基本史實當作孤立分散的知識點,而要抓住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由基礎知識、階段特征、基本線索構成的有層次的歷史知識網絡體系。同時要求我們,改變傳統中學歷史教學中重史實、輕理論,重結論、輕分析,重記憶、輕理解的狀況,對教學要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本文就如何在高三歷史復習中建立知識網絡體系,談談自己的作法和看法,僅供批評研究。

突出歷史概念,加強基本史實的聯系

基礎知識是歷史知識網絡體系中的點,亦是最基本的單位。基礎知識主要是指基本史實(內含結論)和歷史概念。基本史實是在歷史的點、線、面、體中不可缺少的史實,其能力要求是準確記憶。歷史概念是史實內在的本質屬性的反映。歷史概念的形成是經過分析史實之間的聯系、對史實的表象抽象概括而成的。其能力要求側重于理解。歷史概念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在知識網絡結構的形成中更為重要。

由于現行教材中沒有對歷史概念進行集中完整的概括,因此在基礎知識的教學中應該在狠抓基本史實的同時,突出歷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例如,凡爾賽體系這個綜合性很強的歷史概念。在要求學生準確掌握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巴黎和約、戰后新興國家、國際聯盟這些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分四個層次闡明何為凡爾賽體系。第一,體系的構成:《凡爾賽和約》連同協約國同戰敗國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土耳其簽定的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第二,體系的作用是建立了帝國主義在西方的統治秩序。首先,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脫離俄國獨立;波蘭復國;德國疆界重新劃分;奧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其次,改變了中東的政治格局:土耳其只保有歐洲的伊斯坦布爾和亞洲的小亞西亞,成為單一的民族國家。再次,改變了帝國主義在中東和非洲的統治秩序: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土耳其的屬地,由戰勝國以委任統治的形式加以瓜分。第三,維系體系的國際機構是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第四,體系的影響:凡爾賽體系隱含著許多矛盾。對戰敗國的掠奪,加深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特別是德國與英法的矛盾,后來成為納粹撕毀和約發動戰爭的口實。分贓不均,加劇了戰勝國之間的矛盾:英美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英法爭奪歐洲霸權的矛盾;美日爭奪亞、太地區的矛盾等。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與帝國主義的矛盾。這些矛盾的發展,對二三十年代的國際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通過對凡爾賽體系的分析、概括可以看出,突出歷史概念的教學,有利于加強對基本史實內在聯系的理解,有利于把基本史實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發掘隱性聯系的前因后果,并起到深化基礎知識、加強知識結構化的效果。

揭示階段特征,加強歷史的橫向聯系

查看全文

歷史知識體系研究論文

1.關注當今世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們身上激發起來。”歷史教師必須擯棄只重視知識傳授的教學觀念,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內心感受,將歷史教學與現實的需要結合起來。

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眼光觀察當今世界,認識現實生活,在古今聯系中繼承優秀傳統,汲取精神營養,弘揚民族精神,這既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那些能在實際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的知識興趣盎然。教師應努力尋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把歷史的教學過程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機結合起來,讓歷史學科成為一門獨具魅力的學科。

首先,聯系生活講歷史,把歷史問題生活化。歷史來源于生活,也應該回歸于生活,因此,教師應重視歷史學習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引領學生進行歷史求知與現實生活的直接對話。中華民族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為中華民族的富強文明做出了突出貢獻。任何否定民族交流歷史的行為都是錯誤的。例如,在講到明清時期政府與西藏關系時,點出明朝政府設立衛所和僧官制度,清朝順治帝賜予五世達賴以“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賜予五世班禪以“班禪額爾德尼”封號,雍正時派駐藏大臣等等,用這些事實突出這樣的一個觀點:中央政府重視加強與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教師可用報紙等媒體以大量篇幅報道的西藏“3.14事件”,讓學生參與討論:達賴勢力為何打出分裂的旗號?在這一事件中是否有其他別有用心的勢力在幕后煽風點火?我們如何看待?這樣不回避熱點問題,能讓學生通過借鑒歷史,思考今天,憧憬明天。

其次,要注重歷史教學與國際國內時事的結合。中學階段是學生求知欲、好奇心特別強的時期,他們關注的事情范圍比較廣,但是,由于他們學習壓力較太,業余時間較少,無暇透析現實生活中的深層問題,這就為歷史教學中將歷史與現實的結合提供了空間。為此。教師要非常關注國際國內的時事,及時將有關內容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例如,在講到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在剖析危機的原因中,要突出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而那次經濟危機是以1929年10月紐約華爾街的股票暴跌為標志的。接著,話題一轉,講到現實生活中來:當今的物價上漲特別是油價上漲,股票、基金暴跌,面對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中國是否因此引發經濟危機?學生經過思考得出結論:在當今的形勢下改革開放后強大起來的中國政府完全有能力通過宏觀調控平抑物價、穩定市場,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再次,還應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走入歷史,達到“觀史如身在其中”。在講到中國古代賦稅制度這一內容時,不僅強調賦稅制度與土地制度緊密相連,點出各朝代的賦稅制度,然后順勢講到,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0%左右,“三農”是歷代政府重視的問題,民生問題引起以人為本的當代政府的極大關注;引導學生思考:你是否知道當今政府在“三農”問題上采取哪些重大舉措?學生會列舉如:2006年起我國廣大農村取消農業稅,農民負擔得到減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

查看全文